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0:01:11

情怀范文篇1

文学,最初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那时文学的话语权属于每一个言说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学在走向成熟与精致的同时,也开始脱离大众走向贵族化、神圣化,由平民的“众声喧哗”变成象牙塔中个人的“曲高和寡”,以一种代表上层阶级的权力话语的高姿态存在着。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都为社会上层阶级所专有,处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内,和普通人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文学逐渐从过去狭小的天地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消费品,加上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文学重新回归通俗化、大众化。大话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依托,聚集了众多创作者,其中不乏能代表民间话语权的普通作者,他们所写所述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达的都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走的是回归民间本位路线。它“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1]而在网络文学众多的类型中,大话文学是网络文学回归民间的突出代表,因为大话文学具有强烈的通俗意识,它面向的是大众,取悦的是大众,收获的也是大众的点击率和支持率。其平凡世俗的内容,庸俗浅显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十分典型地表现出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通俗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度关注。大话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崇拜平庸,它用戏仿、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2]而大话文学之所以对“经典”进行解构,是因为,一般而言,经典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文化趣味、道德规范的体现,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它维护的是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价值取向上的民间立场,使网络对于神圣、崇高的东西一般都采取戏弄和讥嘲的态度,带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纵观大话文学的创作,大都是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颠覆,创作者将这些经典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摹本,在此基础上加之以现实的气息、世俗的调侃,以通俗易懂的诙谐语言述说当代人的情感,表达当代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可谓“借古人酒杯,浇今人块垒”。在众多遭到恶搞的文学经典中,《西游记》首当其冲,网络上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大话西游”,《悟空传》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版本。《西游记》原著弘扬的是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义主题,而《悟空传》的主题则正如小说题目所标识的是“感悟虚空”。小说揭示的是现代人在没有神话、拒绝英雄的时代所产生的矛盾不安。[4]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却颠覆了传统的唐僧师徒形象,师徒四人不再是西天取经的圣徒,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了师徒的道德伦理,而是平起平坐、互相攻击,甚至与妖精调情,充满了世俗的颓废和快乐。除了《悟空传》,还有许多以《西游记》为摹本进行戏仿的作品,如《唐僧日记》以另类搞笑的语言去解析唐僧思想的另类,言行的出轨,调侃世故,诙谐可笑。《八戒日记》以八戒的眼光,用日记体的形式,用调侃的语言和许多黑色幽默生动地刻画出温柔而体贴、多情而善解人意的八戒;贪图享受、妖冶而虚伪的唐僧;怀才不遇、自命不凡的孙悟空;贪婪而逆来顺受的沙僧形象。这些作品无论主题、人物塑造,还是结构、语言都是对经典文本的彻底颠覆,一扫其以往的神圣光环,而代之以凡俗的思想与趣味,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除了追求凡俗平庸的通俗、平等的话语权,大话文学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纵观各大论坛上的“大话文学”,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评判,不是简单的恶搞。“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在2010下半年风靡网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由———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的儿子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放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其中有王翰版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5]有李白版的“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低头思故乡,怎知是铁窗。”[6]“只要我爸是李刚,天生我材必有用。”

钻石版的“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8]等等。这些造句通过改造经典诗句或广告语来表达网友对犯罪分子的谴责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成为人们申张正义的另类手法。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同时看新闻,也可以一起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讨论。在网民对新闻话题的评论中,也有许多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大话评论”,在反映社会实际问题上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在2010年10月28日《北京大兴限制村民出租房屋加剧流动人口租房难》评论中有这样一首《沁园春》:神州大地,万人蜗居,亿人盼房。望市内郊外,空楼大厦,售楼中心,炒房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难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这位评论者不采用常见的就事议事的评论方式,而是通过戏仿的名诗《沁园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新颖,内容深刻,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住房难”问题在这首《沁园春》中得到极为生动的描述。除了刻画当代人努力赚钱买房的艰辛形象外,诗中还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伟人也恶搞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惹人发笑,仔细读来却令人倍感心酸,笑中带泪。偌大一个中国,社会一片升平,然而却是“万人蜗居”!这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引人深思。

大话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民间文化,尽管它肆意冒犯经典,让人们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它对正义的追求和弘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深广的民间情怀,它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本位的大话创作不仅解构了权力话语的霸权真理性,使话语言说由一元向多元扩展,更将文学从一种极其空泛的状态解放出来,让其回归凡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正如欧阳有权先生说的那样,它可能会导致文学形而上审美意味的缺失和文化精英立场的“沦陷”,但却关注芸芸众生本真的生存状态,满足社会公众交流和表意的欲望,给创作自由和自由创作以技术支撑,实现文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拓展文学的发展空间,激发出社会底层的艺术活力。

情怀范文篇2

我不是诗人,不会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会用动听的歌曲来咏唱我的岗位;我也不是学者,不会用深邃的思想来写就个人的价值。但,我是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要在储满“师爱”的脑海中采摘如花的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崇高的哲理,教给孩子们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动听的颂歌,让爱与美托起明天的太阳……

当年,刚刚毕业的我,自豪而又兴奋来到孩子们中间时,几许羞涩,几多紧张。在同事们的鼓励和“传、帮、带”下,我很快摆脱了内心的恐慌,进入了角色,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学习与生活中。那时的我,常常着眼于孩子们学的象不像,做的好不好,而对教育如何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缺少全方位的考虑。

记得,有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有个小朋友想上厕所,我赶紧请他回教室卫生间,可他偏要固执地在一棵小树旁小便,我见他一点儿也不听我的话,便不由分说地批评他不讲卫生,行为很不文明。起初,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而后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这个树太小了,我给它施施肥,让他快快长大!”看着他那天真无邪的脸蛋,我无言以答,内疚占据了我的心。和蔼可亲的园长对我说:“我送你一句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话,‘爱孩子是母鸡都可以做到的,但要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我不断地揣磨着这句话,细细领会其中涵义。如今的我,脑海中还不时地记起高尔基的话语。一句话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话,却包涵着许多育儿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让我受益无穷。

在孩子中间,那种放松、无拘无束、融洽的气氛,是多么吸引我。那些共同玩耍时赖皮、有趣的游戏,时而天真、时而深沉的交谈,又常给我无穷的回味。当孩子们有进步时,所体验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无法比拟的,慢慢地,我便爱上这份职业。这种爱,是我最好的教师,这种爱,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是的,是爱,使我对这项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们也在爱中溶为一体了。久而久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音符,孩子们都和我好象有了默契,都能心领神会。当我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孩子身上时,当我汗流颊背,口干舌燥时,我发现孩子们忽然长大了,懂事了,聪明了,突然间,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无比神圣,无比伟大。不少家长,看了我们的工作后,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听了你们上课,才知幼儿教师有多辛苦;看了你们教孩子,才让人明白什么是细致,怎样才算耐心。

记得曾有人这样问过我,“做幼儿园教师你真的幸福吗?”不少人习惯于把教师比做蜡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把教师的劳动与这些牺牲者、悲苦者的形象相连,于是便有了感慨:“当老师有啥意思?”而我认为,老师应该有老师境界,老师更应该有老师的情怀――“传道、授业、解惑”,舍我其谁?

老师的情怀演讲材料(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即。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了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战争的那个时代,我们的党哺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为了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难以忘怀,也让我明白了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更多地去为人民谋福祉。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他概括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进一步推进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单的八句话,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精辟地指导了我们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思索着、探寻着。我们的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的烈焰。那是因为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党,我们的党是最无私的政党,我们的共产党员也是最无畏的英雄。也正是以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出生入死,领导着我们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我们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我们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状况;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现在,党在我心中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而以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使我国经济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使全国人民有了更强的凝聚力。现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同志周围,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90年来,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南极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太平洋上强大的海军舰队,成功冲向太空的神州5号,成功抗击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人定胜天的汶川地震……一个个奇迹证明,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党;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党。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1世纪将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9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乡村孩童,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伴随我长大,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共产主义成为我的理想信仰,她犹如心灵的翅膀,催我奋进;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为之努力,我知道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当我站在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我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从这一刻起,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就像一滴水融入了长江,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共产党的大集体中奋斗,心灵获得充实,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是我们的宗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的目标。社会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是我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情和执着的追求。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她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以时代为己任,时刻牢记入党誓言,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顺着创先争优的大潮,秉着争当四优党员的信心,将“七一”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的青春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无怨无悔的燃烧!让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重温建党历史,目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使命,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新时期对党员的新要求。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党员身分,铭记党员标准,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戒骄戒躁,严格要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履行好职责,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为教育事业再作贡献。

最后,在我们党的90周岁华诞之际,让我们欢聚一堂,为我们共同的母亲祝福,道一声:“生日快乐!”

老师的情怀演讲材料(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让我以一首小诗开始今天的演讲吧: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广博的天空/我们用爱播撒希望……”

我喜爱这首诗,因为,它真情讴歌了我们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美好的心灵,也让我们从中依稀看到自己的身影。

转眼间,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度过了五个春秋,在这数千个日日夜夜时,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灵魂的塑造者。

一、选择白碌山区,我无怨无悔

本以为有一天我会远离故乡的大山,去感受城市的万家灯火,去触摸繁华、悦纳潮流。毕业时的我,也曾踌躇满志,也有过“给我一个支点,我也可以撬起地球”的豪言壮语,梦想着自己的人生舞台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毕业后的上岗考试,我也一路过关斩将、春风得意,以为语文成绩拿了全区第一,一切都会如我所愿,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个比我家还偏僻的山村在等待我的到来。在接到介绍信的那一刻,我梦想的人生舞台上早已黯然失色。就这样,我走上了白碌初中的三尺讲台。

那年9月,我来到了白碌初中,临时用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安了张床。从此,一箱书籍,两床棉絮,一间小屋,我就在这山中扎下了根。

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我看到学校的操场上长满了杂草,校舍的墙上、教室里到处布满了灰尘。我想招呼几个学生打扫一下,谁知学生们见我初来这里,一副和善的样子,没一个动手。我二话没说,拿起扫帚、抹布就干了起来。看着我汗流浃背的样子,学生们感动了,都来给我帮忙,扫的扫,抹的抹,一会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感觉蛮苦,但苦也心甘”,这是我工作最深的感受。

二、深爱山里娃,我无微不至

“人之相交,常在交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在教室专栏里,我设计了“我的志愿”、“青春寄语”、“互动平台”等栏目,并且写了《希望的田野》、《飞翔的翅膀》等文章,以书信的方式与学生真心交流,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在自己的博客里,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有时,我倒希望这里的一片荒漠中的胡杨,用我的执着来播撒生命的种子,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但我会用数亿倍的努力坚守这渺小的生命机缘,我不会放弃,荒漠再干、机缘再小,这都不是理由,一粒倔强的种子总会在坚持中创造奇迹,总会在绝望的边缘撑起绿色的希望。我会告诉世界:再荒芜的空间也会绽放坚强的花朵,只要我还是一粒种子!冬去春来,一颗颗头颅从滚烫的沙粒中探出,我欣然而笑,孩子,你终于回来了,我们一起分担干涸的命运,共享浓荫的快意吧!”

带着爱选择事业,带着爱专注于事业。这就是我选择事业的方式和对待事业的心。班里有一位叫李鑫军的学生,他的其它成绩都不错,可是英语的确很差,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找他谈话,不仅给学生信心,而且特意请教英语老师,让他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早自习,还要专门考考他的单词,身为班主任,我不只是看重自己的语文学科,而是想着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9年中考结束了,我所带的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10人被重点中学录取,李鑫军同学也以710.5分的成绩被东方红中学录取。我所带的语文成绩更有了新的突破,平均分102.7分,及格率达96.7﹪

如果要说黎明的奉献是太阳,黑暗的奉献是群星,大地的奉献是鲜花,那么老师的奉献就是对学生的爱。作为一名老师,就要用一颗纯洁的童心去接近学生,用爱心去关心学生,既要做一个好老师,又要做学生的好朋友,以心换心,以才育人,以情育人。

三、求索育人路,我无休无止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做到“一课一得”。我还善于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相应教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经过努力,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师生双方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从2006年起,我担任文科教研组组长,2009年,我又兼任白碌初中团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毫无怨言,经常与同事一起探讨教学科研方面的问题,了解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把自己推向教研教改的前沿,在我的带动下,学校教研工作有了明显好转,团队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2006年,“校园之声”广播站顺利开播,从此,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一言之地”有了自己心灵的驿站。参播者接踵而至,广播稿纷至沓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我致力于教研教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在说课、集体备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还积极配合学校申请课题研究,现以向教体局申报了《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课题。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我的直接负责下,全学区成功举办了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在活动期间我忙里忙外,学校的节目需要排练,而所有活动的准备工作又需要精心筹划,我一直工作到深夜,却没有一丝抱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四、走上新岗位,我无改初衷

2010年5月,由于工作需要,教体局任命我为白碌中心小学副校长。从那时开始,我的工作就更忙了,因为学校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要从大局出发,要为学校着想,学校就是我的事业,学校就是我的家,我会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我热爱着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奉献的事业,奉献是一首美妙的诗,奉献是一首动人的歌,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我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多彩、青春的亮丽、事业的辉煌。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获得真诚和坦荡,我愿把一生无悔地奉献给教育这片沃土,用我的心血与汗水去浇注祖国的花朵,这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老师的情怀演讲材料(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王燕给您们带来最真挚的演讲。题目是《点燃青春,奉献无悔》。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它可以是桃红柳绿中的温馨漫步或者是时尚的泡吧蹦迪;也可以是充满了期待,志愿求知和斗争的志向,更可以是充满了希望的信心。我们的青春到底是什么模样?曾告诉我们:“必然应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宇宙。”

“以天下为己任,怀揣一腔热血,齐心协力让民族腾飞。”应该是每位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但是,要把平凡的工作变成卓越的事业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甚至现在有的人,在缤纷的经济大潮面前显的坐卧不安,蠢蠢欲动,他们开始嫌弃,君子固穷,淡泊名利的思想。开始艳羡“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气派与享受。在物质诱惑面前,他们似乎忘记了“真水无香,大爱无言”是一种崇高。甚至觉得红烛、园丁、春蚕、铺路石、是一种伤感悲壮的比喻。所以今天我们倡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辛勤劳动,是自我牺牲,是服务人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我们人民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必须用新时期的“八荣”来武装自己,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在教育战线上,我只是一名新兵,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也曾经疑惑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我有一丝的退却。但是短短一年半来,我却目睹了太多太多敬业与奉献的忙碌身影,聆听了太多太多不畏艰苦,孜孜不倦的感人事迹:曾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不幸患上了脊髓炎,脖子不能动,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他依然顽强的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无不感动着,感动我们有这样的好老师……

我们办公室的一名女教师,语文备课组组长,丈夫虽不在教育一线,但也在教育系统工作,相比较还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平时的家务,孩子的接送,几乎全部包揽,但终于有一次,出差回来,看到灰头土脸在啃方便面的儿子,看到家里没剩一滴热水的暖水瓶,看到独自插着门加班写教案的妻子,他终于愤怒了:“我就不信,你连给孩子下点热面条的工夫都没有,我就搞不明白你一个小学老师怎么着么忙,地球离了你不转吗……”是啊,离了她地球照转不误,但是班级会转不动,年级会转的慢呀,仔细想来,她欠孩子,欠丈夫的太多太多了,决心明天一定把学生的作业放一放,把家访的事推一推,早点回家也去幼儿园接一次孩子,也给老公做会热乎的饭……第二天,来到幼儿园接儿子,但是却被中班的老师截到了门口,说:“我们必须对孩子负责,不能把孩子交给陌生人……”“陌生人”??正要解释,但是一想,“是啊,除了一年前儿子第一天上学,陪儿子来报过到,这应该是第二次跨进幼儿园的大门吧,我该怎么向老师解释我不是‘陌生人’,我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正在这时,教室传来儿子兴奋的叫喊声:“快看,那时我妈妈,我妈妈终于也来接我了吧。我妈妈可厉害了,她是老师!她不止我一个孩子,还有46个呢……”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身边的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我登上那讲台,不,应当是舞台,我似乎觉的两侧的紫色帷幕正缓缓的拉开。最富有生气的戏剧就要开始了。最令我兴奋的是这戏剧拥有一群忠于自己的角色的演员——我的学生们!这戏剧也许是世间最长的了,为此,我愿做一名热情的报幕员,向观众宣布:XX班的戏剧开始了!我想,我还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导演。我渴望导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戏剧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它的主调;理解,友爱,开拓,创新应当是它的主要内容;爱着这个集体和被这个集体爱着是它的主要故事。作为导演我将要精心设计出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角色,迷人的故事奉献给所有的演员。我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配角,尽我的力量为主角服务、效劳。不仅如此,我还要做一名最虔诚的观众,为演员们精诚的演出微笑,流泪,鼓掌,吹呼。

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显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事业上的成功。没有战士谁也当不了将军;没有水手,谁也当不了船长;没有多行多业的分工,就不存在国家和民族。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教师让生命的光和热长久不息,让人间的真情在不断的演绎,让博爱之心不停的传递,这种基因的内涵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深深地震撼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也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曾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是否固守着我的岗位?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汇聚起来,灌溉的是良田万倾,照亮的是锦绣中华,哺育的是新的生命,撑起的是伟大的祖国。

奉献是一首美妙的诗,奉献是一曲动人的歌,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我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多彩,青春的亮丽,事业的辉煌;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奉献,可亲可爱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奉献。奉献我们的青春,奉献我们的智慧,奉献我们的汗水。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获得真诚和坦荡。我愿把青春无私的奉献,献给我伟大的教育事业。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老师的情怀演讲材料(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马卡连柯说过:“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是选择了去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选择了奉献与播种,选择了平凡的坚守与对事业的执着。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善良、公正与责任去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以春雨那润物无声的方式去灌溉学生的心田。我一直珍爱着这份美丽的职业,也因此痛并快乐着。

1997年的盛夏,20岁的我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我对工作的一腔热望。在那里我从一名毫无经验的新教师变成了现在成熟的教师。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时我的激动与不安;记得新婚第三天登上讲台时全校惊讶的眼神;记得产后二月登上讲台那种重逢的喜悦。这十几年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一部分,我倾注了我的喜与悲,爱与恨。每一次我感到无法胜任工作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如果说选择需要勇气,那么坚守更需要爱。我何其有幸碰到过指引我人生,教会我学识的好老师,他们是我的榜样与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觉得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是我才最有活力,最充实。我觉得自己平凡而重要,我的言行正影响着一代代人。所以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合格教师。一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工作给了我太多宝贵的经历……

我忘不了自己在学生考试是总穿布鞋,只为怕皮鞋声惊动了学生;

我忘不了自己与学生在树下畅谈时学生惊羡的目光;

我忘不了自己为学生准备的针线包,尽管我补的那么拙劣;我忘不了毕业前夕学生的依依不舍;我忘不了学生那开心的笑容,也忘不了孩子熟睡后的挑灯夜读,更记得学生在严冬里为我找来的治冻疮秘方;记得清晨打开门时门口的青菜;记得是学生为我房间挂上自制风铃与字画;记得第一次收到的鲜花是学生送的映山红;记得学生伏在我肩膀上痛哭的情形。这一桩桩一幕幕给了我太多幸福与感动。学生曾问我:“老师,您为什么那么爱笑?”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只知道要将阳光播洒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有阳光,知道他们值得自己去珍惜与呵护,知道爱可以包容一切。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那个学习优秀满眼忧郁的峰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我决定不读了。”话还没说完眼泪已经涓涓细流。“为什么,”我惊讶地问道,“不瞒您说,我家境不好,父亲也不在人世,留给我一身难看又难过的皮肤,同学嘲笑我,捉弄我,每到夏天,我的衬衫纽扣紧紧的扣住,不敢伸直我的手臂,不敢挽起我的裤子,老师,您说我有多苦,多惨!”峰说完已哭得站不直身子了,我的鼻子一酸,把峰紧紧搂在怀里,我知道为了那头牛,峰的父亲淹死在水库里,母子二人孤苦伶仃,上天对他实在不公平,我要救他,要让他看到明天的阳光,让渐将枯萎的生命之花怒放起来。“峰,把你的手臂让我瞧一下,好吗?”峰信任地解开了衬衫纽扣,呀,满臂的鱼鳞,我惊呆了,我知道,这是一种典型的皮肤病,名叫“鱼鳞病”,一剥一大块,全身是鱼鳞的峰有多痛苦,那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我轻轻地告诉他:“峰,不要难过,你这个病是可以医治的,你想,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一定有特效药,老师给你找!”当病治好之后,你不是和大家一样吗?”“真的吗?”十五岁的峰两眼放射出渴望的光芒。“不骗你!”后来,我通过在省城医院的姐夫给峰找到了特效药。峰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在大学的校园里回荡,在大医院工作岗位上回荡。

每年的春节,峰的一声问候都让我感动不已,我们的笑声交融在一起。是的,

当你把师生之间这种细腻绵长的爱作为自己事业的基础时,你会不经意发现那种感情是难以割舍的。我相信教师的爱就象太阳的热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冰点。

法国着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与选择。

最后,我想用诗人汪国真的诗来结束我的演讲。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情怀范文篇3

沈从文的湘西情怀大多基于他对湘西的那份厚重的怀旧感。湘西世界既是对他这种怀旧心理的真实反映,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遭遇的不满和反抗。在远离故土的陌生世界里,怀念湘西的沈从文并未消极沉迷,而是寄望以文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他脑海里对湘西世界的记忆。他选择用独特异质的苗家文化和风情来重新构建湘西世界中的人与物。就这样,在沈从文婉转优雅的笔下,一个记忆与现实、传奇与真实的湘西世界跃然纸上,生动地再现了湘西龙舟、狩猎、对歌、行巫、放蛊等独有生活场景。基于怀旧式的记忆再现,写实并非沈从文的唯一目的,他更多的是唤起自己内心对湘西世界传奇式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理想生活,在沈从文看来,即是充满了诗意与宁静。[1]怀旧的客观前提是存在距离,没有距离就没有怀旧,而且怀旧情怀中的过去经过人脑意象加工之后并非是过去的本真状态。有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沈从文加工湘西世界的记忆,让理想中的美好处于尴尬境地,因为沈从文早期作品里的湘西世界无法与真实的外部世界形成某种交流,导致他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只有原型而缺乏现实复制的可能。沈从文自己后来也发现了他的怀旧情怀对文学创作的不利一面。所以他后期的作品如《湘西》等放弃了对记忆的唯美式改写,而是试图将怀旧的湘西世界与现实的湘西世界重新连接,形成了他湘西情怀的新的文学创作构建。记忆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该如何连接,这是20世纪40年代困扰沈从文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探索使他经常处于创作的苦痛心路阶段。沈从文不再如前期创作《长河》等作品一样干预现实、勾勒唯美,而是放弃创作中大量的抒情描写,开始了以批判性内容为主的言志散文等文体创作,期间的抒情采取更加抽象的方式来进行。在湘西世界的基础上,他开启了对另一个世界的思索。他思索中华民族走出战争的出路,思索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用这样的方式,他将对湘西的怀旧情怀升格为与现实理性的相互结合,从而唤起和重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例如《七色魇》,沈从文试图将自己对湘西世界中“爱”“美”等意象的亲身体会放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中去,以重塑民族品德;《烛虚》帮助人们透视生命个体的“爱”与“美”。在这些作品里,湘西世界作为沈从文的怀旧对象,它所体现的沈从文的湘西情怀已经成为他文学创作里的精神元素,用来探索“爱”与“美”,探索生命的意义与民族精神追求的方向,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具现代性、开放性的现实意义。

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对湘西的自然信仰情怀

在沈从文的湘西怀旧情怀中,人与自然的契合始终贯穿于他的脑海。中国自古就唯天地是从,天地生而万物生。千百年来这种尊天敬地的传统逐渐幻化为文化中的自然信仰印记,深深烙印在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心中。沈从文也不例外,他十分认同人类社会出于某种精神寄托而对自然万物赋予神灵色彩的做法。在沈从文的许多著作里都表达了他对自然信仰的坚持。他认为,生活的完整、健康与循环都离不开对自然的信仰。在极富湘西情怀的《长河》中,第一章就以“人与地”为章节标题开宗明义地向读者展现了人们生活在辰河流域的情景。辰河居民保持着一份原始的敬鬼神畏天命的自然信仰,并依靠这种信仰将各种历史风俗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完整、和谐图景。《长河》的最后一章“社戏”,以人间戏曲的形式酬神还愿感恩,刻画出沈从文所追求的人神和悦的自然信仰目标。[3]沈从文的自然信仰情怀与鲁迅的普崇万物思想是一致的。普崇万物实际就是对自然的崇拜,这种可谓之某种宗教信仰的崇拜,积淀了千万年来人类原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孕育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所有自然密码。严格地说,沈从文与鲁迅是风格迥异的两类文学创作大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属于人类精神范畴的文学创作触及自然界本源。鲁迅作品的例子在这里不做赘述,沈从文作品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他在一段描述湘西苗寨敬神仪式的文字中写道:他所看到的不完全是一种仪式,而是一出诗歌与戏曲交相辉映的大戏,在这出大戏的声光音韵中,神灵和自然与之同在。沈从文的自然信仰情怀寄寓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沈从文所描画的湘西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湘西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与自然对话,人与自然相互都是对方的对象化存在。通过湘西世界的自然信仰情怀,沈从文揭示了他所认知的人与自然的本质,即人性本善,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

三、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湘西人”情怀

人性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20世纪20年代刚从湘西村野踏入城市的沈从文敏锐地察觉到,他之前所认知和向往的人性的坚韧强悍在城市难觅踪迹。所以,沈从文通过文学的笔墨大幅勾画出他记忆里湘西世界中现实与幻想交融、被加以粉饰的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与恬静。在这片世外桃源中,龙舟赛、对歌等娱乐活动不仅反映出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野生活,而且细致入微地刻画出生活于此的乡野村夫的淳朴秉性。沈从文的目的是要让读者明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老迈体衰、老态龙钟,在西方民族面前颓废无力、精神萎靡,要改变这种状况,争得有尊严的生存权力,就要把湘西村野中的积极向上、略带粗犷的性格注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去,使中华民族振奋精神、勇往直前。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湘西情怀也与中国人血性渐失、中国社会日益沉沦的特殊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在沈从文的眼里,中国人的人性需要从胆怯懦弱、教化驯服、麻木不仁、犹如孤魂野鬼般的堕落中爬出来,然后释放压抑、弘扬进步,使人性可以比过去较为敏锐地感知到爱与恨、生与死。[4]沈从文以湘西人淳朴的人性唤醒中国人人性的复苏,进而使国人承载民族复兴的大义。他的文学创作理念在此得到了升华。同时,沈从文也清醒地看到,自然信仰与人性之于生命意义的复归也存在明显脆弱的一面。一方面,沈从文努力以文学创作来扩散和宣扬湘西世界中的生命意义与坚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面前,湘西世界的一切又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人与自然的契合虽然表现出原始的生命状态,但在现代社会面前,它的原始自在的单调难免让拥有复杂人性的人们不能长期坚持和忍受。因此,沈从文以湘西人为考察对象的人性探索给他带来了一种认同上的焦虑,也把他的思想意识与文学创作的人文色彩浓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在这个维度里,他试图探寻人性深处爱恨生死的意识边际,并探索对人的新的诠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湘西情怀的确给了他一个关于立人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终点,是立人与救国的关系。在沈从文看来,国家是人存在的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的自由解放才能让人个体的内部世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如前所述,在沈从文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人与自然的契合既是他湘西怀旧情绪中的记忆本源,又是他面对外部世界所忧虑的问题与追求的目标。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契合被赋予了立人与救国的关系内涵,他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被推高到为国家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新高度。

四、沈从文文学创作中对湘西的历史进化情怀

情怀范文篇4

1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审美情怀培养的必然性

1.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大学生的审美情怀。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王树青主编的最新版大学语文教材,兼顾主题教学模式,把审美情怀穿插建构于主题教学中,是笔者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课程的价值观。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组合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中审美情怀的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法完成教学牵引和审美情怀建构,在审美追求上力求燃烧自己的同时点燃别人,闪耀着主题之智。如《道德经三章》《滕王阁序》属于历史学领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属于民族经典,是我们解读出那邦家之光的密码。张若虚、李白、苏轼都占站到了诗词的巅峰地位,以古为镜,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综合的人文素质,最终达到打造理想自我的目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将它们归属到各自的文化领域,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审美上的享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语文的教学具有文化、审美价值。但同时,任何一篇文章它承担着一种传递的功能,或者传递一种文化,或者传递一种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具有媒介、社会职能价值。教学中审美情怀的培养渴望“超越”的理念: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受教于教师,超越予教师。这三个“超越”以简明的语言,道明了传统与现代、课内与课外、教材与资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培养美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和艺术感染。于学生而言,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2高原情怀孕育高原之美———学生创造的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笔者选择笔者所在的大理,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29459km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正开发的宝地。全州辖1市11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居多,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这里有着多民族的气息,更有着浓郁独特的白族风情。大理历史深远,素有“文献名邦”美名。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给大理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四季花常开,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诡秘,风、花、雪、月四大奇景等等,无一不深深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客,深深吸引着立足于古城中的莘莘学子,也孕育着他们的高原情怀,高原情怀孕育高原之美,最美大理造就最美情怀。从范仲淹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景、情、美皆融也,到当今的“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从古到今,“审美”一直是人类无意识下不变的话题,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一种表现。在校级、州级、省级的各项活动中,我们的学生穿着自己用废纸设计的时装,自信的闪耀在舞台;专注地给宠物美容、给动物看病、解剖;巧夺天工使普通的材料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把花卉植物在手下呈现鬼斧神工;用艺术之美传承我们的大理魂韵等等。他们的创美之能力一次次的折服了我们,也使他们走出了学校,走出了大理,一次次的站在了领奖台上,笔者期待着他们将走向更高的平台。在美的世界中,用审美的维度,了解审美是如何生成的,去明白人生的意义,从而让生活的意义自身显现出来。作为大学生,社会流动的新生力量,我们更应该正确的培养审美观审美情怀,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未来的挑战。1.3大理之美孕育职业素养之美。古老的小镇,大理石铺成的小路,镌满了千年光阴的故事;悠悠古韵里,风吹过雨落下,抑扬顿挫都盛满了岁月的浮沉,城墙鼓楼,白墙青瓦,任凭春秋更迭、花开花落,却丝毫未打破古镇里生活的静谧;这就是大理的古镇,这里有述说不尽的光阴的故事……这民族气息浓厚的小城不经意中感染着我们的学子,使民族情怀在自然浑成中深深的注入学子的幽思情怀,大理情怀给予每一个学子一份不折不扣的民族情怀。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又是创新的时代,所以要求我们的学生提升自己审美素养,确立正确的三观,学好知识,培养好技能,塑造好职业素养,以便于将来投身于时代大潮。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不断努力,在职业素养中塑造最美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决心为之奋斗,充分发挥自己所学,挖掘自己,开发自己,在发展中成长,在过程中检验,才能完成从一个学生到合格职业人,到优秀职业人之间的转变,从而在未来人生路上成就自己美丽人生蜕变。

2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审美情怀培养的必然性的个人反思

现状:教学中,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怀,现实中,多数学生学学语文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拿一个学分。结合二者的出发点来看,教师结合时代所驱,学生迎合了时展所需;由此我们的教育目的却是为了培养面向社会具有高素养、强技能、政治思想坚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时代感和服务意识的高技能最美职业人。在大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无用的理论,或者只是教师审美观念的一个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我们的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能够认识美、发现美且能创造美。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成,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才算得上是全面而成功的!从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只有那些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对象,才具有审美教育的价值。换句话来说,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具有审美教育的价值。如何选取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辨别的能力。作品审美意蕴的最高层次,它不是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直接流露和显示出来的,而是由读者超越作品的感性形象的表层涵义,对其意蕴的寻觅和追求而得到的。思想的解放,也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觉醒。反之,审美意识的觉醒会进一步促进人的创造,也会促使人的进一步创新。从审美的根本问题来看,审美是为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在不脱离国家大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培养打造最美职业人、优秀职业人。

3结语

教学中审美情怀培养希望是一支火把,点燃了教学改革之火和教师创造之火。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继承国学,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增强高职教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力求做到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周伟.朝圣魂归———南诏大理国[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2]克罗齐.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

[3]金春平.审美情怀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观照———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学教育[J].语文学刊,2015(2):148-149,151.

情怀范文篇5

[关键词]尚德义;艺术歌曲;人文情怀

一、割不断的西北情结

说到创作,尚德义经常感慨万千,这与他的西北情结有很大关系。尚德义生于东北的沈阳,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未满周岁的他被父母带到北京。日本全面侵华后,他们家又迁居到了兰州。从那时起,他便与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尚德义在兰州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中学也是在兰州志国中学读的书。抗战时期兰州是大后方,也是西北的中心,聚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一些知名音乐家如吴越音、朗毓秀、管俞毓、任光地、于一轩等,都在兰州举办过音乐会。兰州文化气息浓厚,此地多民族交融,对尚德义艺术气质的培养具有深刻影响。年少的尚德义经常去黄河边玩耍,唱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歌曲。可以说,兰州这片沃土的熏陶直接促成了尚德义对音乐的热爱。1950年,尚德义考取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他先后在东北的各大院校教授音乐。在接下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进行音乐创作。忙碌的工作并没有令他遗忘心底的那份记忆,他心系他的第二故乡,他儿时的乐土———兰州。尚德义与词作家邵永强(左)西北经济落后,那里的百姓却能在大漠和草原上愉快地生活,这种情形总涌上他的心头。多年来,尚德义在西北讲学、采风与创作的过程中,深感大西北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比起我国东部和南部发达地区,那里更需要音乐人才。为了西北的热土,他决定用自己的余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选择留在兰州,为西北民族大学培养音乐人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多次用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同事、学生、朋友,甚至他的子女,都不理解他的行为。他年事已高,本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留在兰州教学。尚德义觉得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要将余晖洒在大西北。对于尚德义来说,音乐就是生命,就是他的一切。他对生活不讲究,吃饱就行,一张桌子、一架钢琴和一个线谱足以。贫困的生活没有影响他对美好音乐的向往,那首《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便是在厨房中创作出来的。现在,西北已经成了尚德义重要的创作基地,他与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朋友共同探讨,促进了西北音乐的发展。尚德义对大西北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他最终以优秀的歌曲回答了他人的猜疑。他与著名词作家邵永强,一起创作了二三十首反映我国西部生活的作品。其中《大漠之夜》于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这首合唱曲的创作算得上“十年磨一剑”,是尚德义对西北风情的高度浓缩,最终以浓郁的艺术风格和剔透的审美价值获得了专家和评委的高度赞美。另一首赞美敦煌文化的歌曲《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也享誉音乐界,并于200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两首曲子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传唱,成为我国各类合唱比赛的规定曲目,还享誉世界。2004年国际合唱比赛中,《大漠之夜》感动了所有的国际评委。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情操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社会情感和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操守、宽广的胸襟和高雅的情趣的结合。正如音乐界的艺术家所说的那样,尚德义的追求是真诚的,是美好的,也是高尚的。尚德义为了什么呢?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和人民去追求音乐,去追求真善美。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依靠媒体宣传,却成了中国音乐界的大宗,音乐界艺术家无不对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给予赞美。著名词作家邵永强曾说过,如果我们的音乐家都能像尚德义那样,不图名利,不为时尚所惑,把艺术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我们的音乐创作将是一种令人振奋的事业。歌如其人,尚德义的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品质,正是他追求的理想人格。纵观其艺术歌曲创作,不难发现,每一首曲子都凝聚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出音乐家永恒的追求。尚德义的作品从各个角度都体现了他追求真善美的人格魅力。音乐作品应该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让人向善爱美。切身经历是音乐家进行创作最可贵的生活来源。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了解得最为具体透彻,还能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对于音乐创作尤其重要。很多人对尚德义晚年选择艰苦的大西北感到困惑。一位享誉全国的优秀作曲家,本可以功成名就,颐养天年,却不远千里跑到大西北创作。其实,尚德义将大西北之行,看作是实现创作梦想、完善人格的重要过程。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和高尚品格。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让尚德义独具慧眼。他洞察出了黄土地的秘密,这里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有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有纯朴的民情民风。黄土地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激活了他敏锐的音调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成为当代作曲家中的常青树。尚德义创作的不少艺术歌曲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艺术精品的产生、艺术格调的提升,需要艺术家远离功利性的追求。有才能的音乐家应该脱离人间繁华,将自己提升至超凡脱俗的地步。当今社会,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风气充斥着每个角落,一些作曲家盲目追求时尚,只在形式上故弄玄虚,不在内蕴底气上下功夫。尚德义没有将自己融入到发财致富的队伍中,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曲高和寡的艺术创作,这是非常可贵的。他不追求物质享受,悠然地活在艺术幻境中。每一首尚德义创作的西部歌曲,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凝聚了“情深而文明”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曲就是尚德义人格魅力的显现,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无限追求。这些作品凭借自身魅力不胫而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是难以摆脱忧患的意识,对所追求的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据说,“”期间,尚德义先生为了买钢琴,变卖了很多家里的物品,还引起了上级部门对他的调查。尚德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无愧于德艺双馨这个称号。

三、真善美的创作理念

艺术作品要有真善美的品格,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出美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进步。在历史长河中,只有那些真善美的作品才能进入人类精神的宝库。尚德义先生多年来的创作理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并以他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超越地域、时代、民族的音乐文化。尚德义教授在指导青年教师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为艺术家的精神魅力,艺术家的成就体现在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上。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不仅用境界来说明艺术美的最高品格,也用境界来体现人的精神世界。这样,境界便成了人生修养的一种体现。特殊的生活经历、民族音乐的滋养是成就尚德义的外部条件,而灵性、才情是他本身具备的良好素质。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精神才是他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又都源于他对西部的热爱,对发扬民族音乐的使命感。尽管在作品的标准上存在差异,但真善美的理念是人们公认的。一位优秀艺术家应该有的风范是什么?除了用人生轨迹和优秀作品做回答,尚德义还在他的著述中给了我们启示。他认为,优秀的作品都具有美的品格。什么是美的品格呢?作品不论是表现喜怒哀乐,都应该健康朴实、品位纯正、格调高雅。矫揉造作的东西当然不具备美的品格,在旋律的创作中,尚德义总是从最美好的情感中挖掘美的主题。美好的旋律来自真善美的题材,生活中真与善的东西往往是美的,美也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存在于人民美好的情感中。旋律是情感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是从美好的心灵中涌现出来的,是创作者优美情感的真实写照。一个作者如果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深刻认识,便很难产生美好的情感,也就创作不出动人的旋律。尚德义在全国到处传唱的《春风圆舞曲》《七月的草原》《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牧笛》等歌曲,都因旋律优美动听、形象生动活泼给人以极大的满足感。尚德义与指挥家严良堃(中)、邵永强(左)尚德义的歌曲创作,优美中寓意了崇高。艺术中的崇高,能够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和同理心,并升华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精神力量。“崇高”以无限的力量,使人们内心产生巨大的使命感,把我们的灵魂提升到一种超出平凡的高度。当我们沉醉在《大漠之夜》那凝重、悠远的旋律时,不难发现,尚德义将真挚、质朴、深情看作是歌曲的最宝贵素质,当作是优秀歌曲之所以永葆艺术魅力的秘诀。尚德义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音乐表现在情感的深入和升华,而不是音乐形式的变革。《大漠之夜》中的骆驼,不仅是尚德义自己的精神写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尚德义创作的艺术歌曲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典范之作。自古以来,中国都以人品高低来衡量作者文化的深浅。艺术家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才能获得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都强调修身养性。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庄子认为“由道进乎技”,佛家讲“明心见性”。从人品进入灵感领域的途径也就有三种方式: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追求“雅正”的灵感方式;二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标举俊逸“高士”的灵感方式;三是以佛家心学为基础,寻求真人真声的性灵派灵感方式。毫无疑问,尚德义的许多作品都符合这些特点。

作者:王宏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澜.美,在这里升华———尚德义艺术歌曲之无词部分的审美意蕴浅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01):84—89.

情怀范文篇6

关键词:婉约爱情贬谪思隐咏物闺阁发展

前言东坡居士苏轼,生活于“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这位千年难得的天才文人,在词的创作上,颠覆了“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仄逼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非。”(胡寅《酒边词序》)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词风,历来被相提并论。在《吹剑续录》里有这样的佳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苏轼所代表的豪放派和柳永所代表的婉约派词在风格上的迥然不同。我们在诵读苏子的“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固然被其激越的情情和豪迈的风格所倾倒,而当我们在诵读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时,又不得不被其哀切的情感和低回凄婉的词句所感染。

1.爱情词中的哀伤情怀

此文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放在他婉约词的首位,因为词中那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之痛,曾催下过无数读者的眼泪,从而成为爱情婉约词之绝唱。苏轼在词中用了一对看似矛盾的句子“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一种真实的心境:虽然生死两界茫然不知,但虽并未刻意去追忆,而亡妻却时时浮现脑海,甚至亡妻的形象时时进入梦中。然而,时过境迁,历尽沧桑,模样已变,相见不见相识了,从前的恩爱,今天的陌路,怎能不使人嘘唏感喟?千言万语,涌动于心,却表现为无言的凝视,极静的场景偏又有泪水滑落。最后,作者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一个特写镜头推向了读者:明月清冷,夜深沉,松柏掩映,坟孤单。品读这幅画面,怎么会不被伤悲与凄凉所浸染?

《江城子》句句如泣如诉,尤其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在写男女伤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抒情方式含蓄委婉、深沉厚重,怎一个“婉约”了得。

对亡妻的深切悼念,无疑缘于对妻子深深的爱恋。苏轼是描写爱情的高手,他在《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中写到:“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又在《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中写到:“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如果说《江城子》抒发的是悼亡之悲苦,那么《蝶恋花》写的是单相思之痛苦,而《虞美人》则写的是思妇的孤苦。

2.贬谪词中的孤苦情怀

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苏轼描写了这样一个意境: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此词作于“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虽然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此词借咏孤鸿惊惶、幽独、高洁,表现词人谪居黄州的孤寂、忧惧心境。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涡流中险乎丧生,而漂流到黄州这块荒凉的浅滩上与孤鸿何其相似!心有余悸,痛定思痛,但愿自守寂寞,这种情绪充斥着词人的心灵。因此,孤鸿的形象完全是词人心境的外化。词中托“孤鸿”造境,写得窈渺幽深,含蓄婉转,富有蕴藉,被贬的失意与惆怅虽未直言但扑面而来。由此可见,苏轼不仅是豪放词的好手,其细腻、缱绻、清幽的风格,足见其是婉约词的行家。

苏轼写自己仕途多难,不幸遭贬的诗词不少,如《满庭芳》中“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就写出了他在仕途中被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被排挤出朝,陷身大狱,带罪贬逐的忧伤与无奈,因此,他又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一诗里用“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的诗句来自嘲与自解。

3.思隐词中的矛盾情怀

苏轼一生充满矛盾,一方面秉承着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封建士大夫的入世态度积极用世,但他一生屡遭不幸,因而难免对世事的厌倦,所在在他的诗词作品里,时常表达出思隐的夙愿。他曾效陶潜唱“归去来兮”,表达他至柔的归隐理想。可是,世事让他入世不能,出世不得,因而又唱到“吾归何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写月开篇,全篇咏月,但无事无景不与人意相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他见皓月而生向往之意,欲作御风而去的归宿。然而,“高处”毕竟过于清冷,人间虽苦,仍让人觉得万般留连,难以割舍,作者的情绪也就在犹豫不定中徘徊万端。苏轼把中晚唐士大夫们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难怪苏辙评价其兄道:“子瞻诸文,皆有奇气。”

苏轼的归隐理想,并非《水调歌头》才有,在他的《赤壁赋》中,不难找到与此诗这种企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意境相合的赋诵:“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抑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从上述两个作品看,苏轼词赋之作因发乎心,乐乎情,再经过静化→沉淀→转化→升华的创作轨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理智与情感、外物与自我、个体与世界的矛盾统一,达到了柔美、和谐的美学境界。

4.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也就欣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

苏轼的《水龙吟》其上阕写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看似在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其实是以人状物,或者状物写人,因为从杨花的意象中,读者可以看到一思妇的形象,但柳絮与思妇二者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此所谓人的物化,人与物融为一体,不可生分。

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不只是归结性的词句,更是升华性的妙语,它全篇能震撼读者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从状物移笔于人,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极尽婉约之无穷意味。

《水龙吟》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从中领略了豪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细腻而柔美的内心世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而他的许多写景怀古、赠人、纪行的词章也皆以婉约见长。例如:《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以景寄情,表达了怅然若失的情怀,体现了清空灵秀的艺术风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抒写了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了倦于宦游天涯的哀情,体现了婉转缠绵的艺术风格。

5.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

苏轼的词是立体的,多样的。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的最出色的代言人,但他的词中温婉含情之作如果论其数量来说,比豪放风格的词更多。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很性情的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辞情蕴藉,韵味深厚,充满了低回、沉吟,但也妩媚的婉约风格。这样的词风在他描写闺阁之情的作品里更为突出。

《阮郎归·初夏》的上片从听觉入手描写出夏日之静,又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却从视觉落笔写动态之美,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的闺阁生活。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此词,让人极易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都描写的是妙龄少女在夏日里的情怀,只是前者放情于闺阁中,后者荡情于荷墉里,其婉约之风情渗透于词的每一个文字里,让人回味心醉而忘情。

像这样的闺情诗,在苏词中有不少。比如《贺新郎·乳并飞华屋》“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籁籁。”写出闺中人惜花伤春,对花落泪,从而表现闺女孤独、抑郁的情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墙内无意而墙外有情的意趣与淡淡而莫名的惆怅感,这些带有浓厚婉约意趣的词句,都给读者言虽尽而意味无穷尽的审美愉悦。

我们除了在苏轼的悼亡词、贬谪词、咏物词和闺情词里能感受到他杰出的婉约创作风格,而在他的送别词、哲理词,甚至就是在他的豪放词里也能寻到其婉约的意韵。比如读着《更漏子.送孙巨源》中的“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永遇乐·长忆别时》中的“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都让读者联想到“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情别绪的伤情来。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云中节,何日谴冯唐?”都包含着封建士大夫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功业不建却不被重用的无限失意。

豪放词以阳刚之美为审美特征,婉约词以阴柔之美为审美特征。如果说苏轼为原本被视为“诗余”的词开辟了“豪放”的崭新领域是一种创造的话,那么,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将其从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狭窄的题材领域大大地扩展了,而且从数量上来说,其婉约词大大地多余豪放词,而他所创造的豪放词风在辛弃疾的创作中得以极大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苏轼文集》第五十二卷《与陈季常十六首》之七中华书局1986版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

情怀范文篇7

“天使”是传说中神仙的使者,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护士的职业被誉为“白衣天使”,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美和内在美的赞誉,一袭飘然的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一顶别致的燕帽,是一个守护生命的精灵,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她们倾听治疗碗盘的协奏曲;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她们感受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都说护士崇高伟大,可是又有谁想得到,在这份崇高伟大的背后,其实只是一颗颗普通的天使心。

以前,对护士这一行并无多大了解,只是偶尔从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护士的报道。在学校里选择了护理专业,真正融入到这个大家庭的时候,才发现护士这份职业不好干。因为不管是阳光微露的清晨,还是暮色沉沉的黄昏,不管是众生喧哗的白昼,还是灯火阑珊的夜晚,我都要按时按点颠倒生物钟地工作。有时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却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和鄙视。我是一名精神科护士,精神病人是无自知力的,不知何时会发病,也就是说随时会威胁到我的人身安全。偶尔我也会想到放弃。但是,当我看到我院苏创文同志的事迹后,他那份真挚善良的天使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病人能康复出院,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除了发自内心地感动,还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力量促使我,告诉我:不能放弃!!这是他的愿望,他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要以我的爱心、耐心、细心来对待每一位患者,是他们更好地得到康复。

如果有人问我,护士这一行这么辛苦,你会从中找到幸福吗?我会很确定的告诉他:会!!我相信这也是广大天使的答案。因为当我们可以让很多人战胜病魔,恢复健康,重新笑对生活的时候,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当你们可以和我一样在这里歌颂她们,同样自豪的歌唱自己的时候,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顶燕尾帽承载一方蓝天,一袭白衣映照一腔柔情。和着南丁格尔精神的节拍飞翔。时光流逝的是我们的青春,永恒的是天使的风采。这就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白衣天使的天使情怀!!!

情怀范文篇8

驻足于中学校园的文化长廊,“十佳校园”“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一个个闪着金光的奖牌,一张张飘着墨香的奖状,又不由让人从内心发出一声赞叹:桥中真棒!

然而,有谁会想道,以前的中学只是一所极普通的乡镇中学,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师资薄弱,条件简陋……是什么原因,使这所学校在短短几年中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中学的全体师生会告诉你同一个答案:因为——徐立芬校长!

1997年的春天,校长上任了。

她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中学大变样!为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她跑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构思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画。她克服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精心安排一切资金。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她亲自和总务主任南下北上,买建材,购花草。有一回买材料,为了节省运费,他们搭了一家工厂的顺路车,等人家的货卸完送他们回校卸货时,已是晚上十点钟了!

就这样,经过四年的时间,原先的垃圾场变成了柳树成荫的绿化带,原先的臭水塘变成了荷花盛开的清水池,原先坑坑洼洼的荒地变成了绿草萋萋的足球场……

人们常说“人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徐校长深深懂得,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她努力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地处江北,要让青年教师尤其是外地教师安心留在工作,谈何容易!徐校长觉得,只有留住了心才能真正留住人。于是,她尽一切可能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努力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青年教师朱彩云,是县从陕西引进的外语教师,她爱人原来在大港中学教英语,到了婚龄却苦于没有房子结婚,小两口非常着急,徐校长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毅然决定让出两间办公室,并亲自出面为他们装修,这对青年夫妇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第二年,男方主动申请从大港中学调到了中学工作。

年,在校长的多方努力下,桥中的教师安居工程楼建成了,又一大批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学校和党组织的关心,面对人民的期望,面对莘莘学子的求知热情,在徐校长奋斗精神的鼓舞下,中学的教师开始奋发了!同样的教师,同样的生源,当年的中考,中学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举进入了县的上游学校行列。望着中考的成绩统计表,徐校长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滔滔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徐校长没有陶醉在一次的成功之中,她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的,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人才的匮乏,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加快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她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到“洋思中学”参观考察,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到邗江县中实地感受教育的现代化。回来后,青年教师们坐不住了,他们自觉地查资料,探索教育科研方法。校长因势利导,又连续请了几位同行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教学录像,全校掀起了一股“科研兴教”的热潮。转眼一年过去了,桥中“分层教学”这朵教改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看!省青少年“金钥匙”科技竞赛摘得第一名,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囊括县前10名,化学竞赛包揽县前12名,杯数学竞赛又获全县第一……

情怀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育;家国情怀;渗透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塑造什么样的人呢?我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当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怀及担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上课时要充分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学生的品格塑造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我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教学理想。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心有大义的品质,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通过教授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张謇等人的爱国事迹,让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勇于担当的民族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也有张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福社会造福家乡的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述抗击八国联军、讲述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教育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意识,特别是融入海洋主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尊严的关注以及民族使命感。其次,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放眼世界[1]、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尊重各国历史发展传统的世界意识。教育学生爱国情感不能落入狭隘,言论不能过度偏激。比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学生据此联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劫难,认为巴黎圣母院烧得活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灭了无数文化瑰宝,使中华文明差点毁于一旦,但这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暴行,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认同的行为,有正义感的西方人同样谴责这种行为,他们也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所不齿,受人唾骂。众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在得知圆明园被烧,所有瑰宝毁于一旦的时候,就悲痛地写道:“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

巴黎圣母院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7个多世纪沧桑变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欧洲,属于全人类。如果我们幸灾乐祸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毁,实际上就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一旦毁灭就难以复制,因为历史是向前走的,它永远不会停留,消失的东西无法重新再造。我想我们应该理解雨果的话。放弃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全球视野客观、正面、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所有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都能够传承到文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再次,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在讲八年级下册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事迹时,我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开创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素材,讲述死亡之海,漫漫黄沙,白骨枯木,极目荒蛮的恶劣环境;讲述神秘之师,原子之火,神州惊雷,科学家们积极努力不负时光,殚精竭虑尽心尽责的革命豪迈,马兰基地镌刻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载着民族的荣耀和尊严。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他们是共和国国防事业的脊梁。王进喜“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孔繁森两次进藏,为藏族当地人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公殉职,这么一个可爱的共产党人在死的前一秒还在赶去赴任的途中,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我还把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的共同精神品质作了归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非常动情。最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代同呼吸,热爱科学,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品质。在讲世界近代铁路的发展时,我又联系中国高铁的发展,又讲到张家口高铁通车,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很好地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来也为国、为家乡做贡献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且相互联系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握历史主流,梳理知识脉络,构建体系。还应该关注历史的古今联系,中外对比,比起单纯的灌输,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运用趣味性的、感染性的语言,教材中家国情怀素材的优势是显性的[2],如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而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家国情怀的素材。根据上述分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对显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有国才有家,杜甫身在破旧的茅屋,仍在忧心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伟大的,在我们邻国朝鲜被美国进攻的时候,立刻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让自己的儿子赶赴前线,打仗难免会牺牲流血,主席再伟大也是普通人,他也同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般,希望儿女能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但是,战争就是残酷的,三年抗美援朝,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志愿军都是他的孩子,牵挂着他们的安危,但最终无情的战争还是夺走了孩子的性命,但主席痛定思痛在将军要将尸骨带回时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一个父亲的担当,在主席心里国家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对家乡的热爱并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挖掘教材的精髓,做有心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方能有道行,有道行方显魅力。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但永远不会重复,我们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学习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今天回顾“家国天下”意识的形成,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情怀范文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其实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增强其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并且促使学生建立共同体意识,同时还能使其生出仁爱之情。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更容易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树立较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这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发展都能起到正向作用,有助于其在未来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基于此,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教材素材,培养家国情怀

教师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最为重要的依据就是历史教材。因此,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可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为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在备课时,教师应当刻意挖掘各个历史事件中所隐藏的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同时还应当引入更多的历史素材,这样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利用这些历史素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的发展情况,包括国防建设情况、外交成就、科技成就、社会生活变迁等情况,其中可用于家国情怀培养的素材非常多。特别是在介绍国家的各项成就时,教师完全可以用自豪的语气、强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其看到我们国家历经千年发展所绽放出来的炫目光彩,借此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进而催生其家国情怀。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家国情怀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开展,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部分历史教师尝试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历史课堂上,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而且也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体验也随之增强,这就为其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节课时,在“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这一知识点中提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二战期间,中国都发生了哪些著名的战役,以及英雄事迹”。为了确保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该问题作为课前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提前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催生出家国情怀。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来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而实践活动就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课内外实践活动,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赖才莲(福建省上杭县湖洋中学)教学札记例如,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每次让一两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留出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小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历史实践活动,如演讲活动、辩论活动、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古迹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还能借此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这节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让其结合本节课内容和自己搜集的一些信息资料,以“我身边的变化”为主题进行演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祖国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四、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师通过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其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并且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情境,更好地催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为其家国情怀的培养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营造震撼人心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和热烈,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元素、多样化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巧用信息技术等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更多的家国情怀培养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彦佳.中学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研究[J].才智(上旬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