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6:46:16

认定方法

认定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价值工程思路

一、住宅性能认定的概念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是指按照国家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统一的认定程序,经过评审委员会对商品住宅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审和认定委员会的确定,授予相应级别证书和认定标志。性能认定将住宅的综合质量即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来评审: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其中又细分了多项指标,能够对住宅做一个较为科学的、完整全面的同时又是公正的评价。A级住宅应符合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旦得到性能认定标志的住宅就说明这个项目是在这一档次中性能品质优良的住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我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确立。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住宅性能评定工作,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和认定办法,逐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住宅性能评价体系”。建设部“关于印发《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宗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等运作机制。在建设部的“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把住宅性能认定作为住宅产业需要继续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住宅的品质和质量,以促进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由于住宅性能认定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作为制订标准的过渡措施,1999年下半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编制了《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供试行时采用。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82个小区通过了住宅性能预审,其中44个小区通过终审并由建设部向全国公告。在总结《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试行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开始了标准的起草工作。2003年8月12日颁布的国发[2003]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2004年12月13日至14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审查会。根据审查意见,2005年1月形成了报批稿,准备与新编《住宅建筑规范》同时颁布执行。

三、价值工程在住宅性能认定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先生曾撰文指出,推进中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5个子系统,即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其中性能认定体系是整个大系统的核心。建设部有关领导多次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概念,都是强调住宅性能的某些方面,建设部不提倡炒作各式各样的新概念,而要把其中合乎科学的内容纳入性能认定指标体系中来。采用什么方法对住宅性能进行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价值工程的定义。价值工程又名价值分析,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它是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并以它实用、灵活和行之有效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价值工程从它一诞生,就为企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价值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作业程序、工作方法和管理规程的改进等方面,带来的效益也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我国1978年正式引入,经过不懈努力,价值工程在我国迅速展开,从制造业到社会生产和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中运用并不十分广泛。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上升,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苦不堪言。尤其是房地产新政实施以后,房地产开发商面临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下滑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应用价值工程的研究成果,对住宅性能进行科学分析,以降低最终的商品房成本,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价值是评价事物(产品)有益程度的尺度,或产品的一定功能(或效用)与获得这种功能所支出的费用(即成本)之比。对于用户(购房者)而言:价值V1=功能/费用(价格);对于企业(房地产公司)而言:价值V2=收入/成本。因用户费用与生产者收入相等,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V2=(功能/成本)(1/V1)。从上式可以看出V1、V2成反比关系,有一定矛盾。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价值是价值工程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到房地产开发而言,开发商采取提高价格(商品房价格)降低V1的办法来提高V2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那要冒失掉市场的风险。比较稳妥的是从功能/成本这两个因素中去找出路。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公式:价值=功能/成本或V=F/C功能是指价值工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亦即某种特定效能、功用或效用。就住宅而言,功能即为住宅产品所表达出来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经济性等。成本是指寿命周期成本,即产品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使用费用。对住宅而言,成本可以用建安成本来表达。对住宅进行价值分析,即确定住宅所实现的性能成本之比,它的大小可以反映住宅性能实现的经济性,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指标来控制住宅建设成本,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指导住宅价格等。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产品设计时在保证产品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消除某些零部件的多余功能,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即既要成本低,又要功能大(价值大)。

3、提高产品价值的具体方式与思路。首先,进行功能分类,把它分解为一级功能、二级功能、三级功能。对功能重要程度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评价,把重点放在功能与成本的对比上。一般来讲,住宅最基本的功能是起居功能,即给人以安身之处。其后是享受功能,即给人以安全、舒适、美观、娱乐等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围绕住宅的上述功能,在应用价值工程进行功能分析时,就要弄清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侧重点,寻找实现功能的最低费用。在分析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是干什么用的?”、“它的成本是多少?”、“它为什么需要,是否可以取消?”等等。以住户的要求和减少成本为准则,区分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而不是由设计和建设单位主观决定。找出多余功能或过剩功能后就应予以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住户避免支付不必要的费用。近几年,在提高住宅的使用功能,合理分配功能空间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但当人们发现大居室有多余功能应进行消除后又转向了给客厅、卫生间、厨房增添过剩功能,有的客厅面积大到可以开舞厅和台球室,造成许多功能的不必要浪费。其次,在住宅本身的一级功能和二、三级功能中进行合理分配,计算合理比重,进一步分清功能主次。对于面向普通大众的住宅应从美观功能向实用功能转移,从次要功能向主要功能转移,以此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再次,为了相对准确地计量和表

达出住宅的性能,我们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第一步,确定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环境性的评价得分,用DI表示;第二步,求出住宅的成本指数C,第三步,确定住宅的性能成本比指数FI=EI/C。最后,我们还可以结合住宅性能认定加强相关科研工作,总结出住宅达到各项性能指标所需的技术措施和标准构造作法。如屋面和墙体保温、隔热作法,楼板隔声作法,南方地区外墙防渗漏作法等等,为住宅良好性能的实现和认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靠保证。

认定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价值工程思路

一、住宅性能认定的概念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是指按照国家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统一的认定程序,经过评审委员会对商品住宅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审和认定委员会的确定,授予相应级别证书和认定标志。性能认定将住宅的综合质量即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来评审: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其中又细分了多项指标,能够对住宅做一个较为科学的、完整全面的同时又是公正的评价。A级住宅应符合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旦得到性能认定标志的住宅就说明这个项目是在这一档次中性能品质优良的住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我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确立。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住宅性能评定工作,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和认定办法,逐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住宅性能评价体系”。建设部“关于印发《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宗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等运作机制。在建设部的“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把住宅性能认定作为住宅产业需要继续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住宅的品质和质量,以促进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由于住宅性能认定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作为制订标准的过渡措施,1999年下半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编制了《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供试行时采用。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82个小区通过了住宅性能预审,其中44个小区通过终审并由建设部向全国公告。在总结《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试行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开始了标准的起草工作。2003年8月12日颁布的国发[2003]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2004年12月13日至14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审查会。根据审查意见,2005年1月形成了报批稿,准备与新编《住宅建筑规范》同时颁布执行。

三、价值工程在住宅性能认定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先生曾撰文指出,推进中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5个子系统,即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其中性能认定体系是整个大系统的核心。建设部有关领导多次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概念,都是强调住宅性能的某些方面,建设部不提倡炒作各式各样的新概念,而要把其中合乎科学的内容纳入性能认定指标体系中来。采用什么方法对住宅性能进行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价值工程的定义。价值工程又名价值分析,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它是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并以它实用、灵活和行之有效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价值工程从它一诞生,就为企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价值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作业程序、工作方法和管理规程的改进等方面,带来的效益也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我国1978年正式引入,经过不懈努力,价值工程在我国迅速展开,从制造业到社会生产和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中运用并不十分广泛。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上升,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苦不堪言。尤其是房地产新政实施以后,房地产开发商面临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下滑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应用价值工程的研究成果,对住宅性能进行科学分析,以降低最终的商品房成本,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价值是评价事物(产品)有益程度的尺度,或产品的一定功能(或效用)与获得这种功能所支出的费用(即成本)之比。对于用户(购房者)而言:价值V1=功能/费用(价格);对于企业(房地产公司)而言:价值V2=收入/成本。因用户费用与生产者收入相等,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V2=(功能/成本)(1/V1)。从上式可以看出V1、V2成反比关系,有一定矛盾。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价值是价值工程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到房地产开发而言,开发商采取提高价格(商品房价格)降低V1的办法来提高V2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那要冒失掉市场的风险。比较稳妥的是从功能/成本这两个因素中去找出路。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公式:价值=功能/成本或V=F/C功能是指价值工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亦即某种特定效能、功用或效用。就住宅而言,功能即为住宅产品所表达出来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经济性等。成本是指寿命周期成本,即产品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使用费用。对住宅而言,成本可以用建安成本来表达。对住宅进行价值分析,即确定住宅所实现的性能成本之比,它的大小可以反映住宅性能实现的经济性,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指标来控制住宅建设成本,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指导住宅价格等。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产品设计时在保证产品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消除某些零部件的多余功能,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即既要成本低,又要功能大(价值大)。

3、提高产品价值的具体方式与思路。首先,进行功能分类,把它分解为一级功能、二级功能、三级功能。对功能重要程度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评价,把重点放在功能与成本的对比上。一般来讲,住宅最基本的功能是起居功能,即给人以安身之处。其后是享受功能,即给人以安全、舒适、美观、娱乐等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围绕住宅的上述功能,在应用价值工程进行功能分析时,就要弄清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侧重点,寻找实现功能的最低费用。在分析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是干什么用的?”、“它的成本是多少?”、“它为什么需要,是否可以取消?”等等。以住户的要求和减少成本为准则,区分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而不是由设计和建设单位主观决定。找出多余功能或过剩功能后就应予以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住户避免支付不必要的费用。近几年,在提高住宅的使用功能,合理分配功能空间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但当人们发现大居室有多余功能应进行消除后又转向了给客厅、卫生间、厨房增添过剩功能,有的客厅面积大到可以开舞厅和台球室,造成许多功能的不必要浪费。其次,在住宅本身的一级功能和二、三级功能中进行合理分配,计算合理比重,进一步分清功能主次。对于面向普通大众的住宅应从美观功能向实用功能转移,从次要功能向主要功能转移,以此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再次,为了相对准确地计量和表

-

达出住宅的性能,我们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第一步,确定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环境性的评价得分,用DI表示;第二步,求出住宅的成本指数C,第三步,确定住宅的性能成本比指数FI=EI/C。最后,我们还可以结合住宅性能认定加强相关科研工作,总结出住宅达到各项性能指标所需的技术措施和标准构造作法。如屋面和墙体保温、隔热作法,楼板隔声作法,南方地区外墙防渗漏作法等等,为住宅良好性能的实现和认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靠保证。

认定方法范文篇3

第一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受理实行属地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受理工作。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及其他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管理的从事粮食仓储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企业集团)直属企业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由企业集团负责进行现场考察,汇总后报至国家粮食局,同时抄报申请企业所在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包括粮食类和油脂类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粮食类、油脂类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均需单独申请。

第三条申请企业提交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申请材料应使用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申请软件制作,包括纸制文本(三份)和电子文本(一份),其中纸质文本应使用A4纸印制(总平面示意图除外)。

申请企业应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第四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申请.

第五条申请企业有多个独立库区的,每个独立库区的仓容量、交通条件、设备种类和数量、化验室、检化验仪器品种和数量等条件必须符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条件。其中,每个独立库区提出申请的有效仓容不得低于2.5万吨或者有效罐容不得低于0.3万吨。

第六条申请企业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应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且数量满足以下规定:

粮食类:2.5至5万吨(含2.5万吨,不含5万吨,下同)仓容,粮油质量检验员不少于2人,粮油保管员不少于4人;5至10万吨仓容,粮油质量检验员不少于3人,粮油保管员不少于7人;10万吨及以上仓容,粮油质量检验员不少于4人,粮油保管员不少于10人。

油脂类:0.3至5万吨(含0.3万吨,不含5万吨,下同)容量,粮油质量检验员不少于2人,粮油保管员不少于2人;5万吨及以上容量,粮油质量检验员不少于3人,粮油保管员不少于3人。

第七条含有地下仓(含洞库)的申请企业除满足通用条件外,地下仓仓门前应有能满足80吨额定载重量货车进出的场地。

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受理核报

第八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规范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受理工作制度,并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负责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受理工作的机构名称、联系方式和工作流程。

第九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受理工作于每年五月和十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开始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如受理时间发生变化,国家粮食局提前向社会公告。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企业书面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企业发出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第十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受理企业申请后应直接派人到现场复核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第十一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受理时间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报送至国家粮食局。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上报的资料包括:

(一)企业申请材料(二份);

(二)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审查意见表、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现场核查情况表(各一份);

(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申请企业汇总表、本地区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情况说明(各一份);

(四)通过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省级受理软件制作的电子数据(一份);

(五)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文件(二份);

(六)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企业集团也应按照本条规定的要求向国家粮食局提交材料(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审查意见表除外)。

第十二条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后连续3年未承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自动失效。企业再代储中央储备粮时,需要重新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

第十三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有效期为5年。企业应在有效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按照《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延续申请办法》的规定提出延续申请。

第十四条出现《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第三条规定的特殊情况,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粮食入库后15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粮食局备案。备案内容包括:执行代储任务的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代储中央储备粮的数量等。

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审核

第十五条国家粮食局负责对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集团提交的申请材料实行预审。预审内容包括:申请企业是否属于本批认定范畴,企业名称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集团是否直接派人到现场复核。预审通过后交评审专家组审核。

第十六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需要经过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组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是否授予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建议,然后由国家粮食局决定是否授予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

第十七条国家粮食局建立由粮油储藏、粮油检验、粮库建设、仓储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根据评审工作需要,组成专家评审组。专家评审组由不少于5人的单数组成。

第十八条国家粮食局在接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上报资料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如不能按期完成,经局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审核时间,但最长不能超过30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企业。

第十九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审核实行公示制度。国家粮食局将审核结果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上公示,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

国家粮食局鼓励实名举报并保护举报人信息,对于匿名举报信息,将视情况处理。

第二十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申请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有义务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和澄清。

第二十一条国家粮食局向社会公告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名单,并向企业颁发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符合政务公开规定的信息同时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及相关媒体上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粮食局向未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抄送相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集团。

第二十三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企业如果对审核过程或结果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四、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国家粮食局应加强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集团有责任协助国家粮食局加强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向国家粮食局报告检查结果。

第二十五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定期对承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企业仓储管理行为进行检查,并在每年6月30日、12月30日向国家粮食局通报有关检查结果。

第二十六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资格条件发生重要变化,企业应及时报告。资格企业需要报告的变更事项有:

(一)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所有制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二)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仓房灭失;

(三)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时申报的设备、设施及检验仪器损坏、灭失后数量已不能满足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条件;

(四)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数量减少后已不能满足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条件;

(五)企业库区环境及交通条件发生变化后已不能满足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条件或出现了可能危及库存粮食储存安全的危险源、污染源。

第二十七条企业变更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程序:企业应在变更事项发生后30个工作日内报告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企业集团。涉及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所有制性质变化的,企业应同时上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有关变更证明资料的复印件;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企业集团对企业报告的变更事项进行核实,汇总后随同每年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资料一并上报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局确认变更事项。

涉及企业名称、资格仓容、资格仓号等变化的,国家粮食局应同时将变更情况向社会公告。涉及证书内容变化的,国家粮食局应重新向企业颁发资格证书。

第二十八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出现下列情况,企业应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企业集团,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企业集团应在接到报告后3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报至国家粮食局。

(一)企业出现违反粮食法规、政策的事件;

(二)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储粮安全事故,发生人员死亡或3人及以上重伤的安全生产事故。

五、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由国家粮食局颁发。证书包含以下内容:证书编号、资格类别、企业名称、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仓容仓号、有效期等。

认定方法范文篇4

第一条认定范围

本办法所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是指在市依法登记注册的法人单位,并在当地教育、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取得教育和培训资质,拥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以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为目标,从事服务外包人才项目培训的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以及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可面向社会提供培训的专业机构。

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范围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储备人才培训;根据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需求或服务外包发包商提出的承接其发包业务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定制培训;新入职大中专毕业生培训;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从业资质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知识培训;服务外包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等。

第二条认定条件

申请认定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市依法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具有人才培训的从业资格;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计划。

二、具有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的经验。上一年度开展相关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的数量在200人以上(人均培训在200课时以上),且经过培训的人员须有80%以上从事服务外包工作;从事外包培训业务收入占当年总收入的70%(含)以上。

三、具备规模招生与培训的条件和能力,现有500平方米以上适应相关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的教学场所及一定数量的性能良好的教学专用软硬件设施,并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体系。

四、师资团队稳定,具有适应相关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和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大纲、课件,保证教学质量。

五、申报单位应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聘任制度、财务独立核算制度等。

六、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交流、合作能力,与高校、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企业开展合作,为培训学员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条件,为受训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一定比例的就业渠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定制培训和入职培训。

七、已注册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

第三条认定程序

申请认定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应向所在地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港区管委会业务主管部门递交申报材料,经初审后,报市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经会同市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并报市领导小组确认后,由市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称号。

申报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应提交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一、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认定申报表(由市外经贸局提供);

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明;

三、教育、劳动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依法从业资质证明;

四、服务外包相关人才培训教材、培训项目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五、本年度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及近期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目标;

六、培训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样张;

七、培训机构相关管理制度;

八、培训场地证明及其他材料。

第四条管理

一、经认定的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可优先享受国家、省、市服务外包有关扶持政策。

二、经认定的市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接受市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项监督和检查,确保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质量、数量,确保国家和省、市给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扶持资金专款专用,确保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经认定的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须成立或明确相应的工作部门,负责协调并组织实施相关具体工作,并定期向市和所在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港区管委会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机构建设运营情况。有关培训机构建设和发展的各项统计数据,要准确科学,不得瞒报、虚报。一旦发现有瞒报和虚报情况,经核实,将予以警告、通报批评,直至撤销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称号。

四、经认定的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发生调整、分立、合并、重组等变更情况时,应在变更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认定机构办理变更认定或重新申报手续。未办理变更认定的,停止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附则

认定方法范文篇5

1资质认定体系依据

2015年8月1日起施行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中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1]。在资质认定评审和管理中要依据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RB/T214)及特定领域要求(适用时)[2]。高校兽医实验室只有建立符合《办法》和RB/T214等法规和标准要求的资质认定体系并有效运行,才能取得认证。

2资质认定体系的建立

2.1设立符合要求的组织机构。成立申请资质认定的工作领导小组,对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策划。根据RB/T214要求和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设质量管理、技术运作、服务等部门和相关岗位,明确职能和权责。2.2确定机构的合法性地位。高校兽医实验室一般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因此需要法人单位授权成立校内二级部门,授权开展检测业务,独立对外行文,独立核算。需由高校法定代表人对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进行任命,授权其全权负责该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有权对该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2.3确定资质范围。高校兽医实验室的行业特征比较明显,可结合自身的特点、现有条件和市场检测需求来确定检测项目和参数,明确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以此来确定拟申请的资质范围。首先,可参考《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文件,合理选择预检测的动物疫病病种。其次,搜集相应病种的标准方法,分析标准方法中要求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物质等关键点,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确认现有检测条件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合理确定检测类别、项目参数、标准方法及限制范围,形成最初的检测能力范围参数表。2.4规划实验场所环境和设备设施。高校兽医实验室应依据检测能力范围等信息,选择符合生物安全级别要求的实验场所和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实验区域和办公区域,并充分考虑到环境条件对结果的影响[3]。实验区域一般设有样品室、试剂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病理学检测室、细菌检测室、核酸检测室等功能区。水、电、通风、环境温湿度、洁净度、废气废液的处理等要满足实验要求。设施设备要满足检测要求,保证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同时,实验室还需配备有必要的防护及应急设备,保障人员安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检测设备一定要将教学和科研设备严格区分。2.5人员及培训。实验室要配置满足RB/T214要求和检测能力范围要求的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并对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学习《办法》和RB/T214等法规和标准的相关文件,动物疫病检测涉及的标准、仪器设备的操作等,深入了解资质认定工作、体系运行、方法验证等方面的知识,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积累经验,确保人员能力满足要求。其中,内审员要进行资质认定体系内审员培训并取得资质。授权签字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也要完成相应的资质培训。2.6编写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依据RB/T214要求和有关规章制度编写体系文件,坚持系统性、协调性、唯一性和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质量手册》,主要根据RB/T214和规定编制质量方针、目标描述、质量体系要求、职责和途径等,是实验室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和纲领性文件。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主要描述实施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质量活动,确定谁、何时、何地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第三层次是作业指导书,是某个具体作业的指导文件,如检测规程、设备操作规程(SOP)等。第四层次是记录,是信息的即时记录,包括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如原始记录、表格、签名、报告等。管理体系文件后,要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实验室全体人员掌握,并严格执行体系文件。

3资质认定体系的试运行

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可进入体系试运行阶段,应做好文件控制、设备管理及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检验检测方法的验证确认、样品管理、质量控制、人员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工作,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梳理和总结,采取改进和纠正措施按要求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3.1检测方法管理。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是兽医实验室运行时非常重要的环节。检测方法使用前,需对标准方法进行验证,对非标准方法进行确认[2,4]。使用时,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机构推荐的方法、委托单位认可的方法等方法顺序,优先选择标准方法。检测方法发生变化时,要重新进行验证或确认。首次进行资质认定时,建议尽量选择标准方法。3.2模拟实验。实验室根据拟申请的检测能力范围参数表,每个类别,每种方法可选取5个左右的样品进行模拟实验,按照已制订的相关程序,从样品接收直至报告发放进行全过程演练,重点检查管理体系与实际操作是否相适应,发现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纠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3内审和管理评审。试运行满6个月后,应对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内部审核。通过内部审核,查找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自我完善。质量负责人需要按照RB/T214要求,提前编制内部审核计划表和检查表,按已制订的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需注意,审核范围要涉及全要素,要根据各兽医实验室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并突出重点。内部审核结束后,最高管理者要组织一次管理评审,各部门按管理评审计划提交相应的文件,做出管理评审报告,衡量现行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

4资质认定评审

4.1认证前准备。实验室在提出资质认定申请前,要准备好各级管理体系文件和各种档案资料,其中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人员档案、检测档案、仪器档案、供应商档案、试剂耗材档案、质量监督记录、质量控制记录、环境相关监控记录、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资料。同时要做好内务整理及记录,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确保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检测要求。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协调。4.2网上申请。实验室将认证材料准备好后,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资质认定管理部门提交网上申请。审核通过后,按申请书要求,携带相关文件到受理大厅进行办理和确认。网上初审通过后,等待安排现场技术评审。4.3现场评审。实验室接到现场评审通知后,联系评审组长安排现场审核事项,主要内容有评审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现场检查、文件档案审查、现场实验、评审组长主持召开末次会议等。现场评审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整改评审专家开具的不符合项,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整改通过后,由评审组长出具评审报告并上报,经上级评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验室即可获得资质认定证书。

5资质认定体系的正式运行

高校兽医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标志着资质认定体系的建立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实验室可以正式对外接收样品开展动物疫病检测相关业务。实验室要保证所有检测活动是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测能力范围内,正确使用资质认定证书和CMA标志。要认真执行RB/T214要求,全面贯彻质量方针,努力实现质量目标,养成按质量管理体系办事的工作作风。参照体系试运行模式运转,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积极参与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保证量值溯源;做好体系风险评估工作;充分做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体系,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通过资质认定后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要监督各项质量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严格遵循文件并有完整记录,通过质量监控、管理评审等方式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管理体系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也会定期对实验室的运行进行监督检查。

6结语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健康检测中心经过几次认证和扩项工作,检测范围从最初19项动物疫病检测项目发展到现在145项,对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养殖场健康调查、伴侣动物的出入境检疫等服务,每年检测量4万项次以上,出具检测报告200余份。由此可见,高校兽医实验室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资质认定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兽医实验室资质认定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切勿照搬照抄其他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必须结合高校及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高校兽医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对于高校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都具有推动作用。通过为政府部门和养殖户提供准确、可靠、公正、可信的检测结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动物疫病检测等服务社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63号[A].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5-4-9.

[2]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S].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

[3]孙燕,范首君,熊仲良,等.开展实验室认证认可,提升动物疫病检测能力[J].中国动物检疫,2017,34(1):65-67.

[4]李洁,韩俊,武桂珍.病毒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病毒学报,2018,34(3):390-394.

认定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禁渔期;禁渔区;禁用工具

我国《刑法》第340条为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但两高对于本罪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于如何认定禁渔期、禁渔区及情节严重的问题上存在争议。

一、对禁渔区、禁渔期或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如何认定?

据我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关于调整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长江流域各省份对本省的禁渔期和禁渔区及禁用工具和方法作出详细规定,明确了本辖区的禁渔期和禁渔区等。如何对禁渔期、禁渔区或者使用的工具、方法作出准确认定?尤其长江流域广阔,地形复杂,干流与支流交汇多,禁渔期时间长,捕鱼工具、方法较多,司法机关仅根据规范性文件规定很难对上述名词进行实质性审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为行政犯,从职能配置上讲,渔政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授权,也是认定行政违法的主体,对司法实践中行业性、专业性强的问题,交于行政机关出具认定意见或者鉴定意见,有利于司法机关准确适用法律办理案件。①我国渔业管理部门作为管理渔业资源的行政机关,是长江禁渔制度的制定者,由其依据行政法规或规章作出专业认定更具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司法机关往往依据设区的市级渔政管理部门作出认定,其所出具的行政认定为定罪关键证据。我们认为有以下理由:第一,我国《渔业法》第23条规定,渔业捕捞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对于在不同区域实施捕捞的由不同级别的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发放,但最低的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也是县级以上政府的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各省《渔业管理条例》规定的则更细致,如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第18条第1款第1项规定,省管湖泊和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以外的机动渔船、长江渔船的各种捕捞作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沿海非机动渔船和其他内陆水域的渔船以及个人的各种作业,由所属地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因此,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审核捕捞许可的主体,承载着对捕捞主体、捕捞工具、方法、期限、区域的审核责任,其对捕捞作业是全面性、实质化的审核。因此,由其对禁渔区、禁渔及禁渔工具和方法作为行政认定的主体是有法律根据的。第二,市级渔业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行政认定更符合实际。县级渔政管理部门虽身处一线,对所管辖的区域更为了解,但其专业化水平、认定资质有欠缺。省级渔政管理部门虽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大量案件交由省级机关认定,有违便利性和实效性原则。同时,对于禁渔区的认定,往往当地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最了解情况。长江流域地形复杂,流域面积大,干流支流交汇处多,交由市级的渔政部门认定更符合实际。市级的渔业行政管理机关对本市所管辖的区域较省级机关更为了解具体情况,现场测定更便利。同时,市级机关相较于县级机关专业化水平更高,由其作为认定主体更符合实际。第三,虽暂无司法解释规定由哪级行政机关对禁渔期、禁渔区或禁渔方法及工具作出行政认定成为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定罪依据,但司法实践中可以借鉴其他罪名的司法解释来确定由哪一级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认定更为妥当。参见两高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难以确定是“假药”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意见等相关材料予以认定等等。对比与“假药”与禁渔区、禁渔期、禁渔工具或者方法,“假药”的认定难度在常人理解应大于认定禁渔区或者禁渔工具,故市级渔业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行政认定有其合理性。

二、是结果犯还是情节犯

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情节犯则是指以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成立的要件。情节犯中的情节,是指定罪的情节,也就是成立犯罪所必须的要件。对于情节犯而言,行为人只实施了一定的构成要件行为,尚不足以构成犯罪,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的程度。这里所讲的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对于情节犯来说是行为以外的要素,因而不同于行为犯。在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中,罪状的描述是这样的: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成立本罪,客观行为是违返《渔业法》、《水产品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等保护水产资源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达到情节严重。至于情节严重如何认定,可以参照《追诉规定(一)》)第63条的规定中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的数量亦或是行为予以评价,达到情节严重才可成立本罪。故此,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应属情节犯而不属于结果犯。

[参考文献]

[1]李薇薇.行政认定的证据类型及审查判断规则初探———以内幕交易案件为视角分析[J].证据学论坛(第17卷),2012(5).

认定方法范文篇7

1核心期刊的由来

核心期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发现,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并按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2]。这一定律说明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即少数期刊集中了大量某学科的论文,而其他期刊则很少出现该学科的论文。核心区域的期刊由于发表特定学科的论文的密度最大,遂将之称为该专业的“核心期刊”。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GarfieldE)用类似的方法从引文的角度证实了核心期刊的存在,认为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以此为基础,加菲尔德创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相继开发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及人文科学索引(A&H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ISSHP)。SCI、ISTP以及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工程索引(EI)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变成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并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职称评审中。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3]。70年代有学者将“核心期刊”概念翻译到国内,80年代进入发展阶段,最初研究源于图书情报界。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几大科研机构相继各自研究的核心期刊目录,“核心期刊”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核心期刊”的研究、测评方法,特别是其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的作用力,已经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了职称评定、期刊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等领域[4]。

目前,国内主要核心期刊目录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这其中,在高校职称评审中广泛应用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会、多所科研情报院所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2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现状

为了解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的情况,笔者调查了四川省的24所高校,具体的调查情况见下表: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的认定主要以相关科研院所研制的核心期刊目录为基础,其中采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最多,共有18所高校;CSSC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也有11所高校采用;采用其它核心期刊目录的只有4所高校。本科高校都比较重视国际检索系统(SCI、SSCI、A&HCI、EI、ISTP、ISSHP)的作用,14所本科高校中有13所高校规定,学术论文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等同于甚至高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有5所高校明确规定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SCI、EI、ISTP)才能被认定为在核心期刊发表。同时,还有部分高校根据检索系统的不同版本,如SCI的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等确定学术论文的不同级别。调查中还发现,有8所高校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以及专家推荐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目录等基础上进行遴选,制定了校内核心期刊目录。制定校内核心期刊目录的高校认定核心期刊的方法都更完善,规定也更细致,其中共同特点就是区分核心期刊目录的学科差异,且都将核心期刊分为不同级别,如权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

3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和多年从事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笔者发现高校职称评审在核心期刊认定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3.1核心期刊范围的认定职称评审中,大多数高校将国内科研院所制定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收录的全部期刊认定为本校的核心期刊,且不区分学科、专业。令人欣喜的是,调查中发现少数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结合期刊的影响因子和重要程度,剔除与本校专业无关的期刊,自行制定了本校的核心期刊目录。如笔者调查的四川省,制定校内核心期刊目录的高校主要是211高校和科研能力较强的省属院校。但调查也发现,极少数高校(主要为近几年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对核心期刊了解不多,对国内常见的几大核心期刊目录也知之甚少,认定核心期刊以封面是否有“核心”二字为准,以至于出现冠以“世界华人核心”的非法期刊被认定为核心期刊的怪象。认定核心期刊范围的不规范,降低了核心期刊的权威性,使其科学性、正当性受到质疑,增加了教师对其的抵触情绪,加大了主管部门执行政策的难度。

3.2核心期刊时间的认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出版周期一般为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6版。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采用前版来认定前版与后版期间的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如采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来认定2005-2008年出版的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但也有高校直接采用最新版来认定。在CSS-CI来源期刊认定上,绝大多数高校是以申报者申报时学术论文所在期刊是否属于CSSCI来源期刊为准,而不是以发表时间来核定。对于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时间认定上,主要采用的是时间,而不是被收录时间。高校在认定核心期刊的时间上存在争议,使教师在文章时无所适从;同时政策缺乏足够的连续性,导致认定结果缺乏足够的公平性、正当性。

3.3核心期刊真实性的认定目前,国内期刊出版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集团经济研究》虽然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中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但在2005年报刊治理中已被停刊,部分高校在近年的职称申报材料中仍将该杂志认定为核心期刊;部分核心期刊以一号多刊的方式每月出版几种版本;部分核心期刊的增刊以类似于正刊的形式连续出版。因此,大部分高校除了认定学术论文所在的期刊在核心期刊目录中外,还要验证期刊是否属于正刊,是核心期刊版本而不是其它版本。同时,在对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认定上,部分高校规定需有相关查新资质的情报文献机构出具检索报告作为证明材料,也有部分高校只要求情报文献机构出具报告(一般为本校图书馆)即可。但是,调查发现有个别院校申请者自己从网上打印也可以作为被收录的证明材料。学科组专家评审时根据经人事部门形式审查之后提供的材料,所有的评价是建立在材料的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人事部门审查的尺度松紧不同,可能误导专家所作的定性评价的结果,也导致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的产生。

4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建议

高校职称评审的核心是学科组、评委会专家的定性评价[5],但专家定性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其公正性、客观性、规范性、连续性不足。核心期刊具有学科性、代表性、权威性和动态性等特点[6],其学术评价的功能,使其成为高校职称评审的重要评价依据。笔者依近几年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面的解决办法:

4.1建立科学的核心期刊范围认定方法要加强对人事部门职称政策制定者的核心期刊认识方面的培训,不再出现期刊封面有“核心”二字即认定为核心期刊的怪像。对有能力制定校内核心期刊目录的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剔除与本校专业无关的核心期刊,逐渐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核心期刊目录。对于部分没有能力或者囿于各种因素无法制定校内核心期刊目录的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应逐渐完善其核心期刊研究体系,建立权威核心期刊目录,供其采用。大多数高校认定核心期刊应充分考虑核心期刊目录的学科性,基本原则应是将核心期刊目录中的综合性期刊、本学科期刊及相近学科期刊三者认定为核心期刊,同时要体现学校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学科自身特点的差异性。

4.2建立科学的核心期刊时间认定方法根据笔者长期参与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认为在认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时间上,应采用后推法,即采用前版来认定前版与后版期间出版的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相关研究者经研究也认为,此方法虽然不很科学,但容易实施,而且较为公平[7]。在CSSCI来源期刊认定上,应以申报者发表学术论文时,其所在期刊是否属于CSSCI来源期刊为准,这利于申报者投稿,降低其不确定性,也更为公平。在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时间认定上,被收录在很大程度上表示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所以应从被检索系统收录的时间算起。

4.3建立科学的核心期刊真实性认定方法对于核心期刊真实性的认定,应要求申报者出具有相关查新资质情报文献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对于以赚取版面费为目的专门登载为评职称免强凑合而成的没有学术价值论文[8]的核心期刊,审查中要坚决剔除掉。对于高校高度重视的国际检索系统,也要加以区分并慎重认定。国内现在出现很多专门以经营为目的的伪国际会议,不必参加会议只要交费即可保证被收录,甚至出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被以收录工程领域学术论文为主的EI收录的怪像。在高校职称评审中,要坚决遏制这股学术投机之风,要体现核心期刊、国际检索系统的权威性。

认定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价值工程思路

一、住宅性能认定的概念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是指按照国家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统一的认定程序,经过评审委员会对商品住宅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审和认定委员会的确定,授予相应级别证书和认定标志。性能认定将住宅的综合质量即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来评审: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其中又细分了多项指标,能够对住宅做一个较为科学的、完整全面的同时又是公正的评价。A级住宅应符合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旦得到性能认定标志的住宅就说明这个项目是在这一档次中性能品质优良的住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我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确立。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住宅性能评定工作,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和认定办法,逐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住宅性能评价体系”。建设部“关于印发《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宗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等运作机制。在建设部的“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把住宅性能认定作为住宅产业需要继续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住宅的品质和质量,以促进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由于住宅性能认定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作为制订标准的过渡措施,1999年下半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编制了《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供试行时采用。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82个小区通过了住宅性能预审,其中44个小区通过终审并由建设部向全国公告。在总结《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试行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开始了标准的起草工作。2003年8月12日颁布的国发[2003]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2004年12月13日至14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审查会。根据审查意见,2005年1月形成了报批稿,准备与新编《住宅建筑规范》同时颁布执行。

三、价值工程在住宅性能认定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先生曾撰文指出,推进中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5个子系统,即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其中性能认定体系是整个大系统的核心。建设部有关领导多次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概念,都是强调住宅性能的某些方面,建设部不提倡炒作各式各样的新概念,而要把其中合乎科学的内容纳入性能认定指标体系中来。采用什么方法对住宅性能进行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价值工程的定义。价值工程又名价值分析,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它是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并以它实用、灵活和行之有效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价值工程从它一诞生,就为企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价值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作业程序、工作方法和管理规程的改进等方面,带来的效益也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我国1978年正式引入,经过不懈努力,价值工程在我国迅速展开,从制造业到社会生产和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中运用并不十分广泛。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上升,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苦不堪言。尤其是房地产新政实施以后,房地产开发商面临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下滑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应用价值工程的研究成果,对住宅性能进行科学分析,以降低最终的商品房成本,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价值是评价事物(产品)有益程度的尺度,或产品的一定功能(或效用)与获得这种功能所支出的费用(即成本)之比。对于用户(购房者)而言:价值V1=功能/费用(价格);对于企业(房地产公司)而言:价值V2=收入/成本。因用户费用与生产者收入相等,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V2=(功能/成本)(1/V1)。从上式可以看出V1、V2成反比关系,有一定矛盾。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价值是价值工程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到房地产开发而言,开发商采取提高价格(商品房价格)降低V1的办法来提高V2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那要冒失掉市场的风险。比较稳妥的是从功能/成本这两个因素中去找出路。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公式:价值=功能/成本或V=F/C功能是指价值工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亦即某种特定效能、功用或效用。就住宅而言,功能即为住宅产品所表达出来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经济性等。成本是指寿命周期成本,即产品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使用费用。对住宅而言,成本可以用建安成本来表达。对住宅进行价值分析,即确定住宅所实现的性能成本之比,它的大小可以反映住宅性能实现的经济性,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指标来控制住宅建设成本,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指导住宅价格等。价值工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产品设计时在保证产品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消除某些零部件的多余功能,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即既要成本低,又要功能大(价值大)。

认定方法范文篇9

从实质上讲,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实施细则,是对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可比作“漫灌”,看起来声势很大,但效果未必令人满意;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则是一种“滴灌”,每一分努力都被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卓越绩效模式视野下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卓越绩效管理主体错位

大多数人认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理应由高校来全部完成,因此,为了准确认定贫困生,各高校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贫困生信息的采集、真伪的甄别等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事倍功半。在卓越绩效管理中,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要有合格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贫困生经济困难产生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入学而引发的,而是因为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置信息的核实不应该是高校,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提供真实、有效的贫困生信息,进而各高校再根据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际表现再进行贫困生等级的认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体。

2.缺乏严谨、完善的过程管理

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过程通常如下:本人提出申请———生源地所在政府部门出具贫困证明———班集体讨论———辅导员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比较富裕的同学却积极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其次,村委会、乡镇等基层部门,常常碍于人情关系而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也出具贫困证明,县、市民政部门也很少派人实地审核,一般就直接加盖公章,高校又没有能力鉴别贫困证明的真伪,这就导致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受到很多的质疑。最后,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而缺乏监督,不能有效地杜绝人为操纵资助过程,在资助过程中搞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等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

3.缺少科学有效、持续性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第一,目前,高校大多以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依据,这份指导意见只是对高校贫困生做了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标准,由于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清晰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标准多样化,甚至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再加上贫困又具有相对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不统一。第二,由于自然灾害、家庭突发灾难等原因,导致原来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或一些富裕生瞬间致贫。但这种临时性、突发性的灾难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很难有效、及时地认定并予以经济补助。第三,重视经济扶贫,而忽视消除心理贫困。在我国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经济资助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对于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由此形成的自卑、敏感等心理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疏导。

三、建立卓越绩效模式下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1.构筑分工清晰、权责明确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领导体制

为实现卓越绩效,必须构建有效的领导体系,领导层应承担义务或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构筑分工清晰、权责明确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领导体系。当前,高校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体单位,但实际上,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社会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应由政府来承担。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细则,明确政府和高校的权责关系,形成国家宏观指导、政府微观施行和高校具体实施的分工格局。在这样的领导体系中,国家负责制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则应该承担起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协调民政、财政、高校等方面的关系,对出具假贫困证明等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并追究责任。而高校在地方政府认定的真实有效的贫困生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迅速将贫困生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出来,将国家的资源准确地送到最需要的大学生手中。

2.加强贫困生认定过程精细化管理,优化贫困生评定程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过程管理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七大类目之一,涵盖了组织的所有活动,涉及组织内部所有部门。实施和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就是要不断优化过程管理,查找不足,持续改进。第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由专门的人员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第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应通过数据抽样调查,如提取学生在食堂消费数据,计算出学生用餐次数和食堂消费金额,进而建立起学校学生平均消费数据,以服务贫困生量化考核工作。第三,建立以班委、宿舍长为主体,普通同学为补充的贫困生评议小组,制定规范的工作职责,在贫困生评议小组认定贫困生等级后,小组成员应签字确认推荐意见。第四,签订贫困生诚信协议书,凡被认定为贫困生并享受各种资助的贫困生都必须签订贫困生诚信协议书,并可以在协议书中标明:若一经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在校期间所获资助一律收回。第五,建立贫困生认定后的跟踪调查制度,贫困生认定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查阅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式了解贫困生的消费、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对个别重点对象进行实地家访,全方位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3.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方法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下绩效改进是建立在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基础上,收集和使用数据的技能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对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上不仅需要有关于贫困生性质、类别等概念性定性分析方法,还需要掌握大量相关贫困生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因此应该制定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指标体系,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谓定性就是要对是贫困生做一个性质上的认定,贫困生就是指学生本人和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无法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需要外界帮助才能完成学业。所谓定量是指对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做一个量化指标考核,从而理性、科学地判断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通过贫困生量化考核表,可以科学理性定量认定贫困生,根据贫困生在考核表中的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贫困生等级,得分在100分以上的,可以确定为特别贫困,得分在99~60分的可以确定为贫困,得分在60分以下的确定为一般贫困。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将最大的资助给予最需要资助的学生,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

4.建立贫困生信用制度,加强贫困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建立高校贫困生信用制度,既要重视道德认识和诚信文化传统的以自我为主要的“软约束”,也要重视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监管的“硬措施”。具体而言:一要积极推动诚信立法,将贫困生的信用纳入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二要建立贫困生信用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信用评价要素,运用有效的数据、不争的事实对贫困生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并对信用情况实行全程动态的管理;三要建立贫困生信用管理系统,适时考虑将贫困生信用系统和国家个人征信系统相联网,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鼓励大学生诚信做人,尤其是要做好“伪贫困生”的诚实守信教育,提倡人人讲诚信、事事按规定的良好风尚。同时还应该加强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树立知恩图报的行为风范,使贫困生能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这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四、结语

认定方法范文篇10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