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7:35:35

生产型外贸企业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1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

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若某种产品畅销,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出口企业更是如此,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缺乏品牌长远规划,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2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

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若某种产品畅销,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出口企业更是如此,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缺乏品牌长远规划,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4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2]吴晓灵.汇率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J].中国外汇,2006,(9).

[3]柳世平,赵建国.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选择及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1).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6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7

(一)新余市外贸发展总体情况。2017年,新余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2.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46.7%。其中,出口总额85.4亿元,同比增1.5%;进口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1.4倍。新余进出口总额列江西省第八位出口总额列江西省第九位,出口总额列江西省四个小设区市第二。(二)新余市进出口增速居全省第一。2017年,新余市进出口总值达182.3亿元,同比增长46.7%,超出全省进出口涨幅32.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97亿元,增长1.4倍,增长幅度仅次于瑞昌和萍乡,居江西省第三位。(三)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比重大,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从贸易方式看,2017年,新余市一般贸易进出口166.1亿元,增长41.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1.1%。其中出口75.7亿元,下降4.6%;进口90.4亿元,增长1.4倍。加工贸易进出口15.5亿元,增长1.2倍。其中出口9.7亿元,增长1.1倍;进口5.9亿元,增长1.5倍。(四)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出口大幅增长。从企业类别看,2017年,新余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11.3亿元,增长88.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1.1%;出口总值为59亿元,增长16.78%,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9.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1亿元,增长1.1倍,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0.5%;出口8.9亿元,增长10.67%,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0.5%。民营企业成为新余出口第一经营主体,是拉动外贸增长的主力军。(五)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以沃格、亿铂、伟恒数码等企业为代表的光电信息产业累计实现出口21亿元,同比增长39.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6%,超过钢铁产业出口量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产业;以赣锋锂业、雅保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实现出口12.5亿元,实现同比增长4.6%;以瀚德科技、澳力特等企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出口7392万元,同比增长140.3%。新余外贸产业正逐步从“一钢独大”向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并举发展。(六)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17年,新余市机电产品出口35.4亿元,增长21.5%,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1.4%;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重合)出口23.5亿元,下降1.7%,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7.5%;钢材出口17.3亿元,下降32.3%,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0.2%。(七)生产型企业进出口占比达七成。2017年,新余市生产型企业进出口131.7亿元,增长27.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2.2%。其中,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沃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新余市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前三甲企业,进出口总值分别为51.2、20.9、11.6亿元,其中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增长1.4倍,江西沃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增长2.8倍。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余外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一带一路”战略助推工业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之和和人口分别约为12万亿美元和32.1亿,约占全球的16.0%和43.4%,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7.4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体现了全球经济缓慢恢复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良好态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工业出口的输出,蕴含的巨大机遇将给新余外贸带来发展良机。2.贸易便利促进外贸发展。随着沿线国家对贸易的重视,他们的贸易逐步扩张,规模日益增大,加速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随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交通、通信实现互联互通,在贸易便利性方面突飞猛进,极大推动了技术、资金、人才的输出,降低了贸易合作成本。随着贸易便利性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将享受到“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红利。3.加快促外贸企业优化转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而我国与这些国家都已具备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且在进行贸易的同时,有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优化转型。一方面,中国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国,开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资产积累,为企业优化转型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出口,必须加快研究各国的产品偏好,提升技术来满足进口国的需求,从而加快促进我国外贸企业优化转型。(二)挑战。1.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为外贸发展带来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地缘环境和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某些地区仍存在地区冲突、政治不稳定,“一带一路”战略被某些国家猜忌,甚至被某些宗教势力挑战。文化差别、经济差异、宗教冲突、种族歧视等因素都使得“一带一路”市场处于较高风险水平。这些政治风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挑战,也是新余外贸企业拓展该区域市场面临的巨大难题。2.贸易壁垒为贸易发展带来挑战。“一带一路”沿线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比较高,其关税税率也普遍较高,将对我国与其之间的贸易发展造成阻碍。此外,随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顺差的扩大,产能过剩和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势必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贸易摩擦加剧升级的挑战。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普遍较高将影响新余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3.国际贸易规则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来看,由于“一带一路”协定不是紧密型区域协定的原因,我国与沿线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还是基于WTO框架下的贸易规则,例如,多边贸易,双方协定等。一方面来讲,一些沿线国家并未加入到WTO的体系中,他们本国的贸易规则不利于我国开展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只有少数沿线国家与我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也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形成阻力。总体而言,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不完善也将对新余外贸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快新余外贸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新余市应坚持以品牌、质量、技术、服务为核心,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企业主动“走出去”。新余市应主动对接融入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机遇,引导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苎麻纺织及加工、特色农产品等企业全方位拓展市场渠道,稳定欧美、东南亚等传统目标市场,大力开拓中东、非洲、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全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构建外贸市场的全球布局,积极鼓励建筑企业通过走出去承包工程带动建材、成套设备、家电等产品出口模式,真正实现外贸发展多条腿走路。(二)着力优化外贸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新余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延伸产业链,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重点实施钢铁产业品牌提升工程,全力支持新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延长产业链、做精深加工,提高钢铁产业本地化、区域化协作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重点实施锂电、手机触控、LED、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年倍增计划;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手机、LED、光电玻璃、触控屏等产品,加快建设电镀、公共检测、模具制造中心等公共平台,推动木林森、沃格光电等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动“新余制造”向“新余智造”转变,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农用机械、关键基础件三大制造业基地。(三)着力优化外贸主体结构。重点支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流通企业促进本地产品出口,提高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和出口本市产品的贸易公司出口比重。稳定钢铁等国有企业出口,鼓励民营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出口份额,提高民营企业占新余出口额比重。创新新余出口促进机制,鼓励县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外贸主平台作用,促进园区企业扩大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园区出口比重,着重推动新余高新区成为新余乃至江西省的外贸重要基地。(四)着力优化外贸业态结构。电子商务借助于物联网信息平台,有利于化解内陆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区位优势欠缺、配套设施落后的先天不足,有效带动区域内外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产业链环节发展,推动外贸出口由量变到质变。我市应依托现有的上百家电商企业,借力国家和省、市促进电商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借助互联网+平台继续加大电商普及力度,本着量质并重先做大再做优的思路完善本土电商孵化器建设,重点依托万商红市场打造在赣西乃至全省具有品牌效应的电商产业孵化园,为我市在急速发展的电商产业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结合当前国家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利好,以我市新能源、新能材料及光电信息等重点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新形势下我市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模式,为实现外贸长期稳定增长夯实多元化发展基础。(五)着力推进基地、平台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全市产品检测、研发技改等公共平台建设,支持光电信息企业向终端产品延伸,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汽车零配件、农用工程机械发展,支持苎麻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加强服务,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促进对外贸易扩量提质。加大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引进第三方模式,按照市场运作原则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自有营销渠道,扩大产品出口,大力开拓非洲、拉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市场。(六)深入优化外贸发展综合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稳定外贸发展的改革措施,推进市、县(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新模式,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施检验检疫一体化放行模式、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放行模式,对进出口货物(负面清单外)实施出口直放,进口直通。发挥市进出口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外贸全程服务,鼓励更多的内贸企业积极开拓出口市场。

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余市要把握新机遇,化解新挑战,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不断优化外贸产业结构、主体结构和业态结构,推进基地、平台和营销网络建设,深入优化外贸发展综合环境,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促进新余外贸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晓娜.“一带一路”将成为外贸发力点[N].南方日报,2015-01-14.

[2]王莹,王呈仓.“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思路[J].北方经贸,2015(06):25-26.

[3]廖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纵横,2015,10(09):30-33.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8

(一)利用外资

2012年,市下达我县利用外资任务为: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1080万美元。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占全年目标(2700万美元)54%,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永恒服装服饰129万美元、伟力升实业38万美元、华邦铜业100万美元、市划转90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080万美元)33%,同比增长67.6%。

(二)外贸出口

2012年,市下达我县外贸出口任务为1亿美元。

1-6月份,我县有14家外贸企业(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11家,流通型出口企业3家),共实现出口实绩7961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亿美元)79.6%,同比增长36.4%。

从全县上半年外资外贸工作来看,我县外资外贸工作既取得了较快增长的成绩,又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是新批项目数和利用外资额有较快增长,但现汇进资后劲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同比增长100%,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同比增长673%。4个新批项目中,其中现汇进资项目仅1个,即注册资本1500万港元的伟力升实业;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占3个,即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永莱制衣、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新达丰塑胶和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盛达电子。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同比增长67.6%。新批外资项目数、报批合同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及现汇进资都有较大增长,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年利用外资工作,现汇进资后劲不足、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县现汇进资潜力欠缺。1—6月份,我县现汇进资357万美元,离全年目标值1080万美元相差甚远,现汇比为24.5%,与目标值40%(1080/2700)相差15.5%。我县往年报批现汇项目基本进资完毕,我县今年报批现汇项目仅1个(伟力升实业),新批项目现汇额也仅193万美元,该项目已进资38万美元,仅155万美元的现汇存量。目前我县尚无准备报批的现汇项目,而外资项目从报批到进资及上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报批及进资上报难度加大,致使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形势严峻。从7月份开始,外资项目相关审批部门重新强调,报批项目时,对境外投资者身份证明要求提供有效公证认证,上报进资时,对人民币进资外资企业的验资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贴花。这些严格要求对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的报批及上报进资带来很大不利,给下半年包装人民币进资项目增加了相当大困难,从而使完成全年利用外资任务增加不少难度。

二是出口企业数和外贸出口额有较快增长,但自营出口实力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共有14家外贸企业,同比增长100%,实现出口7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自营出口企业11家,与去年同期增加5家,实现出口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72.8%,出口额达100万美元的自营出口企业达4家,同比增长100%;流通企业3家,与去年同期增加2家,实现出口6560万美元,同比增长30.5%。上半年外贸出口实绩取得较快增长的良好成绩,但与外贸出口发展的形势和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的外贸出口仍然要依靠流通企业出口和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两条腿走路,而我县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大都生产规模不大,出口实力不强,今年上半年11家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平均出口额为127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数135万美元相比,减少8万美元。企业自营出口实力的平均出口额有所下降,同时我县企业出口商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些说明了我县生产型外贸企业做大出口总量,做强出口实力,提升自营出口水平有待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狠抓项目报批和进资上报,力促利用外资上台阶

1、加快外资项目报批。对4月28日东莞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签约尚未报批的外资项目、已来县投资考察的外商投资企业等外资现汇项目,要积极加强与投资方沟通协调,尽快敲定投资事项,尽早实现报批进资。同时,近期再包装报批2个人民币进资项目,力争全年报批合同外资2700万美元以上。

2、加快外资项目进资。在抓好人民币项目报批进资的同时,督促跟踪落实好伟力升实业155万美元现汇存量的进资验资工作,加强对现汇项目进资的协调。

(二)抓好自营出口和出口,力促外贸出口上台阶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9

(一)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尽管这些年来苏州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进出口总额亦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在开放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出口扩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虽然地区内相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IT业供应链体系,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苏州生产型企业主要依靠的是代工或OEM贴牌的方式嵌入到有国际大采购商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当中,85%的企业被“俘获”进入到依靠劳动力优势的低技术含量的低端生产、制造、加工、装配和组装环节,出于产业链上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虽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是在本课题的抽样调研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OEM,由客户来样、来料/进料,完成生产,获利能力相对降低,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

(二)价值链短,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加工贸易增值率能反应出加工生产环节的附加值程度,尤其是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程度。自2008-2011年间,苏州加工贸易增值率在0.63-0.73之间波动,但是相对于加工贸易总额的大幅度增长,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还是显得较为缓慢。进一步也可以说明,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本质上不具备真正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部分产品出口返销的同时,采取深加工结转方式将产品结转给国内的终端产品生产厂家再加工的经营方式更为普遍。从产品的产业链来看,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结转多,加工贸易增值率低,甚至是负。如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加工贸易增值率2010年仅为-43.8%。但是生产终端产品的,国内基本无结转,加工贸易增值率高。

(三)本土企业参与程度低苏州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外来嵌入式”,将近97%的加工贸易出口额来自外资企业,由此所形成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也主要由外资组成。根据统计,苏州加工收益的80%属于国外产值的转移,说明外贸企业与内资企业尚未形成紧密联系。内资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的采购,而并非由内资企业提供,国内采购率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内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苏州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三是涉及进出口关税等一些政策问题。

(四)技术溢出作用不明显尽管一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开始逐步进驻苏州,但相较于庞大的加工制造规模,比例极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属于外资企业,其产品以及关键零配件的建设、渠道建设、营销建设等环节仍然被跨国母公司所控制。虽然少数本土企业已意识到附加值有限的问题,但研发经费和高端科研人员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比例高达20%以上,而我国仅有0.31%,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从技术含量上看,苏州乃至全国的本土加工制造业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淘汰”周而复始的成长之路,原发性自主创新的缺失使得内资生产型外贸企业不断地陷入研发缺失的困境,长期甚至会会导致我国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分工当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五)高耗能、高污染,环保问题亟待解决苏州加工贸易高速发展成绩显著,但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2010年苏州市万元GDP能耗为0.82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9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然而,高能耗、高污染并非单纯是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如果这些产能转化为一般贸易,同样会产生这些问题。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加工贸易本身,而在于加强对资源能耗和环保问题的管理,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虽然最初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收效甚微,但相对仍然带来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总体的资本不再短缺,反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同时,加工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也面临多重危机。

二、结论

生产型外贸企业范文篇10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基地规模偏小且数量少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涉外经贸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而一般外贸企业或进出口公司规模都较小,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资金使用都比较有限,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基地建设;同时,尚不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企业热情不高。这些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都普遍较小,且数量偏少。

2实训周期长导致受益学生面偏窄除了基地规模小、数量少外,外贸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训要求。在一般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流程基本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而且通常需要1至2个月。如此计算,如果每批安排5位学生进入基地实训,即使寒暑假包括在内,每学年也只能满足30位学生的实训要求,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矛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有教学实训功能和产品生产功能,然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的生产计划是随着市场波动变化的,不同的属性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

4欠缺有效的实训组织模式导致管理松散“引企入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基地将企业引入学校后,对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组织与管理等缺乏规划与创新;同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重生产轻实训,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5缺乏师资保障良好的师资是生产性实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部分基地的指导老师却达不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虽应具备“双师”素质,但“重语言轻商务”的传统理念和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师实践技能较弱,无法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企业师傅虽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学生和教学规律、方法的了解,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随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及时总结建设经验。目前,比较公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三种: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校企共建型。由于文科专业无法通过产品生产或加工等实训项目产生经济效益,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创建了学校主导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贸翻译中心。外贸翻译中心包括外贸工作室与翻译工作室,其中翻译工作室主要为九江市及周边地区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旅游景点或有涉外业务的企业提供资料翻译及校审服务,并承接地方政府涉外部门有关外事接待翻译事宜。本专业师生已承接多笔翻译业务,例如庐山西海温泉资料翻译、首届中国(九江)鄱阳湖国际名湖友好交流大会资料翻译和外事接待翻译等。由于翻译业务市场较大,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语言功底扎实,且翻译业务对设备要求低,翻译工作室主要依靠学校独立运行,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因此,笔者在此重点介绍外贸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1)“筑巢”。学校按照外贸公司环境进行场地装修、布局,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与设施(如办公桌椅、打印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2)“引凤”。由于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限制,需遴选并引进典型企业。为缓解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偏小的问题,引进成长性良好的、产品具有地方特点的生产型企业。相对于进出口公司,一方面,产品生产型企业的业务量相对较大且稳定,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成长期,不断拓展业务的现实需求将提高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积极性。

(3)签订协议,明确职责。引进企业后,签订协议,确立双方主体地位,规范校企双方的行为,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在保证实训效果的同时,保障企业合理的经济效益,实现技能训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协议中,对实训目标进行具体阐述,明确企业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的岗位数及时间总量,避免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4)建章立制,统筹管理。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贸工作室的工作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等做出规定,保证外贸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根据规章制度,加强过程性监督与管理,避免将学生安排至工作室后而“不闻不问”的形式上生产性实训。

(5)创新实训组织形式,扩大实训主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少和外贸实训周期长的背景下,创新实训组织形式,将“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结合,以尽量安排更多学生进入外贸工作室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和技能实践。在对外贸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订单前期工作与后期工作。前期工作主要有市场调研、产品推广、业务谈判、函电往来、确认订单等;后期工作主要有合同订立、单证制作、租船订舱、外汇核销等环节。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工作室主要开展外贸业务的前期工作,后期的外贸业务可结合前期工作融入外贸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以保证实训环节的完整性,从而缩短生产性实训周期,使学生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并进而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进行生产性实训。

(6)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基于生产性实训中“工作”的不确定性,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运行及管理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如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大型展会以及企业用人急需等,灵活安排进行实训,承担工作任务。同时,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项目式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外贸工作室实践考核相结合。

(7)培养专业教师,储备实践人才。为了减少对企业实训指导教师的依赖,避免外贸工作室因企业流失而不能正常持续运行,本专业一方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与外贸工作室的实训指导和管理,让其指导学生的同时向企业实训指导教师“偷师学艺”;另一方面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为学校独立运行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建设更多的基地储备良好的师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