受灾群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3:27:19

受灾群众

受灾群众范文篇1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指挥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转入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针对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出现的人多事杂,受灾群众心理脆弱、情绪波动较大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办工作实际,现就认真做好我市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集中安置点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自5月16日来,由我办副主任宋海燕带队,抽调8名工作人员协助市长助理高山、人大副主任刘刚负责林校安置点和玉堂外滩安置点灾民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随着过渡性安置活动板房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作为工作人员,进驻安置点后,要认真了解灾民思想动态,继续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积极引导受灾群众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认识灾情,形成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共识;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受灾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反复宣传党的抗震救灾政策、措施和精神,引导和鼓舞灾民增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认识抗震救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自觉投身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各项工作中去,切实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把握安置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

(一)群众宣传思想工作

1、通过开办墙报、举办图片展览、张贴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自力更生、重新建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受灾群众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2、通过举行小型报告会、故事会、读书读报会,邀请抗震救灾英模群体和先进个人讲述感人事迹,组织受灾群众讲自己身边的事,开展节约“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系列活动,让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充分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世界各国人民和全国人民对我市的无私援助,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并将其转化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和动力。

3、组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专家、志愿者深入灾民集中安置点,配合开展对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心理辅导,关心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引导受灾群众正确认识地震灾害,勇敢面对生活磨难。

三、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安置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合力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切实加强并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立移民办受灾群众安置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蒲良全同志任组长,副主任赵新天、宋海燕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保障人力财力物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集中安置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抗震救灾政策、措施和精神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集、战斗力和号召力,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受灾群众范文篇2

7月份以来,我区连续遭受冰雹、暴风雨袭击,尤其是8月8日遭受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给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安排部署抗洪抢险和减灾救灾工作,主要领导带领民政、农业、水利、城建、财政、交通等部门负责同志,亲临受灾一线,组织指导包村部门、镇(办)村干部和群众抢险救灾,恢复生产,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受灾损失。目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得到初步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但是,由于灾害范围大,受灾人口较多,农村一些村民住房倒塌和损坏严重,恢复和重建任务十分艰巨。为进一步加大救灾工作力度,加快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受灾群众在入冬前建好新房,区委、区政府决定,近期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救灾捐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各镇办、部门接此通知后,要迅速作出具体安排,抓紧开展救灾捐赠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搞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踊跃地参加捐赠活动,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为灾区恢复重建贡献力量。

二、严格坚持自愿原则。这次捐赠活动以现金为主,主要解决受灾困难群众住房恢复重建问题。要注意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各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捐赠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捐赠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坚持自愿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受灾群众范文篇3

副市长率团抵达四川广元市就援建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相关事宜进行衔接、商谈,并到实地进行勘察,开展初步的前期工作,宁波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全面启动。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安危牵动着宁波人民的心。市委、市政府即刻启动了赈灾救灾机制,对援助工作作出紧急部署,动员和号召社会各界发扬爱心城市优良传统,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支援灾区,有关部门派出精干力量赴灾区参与救援,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爱心大潮。据不完全统计,到昨天下午,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等共募集捐款捐物已超过3亿元。

同时,为更好地帮助地震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宁波市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的抗震救灾工作。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四川重灾区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作出了统一安排,并明确由浙江省、陕西省、宁波市两省一市对口援建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广元城区、剑阁县、朝阳区)灾区过渡安置房,其中宁波市承担1.5万套过渡安置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在今年8月10日前完成,其中第一批/套要于6月25日前完成。

为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解决临时性住房问题,市委、市政府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对四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5月21日上午,副市长苏利冕紧急召开专题会议,就派遣先遣队赴广元市进行现场对接、抓紧组织落实建材订购、设计勘察和施工队伍落实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受灾群众范文篇4

5月21日,四川省政府就我市拟参与灾区受灾群众住房援建工作,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衷心感谢我市对灾区提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为进一步引导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援助灾区的热情,支援灾区重建家园,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议,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我市拟参与四川灾区受灾群众住房援建工作。我市计划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有关企业开展定向捐助活动,并在当地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从住房设计、资金、材料到组织施工等方面提供援助,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灾区人民解决住房困难尽微薄之力。为此,市委、市政府于5月19日致函四川省委、省政府表达了这一愿望。

四川省政府的感谢信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迅速派出特警队、消防队、卫生医疗队等救援队伍,紧急调运各类救灾急需物资,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捐款捐物、义务献血,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与四川人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我们代表灾区人民及全省各族人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信中表示,灾害无情人有情,宁波人民与灾区人民始终心连心。宁波市在捐赠上亿元的基础上,急灾区人民之所急,解灾区人民之所难,拟参与我省灾区受灾群众住房援建工作,支援灾区重建家园,我们深表欢迎和感谢。

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编制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待规划审定后即告知宁波市委、市政府。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同舟共济,迎难而上,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并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受灾群众范文篇5

县“两会”后天就要召开了。在“两会”召开之际,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工作会议,既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工作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又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的关心和重视。根据会议安排,就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做好受灾困难群众今冬明春生活救助工作,我讲几点意见。等会,云德县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务必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面临的重要性,全力以赴抓好民政救助工作

今年来,我县自然灾害频发,经历了低温雨雪凝冻、强风暴、洪涝、干旱等灾害,特别是7月初以来的旱灾,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给人民群众的农作物及家庭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全年全县受灾41.18万人,因灾伤病304人、死亡1人;因灾死亡大牲畜312头;农作物受灾41.6千公顷;因灾饮水困难人口78865人,饮水困难大牲畜7.53万头;因灾倒房24户74间、损房185户594间,紧急转移安置19741人。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综合分析今年灾情特点:一是灾害损失大,影响程度深,特别是旱灾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秋粮大幅度减产;二是灾害造成部分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面临困难,灾害与贫困叠加效应明显,部分散居五保、低保对象困难程度加深;三是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需政府救助的人口数量大。加之受物价上涨影响,特别是成品粮、食用油、衣被、取暖燃煤以及运输费用等价格涨幅明显,加重了冬春救助工作难度,今冬明春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9月份,我县在已解决200万元救灾资金的基础上,又安排300万元的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经费,提前做好了冬季困难群众缺粮户的粮食救济工作,到12月5日已分两批发放到乡镇。省委、省政府于12月6日召开了全省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工作会议,地区行署于12月9日下发了《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扎实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铜署办发电〔2011〕230号),就做好今冬明春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冬明春救助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严肃的政治责任心和对受灾困难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灾害救助工作职责,加强协调,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切实保障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准确把握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救助工作方案

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重点是解决因灾困难群众冬春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医疗等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冬令救助时段是当年12月至次年的2月,春荒救助时段为3月至5月。冬春期间需口粮救助对象是因灾致使基本口粮出现困难需政府给予救助的困难群众,主要是两类人员:一类是因灾困难程度加深的农村低保对象;另一类是缺乏自救、互救能力的其他受灾困难群众。全县民政系统要准确掌握救助政策,在确定救助对象时要注意甄别受灾困难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此次冬春救助以粮食为主,在保障基本口粮的情况下,可进行衣被、取暖救助。在救助过程中,要加强冬春救助政策的宣传,引导受灾困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互救。要重点把握救助时段和救助标准,加强与有关救助制度的衔接。特别是年末岁尾,一些相关的帮扶、慰问、救助在陆续开展,有的受灾户从不同渠道同时享受双重多重关爱,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相互沟通,加强协作,以防厚此薄彼,引发不良的社会矛盾。

当前,根据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各乡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了冬春救助工作方案。但是,一些地方对冬春救助政策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没有甄别受灾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没有考虑部分受灾农村低保对象可通过提高保障标准、发放物价补贴、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等解决口粮问题,笼统地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受灾人口作为冬春期间需口粮救助人口统计上报,致使上报数据过大,与实际不符。在上次开展的受灾困难群众缺粮情况的调查统计中,全县共有29.44万人缺粮,最多的乡镇有3.8793万人,缺粮人口达85%以上,并且是有多少人受灾就报多少人缺粮,全县缺粮4个月至6个月的就有12.01万人,这样的数据可信吗?根据乡镇上报的数据,县政府经综合分析后上报了我县缺粮人口数为20.7331万人,而省、地认可我县缺粮人口数只有7.9215万人。根据省、地认定的缺粮人口数,我们拟定了冬春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安排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印发。安排意见从救助对象、资金筹集、粮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安排意见是在各乡镇上报数据的基础上,由县民政局会同县财政、农牧、粮食、统计等部门,参考各地灾情、贫困状况、耕地面积等综合因素制定的。全县7.9215万人冬春受灾困难群众,需粮食3922吨,折合资金1961万元。各乡镇要按照县里的安排意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究今年灾情和前段对因灾困难群众冬春粮食救助的调查统计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精心安排时间进度,认真做好发放工作,确保冬春救助工作有序开展。

三、以核准救助对象为重点,扎实有序做好冬春救助工作

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关于冬春救助的工作要求,严格救助工作核准对象、资金筹集和拨付、物资准备和调运、款物发放和监督检查等流程,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核准救助对象。做好救助对象的核定是做好冬春救助工作的前提。各乡镇要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省、地、县核定的补助救助人口基数和粮食数量,按照保重点的原则,以乡镇干部和县直机关驻村干部为主要核查人员,再次深入到受灾困难群众家庭核查,全面、真实、准确掌握受灾缺粮群众的人数、缺粮时段和数量等,详细了解冬春期间需要衣被、取暖等救助情况,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程序,重点抓好村级评议,在村级评议中一定要召开群众会,通过群众会公开核准救助对象,确保救助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二)做好资金筹集发放。一是筹集好资金。按照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原则,省里已将此次冬春救助所需资金各级承担的数额测算到县,认定我县缺粮人口粮食救助资金1961万元(其中:低保对象32562人,需粮食1709吨,折合资金855万元;其他受灾困难群众46653人,需粮食2213吨,折合资金1106万元),省级承担1667万元,地县承担294万元,按地县2︰8比例,我县财政要匹配235.2万元。此次冬春救助工作任务重、人力投入大、表格资料多,各乡镇也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做好资金拨付。按历年惯例,中央冬春救助补助资金是分冬令款、春荒款两次下拨,我县也按此分两次发放。对第一批“冬令”粮款,要严格按照救助工作方案,抓紧时间发放,确保在12月底前发放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第二批补助粮(款)待省、地资金下达后,再另行分配。各乡镇要严格按冬春救助有关规定和程序,填写救助花名册,填发《灾民救助卡》,明确专人按照花名册和救助卡上填写的数额足额发放。发放救助款物时,有条件集中发放的要尽量组织集中发放,对居住偏远,出行不便,领取救助款物确有困难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众,要组织乡镇和村组干部专程送运,确保救助款物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

(三)抓好政策透明公开。社会各界和媒体对冬春救助工作高度关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救灾工作政策公开、对象公开、标准公开、数量公开、接收社会监督原则,实行确定对象一榜公示、确定救助数量二榜公示、发放款物三榜公示的程序开展工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张榜公示后群众有异议的,要立即组织人员复查复核,确实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决不能纳入救助范围,并做好解释工作。

(四)及时信息反馈。在冬令春荒期间,各乡镇在每月13日前将《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情况统计表》上报至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汇总后在每月15日前上报地区民政局。冬春救助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要做好冬春救助工作绩效评估,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向县委、县政府和县民政局报告,以便及时予以解决。

受灾群众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把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生产自救、社会互助、政府救济三位一体的救助方式,突出重点,分类救助,分段实施,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

二、任务目标

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确保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治疗、有卫生防疫;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救助及时”。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市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四、救助准备

(一)应急准备。做好随时响应启动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准备。一旦灾情达到或预判将达到相应启动标准,及时响应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启动应急救助响应的指令。

(二)调拨准备。镇级救灾物资储备能够及时调运生活必需品、重要消费品等商业储备救灾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4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6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

五、保障规模

(一)住宿保障。棉衣、棉被、棉褥、床上用品(床单、枕巾)、枕头、睡袋等住宿保障类物资按照政府储备和紧急购置的方式保障紧急转移安置人员需求。

(二)生活保障。脸盆、拖鞋、袜子、牙刷、牙杯、牙膏、肥皂、毛巾、餐盘、筷子、小汤勺、餐碗等重要消费品已与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签订储备协议,按实际保障转移人员储备。

(三)资金保障。统筹使用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救灾资金,科学制定救灾资金分配方案,确保救灾物资得到及时购置,保障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基本救助。

六、保障措施

各相关部门和行政村要全面掌握受灾群众的基本情况,建立因灾需救助困难群众台账,并逐级上报,镇应急办根据灾情核查情况,对因灾倒损农房户和因灾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受灾群众予以应急救助。

(一)集中安置。各村居根据灾情和受灾群众生活需要情况设置受灾群众转移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由镇街统一安排食品、衣被等,并做好防暑降温及疫病防治、安全保障等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身体健康。集中安置期间,要明确安置点负责人和管理服务人员,确保安置点群众生活稳定,井然有序。

(二)分散安置。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租借临时住所等进行分散安置的,由镇街给予一定临时性生活救助款物,保障其过渡期间基本生活。临时救助资金从下拨的救灾款中列支。在分散安置过渡保障期间,各村要建立分散安置人员统计台账,要建立包保责任制,镇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结对。要经常深入到受灾群众家中,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其过渡期间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因灾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健全机制,强化领导,建立包保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工作开展。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因灾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保障工作任务,确保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确保按时完成通路、通电、通信、通水任务,确保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有卫生防疫措施。

受灾群众范文篇7

一、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灾后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移民办“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移民办主*全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围绕灾后重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认真指导和协助对口乡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努力抓好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昔日美好生活。

二、明确帮扶对象,认真组织实施

我办对口帮扶单位是龙池镇云华村,该村位于龙池镇的高山上,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518人。在“5.12”地震中,云华村受灾十分严重,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全村216户受灾(其中10户受灾特别严重),5人遇难,3人失踪,1476间35500平方米房屋垮塌,损失惨重。

根据安排,副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每人对口帮扶1户受灾较为严重的家庭户,其余机关干部职工每`3人对口帮扶1户受灾较为严重的家庭户,全办共对口联系10户(详细名单附后)。对口帮扶工作纳入机关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明确责任。做好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受灾户临时住房,落实定对象、定措施、定时限“三定”目标责任制,对受灾户进行帮扶。在灾后重建工作没有完成前,各干部职工联系帮扶对象原则上不再调整。

三、制定帮扶措施,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每个对口帮扶的党员干部每月必须至少2次到受灾户中联系2次,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帮扶措施。

一是定期深入到帮扶对象家中调查研究,切实帮助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做好因地震成为孤儿、孤老和残疾人的救助工作,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手中。

二是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优势,选择适合的路子,提出恢复重建的具体措施,帮助帮扶对象尽快建好新家,努力发展生产,争取在3—5年内恢复到地震前的生活水平。

三是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帮助或协调解决受灾群众因地震灾害造成在交通、饮水、用电、通讯、广播电视和上学、就医等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和具体问题,改善居住环境。

四是帮助搞好教育培训,提高受灾群众的整体素质。结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强化对抗震救灾的政策、法律知识的宣传贯彻,有针对性地举办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受灾困难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的能力。

五是帮助搞好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采取组织帮扶村社党员干部外出参观、组织培训、宣传政策等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并通过帮助健全规章制度、传授工作方法等,切实发挥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帮助建立健全维护农村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长效机制。

受灾群众范文篇8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建立健全镇、村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全镇范围内受灾群众存在的返(致)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而有效杜绝返贫和新增致贫,持续深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确保受灾群众及建档立卡脱贫户在现有政策下脱贫稳定、边缘户不再致贫,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达到“零返贫、零致贫”目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监测对象

(一)监测对象识别标准

1.受灾脱贫不稳定户:年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已脱贫户。

2.受灾边缘易致贫户:年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二)不纳入监测对象的情况

1.受灾群众中家庭有消费型车辆、商品房、公职人员、实质性经商办企业等情况。

2.受灾群众中家庭唯一住房为土坯房,但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稳定超过6000元,无重大疾病、残疾人员或丧失劳动力等情况。

3.受灾群众中子女有消费型车辆、商品房、公职人员、实质性经商办企业等情况的老人户不列入监测对象,各村要切实加强子女教育或采取司法援助等方式,解决老人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注意:1.子女与老人分户的,子女条件较好的也不纳入监测对象范围。2.纳入监测对象须是同一户口或生活经济共同并满足纳入监测的条件。)

三、监测内容

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受灾监测对象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调查。

(一)收入监测。详细了解受灾群众当月收入数额变化,预判是否存在收入不达标或明显下降、来源不稳定、渠道不合理等返贫风险。

(二)“两不愁三保障”监测。查看核实受灾群众教育、医疗政策是否持续享受,住房、饮水、生活用电、通讯等硬件是否持续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不能够稳定实现。一是因突发灾害导致房屋受损存在安全隐患或因灾造成无房的情况。二是因突发灾害导致群众水源被污染,无法使用的情况。三是因其他灾害原因造成“两不愁三保障”不能稳定实现的风险。

四、监测方式

镇、村联动,建立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测、靶向预警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并将受灾群众名单报镇乡村振兴中心,按照乡村振兴中心的要求落实,结合适时入户走访,对受灾群众中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预警监测,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

五、监测步骤

按照镇乡村振兴中心的“排、访、评、录、测、补、销”七步工作法对受灾对象进行筛查确定、动态监测、分类帮扶、补短销号,具体步骤为:

(一)初筛初定

第一步∶精准“排”。每月5日前,由村“两委”、第一书记负责,帮扶干部等人员参与组成工作队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将受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不稳定,收入不达标等情况,以及平时掌握的上访、信访、群众反映较多的困难家庭户作为拟监测对象,集中核实并上报镇乡村振兴中心。

第二步:重点“访”。每月10日前,镇党委、政府统筹组织村两委对村上报的初步受灾群众名单开展入户走访,重点核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情况,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并同步做好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直系亲属信息采集。

第三步:综合“评”。

1.村级初评(每月15日前)。村委会排查汇总初步受灾群众名单后,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人员召开专题会进行初评,提出初评意见。形成初评意见后,在统筹组织人员逐户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复核,形成书面评定结果反馈到县级相关部门。

2镇上评定(每月18日前)。镇扶贫办对反馈对象名单,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初步锁定名单后报县进行比对。

(二)准确锁定

第四步︰准确“录”。根据县及部门比对形成最终锁定名单后,由镇扶贫办反馈给各村核实信息,核实完毕后将组织力量录入大数据平台。

第五步:每月“测”。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受灾监测对象进行动态监测,要实地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

(三)分类帮扶

第六步:分类“补”。根据监测对象、分类实施帮扶措施:

1.以“补”为主,对照脱贫标准补齐短板。对于收入不达标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协调就近和外出务工等途径增收,对收入不达标且无劳力的,民政部门负责加强兜底政策扶持;对于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方面不达标的,由水务、教育、卫健、住建等负责补齐短板。

⒉以“扶”为主,根据受灾群众劳动力状况和收入结构,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就业创业培训、种养殖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造血”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壮大产业规模,多元促进增收,巩固提高脱贫质量。

3.以“引”为主,突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主题,加强扶志扶智教育等激励机制,树立脱贫榜样。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四)精准核实销号

第七步:核实“销”。根据县级相关和乡村振兴中心的反馈信息后将进行再次核实并标注销号。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保障。防止受灾群众返贫是底线任务,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镇级各部门和各村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要亲自过问、亲自负责、亲自组织,严格落实,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受灾群众范文篇9

我们&&县位于××省中部,××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辖10个农村乡镇,76个村,全县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196958人。××县属典型的半山区农业县份,受气候的影响,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特别2005年,不仅遭受了严重的旱灾、风雹和洪涝灾害,而且受到了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的侵袭,多种自然灾害致使全县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面积达到86667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9%,原创:受灾群众达16.9万人。面对严重的灾情,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在全力争取省厅市局支持的同时,举全县之力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解决冬令期间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为了让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冬,我们积极拓宽思路,多元筹措资金,千方百计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财政拿一块。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压缩节支、削减项目,尽量为救灾救济提供资金支持。仅2005年,全县就拿出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救灾救济工作。二是争取省厅帮一块。主要是实事求是地向省厅反映灾情,得到了各位领导的理解和同情,给我们拨付了66万元的冬令救灾资金,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做到了雪中送碳。对这部分资金,我们在使用上做到了专款专用。其中,拿出30万元,统一采购120吨粮食,解决了2400户、8400人的口粮问题;拿出资金18万元,解决了1900户灾民“两节”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拿出资金10万元,为2000人解决了治病款;拿出资金8万元,为177户每户送去一吨煤,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三是社会各界捐一款。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为受灾群众献爱心活动,动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共为灾民捐款21万元,衣物1万余件。这些款物都及时下拨到了各乡镇,放到了灾民手中,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四是组织各单位扶贫解困送温暖。春节前,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做起,全县机关干部都深入基层为贫困户,特别是受灾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送钱送物折合人民币40多万元。

二、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帮助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中,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开发式救济上,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发展生产,上项目。一是设立扶贫基金。主要是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拿一块、社会各界捐一块等途径,筹集了上百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贫解困,特别是用于农村受灾户发展生产。二是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与农村受灾户、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包产业、包项目、包生活、包子女入学,力争经过努力,使这些贫困群众尽快摆脱困境。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为受灾贫困户解决资金45万元,落实包扶项目200多个。三是开展“无房特危房会战”。在对农村群众进行救助的时候,我们发现农村极贫户、受灾户的住房现状令人担忧,有的门窗破损,有顶盖渗漏,不仅不能遮风挡雨,雨季到来还存在安全隐患。极个别农户甚至无房可住。为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我们多方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在全县开展了解决农村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截止到2005年底,已经为606户农村极贫户、受灾户维修重建了房屋,2000多口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三、加强监督管理,真正把群众受益的好事办好。为保证救灾救济工作顺利推进,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坚持把监督管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工作不跑偏,不出差。一是严把认定关。主要是加强受灾群众的审核认定,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建立了灾民救助花名册,将受灾户的家庭情况、受灾程度等情况记录清楚,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提供依据。原创:同时,还建立了开发型贫困户包扶档案,对具体贫困原因、脱贫项目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落实,明确包扶人和脱贫时间。二是严把监督关。对救灾救济款实行财政专帐专户管理,资金封闭运行。每次下拨救灾救济款物都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不搞平均分配。同时,审计部门还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保证资金运行安全。三是严把发放关。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接到救灾款物后,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分配方案,严格发放程序,实行三公开。即救灾款物数量公开,发放对象公开,条件公开,并公示七天。对村民有异议的重新进行调查处理。无异议的,经乡镇包村干部、村干部签字后发放。各乡、村干部工作中都能够认真执行规定,不挤挪用,不偏亲向友,全县没有出现因救灾款物发放不公平而引发群众上访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救灾救济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我县还依靠财政转移支付保工资,过日子,用于救灾救济的资金还十分有限,一些困难群众还没有救助到位,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解决受灾群众的现实困难为重点,以开发式救济帮助受灾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紧紧依靠省厅的支持,举全县之力,保证受灾群众妥善得到安置,早日走入小康行列。当前重点要抓好两件事:

受灾群众范文篇10

在今年这次特大洪涝灾害中,我县城镇基础设施损毁、房屋倒塌情况严重,群众财产严重受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7月30日上午8时,全县倒房2447户6730间,损坏房屋10384间。为切实做好水灾受损房屋检查和灾后建房工作,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做好水灾受损房屋检查和灾后建房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此项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帮助受灾困难户重建家园为原则,从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防汛抗灾、有利于受灾群众长期安居乐业出发,把灾后建房和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灾后重建,努力为受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二、工作目标

全力以赴帮助受灾群众做好水灾受损房屋检查和灾后建房

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和全倒户在入冬前住进新房。

三、工作内容

(一)水灾受损房屋检查

1、各乡镇开展普查。各乡镇政府要组织乡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开展房屋安全知识、常识的宣传,向群众普及住房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积极发动群众在搬进受淹房屋前进行自查,发现质量问题,主动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各乡镇要建立全倒房户档案和《因灾倒房户台帐》,并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

2、对受损房屋进行重点鉴定。对在水中浸泡、受损较重的房屋,水退后,县建设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受损房屋进行检查,需要加固的,要及时提出加固方案、采取加固措施;对于受损严重且无法加固、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房屋,要建议拆除,消除受灾群众住房安全隐患。

(二)组织灾民重建家园

1、科学选址。灾后建房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防灾、应急避难和疏散要求,加强对灾后建房选址的安全把关,提高新建房屋防灾抗灾能力,不准在易涝、易灾原地重建,不准在洪水、泥石流、滑坡、塌陷区、地震断裂带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选址建设,确保受灾群众建房选址安全。

2、适度集中。在统一规划选址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灾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变分散为集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基础设施的配套成本。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和凝聚作用,利用这次灾后建房的机会,鼓励有条件的受灾群众进镇建房,扩大小城镇规模,促进小城镇发展,改善受灾群众生活。

3、统筹安排。在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相对集中、节约土地的原则下,统筹安排灾区的住宅、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环卫、公建等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加大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灾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4、分步实施。既要立足当前,充分考虑灾民的经济状况、承受能力和灾民的生产、生活发展需要;又要着眼未来,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逐步配套,逐步完善。

5、从有利于灾民生产生活出发,尊重灾民意愿,采取集中建房或分散建房的形式鼓励灾民建房,确保入冬前让全倒户入住新居。

四、工作措施

1、根据受灾乡镇分布情况,县建设部门配合各乡镇抓好各

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房屋受损户、全倒户灾后生活及建房工作顺利进行。

2、县建设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受灾群众建房提供技术服务,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坚持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实现节能节地节材的目标,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3、允许并支持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从事灾后住房设计,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布局合理、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图纸。

4、积极为受灾群众建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选择方案。设计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印农民住房通用图集、建房知识读本(挂图),为提高灾后房屋建设质量奠定基础。

5、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大力推进有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的个人或由其组成的队伍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质监、设计、房管等部门要深入各镇、村,抓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农户使用的钢材、水泥要进行检测,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发生,使农民真正住上“小康房”、“安全房”。

6、对农村全倒户建房,简化各种手续,免收相关费用,为农民建房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