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1:10:14

巧解范文篇1

从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题看,“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试题中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如何巧解“完形填空”?本人所从事十多年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些不够成熟的做法,供同行们参考。完形填空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的知识能力,又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各小题的四项答案,只一项最佳,有点类似选择题空题,其余的均是干扰性或迷惑性选项。因此,做这项题型时,不能争于求成,而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一篇短文为例,与大家具体谈谈如何做好“完形填空”题。

IttookCharlieMuiseveralmonthstosaveupsevendollars.Hewantedto1amodelplaneandwenttotheshopwiththemoney.

OnthewayCharliesawalittleboy2onacornerofthestreets.“3areyoucrying?”Charlieasked.

“Threebigboystook4myfourdollarsjustnow”theboysaid.“Iwason5waytobuysomeexercisebooksbutnowIcan’t.

Charliethonghtofthe6dollarsinthepocketHethonghtofthemodelplaneandthepoor7.

Charliewantedtowalkaway8hedidnot.Atlasthe9fourdollarstotheboyandwenthome.

Charlie10happy.Doyouknowwhy?Hewashappybecausethelittleboywashappy.

()1.A.sellB.buyC.holdD.bring

()2.A.cryB.tocryC.cryingD.cried

()3.A.whyB.howC.ThereasonD.For

()4.A.outB.OffC.upD.away

()5.A.myB.TheirC.hisD.a

()6.A.threeB.sevenC.fourD.little

()7.A.someexercise-books

B.sevendollars

C.threebigboysD.boy

()8.A.andB.thonghC.butD.so

()9.A.lentB.gaveC.borrowedD.took

()10.A.becomesB.seemedC.feelsD.felt

答案:1.B2.C3.A4.D5.A6.B7.D8.C9.B10.C

为了能在完形填空题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一、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语境和有关提示,正确地分析、归纳、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主旨或段意的表达,千万不要急于选择答案。通过游览阅读上述例文,我们不难概括出该文的主旨为:Charlie自己积蓄七元钱本想到商店去购买航空模型,而在路上遇见一个小男孩正在哭,他走过去问了一下知道内情。又经过前后的思想斗争,终于把他的四元钱给了那个小男孩。虽然他自己没有购买航空模型,但是他总算帮他人做了一件好事。

二、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要按文章的先后顺序,对每道题所给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分析比较,并考虑到全文整体意境的影响,做到瞻前顾后,上下文呼应,运用逻辑思维,推理的方式来进行答题。切不可自行断意,顾此失彼或无所适从,逐步填意,另外还注意试题有易有难,应暂时绕开那些少数较疑难的问题,先做最有把握、最熟悉的短语,惯用法动词形式和语言结构的题目,如例文中的第5空,“IwasonwaytobaysomeexercisebookbutnowIcan’t”从这个句子的结构来看,不难看出,它主要是考查代词的运用,“在……路上”英语是onone’swayto……而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one’s必须和主语I保持一致(为同一人称),故有故用A答案my。又如例文中的第2空,Chailiesawalittleboyonacornenofthestreet从这个句子的结构来看,主要是考查动词的变化形式。似乎四个选项都有用,但仔细观察一下,see后面可用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语的补足语,也可以用现在分词作宾语的补足语,含义有细微的区别:用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强调看的全过程,用现在分词强调的动作正在进行。故可直接排除B、D选项。本句的意思是“正在哭”下文“whyareyoucrying?”所以应选Ccrying,才是最佳的答案。另外文中的人物的观点。态度、语气、感情等对人选项的确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例中第7空,从整篇短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Chailie想到的是,这个可怜的小男孩boy,而不是therebigboys,更不是exercise-booksanddollars。

三、借助自己已补全的那些空缺,再细读全文,此时对全文意思的理解程度会更清楚。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有它独立的内容,结构与逻辑联系,不能单从局部的词义和语法来理解,应从全文内容出发不断深入理解,这样就为在解决那些少数疑难问题排除了在逻辑意义上易选错的选项。先看看哪些词语意义与文章不符,然后综合运用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反复地字斟句酌,排除明显错误,缩小选择范围,得出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如例文中的第8空,先要搞清这四个连词的关系。一般而言,and表示语意的顺承或并列,so表示一种结果,而thongh和but一样表示前后的句意发生了转折。在英语中使用这个固定的搭配词有用thongh,就不用but,有用but就不用thongh。从例文中前后句意的语气来分析,Charliewantedtowalkanayhedidnot。显然此空应该选择C,答案but这个词。

“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巧解范文篇2

力微醒时已暮

酒赏

飞如马去归花

你能将它正确读出吗?”

其实,要解答此题原本不难。它实质上只是一首“回环诗”的变形而已。只要我们了解回环诗的修辞手法,以及格律诗的一些基本常识,那么此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回环,也叫回文,它是一种用相同语句循环往复地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在形式上表现为重复前一句的结尾部分,作为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为后一句的结尾部分。而格律诗的格律又规定:一、双句一般要押韵,而且一韵到底,但首句可押可不押。二、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三、仄起平落。因此我们可根据这些知识来解答本题。

首先,找出韵脚,就是找出押韵的字。观察本诗,不难发现有“微”、“飞”、“归”三个字押韵,这时就要考虑它是否“首句入韵”了。

其次,定好诗句。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试着以“微”、“飞”、“归”三个字作韵脚,或顺或逆时针方向吟成五或七个字,看它们是否是一句表意清楚的诗句。观察本诗,可看出它们是以顺时针方向每七个字为一句,且每句都表达出一个较明确的意思。它们依次为“去马如飞酒力微”、“赏花归去马如飞”、“醒时已暮赏花归”。这时可初步判断它是“首句入韵”。

第三,把握诗路。因为古人写诗,一般是因景入情,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所以在诗中往往是先叙事或写景,而将抒情的句子放在后面。由此可判定那三句诗的先后顺序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赏花归”。

第四,结合回环修辞手法,可判定此诗第三句为“酒力微醒时已暮”。

这样,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得出本诗的答案:“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综上所述,可见解答此类“回环诗”的一般思路是;

一、找出押韵的字,判定它们是否入韵。

二、据确定的韵脚,或顺或逆定好诗句。

巧解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材料题;五步巧解

历史材料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题型。它本身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它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相结合起来。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而经久不衰,倍受高考命题专家青睐。其无论是客观型材料题,还是主观型材料题在历史部分均占有很大的比例。仅2006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文综卷中的材料题分值分布如下:

卷类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总分值所占比例

(历史部分)

全国卷14384242%

全国卷24444848%

北京卷16324848%

天津卷24315454%

重庆卷0404040%

四川卷8414949%

注:试卷均来自《十年高考•历史卷》中的2006年高考文综卷

从上表可以看出,历史材料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很大。高考文综历史得分高低与材料题得分高低密切相关,但是通过几次模拟考试及在平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会审题、读题、对问题把握不准,或是答题抓不住要点等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干脆无从下手。介于以上原因,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做材料题,主要是材料解答题,可以采用读问题——看材料,找关键字、词或中心句——根据关键字、词或中心句子,联系课本相关内容——分析课本相关内容(析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作答,这样“五步”来作答,举凡一例说明如下

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何以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要求在福州创办船政局。他说,“窃唯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则千里犹在门户;……则七省之储可通一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不能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这,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轮船不为功”。“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大轮船不可”。清政府批准左宗棠的请求。。

材料三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捋(相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靡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四(1894年)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昭宣战。……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于大东沟,死之。……(1895年)乙亥,日兵寇威海。我海军与战于南岸,败绩。……威海陷,……刘公岛陷,水师亡,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赵尔翼《清史稿》

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局的经济、军事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李鸿章对“海防”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4)近代前期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加强海防提出了什么主张并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

(5)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海军参加了那些重要战役?中国海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海防问题的认识。

注;本试题为武汉学海教科所历史学科命题组所命200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第27题,本校二模试卷。

从题目可以看出本题共四段材料,涉及到五个问题。本题是一道运用“五步”巧答法的典型题目。按照“五步”巧答做法,特举第(3)问作答如下:

第一步,看问题

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含义及李鸿章对“海防”问题的看法有何变化。

第二步,看材料,找关键字、词或中心句子

从问题可以看出,材料中的“西北……东南……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于材料联系最为紧密,是为材料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

第三步,根据关键字、词或中心句子,联系课本相关内容

通过“西北……东南……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些字眼可以看出其主要与中国近现代史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边疆问题”及“李鸿章对边疆问题的看法”有关系。

第四步,分析课本内容(析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

通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边疆问题”及“李鸿章本人对边疆问题的看法”相关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边疆防御防重点在西北地区,而不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东南海疆也没有出现国什么大的边疆危机。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国家的相继入侵,中国东南海疆也发生严重的危机。在这个时候李鸿章认为中国的边疆防御重点要转向东南海疆,而不是继续在西北陆疆,这些内容与材料紧密相联,是为答案。

巧解范文篇4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巧解范文篇5

【关键词】词汇教学挑选培养习惯词汇网络活动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元素。语言学家DavidWilkins在总结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时说到:“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影响学生解题的重要因素就是词汇,词汇量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根据平时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学习单词靠的是死记硬背,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学得枯燥乏味,兴趣全无。所以就经常有学生向笔者抱怨:英语单词难记易忘,久而久之,就对词汇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倦心理,进而导致放弃英语学习。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词汇教学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此,笔者拟就本文谈谈词汇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遵循标准,精挑细选”进行词汇教学

现行牛津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三多”——语篇多、任务多、词汇多。每一单元除近70个基本词汇外,还有许多在WordPower、Task、Project等任务中的说明、语篇中的新增词汇。要想把如此之丰富的词汇统统教给学生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这样,英语教师就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新增词汇进行筛选。依据《标准》,高频率使用、实用性强、易学易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单词可作为首选对象教给学生。比如:afford,offer,apply,replace,exchange等这些常见、常用、简单易学的就可以如基础词汇般处理并教授给学生;反之modify,recommendation,approximate,duration,contraction等生僻词汇则只需学生在课文具体语境中能知晓语义,无须识记。

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学生面对新教材众多词汇时的茫然与手足无措,也为学习节约了时间。

二、“巧立规矩、妙养习惯”进行词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做了如下探索(以新教材的第一单元为例,基础词汇共有66个,教师可把它一分为二进行词汇教学):

首先,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先教育学生学会必要的基本的单词学习方法:根据音标拼读单词、记忆单词。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在明确了20分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后,我给学生订了三个规矩:

1、大声读;

2、清晰读;

3、一词“四”读。即:第一步,自己“拼”读。学生根据音标自己拼读单词,2分钟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第二步,“跟”读。全班同学先听一遍录音,目的是“纠音”。然后跟着录音机大声朗读。再给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巩固发音。第三步,“颠”来“倒”去读。全班按第一至最后的顺序每个单词两遍,然后,从按最后至第一的倒序重复每个单词两遍。(因学生刚接触单词,不甚熟练,所以这一步朗读速度属正常语速)。通过这种“颠来倒去读法”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读单词的兴趣,更促使他们集中了注意力。第四步,一分钟“快”读。每位同学用自己最快的语速朗读所有单词,每词一遍,以一分钟为限。在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所有单词的带头示范作用下,学生们激起了强烈的求胜欲。几分钟的准备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了单词的发音,好的学生甚至能根据音标拼写,培养了良好的读单词的习惯;而且使原本“老师读—学生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养成了“明确目标,运用方法,高效学习”的良好词汇学习习惯。

三、“英语课堂,反复呈现”进行词汇教学

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原理”,任何记忆过的新单词,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否则就会有被完全遗忘的可能。又根据最新记忆理论《满氏记忆通论》,记忆任何一个英语单词,如果没有达到牢固状态,那么都会有被遗忘的可能。要牢固记忆一个英语单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不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复习以达到牢固状态的过程。为此,教师在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的同时,更要花心思:用什么英语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多用近期学到的新词汇;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多让学生用英语思维——句型转化或用英语解释单词、句子。如:学了insteadof这一词后,就可以用它来代替常用的but;学了aswellas之后,就可以用它来代替and,with或与notonly...butalso之间进行句型转化等。

四、“利用WordPower,构建网络”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不能是孤立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个“词汇网络”,使学生能将所学单词放在与其他单词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比较性学习。新教材中WordPower这一板块为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在这里结合这一板块,我想重点谈谈两种“网络”:一种是“结构网”,一种是“语义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第二模块U3中介绍词缀的契机,向学生较全面地介绍词根、词缀等构词法,进而利用“结构网”进行教学。如果把单词比作一棵树的话,词根就是树的根部,它决定了这单词最根本的中心意思。而词缀就是那树上的枝叶,它有它自身存在的意义,但是它又与词根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具有两者含义的复合词。例如:care这一树根与-ful,-less,ness等枝叶一结合所得到的新单词的意义,学生就完全可以利用“构词法”猜出;再如,学生理解了sure,通过词缀en-就能很容易猜出ensure的意思。所以,只要学生了解一定的构词法,就能大大降低词汇理解的难度,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词汇的能力。另外,新教材中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科技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自然的一些词汇材料也吸引了学生很大的注意力。教师不仅要发挥他们的兴趣,更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语义网”。使得学生在看到第一模块U1"schoolfacilities"时,能尽可能多地想到与之有关的词汇。做到“一叶而知秋”。教师通过这种“网络”式的词汇教学,达到了教学最大的使命“教会思考”,使学生找到词汇学习的规律,加大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往往是事半功倍。

五、“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进行词汇教学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词汇教学属于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这类知识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然而新教材知识容量大的特点难免使得学生在词汇记忆这方面产生了一定难度。很多学生经常是本单元所学的还能记住,但如果一个模块所学的放在一起的话就不行了。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例如:

1)单词首尾大串连。让全班学生按照S形开展活动,要求是第一位同学说出本模块的任一单词,后面一位同学以此单词的尾字母为首字母再说一个,以此类推,但不能重复。如学生1说:achievement,学生2可以接touching,学生3可以接任何一个以i开始的字母.

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紧张高效地运转,要么想下一个单词可以接什么,要么考虑别人说的是否重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较大限度得挖掘了学生记忆中的词汇。

2)竞赛法。这一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第二模块U2为例,教师在上课前将要复习的词汇分为二类,做成小纸条,放进不同的信封,并标上序号。每小组由组长为代表进行抽签,抽出答题的先后顺序。然后依次按自己组内同学的实力分别选择10分、30分不同的档次,并答题。如果答对,这个小组可以得到自己选中的分数;若答错,则扣掉相应的分数。假如选择了“单词”类,学生必须通过形体语言来表达出这个单词的意思,如:upsidedown;astonished;scare;bite;helmet;interview等.假如选择了“词组”类,学生必须先解释这个词组再造一个句子。通过这种方法可复习下列词组:inthedark;upclose;incase;lookforwardto;liveinharmonywith;providesthforsb.等常见词组。

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运用中记忆词汇,在交流中巩固词汇”。

3)自编故事。新教材第二模块U1的Project板块任务是Tellingamysteriousstory.恰逢学生10月放假,也为了提高兴趣、加强学生对本单元词汇的运用,我就把此任务适当改动: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自编故事,题材可以是amysteriousstoryorahumourousstoryoradetectivestory。以下是学生所编故事中一篇以示词汇教学的成果(稍有改动,字体倾斜的为本单元词汇):AMysteriousMurderItisbelievedthatthedogishumanbeings’goodfriend.Butnowpeoplearepuzzledataboy’sbeingmurdered.Liangjun,amiddleschoolstudent,wasmurderedattheschoolgateinmulti-coloredclothes.Accordingtosomewitnesses,twohairystrange-lookingdogswerefightingwhenLiangjunshowedupattheschoolgate.Allofasudden,oneofthedogsrushedintohimlikecrazy.Ateacherwasreadytosavehim,however,itwastoolate.Thedogsaresaidtohavegonewild.Nowpolicehavetakenchargeofthecase.PolicehavenotruledoutthepossibilitythatLiangjunwaskilledbythefrighteningdog;buttheyarealsolookingintootherchance.……Atlast,convincingevidenceshowedthattheboyatetoomuchinthemorning.Asaresult,theboydiedthemomentthedoghithisbellyheavily.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确实是举足轻重的。笔者通过在实践中利用新教材灵活开展词汇教学,发挥了学生学习词汇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新课改“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学生不只是记住了单词,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如地运用词汇去交际。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英语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巧解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函数;图像特征;解题技巧;对策建议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接受高层次学习的基础内容。函数不仅在数学中涉及,还存在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中。因此,函数是高中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数学知识。利用函数图像将函数语言转化为图像,可以使函数更加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本文对如何利用函数图像解答函数题进行论述。

一、高中函数及函数图像的特点和意义

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很多数学内容都涉及函数,函数属于解题的重要方式,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分析价值;从难易程度来看,函数的延展性比较强,既可以简化,又可以涉及较难的知识点;从题型来看,通过变化,函数题型十分丰富,既可以简单考查某一知识点,以填空和单选形式出现,又可以考查函数多个知识点以及和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解答分析题出现在试卷最后;从函数的学习意义来看,函数不仅仅是独立的数学学科内容,还应用于物理、经济学等学科和专业,学生学习函数的过程不会只停留在高中阶段,当升入大学后,很多专业知识都会涉及函数。由此可见,高中函数对学生数学学习、其他学科学习以及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函数图像作为函数的一部分,具有解释函数、辅助学生理解函数的作用。通过函数图像辅助函数教学,可使学生较快掌握函数题的特点和解题方式。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利用函数图像解答函数题的习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函数思维。

二、利用图像解答函数问题的原则

1.利用函数图像,培养学生图像思维。函数与图像是密不可分的,函数是图像的表示,图像是函数的体现。学生学习函数,就应养成函数图像解题思维。高中教师在函数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图像思维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养成图像解题的习惯,利用函数图像分析语言,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很少的运算得到函数题的答案。2.利用函数图像,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函数图像解题思维要以扎实的解题技巧为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利用图像的思维,缺少解题技巧,在面对函数题时不知道如何利用,也是无法实现良好结合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解题技巧为原则,让学生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和重点画出函数图像,找到解题方式。3.利用函数图像,培养数形结合意识。函数与图像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利用函数图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在题目中设计做图像的例题,既能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意识。学生利用函数的特性,将特性表现在函数图像中,能逐渐形成看到图像就获得表达式的技能,培养数形结合意识。

三、利用函数图像解答函数题的实践研究

单纯地利用文字整理题目内容和关键点,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答案,而通过绘制函数图像解答函数问题,却可以直观地分析、判断。另外,利用函数图像与函数性质对应,还可以解决函数零点、根的个数、不等式等问题。因此,在看到函数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考虑可以绘制什么样的函数图像,通过函数图像进行接下来的探究。1.对函数图像分类讨论。学生利用函数图像,可以对函数进行分类。函数问题中,分类讨论的题目十分常见,并且情况复杂,学生仅通过文字很难把所有情况逐一列举。因此,学生要掌握函数的特殊性质,在绘制函数图像后,通过图像对各种情况展开讨论。有些函数题中,由于自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函数,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绘制出函数图像,利用坐标表达函数,再对自变量进行分类讨论。常见的图像与函数对应关系为:从函数的最高点、最低点得到函数极值、最值,从图像分析奇偶性,从图像的趋势分析单调性和周期。例如,函数中带有绝对值判断单调性,就要通过去掉绝对值,画出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分别讨论写出正负x时的函数,再画出函数图像,选择x对应的曲线,去掉不对应部分,形成图像。又如,对于常见的指数函数y=(a-1)x,首先要明确图像与(a-1)的关系,再把图像和方程结合,分别导出(a-1)与0和1的关系,进行不同情况下的函数图像的表达,就可以判断图像走向和趋势。这种利用画图分类讨论的形式,可以节省学生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使学生数学函数思维更加清晰。2.对函数图像进行特征应用。通过基础图像表达函数,再利用函数图像获得表达式,是函数最基本的特征。很多时候,单一的函数问题无法从函数式中获得答案,学生要通过函数特有的特点,画图分析,得到答案。例如,对于“做出y=x+1/x的函数图像”,学生要根据函数的性质,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出该函数为奇函数,然后根据特性做出x>0时的函数图像,得到x>0时函数≥2,得到函数最低点为(1,2),再通过分析x在(0,1)为减函数,在x>1时为增函数,结合x+1/x>x,得到结论y=x为渐近线,最后画出图像。学生利用函数的特点,画出函数图像,找到函数特有的性质,就可以顺利解答函数题。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描述,写出函数方程式,然后选择正确的函数图像,这类试题以文字表述为主,需要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关键语句,获得主要内容,再进行下一步分析,讨论不同情况下的函数表达式,并利用函数表达式做出函数图像。例如,对于“利用图像表达出图形中移动点包含的阴影面积。在直角梯形ABCD中,角B为直角,BC=CD=1/2AB,DC∥AB,有一点P沿着C到D方向运动,若P移动的路程为x,组成的三角形ABP面积为y,写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并做出图像”。学生可通过试题,得到梯形样式和P点的移动,做出图像,再把三角形用阴影表示出来,模仿P点移动轨迹,寻找P点移动过程中面积的区别,发现P点在BC边上移动形成变化的三角形,在CD边上移动则形成了上底、下底、高都不变的直角梯形,然后分别写出函数关系式,做出函数图像。这样,学生就通过语言文字,提取函数关系,再利用函数关系分析函数图像,最终得到答案。3.通过函数图像,快速解答选择题。很多函数题的解答需要烦琐的过程,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有规定时间的考试中,对于涉及函数的选择题,学生可利用特殊值带入或者函数图像估算、排除、确定最终选项。一些选择题锻炼的就是学生对函数特性的理解能力,并非需要学生计算出具体的答案,这时函数图像就在解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函数方程求不等式就是很好的应用,当不等式不能带入或者麻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其对应的函数方程,将不等式转化为两个不等式的函数方程,从两个函数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上的位置关系判断不等式的大小。例如,判断对数函数的大小时,试题中给出a、b的大小关系,0<a<b<1,然后给出以a为底的b,以b为底的a,以1/a为底的b和以1/b为底的a,选择排序大小正确的选项。学生可首先设Y1、Y2、Y3、Y4分别为底是a、b、1/a、1/b的对数函数,由0<a<b<1推出a、b、1/a、1/b的大小关系,然后在同一坐系中做出底数不同的函数图像,再做出垂直于(a,0)和(b,0)的直线,得到与四个函数的交点,比较对应的纵坐标,得出大小关系。

综上所述,利用图像解答函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全面地分析问题,获得思路和答案。教师应当将函数图像解题思维和解题技巧渗透在函数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绘制函数图像,对函数进行分类讨论,遇到情境问题时则仔细耐心地判断特征,利用函数图像特征解答函数问题,掌握函数特性,为深入研究函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甘林蛟.数学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

[2]张飞.函数图像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

[3]杨文洁.高中函数教与学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巧解范文篇7

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

——曹七巧悲剧命运及根源探微

内容摘要:《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礼教、金钱→情欲压抑、安全需要→奴隶、怪胎

约翰.柰斯比特在《女性大趋势》中指出:“女性需要三样东西:自尊、经济能力和生育自由。”①是啊,翻开中国血泪斑斑的近代史,中国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只能用性价值来补偿,而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只是男人们的玩偶,男人们的附属品,是摆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那神台上的血淋淋的祭品!张爱玲,这位在四十年代大上海红极一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以两性变态关系、婚姻畸形为独特的视角,以男女感情细微处揭示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写尽了滚滚红尘中的人世沧桑,芸芸众生中的人情世态。曹七巧,是堪称张爱玲力作的《金锁记》中所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作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的殉葬品,其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金锁记》是一篇写女人的小说。在写女人的小说中从未见过有谁能像张爱玲这样将一个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战栗的程度。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头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缺失的补偿。这种变态情欲流的恐怖与怜悯是小说震撼力的源;而多种意象的构建,使人物的动作、心理、暗示、感觉、道具、色彩融为一体,文字间有一种张力与通感。②按照弗洛依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上海传奇”《金锁记》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原欲的一部传奇,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一般来讲都与女性和与金钱有关,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惟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用自己的青春去赌明天,到头来是输得一塌糊涂,不仅输掉了青春,输掉了爱情,还输掉了人格,输掉了幸福与亲情。只能在生命的角斗场中带走一点金钱,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带走。《金锁记》不仅写出了命运的多舛,生活的悲苦,还道出了时代的无奈,女性的悲哀:曹七巧,这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麻油西施”,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去作一只好看的花瓶,结果是走进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堡垒——姜公馆,跌入了万丈的人生深渊,开始过着压抑人性,压抑情欲的暗无天日的地狱般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金锁记》还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无奈之中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造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丈夫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在情欲体验严重缺失之下,曹七巧将自己烈火般的热情折杀,而疯狂了物欲,疯狂了金钱。小叔子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也把亲情当成了一桩买卖,作为一种商品来兜售后,在情欲这块矿石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的烈火冶炼之后,一个鞭挞情欲,贪婪金钱的魔妇出现了,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怪胎”出现了。

所以,这是一个报复的传奇故事,一个用金钱来报复情欲的传奇故事;一个禁锢的故事,一个因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物欲的故事!曹七巧原是开麻油铺的,年轻之时,有对她十分中情中意的肉店小伙,还有亲哥哥的结拜兄弟也看中了她,七巧虽然粗鲁,虽然泼辣,但她充满了青春,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活力四射!但进了姜公馆做了二奶奶之后,便走进了这座黑暗的牢房,便成了一只笼中好看的金丝鸟!更确切的说,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老虎,一只狼,用掠杀人性的血淋淋的肉来喂养,用折杀情欲的亮灿灿的黄金来喂养。

当然爱情这果实是高挂在幸福自由的高枝上的,曹七巧是无法摘到了,只能在树下默默地翘首期盼。可是,连情欲也得不到,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在她生命的春天里来了一次倒春寒,下了一次大大的雪!更令她感到窒息的是,姜公馆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换来的二奶奶的尊严,已是荡然无存。再加上封建礼教对她人性的压抑,这场礼教的浓霜使得她不得不强压自己的情欲之火,使得自己那开始喷薄的火山,也开始熄灭。“迸得全身的盘骨和牙根都酸楚了。”于是,她的情感的田野成了一片冬天的荒原,沙漠,死一般沉寂。于是,她渴望三少爷季泽爱情的阳光,想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温暖自己情感上这片久违的冻土。但无情的现实同潇潇的秋雨一样浇灭了曹七巧内心惟一的一点火种;风流成性的三少爷,如同一只没头苍蝇,谁都敢沾,谁都敢惹,谁都敢叮,可就不愿越过叔嫂之防这道门槛!让七巧青春之花在无情的西风之中,黄花满地,一片萧杀,慢慢凋零。此后,她冷酷了,尖酸刻薄了,开始了她的报复之旅:首先是“恋子”,要儿子长白整夜陪着自己抽大烟土,以探听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逼得儿媳妇独守空房,最终自杀。其次是“妒女”,自己没有得到幸福,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设计折杀了长安与男友童世舫的纯真爱。最后,她也沦为没有亲情,只有金钱的恶魔。

如同一只关在笼中受了伤的母狼,呲着血淋淋的獠牙,舔拭着自己的伤口,低声嗥吼,随时再伤害下一个人……

当然,这是一个吃人者,又被人吃的故事。一个害人又害已的故事。曹七巧与张爱玲笔下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不同的是她的婚姻并不是自愿的,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梦想。她的婚姻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一开始便注定是一个可悲的可叹而又可怜的受害者和受虐者,一只摆在祭坛上的供品而已。但是,当她一江春水付东流,她便没落,沉沦,报复,对身边的人报复!而自己又成为了一个害人者,一个施虐者,一个吃人者,一个恶魔!

《甘二史札记.财婚》曰:“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③曹七巧的婚姻在她的眼里只是一桩交易,她只是以青春幸福爱情亲情为代价和魔鬼作了一场肮脏的交易,卖掉了自己的一生,换回的只是一场春梦。得到的也只是一点金钱。因此,在她生命中,天平理所应当倾向于金钱,而不是家庭,不是亲情。因为代价太大!这个钱是用她一生换回来的,挣得太辛苦。

当与季泽的爱情化为泡影,特别是别有用心的季泽找上门来图谋财产,算计她的钱财时,她如同一只受伤的野兽,孤独的哀鸣,对所有逻辑性的绝望,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不知往哪里飞,不知自己身归何处?找不到自己生命天空中的北斗星,找不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晴空。得出的结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此时在苦楚无奈与悲哀绝望中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为了得到金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成为了封建礼教与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相结合的“怪胎”。解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这篇小说,一个从五彩缤纷到灰暗艰涩最终情干神衰的曹七巧伴着尘埃慢慢向历史的长河隐去……

二、造成七巧悲剧的个人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④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克服体验的缺失,以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会调动和激活主体和各种心智力量,因此,缺失性体验不仅包括情感变化,也包括认知活动的变化。康德就注意到缺失性体验的作用,他说:“由于想像力在观念上比感官更丰富多产所以如果有情欲的加入,则缺乏对象比有一个对象还更能激发想像力”。⑤请看《金锁记》中这一节:“她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上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她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正是七巧爱情体验的缺失,情欲体验的得不到满足,才会调动心智力量,激发认知活力,在这种缺失状态之下,曹七巧的认知的活跃是为了“消解”自己的缺失体验(即爱情与情欲的缺失),但并非总能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曹七巧便出现了奇异的心理。产生这样的幻觉。

另外,“心理学家还认为,许多错觉、幻觉与个体内的欲望有关,当个人的强烈个体户无法满足,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时,个体往往会将心听欲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到另一某一现实对象上。”⑥在《金锁记》中,由于为了生计而嫁入姜公馆做二奶奶的七巧,面对着软的、重的、没有生命的肉体,不说爱情,就连情欲也得不到,这让美丽、热情的曹大姑娘只有做一只好看花瓶的份,去当一只笼中金丝雀的份儿!在姜公馆这只牢笼中将自己的青春韶华一点一点消耗,人性一点一点吞噬。在这种情欲重缺失之下,曹七巧坐不住了,将自己内心的欲求幻化到了“生得天圆地方,鲜红的肋颊,有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的结实小伙子”季泽身上:“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又如:“她睁着眼直勾勾地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曹七巧已将三少爷幻化为自己的爱情对象,把在这颗爱情的无花果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情感荒原之上,想以此带给自己的心灵一丝慰藉。安抚一下那颗火热而不羁躁动的心。等待着苦苦期待着,期待着三少爷那一场爱的甘霖来滋润这块早已干涸的土地。然而“季泽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何况七巧的嘴这样敞,脾气这样躁,如何瞒得了人?何况她的人缘这样坏,上上下下谁肯代她包涵一点?她也许是豁出去也,闹穿了也满不在乎。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少爷不愿跨过这道叔嫂之防的门槛,走进曹七巧的生活,侃侃说道:“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这席话让曹七巧充满渴望的天空一下布满了乌云,顿时黯淡下来。当曹七巧的丈夫死后,婆婆也去逝,分了家产,三少爷季泽为了算计她的钱财,再一次走近她之时,“季泽道:‘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横竖我们半辈子已经过去了,说也是白说。我只求你原谅我这片心。我为了你吃了这些苦,也就不算冤枉了。’”七巧身上那严重的缺失体验在此时得到了一种小小的慰藉,在她的心灵中溢满了幸福与喜悦之感,“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综上所述,在曹七巧的身上,从未体验过爱情,情欲也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的体验成了她性格悲剧的主因,成了促使她蜕变的动力,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的牢笼,一点一点去蚕食身上的人性,用情欲的丝把自己缠了起来,且越缠越紧,最终扼杀了人性,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说缺失性体验是造成七巧性格悲剧的主因,那么存在于她身上的孤独体验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七巧与周围人的交住,属于心理学上讲的“权宜的从众”:“表面上与周围的人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骨子里却坚持并时时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⑦由于自己是为生计才来到姜家当二奶奶的,加上自家只是开麻油店的,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门第,出身低微,这使得她在姜公馆里的地位也十分低,连里面的下人也可以冷嘲热讽她,例如: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得她那谈吐呢!……”又如:小双道:“大奶奶不用替他们心疼,装得满满的进来,一样装得满满的出去。别说金的银的扁的圆的,连零头鞋面儿裤腰也是好的!”在这样环境中,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只当是家里买回来的一只好看而又实用的花瓶罢了。而且,哥嫂把亲情当成了一种商品,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周围的人都在她本来已受了伤的的伤口之上又加上了一把冷漠、无情的盐!四周都是冷冰冰的人情世故,四周都是冷冰冰的等级壁垒,没有友情,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无助、无依,让她苦楚不已,疼痛不已,让孤独不已,在她内心世界依然充满着强烈的一种落寞与感伤。

当“季泽走了,老妈子也都给七巧骂跑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曹七巧心中那燃烧的生命的烛光本已是惨淡,在季泽走后,就再也经不起这场生命中的风暴的侵袭,熄了,灭了。季泽不仅带走了她的爱情,也带走了她惟一的希望。留下的只是一片黑暗,一片寂寥,一片怅惘,一片孤独,一片苍凉,等待着曹七巧去慢慢咀嚼,慢慢品尝。

弗洛依德认为心理障碍是因为性紧张的累积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是曹七巧自的性格缺陷(即不会说话,不会处事,粗鲁泼辣而没有城府)造成的,但当我们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掀开这桌子,看看下面,就会发现真正的动因,那就是情欲的不满足,性紧张。这种潜意识才是曹七巧性格孤癖,行为怪异的动力根源,它是曹七巧也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深层和最原始的一部分,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时刻想表现出来。但身在封建礼教牢笼中的曹七巧又不得不将自己的这份情欲强迫留在潜意识的深处。因而,在曹七巧潜意识便成了她内心生活的能量的畜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虽然曹七巧的情欲不能呈现在意识水平上,然而它却在冥冥之中影响着甚至规定着曹七巧心理的最细微的活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她的一切言行。例如在与季泽相处之时,就自然而然的体现了出来:“睁着眼直勾勾望着。”“七巧待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气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半空中停住了,吃吃笑了起来……”从这些描述当中就可以看出,曹七巧的潜意识影响着她的一言一行。因为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人精神结构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人精神的绝大部分是潜意识部分。

弗洛依德指出,性乃是精神疾病的成因,又是人的活动的动机因素,如果说潜意识时时刻刻在影响曹七巧的言行,那么性(尤其是受到压抑了的性)就成了曹七巧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弗洛依德认为,本能是指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人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1920年,弗洛依德将这归纳为“生的本能”:即一种表现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这一能量于外便是爱情的对象,于内便是自我的爱恋。按照弗洛依德的说法,曹七巧身上有着浓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综(electracomplex)⑧表现为一种“恋子嫉女”情结。

首先是“恋子”:例如:“她眯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她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长白打着烟炮,也前仰后合起来。七巧斟了杯浓茶给他,两人吃着蜜饯糖果,讨论着东邻西舍的隐私……其中,当七巧听完了长白的房事之后,这个细节别有意味:“旁边的递茶递水的老妈子们都背过脸去笑得格格的,丫头们都掩着嘴忍着笑回避出去了。七巧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喃喃咒骂,卸下烟斗来狠命嗑里面的灰,敲得托托一片响。长白说溜了嘴,止不住要说下去,足足说了一夜。”当丈夫是个残疾,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肉体,曹七巧的情欲遭到了压抑,并因此在内心深处积贮下来,寻求力比多(libido)能量的宣泄与转移。转移到三少爷季泽的身上,而季泽却不愿越过叔嫂之防,当最后季泽在她生命中消失之后,她为填补季泽走后心灵中的空虚,便把力比多(libido)转移到了长白的身上来,体现为一种“恋子”情结,也就有了后来芝寿的独守空房,也就有曹七巧有亲家母面前把媳妇的房事宣布出来,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也有最后涓儿的吞鸦片自杀。

其次是“嫉女”:在曹七巧内心深处,是一个自私而隐蔽的世界,充满了令人羞耻的内容,不可告人,她追寻着压抑的渲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为着本我而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动机。当看到长安与童世舫的自由美满爱情之后,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不害臊!你肚子里有搁不住的东西怎么着?火烧眉毛,等不及的要过门!……你好不自量,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少爷们什么都不懂,小姐们就知道霸钱要男人,猪狗不如!”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身上情欲的不满足,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曹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⑨。使得曹七巧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内在驱力要改善这种劣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发展了这样的极致(即过度补偿)——设计扼杀女儿长安的婚姻!这样,一段自由美满的婚姻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中结束了。曹七巧在自己女儿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但这样未免过于悲凉!

不管是曹七巧的“恋子”也好,“嫉女”也罢,还是有着与《骆驼祥子》中虎妞的“窥淫癖”一样以探听儿子房中之事为乐,这都与曹七巧的潜意识有关,与曹七巧长期被禁锢被压抑的情欲有关,所有的怪异举动与出格的语言都是这种潜意识的特殊折射!

如果说从精神分析学的力比多(libido)即性的角度来分析七巧心理成因有点偏颇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从本世纪来影响较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谈七巧的性格悲剧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派,马斯洛作为其代表将人物,将其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作为一种缺失性需要,它可以引起匮乏性动机。例如性、情欲,一旦得到了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就失去了动机。这种需要要在人类的一切需要中最需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如果情欲得到了满足,性紧张得到了消除,兴奋降低,就失去了动机,就不会有“恋子”,就不会有“嫉女”,就不会有“以探听儿子房事为乐,也就不会有后来两个媳妇的悲剧,也就不会一步一步蜕变,成为一个魔妇,去用黄金的枷角劈杀人。可是不巧的是:丈夫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连情欲也得不到的她更不要说与性有着密切关系的更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马斯洛认为,这7个层次的需要,只有较低的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生。然而,在曹七巧身上,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只有两种:1、情欲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为生计才当二奶奶,为了以后生活才自愿戴上黄金枷锁),所以这两种需要支配着曹七巧的意识,成为组织她行为的核心力量。于是在情欲需要的支配下才会去恋三少爷季泽,才会有“恋子、嫉女”,出于安全需要才会用爱情、亲情、幸福、人格去换取金钱,不择手段地守住她用青春换来的这点家产。当明白季泽是图谋她的家产算计她的钱财来讨好她时,安全的需要战胜了情欲,气急败坏地骂:“你要我卖田去买你的房子?你要我卖田?钱一经你的手,不家得说么?你哄我,你拿那样的话来哄我!你拿我当傻子?”“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你年我有什么陪送你!给也是白给!”,“他想她的钱,想她用一生换来的钱。”

是以,笔者认为:在曹七巧身上的情欲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其悲剧性格的心理根源。

三、造成七巧悲剧的社会历史因素

当中国人沉浸在落日的余辉的辉煌之中时,外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惊醒他们不觉晓的春梦。随着《马关条约》的签定,随着八国联军入侵的庚子赔款,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而后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作为中国的桥头堡,作为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也是一样,在这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的拜金主义在上海这大染坊中融合,沉淀,这便构成了《金锁记》的社会大背景,也便杂交出了“曹七巧”这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与“怪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七巧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十里洋场”,正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中描述的那样,这里充斥着许多腐朽、病态的东西,在这霉变的社会环境里,旧的传统思想并不能销声匿迹,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清末八旗子弟的遗少遗老们逃到了租界,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这样僵化的、封闭的空间里,“存天理,灭人性”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主宰人的命运。然而,资本主义吞食了这殖民地新大陆后,“近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选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0。资产阶级的铜臭欲撕破了封建礼教的虚假面具,让“所有的东西——不光是土地,甚至连人的劳动、人的个性,以及良心、爱情和科学,都必然成为可以出卖的东西”11,从而形成了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交织的奇特现象:一方面,封建家庭关系、伦理规范日趋瓦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残余势力胶合,达到本质上的相同——贪欲和极端的利已主义。更可怕的是,在中西文化中的沉渣吞噬下,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沦为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例如:“表哥虽不是外人,天下男子都一样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又如:“学费总得想法子拿回来,白便宜了他们不成?”再如:“早不嫁,迟不嫁,偏赶着这两年钱不凑手。”还有:“他想她的钱,想她用一生换来的钱。”由此可见,在曹七巧身上,有着浓厚的拜金主义色彩,她才会感叹:“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其次,她的悲剧与不幸主要是用她残缺的婚姻体现的。在封建社会,婚嫁讲究门第,地位也区分正庶。曹七巧仅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出身鄙陋低微,家境贫寒;而姜家呢,是达官显贵,家财万贯,声名显赫。在资产阶级婚配注重金钱大背景中,她与姜家二少爷的结合,冥冥中就种下了命运的苦果,注定是一出悲苦、苍凉的结局。例如:“这屋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往她头上踩”,可见七巧遭到了何等的轻视与凌辱,姜公馆,门第又是何等森严!正如七巧哭诉的那样:“上上下下谁不是势利的,狗眼看人低。”连下人们也瞧不起她,说她是“麻油店的活招牌”门第观念使人的尊严、人性被践踏,被扼杀。就连曹七巧也被门第观念同化了,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如:“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

的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如果没有钱,很难想象将会怎样?那个为钱疯狂的世界,那个为钱疯狂的时代,在礼教与拜金主义摧残下,已经由人性走向了兽性。因此,在金钱至上的大染坊中走了出来的她,也被染了一身金色,眼里除却了金钱外,什么也看不到!

再次,七巧身上还有着浓重的封建因素,例如:对女儿长白说:“按说你今年十三了,裹脚已经嫌晚了,原怪我耽误了你。马上这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又如:“七巧低声道:‘我打你这不孝的奴才!打儿时变得不孝了?’别瞧你们家轰轰烈烈,公候将相的,其实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早就外强中干了,这两年连空架子也撑不起来了。人呢,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还有天地君亲?”

四.结束语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态和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只关在笼中受伤的野兽,塑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的血淋淋的祭品!

是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对爱情的禁锢,使得情欲这块矿石在拜金主义的烈火冶炼之下,铸造出这样的一个殉葬品,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与“怪胎”。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注释:

①《女性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第254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李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70页。

③《甘二史札记.财婚》,《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周芳芸,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④《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97页。

⑤〔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⑥《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99页。

⑦郝继隆《社会心理学》,台湾开明书店1978年版,第147页。

⑧《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7页。

⑨阿德勒《神经症体质》,第39页,1912年版。

巧解范文篇8

一是市委夜书记到巧一中调研时指出:巧一中作为全县教育的龙头表率,要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巧一中打造成全县的教育精品,引领全县教育取得新发展。二是感谢广大教职员工为巧一中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三是上级党委政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巧一中的发展。市委主要领导来视察,第一站就安排在巧一中,今天来之前,田书记、方县长又让我转达他们对巧一中全体师生的亲切问候。方县长还将会安排时间来与老师们座谈。四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巧一中的发展。这次巧一中主要领导的调整,是县委政府经过反复考虑所作出的决定,酝酿的过程很艰辛,经过反复斟酌,才在全县人才济济的教师和校长队伍中,最终选择了何仕荣同志任**县第一中学的副校长并主持全校工作。

组织作出这样的决定绝非偶然,何仕荣同志来巧一中之前曾在小河镇六合学校任副校长、东坪中学任校长,是经过乡镇中学主要负责人的磨练,且实践证明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校长。在东坪中学任校长短短2年时间里,东坪中学从原来处于全县一所中间水平的初级中学,中考连续2年跃居全县第一名,成绩显著、业绩突出。何仕荣同志推荐到**最高学府来任职,希望大家支持并服从组织的决定,配合好新领导的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对全体教职员工提5点要求。

一是对全校教职工的希望。希望与全校教职工达成共识,“明确四种情感,树立四种意识,记住三句话”。

明确四种情感。

一是自豪感和荣誉感。作为**的最高学府,巧一中的地位尊崇、责任重大、发展任重道远,精英辈出。每位教职员工,应该为自己是一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座的90%以上的老师们已牢固树立了这种情感,我感到很欣慰。二是危机感和紧迫感。目前在全市22所二级完中里,巧一中排名第10,发展依然显得滞后,集中体现在:今年全县中考600分以上的考生有128名,选择留在巧一中就读的只有7名,这说明了什么?所占的比例大家心里很清楚,作为全县最高学府,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600分以上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市里甚至其他与巧一中不相上下的一些学校,不知各位教职工有没有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刚才听了尹校长的介绍后很着急,我们在想尽一切办法办好巧三中、巧四中,就是为巧一中培养一批优质生源,但留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优质生源外流,甚至市里的一些学校把570多分的学生都录取了。我所熟悉的威信一中,90%以上的学生宁愿留下,不愿意上云天化中学、市一中,其原因就是威信一中在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机制,每一个学都科培养出了当时在全地区出类拔萃的老师。我们巧一中什么时候才走到这一步,我感到时间紧迫,如果再不采取断然措施,前面说的两种情感就是自作多情。三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明确这两种情感。作为巧一中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希望每一位教职员工一定要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是巧一中的主人,一定要全力以赴为巧一中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大家可以扪心自问,在全市二级完中当中我们究竟排在第几位,底气足不足,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排位上升,通过自己的努力,交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多大的价值?

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大局意识。就全县而言,**县一中的老师走出校门,代表着整个**县的形象,要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上干出好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社会尊崇,使巧一中成为**的一面旗帜,这就是大局意识。绝大部分教师做得很好,我很感谢这些老师,个别老师则做得很差,巧一中曾发生校外人员冲进校园殴打老师的情形,我知道后很愤怒,明确要求公安部门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在校长会上也强调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绝不容许任何社会闲杂人员威胁老师、学生的安全,师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请大家放心,县委、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对师生安全高度关注,一定会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护师生安全。

二是树立学习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是学高,其次是身正,两者相辅相成。要做到学高,就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教好书,还要了解天下大事。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却是“秀才不出门,也不想知道天下大事”,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不了解,对全县发展的形势不了解,缺乏判断,还有部分老师,对自己的业务技能都还不能做到深入钻研,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加强业务学习,尽可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三是树立敬业意识。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必须要干一行爱一行。现有的生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很不容易,在生源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上线率不断提升,上线人数不断增加,呈现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的良好局面,这是全县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有部分老师不安心教学,在敬业精神上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认真反思了,要明白自己来巧一中是为什么,干什么,追求什么?努力调整心态,适应发展的需求。

四是树立奉献意识。教师是职业崇高的、神圣的,大家都要树立牢记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爱岗敬业、严谨笃学、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住三句话。

一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我们的学校,巧一中是在座所有教职员工共同的家,容不得任何人在我们的眼睛里揉进一粒沙子。

二是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优秀的老师。

三是像上好公开课一样上好每一堂课,公开课每个人都上得很精彩,要是每一节课都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上不去的质量。

(二)对学校新领导班子的要求。

一是认真查摆问题,拟定措施,抓定位,稳定生源。县人民政府已成立工作组进驻巧一中开展工作,从2009年8月28日至11月28日,时间3个月,学校班子要迅速拟定整改工作的方案、措施和时间表。

二是抓好团结。尹校长带领的巧一中行政班子很团结,发展到现在不容易,希望继续坚持和发扬良好的传统。

三是抓思路。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巧一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和时间表。

四是抓落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抓好上级党委政府政府,县委、县政府对巧一中要求的落实。

(三)对主要负责人的要求。

对主持工作的何副校长有三点要注意。一是要尽快熟悉情况,多与教职工沟通交流,倾听各方意见,相信**县第一中学的全体教职工都会以最大的热情来欢迎、接纳何副校长。二是要尽快进入角色。实现从乡镇中学校长到最高学府的主要负责人这个角色的转变。三是要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梳理,认真研究,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让巧一中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四)对进驻巧一中工作组的要求。

一是明确时限,三个月时间,非常紧迫,工作组要按要求迅速开展相关工作;二是迅速拟定工作日程,实行工作周报制,每周将工作开展情况上报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巧解范文篇9

【关键词】大巧若拙/机心/机巧/机锋/平淡

大巧若拙是体现中国美学基本特点的理论命题之一。中国人重视“拙”的智慧,中国美学推重枯槁的美感。中国人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书画家喜欢在枯笔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风”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学者将中国园林假山称为“一些古怪的胡乱堆积起来的破石头”,中国人却认为其中包含着无限的美感。可以说,中国人发现了枯槁的美感,大巧若拙便是体现这一美学旨趣的简洁理论表达。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大巧,或者说是拙,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

这涉及老子关于自然和人工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拙就是夺天之巧。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无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具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它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老子执著于拙的本体,强调一种独立于人机心之外的自然本真状态,这是他自然无为哲学的组成部分。

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表述,将人为与天工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呈现于人们面前,前者是机心的,后者是自然的;前者是知识的,后者是非知识的;前者是破坏生命的,后者是养生的;前者是造作的,后者是素朴的;前者以人为徒,后者以天为徒;前者是低俗的欲望呈露,后者是高逸的超越情怀。大巧若拙,就是选择天工,而超越人为。

大巧若拙为道禅哲学所推崇,儒家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一观点。围绕大巧若拙这一命题,中国美学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中国美学民族特点的形成也与这一命题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相关问题的辨析,揭示这一命题所蕴涵的重要理论意义。

拙是超越机心,达到偶然的兴会。《庄子·天地》说,子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故事核心在反对机心,因为用机械,就是一种机事,是机事,就会有机心,有了机心,就破坏心灵的“纯白”——纯而不杂、光明澄澈的心灵。超越机心,就是恢复一种从容自由的真实生命。

机心就是巧,而纯白的境界则是道之拙。在中国美学看来,机心意味着:(1)它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机心,就是有所期待。目的性的求取制约心灵的选择,它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境界。(2)它是一种知识的活动,人的理智、经验等构成了机心的发动根源,从而形成对生命真性的遮蔽。(3)它是一种依循法度而进行的活动,机心就意味“定法”,法定而澄明之心不存。

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念强调对机心的超越:它反对目的性的求取,强调偶然性的兴会;反对知识的盘算,强调当下的超越,知识的参与实与审美的深入成反比;反对先行存在的秩序,强调法无定法,审美不是对先行存在的法度的实现,而是自在、自由、无所依循的创造活动。南朝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唐李北海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石涛说:“法无定,定无法”,即在破法执。为艺者,不能做随波逐浪人。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活动是一种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会的活动,审美超越在于“默会想像之表”,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者,就是目的的活动。而遇,则是一种偶然的际遇。偶然性其实是对人原初生命动力的彰显。在偶然性的际遇中,去除一切遮蔽,放弃外在的理性努力,让生命本身自在澄明。这偶然性状态,就是拙——一种毫无牵系的心灵状态。

中国美学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美学问题。

中国美学提倡“无营”——一种没有心灵营算的无意识创造方式。董其昌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书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1]所谓“算子”,就是事先盘算好,这是刻意经营,刻意经营,便不是自然。北宋苏洵有关风水的比喻在美学史上很著名。他说:“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惟水与风而已。”[2]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无营”的,因为没有机心存在的地方,审美的超越仰赖于偶然的兴会。风行水上之喻,与《周易》涣卦有关。此卦下坎上巽,大象以“风行水上,涣”释此卦。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无所知来,无所知去。虽不知,其形成的自然纹理,却具天下之至美。水上行风,涣然而合,涟漪为散,散中有文。一切都在无意中。此卦讲散的道理,散和聚是相对的,然散中有聚,形散而神不散,外散而内不散,表面上的不经意,却有大的创造。此卦六四爻辞说:“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大水冲去,冲散了众人。水的冲击,居然聚集成山丘,真是难以想像,此之谓涣中有聚。这里的“匪夷所思”在中国美学中极受重视,真正的创造不是“思”而致,而是“遇”而得,艺术的超越在自然的兴会——“机遇”中。不在人心的揣度中,而在自然的因缘和合中。石涛将此称为“只在临时间定”,没有一个先行存在的控制创造主体的意识在。

唐张怀瓘《书议》说:“云霞聚散,触遇成形。”此即为风行水上的美。陈师道曰:“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搏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3]苏轼提出“随物赋形”的观点,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4]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所取乃在自然之势,而非人的机心所可逆料①。苏轼的随物赋形,所得即在“无营”之妙,是不“知”的境界,唯任其自然而已。风行水上,其实就是让心灵自由的“游戏”,在真实的境界“游戏”。南宋邓椿在谈到一位叫虚静(觉心)的僧人画家时说:“虚静师所造者道也,放乎诗,游戏乎画,烟云水月,出没太虚,所谓风行水上,自成文理者也。”[5]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美学有一种“不即”的观点,就是不追求,“不期然”,如“期然”,则不必然。《二十四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温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的、理智的、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因为一“即”就“希”,渺然而不可见;一遇即“深”,契合无间,意象融凝。

中国美学有“无心凑泊”的观点。所谓“凑泊”,即出自人机心的活动,它是有意的,有目的的,所以不自由。董其昌说,艺术的高妙之境,在“无心凑泊处”见分晓,强调微妙玲珑的兴会。明末画家恽香山是一位倪云林画风的继承者,他说,“云林之妙,在无心凑泊处”,如果有心去追之,则失云林,如果从形迹上求云林,终不得云林,云林之妙,由自由心性中流出。南宋严羽认为唐诗的境界在“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梦中之影,相中之色,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诗之妙,不是“做”出的,“做”出的,便是出自机心,而是心灵中“流”出的。像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小诗,彰显的是人性灵的悠然、生命的超越,真不是“做”出的。

中国古代有一种“无心”美学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心为之则不得,无心为之则触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宗元诗云:“回看天地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他说的就是无心的境界。石涛曾画过一幅意味深长的《睡牛图》,他在其上题有一跋:“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清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牛无念,我无念,无念处大千,不睡不梦寐。我作画如牛儿吃草,自在运行,不秉一念,不受一拘。此之谓无心。

八大山人有“天心鸥兹”的图章。这出自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故事。《列子》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到海边,和鸥鸟玩乐,成百上千的鸥鸟落在他的身边,一点也不害怕。他父亲知道后,就对儿子说:“为我抓一只来,让我玩玩。”第二天早晨,此人照例到海边,但鸥鸟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不再落下。因为此人这时有了机心,有了贪欲,有了目的,而鸟儿是忘机的。八大山人要做一只“天心”鸥鸟,与世界自在游戏。在中国艺术中,“忘机”成为一种境界,像唐代画家、诗人张志和号称“忘机鸟”,他的“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的讴歌,他的“乐在风波不用仙”的境界,就是无心。苏轼词云:“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也在彰显一种无心的境界。在中国哲学中,道禅哲学都强调无心,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谓“不仁”,是一种无心的境界,即庄子的纯白之境。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著名寓言,所谓“相忘于江湖”,说的就是无心于万物的境界。禅宗的“三无”学说中,以无念为宗,无念,就是“于念而不念”,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中国美学在创造方式中的生熟问题,其妙意也在巧拙之间。生和熟是一对概念,书画需由生到熟,又由熟到生。开始的生,因为技法不熟悉,故需要基本的技法训练,但当艺术技法相对熟悉之时,最容易成为技法的奴隶,还应该回到生,这就是熟外之生。中国艺术厌恶熟,认为熟,就会俗、甜、腻,这样的艺术有谄媚之态。艺术太熟了,就会为成法所拘,一切似乎都在人定之中,天心则无从着地。郑板桥有诗道:“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熟外求生,不做秩序的奴隶。董其昌说:“画须熟后生。”这一观点被有的论者说成是度人金针②。熟外之生,破的就是机巧。生境,就是拙境。中国艺术家说,生辣处见真心,这个生辣,就是对机心的超越,对法度的超越,以法无定法之心,应会自然。

无营、无凑泊、无心、不即、生辣等等表述,反对的是机心,推重的是拙意,彰显的是无意识的体验,反对的是目的性的求取。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是中国美学颇有特点的理论。

拙是超越机巧,达到天然的契合。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的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庄子》中从超越机巧的角度,谈大巧若拙:“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6]技巧的发展,是文明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由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构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表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将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拉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庄子曾就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技进乎道的观点。技是知识的,工巧的,而道是天成的,是生命的圆融境界。“技进乎道”的“进”,不是说道超过了技,而是说道是对技的超越、否弃和消解。道,就是拙。在著名的梓庆削锯故事中,有一段关于“术”的对话,梓庆削木为锯,有鬼神难测之妙,鲁侯就问他:“子何术以为焉?”他回答说:“臣工人,何术之有?”削木为锯,当然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但这位工匠却否认这一点。他有自己的解释:“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他所获得的神妙莫测能力,不在技术性,而在心灵的斋戒涤荡,最终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这里没有人工之巧,只有天地之巧。得道的过程不是技术积累的过程,而是养生的过程,养成内在生命的和谐圆融。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理性的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粘滞,去契合它。用明计成《园冶》的话说,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英式园林、法式园林,或是罗马式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但在中国则重视美丽的无秩序,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出强调的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像江南园林的云墙,如绵延的长龙横卧于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别具风致。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形神、气韵论为人所重视,重天然轻技巧的倾向就已初露面目。此时书论中提出天然、人工的分野,强调“天然”的颖悟,认为此一能力乃“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即回到人的生命本源性的创造,对人工技巧之能力有所贬斥。唐张彦远论画提出五等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技巧之工整,落于下品之中。而影响深广的逸神妙能四品论,更强化了张彦远的观点,据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的解说,四品之中,一种“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逸格高立众品之上,成为艺术创作的最高范式,这一范式,就是不遵法度的“拙”的精神。而沦为第四品的能品,虽有技巧的完善,但人工的成分浓厚,走的是技术主义的道路,是所谓得人工之巧,失天性之拙,所以受到贬抑。

在这其中,庄子的技进于道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创造原则。北宋末年鉴赏家董逌论李公麟的画时说:“初不计其妍媸得失,至其成功,则无毫发遗恨。此殆进技于道,而天机自张者耶。”[7]又评李成绘画说:“方其时忽乎忘四支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8]这里所说的“不计其妍媸得失”、“忽乎忘四支形体”,都是对技的超越,而强调天机自放。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造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中国美学强调“械用不存而神者受之”,不期于似而生意发之,游戏于笔墨而法度忘之,无适而不往而窒碍破之,无心于巧而大巧得之,笔迹天放而不入畛域,持造化炉锤,秉天地神功,任其天放,随物赋形,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明董其昌等论南北宗,认为南宗以拙为法,北宗以巧为法,二者一走“化工”的道路,一走技术主义的“画工”道路。清沈宗骞谈到“化工”时说:“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更能引机而导,愈引愈长,心花怒放,笔记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③化工是无目的的,画工则有目的;化工是妙悟的,画工则没有放弃人工和知识;化工优游不迫,画工则伤于刻画;化工可冥然物化于对象之中,画工则是物我了不相类。他们又将工巧之类的艺术,加以“行家”的恶谥。将循拙法创作,称为“利家”之作。如董其昌认为仇英的画太用功,“刻画谨细,为造物拘”,这种全凭工力的画,被他归入“习者之流”。董其昌的拥护者、清人李修易说:“北宗一举手即有法律,稍觉疏忽,不免遗讥。故重南宗者,非轻北宗也,正畏其难耳。”[9]沈宗骞还将重技巧之艺术称为有“作家气”,他说:“士夫与作家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所谓“作家”之“作”乃造作之作,是有为,是机巧。而他们所提倡的创作方式是“不作”,“不作”而任由自然,由智慧去创造,而不是由机巧去创作。

中国美学中这绵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蔚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工夫中进入,而等待着一味妙悟,阻碍了绘画的正常发展。清笪重光《画筌》指出:“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前辈脱作家习,得意忘象;时流托士夫气,藏拙欺人。是以临写工多,本资难化;笔墨悟后,格制难成。”所谓藏拙欺人的方式,的确是存在的。

拙是对机锋的荡涤,推崇淡然的美感。

拙,不是笨拙,而是不争,淡尽一切欲望,荡尽人间风烟,去除知识的葛藤,扫除论辩的企望,在没有机心和机巧的心灵中,泊然自处,宛然自足。巧是分别境,拙是大全境。大全之境,无对待,无冲突,平淡天然,自在呈露。

唐代《赵州录》有这样的记载,有僧问:“二龙相争时,如何?”赵州从谂大师回答说:“老僧只管看!”这个“只管看”,不是做一个看客,而是去除一切争锋的欲望,平和自处,淡然天真,所谓“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就像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水具有最高的智慧,柔弱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水的智慧,是一种无争的智慧。在道禅哲学看来,天尊地卑之说起,而天地无安;君子小人之别出,而人无宁处。人有分别心,必引是非起,于是,人内在的平衡便被打破。道禅哲学提倡拙,在于回归内在生命的和谐,这样的和谐不是儒家温柔敦厚、过犹不及的协调,而是无冲突的和谐,其哲学的核心在于创造一种“天和”。

《庄子·达生》所记载的呆若木鸡的故事,表达的就是荡去机锋的思想:“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见者反走矣。”没有争斗的欲望,则得“德全”,在愚沌之中恢复到自然淳朴状态,善斗者不斗,淡去争斗之心,故能立于不败之地。庄子反对人世间无情的争夺,他认为,争执由知识起,争执起,而大全破。他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没有是非之心,就没有争斗,与天地同在,在天和的境界“休”乎性灵。

禅宗发挥大乘佛学的平等觉慧,强调平常心即道。所谓平常心,就是没有争夺的无分别心。这和道家所谓拙的智慧颇契合。禅门以“有诤则生死,无诤则涅槃”为要道,强调大道无对,诸法平等。“世上峥嵘,竞争人我”,一切冲突便由争起,平常心,就是将人从内在幽暗的冲突中拯救出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之谓拙境。

中国美学重视这荡尽风烟的拙境,对以下三种境界的推重,便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出现的。

(一)老境。中国艺术推崇老境,画家说:“画中老境,最难其俦。”画以老境为至高境界。园林创作以老境为尚。清袁枚说,他的随园最得老趣。老境为书法之极境,南唐李后主是一位书法家,他说:“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10]老境将机锋荡尽,唯存平和,如诸葛亮用兵,不动声色。董其昌说,书法的极境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11]。书法的老境,即平淡的拙境。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近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12]在韩愈看来,僧人书法家高闲的艺术,就得淡然天真的老境。

枯在润,老在嫩,在枯中追鲜活,在老中取韶秀。老境并不是对沉稳、博学的推崇,老境有天成之妙韵,具天籁之音声。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与厚重、苍莽和古拙。在老境中,平淡,无色相,天真,淳朴,烂漫,衰朽中透出灿烂,平定中拥有智慧,去除规矩之后得到天和。看泰山石刻《金刚经》,感到的就是这样的老境。东坡论书法说:“天真烂漫是吾师。”董其昌以此为“一句丹髓”,所强调的正是平淡天然中的灿烂,“烂漫”乃于“天真”中得之。

孙过庭《书谱》提出学习书法的三阶段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人书俱老”成为中国书法追求的崇高境界。老境是“达夷险之情,体权变道”,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在淡泊中有至味,在老境中神融笔畅,翰逸神飞。书法的老境如明潘之淙《书法离钩》所形容的:“神之所沐,气之所浴,是故点策蓄血气,顾盼含性情,无笔墨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在老境中,没有了风烟。

(二)枯境。中国艺术重枯境,山水画的天地,以枯山瘦水为其主要面目。中国园林少雕塑,假山可以说就是中国园林的雕塑,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生机的石头,在中国人看来,却蕴涵着葱郁的生命。假山于瘦淡中追丰腴,在枯槁中有韶秀。书法家却喜欢追求万岁枯藤的境界。清吴历说:“画之游戏枯淡,乃士夫之脉,游戏者,不遗法度,枯淡者,一树一石,无不腴润。”在他看来,游戏枯淡,成为艺术家的追求,因为在枯淡中有丰腴的生命。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是一位画家,他留存的画作很少,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枯木怪石图》,是一幅选材很怪的作品,他不去画茂密的树木,却画枯萎衰朽的对象;不去画玲珑剔透的石头,却画又丑又硬的怪石。苏轼于此表现的正是大巧若拙的智慧。

苏轼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概括这样的美学追求。从枯树来看,它本身并不具有美的形式,没有美的造型,没有活泼的枝叶,没有参天的伟岸和高大,此所谓“外枯”。但苏轼乃至中国许多艺术家都坚信,它具有“中膏”——丰富的内在含蕴。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甚至是葱郁的,亲切的。它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边的美貌;通过荒怪,隐含着一种亲切。它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它在生命的最低点,开始了一段新生命的里程。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而生命的极点,就是真正衰落的开始。生命是一顿生顿灭的过程,灭即是生,寂即是活。苏轼此画的命意就在对活力的恢复。

大巧若拙的拙,并不意味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老子并不是一位怪异的哲学家,只对死亡、衰朽、枯槁感兴趣,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看世界葱郁生命的灵觉。老子拙的境界,就是一任自然显现,如老子关于婴儿的论述,他具有一双鲜亮的眼睛,富有活力,纯真无邪,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便会如其真,如其性,如其光明。在“小”中发现了广大,在“昧”中发现了鲜亮。就像庄子所说的,拙恢复了生命的活力,如初生牛犊之活泼,在拙中,恢复了光明,如朝阳初启,灵光绰绰。

(三)古境。中国艺术好古,如在艺术题跋中,经常使用古雅、苍古、浑古、醇古、古莽、荒古、古淡、古秀等来评价艺术作品,有的人说这是中国崇尚传统的文化风尚所使然,其实这是误解。这里所说的“古”,不是古代的“古”,崇尚“古”,不是为了复古,其中显示的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趣味。在世界艺术美学中,还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对“古”(作为艺术境界)表现得如此神迷。它所追求的正是古淡的精神、超越的情怀。它也是大巧若拙的哲学体现。

中国艺术家真是常怀太古心。在中国画中,一枝一叶含古意,一丸一勺蕴苍奇,成了画家们的普遍趣尚。林木必求其苍古,山石必求其奇顽,山体必求其幽深古润,寺观必古,有苍松相伴,山径必曲,着苍苔点点。如在元代绘画中,苔石幽篁依古木,是云林的画境;云窗古苔枯槎外,是吴镇的笔意;冷光逸逸太古色,是子昂的世界。一位收藏家题元代画家方方壶的画说:“有心怀太古。”[13]有人说云林的画“淡泊中含太古意”。钱杜评王蒙“古拙之意可爱”。子昂自题竹画云:“怪石太古色,丛篁苍玉枝。相看两不厌,自有岁寒期。”一个“古”字成了元代画人的至爱。而明清承继元人之遗意,多以好古相激赏,他们的画多是古干虬曲,古藤缠绕,古木参天,古意盎然,其中高人雅意,淡不可收,常常于古屋中,焚香读《易》,饶见风韵。在园林中,造园家普遍认为,园林之妙,在于苍古,没有古意,则无好园林。中国园林习见的是路回阜曲,泉绕古坡,孤亭兀然,境绝荒邃,曲径上偶见得苍苔碧藓,斑驳陆离,又有佛慧老树,法华古梅,虬松盘绕,古藤依偎。

古拙的境界是一种天真的境界(如书法中汉碑《石门颂》和《张迁碑》),超越规矩法度,达到从容自由的境界。在古拙中,有一种老辣的意味,于老辣处见苍莽淳朴。中国书法强调要有金石气,拓片的斑驳,历史的风蚀给文字带来的独特的美感,白字黑底,在沉寂中跳出,真可谓单纯的伟大,静穆的崇高,金石气就是一种古拙。

以上三境,体现的是无争的境界、平和的美感,中国美学重视平淡天然的思想,在大巧若拙哲学中找到了思想根源。

拙是生命存养之方,强调回复生命的本然。

中国美学重视内在生命的体验,审美活动就是超越有限人生,而达致生命的飞跃。中国美学并不重视用审美眼光去认识外在的美,而强调内在生命的和融,审美活动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生命颐养之学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中西美学的重要差异所在。拙是生命存养之方。

拙如果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技巧,这一技巧就是去除技巧,复归于浑然无为的世界。中国美学将其作为生命颐养之道。明代艺术家陈继儒曾经打过这样的比方:“笔之用以月计,墨之用以岁计,砚之用以世计。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耶?笔最动,墨次之,砚者静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于是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14]这一条用笔、墨、砚三者来比喻人生境界,以拙为生命存养之方。它不是简单的趋利避害,而是放弃一切分别,独归于渊默之自然。中国哲学强调,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为人要有退步的智慧,如老子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拙是一种远离纷争之道,是一种生命颐养之方。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认为,书法艺术其实就是养生的艺术,首当以“大巧若拙,明道若昧”之心待之,心灵在混混穆穆中获得超越。

在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这样的寓意,世界如一大屠宰场,人如何在这充满杀戮的世界中寻求生存的可能性,这才是养生达生之道的最后落实。护持生命不是延年益寿,而是自立于世界之中。保持自然之性,奉行无为之法,是避开机锋的根本途径。与欲望浮沉,最终必被欲望所害;处处藏有机心,最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一方面是处处暗含机关的世界,一方面是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心灵愉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它突出了人生命超越的价值和意义。庄子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进技于道的拙道,是一种养生之方。

庄子认为,重视知识、技巧不是养生、达生之途,而是一条戕害生命的路,《徐无鬼》中说了一个聪明猴子的故事:“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其他“笨”猴因笨而得逃,独这只灵敏逞能的猴子丢了命。《庄子·人间世》讲了一个“散木”的故事:有个石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见一棵栎树生长在社庙旁边,被奉为社神,大得难以形容,围观的人多极了,石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向前走。他的徒弟却为它神迷,看后跑着追上师傅,道:“自跟随师傅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大树,而您却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石木匠说:“这是没用的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这种“散木”的智慧,在中国美学中深有影响,苏轼说他画的枯木怪石,所表现的就是散木的智慧。他有题画诗道:“散木支离得天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他的怪木,就是支离得天全的散木。

拙是一种恢复生命本明的活动,恢复生命的“美丽精神”。这一理论之所以有持续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有关。中国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战争的历史。战争,培养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特别的智慧。战争促进了武器的发展,也刺激了战争式的智慧产生,中国历史上计谋的高度发达,其实大多是在战争直接刺激下产生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司马法、诸葛亮十六法等等,这样的计谋之书充斥于社会。兵不厌诈,兵以诈立,欺骗的手法,在兵家是常事。孙子提出的以利诱敌深入,声东而击西,明明要打却表现出不打,明明不打却又像马上出征的样子,等等,都可以说是诈术。计谋当然为用兵之不可或缺,但老谋深算到阴鸷的地步,就损害了人的精神。历史上,老子哲学由本来的清净无为在汉代以后变成一种权谋的武器,就说明中国文化浸润于机心的程度。机心、权谋、厚黑、潜规则的流行,损伤了中国文化“年轻的心”,或者如宗白华所说,损坏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宋苏辙认为,拙就是摆脱心灵的困境,赢得心灵的清明,告别腐朽和谋算,独存纯粹与天真。他说:“古语有之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何者?惧天下之以吾辩而以辩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养巧,以讷养辩,此又非独善保身也,亦将以使天下之不吾忌,而其道可长久也。”[15]巧是困我之术,拙有助我之功,唯守拙方有长久之道,方能养得心中一团和气,方能从重重罗网中突围。在中国美学中,拙还被当作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方式。中国美学以拙为至高的生命境界,拙意味着平淡、真实、自由、原初。故陶渊明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他的“拙”的世界。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在这里,他感到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愉悦,领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光华。杜甫有诗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又说:“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拙就是他的大道,他的生命栖息之所。孟浩然有诗云:“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他在闲适的境界中,颐养心性。明谢榛有《自拙叹》诗道:“千拙养气根,一巧丧心萌。巢由亦偶尔,焉知身后名?不尽太古色,天末青山横。”在拙的境界中,把玩青山白云的意味。

中国美学归复于拙,其核心在建立生命的本然真实,以这一本然的真实去印认世界,而不是以知识去分别世界。正像庄子中《达生》中关于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所说的,吕梁丈夫之所以蹈激流而无险,在于故、性和命。这位神奇的人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故、性、命,说的都是人的本然。故,强调原来所具有,庄子认为,“生者,德之光”,每个人生命都有这光芒,只是我们常常被欲望和知识遮蔽。性,强调本然真实。而命,如林希逸《庄子口义》所说的,强调的是自然之理,天的秩序。三者一,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巧若拙思想的核心就是回到生命的原初境界,这是一种澄明的心灵本体。

大巧若拙哲学,破机心、技巧、机锋,强调回复生命的本然拙态,认为拙才是颐养生命之方,突出显现了中国哲学对人类“文明”反思的智慧。此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重拙道、轻知识的思想,已经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造成其负面影响,知识和智慧,并非完全对立,转知为智,当为正途;对技术主义的排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艺术创造中藏拙欺人的风气;一味提倡守拙的境界,弱化了生命的张扬和外在的进取。

注释:

①他在著名的《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集》卷七十五)在评论孙位时说:“唐广明中,处逸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书蒲永昇画后》,《苏轼集》卷九十三)

②清吴德旋:“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界金针矣。……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初月楼论书随笔》,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③《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取势》,《画论丛刊》本。关于化工,多有是论,清恽南田在评一幅画时说:“全是化工神境,磅礴郁积,无笔墨痕,等令古人歌笑出地。”又说:“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

【参考文献】

[1]画禅室随笔:卷一[M].中国书画全书本.

[2]苏洵.仲兄字文甫说[A].嘉祐集:卷十五[M].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M].

[4]苏轼集:卷一百[M].论文(一作《自评文》).

[5]邓椿.画继[M].画论丛刊本.

[6]庄子·胠箧[M].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7]书伯时县霤山图:广川画跋:卷四[M].中国书画全书本.

[8]书李成画后[A].广川画跋:卷四[M].

[9]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M].中国书画全书本.

[10]明王绂.书画传习录:卷一[M].中国书画全书本.

[1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M].

[12]韩愈集:卷二十一[O].

[13]袁铉题方方壶《碧水丹山图》语,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卷23[O].

巧解范文篇10

××1977年3月出生,现有文化程度大专,1994年参加工作,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团干部和党小组长工作,她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在乘务员平凡的岗位上,以李素丽为榜样,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为乘客的服务之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以优质的服务迎送每位乘客是××在工作中的宗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乘客对公交司乘人员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就努力钻研心理学、语言学等知识,并潜心研究各种乘客的心理和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沿线地理环境,有针对性地为老幼病残孕、上班族、外地乘客、中小学生等乘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把最需要的服务送到他们的身上。老幼病残孕乘客,怕摔怕碰着,××就搀扶上下车,重点照顾;上班族乘客最急的是按时上班,她尽量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百问不烦,到站提醒,请他们坐“放心车”;中小学生天生活泼,她就不间断地引导提示他们,维护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正是凭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过硬的服务本领,凭着一颗真诚的心,换来了乘客的满意。

为了更好地为乘客服务,××同车组人员一道在车上自备了针线、方便袋、地图、市内路线图、急救药箱等物品,并自己用钱买来布料,制作小棉垫、隔凉套、遮阳帘,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为使101路的服务质量上档次,促使自己更好地为乘客服务,她在全体乘务员中发出倡议,实行挂牌服务,并在车头前最醒目的地方挂有“青年文明号”牌匾,随时接受职工和乘客的监督。每当101路3940号车行驶在黄河路上,乘客们都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称赞这台车的乘务员服务态度真好,有的乘客特意等上十几分钟,专乘她的车。在服务中,××总结了“四字”服务方针,即服务质量突出一个“优”字,体贴乘客突出一个“细”字,业务本领突出一个“硬”字,服务方法突出一个“巧”字,针对“巧”字服务,她又总结出了“七巧”和“八心”服务,即语言巧服务、行为巧服务、亲情巧服务、态度巧服务、手势巧服务、随机巧服务和季节巧服务等。八心:即观察细心、道歉诚心、服务热心、乘车舒心、解释耐心、遇事要关心、工作专心、上班开心等,形成了自身服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