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5:44:58

染料范文篇1

1.1MTT检测法

1.1.1肿瘤细胞的传代培养子宫内膜腺癌(JEC,遵义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吴中明教授提供)、人肝癌SMMC7721(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Lot#1165062,GIBCO)培养液稀释成1×105·ml-1的细胞悬液,每个培养瓶2ml,置37℃、5%的CO2环境中进行体外培养,待瘤细胞在培养瓶底长至约80%细胞融合时,分瓶传代培养。

1.1.2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S)、阳性对照组(5-fliorouracil,5Fu,10-4mol·L-1。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31001),5个10倍梯度的试药组(10-4~10-8mol·L-1的染料木素,﹥95%,陕西赛德高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与10-4mol·L-1的染料木素相对应的溶媒对照组(含0.5%乙醇的NS)。

1.1.3操作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分别将肿瘤细胞稀释配制成5×104·ml-1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00μl,置37℃,5%的CO2环境中,进行体外培养,24h后加药,每孔10μl,设5个平行孔,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结束培养(24,48,72,96h)前4h,每孔加入5mg·ml-1的MTT溶液10μl,结束培养后小心吸弃上清液,每孔加入DMSO150μl,待甲臢完全溶解后于酶标仪(Sunrise,Australia)570nm处读出各孔的OD值。实验重复3次。

1.1.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为平均细胞抑制率(IR)。细胞抑制率(%)=(1一实验孔OD值/对照孔OD值)×100%。IR>50%为敏感,在30%~50%为低度敏感,小于30%为不敏感。

1.2台盼蓝排染法及生长曲线的绘制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制成浓度为5×104·ml-1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板,每孔1ml。置37℃,5%的CO2环境中培养24h,再行无血清培养48h。更换完全培养基,每孔加入药物100μl(空白对照组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各时间点均设2个平行孔。分别于药物作用1~7d,消化收集细胞,按台盼蓝排染法,用血细胞计数板在光镜下计数活细胞数。以时间为横坐标,活细胞数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所得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各组间比较。

2结果

2.1MTT检测

2.1.1染料木素对JEC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MTT检测结果显示,随染料木素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染料木素对JE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果见表1。其中,10-4mol·L-1的染料木素作用JEC细胞24,48,72和96h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36.10%,55.00%,58.73%和62.21%,与5Fu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1染料木素对JEC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2.1.2染料木素对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染料木素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染料木素对SMMC-7721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果见表2。表2染料木素对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2.2染料木素对JEC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

2.2.1染料木素对JEC细胞生长的影响染料木素对JEC细胞的生长曲线显示,随着染料木素浓度的增加,生长曲线逐渐下移,10-4mol·L-1染料木素的生长曲线呈现与5Fu相似的下降趋势。见图1。

2.2.2染料木素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染料木素对SMMC-7721细胞的生长曲线显示,随着染料木素浓度的增加,生长曲线逐渐下移。见图2。

3讨论

MTT检测结果显示,染料木素对JEC和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中,在96h10-4mol·L-1的染料木素对JEC细胞的抑制百分率达62.21%,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百分率为31.87%。表明染料木素对JEC细胞敏感,对SMMC-7721低度敏感。该结果与染料木素对胃癌HGC227细胞系[6]、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7]等的抑制作用相似。随着染料木素浓度的增加,JEC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曲线均逐渐下移。其中,在10-4mol·L-1的染料木素作用下,JEC细胞的生长曲线呈现与5Fu相似的下降趋势,进一步表明染料木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染料木素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癌症化学预防剂,来源丰富,作用复杂,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染料木素具有雌激素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抑制拓朴异构酶活性、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诱发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血管生成[2]等作用,但仍不能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染料木素抗肿瘤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WisemanH.RoleofDietaryPhyto-oestrogensintheProtectionAgainestCancerandHeartDisease[J].BiochemSocTrans.1996,24(3):795.

[2]郑杰.金雀异黄素[J].国外医学·卫生学手册,1998,25(5):260.

[3]PollardM,etal.InfluenceofIsoflavonesinSoyProteinIsolatesonDevelopmentofInducedProstate-relatedCancersinL-WRats[J].Nutr-Cancer.1997,28(1):41.

[4]张义,赵春燕,孙亚芹,等.大豆异黄酮的抗肿瘤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4(1):60.

[5]AnnRKennedy:TheEvidenceforSoybeanProductsasCancerPreventiveAgents[J].J.Nutr.1995,125:733.

[6]MatsukawaY,MaruiN,SakaiT,etal.GenisteinarrestscellcycleprogressionatG2-M[J].CancerRes,1993,53(6):1328.

[7]马磊,楼凤昌.槐角中的抗癌活性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51.

染料范文篇2

关键词:高氨氮;颜染料;生物强化;硝化菌剂

颜染料及其中间体是我国关乎基本民生的传统优势产业,其产量占全球染料供应产业的60%,2014年9月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宁夏明盛染化公司污染事件)将整个染料行业推到了环保的高压之下。在环保高压和需求回暖的背景下,小规模染料企业被迫退出,染料垄断企业则凭借规模优势,提高染料价格,成为最终的受益者。然而严重增加了原本利润较低的印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雪上加霜,进而影响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颜染料及其中间体废水水质复杂,具有高氨氮、高色度、高含盐量、可生化性差等特点,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颜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加入大量的氯化铵作为反应物,因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导致C/N比严重失衡,废水处理难度非常大,该废水也是工业废水治理的难点,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1]。“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氨氮已继COD、SO2之后成为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的新指标,而且在一些特定流域的污水出水水质执行标准由一级B标准提高到一级A标准,要求所有排污单位最后出水氮素含量氨氮小于5mg/L,总氮小于15mg/L,这对已建和新建污水厂也相应提出了污水深度脱氮的技术需求[2]。

1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氮在溶液中以分子态氮、有机态氮、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及硫氰化物和氰化物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氮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3]。目前,国内外关于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类:(1)物化法:吹脱法、电化学法、化学沉淀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膜吸收法和高级氧化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但存在设备投资大,能耗多,运行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2)生物法:能够有效和彻底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处理过程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2硝化菌在高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硝化菌是一类具体硝化作用的细菌,分为异养型和自养型,目前被发现了的硝化细菌大多数是自养型的,分为亚硝酸盐菌(AOB)和硝酸盐菌(NOB)两个菌群,分别参与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阶段。但是硝化细菌的生长周期长,对溶解氧、温度以及有毒物质敏感。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很难维持较高的浓度,易流失,但是在脱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污水厂氨氮出水是否达标[4]。颜染料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大等特点,在该废水中,硝化菌的硝化活性会受到抑制,不易富集,导致出水氨氮浓度高。当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硝化功能崩溃后,通过投加活性污泥恢复费时、费力。因此,为了维持高氨氮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需保持生物反应体系中硝化菌的数量,也是今后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发展方向[5]。为了保证高氨氮废水处理系统中硝化菌的数量,可对该系统进行生物强化。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是指将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得到的或经过基因改造的菌种投加到自然生态系统或人工系统中,以达到增强其处理效果的目的[6,7]。生物强化可以针对待处理目标,投加特定的促生长物质(俗称“营养盐”),来提高原位生态环境中功能微生物的生长,也可以投加相应的微生物菌剂,该菌剂是具有特定降解性能的微生物菌株或菌群,可通过长期驯化得到或从特定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或通过基因改造手段得到。目前已具有一些具有特定降解性能的商业菌剂[8]。利用生物强化手段处理高氨氮废水方面也有相应的文献报道。Jiao等利用本研究组驯化获得的脱氮菌剂,成功地强化了一个用于地表水深度脱氮的生物接触氧化沟系统,两周后氨氮和总氮去除率提高到60.1%和50.3%[9]。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生产的硝化菌剂在强化高氨氮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在一些颜染料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3硝化菌在颜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染料范文篇3

一、“新型染料”课程建设中现实问题

(一)教师团队企业工程经历与专业对口问题。“新型染料”教学团队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但是所学专业有的不是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甚至差距甚远,但重要的是大部分没有一线生产经验。因此,首先要对任课教师加以培训和锻炼,这项任务需要多年和不断地进行。因此,加大“新型染料”课程的建设力度,首要的是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育。(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新型染料”教学没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分别选用了几门可供参考的教材,分别选用的是:钱国坻主编的放射性染料与化学、陈荣圻主编的染料禁用放射性染料及其代用、宋心远主编的染料功能与应用染料、杨锦宗主编的染料分析与应用染料剖析以及何瑾馨主编的染料与化学,同时我们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查找了大量的目前有关新型染料的教学参考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归纳盒整理和总结。为此我们自己精心编写了一些关于教学的教案和讲义,目前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更新还没有及时地跟上目前纺织染整科技行业发展的要求和步伐,还有一些本该及时纳入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及时进行补充,有些过时的不适合应该及时讲授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覆盖目前纺织染整行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要求。(三)理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育应用之间的明显脱节。由于实践理论教材和其与染料相关的文献等各种理论教学条件的双重制约,目前该校开设的课程仍然存在一种着重实践理论教学而轻理论实践教学应用的特点和现象。近年来,随着化工染料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和化工染料市场的发展需要,在实际化工染料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些新型化工染料的相关资料和公开的相关技术参数很少也很零碎,因此有的需要我们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有的甚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与染料相关的理论,对于用“新型染料”来研究和进行其相关理论实验的技术参考书和相关文献就更少。诚然实践理论教学通常是作为工程理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性工具和手段,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教学做法大多是用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训对其所学知识和理论的成果进行验证和理论演示,其教学内容也多以理论演示性、验证性的为主,今后我们要继续有意识地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实训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工程理论实践的能力。

二、“新型染料”课程建设的重点

(一)注重对教师企业工程经历和实践经验能力的培养。今后一个工作的重点是一定要按计划地从企业选派一批青年专业工程师和相关专业的技术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线岗位进行工程技术挂职培训学习和锻炼,了解其生产实践相关的与企业生产实践工艺流程、工艺生产管理的技术参数和相关的生产工艺管理技术设备,着力于培养一批青年专业工程师具有自主创新的生产实践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二个重点是,一定要积极有计划地培养和聘请我们企业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生产实践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教师、科研型工程技术和开发人员,来充当我们企业的兼职教师,尽可能多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富有多年的,企业生产实践和工程经历的专业技术教师和学生,把工程技术的开发人员和科研型青年专业工程师的充实作用发挥起来,到相关专业的技术教师队伍之中。“双师型”和科研型专业技术教师的规模和数量占比较大,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教师队伍的教学综合性,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的能力和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技术素质的富有多年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具有工程技术产品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专业技术师资队伍。三个重点是一定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教师积极进行校内外的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指导在校学生的理论实践学习和实训等,提高工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和技术的应用性。四个重点是与在校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的人员进行多方面交流和对接,承担学校和企业一个横向的课题,与在校学生一起研究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工艺和新生产工程的技术问题,共同开发新技术产品、新工艺技术和新生产工艺等,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经历和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在教学中知识结构的优化,第一是要充分体现当今时代我国的纺织染整行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提高水平,体现我国纺织染料专业的教学技术特色和纺织染料行业的发展特点,为今后我国大学生的继续就业和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深造的专业水平,打下坚实的教学理论和基础。“新型染料”一门专业课程的整合教学重组研究团队的全体成员和授课教师们,对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整合教学选择、辨析、梳理、更新和完善,并进行了整合教学重组,打破了与过去我校专注于提高纺织品的染色牢度、颜色的科学和优化,以及纺织染色工艺的应用原理等,与传统纺织染料专业课程相互分割、内容相互重叠的传统教学弊端,将提高纺织品的染色牢度、颜色的科学和纺织染色工艺的原理,与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相结合,将其有机地整合为“新型染料”一门专业课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详实,大大减少了纺织染料理论教学课时的人数,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第二是整合以后的课程全面介绍了染料发色、染色织物牢度、染料结构与性能等基本概念及染色工艺原理,新型染料的分类及发展趋势、传统染料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及其相应“新型染料”的替代品,使学生具备纺织染整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染整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实践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是在实践认识教学的基本和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纺织染料公开课前的纺织染料实践和认识课程教学和实习,课程教学中的认识和实验教学。得学生对染料的生产具有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中的认识和实验教学,按照纺织专业课程实际教学进度的要求和顺序安排(其中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室内和室外),学生通过对实验课程教师的指导,亲自动手对纺织染料实验的结果进行专题的讲解和介绍,掌握了染料化学合成的各种重氮化学和偶合单元的反应、重氮化和偶合单元反应、纺织品染料染色牢度的测定和评价及染色测试方法等,和各种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用此方法学到的,染色工艺基本操作和技能。目的是通过各类大型生产企业染色实习课程,让染料专业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产品和染料的主要种类,商品生产加工和各种纺织品生产中染料的主要技术应用,以及研究对象和最佳染色的工艺,巩固并通过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一步掌握和基本理解染料专业所学的,有关染料产品染色和纺织品生色工艺原理的基础知识。

三、结语

染料范文篇4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原理;合成纤维;天然纤维

1前言

超临界染色(supercriticalfluiddyeing,简称sfd),也叫无水染色(waterlessdyeing),于1989年由德国西北纤维研究中心的科学家schollmeyer等发明,从这时起,各国科学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水染色新技术。

无水染色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对传统印染业的革命,传统织物染色需大量用水和化学助染剂,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无水染色具有工艺简单、流程短,不用助剂、染色后不用清洗、染料利用率高,并从源头上杜绝废水的生成等优点。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工艺的发展将给传统印染工业带来质的飞跃,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这一革新的技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2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常规条件下物质一般有三态,即气、液、固三态。这三种状态在常压条件下可相互转变,其转变可用相图加以说明(图1)

图1纯净物质的相图

当某一种物质被压缩到其临界压力和加热到临界温度之上时,其气相和液相就成为超临界。临界点有温度和压力两个坐标,即分别为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强(pc)。在临界点之上物质将成为超临界流体,其性质位于典型气体和液体之间,并兼具两者的优点。

能形成超临界流体的化合物有多种,但考虑到达到超临界状态的难易,使用时的安全性、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是否容易获得等因素,最常用的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不燃、不爆、无毒、无腐蚀性又容易获得的非极性气体,当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1℃)和临界压力(7.39mpa)时,即超过临界点后,二氧化碳转变到超临界流体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物体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比气体大得多,甚至超过液体,它的密度是气体的数百倍,接近于液体,但其粘度又同气体相等,它的扩散系数是气体的1左右,但又比液体大数百倍。超临界流体对溶质的溶解度取决于其密度,密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当改变其压力和温度时,密度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溶解度发生变化。超临界流体染色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发展起来的染色技术。

3超临界co2的染色原理

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只能溶解非极性或极性低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首先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解的染料随染液的流动逐渐靠近纤维界面→染料进入动力边界层(难以流动)靠近纤维界面到一定距离后,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接近纤维→染料迅速被纤维表面吸附(它们之间的分子作用力足够大)→染料将向纤维内部扩散转移(纤维内外产生用量差或者内外染料化学位差)。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的工艺过程很简单。染色通常是在15—35mpa的高压下进行,染色温度根据织物(或纤维)的品种进行调节,要大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一般掌握在80—160℃,也可再高些。染色时间一般为10-120min。

图2超临界co2染色过程示意图

超临界织物的染色过程为(图2):将卷绕被染物的经轴放在高压染色釜中,把染料放入染料釜中,关闭压力容器,二氧化碳被泵压缩到超临界状态,并经过加热器加热到规定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染料釜中的染料,并被送到染色釜中,染色流体通过循环泵循环,从而染料被纤维吸附(染色)。染色结束后,染液通过分离器被减压。这时,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其中的染料溶解性降低而沉淀,从而分离二氧化碳和染料。不含染料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储藏。另一方面,停止染色槽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开启高压染色釜,取出染色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染色时不用水,无废水污染;(2)染色物没有烘干这一工序,即可缩短工艺流程,又节约能源;(3)上染速度快,匀染和透染性好,染色重现性也很好;(4)染料和二氧化碳易于回收利用;(5)不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染料的利用率,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6)适用的纤维品种较广,一些难染的合成纤维也可染色。

4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

4.1涤纶纤维

关于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报道已经很多,涤纶属疏水性纤维,纤维结构较紧密,结晶度高。当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染色介质时,虽然二氧化碳分子和涤纶分子间不会形成氢键,但是由于它分子小,分子间不会形成水中的“冰山结构”或簇状体,容易进人纤维结构致密的区域,对纤维有很强的增塑作用,可以降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增加纤维分子链的活动性和自由扩散体积,所以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便可染色。而且,有关超临

界二氧化碳对涤纶形态和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纤维性能(拉伸性能、双折射率及纤维形态的改变)没有不利的影响。

e.schollmeyer研究小组最先利用汽巴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染料对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他们研究发现涤纶纤维吸收的各种染料的量不仅受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虽然染色设备不影响吸收的染料的比率,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却确实对它发生影响,从而产生色差。染色温度对吸收的染料量影响最大。温度愈高,吸收的染料愈多。在某些情况下,130℃条件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比70℃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要多40—50倍。

研究人员应用混合染料染涤纶时,发现每一种变化都会引起的亮度、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用三种染料拼色进行染色所固着的染料总量少于用两种或一种染料所固着的染料总量,表明几种染料争相进入纤维的受染位置。应用三种染料,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增加压力,引起吸附染料量比例增加的变化是,红色染料较多,蓝色、黄色染料则较少。认为可能是蓝色染料和黄色染料分子量小于红色染料,较易泳移,以致染座让给红色染料。样品在低温下变化压力进行染色,色变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4.2其他合成纤维

锦纶纤维可以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实现无水染色,并能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和涤纶纤维染色相同,在一定的压力(或温度)条件下,锦纶上的染料上染量随着温度(或压力)的升高而增加。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染色,锦纶织物的耐磨擦牢度不低于水介质工艺的染色牢度。

涤纶超细纤维(pet)织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可获出色的匀染性和比水质工艺更好的耐磨擦牢度。纤维素二醋酸酯(ct)、纤维素三醋酸酯(ca)的染色性都比常法染色好。除此之外,凯夫拉尔(kevler)纤维、诺梅克斯(nomex)纤维可在200℃条件下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聚丙烯纤维也可用某种分散染料染色,达到实用的染色浓度。斯潘德克斯纤维dolastan的染色也没有问题。

4.3天然纤维

目前,通常有以下几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天然纤维的方法:

(1)溶胀剂和交联剂浸渍处理。这种方法早期是采用8—20(owf)的高分子聚醚衍生物、聚乙烯氧化物和聚乙烯或聚丙烯乙二醇浸渍纤维。染色过程中,分散染料溶解在助剂中,通过助剂层向棉纤维空隙扩散。该工艺的主要不足是助剂的浸渍和去除必须要采用两步烘干工序。

(2)纤维改性。用疏水性基团对纤维表面进行永久改性,这些基团可与分散染料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根据已发表专利的实验结果,烷基氨改性棉及棉/pet混纺织物不仅有较高的得色量,而且综合牢度性能很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队改性天然纤维进行染色的技术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3)用活性分散染料对未改性天然纤维染色。用可与纤维发生反应并形成化学键的功能基团对二氧化碳可溶分散染料进行改性。表1列出的是目前已确定的活性基在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上的固着率及纤维的色牢度性能。

表1反应基对天然纤维超临界co染后得色量及色牢度(级)的影响

5结束语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方法已经取得了实验室的初步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超临界染色技术最大的缺点是设备高投资和高压的安全性,100l的染色设备大约需要18xxxx—20xxxx元;高温和超高压条件下,设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2)设备的清洁问题。由于染色在一个循环体系中进行,染色过程中染料将残存于设备的管道中,这对换色带来极大的不便。

(3)匀染性问题。目前大部分设备不用搅拌装置,在染色过程中易产生染色不均匀,增加流体的流速会增加对设备的要求和成本。

(4)二氧化碳的非极性限制了超临界流体的多方面应用,为了配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工艺需要研究各种专用纤维和染料。

(5)染色操作控制过程复杂,对生产人员的要求很高。

参考文献:

[1]刘秋阳,尹恩华.超临界染色技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23):11-12.

[2]刘景旺,顾炳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j].化学教学.2001,(6):21-22.

[3]s.k.liao等著.马正升译,董红霞校.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介质用分散-活性染料对尼龙66染色[j].国外纺织技术.2001,(8):25-29.

[4]侯爱芹,戴瑾瑾.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中上染涤纶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5):17~19.

[5]张莉莉,阎克路.纺织品超临界co染色[j].上海纺织科技.2002,(2):33-36.

[6]徐谷仓.用高科技来创造染整行业新的辉煌[j].纺织导报.2006,(2):71-75.

[7]开吴珍.“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进展及其原理[j].纺织信息周刊.2005,(15):15.

[8]邢声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j].北京纺织.第26卷第5期.2005,(10):62-63.

[9]陆同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j].江苏丝绸.2004,(6):11-13.

[10]何中琴译,王雪良校.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无水染色[j].印染译丛.2001,(6):72-79.

[11]林春绵,宋赛赛,周红艺,蔚立玉.锦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染色研究[j].印染.2006,(7):1-3.

[12]e.bach等著.刘玉莉(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国外纺织技术.2004,(3):15-27.

[13]bartle,kdandlewis.cottonfibresdyeingofwithdispersedyes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j].dyespigments,1998,36(20):103~110.

[14]袁爱琳,林鹤鸣,余志成.真丝织物的tct改性及其在超临界co中的染色[j].丝绸.2005,(7):32-34.

染料范文篇5

1印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植物印染是运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等为原料提取染料,通过直接染色或媒染的方法对麻、葛、丝、皮、毛、棉等天然纤维进行染色的方法。我国采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这门技术,并不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植物印染技术发展成熟且方法多样,印染纹样丰富多彩。最早的印染源于手绘色彩。中国的毛笔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普遍运用于彩陶的绘制,而颜料则可以追溯得更早,织物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5千多年前,这三个客观条件形成手绘的基础,不难看出手绘历史的久远。植物染料始于中国,染色艺术确切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在周朝,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开始了以凸版奈引法为代表的印花工艺。这是一种利用凸纹的模型印板,蘸取具有粘和性的颜料于凸纹正面,再用盖图章的方式,通过压力直接将印版上的色彩转移到织物表面。汉代掌握了以兰草、茜草、红花、桅子为主的植物染料和以朱砂、铅白、绢云母、碳黑为主的矿物染料。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获取其他颜色。

2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的特点

2.1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的优势。植物染色纺织品安全环保,符合生态标准。植物染料源自植物,提取和印染过程中均无有害物质参与,生产过程不会污染环境。植物染料多是可食用色素,染色后的服装有益健康。染色后的纺织品颜色柔和舒雅,透出自然本色的醇厚之美。植物染料部分提取于中草药材,印染的纺织品具有养护皮肤、抗菌等功效。植物染色纺织品生态、环保,全面提升服装自然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2.2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的劣势。2.2.1染料供应困难。植物中色素含量小,种植、收集、提取、应用都需很长时间,且收率低,导致植物染料难以大量生产。为获得足够的染料要大量采摘砍伐植物,不仅加大生产成本,也会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使用植物染料的初衷;且许多染料植物也是中草药资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若大量用于提取染料,成本太高。2.2.2染色重现性差。植物染料无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行业标准;且即使使用同一种染料植物,由于产地、气候或采集时间不同,都会导致植物染料色素含量、组成及色泽有很大不同,因而,染色重现性差。2.2.3染色牢度差。除少数几种染料植物(靛蓝和槐花等)外,植物染料普遍存在染色牢度差的问题,即使使用媒染剂也有许多达不到要求,尤其是耐日晒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大部分天然植物染料在染色时都要使用媒染剂,传统媒染剂大多含金属离子,有些被列入生态纺织品禁用名单。

3植物印染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发现,植物印染一直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点,是人们经常运用在服装配饰上的手段。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特色的装饰及少数民族服装大多采用传统的植物印染工艺,运用植物染料通过扎染、蜡染等印染技法,根据实际的图案进行染布,再将其做成各种精致的工艺品(见图1)。3.1在古代的运用。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了“万事如意”锦女服,身长133cm,两袖通长189cm。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印花敷彩绛红纱曲裾绵袍,身长130cm,两袖通长236cm。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cm,两袖通长190cm,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cm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质量只有48g,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见图2)。3.2现代运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时装化步步升温,使扎染艺术倍受国内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扎染普遍应用在丝巾以及服饰上。丝巾、台布种类繁多、尺寸不一,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扎染花形有自然花纹与定位花形,具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使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色。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靛蓝等;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

4结论

传统植物印染艺术已成为时尚界的新宠,国内品牌先后将印染用于自己的设计,使植物印染艺术在现代服装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在当今效率至上的信息时代,传统植物印染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发展传承的意义有多大,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服饰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创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将中华扎染艺术与现代时尚结合,探索挖掘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服饰,是中国服装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晓娣.天然植物染料专利发展概况[J].针织工业,2017(7):72-76.

[2]刘珺.植物染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17(4):56-58.

[3]杭珍,徐增莱.中国的传统植物染料及其应用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18.

[4]张学渝,董卓娅.中国传统印染与植物染料关系初探——以大理白族扎染与板蓝根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8.

染料范文篇6

Inhibitoryeffectsofgenisteinonproliferationinhumanovariancarcinomacellline3AOandrelatedmechanism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genisteinonproliferationinhibitionandapoptosisinductioninhumanovariancarcinomacellline3AOandtoexploreitsanticancermechanism.METHODS:Afterculturedwithdifferentdosesofgenisteinfordifferenttimeperiods,thecellsweretestedbyMTTassay.Studyontheultrastructureof3AOcellswasperformedby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aftertheadministrationofgenistein.Apoptosiswasdetectedbymeansof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biotinnickendlabeling(TUNEL)method.Apoptosisrateandcellcycledistributionof3AOcellsweremeasuredbyflowcytometry(FCM).Theexpressionofestrogenreceptorβproteinwasmeasuredbyimmunocytochemicaltechnique.RESULTS:After3AOcellsweretreatedwith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genistein,doseandtimedependentgrowthinhibitionwasdemonstrated.Inhibitionpercentageincellsexposedto10mg/Land20mg/Lgenisteinfor72hwere,respectively,54.24%and65.99%.Also,genisteincouldblock3AOcellsintheG2/Mphaseofcellcycle,andatypicalsubdiploidapoptosispeakwasdemonstratedbeforeG1/G2phase.Moreovertheapoptosiswastimedependent.Thecharacteristicmorphologicalchangesofapoptosisingenisteintreated3AOcellswereobservedbyTEM.TUNELstainingrevealedapoptosispositivecells.GenisteincouldupregulatetheexpressionofERβ.CONCLUSION:Genisteincandoseandtimedependentlyinhibitgrowthandinduceapoptosisinovariancarcinomacellline3AOthepotentialpathwayofERβ.

【Keywords】genistein;ovarianneoplasms;cellline;apoptosis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对人卵巢癌细胞系3A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凋亡的诱导作用,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确定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定量分析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雌激素β受体的表达.结果:3AO细胞经不同浓度染料木黄酮处理后,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及浓度增高而增强,10mg/L和20mg/L染料木黄酮作用72h后,抑制率分别达到54.24%和65.99%.染料木黄酮阻断3AO细胞生长于G2/M期,在G0/G1前出现典型亚二倍体凋亡峰,且凋亡呈时间依赖性.电镜观察到用药后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TUNEL法观察到大量阳性凋亡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用药后,ERβ表达明显加强.结论: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发生凋亡.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雌激素β受体途径发挥药理作用,诱导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

【关键词】染料木黄酮;卵巢肿瘤;细胞系;细胞凋亡

染料木黄酮是异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名为4′,5,7三羟基异黄酮,它广泛存在于包括大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和水果中[1].实验研究显示,染料木黄酮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多重抑瘤效应[2],已成为国际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其主要防癌机制为调节雌激素受体、抑制细胞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等[3-7].因而,染料木黄酮对肿瘤的化学预防及治疗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卵巢癌是激素相关性肿瘤,是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妇科肿瘤.本实验采用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3AO,研究染料木黄酮对该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其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细胞培养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3AO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实验室常规保存,用含100mL/L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的DMEM(美国Gibco)培养基培养细胞,于37℃,含50mL/LCO2培养箱中培养传代,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

1.1.2实验试剂染料木黄酮购于美国Sigma公司,纯度为98%,用分析天平称取染料木黄酮,用DMSO配成储备液,置于-20℃冷冻保存.细胞给药前,用DMEM培养液稀释至所需浓度,并调整DMSO在各组培养液中的终浓度均为5.1mmo/L.TUNEL试剂盒购于德国Roche公司;兔抗雌激素性β受体(estrogenreceptorβ,ERβ)购于美国Chemicon公司;二抗,SP试剂盒及DAB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3爬片制备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进行爬片,培养24h后细胞全部贴壁,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染料木黄酮终浓度为10mg/L),加入不同处理因素共孵育,于48h收集爬片,PBS洗涤2次,950mL/L乙醇固定爬片10min,晾干备用.

1.2方法

1.2.1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培养瓶中卵巢癌细胞在用药前后的变化.

1.2.2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测定生长抑制率对数生长期3AO细胞以每孔1×103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细胞贴壁培养24h后,加入染料木黄酮(终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mg/L)共孵育进行MTT实验.对照组只加培养液,DMSO溶剂对照组只加5.1mmol/LDMSO.每组设6个复孔.与实验组平行设只加培养液不加细胞的空白对照孔,比色时以此孔调零.酶连免疫检测仪测定不同药物浓度及不同时间下(24,48,72h)的吸光度值A490nm.以每组6个孔A490nm的平均值作为各组的平均A490nm值.记录结果,计算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的抑制率:细胞生长抑制率(%)=(1-药物组A490nm/对照组A490nm)×100%.IC50表示半数抑制浓度.

1.2.3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对数生长期细胞加入10mg/L染料木黄酮共孵育,48h消化收集细胞,PBS洗2次,离心后加入4℃预冷的40g/L戊二醛固定,10g/L锇酸后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环氧树脂包埋,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

1.2.4TUNEL法检测确定凋亡随机选取对照组和实验组爬片,严格按照说明书流程操作,水化、封闭、渗透,滴加TUNEL反应混合液,37℃暗湿环境中孵育60min,漂洗,加ConventerPOD液37℃湿盒孵育30min,DAB显色,光镜下观察.细胞调亡有一项重要的特征为细胞内的DNA会碎裂成片断,TNUEL可以有效地去探测DN段的产生.因此其表达定位于胞核,阳性反应为核被染棕褐色.随机取10个高倍镜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计数,计算平均值.

1.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定量分析凋亡对数生长期细胞贴壁后,与浓度为5,10mg/L的染料木黄酮共孵育,空白对照组不加药,分别于12,24,48h离心收集细胞,PBS洗涤并制成单细胞悬液.①PI单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②Annexin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1.2.6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Rβ爬片依步骤处理后加入一抗,4℃过夜,次日滴加二抗,SP法染色,DAB显色,苏木精复染,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试验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A490nm比较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1差别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形态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可见,3AO细胞呈单层生长,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透亮.经染料木黄酮处理后,细胞形状变窄,胞质透亮度下降,颗粒感增强,部分细胞胞突回缩变圆,脱落呈悬浮状,并见细胞碎片.且这些变化随染料木黄酮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至72h,细胞回缩成不规则圆形,可见大量细胞碎片.电镜下可见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

2.2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MTT试验表明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和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强,经计算IC50为10mg/L,药物浓度与作用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表1).

2.3TUNEL法检测确定凋亡光镜下,10mg/L染料木黄酮作用48h后,出现大量阳性凋亡细胞,核深染,成斑点状或斑块状;而对照组细胞核几乎无着色(图1).加药组阳性细胞数量平均为14.32±2.56,而对照组中阳性细胞数量仅为1.28±1.55,二者差异显著(t=13.78,P<0.01).表1MTT法检测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增值的影响对照和各浓度各时间点组间比较;cP<0.01vs对照和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4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染料木黄酮处理的3AO细胞出现细胞周期中G2/M期细胞显著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表现出G2/M期阻滞;此外,10mg/L染料木黄酮给药48h在G0/G1前出现典型亚二倍体凋亡峰.与对照组相比,5mg/L与10mg/L染料木黄酮作用12,24,48h后抑制率两两之间均差异显著(P<0.01),药物处理不同时间各组间抑制率亦均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染料木黄酮诱导3AO细胞凋亡随浓度增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强,其中10mg/L染料木黄酮作用48h后抑制率达38.1%.卵巢癌中,ERβ蛋白表达定位于胞核,阳性反应为核深染成深棕色.光镜下可见染料木黄酮作用后,ERβ表达明显增强(图2).

3讨论

本实验采用了多种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的方法,检测了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凋亡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较肯定地证明了一定浓度的染料木黄A:对照酮可诱导3AO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MTT试验中,随着染料木黄酮浓度的升高,3AO细胞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剂量达10mg/L和20mg/L时,抑制作用明显,表明染料木黄酮对3AO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和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强.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结构与17β雌二醇相似[8],可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结合后的潜在健康效应表现为U型剂量效应关系,表现为类雌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活性.染料木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和抗雌激素作用,取决于剂量及机体甾体雌激素状态,具有双向调节平衡功能.此结论与李昱等结论不同[9].

实验中观察到染料木黄酮作用于3AO细胞系后,诱导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酷似凋亡的细胞,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TUNEL法更直观地观察到大量阳性凋亡细胞.

卵巢癌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有利于卵巢癌的发生,雌激素通过与ERα,ERβ的同二聚体及异二聚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Rutherford等[10]发现,在卵巢癌中,ERα/ERβmRNA的比率升高,ERα相对于ERβ的过表达是卵巢癌发生的标志,而此结果系ERβ表达下调所致.本实验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染料木黄酮作用后,ERβ表达明显加强.说明染料木黄酮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与雌激素竞争性与ERβ结合,表现为抗雌激素活性,从而诱导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ERβ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并且,染料木黄酮可能独立的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和因子的表达.我们的发现揭示了染料木黄酮化学预防卵巢癌的可能机制,且染料木黄酮几乎无毒性[11],为染料木黄酮临床治疗卵巢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GriffithsK,MortonMS,DenisL.Certainaspectsofmolecularendocrinologythatrelatetotheinfluenceofdietaryfactorsonthepathogenesisofprostatecancer[J].EurUrol,1999,35:443-455.

[2]AraiN,StromA,RafterJJ,etal.EstrogenreceptorbetamRNAincoloncancercells:Growtheffectsofestrogenandgenistein[J].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0,270(2):425-431.

[3]DvorakHF.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criticalcytokineintumorangiogenesisandapotentialtargetfordiagnosisandtherapy[J].JClinOncol,2002,20(21):4368-4380.

[4]ChenX,AndersonJJ.Isoflavonesinhibitproliferationofovariancancercellsinvitroviaanestrogenreceptordependentpathway[J].NutrCancer,2001,41(12):165-171.

[5]ShaoZM,WuJ,ShenZ.Genisteinexertsmultiplesuppressiveeffectsonhumanbreastcarcinomacells[J].CancerRes,1998,58(21):4851-4857.

[6]TanakaT,KohnoH,TaninoM,etal.Inhibitoryeffectsofestrogeniccompounds,4nonylphenolandgenistein,on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inducedovariancarcinogenesisinrats[J].EcotoxicolEnvironSaf,2002,52(1):38-45.

[7]HongHJ,ChanP,LiuJC,etal.AngiotensinIIinducesendothelin1geneexpressionvia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pathwayinrataorticsmoothmusclecells[J].CardiovascRes,2004,61(1):159-168.

[8]黄艳红,辛晓燕,陈亚琼.染料木素与17β雌二醇对去势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6):551-553.

[9]李昱,米粲.Genistein对人卵巢癌细胞系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及机制探讨[J].肿瘤,2003,23(6):490-493.

染料范文篇7

〔关键词〕纺织品染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扎实的纺织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高质量纺织人才的基础,而纺织品染色实验教学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纺织品染色实验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纺织学科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染色实验课程在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不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这一点已经在各高校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因此,怎样上好实验课、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个实验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纺织纤维的类别,常用染料的种类,染色助剂以及染色工艺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配合染色理论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生动而直观的实验现象,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达到掌握纺织品染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染色实验课程概述

我院的染色实验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部级规划教材《染整工艺实验教程》,计划教学48学时。纺织品染色实验项目可以按实验类型划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大类,按实验内容可以划分为纺织品染色实验以及纺织品印花实验。其中纺织品染色实验单元包括常压浸染工艺、高温高压染色工艺及轧染工艺,印花实验单元包括各类别染料对纺织品的印花工艺实验。常压浸染工艺实验包括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活性染料浸染实验、酸性染料染色实验及酸性媒介染料染色实验、还原染料隐色体染色实验;高温高压染色实验为涤纶织物分散染料染色实验;轧染工艺实验包括活性染料冷压堆染色实验、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实验、分散染料热熔染色实验。

二、染色实验教学探索

(一)注重实验与理论的结合。染色实验大多数属于验证性实验,所以在实验课程中,应注意将染色原理作为实验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指导实验过程,说明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实验课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同时,针对一些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脑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能够利用纺织品染色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实现动脑动手、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利用染色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各类别染料的应用特点及基本性能,可通过纺织品染色实验给以最为直观、明确的认识。例如,在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机理包括吸附、扩散及固着三个阶段。在活性染料染色实验中,染色工艺过程一般包括染色-固色两个步骤,首先染料吸附于纤维上,需要染色后加入碱剂(碳酸钠、碳酸氢钠等)进行染料的固着,碱剂是染料上染纤维的必要条件,也是活性染料与纺织纤维之间形成共价键的重要介质。而对于酸性染料对蛋白质织物(如丝绸、羊毛)的染色来讲,却需要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在酸性条件下,含有磺酸基的酸性染料才更易于与纤维分子中的氨基发生反应,这两种类别的染料在使用工艺及助剂方面的差别明显。教学中可以通过染色理论分析实验现象的成因,亦可通过实验现象验证和理解染色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果。(二)强化现代仪器的应用。目前,纺织类高校往往存在实验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而纺织加工设备繁杂,工艺流程长,设备机台多,致使纺织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设备匮乏的问题。实验室增加新的教学仪器设施很有必要,现代化仪器更为准确、方便、高效。强化现代仪器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纺织先进仪器设备的认识,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就业、读研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染色仪器方面,全自动染色小样机配有电脑控制面板,可以预先设定染色工艺参数,与传统的恒温水浴锅相比,具有易于操作、精准、匀染效果好的优点。在实验测定方面,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测定上染百分率时,可以通过光谱扫描,直观测得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及吸光度,具有定量测定功能,与传统的721型、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相比,具有快速、直观、准确的特点。在染色试样颜色测定方面,电脑测色配色仪可以将色度学中的色度指标应用于试样的颜色评价,将非常抽象的色度指标(如色坐标L、a、b等)与织物呈现的表观色彩关联起来,提供准确、数据化的颜色数据,这既能增强学生对色度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又可以采用数据化的色度值来表征颜色,给实验提供了巨大方便,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融入绿色染色的理念。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绿色发展理念,学界也掀起了绿色发展研究浪潮,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绿色染整理念,把环保染色、绿色染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些有毒、有害染料对环境的污染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到绿色染整对于环境保护和纺织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实验中避免使用禁用染料以及污染性较大的助剂,并应根据目前行业上染料应用情况及绿色染整的要求,及时更新染料品种,做到实验课与市场需求、与企业应用接轨,做到环保染色。同时,实验中也应注意染色废液的分类管理及无污染化排放。在课程内容上可增加天然染料染色实验项目,为学生介绍天然染料对人体的安全性、对环境的友好性以及在色光色调上的特点。学生是未来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的主要技术人才,引导学生对天然染料相关技术进行探索,对促进纺织品绿色染色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可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纺织行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四)改善课程考核的方式。纺织品染色实验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通过实验报告、笔试及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可以检验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情况;笔试可以考察学生对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对纺织品、染料、助剂等相关知识的接受情况;实验操作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把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因此,采用实验报告、笔试及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真正发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纺织品染色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实验与理论的结合、现代仪器的应用、绿色染色的理念、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纺织品染色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纺织行业中实际高效应用大有裨益,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从而促进了国家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燕,习智华,邢建伟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纺织品染色与印花实验”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02):174-176.

染料范文篇8

1.1工艺流程

染色→水洗→皂煮→水洗→烘干。

1.2工艺处方

分散艳蓝E-4R2%(owf),弱酸性艳蓝RAW2%(owf),阿白格B10~60g/L,载体0.2%~1.0%(owf),匀染剂10g/L,冰醋酸调节pH值5.5~6.0,温度60~100℃,保温时间30~80min,浴比1∶50。

1.3染色K/S值测试

将毛/涤织物平整放置好,在保证不透光的情况下,使用7000A型电脑测色仪进行测定。可以将布样折叠,以防透光,在织物的表面取3个点,读取3个值,记录波长最大时的K/S值。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载体用量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载体用量分别为0.2%、0.3%、0.4%、0.5%、0.8%、1.0%(owf),其他染色工艺条件相同,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阿白格B20g/L.由表1可知,K/S值随着载体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载体用量达0.5%(owf)后,K/S值反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载体在染色初期主要起促染作用,使混纺织物中涤纶纤维分子结构松弛,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对纤维及染料分子有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染料分子迅速进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纤维结合。而在染色后期,载体的这种作用同样可以加快纤维中染料的解吸。所以合适的载体用量为0.5%(owf)。

2.2阿白格B质量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g/L,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载体用量0.5%(owf).随着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K/S值先增加后降低,当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到20g/L以后,K/S值反而下降。阿白格B在染色中,主要是对毛/涤混纺织物中毛纤维起到匀染作用,增加得色量。所以选择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为20g/L。

2.3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温度分别为60、70、80、90、100℃,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用量0.5%(owf),阿白格B质量浓度20g/L.随着染色温度的提高、染色K/S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当温度达到90℃以后,K/S值急剧上升,这可能是因为羊毛结构中含有鳞片层结构,温度升高以后,鳞片层软化,羊毛纤维发生溶胀,同时涤纶纤维分子内链段运动逐渐增强,自由体积增大,利于染料上染,考虑到温度太高对羊毛损伤越大,选择染色温度为100℃。

2.4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浴比分别为1∶10、1∶20、1∶30、1∶40、1∶50、1∶60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对K/S值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染色过程中,浴比过小时,易使染液温度分布不均,被染纤维浸渍不充分,而且使被染物局部暴露在空气中,致使被染物吸染料不匀不透,造成染色匀染性差,导致染色不匀。同时过小的浴比会增加设备对纤维的磨损,影响染物的外观及手感,加工疵病增多;浴比过大,降低了染料在染液中的浓度,影响染料的上染百分率,致使染料的利用率下降,导致纤维上染料少,K/S值不理想。所以选定最佳浴比为1∶20。

2.5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时间分别为30、40、50、60、70、80min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为1∶2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K/S值逐渐增大,当超过70min以后,再继续延长保温时间,K/S值反而降低。染色保温时间过短,羊毛鳞片层的软化需要一定时间,染料不能充分的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在纤维上,K/S值小;保温时间过长,高温情况下会使羊毛纤维受到一定的损伤,K/S值增加不明显甚至降低,且手感较差。所以选定最佳保温时间为70min。

3结论

染料范文篇9

关键词:纺织印染;废水处理;生产工艺;处理方法

纺织工业废水污染物主要是棉毛等纺织纤维上的污物、盐类、油类和脂类,以及各种浆料、染料、表面活性剂、助剂、酸、碱等,纺织工业废水量大,是严重的污染源之一。纺织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将破坏水生生态平衡,恶化环境。因此要做好纺织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

1生产工艺及废水的产生

1.1生产工艺

棉纺织产品主要是由棉花或棉花与化学纤维混合后经过纺纱、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生产出的产品。有纯棉(白坯布、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产品和棉混织产品(白坯布、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棉混纺织产品中化学纤维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均超过棉花的数量)。棉及棉混纺织产品可分为薄型织物(普通白布及染色布)及厚型织物(绒布、灯芯绒布)两种。根据织造方式的不同,棉及棉混纺织产品可分为机织产品(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而织成的产品)和针织产品(由针将纱线钩成线圈,再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织物产品),除了染色前处理过程略有不同之外,其染色及印花工艺基本相同。

1.2废水来源

棉纺织工业废水主要来自染整工段,包括退浆、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印花和整理等排放较少织造工段废水。1.2.1退浆废水棉织物上的浆料和纤维本身的部分杂质在漂染前必须去除。退浆废水一般占废水总量的15%左右,污染物约占总量的一半。退浆废水是碱性的有机废水,含有各种浆料分解物、纤维屑、酸和酶等污染物,废水呈淡黄色。退浆废水的污染程度和性质视浆料的种类而异:过去多用天然淀粉浆料,淀粉浆料的BOD5/CODcr值为0.3~0.5;目前使用较多的化学浆料(如PVA)的BOD5/CODcr值为0.1左右;近年来改性淀粉逐渐有取代化学浆料的趋势,改性淀粉的可生化降解性非常好,BOD5/CODcr值为0.5~0.8。1.2.2煮炼废水为保证漂白和染整的加工质量,要将纤维中的棉蜡、油脂、果胶类含氮化合物等杂质去除。煮炼工艺一般用烧碱、肥皂、表面活性剂等的水溶剂,在120℃、pH值10~13的条件下对棉纤维进行煮炼。煮炼废水量大,呈强碱性,含碱浓度约0.3%,废水呈深褐色,BOD和COD均高达每升数千毫克。1.2.3漂白废水漂白工艺一般采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双氧水)、亚氯酸钠等氧化剂去除纤维表面和内部的有色杂质,使织物漂白。由于双氧水在漂白废水中几乎完全分解,而次氯酸钠和亚氯酸钠等含氯漂白剂的大部分氯又在漂白过程中被分解,所以漂白废水的特点是量虽大但污染程度小,BOD5和CODcr均较低,基本上属于清洁废水,可直接排放或循环使用。1.2.4丝光废水丝光处理是将织物在氢氧化钠浓碱液内浸透,目的是提高纤维的张力强度,增加纤维的表面光泽,降低织物的潜在收缩率,同时增加与染料的亲和力。丝光废水含氢氧化钠3%~5%,一般通过多效蒸发蒸浓回收后,先供丝光应用,再用于调配煮炼液、废碱液和用于退浆。所以丝光废水实际上很少排出,它在工艺上被多次重复使用,虽经碱回收,但碱性仍很强,BOD却低(但仍高于生活污水),其污染程度根据加工漂白布或本色布而异。加工漂白布时,织物先经漂炼后再丝光,污染程度较低;加工本色布时,退浆后直接丝光,致使原来进入煮炼废水的纤维杂质转到丝光废水,相应提高了污染程度。1.2.5染色废水染色废水的特点是水质变化大,色泽深,主要的污染源是染料和助剂。不同纤维原料需用不同的染料、助剂和染色方法,加上染料上色率的高低、染液的浓度不同、染色设备和规模不同,废水水质变化很大。一般染色废水的碱性都强,特别当采用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时,pH值高达10以上。染料本身的BOD均较低,COD却要高得多。染色废水中的许多物质不易被生物分解,生物处理对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仅60%~70%,脱色率也仅50%左右。1.2.6印花废水印花废水污染物主要来自调色、印花滚筒、印花筛网的冲洗水,以及后处理的皂洗、水洗、洗印花衬布的废水。印花废水的污染程度很高。此外活性染料应用大量尿素,使印花废水的氨氮含量升高。1.2.7整理废水整理废水除花衣毛之外,尚含有多种树脂、甲醛、表面活性剂等,但废水量较少。

2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纺织印染废水水量大,废水中含大量碱类,pH值高,含大量残余的印染助剂,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耗氧量大,悬浮物多,并含有微量有毒物质,若不经治理直接排放,将会对水体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纺织印染废水的治理,首先也应该以防为主,积极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物和废料的产生;通过逆流用水和重复用水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水的回用率;回用染化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又减轻环境污染,一举多得,最终的废水再经处理排放。纺织印染废水中常用的处理法如下。

2.1物理法

(1)栅栏法。用于去除废水中纱头、布块等漂物和悬浮物。主要有格栅和格网、筛网等。(2)调节池。由于纺织印染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必须设调节池,一般当废水量5000t/d时,调节池停留时间为4h;废水量2000t/d时,调节池停留时间为5h~6h;废水量小于1000t/d时,调节池停留时间为7h~8h。(3)沉淀池。印染废水的悬浮粒小,故不经其它(如化学)预处理时,不宜直接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又分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其中前者应用最多。(4)过滤法。在印染废水中采用的过滤多是快滤池,即在重力作用下,水以6m/h~12m/h的速度通过滤池完成过滤过程。

2.2化学处理法

(1)中和法。在印染废水中,该法只能调节废水pH值,不能去除废水中污染物,在用生物处理法时,应控制其进入生物处理设备前pH值在6~9之间。(2)混凝法。用化学药剂使废水中大量染料、洗涤剂等微粒子结合成大粒子去除,印染废水处理中需用的混凝剂有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等。(3)气浮法。印染废水中含大量有机胶体微粒、呈乳状的各种油脂等,这些杂质经混凝形成的絮体颗粒小、重量轻、沉淀性能差,可采用气浮法将其分离;目前在印染废水治理中,气浮法有取代沉淀法的趋势,是印染废水的一种主要处理方法。在印染废水中气浮处理主要采用加压溶气气浮法。(4)电解法。该法脱色效果好,对直接染料、媒体染料、硫化染料、分散染料等印染废水,脱色率在90%以上,对酸性染料废水,脱色率在70%以上。该法缺点:电耗及电极材料耗量大,需直流电源,适宜于小量废水处理。(5)吸附法。吸附法对印染废水的COD、BOD去除十分有效,由于活性炭吸附投资较大,一般不优先考虑,近年来有泥煤、硅藻土、高岭土等活性多孔材料代替活性炭进行吸附,对印染废水宜选用过滤孔发达的活性吸附材料。(6)氧化脱色效率低,仅40%~50%,混凝脱色效率较高,达50%~90%之间,但用这些方法处理后,出水仍有较深的色度,必须进一步脱色处理,目前用于印染废水脱水的方法主要有光氧化、臭氧氧化和氯氧化法,由于价格等原因,应用最多的是氯氧化法,其常用的氧化剂有液氯、漂白粉和次氯酸钠,此种方法由于处理成本高和操作运行条件较高,而较少适应。

2.3生化法

(1)厌氧发酵法。纺织印染废水如单独采用好氧生化处理或附加混凝处理,动力消耗大,且许多废水基质难以被分解和脱色,实践证明,辅以厌氧技术处理该类废水,效果良好,厌氧发酵工艺又分为常规厌氧发酵、高效厌氧发酵、厌氧接触法、厌氧过滤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改进型厌氧发酵装置(UASB+AF)、厌氧折流式工艺、厌氧流化床或膨胀床工艺、下流式厌氧过滤(固定膜)反应器等几种工艺。(2)生物膜法。又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其中后两种方法在国内的印染废水治理中使用较多,生物转盘法适用于小水量的印染废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印染废水时多采用鼓风曝气接氧化法,生物滤池中塔式生物滤池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印染废水中。(3)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有推流式活性污泥法、表面曝气池等。活性污泥法具有投资相对较低、处理效果较好等优点。其中,表面曝气池因存在易发生短流、充氧量与回流量调节不方便、表面活性剂较多时产生泡沫覆盖水面影响充氧效果等弊端,近年已较少采用。而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废水处理站仍广泛使用。污泥负荷的建议值通常为(0.3~0.4)kg(BOD5)/kg(MISS)d其BOD5去除率大于90%,COD去除率大于70%,据印染行业地经验表明,当污泥负荷在小于0.2kg(BOD5)/kg(MISS)d时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COD去除率为60%~80%。

2.4预处理

印染废水污染程度高,水质水量波动大,成分复杂,一般都需进行预处理,以确保生物处理法的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1)调节(水质水量均化)如前所述,印染废水的水质水量变化大,因此,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一般设置调节池,以均化水质水量。为防止纤维、棉籽壳、浆料等沉淀与池底、池内常用水力、空气或机械搅拌设备进行搅拌。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8h。(2)中和印染废水的pH值往往很高,除通过调节池均化其本身的酸碱度不匀性外,一般需要设置中和池,以使废水pH值满足后续处理工艺的要求。(3)废铬液处理在有印花工艺的印染厂中,印花滚筒镀筒时需使用重铬酸钾等,辊筒剥铬时就会产生铬污染。这些含铬的雕刻废水必须进行单独处理,以消除铬污染。(4)染料浓脚水预处理染色换品种时排放的染料浓脚水,数量较少,但浓度极高,COD可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对这一部分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可减少废水的COD浓度,这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企业尤其重要。

3总结

综上,纺织印染废水由于具有废水量大、水质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其治理比较复杂,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化法等方法。必须根据织物采用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加工的方法,特别要了解各工艺操作过程中投加药料、染料、助剂的情况,对废水组分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优化的处理技术。为了提高出水水质和废水回用,往往需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处理工艺。它的处理一般也划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处理阶段。一级处理多采用格栅、预沉池或初沉池,用简单的物理机械法或化学法使废水中悬浮物或块状体分离出来,或中和废水的酸碱度。二级处理多是生物化学处理,可有效地去除胶状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效地改善水质,废水可生化性较好时,可选择生化法;当废水可生化性较差时,可选择化学法,如混凝沉淀或加压气浮等方法。三级处理多采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对其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

作者:柏立森 周永艳 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染料范文篇10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降解;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其结构稳定,不易降解,且毒性大,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工、石油、农药、电子、纺织、造纸、化妆品及制药工业,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近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以细菌和真菌中的白腐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研究颇多[1],而镰刀菌(Fusarium)少有人涉及。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种属,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易培养,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且抗毒性强。过去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镰刀菌及其所产毒素的危害上,为开发利用这一真菌资源,笔者综合近年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探讨了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和合成染料,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和其应用前景。

1镰刀菌处理氮氧化物及其机制

Fusariumoxysporum的细胞色素P450NADH-NO还原酶(P450Nor)是属亚铁血红素-硫醇蛋白家族,是真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酶,此酶能催化还原2分子的NO到1分子N2O,如反应式(1),它还可作为还原剂催化还原N2O4。Fe3+-NO复合体被认为是此酶的酶-底复合体,P450Nor在分子氧极为有限的时候,使得NO的还原加快,其催化机理见图1,这与反硝化细菌的氧化氮还原酶不同,后者可以将NO直接转化为N2,但所需时间比前者要长[2]。这为生物脱出氮氧化物的污染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模式菌,必将在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1依赖NADH的NO催化还原反应机制

2镰刀菌处理氰化物及其机制

利用镰刀菌12号固定化细胞降解氰化物的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氰化物可显著提高诱导酶的活力,经海藻酸钙固定后相对活性为89.68%,最适pH=8.0~9.0,最适温度为35~45℃。固定化细胞柱连续处理浓度500ppm,流速15ml/h,运转90h,出水CN-<10ppm。Alain等[3]从被氰化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一株在碱性条件(pH9.2~10.7)下对氰化物有良好的降解效果的FusariumsolaniIHEM8026,并利用K14CN碳原子示踪法研究了氰化物的降解途径,认为氰化物降解有两步反应:

在反应(2)中菌株没有生长,在反应(3)中伴随着菌株的生长,说明氰化物对菌株有一定的毒性,外加营养介质对反应(3)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氰化物水合酶外,腈水解酶也具有降解氰化物的活性。

Kobayashi等[4]认为腈水解酶酶解机理中氨基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当氰化物水合酶的最佳途径为III时,腈水解酶的最佳途径为IV/V(如图2)。这样可对含有CN-的碱性工业废水不经酸化处理而直接进行生物处理,避免了HCN的挥发,这将对含氰废水的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2腈水解酶/氰化物水合酶降解氰化物的途径

3镰刀菌处理酚类化物及其机制

镰刀菌在芳香族化合物生物圈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酚类化合物,如Fusariumflocciferm,Fusariumsp.FE11等对苯酚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5]。李济吾等[6]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研究了Fusariumsp.HJ01降解苯酚的动力学符合Andrews模型,见公式5,添加适量蔗糖可促进HJ01菌对苯酚的降解,在蔗糖添加量3g/L、初始pH=6.0、30℃的最适条件下,420mg/L的苯酚溶液经4d后可被HJ01完全降解。Santos等[5]认为苯酚是通过儿茶酚的邻位断裂开环,进入β-酮己酸代谢途径,而被彻底矿化的,Fusariumsp.FE11的细胞提取物就具有儿茶酚1,2-双加氧酶和苯酚羟化酶的活性,这不同于混浊红球菌R7等细菌降解酚类物质的机制,后者是通过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催化酚类物质开环降解的。但镰刀菌有细胞壁,比细菌有更强的耐酚能力,说明镰刀菌在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4镰刀菌处理多环芳烃及其机制

镰刀菌可以降解土壤中菲、芘,经处理360h后,对菲、芘的降解效率分别76.96%和20.69%。Fusariumsolani通过14CO2示踪法证实了其可使苯巴芘矿化,并同化为自身的生物量[7],而且其胞内脂肪泡对多环芳烃(PAHs)也有累积和降解作用,其从培养基质里吸收PAH是不需能量的被动过程,累积过程不受其老化的影响。PAH在脂肪泡内的累积是PAH可能被氧化的开始位置,但累积和降解不是同步的。这说明镰刀菌既可降解多环芳烃,也可累积回收多环芳烃,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过去对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的研究多集中于白腐菌,但白腐菌的生长周期长,且在营养生长阶段不产生木质素氧化酶和锰过氧化酶等这类对PAH有降解作用的酶类,这就成了白腐菌在PAH治理应用中的瓶颈。

5镰刀菌处理合成染料及其机制

合成染料大多是芳香族化合物,化学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尤其是含璜酸基的蒽醌染料。多数研究是白腐菌降解偶氮染料,而白腐菌培养时间长,脱色时间大多在7~14d。李济吾等[8]在国内外首次从膨润土中分离筛选了一株高效降解蒽醌性染料酸性蓝B的镰刀菌Fusariumsp.HJ01菌株,该菌株在25℃下培养96h后,加入到含100mg/L酸性蓝B的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96h时,酸性蓝B的脱色率达100%,并指出该菌株所产的漆酶在酸性蓝B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该染料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染料的吸附、富集阶段,菌体变为染料的颜色;其次是生物降解阶段,被染料染色的菌体逐渐变为原来菌体的颜色。在第二阶段,染料的生物降解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染料透过HJ01菌株的细胞壁进入质膜,二是在质膜上的传递并通过菌体细胞的生命活动如漆酶的产生,使氧化、还原等过程得以发生,从而促使其降解。这也显示出镰刀菌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6问题与展望

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日益显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但镰刀菌自身也有缺点,有的种类能产生毒素,如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烯酮、串珠镰刀菌素和丁烯酸内酯等。但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日臻成熟,采用驯化、培养和诱变、遗传、克隆等技术,使得高效菌株的选育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利用镰刀菌这一常见且重要的真菌资源并结合近年的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情况,建议今后的镰刀菌研究工作应集中在:

(1)进一步开展高效且无毒镰刀菌的选育研究和镰刀菌所产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高效降解环境有毒污染物的新型优良菌株,扩大其应用范围。

(2)大力加强高效镰刀菌应用工艺的开发研究,确定反应器构型、操作条件等工艺参数,建立示范工程,尽快使高效菌的应用产业化。

随着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真菌资源必将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昊,邱森,章俭,等.高活性萘降解细菌HydrogenophagaPalleroniiLHJ38的研究.化工环保,2006,26(2):87-90.

[2]蒋文举,毕列锋,李旭东.生物法废气脱销研究.环境科学,1999,20(3):34-37.

[3]AlainD,ThereseC,.PrortalJM,etal.CyanideDegradationunderAlkalineConditionsbyaStrainofFusariumsolaniIsolatedfromContaminatedSoils.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97,7:2729-2734.

[4]KobayashiM,Goda,mun.1998,253:662-6666.

[5]SantosVL,ValterRL.Biodegradationofphenolbyafilamentousfungiisolatedfromindustrialeffluents-identificationanddegradationpotential.ProcessBiochemistry.2004,39:1001-1006.

[6]李济吾,张珍.镰刀菌HJ01对苯酚的降解性能.化工环保.2006,26(5):3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