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2:06:31

潜质范文篇1

员工激励是从员工需求、动机和心理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精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其目的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员工产生内在动力,并朝着一定目标行动。酒店员工激励管理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激励时机的掌握;二是激励频率控制;三是激励程度的掌握,这些都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动机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1、酒店员工的动力激发

动力是由做作好工作的愿望而产生一种诱发力。它根源于员工的动机,蕴藏员工身心之中,是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员工动力激发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人员管理工作,酒店要做好员工的动力激发,充分调动员工主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酒店员工士气的激发

士气是员工和他们所在的集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况。它时刻存在于员工的心理和集体中,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精神力量。酒店管理要提高员工士气,充分激发员工潜质,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维持严明的劳动纪律;第三,正确处理人事关系。

二、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管理是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孰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

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和员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员工来说,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来说,搞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必须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

1、认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管理中,贯穿始终的是开发主体——企业员工,做好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认识是开发的前提。一个人要想对生活有所改善都会有所计划,都会经历一个自我觉醒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员工清楚认识自己的条件及其周围的环境,这是企业帮助员工作好生涯开发的第一步。

通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每位员工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兴趣及价值观进行评估,接着考虑酒店的变化需求,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酒店变化的需求。每位员工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与自己的主管或经理研讨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把自己变成酒店未来发展的一员。

2、酒店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匹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职业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成功体现为自我实现,从工作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而酒店的成功则在于:挖掘员工的潜力,有效地使用了促进酒店持续发展的人才。

3、职业生涯中的培训与考核

与非生涯导向下的培训相比,生涯导向下的培训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培训需求分析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把员工个人的发展纳入进来;二是培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现期和短期需要,也要把员工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的需要考虑进来;三是培训的需求分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进行。考核在职业生涯开发中应该贯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始终、个人晋升、解聘、退休等都应心中有数。

三、构建和谐的酒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企业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包括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二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规范。三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层,包括企业的外在形象。

优秀的酒店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并且证明了酒店企业文化力是获得酒店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是酒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之源和智慧之源。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一个酒店业的理念、一种精神气质,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献身事业的生活取向。

1、酒店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

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能留住人才,谁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然而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客观、公正、合理地报偿为酒店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员工:包括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聘免制度,坚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配置原则;也包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环境等,以人为本只有确确实实体现在酒店管理中,员工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才能给酒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酒店企业文化应体现“学习型组织”

酒店企业只有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创新,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这就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文化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酒店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酒店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酒店的创新能力。另外,学习型组织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并且学习必须贯彻于酒店运行的整个过程。

3、酒店企业文化必须坚持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酒店企业文化的基础,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信誉则高于信用。信誉是在市场动作中酒店企业信用的累积与升华。拥有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与精神财富,酒店应把建设酒店企业诚信文化作为加强思想政

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诚实守信应包括员工之间的诚实守信、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诚实守信、企业和顾客的诚实守信、企业之间的诚实守信以及酒店企业和国家之间的诚实守信,总之诚实守信应是全方位的。

【参考文献】:

【1】袁振权.我国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29

潜质范文篇2

我国目前面临着自然资源的缺乏和生态危机的问题,也是世界淡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3。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世界的近几年来,不少地方连连发生水荒,使淡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果现在还不提倡和有效的实施节约用水,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市居民家庭用水量

调查家庭总数为91家,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注:有4份答卷未写明用水量)

家庭月收入</B><B>内容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4000元

家庭总数为24(户)49(户)18(户)

三、目前市居民是否具有节水意识

1.对本校13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

(1)就是否知道你家每月用水量的问题,只有10.5%的人知道,其中有写每月用水量为1吨的。

(2)就是否清楚当前北京市水价的问题,有26%的人知道,其余大部分持不能肯定的态度。

(3)关于是否可以重复使用水的问题,有15%的人回答是可以的。

(4)关于目前节水是否有必要,有96.7%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

(5)就将如何处理正在滴水的水管问题,有95.7%的人认为应马上拧紧。

(6)整个问卷统计下来,具有节水意识的人占2.26%。

2.对92名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

(1)就是否知道目前市水价问题,有66.3%的家长知道。

(2)有33.7%的人认为北京市水资源很紧缺,有63%的人认为比较紧缺,也有3.3%的人认为丰富。

(3)当水价提高到平均每月为30元左右时,有70.7%的人认为自己可以节约用水,当水价提高到40元至70元时,有17.4%的人认为自己可节约用水。有1.09%的人水价需要提高到100元以上。

(4)有58%的人认为加强宣传节约用水就可人人增强节水意识,也有5%的人在问卷上注明节水意识的有无与水价无关。

通过调查表明,我们市居民的节水意识很差,他们知道节约用水,但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这一点。多数人并不关心中国以及世界目前的淡水资源问题,认为只要多加宣传节约用水,就可实现。但毕竟人的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发生水危机的时刻,认为淡水是随处可见的资源。他们并不知道,淡水在某些极为缺乏的国家里已成为了商品。以前,我们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加强大力宣传这种手段,广告画也贴了不少,但作用并不是显著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必须采取强硬的措施和强制的手段来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这样,节水才不是一句空话。

只要在用水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节水意识,就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少用水量。因此,节水意识是节水的重要环节、先决条件。

据家庭一月平均用水量的资料表明,一个家庭的家庭收入与其用水量是比较相应地,也与有无不同程度上的节水意识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当家庭收入低时,用水量也会相应地减少,以致不使水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较大。相反,家庭收入较高时,用水量也会上升。所以说,一个家庭的收入与用水量的多少是有联系的。

四、培养节水意识的措施

(1)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这种方式可以有区域性,但方式要全国推广。

(2)不仅仅以贴广告画作为宣传节水的手段,也可通过电视或在重要的场合内提出来,要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居民用水的方式也可改成投币式或读卡式。将水表换成带有感光仪器的投币孔,投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硬币后,水管里会自动流出相应的用水量。这种硬币需要人们自己购买。也可将水表换成读卡机,读人磁卡内的信息后,才会流水直至磁卡上的水用完。

潜质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组织;专业群建设

为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1]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倡高职院校建设“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强调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2]深化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必须探索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体制和机制,更要找到学校产教融合的着力点,打造产教融合校级平台。

一、高职教育视野下的产教融合

狭义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广义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紧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行业发展的步伐,积极面对行业和产业的变化,满足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国家在提倡“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三者都要求职业教育要与产业(行业)发展相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近年来,职教界对三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理清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三者的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认可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另一方面,现今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将三者视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产教融合”,在这一整体中,前者包含后者而后者体现前者,前者作为后者的途径、基础而后者为前者实现载体,前者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后者的程度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所谈所做的“产教融合”,更多成分是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三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产教融合”,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在不同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二、高职专业群产教融合潜质分析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产教融合”是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要素融合”。[4]我们应如何理解“融合”,怎么融合?王义遒认为:“融合”由“融”和“合”两个字组成,它们各自代表略有不同的意义。“融”强调的是多种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则强调的是力量的汇集,互相取长补短,凝聚成为一种合力。真正融合必须做到1+1>2。[5]我们知道要想把两个物体融合在一起,首先,两个物体必须相容而不是互相排斥,两个组织必须有合作的意愿和合作的需求才能相容。其次,融合的个体组织之间必须有共同追求的组织愿景或目标,因为组织融合的合力与物理合力是不同的,物理的合力是简单的矢量和。但是,组织融合的合力不是简单的矢量和,与融合个体组织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融合方要有强烈共同目标追求,才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形成最大的“合”的力量,否则就会“同床异梦”。最后,融合的组织必须是强强联合,强强联合才有融合的意义,才能提高融合体以及个体的竞争力。因为“1”做强,才能实现1+1>2更强,实质上就是要求产教融合各方各有所长,能做人所不能。高职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面向某个行业产业链上职业岗位群,以核心专业为依托,由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集群。这样的专业群是否具有产教融合的潜质,其分析的观察点应该是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方面,它是否有“产教融合”之元素融合和力量融合的内在需求;第二个方面,它是否与产教融合各方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第三个方面,它能否在“产教融合”中做人所不能,有“专精”,成为“产教融合”之中的强者。

(一)高职专业群对产教融合具有强烈内在需求

1.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决定高职专业群对产教融合有内在需求姜大源在2017年1月出版的《职业教育要义》中揭示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他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就是跨界的教育。一是学习地点跨界,不但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到企业现场学习;二是实施教育的机构跨界,实施教学的机构除了职业院校还有企业和社会组织;三是学习领域跨界,除了教育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还有企业、职场、工作岗位相关知识领域。因而其教育教学必须将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在“在情境化”的校企之间跨界地展开的。张健在2015年6月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中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整合”本质,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有机的整合”和如何“在‘在情境化’的校企之间跨界展开”。当然,我们从著作中不难发现“整合”的核心办法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这两部著作揭示出来的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整合”本质,两者共同给出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内生强烈“产教融合”需求以及破解“产教融合”的难题需要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发力的根本性理由。这一根本性理由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的内在需求具有普遍性。高职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自然对“产教融合”有内在需求。2.高职专业群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产教融合”的内在需求更具体高职专业群及其内部专业都是真正直接面向社会实际存在的经济产业链进行开发与建设的,其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模式,都是直接面向该产业链并且能够切实地适应其变化的独特模式。在这种独特模式中,这种“切实地适应其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群中内部调整来切实地适应经济产业链的需求和变化。高职专业群这种开发与建设模式决定了高职专业群的地域特征和行业产业特征,这也是高职专业群的特殊性。它是为所在的区域经济或某个行业的产业链服务的,它要直接面向和适应区域经济或某个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域或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专业群都有其特殊性,哪怕是专业群的名称相同或核心专业名称相同,但其专业群的建设内涵是不同的,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相同课程教授的内容也有差别,特别是岗位的技能要求更是不同,这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系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完全不同。高职专业群构建和建设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产业行业企业的依存度非常高,离开产教融合的高职专业群就成为无水之源,只能是闭门造车。高职专业群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对“产教融合”的内在需求更为真实和具体。这种真实和具体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一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需要产教融合。组建多少个专业群以及专业群的办学规模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所服务的行业产业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而决定的。二是高职专业群的专业建设需要产教融合。高职专业建设要直接面向实际存在的区域经济中某行业产业链岗位和专业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技术服务、科学研究都靠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来完成。三是高职专业群的教学、实训和实习需要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就在于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学校的实训条件和资源有限,往往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行业领军人才都在行业企业,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才能为学校教学实习所用,在校学生才能掌握区域经济或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学生毕业生后能直接上岗,很好的胜任和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四是高职专业群建设成功与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需要产教融合。检验高职专业群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是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对口的产业链企业使用要求,如果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则高职专业群必须根据行业企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专业群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等。

(二)高职专业群具备成为产教融合体中强者的潜质

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某个区域经济或某个行业产业领域具有办学特长并具有竞争优势,其特长或优势体现在专业群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就是高职院校以自己的某个办得最好的示范性专业或特色专业为核心专业组建的专业集群,该专业群在区域内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专精”的特质。针对这点,有学者就专门论证了专业群具有“自觉转轨且追高”性质,而且这一性质也使其具备成为产教融合的融合体中强者的潜质。

(三)高职专业群与产教融合的行业企业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首先高职专业群的组建就是为了服务地域经济或行业产业企业,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也是高职专业群组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高职专业群的价值所在。而行业企业则迫切希望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能精准的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和技能需求,实现学生到企业上岗无缝对接,满足人才需求的同时降低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成本。所以,高职专业群与产教融合中的行业企业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愿景。综上所述,高职专业群产教融合的潜力巨大,其对“产教融合”真实而具体的内在需求使它具有产教融合的自觉性和动力;其与合作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目标和愿景决定了它能使产教融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做到专精”能成为产教融合体中的强者的潜质决定了它能使产教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高职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基础平台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就必须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和适应行业产业变化的体制机制。基于不同平台的产教融合,其运行机制不会完全相同。高职院校在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和适应行业产业变化的体制机制时,首先应明确自己的产教融合平台。从上面研究可知,高职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前景广阔。从现实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各专业群各自面向一个行业产业链,事实上相应的专业群也充当着该院校与相应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主角,具体承担了群内专业与产业链各企业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作;而学校层面主要做好较宏观的产教融合工作。例如,把握好产教融合宏观政策以及制定学校产教融合的总体规划等。因此,高职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基础平台作用明显,高职院校在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和适应行业产业变化的体制机制时,理所应当应将高职专业群视为自己的最具代表性的产教融合基础平台。

四、结语

潜质范文篇4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领域,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为幼儿所喜闻乐见。以此为切人点,来培养幼儿的能力,发掘潜质,不失为一个好平台。

艺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幼儿感受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只有幼儿的感性知识得到相当的丰富,使他们对人、事、物有形象的认识,这些人、事、物才会在幼儿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深刻的印象,就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记得有一次在阳台上游戏,一个孩子突然对大家说:“太阳出来了。”是的,太阳出来了,朝霞万状,彩云满天,色彩缤纷。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活动来观望,被日出的景象吸引了。有个孩子观察更细心,他说遗老师,云在动”,还有孩子说:“靠近太阳的云是红色和金黄色的,其他地方的云是蓝色的?”我问:“云的样子一样吗?”“不一样。”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察:“那朵云像马”;’’那朵云像树”厂那朵云像一条纱巾”;“那一片云像蛋糕”。经过这次观察,幼儿对太阳、云、朝靛有了切身的感受,在以后的绘画中,云的颜色不再是单一的白色,它有了丰富的色彩,它的形状也有了更多的变化。这是因为积累在幼儿记忆中的情景和事物的表象起了作用。在对四季的描绘中,幼儿用飞舞的燕子,轻扬的柳枝,绚丽的花来表现春天;用盛开的荷花,可口的冰淇淋,水中嘻戏,漂亮的裙子来诊释夏天;用金黄的落叶,南飞的大雁,缤纷的菊花来证明秋天;还会用白白的雪花,憨态可掬的雪人,光秃秃的树干,冬眠的蛇和青蛙来描绘冬天。幼儿之所以能用自己的美术作品对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感受过,有经验、有积累,才有了得心应手的表现,有了成功的体验。

在艺术活动中,不同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热衷于绘画,有的孩子醉心干歌舞,有的孩子更偏好手工泥工。对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引导,让他们体验成功。例如:有个孩子叫王和康,他不太爱唱歌,也不爱绘画,可他用胶泥制作的大蘑菇、小蘑菇、蜷成一团的小蛇、背着壳的蜗牛··…都栩栩如生,每当老师把他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请其他小朋友欣赏时,他总是欣喜万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每当泥工活动,他会加倍努力,创造出新的作品。杨涵小朋友也是这样,她不爱画画,跳舞才是她的最爱,只要一听到音乐,她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翩翩起舞,边舞边唱,一扫面对绘画作业时的无助和无奈,让我这个作教师的也觉得:“如果有天使的话,舞蹈着的杨涵就是”。由此,我生出不少感慨!是啊,人无完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特点,有其不可抹杀的天分,每个孩子不可能非常全面,可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和可爱之处。让这些长处、这些特点和这些天分有成长的土壤,有表现的空间,需要我们的爱、支持和鼓励,需要我们的扶持和容忍,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可鸟必须先学习飞的技巧,鱼必须具有游的能力,然后才能翱翔于天空,畅游于大海。教孩子对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就像教小鸟学飞,教鱼学游一样不可或缺。所以,当孩子敢于表现后,还要教他们善于表现,那就是适当教给他们对艺术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从简单的线条、单纯的色彩认识、到流畅的线条、合理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从不太协调的肢体动作、单纯的模仿到用丰富的舞蹈语言来创编、表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习积累,尝试表现,真正“授之以渔”。许多孩子在画“水”时,最初的方法是用蓝色的彩笔画出一些直线,表示那就是水,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观察流动的水,学会用波浪起伏的曲线来表现水的动感,在水“流动”的过程中,又试着用圆形表示“小玻涡”,用深蓝或浅蓝表示水的不同深度,这不就是幼儿逐渐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的进步吗?舞蹈活动也是这样.孩子最初的舞蹈语言是对现实生活中肢体动作的摹仿,配以相应的音乐就是最初的舞蹈了,如对刷牙、梳头、洗脸、扣纽扣等动作摹仿。后来,幼儿会跳新疆舞、蒙古舞、傣族舞、现代舞,甚至会简单的创编,这都得益于舞蹈技巧的提高。所以,只有掌握了艺术表现的技能技巧,孩子的表现空间才会宽阔,也才会用新的方法去表现想要表现的事物。

潜质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挖掘潜质;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初中音乐课堂相较于小学英语课堂限制较多,初中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换句话来说初中音乐的教学核心在于音乐鉴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意识。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一、激发学生兴趣,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领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所施行的教学策略和持有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理念存在冲突,部分教师对于音乐这门学科不够重视认为音乐课随便讲一讲就行了,这中认知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教学不认真敷衍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罪魁祸首,初中生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接到音乐时较为兴奋,但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没有耐心或者是干脆无视打击了学生学习了解音乐的积极性,导致后续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较长,对于音乐越熟悉越了解,慢慢的便会喜欢上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放映时下流行的MV,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准备上课所用的教材与学习用具,在循环播放几遍之后学生就能够应合着旋律小声的哼唱,教师上课时进行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讲解,介绍一下歌曲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细节动作,例如在讲解乐理知识部分时,从学生的脸部表情可以判断学生在进行思考和探索,那么教师就要停止讲解,提供给学生一个安静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二、创新思维意识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必要条件

每一首歌曲都是有其独特的灵魂的,音乐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鉴赏音乐,音乐审美等行为才具有实际意义。学生在接触音乐一段时间之后,对音乐感到特别的熟悉但也有些陌生,部分学生甚至尝试着总结音乐的规律,这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想学生真正的了解音乐,首先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鼓励学生自行创作是有必要的。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几乎为零,因此创作音乐的手法和最终的成品可能过于稚嫩,但是教师着重注意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尝试创作的过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创新思维意识的体现,音乐的创作更需要创新,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创新思维意识体现的音乐作品不能被成为创作。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学生的作品多么稚嫩,只要学生敢于去做,敢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他人,就值得教师的鼓励。另外学生对于乐器的认知有限,总认为乐器只有钢琴,小提琴,电子鼓等,但是对于传统乐器古筝,琵琶没有具体的认识了解,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新乐器,拓宽学生视野,音乐是生活,生活是音乐。

三、释放学生音乐潜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其擅长的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节奏不是很敏感,但是擅长写词,有些学生感觉五线谱很枯燥,但是天生就喜欢打击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认清学生的实力,没有学生是十全十美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其他学生的客观评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音乐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通过学生的细节分析判断学生的擅长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发现认可自己的才能,其个人情感才能得到满足,对于音乐更加的热爱。开放的音乐课堂,自由的管理模式,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熟悉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学生的音乐潜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创新思维意识的提升才有意义。另外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定期进行评价,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励而表现不佳的学生获得批评。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评价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给予正面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认可的喜悦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张爱平.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26.

[2]石明,王鑫.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J].中国教师,2018(S2):42.

潜质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的显性与潜在属性;德育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基于对学生施教作用和表现方式来划分,有课程之显质属性和潜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之潜质特点

语文课程的潜质特点具有显质课程所无法相比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力式影响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潜质教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显性教育外,所有民族小学教育中的其他因素均可包括其中。第一,从教师教学角度上看,教学环境包括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泛泛场面上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观念与价值。比如,各类图书和影像资料及网络资源、校规班风、规章和制度能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以及学校建筑之布局与风格、树木与花草等园林艺术的文化与物质等等。第二,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他们的“三观”与学习态度,还是兴趣爱好与情感动态等方方面面的个体心理要素构建,都受潜质教学的潜在性影响。这些影响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还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潜质性因素。[1](二)自发式影响特点。显质教学是以预置性思量,精致取舍的“外化”表现方法,可在学生的意识、积极心理反应上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其教育教学之影响比较显明,在教与学的主观与客观上来说,这是可觉和可知的,教和学双方在时空位上有着实时互动。教学过程前和过程之后,主体客体双方均伴有自我评价,有目的、自行式行为调节。(三)可变性影响源头。潜质教学的源头影响可有实物式和虚物式两种。实物式影响源头是指各类图书影像类资料及广泛的网络资源,还有校园建筑等物化教学环境。虚物式影响源头是指班风与校风、校规与制度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等潜在的因素。[2]

二、德育教育在潜质性教育行为中的体现

潜质教学的这类特性决定着其独有的德育教学价值。潜质教学之丰富的德育价值有着以下特点:(一)潜质教学赋予学生心智成长的影响价值。学生的成长包括个体不时被外化、心智成熟的进程。学校是有组织的雏型小社会集体,须映射着社会的主流与主体文化范畴。小学生的成长往往是通过规范、规则、纪律的效仿与学习。学校要使他们开始适应学校的管理结构、研判与评价体系、群体式生活方式。(二)潜质性教学对学生个体形成的价值研判。学生的身心、才智、德行等多方面显著有别于他人的自我特性,展现着人之具有的个体化差异。潜质教学的教育要素因其缄默性、内论民族小学语文潜质性教育中如何巩固道德教育苏梅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小学内蒙古赤峰025156)隐性,人对其反应度和敏感度是不需要事先预备而只在潜在的状态,然后内化在心里。[3](三)潜质教育在教学实线中对情感陶冶的影响。情感元素系教育教学的外在情境,潜质教育正是为此提供实时互动的教学情境。潜质教育需要幽雅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铸就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包容着丰富的内涵、生动而具体的培养氛围。它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境育情”和“以境陶情”的效果。(四)行为规范和引导价值在潜质教育中的体现。潜质教学的诸多要素要从物化环境至文化与传统;从班风班规到校纪和校规,再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到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局均显现着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它有一种强势的同化力,能使每一位学生接受潜在的情感感染,表现为一种归属式的心理需求,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发地进行行为规范。除外因这种规范与引导的感染力之外,学生朝夕相伴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周边的学习氛围,这些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有亲和力;既不是空洞式说与教,又不是外力简单式的压服教育。[4]教师要把人格健全式教育与培养,作为道德行为与心理健全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道德教育与健康心理教程的既定而共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在于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又具有主体意识、健全人格和个性化才能的人才。因此,教师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让学生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基础。事实上,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

由此可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因素都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基础,都统一于人格教育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人格教育讲究关心体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症下药,强调遵循个体的心理规律,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这种教育与人性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是可作为实施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二是可以为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5]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杨海英.简论老师职业素质[J].科学大众,2008(9).

[3]王爱军.浅谈学生的主体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7(2).

[4]哈斯巴图.教具与教学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潜质范文篇7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在新兴的网络时代遇到了新的挑战,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和阅读习惯的改变都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坚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期进一步发掘学生的作文潜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网络时代阅读素材仿写

“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网络时代,网络为大家提供了足够多的资源,加上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类似的抱怨应该已经绝迹。其实不然,新媒体的发达诚然为以往发愁“无米下锅”的同学提供了很多搜集作文素材的便捷渠道,但也催生了一批懒惰者,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抛出问题,静等着旁人给出答案,或者有人径直就拿网上直接搜索到的作文给老师交差了事。这确实让很多老师头痛,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互联网的诞生让众人欢呼雀跃的地方恰在于其广泛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的虚拟空间也确实催生了很多人的想象力。对于中学写作教学来说,完成基本的文从字顺的工作之后,想象力就成为区分学生作文能力高下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更新教法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即便如此,我们还必须正视传统的一切,毕竟传统的经验是前人多年的积累,饱含着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努力,时代的变化肯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甚至会改变传统经验的存在形态,但我们深信其中一些精髓是不会有根本的改变的。就作文教学而言,下述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很多老师耳熟能详的,我们在这里进一步提出,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其广泛的普适性,另一方面也试图说明随着网络时代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有必要在这些传统的经验上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1.广泛阅读,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网络上许多专门的阅读与写作网站,同样提供了不少富有时代色彩的阅读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学生来说,倘若能够广泛阅读和积累,临到自己写东西的时候,语言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网络及时交流软件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QQ群等交友网络,鼓励同学们及时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和大家一同分享,这也是拓宽学生生活面的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因为很多同学都习惯了用这种软件来进行交流,却很少有人自觉地将其与学习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些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3.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赏识成功,不断充电。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发掘网络资源,提高作文能力

1.开展新型仿写训练。

前些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有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激赏,这是一篇仿写鲁迅《孔乙己》的记叙文,惟妙惟肖的模仿塑造的却是当下生活中年轻人的形象,后来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了诸多跟风之作。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颇为作者的才气所倾倒,继而我就想能否以此作为一个契机,利用网络广泛的影响力,激发同学们寻找另外一种培养个人写作能力的途径呢。我在班上宣读了这篇获奖作文,引起了大家一致的慨叹,都说,作文原来还可以这样模仿啊,感觉是模仿,可明明其中并不乏创造的因素。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寻找我们语文课本中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仿写,仿写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能够做到“旧瓶装新酒”,要能将自己对所阅读文章的感触尽量充分地表达出来。然后,我建议在我们的班级QQ群上,建立一项活动,就是同题模仿的PK。看得出来,学生们对老师居然开始不反感大家用QQ进行交流很是诧异,这也达到了我的初衷。要想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教师必须要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了解今日学生的兴趣所在。

这项活动因为是第一次进行,学生们最终交上来的作文水平也确实参差不齐,但是令我欣喜的是,几位平时极为反感写作文也很令人头痛的调皮鬼,居然交上来的是像模像样的文章,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一位同学就还是选择了《孔乙己》来进行仿写,写的确是今日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身影,非常不错。还有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中的游记来进行仿写,加入了个人的旅游经验,尽管创新不足,但显然锻炼了学生通过亦步亦趋的借鉴训练组织素材能力的目的。在之后的讲评采用了课下在线及时聊天软件来进行,大家兴致盎然,发言也极为积极大胆。鉴于此,我就建议大家能否把该项活动作为一个长期的班级固定活动保留下来,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我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就是老师不再指定你们应该仿写哪篇文章,这样的篇目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提供,谁提供的篇目获得了大家广泛的响应,还有额外的班级奖励。这一举措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后来,我们在常规的作文教学之余,坚持每月一次这样的班级作文仿写大赛,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到后来一方面自己也是技痒,另一方面也是同学的盛情要求,作为教师我也参与到了这样的仿写比赛中,切身体会到了这一活动双重的效果:既是对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提高。

潜质范文篇8

一、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因此,我们要在课前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在针对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尊重该类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这类学生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很多学生也反映在课前揭示教学目标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有方向可寻,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二、通过课内教学转化潜质学生

首先,师生关系的好坏会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以及认知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方面的沟通以及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就成为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老师,才会对其所教的学科更感兴趣。而如果师生关系较差,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会直接影响对学习的态度,当面对一些低难度或者高趣味性的知识时,他们也无法提起兴趣。农村初中潜质学生学习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对这部分学生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富含关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让潜质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并从内心深处涌起难言的满足和愉悦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充足的勇气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为了促进潜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潜质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我们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思考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在思考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将教学目标进行浓缩,提炼关键节点和环节,使问题的难度逐步加深,使探究问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潜质学生与学习优秀学生分配到一组,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获得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潜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教师要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潜质学生的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针对潜质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潜质学生克服难点,战胜困难,提高学习成效,促进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通过课外辅导转化潜质学生

潜质范文篇9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及技能等。作为担负着教育使命的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作为课任教师应着力研究、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我认为,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地、积极地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和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黑面包反应、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更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尖端科技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幽默大方的举止、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海里遨游,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比较不同条件下电流强弱关系;如学习N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NO2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NO2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须有改进。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是思维力的核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三、积极鼓励,增强创新品质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才能以教师爱生之情育学生爱学之情,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及时恰当地给学生以评价,多鼓励、少责怪、少埋怨,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四、开设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潜质范文篇10

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渗透“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如在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因拼音字母没有一定意义,许多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为此我在常规教学方式中融入赏识教育,让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感受汉语拼音学习的乐趣。每节课我都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形象性、故事性与游戏性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汉语拼音学习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甚至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做引导、赏识,哪怕看到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并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在教学如何记拼音“O”的字音时,在已学习“嘴巴大大āāā”的基础上,我尽量让后进生编一编字母口诀,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当他们编得不错时,我毫不吝啬地说:“你真有创意!”或“你的模仿能力真强!”同时不偏爱优等生,在必要时给优等生加大难度,以增强语言的新颖性,针对不同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进行肯定、点拨、纠正、归纳,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积极发言。这样,学习汉语拼音的读音、字形也变得不再沉重。

二、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展开赏识教育

语文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大有裨益。我在挖掘开展语文活动的素材上下工夫,充分抓住课前三分钟、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等时间,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指导他们分别有目的、有重点地参加不同话题的语文实践锻炼。通过课前三分钟故事、情境表演、角色朗读等活动形式,设计精巧的过程,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也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活动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以点滴微小的成就感促使他们继续阅读、学习、内化。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老师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语文活动中开展赏识教育,多给学生微笑,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和鼓励,使学生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断树立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滋味。

三、以作业交流为纽带,渗透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德斯研究了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的命令、要求和不赞成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敌意、冷漠、退缩、挑衅、情绪分裂;而教师的支持、认可、针对问题做出积极评价的行为,可使学生进一步团结友爱,敢于面对问题和减轻焦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单纯以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划分学生,作业中更不能以一个“√”与“×”评判对与错,我们要全面评价,既要看到他的不足,更要不断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以作业交流为纽带,渗透常识教育。所有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而且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看到学生的作业,我除了在作业上打上等级外,还增加一些鼓励性评语。如:“作业很整洁,老师看着很舒服。”“你已取得一定的进步,继续努力。”“你今天课堂表现很突出,我真高兴!”“你愿意挑战自我吗?相信你能行!”等等。学生看到你鼓励性的评语一定会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以日常生活为平台,升华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