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02:42

山豆根范文篇1

山豆根SophorotonkinensisGagnep.为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是临床常用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载[1]。山豆根药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症[2]。现代研究证明,从山豆根中离析出多种生物碱,其中的苦参碱(Matrime)、氧化苦参碱(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3]。山豆根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广东、云南和贵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较窄,且零星生长于石灰岩山区石缝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m的地方。目前医药工业用山豆根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治疗肝炎的针剂(肝炎灵)、咽喉肿痛的片剂以及抗肿瘤的中成药。据商家反映每年销往工厂的量由往年20万kg增加到30万~35万kg,使年总销量超过70万kg[4]。由于销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上市量却不断减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野生山豆根资源濒临枯竭。山豆根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迫在眉睫。

为保护山豆根野生资源和解决用药紧缺问题,科技人员已对山豆根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栽培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山豆根栽培及其野生与人工栽培的化学成分对比与药理研究综述如下,以供生产参考。

1本草考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苏颂《本草图经》[5]云:“山豆根生剑南(今四川省)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今广西南宁)、万(今四川万县)州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凋,八月采根用……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其中“广南如小槐”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豆根,因主产于广西习称广豆根。”初版于1962年、再版于1986年的《中药材品种论述》已明确记载:商品广豆根的原植物有二[6]:一、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ChunetT.Chen]。二、多叶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VarpolyphyllaS.Z.HuangetZ.C.Zhou。多叶越南槐与越南槐的区别在于小枝和花序只被短柔毛;小叶披针形,数目较多,(25~)27~33(~39)枚,小叶也较小,长20~35mm,宽5~7mm,上面无毛,下面只被短柔毛,有加厚的边缘;全为总状花序。

2生物学特征

山豆根为小灌木[7],直立或平卧,高1~2m。根圆柱状,少分枝,根皮黄褐色。茎分枝少,密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9,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5cm,宽0.5~1.5c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或短尖,茎部圆形,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被灰棕色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密被短柔毛;小花梗长约1cm,被子细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疏毛,先端5裂;花冠黄白色,旗瓣卵圆形,先端凹,基部具短爪,翼瓣长于旗瓣,基部具三角形耳;雄蕊10,离生,基部稍宽扁;子房具柄,圆柱形,密被长柔毛,花柱弯曲,柱头圆形,具长柔毛。荚果长2~5cm,密被长柔毛,种子间成念珠状。种子3~5颗,黑色,有光泽,随圆形,种脐小。花期5~6月,果期7~8月。

3山豆根的人工栽培

3.1山豆根的繁殖

山豆根的繁殖方法有3种。

3.1.1种子繁殖[8]

每年10~11月,当荚果由青绿变为黄色时,及时将荚果采回,脱出种子晾干,可随采随播或置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至来年春播。

3.1.2扦插繁殖[9]

选择1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杆,剪成长25cm,带2~3个节的插条,用150mg/L浓度的吲哚丁酸(IBA)浸泡3h,将插条斜插入沙床,插条60d后生根发芽即可移栽。

3.1.3组织培养快速繁殖[10]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山豆根的顶芽,放入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进行诱导培养,丛生芽的诱导以MS+6-苄基嘌呤(6BA)2.0mg/L+柰乙酸(NAA)0.2mg/L培养基;丛芽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1.5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为佳;诱导芽苗生根的培养基用1/2MS+NAA1.5mg/L为好。以后将生根发育好的试管苗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即可移栽。

3.2栽培管理

山豆根是多年生药用植物,以根部入药。因此人工栽培的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起畦宽70cm,高15~20cm、畦长视地形而定,每公顷施基肥30000~45000kg腐熟的堆肥,株行距40cm以品字形开穴栽种[8]。种植后每年施2次复合肥,每株25g,第1次在3~4月份除完草后施,第2次在秋季9月份。山豆根主要有两大病害:根腐病和白绢病。根腐病发病初期以百菌清兑水800倍灌根。白绢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兑水800倍灌根或喷雾。虫害有4种:蛀茎螟用乐斯本兑水800倍喷雾或从蛀口灌入。豆荚螟用敌百虫兑水800~1200倍喷雾。红蜘蛛发病初期用吡虫啉1200~1500倍喷雾。蚧壳虫可用敌敌畏兑水1200~1500倍喷雾。

山豆根种植3年可采收,但最好是4年以后采收。秋季八九月份将根部挖起,剪去地上部分,把根部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4化学成分

山豆根含的生物碱主要是苦参碱(Matrine)和氧化苦参碱(Orymatrine)、臭豆碱(Anagyrine)和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2]。黄亚非等[11]采用HPLC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山豆根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的山豆根均含有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因产地不同含量有差异。覃文流等[12]用薄层层析法对室外栽培前后的山豆根组培苗植株与野生引种植株的药用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比分析表明,组培苗具有正常生物合成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能力,组织培养条件并没有影响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而且从斑点颜色的深浅来看,组培苗的有效成分含量不比野生植株的含量低,因此,山豆根组培苗可作为人工栽培的种源加以推广应用。杨东爱等[13]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引种栽培的山豆根及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分析,引种栽培的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二者含量无明显差异,引种栽培山豆根不影响药材质量,可进行人工大面积栽培。实验同时还做了山豆根(越南槐)及多叶越南槐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对比分析,它们大致相同;多叶越南槐在产区收购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4],《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将两者等同使用,所以多叶越南槐与山豆根(越南槐)继续等同使用。

5药理作用

5.1抗肿瘤作用

姚仲青等[15]报道,在山豆根的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小鼠S180,H22,ESC肿瘤模型,从整体水平上观察山豆根总生物碱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山豆根总生物碱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抑瘤率低、毒性大。肖正民等[16]报道中药山豆根(SSCC)提取物以不同的时间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测SSCC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线粒体活性的影响,以细胞记数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经SSCC提取物处理48h,其A570光吸收降为对照组的62.1%,72h为9.64%;②SSCC提取物处理7d后,人肝癌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③SSCC提取物处理24h后,在更换为正常培养基恢复培养过程中,细胞数呈现缓慢生长;④SSCC提取物作用24h后,人肝癌细胞有效分裂指数分别为小牛血清(FCS)对照组的50.6%和无FCS对照组的69.7%。河南医科大学报道[17],应用杀伤效应、酶活性测定及Fulgen-DNA法显示分裂指数,分析山豆根对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作用,结果表明100,200mg/ml浓度对细胞的杀伤能力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50mg/ml浓度维持在3%左右。100,200mg/ml实验,在加药第3天对细胞分裂指数抑制率接近或达到100%,山豆根水提物能使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直至阴性反应。

5.2体外抑菌作用

丁凤荣等[18]报道,用K-B纸片扩散法,100%山豆根浸出液滤纸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山豆根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尤其对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

5.3消炎镇痛作用

谢瑞金等[19]用小鼠为实验对象,口服法给药,以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为镇痛指标,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为消炎指标,研究复方山豆根口服液治疗咽炎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均有镇痛作用,大剂量组与消炎组相当,各剂量组均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1.

[3]何明焕,邱荣梁,戴保安,等.广豆根抗癌成分苦参碱注射剂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3:36.

[4]陆善旦.山豆根缘何销势不断看好[J].中药经济与信息,2004,8:2.

[5]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276.

[6]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2.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四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52.

[8]覃文流,凌征柱,吴庆华,等.山豆根野生变家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68.

[9]凌征柱,覃文流,赵维合,等.山豆根扦插繁殖[J].中药材,2005,28(9):750.

[10]覃文流,凌征柱,许鸿源,等.山豆根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303.

[11]黄亚非,黄际薇,陶铃,等.广西不同产地山豆根的指纹图谱特征研究[J].中药材,2004,28(1):21.

[12]覃文流,凌征柱,许鸿源,等.广豆根组培苗与野生植株有效成分的对比分析[J].中药材,2004,27(8):552.

[13]杨东爱,覃文流,凌征柱,等.栽培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药材质量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79.

[14]黄燮才.中药广豆根(山豆根)原植物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4,22(6):486.

[15]姚仲青,朱虹,王光凤,等.山豆根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4):253.

[16]肖正明,宋景贵,徐朝晖.山豆根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62.

[17]赵培荣,田爱琴,马湘玲,等.山豆根对人食道癌细胞株(Eca-109)杀伤抑制及脱氢酶类的影响[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8,11(2):87.

山豆根范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4种“山豆根”的性状、显微鉴别和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并对四种“山豆根”的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但是这种正品山豆根的中药饮片近几年越来越少,现在运用最多的“山豆根”是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多种植物的根(简称木蓝根,下同)。除此之外,《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北豆根和《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收载的滇豆根,在医疗单位均作“山豆根”使用。笔者现对这4种山豆根的鉴别及质量分析简述如下。

14种山豆根的性状鉴别

1.1山豆根根呈长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质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2木蓝根根呈圆柱形,常有分枝,直径0.2~O.7(~1.2)cm。表面灰色、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有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灰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1.3北豆根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长可达50cm,直径0.3~0.5(~0.8em)。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无明显的节,常有须状细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木部淡黄色,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1.4滇豆根根茎呈圆柱形,常有分枝,长2~7em,直径0.3~0.8cm。表面棕褐色,具数个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长0.5~2era。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绿黄色至暗黄色,角质样,有光泽。气微,味苦。

2显微鉴别

2.1山豆根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外侧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继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纤维束散在。木射线宽1~8列细胞,木纤维成束,多与导管相间排列。

2.2木蓝根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细胞壁增厚成石细胞状。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有的可见石细胞。木质部宽广,木射线宽1~5列细胞,木纤维发达,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2.3北豆根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其下面常有数列木栓细胞断续排列。皮层内有的可见单个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间断排列成环。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棒晶或针晶。

2.4滇豆根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皮层内可见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间断排列成环。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无草酸钙结晶。

3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山豆根项下[鉴别](2)检验:分别取山豆根和木蓝根粗粉各0.5g,分别加三氯甲烷各10ml,浓氨试液各0.2ml,振摇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各加三氯甲烷0.5mI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对照品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山豆根和木蓝根供试品溶液各2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山豆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木蓝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颜色的斑点。

44种山豆根质量分析

4.1山豆根《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其植物来源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gensis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这是正品山豆根。《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薄层色谱鉴别必须检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并规定氧化苦参碱含量不得少于0.40%。

4.2木蓝根《中国药典》和《云南省药品标准》均未收载,其植物来源为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多种植物的根。据《中药鉴定学》记载,在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曾用本品作山豆根用。现在我市大多数医疗单位使用的山豆根就是这种木蓝根。笔者按《中国药典》山豆根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检验过多批木蓝根,大部分未检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仅少部分检出微量的氧化苦参碱。木蓝根与山豆根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木蓝根植物来源、性状、鉴别等均不符合《中国药典》山豆根之规定。按照《药品管理法》,木蓝根充山豆根销售和使用,应作假药论处。

山豆根范文篇3

[论文摘要]免疫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0例的临床观察中,以增强免疫,促进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防止或减少肝硬化的发生,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有效率为90%,均无明显副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81.15%,如何阻止肝硬化的进展,改善慢性乙肝纤维化前期功能恢复,增强肝细胞及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肝硬化的发生,减少肝纤维化的发病率,提高对乙肝的治愈是一个攻关难题。现将2005年4月~2006年4月期间门诊就诊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160例均为门诊病人,符合《肝脏病学》诊断标准。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2年。

l.2观察方法治疗前B超,肝功及两对半的检查,每疗程后复查B超,肝功及两对半。20d为1疗程。最短2疗程,最长8疗程,超过8疗程为无效。

2治疗

用免疫汤增强免疫,活血祛瘀,通络扶正补气,恢复损伤的肝细胞功能,减少肝纤维变的发生。方剂:五味子20g;黄芪20g;丹参20g;山豆根20g;虎杖20g;女贞子20g;灵芝20g;蜂房20g;刺五加20g;白术20g;芍药20g;郁金20g;泽泻12g;陈皮20g;甘草20g。每日一剂煎为1000ml3次饮。

3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肝功,两对半恢复正常96例,占60%;显效:临床症状消失,B超,肝功正常,大三阳变为小三阳,含量增加(乙肝表面抗原含量基本正常,乙肝表面抗体含量增至正常,乙肝e抗原含量明显增高,乙肝e抗体含量增高,乙肝核心抗体无变化)44例,占27.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正常;肝功正常,B超正常,两对半无变化;只有乙肝e抗原含量轻度增加,4例占2.5%;无效:只有临床症状改变其它无变化,16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4讨论

山豆根范文篇4

期起陆续有各地区的银屑病调查报告。上海(1974)调查454005人,其患病率为0.

217%;南京(1974)以函调方式调查102849人,患病率为0.28%;河南(1980)调查

105545人,为0.37%;黑龙江(1977)调查17806人。为0.84%,一般北方高于南

方。国外报告:美国患病率为0.51.5%之间,英国为1.6%。

银屑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与遗传、感染、

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和免疫异常等有关。中医认为多由脾肺湿热

、复感风湿热邪、蕴于肌肤、致局部气血运行失畅;或因风寒外袭,营养失调,瘀

久化燥,使皮肤失其所养;或因七情内伤,气血壅滞,久郁成于瘀所致。

本病的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常融合成片,边缘明显,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

可见到发亮的薄膜,剥去薄膜有点状出血。皮损形态不一。临床上有寻常型、脓疗

型、关节炎型和红皮病型四型。

银屑病的治疗目前大多只能达到近期效果,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传统医学采用

辨证施治的原则,均有一定的疗效。本病的治疗有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两大类。

一、银屑病的局部治疗

1蒽林(Anthralln)

它的作用机理是(1)Swanbeck等证实其能抑制DNA的合成,马圣清等证实惠林

对表皮细胞的DNA复制及分裂指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继发抑制乌氨酸脱浚酶,

经其治疗后,使银屑病患者表皮中聚胺水平恢复正常;(3)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及脂氧合酶;(4)使cGMP/cAMP比值升高,从而调节表皮细胞分裂;(5)抑制钙调

素;(6)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及免疫抑制作用。

根据恿林对银屑病和正常皮肤的透皮速率不同,Runne通过同体分侧对照观察

短时间(10.20分钟)涂高浓度(1.3%)恿林软膏的效果比24小时涂0.10.2%软

膏好,皮损消退时间比后者提高6.8天。

恿林可与皮质激素合用。Lidbrint等在用意林UVB疗法的同时,第一周每天

外用氯倍他素次,第二周隔日1次,第三周每3天1次,第四周1次,26例中18例临床

痊愈,其平均消退时间为2.5周,显著少于对照组。

2.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抑制表皮内DNA合成及有丝分裂活动的能力。其抗炎作用主要是通

过调节脂皮质素(Lipocortin)和IL1来实现的。

局部外擦,1日l2次,或隔日1次,用药时要掌握用量,按身体不同部位对皮

质激素吸收多少的比例,来确定每日用量,不宜擦之过厚。

3.焦油类

能抑制DNA合成,常用的有煤焦油、松馏油、糖馏油和黑豆馏油等,浓度一般

为510%。目前仍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良好药物。煤焦油与紫外线(360nm)联合应

用可抑制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合成。因此两者合并应用,可治疗顽固性银屑

病。

4.光化学疗法

光疗有日光疗法和紫外线疗法两种,均有一定疗效。

1974年把有光活性的补骨脂素(呋喃香豆素)加上波长320400nm的长波紫外线

(UVA)照射的药物和光联合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化学疗法,也称为补骨脂素长波

紫外线疗法(PsoralenUVA,PUVA)。目前已有多种皮肤病应用此法,而银屑病则是

其中重要的一种疾病。局部疗法大多以涂敷TMP(三甲基补骨脂素)或8MOP(8甲氧

补骨脂素),然后再以UVA照射进行。银屑病的近期痊愈率在5080%之间。

国内的报告也肯定了PUVA的疗效。张国威等报告34例寻常型银屑病接受PUVA治

疗,其中23例皮损消退90%以上,采用维持疗法的缓解期为1.536个月,平均13

个月。

在应用光敏性中药代替8MOP来治疗银屑病方面,国内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

了可喜的成效。在一个多中心的研究中,以中药白芷提取物代替8MOP治疗了159例

寻常型银屑病,痊愈者达47.2%,皮损消退90%以上者达22%,两者合计为69.

2%,皮损消退70%以上者为20.8%,消退50%以上者为4.4%,治疗一个月以上

无效者(皮损消退不到50%)为5.5%,其疗效与8MOP+UVA治疗相仿,而副作用则

少得多。

总之,PUVA治疗银屑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其有效性已被确认。在银屑病的

治疗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其他

(1)氨甲喋吟霜

根据张国毅等报告,外用氨甲喋吟霜治疗银屑病54例(顽固性斑块型),有效率

为83.3%(对照组37.0%)、显效率48.1%(对照组9.3%)、治愈率7.4%(对照

组0),结果表明外用0.1%氨甲蝶吟霜治疗银屑病有效。

(2)喜树碱

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抑制皮损中分裂较快的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使棘层细

胞增殖减慢和角化不全消失。综合国内局部外用资料共226例,其中临床痊愈79例

(占34.96%),显效64例(占28.32%),有效44例(占19.47%),无效39例(占17

.25%)。1/3以上病例临床痊愈。局部外用时未见全身不适。但有用药部位疼痛

、皮炎、色素沉着等。

(3)维甲酸

0.0250.1%维甲酸脂外用,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和亚急性皮炎。但浓度降

低后其随之降低。且维甲酸在制剂中不稳定,故其外用治疗受限制。近年来与皮质

激素联合外用可减少刺激,提高疗效。

二、银屑病的内用药治疗

1.中医中药疗法

按简易辨证法血热型和血燥型辨证诊治

(1)血热型

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或佐以散风、解毒、祛湿。常用药物有生槐花、紫草根

、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

(2)血燥型

以养血润肤、活血散风。常用药物有土茯苓、鸡血藤、当归、威灵仙、生地、

蜂房。

张志礼等(1974)报告200例中171例为血热型,29例为血燥型。治疗结果:126

例痊愈,71例基本痊愈。陈桂芝(1979)报告50例,血热型36例,以凉血清热熄风败

毒为主,服以白茅根、生地、紫草、生地榆、当归、赤芍、鸡血藤、白蒺藜、金银

花、连翘、板蓝根、陈皮、甘草。血燥型14例治宜养血润燥、活血散风。服以当归

、赤白芍、川芎、鸡血藤、麦冬、首乌、胡麻仁、威灵仙、海风藤、土获苔、甘草

。人均服50例。痊愈31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1例。随访结果:半年内复发

者9例,1年内复发者13例,2年内复发者4例。丁履伸等(1980)将176例分成血热型

和血燥型治疗。前者用金银花、丹参、赤芍、紫草、防风、蝉衣、白企、槐花、柴

胡、黄苓、蚕衣。后者用土茯苓、生地、乌梢蛇、白菜藜、蜂房、白藓皮。结果:

总有效率93.7%,痊愈100例,对痊愈的69例随访15年,有43例复发。朱仁康(1

983)将236例分成血热风燥型和血虚风燥两型。前者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服以土茯

苓、山豆根、草河车、白藓皮。后者治宜滋阴养血润燥,佐以清热解毒。服以生地

、玄参、丹参、麻仁、苦参、山豆根,总有效率94%。刘玉梅(1986)将小儿银屑病

40例分为血热和血燥两型。血热型用桔梗、山豆根、甘草、连翘、丹皮、玄参、麦

冬、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白鲜皮、生地、芦根、蒲公英。血燥型上方去芦根

、大青叶、板蓝根,加黄耆、当归、茯苓。结果临床痊愈32例,显效4例,总有效

率为95%。

●活血化瘀疗法

根据《医林改错》“肌肤甲错…,血府逐瘀汤主之”。提示皮肤粗糙起鳞屑为

血癌证侯之一,可用活血化瘀方法来治疗。上海华山医院在70年代动用平肝活血方

、祛风活血方、乌梅活血方、养阴活血方等治疗银屑病有良好效果。

根据传统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风邪外侵,结聚肌体,郁久化热,热人营卫,导

致营养失调,气血运行失畅,气滞血郁,久而血虚血瘀,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内

外合邪而发病的观点,刘承煌(1988)应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的消银散(由黄耆、

生地、当归、丹皮、红花、银花、栀子、萆解、白鲜皮、荆芥组成)治疗本病,结

果临床痊愈2例。基本痊愈20例(90%以上皮损消退),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15

例。

谈善庆等(1990)用复方丹参注射刘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1次/

日治疗40例,总有效率76.5%。王自彬等(1988)报告用大枣丹参片,总有效率为

91%。华山医院及扬州地区人民医院用虎杖甙治疗本病,其有效率分别为70.3%

和64%。马宽玉等(1992)报告用生地、生槐花、玄参、大青叶、紫草、乌蛇、丹参

、赤芍、丹皮、生甘草等组成的地花消银汤治疗银屑病,结果总有效率为94.3%

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1978)用雷公藤片治疗100例,有效率61%,刘西珍等(1

982)报告治疗3例关节病型银屑病(其中2例伴脓疤性皮损)。2例临床痊愈,1例皮疹

大部消退,关节症状也消失或明显减轻。上海华山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

究所等用雷公藤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免疫调剂

这一类为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和制剂。

1.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

综合国内TF治疗本病,观察例数较多的上海市银屑病防治研究协作组(81例),

济南军区总医院和福州市皮肤病院(各40例),共161例总有效率为71.43%。

2.维甲酸

叶伟等(1955)报告应用近年开发的第三代维甲酸衍生物芳香维甲酸乙酯(R012

6298)成功地治疗42例,其显效率3个剂量组分别为100%,100%及90%。白玫等

(1994)报告用依曲替酯(Tigason)治疗11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结果ll例中9例治疗(

81.82%),2例好转(18.18%)总有效率为100%;有报告用依曲替酯治疗各种类

型银屑病199例,痊愈63例(占31.7%),显效93例(占46.7%),有效25例(占12.

7%),无效18例(占8.9%)。尤以脓疤型和红皮病型疗效为佳。寻常型有效率也达

91%。

3,抗肿瘤药物

江苏省工人医院皮肤科(1975)报告用氨甲喋呤(MTX)2.57.5mg口服1次/日

连续6天,停23天再服共治4例,l例原发性脓疤型和2例皮损广泛的寻常型银屑病

显效,4例均有副反应。唐鸿洲等(1975)报告,共治50例,有效率达96%。四川医

学院(1976)报告用间隙口服疗法,有效率85化.

其它有乙亚胺、争光霉素、平阳霉素、丙亚胺、羟基脲等均有好疗效,但副作

用也大。

4.环泡菌素

对银屑病有快速、显著的治疗效果。廖万清及吴绍熙等报导和综述了环抱素A

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严煜林报告口服环孢素A治疗9例银屑病小结,提示其对银

屑病有良好的疗效。

5.硫氮磺胺嘧啶

Gupta等(1989)报告用本药每天3g治疗32例斑块状银屑病共8周,均以有效率显

效。作者于1990年又报告用双盲法治疗50例慢性中度到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其中2

3例为给药组,27例为安慰组,治疗8周,观察疗效。给药组完成8周治疗者17例,

其中7例(41%)显效,皮损好转6089%,7例(41%)有效,皮损好转3059%,3例

(18%)无效。安慰组仅1例有好转,22例无变化,4例加剧。Farr等(1988)报告每

天2g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34例,有23例关节炎临床好转,占67%。

6.抗凝血药物

华法令(Warfarin)、藻酸双酪、肝素对银屑病也有一定疗效。

7.皮质激素

强的松、强的松龙等系统用药的副作用及长期用药的危险性则已是众所周知,

故以略。

8.内分泌疗法

本组大多是长效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氯地孕酮等。据文献报导,本组药物

使用方便,且无严重副反应,临床效果以复方炔诺酮较佳。蒋勇华(1984)报告用复

方炔诺酮、炔雌醚共治18例,临床痊愈7例,好转9例,无效2例。

9.其他

吴保昌(1994)用多烯康治疗Zumbusch型脓疤性银屑病2例均达此临床痊愈。Ke

计ler也报告了用多烯康治疗Zumbuschl型l例。

参考文献

1.刘承煌主编:《银屑病的临床和研究》上海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

1版。

2.张国毅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3):132。

3.马宽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19。

4.淡善庆,[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1):27。

5.王槐三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89;18(1):42。

6.叶伟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6):362。

7.白玫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3:134。

8.廖万清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21(2):77。

9.吴绍熙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0;19:91。

10.严煜林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4):199。

11.吴保昌,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4):201。

山豆根范文篇5

关键词:羊支原体肺炎;中药治疗;方法

羊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患病的羊只会表现出明显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症状,就中兽医看来,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风温之邪乘虚侵袭羊只,从而对羊只的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造成影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为主要治疗原则。而且中药方剂中所使用的天然中草药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或者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在治疗羊支原体肺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羊支原体肺炎

羊支原体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丝状支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山羊,病羊和隐性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病原大多会隐藏在病死羊的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病灶等部位,带毒羊只会通过咳嗽、喘气、打喷嚏等行为将病原带出体外,从而感染健康羊只。患病的羊只在临床中会表现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等三种症状,其中最急性型主要表现在体温突然升高(达41℃以上),且采食基本废绝,呼吸困难,每次呼吸都伴随全身肌肉颤动,持续三天左右就会死亡;急性型也伴随着体温升高,同时还会不断的咳嗽,并从湿咳转变为干咳,并伴随有浆液性鼻漏,治疗不及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在15~30d后死亡;慢性型的症状比较轻微,大多数病羊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虽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有可能会因为继发感染出现死亡[1]。

2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策略

在中医临床中针对羊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为主,因此可以选择以下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1中药方剂一

取贝母45g,金银花、黄连、杏仁、连翘、桔梗、赤芍、黄芩、瓜蒌各30g,炙甘草20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待温后灌服给病羊即可。该药量可以治疗10只成年病羊,每天一剂,连用5d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上述药物组成中,贝母具有清热润肺的作用,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功效,再配合瓜蒌、黄连、金银花、连翘等清热、泻火的药物可以有效的起到良好的清热化痰的效果,从而清除病羊肺内的瘀热,抑制肺炎支原体,而且赤芍、杏仁、桔梗的化痰效果较好,在治疗支原体肺炎上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2.2中药方剂二

取黄芪25g,山豆根、大青叶、板蓝根各20g,茯苓、半枝莲各18g,党参16g,川穹15g,甘草、贝母、黄芩各10g,将以上药物加水清水进行煎煮,待温后灌服给病羊即可。该药量可以治疗20只成年病羊,每天早晚各一剂,连续用药5d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上述药物的组成中,黄芪可以补气固表,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半枝莲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茯苓可以渗湿、健脾,党参可以补气生津、扶正祛邪,再配合甘草、贝母、黄芩等清热润肺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支原体肺炎,缓解其呼吸道症状,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中药方剂三

取石膏(打碎)50g,麻黄、炙甘草、杏仁各30g,连翘、黄芩、栀子、银花各25g,贝母、桔梗各20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待温后灌服给病羊即可。该药量可以治疗10只成年病羊,每天早晚各一剂,连用5d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上述药物的组成中,石膏主治中风寒热,是祛瘟解热的良药,麻黄能够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也可以镇咳、平喘,连翘可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芩、栀子、银花等药物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桔梗可以宣肺、利咽、祛痰,上述药物在治疗羊支原体肺炎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2.4中药方剂四

取麦芽、神曲、山楂各50g,板蓝根40g,黄芩、前胡、瓜蒌、麦冬、黄柏、栀子、白芍、柴胡、荆芥、杏仁、金银花、枳壳各30g,甘草10g,将以上药物加水清水进行煎煮,待温后灌服给病羊即可。该药量可以治疗4只成年病羊,每天一剂,连续用药3~4d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上述药物中,麦芽、神曲可以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理气化湿,板蓝根可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前胡、瓜蒌、麦冬、栀子、白芍等药物可以解热、祛痰,再配合枳壳、甘草等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支原体肺炎,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预防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工作中首先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一是要为羊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羊舍的通风、透光、保暖等条件,有条件的羊舍还可以通过电子信息设备维持舍内的温度、湿度恒定等;二是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一般舍饲羊群每周不低于3次带动物消毒,游牧羊群消毒每周不低于2次,除此以外,也要做好养殖场内外的消毒工作,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车辆等需要来回做好消毒,避免病原的传播;三是要做好分群饲养,养殖户要根据日龄阶段、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分群,并按照实际情况控制好饲养的密度,避免羊群过密导致疫病的发生;四是要做好饲喂工作,时坚持“少喂勤添”的原则,以粗料为主,精料为辅,其中在粗料方面可以多使用青贮饲料,其具有适口性好、粗纤维易于消化等优点,可以帮助羊只进行消化,且有效的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的为羊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概率[2]。

3.2严把检疫关

做好检疫工作也能够有效的防止病原的传播,因此要求养殖户能够严把检疫关。一是在引种的时候做好调查,确保引种地区不是疫区,引种后的羊群还需要进行隔离饲养一段时间以后,并做好相关的疫苗免疫工作才能够混入健康的羊群;二是要加强对羊群的巡视,如果发现有一场的羊群要及时进行隔离,并全面进行消毒,还需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做好全面的检疫,避免疫病的大范围传播。

3.3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一般每年定期预防注射菌苗,6月龄以下的羔羊皮下或肌肉注射3mL,6月龄以上的注射5mL,免疫后半个月之内可产生有效滴度的血清抗体。除此以外,商品羊预防1次至出栏即可,而种羊需每年预防1次[3]。

3.4加强康复羊的隔离

羊支原体肺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康复后的羊只也会长期带毒,且病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呼吸系统中,因此针对康复羊也需要进行隔离饲养直至出栏。

4结语

综上所述,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羊群的健康生长,养殖户要提高重视,加强巡视,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隔离并采取合适的治疗办法。采用中药治疗主要就是使用一些天然的中草药,其治疗效果好且无药物残留,因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可以重视中药治疗办法的使用。除此以外,还需要养殖户能够重视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工作,做好疫苗免疫等等,从而有效的降低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概率,保障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增印.羊支原体肺炎的防治[J].兽医导刊,2021(13):54-55.

[2]杨成.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方法[J].吉林畜牧兽医,2020(9):73.

山豆根范文篇6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疗方面尚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同时,现代化学药物潜在的肝毒性亦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而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现将中医药论治脂肪肝的思路探讨如下。

1肝脾失调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游离脂肪酸增高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升高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对不足,脂肪分解代谢降低及输出障碍所致[1]。脂肪肝属中医学肝积范畴。《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肝之积,曰肥气。”肥气即膏脂积蓄之意,是引起脂肪肝直接的致病因素。膏脂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及输布均有赖于肝脾正常的气化功能,且尤以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最为重要,诚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张志聪亦说:“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脂,余于内则膏脂半满。”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脾气充足则散精之职充沛,津液运化正常,膏脂四布入内溢外发挥濡养作用。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则散精之职无能,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水津输化失常,膏脂转运输布不利,滞留营中而形成高脂血症。尽管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有赖于脾的健运,但肝脏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诚如《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达之,而水谷乃化。”盖肝属木,为厥阴之脏,主疏泄,既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又调控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肝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津液精微得以正常输布和代谢,反之肝失疏泄则气机紊乱,膏脂之类不能随气输布全身,转运代谢障碍,郁滞于中,也是形成高脂血症的因素之一。肝脾不仅在生理上互相依从,而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木不疏土,而致脾气运化失司,脾失健运则困遏气机而致肝之疏泄失用,共同成为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2痰瘀胶结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关键

现代医学已揭示脂肪肝的病理特征是脂质过氧化作用损害肝细胞膜引起肝脂肪变性、坏死、炎症浸润及纤维化等改变,就中医病理角度而言,与痰浊血瘀密切相关。盖肝脾失调,气血津液分布调控失司,一则血行不畅而为瘀,再则津液不行而为痰。生理上肝脾相关,津血同源,病理上痰瘀胶结,相互影响,痰瘀一经形成则相互渗透为患,痰凝不化,必然造成血行不畅而加重血瘀,血瘀不行,又势必影响津液输布而加重痰浊,诚如《诸病源候论》中说:“诸痰者,此因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景岳全书》中亦说:“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痰是机体物质代谢失调生成并积累的各种病理性生化物质,瘀则是病理生化物质发生变化或同时伴有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的结果,同时指出脂质过氧化产物是痰浊血瘀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细胞损伤则是痰浊血瘀形成的病理特征[2]。更有学者研究表明,痰瘀证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自由基及有关血液生化改变方面具有相近似的结果,具有致病的同一性[3]。因此,痰瘀既是肝脾失调的病理产物,又相互胶结,聚滞为积,构成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关键。早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就有“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的论述,明确指出积乃痰瘀交夹为患。金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见解,更是一语中的。

3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是脂肪肝的治疗大法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于肝脾失调,浊脂生痰生瘀,滞留肝内为害,因而其治疗大法不外乎健脾疏肝与祛痰化瘀2个方面。其中,健脾疏肝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之病理基础,脾健则尽其分清泌浊之职,化精微为气血,化水湿为津液,以绝浊脂代谢再生之源,肝调则尽其疏泄气机之用,协调脏腑气化,调控气血津液,以除浊脂转运紊乱之虞。祛痰化瘀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之病理关键,具体治法当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结者散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以平为期”之旨,祛痰与化瘀兼顾,痰瘀同治不可偏颇。对于痰浊凝滞为主者,以化痰为主,酌加化瘀之品;对于血瘀阻滞明显者,以化瘀为主,酌加化痰之品;痰瘀均明显者,则化痰与活血祛瘀并重。如此既可除已成之痰瘀,又可截断其互结之势。笔者根据以上治疗思路,自拟丹楂逍遥饮随证化裁治疗脂肪肝,效果满意。药物组成:丹参、山楂、决明子、泽泻、山豆根、柴胡、当归、白芍药、茯苓、焦白术、荷叶、郁金。方中当归、白芍药、茯苓、焦白术、柴胡、荷叶取逍遥散之意,针对土虚木郁之病理变化,健脾疏肝,以复脾土运化之职及肝木条达之性;取荷叶易薄荷,重在清轻外发醒脾化浊;丹参、郁金解郁活血,散瘀软坚;泽泻利湿化痰,导浊下行;山楂消食导滞,化瘀散结;决明子清肝化痰,泄浊通便;山豆根祛痰化湿,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肝脾并调,痰瘀同治,使脾土健运,肝木条达,痰消瘀祛,津液输布正常,膏脂调控有序,肝积自复有望。据现代药理研究,其作用机制在于干扰脂质合成,影响脂肪分布、运转和消除,降低肝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抑制脂质在肝细胞沉积,减轻肝内脂肪变性,逆转肝纤维化,恢复肝功能等[4,5]。

小结

肝脾失调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痰瘀胶结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关键,因此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是脂肪肝的治疗大法。笔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现代医学和药理研究成果,自拟丹楂逍遥饮随证化载治疗脂肪肝,疗效满意,以冀为今后研发疗效更加确切的药物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威.脂肪肝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2002,43(12):943

[2]宋剑南.气在痰瘀相关过程中的物质基础[J].中医杂志,2001,42(4):242-24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1994,(2):33-34

[4]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26

山豆根范文篇7

一、精神疗法据社会调查证实,心理状态好的人生活中不易患癌,患了也易治愈。心理学家说过:积极的心理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任何药物和营养补品都不能替代的。现代医学专家也认为:生存的希望以及信念、意志和意念力是战胜癌症不可忽视的重大力量。有足够的信心,能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积极配合抗癌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二、排毒疗法人在生活中,接触新鲜空气、清洁水源、纯净粮食、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一旦被污染了,导致人体内发生气滞、血瘀、热毒、湿聚、痰凝,毒素不及时排除会变成毒垢,成为万病之源。肺恶性肿瘤就与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污染不断增加有关[1]。癌症患者如果每月连续做放、化疗,被杀死的癌细胞及正常细胞也会逐渐变成毒素或毒垢,排毒疗法对癌症患者尤为重要。人体排毒主要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毛孔排出。多喝水、多吃豆类、海藻以及有益排泄排毒的水果蔬菜。

三、饮食疗法食疗的目的是保证癌症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人康复。

饮食要因病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的口味和病情需要调剂补充营养,一般采用清淡为主少吃多餐的方法。饮食的宜忌要与病情相结合,要注意饮食的搭配与禁忌。以药食同源的产品如黑芝麻、黑豆、何首乌、枸杞、山药、红枣、薏米仁、香菇、芦荟及蔬菜水果等作为食疗成分,坚持服用不但能使营养均衡、补充营养,而且能起到与药物协同的作用。让全身各个系统每个器官对癌细胞时刻监控和杀灭。

四、沐浴疗法是指用水、空气、阳光、森林、药物及其他物质进行浸浴或熏蒸,这是对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这些疗法的特点是,能显著增加白血球的数量,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男性睾丸激素的产生,提高女性雌激素的水平,通过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有条件的患者要每天用热(药)水泡脚、洗脚,逐步恢复机体免疫力、抵抗力。

五、中西医疗法实践证明,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肿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西医对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介入疗法等,在患者确诊后,有条件手术,建议应尽早手术,把病灶最大限度的清除干净,手术后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受益匪浅。

中医药是几千年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我们通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挖掘医学宝库,研制出了《强力消癌散》临床组方,取得显著的疗效。

山豆根范文篇8

关键词:环状红斑;中医药;治疗

环状红斑是一种以局部周围扩大的环状红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2007年期间门诊收治60例环状性红斑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在8~41岁之间,病程1~5年。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有关标准:①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躯干;②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远心性向外扩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略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③皮疹周期性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中药汤剂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特非那丁片60mg,每日2次,vitc0.2g,每日3次。均经20天治疗,并随访1年,判定疗效。治疗组以凉血活血、祛风解毒为治疗原则。拟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生地30g、元参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蛇蜕6g、蜂房10g、红花10g、莪术10g、白鲜皮15g、紫草10g、刺蒺藜15g、甘草6g,每日1剂,分两次服。如便秘者加川军;如咽喉肿痛者加射干、山豆根、板蓝根、马勃;四肢关节痛者加威灵仙、鬼箭羽。去除可疑因素,忌食鱼、虾、牛羊肉、酒等刺激性食物。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价:痊愈:皮损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有效:皮损消失,但随访1年中有复发现象;无效:皮损未完全消失。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占60%;有效9例,占30%;无效3例占3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2例占6.67%;有效11例,占36.67%;无效17例占56.67%;总有效率43.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山豆根范文篇9

1认为处方药味大剂量应用存在合理性

1.1《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偏小影响中药疗效

《中国药典》主要提供药物的用药规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围,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范围,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然而按照考证的古今剂量折算方法[4],《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明显偏小,影响中药治疗疾病作用。如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所载方剂中,记载了大量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内容,如小青龙汤中的细辛3两约42g(《中国药典》用量1~3g);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3枚约60g(《中国药典》用量9~15g),炙甘草汤的生地1斤约223g(《中国药典》用量10~30g)等。时至近代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这一临床药学问题,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张锡纯[5]《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专篇论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一味薯蓣饮中怀山药用至四两等等,均是超大剂量用药。现代医家中超大剂量应用中药者亦不乏其人[6]。

1.2药专力宏

从古至今不乏有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运用大剂量中药组方,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清代医学家王清任[7]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其治中风偏瘫诸症,以益气活血为总的治则,创补阴还五汤,方中黄芪剂量用至四两,其超大剂量应用黄芪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借鉴意义。云南名医吴佩衡[8]治疗一名产后出血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辨为肝肾之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弱己极,下焦之真阳不升,上焦之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用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甘草20g,服用一剂而获奇效。阳虚至极,其邪非温不化时,若仅用几克附子,是否能逐寒?这种以现代“常规”用量为指标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谛,也是导致中医不能治危急重症的原因之一。大剂量用药有其自身的应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随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李东垣[9]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提出处方中主药的剂量可超大。“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观点为后世处方中主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从中草药中提取和研制成的化学单体药物的剂量反视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传统用量难以达到其有效剂量范围[10]

例如(用量均按成人每日量均值计算):①青蒿素是从药材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口服每天1000mg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约0.5%,折算药材用量约每天200g,而《中国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4.5~9g;②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肝炎,口服每天600mg有效,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含量约0.4%,折算药材每天150g,而《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用量为3~9g;③麻黄素预防血压下降,口服每天150mg有效。麻黄中麻黄素含量约0.5%,折算为药材用量为每天30g,而《中国药典》》规定麻黄用量为1.5~9g。绝大多数中药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但这种综合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效果,也可能只是多成分多靶点效应的简单加和,甚至还很有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拮抗作用效果。所以,从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推测中药的剂量,虽然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可以折射出中药传统剂量规定的局限性。

1.4古今度量的折算存在差异

《伤寒杂病论》药少而精,效专力宏,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仲景方剂用量概以斤、两、株、尺、斗、合、匕等给予量,其药物用量如何换算为当今的用量,众多中医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依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后世有《伤寒杂病论》一两为今1.6g、3g、6~9g、13.92g、15.625g等等之说。杜雨茂、程先宽等[11-12]认为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数据比较合理,提出1两(24铢为1两)约13.92g的观点。如今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的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因李时珍、汪昂的著作影响深远,这种认识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为《伤寒杂病论》经方量的五分之一。

1.5中药材质量下降常规用量影响疗效

目前,临床用药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一般都按以前的野生药物而定,但现在使用的几乎都是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物,因而其有效成分比野生药物有所下降;且由于用药质量改变了,其用量也应有相应的增加[13]。

2处方药味用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存在的弊端

2.1毒副反应增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用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对超大剂量的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每味中药临床用量的灵活性恰好是中医临床疗效之所在,但总得有个“度”,不能随心所为,无限偏大,无法可依。《中国药典》中,每位中药均有一个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较安全,不良反应很少,如果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一旦发生医疗方面的纠纷或医疗事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经验或某份医案决定药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现代人用药,剂量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14]。如近年来出现的“中草药肾病”[15];李爱群等[16]在对中药致肾损害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占93.25%);彭学莲等[17]分析了中药致肝损害的文献,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蓄积导致肝损害的占50.72%;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占39.1%。

2.2量大与疗效不成正比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其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随着内在的和外部的改变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各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在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动物数倍于治疗量的中药并没有出现强于治疗量效应的现象发生。如酸枣仁汤是临床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著名古方,有关此方的药理实验研究目前多局限于镇静催眠作用的初步观察。王欣等[18]从行为角度观察了酸枣仁汤的抗焦虑作用,从小剂量开始此效用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抗焦虑效应不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者认为中药超治疗量药效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其一、可能是中药各种成分之间产生拮抗作用的结果,使药理活性降低,甚至消失。其二,可能是中药里的某种化学成分具有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使药酶活性增加,加快其他化学成分的代谢,失去药理活性。其三,中药与大多数西药一样必须同机体的细胞某些受体结合,才能发生生物效应,结合的受体越多,产生的药理效应越大。但因受体数目有限,故有饱和性。

2.3剂量大则煎煮服用不便

芦柏震等[19]认为剂量越大,煎煮时加水量必然增加,煎后药液就多患者服完大量煎液难受,否则影响治疗效果;传统的煎煮容器无法盛装如此多的药材,使得同一帖药要分两次煎煮,影响煎煮效果。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仙鹤草、绞股蓝、夏枯草、水牛角片等药为组合方,且处方用量在25g以上时,由于药材质量轻、体积大,患者常为煎药为难。

2.4浪费药材

杨付明[20]认为,中药剂量大小使用应考虑:有效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有效成分溶出程度的百分比、煎煮药液总量的多少、服用药液总量及用药剂量等。因此如何提高溶出程度是提高药物实际吸收量的关键,一味依靠加大用药剂量来实现提高疗效的作法,既是对有限药物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5今人体质不比古人不耐受大剂量

从生理角度分析,不同人种以及同一人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显著的差别,且环境的改变,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辐射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现代人的体质不如古代人壮实,不耐受大剂量,因而临床上应注意个体差异,做到知常而又能达变,剂量恰如其分,即能愈病又不伤人。

3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药大剂量临床应用多以峻剂取胜,现代临床报道及有关总结已广泛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药物的超《中国药典》大剂量应用,临床毒副作用增加。二者颇似矛盾,然而认真思考此问题,值得对比研究。以经方为例,据统计,《伤寒杂病论》药物共有34味药的使用量等于或超过《中国药典》的最大药量,以此作为大剂量用药来计算,占全书89味总药数的39%;大剂量使用总共152方次,参与组方85个,占全书112个方剂的76%。《伤寒杂病论》大剂量用药绝大部分作方剂中的君药(占75%)[21],这种源清本正的“针对病机+主药量大=君药”的内容涵义和表现形式,一直影响后世中医方剂学的组方和规律[22]。

山豆根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毒害作用;缘由

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被认为安全有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对其毒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米虽然无毒,吃多了还会撑着,何况药呢!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代早有认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张景岳更有“无药无毒”的说法,认为“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而能伤人”。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及毒害作用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中毒死亡。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外,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辨证用药不当

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可纠正肌体病理之偏,但运用不当,则雪上加霜。在中医看来,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证论治,不对症的当然有毒,这是非常正常的,如给肝阳上亢的患者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浇油。

3来源品种不同或不当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如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鳞茎,所含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肾损害,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鳞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鳞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再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4中药品质不好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霉变走油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等,也可以引起有害反应。另外中药的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有害反应。

5中药炮制方法及煎煮不当

有些药物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后的法半夏则毒性大减或甚微。一般认为中药长时间煎煮可以减少毒性但也有相反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

6中药及中西药配伍不当

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即传统认为的十八反、十九畏。现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情况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上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可能会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发生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生理盐水合用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可出现多起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因此对临床中西药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还需要谨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7用药时间过长

有些中药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如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8忽视个体差异

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另外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越来越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更是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医药工作者,一定要掌握了解中药性效及中医药理论知识,做到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合理使用中药复方配伍,避免不必要的配伍禁忌药物,注意掌握用药剂量、用法、疗程,特别是对一些毒性中药或中成药更要严格掌握,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更应引起注意,同时作为药剂工作着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炮制药品,确保中药质量的优良,以防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