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3:15:30

散记范文篇1

什么是散记?有人认为: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和着深情。又有人说:它举重若轻,闲散行笔,宛如平常一段歌;它藏奇于平,朴中见灵,读之似饮陈醇,余香不荆然而,通俗地来认识,它是一种借用散文笔调对新闻事实所作的报道,是一种散文式的新闻。

散记是80年代才大量涌现的新兴的新闻品种。秦牧早就说,新闻和散文都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新闻报道应渗透着作者感情。穆青也极力倡导,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动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一个人板着面孔说话与带着微笑说话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其说话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散记,就是带着微笑跟人说话的新闻。

写好散记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主要有:一是要实。凡事要沉到一线,深入采访,细心观察,获取足够的第一手资料。要知道,散记的特性决定其许多内容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是作者的感性认识,是细节材料。二是文字底气要足。散文属于文学作品,采用的是形象生动、自由活泼的文学语言,因此,不练就一套文字功夫,就难写出上乘的散记。三是要有创新意识。写消息或许难摆脱模式,可是散文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散记是散文式的新闻,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出特色。

写好散记,还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将散文和新闻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这里散记已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在用散文对事实如实的描摹中,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它提醒作者,对散记要作系统的认识,不应在其中出现散文与新闻的割裂或两者牵强附会的现象。二是要全方位对“散文”进行借用。单纯理解为借用散文语言是错误的。因为散文本身不仅仅用了文学语言。这就要求,采写散记时,报道领域应随之放宽,不该囿于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可扩展为对新近发现的人们感兴趣的非动态事物的报道。散记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其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有变化等。

散记主要有两种:记事性散记和纪行性散记。上面已说过,散记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内容应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是作者的感性认识,是细节材料。这就需要作者深入到事实的现常但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本身相对是“活”的,作者只是被动地对此事物观察采访,写出稿件;另一种是事物本身相对是“死”的,是通过作者的活动将观察采访到的事实写成稿件。显然,前者就“发生性”事实采写的稿件往往是记事性的散记,而后者就“发现性”事实采写的稿件多为纪行性散记。

一是记事性散记

采写这种散记,作者应去一线获取事实,但其行踪可以不出现在新闻中。他要求作者以一种特别的眼光来观察发生着的事物,选题作文,将那些本来只能用其它文体表述,也许枯燥无味,流于一般的新闻写成散记,或以更大的信息量或以生动的叙述博得更多的受众。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什么样的事实都可以写成散记,这要求我们事先很好地作出鉴别。比如,一些不适宜形象表述的经验新闻,一些缺乏耳闻目睹条件的述评新闻,一些需要有序排布的公告式新闻等等就应采用别的方法报道,盲目赶时髦,生搬硬套就会适得其反。记事性散记有事态式散记、事件式散记两种。

①事态性散记是就事件的动态采写成的报道。对事件的动态,人们一般注往写成普通的消息。写者“按图索骥”,毋须使劲,也用不上激情,篇数写得很多,似乎感觉不到有什么长进;受者则感到干巴沉闷,索然无味,不少人光看题目不看文。把事态写成散记则可以使人在享受中了解新闻事实。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以采写这样的报道而驰名。她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便是突出的一例。限于篇幅,这里选摘几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之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副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了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在电影《松花江上》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的教导……。他1911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献身革命,始终不渝。

……

夏衍在悼词中称金山的不幸辞世,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高度评价他几十年来的革命、艺术活动,号召活着的人们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在艺术创造上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谊的挚友阳翰笙在追悼会的讲话中说,是党造就了金山,是党把他培养成革命的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

②事件式散记是就事件中人们感兴趣的有关事实采写成的报道。这类散记与记事性通讯的不同点在于:散记在主题的要求上比通讯来得松散一些;散记着重于人们感兴趣事实的描述,它常常撷取事物侧面、背面及花絮等非主体的材料;散记以纯粹的事实价值打动人,通讯则还承担其宣传性的职能;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叙述,而散记常用的手法是“白描”等等。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走向天极之路——大型电视报告文学“无极之路”拍摄散记》可谓一例,其主体有两部分组成:不愿上电视的县委书记,县太爷有个小偷朋友。这里选摘开头和第一段,供参考。

报告文学《无极之路》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6月初,北京电视台文艺部接受任务,将这部26万字的《无极之路》,拍成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让刘日这个带领群众致富的共产党人形象尽快走上荧屏。6月中旬便组成摄制组来到河北无极县。

摄制组急火火奔赴无极,来了几天,都见不着刘日。县委办公室的干部总是微笑地回答:哎呀,刘书记又到村里去了,晚上回来再说吧。几个晚上过去了,仍然见不到他。摄制组只好拜托一起下去的作者宏甲同志去联系。一天晚上,刘日来到摄制组住地。摄像赶紧抓住这个机会拍下几个镜头。不料刘日却连连摆手,客气而又坚决地拒绝道:“别拍了吧,我不是演员,不会演戏!”就这样,摄制组三下无极,几十天里,只在试验田现场会,和刘日下乡看望老乡时抢拍到几组镜头,两位主持人抓住机会和他攀谈,刘日说,“我这个人有什么好说的呢。现在市场上有些卖猪的,往猪里灌水。我这个人不过是卖猪不灌水,只是说实话办实事,没什么好讲的。”摄制组为刘日的务实精神感动,但电视没形象不可。这多亏无极的张承文同志,几年里他拍摄下了许多刘日的照片,这次他全提供给了摄制组。

近几年,人民日报十分注重这类散记的报道,仅拍摄散记之类的题材就有不少。如《西子百花红京华——浙江越剧小百花进京演出散记,《刘少奇的44天拍摄散记》,《双拥城的新奉献“大进军——南线大追歼”拍摄散记》等。

事件性的散记一般都在题目的副题上加上“散记”两字,其用意是区别于容易混淆的相同题材的其它文体的新闻。

二是纪行性散记

这种散记是随作者的行踪来报道变动着的事实,因此,作者可以出现在新闻中,但并不绝对。纪行性的散记被新闻界或文学界的同仁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散记。因为,采写这种散记作者是“主动者”,可以自由地选取材料,可更好地体现一个“散”字,不像记事性散记,在很大程度上受事实的约束。纪行性的散记可以放在新闻版上采用,但有一些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放到副刊版上。新闻与文学结合后的报告文学是两栖作品,新闻与散文结合后的散记同样是两栖作品。纪行性的散记有巡礼式散记、随访式散记、观览式散记三种。

①巡礼式散记是呈系列采写或刊出的报道品种。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报刊社根据受众的需要有计划组织或开设某种限定题材的栏目供作者有的放矢投稿,呈系列刊发。如人民日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打出域外散记的栏目,刊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如,古堡公园散记、德国的老年人、土耳其不土等。第二种为作者的自发行为,是作者本身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对某一主题的事实写出系列性的散记。

采写系列性的散记应该成为作者新闻开发的基本功。有这样的一种思路可以有效地拓宽报道领域,使人通过对某一事实的报道而产生报道其它一系列题目的灵感,同时有利于增强对该报道事物的宣传效果,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很多巡礼式散记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目的采写行为,是作者根据要求和一整套的思路所从事的采写活动。它是作者研究受众需要在先,而对事实的采访在后。当然,这种计划性仅是题材上的要求,而在具体的采写过程中并不影响“随意性”,影响作者选弃材料所掌握的主动权。

散记范文篇2

散记是80年代才大量涌现的新兴的新闻品种。秦牧早就说,新闻和散文都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新闻报道应渗透着作者感情。穆青也极力倡导,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动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一个人板着面孔说话与带着微笑说话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其说话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散记,就是带着微笑跟人说话的新闻。

写好散记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主要有:一是要实。凡事要沉到一线,深入采访,细心观察,获取足够的第一手资料。要知道,散记的特性决定其许多内容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是作者的感性认识,是细节材料。二是文字底气要足。散文属于文学作品,采用的是形象生动、自由活泼的文学语言,因此,不练就一套文字功夫,就难写出上乘的散记。三是要有创新意识。写消息或许难摆脱模式,可是散文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散记是散文式的新闻,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出特色。

写好散记,还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将散文和新闻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这里散记已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在用散文对事实如实的描摹中,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它提醒作者,对散记要作系统的认识,不应在其中出现散文与新闻的割裂或两者牵强附会的现象。二是要全方位对“散文”进行借用。单纯理解为借用散文语言是错误的。因为散文本身不仅仅用了文学语言。这就要求,采写散记时,报道领域应随之放宽,不该囿于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可扩展为对新近发现的人们感兴趣的非动态事物的报道。散记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其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有变化等。

散记主要有两种:记事性散记和纪行性散记。上面已说过,散记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内容应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是作者的感性认识,是细节材料。这就需要作者深入到事实的现常但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本身相对是“活”的,作者只是被动地对此事物观察采访,写出稿件;另一种是事物本身相对是“死”的,是通过作者的活动将观察采访到的事实写成稿件。显然,前者就“发生性”事实采写的稿件往往是记事性的散记,而后者就“发现性”事实采写的稿件多为纪行性散记。

一是记事性散记

采写这种散记,作者应去一线获取事实,但其行踪可以不出现在新闻中。他要求作者以一种特别的眼光来观察发生着的事物,选题作文,将那些本来只能用其它文体表述,也许枯燥无味,流于一般的新闻写成散记,或以更大的信息量或以生动的叙述博得更多的受众。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什么样的事实都可以写成散记,这要求我们事先很好地作出鉴别。比如,一些不适宜形象表述的经验新闻,一些缺乏耳闻目睹条件的述评新闻,一些需要有序排布的公告式新闻等等就应采用别的方法报道,盲目赶时髦,生搬硬套就会适得其反。记事性散记有事态式散记、事件式散记两种。

①事态性散记是就事件的动态采写成的报道。对事件的动态,人们一般注往写成普通的消息。写者“按图索骥”,毋须使劲,也用不上激情,篇数写得很多,似乎感觉不到有什么长进;受者则感到干巴沉闷,索然无味,不少人光看题目不看文。把事态写成散记则可以使人在享受中了解新闻事实。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以采写这样的报道而驰名。她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便是突出的一例。限于篇幅,这里选摘几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之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副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了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在电影《松花江上》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的教导……。他1911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献身革命,始终不渝。

……

夏衍在悼词中称金山的不幸辞世,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高度评价他几十年来的革命、艺术活动,号召活着的人们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在艺术创造上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谊的挚友阳翰笙在追悼会的讲话中说,是党造就了金山,是党把他培养成革命的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

②事件式散记是就事件中人们感兴趣的有关事实采写成的报道。这类散记与记事性通讯的不同点在于:散记在主题的要求上比通讯来得松散一些;散记着重于人们感兴趣事实的描述,它常常撷取事物侧面、背面及花絮等非主体的材料;散记以纯粹的事实价值打动人,通讯则还承担其宣传性的职能;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叙述,而散记常用的手法是“白描”等等。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走向天极之路——大型电视报告文学“无极之路”拍摄散记》可谓一例,其主体有两部分组成:不愿上电视的县委书记,县太爷有个小偷朋友。这里选摘开头和第一段,供参考。

报告文学《无极之路》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6月初,北京电视台文艺部接受任务,将这部26万字的《无极之路》,拍成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让刘日这个带领群众致富的共产党人形象尽快走上荧屏。6月中旬便组成摄制组来到河北无极县。

摄制组急火火奔赴无极,来了几天,都见不着刘日。县委办公室的干部总是微笑地回答:哎呀,刘书记又到村里去了,晚上回来再说吧。几个晚上过去了,仍然见不到他。摄制组只好拜托一起下去的作者宏甲同志去联系。一天晚上,刘日来到摄制组住地。摄像赶紧抓住这个机会拍下几个镜头。不料刘日却连连摆手,客气而又坚决地拒绝道:“别拍了吧,我不是演员,不会演戏!”就这样,摄制组三下无极,几十天里,只在试验田现场会,和刘日下乡看望老乡时抢拍到几组镜头,两位主持人抓住机会和他攀谈,刘日说,“我这个人有什么好说的呢。现在市场上有些卖猪的,往猪里灌水。我这个人不过是卖猪不灌水,只是说实话办实事,没什么好讲的。”摄制组为刘日的务实精神感动,但电视没形象不可。这多亏无极的张承文同志,几年里他拍摄下了许多刘日的照片,这次他全提供给了摄制组。

近几年,人民日报十分注重这类散记的报道,仅拍摄散记之类的题材就有不少。如《西子百花红京华——浙江越剧小百花进京演出散记,《刘少奇的44天拍摄散记》,《双拥城的新奉献“大进军——南线大追歼”拍摄散记》等。

事件性的散记一般都在题目的副题上加上“散记”两字,其用意是区别于容易混淆的相同题材的其它文体的新闻。

二是纪行性散记

这种散记是随作者的行踪来报道变动着的事实,因此,作者可以出现在新闻中,但并不绝对。纪行性的散记被新闻界或文学界的同仁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散记。因为,采写这种散记作者是“主动者”,可以自由地选取材料,可更好地体现一个“散”字,不像记事性散记,在很大程度上受事实的约束。纪行性的散记可以放在新闻版上采用,但有一些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放到副刊版上。新闻与文学结合后的报告文学是两栖作品,新闻与散文结合后的散记同样是两栖作品。纪行性的散记有巡礼式散记、随访式散记、观览式散记三种。

①巡礼式散记是呈系列采写或刊出的报道品种。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报刊社根据受众的需要有计划组织或开设某种限定题材的栏目供作者有的放矢投稿,呈系列刊发。如人民日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打出域外散记的栏目,刊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如,古堡公园散记、德国的老年人、土耳其不土等。第二种为作者的自发行为,是作者本身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对某一主题的事实写出系列性的散记。

采写系列性的散记应该成为作者新闻开发的基本功。有这样的一种思路可以有效地拓宽报道领域,使人通过对某一事实的报道而产生报道其它一系列题目的灵感,同时有利于增强对该报道事物的宣传效果,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很多巡礼式散记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目的采写行为,是作者根据要求和一整套的思路所从事的采写活动。它是作者研究受众需要在先,而对事实的采访在后。当然,这种计划性仅是题材上的要求,而在具体的采写过程中并不影响“随意性”,影响作者选弃材料所掌握的主动权。

散记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难点;对策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化学这门学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最为严格,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能力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能够较好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用法上不够熟练。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出初中化学教师,则需要注重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初中学校在化学教学上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剖析

(一)物理结构知识具体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物质结构这节知识时,其中微观粒子属于看不见且摸不到的状态,因而学生只能够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来对其进行想象。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间接性的验证方式来对这节知识中微观粒子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进行相应的证明。但是在学习核外电子规律时,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但是不能够借助之前用解释微观粒子的理论来证明核外电子的分层规律。对于这些问题,让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二)化学知识在记忆内容上多且分散。在初中化学知识中,需要学生记忆的概念比较多,比如,在原子与分子质量、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些知识,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分散性。比如在元周期表上,学生在对其背诵上存在一定难度的。由于元素周期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作用,因而学生必须要将其背诵下来。如果学生只是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熟记元素周期,是很容易忘记的。对此,需要教师对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三)教材不断变化,使得教师不容易抓住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多数初中学校在化学教材上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抓住重点。对于初中化学教材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实践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教材变更周期上大约为四年,在这个周期中,教师在对实际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的掌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无法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形成完善的化学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二是,化学教学内容改变幅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个别地方教材中的不同的版本,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上的相关陈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进行课堂教学。

二、如何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想能够更好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首先就要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以及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至于怎样解决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当前的初中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处于爱玩的阶段,因而这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化学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元素或原子等较为抽象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二)加强实验教学,不断创新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上,其中理论知识都主要来源自然中现象的科学探究。在当前初中阶段,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知识,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化学素质和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初中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教师则需要注重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实验设计上,其能够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来进行。比如,在对学生开展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时,可通过观察品红的颜色扩散,来让学生利用想象的方式,明白宏观的物质在扩散过程中是由无数个微观粒子自由扩散的表现。(三)采用分散记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前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其要想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元素符号或者化学方程熟练的对其掌握,其就可以采用分散记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实际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在。化学学生上予以适当的指导,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够将所有元素符号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各个课时中分开讲解。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背诵的负担。同时还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教师,其在化学教学中,要想能够更好的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对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综合能力。对于如何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则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实验教学,不断创新实验以及采用分散记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前教学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际教学的效果,还进一步的推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其教学内容来选择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少祥.新课程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与教学对策[J].化学教育,2011.10:19-21

[2]陈春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学习难点与教学对策[J].新课程(中),2014.10:48

散记范文篇4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人们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制定政策,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散记范文篇5

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

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以写作特点为基准。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

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

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

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

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解。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

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之多,组成极复杂,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属以及樟科的一些种属。上层乔木冠幅直径3.5米,茂密的枝叶使林下不见阳光,湿生草木特别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片马经济林非常丰富。只要在老乡古老的木屋周围走一圈,就会看到家家用茶树作篱笆,户户用桃李和苹果作遮阴,用核桃和梨树作围墙。片马地区居民的特点是片马居民以景颇族和僳僳族为主。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

考察面广泛。上面举出的这篇考察报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的考察对象众多。把片马地区的各种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考察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该地区的水利、经济、林木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首先是指介绍概况要有鲜明的真实性。如介绍地质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这类考察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记游性”所谓“记游性”指游记的一些特点。具体说。山川古迹,物产资源、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等,必须有鲜明的真实性,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夸大。考察报告以其真实性,使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指有优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绍的记叙状貌时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其次。也可以用描写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概貌考察写得清晰明了又优美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片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藤曼缭绕,草类茂密,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树身上披满了绿苔,树干悬挂着绿纱般的松萝,藤蔓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从上层乔木绕到下层灌木,好象一条条巨蟒来往穿织。这种描写能激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迹来组成全文的结构,记游性”一另一个特点是指清晰的踪迹。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层次井然有序。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文体。诸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都是接近散文体的考察报告。有些到国外访问考察的同志写成的考察报告,这种类型的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更接近散文文体。如李国山等人写的考察归来—少数民族畜牧业考察团记问新西兰》又如陈有为、安建国写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则更明显地具有“游记”一些特点,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游记。事实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只具有“记游性”但并不是游记。最大区别是写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发展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各类情况的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折射时代的特征。抒情性浓郁。

2.考证型考察报告

对一般说法提出异议并予以纠正,这类报告的任务: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考察。确立新的科学结论;或对有争议的考察结果,表述自己的考察结论。

考察研究成果用今天的科学尺度去重新评议,前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难免有不准确或不精确之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前人研究成果已成定论的一般说法,即“通说”或至今仍有争议的科学项目重新进行考察,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得出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给沦,考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察报告的重要内容。

黄效文先生①写的江源考》②就是一篇考证型的考察报告。

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在何处?辞海》这样注释:长江。上源沱沱河出青海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丹冬雪山。纳当曲后称通天河…全长6300公里。这是前人考察研究的成果,已成“通说”国曾在1976年、1978年两次派出江源考察队至长江源头考察。这两次考察,把源头的水文地理等情况弄得清清楚楚,确认沱沱河上游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这样,长江长达6395公里。新的长度把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列为世界上第三位。但也有一些考察队认为长江上游地段的另一主流当曲,也不失为长江主源之一。此说目前有争议,为此黄效文先生于1985年夏季亲自到沱沱河及当曲源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作者在报告中写道:可以进一步证明,姜根迪如南侧冰川实为沱沱河(玛尔曲)主源”当曲亦是长江的源头,当曲正源发自卡史贡东北的扎日山贯麓的马鞍形山脊中,北为拖喇山,南为沙亚山(皆藏语译音)有溪从山沟中流出,哪个最长。作者的考察结论是若以此地为算,当曲源应更比沱沱河长得多,长江长度亦应有新的计算。

由事实本身引出结论。黄效文先生在江源考》中全部是用事实来证实自己的正确结论,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以事实说话。纠正一些错误的考察结果。这篇报告这样写道:查实这里的当曲源头与有关书本所说的当曲源头出入颇大。霞舍目阿巴山于此当曲源之西南3天马程,那里的东西两条小河名为绕德曲和查敦曲,并非有关书中所说的多朝能或达姆曲等。霞舍日阿巴山当地名阿日西诺。另书谓源头山名扎拉荣,更不对了因当地各藏民皆肯定扎拉荣为扎曲(即澜沧江)源头,当曲之北,莫云公社之西。作者在考证当曲的正源为何处时,也是以其考察的事实来说话:查实当曲正源的霞舍日阿巴山之东北约120至150公里(按藏族说3天马程)骑马考察最上源为沼泽蓄水聚流而成,主流两旁各有较短的同样小溪来会。当曲水下流约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约4900米)乃沿北往南过一小山丘(藏名左米当)再折西流至错尼家小地区,折西北流向。往西流前另一小溪从东来会,此也可算当曲另一源流,约可溯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东南一山名我勒山,沟名沙扎,源头发自小水潭,长约1.5米,阔0.5米,潭中小石带黄色斑纹,水从地下出,间流间断而成小溪。

由此得出的结论令人坚信无疑。作者的考察极为认真仔细。

确定了代表大洋地壳的蛇绿岩套的存在查清了打加拉蛇绿岩套的②是由偏上部的辉绿岩墙群到下部的堆积岩层组成,潘裕生写的三上打加拉》①也是一篇考证型考察报告。作者通过三天周密细致的考察。进而可以恢复地质历史上这个海洋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和当初的自然环境。

来纠正“通说”或消除争议,由考察的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或证实久而未决的考察结果,考证型考察报告”主要特点。这类考察报告,人们习惯中所认为的正宗”型应用考察报告。

3.论证型考察报告

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类考察报告的典范。这类考察报告的任务是作者通过考察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

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错误言论而写的为了有力地批驳错误的言论,这篇考察报告。亲自到湖南进行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通过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运动进行深入考察,总结了农民协会领导下所作的十四件大事,从中得了符合农民运动本质规律的科学结论:农民运动,好得很”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上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考察报告用铁的事实驳斥了糟得很”错误论断和所谓“过分”所谓“痞子运动”等错误言论。这篇考察报告在当时给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势力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为党内外正确认识农民运动,为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论据,也为当时的革命当局正确处理农民运动,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具体说就是鲜明的观点,这篇考察报告的特点是鲜明的论证性。有力的论证,严密地逻辑性。

用分析的手段加强对事实的分析论证,这篇考察报告。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将事实原本质特性揭示出来。比如在批驳所谓“过分”错误论调时写道:所谓‘过分’所谓‘矫枉过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第一,上述那些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这种很大的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所谓‘过分’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这些举动,农民运动第二时期(革命时期)非常之需要的作者通过分析论证,使人们清醒地看到农民的某些举动的意义所在对农民的过分举动”本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也重视形象性。这样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篇考察报告在语言表达上也是范例。论证型考察报告的论证语言除要求严密、精炼、准确外。

4.学术型考察报告

从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类考察报告往往是专题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探讨、研究。探求客观真理,或形成某种理论体系,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熊映梧写的横向经济联合”生产力经济学考察》一篇学术型考察报告。

并在此基础上,这篇考察报告对新时期出现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横向经济联合’作了专题考察。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

即适应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这篇报告探讨了横向经济联合”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产生的客观原因及理论根据。报告认为“横向经济联合是生产要素合理地组合的要求。以生产力系统论的理论为根据的作者认为“社会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工具(机器)设备、动力系统、运输系统、管理系统等等生产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它有机组合的经济系统。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不断地调整。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期长短不一,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经常发生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其它一些变动的因素”这些都能“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作者还认为“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的国目前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这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合”发展商品经济,理所当然包括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内容”

着重探讨了如何依据生产力震动规律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问题,这篇考察报告的正文部分。作者认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首先要符合生产力社会化的规律;此时,还要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化、技术进步”工农业现代化”等等规律。只有依据生产力运动规律去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散记范文篇6

【关键词】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如下;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第四,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出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第五,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封建”最早涵义是“封邦建诸侯”,“革命”最早涵义是“改朝换代”等。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而《革命军》中的“其(指满洲)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者也”就是错误的。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

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其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经常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审清题意能力。即使不会回答,也不浪费时间;若乱答一气,一分不得,却花了不少时间。

第三,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散记范文篇7

关键词:中等生语文学习体会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散记范文篇8

考察报告是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以《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题,简括地说。而不以“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题。理由就在于此。

考察离不开调查,考察与调查的关系极为密切。调查也离不开考察。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考察侧重在观察、考核基础上的研究,调查侧重在采访、解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甚至是长期的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也可通过采访了解有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开展。而调查工作者往往在接受任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第一对象已消失,即事件、问题等已成往事,必须向目睹、或亲自参预某事、某问题、某工作的第二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数据供自己研究,必须时也可以“蹲点调查”蹲点调查”实质上就是考察。

实地考察,是考察报告写作的重要基础。

既是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是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的必备条件。

目的就是要抓观察对象的特征,考察重亲自观察。但没有专业知识作指导,观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结果一无所获,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一个没有地质地貌知识的人站在西藏打加拉山坡上,看到一个高于一个的平台会无动于衷,但对搞地质地貌的考察队员来说,面对这种地貌马上就能判断:所有这些平台的存在都表明高原在上升过程中是间歇性的运动时快时慢,交替更进,每个平台代表着或长或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见《地理知识》年第6期)对一个没有林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卡马沟谷里茂密整齐的林子只能发出“真美呀”感叹,却说不出各类树木的名称,更不懂它价值,但对有专业知识的考察队员来说,就能马上发现: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斗科的栲属、石株属、青冈属,槭科的槭属…片马行》见《地理知识》年第1期。可见,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队员才能耳聪目明,迅速捕获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发现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报告是专家们写作。像综合考察就必须由各门科学的专家们联合组成考察团,容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综合考察任务,最终完成考察报告的写作。

2.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考察报告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需要遵循它的基本格局。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瀚海腹地考察记》、《青山翠林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等都采用散文体的结构样式。《内蒙古野外考察札记》采用的日记体结构样式。

考证型考察报告采用的是“正宗”的应用体结构样式,既“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

论证型考察报告则采用应用体与议论体相结合的结构样式。即报告的“前言”部分是应用体样式,扼要交代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又是议论体样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分总、或总分等。

学术型考察报告,由于注重规律性的探讨,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结构样式也复杂些,或结论→本论,或本论→结论,或绪论→本论→结论等等。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就上述所言,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考察报告一定要采用某种模式的结构样式。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就很难将它套在上述哪种样式中,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考察报告的结构样式应与考察报告的宗旨相谐调,同时要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即要依循它自身的一些规律。

第二,前言要明确交代考察主体,考察地点、时间、对象、任务等。如《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前言:“我这回到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段“前言”将考察主体、地点、时间、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了,让读者阅读后一目了然。

第三,正文部分要将考察经过,考察得来的事实、数据和考察结果叙写清楚。论证型考察报告与学术型考察报告在这部分则要加强论证分析,阐明正确的观点或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

考察报告的结尾很灵活,既可以单独有结尾段,又可以将正文部分的结尾作全文的结尾。

考察报告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很灵活。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偏向于某种文体,因此,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往往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叙述说明,语言简洁准确;有的既可以叙述,也可以描写,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有的则偏重于议论,语言要清晰准确。表达方式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如同结构样式的选择一样,都要注意与考察报告的写作宗旨相谐调。

四、考察报告阅读提示

考察报告同调查一样,实用性很强,因此,适合采用记忆阅读法。通过记忆阅读,吸收其中于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推动自己工作的开展。由于考察报告各类型之间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而除采用记忆阅读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采用其它不同的阅读方法。

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它具有很鲜明的散文体特点,表现出许多优美质朴的自然美,因此读者还应该采用赏析式阅读法来阅读,充分享受报告奉献给读者的散文美。

考证型考察报告、学术型考察报告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因此,在采用记忆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采用评判式阅读方法。如果读者的目的就是评判它们的价值,那幺评判式阅读则应该是主要的阅读方法。

论证型考察报告,因为旨在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作者在论证时往往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类报告应采用“多侧面”阅读法。“多侧面”阅读法也被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法。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曾对这种力法表示赞许,并将其推广到研究中国社会这一部活的巨著之中去。他说:“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八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八面受敌”(或曰“多侧面”)阅读法的特点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篇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阅读,“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读懂弄通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思考研究问题,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散记范文篇9

今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市直工委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非常的激动。八十五周年来,我们的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使祖国大陆走向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党八十五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回顾自己30余年的从医生涯,都是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是1972年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河南千里迢迢来到广西xx,在军队服役15年,上了大学,入了党,提了干部,参加了长达八年的中越自卫战斗,多次受奖也立了功。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xx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在部队也好、到地方也好。我常这样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成长是党、军队和人民培养的,我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自己职业是医生,我的职责就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而努力工作。我只有把本职工作干好了,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教育。所以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三十余年,履行党员义务,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从无收过病人红包,对于药品回扣一律拒之门外,经常用自己的科技成果,为困难病人免费治疗。几年来,我为贫困病人捐资上万元。三十年来从没有想过节假日、黄金周怎样欢度,心里想的,说的做的都离不开病人,离不开科学探讨。利用这些宝贵时间,下农村爬山涉水、行程几十里走访病人,为病人送医送药、采药、随访病人500余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青春默默无闻的奉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在我的医学生涯中,我的信念就是想方设法为病人治好病,无办法治是医生的耻辱,是对病人最大的打击,只要有1%的希望,我都用100%的去努力做,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对每一位病人高度负责,要做实事,不要图虚名,我现在的专业是治疗恶性肿瘤,也就是人们所称的癌症,是世界上最难医好的病。但我在三十年前就恰恰选中这个目标。我深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废寝忘食,克服种种困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在我工作最困难的时候,我曾想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也曾想到献身这一事业死而后已,认准的事业,泰山压顶也不弯腰。困难只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只能阻挡我前进的时间,但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三十年我终于走了过来,终于实现了努力攻克世界上的不治之症的科研目标。如今回想走过的路程真是感慨良多,搞科研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特别在基层一线工作者,那是难中之难。第一是没有专门时间,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搞。第二是没有资金投入,只能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第三是缺试验条件和设备。第四也是最关键一个,周围环境因素,也就是领导和周围人群的支持。当然个人素质和意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搞了这么多年临床研究,每前进一步,首先在我自己身上做试验开始,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数十年来,坚持亲口品尝药物;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为病人煎药、送药到床前。早中晚三查房。我深知科研就是求真务实,严谨做事,我是共产党员,病人的安危系在我身上,我要处处对人民的健康负责。对党的事业要忠诚。难吃莫过于中药,我想吃吗?想尝吗?三天五天可以,一年两年可以,这一尝整整尝了20多年,虽然苦、虽然累,但看到一个个病人好起来,心里是甜的、踏实的。

在治病救人中,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都用100%的努力来救治,人人都说癌症等于死亡,我说癌症能够医好。这些年我治好了许多外地无治疗希望的病人,上级医院转回来不能医的病人,无钱医抬回家等死的病人,我跑到病人家免费为病人治疗。这一治病人又整整活了15年,现还能做工。还有些晚期病人被家人遗弃在医院,以人为本,无钱我也坚持医治,精心治疗,病人得救了,称我为“晚期癌症克星”,说我专治“疑难绝症”。用我的科研成果免费治疗贫困病人是平常之事,济世救人是我做医生的本份,但是这些年搞科研为人免费治病经费从哪里来,完成两项省级重点攻关科研、国家只投资三万元资金,其余都是自筹,靠亲朋好友帮济,靠饲养鸽子卖钱,购药配制给病人治疗。科研成果在艰难中一步步铸成。xx宝典一书上记载的珍佛散,就是我的科研成果。咱们xx的“土特产”。通过自治区专家组鉴定:本人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世界医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进展。据临床资料统计,珍佛散治疗晚期癌症疼痛有效率达100%,控制癌症胸水、心包积液、腹水有效率达98%,完全缓解率达94%,控制肿瘤生长、缩小到消失。部分晚期癌症病人能够达到完全治愈。这项科研成果,在区内外乃至国外医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1999年获世界中西医结合论坛《华人医家卓越成就奖》,2001年获xx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世界首领高峰会议中医药亚太合作论坛《东方医药卓越成果金奖》,2005年度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三等奖,获“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奖”,获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批特殊贡献金色勋章”。本人也连年被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佳共产党员、优秀医生、先进工作者,被评为xx市第四批、第五批科技拔尖人才。科研成果珍佛散记载在《xx宝典》一书中。

取得这些成果和奖励,不光靠长期以来自己的艰苦努力,更是靠党的领导、党的培养,靠政府领导和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我想借此机会,向黄道伟书记、汤世保市长及市直工委、卫生局的领导对我的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陈凤坤院长、黄兴川书记以及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工作的各界朋支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肯定。虽然这项科研已经取得成果,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尽快完善,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将为全社会人类谋幸福,为癌症病人解决病痛。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愿。

散记范文篇10

沈从文的家乡湖南凤凰和瞿秋白的家乡福建长汀被路易·艾黎并称为中国两座最美丽的县城。可是,这里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残忍、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偶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历史悠久、多灾多难的少数民族——苗族的聚居地之一。不断地起而反抗和一再地被镇压和歼除的苗族的民族历史,给这一方神秘美丽的水土染上了特殊的悲凉色彩。沈从文从小就耳闻目睹了对于生命的随意的处置。20世纪中国被迫面对民族的灭顶灾难而苏醒过来,大时代的冲击也波及了这块古老、遥远、闭塞和悲剧性的土地。1922年,由于对于生存的偶然和盲目的反抗,沈从文离开家乡——边陲之地的湘西前往新文学的首都北京,去寻找生命的合理的形式和意义。

沈从文成长为著名作家之路具有传奇的色彩。从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那个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到北方文学的重镇和京派作家的领袖,从小学毕业生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投考者到北京大学教授。这是一部传奇。一个“乡下人”由于个人才华受到徐志摩、胡适、林宰平、林徽音等绅士和太太的赏识,从而为绅士太太们的纱笼增添了传奇的光彩。这正是一个能够配合纱笼里恰到好处的明暗和色调的传奇。在童话中最常见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丑小鸭变成天鹅和灰姑娘嫁给王子的故事,这种奇迹终于在沈从文这里闪现了。

1924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职业作家”。1928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沈从文也随波逐流地从北京来到了上海,以几乎每月一本书的生产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由于胡适等人的引荐,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他重返北平,从学衡派吴宓手中接收了《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体现了沈从文以及“京派”的文学主张,对于北方的文艺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由对上海的作家发难,挑起了“京派”与“海派”的论战。正如沈从文自己在《从现实学习》中自述的那样,他的成功“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自由主义’在文学运动中的健康发展,及其成就。”沿着“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以及自由主义文人集团的发展脉络,沈从文最终归纳为共同的流向。

沈从文是一部传奇,同时,他的创作也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与现实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的强调相反,他不是要使我们去接近现实,去“认识”现实;而是要给我们一些色彩,一些音乐,一些故事,一些使我们脱离现实苦难的美丽梦境。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使沈从文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这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与诸如丁玲的《水》、茅盾的《子夜》、洪深的《五奎桥》等运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描写中国城市和农村的骚动和崩溃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至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一九三一年》不同,沈从文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调和创作态度。正如他在《〈长河〉题记》中所说的,“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

沈从文反感现代商业文明对于乡村的侵蚀和腐败,对于乡土自然人性的赞颂和对于城市病态文明的批判形成了他作品的基本结构,同时也鲜明地规范了沈从文创作的两种风格:一种是对于乡村的牧歌式的绘画风格的抒情小说,一种是对于城市文明病态的批判揶揄的讽刺小说。这一点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里说得异常明白:“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

沈从文不相信政治,他用传统的“朝野”的概念和官场斗争来理解中国30年代的阶级的生死大搏斗。他将围绕左翼文学运动所发生的论争理解为无意义的“纠纷”。他拒绝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对于社会阶级结构的诊断。他对于文学和社会的理解是透过“生命”、“人生”、“人性”、“爱”、“美”这样一些抽象的原则。“我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他在《〈看虹摘星录〉后记》中宣称:“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他借用王尔德的话说:“文学之美妙,即在能使不能生存的人物能生存。”沈从文反对将文学作为工具,但是他又极端迷信文学这种工具的社会作用,梦想着以小说为工具进行“经典的重造”,并且“相信一切由庸俗腐败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去摧毁重建”。(《长庚》)他明确提出用小说进行民族品德的重造。(《〈长河〉题记》)

鲁迅是中国最早提出“纯文学”这一概念的人之一,但是,鲁迅终其一生所从事的却不是“纯文学”。与鲁迅相反,沈从文是一个明确宣称具有自觉独立的艺术追求的文学家,并且是一个“文体作家”,一个故事应该尝试几十种不同的写法。对于沈从文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文字,我常常产生一种深深的矛盾与困惑。与另一位被贫穷夺走了创作生命的湘籍作家叶紫相对比,两人的风格是如此地大相径庭。叶紫也许因为缺少“抽象”和“抒情”,也许因为缺少“自然美”和“人情美”,他的存在在沈从文的《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中被过滤掉了。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为沈从文作品的美妙所魅惑,同时心底里却又会发生一种无可抒发的愤怒和不舒服的感觉。在我的理解中,对于艺术没有任何崇拜和夸张的巴金,无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有着多少缺陷,甚至也无论他自己承认不承认是“艺术家”,他都是一位“大作家”。30年代,鲁迅中断了小说创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以生命搏斗的杂文创作中去。鲁迅把他的杂文称为“投枪”和“匕首”,在正人君子们看来,鲁迅的杂文是“骂人的艺术”,是不登艺术的大雅之堂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然而,鲁迅和他的杂文,这才是“诗史”,“诗圣”!

沈从文的散文《湘行散记》和《湘西》以绮丽的文字烘托神秘奇异的湘西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达到了一种美丽的极致。沈从文从楚辞、六朝文学,以至《圣经》那里吸取了文字的色彩和技术。他的作品文与白、欧化和俚俗、理性与情感、节制与放纵、古典与浪漫、平淡与华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罕有其匹的富有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葆有纯粹的艺术感觉的艺术家。沈从文以一种特殊的艺术眼光而不是道德政治的眼光来看一切,他的创作使一直受到道德、政治的范围和以“风雅”、“风骨”为极致的文学正统获得了某种解放。我以为这正是沈从文的创作具有诱人的别样风致的原因。西方文学的感性特征在他这里比在邵洵美等唯美主义的“肉体诗人”那里得到了更好的表现。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30年代以来,沈从文对于左翼文学充满了冷嘲热讽,因为国民党的御用文人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废物和恶棍,根本不堪一击,于是,沈从文在左翼文学运动的开展中首当其冲。鲁迅公开宣布自己是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他批评京派文学是“官的帮闲”,揶揄沈从文“忠而获咎”。1938年,沈从文创作了长篇小说《长河》第一部和散文集《湘西》。40年代,沈从文更深地卷入到了政治冲突之中,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创作数量明显地衰退。解放前夕,在香港以《大众文艺丛刊》为中心发动了对沈从文的严厉批判。他的固执、善良和怯弱使他对现实的巨变极端不适应和满怀忧惧,从而陷入精神失常的状态,并走向自杀。这种对当代中国巨变的无所适从,以及与时代的严重的脱节感,使他从文学创作转向了文物研究。这也说明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同知识分子普遍的遭遇一样,沈从文在解放以后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在异常压抑的气氛之中。他的作品在大陆基本上绝版。同时,与现代作家的命运无二,他的所有作品在台湾都是“禁书”,——一直到1987年“解严”。

物极必返。沈从文曾经被激进的文学制度所排斥,然而,随着反主流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崩溃和重新归顺于“世界主流文明”,颠倒过了的历史再一次颠倒过来。随着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沈从文成为了新的神话,同时左翼作家郭沫若、丁玲则似乎不可避免地再一次被妖魔化。反主流的郭沫若和丁玲们是历史上的偶然的瞬间,向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的抗争终归失败,而沈从文则代表了历史的“常识”和“势力”,透过这种神圣的历史“常识”和“势力”的不可摇撼和终归胜利,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那种温文尔雅和极度节制的语调也难以掩盖的意识形态的傲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郭沫若、丁玲们当时对此强烈的愤慨。正是在这种历史的“常识”和“势力”面前,胡也频等人的挣扎和牺牲成为了无意义的“愚妄”和“浪漫”。

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把鲁迅从公共领域降解到私人领域,把历史运动转变为内心事件,把公共政治瓦解为私人品德,把“公敌”转化为“私怨”,把政治的“大是大非”变成了私人的道德纠纷。然而不论怎样把鲁迅“私人化”,也摧毁不了鲁迅核心的“阶级意识”和“大是大非”,这正如他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所表明的那样:

包探,冒险家,英国姑娘,菲洲野蛮的故事,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然而我们的一部分的青年却已经觉得压迫,只有痛楚,他要挣扎,用不着痒痒的抚摩,只在寻切实的指示了。

那时就看见了俄国文学。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