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0:16:47

青枯病范文篇1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发生规律;综防措施

**县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万公顷,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复种指数增加和旱地轮作年限的缩短,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花生青枯病成为**县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害从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高,重发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10%~30%,有的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与发病早晚有关,结荚前发病绝收,结荚期发病损失30%左右。

一、菌源及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细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兰氏阴性,具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10~41℃,最适合生长范围28~33℃,生长酸碱度为pH值6~8,最适pH值6.6。该细菌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二、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2.1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维管束,由维管束向上蔓延,从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2.2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种间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般珍珠豆型和龙生型品种比普通型品种抗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连作花生的田块发病重,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二是气候条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发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5cm深处地温稳定在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5cm地温稳定在30℃以上进入发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在花生生长季节,阴雨之后,尤其是暴雨骤晴天气易暴发流行该病,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地上的蒸腾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势和土质。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好气型细菌,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试验表明,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发病率也相应增大。因此,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为害,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四是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有机质含量少,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花生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密度适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种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块,花生长势强,发病轻。

三、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高产品种

目前适宜**县种植的花生品种大都是直立型品种。通过近几年的花生种植实践证明,远杂9102、远杂9307等花生品种高抗青枯病,而白沙系列次之。

3.2避免花生连作种植

新垦地种植花生,青枯病极少发生,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续,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播,土壤病原菌逐年积累,发病也逐年增加。一般连作2~3年便会点片发生,而且病害每年增长的速度为10%~30%,3~4年便会普遍发生。轮作地块花生青枯病发生较轻,一般应与玉米、红薯、西瓜、绿豆、大豆、豇豆、水稻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青枯病发生严重田块,要求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公务员之家

3.3配方施肥,培育壮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带有病菌的土杂粪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故土壤增施土杂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消灭病菌。同时增施氮磷钾多元肥,具体方法是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各15%)300kg/hm2,尿素75kg/hm2,硫酸钙15~30kg/hm2,培育壮苗,增强花生根系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病害。

3.4切实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种,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

每15kg花生种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剂50~60mL,拌匀晾干播种。注意根瘤菌接种的花生种子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曝晒,要放在阴凉处晾干,拌种时不需要加水;接种了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种子要当天播完,存放不能超过12h。

3.5及时拔除病株

花生结荚前,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立即拔出并带出田外,可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曝晒2d或者阴干3d,其所含病菌即死亡,从而减少侵染源。

青枯病范文篇2

关键词:青枯菌生化变种致病机理分子标记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dola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植物青枯菌R..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仅次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围、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对青枯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青枯菌菌系的组成

青枯菌生理生化复杂,各国的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种以下的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有两个亚分类系统已被国际所公认。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很强)。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化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乙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乙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三种乙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乙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的关系是这样的:生理小种1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3和4。生理小种2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和3。生理小种3号中包含生化变种2。生理小种4号中包含生化变种4。但是,从桑树分离的一些菌株与以往确定菌系种力不同,其对几种代表行茄科植物的致病力很弱或不致病,而且它们具有氧化3种双糖和甘露醇的能力,因而鉴定为一种新菌系,命名为小种5号和生化变种5号。[1]国内现在只发现小种1号和小种3号。小种1号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优势菌系,小种3号是危害我国马铃薯的优势菌系,对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产生重大的威胁。对大量青枯菌的检测结果表明,青枯菌存在菌细单抗特异性,但目前还不能根据这种单抗特异性对青枯菌菌系间进行实质性的亲缘关系的亚分类和分群模式。[2]

2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研究证明,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引起发病。但在天然条件下,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侵入。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鞘,青枯菌能穿过这层鞘,侵入皮层细胞间隙生长,破坏细胞间中胶层,使细胞壁分离,变形,形成空腔,继而侵染,木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并移入侵填体,侵填体破裂后继被释放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和快速传播扩张,从而引起植株萎蔫死亡。植物病害生理研究证明:青枯菌在导管中生长时可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其影响和阻碍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特别是容易对叶柄结和小叶处较小孔径导管穿孔板造成堵塞。因而引起植株枯萎;同时,青枯菌还可以分泌于细胞外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如果胶酶类和纤维素酶类)其可能也在破坏导管组织。青枯菌在人工培养时还能分泌一些生长调节物质如IAA,CTK和Eth等但现有资料表明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产量有限。对植物死亡方面的作用尚不清楚,而且研究也少。国外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胞外多糖,果糖酶和纤维素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Sequeira实验室(1991)报道克隆出了控制胞外多糖和脂多糖的基因簇epsA-D或ops-A-D。佐治亚大学Denny实验室克隆出了控制胞外多糖等表型转变的基因phcA。后证明是复合调节网络(Complexregulatorynetworks,CRN)控制胞外多糖的产量,控制对某些环境或信号的反应还可控制其他致病因素。黄勇和Sequeira报道了从青枯菌株K60(小种1号,生化变种1)分离到hrp基因簇,目前,还未能从寄主植物上找到跟hrp相对应的抗病基因。[3]马庆生等克隆出了青枯菌对花生的专化性基因。[4]最近又有报道已经克隆出了青枯菌的抗病基因。3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3.1茄科蔬菜的青枯病抗性

茄科植物受青枯病危害最重,涉及的作物种类最多,从世界范围内的寄主植物看,有关青枯病研究工作开展最多的也是茄科植物,尤其以番茄和马铃薯青枯病的研究最为普遍,其次为烟草。但是茄科蔬菜类及马铃薯作物等目前发现的青枯病抗性种质较少而且抗性水平不高,抗性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抗病品种选育受到限制,是国内外面对的一大难题。在番茄中至今没有发现显性寡基因控制的青枯病抗性,已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多表现为数量遗传特性,抗性位点多造成了抗性遗传的复杂性。[5]

3.1.1番茄的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

目前关于植物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的报道主要是对番茄的研究。尽管番茄栽培品种之间的DNA多态性不高,但番茄具备良好的遗传系统,易于操作[6]。在番茄的青枯病抗性研究中,既发现了广谱性位点,也发现了对某些菌系具有专化性的抗性位点。Danesh等研究认为在番茄第6、7、10染色体上存在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7]。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Wang等研究证实了Hawaii7996(番茄中广泛应用的抗源)在第6条染色体上的抗性标记,并发现在第3和第8条染色体上存在抗性位点,还发现了一个未定位的RAPD标记K4a[8]。Yui等研究获得了Hawaii7996青枯病抗性的4个RAPD标记,在99个F2植株中鉴定出32株具有全部4个RAPD标记,其中2个标记(RA12-12450和RA12-291600)被认为与抗性主效基因连锁[9]。Mangin等研究认为在番茄第6条染色体上至少有2个独立的位点与青枯病抗性有关[10]。

3.2花生青枯病抗性种质研究

花生在青枯菌寄主植物的抗性遗传多样性中有特殊地位。到2000年,世界范围内鉴定出高抗青枯病的花生地方品种超过120个,二倍体野生花生中也发现了20多份抗青枯病材料,这是其它茄科植物不可比拟的,就数量而言,花生属植物抗性种质的遗传丰富性居青枯菌寄主植物首位。自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抗青枯病花生种质以来,历经近100年,这些最早发现的抗病材料仍然具有很高的抗性(群体存活率)。与茄科作物相比,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水平不仅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11]。

3.2.1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及DNA标

3.2.2记研究

据现有研究结果,花生青枯病抗性在遗传上受寡基因控制,如珍珠豆型花生的抗性受2对主效基因控制。育种实践表明,花生青枯病抗性容易在品种间转移,也易于从二倍体野生种转移到四倍体栽培种中,如河南省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均从二倍体野生花生转移获得了抗青枯病品系。廖伯寿等研究证明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反应特性存在遗传分化[11,12]。从2000年起,中国与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技术研究,发现了不同花生抗病基因型间的AFLP和SSR多态性,建立了青枯病抗性的重组近交系(RI)群体,将用于绘制遗传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基础较为简单,为分子标记的建立乃至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可行性。

3.2.3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利用潜力

由于花生在对青枯病的抗性水平、稳定性和抗性遗传基础上的特殊性,研究和分离抗性基因对于其它作物青枯病抗性改良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1997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植物青枯病大会(IBWS)对此提出了倡议。通过研究建立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可以明确抗性基因位点,估计抗性基因作用、遗传特性及环境影响,最终克隆和分离抗性基因,对于深化花生乃至其它作物的青枯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国际花生青枯病工作网(GBWWG)正利用多边合作关系开展工作,以期在花生和其它植物青枯病抗性改良上取得突破。

4青枯菌生防菌的研究

4.1青枯生防菌Bacillussp

青枯生防菌Bacillussp。B130菌株是姜瘟灵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对包括青枯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B130能在PH5~8之间较快地生长,以PH6时菌体生长状况为最佳,抑菌活性亦最强.培养初期抑菌活性随培养时间而增长,但36h后呈下降趋势。对蛋白粗提液等的研究表明,B130的抑菌物质成分复杂,但主要活性部分是蛋白和多肽类物质.[13].2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

福建农科院研究员刘波博士主持的《农作物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经过8年努力,筛选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青枯病生防菌株ANTI-8098A,经德国菌种保存中心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在完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生防菌剂中试规模的网络监控生物反应系统,建立了菌剂生物测定的标准化方法,成功研制出生防菌的存活基质、菌剂生产工艺和保质技术,解决了菌剂田间定殖难题。经科学测定,ANTI-8098A青枯病生防菌剂几年来在福建不同地区的茄科作物上推广面积达5.6万亩次,对番茄、茄子、辣椒、花生、烟草、生姜等作物青枯病田间防效高达75%-85%,与普通化学农药相比,价格低,效果好,不造成药害,不污染环境,农药残留不超标,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ANTI-8098A对青枯菌的致弱现象,即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转化为无致病力菌株,从而抑制病害。项目组对致弱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建立了PCR电泳、紫外分光、液相色谱、异源吸附蛋白、TTC培养基测定、寄主植物回接等致弱作用的检测方法,为植物青枯病生物防治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4]

4.3eep(exportofextracellularproteins)突变体

4.3.1eep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

通过Tn5诱变技术,分离了植物青枯病菌生理小种1号、3号的胞外蛋白输出功能丧失突变体。由于Tn5在其基因组单一的eep位点的插入,突变体失去了向培养液分泌产生胞外酶和胞外蛋白质的能力。用碱性磷酸酯酶基因PhoA作为报导基因,研究这些胞外蛋白穿越突变体细胞内膜,结果表明,[16]这些胞外蛋白质可以穿过其内膜,但失去了穿越其外膜的能力。胞外多糖在植物体内和体外的产生没有受到eep基因位点突变的影响。该突变体失去了对番茄植株的致萎能力。

4.3.2eep突变体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

室温内,采用土壤接种的方法将野生型青枯菌AW和PO41接种于竞争其灭菌的土壤内(AW、PO41菌悬液3×108细菌/ml)。同时采用浸苗法,分别把突变株AD4、AP7和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F1接种番茄幼苗。结果表明在接种初期,菌株AD4、AP7和JF1都有防治番茄青枯病的能力,但在接种20天后,只有eep突变体AD4具有生防效果。[15]

不同菌株室温内防治番茄青枯病结果(病株率%)

菌株移栽后天数

510152030

AD4AP7JF1CK000301530207520658010020357080100100100100

在田间,AD4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不如室温明显,但在接种后的1个月内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下降。AD4同以往各类青枯菌的不同点,在于它在失去对寄主的致病力后仍具有较好的寄主亲和力。这为生物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微生物资源。

5展望

相对于其它许多植物病害而言,植物青枯病抗性的DNA分子标记研究较少,除番茄之外,其它作物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众多茄科作物中发现的高抗种质很少,发掘新的基因和实现不同抗性位点的聚合是提高抗性水平的重要方面。花生抗青枯病资源丰富,抗性的遗传行为较为简单,抗性DNA分子标记的建立必将推动花生及其它作物抗性育种的进步。我国具有微生物的资源优势,利用细菌病毒防治植物青枯病害有着美好的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一批利用遗传工程改造的高效生防菌逐一问世,这将大大推动对植物青枯病害的研究转

不久的将来,植物青枯病将不再是植物生长的“克星”。

参考文献:

[1]何礼远.青枯假单胞菌在中国的多样性,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74-86.

[2]何礼远,康耀卫.植物青枯菌致病机理,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3-12.

[3]HuangY,XuP,SeqyeiraL.In:pseudomonasolanacearum.MolPlant-microbeInteract,1990,3:48-53.

[4]MaQS,ChangMF,TangJLetal.MolPlant-Microbe,1988,4;169-174。

[5]廖伯寿,许泽永,姜慧芳.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与育种潜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1(3)66-68.

[6]McGarveyJA,DennyTP,SchellMA,Spatial-tempor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growthandEPSIproductionbyRalstoniasolanacearuminresistantandsusccptiblctomatocultivars[J],Phytopathology,1999,89(12):1233-1239.

[7]DaneshD,YoungND,Partialresistancelocifortomatobacterialwiltshowdifferentialracespecificity[J],TmatoGeneticsCooperativeRcport,44:12-13.

[8]WangJF,ThoquetJ,OlovierJ,etal,Geneticnanlysisofquantitativeresistanceloci(QRL)oftomatovarictyHawaii7996inTaiwan[J]Bacterialwiltdisease:MolecularandEcologicalAspects,1998.246—249.

[9]YuiM,HiraiM,NishimuraS,etal.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markersfortheselectionoftomatoesresistanttobacterialwilt[J].Bulletinthe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ofVegetables,OrnamentalPlantsandTea,1999,14:189—198.

[10]ManginB,ThoquetP,OliverJ,etal.Temporalandmultiplequantitativetraitlocianalysisofresistancetobacterialwiltintomatopermittheresolutionoflinkedloci[J].Genetics,1999,151(3):1165—1172.

[11]LiaoBoshou,Host-plantresistancetogroundnutbacterialwilt:geneticdiversityandenhancement[A],ICRISAT,GroundnutBacterialWiltinAsial[C],India:icrisat,1994,91-96.

[12]LiaoBoshou,GermplasmscreeningandbreedingforresistaqncetobacterialwiltinChina[A],ICRISAT.GroundnutBacterialWiltinAsia[C],India:ICRISAT,1998.75—81.

[13]郭坚华,潘登明,任欣正.抗青枯生防菌拮抗物性质的初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8(2):59~62

[14]巫奕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青枯病范文篇3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田间症状;影响;规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茎部使之腐烂,并引起叶片黄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有明显表观病变,乳熟末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凤冈发病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三、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四、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浸染为主的系统性浸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就会迅速发病。

五、发生原因

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导致青枯病的严重发生。二是玉米田连作相当普遍,导致玉米青枯病菌群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土壤菌种的数量超过接种条件下表现为抗性的标准,使得接种时抗性在田间表现为感病。三是栽培与管理因素。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四是气象因素。2009年凤冈县经历了严重的伏旱,于8月26日普降大雨,并且雨后骤晴。气象因素对青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六、防治措施

1.选用抗性好的品种

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在凤冈县,丹玉47、丹玉39、丹科2151、东单70、富友9等不但对青枯病的抗性强,而且植株生育性状良好、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选种这些品种,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公务员之家:

2.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浸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3.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d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参考文献:

青枯病范文篇4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田间症状;影响;规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茎部使之腐烂,并引起叶片黄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有明显表观病变,乳熟末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凤冈发病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三、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四、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浸染为主的系统性浸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就会迅速发病。

五、发生原因

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导致青枯病的严重发生。二是玉米田连作相当普遍,导致玉米青枯病菌群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土壤菌种的数量超过接种条件下表现为抗性的标准,使得接种时抗性在田间表现为感病。三是栽培与管理因素。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四是气象因素。2009年凤冈县经历了严重的伏旱,于8月26日普降大雨,并且雨后骤晴。气象因素对青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六、防治措施

1.选用抗性好的品种。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在凤冈县,丹玉47、丹玉39、丹科2151、东单70、富友9等不但对青枯病的抗性强,而且植株生育性状良好、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选种这些品种,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

2.农业防治。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浸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3.药剂防治。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d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参考文献:

青枯病范文篇5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4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侵染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就会迅速发病。

5发生原因

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导致青枯病的严重发生。二是玉米田连作相当普遍,导致玉米青枯病菌群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土壤菌种的数量超过接种条件下表现为抗性的标准,使得接种时抗性在田间表现为感病。三是栽培与管理因素。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四是气象因素。2006年阜新地区经历了严重的伏旱,于8月26日普降大雨,并且雨后骤晴。气象因素对青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6防治措施

6.1选用抗性好的品种

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在阜新地区,丹玉47、丹玉39、丹科2151、东单70、富友9等不但对青枯病的抗性强,而且植株生育性状良好、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选种这些品种,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

6.2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6.3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d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参考文献

[1]白石,赵杨,李士东.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7,27(1):43-45.

[2]商鸿生,王凤葵,张敬泽,等.玉米高粱谷子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马奇祥,李正先,伍斌,等.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青枯病范文篇6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4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侵染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就会迅速发病。

5发生原因

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导致青枯病的严重发生。二是玉米田连作相当普遍,导致玉米青枯病菌群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土壤菌种的数量超过接种条件下表现为抗性的标准,使得接种时抗性在田间表现为感病。三是栽培与管理因素。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四是气象因素。2006年阜新地区经历了严重的伏旱,于8月26日普降大雨,并且雨后骤晴。气象因素对青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6防治措施

6.1选用抗性好的品种

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在阜新地区,丹玉47、丹玉39、丹科2151、东单70、富友9等不但对青枯病的抗性强,而且植株生育性状良好、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选种这些品种,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

6.2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6.3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d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参考文献

[1]白石,赵杨,李士东.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7,27(1):43-45.

青枯病范文篇7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4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侵染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引起根腐,然后进一步扩展,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就会迅速发病。

5发生原因

玉米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导致青枯病的严重发生。二是玉米田连作相当普遍,导致玉米青枯病菌群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土壤菌种的数量超过接种条件下表现为抗性的标准,使得接种时抗性在田间表现为感病。三是栽培与管理因素。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四是气象因素。2006年阜新地区经历了严重的伏旱,于8月26日普降大雨,并且雨后骤晴。气象因素对青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6防治措施

6.1选用抗性好的品种

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在阜新地区,丹玉47、丹玉39、丹科2151、东单70、富友9等不但对青枯病的抗性强,而且植株生育性状良好、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选种这些品种,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6.2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6.3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d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论文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田间症状;影响;规律;原因;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介绍了玉米感青枯病植株的田间症状、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玉米青枯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白石,赵杨,李士东.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7,27(1):43-45.

青枯病范文篇8

目前我州正进行平稳有序的收购工作,从今年病虫发生情况看,我州烤烟苗期至9月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花叶病毒病、炭疽病、野火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根结线虫病、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地老虎、金龟子、蛞蝓等。其中危害较重的为花叶病毒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烟青虫等,花叶病毒病发病率和发生面积比去年偏高,其余病虫危害发病率和发生面积均比去年偏低。

二、2008年植保工作计划

(一)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站建设

1、网站的组成

设州站一个,在州烟科所,县级测报站7个,其中文山、砚山为重点测报站,其它县为一般测报站,办公地点在生产股。

2、系统观测点和普查点的安排

全州设置2个系统观测点,分别安排在文山、砚山,在全州七个县分别设置普查点,每个县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主要种烟乡镇进行普查。

3、各级站点技术负责人、测报人员的组成

州级测报站相对固定1人负责测报站的日常工作,各县公司生产股明确1名技术负责人,各乡镇至少明确2-3名普查人员。

4、测报对象

花叶病、野火病、赤星病、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烟蚜、烟青虫。

5、普查对象

花叶病、炭疽病、野火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角斑病、根结线虫病、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地老虎、金龟子、蛞蝓等。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1、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科技人员及烟农植保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和烟农对病害的诊断、综合防治水平。

2、举办一定面积的烤烟病虫害综防示范样板,带动大面积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3、部分农药实行统供进行统防统治。

(三)加强烟用农药的监督和管理

1、烟用农药的使用严格按照中国烟叶购销公司及省公司推荐品种使用。

2、烟用农药由州物资公司进行统一采购。

青枯病范文篇9

该病可危害叶片、茎、花及果实,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浇水过多、湿度高有利发病,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

防治措施:通风排湿,尽量降低棚内湿度;病株、病果、病叶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防治药剂可选用50%凯泽1500倍液,或50%和瑞10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1200倍液(注意通风),或50%秀安10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2青枯病

该病田间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青枯,是1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蔫。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易发病。

防治措施:掌握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用药液进行喷雾或灌根,药剂可交替选用20%猛克菌500倍液,或57.6%冠菌清12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30%万克600倍液,或25%青枯灵800倍液,灌根每株灌0.25~0.5kg,每隔7~10d灌1次,连续灌2~3次。同时重视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根系虫伤,降低发病率。

3叶霉病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病菌在病残体内或附着在种子上,或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连续阴雨,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

防治措施:田间管理同灰霉病。药剂防治可交替选用43%好力克5000倍液,或40%福星6000倍液,或10%灵动1500倍液,或50%秀安1000倍液,或50%美派安600倍液喷雾。

4晚疫病

该病可危害幼苗、叶、茎和果实,病菌主要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也有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

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如定植不要过密,以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提早培土,注意排除低洼地积水;发病初期及时摘掉病叶,彻底清除病残株深埋或销毁。药剂防治可选用60%双工牌福玛600倍液,或72%克露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700倍液,或50%甲霜灵7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800倍,或68%金雷多米尔10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病毒病

该病田间症状表现为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3种,发生的迟早和轻重与蚜虫的发生呈正相关;连作、高温低湿、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差的田

防控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着重抓好避蚜治蚜防病,及时喷药防治。防治蚜虫药剂参考“主要害虫”防治部分;在发病初期可交替选用病毒蛤蟆王700~800倍液,或2%菌克毒克200倍液,或20%毒飞500倍液喷雾。

6主要害虫

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烟粉虱、螨类等。防治蚜虫、蓟马、烟粉虱可交替选用25%允美3000倍液,或10%强星(烯啶虫胺)1000倍液或70%艾美乐(必喜3号)15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茶黄螨,以为害茄子为主)可用1.8%虫螨杀星2000倍液喷雾。

论文关键词春季;茄果类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春季茄果类蔬菜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青枯病、叶霉病、晚疫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烟粉虱、螨类等。针对春季茄果类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考文献

[1]张淑莲,陈志杰,武俊芳.茄果类蔬菜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8(2):34-35.

[2]李梅,花张浩.保护地茄果类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8(7):15-16.

青枯病范文篇10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