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0:02:28

取经范文篇1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创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

1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2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3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取经范文篇2

关键词:投标环境;投标决策;经济效益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上项目,同时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招标人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投标的方式选择承包商。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工程项目也不少。面对众多的招标项目,是投标还是不投标,如何投标?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企业应充分调查投标环境,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投标决策。下面从七个方面探讨投标环境与投标决策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理智的投标决策。

二影响投标决策的七种投标环境

(一)市场环境

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在建筑市场中,工程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买方”为业主,需要找到合适的承包商,而承包商作为“卖方”需要在市场中寻找经营的机会,为业主提供制造产品全过程的服务。业主所关心的是承包商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能否为其提供满意的、合格的产品。而承包商能否达到业主的要求,除了其自身具备的条件外,还要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与约束。任何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都要先做好市场调查。首先要搞清市场要素,不同市场所具备的市场要素情况一般大不相同,当地市场的人工、材料、机械、交通运输、税收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其二,要了解市场的竞争机制,了解参与投标各方的有关背景和竞争对手投标水平;其三,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了解业主的信誉和市场的整体信誉,市场的供应能力,配套协调的机制,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政策;其四,项目周边是否有强装、强卸、漫天要价等不良事件。这些为建立市场,乃至将来发展和巩固市场所必须开展的工作。

(二)技术环境

在招标项目中并不是所有的标都去投,而是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特长,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工程项目投标。因为每个工程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工程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承包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中标将会浪费投标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无谓的支出。

(三)经济环境

在承包工程的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三大目标管理的控制中,如何控制好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获取较好的利润,是每个承包商所关心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掌握市场经济信息和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环境要素有:设备材料价格、人员工资水平、资金来源、资金成本、银行贷款利息、融资条件、国家的经济优惠政策和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可利用的优惠条件等;并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有重大影响的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渠道、税收等重要环节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社会环境

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设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对承包商执行项目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承包商在进入一个市场前,应该对该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宗教文化、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业主的信誉和政治背景、社会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承包商尤其是投资项目的总承包商在进入市场之前,或在工程投标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将会给工程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政策环境

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和活跃市场的经济起着主导和调控作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亦是如此。不论是参与投标竞争承包项目还是以融资方式承揽工程项目,其工程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对项目的执行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承包商在进入一个市场前要对它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社会秩序、民族意识进行详细地调查和了解,以评估执行项目的风险。

(六)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形、地质、水文、交通等工程建设要素,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应着重于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通过调查当地的历史记录了解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高温气候、瘟疫等的发生情况和规律,以减少因灾害的发生给工程建设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避免工程风险的积极措施。除此之外,承包商更应关注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满足业主国家的环保要求。

(七)合同环境

工程承包合同是执行一项工程项目的法律性文件,在工程项目的执行中任何施工程序和工作环节都要在合同环境下予以实施。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和最终成果都是要按照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合同期限予以检验、评定验收和支付工程款。因此,合同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执行的成败。

取经范文篇3

编者按:“三培两带”本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但庐山区却把它灵活运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庐山区的实践表明,党建工作的创新,除了另辟蹊径的“新”以外,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劳爱国,是江西九江市庐山区一家民营企业———江诚制衣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另一名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因为正是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下,他由一名管生产的中层干部,成为企业的副总,并成为区生态工业城党工委委员。

在庐山区非公企业当中,有不少像劳爱国这样由生产技术骨干而入党、而“提干”,或由原来的普通党员而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最后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人。他们的成长,源于庐山区近年来借鉴农村党建经验,在非公党建中开展的一项活动:“三培两推”。

用农村党建的经验破解非公企业党建难题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和国企党建,有其自身特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庐山区委书记余策恩谈起“三培两推”的起源时,谈了他的体会,“只有根据非公企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近年来,庐山区非公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3年非公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额的70%以上。尽管对非公企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梳理卓有成效,尽管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工业城党工委,加强了非公党建工作,但有两大难题仍困扰着他们:

一个是在非公企业如何发展党员,一个是非公企业中的党员如何发挥作用?

庐山区有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党建中的“三培两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以及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搞得有声有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非公党建遇到难题,庐山区委自然把眼光转向农村党建这一“亮点”,希望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非公党建与机关、国企党建有很大不同,但与同是搞市场经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农村党建,倒有许多相似点。在多方比较之后,区党委考虑要尝试对农村党建进行“移植”改造———“三培两推”随之出台。

党员素质提升支部活力增强

庐山区生态工业城是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这里的“三培两推”工作也最富特色。

党工委在物色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时,除了考虑其是否有在国企中从事党务工作经验的因素外,特别重视在生产技术上是否过硬。选出的支部书记,7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三培两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他们还实施了“非公企业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建立职工党校,为企业党支部配齐电教设备,免费办培训班。万事建材公司、美庐乳业等企业党支部组建了各自的企业党校,加强对企业党员的培训。

“争先创优”、“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有利于提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生产技术水平的活动,成了“三培两推”的有效载体。许多企业党支部给“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制定了具体的责任和技术规范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和考评,工业城党工委还评选党员“企业明星”,激励更多党员成为技术骨干,对活动中涌现出的非党员的生产技术骨干,包括工作出色的工青妇组织的负责人,列入发展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一批批技术骨干和党员汇聚到了一起,很快就形成了声势,创出了成果。在九江兴达制罐厂,车工、党员罗会君成为厂里的“第一把刀”;在鑫星玻纤厂,原为劳资科长的共产党员熊尚金调任织布车间主任后,带领员工使织布产量当月即比上月上升7.1%,产品次品率下降68.7%;厂党支部还针对织布车间油污问题,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攻关,彻底解决了因牵手带动钢管产生向上喷油问题……

与此同时,工业城党工委启动目标管理机制,对由于能力或责任心等因素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及时进行调整,协调业主另选负责人,并推荐优秀的党员技术骨干进入企业的管理层。一批政治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扛起了非公企业的大梁。非公企业中有60多名党员任中层领导职务,所有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都担任了企业管理人员,90%以上进入企业决策层。

真正避免“两张皮”做到各方都满意

庐山区财兴五金机电厂,以往产品中的次品按合格品价值计算,每年高达50万元以上。去年企业党支部在“三培两推”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活动,产品不合格率下降了35%。业主江训忠高兴地表示:“招工就要招党员!”现在全厂的33名党员,均成了生产、管理的主力军。共产党员熊宝卿成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经常向业主灌输“依法纳税就是为企业的明天投资”的理念,深得业主的信任和赞赏。

“‘三培两推’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非公企业实际的党建新路。”庐山区委副书记吴秋红,把这一做法的好处归纳成三句话,“避免了非公党建与经营的‘两张皮’,确保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收到了各方都满意的效果。”

能否避免党建与经营的“两张皮”,是搞好非公党建的关键。“三培两推”从抓生产技术骨干入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与业主的经营目标可谓不谋而合。生产技术骨干加入党组织,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党员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增强了党员的示范作用。所有这些,无疑都有利于生产经营。

取经范文篇4

劳爱国,是江西九江市庐山区一家民营企业——江诚制衣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另一名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因为正是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下,他由一名管生产的中层干部,成为企业的副总,并成为区生态工业城党工委委员。

在庐山区非公企业当中,有不少像劳爱国这样由生产技术骨干而入党、而“提干”,或由原来的普通党员而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最后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人。他们的成长,源于庐山区近年来借鉴农村党建经验,在非公党建中开展的一项活动:“三培两推”。

用农村党建的经验破解非公企业党建难题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和国企党建,有其自身特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庐山区委书记余策恩谈起“三培两推”的起源时,谈了他的体会,“只有根据非公企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近年来,庐山区非公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3年非公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额的70%以上。尽管对非公企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梳理卓有成效,尽管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工业城党工委,加强了非公党建工作,但有两大难题仍困扰着他们:

一个是在非公企业如何发展党员,一个是非公企业中的党员如何发挥作用?

庐山区有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党建中的“三培两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以及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搞得有声有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非公党建遇到难题,庐山区委自然把眼光转向农村党建这一“亮点”,希望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非公党建与机关、国企党建有很大不同,但与同是搞市场经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农村党建,倒有许多相似点。在多方比较之后,区党委考虑要尝试对农村党建进行“移植”改造——“三培两推”随之出台。

党员素质提升支部活力增强

庐山区生态工业城是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这里的“三培两推”工作也最富特色。

党工委在物色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时,除了考虑其是否有在国企中从事党务工作经验的因素外,特别重视在生产技术上是否过硬。选出的支部书记,7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三培两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他们还实施了“非公企业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建立职工党校,为企业党支部配齐电教设备,免费办培训班。万事建材公司、美庐乳业等企业党支部组建了各自的企业党校,加强对企业党员的培训。

“争先创优”、“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有利于提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生产技术水平的活动,成了“三培两推”的有效载体。许多企业党支部给“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制定了具体的责任和技术规范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和考评,工业城党工委还评选党员“企业明星”,激励更多党员成为技术骨干,对活动中涌现出的非党员的生产技术骨干,包括工作出色的工青妇组织的负责人,列入发展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一批批技术骨干和党员汇聚到了一起,很快就形成了声势,创出了成果。在九江兴达制罐厂,车工、党员罗会君成为厂里的“第一把刀”;在鑫星玻纤厂,原为劳资科长的共产党员熊尚金调任织布车间主任后,带领员工使织布产量当月即比上月上升7.1%,产品次品率下降68.7%;厂党支部还针对织布车间油污问题,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攻关,彻底解决了因牵手带动钢管产生向上喷油问题……

与此同时,工业城党工委启动目标管理机制,对由于能力或责任心等因素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及时进行调整,协调业主另选负责人,并推荐优秀的党员技术骨干进入企业的管理层。一批政治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扛起了非公企业的大梁。非公企业中有60多名党员任中层领导职务,所有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都担任了企业管理人员,90%以上进入企业决策层。

真正避免“两张皮”做到各方都满意

庐山区财兴五金机电厂,以往产品中的次品按合格品价值计算,每年高达50万元以上。去年企业党支部在“三培两推”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活动,产品不合格率下降了35%。业主江训忠高兴地表示:“招工就要招党员!”现在全厂的33名党员,均成了生产、管理的主力军。共产党员熊宝卿成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经常向业主灌输“依法纳税就是为企业的明天投资”的理念,深得业主的信任和赞赏。

“‘三培两推’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非公企业实际的党建新路。”庐山区委副书记吴秋红,把这一做法的好处归纳成三句话,“避免了非公党建与经营的‘两张皮’,确保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收到了各方都满意的效果。”

能否避免党建与经营的“两张皮”,是搞好非公党建的关键。“三培两推”从抓生产技术骨干入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与业主的经营目标可谓不谋而合。生产技术骨干加入党组织,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党员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增强了党员的示范作用。所有这些,无疑都有利于生产经营。

取经范文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承包;索赔;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公路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且复杂,加上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影响大等自身特点,导致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追加额外工作项目、工程费用及工期变化的可能。换言之,索赔及反索赔始终贯穿于工程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发掘合同潜力,获取经济补偿,即索赔及反索赔,也就越来越成为一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的手段,得到了土木工程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很多事例充分显示了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条件下,行使索赔及反索赔权利是一种保护良好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风险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探究有关索赔的管理工作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2工程索赔概述

2.1索赔的概念

工程索赔是指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由于对方以及无法防止的外因使权利人受到损失时向对方提出请求给予补偿的过程。工程索赔是工程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重要的业务活动,属于合同履行过程中正常的风险管理,它是合同各方各自享有的权利,也是合同各方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途径。

2.2索赔的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合同为准绳。在工程承包实践活动中,索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实为依据。在提出索赔要求时,必须提出足够的经认真准备的论证资料,特别是详细完整的工程记录,以支持索赔。同时还应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合同正是这一行为的前提。签订后的合同对缔约方都是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索赔以合同为基础,有事实、有依据,依法办事。

(2)定量可靠,计算精确。承包商在提出索赔时往往具有机会性,所编报的报告在不同程度上均具有夸大和虚拟成分,这些常常会引起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的反感。因此,若索赔报告中只有定性而在定量中出现错误就会降低整个索赔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特别是在提供索赔证据资料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索赔价款计算的严格性,使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能够一目了然地确认其合理性和真实性。

(3)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索赔虽然是单方面的权利主张,但要使索赔顺利实现必须讲究策略,从全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在交涉中既不可据理力争,也不可有理不争,应坚持平等互利,适当时作合理让步,才能使索赔顺利实现,否则,引起对方反感或旷日持久的争端对各方都得不偿失。

(4)严格掌握索赔的时效性。承包商应在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内提出索赔,超过规定期限提出的索赔会使得准确确认索赔难度很大,根据合同规定监理工程师有权按承包商自动放弃这种权利来处理,这是索赔处理中的国际惯例。

2.3索赔的作用

索赔的作用概括起来有:能确保合同的正确实施,落实并调整合同双方的经济责任关系,维护合同各方的正当权益,促使工程造价更趋于合理化等。

3工程索赔的类型及成因

FIDIC合同条件中用于索赔的条款很多,这些索赔按引发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业主过错或承包商责任引起的索赔,工程师过错和责任引起的索赔,合同变更特别是工程变更及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等四大类。下面分别从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各自的角度,阐述一下索赔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3.1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

(1)合同文件的缺陷引起的索赔。合同文件的缺陷表现为文件本身规定不严密、不完整,甚至缺误或自相矛盾(当然这种情况下,工程师有权作出解释),对于合同各方来说,业主作为合同主导起草人,对合同缺陷应负完全责任。如:工程师必须解释或修正构成合同一部分的文件或工程师必须向承包商发出提示,以便他按指示去施工,结果导致承包商由此而引发成本增加或工期延长。

(2)业主违约引起的索赔。业主违约常表现为业主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为承包商提供应由其提供的,使承包商得以正常施工的必要条件,或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支付款项。如:干涉、阻挠或拒绝任何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支付证书颁发所需的批准;业主由于不可预见原因或经济原因,引发工程中止或解除合同;业主将土场使用权延迟移交;业主供应材料的延误或不符合合同约定;工程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有关图纸、指示、指令或各种证书的和批复。

(3)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索赔。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很大,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其无法合理预见的非常现场条件有工地的地质情况(如地下水、地质断层、熔岩孔洞、地下文物遗址等)和人为阻碍物(如供水、供油管道、通讯光缆、废弃地基、受腐蚀的水或土壤等)。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和障碍,常常会导致涉及变更,工期延长或成本大幅度增加等结果。如:施工中承包商开挖到化石、文物、矿产等珍贵物品,不得不停工加以保护。

(4)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工程变更常表现为工程进展中形式的改变,工程数量上的改变或工程质量要求及标准方面的改变,同时还包括合同方面的任何形式的、内容的、数量的改变,这些均会直接影响进度计划和工期,必然会引起新的施工费用或工期的延长,自然而然会引发索赔。如:施工中发现原设计图纸错误或与实际地形、地貌不符,工程师为克服此问题发出变更令;或为满足地方政府要求而进行设计优化;或由于变更合同总价格超过有效合同价的15%。

(5)工程师指令引起的索赔。工程师指令通常表现为工程师指示承包商加速施工,进行某项工作,更换某些材料,采取某种措施和某项工艺以及停工。为了保证合同工程达到既定目标,工程师可以各种必要的现场指令,相应地,这些指令(含错误指令)就有可能造成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如:工程师指示提高质量标准;工程师的不适当决定和苛刻检查(如工程师提供的水准点、基线等测量资料不准确或错误;要求承包商进行额外钻孔及勘探工作;以及提供额外样品与试验,下令对已覆盖的隐蔽工程再行揭露和开孔或要求承包商调查和检查缺陷,而结果是均非承包商原因)。

(6)特殊风险引起的索赔。在大型工程施工中,由于工程自身特点,以及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以致引发许多特殊风险。在土木工程中,工程本身的损害是由特殊风险(也称业主风险)引起的,那么承包商有权得到补偿。如:遇到战争、地震等不可抵抗力造成损害;对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的补救或修复;由于物价波动或金融危机引起的工程成本的增加;由于货币及汇率的变化使成本发生变化以及后继法规的变化(如限制进口、外汇管制、捐税条款变化等)引起工程成本的改变。

(7)其他承包商干扰引起的索赔。其他承包商干扰通常是指其他承包商未能按时、按序进行并完成某项工作,各承包商之间配合协调不好等而给本承包商的工作带来的干扰。大中型土木工程,往往会有几个承包商在现场施工,由于各承包商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工程师作为业主委托人有责任组织协调好各个承包商之间的工作,否则,将会给整个工程和各承包商的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引起承包商索赔。如:某承包商不能按期完成他那部分工作,其他承包商的相应工作也会因此延误;业主雇佣本承包商,为其他承包商提供服务。

(8)其他第三方原因引起的索赔。其他第三方原因通常表现为因与工程有关的其他第三方的问题而引起的对本工程的不利影响。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索赔往往比较难以处理。例如,业主在规定时间内依规定方式向银行寄出了要求向承包商支付款项的付款申请,但由于邮路延误,银行迟迟没有收到该付款申请,因而造成承包商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收到工程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承包商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款项,所以承包商往往会向业主索赔,对于第三方原因造成的索赔,业主给予补偿后,业主应该根据其与第三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或有关法律规定再向第三方追偿。

3.2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索赔要求时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承包商为了实现索赔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认真填写好工作日志,确保各项记录齐全;拍摄好工程照片或录相、留好第一手资料;文件归档、编号以便随时查备;重大事项均以文字形式记载,把握好细节;人工、材料设备消耗建立台账,进行成本核算;凡属业主命令承包商去完成非承包商应完成的任务,要另立案卷;掌握好索赔时效。

3.3业主应如何预防和减少承包商的索赔

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索赔:加强风险意识;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不随意下达停工令;严格控制工程范围;迅速及时处理好合同争端;尽可能避免业主违约,减少监理工程师失误。

3.4业主向承包商的索赔

在工程承包实践中由于承包的责任而导致业主损失往往以违约罚款的形式出现,因而,业主向承包商索赔常被称为违约罚款。但我们定义的索赔是一种权利主张,是双向的。业主可依据下列法律事实的出现有权向承包商提出索赔。

(1)由于承包商的责任引起工期延误。承包商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未能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完成工程,则业主有权据合同规定对拖期予以罚款。

(2)施工缺陷。承包商施工不当造成工程有缺陷时,业主有权向由此而引起的损失提出索赔要求。

(3)经济担保的反索赔条款。承包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未能按期归还预付款或不能履行施工合同时,由此而引起的损失,业主可索赔。

(4)保留金的反索赔条款。保留金作为履约担保的补充形式,同样是承包商不能按合同规定履约时引起的损失,业主可索赔。

(5)其他。由于承包商的原因给业主引起的其他损失如运输时,旧路或桥梁的损坏、工程保险失效等,业主也有权提出索赔要求。

3.5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业主需做的准备工作与承包商向业主索赔的准备工作大体相同,只是各自目的不同。这些工作一般由监理工程师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遇有工程缺陷问题时,还应有承包商的签字加以确认。

3.6承包商预防和减少业主反索赔的措施

一般讲,承包商预防反索赔的措施有:仔细研究对待投标报价;签订合同时注意协商与谈判;加强施工质量,进度计划与控制管理;不可随意扩大工程范围且变更必须有书面记录;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4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索赔事件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是个核心人物,在整个合同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索赔有以下地位:①监理工程师受业主委托对工程索赔进行管理;②监理工程师有权处理索赔问题;③索赔争议的调解人地位;④争执的仲裁和诉讼过程的见证人地位。

作为一名全能复合型人才,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事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预测和分析导致索赔的原因和可能性,防患于未然;②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扼制索赔事件的发生;③公正合理地处理和解决索赔。

取经范文篇6

一、坚持“四个结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财政部门以此为契机,坚持“四个紧密结合”,即: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与服务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与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与强化财政管理紧密结合,提升活动开展成效。

(一)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紧密结合。

努力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促进机关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大力营造活动开展氛围。迅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活动主题和实施步骤,并召开市直财政系统动员会议,传达李源潮部长、李玉妹部长和徐东升部长的讲话精神,全面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在财政内网开通《创先争优》专栏,为每个支部设置分专栏,及时上传活动信息;在局机关大楼、会计学校、会计之家悬挂宣传横幅、设置宣传刊板,在全系统营造活动开展的浓厚氛围;结合财政实际,制定了财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标准(各有10条),使创争标准更具体、更明晰,为创争工作打下基础。

二是全面开展党员目标承诺活动。制定下发了《市财政局2010年党务工作要点》,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工作开展紧密结合起来,每个党员结合各自实际,分别作出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和实事承诺。共性承诺是根据财政工作职能,以全体党员在理想信念、履行职责、服务群众、工作作风、等方面做出承诺;岗位承诺是党员根据各自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出承诺;实事承诺主要是办实事的承诺,包括资助困难儿童、帮助困难老人等。各党小组、各支部共制定承诺书163份,同时,将目标承诺上传至《创先争优》专栏,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组织40多名党员赴天福山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天福山革命纪念馆,接受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将财政系统先进典型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整理,下发了《关于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号召财政系统干部向沈浩同志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投身财政改革发展事业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开展了“廉政法规学习月”活动,召开“全市财政系统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议”,观看了典型案例教育片《财苑警钟》,教育引导干部端正理想信念,以高尚的情操和进取的精神鞭策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敬业奉献、努力工作上;将每5年举行一次的财政系统“双先”(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与此次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这次财政系统双先的评选,将评选出全国、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我们将以评选出的先进为典型,号召全体财政干部认真学习先进典型,掀起全财政系统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将创先争优与服务科学发展紧密结合。

创新政策措施,将财源建设寓于转方式、调结构之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优质特色财源。坚持把科研创新、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点,拨付3150万元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项目,目前,全市31种产品被纳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有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国家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安排3000万元财政资金,重点扶持三角、威高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并着手进行了第二轮扶持的调查摸底和实施准备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资2000万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继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加快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财政临时还贷资金扶持,今年上半年,累计为143户中小企业办理还款再贷21.5亿元,化解了企业资金运转瓶颈制约,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着力激发企业成长动力。制定出台《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等政策,引导和激励各行各业加强质量管理,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对38个获得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兑付奖励资金500万元,引导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拨付资金55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2012年受市政府表彰的49个内外资大项目和30个外经贸先进企业,全市对外贸易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喜人变化。

(三)将创先争优与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

创建更为完善的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330元增加到345元,农村低保由每人每年1200元增加到1400元,失业保险金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至510元,日常门诊医疗补助金由每人每月21元提高为26元,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10元。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政府对每名参保人在缴费期间给予每年50元的补贴,符合条件的参保人每月最低可领取33元的养老金,荣成市为全国试点,每人可领取55元。截至目前,全市新农保参保人员49.9万人,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了81%以上,收缴养老保险费1.3亿元。

二是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开展以“三清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捐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年内市级环境整治专项资金预算1500万元,各市区、开发区按照不低于1:2的配套比例落实财政预算资金,目前已到位整治资金14579.6万元,全市200个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共清理“三大堆”7.35万处、乱搭乱建3.7万处,硬化主干道125.2万平方米,新增或改造路灯3417基(盏),村庄绿化和围村造林共栽植各类树木180.1万株,农村环境大为改观。

三是着力促进文体医疗事业发展。拨付210万元,支持“幸福”文化年和二十二届省运会,并强化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赛和世界帆船锦标赛的财务管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筹集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提高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医疗保障水平;研究制定了我市《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政策依据,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将创先争优与强化财政管理紧密结合。

创建手段先进、方法科学、基础扎实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围绕“资产管理年”活动,下发了《关于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开通了“市公共资产管理网站”,构建起了产权清晰、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积极盘活公共设施,市管公园闲置房屋公开招租取得合同收入约4000万元,停车场实行企业统一运营,停车费收入的25%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每年可增收200多万元。

二是改革资金支出管理方式。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和领域,上半年共提报教育、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的51个评价项目;牢固树立“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科学评审观,上半年财政投资评审总额12.9亿元,直接核减项目投资1.67亿元;出台了《市集中核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改革单位达到了216家,发卡2513张,刷卡金额达到142万元,提高了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是全面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双向确定目标,把责任量化到科室、考核到岗位,让每个人都想干事;加强标准建设,将每项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让每个人都会干事;坚持日常督办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让每个人都干成事;建立效益效率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创新创优创效,让每个人都干好事。通过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财政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的跨越和发展。财政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先后被市委、省厅、《中国财经报》刊载推广,并在7月份中组部在召开的“财政改革与发展研究班”做典型交流发言。

二、着重做到“三个体现”,将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

在今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着重抓好以下“三个体现”:

(一)将创先争优活动体现到财源建设上

围绕贯彻落实全省财政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将打造我市基础牢、结构优、潜力大、后劲足的现代化财源体系作为财政部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与保发展、增财源的有机统一。要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加强资金整合力度,实行同类资金、省市县三级资金的捆绑使用,放大财政投入效果,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财源建设道路。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积极促进金融业、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继续落实好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在第一轮扶持的基础上,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第二轮扶持,不断夯实我市的财源基础,同时要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担保等专项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创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继续实施财政临时还贷资金扶持,破除发展的资金瓶颈,达到援企解困的目的。发挥好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更多地将我市企业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

(二)将创先争优活动体现到民生发展上

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将加快推进民生发展放在财政保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解民忧、增民利、惠民生,集中财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荣成市试点的基础上,争取将乳山市、文登市纳入全国、全省试点范围。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补贴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让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立足于实现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率先发展,进一步统筹本级财力,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拟筹措四个1500万元,分别支持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居住工程和村村通油路养护、村村通自来水维修改造等四个长效机制,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新的提升。

取经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对纳税人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的详尽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员莫属。第二在纳税评估工作的执行中,对一些适用法规,政策的确认上,评估指标的具体含义、计算及一些具体实务的协调沟通上,综合科室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而综合科室的职责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报大厅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够确实发挥出来,对纳税评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调账问题是很重要的。账务调整,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审查结果,正确及时地调整账务,既可防止明补暗退,又可避免重复征税。但账务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综合科室的专门人员来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取经范文篇8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主权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公务员之家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取经范文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间税收竞争行为不断加剧,甚至进入混乱的“战国时期”,给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借鉴一些国家在区域税收竞争上的规范性作法,提出一些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设想。

2005年3月513,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呢?我认为其中之一是不能忽视现实中存在的区域税收竞争行为。我国从上个世纪8O年代财政体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为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地位,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在要素资源、产业项目、产品贸易、政策环境、区域形象,特别是税收领域展开了直接或间接的角逐、争夺,造成了盲目进行税收竞争的局面。探讨如何规范区域间税收竞争对于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实现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出现及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财政“分灶吃饭”、“拨改贷”和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我国各地除了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国家投资以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已不再来自中央财政预算,地区发展把注意力更多地瞄准外商或外地的直接投资,从而引发了地区间的竞争。作为目前区域竞争中重要的鼓励性措施——税收减免,近年在各地越演越烈,整个税收竞争出现三个特点。

1.1税收竞争无序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争取更多的税源,各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各行其是。如一个地区实行“两免三减半”(企业获利前两年免征所得税,三年减按50%征收).另一地区则实行“三免两减半”,甚至“五免”(即获利前5年免缴地方所得税)。还有的将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分税制,当地征收的增值税分给地方25%)部份或全部返还企业(先征后返)。在税收工具的运用上存在地方越权减免等违规现象,可以说在税收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伴随着税收竞争的无序化。

1.2税收优惠手段越来越隐蔽按照我国现行税法,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减免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土政策”。而现实情况是:为了吸引外资,除了以上的变本加厉的税收优惠外,还采取了一些更加隐蔽的做法。此类竞争形式隐蔽且多样,性质上也存在较大差别,既有合理、合法的竞争,又有不合理甚至非法的竞争。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税收竞争的形式可归纳为以下8种:擅自减免税、有意放松税收征管力度、包税、买税、税收“先征后返”、税收奖励、减免费、开设自立经济园区或各类市场并对区内企业和个人制定整套税费优惠政策。

激烈的税收竞争引发了税收的大量流失据一些研究报告估计,仅税法中规定的对外资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税收收入流失就达l300亿元(1996年数据,包括企业所得税和关税)。1997年关税流失约11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5%一2%。若将各地自行制定的税收优惠减免,如“先征后返”、“税收奖励”、“财政补贴”等造成的税收收入流失包括在内,这一数字将更大。

2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必要性

我国区域税收竞争是在地方分权改革后,地区权益得以确立、谋求加快自身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既带来增强地区活力等积极效应,也产生了资源低效配置等负面问题。

关于税收竞争的经济效益问题,最早提出税收竞争理论的蒂布Tiebout在他1956年的论文《地方支出纯理论》中指出:在假定存在数量众多的提供不同政府收支组合(即不同的税收和公共服务组合)的辖区,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最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个人如果对某一地的政府收支组合不满意,他可以选择离开,迁移到适合自己居住的辖区,通过“用脚投票”迫使各地政府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收支效率,在课征尽可能少的税收条件下提供最优的公共服¨。这种情况下,地区间税收竞争是促进政府效率提高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引入税收竞争,就会现奥茨Oates指出的税收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各地政府为了吸引资本,竞相降低相应的税收,使得地方支出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水平之下,从而政府无法为最优的公共服务产出筹集足够的资金。特别是那些对当地经济无法提供直接收益的项目上更是如此。迄今为止,我国的区域税收竞争可以概括为“让利竞争”模式,即:地区间竞相出让好处或利益给投资商的竞争方式。

这种竞争与企业的削价竞争相似,是一种初级的、低层次的竞争模式,虽然可以使地区短期内获得外资、就业增长、少量地方税收等好处,但毋庸讳言,这种低层次的无序竞争也带来了问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税收竞争的正面效应。概括而言,恶性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2.1税法的刚性被削弱国内税收竞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违反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属制度外税收竞争。这种以违背国家税法为前提的竞争不仅严重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而且会破坏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整体性,影响统一的宏观产业政策及地区均衡发展政策的贯彻,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2有悖税收公平原则国内税收竞争是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的利益驱动来进行的,对于在较高税负地区内又不愿或无法迁移的纳税人来说客观上比积极迁移的纳税人承担更高的税负,在某种意义上为有逃避税倾向的纳税人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税负对于富人的压力远大于穷人,富人比穷人更具有迁移倾向,富人迁往低税负区域,以求负担更少的税赋,进一步促成“马太效应”,违背了“量能课征”原则。

2-3违背了税收效率的原则征税本身就会给资源配置带来扭曲,进一步的税收竞争相应地会使得资本和要素的流动发生双重扭曲,从而干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与直接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相比,不规范的税收竞争如财政返还等手段引发的结果还要更糟。原因在于不规范的税收竞争行为仅仅取决于行政决策,失去了税法的约束和监督,效率可能更低。

2,4诱发了大量偷逃避税行为的发生“盲目引资、滥用优惠”的现象诱导大量企业利用政策的不完善和法制的不严密进行偷逃避税。使税收征管面临更加复杂的局而,增加了反逃避税的难度,提高了征税成本。

2.5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参与竞争的政府普遍认为尽管税收优惠给当地财政带来一些损失,但只要吸引来投资,就可以给当地财政多少带来些收入,还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而实际上,越是财政困难的地方,越希望通过税收竞争吸引到投资,越是采取最优惠的政策,也就越是降低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同时,为了吸引资本,各地竞相参与减税竞争,对流动性强的经济活动只能征到很少的税。如果不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上述原因造成的财政损失的话,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发展,只能转向流动性弱或不可流动的要素上增加税负,如土地、劳动、消费。而其直接结果是减少就业,降低消费,进一步减少了地方可支配财力,加剧当地财政的窘迫。

3世界各国在规范区域税收竞争行为方面的一些做法

地区间的差异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地区间的竞争也是必然的。世界各国在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对税收竞争采取的方法可以粗略地归纳如下:

3.1地区间规范统一,尽量减少不规范的税收竞争,西方国家各种税收竞争的安排都被限制在一个相对有序的范围中,这个特点在联邦制的国家尤其明显,多数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其做出了有关限定。如欧盟就在统一的前提下,先规定不能违反统一的规范,然后又对个别地区注明特别的政策。

3.2以公共财政制度。约束不规范的税收竞争所谓的公共财政,就是面向公众的、体现公众利益的财政体制,也就是民主财政制度。辖区的居民根据政府的事权确定其支权、根据支出权确定收入权,以支定。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采用此种财政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是公开的,纳税人可以随时查询,监督并提m质问。

3_3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和发债权。中央和全国性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同时适当放权,将一些小税种的立法权下放,或由中央确定一些地方主要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幅度。并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公债筹资,从而减少通过税收竞争来争取财源的行为。如德国的市镇可以自行确定地方营业税和土地税的加征税率。

3.4实行“因素法”分税制,依靠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如德国通过共享税分配使财政弱州达到各州平均财力的92%;通过税款转移使穷州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人均的95%;把财政支m的20%用于补贴低于各州平均水平的穷州。美国联邦政府通常把财政支出的1O%左右用于补助州和地方政府,其中大部分拨给落后地区。日本政府直接用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来提高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1989年高收入的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为1.527,低收入的四国地区为O.25。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后。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仍为1.527,四国地区则提高到1.032,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1.5倍,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

3.5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政策意大利政府5O年代至70年代中期,规定对到南方投资办厂者除实行贷款和利率优惠外,还实行税收照顾和经济资助,包括免征所得税1O年,厂房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25%,机器设备购置由政府补贴l0%;国家参与制企业须将其工业投资总额的40%和新建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方。巴西政府为鼓励到落后地区投资,曾在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建立起自由贸易区,规定在特区内设厂的私人企业lO年内免缴所得税,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美国利用私人融资手段,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私人资本流向中西部地。

4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几点设想

在我国要达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目标,应该按照杨志勇所分析的那样,对待我国的税收竞争应以疏导为主,将税收竞争纳入正轨,消除无序的、恶性的税收竞争,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严格限制区域问恶性税收竞争行为,特别是制度外的税收竞争这种对国家整体税收法制具有破坏性的恶性竞争。对现有地方政府违反国家政策法令的税收竞争措施进行清理,以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第二,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首先,应继续推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公共财政,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建立合理规范的政府间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合理划分税权,把严格的分税制财政关系写入宪法或财政基本法。适当放权,让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税权。三是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发债权。在我国,尽管目前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有的地方已经尝试通过负债融资来加速发展本地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如上海的“市政建设债券”,厦门的“高集海峡大桥债券”。

第三,改革官员考绩制度。理论上讲,区域税收竞争不等同于辖区政府问竞争或地方政府竞争,但是在我国税收竞争的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之所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税收竞争,原因与中国现行的地方政治格局有关。我国官员的选录、考绩、升迁是由上级说了算,“招商引资”是一条重要的考核因素。因此,才会出现不顾一切,牺牲各种利益去吸引投资的税收竞争。要使税收竞争趋于理性化,必须对税收竞争行为加强监督,在地方推行有限政治体制改革,使官员的选录、考绩、升迁由地方人民决定,使地方政府的财税选择行为真正体现地方公民的偏好。

取经范文篇10

关键词:浙江模式;专业市场;越南经济

一、浙江经济模式简析

(一)基本概况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陆域资源贫乏,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资本供给缺乏,也没有享受特殊的政策优惠。然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有活力的省份之一。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3.1%。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6位跃升为第4位:三大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8年的5.1:53.9:41。这一切表明,浙江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省份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不仅提前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正以坚实的步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现代化迈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产业呈现一种集群化发展现象,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向“一县一业”蔓延。有人称其为浙江块状经济,也有人称其为“产业集群”。从“一村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多次产品档次的提升,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逐步构成了“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聚集”的企业集群。绍兴的纺织业、诸暨大唐的袜业、慈溪的小家电、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在这些经济强县(市),总有一个或几个产业执全国行业之牛耳。

“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浙江工业化始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是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家庭工场起步及小商品生产人手,浙江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

(二)浙江经济发展特征

从一个资源小省到市场大省、经济大省,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推动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浙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浙江区域经济产业群数量众多,在地域上通常以乡镇的行政界限为边界,或由相邻的几个乡镇共同组成,乡镇内部又存在不同的专业村。目前,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基地。据调查,截至2008年年底,浙江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600多个,工业增加值2.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4%,产业集群平均规模41.6亿元。从集群规模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462个集群中,工业总产值100—300亿元的有59个,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从单位和人员构成看,2007年浙江省产业集群包含的生产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有23.66万个,占全部工业生产单位的27.2%:从业人员674.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7.8%。

浙江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化纤、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浙江立足于传统的中低档产品生产,并以集群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强劲的竞争力。

2主要特色经营模式:“专业市场+家庭工场”

浙江产业群以专业市场(或商品市场)为依托,把成千上万个家庭工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最有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家庭工场”式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浙江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温州地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的迫切需要,它以现实的优势不断扩散到省内其他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是浙江农村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商品流通体制的产物,为家庭工场提供了可靠的产品销售渠道,家庭工场则是专业市场繁荣兴盛的基础。

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比较优势。他们以个体经济为主体,从家庭作坊、前店后厂做起,并依托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发展商品经济。产业集群主要依托专业市场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专业市场是一种中小企业共享式的交易网络。

二、浙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济模式

(一)温州民营经济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海岸线的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是全省距离省城杭州最远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迅速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温州模式是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由政府有意引导而产生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注意技术开发,又完全面向市场,紧跟世界潮流。

2007年,温州生产总值达到2158.9亿元,首次跻身2000亿元城市行列,与1978年的13.2亿元比较,翻了近7番多,年均增长15.1%,平均增速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5.3与1.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8387元(折算为3733美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的238元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13.8%。2007年,财政总收入293.3亿元,与1978年的1.4亿元比较。翻了近8番,年均增长20.4%,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6.3与2.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与1993年比较,年均增长22.4%,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424.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全市实现民营经济生产总值1960.20亿元,接近2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555元,增长7.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4544美元;财政总收入339.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含个体工业户)14.67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02.8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3%: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66家,实现工业产值2027.86亿元,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8%,其中销售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8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4家。

拥有近800万人口的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最早发育之地,也被称为民营经济“大本营”。至2008年末,温州已拥有165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35个部级生产基地称号,19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在温州地区,由于资源有限,人们通过市场自发组织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相对于政府组织资源的方式,这种方式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的产品也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为主,有比较发达的资源市场。因此,温州很注意对专业化市场的培养,其中的民间资本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义乌专业化市场

“义乌模式”是“温州模式”的变种,不过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不是工业化而是市场化。

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山区的义乌。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但凭借着灵活的经济制度建设、创新及丰富人文底蕴的支撑,在改革开放后短短20多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12名,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第1。更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贸城。

义乌人勇于开拓,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经营面积约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8万余个,从业人员16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8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81.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强,连续18年位居全中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从这里出口的外销商品可辐射至全球206个国家及地区,常设境外商务机构500多家,占浙江省的1/3。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集结了国外知名品牌的企业阵容,每年提供150亿元的商品。就连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也看中了这块市场,将其列为采购商品的重点地区。

义乌模式也是一个跨越式经济发展模式,没有遵循常规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为主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渐进式发展顺序,而是从农业直接跨越到以商贸业为主的阶段,通过构建拉大第三产业框架,逆向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义乌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小商品市场建设为龙头,直接带动了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为小商品市场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2008年,义乌市实现生产总值493.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864美元:财政总收入69.2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收入37.8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1:45.3:51.6。全市企业数量达到2.6万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28.1亿元,增长8.2%,其中非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达到9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1.9亿元。增长13%,其中非国有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5%以上:规模以上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达到5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2.3亿元,增长11.9%,产销率95.9%。每年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在带给参展企业巨额订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拉动了对第二产业的需求,促进了“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步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为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义乌商圈”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与对外辐射作用是义乌模式的精髓。在巨大销售量的吸引下,义乌四周数十公里内布满了各种加工企业,使当地工业迅速崛起。近年来,义乌的袜子、饰品、服装、玩具等产品,有不少已占领了全国1/3的市场份额。

三、越南经济发展形势概述

(一)越南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越南地处亚洲中南半岛东部,面积32.9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200多公里,属发展中国家。越南经济从统一后至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医治战争创伤与恢复经济(1975-1985年)

1975年刚刚完成统一之后的越南千疮百孔,经济濒临崩溃,全国陷入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之中,生活必需品奇缺,必须由国家定量分配,通货膨胀率高达3位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越南党和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农业方面鼓励合作社和社员开荒复垦,试行产品承包。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出现了复苏;工业方面政府试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包括下放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工资、计件工资等;在流通领域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如取消票证制等。

第二个时期:革新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1986-1995年)

越南经济真正进入高速增长与发展,始于1986年实行革新与开放。其革新与开放首先从农业开始,把土地还给农民,使农民对土地与收成完全拥有自主权。工业方面则是强调市场因素,改变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引进外资,鼓励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到90年代初,越南已初步摆脱经济危机,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9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2%,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的67.1%降至1995年12.7%,每年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

第三个时期: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时期(1996年至今)

1996年6月28日至7月1日,越南召开八大,总结了实施革新路线的10年,提出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路线。1996-2000年,越南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仍取得了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2001-2005年,越南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达到8%。尤其是2006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南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过渡。

经过20年的革新,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90-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6%,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越南经济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大为改善,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状况有所好转,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投资踊跃,已基本走出基础差、积累少的困境,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国基本国情,渐进地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20多年来,越南实现并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见下图),被誉为东亚南地区的“后起之秀”和“崛起新星”,且位居“展望五国”(VISTA)之首。

1990—2009年越南GDP的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近几年越南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2006年越南GDP为974万亿越盾,约合606亿美元,增长8.2%;2007年越南GDP约为1143万亿越盾,约合712亿美元,增长8.5%。同时,越南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7.4%,2007年约为6.5%。2008年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之时,越南国内经济仍然保持6.23%的高速增长,达到了890.42亿美元。

总体上看,越南的经济结构正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越南与浙江对比,人相似,均具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精神;地相缘,均为人多地少,是劳动密集型地区;史相近,均为历史悠久,经济基础较差。因此。浙江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对越南极具借鉴意义。

从浙江现象来看,浙江人敢富、善富、真富、不露富,他们善于用足用活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块状经济遍地开花,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专业市场繁荣发达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越南借鉴浙江经济发展经验,一是要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聚集:二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越南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增强建立与培育专业市场,努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