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6:29: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缺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缺口范文篇1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木桶”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对中美两国的学生作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另一种是渗透式学习法,即在学习的时候,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前一种学习方法,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美国的教学则注重后一种学习方法,讲究跳跃式发展,所以,两国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严守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学校学习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什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他们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杨振宁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比较起来,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人文性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日益见诸报刊。作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人们的立论从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学论的一般性阐发,进而上升到对教育哲学的探讨。这不只是近20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还标志了三个层次,三种视野,三个不同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程序化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哲学内涵的教学研究必然只能是工艺性的研究。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

学习性质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缺口教学的基本轨迹

进行缺口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制。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实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内,应是轻模式而重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

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1.阶段目标依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点依据之一。目标光顾的知识点,往往是学习缺口的落脚处。2.教学重点依据。在同一目标中,各单元各篇章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一重点,可设制“变式”缺口。3.课类课型依据。可根据不同的课类课型,在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验、情感的领悟、情节的触动或事物的理解等方面设制学习缺口。4.意识情绪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叶太辛:《写作能力学》)。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5.教学机遇依据。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因素产生,这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设制学习缺口,将一些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擦边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擦边现象,打擦边球,从新闻边缘发现边缘新闻,对游离于政策边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赏功开开绿灯等等。擦边一法运用得好,往往会产生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擦边教学便是根据擦边现象,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让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孕育热情,从混乱的思维和不断的怀疑中,孕育真知”(杨振宁语),从而实现缺口教学。

擦边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语文学习》1997年第二期)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通过解答距的设制,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提问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擦边教学在提问教学中的折射,除了设制悬念外,还可强调解答距。所谓解答距,是指提问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个距离,就能诱导学生从认知的边缘很快进入思索之中。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遇到程度较低的学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接涉及问题的实质,让问题的实质与提问、解答形成一定的距离,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显然,这样提问过于平直。如果这样问:“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有人则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与前面的提问,其目的是一样的,但多拐了一个弯,拉开了一段距离,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悟到典型事例的作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教师在提问教学中,总爱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希望如愿以偿地得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学到了正确知识,却没有学到如何用脑。如教师能将来自学生中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排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正确答案,那教学效果决然不一样。

通过语言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感悟,即感中求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边缘认知活动。所谓悟,有人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可见,悟是一种智能反映。语言感悟教学是缺口教学值得借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在理解方面跳过去了,且显板滞,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古人在这方面早有总结。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这一语感形式来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语言感悟教学形式在擦边教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形式一结合,将使缺口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通过活动韵律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活动韵律感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是空白,时代的进步,将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动韵律感悟能力的培养会越显重要。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话,那么,活动韵律就是生命内核。活动韵律通过语言等多种形式去体现,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根据活动韵律的突出特点是节奏这一点,活动韵律感悟教学应定位于教学的节奏艺术处理上。进行活动韵律感悟教学,主要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通过教学节奏的模糊感知,不知不觉地去领悟其知识、思想和情趣,从而提高智能。根据艺术节奏反映现实节奏的要求,选择教学节奏必须重点考虑教材的类型,必须做到教学节奏与教材的内在节奏在总体上基本合拍。这是因为,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更直接的反映,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符合客观规律;另外,教材内容的内在节奏是随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节奏千变万化的,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最灵活,最有变化,最有生机。如以抒情为主的课文,重在表达感情曲线的波动,其教学便借助文章主观感情的强弱起伏,主要采用波动的节奏;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重在刻画性格“单一的杂多”,其教学更借助文中人物性格的多面组合,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形成鲜明的节奏;以叙事为主的课文,重在展示事件曲折的变化,其教学便借助故事情节的正反交替,主要采用转折、起伏和轮替等节奏。节奏体现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运作中,包括语言、板书、内容、结构和方式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此外,还可通过变由学到练为由练到学的逆向教学,单元型的知识迁移教学,续写、扩写和改写式的作文教学,空白启迪艺术式的板书教学等,把学生带向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

三、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

根据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思维能力的基本结构,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是:初一,以引导质疑求索,培养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和引导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初二,以引导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主;初三,以引导求异探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主。

初一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要从强化“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人文性入手,以促进学生进取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有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学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认为“桃花开,杏花败”,该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迅速得出正确答案上(留下缺口),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再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几位学生朗读节奏处理的评判,即集体打分,集体参与(选择擦边轨道),去加深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这样就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见《问题提出以后》,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思维广阔性的要求是根据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好的教学就该使这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想象联想教学在初一显得特别重要,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教《石壕吏》一文,便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有吏夜捉人”的故事情节,从而增强课的感染力,从空间角度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二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逻辑联系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概括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它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华师大出版社《心理学》1984年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让学生领会概括的方法,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训练。概括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知觉表象性概括,一种是本质特征性概括。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中,在论及杨志这个人物时,曾将其经历概括为“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谈及小说的结构时,又将上述经历对应性地概括为“失志·得志·幻灭”三部曲。前者为知觉表象性概括,后者为本质特征性概括,两种概括比照共存,且准确凝炼,严谨明晰,可视为概括的典范。概括的对象包括文章的结构、线索、方法和要旨等多方面。就文章要旨来说,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概括、浓缩内容提炼概括、加标题式概括和系统串联概括(即要求学生将逐段概括的文章串联归并到一起,形成系统纲目,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理性把握)等几种。逻辑联系思维,是分析、综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概括的前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段话、一篇文章反映的事物间各种联系是通过具体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缺口范文篇2

关键词:家庭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应对策略

一、家庭发展新趋势对社会保障政策提出新要求

(一)家庭发展呈现新变化和新趋势

家庭是社会基本单元。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化,我国家庭形态、结构、规模、关系、功能等也发生了重要改变。

1.家庭流动性增加,流动就业家庭成员分离现象突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3亿人,超过总人口数的1/6。流动人口家庭中,超过40%处于居住分离状态。有超过1/3的已婚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与父母居住分离,有约1/10的家庭夫妻居住分离。

2.生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下降。“六普”(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显示,城市平均初婚年龄延迟至24.85岁,较“四普”推迟2.06年。其中,男性25.86岁,延迟2.29年,女性23.89岁,延迟1.87年。在大城市,晚婚现象更加普遍。伴随着晚婚比例的上升,生育年龄也显著推后。近10年来,城市平均初育年龄提高到28.83岁,较“四普”推迟2.89年。“单独二孩”政策效果不明显,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37‰,比2013年增加0.29个千分点。

3.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内部年龄结构持续老化。家庭户均人口数已经由“五普”时期的3.46人降至“六普”时期的3.09人,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户均人口数降至2.80人以下,与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情况持平。家庭结构也呈现出持续老化趋势,“421”倒金字塔结构家庭越来越普遍,两代老人家庭增多。

(二)家庭新趋势对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新需求

1.要求建立适应家庭流动的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家庭成员生活分离,主要成员长期外出,导致流动人口家庭更容易发生家庭功能失衡,情感支持、子女抚育、养老等功能行为不能持续、顺利的实现。这就要求社会保障政策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建立更加灵活的保障供给机制,为流动、异地分离家庭提供可靠安全网。

2.要求提升生育支持和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水平。为克服我国当前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不足的问题,要求社保政策提供更加充分的生育期支持,对孕期和哺乳期的家庭提供具有替代性和竞争性的经济津贴及服务保障,确保家庭能够顺利进入和完成生育阶段。

3.要求加强社会保障对家庭功能支持和修复作用。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老化的直接后果是抗风险能力弱化。这就要求积极运用社会保障手段替代家庭缺损的经济收入和服务照料,使家庭能够正常履行基本社会职能,抵御经济社会风险冲击。同时,应考虑对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父母提供经济补偿和服务替代,采用保险机制分担独生子女家庭的失独和子女伤残风险。4.要求解决好老年家庭成员养老保障问题。面对“421”家庭养老能力不充分,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的情况,要求创新社会保障的保障手段和方式,既支持家庭继续发挥好养老照护作用,又由社保制度承接家庭“外溢”的养老需求。

二、当前社会保障在家庭支持方面的政策“缺口”

(一)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矛盾继续存在,未能有效适应家庭流动性加大的趋势

1.跨地区社保接续机制仍不顺畅。出于利益考虑,一些地方对参保职工正常的待遇转出设置诸多限制条件,普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情况。养老保险既得权益确定机制不完善,不同地区的参保时间之间如何进行年限认定尚无统一规定,也为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机制不健全,城乡流动家庭基本医疗保险“重复参保”问题普遍存在,进而导致面临双重保费负担压力。

2.异地享受社保待遇困难较多。医保制度结构碎片化问题突出,基金管理分散,地方在基本药物、临床诊疗目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项目和比例普遍不统一。各地医保信息尚不能做到互联互通,也缺乏统一的财务结算平台,导致异地就医结算存在较多困难,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家庭享有正当社会保障权益受到较大影响。

(二)生育保险的生育激励作用不足,不合理的产假规定限制了正当哺育行为

1.生育保险覆盖人群狭窄。截至2014年底,我国生育保险的实际覆盖人数为1.7亿人,仅覆盖了43.3%的城镇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群体普遍处于生育保险空白状态。因政策的不合理限制,即使生育保险已覆盖人群也不能完全享有相应的保障权利。同时,农村居民的生育报销水平偏低,孕产期经济补偿政策缺失。

2.法定带薪产假期过短。我国规定的带薪产假为98天,在晚育、难产、多胞等情况下略有延长,仅满足国际劳工组织《生育保障公约》的最低标准。受产假时间偏短影响,在岗女职工无法顺利履行正常哺乳责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6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为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三)对遗属、失独家庭等政策扶持不足,家庭功能不能得到有效替代和修复

1.遗属家庭的社会保障权益未能得到充分尊重。为了确保家庭丧偶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缓解老年丧偶女性和遗属子女生活贫困问题,各国都专门建立遗属养老金制度(见表1)。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仅规定了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积累部分遗属可以继承。对于基础养老金形成的既得权益部分,尚未明确的规定,显然有失公平。

2.计划生育家庭特殊扶助政策保障能力不强。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同时,也使家庭代际风险过分集聚,失独父母处于老无所依的困境。目前,我国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特殊扶助政策受益条件苛刻,仅针对年满50岁、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父母,且扶助水平不高,无法实现代际经济赡养替代,在医疗保健、服务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保障也严重缺位,政策象征意义大于有效保障供给能力(见表2)。

(四)老年失能风险保障缺位,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衔接不畅

1.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几近空白。为应对家庭老龄化后产生的“老年护理危机”问题,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障整体上还处于空缺状态。其中,长期护理医疗保险仅在青岛、东营等地开展试点,受益人群有限,报销项目局限在医保“三大目录”范围内。部分地方在老年福利政策下建立针对高龄困难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补贴制度,待遇水平一般每月在60~100元左右,和失能老人每月1500~3000元左右的新增护理支出相比,不能起到费用补偿作用。

2.老年福利与家庭养老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从我国9073养老体系的整体定位看,家庭养老仍是未来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和精神慰藉的主渠道。但是,目前老年福利政策仍强调机构养老和福利设施建设,对提升家庭养老能力的系统性包容和支持不足,在促进家庭内部自觉保障、主动保障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整合,打通家庭流动的制度壁垒

1.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适时推动制度结构相同、筹资机制相似、待遇水平相差不大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轨运行。通过统一筹资渠道、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机构管理、明晰权益办法,减少制度碎片化和人为割裂,为劳动者和家庭的自由流动提供有弹性的制度空间。

2.不断提高社保制度的统筹层次。加快推进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对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议在省级或者地市级范围内合理确定统筹层次。同时,在省范围内实现社保基金、业务经办统一管理,并在统筹区域内统一各类社会保险待遇计算方式,缩小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产生的社会保险待遇差距,强化社会保险制度的互助共济作用。

3.健全社会保险待遇转移接续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群的合理权益。探索建立失业、生育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由卫生、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尽快实现各类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就医实时结算。

(二)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高家庭生育水平

1.扩大生育保险的保障范围。规定只要初次生育前或者两次生育期间累计缴费年限满3年的女性劳动者,无论其生育期是否在职都可以享有生育费用报销及生育津贴待遇。要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须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制度,缴费根据属地政策确定,所需资金按财政补助性质由各级财政和单位分别解决。鼓励满足加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载体,根据财政补助水平适度提高生育费用报销标准,并增加生育津贴项目。

2.延长法定产假时间。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母乳喂养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建议和其他国家产假标准,明确产后产假为不少于26周。对于生育第二胎、生育双胞胎、因生育罹患妇科疾病的妇女,可再延长产假3个月。同时,规定带薪产前产假15个工作日并强制执行,确保女性劳动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常规生育检查和产前的生理、心理准备。调整生育津贴计发办法,产假前4个月全额支付生育津贴,从第5个月开始,每月支付额降低10%。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政策扶持,修复结构缺损家庭的功能

1.建立遗属家庭老年津贴机制。在基本养老保险的框架下,建立遗属家庭老年津贴机制。对因意外、疾病等原因未达到退休年龄就身故死亡的职工,根据养老保险计算办法,已积累的养老金既得权益,按比例支付给遗属家庭成员。

2.保护从事家庭照料劳动的女性的社会保障权益。给予家庭女性的非市场劳动和在职女性市场劳动同等的价值认同,尊重家庭女性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降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加门槛,建立家庭参保机制,允许职工家庭中从事家庭照料劳动的女性以职工家属身份参保,所需缴费由职工代缴,职工家属可享有各项法定社会保险权益。

3.加大对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政策帮扶力度。大幅提高保障水平,对于失独和独生子女重度伤残父母,要按照本地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25%确定独生死亡和伤残的月补助标准。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准入政策,将政策补偿范围放宽至特殊家庭中母亲年满45岁或者已经医学证明父母一方确实丧失生育能力即可享有补助。加强政策间的衔接整合,依托养老服务网络和社会公益服务政策,为特殊家庭提供服务帮扶和精神抚慰,更使他们能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与关怀。

(四)推进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的协调发展,实现老有所依

1.建立兼容家庭互助功能的失能风险防范机制。根据我国国情和家庭发展要求,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建立多方负担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坚持“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原则,循序渐进扩大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在缴费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并提供护理补偿,鼓励家庭成员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支付护理费用,实现家庭储蓄微循环和社会保障大共济之间激励相容,更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对家庭的支持作用。在护理资金使用方面,除向养老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外,对于由家庭成员提供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的,建立起直接对个人的补助机制,鼓励发挥传统家庭照料作用。

2.推动家庭养老与老年福利合理分工。加大家庭养老和老年福利政策的衔接力度,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家庭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服务替代,适应家庭少子化的趋势。对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家庭成员给予社会保障资格认同,折算为一定的社会保障视同缴费年限,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生活,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2]谭永生,关博.“十三五”时期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J].宏观经济管理,2014(08).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教训[J].求是,2015(07).

缺口范文篇3

论文摘要:作者从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山体缺口探讨综合整治技术中的措施形式、生态恢复重要性。

裸露山体缺口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的影响极大,是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难点。以深圳市为例,据调查,全市裸露山体缺口达669个。全市面积2020km2,其密度为0.33个/km2。类似的情况在珠江三角洲都较普遍。形成裸露山体缺口的主要原因有2点:(1)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基本建设项目例如修建公路、码头等,需要大量的石料,必须开山采石;(2)基本建设开挖山体遗留下来的边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深府[2002]55号《深圳市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裸露山体缺口工作实施方案》公告全市,将其列入“十五”期间的重大项目。

对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国内外尚无更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陡峭石壁的绿化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技术仍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采用的喷混植生法和钢筋砼框格悬梁法已经被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工程所吸纳。

1裸露山体分类

1.1分类的重要性

对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必须先分类,以研究不同类型的裸露山体缺口的特殊性,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1.2分类依据

1.2.1按形成原因分按形成原因可以将裸露山体缺口分为废弃采石取土场和遗留边坡两大类。前者是因为采石、取土或弃石、弃渣(土)形成的;而后者是因为开挖山体形成的。

1.2.2按岩性分遗留边坡按岩性分类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2类。所谓软质边坡,其岩性多为泥质岩类;而硬质边坡的岩性多为火成岩或变质岩类。采石场的岩性均属于硬质,大多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沉积岩中的沙岩或变质岩等。

1.2.3按工艺流程分按工艺流程可以将废弃采石场分为开采石壁和料场迹地2部分。

1.2.4按石壁坡度分从地貌学的分类概念看,石壁坡度一般都应划入陡坡类。为了便于对不同坡度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故将石壁分为陡壁、极陡壁和陡峭壁3种类型。坡度在45°以下的石壁称陡壁;45°~70°称极陡壁;大于70°的石壁称陡峭壁。

1.2.5按石壁表面粗糙度分石壁表面粗糙度、裂隙发育情况等,直接关系其整治措施的布设,故将其分为光滑石壁和粗糙石壁2类。前者石壁表面光滑平整;后者表面粗糙,壁面起伏不平,多凹陷石穴,裂隙发育。

1.2.6按治理难度分废弃采石场的治理难度,要综合分析各种情况,确定难度系数。一般从石壁岩性、石壁面积、坡度、表面粗糙度、石壁高度、施工难易程度及交通、水源、电力等多个方面因素分析,综合评判后给出整治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为1.0~3.0。整治难度最大的为3.0,最小的为1.0。其间视各废弃石场的具体情况而定。确定难度系数,可以为施工图设计预算提供必要的依据。

1.2.7按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废弃裸露山体缺口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为一般、严重、极严重3个级别。裸露缺口面积大、离交通干线或城镇近者为极严重等级;远离城区的为一般等级;介于极严重和一般之间者属于严重等级。

2综合整治思路

理清思路、吃透现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是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工程中几个关键环节。综合整治的思路是:稳定边坡,理顺水系,绿化裸岩地(迹地)。

2.1稳定边坡

由于受土地资源紧缺的限制,城市边缘的废弃裸露山体缺口部分往往已作为开发用地。因此,边坡稳定问题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为最基本的要求。有许多因素影响边坡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性(包括岩石的风化程序)和边坡坡度2个因素。详见表1,表2。

2.2理顺水系

理顺水系关系到废弃裸露山体缺口的边坡稳定、工程措施布局等方面的问题,在整治方案的总体构思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3绿化裸岩地(迹地)

废弃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最终要以恢复植被为目的,以创造生态恢复的基本条件。要从可持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战略高度,选择适宜的树草种。

3石壁整治技术

3.1石壁分类

裸露山体缺口整治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而石壁是综合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石壁所处的位置、对城市景观影响度、石壁坡度、石壁岩性、表面粗糙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分类,进而确定难度系数。

3.2整治技术

3.2.1喷混植生喷混植生是一项从国外引进治理石壁的新技术。其具体操作是先在石壁上挂铁丝网,并用锚钉将铁丝网牢牢地固定在石壁上,再喷一层厚度超过10cm的胶结剂,再在胶结剂上喷一层肥料、灌草种子、保水剂等相混合的材料。喷混植生适合于45°~65°的陡壁,其缺点是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度大。

3.2.2液压直喷小于45°岩层表面较粗糙且凹凸不平的石壁,可用土坝灌浆原理直接将种子、肥料、泥浆、保水剂等混合材料喷射到岩层表面,厚度不小于10cm,而不需挂铁丝网,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3.2.3植生槽(盆)利用石壁表面凹凸不平的微地形变化,因势利导地将石壁的凹陷处加工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槽或盆,称植生槽(盆)。植生槽(盆)适合小于60°坡的石壁。坡度太陡的石壁,其施工难度太大。

3.2.4钢筋砼框格悬梁70°左右的陡峭石壁,可以采用钢筋砼框格悬梁技术。悬梁高度60cm左右,框格规格1.5m×1.5m,同时将锚杆与悬梁钢筋焊接成整体,使悬梁的力从锚杆传导到石壁。然后在悬梁框格内填加客土、种子、肥料及土工纤维等混合材料。

3.2.5三维网喷混植生应用可降解的土工材料制成的三维网,将其与石壁固定以后,喷射种子、肥料、保水剂、黏土等混合材料。适于40°以下的泥质边坡。

3.2.6梯级爆破将石壁爆破成台面宽度2m左右的梯形,再在台面外侧砌一高度80cm左右的浆砌石墙,然后加客土、肥料,栽树种草。

4迹地整治技术

迹地是位于废弃采石场石壁下部的坑口,由石料加工或堆料废弃后形成寸草不长的迹地。立地条件极差,但地势平坦,易打穴施工。迹地整治的关键技术:(1)理顺迹地水系,使地表径流归顺;(2)全面绿化迹地,乔、灌、草结合;(3)在其与石壁的交界处,建造一条宽度10m左右的绿色安全缓冲带,以避免石壁碎石滚落时伤人。

5生态恢复技术

裸露山体缺口的生态恢复问题,是综合整治中的核心问题,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多样性筛选与搭配,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景观的战略高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地形或人工创造地形,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乔、灌、草品种,并合理搭配,使其尽快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改善裸露山体缺口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缺口范文篇4

1社会平均工资的预测

养老金的发放与社会平均工资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平均工资是指某地区(如某省)按年统计的职工平均工资。一般来说,社会平均工资逐年增长,增长率并不固定且随地区而异,所以预测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首先要预测社会平均工资的变动。文献[1]给出了山东省1978年至2010年的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表,要求以此为依据,预测该省从2011年至2035年的年平均工资。

1.1预测模型的理论分析

设y为年工资、t为时间,为避免计算数据的畸变,用t=1表示1978年,t=33表示2010年。文献[1]给出了33个数据yt(1≤t≤33),其中y33=32074(单位:元,下同)。经济性增长预测通常考虑指数模型y=aekt或逻辑斯蒂模型[2]y=(a+be-kt)-1,其中a、b、k为待定参数。前者可化为线性回归,但预测值会无限增长,且增速越来越大,不符合实际情况;后者不能线性化,用最小二乘拟合需做三维非线性搜索。有人在逻辑斯蒂模型中先选定k或a,经回归拟合后再设法做一些调整,但这些方法的预测结果都顾此失彼,经不起关于合理性的质疑。预测的准确性,当然最好由实践检验,但“将来”尚未发生,检验无从谈起。事实上,预测不总是准确的,其优劣只能用合理性来评判,有了合理性,才会有可靠性。一个好的预测,应该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预测模型要有理论依据的支持。逻辑斯蒂模型具有阻滞性质,有经济理论的支持,可信度有保障。指数模型只能在变型期工资快速增长阶段有效,用于长期预测,缺少理论依据。

(2)预测模型要保持连续性。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尤其要保持“过去”与“将来”的交界点,即“现在”的连续性,具体而言就是2010年的连续性。工资增长最看重“当前”的基数,如果有跳空缺口,那么相当于将预测模型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连预测近在眼前的2011年都非常不准,何谈以后?远期预测还有追加信息的机会,近期则没有,所以近期预测的不合理性,已经对整个预测做出了自我否定。有人关注t→∞时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这是一种偏见。因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预测到无穷远处,所以谈论工资趋向的“合理性”毫无意义。工资的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对逻辑斯蒂模型要有深入的理解,在不同阶段,参数a、b、k的取值会因环境而变,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追加信息,才能不断完善远期的预测。

(3)预测模型要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对预测函数与散点的偏差进行最小化是充分利用信息的表现。在数理统计中,用偏差平方和作为目标是惯例,比较成熟。此外,还可考虑偏差的均匀性指标。但要明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最小化偏差平方和是一个有效途径,反之则不然,实施了偏差的最小化,未必充分利用了信息。由于是预测未来的工资,而不是预测过去的工资,也就是说,其预测函数与散点吻合的好差不是评判的标准,重要的是信息处理的合理性。比如,在存在跳空缺口的情况下,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非但不充分,反而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比如,用线性化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对信息的利用可能会产生异变。

1.2合理的预测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预测模型:min33t=1Σt1a+be-kt-ytΣΣ2s.t.a+be-33k=(32074)-1这是一个二维非线性规划,目标函数是加权的偏差平方和,加权体现了对近期信息的注重,约束条件来自于t=33(2010年)处的连续性y(33)=y33=32074。这个模型没有解析解,可用数值搜索的方法。用Matlab或Excel表都不难完成二维搜索。得到的具体结果为y=10000(0.06024)+(30.1094)e-(0.1450)t(1)以下将函数(1)记为y=y(t),它与散点拟合的均方误差为σ=455。该误差不如指数模型对应的σ=442,更不如无连续性约束经三维搜索得到的最小值σ=404,但比较这个指标没有意义,因为我们需要预测未来而不是预测过去,拟合误差小,只说明用来“预测”过去比较好。利用模型(1)预测未来的社会平均工资y(34)~y(67),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2养老金替代率的预测

2.1两个关键的概念

关于养老金的计算,必须理解和把握两个关键的概念:“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和“缴费指数”。为叙述方便,本文改按顺时累计年份的流水号:i=0表示缴费起始年,i=n-1表示缴费结束年,n为缴费年限,i=n表示退休年,退休的那一年当然不缴费。

2.1.1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记为S,计算公式为[2]S=cn-112nn-1i=0Σxici(2)其中:xi是第i年的个人缴费工资额,ci是第i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将不可比的xi,通过社会平均工资ci换算为反映参保人员在整个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平均水平。

2.1.2缴费指数职工第i年的缴费指数定义为λi=xici这里的ci可按公式(1)预测。设开始缴费的年份序号为T(例如2000年的年份序号为T=2000-1977=23),则预测值ci=y(T+i)。当然,如果T+i≤33(对应2010年),那么可直接用已知数据ci=yT+i,不必预测。但第ii年的个人缴费工资额xi却因人而异、因年而异,不易获得此项数据。文献[1]对此给出了重要提示:“某企业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该企业平均工资之比,可看作职工缴费指数的参考值。”这样就解决了缴费指数的计算问题。文献[1]给出了山东某企业各年龄段的工资分布表,由此计算各年龄段平均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作为职工缴费指数λ的参考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比如某职工从30岁开始缴费,到60岁退休,则n=30。其缴费指数从表2查得为:λ0~λ4=0.983,λ5~λ9=1.067,…,λ25~λ29=1.155。表2中缺少60~64岁的缴费指数,可通过数据拟合估算。将各年龄段用序号v表示,画出散点图后可以看出,大致呈抛物线状,故用二次函数拟合,得到λ=(0.4169)+(0.2453)v-(0.01882)v2以v=9代入,可得60~64岁的缴费指数为λ=1.100。

2.2养老金的计算

2.2.1A账户和B账户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企业把职工工资总额按20%的比例缴纳到社会统筹基金账户,这部分简称为A账户;职工个人工资按8%的比例缴纳到个人账户,简称为B账户。第i年的个人缴费工资额xi不易获得,但可通过缴费指数计算:xi=λici。A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拨付,所以A账户没有利息,计算比较简单,退休时A账户中储存额的计算模型为A=n-1i=0Σ(20%)xi=0.2n-1i=0Σλici(3)B账户(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需要计算利息,每年的利息可通过转存计入本金,故按复利计算。为简单起见,年利率统一设定为r=3%,则到退休时B账户中储存额的计算模型为B=0.08n-1i=0Σλici(1+r)n-i(4)。

2.2.2养老金的计算公式

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计算公式[3]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其中“: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显然为cn-1/12,“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即S,“缴费年限”用n表示;“个人账户储存额”即公式(4)的B,“计发月数”用m表示,其数值可参看文献[1],而几个特殊的值为:55岁退休m=170,60岁退休m=139,65岁退休m=101。设基础养老金为p(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q(每月),则每月的养老金为(p+q)。将上面的文字型计算公式改换成数学公式,可得p、q的计算公式为p=cn-112i+Sin2•(1%),q=Bm再将式(2)和式(4)代入,即得p=cn-12400n+n-1i=0Σλiii(5)q=0.08mn-1i=0Σλici(1+r)n-i(6)2.3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养老金替代率是指职工刚退休时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退休前的工资是指退休前一年的月工资,即xn-1/12,而xn-1=λn-1cn-1,所以养老金替代率μ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μ=p+qxn-1/12=12(p+q)λn-1cn-1,将式(5)、(6)代入,可整理为μ=1λn-11200n+n-1i=0ΣλiΣii+0.96mn-1i=0Σλi(cicn-1)(1+r)n-Σi(7)其中:ci可查表1:ci=y(T+i)(T+i>33),或用已知数据:ci=yT+i(T+i≤33);λi可查表2;r=3%。有了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式(7)和表1、表2等数据及60~64岁的缴费指数推算值λ=1.100,很容易利用Excel表计算得到各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表3列出了企业职工自2000年(对应T=23)起分别从30岁、4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一直缴到退休(55岁,60岁,65岁)的计算结果,表中附有各种情况下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的规定值m,这些数据对计算安排有

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3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预测

3.1养老金的调整

增长率的一定比例[4],记该比例为β。设第i年(i≥n)的基础养老金为pi,个人账户养老金为qi,则pi+1=piβ(cici-1Σ-1)+1Σ(8)qi+1=qiβ(cici-1Σ-1)+1Σ(9)其中:pn=p和qn=q分别由公式(5)、(6)确定,社会平均工资ci的下标滞后一年,是因为其统计结果通常在次年获得。根据网上查得的数据[3],计算2008年~2010年的β值依次为0.53、0.64、0.80,呈上升趋势。考虑到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将逐步减小且β≤1,因此估计以后的β值大致稳定在β=0.8。代入式(8)、(9),不难递推计算出退休后所有年份的养老金。

3.2账户余额函数

A账户和B账户合称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的运行规则是基础养老金pi由A账户拨付,个人账户养老金qi由B账户支付,故账户余额应分别计算。A账户不计利息,账户余额容易计算。设A账户第i年的余额为f(i),则有递推式f(i)=f(i-1)-12pi(10)其中:i≥n;f(n-1)=A由公式(3)确定;pi由公式(8)确定。B账户在支付养老金的同时,仍在产生利息。设B账户第i年的余额为g(i),则g(i)=wig(i-1)-12qi(11)其中:i≥n;g(n-1)=B由公式(4)确定;qi由公式(9)确定;g(i-1)≥0时wi=1+r,g(i-1)<0(发生透支)时wi=1。f(i)和g(i)称为账户余额函数。由上述递推公式可算出退休后任何一年的账户余额。需要说明的是,公式(11)是按年计息,而养老金是按月发放,似乎可以做更细致的利息计算。其实不然,因为无论在哪个月发放养老金,B账户都处于同一计息年度,尚未达到计息时限,属于提前支取,不计利息,所以公式(11)并无瑕疵。

缺口范文篇5

[关键词]投资缺口经济增长索洛模型

一、导言

经济增长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引人入胜的研究方向了,正如卢卡斯所说:“诸如此类的问题(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所包含的对于人类福利的影响简直令人惊讶,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是令人着迷,我国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索洛在1956年所建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一大成就,我们就从这一经典的模型开始我们的分析。索洛模型被广泛地用于解释中国所经历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该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即投资等于储蓄,同中国的实际国情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1989年起我国的储蓄率已经连续十余年超过投资率,也就是说存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投资缺口,即出现了储蓄长时间大于投资的情况。

所以,本文通过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索洛模型,放宽了投资等于储蓄的假设,在模型中引入投资缺口,使之能更好地模拟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二、模型分析

1.不存在投资缺口的经济增长

首先考察不存在投资缺口时的情况,即时的情况。假设一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存在“哈罗德中性”的技术进步,则该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进一步假设存在外生技术进步率g,即,人口增长率为n,折旧率为d。

下面考察资本积累函数:

其中,由于,所以,于是资本积累函数可以表示为:

设状态变量,用改写生产函数可以得到:

同样的改写资本积累函数得到:

根据平衡增长路径的性质,可知,将这一条件代入上式,可以得到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

这时的人均产出水平可以表示为:

根据费尔普斯的黄金律理论,当投资率(储蓄率)超过黄金律水平时会造成一国福利水平的损失,因此为了集中观察投资缺口的经济后果,排除投资率超过黄金律水平时,产生的福利损失,有必要计算黄金律水平下的人均产出。

黄金律法则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由于都在平衡的增长路径上,因此根据平衡增长路径的性质可以把黄金律法则表示为:

y*-(n+g+d)k*

对上式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到黄金律水平下的人均资本存量:

于是黄金律水平的人均产出可以表示为:

2.存在投资缺口的经济增长

下面考察,即国内存在持续的投资缺口时的情况。这时生产函数与不存在投资缺口时类似,但是资本积累函数发生变化,由于此时投资率与储蓄率不同,因此资本积累函数改写为:

运用上文方法,用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改写资本积累函数,并将平衡增长条件引入新的资本积累函数,可以解得存在投资缺口的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

以及人均产出水平:

进一步求解黄金律水平下的资本存量,此时黄金律法则可以表示为:

利用平衡增长路径的性质可以把黄金律法则表示为:

对上式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到黄金律水平下的人均资本存量,为了和不存在投资缺口时的情况相区别,将其记为:

于是黄金律水平的人均产出可以表示为:

由于且,对比和不难发现:,因此存在投资缺口的经济增长路径同不存在投资缺口的路径相比有一个更低的人均产量。

三、结论性评注

通过对存在投资缺口的经济增长路径的分析,可以发现投资缺口会造成一国在黄金律条件下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量的降低。因此从理论上看投资缺口如果持续存在,必然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从政策意义上看,不存在投资缺口的经济增长道路要优于存在投资缺口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道路。

参考文献:

[1]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财贸经济,2007(1)

[3]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年~2003年中国自己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6)

[4]陈利平:高储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源.经济研究,2001(3)

[5]何帆张明: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财贸经济,2007(5)

[6]王小鲁:收入差距过大: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内在原因.开放导报,2007(5)

缺口范文篇6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木桶”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对中美两国的学生作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另一种是渗透式学习法,即在学习的时候,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前一种学习方法,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美国的教学则注重后一种学习方法,讲究跳跃式发展,所以,两国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严守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学校学习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什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他们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杨振宁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比较起来,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人文性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日益见诸报刊。作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人们的立论从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学论的一般性阐发,进而上升到对教育哲学的探讨。这不只是近20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还标志了三个层次,三种视野,三个不同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程序化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哲学内涵的教学研究必然只能是工艺性的研究。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

学习性质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缺口教学的基本轨迹

进行缺口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制。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实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内,应是轻模式而重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

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1.阶段目标依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点依据之一。目标光顾的知识点,往往是学习缺口的落脚处。2.教学重点依据。在同一目标中,各单元各篇章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一重点,可设制“变式”缺口。3.课类课型依据。可根据不同的课类课型,在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验、情感的领悟、情节的触动或事物的理解等方面设制学习缺口。4.意识情绪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叶太辛:《写作能力学》)。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5.教学机遇依据。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因素产生,这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设制学习缺口,将一些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擦边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擦边现象,打擦边球,从新闻边缘发现边缘新闻,对游离于政策边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赏功开开绿灯等等。擦边一法运用得好,往往会产生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擦边教学便是根据擦边现象,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让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孕育热情,从混乱的思维和不断的怀疑中,孕育真知”(杨振宁语),从而实现缺口教学。

擦边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语文学习》1997年第二期)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通过解答距的设制,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提问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擦边教学在提问教学中的折射,除了设制悬念外,还可强调解答距。所谓解答距,是指提问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个距离,就能诱导学生从认知的边缘很快进入思索之中。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遇到程度较低的学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接涉及问题的实质,让问题的实质与提问、解答形成一定的距离,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显然,这样提问过于平直。如果这样问:“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有人则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与前面的提问,其目的是一样的,但多拐了一个弯,拉开了一段距离,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悟到典型事例的作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教师在提问教学中,总爱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希望如愿以偿地得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学到了正确知识,却没有学到如何用脑。如教师能将来自学生中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排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正确答案,那教学效果决然不一样。

通过语言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感悟,即感中求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边缘认知活动。所谓悟,有人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可见,悟是一种智能反映。语言感悟教学是缺口教学值得借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在理解方面跳过去了,且显板滞,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古人在这方面早有总结。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这一语感形式来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语言感悟教学形式在擦边教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形式一结合,将使缺口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通过活动韵律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活动韵律感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是空白,时代的进步,将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动韵律感悟能力的培养会越显重要。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话,那么,活动韵律就是生命内核。活动韵律通过语言等多种形式去体现,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根据活动韵律的突出特点是节奏这一点,活动韵律感悟教学应定位于教学的节奏艺术处理上。进行活动韵律感悟教学,主要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通过教学节奏的模糊感知,不知不觉地去领悟其知识、思想和情趣,从而提高智能。根据艺术节奏反映现实节奏的要求,选择教学节奏必须重点考虑教材的类型,必须做到教学节奏与教材的内在节奏在总体上基本合拍。这是因为,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更直接的反映,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符合客观规律;另外,教材内容的内在节奏是随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节奏千变万化的,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最灵活,最有变化,最有生机。如以抒情为主的课文,重在表达感情曲线的波动,其教学便借助文章主观感情的强弱起伏,主要采用波动的节奏;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重在刻画性格“单一的杂多”,其教学更借助文中人物性格的多面组合,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形成鲜明的节奏;以叙事为主的课文,重在展示事件曲折的变化,其教学便借助故事情节的正反交替,主要采用转折、起伏和轮替等节奏。节奏体现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运作中,包括语言、板书、内容、结构和方式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此外,还可通过变由学到练为由练到学的逆向教学,单元型的知识迁移教学,续写、扩写和改写式的作文教学,空白启迪艺术式的板书教学等,把学生带向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

三、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

根据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思维能力的基本结构,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是:初一,以引导质疑求索,培养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和引导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初二,以引导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主;初三,以引导求异探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主。

初一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要从强化“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人文性入手,以促进学生进取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有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学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认为“桃花开,杏花败”,该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迅速得出正确答案上(留下缺口),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再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几位学生朗读节奏处理的评判,即集体打分,集体参与(选择擦边轨道),去加深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这样就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见《问题提出以后》,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思维广阔性的要求是根据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好的教学就该使这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想象联想教学在初一显得特别重要,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教《石壕吏》一文,便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有吏夜捉人”的故事情节,从而增强课的感染力,从空间角度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二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逻辑联系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概括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它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华师大出版社《心理学》1984年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让学生领会概括的方法,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训练。概括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知觉表象性概括,一种是本质特征性概括。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中,在论及杨志这个人物时,曾将其经历概括为“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谈及小说的结构时,又将上述经历对应性地概括为“失志·得志·幻灭”三部曲。前者为知觉表象性概括,后者为本质特征性概括,两种概括比照共存,且准确凝炼,严谨明晰,可视为概括的典范。概括的对象包括文章的结构、线索、方法和要旨等多方面。就文章要旨来说,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概括、浓缩内容提炼概括、加标题式概括和系统串联概括(即要求学生将逐段概括的文章串联归并到一起,形成系统纲目,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理性把握)等几种。逻辑联系思维,是分析、综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概括的前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段话、一篇文章反映的事物间各种联系是通过具体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缺口范文篇7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缺口教学的理论依据

“木桶”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目的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可以形象地比拟为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学中欲使“存水量”趋于最大值,必须想办法使木桶上的短板变长。由几何形体上的相似性,反映出了结构功能上的相似原理。据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那么,学生的短项在哪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对中美两国的学生作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另一种是渗透式学习法,即在学习的时候,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前一种学习方法,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美国的教学则注重后一种学习方法,讲究跳跃式发展,所以,两国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严守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学校学习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什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他们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杨振宁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比较起来,中国学生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短了一大截。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人文性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主体依据。缺口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是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闪烁着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的提法,日益见诸报刊。作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人们的立论从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学论的一般性阐发,进而上升到对教育哲学的探讨。这不只是近20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还标志了三个层次,三种视野,三个不同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程序化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哲学内涵的教学研究必然只能是工艺性的研究。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本(课本)为本,而应把书放在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去教。

学习性质理论依据这是缺口教学的切入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提高其智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与动的环境保持平衡,即“同形”,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这个“形”就出现某些“缺口”或“缺陷”,脑的活动便有一种渡过“缺口”、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倾向,即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看见“好形”或“完形”的倾向。这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这一关于学习性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我们:如能成功地制造较多的“缺口”、“缺陷”,就能大大激发人脑的能动性,强化教学的主体性,而教学走认知边缘,便是“缺口”、“缺陷”的有意制造。

二、缺口教学的基本轨迹

进行缺口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制。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实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内,应是轻模式而重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

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1.阶段目标依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点依据之一。目标光顾的知识点,往往是学习缺口的落脚处。2.教学重点依据。在同一目标中,各单元各篇章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一重点,可设制“变式”缺口。3.课类课型依据。可根据不同的课类课型,在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验、情感的领悟、情节的触动或事物的理解等方面设制学习缺口。4.意识情绪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叶太辛:《写作能力学》)。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5.教学机遇依据。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因素产生,这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设制学习缺口,将一些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缺口教学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缺口”本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擦边教学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

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擦边现象,打擦边球,从新闻边缘发现边缘新闻,对游离于政策边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赏功开开绿灯等等。擦边一法运用得好,往往会产生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擦边教学便是根据擦边现象,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让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孕育热情,从混乱的思维和不断的怀疑中,孕育真知”(杨振宁语),从而实现缺口教学。

擦边教学如何具体操作需不断总结归纳。目前,国内淡化概念教学的做法,是对国外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此外,还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教学本身的艺术潜力。

通过教学的切入,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切入无定法,但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和规律,那就是能够以点带面,通过牵动某个认知点而带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有教师从比较角度切入,在黑板上列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的表格,学生一目了然,顿时议论开来。教室成了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教师从结构角度切入,提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把学生直接引入了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的探讨。有教师从词句角度切入,拎出几个关键词语,把作者的情感扔给学生去理解。(《语文学习》1997年第二期)切入的角度当然不止以上三种。如从悬念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引出学生思维面的好办法。

通过解答距的设制,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提问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擦边教学在提问教学中的折射,除了设制悬念外,还可强调解答距。所谓解答距,是指提问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个距离,就能诱导学生从认知的边缘很快进入思索之中。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遇到程度较低的学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接涉及问题的实质,让问题的实质与提问、解答形成一定的距离,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显然,这样提问过于平直。如果这样问:“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有人则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与前面的提问,其目的是一样的,但多拐了一个弯,拉开了一段距离,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悟到典型事例的作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教师在提问教学中,总爱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希望如愿以偿地得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学到了正确知识,却没有学到如何用脑。如教师能将来自学生中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答案排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正确答案,那教学效果决然不一样。

通过语言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感悟,即感中求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边缘认知活动。所谓悟,有人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可见,悟是一种智能反映。语言感悟教学是缺口教学值得借鉴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做法虽在理解方面跳过去了,且显板滞,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古人在这方面早有总结。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这一语感形式来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语言感悟教学形式在擦边教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形式一结合,将使缺口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通过活动韵律感悟教学,把学生带到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活动韵律感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是空白,时代的进步,将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动韵律感悟能力的培养会越显重要。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话,那么,活动韵律就是生命内核。活动韵律通过语言等多种形式去体现,事物因有活动韵律而充满生机。教学如重视活动韵律的感悟,将如虎添翼,实现飞跃;否则,难以发展,黯然失色。根据活动韵律的突出特点是节奏这一点,活动韵律感悟教学应定位于教学的节奏艺术处理上。进行活动韵律感悟教学,主要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通过教学节奏的模糊感知,不知不觉地去领悟其知识、思想和情趣,从而提高智能。根据艺术节奏反映现实节奏的要求,选择教学节奏必须重点考虑教材的类型,必须做到教学节奏与教材的内在节奏在总体上基本合拍。这是因为,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更直接的反映,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符合客观规律;另外,教材内容的内在节奏是随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节奏千变万化的,只有与教材内容节奏合拍,教学才最灵活,最有变化,最有生机。如以抒情为主的课文,重在表达感情曲线的波动,其教学便借助文章主观感情的强弱起伏,主要采用波动的节奏;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重在刻画性格“单一的杂多”,其教学更借助文中人物性格的多面组合,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形成鲜明的节奏;以叙事为主的课文,重在展示事件曲折的变化,其教学便借助故事情节的正反交替,主要采用转折、起伏和轮替等节奏。节奏体现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运作中,包括语言、板书、内容、结构和方式等局部的综合处理。

此外,还可通过变由学到练为由练到学的逆向教学,单元型的知识迁移教学,续写、扩写和改写式的作文教学,空白启迪艺术式的板书教学等,把学生带向认知的边缘去面对缺口。

三、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

根据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思维能力的基本结构,缺口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是:初一,以引导质疑求索,培养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和引导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初二,以引导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主;初三,以引导求异探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主。

初一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要从强化“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即人文性入手,以促进学生进取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有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学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认为“桃花开,杏花败”,该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迅速得出正确答案上(留下缺口),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再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几位学生朗读节奏处理的评判,即集体打分,集体参与(选择擦边轨道),去加深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这样就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见《问题提出以后》,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4期)

思维广阔性的要求是根据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好的教学就该使这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想象联想教学在初一显得特别重要,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教《石壕吏》一文,便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有吏夜捉人”的故事情节,从而增强课的感染力,从空间角度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二的阶段性要求决定了缺口教学须强调学生逻辑联系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概括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它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华师大出版社《心理学》1984年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让学生领会概括的方法,并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训练。概括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知觉表象性概括,一种是本质特征性概括。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中,在论及杨志这个人物时,曾将其经历概括为“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谈及小说的结构时,又将上述经历对应性地概括为“失志·得志·幻灭”三部曲。前者为知觉表象性概括,后者为本质特征性概括,两种概括比照共存,且准确凝炼,严谨明晰,可视为概括的典范。概括的对象包括文章的结构、线索、方法和要旨等多方面。就文章要旨来说,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概括、浓缩内容提炼概括、加标题式概括和系统串联概括(即要求学生将逐段概括的文章串联归并到一起,形成系统纲目,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理性把握)等几种。逻辑联系思维,是分析、综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概括的前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段话、一篇文章反映的事物间各种联系是通过具体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缺口范文篇8

老年是人人迟早都会发生的生理现象,退休是每个职工都将出现的一种风险。因此,养老社会保险是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各项内容中,养老保险是问题最多和最难解决的险种。本文对下述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养老保险和劳动保险的界定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对劳动保险费的征缴、管理、支付、保险的项目和标准,保险事业的监督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险的内容包括:女职工生育保险、疾病保险、职业伤害和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和遗属保险。人们通常所说的“劳保”,主要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实行社会统筹,企业缴纳劳动合同制职工工资总额的15%,个人缴纳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养老保险从城镇国有企业扩大到城镇所在企业。

养老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是什么关系?二者有无区别?许多人并不完全清楚,以致有些省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长期叫“劳动保险公司”,有些政府机构内部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至今还设“劳动保险科(股)”,说明有将二者关系弄清的必要。此外,弄清二者关系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过去劳动保险遗贸下来的巨额历史隐性债务问题。

养老社会保险同过去的劳动保险(简称“劳保”)本质相同,即都是政府行为(“”中变成了企业行为,由企业办劳动保险),都以追求公平和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都强制参保;但二者也有区别;第一,保险对象不同,劳动保险只覆盖职工及其家属,养老社会保险则覆盖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包括外来打工人员)。第二,劳动保险基金完全由国家或企业负担,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缴纳,政府财政负责兜底。可见,有些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叫“劳动保险公司”,有的单位内部设“劳动保险科”,是不准确的。

弄清养老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过去劳动保险遗留下来的巨额历史债务问题,即过去劳动保险由国家负担,因而这笔债务也应该由国家财政承担。第二,正确认识和积极缴纳养老保险费,不能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依赖国家。

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及其解决

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

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第三,养老保险负担系数高,增长快。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26%,在城市里大约每2—3人中就有一位老人。1998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即缴费)的职工比上年增加了36.6万人,而离退休人员比上年增加了264万人。近几年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人员每年增加200万人。职工的负担系数由0.273上升到0.288。1999年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按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口径计算为3.1:1。按人口模型预测,到2010年,这一抚养比例将达到2—2.5:1,而且将持续30—40年时间。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筹资办法将难承受这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高峰的冲击。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问题,应该开拓思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主要有:

第一,依法扩大养老社会保险覆盖面,覆盖面越广,缴费企业和职工越多,社会保障基金也越多,根据大数法则,就越能分散劳动风险。资料表明,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还大有潜力。1999年底,国有企业和职工参保率达95%,但其他所有制企业和职工参保率却在50%以下,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保率不足20%,其员工参保率不到30%。

第二,对挤占、挪用、违规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有效的追缴回收政策,提高清理回收率。具体办法:一是允许对挤占挪用的基金采取实物资产回收形式,以解决“要钱没有”的问题。二是允许将回收的实物资产投入经营或再次变现。

第三,搞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和增值。一是积极探索基金的运作渠道,合理确定基金在各渠道的最高运作比例。二是建立基金投入运营准入制。一些收费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电力、通讯设施等项目,因其具有较高的经营稳定性,风险相对较小,可允许社会保险基金投入运营。三是政府应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制定保护性政策措施。如按照国际惯例,对基金采取保护性银行优惠利率;对基金投资实行税收优惠利率;允许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原始配股和公积金委托贷款;允许基金购入国有银行优先股等。

第四,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解决社会保障基金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可能性在于,目前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和开工不足的现象比较多,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和场地处于闲置状态,其中“闲置设备约占总资产的20%”(2000年2月18日《中国乡镇企业报》)。对于那些闲置的和陈旧的国有资产,可以变现用于弥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

对于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人们往往从“财政兜底”的意义上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在我国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属于偿还历史欠帐。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方针,国家对职工的劳动贡献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并没有将职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全部分配给职工,而是用作于积累形成了国有资产。以国有企业众多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市为例:在1984年以前,沈阳市技术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约为4至5级,4级工的月工资标准为52.9元;而当时沈阳市技术工人平均每小时生产出产品的价值约为48元,一天为384元。这平均每人一天生产产品的价值,就是工人月平均工资的7.3倍,可见大量剩余价值被国家和企业用作积累了。所以,应该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用于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第五,建立正常的财政提留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承担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需要在企业和职工缴费之外,建立稳定的财政提留机制,并形成积累。应从利息、特种消费税中提留一部分,还应从国有资产转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收入中提留一部分,充实养老等社会保险基金。

第六,发行社会保障公债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如前所述,我国仅职工养老保险历史欠帐就约达3000亿元,占GDP的50%—60%。如此巨大的缺口,需要发行社会保障公债来弥补。这样会不会威胁财政安全和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看来不会。近三年我国共发行国债2100亿元,1998和1999年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为10%,赤字比重10%,均属安全范围。尽管2000年又增发国债500亿元,但随着GDP的增长,国债占GDP的比重仍为10%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发行社会保障国债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符合全社会都来参与社会保障的原则。彩票不同于国债,国债是国家向人民借钱,到期还本付息,彩票则相反,因此发行福利彩票,财政没有任何风险,更具有可行性。

第七,基本养老金标准应改为两年调整一次。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按照统筹地区上年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这个规定的问题在于,当社会平均工资负增长时,即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随之减少时,由于发放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变,很容易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缺口。近几年,由于养老金标准多次上调,已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许多地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将基本养老金标准由一年调整一次改为两年调整一次,条件容许的地区仍可每年调整一次,这样可以减少基金缺口。

第八,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从长远来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应该实行省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这是大势所趋。

第九,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国家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规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满]5年并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某市个体户缴费为例,每人每年缴费1032元,15年缴15480元,加上利息共约1.6万元。该个体户退休后每月300元退休金,每年3600元,约4.3年就将他15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全部领完,此后他领取的养老金就得全靠政府和社会为他个人“兜底”。建议调整为25—30年。

第十,尽快将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并轨后有利于资金调剂和人员流动。

第十一,用货币手段解决养老保险历史负债问题。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既是一种历史负债,也是一种改革成本,应该由社会负担。而实现全民负担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养老保险历史权益实行货币确认,既增加货币投入。当前,通过积极的货币扩张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既是及时雨,又具有可行性。

三、制止违规提前退休

据统计,1998年1月至1999年末,我国地方新增退休人员122.9万人,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的有27.5万人,占22%。原行业统筹单位提前退休问题更为严重,据30个省市报送的数据,1998年1-8月份,行业统筹移交地方新增退休人员29.6万人,违反国家规定的达43.8万人,占55%。

违规提前退休的途径有两种:第一,办理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假证明和提前出生的假出生证明。经抽查某单位55名“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只有5名,占9.1%;其余50名全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占90.9%。第二,降低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退休的条件。国家规定,在特殊工种岗位上工作满8~10年才能提前退休。有些企业先把职工调到有毒有害岗位上,工作20天后就按特殊工种办理了退休。

一般地说,提前退休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尤其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让一部分接近退休年龄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能为年轻人腾出一些就业岗位,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1978年,我国7000万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压力特别大,国家果断决定让部分老职工提前退休,一部分老干部离休,允许子女顶替父母的编制“接班”就业,对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提前退休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因为,第一,目前我国劳动力虽然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却供不应求,尤其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我国劳动力能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就业压力就会明显减轻。目前我国劳动力求大于供的行业和企业是:一些新兴产业和行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和科学技术服务。据2000年北京世界计算机大会报道,在微电子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只有3000人,而美国有40万人,相差百倍之多。男职工50岁左右、女职工45岁左右正是精力比较充足的时期,让这部分人提前退休,而让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取代他们,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降低劳动效率。第二,提前退休会增加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与年轻人“抢饭碗”。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劳动参与率超过40%,共2218万人。如果实行提前退休,我国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他们的劳动参与率会更高,会有更多的退休人员在社会上与年轻人争抢劳动岗位。第三,提前退休会加重社会保障负担。提前退休一方面会使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数减少,减少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会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增加,加大保险基金支出,使社会保障负担更加沉重。第四,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有后移的趋势。美国的退休年龄正从65岁向70岁推延,德国计划2001年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日本也将退休年龄从60岁后延到65岁。据测算,如果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退休金的支付总额可以减少50%。

四、有能力的企业应发放统筹外的各种补贴

我国自1979年以来,每次大范围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之后,为保证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各地政府都同时出台了企业发放价格补贴的规定,20多年来累计出台了15项左右(不同地区项目多少不同,项目内容也有所不同)。

缺口范文篇9

×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周年,县委决定在“七一”期间开展一系列庆典活动。根据安排,我部将承办五大活动。据概算,五项庆祝活动共需经费万元,其中县自留党费解决万元,尚有资金缺口万元(附具体开支预算)。为了确保各项庆祝活动顺利开展,特请求解决为盼。

×特此请示

×附:庆祝活动开支预算

×

×

×中共县委组织部

×年月日

×

×庆祝活动开支预算

×开展三个慰问活动。慰问离退休老干部人,需经费万元;慰问贫困党员人,需经费万元;慰问优秀党内人才人,需经费万元,共计万元。根据《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在“七一”前开展走访慰问贫困党员活动的通知》中规定的“各县要从自留党费中拿出一部分专项党费,并通过多种途径筹措一定数量的其它经费,扩大慰问面”的精神,由县自留党费开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举办优秀“三百工程”培养对象、优秀爱民书记和爱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制作先进事迹光碟张(每个支部一张),需经费万元,由县自留党费开支。

×、开辟《党建大添彩》电视栏目,拍摄、制作专题片集,需经费万元,由县自留党费开支。

缺口范文篇10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持续期缺口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过热或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内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资产(I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以及在分析期内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差额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ISG):ISG=ISA-I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负缺口,存在负缺口的银行称为负债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零缺口,存在零缺口的银行称为敏感平衡型。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而有意识地留下正或负缺口的策略。管理人员首先要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在对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利率变动来获取更大的净利差收入或减少损失。当预测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增加的资产利息收入将超过增加的负债利息支出,从而使净利息收入增加。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保持负缺口。

2.被动策略也称“免疫策略”,其核心在于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使缺口值为零或很小。采取主动性策略的关键问题在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上,如果利率走势与预期相反或利率变动不如预测的来得那么快,则银行将蒙受损失。此外,即使利率走势预测准确,但如果利率实际变动幅度较小,则采用主动策略就可能得不偿失,调节资产组合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一些小规模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预测能力或缺乏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往往采用被动策略。

二、持续期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是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加权平均与其现值之比,它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下降,且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越大,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时,其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持续期可以用来衡量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持续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一家银行的股本或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变化依靠三个关键的素:

1.持续期缺口的大小。在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持续期长于其负债的持续期(正)的银行,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负债的价值,因此银行净资产价值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2.利率(△Y)变动的幅度。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3.银行的规模。银行规模越大,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变动,其净值变化会越大,反之,其净值变化会越小。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未来变化的预测做出的,保持适当的持续期缺口,以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减少持续期正缺口或扩大其负缺口,将缺口调整为负值,使未来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银行净资产收入得以增值。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则可采取增加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的方法。

2.被动性策略指在保持银行净值的相对稳定,采用零缺口(“完全免疫”)或微缺口(“部分免疫”)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具体就是使一家银行的资产持续期正好等于其经杠杆调整后的负债的持续期,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以相同的幅度同向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利率风险。部分免疫的策略是从资产负债表中调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期搭配,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平衡,保持这部分资产负债价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比较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有:第一,该管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就缺口分析而言,通过直接观察各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缺口正负及大小,就可以大致了解银行所呈现的利率敏感性类型及利率风险大小。第二,管理成本低。该管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银行要做到对利率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缺口的调整要先于利率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缺口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口调整将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缺口管理要将资产负债按一定的时期加以划分。划分时期的不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也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错误的信息,将正缺口表示为负缺口,或将负缺口表示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忽视了期权性风险和基差风险。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对整个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衡量。持续期从长期角度观察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连续、更为系统的管理战略。(2)充分考虑了每项资产负债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从而解决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中分析期的划分受主观影响的问题。

四、现实选择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来衡量利率风险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其理由为: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是以原始成本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价值的。另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主要反映利率变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推行全面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李扬等译)。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洛伦兹?格利茨(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