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5:28:31

青霉素范文篇1

所以,PBPs测定技术是研究压内酸胺类耐药性的重要手段。的穿透力弱,用一般放射自显影法不能获得PBPs图谱,需采用荧光闪烁剂增效的“荧光放射自显影法”。国内有关PBps测定技术报道甚少,以3H标记者更少,本文介绍这一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肺炎链球菌31003,30301(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Pen08.R6本室保存菌种。

1.1.2培养基C+Y培养基。

1.1.3仅器及药品

垂直板凝胶电泳槽(吴县科研仪器厂);NG一l型真空凝胶干燥器(太仓电视机厂);TGLL一1a型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8438一超低温冰箱(FormaSclentifi。,美国);电泳仪DY一1型(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丙烯酞胺(Aerylamide,临海止学厂产);甲撑双丙烯酞胺.(big;瑞士产品);N,N,N,N一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上海前进农场制剂厂);3H标记青霉素乙酞呱陡盐(NewEngiandNuclear,美国);x光底片(天津感光材料厂;KodakDiangnostiefilmX一OmatAR13X18em);2,5一二苯基嗯哇(PPO,闪烁纯,上海试剂一厂);月桂酞肌氨酸钠(Sarkosyl,Sigm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上海新华化工厂);二甲基亚矾(DMso,北京旭东化工厂)。

1.2方法

1.2.1肺炎链球菌PBPs样品的制备将肺炎链球菌按种c+Y培养基37℃过夜培养,次日再移种新鲜培养基中,37℃培养2~3h至对数生长期,菌数约为个/ml(CFU/ml),菌液分装试管,每管lml于冰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氖标记青霉素37℃保温10min,在冰浴中加入5非标记青霉素G钠盐20万单位/ml,冷冻离心5000:/minlom仇,弃去上清,菌体沉淀用50以磷酸缓冲液(PH6.8)做成菌悬液,然后加入5一10拼一20%sarkosyl,37℃保温10min使细胞溶解,加入30协一样品缓冲液,煮沸3min,置室温备用。

1.2.2聚丙烯鱿胺凝胶电泳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制备凝胶薄片(厚0.2cm),凝胶配方:分离胶(10%):Aerylamide:bis(30:0.5)6.7ml,Tris(pH8.8,1.5ml/l)5ml,10%SDS0.2ml,蒸馏水8.1ml,真空搅拌10一15min除去气体,再加入TEMED,浓缩胶(5%):按上述配方依次为1.7ml,2.5ml,0.1而,5.6ml,7.5,和150。先配制分离胶,灌注直立式电泳槽后,使凝胶凝固。次日加入浓缩凝胶,放入加样梳,静置2h。在加样槽内依次分别加入PBps样品。接通电流,第一小时维持电压在60v,至染料前沿到达分离胶和浓缩胶交界处调高电压至120v,走完全程约需3一4h,用考马斯蓝R250染色30一45min,过夜脱色。

1.2.3关光放射自显影方法凝胶片用二甲基亚矾(DMSo)处理30min,再用新鲜DMSo再次处理30而n,20%即。处理2一3h,l%甘油和1%乙酸处理lh,将凝胶片贴附在厚滤纸上,使用凝胶真空干燥器进行真空干燥,将凝胶片和x光底片贴紧,置于x光射线暗匣内,放超低温冰箱一70℃使曝光1~Zwr,将x光底片显影,定影,冲洗得到PBPs的放射自显影图谱。x光底片预曝光条件:(1)国产x光底片用照相闪光灯红色滤光片,加6层红色玻璃纸滤过,x光底片上覆盖6层红色玻璃纸,距离50cm,闪光灯闪二次;(2)进口x光底片预曝光用x光机最小功率100mA40kV,距离40em,每张x光底片曝光0.04s。

1.2.4竟争性结合试验定量菌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甲氧西林保温37℃10min,然后加入饱和量的氛标记青霉素,37℃保温10min,再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实验。

2结果与讨论

本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全细胞中pBps的含量,首先需要分离菌体蛋白,为使菌体蛋白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必须控制菌龄和菌液浓度。菌液浓度约CFU/ml。肺炎链球菌破碎细胞的方法以采用离子型去污剂sarkosyl为宜,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胞浆膜(3),使胞浆膜破裂,菌体蛋白释放出来,与此同时,已经与青霉素结合的膜蛋白PBPs也一起释放出来。样品制备完毕,煮沸3min,以便除去某些蛋白质的干扰,青霉素与PBPs结合较牢固,不会被破坏。

本实验采用SDS一PAGE方法(4-5),SDS在分离胶与浓缩胶中的终浓度均为0.1%。分离胶浓度为10%,浓缩胶浓度为5%。

氖标记物穿透力较弱,用一般放射自显影方法不能得出图象,本实验采用荧光放射自显影法(6-8)(Fluoro,aphy),检测聚丙烯酞胺凝胶片上3H标记的蛋白质,有一定的优点。PPO是荧光增效剂,其作用原理不是直接依赖sH放射出来的日射线,而是藉助3H上的日粒子与PPO相互作用发射出的光,造成x光底片的局部发黑得到深浅不同的暗线,从而获得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图谱。肺炎链球菌的PBPs图谱上可见有三条区带,即p即;(a,b),pBpZ和pBp3。一般情况下,青霉素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强,颜色越深,在竞争性试验中,甲氧西林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强,颜色越浅。

青霉素范文篇2

长效青霉素又名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一种无菌粉剂,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与梅毒的治疗。

临床上常规用法肌注长效青霉素易出现针头阻塞,即使应用9号针头,10ml注射器也是如此,这样既影响工作质量,又增加病人痛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现介绍方法如下。

1方法

(1)青霉素常规皮试阴性病人;(2)遵守注射原则,注射部位选择臀大肌或臀中肌,避开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3)患者坐位,先消毒注射部位备用;(4)以长效青霉素120万u为例,带6号针头的5ml注射器1副,12号加药针头1个,10ml生理盐水1支。用5ml注射器配12号加药针头,抽4ml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按常规方法稀释长效青霉素,药液摇均吸取,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直至药液滴出针尖少许为止,然后,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取代加药针头,记住,这时不用排空气,使针梗部留有0.05ml空气,立即进行臀部深部肌肉注射,快速进针,快速抽吸无回血,均匀用力加压注射器活塞,即可顺利完成注射。

2讨论

配制后的长效青霉素属混悬液,水溶性差,特别是粒子表面带电,遇热1~2s药液马上出现凝固现象,针容易堵塞。改进后的肌注法,加药针头和注射针头完全分开,用于注射的针头完全没有长效青霉素混悬液,且针梗部留有0.05ml空气,空气密度比长效青霉素混悬液的密度小,推注药液时阻力减小,更重要的是进入肌肉内的那部分针头无药液,这样当针尖插入肌肉后,即使受热,热量也不会太快通过针头传递到药液,这时快速抽回血,然后均匀用力注射,几乎全部成功。

青霉素范文篇3

摘要: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对青霉素、头孢唑林、氨苄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兔体内抗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家兔55只随机分为11组,每组5只,第1~11组依次注射鱼腥草注射液,青霉素,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唑林,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乳糖酸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用量:鱼腥草注射液1ml·kg-1,青霉素0.12g·kg-1,头孢唑林0.07g·kg-1,氨苄青霉素0.15g·kg-1,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庆大霉素3000u·kg-1,连续耳缘静脉注射,6d后心脏取血5ml,采用微生物法测定各组药物的抗菌活性。结果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均无抗菌活性,对兔体外5种抗生素抗菌活性无增强作用,对兔体内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P<0.01),对兔体内头孢唑林、乳糖酸红霉素抗菌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液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联用有协同作用,与头孢唑林和乳糖酸红霉素联用可能无相关作用。

关键词:鱼腥草注射液;抗生素;微生物法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带根全草。性微寒,味辛,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1],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含有甲基正壬酮、葵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以及金丝桃苷、芸香苷、绿原酸、蕺菜碱等成分,其煎剂或提取的黄色油状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青霉素株、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种球菌、杆菌及病毒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即具有抗病原体、抗炎、抗过敏等作用[2],目前鱼腥草注射液已成为临床与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3]。联合应用的目的之一是利用鱼腥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以提高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本实验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对5种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影响。

1器材

1.1药品

鱼腥草注射液(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2225);青霉素G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P0008112);头孢唑林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1088);氨苄西林钠〔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111059〕;乳糖酸红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批号20051010);庆大霉素(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生产,批号050333)。

1.2动物健康无孕家兔,雌雄不限,体重(2.2±0.3)kg。

1.3试药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培养基Ⅰ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批号980912),短小芽胞杆菌(邯郸市药品检定所提供)。

1.4仪器

JY-300A型抑菌圈测量仪(北京先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方法与结果

2.1方法

微生物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Ⅱ部附录的要求。

2.2体外实验及标准曲线制备

2.2.1青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青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0.1,0.2,0.5,1.0,1.5μg·ml-15个浓度样本,再以鱼腥草注射液(2g·ml-1)与兔空白血清按1:1比例配比作为稀释液稀释青霉素得5个相同浓度样本,鱼腥草注射液(2g·ml-1)为一样本,共11个样本,按微生物法将各样品加入牛津杯中,于(37±1)℃,培养16h,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见表1。表1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青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5.4306+11.5830C,r=0.9674;青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5.0000+11.3875C,r=0.9608(0.1μg·ml-1数据不记)。

2.2.2头孢唑林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头孢唑林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0.004,0.008,0.016,0.032,0.064μg·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2。表2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头孢唑林标准曲线方程:Y=113.6000+11.1292C,r=0.9361;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133.1546+14.1998C,r=0.9362。

2.2.3氨苄青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氨苄青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64,32,16,8,4μg·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3。表3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氨苄青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10.741+0.05659C,r=0.9890,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0.916+0.0684C,r=0.9140。

2.2.4乳糖酸红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5%葡萄糖注射液将乳糖酸红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25,20,15,10,5u·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4。表4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乳糖酸红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9.396+0.2728C,r=0.9898,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9.414+0.2694C,r=0.9669。

2.2.5庆大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兔空白血清稀释庆大霉素分为20,15,10,5,2.5u·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5。表5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庆大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11.0648+0.3624C,r=0.9369;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6.0201+0.2878C,r=0.9518。

2.3体内实验取健康未孕家兔55只,随机分为11组,给药前每只兔心脏取血5ml,静置后离心分离出血清作为空白对照;第1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1ml·kg-1);第2组给予青霉素(0.12g·kg-1),第3组给予青霉素(0.12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4组给予头孢唑林(0.07g·kg-1),第5组给予头孢唑林(0.07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6组给予氨苄青霉素(0.15g·kg-1),第7组给予氨苄青霉素(0.15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8组给予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第9组给予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10组给予庆大霉素(3000u·kg-1),第11组给予庆大霉素(3000u·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均连续耳缘静脉注射6d(1次/d),于第6次给药后2h,兔心脏取血5ml,静置后离心分离出血清,与空白血清一起按微生物法测定抑菌圈。结果见表6。表6体内实验各组药物抑菌圈直径(略)

所有的空白对照抑菌圈直径均为0.00。

2.4结果判定

鱼腥草注射液对短小芽孢杆菌兔体内外均无抗菌作用。

2.4.1体外实验

对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加鱼腥草素注射液、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的5组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P>0.05(数据略),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这5种抗生素体外抗菌作用无显著影响。

2.4.2体内实验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青霉素=6.91,t0.01=3.355,t青霉素>t0.01,P<0.01,提示鱼腥草对青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头孢唑林=0.673,t0.05=2.306,t头孢唑林<t0.05,P>0.05,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头孢唑林体内抗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氨苄=15.129,t0.01=3.355,t氨苄>t0.01,P<0.01,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氨苄青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液组数据t检验结果:t红霉素=0.665,t0.05=2.306,t红霉素<t0.05,P>0.05,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乳糖酸红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t检验结果:t庆大=9.189,t0.01=3.169,t庆大>t0.01,P<0.01提示鱼腥草对庆大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3讨论

本实验在菌种的选取上考虑到可比性问题应选择对这5种抗生素都敏感的菌种,所以选取了短小芽孢杆菌,鱼腥草注射液对短小芽孢杆菌体内外均无抗菌活性。一方面说明其抗菌机制不同于抗生素;另一方面说明对短小芽孢杆菌不敏感,并不代表鱼腥草对其他敏感菌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鱼腥草注射液对抗生素体内外是否有协同作用,也不排除在短小芽孢杆菌条件下无协同作用的配伍在其他的敏感菌中可能有协同作用,这有待于以后对其他敏感菌的实验结果加以佐证。

本实验从一个侧面证明,鱼腥草注射液在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中多发挥的促进外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形成,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等作用确实可以与抗生素产生体内协同作用[3],但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可以产生这种协同作用,如临床常用的与青霉素联用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头孢菌素类联用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大环内酯类联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与氨基糖苷类联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等[4],在这些应用中无一例外都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具有协同作用,本实验的结果对与头孢唑林和大环内酯类联用的结果似有挑战,但也不排除偶然因素。

鱼腥草注射液和抗生素各自都存在着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的因素,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起到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而不恰当的联合应用只能在提高治疗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只有尊重事实,减少不恰当的联合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Ⅱ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9.

[2]孔增科,周海平,付正良,等.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7.

青霉素范文篇4

论文摘要:链球菌病是主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发病率较高,给养殖业和公共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其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已产生大量耐药性菌株。以省市为序,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链球茵表型耐药的情况,以期对链球菌耐药性的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有所帮助。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不同血清型的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重大传染病。在猪主要引起脑膜炎、关节炎、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等。链球菌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极大危害,是多年来困扰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药物治疗对控制该病流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抗生素在临床上的滥用已经造成了链球菌对一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从而使治疗效率大大降低。为了了解不同地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情况,笔者总结了2000年以来各省市链球菌药敏试验情况,现综述如下。

目前,关于该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包括肉汤微量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抗生素梯度稀释法和仪器自动分析法,文献报道中采用较多的是美国NCCLS(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

从养猪大省河南省来看,闫若潜等采集河南省15个不同地方108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出34份样品。采用2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抗菌药物百乐美、头孢菌素类药物(先锋噻肟、先锋霉素V、先锋必)、B-内酰胺类药物(羧苄青霉素、新生霉素、阿莫西林)对河南省猪链球菌分离菌株敏感性高。而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哌嗪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则对所有菌株表现完全不敏感。赵恒章等从豫北分离出的16株致病性链球菌对15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也表明:就总体而言,致病性链球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六甲氧嘧啶、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杨霞等对河南分离的13株典型链球菌分离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生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药物对链球菌抑制作用较强,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敏感性最低。2001-2003年欧阳素贞等从安阳、邯郸等6个地区采取180份猪的病料,从中分离到50株链球菌,对其中20株典型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对分离的20株链球菌作用最强,高敏菌株达95%以上;红霉素、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恩诺沙星作用次之,敏感菌株在50%~75%;青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麦迪霉素、磺胺等作用低,敏感菌株低于25%。周克超等从新郑、洛阳、中牟、新乡等16个县(市)猪场病料中,检出并分离到16株链球菌。16个菌株对利福平、氧氟沙星、青霉素敏感:头孢唑啉、卡那霉素次之;而对杆菌肽、复方新诺明等耐药。

卿泰安等选用目前常用的24种药物对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猪链球菌进行了药敏试验。湖南省的猪链球菌的耐药率较高,而敏感率又普遍偏低,不同地区分离株耐药谱也不一致,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其中对磺胺的耐药率达100%,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00%~92.3%,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为84.6%~69.2%,氨基糖苷类为69.2%~46.2%,头孢菌素类为69.2%~30.8%,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最低,除阿莫西林较高敏感(84.6%)外,多为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50%。2001年何华西对从湖南省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敏感,对红霉素、氯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许力干等对32株猪链球菌广西分离株进行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有耐药性。耐药率为100%;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具有高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96%、89%、89%、84%,耐药率最低是先锋V和环丙沙星(49%)。分离株对3种以上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其中有3株对试验的12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性(MDR)。

王福贵等对黑龙江伊春某猪场采集的猪链球菌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1.8%和72.7%;四环素为100%;先锋5号为36.4%;头孢呋辛为54.5%;复方磺胺为90.9%;氟哌酸为72.7%;红霉素为90.9%。

应薇芳等2006~2007年对浙江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猪链球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区不同分离株的耐药性无明显差异,均对B-内酰胺类药物敏感,50%以上分离株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几种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四川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2005年选择10个类别共32种抗菌药物,对从四川不同地区病、死猪体内分离得到的猪链球菌2型的7个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检测。7个菌株对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和链霉素耐药,对于阿米卡星、新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而对于青霉素、头孢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药物等敏感。

江定丰等对猪链球菌2型安徽株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分离株对青霉素类药物及头孢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药物高度耐药。

王成立等对山东某猪场分离的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先锋V和先锋Ⅵ等抗菌药敏感,对卡那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而通常认为对链球菌很有效的青霉素类药物有耐药性。

赵海忠、王生奎从云南某猪场分离的猪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头孢拉啶、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高敏;对阿米卡星、氯霉素、环丙沙星等中敏、而对恩诺沙星、青霉素、诺氟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链霉素等常用药物具有抗药性。

呼显生等从吉林省某猪场病、死猪中分离出猪链球菌菌株分离株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拉啶、利福平、罗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钾、氨苄青霉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不敏感。

杨建江等分别测定了分离自长春地区不同猪场的22株猪链球菌对于临床常用的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都对青霉素敏感。而对克林霉素都耐药。80%以上的菌株都对环丙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四环素耐药。

倪宏波等2000-2001年从吉林省长春地区分离出20株猪链球菌,其中5株对红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四环素表现较强的耐药性。

毕聪明从上海、沈阳、吉林、长春4地分离的36株猪源性链球菌,均为多重耐药株。对3种(共11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有24株,为总数的66.7%。对菌株敏感率在50%以上的只有氟苯尼考和罗红霉素。其中以氟苯尼考最高,为100%。

王丽平等测定了兽医临床分离的40株猪链球菌对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的体外最小浓度及红霉素耐药菌的耐药表型。实验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及替米考星的耐药率分别达72.5%、67.5%、72.5%和62.5%,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5.0%和62.5%,对青霉素耐药率为40.0%(16/40);青霉素耐药菌株对其他药物的交叉耐药率显著地高于青霉素敏感株(P<0.05)。

李敬双、于洋测定了临床分离的27株链球菌的MIC,耐药性监测的结果表明链球菌对所测12种药物有11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只有盐酸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对临床所分离的链球菌比较敏感。

青霉素范文篇5

论文摘要:链球菌病是主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发病率较高,给养殖业和公共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其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已产生大量耐药性菌株。以省市为序,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链球茵表型耐药的情况,以期对链球菌耐药性的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有所帮助。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不同血清型的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重大传染病。在猪主要引起脑膜炎、关节炎、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等。链球菌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极大危害,是多年来困扰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药物治疗对控制该病流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抗生素在临床上的滥用已经造成了链球菌对一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从而使治疗效率大大降低。为了了解不同地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情况,笔者总结了2000年以来各省市链球菌药敏试验情况,现综述如下。

目前,关于该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包括肉汤微量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抗生素梯度稀释法和仪器自动分析法,文献报道中采用较多的是美国NCCLS(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

从养猪大省河南省来看,闫若潜等采集河南省15个不同地方108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出34份样品。采用2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抗菌药物百乐美、头孢菌素类药物(先锋噻肟、先锋霉素V、先锋必)、B-内酰胺类药物(羧苄青霉素、新生霉素、阿莫西林)对河南省猪链球菌分离菌株敏感性高。而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哌嗪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则对所有菌株表现完全不敏感。赵恒章等从豫北分离出的16株致病性链球菌对15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也表明:就总体而言,致病性链球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六甲氧嘧啶、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杨霞等对河南分离的13株典型链球菌分离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生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药物对链球菌抑制作用较强,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敏感性最低。2001-2003年欧阳素贞等从安阳、邯郸等6个地区采取180份猪的病料,从中分离到50株链球菌,对其中20株典型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对分离的20株链球菌作用最强,高敏菌株达95%以上;红霉素、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恩诺沙星作用次之,敏感菌株在50%~75%;青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麦迪霉素、磺胺等作用低,敏感菌株低于25%。周克超等从新郑、洛阳、中牟、新乡等16个县(市)猪场病料中,检出并分离到16株链球菌。16个菌株对利福平、氧氟沙星、青霉素敏感:头孢唑啉、卡那霉素次之;而对杆菌肽、复方新诺明等耐药。

卿泰安等选用目前常用的24种药物对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猪链球菌进行了药敏试验。湖南省的猪链球菌的耐药率较高,而敏感率又普遍偏低,不同地区分离株耐药谱也不一致,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其中对磺胺的耐药率达100%,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00%~92.3%,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为84.6%~69.2%,氨基糖苷类为69.2%~46.2%,头孢菌素类为69.2%~30.8%,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最低,除阿莫西林较高敏感(84.6%)外,多为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50%。2001年何华西对从湖南省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敏感,对红霉素、氯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许力干等对32株猪链球菌广西分离株进行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有耐药性。耐药率为100%;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具有高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96%、89%、89%、84%,耐药率最低是先锋V和环丙沙星(49%)。分离株对3种以上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其中有3株对试验的12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性(MDR)。

王福贵等对黑龙江伊春某猪场采集的猪链球菌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1.8%和72.7%;四环素为100%;先锋5号为36.4%;头孢呋辛为54.5%;复方磺胺为90.9%;氟哌酸为72.7%;红霉素为90.9%。

应薇芳等2006~2007年对浙江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猪链球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区不同分离株的耐药性无明显差异,均对B-内酰胺类药物敏感,50%以上分离株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几种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四川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2005年选择10个类别共32种抗菌药物,对从四川不同地区病、死猪体内分离得到的猪链球菌2型的7个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检测。7个菌株对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和链霉素耐药,对于阿米卡星、新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而对于青霉素、头孢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药物等敏感。

江定丰等对猪链球菌2型安徽株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分离株对青霉素类药物及头孢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药物高度耐药。

王成立等对山东某猪场分离的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先锋V和先锋Ⅵ等抗菌药敏感,对卡那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而通常认为对链球菌很有效的青霉素类药物有耐药性。

赵海忠、王生奎从云南某猪场分离的猪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头孢拉啶、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高敏;对阿米卡星、氯霉素、环丙沙星等中敏、而对恩诺沙星、青霉素、诺氟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链霉素等常用药物具有抗药性。

呼显生等从吉林省某猪场病、死猪中分离出猪链球菌菌株分离株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拉啶、利福平、罗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钾、氨苄青霉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不敏感。

杨建江等分别测定了分离自长春地区不同猪场的22株猪链球菌对于临床常用的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都对青霉素敏感。而对克林霉素都耐药。80%以上的菌株都对环丙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四环素耐药。

倪宏波等2000-2001年从吉林省长春地区分离出20株猪链球菌,其中5株对红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四环素表现较强的耐药性。

毕聪明从上海、沈阳、吉林、长春4地分离的36株猪源性链球菌,均为多重耐药株。对3种(共11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有24株,为总数的66.7%。对菌株敏感率在50%以上的只有氟苯尼考和罗红霉素。其中以氟苯尼考最高,为100%。

王丽平等测定了兽医临床分离的40株猪链球菌对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的体外最小浓度及红霉素耐药菌的耐药表型。实验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及替米考星的耐药率分别达72.5%、67.5%、72.5%和62.5%,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5.0%和62.5%,对青霉素耐药率为40.0%(16/40);青霉素耐药菌株对其他药物的交叉耐药率显著地高于青霉素敏感株(P<0.05)。

李敬双、于洋测定了临床分离的27株链球菌的MIC,耐药性监测的结果表明链球菌对所测12种药物有11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只有盐酸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对临床所分离的链球菌比较敏感。

青霉素范文篇6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抗肺部感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两大类。该类药物的有效抗菌活性必须具备如下的一些基本条件,即轻易穿透细菌的外膜;能反抗住病原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BLA)的水解和灭活;并能和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和相互功能,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的功能。然而,近代临床探究表明,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日益增多,该类抗生素的抗感染疗效远不如以前。其耐药机制主要有:(1)病原菌产生BLA,水解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核心结构β内酰胺环,从而降低其抗菌活性。近年来,非凡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不断出现,它不但能水解青霉素,而且还能破坏分解狭、广谱的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成为当前治疗肺部感染的一大障碍。(2)病原菌的PBPs靶位发生改变,使抗生素无法和其结合并发挥其抗菌效能。(3)病原菌的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或菌膜形成,使抗生素难以通过细菌的胞膜进入胞内。(4)病原菌产生对抗生素的外运泵出机制,将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主动泵出胞外。(5)某些细菌缺乏自溶酶,即使被抗生素抑制,病原菌亦难以自溶。以上耐药机制中,以病原菌产生BLA,非凡是ESBLs最为重要,约占80%。因此,如何对付BLA所引起的耐药,解决临床上难治性肺部感染新问题是当今探究的热点所在。

2BLA分类简介

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告,BLA已达190多种。目前最佳的分类法是Bush-Jacoby-Medeiros分类(简称Bush分类)和Ambler的分子分类两种。现以分子分类结合Bush分类简单介绍如下:A类酶:包括Bush分类的2类酶中的2a为革兰阳性(G+)菌产生的分解青霉素的青霉素酶;2b为G+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产生的分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经典广谱酶;2be为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等产生的分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ESBLs;2br为大肠杆菌产生的分解青霉素的耐酶抑制剂酶;2c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卡他莫拉菌产生的分解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的羧苄青霉素酶;2e为普通变形杆菌等产生的分解头孢菌素的头孢菌素酶;2f为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霉菌产生的分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碳青霉烯酶。B类酶:包括Bush分类的3类酶,为嗜麦芽黄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产生的分解β内酰胺类包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金属酶。C类酶:包括Bush分类的1类酶,为革兰阴性(G—)菌产生的分解头孢菌素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D类酶:包括Bush分类2类中的2d,为G+菌产生的分解邻氯西林和青霉素等邻氯西林酶和青霉素酶。Bush分类的4类酶为洋葱假单胞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其分子分类不明显。了解BLA的分类对把握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有一定帮助。

3目前病原菌的耐药概况

鉴于上述BLA耐药机制的存在,病原菌的产酶率和耐药率已不断升高。据报告,我国绿脓杆菌的产酶率已高达96·9%,大肠杆菌和克雷白杆菌的产酶率亦高达77·8%。G—菌的耐药率为86%,而G+菌的耐药率亦达到54%。近年来,国内外的探究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不断出现,以及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的不断产生;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的ESBLs的产酶率持续上升;阴沟、产气、聚团等肠杆菌属产生的C类酶不断出现;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嗜麦芽黄单胞菌产生的B类金属酶的不断增多,以及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不断发现,提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已是全球性的新问题,我们正面临着一场BLA的严重挑战,为了迎接这场挑战和解决当前肺部感染的治疗难点,提出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ESBLs的基本概念

ESBLs主要由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所产生,由质粒介导为普通的β内酰胺酶(TEM-1、TEM-2和SHV-1等)基因突变而来。由质粒介导的ESBLs可分为4组:(1)TEM、SHV型ESBL;(2)非TEM、SHV型ESBL,如TOHO-1、KIT-1等;(3)头孢菌素酶;(4)碳青霉烯酶。ES-BLs产生菌药敏试验表明对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CAZ)、头孢三嗪(CTRX)、头孢噻肟(CTX)、头孢泊肟(CPDX)或氨曲南(AZT)不敏感,但如加入BLA抑制剂克拉维酸(CVA)可使抑菌圈扩大(≥5mm)。这些ESBLs产生菌临床上应用一般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或氨曲南治疗往往耐药,但对头霉烯和碳青霉烯抗生素如亚胺培南(IPM)或帕尼培南(PAPM)可获疗效。

5产生ESBLs病原菌出现的背景及危险因素

前已述及,能水解青霉素药物的BLA谓之A类酶,这些产生典型A类酶的TEM及SHV型的基因较易转移,大多由质粒介导,并在许多G—杆菌之间传播。此外,肺炎杆菌也可在染色体上有很相似的产A类酶的SHV基因,因此亦为耐青霉素药物的代表菌种。一般典型的A类酶耐药性主要是针对青霉素作为底物进行水解,耐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很难水解,故临床上对这些A类酶产生菌给予第2、3、4代头孢菌素治疗大多有效。然而,近年来探究表明,本来难以水解的3代头孢菌素长期使用后,A类酶基因的碱基排列中,有数个碱基可发生变异,从而产生了某些酶的质和量变化的变异株。这些变异的A类酶不仅对青霉素而且对广谱的3代头孢菌素均能水解,底物特异性扩大了的A类酶变异株称为ESBLs株。目前许多医院里从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分离出ESBLs产生菌的频度很高,这些ESBLs产生菌的基因类型即为前述的TEM及SHV的典型A类酶的变异酶,根据碱基排列的不同,可分为67种之多。据报告使用头孢他啶(CAZ)治疗1个月的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及产ESBLs菌株者高达53%。应用CAZ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病房中常发生产ESBLs菌的暴发流行,且所用CAZ的剂量往往过大。3代头孢菌素治疗后病原菌耐药的出现率较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明显增高,因此,有人认为3代头孢菌素的长期大量应用是产生ESBLs菌株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经常或长期住院,尤其是ICU、养老院或慢性病护理院,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或有长期、或预防使用抗生素历史者均应考虑作为和产生ESBLs菌定殖或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6ESBLs的检测

ESBLs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液体培养法和纸片法两种。最近NCCLS颁布的ESBLs检出的标准,现列于下,仅供参考。

液体培养法的ESBLs检出标准:(1)头孢泊肟(CPDX)、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氨曲南(AZT)、头孢三嗪(CTRX)中任何一个显示MIC%26gt;1μg/ml;(2)在有克拉维酸(CVA)(4μg)存在时,CAZ、CTX的MIC值,降低了3管(8倍)。

纸片法的ESBLs检测标准:(1)10μg的CPDX,30μg的CAZ显示的抑菌圈直径≤22mm;30μg的CTX、AZT≤27mm,30μg的CTRX≤25mm;(2)加入10μgCVA后,CAZ、CTX的抑菌圈直径比不加CVA的CAZ,CTX中任一抑制圈直径增加5mm以上。

7ESBLs产生菌的防治策略

目前认为解决产酶菌耐药的方向主要有二:一为寻找能反抗BLA水解的抗生素,如80年代中期开发的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和美洛培南,以及近年来面市的4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因其具有快速穿透细菌外膜,对某些BLA相对稳定以及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亲和力高等特征,故能发挥其良好抗菌效能。但4代头孢菌素尚未能完全解决ESBLs的新问题。二为开发特异性BLA抑制剂,多年来探究表明,特异性BLA抑制剂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克拉维酸(CVA)、舒巴坦(SBT)及他唑巴坦(TBT)为代表的BLA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新的酶抑制剂亦正在开发之中。

青霉素范文篇7

1抗生素的选择

1.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

1.2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1.3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由于各类药物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唑、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

1.4根据使用人群选择抗生素比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2合理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例如中效磺胺,应照其T1/2间隔一日给药2次,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青霉素半衰期T1/2为0.65~0.7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6h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因此青霉素给药时间应是歇性的,将每日1次注药改为2~3次分输。

3正确选择溶媒、pH值

3.1青霉素钠盐可选择生理盐水,尽量不用5%~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作溶媒,原因是葡萄糖能催化青霉素的水解。在输液中,青霉素钠盐的稳定性主要由pH和温度决定,若温度在0~10℃及pH5~8,分解作用很小,如溶液在pH5~8以外的酸性或碱性中,其分解作用加速,以致不受温度影响。

3.2氨苄青霉素钠盐在中性或酸性环境下易被水解,其葡萄糖注射液不稳定。可选用0.9%盐水作溶媒,尽量在1h内滴完。

青霉素范文篇8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较显著。新霉素用药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变化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杆菌肽的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肾功能减退等,受损伤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较小,个别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也可对肾脏造成轻度的损害;先锋霉素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也可损害肾脏;此外,某些磺胺药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胃肠道毒性反应较常见。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青霉素范文篇9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青霉素范文篇10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药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重点阐述了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

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是一种带有氨基侧链的青霉素,其化学结构在AMP的侧链苯环上多一个羟基,两者性质类似。AMO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比旋度为+2900-+3100。

二、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AMO抗菌活性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中的β-内酰胺环,可专一性地与细菌内膜上靶位点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的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三、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3.1抗菌作用其抗菌谱和对绝大多数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基本与氨苄青霉素相同。但对肠球菌和沙门氏菌的作用较后者强2倍,另外,体外杀菌实验和感染动物保护实验显示,本品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较氨苄迅速而强。这可能因为:它穿透细胞壁的能力较强:它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细胞壁的合成受到抑制。

3.2吸收、分布和排泄本品在人和非反刍动物胃肠道的良好吸收(吸收率为74-94%)和在组织体液中的浓度高,使其在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氨苄青霉素。在人医临床上,口服本品0.5g的高峰血清浓度于1小时达到,为10.0μg/ml,约为口服同剂量氨苄的2.5倍。肌注给药的血清浓度与口服给药相似,也与肌肉注射同量氨苄青霉素的相仿。快速静脉推注0.5g本品后5分钟的血清浓度为42.6μg/ml,5小时后为1μg/ml,消除半衰期为1.08小时。本品广泛分布于肝、肺、肾、肌肉、前列腺、胆汁、腹水,而乳汁、唾液中含量较少。当脑(脊)膜发炎时,阿莫西林可进入脑脊液,浓度为血清浓度浓度的10%~60%,可通过胎盘,但在怀孕期间用药是安全的。与血清蛋白结合率为17%,服药后6小时内尿中排出量为给药量的45%~68%;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胆汁中浓度也高于氨苄青霉素。3临床应用阿莫西林胶囊或悬液治疗各种感染的痊愈或显效达90%以上。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不产青霉素酶金黄葡萄球菌或流感杆菌所致的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的治愈率为80%-94%。本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优于氨苄青霉素。无并发症的淋病,经过本品单次口服3g的治愈率达97%。阿莫西林对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愈率可达96%。以本品和庆大霉素合用治疗心脏内膜炎获愈者也有报告。临床上也用于治疗对链霉素耐药的伤寒杆菌菌引起的伤寒,或因骨髓抑制而不能使用氯霉素的病人。

四、阿莫西林与其他一些药物的联合应用

4.1阿莫西林与与洁霉素和红霉素联合用药治疗预防心内膜炎研究发现口服阿莫西林3g与洁霉素600mg和红霉素2g血高峰浓度分别可达27μg/ml、5.5μg/ml和3.1μg/ml超过了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的MIC。经单用红霉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阿莫西林等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4.2阿莫西林与与奥美拉唑清除幽门螺杆菌使用奥美拉唑20mg与阿莫西林500mg合用,57例患者细菌清除率为82.5%。刘氏报道,经胃镜证实胃溃疡病85例,两药合用2周,停药4周后复查,治愈率达85%,副反应轻微。

4.3阿莫西林与与雷尼替丁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与活动性胃炎、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Hentschel等在使用雷尼替丁的基础上使用阿莫西林效果很好。

4.4阿莫西林与梭甲半肤氨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控制发作的关键。阿莫西林与甲半胱氨酸联合用药后阿莫西林在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比单用阿莫西林要高。这两种药物在药代动力学上具有协同作用,羧甲半胱氨酸能使阿莫西林更易透过血气屏障,使阿莫西林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药物浓度增加,有利于短期内消灭细菌。公务员之家

4.5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复合物治疗泌尿道感染Senior等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复合物治疗实验性膀胱炎的有效率为87%。联合用药能增加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普通变形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5各种反应应用本品副作用的发生率为5-6%。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为多见,占3.1%;次为皮疹,占2%,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此外尚有药物热、哮喘等。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正常,少数病人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偶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白细胞降低。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可见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