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0:53:18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范文篇1

2009年,国家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国务院出台的10条扩内需政策中有5条是基础建设投入。而我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2009年仍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但低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因此全年生产资料需求规模将略低于20*年,市品场供需将趋于宽松,供过于求商增加,价格将稳中回落。

一、能源类产品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价格稳中回落。

此次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类产品供求平衡的意见占76%,供过于求的意见占24%,其中,认为煤炭供过于求的意见增加,动力煤、炼焦煤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64%,供求平衡的占36%;认为汽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18%,供求平衡的占82%。

62%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价格将下降,38%的意见认为价格基本稳定。其中,认为动力煤市场价格下降的占74%,价格平稳的占26%;认为焦炭价格下降的意见占56%,价格平稳的意见占42%;认为柴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3%,价格稳定的占53%;认为汽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5%,价格平稳的意见占55%。

(一)煤炭供求宽松,价格将平稳下降。20*年,国际国内煤炭价格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上半年煤炭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进入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出现萎缩,价格大幅下滑。预计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火电发电下降,下游行业大量减产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萎缩,供求将趋于宽松,价格也将平稳下降。为保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将加大关停小煤矿的力度,控制煤炭产能过快增长,鼓励企业以需定产,减少资金和库存压力,并通过在管理供给和刺激需求两方面的努力,力争使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将保持平衡。

(二)成品油价格存在小幅波动的可能。20*年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从顶峰到谷底的大幅波动,从7月份的147美元/桶跌至12月份的40美元/每桶左右。在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的同时,我国原油价格保持稳定,其原因在于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定价政府补贴的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从1993年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50%;另一方面由于国内资源匮乏,20*年因持续走高的国际油价而产生的巨额补贴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因此,理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节供求矛盾便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工作的重点。2009年1月燃油税的实施,预示着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逐步接轨,我国成品油价格还有下调空间,价格将有所回落,但由于国际油价波动性很大,因此2009年上半年我国成品油价格也存在小幅波动的可能,但汽油、柴油供求将保持基本平衡。

二、黑色金属供过于求,价格将呈下降趋势

此次调查显示:在商品供求方面,认为2009年上半年50种黑色金属类商品市场供求平衡的意见占36%,供过于求的占64%。其中,认为大型工字钢市场供求平衡的意见占67%,供过于求的意见占33%。在价格趋势方面,认为2009年上半年黑色金属价格下降的意见占63%,价格稳定的占37%。其中,31%的意见认为大型工字钢价格稳定,69%认为价格下降;33%的意见认为棒材市场价格稳定,67%的意见认为价格会下降;认为线材价格下降的占65%,价格稳定的35%。

20*年上半年,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我国钢厂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钢材价格一路走高。9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消费品市场需求下降,致使我国汽车、家电等行业出口量下降,而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供过于求,产能下降。此外,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房建设开工量减少。汽车业、家用电器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都直接影响到位于上游的钢铁产业。钢铁价格从第三季度末快速回落,*省的钢材平均价格在3个月的时间里下降了近30%。国内钢铁生产企业,在上半年原料价格上涨和下半年销售量、销售价格齐跌的双重压力下步履维艰。国家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预计可有效增加钢铁需求量。此外,国家从20*年12月1日起取消了67个税号钢材出口关税,这标志着国家对钢材出口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钢材国际竞争力。但由于我国钢铁产能巨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钢铁需求量难以恢复到*年上半年的水平。预计2009年上半年钢铁市场将供过于求,价格将小幅下降。

三、有色金属市场供需关系宽松,价格呈低位震荡走势

此次调查显示,25%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11种有色产品供求平衡,75%的意见认为供过于求。其中,认为铜供求平衡的占31%,供过于求的占69%;认为铝供过于求的占72%,供求平衡的占28%。21%的意见认为有色金属价格稳定,79%的意见认为价格下降。其中,认为铜价格稳定的占33%,价格下降的占67%;认为铝价格稳定的占36%,价格下降的占64%。

20*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增速减缓,价格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全国11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速同比减缓11.6个百分点。主要国际市场铜库存压力很大,目前国际市场铜库存总量高达78万吨,而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下降,国内外铜价大幅下降。2009年,我国将投资4万亿资金,用于扩大内需,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民生需要,这些重大项目的启动,将带动铝铅锌等有色金属材料的用量,但在上半年仍难以改变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总体呈低位震荡走势。

四、橡胶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仍将震荡下行

商品供求调查显示:60%的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46种化工产品供求平衡,40%的意见认为供过于求。其中,认为橡胶及制品市场供求平衡的意见占47%,供过于求的占53%;认为酸类供求平衡的占56%,供过于求的占43%;醇类供过于求的占20%,供求平衡的80%;认为塑料原料市场供过于求的占52%,供求平衡的占48%。

价格趋势调查显示:67%的调查意见认为橡胶市场价格下降,33%认为价格稳定。其中,认为橡胶及制品市场价格平稳的占22%,下降的占78%;认为塑料原料市场价格平稳的占56%,价格下降的占44%。

进入20*年11月中旬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并向实体经济延伸,虽然东南亚主产国宣布减产,但橡胶下游需求变得极度疲软,尤其是在全球汽车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国际橡胶价格已降至几年来的新低。目前我国部分轮胎企业开工率不足50%,橡胶消耗减缓,部分厂家原料库存较高。预计2009年上半年橡胶价格仍将振荡下行。

五、扩大内需建材市场需求增加,水泥、玻璃价格将下降

此次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上半年36种建材产品供求平衡的意见占44%,供过于求的意见占56%。其中,认为水泥市场供过于求的占60%,供求平衡的占40%;68%认为玻璃市场供过于求,32%认为供求平衡;55%认为涂料市场供求平衡,45%认为供过于求;36%认为地板供过于求,64%认为供求平衡。66%的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建材价格将下降,34%的意见认为价格稳定。其中,认为水泥市场价格平稳的占40%,下降的占60%;认为玻璃市场价格平稳的占35%,下降的占65%。

20*年主要建材产品生产逐渐减速,价格波动较大。1-8月份,水泥价格同比上涨,9月份,随着固定资产领域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快速回落,水泥需求明显放缓,价格高位回落。平板玻璃价格波动也较大。预计2009年上半年,随着哈大铁路、长吉城际铁路、九台华能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受益于区域市场需求的拉动,我省市场需求将趋于稳定,但在全国水泥价格将走低的情况下,我省水泥价格也将呈下降趋势。由于20*年全国平板玻璃库存2250万重量箱,上升31.1%,库存较大,供求关系宽松,价格将稳步下降。

六、汽车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市场价格将继续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此次调查显示,认为汽车类商品中供求平衡的意见占12%,供过于求的占88%。其中,认为载货车供过于求的占56%,供求平衡的占44%;认为越野车供过于求的占62%,供求平衡的占38%;认为客运车供过于求的占92%,供求平衡的占8%。

认为汽车类商品中价格稳定的意见占23%,价格下降的占77%。其中,认为载货车价格稳定的占40%,价格下降的占60%;认为越野车价格稳定的占46%,价格下降的占54%;认为客运车价格稳定的占12%,价格下降的占88%。

20*年9月份,在国外汽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汽车出口明显放缓,汽车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竞争更加激烈。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重型汽车产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一是虽然我国重型汽车总量较大,但人均保有量、人均物流量依然较低,特别是运输市场潜力巨大;二是随着我国基本设施建设陆续开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客运货运市场将逐步扩大;三是随着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专用车市场、高附加值的车辆有巨大潜力。

七、农业生产资料供需平衡,价格稳中有降

此次调查显示,55%的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36种农资产品供求平衡,45%的意见认为供过于求。其中,认为农药供求平衡的占65%,供过于求的占35%;认为化肥供求平衡的占56%,供过于求的占44%;饲料供求平衡的占52%,供过于求的占48%。

生产资料范文篇2

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新春佳节刚刚过去,全年各项工作刚刚起步之际,倍受全县农资界各位同仁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县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就将正式营业了。在此,我代表县社党委、理事会,对光临这次揭牌仪式的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原创:以及省农资公司的领导,天津福升公司、山东鲁西化工公司、山东红日集团、湖北宜化集团、上海波特尔公司、安徽司尔特公司、南京欧麦尔公司的领导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协会和中心筹建过程中给予我们关心、帮助、支持的各位领导、各有关部门、各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其主要业务是经营农资商品和农副产品。我们将联合全国知名的大公司、大厂家,把全系统经营网点整合起来,吸纳系统外经销大户,集中购货、统一价格、分散经营,形成以化肥为主的农资购销联合体。协会和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为基层网点和会员提供信息、货源、技术等服务,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资质量,降低农资价格,形成连锁经营,提升供销社整体竞争优势,让农民用上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放心肥。

我们决心以协会和中心为载体,搭建起外与厂商、内与农户紧密联系的一座稳固的桥梁,完善业务,改进服务,为促进内外商贸流通,特别为服务“三农”,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生产资料范文篇3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促进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的好形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85年为4480亿元,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9851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2.2万亿元;1998年又接近翻番,达4.27万亿元;2002年7.1万亿元。如果照这个口径计算,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18年间差不多翻了4番。即使剔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也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总体来看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得要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5%的增长速度,总量超过1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增速又创新高。一是市场需求强劲,销售增速加快。1—10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完成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预计超过8.5万亿元。二是国内资源产销两旺。1—10月份,钢材产量1.9亿吨,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1亿吨;汽车产量363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430万辆。三是主要品种进口量攀升。1—10月份,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增长24.9%。其中,钢材进口3105万吨、同比增长51%,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1.7%和30.3%,有些原材料进口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内产量的一半。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重点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价格来看,约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10月份,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升7.5%,其中油品、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涨幅较大。从目前走势看,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有可能比上年上升6%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显著回升,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标志。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生产的拉动。1—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8.5%,从而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上升。二是投资的拉动。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30.2%,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而且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性原材料和重大装备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消费的拉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由“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新亮点”。四是进出口和外资的拉动。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8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全年预计达到8000亿美元。到10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期末国家外汇储备4009.92亿美元,都达到新的高度。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先后利用国债资金8000亿元,建设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从总体上来说还会处于上升期,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会继续高于GDP的增长,重要生产资料国内资源和进口量将持续增加,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将在高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价格变化过快,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加大,下游产品成本承受能力限制等。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

传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曾经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无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10年,也是传统物资流通企业脱胎换骨,分化重组,转轨变型的10年。经过10年改革,原来自成体系的全国物资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地县一级原来的国有物资经营管理单位基本上转轨变型,大多数县级及以下单位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或退出原来的行业。省区市一级经过深化改革,并购重组,有一部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一部分正在重组整合;还有部分企业仍处于生存探索当中。从总体上来看,原来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打破,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基本建立,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局面。

但是,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流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10年前,物资系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52亿元,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的29%。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系统企业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比重下降为10%左右。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估计系统物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销售的比重顶多也就在3—5%。10年来,原有国有物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而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生产企业的直销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做大。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年销售钢材上百万吨、销售汽车上千辆的民营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都已出现,发展势头很猛。在流通主体和渠道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得到较快推广,生产资料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益、效率、服务和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一批原来的物资流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走出了新的路子,规模越做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纳入2002年重点统计的33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比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13.8%高出11.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47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4%,高出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幅度13.9个百分点。47家重点企业中有28家盈利9.7亿元。全年预计销售收入,浙江330亿元、上海260亿元、天津230亿元、广东200亿元、安徽100多亿元,20多家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物资企业可望达到10亿元以上。对这些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在这次会上,我们就请部分企业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企业改革,抓好体制创新、企业转型。浙江物产集团从抓机构转体和成员企业改制入手,历经10年改革,完成了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的体制转型,成员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投资主体,普遍进行了多元持股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经营业绩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从去年起连续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今年名列第58位;连续8年进入全国外贸500强行列,200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今年以来,浙江物产集团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华星集团经过几年来的整改重组、招商改制,已由资不抵债转变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所属成员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务,全体职工实行了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岗位聘任制。集团确定了“一切以投资回报为出发点,努力创建新体制、新业务和新文化”的发展思路。三年多来,引进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12亿元。所属华星汽贸建立品牌汽车专卖店63家,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在2001年和2002年财政部考评中,华星集团被评为优良企业,并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500强企业集团名单。安徽省物资局1995年退出政府序列,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集团经营陷入困境,到1998年明亏加潜亏超过1个亿。从1999年开始,徽商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由不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到多元投资企业的转变,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企业清理重组,在能够正常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到2001年,集团公司净资产累计增值74.5%,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35%。2002年同1998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62倍,盈亏相抵增加赢利6630万元。通过改革走出困境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出路。

(二)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天津市物资集团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狠抓企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充分运用优势企业和良性资产,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生产企业和金融部门,培育核心业务。2001年,公司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119位,2002年上升到111位。广东物资集团坚持做大做强主营业务,连续7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1—10月,实现自营销售收入118亿元,汽车、钢材、机电、煤炭、石油、有色、建材等主营品种普遍大幅度增长。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狠抓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种。2002年21家骨干企业经营总额同比增长32.1%,占集团经营总额的87.3%,旧车、拍卖、汽车、煤炭、铜、铝锭等品种和业务在当地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中国诚通集团1999年进行剥离重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中央管理企业序列。集团现有总资产98亿元,年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现货交易额700多亿元。近年来,诚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现代物流业务转型。他们对原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扩展服务功能,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仓储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分销、加工、仓单质押、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现代物流模式转换。诚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徽商集团把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产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两年整合,明确了发展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和汽车销售三大支柱业务,今年上半年又开办了钢材电子交易市场。他们的“农家福”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项目,已建成3个中心店,130多家连锁加盟店。天津物资集团按照贸易加物流的模式,努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配送企业已达255户。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应用电子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吸收供应链管理理论,联合金融部门,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业务链条,不断开拓出企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浙江物产集团为什么在这10年改革发展中始终站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董事长、好的总经理。他们坚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重大决策集体决定,没有发生大的失误,班子每位成员都维护领导集体的团结。因此,浙江物产能够连续10年保持平稳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广东省物资集团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双丰收,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81位,广东省50强企业第19位。集团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和其他单位的经验再一次表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职工队伍,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10年前,我们就讲过“有为才有位”。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领先的地位。各地情况有所不同,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

三、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当前,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有安排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时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我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切实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机遇期,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下面,我结合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实际,谈谈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想法。

(一)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抓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显然,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而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对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不应该是“一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卖了之”,而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市场竞争的原则,实施“进”或“退”。“有为才有位”。“有为”在行业中有优势,有竞争力,就能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你才能“进”。否则,“无为”,不适应市场需要,没有竞争力,就只能“退”。“退”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逃废债务,要安排好职工出路,做到退而有序。当前,各地都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筹划对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改组,我们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之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重组方式。

(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方向。

这几年,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包括一些已经获得稳定发展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作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来选择具体的改革模式。从这次会上几家企业介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做法:一是以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以国有资本为主,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模式。用广东物资集团的说法就是“一人坐轿,两人抬轿”的改革思路。即以我为主(国有资本坐轿),引进两者:投资者和合作经营者。二是以安徽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模式。从产权入手,分步骤改造国有独资公司,将直属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按照省政府决定,原省商务厅12家直属企业已与徽商集团合并重组。三是以上海物资集团为代表的改革重组模式。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进入新组建的“百联集团”。

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原来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体制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凡是发展型企业都是进行体制创新的企业,不解决体制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买方市场已成为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民营流通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国履行WTO的承诺,到2005年将取消分销服务的所有限制;对东盟地区率先实行零关税政策,与港澳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安排,给生产资料市场加入新的竞争因素。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尽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物资企业都去搞现代物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目前物资企业转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向纯贸易企业,集中力量把贸易做大做强;一种是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再一种就是贸易加物流,通过扩大贸易支持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提高贸易的竞争力。物资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主业经营,促进业务创新,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物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很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手段、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这些物流资源是开展现代化物流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物流首先要盘活利用好这些资源。从物资企业发展看,资源整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我为主,着力于内部整合或整合外部资源;另一种是,被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企业整合,承担其供应链中某一段物流服务或成为其物流服务的能力供应商。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加入到供应链当中去,游离于供应链之外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四)改造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企业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元,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元)。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然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

生产资料范文篇4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配合政府部门落实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业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次会议,我们还要确定第一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交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的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近一年来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去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市场,对问题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我们在去年的成都会议上,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历史形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交易信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市场秩序规范的意见,并讨论研究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何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技术含量、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展览展销功能、与新型营销业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实现市场业态提升的战略构想。这些意见和构想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赞同和支持,也受到了国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于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沿着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看,通过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明显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底,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1644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0%,其中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的生产资料商品约占全社会流通总量的20%。同时,·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一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老总们反映,由于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提高了批发市场和业户的品牌经营意识,增加了客户对批发市场的信任度,整顿市场后交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真正规范化的、依法经营的市场在整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传统的经营观念得到更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曾经有过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和落后,产生了大量不规范行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必然使摊位式批发市场逐步萎缩。大家都认识到,批发市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新型流通方式相结合,加快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市场发展道路。特别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市场整顿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研究WTO,研究新的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流通业内形成了普遍风气,人们对生产资料流通特点的认识普遍有了新的提高。如广东物产集团汽车交易市场向连锁方向发展,建筑装饰家居市场向建设建材物流中心发展,使市场的业态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市场改组、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交易品种看,那些不适宜通过摊位制进行交易的商品,如汽车配件、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正在被逐步淘汰;从市场设立看,乱批土地、乱建市场以致于形成“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的现象已有所改变;从市场布局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马路市场”以及“无照”黑市正在得到清理,城市的市场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在各地政府部门和批发市场自身的努力下,这些改组和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济质量,也有效地扼制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规范了市场的经营行为。

第四,市场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长期以来,迫于摊位租赁的压力,大部分市场“重招商、轻管理”,对于业户的交易资格及商品交易过程缺乏严格的审核监督,致使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税漏税等不规范行为泛滥不止。通过近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好转。不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者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发现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害消费者行为的,坚决清除出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如天津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去年联合全国八大建材市场发出“发挥自律作用,创建文明市场”倡议书,向消费者作出防假打假八项承诺,并建立了“商品资格准入制”、“市场先行负责制”、“知识消费工程”等三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大大提高了市场信誉。

第五,市场的服务功能取得明显改善。过去,许多市场往往只注意交易过程,忽略了市场的服务增值,服务功能较弱。通过整顿治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市场的广泛重视,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在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如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无锡南方不锈钢市场等,他们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石材、不锈钢板材等进行开料、加工、剪切、成型,并提供配送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不同需求,不但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效地引导了客户的消费取向。

第六,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整顿使许多市场认识到,传统的批发市场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不但容易导致不规范的交易行为,而且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不少市场在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快进行市场设施的改造,提高批发市场的技术含量,在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商品查询、电子票据结算、市场内部交易网络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在很多市场中已经得到普及,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对虚开发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们这次确定的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推广。

上述变化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及其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整顿不是“一刀切”,也绝不是要取缔所有的批发市场,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提升市场的业态,引导批发市场在规范经营的轨道上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我国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既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对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的大力整治,不断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重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是国家对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三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任务日益紧迫。

首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整治形势严峻。就各类以摊位制为主要交易形式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经过将近一年的整治,虽然秩序已有所好转,但诸如管理粗放、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今年国务院下决心把整治集贸市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半年左右时间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其中也包括各类工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等七个部、委、局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集贸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缺斤少量、藏污纳垢、执法壁垒及集贸市场周边地区生产、加工、储藏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同时,在提出严格的整治措施的基础上,七部门列出了全国重点整治规范的20个市场名单。这说明,这次对市场的专项整治决不会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对那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政府决心很大,措施坚决,正在重拳出击,动真格的。因此,对正在广泛开展的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党性原则配合好政府部门的专项整治。一要高度重视。虽然大多数市场并没有被列入重点整治的市场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客观地说,销售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大部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任何市场都不能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在重点整治名单里就万事大吉了。从国务院精神来看,应当说,既然对集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那么所有的市场就都是重点,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并严格地落实在具体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二要措施坚决。对那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一贯不规范的业户要坚决清除出市场,对市场中那些已经给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严惩。总之,市场决不能成为“偷税漏税的特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藏污纳垢的庇护所,执法部门进不去的‘独立王国”’。三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包括市场设立、市场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质量监督、业户资质审核等等。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表彰一批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典型,希望我们总裁联席会所有成员都能成为这样的典型。

其次,目前我国流通业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批发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作为批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过去我国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普遍重生产、轻流通,流通难以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巨大组织和引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特别是近两年,总书记、朱总理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年初,江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流通发展最重要的指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各经济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扶持。历史已经给我们流通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当然也应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批发市场自身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只有在整顿、调整、改造的基础上,将不适应大生产要求的落后的传统交易模式逐步改造成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现代流通模式,转换经营业态,进行规范经营,批发市场在组织生产、衔接产需、引导消费等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流通组织的作用,也才能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同,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政策扶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市场调整和改革,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品牌,对于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无疑是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再次,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十分紧迫,推进流通现代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流通落后,而流通滞后的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缓慢,推进流通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重大。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推进流通现代化列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列进了“十五”规划。今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吴仪国务委员做了重要讲话,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做了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并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因此,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我们各级商品流通组织和企业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转变经营方式,走出传统交易模式的思维定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新路,才能跟上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近一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无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秩序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家对于国务院进行的市场专项整治还心存疑虑,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这样的商品交易形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感到若明若暗,心中无底。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当然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关键仍然是我们能不能与时俱进,加快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二、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众多。我们曾经分析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流通的发达程度差异性很大,加之对现代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普遍缺乏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解决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造成的长期经济短缺,我国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把组建商品批发市场作为衔接产需、调节供求、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重要组织手段。中央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各种形式的集贸市场“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地说,遍及城乡的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商品交易模式,并且仍然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年交易额超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达3273个,其中生产资料类批发市场为450余家,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增。因此,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虽然摊位式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交易形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既不能搞“一刀切”,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统统加以否定和取缔,也不能任其盲目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流通的发展步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除对市场中各种扰乱经济秩序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整治之外,对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业态只能采取妥善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的方针,最终方向是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实现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的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业态的全面提升。

去年,我们在成都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提出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问题,今年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大力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我们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实现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不仅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强化市场整治、规范经营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规律,正确发挥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流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巨大提高,在当代社会,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流通的现代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现代化大流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尽快走出摊位制的小生产交易模式的误区,走上现代化经营的道路,将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品流通如果长期建立在批发市场的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上,也必然会极大地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批发市场流通现代化,是商品流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对流通时间的分析告诉我们,全部流通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时间、降低商业成本的问题,这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流通时间的节约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发展。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对产品的统购包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减少了中转环节,按市场需求衔接产需,是一大进步。而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又远远不够,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销售方式表现在流通时间上极不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发展规律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流通方式,对批发市场加以改造和提高,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发展物流配送,是现代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流通的方向。我国目前一般意义上流通的生产资料商品,国外通常是指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的流通主要采用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低成本。近些年,现代物流逐渐发展起来,强调通过物流中心,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空间,降低流通成本。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降低这一类商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些优势,传统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无可比拟。目前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上采购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从趋势看,将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我国现有的批发市场要满足生产资料商品大批量集中供货、集中配送、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实现业态提升和市场管理、服务的全面现代化,否则很难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市场适应大生产需要,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在重新构建生产资料商品批发体系,这将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并且充分市场化的体系。从目前看,已经显露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对流通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放弃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转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逐步采用、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期通过无形市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调整,高新技术、电子通讯、新型材料、生物化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些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程度和流通专业化程度都很高,主要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的批发市场已很难适应。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集团不但纷纷建立独享型的销售网络,而且集团的一体化分工使大批中小企业沦为协作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正逐步从批发市场并入大企业销售网,批发市场作为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淡化。从这些变化来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业态调整和改造,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迅速接轨,将会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应对入世后与外国商业资本进行贸易竞争的重要举措。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使得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经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了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随着我国入世谈判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承诺,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营销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装备对于我国传统商品批发业正在形成强大的冲击。比如建材市场中欧佩德与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已大举进军中国。我国的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被挤垮挤掉。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务必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而从商业零售领域的实践看,也只有大规模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实力,也才能在流通领域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重点是市场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市场作为独立法人,必须接受政府经济部门的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管委会”要逐步改造成由市场的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市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市场自治组织,而不能成为凌驾于政府管理部门之上的“独立王国”,甚至为了市场自身利益,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保护伞”。对以“封闭式”管理为名,实为搞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要坚决撤销。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进一步做好政企分开、管办脱离工作,规范市场投资机制,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对市场的投资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防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导致对市场监管不利及其它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市场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是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批发市场发生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以及藏污纳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率的现代管理,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批发市场要注意大量学习和引进连锁店、超市、大卖场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通过市场业态的提升和改善管理,不断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业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严格把关;二是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三是大量使用条形码、POS机等现代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的使用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漏税;四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售后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市场营销环境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自身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经营场所,市场创办者从事的主要是物业经营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市场不可能都办成连锁店、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工T企业。批发市场改造和调整的重点,是能否在市场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并引导市场内所有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逐步转换传统的经营模式,以批发市场高效率、快节奏和规模化的整体流通水平的提高,有机地融入我国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当中。营造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批发市场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要尽快在市场内部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网上交易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等。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应当根据业户采用的不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尽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业态的整体提升。

(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是市场内的经营业户。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现状参差不齐,总起来看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行为多,大批发商和大生产商进入批发市场的还比较少。实现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内现有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特别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吸引名优商品进场销售。通过他们的规范经营,带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出市场的品牌效应。

(五)市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随着当代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兼并浪潮的风起云涌,现代市场经济更加瞬息万变,波诡云谲。可以说,在当代,谁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由于“摊位制”交易方式的先天不足,我国批发市场普遍不重视信息技术改造的投入,信息手段原始,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在现代经济中,市场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千方百计加大信息技术改造的力度,才能适应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要求。要积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批发市场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宽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目前很多市场都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作为专业性的批发市场,首先应当是一个权威和专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在国外,很多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如巴黎的伦吉斯市场、荷兰的花卉市场等,他们不但为客户提供第一手的商品价格、供求状况、统计信息,还提供本行业的所有最新技术的发展报告,因而也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我们所有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和信心,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国内建成一批第一流的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不同品种的生产资料专业化信息中心,推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讲一下关于确定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的问题。经过有关专业协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推荐,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这次我们初步确定了14家主要经营生产资料产品的市场为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他们在提升市场业态,引进现代流通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分布的地域和行业面也较广。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和这些市场的经常性联系,探索批发市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并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这次是第一批,也仅限于生产资料类市场,今后,我们还要根据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情况,再多确定一些重点联系市场。

生产资料范文篇5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春耕播种进展顺利,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整个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但2月份以来,由于受全国性的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等影响,我市出现粮食销售价格普遍大幅上涨;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大了农民生产投入,局部地方以尿素为主的化肥供应趋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会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为了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保持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抓好当前春耕生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10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粮食供应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稳定粮食价格,搞好粮食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始终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果粮价上涨过高过快,不但使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还可能带动整个物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粮价过高上涨,确保全市粮油市场价格稳定。目前我市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可以保证市场粮食供应,但从中长期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努力增加粮食产量,认真贯彻落实去年10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具体措施,切实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

二、加强粮食调控工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检查,确保数量真实、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需要时拿得出、调得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商品粮库存必须首先保证市内市场供应,尽可能满足市内粮食经销商或粮食加工厂的需求,若因向市外销售粮食造成本地供应不充足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严禁国有和社会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加工厂减少市场投放量或故意停止市场投放。各级粮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和帮助粮食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扩大生产量,增加市场投放量,保证粮油产品的正常供应。各地要重点掌握一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经营优势和生产优势,搞好市场供应。要加大本地粮食收购及市外粮食采购工作的力度,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及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做好粮食收购和外地采购工作,进一步充实商品粮库存。鼓励、支持各区县(自治县、市)或粮食购销企业与市外产粮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确保我市政策性和市场粮食供应的需要。

各区县(自治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粮油价格和供求情况的监测,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及时掌握本地粮油市场动态,准确分析、判断、预测市场粮油价格走势和供求变化趋势,及时研究粮油市场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一旦发生区域性市场粮油产品断档脱销及其它紧急情况,必须立即报告。各级粮食、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全市粮油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牟取暴利,扰乱市场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粮食市场秩序。抓好今年已拍卖陈化粮的跟踪检查工作,对市内企业购买的陈化粮,要实行全过程监控,全面掌握所购陈化粮的去向,严防倒流进入口粮市场,若有违者,要严厉查处。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应急预案,市粮食、财政、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要做好紧急情况下动用市级储备粮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销售不断档,价格不暴涨。要注意发挥价格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落实相关应急措施。对当前粮食涨价,各级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广大群众宣传我市粮源充足、粮食生产恢复性发展等情况,实行正面引导,避免人为造成恐慌。

三、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抓好粮食生产、夺取粮食丰收,是做好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我市粮食有效供给的根本措施。各地要抓住市场粮价回升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下大力气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当前正值春耕播种之时,要切实抓好大春粮食播种,采取有力措施完成好市里下达的大春粮食面积增加150万亩的计划任务。要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实现今年粮食产量1050万吨的预期目标。

认真落实政策,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各地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兑现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以上、取消除烟草税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种粮农民的负担;开展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工作,提高农民的种粮比较效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切实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稳定市场和价格

目前正值春耕备肥、用肥季节,要组织好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要保证化肥生产企业用电、用煤、用气、用油,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化肥产量,保证春耕用肥需要。铁路、交通部门要做好化肥所需原料的运输工作,严禁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各级供销农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组织化肥等农资货源,合理确定销售价格,搞好市场供应,维护农民利益。农业技术“三站”也要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确保春耕生产需要。市内化肥生产厂家必须首先保证本市用肥需要。一旦化肥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不合理上涨现象,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限制出厂价、规定流通环节进销差率或规定零售环节最高限价等措施,控制化肥价格过度上涨,保护农民利益。

各级发展改革(计划)和物价、农业、工商、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检查。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农资市场的突出问题入手,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乱涨价、乱收费、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有序运转。

生产资料范文篇6

(一)基本含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要求,可优先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并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安全、优质、环保的生产投入品。作为一种质量证明商标,绿色生资标识使用许可范围包括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的肥料、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生产投入品,例如杀虫灯、保鲜袋等。从基本含义可知,绿色生资符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特别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涵盖了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几乎所有的农业投入品。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前瞻性地启动了绿色生资开发战略,翻开了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7年,绿色生资标志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自此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二)制度建设。经过多年努力,绿色生资探索了一条“依托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打造绿色生资优质品牌”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一套以《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就开展绿色生资工作的合法性、制度的规范性以及有关工作关系进行了调整,对原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和5个实施细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同时,在受理和审核申报材料时,严格按照最新的绿色食品投入品系列使用准则的要求把关,加强申报主体、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评估,把好准入门槛,确保绿色生资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017年,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又对《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年度检查工作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使用许可续展程序》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突出重点,强调风险,并建立了严格的年检档案制度,同时对续展材料进行了精简,保留了关键性材料,减少了重复性材料,缩短了续展时间,提高了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三)政策支撑。近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出台多项创新举措,共同推动绿色生资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牛羊产品申报绿色食品相关要求的通知》,要求绿色食品申报过程中的预混料必须获得绿色生资标志许可。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关于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绿色生资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推动其加快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摆上重要位置,和绿色食品的其他各项工作一并研究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协调推进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同时要求全国绿色食品工作系统积极组织绿色生资的产品开发与成果应用转化。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合力推动绿色生资的示范应用,于2017年首次将绿色生资试验示范内容列入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及验收要求,已初步形成绿色生资与基地精准对接的新气象。(四)发展规模。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积极推动和共同努力下,绿色生资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国绿色生资有效用证企业共140家,有效用证产品共368个。其中,肥料企业67家、占47.8%,产品135个、占36.7%;农药企业25家、占17.9%,产品64个、占17.4%;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32家、占22.9%,产品147个、占39.9%;食品添加剂企业16家、占11.4%,产品22个、占6%。与2011年底相比,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已分别增长了207%和202%。目前,绿色生资产品已经涉及到全国26个省市。(五)品牌影响。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应用活动,绿色生资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得到逐步提升。绿色生资先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肥料双交会、全国植保双交会、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中原肥料双交会等专业展会上亮相,多次参与高峰论坛和商务推介,在农业生产资料相关行业内受到广泛关注。一部分绿色生资企业已经与绿色食品企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成功对接,产业链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生资的发展。华北制药、德国拜耳、瑞士先正达、青岛海大、陕西鼎天济农、北辰饲料、溧阳正昌、嘉吉饲料、宁波天邦等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提出了绿色生资申请,不少公司进行了增报和续报。

二、推进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3]。面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想保证农产品及食品的优质安全,不仅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优良的生产投入品,而投入品的优质安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食品等高端农产品和食品的优质安全水平。绿色生资就是在这种新需求下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绿色生资就被定位为“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食品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在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产品发展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市场环境,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其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功能作用[4]。(一)开发绿色生资是保障绿色食品优质安全的有效途径。绿色食品“绿不绿”,关键在源头,难点也在源头。一旦投入品出现问题,不论后期的生产环节如何严格控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劣质品[5]。开发绿色生资,扩大优质、安全、环保投入品的市场供给,有利于夯实和丰富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我国高端食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选购优质投入品提供方便。(二)推广绿色生资是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力保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涉及面广、环节较多、监管任务重,尤其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压力更大。在基地建设中加大绿色生资的推广应用,向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农户直接提供优质安全投入品,可以从源头上确保基地清洁生产[6],有利于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减少质量安全隐患。(三)使用绿色生资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绿色食品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7],其中,投入品的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至关重要。绿色生资经第三方评价核准,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系列使用准则要求。使用绿色生资有利于落实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规范使用添加剂的相关制度规定[8],是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四)普及绿色生资是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农资市场的调查情况看,农资从业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老、弱、妇女占有一定比例[9];不少经营者规范经营的意识淡薄,对农资的种类、特性、功效等认知较少,更谈不上科学地指导农民使用;面对五花八门的投入品,农民更乐意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往往忽略了对质量的关注,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推动绿色生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资市场的健康稳定。(五)发展绿色生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绿色发展转型、在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从源头上解决“产出来”的问题[10]。绿色生资不单纯追求产品质量的达标,而是更加注重下游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节本增效,顺应了农业绿色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的新要求。因此,从农业绿色发展全局看,绿色生资是新时展的阳光产业。开发和推广绿色生资工作响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绿色生资品牌发展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绿色生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但总体来看仍未跟上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步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机制的原因,也有推广应用环节的原因。其中,因为绿色生资自身的前瞻性、开创性和独立性,绿色生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大环境的影响,整个农业投入品质量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等,都是制约绿色生资发展的因素[5]。从总体来看,绿色生资的发展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总量规模不大,产品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绿色生资尽管有了很大发展,有效期内绿色生资企业达到了140家、产品368个,但与绿色食品的1万多家企业、近3万个产品相比,发展规模的差别仍是巨大的。从产品结构分析,绿色生资标志许可的几个大类中,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数量相对较多(分别是67家企业、135个产品,32家企业、147个产品),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两个大类的企业总数、产品总数之和只占到绿色生资企业、产品总数的29.3%和23.4%,并且兽药类别还没有绿色生资获证产品。此外,绿色生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青海、黑龙江、四川等地,其他省份的绿色生资企业数较少,仅为个位数,个别省份还没有获证企业。(二)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效果不显著。尽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多次开展绿色生资品牌推广系列活动,多次在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上搭建宣传平台,但从效果来看,宣传的宽度和广度仍不够,推广经验欠缺,使得绿色生资这个精品品牌还不为广大农业投入品企业所了解;此外,在已获证的绿色生资产品中,相当比例不是主打的拳头产品,有影响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并不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更是少见,使得绿色生资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生资的品牌效应。(三)市场培育不健全,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一是绿色生资的市场倒逼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于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绿色食品市场的供应需要[11];二是信息供需渠道不完善,不少绿色生资企业有购买绿色食品原料的需求但没有购买的信息和途径,而生产绿色食品原料的企业或基地也未能充分利用绿色资源提升产品价值,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原料的采购和供应,严重制约了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供需关系的发展;三是没有健全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效对接的机制,尽管2017年绿色生资被纳入基地创建、验收的要求,但该制度还未真正落地,直接影响了绿色生资在基地的示范和推广。(四)“绿色”价值未体现,“优质优价”效益不显著。农业投入品行业处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最前端,整个行业本身利润较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绿色生资即使作为优质农业投入品的代名词,也很难因“绿色”头衔而提高价格;此外,绿色生资的市场流通仍是行业内较大的短板,有相当多的获证产品没有供应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或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而是依旧销售到普通企业和基地,使得“绿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优质优价”效益并不明显。

四、加快推进绿色生资品牌建设的建议

生产资料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完善农资流通体系的意义

农资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保障和基础。目前,我国农资流通方式、水平、规模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推进农资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资流通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着力构建畅通高效、诚信安全、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的农资流通体系,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培育若干家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建设改造一批农资连锁门店和区域性配送中心,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乡、村两级经营网络为基础,以农资交易市场为平台,以大型农资龙头企业为重点,区域性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布局合理、经营规范、运作高效、协调发展的多元化、连锁化农资流通体系。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发展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供销、农业服务站、邮政、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农资流通企业按照《农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在重点农业产区建设和改造农资门店,扩大连锁门店覆盖面。支持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完善配送、信息功能,提高农资统一配送率。依托农资连锁网络优势,构筑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日用消费品下乡等流通渠道,提高农资流通网络“双向流通、双向开拓”的功能,实现“一网多用”。继续推动各地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纳税,减少重复抽检等问题,促进农资连锁经营跨区域发展。

(二)培育大型农资流通企业。鼓励现有品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增强核心企业的活力。供销社的农资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示范要求》,提升规范化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有关部门要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国债等支持范围,培育成熟、稳定的经营者。

(三)完善农资多元服务功能。引导农资流通企业不断优化农药、化肥等农资品种结构,适当增加农业机械、小农具、饲料、种子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日用杂品、科普图书的经营,按照科学施肥、用药技术规范的要求逐步完善农化服务、庄稼医院、电话咨询、农业生产科普资料发放、农机具租赁与维修等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样化服务。

(四)推进农资流通市场化。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精神,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农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快放开农资流通渠道,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类投资主体从事农资经营。发展农资信用销售,推广针对农资赊销的信用保险,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的农资赊销信用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五)加强农资市场监测调控。充分发挥城乡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对农资重要品种、重点企业、重点市场的监测分析。完善储备、进出口等宏观调控手段,以提高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切实做好春耕秋播季节农资市场供应工作,确保不脱销不断档。

生产资料范文篇8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资,是指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投入品。

本办法所称农资经营者,是指从事农资经营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农资的质量,对不合格的农资进行查处;

(三)依法受理并处理辖区内农资消费者的申诉和举报;

(四)依法履行其它农资市场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设立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须经批准的,或者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在申请登记前,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在登记注册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六条申请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企业从事化肥连锁经营的,可以持企业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

申请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当有相应的住所、经营场所;企业注册资本(金)、个体工商户的资金数额不得少于3万元人民币。申请在省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企业总部的注册资本(金)不得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申请跨省域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企业总部的注册资本(金)不得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

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的书面委托为其代销种子的,或者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

第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成员销售农资的,可以不办理营业执照。

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八条农资经营者应当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并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得从事下列经营活动:

(一)依法应当取得营业执照而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和期限从事农资经营活动的;

(二)经营国家明令禁止、过期、失效、变质以及其他不合格农资的;

(三)经营标签标识标注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伪造、涂改国家标准规定的标签标识标注内容,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之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农资的;

(四)利用广告、说明书、标签或者包装标识等形式对农资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适用范围、有效期限和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农资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农资的产品质量负责,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承担以下责任和义务:

(一)农资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在进货时应当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并按照同种农资进货批次向供货商索要具备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原件或者由供货商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以及产品销售发票或者其他销售凭证等相关票证;

(二)农资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流向等内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三)农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修理、更换、退货等三包责任和赔偿损失等农资的产品质量责任;

(四)农资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农资存在严重缺陷,可能对农业生产、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农资,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追回不合格的农资。已经使用的,要明确告知消费者真实情况和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

(五)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落实农资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承担以下责任和义务:

(一)审查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对无证无照的,不得允许其在市场内经营。

(二)明确告知入场经营者对农资的质量管理责任,以书面形式约定入场经营者建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帐、质量承诺、不合格产品下架、退市制度,对种子经营者还应当要求其建立种子经营档案;

(三)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处理消费纠纷;

(四)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发现经营者有本办法第八条所禁止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下列制度,对农资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一)实行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农资市场巡查制度;

(三)实行农资市场监管预警制度,根据市场巡查、消费者申诉、举报和查处违法行为记录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农资市场监管动态信息,及时消费警示;

(四)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及时受理和处理农资消费者咨询、申诉和举报。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农资市场,依据《行政处罚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责令停止相关活动;

(二)向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三)进入农资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等资料;

(五)查封、扣押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农资,以及直接用于销售该农资的原材料、包装物、工具;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损害农资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农资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生产资料范文篇9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农资监管),规范监管行为,提高农资监管水平和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农资监管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条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资监管工作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

第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建立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

第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清理所属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所属企业经营行为的指导与管理。农业行政和执法部门不得参与农资经营。

第六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资产品登记(审定)和有关许可的管理工作,强化发证后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资监管工作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日常监督管理

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源头治理,依法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有计划地开展市场整顿,严厉打击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

第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识假辨假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大力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大户。

第十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农资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督。

第十一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档案,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逐步建立农资信用体系。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罚的同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加强跟踪监督:

(一)生产经营的农资产品连续2次抽检质量不合格的;

(二)连续2次抽查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因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二条积极推行台帐记录、票证索取制度。指导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加强生产经营人员培训,鼓励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资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应有关单位或当事人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资管理机构可以依法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并评估损失。

第三章投诉举报与受理

第十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第十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窗口、信箱、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接受群众对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

第十六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后,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进行查处。

第十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投诉举报人保密,未经投诉举报人允许,不得泄露其有关信息。

第四章案件查处、协办与督办

第十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辖范围,依法及时查处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案件时,认为需要注销、撤销或吊销生产经营单位有关证照的,应当将调查结果抄告原证照发放机关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案件时,涉及到其他行政区域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行政区域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

需要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协助的,可以发送协查函。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协助调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必要时可以直接依法立案查处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立案查处的,可以报请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二十二条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视情况将案件移交,或以督办、挂牌督办的方式责成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接办案件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立案查处,并按要求上报查处进展和结果。

第五章案件报告

第二十三条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10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逐级上报农业部。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10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省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二十四条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地市级或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逐级上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地市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二十五条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3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上报至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2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2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二十六条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章信息报送与公告

第二十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平台,确定信息报送人员,加强农资监管信息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农资打假情况和案件统计实行季报制度,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资监管工作牵头机构统一汇总后,在农业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第二十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农资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品种审定、产品登记、产品批准文号、质量抽检结果等有关信息。

第三十条农资监管工作中发现农资产品可能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风险的,由地市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警示通报。

第七章绩效考核评价

第三十一条农资监管工作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资监管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及时通报考核评价结果,对在农资监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二条农资监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措施、制度建设、信息交流、案件报告、工作成效等方面,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由农业部另行制定。

第八章责任追究

生产资料范文篇10

一、对石河子地区农资市场的现状调查

(一)石河子地区农资市场的基本情况

目前,石河子垦区范围内共有农资经营户185户,各种子加工、经销单位基本能够执行目前规定的作价办法。总体来说,种子和农用柴油的供应比较充足,价格符合规定政策且较为稳定,农用地膜能够满足供应但价格偏高,化肥价格步步攀升并且供货不足,造成了垦区化肥无货供应的局面,这是今后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二)石河子地区主要农资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1、农药价格变动表1为石河子地区农资物流公司近年来所经销的农药产品的进、销价格。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药的进、销价格在近五年内是呈波动上涨趋势。

2、化肥价格变动表2为石河子地区农资物流公司近年来所经销的化肥产品的进、销价格。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化肥的进、销价格是呈逐年上涨趋势。

(三)石河子地区农资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与农业收益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影响了农民再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由于石河子垦区是兵团单位,各项任务都是统配和分流双管制,近几年由于农资价格持续呈上涨趋势,年初大部分农民购买春耕农资都在的持币观望后看情景购买,不象以住有过热的举动。其次是影响了农业再生产投入的投入量。由于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纯收入下降,农民的理性反应肯定是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量,尽量从省钱的角度选用农资,千方百汁减少生产成本。部分农民选择市场价格好和农资投入较少的农产品进行种植,降低了单位农资的投入成本,这样便限制了一部分农资的使用和再利用[1]。

2、对农业收益的影响

(1)稀释了粮食生产的补贴效应。2008年石河子地区每亩小麦的农资综合补贴从2007年的31元提高到94元和97元,农民交售小麦和大米可获得每公斤2毛、3毛的补贴。然而由于农资价格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政府的补贴效应被大大稀释了[2]。

(2)农民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虽然近年来石河子地区农产品生产价格有所增长,但与农产品市场价格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民在生产环节投入最大,获利却较少。而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投入不多,获利却比较丰厚[3]。

(四)当地政府为熨平价格波动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1、"一票到户"制度在2006年召开的兵团党委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工作会议上,兵团党委将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和销售"一票到户"制度作为进一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对主要农资的采供以师为单位,实行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减少流通环节,销售"一票到户",确保农资的销售价格不高于同期同类同质产品当地市场价。仅2007年,农八师就为职工群众供应质优价廉的化肥82920吨、农药1200吨,基本保证了各农牧团场农业生产的需要,为职工节约农业成本近1000万元。职工所能享受的"一票到户"价格是由农资购进价格、西部农资物流公司运杂费和国家规定的农资价格两级经营差率组成,即价格制定公式为〔进价×(1+6%)+运杂费〕,各团场物资服务中心及连队不得再加收任何费用。同时,新疆石河子西部农资物流公司从国家规定的经营差率中2%返还团场,其余4%的经营差率产生的利润,除公司基本运行费用外,根据各团场进货种类、数量,按比例全部返还给团场[4]。

2、农资价格和质量考核制度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并积极引导企业还利于民,农八师决定不再向实行农资集中采供的农资流通企业收取利润和资产占用费,不再对其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将农资销售价格和质量纳入年薪考核。先后采取公开招投标等办法,降低农资的购进价格[5]。

3、农资价格公开制度在每年的春耕、田管和秋施阶段,师发改委、工商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团场及农资流通企业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农资价格,通过媒体公布,不再随意修改或提高。

二、石河子地区农资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质次价高、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资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导向作用在农资生产上还未发挥充分作用。

(二)农资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准入标准低、审批把关不严;二是对农资市场缺乏有力高效的监管;三是农资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资定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核心地位薄弱,价格虚高成为农资的突出问题;其二,农产品价格与农资价格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二者之间价格传导受阻导致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农资价格产生"剪刀差"[6]。

三、优解农资价格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环节的市场化提供良好环境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逐步完善,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的健康运转。其次要解决相关法律法规中相互影响以及权责不清的地方,不留下管理空白和盲点,也不造成重复监管,浪费资源和影响市场发展。

2、及时农业生产资料相关信息政府部门所处的行政管理地位可以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充分市场供求信息,政府及时将完整的市场信息,可以使各种市场主体的经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经济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对市场造成的损害。

3、严格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检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政府部门应确实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把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关卡,审核生产主体的生产资格,确保生产环节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以及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审核销售主体的销售资格,确保销售主体的经营行为合法及其具备足够的理赔能力。

4、鼓励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等现代化流通渠道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落实中央政府对于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的发展起到外部推动作用。

(二)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的力度

第一,范围和技术方面:选取粮食直补的基金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直补的重要参考基数,在现有化肥、农膜、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补贴基础上增加其他如仔畜、农机具、农业用电等方面的补贴项目。第二,补贴标准的确定方面:严格按照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市场价与保护价之间的价差来确定。为此,合理地制定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保护价格极为重要,它即使农业生产的成本不至于增加,又是政府财力可以承受的。第三,发放方式方面:发放方式可以与粮食等直补资金的发放方式相同,可与粮食直补资金等合并发放,这样可有效地降低直补资金的发放成本。但为了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应将农业生产资料直补资金确定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资金,使农民明白这笔补贴资金的用途。第四,发放时间方面:分别在春耕、夏播和秋种时分别发放,这样既有利于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农民把农业生产资料直补资金直接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产品上,最终会使农民按照政府的补贴调控目标进行粮食生产。

(三)提高农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科学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要围绕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逐步推进和技术指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测土配方实施的基础工作,为向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服务的机构提供必要的补贴;鼓励企业和中介机构从事土壤测试服务和进行肥料田间试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