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1:12:17

山茶范文篇1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山茶范文篇2

关键词: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济的大环境下,打造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独特魅力的茶旅文化品牌,对于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广西桂平西山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脱贫攻坚阶段,广西桂平西山便通过发展茶产业,纵深推进茶旅融合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茶旅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品牌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为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融”,还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加大品牌形象构建与品牌传播力度,彰显广西桂平西山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同时打造良好口碑,切实推进产业升级。

一、广西桂平西山茶文化及旅游产业概述

广西桂平西山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产茶区,茶叶资源丰富,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广西桂平西山茶,亦被称为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名茶林立的广西,西山茶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实力。其载始于唐代,至明代时便享誉盛名,《桂平县志》中记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1]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古法炒茶制茶工艺,使得桂平西山茶有着口齿留香,沁人口脾的特色。据央广网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广西桂平西山现已成功实现茶叶良种化、标准化及机械化,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62万亩,共有茶叶扶贫示范基地13个,其中2个西山茶基地获得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2个西山茶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优化的茶产业布局,使得广西桂平西山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广西桂平西山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又被称为思灵山,素有“南天第一秀”之美誉。在西山景区内,依然保留着龙华寺、乳泉亭、飞阁等较为完整的佛教建筑、庙宇,历代文人学士留下的赞赏西山美景、文化、风俗等的诗词对联达4000余首。不仅如此,广西桂平西山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且拥有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桂平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03万人次,相对于2018年涨幅超过20个百分点,旅游总消费157.78亿元,同比增长25%。在生态文明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广西桂平西山茶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茶旅纵深融合,打造出特色鲜明、影响力强、效益高的茶旅文化品牌,将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传播学“5W”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从本质上来看,品牌建设是指将品牌的理念、价值导向等寓于品牌形象之中,通过多元化途径传递给广大受众,使其在心理与思想层面对品牌产生依赖感、忠诚度及粘性[2]。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对于品牌建设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其从传播学角度阐释影响品牌形象打造—品牌传播—品牌接受的关键性因素及基本要素,可以从传播学理念、思想、方法等增强品牌建设的效果,使品牌形象及理念深入人心。为此,文章以“5W”理念为指导,先从理念分析及应用入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传播者分析

茶旅文化品牌形象打造,至品牌理念的传播及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传播行动。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广西桂平茶旅文化品牌传播者既包括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政府主管部门、茶旅企业以及媒体组织,又包括直接与旅客交互的景区导游、解说员、茶园经营者等。这些传播主体在各自领域上深耕细作,将西山茶旅文化信息渗透至旅游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将真实、可靠且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投资者等,以此从源头上保证品牌建设的效果。为此,广西桂平西山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等应当对茶旅文化市场发展形势、市场供需关系进行准确研判,挖掘本土茶旅文化资源,结合本区域旅游规划、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等将茶文化的内涵与底蕴贯穿至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从顶层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茶旅文化品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地位,使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拥有不可复制的竞争实力。

(二)受众分析

茶旅文化品牌的受众,即广大游客,不仅是茶旅文化品牌理念及形象等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二次生产者与传播者,其对于品牌信息的处理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包括旅游前对广西桂平西山景观、茶文化的初步了解及预测,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以及旅游后的信息反馈。因受众需求多样化、旅游动因多样化、旅游体验差异化,其所理解的信息内容与内涵极有可能与传播者产生偏差,因此其在旅游中的真实体验尤为重要,良好的体验会激发其向亲友推荐旅游目的地、旅游项目的冲动与热情,有助于品牌形象在大众范围内的传播与扩散。除此之外,拉扎斯菲尔德指出,信息的传播并非由传播主体到受众的简单过程,其中有一批活跃的分子,即“意见领袖”会在其自身的社交网络内向他人提供信息,影响他人的决策。因此,在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中,如何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吸引其追随者、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传播媒介分析

媒介,是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信息传播的工具。在高度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发展形式占据了传媒市场的大量份额,成为公众社交、表达情感及观点的主要信息媒介。虽然其具有信息体量大、信息实效性强且形式新颖的特点,但仍不可忽视其与传统媒体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在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借助新媒体构建完善的外宣矩阵,借助新媒体渠道多元、支持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形式的优势,为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的建设、传播开辟新的空间与道路,升级游客的消费体验[3];另一方面则需要注重依靠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与主流媒体加强合作,通过开辟专栏、拍摄影视剧、动画、宣传片、赛事播放等提升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众对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项目的关注程度,激发其茶旅消费动因。

(四)传播内容分析

对于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来说,其传播的内容是与品牌理念相契合的茶旅文化项目信息,如与茶叶相关的知识、制茶工艺、茶文化艺术等。鉴于茶旅文化项目是其品牌传播的核心内容,因此茶旅文化项目的新颖程度、影响力与感染力等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传播学视域下,可从两个方面创新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传播内容:一是打造茶旅文化项目中的创意体验产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旅游中不仅希望获得物质上的体验,如旅游基础设施、饮食、服务等,还希望获得精神层面的体验,如文化的浸润、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等。基于此,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可从丰富茶旅文化项目旅游体验入手,针对游客高层次的精神体验需求精心设计茶旅产品;二是文化IP,即知识产权,可助推广西桂平西山在构建茶旅文化品牌中实现内容价值的变现,形成完善且成熟的茶旅文化品牌产业化模式。而打造“热门”茶旅文化IP的要点便是为受众提供有个性、有特色、具有高度文化情感认同的茶旅符号,并以此理念为价值导向为受众提供相应的茶旅文化项目服务及产品。

(五)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个体认知、情感、行动的有效作用结果。在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中,外部信息会使受众对茶旅文化品牌产生初步的认知,在信息的不断刺激下,受众对茶旅文化品牌的情感及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做出去旅游或不去旅游的行动抉择。而如何使受众正确认知茶旅文化品牌,做出有益于茶旅文化品牌建设及茶旅发展的行为,是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李普曼指出,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所呈现的内容契合现实世界,那么便会对个体认识事物的深度、广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向受众传递真实、可靠的品牌信息,再通过对受众旅游体验反馈、意见的整合等构建游客旅游消费行为与其需求的关联,以此为依据开发新产品、新项目,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茶旅文化品牌受众粘性。

三、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一)深入挖掘茶文化,加强创意产品开发,延伸产业价值链

基于“5W”模式中对传播者及传播内容的分析,建议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以茶文化挖掘、创意产品开发及产业价值链延伸为着力点。1.政府各级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应群策群力,全面梳理当前广西桂平西山拥有的茶文化资源,统筹规划茶旅融合的方式方法,将茶文化内涵转化为可看、可体验的茶旅文化项目。同时,利用广西桂平西山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优势,将茶文化内涵巧妙融合其中,使茶旅文化品牌走向大众、深入人心[4]。2.茶旅文化品牌的核心为茶文化,因此应对现有的部分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改进,增加茶文化的意蕴与风情,尽量依托自然生态环境设计茶文化景观、道路、指示牌等设施,使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寓于自然,取之自然,回归自然”。3.以优质的茶旅IP延伸产业价值链,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当前西山茶园建设基本完善,西山景区也适度融合了茶文化,但融合程度不足。建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将古法炒茶制茶工艺“可视化”,游客在旅游中可看到、亲身体验棋盘茗茶的制作流程,体会到匠心独运的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进而在文化、情感上认同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

(二)把握受众的特性,切实满足旅客需求,加强信息化建设

基于“5W”模式中对传播受众的分析,建议对旅客的旅游体验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激发受众需求、掌握受众特性、信息化建设保证茶旅项目、线路设计满足受众审美鉴赏、情感体验、旅游收获等多元化需求,进而提升受众对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的认可程度、忠诚度。1.创建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门户网站,整合“意见领袖”对于茶旅文化项目的优秀评价,定期茶旅项目视频、图片等信息,通过扩大茶旅文化品牌信息范围提升受众对其的认知程度,激发受众的消费热情。2.基于当代受众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追求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建议广西桂平西山在建设茶旅景区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对受众心理及情感的影响,尽量保留周边古色古香的原始建筑风貌、自然生态景观等,将茶旅景区与自然融为一体,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升级受众的旅游体验。3.开发与茶文化相关的体验式旅游项目。除体验茶叶采摘、制茶等,还可以增加茶产地民族风情体验项目,使受众亲身感受到茶叶在生活中的妙用。同时,还可以增加茶具欣赏及制作、茶历史讲解、茶文化艺术展示等体验项目,以丰富的茶旅服务及产品打造良好口碑,获得受众支持。

(三)彰显区域的特色,整合优化传播路径,提升品牌影响力

“5W”模式下,传播媒介是影响茶旅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需要精心选择不同传播媒介的组合方式,构建多元化、全覆盖、“跟踪式”外宣矩阵,提升茶旅文化品牌的传播力。首先,基于茶叶生产全生命周期设计阶段性、季节性茶旅体验项目。因茶叶自然生长会经历多个阶段,不同阶段茶园、自然气候等差异性较大,要想保证茶旅文化品牌在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游客,便需要开发季节性茶旅项目。如采茶体验项目受季节及时间约束性较大,并且是受众青睐的茶旅项目,应加大对采茶体验项目的推广与宣传,并在门户网站、各类媒体平台上有关“西山采茶乐趣多,文化体验展风采”的新闻、数据等,有助于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脱颖而出。其次,结合茶博会、旅游节、开茶节、名茶鉴定会等重大节事、赛事活动等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请新媒体平台进行节事、赛事宣传,以新媒体平台的“粉丝效应”提升受众对西山茶旅项目关注程度。同时,与主流媒体合作节事、赛事活动内容、开展时间等,提升信息的公信力。最后,与主流媒体、新媒体联合推出与广西桂平西山茶文化、茶旅项目相关的微纪录片、微电影等,此类文化产品制作成本低、受众观看所需流量小、体量小但内容直观,满足当代受众“碎片化”、全天候阅读与浏览需求,可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发展[5]。

(四)重视数据的收集,加强与旅客的交互,提升旅客满意度

游客在体验茶旅项目后,必然会将实际的体验与自身心理预期进行对比,如果实际体验远低于心理预期,便会削弱受众再次参与茶旅项目的积极性。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旅客意见及建议的收集与分析。在茶旅项目推出前,可借助微博的“超话”功能收集受众对茶旅项目的预期,其中便蕴含着诸多茶旅项目服务及产品的创意与新思路,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设计与产品开发,可保证茶旅文化品牌与市场对接。在茶旅项目推出后,可借助微信、“抖音”的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交互,了解不同批次游客对茶旅项目的看法与体验收获,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旅游线路、内容及服务模式等进行调整,不仅可以促进茶旅文化品牌的发展,还能够彰显“以人为本”的茶旅文化品牌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桂平西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及旅游产业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旅文化品牌可助推广西桂平西山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议以“5W”理念为指导,将茶旅文化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反馈看作有机整体,调整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五大基本要素,提升广西桂平西山茶旅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华,高传友,崔勇,古能平,马蕊,姚明谨,陈恩海.广西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21(02):41-44.

[2]麦梓欣.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4):88-90.

[3]吕文雨,叶琳.徽文化视角下黄山市茶旅品牌创建的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245-246.

[4]陈赞琴.基于五W模式视角下的宁德茶旅品牌开发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22-27.

山茶范文篇3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公务员之家

山茶范文篇4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山茶范文篇5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2.不同茶色茶花的选育:茶花的花色仅有红色(从粉红、银红、桃红到深红)或白色,60年现了黄色的金花茶,以后又发现了20多种开黄花的种类,但黄色花的花型较小,花瓣较少,观赏价值不太高,目前国内外正在将黄色花的种类与茶属其它植物杂交,希望能得到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黄色品种;

山茶范文篇6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供需分析;涉农信贷;涉农保险

1引言

2020年初肺炎疫情爆发,四川经济受疫情冲击明显下滑,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地区生产总值10172.85亿元,同比下降3%,其中,农业同比下降1.3%。雅安蒙顶山茶,为中国十大茶业品牌,在疫情期间遭到强烈冲击。目前茶企融资困难,需要强大的资金供应链和规避风险的安全保障。疫情对川茶产业的影响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均有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失;且农村金融助农发展体系并不完善,存在供需不平衡信保合作程度低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涉农金融产品供需平衡、以及信贷和保险耦合发展对蒙顶山茶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利益相关者

2.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能够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有关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本文将基于Frederick(1988)提出的多维细分法,针对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茶产业链,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五大类进行分析。2.2分析茶企困境。基于Frederick(1988)的多维细分法,将蒙顶山茶产业链分为五类利益相关者,分析其利益诉求与潜在风险,见下表2.2.1茶农。茶农是以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为生的农民。雅安市名山区是茶叶种植大县,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6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200多万农户增收增产。利益诉求:赚取利润,并与茶企、茶商达成合作,确保长期利益。潜在风险: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茶农分为自产自销型、与茶企合作型、土地承包型。其中自产自销型茶农收益受损较为严重,其原因主要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茶叶成本不变,产品质量降低,销售量降低;第二,物流滞后,产品滞销,仓储费用增加;第三,交易方式改变,茶农个体及时适应性不足。2.2.2茶企。企业股东是指向公司出资、持有公司股份、享有股东权利和承担股东义务的人。利益诉求:主要通过长期的分红派息获取丰厚的收益。也可以将非流通股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筹措到巨额资金。潜在风险:疫情持续严重导致公司宣告破产,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需按照合同比例,损失认缴的出资额;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所拥有的股份为限来对公司承担责任。2.2.3茶商。根据茶商在茶叶运销中的职能不同,可分为收购商、茶行商和运销茶商。利益诉求:以赚取加工费、中间差价为主。潜在风险:对于茶叶收购商而言,雅安市茶叶质量降低,只能以高于往年价格收取质量较好的茶叶;对于茶行商而言,存在收茶困难、业务减少等问题;对于代销茶商而言,顾客流失、物流环节的停滞,导致费用增加,收入减少。2.2.4银行。利益诉求:主要通过使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中间存在利差而赚取利润;其次是中间业务赚取手续费。潜在风险:中小型茶企面临生存难题,存在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意味着企业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贷款和利息,促使银行坏账增加。同时,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受到限制,导致涉农贷款投放额明显降低。2.2.5政府。利益诉求:对于雅安市政府而言,茶叶市场经济状况很大程度影响着市政府的税收。潜在风险:针对部分茶企进行了减税降费的扶持,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对茶叶市场激活存在较大积极作用,故税收减少只是暂时的。而疫情期间群众面临食品价格上涨、房屋贷款或租金难以还款等问题,政府需要增加补贴投入以解决民生问题。

3信贷保险作用

3.1农村金融供求原理。农村金融供求体现为金融组织机构、金融工具及信贷资金等方面的供给和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涉农保险和涉农信贷市场中供给与需求分别存在的问题探究供求失衡原因。3.2涉农保险。3.2.1农业保险供给缺乏。(1)涉农保险公司供给意愿首先,农业保险的业务成本较高,且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其次,受到农业保险自身特殊性的影响,使得农业保险承保困难。大部分保险公司出于利益角度考虑而不愿承担涉农保险业务。(2)涉农保险供给能力雅安市目前没有以从事农业保险为主要业务的保险公司,一般保险公司涉及农业保险业务的也相对较少保险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涉及水稻、玉米等基本经济作物,有关茶产业种植的农业保险少之又少,保费补贴政策也没有明确出台。3.2.2农业保险需求不足。(1)茶农投保认知意识农业保险的重视水平不够,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功能、品种、补贴政策等都缺乏了解认知,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积极性不高。且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部分农户对农业风险的防范防护意识较差,长期制约着农户对保险的需求。(2)茶农投保能力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雅安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5元,其中用于生活消费人均支出10202元,大部分收入都已用于基本生活消费而无过多盈余用来购买涉农保险。农业保险的保费较高而农民收入较低,使得大部分农民很难投保。3.2.3农业保险供需不平衡。综上由于保险供需双方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雅安市涉农保险业务供需不匹配现象严重。茶农无法选到合适的农业保险品种进行投保,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性茶叶种植补贴政策没有明确出台,进一步加重供需不平衡现状。3.3涉农信贷。3.3.1涉农信贷供给缺乏。(1)信贷机构供给意愿2019年雅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44.66亿元,涉农资金投放力度有所提高,但与民营小微企业等其他贷款业务相比贷款余额增速缓慢。金融机构对于各类涉农组织和茶农个体而言,资金贷款投放积极性不高涉农贷款业务在金融机构总体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小。(2)信贷机构服务供给能力目前,雅安市部分涉农信贷金融机构服务没有做到优化改革,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服务机构网点数较少。雅安市现有162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24个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总体来看能够服务于当地农户农企的金融机构数量还有待增加。3.3.2涉农信贷需求有限。(1)涉农信贷需求意愿农户对于涉农信贷具有较高的需求意识,但由于无法提供出符合要求的合理抵押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目前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的担保条件、担保金额也存在一定限制性要求,农户个人很难承担起担保责任。(2)涉农信贷偿还能力茶叶种植活动受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严重,且一旦遭受风险会导致茶农主要收入来源受阻,加重茶农财务负担,对已取得涉农贷款的茶农而言存在无法偿还贷款可能。导致茶农对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畏惧抵触心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茶农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的有效需求。3.3.3农业信贷供需不平衡。综上由于信贷供需双方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雅安市涉农信贷业务结构出现偏差。目前大多数涉农信贷产品为小额短期贷款,与茶产业种植的生产周期不协调,茶农对于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相背离。其次对当地农户而言获取信贷信息渠道较少,机构收集信息过程存在模糊不完整现象,导致机构决策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进一步加重不平衡现状。

4发展建议

4.1构建利益共同体,共谋川茶发展。4.1.1关注茶农诉求,保障散户利益。根据茶产业发展特色和普通茶农增收保收需求,探索开展以“川茶产业化联合体+茶农”形式,将茶农吸收为成员或帮扶对象,帮助蒙顶山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带动茶农增收致富。4.1.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茶企全线发展。针对特色产业蒙顶山茶,雅安政府应将茶产业作为全市乡村振兴与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产业来培育,重点扶持精加工并集产销、品牌一体的龙头茶企,进而归集带动下游初加工茶企与基地联动良性发展,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受益。4.1.3增进金融机构合作,双方共御风险茶农茶企受疫情冲击经济损失大。农业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再保险”的方式,通过分保形式转移给其他公司,分散理赔压力。农业保险为茶农茶企提供保障的同时,提高其还款履约能力,促进农村信贷发展。4.1.4加大政府支农力度,托底茶业发展风险。加强四川省财政助农的力度,施展政府资金撬动茶业发展的杠杆效用。提高财政利息补贴茶企茶商的水平,降低茶企茶商经营管理成本,提高财政金融资金支农助农有效性。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对茶农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4.2提高农村金融供需效率,增强金融机构助茶力度。4.2.1平衡农业保险供需供给方面:(1)丰富财政优惠政策,激励农险经营主体。(2)推出针对茶产业的特定产品,有针对性的保障茶产业复苏。需求方面:(1)强制与自愿投保方式结合,对不同类别农产品采取不同投保方式。(2)大力宣传农险产品。普及征信知识,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4.2.2平衡农业信贷供需。供给上:(1)拓展农村小额信贷融资来源,引导农村资金回流。政府应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政策吸引资金回流。(2)金融机构适当提升茶企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额度,允许茶企经营主体根据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3)提高信贷机构服务水平。需求上:(1)扩大农民贷款有效抵押物范围。使信贷主体与部分固定资产联结,用资产作担保。(2)信保结合,规避农业生产风险。

参考文献

[1]吴群.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软科学,2005(4):63-66.

[2]杨林,张健,许鲜.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0):44-50.

[3]王宁.关于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260+263.

[4]梁丽丽,仝爱华.“农业保险+农村信贷”的弊端探析——基于宿迁市银保互动机制的调查研究[J].商业经济,2018(10):101-102+115.

[5]陈率真.“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20(15):41+55.

山茶范文篇7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山茶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孔树脂;山茶甙;纯化;工艺条件

山茶甙是自山茶籽中分离的一种三萜皂甙类化合物,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配基。它不仅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分散、润湿、去污、发泡、稳泡等多种表面活性,而且具有抗菌杀虫、抗渗消炎、化痰止咳、镇痛、抗癌等功效。本实验对山茶甙具吸附性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并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大孔树脂纯化分离山茶甙的最佳工艺。

一、实验材料

药物和试剂:粗山茶甙:浙江中野植物技术公司生产,山茶甙含量为61.5%;大孔树脂:河北沧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甲醇、乙醇、盐酸、氢氧化钠、香草醛、浓硫酸,均为分析纯。仪器:U3010型紫外光谱仪,日本日立有限公司制造。

二、方法

2.1大孔树脂预处理

分别称取各种型号树脂各10g,用50ml95%乙醇浸泡24h,水洗至无醇味,用5%HCl50ml浸泡2-3h后用水冲洗至中性,然后用5%NaOH50mL浸泡2-3h后用水冲洗至中性,备用。

2.2吸附实验

称取14g粗山茶甙,用700mL水溶解为供试液。将处理后的树脂,加入50mL山茶甙供试液,于室温下振荡24h,转速为110r/min,过滤,测定滤液中剩余山茶甙浓度,计算吸附率和吸附量。吸附率(%)=[(吸附前浓度吸附后浓度)/吸附前浓度]×100;吸附量=[(吸附前浓度吸附后浓度)/树脂干质量]×溶液体积。

2.3解吸实验

分别向吸附24h后的树脂中加入100mL80%的乙醇,室温下连续振荡12h,过滤,测定滤液的山茶甙浓度,计算解吸率。解吸率=[(解吸后溶液浓度×解吸后溶液体积)/(吸附前溶液浓度×吸附液体积吸附后溶液浓度×吸附液体积)]×100。

2.4正交设计

选择最佳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大孔树脂,进一步考察其吸附条件。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称10g树脂,按正交试验条件处理,以100mL80%乙醇洗脱的山茶甙转移率(产品山茶甙量与粗山茶甙量的百分比)为指标,考察供试液的pH值(A)、吸附时间(B)、供试液浓度(C)、树脂与供试液体积比(D)4因素对其影响,因素水平见表1。

2.5大孔树脂对山茶甙纯化实验

采用正交优化实验条件,称20g树脂5份,进行山茶甙吸附后,分别以水、30%乙醇、50%乙醇和80%乙醇各100mL解吸,对解吸液进行真空干燥,测定其山茶甙含量。

2.6含量测定方法

按文献方法对山茶甙含量进行比色测定,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4.85X+0.06,r=0.99304,Y为山茶甙浓度(mg/ml),X为吸光度,样品浓度在0.04-0.2m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三、结果

3.1大孔树脂的筛选

通过对12种大孔树脂的吸附和解吸实验,YWD03K、YWD01G2、01G4、D101、YWD03F、HPD100、HPD400的吸附率较高,吸附量则以YWD01G2、D101、AB8、HPD100、YWD03F、YWD03K、01G4较高,YWD01G2、D101、X5、HPD450的解吸率较高。见表2。由此可见,吸附率、吸附量和解吸率均较高的为YWD01G2和D101,YWD01G2为最佳,故选择YWD01G2树脂进行纯化山茶甙的吸附工艺考察。表2大孔树脂的筛选(略)

3.2大孔树脂工艺条件考察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山茶甙的转移率为指标考察的4个因素中,各因素作用大小次序为:上样体积比>上样浓度>吸附时间>pH。其结果见表3。本实验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A3B1C1D1,即pH6-7、时间8h、上样浓度0.05g/mL、上样体积比为1∶1.5条件下大孔树脂吸附山茶甙的转移率最高。

以上述最佳条件,进行了3次试验,分别获得山茶甙的转移率为92.3%、90.4%、91.2%,均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正交试验结果是正确的。公务员之家:

3.3大孔树脂对山茶甙的纯化效果

对吸附后大孔树脂,分别用水、30%、50%、80%乙醇溶液解吸后,所得解吸后产品的山茶甙含量分别为36.2%、72.8%、82.3%、78.7%,转移率分别为25.3%、67.2%、86.9%、91.3%。结果表明,水难以解吸,乙醇有利于解吸。随着乙醇浓度增大,解吸率逐渐升高。而乙醇浓度大于50%时,树脂中吸附的其他杂质也更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得率虽然增高,但含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50%乙醇是适合的解吸浓度。

四、讨论

山茶甙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较小。本实验采用的大孔树脂多为弱极性树脂,对山茶甙均有一定吸附作用。比较而言,YWD01G2的吸附量、吸附率最高,解吸能力也较好,是一种适合山茶甙分离树脂。正交试验表明,采用YWD01G2对山茶甙进行吸附的最适条件为:PH6-7、时间8h、上样浓度0.05g/ml、上样体积比为1∶1.5。这种条件下的山茶甙转移率最高。吸附后树脂采用50%乙醇解吸,得到的产品山茶甙含量为82.3%,较粗山茶甙含量有较大的提高。因此采用大孔树脂纯化山茶甙的方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YiLu,TatsuyaUmeda,AkihitoYagi,etal.Triterpenoidsaponinsfromtherootsofteaplant(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J].Phytochemistry,2000,53:941946.

[2]张国运,曹丽云,吴建鹏,等.茶皂素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6,36(3):1741777.

[3]吕永,何庭玉,黄永芳.油茶皂素提取纯化及定量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6):4244.

山茶范文篇9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山茶范文篇10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西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2.不同茶色茶花的选育:茶花的花色仅有红色(从粉红、银红、桃红到深红)或白色,60年现了黄色的金花茶,以后又发现了20多种开黄花的种类,但黄色花的花型较小,花瓣较少,观赏价值不太高,目前国内外正在将黄色花的种类与茶属其它植物杂交,希望能得到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黄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