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0:06:37

善治范文篇1

一、调研总体情况

此次调研的4个县均地处川、甘、青三省交汇处,幅员面积共3.61万平方米,占全州总面积42.8%。辖59个乡镇、3个牧场、273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有藏、汉、回等民族2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数25%。共有各级党组织709个,其中:基层党委74个(含乡镇党委59个、3个牧场党委),基层党支部635个(村党支部273个、社区党支部11个)。目前,共有党员14499人,少数民族党员11614人、占80%;妇女党员3315人、占23%,农牧民党员6543人、占45%。先进村63个、一般村181个、后进村29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8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368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乡村自治方面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农村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主要表现在农牧民群众办事不能一次性在村上或者乡镇办理完毕,增加农牧民群众办事成本;农牧民群众大多不认识汉文,办事终端没有藏文提示,增加了办事难度等。二是村民自治机制没有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两务公开不按时按要求,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形式多于内容等等。三是没有组建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偷会等有益组织。这些有益组织未组建,致使我们“四好村”建设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好习惯、好风气”建设推进缓慢。乡村德治方面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妇女地位低下。比如不同程度存在“钻帐篷”、“爬墙墙”等走婚陋习,致使“单亲家庭”存在;二是感恩意识不强。长期受宗教意识的影响,农牧民群众对寺庙僧侣奉如神明,而对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泰然处之,不存感恩之心,不怀抱恩之情;三是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农家书屋、娱乐设施、健身器材形同虚设,广播站、文化室没有发挥作用。乡村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乡霸”、“村霸”在少数地方存在。他们控制境内资源,强买强卖;他们纠集无知人员,阻工扰民;二是宗教影响社会事务管理的现象还未根除。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全民信教的草地县民众对寺庙的盲从依然存在;三是乡村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脱贫攻坚的压力之下,部分村干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依法依归推进工作,只求完成任务而不求任务质量等。

善治范文篇2

关键词:社区善治;构成要件;理论特质

社区治理与善治的研究范式和话语在当前社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些学者注重研究社区的治理结构[1];有的学者构建社区善治模型,探讨社区善治的途径[2];有的学者采取历时性分析视角,论证社区建设由管理向善治转变的必然性[3];有的学者从“国家与社会”分析视角,研究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在社区治理与善治中的地位和作用[4];还有的学者从改革社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入手,主张构建一个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平等参与、协商共治、责任分担的制度平台,克服和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困境,使各主体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5]。从学者们对该范式的界定、使用语境和所指内容来看,主要沿用和移植了治理与善治理论来开展相关分析和研究[6]。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运用善治理论来研究和探讨社区善治的相关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社区善治研究范式本身的理论探讨和反思,对社区善治本身的理论容量则缺乏应有的理论关照和学术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对社区善治范式的构成要素和理论特质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深化该问题的认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一、社区善治的要素整合

本文认为,所谓社区善治,指在多元主体之间,包括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以平等参与、合作共赢、协商共治、利益共享为桥梁和纽带,共同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有效互动,从而实现社区治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从价值取向上看,社区善治努力追求和实现“好”的治理、“有效”的治理、“最佳”的治理,是对基层民主政治和公共治理活动一种美好的诉求和期待,使执政党、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居民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达成一种理想状态并确立一种最恰当的关系。本文拟从社区善治主体、社区善治客体、社区善治内核和社区善治过程等方面阐述社区善治理论的构成要素。(一)社区善治主体: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关于社区治理主体的范围,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政府不是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居民、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7]。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社区治理主体应当包括党组织和政府的派出机构[8]。我们认为,判断某一组织是否是社区善治的主体,应当根据其在社区治理中承担的职责、发挥的功用和法律规定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当前,政府部门是社区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政策、信息和法律等治理资源的重要来源,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是推进社区善治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根据我国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际情况,社区善治主体包括:一是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通过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将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融入服务居民、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二是政府职能部门。政府机关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体现的是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机制,具有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三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区治理中体现的是“协商—自愿”的社会契约精神,具有公益性和志愿性的特点;四是市场组织。市场组织以等价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为行为规则;五是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社区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以居民为中心,通过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不断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主体间关系看,社区治理主体间以“平等协商—共建共享”关系为主,这种横向的平等协作关系改变了过去政府包揽一切、包办一切、包打天下的大包大揽的做法,力图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增进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善治主体的行为边界不再是泾渭分明、固定不变的,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中的责权划分要经过不断磨合调整,在动态中达成平衡和谐状态,以便更好地适应社区建设与治理实践的新形势、新要求,这也显示出社区善治理论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二)社区善治客体: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问题,即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分配的问题。如何界定公共利益是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利益的逻辑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社区善治的过程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公正合理地分配公共利益。学界关于公共利益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不同学科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体现了各自的视角和特点:从经济学的视角,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就是公共利益[9];从哲学的视角,认为公共利益存在于私人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公共利益为实现私人利益提供了社会保障[10];从管理学的视角,公共利益是在多元社会治理中,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在利益的生产与分配上达成的共识[11];从政治学的视角,公共利益的产生与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一个拥有制度化的统治机构和程序的社会,能更好地阐明和实现其公共利益”[12]。这些不同的观点说明,不同学科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和认识的确存在较大分歧。这些不同认识正说明了公共利益在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为深化认识提供了思想资源。本文认为,应当从公共利益的社会关系属性来展开分析。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利益强调的是某种行为和事物的社会属性,所以应当从该行为和事物对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程度来进行研究。如果某种行为对社会关系影响甚小甚至没有影响,那这种行为就是可以判断为私人行为,而不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比如,商品房是属于个人所有,所有权人享有支配权,其他人不能干涉,但是如果这个商品房已经倾斜,成了危楼,危及到过往行人或车辆的安全,那就是涉及到了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问题。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社区公共利益主要包括:社区公共安全,包括社区治安、安全生产、车辆进出与停放、水电气的管理、社区矫正等;社区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社区公益岗位、社区便民服务等;社区医疗卫生,包括社区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心理疏导、病患陪护、计生工作、卫生宣传等;社区教育,主要包括社区课堂、继续教育、学生辅导、科学文化普及、公共讲座等;社区公共设施,主要包括社区道路、路灯、广场、体育文化设施、居民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环境,比如绿化、宠物、噪声、垃圾处理、乱停乱放等。这些社区公共利益都是“基本民生”,是落实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区居民能否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社区善治内核:权力与权利的双向互动。广义的权力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一种支配力和影响力[13]。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依据法律所享有的权利视也被视为一种权力[14]。按照这种看法,社区权力谱系呈分散状态分布,权力主体和权力类型也是多元化的[15]。但即使把支配力和影响力作为权力的核心,实际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支配力同社会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支配力是有很大不同的,二者在性质、形式和法律后果方面呈现出本质的差异[16]。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互动关系是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命题。在社区场域内,权力与权利之间、不同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社区治理的运作模式。根据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互动关系的不同,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社区、合作型社区、社会主导自治型社区[17]。在社区治理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不同群体的社会权利之间关系处于博弈的状态:首先,就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关系来说,社区治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相互博弈、妥协和斗争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压力下的渐进式运动。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博克斯所指出的:“社区生活有时是以共识、合作和渐变为特征的,但这只是例外情况而不是常态。在更多的时候,社区环境是冲突性、竞争性的,充满着令人不安的变化。”[18]其次,就社会权利之间的关系来说:一方面,社区治理主体的权利是由法律规定和授予的,法律是调节权利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在利益分化的背景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取向并不一致,由此造成了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要看到,不同群体和组织在利益表达、利益维护、利益实现上的能力是不同的,强势的利益集团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通过群众动员、公关游说、利益交换等方式,左右决策部门的意向和行为,更容易实现和扩大自身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一些真正重要的提案和议题可能没有机会进入决策议事日程,它们在进入筛选阶段之前就被过滤掉了。(四)社区善治过程:从管理到善治的转变。随着社会治理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社会治理模式也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协同治理[19]。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全面掌握资源分配的时代结束了,单位制管理模式逐步解体,以纵向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也随之改变,这为社会横向参与提供了空间。二是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分殊化日益加深,利益来源、思想观念、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日益分化和多元化,构建多元参与、协调互动、利益共享的治理格局成为客观需要。在社区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致分为先后相续的两个阶段,即“管理—控制”阶段和“治理—善治”阶段。社区建设的“管理—控制”阶段。这一时期社区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纵向延伸,居委会行政化趋势加剧,忽视了横向的居民参与网络和合作能力建设,草根民主和社会资本发展缓慢。1990年出台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了社区治理的基本结构,即以“街道办—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居民”为轴心的纵向社区权力结构体系,对我国社区治理的运作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这部法律规定,社区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治性组织,享有法律规定的自治权,但也要接受政府部门的工作指导,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从政治学理论来看,关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定位、性质与作用等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好“自治与控制”之间的张力关系。在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中,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日益弱化,而行政化问题日趋严重,破解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的难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20]。社区建设的“治理—善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参与、合作、共享”为核心的社区治理理念开始成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区治理不再仅仅以国家权力的纵向分布为核心展开,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格局开始形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了关于社区治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21]。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的提出,表明社区治理不仅包括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活动,而且还强调一定地域内居民的有机组合和良性互动,地域性、认同感和公共生活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社区内涵和构成要素。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2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坚持系统治理,提出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3]。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纵向的权力配置和横向的社区参与开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在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推动社区治理良性发展的合力。

二、社区善治的理论特质

善治范文篇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进程,根据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乡村、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普法办发〔〕7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法治县区和法治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广委〔〕40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法治区和法治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广利委发〔〕10号)精神,结合我局实际,为进一步推进法治区和法治乡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全面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明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保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服务大局。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坚持创新实践,不时研究新情况,推出新举措,总结新经验,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推进法治建设不时取得新进展。

二、工作目标

要以建设法治部门为基础,局推进深入开展法治区、法治乡村创立。构建部门依法行政、行业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产业科学发展、监督体系健全的煤炭行业法治格局”推进我区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权益保证“法治化”基本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增强、人人自觉依法办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将法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2.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足额划拨经费,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本单位、本系统的法治化建设水平,3.研究制定本单位、本系统的法治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建立规范的工作台帐和档案。

依照要求及时上报法治创建工作方案、总结、信息等材料,4.积极参与法治区和法治乡村创立的各项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治建设工作。

(二)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时提高履职能力。

规范行政决策顺序,6.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建立重大行政工作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工作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工作中存在问题,严格落实行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维护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7.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内民主制度规定。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完善干部人事制度,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选拔、任用顺序规范,奖惩制度完善。

(三)坚持依法行政

确保不发生因审批行为引发的重大负面影响事件。9.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10.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依法公开信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办事水平和能力。

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1.建立健全平安预警和应急机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确保顺序合法、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完善执法主体资格审查、执法人员资格、执法公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案卷归档、评查等一系列制度。12.严格规范行政执法。

把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公职人员全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13.认真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等各项学法制度的贯彻落实。普法考试参考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健全复议机构,14.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疏通复议渠道,服从上级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

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15.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履行行政诉讼判决。

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制定顺序和程序,16.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评估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

17.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法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与服务对象的社会监督。

行政性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18.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

谋取不正当利益。19.不得利用行政职权干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活动。

20.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制度、行政投诉处置制度和信访制度。

(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强化对服务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21.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企业”工作。普法制度健全,普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落实。

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法治氛围。22.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23.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使法治建设效果惠及于民。

善治范文篇4

一、经验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和来川视察重要讲话、来州重要指示精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州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善治工程,进一步完善法治、自治、德治相融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牢牢把握“党建核心引领”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班子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班子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维护稳定等“六种能力”;鲜明干部任用导向,围绕“六好”目标,选优配强,建强班子队伍。二是强化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发展培养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三是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36名有能力、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群众列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四是强化组织生活制度,召开支部会18次,支部党员大会18次,上党课20次,主题党日活动16次,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会7次。

(二)狠狠抓住“一核心三治理”重要法宝

1.强化“自治”实监督。一是健全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及“三务”公开、“一定两议三监督”等5项制度,建立群众、村监督委员会、乡党委三级监督机制,实行议事会、支委会、监委会三方核查机制,推进村级“三务”彻底公开。二是强化“村规民约”作用发挥,3次召开村民大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新增内容5条,确保村规民约人人遵守,德行同向,处理违反“村规民约”8人次。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辖区划分9个网格站,18个网格区,设定9名网格员、9名信息员,每月一更新、半月一走访,实行定点管理、定点跟踪,同时强化网格点的延伸管理。各网格收集信息810条,乡村发现问题并解决解决70条,市级部门联动解决3条。

2.强化“法治”建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基层干部集中学法、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制度,开展集中学法5场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普法阵地建设,在各村委会建立法治宣传栏,依托农村书屋建立配备藏汉“双语”普法读物或法治音像制品的法律图书角。三是组建法治宣传队伍,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养法律明白人(农村普法员)10人。四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人民调解”,成立村、寺庙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每月召开1次人民调解员培训会,成功化解矛盾纠13起。

3.强化“德治”赢民心。一是以“四好村”创建、“平安村”、“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等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乡村精神面貌。创建9个平安村、1个民族团结进步新村、2个文明村,。二是采用“党委引领,支部主导,群众参与”,开展环境卫生常态化整治,组织群众整治村内环境卫生15次、10天集中河道岸线环境卫生整治,争创净美村寨。三是通过电视、微信等媒介,结合农牧民夜校宣传道德模范典型事迹,传播核心价值观,累计宣传15场次,受教群众达85%以上。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全面分析总结,我乡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创新意识不强。因各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较为老化,存在文化程度偏低,个别村村干部随较为年轻但致富带领能力偏弱,分析新形势,适应新常态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谋求新路子,思考新点子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工作被动性较大。村务工作的开展,需在包村领导或者驻村工作组的带领下开展。被动性突出,易造成问题发现滞后,信息传递较缓,影响村内项目建设、矛盾纠纷排查等各方面工作。

(三)团结协作能力不高。村因2017年3月完成对全乡9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部分村干部可谓“大换血”,存在干部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少,另有部分村“两委”班子干部长期在外,对村内日常事务调解力度不足,导致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精力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各村党支部尚未认识强化核心引领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善治”工程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二是存在重发展轻党建的心态。随着脱贫攻坚国家验收时间的临近,我乡党务工作者精力主要集中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方面。没有充分意识到抓好党建促发展保稳定的重要性。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总目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总要求,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法治为本、自治为基、德治为先”的“一核三治”现代乡村善治新格局,结合我乡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农牧民夜校、“两学一做”专题学习、“”等学习形式,提高村“两委”干部政策理论学习,工作创新意识,结合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手段,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展党员,加强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农村党员结构。

善治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五个”的要求,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乡镇场镇、辖区内河流和主要交通沿线为重点,集中整治场镇及周边垃圾污染,着力改善场镇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目标任务

通过集中专项整治,使乡镇场镇街道、辖区内河流和主要公路沿线无暴露垃圾,农村环境整洁、干净,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集和处理,饮用水源得到保护,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整治安排

(一)准备阶段:(5月10日—5月30日)宣传发动,宣传环境保护重大意义和向群众讲明生活垃圾的危害、发动场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广泛参与;分解落实责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抓,按所辖区域分段分片负责,落实门前“三包”制度。

(二)集中整治阶段(6月1日—6月30日)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具体实施整治行动。

(三)建章立制、总结评比(7月1日—7月20日)建立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处理的长效日常管理机制,促进专项行动向日常管理转变,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写出专题总结报告,汇总情况后向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报告。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副县长任组长,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协调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市政园林局,由县市政园林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日常工作,牵头检查各乡镇(街道)垃圾集中整治情况,落实领导小组交办其他任务。

五、职责分工

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工作在县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县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县市政园林局:负责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指导工作,制定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的方案,牵头实施整治效果的检查,制定检查考核办法。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综合执法局:负责对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行动的指导工作,对不按相关规定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纠正、引导、教育和处罚。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对乡镇(街道)场镇垃圾污染环境事件进行纠正、教育和处罚工作。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筹集本次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相关经费。

县水务局:负责指导乡镇辖区河道及沿岸垃圾的整治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指导乡镇辖区内主要交通干道及沿线垃圾的整治工作。具体联系乡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场镇、城郊结合部、小区楼院、河道及主要公路沿线垃圾的集中整治工作,完成县整治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检查内容及方式

(一)检查内容

1.镇容环境卫生。保持主次道路、背街小巷、边沟、雨水口与街面整洁,即时清理各类垃圾、浮土、渣土;主次道路与街面完好,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基本保持清洁,街道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好。

2.环卫设施。垃圾池应定位设置,保持清洁,有垃圾清运车辆及时清理积存垃圾,公共厕所内外地面无残留粪便和废纸垃圾等,公厕定时消毒,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3.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保持运输无抛洒、无滴漏,垃圾设施搞好消毒。医疗、工业等特种垃圾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不出现丢失、遗漏现象。

4.车站码头。车站、码头环卫设施齐备,符合要求,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果皮,各种环卫设施基本保持整洁。

5.辖区内交通主要干道及河道视线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及建筑弃土。

6.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办公驻地及办公场所保持整洁、有序、卫生状况良好。

(二)检查方式:检查工作由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牵头,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务局和县交通局等部门参加,采取分组集中检查的方式。主要以听取各乡镇政府对集中整治情况汇报、实地查看整治效果等形式进行。

善治范文篇6

宪法修正案把各级的人大任期统一为5年,以方便协调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人事安排。由于原来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的起始时间不同,实行同步换届选举,必须统筹调整区县、乡镇的换届选举时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选举时间的决定,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提前一年进行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在年12月中旬完成这项工作。

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法律性、政策性、时效性强的工作。本次换届选举又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本次人大换届选举恰逢居委会换届选举刚刚结束,四套班子整体换届,工作高度交叉,街道(镇)和居委的工作量较大,选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厌选情绪;二是本次换届选举工作时间由往届半年缩短为三个月,时间减少了一半;三是由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户、人企、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三分离”现象严重;四是历年市政建设带来的动拆迁矛盾比较突出,给换届选举工作增加了困难;五是本次换届选举大量运用了信息网络技术,如选民上网登记、选举信息和资料实现网上传输等,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这些困难都需要区选举委员会统筹安排,把握关键,也需要各选举工作组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有序完成选举任务。

整个换届选举过程,倘若撇开前期调研、思想发动、宣传、代表名额分配和选区划分等准备环节,以10月初先行选民网上登记工作为全民参与的启动点的话,那前后需要经历选民登记、提名推荐和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3个阶段。

选民登记:社区党建成果的有效运用

选民登记是选举机构对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实行登记造册,以便参加投票选举的一项选举制度,其实质是对公民是否具有选举权的确认,是公民在法律上享有的选举权转为实际上能够行使的选举权利的必经程序和环节。

这次人大换届选举实行选民网上登记,这本身是一件新鲜事物,并且由于市人大网络登记系统开发较晚,经常进行调试,在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也给选民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区选择龙华街道作为全区选民登记的先行单位,提前10天开展选民网上登记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龙华街道创造性地运用了近年来开展社区党建的有效成果,充分发挥社区内共产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每个居委会都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管段民警和居委干部参加的选举工作小组,召开动员会,部署本居民区选民网上登记工作。各小区结合各自特点,灵活运用登记方式。有的小区中老年人多、文化程度低、会上网者少,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就主动在自己家中设立“选民网上登记点”,宣传发动周边选民前来登记;有的小区数十位青年党团员自愿报名加入网上选民登记工作志愿者队伍,按照每幢楼就近互助的原则,协助无电脑家庭的选民完成选民网上登记工作,网络不稳定,录入的信息时常会有丢失,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输入,一直忙到深夜;有的选区选民数量大、登记任务重,但是全体居委干部包括楼组长放弃休息,利用晚上、双休日挨家挨户上门核对选民人数,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龙华街道先行试点的经验为全区面上工作的铺开提供了充分依托社区,发挥各居民区党员志愿者、楼组长等骨干力量积极作用的有益借鉴,各街道、镇纷纷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选民登记工作出力。据统计,全区共有9022名党员和志愿者参与了社区网上登记的服务工作。

11月22日选民榜张榜时,区共登记选民587636人。从这一天到12月10日选民补正榜发榜日,区在开展换届选举其他工作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各选区选民的进一步排摸和补登记工作。市人大下发了户籍在没有参加选民登记的选民名单,各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组织力量,放弃休息,加班加点,通过上门、电话等多种方式逐一联系、核对、资格审查、补登。经过一系列认真排摸,全区共登记选民633638人,有效地保证了大多数选民的政治权利。

提名推荐和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扬民主,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对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这次全区63万选民生动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在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程序都充分发扬民主,并注意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大重要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整个人大代表的换届工作,主要体现的是选举民主,但在提名推荐和协商代表候选人阶段,要经过几下几上、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的过程,又体现了协商民主。在这一阶段工作过程中,区选举委员会和各选举工作组始终注意把握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既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意图,又坚持走群众路线;既充分发扬民主,又认真综合平衡各方诉求,让社会群体中各种不同意见和要求在理性对话中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并达成一定的共识。

11月20日,经过各政党、人民团体充分民主协商后,区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提名推荐的38名代表候选人名单报经区选举委员会审议通过。根据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在选民榜公布之后,各选区要组织选民小组活动,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38名联合提名候选人也分别编入相应选区选民小组,并参加选民小组的第一次活动。一般而言,联合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与选民十人以上联合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情况有所不同,后者与选区及选民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一些,而有些类似“空降兵”的联合提名候选人与所下放选区的选民彼此之间不是最了解,参加选民小组活动,是联合提名候选人熟悉选区、选民的机会,同时又是让选民了解、认同他们的一次亮相机会。实践下来,各选区选民对联合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普遍反响较好,在选民小组活动中,38人又同时被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在选区选民的意愿。

进入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阶段,各选区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选民积极行使权利,选民对推荐区十四届人大代表初步候选人反响热烈。在初步代表候选人名单张榜时,全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共提名、推荐了初步代表候选人3794名。

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产生后,区选举委员会办公室派出工作人员分别走访各选举单位,了解各选区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情况,加强指导,并请担任区选举委员会委员的教育、卫生等大口党委书记一起参与协商。协商过程中,区选举办还加强信访工作,及时掌握各选区选民的思想动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选民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使整个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的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了大多数选民的意愿。

这其中有一个事例,某街道一个由若干大单位组成的联合选区,应选代表名额为2名,按照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的差额比例要求,该选区可以确定正式候选人3名或者4名。一般情况下,从3名正式候选人中选出2名代表的成功率会比较高,倘若4选2的话,票数一分散,容易出现票数不过半数而当选名额不足的情况。但在协商过程中,该选区有两位候选人实力旗鼓相当,相持不下,经反复协商,仍无法顺利产生3名正式代表候选人。既然4选2的结果反映了这个选区的选民意愿,并且也符合法定要求,区选举委员会决定尊重选民的意愿,就采用4选2的方法,并且制定预案,为一旦当选代表名额不足需要另行选举做好充分准备。

各选区在酝酿、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充分讨论、协商、比较、选择,全区156个选区共确定了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正式候选人449名。各选区把经由选民反复酝酿、讨论、比较、选择之后所确定的素质较好,人民信任的人选确定为正式代表候选人,这为最后投票选举工作的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投票选举:选民意愿的真实体现

12月12日是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日,这一天,全区63万选民认真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郑重投下神圣而庄严的一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人大代表。

对于这次换届选举,绝大多数选民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他们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选举。不少年过80的高龄老人,尽管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投票点。一些中心区域的街道有不少居民的居住地已经搬离,但户口还留在原地,属于典型的“人户分离”,但这些居民对于还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克服路途遥远的困难,回到来参加投票选举。还有一些工作在外资单位的年轻人,由于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员工进行选民登记,他们就参加了居住地的登记,并在选举日当天请假参加投票。

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各选区在组织选举大会和投票站的选举工作时都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各选举会场和投票站在委托主持人,推选总监票人、监票人、计票工作人员,以及发票、写票、投票、计票等程序,都是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进行,各选区的选举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各行其职,选民们按照法定的时间和程序,准时聚集在各自的投票点有序进行投票。从大多数选区的情况看,选举过程都是组织得当,井然有序。

当天下午,156个选区的选举结果均已揭晓,有4个选区由于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根据法律规定,不足的4个代表名额需要另行选举,而其他选区均一次选举成功。

善治范文篇7

关键词:“善治”大学行政管理

大学用知识积累、传承和创造,践行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然而,由于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学行政管理中仍存在管理主体单一、机构冗杂、监督不力等问题。笔者试图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大学现实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善治”理念,提出“建立扩大学术权力、建立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民主管理、多元共治”等来实现大学行政管理的“善治”。

一、“善治”的内涵与实践

“善治”理论源于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民主政治优化的表现。20世纪末,“善治”理论(Goodgovernance)出现,21世纪之初,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开始在经济领域中引用“善治”理念,随后延伸到公共治理领域,并逐渐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善治”理论认为:“善治”是有效“治理”并不是“控制”,“善治”机制不依靠政府控制,而依靠参与主体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1]。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却不能没有公共管理[2]。学者们针对宏观的国家管理,以及微观的社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善治”理论的可行性分析。而在大学管理中,学者也借鉴了“善治”理念。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中指出大学的制度安排即大学治理(Universitygovernance)。在大学治理中,学校的行政机构是衍生工具,是派生出来的,而非原始的需求[3]。眭依凡则在《论大学的善治中》提出了大学“善治”必须遵循效率性、民主性、整体性及法制性等四个原则[4]。高等院校的领导者凭借在学校多年的经历,目前可以推进一种强调合作重要性的理念,利用外部团体的话语讲述合作的重要性并考虑学校中的学科差异和其他差异,更加有针对性地建构学校网络和基层的领导力,建立一个促进合作的集权化部门,提供教师发展活动的资源,努力改进计算机、管理和会计制度[5]。“善治”实际上是将国家权力回归给社会,“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的实现需要依靠公民自愿的合作以及对组织权威的自觉认同,缺少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6]。“善治”下的大学行政管理,需要将行政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学校的行为主体手中,让大学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够自愿合作,自觉形成对组织的认同感,通过参与和合作,来实现大学行政管理的“善治”。

二、大学行政管理中的“善治”理念

(一)学术自由

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7]。大学行政管理组织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服务型的组织,是为了方便学者从事学术研究而衍生出来的。学术是一种追求知识创新的活动,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为目的,同时还可以给行政活动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学术自由指学习自由、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我们强调学术自由,但是并不是说这些自由是一种无限制的自由。在学术自由中存在的限制,是为了自由而限制,而不是为了限制而限制。大学的行政管理首先要确保学术的自由,并积极地营造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二)民主决策

“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8]。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的行政管理模式相对单一,大学的行政决策基本是由行政领导制定,而教授和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样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决策难以贯彻实施等问题。“善治”下的行政管理强调合作,强调权力下移,倡导包括教师、学生和基层管理人员在内各相关利益者参与决策,行成多元共治的决策体制。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他必须广泛地倾听其他决策者的意见,从而保证学校的重大行政管理决策能够民主、有效地制定和实施。

(三)以人为本

善治范文篇8

一、集中精力牵头攻坚,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一)提早行动。从3月13日开始,连续两周不休调查摸底,形成《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得到市委、市政府支持并同意以两办名义批转下发。

(二)全民发动。牵头组织在城区悬挂宣传标语800余幅,在显著地点设置固定公益广告40幅,制作温馨提示卡1.4万张,牵头印发《关于在市中心城区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的通告》1万份,牵头组织起草环境综合治理市民读本,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温馨提示、制作播放公益动画,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

(三)示范带动。一是打造了红星路环境治理样板街。二是形成了一批治理亮点。诗书路、苏湖路、桂香街、北中巷、商业街西段、宝华寺市场周边市容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取缔了正东街深夜蔬菜批发市场、桃园西街钢材市场、马草街、和贸街旧货交易市场以及新街、新民里(以街代市)占道经营摊点。三是充分发挥专业主力军作用,清除建筑垃圾、死角垃圾等5500吨,更新果皮箱1360个,新增保洁人员150名,牵头组建城管·交通劝导员队伍200名。新划机动车停车泊位22800米(3000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4000米,纠正乱停乱放车辆7000余车次。清洗临街楼面6.2万平方米。规范(取缔)违规占道经营摊点7000余个,规范、清理大型户外广告设置15处,清理横幅标语2000余处,设置30多个广告免费张贴栏,清除“牛皮癣”小广告2.5万余处。清掏下水管道31万余米,维修道路(含人行道)4.7万平方米,新建保坎120米,改造下水道700米,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处理路灯地下电力电缆故障200多次,排除路灯安全隐患300多处,新安装路灯85组,路灯亮灯率和完好率达99.5%。补栽缺株行道树2400株,新栽乔木9100株,补植草坪6500平方米,新植草坪61500平方米,调整灌木169万株,摆放鲜花70万盆,植物存活率达到95%以上。园林绿化专项整治月中,拆墙透绿1.3万平方米,见缝插绿2.3万平方米,屋顶增绿1.1万平方米。

(四)整体联动。按照《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眉委办〔〕38号)要求,各责任单位自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市区两级整体联动,主动工作,连续作战,使得垃圾死角、闲置土地打围,违章搭建、违规占道洗车、乱摆摊设点、车辆乱停乱放、货车抛洒滴漏等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五)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大变样,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4月,市委蒋书记给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高度评价。9月30日,蒋书记视察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时,评价“城市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将我局汇报的十二个问题予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项目建设再跨大步

(一)空前重视。在全局树立“抓项目就是讲政治、抓项目就是抓重点、抓项目就是树形象”的意识,将项目工作作为“牛鼻子”来抓,一把手为总负责人,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业务处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定期(每次局长办公会)、不定期研究项目工作。

(二)配强力量。成立项目办,抽调专业人员集中办公。每个项目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分管局领导任组长。

(三)健全机制。明确建设主体:局机关。明确职责:项目办主外,负责承担项目协调、联系、平衡、督查;事业处主内,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期管理和技术、质量把关。强化过程控制,坚持按程序、按规范操作,没有一个项目超标,没有一个项目违规,没有一个项目出安全问题,努力建设“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平安工程、团结工程、舒心工程”。

年,政府批复立项13个,现已完成10个,其余3个跨年度项目正在快速推进。概算批复总投资1925.14万元,财政评审预算总投资1735.25万元,实际总投资1324.23万元,节约221.43万元(按工程进度计算)。已竣工项目投资949.6万元,财政实际拨付资金510.19万元,急需财政拨付资金439.41万元。

三、创新不止克难爬坡,精细管理再迈台阶

(一)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三为三化四城管”工作思路,提出了“方便民生、促进就业、繁荣城市”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得到了各方肯定。

(二)创新工作举措。在新思路的指导下,推出繁荣三产“五新招”:调整执法管理理念、标准、时段、方式、时机,实行错时上下班,强化8小时以外的管理服务,对部分街道实行分类管理,放宽20余条街道,规划30余个夜市摊区,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摆摊设点开夜市,并对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临时摆摊设点实行零收费。

(三)创新巡街方式。在坚持骑车巡街基础上,创新推出领导带头步行巡街方式,建立了机关科室联系街道和执法大队示范街道制度,每周一8:30开始,机关科室要上街巡查管理不少于1小时。建立了巡查台帐制度,人手1本《巡街日志》,定期检查巡查记录,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四)创新管理体制。成功组建市园林局并正式开展工作,解决了园林绿化长期以来建管脱节的问题。《市绿线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并印发执行,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女子执法大队正式上街开展工作,城管的清新形象向世人扑面而去。

(五)创新管护方式。认真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积极协调市财政推行城市管理定额管护;进一步深化落实管护对内承包责任制,承包率达到100%;公开拍卖通部分管理权,对雕像广场实行招商引资管理,节约了管护资金,解决了管护难题,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文明严格练好内功,规范执法再上水平。

继续坚持“先宣传,多劝导;不动粗,督改正;回头看,取好证;抓典型,严查处;再宣传,教多数”的执法方式,严格遵守“八要八不准”、“城管人员五条禁令”工作纪律要求,无一起简单粗暴、打人骂人的事件发生。完善了《行政处罚案件审批制度》、《一般程序案件办理制度》,明确办案导向,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对积案进行了清理,全年共办理简易程序案件428件、一般程序案件34件,案件办结率和正确率均达100%。

四、面向市场盘活资源,经营城市再获突破。

遵循市场规律,强化经营理念,积极盘活城市资源,以经营促管理,以管理强经营。对机动车停放实行收费管理,聘请交通劝导员(收费员)79人,达到了既规范街道秩序,又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和谐。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三苏酒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首批无偿捐建30个城市阅报栏,节约财政资金200余万元,受到李市长书面表扬。动员企业捐建高压走廊下等地绿化10亩、公厕2座,节约财政资金600多万元。经营户外广告等城市资源收入280余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

五、直面现实化危为机,转变作风振兴城管

深刻汲取“5.4事件”教训,从5月8日开始,以“培养良好作风、重塑城管形象”为主题,集中1个月时间,在全系统重点在直属大队开展了法纪作风教育整顿活动。通过一个月的集中整顿,通过92次大小会议的发动宣传,通过开展“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算账感恩”、“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党的章程”、“我为大队献一计”、“挑应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题活动,受教育面达到100%,写出检讨书、决心书、承诺书、心得体会、剖析材料共395份,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受到市委领导的肯定。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振兴城管事业,7月中旬,集中2天时间,以“勤奋学习,大力优化队伍素质;严明纪律,全面提升城管形象”为主题,开展了上半年工作学习会。12月上旬,又集中1天半时间,以“爱岗敬业、振兴城管”为主题,开展了下半年工作学习会。学习会之前,还开展了“爱岗敬业,振兴城管”主题征文活动和“振兴城管,我献一计”征集活动,收到征文149篇,评出1等奖3篇,二等奖10篇,3等奖20篇,并制作成书——《我们在一起》。收到各类计策201条,首批采纳14条,并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振兴城管事业的意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城管发展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六、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结合城管实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一)加强学习调研。建立集中学习制度,每季度一次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局长带头作专题讲课。3月中旬,局长带领相关分管领导及机关科室负责人先后深入环卫、园林等基层事业单位调研,现场协调解决基层反映的问题30个。为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特邀省委党校专家为干部职工授课。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副科级以上干部完成调研报告40余篇,党员完成心得体会270余篇。通过学习调研,干部职工政策理论水平普遍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普遍增强。

(二)加强整改落实。6月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收集各类建议、意见400余条;会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差距,分析根源,提出整改措施;会后,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落实了整改举措、时限、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科室和责任人。

(三)加强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召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60多次,在重大问题特别是干部任免、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均实行民主决策,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新班子建立后,提出了“新班子、新气象”的总体目标,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学习提高、团结和谐、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保稳创安、守纪保廉”上有新气象。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讲党性、守纪律、保廉洁”专项教育活动,制定了《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了财务管理办法,实行部分办公经费的定额包干制度,规范了出差管理办法,加快事业单位所办公司注销进度,从体制机制上预防腐败。

(五)加强效能建设。全系统事业单位层层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凡不涉密文件,都在政务公开栏内公开。出台了《厉行节约改善文风会风提高行政效能的实施意见》,修订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创新在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办公区张贴励志标语,倡导“七个一”服务,严格首问责任制,行政审批平均办结时限控制在1天,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明显好转,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六)切实开展帮扶工作。筹措资金2万余元,帮助联系村县公义镇五马村和红星西路社区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帮助盘鳌乡盘鳌村解决村上环境治理资金1万元,帮组安全生产联系乡镇仁寿县里仁乡解决资金1万元。

善治范文篇9

一、理顺河道长效管治工作体系体例

落实河道长效管治工作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属地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河道管治体系体例,凸起属地负责和以块为主,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治工作责任。

县水务部分是全县河道长效管治工作的牵头部分,负责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全县河道长效管治工作,制定河道管治的规范、轨制和工作尺度;协调处理河道管治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各乡(镇)的河道管治工作;负责分解下达河道管治工作的责任和目标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范围内河道长效管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河道管治工作;根据河道管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尺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治体系体例,落实管治职员。

二、加强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

(一)制定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长效管治工作尺度。县水务部分负责制定工作尺度,细化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淤、绿化管护、景观举措措施维护等工作内容,规范功课时间、次数、职员和装备等要求,制定检查验收办法,加强监视检查,保证工作落实。

(二)落实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属地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范围内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的责任主体,负责对河道及河道管治范围内的河堤及栏杆、护河通道、河道水面及河床、沿河绿化带等进行管治。严格按照工作尺度和要求,认真做好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淤、绿化带管养等功课,达到河道环境卫生整齐、水域景观良好的总体要求。

(三)探索和实践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运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按照公然、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管治规范、经验丰硕、装备提高前辈的企业实施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功课。水务部分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按期检查企业的管治功课效果,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果断淘汰管治维护不达标的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功课用度尺度;县财政要加大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治功课经费的保障力度。

三、加强入河排水口管治

(一)落实入河排水口管治属地责任。县水务局是全县范围内入河排水口管治的责任主体,负责入河排水口排水情况的日常监管;负责对不按划定排放污水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制定管治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对产业企业、餐饮企业(店)、洗车场、养殖场、屠宰场、农家乐、居民院落、直排厕所等排水户的污水排放情况实施监视检查,根据排水户的类型、性质,将管治污水乱排的责任分解到部分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水务部分要建立健全日常巡查轨制,对河道沿岸各类入河排水口实施有效监视,及时发现向河道乱排放污水的行为,及时向污染管治的责任部分通报情况,管治责任部分要限期完整改;实现沿河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等产生的生产经营废水达标排放,糊口污水进入污水管网或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二)落实入河排水口污染源监视管治部分责任。根据入河排水口污水来源性质,按照部分职责分工,落实污染源监视管治责任部分。县环保部分负责有组织排放企(事)业单位污水达标排放的监视管治;县水务和建设部分负责根据规划做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治;县城管部分负责垃圾清运、环卫举措措施设置和直排厕所取缔,以及城市排水违法行为的执法;县农发部分按照《都市畜禽养殖管治办法》的有关划定,负责规范设置养殖场和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管治,负责农业面源污染管治;县商务部分负责定点屠宰场污水达标排放管治和非定点屠宰场取缔;县旅游部分负责农家乐污水达标排放管治;县规划部分负责违法建筑拆除督查督办;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污染源的监视管治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河道长效管治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分要高度正视河道长效管治工作,加强领导,层层分解落实河道长效管治目标工作,切实做到责任落实、措施详细、职员和经费到位。县水务部分要制定和完善河道长效管治工作尺度和考核体系,进一步深化管治体系体例改革,不断完善河道维护功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县环保、建设、城管、农发、商务、旅游、规划等部分要按照职责和要求,做好河道长效管治的相关工作。

(二)增强目标管治,完善考核机制。将河道长效管治纳入目标管治,目标管治督查部分要加强对河道长效管治工作的督查督办。县水务部分要制定河道长效管治检查考核办法,对各乡(镇)的河道长效管治工作实施监视、检查和考核。

善治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和阶段性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新的上升期,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紧密联系我局职能范围内信访突出问题,认真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全面深入排查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着力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建设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二)阶段性工作目标

按照区信访联席会议提出的集中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基本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市局“两个确保”(确保我市进京非正常访数量逐月下降,尽早退出前5名;确保拆迁方面进京访的批次、人数和排名明显下降)、“一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减少和控制不可预见的群体性事件进京访)的目标要求,认真做好信访案件的清理、处理、核查、息诉罢访工作。对年以来上级领导批示交办的,市、区联席会议办公室交办的,上级信访部门交办未结的及赴京上访未息诉罢访的案件进行彻底地排查梳理,并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注重预防,超前化解的原则;坚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坚持以疏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责任追究原则。制定并落实处置措施,严格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切实解决本单位本部门的信访突出问题及信访隐患,确保稳定,确保全年信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具体工作安排

根据市局、区政府联席会议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局信访工作实际,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排查清理阶段(年4月15日至4月25日)

1.局机关各科室以及各基层单位要形成“拉网式、全覆盖、不间断”的工作机制和模式,进行横到边、纵到底的全方位排查分析,深入、彻底地查找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全面排查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上级交办未结、未息诉罢访的案件以及越级集体上访、重复上访未息诉罢访的事项进行认真排查梳理。

2.要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及召开分析会、矛盾纠纷排查会,全面摸清矛盾纠纷和信访不稳定因素,要按照诱因、时间、地点、单位、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七项要素,逐件登记造册,建立台帐,注明包案领导、责任部门、具体承办人和拟定的办结时限。

3.4月25日前《房管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上报表》(附件1)及《房管局重点信访案件台帐》(附件2)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局办公室(含电子版)。

4.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将采取听汇报、查台帐、看案卷、开分析会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阶段集中化解处理阶段(年4月26日至5月25日)

1.各单位、各部门对排查出的信访突出问题和信访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解决措施和期限。

2.要落实“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对排查出的信访突出问题及信访隐患一律实行领导逐案包保责任制(包调查、包处理、包稳控),同时明确责任主体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包案领导要亲自接待或约请信访人进行谈话,认真听取信访人的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和教育工作,及时召集相关单位、科室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责任单位的领导要切实担起责任,确保包案不流形式、不走过场,确保包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确保上访人员稳定在当地。

3.全力调处。对符合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能够解决的,要尽快加以解决;对部分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尽力解决其合理的诉求;对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一时难以解决的,要积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不合理但生活有困难的群体,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要求过高或不符合政策的,要做好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对行为偏执、坚持无理要求的,要充分发挥基层协调作用,对上访人员做过细说服工作,对可能越级进京上访和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制造事端的人员,切实加强防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稳控。各单位、科室集中化解矛盾的工作情况要在5月25日以前书面报局办公室。

第三阶段深入完善阶段(年5月26日-10月25日)

1、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和方法,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即排即处,就地化解。

2、制定目标责任制。围绕《市国土房管系统集中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区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本着既要有压力又要有动力的原则,制定本单位、科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年度目标和阶段目标,纳入当年总体工作目标之中,要层层明确责任人,一层一层抓落实。

3、建立矛盾纠纷管辖责任制。要按属地管理原则、纠纷性质明确各单位、部门矛盾纠纷管辖范围,对跨单位、跨科室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要实行党政统一领导,全员行动,将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明确主管单位和协办单位,明确解决时限,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4.建立矛盾激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即凡是因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而使矛盾激化为集体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各单位要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特色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将好的经验推广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年10月26日至12月20日)

1.自查报结。对上级交办及本单位、科室排查出的信访问题和隐患要按报结要求随报、随结、随审、随销帐,力争在11月底前将排查出的信访问题和信访隐患全部结案,材料要做到一人一卷,一案一报,并由主管领导签字后上报。

2.总结验收。各单位、科室要认真总结本次活动开展情况,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及时整改,确保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起到实效。同时做好接受上级信访部门检查验收的准备。

3.各单位科室对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有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进行推荐培养,好的典型经验将向市局推荐表彰。

三、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