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5:50:49

三法范文篇1

一、对“三法”构架的基本认识

首先,“三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商业银行法》、《银监法》、,还是《人行法》,虽然“三法”各自调整的角度、范围、对象有所不同,可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立法的目的来看,“三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其次,“三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整体。从人行与银监两个部门的职责看,法律已作了明确分工,但从其调整的范围和对象方面,有所交叉,甚至有些行政规章的制定者是央行,执行者是银行业机构,而监管者却是银监部门,如存贷款利率是由央行制定,可监管查处却由银监部门负责,这就需要和人行加强协调与配合,确保货币政策的传导顺畅与利率政策的正确实施。从银监与银行业机构来看,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银监部门为其打造一个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较为宽松的从业环境,使银行业依法有序运行,安全有效经营,规避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升盈利水平,从而增强敢与国外银行业同台竞拼的实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银行业严格依照《商业银行法》规范操作,审慎经营;又需要银监部门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三法”的实施急需认知。今年是银监部门的“三法”学习年,笔者认为,“三法”的实施,首先需要执法人、法律调整对象做到知法,只有真正了解了法律的要义,弄懂“三法”内容的内涵,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这就需要加大“三法”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抓好“三法”学习与培训辅导,让银行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通过“三法”学习,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理念,提高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对银行“三法”的认知度,让广大客户和政府部门理解、配合与支持银行业机构的工作,为“三法”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对“三法”学习的几点存疑

通过“三法”学习与调查,初步发现部分法律条款规定与实际操作执行存有疑惑。

1、商业银行资本的确定性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第(四)款: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疑惑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没有资本金,有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原资本金调整为营运资金科目,在监管中,如何确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本金?

疑惑二: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单户贷款比例是否需要列入监管项目?如列入监管项目,应以什么作为单户贷款比例计算参照物?

疑惑三:贫困地区农信社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如国家不给相应政策帮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在允许的一定期限内将很难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而到时达不到,将意味着其违反了法规,会受到处罚。如银监会最近出台的农信社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对农信社限期内达不到静态和动态风险预警目标值的,将依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五条、第八十九条和《银监法》第四十五条、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2、高管人员所负债务数额较大确定的疑惑。如《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商业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中:第四款规定: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这里称的“数额较大”究竟以多少为限,是一万、五万、还是百万,或是以其个人或家庭年收入或综合偿还能力来确定?

3、储蓄原则与法律规定除外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储蓄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同时,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银行业营业网点对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时,觉得这里所提的“法律另有规定”比较模糊,不好操作与掌握。

4、依法收贷执行难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受到法律保护。

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和信用社采取依法起诉进行清收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一是法院受理不管是否清收成功,先要收执行费,贷款收不回法院也不能善始善终。二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地方主义,行政干预就象一只无形的手,导致有法难依,法院执行难,银行正当权益得不到真诚的维护。

5、“关系人”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前款所称关系人是指: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亲属。

本条规定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银行、信用社干部职工有一部分家属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他们有时也需要贷款,对小额农贷实行担保抵押也不现实。如关系人在属地信用社,并且贷款额度符合小额信用贷款权限,经信用社调查、评级、发证,且有偿还能力,这样的信用贷款是否就属违法?

6、对担保贷款抵押物处置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依法亨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理。

在执行过程中,有以下困难:一是担保人虽然为贷款人提供担保,但不一定就有抵押物作担保。如农信社推行多户联保贷款,就没有抵押物作担保。二是贷款抵押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有些抵押物很快遭贬值,导致处置抵押物借贷双方产生矛盾。三是多数抵押物可以在二年内处理,但由于多种原因,也有部分抵押物在二年内一时难以处理到位。

7、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五十六条和《银监法》第三十六条,分别要求商业银行公布经营业绩、审计报告、会计报告、风险管理情况、董事和高管人员变更及其他重大事项信息。

对贫困地区银行、农信社等机构而言,如将其严重亏损、潜在风险等信息如实披露出去,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挤兑现象,从而引发社会动乱。

8、“三法”严于内疏于外的疑惑。通过调查,银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反映,“三法”对银行业限制甚严,而对那些影响银行业依法经营的行政干预、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或者说是缺乏与“三法”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有关法律,导致银行债权难以主张,短期行政行为有恃无恐。

9、监管对象的疑惑。“三法”的出台,银监的分设,使银行业机构顿觉多了一个管束的“婆婆”,对于几经“扁平”的基层的商业银行机构来讲,脸上虽挂出的是困惑的笑容,而心里增加了无奈的烦恼。本来就是人少事多、任务重、压力大,又冒出个惹不起躲不过的监管机构,在接受监管检查过程,不悦之情难免溢于言表。有的机构在征求意见时,请求银监部门减少检查频次,压缩现场检查时间,以减轻银行业机构的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配置的压力。

10、执法者的疑惑。基层人、监分设后,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运作,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诸多的疑虑与困惑。一是基层银监办的定位尚不明确。作为银监会的最基层派出机构,身处监管最前沿,直接与监管对象“刀兵”相接,究竟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方向不定,职责不明,任务不清。二是监管力量与工作负荷严重失调。从目前状况而言,基层监管人员严重超负荷运作,整天疲于应付,顾此失彼,难保工作质效。人、监分设前,监管人员还可专心致志维持监管工作正常运转,什么都不用操心,监管力量不够时,可随时从其他股室抽人,工作条件也有所保障,而现在人员减少了一半,而工作量却成数倍增加,党、政、工群、行政、后勤,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都得我们自己操心操办,一步不到位都不行,从而严重削弱了基层监管工作职能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三、对“三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制订“三法”《实施细则》。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法》、《银监法》制订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具体细化的《实施细则》,作为法律的补充规定。解决有法难依的尴尬,使“三法”真正得到落实。一是要确定法律调整范围。如对历史性原因形成的问题,应持“法不究往”的原则。区别对待,给予限期纠正、整改、达标的机会。二是要“量体裁衣”。对一些中小银行业机构的处罚,要根据其经营规模和所能承受的能力,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处罚标准。三是要区别调整对象。如农信社身负服务“三农”重任,是党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要传导者和执行者,有时是政策性的利益牺牲者,必须按有关农村政策执行,由此引起经营风险、或与“三法”规定相抵触时,应从法律规定上给一个“缓冲区”。

2、制订《金融权益保护法》。制订本法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债权和其它权益,制约行政干预,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约束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不惜牺牲银行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为金融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法范文篇2

首先,完善规则,革新体制,用正式规则挤占司法潜规则的生存空间。

正式规则的不完善使司法潜规则的产生成为可能,司法体制的不科学为司法潜规则的生存与扩散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所以,确立了完善的具体化的司法正式规则,司法潜规则生存空间自然受限,司法体制的科学化革新直接改变着司法潜规则的生存环境,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司法潜规则自然被淘汰。具体而言,完善司法正式规则是指通过立法解决现行法中某些“无规则”状态,建立司法行为可依据的规则;革新司法体制是指在司法体制乃至国家政治体制上革除与追求法治相矛盾的体制布局,按照法治之要求,建立需建立的体制,完善需完善的体制。如确立司法独立的体制,合理厘定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等等。

其次,公开规则运作,用阳光的透射祛除司法潜规则。

生活中,凡带“潜”字的物事都不怎么好对付,如潜水艇、潜移默化、潜意识等等,因为它在暗处,你在明处,“潜”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秘密武器,因其神秘,才威力无穷。但是,所谓“一物降一物”,“潜规则”的要害就在于“潜”上,既然是“潜”规则,那么它自然就怕撩起其神秘面纱,见不得阳光便是其死穴。用阳光透射潜规则,潜规则自然消弭于无形。所以,根除司法潜规则还需加强司法的公开与透明,司法活动应当以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在公开与透明的司法运作程序中,司法潜规则自然无处藏身。

再次,加强监督与制约,遏制司法潜规则的再生与扩散。

三法范文篇3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抽象是指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及关系等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抽象则根据被抽象对象的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另一类是对数学的定义、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再抽象出纯数学的量,即数学的“建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笔者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教师先询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中的角,接着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那么,什么叫角呢?”;“请小朋友根据你手上的实物形状,画一个角”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实物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2.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知道这一类型用减法,那一类型用加法,根本无数学的对应思想而言。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构廓出来,告诉学生这每套之间是对应的;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让学生直接说说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大量的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来举例说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再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系统论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信息反馈,要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只能培养出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所以,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义的是,当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数学教师后竟蜂拥而上,围着教师要说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再如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体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一、用缩句法判断运算顺序 数学和语文两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在解答文字题时,可根据文字题中的语法结构,分清主语、谓语、定语和宾语,并运用语法知识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正确列式解答。缩句时,先把题中带有“的”的定语成分找出来,暂略去。剩下主语,谓语,宾语部分(既所求问题)。再看主语、谓语部分的数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数,就要先求出来(在这儿可以考虑是否要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变为已知数后方能继续计算。如:“18与24的和除以34与27的差,得多少?”可先将带“的”的定语部分暂略去,缩句成:“和除以差,得多少?”由于“和”与“差”都是未知数,运算顺序是先求“18与24的和”,“34与27的差”,最后求“‘和’与‘差’的‘商’”。如果在求“和”与“差”的算式部分不加上小括号,那么按四则运算顺序就要先算除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要在求“和”和求“差”的算式部分加上小括号,列式为(18+24)÷(34-27)=6。

二、根据文字题的问句判断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结构与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可看问题出现的是“和”、“差”、“积”、“商”中的哪个字,那个字在问题中出现,有关这个字的运算就是本题计算的最后一步。如:

(1)12加18减去7,差·是多少?

(2)12加18减去7,和·是多少?

三法范文篇4

一、充分发挥刑事辩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一)重点打击。

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已作任,所始终以实现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为目标。严格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认真开展职责工作,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打击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县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为建设“平安江永”构建“和谐江永”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

(二)宽严相济。

不只着眼于社会稳定,所在贯彻“三法”过程中。更着眼于社会和谐,刑法辩护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刑法、治安功能的最佳效果。对于刑事犯罪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摄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尽可能减少社会拉面,化清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的过失犯、未遂犯、未成年人犯、初犯、偶犯等本着教育挽救的目的以宽缓为主,尽可能地给他辩护,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辩护和帮教工作。

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所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辩护、帮教政策。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寓者于辩,惩教结合,使其认真悔罪,重新做人。对未成年人犯罪辩护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生长经历和一贯表示等因素,从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角度动身,尽可能地维护他合法权益。坚持对未成年原告人进行法制教育,向他讲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协助他分析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他正确对待判决,防止他发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而给社会重新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对判处刑罚的原告人进行回访,解他思想状况,使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生活信心。

(四)注重调解工作。

对立情绪大,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大多数当事人双方矛盾较深。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新的刑事案件。为妥善解决附带民事案件,所始终把调解工作贯穿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全过程中。注重掌握案外情况,充分调查了解原告人及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及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为民事赔偿局部开展调解工作打好基础。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讲明相关法律知识,减少他对被告人的仇恨心理,引导他通过法定顺序行使权利、缓解对立情绪。根据原告人经济状况,向原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原告人经济状况,向原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原告人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二、着力提高办案质量与辩护效率。依法料理各类案件。

(一)狠抓质量。所坚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顺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充分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说明法理。增加透明度和论证力,统一从法理、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论证、说理、论述取舍理由。

努力扩大“三法”影响。三、加强“三法”学习宣传。

(一)强化“三法”培训。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强化“三法”业务培训,每年我所都会组织全体律师参与律协举办的各种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三法”宣传。所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全方位及时有效的进行“三法”实施相关宣传。

三法范文篇5

一、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刑事辩护职能作用。

(一)重点打击,全力维护稳定。

我所始终以实现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为目标,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已作任,严格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认真开展职责工作,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打击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为建设“平安江永”,构建“和谐江永”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宽严相济,依法保障人权。

我所在贯彻“三法”过程中,不仅着眼于社会稳定,更着眼于社会和谐,在刑法辩护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刑法、治安功能的最佳效果。对于刑事犯罪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摄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尽可能减少社会拉面,化清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的过失犯、未遂犯、未成年人犯、初犯、偶犯等本着教育挽救的目的,以宽缓为主,尽可能地给他们辩护,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辩护和帮教工作。

我所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辩护、帮教政策,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寓者于辩,惩教结合,使其认真悔罪,重新做人。对未成年人犯罪辩护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从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持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制教育,向他们讲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判决,防止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而给社会重新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对判处刑罚的被告人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生活信心。

(四)注重调解工作,提升“三法”实施的社会效果。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大多数当事人双方矛盾较深,对立情绪大,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新的刑事案件。为妥善解决附带民事案件,我所始终把调解工作贯穿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全过程中。注重掌握案外情况,充分调查了解原告人及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及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为民事赔偿部分开展调解工作打好基础。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讲明相关法律知识,减少他们对被告人的仇恨心理,引导他们通过法定程序行使权利、缓解对立情绪。根据被告人经济状况,向被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被告人经济状况,向被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被告人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二、依法办理各类案件,着力提高办案质量与辩护效率。

(一)狠抓质量,严把实体和程序公正。在“三法”实施过程中,我所坚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说明法理,提高辩护质量。对控辩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进行祥细阐述,增加透明度和论证力,统一从法理、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论证、说理、阐述取舍理由。

三、加强“三法”学习宣传,努力扩大“三法”影响。

(一)强化“三法”培训,全面提高律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我所以确保“三法”正确实施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强化“三法”业务培训,每年我所都会组织全体律师参加律协举办的各种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三法”宣传。我所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及时有效的进行“三法”实施相关宣传。

三法范文篇6

(一)召开乡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学习会

由乡纪委书记领学,在班子成员学习会及机关学习会上学习三法规一制度全文,同时利用电子显示屏等媒介积极宣传三法规一制度等内容,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多渠道帮助党员学习

利用乡村工作交流群、党建群推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内容,同时将三法规一制度列入理论中心组、机关支部党课学习内容,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三)深入研讨交流

以支部为单位,组织专题讨论,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每名党员干部结合分管工作谈认识和感受,找差距和不足,在认识深化中明确方向,在相互讨论中,深入阐释、解读,增强贯彻落实三法规一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多项措施抓好落实

(一)进一步完善机关各项制度

结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谈话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内容,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群众监督

进一步扩大监督范围,在脱贫攻坚、建设工程项目、民政救济等重点领域,公开监督举报渠道,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对党员干部在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管、公共服务过程中吃拿卡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紧盯死守,用群众监督督促基层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法范文篇7

一、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刑事辩护职能作用。

(一)重点打击,全力维护稳定。

我所始终以实现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为目标,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已作任,严格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认真开展职责工作,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打击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为建设“平安江永”,构建“和谐江永”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宽严相济,依法保障人权。

我所在贯彻“三法”过程中,不仅着眼于社会稳定,更着眼于社会和谐,在刑法辩护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刑法、治安功能的最佳效果。对于刑事犯罪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摄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尽可能减少社会拉面,化清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的过失犯、未遂犯、未成年人犯、初犯、偶犯等本着教育挽救的目的,以宽缓为主,尽可能地给他们辩护,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辩护和帮教工作。

我所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辩护、帮教政策,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寓者于辩,惩教结合,使其认真悔罪,重新做人。对未成年人犯罪辩护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从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持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制教育,向他们讲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判决,防止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而给社会重新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对判处刑罚的被告人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生活信心。

(四)注重调解工作,提升“三法”实施的社会效果。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大多数当事人双方矛盾较深,对立情绪大,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新的刑事案件。为妥善解决附带民事案件,我所始终把调解工作贯穿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全过程中。注重掌握案外情况,充分调查了解原告人及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及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为民事赔偿部分开展调解工作打好基础。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讲明相关法律知识,减少他们对被告人的仇恨心理,引导他们通过法定程序行使权利、缓解对立情绪。根据被告人经济状况,向被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被告人经济状况,向被告人家属讲解法律,劝导被告人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二、依法办理各类案件,着力提高办案质量与辩护效率。

(一)狠抓质量,严把实体和程序公正。在“三法”实施过程中,我所坚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说明法理,提高辩护质量。对控辩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进行祥细阐述,增加透明度和论证力,统一从法理、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论证、说理、阐述取舍理由。

三、加强“三法”学习宣传,努力扩大“三法”影响。

(一)强化“三法”培训,全面提高律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我所以确保“三法”正确实施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强化“三法”业务培训,每年我所都会组织全体律师参加律协举办的各种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三法”宣传。我所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及时有效的进行“三法”实施相关宣传。

三法范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证券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国家证券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对证券业十分的重视,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都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完善,英国,日本等都有过大爆炸式的改革。我国证券业也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特殊的生成机制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国内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建设上并没有取得同步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证券监管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论文关键词:证券业证券业违规监管改革

1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1.1证券监管机构行政监管承载过重

通过以上存在的违规现象不难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混乱程度,其监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行政监管承载过重,不堪重负,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在缺乏必要权力制约机制(如议会审查和司法审查)的状况下,证监会监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张,包括行业准入、业务审批、发行审查、上市监管、违法查究、风险处置、投资者教育和保护等。证监会还享有相当独立的立法权和规则制定权,并监督和指导交易所业务规则的制定。除此之外,证监会还承担着市场发展、平抑股市、“救市托市”等特殊职责。正因为行政权力对证券市场的全面干预,不仅使上市公司成为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也造就了现有的股市文化及种种负面的股市行为。行政监管承载过重体现在:

(1)监管机构对市场的干预无限扩张,超出行政力量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2)由于制定法规政策的失误和实行措施不力等原因,出现监管无效的情形;

1.2自律监管缺乏层次,监管独立性刚性和主动性不足

国外自律监管分为行业协会、交易所、市场参与者等多个层次,我国的自律监管职责几乎全部集中于交易所,缺乏必要的层次。由于交易所在履行自律监管职责之外,还需承担组织交易、维持交易系统正常运作等其他职责,仅仅依靠交易所一己之力,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全部的违法违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国情,我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相应地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实行的自律管理,也经常被理解成政府监管的延伸,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自律监管通常是一种事后和应对式的监管,监管主动性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的制约,自律监管通常以比较柔性的道义劝说、质询、谴责等方式进行,监管的刚性和震慑力不足。

2证券监管改革“三法”方面的建议

由于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加以防范和惩治,也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多方着手,才能建立真正良好的证券投资环境,从新拾起我国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

2.1立法方面

(1)继续夯实证券期货市场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法规是《证券法》、《公司法》的重要配套规范。是打击证券市场各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基础性法制保障。

(2)积极探索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制度,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建立统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体制和分级负责的持续监管制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这一部分法规制度的出台,有助于打击和遏制甚嚣尘上的非法证券发行、上市和经营活动。

三法范文篇9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证券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国家证券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对证券业十分的重视,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都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完善,英国,日本等都有过大爆炸式的改革。我国证券业也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特殊的生成机制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国内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建设上并没有取得同步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证券监管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论文关键词:证券业证券业违规监管改革

1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1.1证券监管机构行政监管承载过重

通过以上存在的违规现象不难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混乱程度,其监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行政监管承载过重,不堪重负,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在缺乏必要权力制约机制(如议会审查和司法审查)的状况下,证监会监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张,包括行业准入、业务审批、发行审查、上市监管、违法查究、风险处置、投资者教育和保护等。证监会还享有相当独立的立法权和规则制定权,并监督和指导交易所业务规则的制定。除此之外,证监会还承担着市场发展、平抑股市、“救市托市”等特殊职责。正因为行政权力对证券市场的全面干预,不仅使上市公司成为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也造就了现有的股市文化及种种负面的股市行为。行政监管承载过重体现在:

(1)监管机构对市场的干预无限扩张,超出行政力量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2)由于制定法规政策的失误和实行措施不力等原因,出现监管无效的情形;

1.2自律监管缺乏层次,监管独立性刚性和主动性不足

国外自律监管分为行业协会、交易所、市场参与者等多个层次,我国的自律监管职责几乎全部集中于交易所,缺乏必要的层次。由于交易所在履行自律监管职责之外,还需承担组织交易、维持交易系统正常运作等其他职责,仅仅依靠交易所一己之力,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全部的违法违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国情,我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相应地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实行的自律管理,也经常被理解成政府监管的延伸,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自律监管通常是一种事后和应对式的监管,监管主动性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的制约,自律监管通常以比较柔性的道义劝说、质询、谴责等方式进行,监管的刚性和震慑力不足。

2证券监管改革“三法”方面的建议

由于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加以防范和惩治,也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多方着手,才能建立真正良好的证券投资环境,从新拾起我国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

2.1立法方面

(1)继续夯实证券期货市场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法规是《证券法》、《公司法》的重要配套规范。是打击证券市场各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基础性法制保障。

(2)积极探索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制度,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建立统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体制和分级负责的持续监管制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这一部分法规制度的出台,有助于打击和遏制甚嚣尘上的非法证券发行、上市和经营活动。

2.2执法方面

(1)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执法。充分发挥新稽查体制下稽查局立案处的功能,确定立案标准,拓宽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将各证监会业务部门、交易所、投诉、举报、媒体揭露、领导批示等各类案件线索加以分析整理,及时立案查处;对已立案的案件,要积极主动地执法,尤其对多部门管辖的边界性案件,不应推诿扯皮;在执法过程中。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执法理念,灵活运用法律,扩张性、创造性地执行法律,做到不枉不纵。(2)缩短案件查处周期。提高执法效率。贯彻“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的“三及时”原则,确定行政案件的查处时限,对已立案案件做到限时调查,及时审理,执行到位。提高案件结案率;建立案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通报案件进展,改善立案查处和案件审理的透明度;建立和健全稽查提前介入和非正式调查制度,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建立行之有效、公平合理的行政和解制度,以节约监管资源,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2.3司法层面的对策建议

三法范文篇10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我局纪念“三法”颁布实施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长、*书记、*局长任副组长,法制科、宣传科、局工会、科技部及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强化领导,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把这项活动开展起来,收到实效。

二.制作电视节目访谈节目

时间:6月份

内容:(1)纪念“三法”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

(2)房地产法的主要内容与贯彻国务院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

形式:在*有线电视台安排一期以纪念“三法”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访谈节目。

分工:淑英局长主讲,法制科、宣传科安排落实。

三.参加“三法”宣传晚会:

时间:6月份

内容:同上

形式:选派我局优秀的文艺骨干,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三法”巡回宣传晚会。

四.开展宣传咨询活动:

时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0月秋季房交会

内容:同上

形式:参加市局统一的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

分工:科技部负责组织落实。

五.开辟宣传专栏:

时间:6月-12月

内容:同上

形式:在物业小区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宣传橱窗、板报、宣传标语做好宣传。

分工:法制科负责领取宣传材料,物业办负责小区内的发放、张贴工作。

六.大型文艺宣传演唱会:

为扩大“三法”宣传活动的社会知晓率和覆盖面,按照市局的安排部署,参加市局组织的纪念“三法”颁布实施暨迎国庆文艺演唱会。

时间:6月报名。

形式:选派我局优秀的文艺骨干,参加选拔。

分工:法制科、局工会负责组织落实。

七.参加法律法规知识竞赛:

内容:土地法、矿产资源法、房地产法及相关法规政策。

形式:选拔我局优秀人才,组成代表队参赛。

时间:按市局部署7月20日-8月20日预赛,9月份复赛,11月中旬决赛。

分工:法制科、宣传科、局工会负责组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