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46:24

三产业

三产业范文篇1

今年*月份,县委县府按照有关会议精神,对全县的三产发展做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对全县娱乐、休闲、餐饮、农贸、气修气贸、建材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第三产业做到详细划分和清醒认识,并制定出全县三产发展的总体实施意见和规划设计蓝图。通过这一阶段的市场调研,领导座谈,现场查看,以及征求有关人员的综合性意见,结合单位的实际,形成自己的一些初步性看法。

一、当前的产业发展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县工业强县方针的实施,我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捷报频传,第二产业比重增幅迅速,一、三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第三产业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来说过于缓慢,造成三产发展滞后,经济比重下降,难以适应当前二产的发展要求,也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镇地处老县城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近几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强劲,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也面临三产发展缓慢,有滞后性的问题。这也成为办事处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发展三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产的发展需要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带动,并需有一定人口的积聚地存在,形成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我镇位于县城老城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县城区域经济形成,经济发展迅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源头,这都为培育三产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区城市的扩建建设,以及办事处工业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崛起,解放了我办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农民转换成为市民。截止目前,我镇**个行政村已有**个村成为无地村,其他*个村或多或少保留部分土地,无地、少地的村民加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大壮大了第三产业队伍,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达到了农民增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

****的三产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工业经济的再上台阶,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单位对现有三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政策以及后期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性政策的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等方面。我镇需充分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三、个人对我办发展三产的认识及建议

1、结合全县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办事处抓住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契机,利用各种便利因素,再接再厉,努力开创三产发展的新局面。

2、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区规划、市场规范、交通条件、城市形象提升以及满足群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配套结合起来。

3、规范、整顿老城区的三产服务业的同时,并根据单位实际,制定我办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政策和优惠措施。

三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第三产业因子分析法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任何经济主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区域也不例外。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体现于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后者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近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出。在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评价各地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准确把握区域第三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的地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方针和政策,是各区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各地区的竞争力的研究成为迫切的课题。

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最早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科学的研究,并总结出一套评价体系。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WEF则从经济增长的前提研究竞争力,其定义竞争力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它们共同协作的评价各国竞争力的体系包括了8大要素: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由290个指标来反映。

随着对国际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把视角转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如竞争力在产品、产业、区域这些层面所发挥的重要性。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学者,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他提出钻石模型来判断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该模型包括六个因素:生产要素的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需求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政府行为及机遇。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成熟,而在产业区域竞争力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方面还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国外研究的重点是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在WEF和IMD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体现。此报告对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侧重项目和资产过程,评价的指标中软指标较多,所以获得的数据不太客观。国内也大多侧重于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国家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的成果——《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7)-产业结构主题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如吴士元对省级服务业竞争力做了分析,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我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服务业的区域竞争力是特定区域第三产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它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第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涵盖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状况,还包括经济基础条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技术发展水平对未来第三产业的促进和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因素,因此对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按照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选取指标的真实性和可获性,笔者利用2006、2005、2004、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构造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国31个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态势。为消除各项指标之间可能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反映各地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和在全国的位次。

(一)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

指标:本文设计六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经济基础;第三产业总量水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第三产业产出效率;技术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每个方面又由一些具体的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构建评价模型。以上选取14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数量较多,并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其进行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判断。因子分析法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多因子变量的科学的经济计量方法。该方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这些因子对综合变量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承载荷力),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次序排位,还可进一步研究影响综合得分次序的因素。

(二)因子分析过程

借助SPSS11.0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

1.求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由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知,原始变量数据中,很多指标的相关度都非常高。如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支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之间具有极其强的相关关系。

经KMO和BARTLETT检验表明:近似卡方值为476.381,自由度为66,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可以进行因子分析。KMO(KAISER-MEYEROF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接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KMO值为0.733,结果比较理想,因此因子分析的结果应可以接受。

2.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共因子(也称为主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取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677%。用两个公因子代替12个原始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76.677%。两个公因子代表了1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31个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信息。各主因子的对应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3。

三产业范文篇3

通过前期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发现,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着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开发不够的问题。以“旅游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40条相关结果,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13篇,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11篇,与房地产业融合发展的6篇,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2篇,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2篇,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3篇,旅游新业态的1篇,旅游业融合发展理论的2篇。其中,杜方军(2012)就张家界市旅游发展状况提出加快旅游业同其他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刘雪婷(2011)重点探索了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简要总结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致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对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对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没有统一界定,难以准确把握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主要集中于对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融合现象进行初步描述和探索,倾向于对其融合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各第三产业门类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对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别、路径与模式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研究。“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围绕“旅游产业过万亿元”和“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优化全省旅游业发展格局。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新业态

2.1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对第三产业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也对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进行了划分,其中很多行业类别仅有部分内容属于旅游及相关产业。结合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明确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至关重要。目前,旅游业已与其他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1.1旅游与批发和零售业融合。主要涉及旅游出行工具及燃料购物、旅游商品购物等行业类别。2.1.2旅游与交通运输融合。主要涉及城市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观光游览航空服务、旅游交通设备租赁、游客出行辅助服务等行业类别。2.1.3旅游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主要涉及旅游电子平台服务等行业类别。2.1.4旅游与金融业融合。主要涉及旅游相关银行服务、旅游人身保险服务、旅游财产保险服务、其他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类别。2.1.5旅游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融合。主要涉及旅游娱乐体育设备出租、旅游日用品出租等行业类别。2.1.6旅游与教育融合。主要涉及旅游中等职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旅游培训等行业类别。2.1.7旅游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融合。主要涉及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健身娱乐、旅游休闲娱乐等行业类别。2.2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鉴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界定,难以准确把握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基于2018年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的通知(国统字〔2018〕111号),以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标准,试图对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业态进行具体划分和界定。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产业类别是目前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类别,除此之外没有提及的,在未来也可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演变形成新的产业类别。2.2.1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指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产等旅游游览。它涉及到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自然遗迹保护管理”“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动物园、水族馆管理服务”“植物园管理服务”“其他自然保护”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2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包括观赏性体育旅游活动(如观赏体育赛事、体育节、体育表演等内容的旅游活动);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如参与滑雪、帆船、帆板、漂流、马拉松等运动的旅游活动);景区体育旅游活动(如户外宿营、徒步骑行、汽车露营等形式的旅游活动)。它涉及到与“体育航空运动服务”“健身休闲活动”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3健康疗养旅游。健康疗养旅游主要指健康疗养旅游和自然康养服务。“健康疗养旅游”包括旅行社提供的健康疗养旅游、疗养院的活动、中医院为游客提供的中医治疗活动。“自然康养服务”指以强身健体、调节机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目的,利用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和文化等资源,开展的保健养生、康复疗养等服务活动。涉及到与“中医医院”“疗养院”“游览景区管理”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4研学旅游。“研学旅游”指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与“教育”产业中各具体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5特种旅游。特种旅游主要指以“低空游览”“邮轮旅游和游艇游览”等为主的特种旅游类别。它涉及到与“观光游览航空服务”“海上旅客运输”“内河旅客运输”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6数字旅游。数字旅游主要指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数字博物馆”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实体博物馆及现实展品、实物、解说、背景等,以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形式呈在观众面前。它主要涉及到博物馆与“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旅游会展服务、体育会展服务和文化会展服务等与“其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其他广告服务”“科技会展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图书馆”等产业类别的融合发展。2.2.7新型住宿服务新型住宿服务主要是指短租公寓和露营地服务,涉及到与“房地产业”融合发展后形成的一些新型住宿服务。

3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川府发[2017]25号,2017-04-18)明确指出,“旅游+第三产业”“构建以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产业融合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主题,并正在重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产业边界。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跨界”发展的迹象日益明显,文化创意旅游、旅游地产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在线旅行社(OnlineTravelAgent,简称OTA)等新型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演进,不断拓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产业跨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既符合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规律,也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前述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7大主要类型——“旅游与批发和零售业融合”“旅游与交通运输融合”“旅游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旅游与金融业融合”“旅游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融合”“旅游与教育融合”“旅游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融合”,在四川都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衍生的新业态: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健康疗养旅游、研学旅游、特种旅游、数字旅游、新型住宿服务等,在四川也已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和氛围。以“体育旅游”为例,四川省乐山市于2014年11月就整合旅游、体育职能,将旅游局与体育局合并为“乐山市旅游和体育发展委员会”,2018年又提出“运动旅游”这一全新概念,把2018年10月11日至11月11日确定为运动旅游月,组织了6大主题21项配套活动,提出“以体兴旅、以旅促体、旅体融合、共谋发展”的发展新理念。《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7〕72号)明确指出,到2025年,四川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期间,四川将重点打造南国冰雪运动目的地,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大本营,构建特色水上产业运动带,开发汽摩和自行车运动精品线,探索发展低空域航空运动,实施武术健身养身工程。

4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建议

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主体等不够完善,产业链与价值链较短。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只有找准和把握了其融合路径与方法,才能获得巨大的商机,推进四川旅游的创新发展。4.1创新驱动。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多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新产业兼具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特征,同时又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开放的旅游产业系统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系统各构成要素不断变革、扩散,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作、共同演进形成新兴产业,这一过程中,创新是关键。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以创新引领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和制度融合等方面。4.2找准路径。第三产业的各产业类别因自身技术、功能和特色的不同,导致其与旅游业相融合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现阶段,主要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四条路径。在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过程中,要找准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针对性地规划、针对性地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融合路径并不一定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可以交互起作用的,甚至有时候可以选择多路径共同发展。4.3培育集团。要确实实现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力基础雄厚、技术功能强大的企业集团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排头兵和标杆。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大力培育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下,让“大旅游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中不断竞争、成长、提升和壮大。同时也要警惕在培育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时,防止垄断的产生,带来市场的畸形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完成从微观推动向宏观管理的角色转变,尽快完善法制法规和监管机制建设,在有效保护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利益的同时,带动相关设施建设、行业标准制定和优惠政策出台。4.4社区参与。当前,四川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以优质旅游为导向,以文化、科技、艺术、时尚和绿色为引领,以企业、游客和社区居民切实的获得感为根本。社区居民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资源和产品体系,在进行产业融合发展时,除了要考虑游客是否有良好体验,企业是否有回报,一线服务人员是否有职业尊严之外,还要考虑当地社区居民是否有通过旅游而获得就业、收入、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增量。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参与,最终实现地方高品质综合发展,为游客和社区居民共同创造富有体验和想象空间的高品质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2]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

[3]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

[4]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1).

三产业范文篇4

*市是在一个传统农业地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新城市。建市以后,我们从新*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总体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之一。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市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因此成为限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研究和部署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有关工作。刚才,张市长已经深刻阐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对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并就下一步努力方向和工作任务作了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当前我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里,我们不妨先看这样一组数据: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发达国家为65%,中等发达国家为50%,发展中国家为30%。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总是和本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再生产条件,活跃城乡经济,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市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市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太适应,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有些地方只是刚刚起步,个别新领域甚至为空白。目前,我市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4%、41.8%、26.8%,第三产业明显是一条“短腿”,而随着全市工业的进一步扩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也必将日益凸显。因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市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全市上下都要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思路,锐意创新,抓住机遇,下大力气,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同时把我市建设成知名的旅游城市。

二、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我们面临的机遇

建市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刚才市长说的那几点外,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市作为消费型为主的中心城区,城市的服务功能一直停留于满足城市内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交通、市场等设施也只能是以城市居民为对象“量体裁衣”。城市的服务对象内涵和外延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缺失,弱化了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同时,我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南宁、桂林、柳州等周边城市,*目前还缺少能够吸引消费人群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综合商场以及高档名牌商店。

二是三产内部结构不优,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主要体现在传统第三产业占较大比例,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尽管呈现“传统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势头,但市场结构不尽合理,量多体小,先发效应减弱,传统服务业市场逐渐饱和,总量不能有效扩张,仍处于分散、规模小、单打独斗的局面,现代化水平低。金融、房地产、家政服务业、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因为经济不发达、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才和经验等原因,发展缓慢。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对重要旅游景点建设资金投入较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提升品位,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名胜意识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应看到,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市民的旅游名城意识等都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旅游业的行、住、吃、游、购、娱等要素还未配套完善,未能形成点线结合、能留得住旅客的旅游城市。

四是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轻视服务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现象严重,金融业、物流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制约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在看到问题和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建市两年来的积累和发展,我市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充分抓好当前新城市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建立、泛珠经济区启动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我市第三产业必定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增强四大观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要增强中心城市观念。大家知道,南宁、桂林、柳州等是传统的中心城市,也是传统的消费中心。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不仅难以改变现状,而且将会造成新的消费流失。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增强中心城市观念,抓紧占领制高点,以优质的服务业,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争形成一个半径达100公里左右的服务业辐射圈,把这一区域内的消费有效吸引过来。

二是要增强市场观念。要放手让市场选择取舍,用市场观念、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只管市场的规划建设、规则制订和监督管理,而资金、场地、人才、经营等都靠市场解决。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尽快改变部分企业和行业“小、散、弱、差”、经营方式陈旧和过度竞争的状况,促进第三产业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多元投资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

三产业范文篇5

一、当前的产业发展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县工业强县方针的实施,我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捷报频传,第二产业比重增幅迅速,一、三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第三产业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来说过于缓慢,造成三产发展滞后,经济比重下降,难以适应当前二产的发展要求,也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镇地处老县城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近几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强劲,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也面临三产发展缓慢,有滞后性的问题。这也成为办事处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发展三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产的发展需要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带动,并需有一定人口的积聚地存在,形成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我镇位于县城老城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县城区域经济形成,经济发展迅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源头,这都为培育三产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区城市的扩建建设,以及办事处工业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崛起,解放了我办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农民转换成为市民。截止目前,我镇个行政村已有个村成为无地村,其他个村或多或少保留部分土地,无地、少地的村民加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大壮大了第三产业队伍,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达到了农民增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

的三产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工业经济的再上台阶,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单位对现有三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政策以及后期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性政策的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等方面。我镇需充分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三、个人对我办发展三产的认识及建议

1、结合全县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办事处抓住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契机,利用各种便利因素,再接再厉,努力开创三产发展的新局面。

2、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区规划、市场规范、交通条件、城市形象提升以及满足群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配套结合起来。

三产业范文篇6

20*年12月13日上午,市政府召开了第三产业普查工作会议。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工作,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作了安排部署。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王晓明同志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市第三产业普查专项工作。王晓明同志主要就全市三产业运行情况、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进行了总结、分析。他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始终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全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优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相对滞后于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全省来看,一二三产业结构已经变为了二三一,工业比例最大,第二是第三产业,最后是农业,而我市现在产业结构是二一三,产业结构发展存在不合理现象。他阐明了搞好第三产业普查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意义。勤宏市长作了重要讲话。

二、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我县第三产业普查工作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了全面、准确、及时、系统地反映我县第三产业的规模、结构、速度和效益等情况,摸清家底,更加准确客观地认识县情,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三次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关系,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搞好这次普查工作,对加强我县经济调控,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查对象、范围

1.普查对象:普查对象是全县行政辖区内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

2.具体对象为:(1)法人单位: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2)产业活动单位:包括一、二、三产业法人单位附属的所有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注:产业活动单位也包括挂靠单位)。(3)个体经营户:既包括在工商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登记注册的个体经营户,也包括拥有相对固定场所但未办理有关执照(手续)的个体经营户。

3.普查的具体范围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教育;(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三)普查内容

1.普查的主要内容:根据行业的特点,此次普查表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财务状况等通用指标,主要利于行业增加值的计算,所有行业均要填报。二是为便于掌握和分析行业、产业发展情况,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置了反映行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单项指标,各行业应参照规定的行业指标适当增补填报。三是反映各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指标情况,各行业重点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统一确定三产重点企业。

(四)普查的时间

普查表资料的普查年度为20*年和20*年。20*年度数据以各行业1—11月数据为基础,加上12月的预计数据,作为20*年全年的预计完成数。

(五)普查的组织领导

第三产业普查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级负责、乡镇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万志琼同志为组长、副县长陈万高同志为常务副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蔡丰见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第三产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普查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内,办公室主任由蔡丰见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杨曙东同志担任,工作人员从县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等有关单位抽调。各乡镇和部门也要成立普查办公室,负责本辖区、本行业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县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抓好第三产业的普查工作,共同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六)普查的时间与阶段要求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县的第三产业普查组织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12月13日—12月18日,为宣传动员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召开好全县的第三产业普查工作动员会议,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成立普查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责任,确保第三产业的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本系统、本行政辖区范围、本单位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清查,确保本行政区域、本系统、本单位的普查对象无一遗漏。

第二阶段:20*年12月19日—20*年12月30日,为普查登记填报阶段。普查登记填报采用两种普查办法分别实施。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采用全面普查的方法,逐个单位进行登记填报。个体经营户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采取抽样普查方式,分行业推算主要经济指标。

第三阶段:20*年1月1日—30日,为数据汇总和资料开发阶段。1月1日—1月5日,各乡镇各部门在完成普查数据审核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工作,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1月6日—1月10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兑审核后报市级主管部门;1月11日—1月20日,为各乡镇各部门进行行业发展情况分析、资料开发与成果转换阶段,通过认真筛选确定20*年重点企业,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并上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1月21日—1月2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主要领导审阅后报市级主管部门。

(七)普查的有关要求

为保证本次全市三产业统计普查的工作质量,各乡镇各部门普查机构必须遵循“不重不漏、真实反映、确保质量”的原则,认真细致做好普查的每一项工作。

1.确保普查组织、单位、个体经营户的全面清查、业务培训、登记填报、数据审核、数据处理等各阶段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普查单位数一定要与全面清查资料逐个进行核对,发现有遗漏或重复的,要及时纠正,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

3.严格把好“三关”。

(1)填报关。被普查对象必须根据填报要求,对普查项目逐项如实填报,普查员必须将登记的内容与被普查对象逐项进行核实。

(2)自查关。基层填报人员填好草表后,要按要求对填报内容进行自查核对,无误后才能正式填报。

(3)会审关。在自查的基础上,普查登记结束后,各级普查机构对本辖区、本系统的基层表进行统一会审,有错漏的应及时核实更正。发现有不符合填报要求的要重新核实,超出控制差错率或发现带共性的重大问题,须在全辖区范围内组织重新填报。

4.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普查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数据审核、录入、验收、汇总、质量控制工作,从技术上保证普查质量,保证普查资料的准确性。

在普查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县级主管部门与乡镇的关系;切实做到县乡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县级部门要制定好本行业、本系统的普查方案,各乡镇要按照县级主管部门的行业普查方案要求、认真搞好普查填报工作。同时,各乡镇也要全面对本辖区内三产业进行全面清查,制定三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台促进加快三产业发展好的措施政策。二是注重面上情况与重点企业的掌握。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不仅要搞清整个行业全面情况,还要掌握各地、各行业三产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情况,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支技政策提供依据。

(八)普查数据的处理

全县的第三产业普查数据处理采取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抽调得力的技术骨干,配备专职人员,保证设备等硬件环境支持,以保证本级普查数据处理任务的顺利完成。

(九)普查数据的汇总

全县的三产业数据汇总由各乡镇部门汇总后报第三产业普查办公室,并由第三产业普查办公室审定汇总后报市三产办。

三、快速促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通过这次三产业普查工作,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掌握各乡镇、各行业、各产业的发展状况,谋划好明年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切实推进我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指导协调,落实工作目标

一是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完成今年第三产业普查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对普查数据分析和开发利用,针对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各行业特点;制定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明年的发展工作目标。二是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结合实际,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研究促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在发展方向上,一是要抓好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优先发展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观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二是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在发展重点行业上,要紧紧围绕市确定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业等七大重点行业,结合我县实际,发展重点行业。通过重点行业的突破带动我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发展优势,努力培育三产重点优势企业

各乡镇、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筛选、确立一批三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并要在推进骨干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要在重点企业培育上实现突破。要按照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加速大流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服务品牌、多元投资、竞争力强、社会效益高、示范作用明显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促进第三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有效提升第三产业的产业化水平。二是要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精心选择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的第三产业项目,特别要注意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市场发展潜力大、就业容量大、对第三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要高度重视这些项目的立项和建设,认真做好项目论证、筛选和储备工作,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能够尽快投入运营,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

(三)推进改革创新,健全运行机制

以构建规范运行的市场体系为目标,以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监督功能为手段,努力构建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除部分基础性、公益性重点项目由政府投资或主办外,大量服务性、盈利性基础设施类的第三产业,鼓励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吸引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兴办投资。二是推进市场准入开放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第三产业中各个行业的限制性条件,坚决破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第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和领域除国家政策法规明令禁止以外,原则上都要向各种经济主体开放。三是完善财税、价格、土地等方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县第三产业中重点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订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为政府当好参谋。四是推进行业协会自律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第三产业完善的监督和服务体。此外,要加快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合理流动,为繁荣我县经济吸纳更多的有效资源。

三产业范文篇7

一、找准问题

刚才统计局已经分析了数据,各个部门发言也分析了问题,这些问题找得还是比较准确。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实事求是讲,我们第三产业不管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来看,都不高。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在各区县都不是处于领先地位,各项考核指标在的排名也比较靠后,所以整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跟大家平时的认识是一致的。

二是思想认识还需要统一。整体的经济实力在全市比是不差的,并且还在逐步提升。现在,支撑我们经济整体实力的是工业。去年,我们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了50%,所以我们综合经济实力是靠第二产业在支撑。但不能仅以第二产业来全面支撑的发展,第二产业只是一个方面,还应该有第三产业。而且,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综合经济实力的一个必要支撑,更重要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必要基础。一个城市要繁荣,必须要有人气,发展第三产业,正是增加人气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必须要有第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滞后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三是整体合力还没有形成。我们对发展第三产业,其实做了很多工作,但都分散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大家抓第三产业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第三产业很多行业、领域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推进工作中必须有整体的思路和机制,要形成整体合力。没有整体的思路,大家各抓各的工作,没有有机的联系,有些方面就做不好,甚至在分散的工作中还会抵消一些效果。

四是突破口还要进一步明确。第三产业涉及的领域众多,不可能都齐头并进。因此,有一个如何选准突破口的问题。如果总是在犹豫,总是选不准突破口,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就无法推进工作。

二、树立信心

我在去年的商贸工作会上讲过,大家总在讲的商贸不行,总说的第三产业不行,说多了,就容易丧失信心。其实,我们认识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思维,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认识的效果也不一样。增强信心是搞好工作的前提,任何一件事情,特别是难度大的事情,没有信心作为支撑,往往是做不好的。信心来自于对问题规律的把握,来自于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树立信心,我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先是农业,然后才有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了,用我们常用的说法,就是服务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对消费的要求也提高了,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人们生活的。因此,对第三产业的要求也就高了。在一定时期内,要大力发展工业,因为聚集财富,增强实力,工业是最快的,但从阶段性来讲,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大城市建设的两大支撑。我们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两大支撑是必须的,一是工业,二是第三产业。因为这两者都是围绕城市而来的,当然农业也是为城市服务,但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它没有那么直接。工业聚集财富最快,三产聚集人气最好。一个繁荣的大城市,没有很强的经济基础不行,但没有人气显然也不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城市的。所以我们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达到相应的程度。

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迫切愿望。这是全区人民的一致要求和强烈愿望。大家都觉得应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大家是高度统一的。

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讲,我们都应该增强信心,已经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工业、农业在全市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是具备的,可以搞好工业、农业,同样可以搞好第三产业,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三、增添措施

实际上就是选择突破口。比如商贸领域,我们专业市场有差距、商圈有差距,就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现在关键是能够做的事情一定要先做起来,很多思路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去完善。如果一直犹豫,一直选择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工作进度就一定很慢。比如遗爱池商圈和大小什字商圈建设的关系,现在就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有了遗爱池商圈就不能有大小什字商圈,有了大小什字商圈就不能有遗爱池商圈;它们也不是平等发展的关系,不是同时起步,同时发展;它们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更不是复制的关系,遗爱池商圈不是要复制大小什字商圈,也复制不了。大小什字总的要改造,从长远发展来讲,不改造肯定不行,所以现在就要研究。大小什字的改造可以从商业的角度、从城市改造的角度、从方便群众生活的角度来规划建设;遗爱池的改造可以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功能的角度、从中央商务区的角度来规划建设。现在我们在实施旧城上档升级,其实商业也是可以上档升级的。另外,镇村的商贸也要发展,这么大,不能只搞主城的,镇街商贸也要加快推进。房地产,确实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我们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尽管今年内我们政府的收入将会减少一些,但到明年,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政策措施一定是正确的,不能简单地从减收的角度去思考。但同时如何进一步繁荣房地产市场、如何吸引更多外地消费者到来购房,确实还需要动脑子。金融业,关键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的贷款支持力度。旅游业,过去大家觉得有一些差距,去年我们理顺了体制,现在来看,起步是好的。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关键是怎样形成一个整体的线路。营利性的服务业,比如足浴,富侨是在全国都知名的,在还要把它做大。总体来说,就是各个领域都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该做的工作立即做起来,不争论,不犹豫,在做中去完善,去统一思想。

四、完善机制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机制来推动,第三产业要加快发展同样如此。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任副组长,请志加强指导和监督。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日常工作由许金刚同志负责。我们先把今年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设置一些时限,在7月左右开一次第三产业推进大会,对我们今天确定的一些事情,半年以后,再来看看推进的情况,根据推进情况再完善思路,从而大张旗鼓的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研究一些重大课题。比如对的打造的路在全市绝无仅有,我们如何策划一些活动,如何进一步来打造,都需要我们研究。比如健康的娱乐业,我们离主城那么近,如何以健康的娱乐业来吸引主城的消费者,都是可以研究的。

三是加强专业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不能一搞规划,就是请一个专业的规划公司,搞一堆材料、图纸。当然,专业搞规划的,有他的专业性,但他不一定真正了解的实际。规划关键是要有可操作性,要有可行性,因此,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才能真正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三产业范文篇8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精神,云南省人民政府已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领导及工作机构,并对全省三产普查工作作了部署。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州第三产业普查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为组长,由州统计局、州发展计划委员会、州委宣传部、州编办、州经贸委、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工商局、州国税局、州地税局、州技术监督局领导参加的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州普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第三产业普查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州第三产业普查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州统计局,与州普查中心合署办公。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我州第三产业普查工作。州人民政府已下发了《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州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就全州第三产业普查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刚才李副州长在讲话中对搞好第三产业普查的重要性和必须抓紧做好的工作又作了强调,州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汪占毅同志也对三产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狠抓落实。下面,我就搞好全州第三产业普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责任意识

自1993年全国开展首次第三产业普查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此次第三产业普查,是我国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搞好这次普查,对于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优化服务业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服务业的财务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制度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此项普查,将查清我州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等情况,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州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彝州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作用。第三产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第三产业普查是政府行为,要求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所以做好普查工作既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大职责,又是相关部门的法定任务,各县市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州县乡有关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和省、州政府的总体要求上来,增强做好全州第三产业普查工作责任意识,严格按职责分工,协力实施好此次普查工作。

二、认清形势,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普查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统一规定,这次普查的对象是在州境内从事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具体范围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开发服务业,批发和零售服务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水利、环境资源和公共实施管理服务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所有服务业。根据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全州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法人单位有4600多个,产业活动单位9600多个,个体户64000多户,可以想见,这次普查的工作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普查不仅要调查单位情况,还要调查个体户的情况,既要搞全面调查,又要搞抽样调查。特别是要涉及到个体户的普查,所以收集资料的难度较大;这次普查要求也很高,任何一项大型普查,各级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的就是一个,要取得真实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料,这次普查有很高的验收标准和要求,因此,保证调查质量是每一项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普查工作的生命,这一点请各级普查机构及普查人员务必要铭记在心,在数据质量上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尤其是这次普查的时间安排得很紧,主要工作都要求在明年初前进行,现在已是4月份,马上上半年就要过去了,有很多项工作急需要做,比如要组建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地点,层层培训普查方案、制度、计算机处理程序,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清查摸底,宣传动员,各种表格资料的分发等等,都有严格的完成时限要求。总之,完成这次普查的任务十分艰巨,大家一定要有紧迫感,把各项工作尽量赶在前面,只有早准备早落实才能赢得时间,争取主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三、严格普查内容和时间,认真制定普查工作计划

根据普查通知,全州第三产业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等,这些内容将设置若干登记指标进行详查。普查的时期资料是2009年度,标准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

按照全国的总体要求并根据我州的实际,普查工作进度安排为:2009年12月底前为普查的准备工作阶段;2010年1至3月为普查的登记阶段;2010年4月至8月为数据处理和数据上报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底前为数据、资料开发和出版、普查工作总结阶段。由于本次三产普查涉及的行业广、部门多、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非常繁重。各级普查机构要根据州的总体安排,精心编制本级的工作计划,制定可行措施,做到各项工作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落实。

四、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

第三产业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任务十分繁重的重大社会系统工程,各县市人民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并安排必需经费确保此项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如期完成任务。

(一)要尽快建立组织机构。县市级普查领导机构是领导完成本次普查任务的重要指挥部,工作机构是普查工作的战斗堡垒,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县市要在5月10日前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负责本辖区普查的组组和实施。公务员之家:

(二)要认真落实人员。机构组建后,鉴于州级和各县市普查机构人手少,为了保证组织普查工作需要,州级和各县市都需要从有关部门抽调部分人员到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抽调工作要抓紧安排并要求6月10日前到位。要强调的是普查办公室人员既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政治业务素质高,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还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同时为确保数据处理工作顺利进行要有一定数量熟悉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参加。

(三)要确保必须的工作经费。为确保全州三产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县市人民政府要安排足必需的普查工作经费。县市普查机构要尽快编制好普查经费预算,及时报送财政部门,以便早作计划的安排。部分地方连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经费欠账至今都还拖着尾巴,这次普查不要再出现如此问题。县级财政困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样的困难有的地方解决得很好,有的地方就老是拖泥带水的,这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是政治责任感问题。落实经费的责任州政府已作明确,请各县市认真对待,按要求执行。

五、其他几点要求

(一)各县市回去后,要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安排三产普查工作,特别是要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机构、人员、经费问题,研究并安排督促乡镇做好有关工作。

(二)统计部门和普查办要立即着手研究三产普查的细节问题,按州普查办的要求编制计划和流程并组织好实施工作。

(三)本次普查实行在地统计原则分区域登记,即按照村(居)委员会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分普查小区,凡在州境内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和第三产业普查办法要求,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报本区域普查机构和按要求到指定地点向有关机构申报登记。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否则,将严格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产业范文篇9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人,净增长超过1000万人。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一个标志。目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第三产业已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达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在50%以上。近年来,河南省总体经济增长显着,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增长期。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并取得了成绩。但是第三产业仍然是河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河南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在全国的位次靠后,同时河南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2007年数据显示,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的39.1%;河南省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比重的29.3%.不仅大幅度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的70%相比,甚至仅达到发展中国家52.3%的一半多点。2007年为4411.91亿元,年增长速度不足13%,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7年河南省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的6.11%;其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的4.58%,明显低于前者。这与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基本上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2005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44.3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8%.而信息软件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5%,金融保险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4%.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限制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是河南省的工业结构比较粗放,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了较大的比重,深加工、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前者对资源、劳动力需求较大,后者对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需求较多,因此,可以说河南的工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河南省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中介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服务行业相对开放,非公有制成份比重较大外,大多数行业开放程度低,主要还是国有经济,市场竞争不充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合理。此外,文化、科技等行业的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和经营性的产业长期混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市场分割,资源配置低效;房地产业、中介行业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管不严、服务质量问题较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也存在改造升级步伐慢,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不注重品牌效应等问题。

(四)缺乏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河南有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第三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物流、信息、软件、研发、技术推广、电子商务、法律、管理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状况看,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新兴服务业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首先,第三产业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许多科技、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经营能力和诚信度较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科技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执业专家;第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河南乃至全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河南省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外资本正在加速流向第三产业;二是国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三是消费结构转型正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四是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潜力大。加快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机制。

各级政府应认识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和服务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河南第三产业缺乏竞争力,与河南第三产业的许多企业经营不善,以及第三产业的相关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由于改革步伐落后而过分沿袭计划体制造成的低效率有关。因此,对于营利性的企业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经营管理,努力做大做强,争创品牌,通过对现代科技新成果的吸纳加快现代化进程,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对于地质勘查、文化、卫生、体育、咨询等行业的事业单位,则应依据情况让更多的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行业的竞争程度,改革内部计划体制沿袭下来的后勤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社会化运作提高效率。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推进第三产业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培育扶持第三产业龙头企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第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河南省大型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在报业、广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产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加盟、上市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第三产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产业大型企业,促进第三产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支持有竞争能力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金融等社会服务业改革,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挥河南文化大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加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发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公务员之家

(三)加快第三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改革。

改革当前河南省在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实行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如金融保险、医院、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垄断经营状态,引进公平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河南由于过去计划体制较深入,同时在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步伐较缓慢,使得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不足,资源的合理有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新的时期,应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放宽对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资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制度。在市场化的方向上通过扩大开放,促进第三产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的创新,从而形成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产业范文篇10

实事求是地评估近阶段福建第三产业的运行状况,将有助于我们更积极大胆地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本文试图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福建第三产业近阶段的发展状况作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并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模型和样本的选择

(一)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H.Douglas)和数学家查理·柯布(C.W.Cobb)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投入(K)和劳动投入(L)对产量(Y)的影响时,得出的一种生产函数。它可表达为:

Y=AKαLβ

各参数的定义如下A—规模参数,其技术经济意义为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即在使用同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条件下,A越大说明该企业的技术水平或生产管理水平越高;α(或β)—分布参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α=(dy/Y)/(dK/K)=(dY/dK)·(K/Y)(或β=(dY/Y)/(dL/L))=(dY/dL)·(L/Y))。

其经济意义是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或劳动)要素的投入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的百分比,所以又叫做劳动(或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并且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不变;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增;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后来Solow、Hicks、Harrod等对此模型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的因素纳入。本文采用Hicks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前提下的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

Y=AeλtKαLβ,0<α,β<1

化为线性方程得:lnY=lnA+λt+αlnk+βlnL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上式进一步化为:ln(Y/L)=lnA+λt+αln(K/L)(α+β=1)

其中,Y为产出量,K为资金的投入量,L为劳动力的投入量,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为常数,表示科技进步式产出增长的部分,称为科技进步率,t表示时间,Aeλt通常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二)数据

1.福建省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的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1)改革开放前,1952年,福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65.9%,第二产业19.0%,第三产业15.1%,呈现“一、二、三”结构。可以看出,当时福建仍然是典型的农业社会。50年代福建三次产业结构按工业化的规律进行升级调整,第一产业比值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上升,到1957年,福建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9:23.6:20.5。但自1958年以后,福建的第二产业得比值迅速上升。到1978年,福建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6.0:42.5:21.5。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出现“二、一、三”结构。

(2)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体制被打破,福建产业结构的演变也重新按产业转变的普遍规律进行,第一产业比值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值基本上稳步上升。1980年,福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2.3%,1988年,第三次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30.8:37.0:32.2,呈“二、三、一”的结构。到200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上升为39.7%。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可以分为1979~1991年和1992~2002年两个阶段,这两阶段的明显不同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福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以平均14.5%(1992年至2002年)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三次产业都上新的台阶,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令人欣喜。

2.从上面可以看出,由于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连贯,呈现出阶段特征。为了更好地反应近阶段的情况,我们选择1992~2002年这一发展阶段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资料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03年,2001年)。其中,用GDP来测度经济发展情况,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和来代替“资本投入”,用“从业人员”来测度“劳动力投入”。按照习惯,我们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K表示资金投入,用L表示劳动投入。

二、计量回归结果

用Eviews进行OLS回归估计得:

Ln(Y/L)=-3.720690+0.057721t+0.500235Ln(K/L)

(-7.063117)(4.662152)(7.038670)

R2=0.989307修正的R2=0.986634D.W=1.755856F=370.0753

原方程即是:LnY=-3.720690+0.057721t+0.500235LnK+0.499765lnL

所以福建第三产业生产函数为:

&nbsp;Y=0.024217e0.057721tK0.500235L0.499765

由R2=0.989307,修正的R2=0.986634,可见所估计的回归线对数据的拟合相当好;F=370.0753,由于F>F(2,11)=3.98,所以通过F检验,我们认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对于资本投入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有显著的线形关系;对于常数项,t1=-7.063117,对于t,有t2=4.662152;对于Ln(K/L),有t3=7.038670,而临界值t0.05(9)=1.833,t0.01(9)=2.82,由此可知:三个检验值都通过显著性α=0.1和α=0.05的t检验。

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1992~2002年福建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为每年5.7721%;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α和劳动投入弹性β分别是0.500235和0.499765,换言之,在研究时期,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将平均导致产出增加0.500235%,类似地,保持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增加1%将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499765%;α+β=1,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期间,福建第三产业出现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依靠技术和政策举措,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1992~2002年,福建第三产业以平均13.6%的增长速度发展,而福建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为每年5.7721%,可见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对福建国民经济增长的奉献很大,在此期间福建的经济增长一大部分是由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带来的。要使福建第三产业能够得到更快速持久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采取更好的政策举措来拉动经济发展。

1.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立足于内部力量,集中企业和社会的科研和人力优势,促使关键领域研发的突破,产生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为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支持和鼓励与外资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可以提高三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和管理水平,并由此来带动和扩大服务贸易的范围,提升三产的总体水平和档次,推动交通、商贸等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2.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福建的资源势和区位优势。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应确立未来发展的重点,发挥比较优势。福建第三产业的中心应该逐渐向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质量的部门倾斜。

3.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要加快制定和规范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对第三产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监督管理和纠纷仲裁等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现阶段福建第三产业的规模报酬不变,这说明现行制度和技术水平已经到了需要改进提高的边界上,如果改进现行制度和提高技术水平,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福建经济发展水平,福建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寻找更好的发展思路。

(二)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加速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

福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弹性是0.500235,说明资金投入对福建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相当大。目前福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国有第三产业企业,并且相对于其他产业是较少的;中小第三产业企业还难于摆脱融资困境:很难从正规的融资渠道得到贷款,即使得到贷款也以高利息为代价。缺少资金制约了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物流、房产、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教育等服务业;同时也要安排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债条件的第三产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大力吸收民间游资。

2.从政策上解决中小第三产业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建立政策性小企业金融机构;其次,制定小企业扶持政策,优化小企业的金融环境。

3.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降低担保风险。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相应的信用补偿制度。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保障福建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福建第三产业劳动投入弹性是0.499765,说明福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还比较强。福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年上升,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了很大贡献,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人员素质低下乃是当前福建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产业,问题更加突出。解决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问题的办法有:

1.重点培训和引进关键部门的就业人员,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

2.大力兴办各种面向第三产业需要的中专、职业学校,加强各种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采取专业培养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第三产业在职职工实行持证上岗。

3.提高高校中针对第三产业需要的学科比例,充分调动高校中的资源,积极发展财经、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社区服务等专业,满足第三产业发展需要;4.进行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与效率和奉献挂钩的分配体制,对从事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奖励,给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