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9:46:01

潜移默化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性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潜移默化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道德修养;幼儿品德;影响;养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我国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德育同样也占据着首要位置。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瞩目的问题。

1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

1.1道德修养的主要含义

所谓的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能够主动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改造自身以符合相应的标准并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1.2培养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

幼儿在入园之后,每天面对的是教师的日常行为,而幼儿有具有极高的模仿性,学前教育阶段内幼儿还处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习俗水平,这一阶段是幼儿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完全表现在外在状态,可塑性是比较大的,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必须不断提高,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幼儿教育中幼儿品德的形成条件

2.1处于道德优良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对于幼儿产生影响的主体,而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则是幼儿主要的参照对象。幼儿通过和教师的接触,对于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模仿,从而获得经验和影响。而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待人接物都是幼儿品德成长的印象因素。因此,良好的园区和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

2.2在教育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对于幼儿品德养成的教育,不应单单止步于环境影响,更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加入品德教育,对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提供潜移默化的印象。做游戏是每个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添加一些潜在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2.3道德教育后形成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逐渐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还要求幼儿保持道德品质的持续性和习惯性。幼儿要对道德教育的成果和社会道德环境有所了解并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得幼儿的道德品质完全养成。

3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道德修养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对策

3.1注重榜样力量的运用

在幼儿园中,教师对于幼儿是一种权威。在面对权威人物时,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信任和崇拜,从而去积极遵循教师的话,并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就不仅仅包括相应专业知识,更应该包括优良的道德,从而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自身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3.2利用日常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游戏设置和活动策划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环境。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体验、价值澄清、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等的方式,逐步形成对“修身”“齐家”“治国”等美德的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

3.3保证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

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道德修养的养成教育,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不仅要做到对于幼儿的关爱和尊重,更要做到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不以人格侮辱或身体处罚的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在良好的状态和氛围中感受道德教育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不仅要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问题以耐心细心的心态予以对待。要对于幼儿的言行多做观察,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和发扬,在其他幼儿心目中树立榜样观念,从而使得幼儿得到全面进步。

4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教育孩子并不仅是讲道理,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可见,幼儿教师道德品质的优劣是影响幼儿园品德教育效果,甚至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关爱。

作者:陈雪兰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幼儿园

参考文献:

潜移默化范文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改变人的习惯、改变人的命运。从班名、班徽到墙面、地面,文化气息浓厚,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种充盈着催人上进,让人发奋的班级文化环境里,无疑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

然而,我们一部分班主任习惯于高台教化,自己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了一大堆道理,学生听进去的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上的更少,收获甚微;还有的习惯于通知家长,在家长面前揭学生的短,使学生很没面子,因而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较大,难以起到较大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我们过多地重视了说教,重视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班级管理中隐性教育的结果。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一个”隐”字包含着多重意义。一是教育因素的潜在性。学生容易观察、体验到的只是人际交往关系,各类活动方式和多种教育媒体,而教育因素是深藏其中的通过个体微观机制才能将其挖掘出来。二是教育形式的隐约性。除了部分较量性活动载体之外,从整体上,隐性教育表现形式较之学科教学活动形式隐没和简约了许多。三是接受机制的暗默性。学生是通过各种暗示、从众、无意识、情景效应等复杂心理活动来学习和接收各种教育因素的。

隐性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型和素质性等特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怎样进行隐性教育,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陶冶学生情操

客观物质没有生命感情,但是,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按照预期教育目标,并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造,使校园建筑和班级环境也变得“活”起来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得说话”。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那么怎样建设班级文化呢?我和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营造生活乐园。

(一)营造励志文化,以醒目的班名、班徽,对联时刻警醒学生。

1.智取班名:凌志阁

在教室大门上边是我们的班名“凌志阁”取其“励志照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之意。

2.寓意对联:茗乐年华

大门两旁赫然写了一副对联“怕吃苦莫进此门,图安逸另寻文途”。这两句成了学生的励志警言。学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知现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要知现在累不累,想想过去父母受的罪”。

(二)营造墙报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校正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八字方针”:认真、准确、规范、高速。那就是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道题,认真完成每一份单元测试题;准确记忆每一个知识点、准确审好每一道题;规范就是书写要规范、答题要规范;高速就是限时测试。其中针对规范我们又提出分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2.班训设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3.班级精神设计:特别能吃苦,特别有礼貌,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坚持,特别有志气,坚持有作为。

经以上这些震撼人心的思想文化洗礼,我发现比吃穿、比享受的同学少了,比学习、比吃苦的多了;比抱怨、比索取的少了;比付出、比奉献的多了;比闲聊、比懒惰的少了;比学习、比勤奋的多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班风逐渐好转,学习风气日渐浓厚。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健康的班级文化就是发动机,健康的班级文化就是加油站。公务员之家

二、以身作则,寓教于无声

行为性隐性教育更适应于青少年的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行为性隐形教育好“无声之教”,其影响力往往比受说教来得迅速、来得深刻和有效。正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因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用自己的良好行动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行为规范生的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寓教于活动,体悟生活,接受教育

许多有益的活动之中,就隐藏着教育的因素,只要我们有意通过个体微观机制将其挖掘出来,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学校组织班级之间的拔河赛,在拔河赛中,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拔河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拉队的同学与拔河队的同学同呼吸共命运,就取得了拔河赛的胜利。在这次拔河赛中,同学们通过拔河赛体悟到了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再比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知挣钱的艰辛,因而我让我班三位同学一星期内每人赚十五元钱,但不准三位同学的家长插手,结果一周下来这三位同学一筹莫展,交了白卷。后来我又组织其他同学一起帮助这三位同学赚钱,也让全体同学知道钱来之不易。结果,一位同学在他的赚钱日记中这样写到:在这一次的“体验挣钱”活动中,我觉得挣钱真是太难了,我自己也捡过破烂,捡的腰酸背痛腿抽筋才买了十五元,我希望大家以后别再浪费钱了。

四、共议班规公约,实现制度性隐性教育

潜移默化范文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品德发展

1.家庭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家庭是一个由婚姻与血缘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狭义的内涵,即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家中年幼者(也就是子女)的教育和影响。(2)特征。早期启蒙性。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并且受家庭环境的濡染和熏陶,在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文化知识水平、待人接物方面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成员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通过生活的各个细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首因效应产生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今后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连续持久性。在学生品德发展方面,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持久性、全面性的特点,它在对学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是其余两种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上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的教育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家庭中父母长辈的教育是深远持久的,家长根据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随时以不同的方法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这种持久性、连续性的教育似乐曲般宛转悠扬、循序渐进,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性。心理学上说:人是一种善于模仿的动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未经丝毫掩饰、强烈真实展现在子女面前的言行就是最直接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榜样学习法是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孩子最擅长以身边的长辈如父母、教师等为榜样,会下意识地模仿其言行。而这种影响,似细雨般绵密无声、潜移默化。

2.家长在孩子品德发展中的角色

潜移默化范文篇5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传情、说理作用,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动人的讲述,以艺术形象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对道德规范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人,报效祖国,完善自我。如,在学习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进事迹后,了解他们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实现独立、自主研发中国核武器,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国家利益。让学生懂得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其次,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上多引导,他们在整个的求学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形成好习惯。但也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身上的毛病不少,我行我素,他们的缺点被不断放大,一直遭受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冷眼,其实他们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怀和赏识。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励志教育”。在教学中多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铁杵磨成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成长经历,想想二者有什么不同,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讨论学习,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回避、经不起磨难,他们表示今后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在困难面前学会坚强、执着。2.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道德教育。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游子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情怀,呼吁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并在学习后展开讨论,为什么孟郊的《游子吟》能成为千古绝唱?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诗中歌颂的“慈母”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蕴涵着对纯真人性的眷恋与向往。还有学生说,读唐诗能对人产生陶冶情操、教化的作用。教师紧紧抓住机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让学生在读书品诗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叶圣陶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与学生交流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而且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育和感化学生。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采用教条说教、强加于人的方法。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理解、互相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此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爱的活动”中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做到感恩,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进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潜移默化范文篇6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取向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时,应以尊重学生为理念,培养能力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想尽办法潜移默化地、切实地提高学生能力。

潜移默化范文篇7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大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旨。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数不胜数,大学语文教学从纷多杂乱的文学作品中,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挑选出凝聚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进行教学。譬如爱国诗人屈原对祖国无限挚爱的火热的感情,那纯洁高尚的人格,那坚持理想、忠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励着后人。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屈原精神的感召力更是非常巨大。屈原那些用人格和心血熔铸成的动人诗篇,滋养了后世进步作家,从贾谊、司马迁到李白、杜甫乃至郭沫若,无不深受其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屈原犹如民族史上的一颗明珠,以其璀璨夺目的光彩吸引着无数文人志士,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共鸣缘于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力量和深沉的爱国精神。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授课时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在教学中,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通过品读爱国经典,大学语文将经典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不仅将知识传递给对方,更要将情感传递给对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引领的教育功能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专题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专题教学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发挥语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与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乐观进取的精神,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比如在大学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记•孔子世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孔子在春秋动乱之际和流浪生涯中,所自觉焕发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他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世界大同的统一观,重视仁政德治和社会教化的价值观,提倡安民、富民的民为邦本观,弘扬积极有为、尽瘁国事的民族气节观,重视文化教育辅政和育人的功利观等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人类智慧的长河,并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产生着积极和广泛的影响。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三、大学语文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曾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战国策》中丰富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极具借鉴意义的范例。通过《战国策》作品选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战国策》一书,在鞭挞谴责昏君佞臣的同时,也歌颂赞扬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贤士,如:勇于革新、倡导胡服骑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冯谖,自尊自信、不慕权势的颜斶,不畏强暴为国冒险的唐且,重然诺轻生死以报知遇之恩的荆轲、聂政等等,作者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对他们的作为、经历或遭遇,倾注了满腔褒扬之情。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战国策》中关于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制定高瞻远瞩的商业战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这些智慧即便现在来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有效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鉴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文知识竞赛的引领,增强其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有“中国心”,做“中国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辨析,畅所欲言。提倡学生勇于练笔,也可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题目,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对习作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及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加以改进,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来说,就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涵养熏陶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鹤霖.优秀传统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2]李月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3]赵新.大学语文课程的职能定位[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1).

[4]孙宗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18(1).

[5]肖振宇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

潜移默化范文篇8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取向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时,应以尊重学生为理念,培养能力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想尽办法潜移默化地、切实地提高学生能力。

潜移默化范文篇9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潜移默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加强;幼儿园;法制教育;和谐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幼儿园中的法制建设逐渐受到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通过在幼儿园教育中潜移默化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能够使法律知识逐渐影响学生的生活,而且很深刻。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尚小,社会经验几乎为零,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事件时缺乏应急能力,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危险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加安全地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对幼儿进行法制建设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让他们直接记忆枯燥的法律条文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怎样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呢?

一、从珍惜生命开始法制教育

幼儿园的孩子犹如含苞待放的小花朵,没有经历过风雨,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就要从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躲避过往车辆;发现火情时要及时通知,或者拨打火警电话119;遇到暴力事件(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时要在保证自身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想办法脱身,然后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或向别人寻求帮助;教会学生要懂得拒绝陌生人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如果不及时教给孩子就会是他们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中,老师还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哪些行为不能做,比如禁止学生玩火,不能将火源带入幼儿园;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在发现有人落水时不要盲目下水救人,更不能因害怕而快速离开,要大声呼救,找附近的大人过来帮忙;自己在家或晚上睡觉时要关好家里的门窗,防止自身财物被盗;在公共场所或学校时要遵守公共秩序或学校安全规范,不追逐打闹,不登高爬墙等。

二、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歌曲、寓言故事中,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例如,带领学生进行《爱心树》的绘画时,在书中有这样一幅画面:画中没有描绘树的表情,但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凄凉画面,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大树的悲伤,树枝被人们砍下。以此教育孩子们要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例如,教学生识别人民币的圆角分时,可以告诉他们人民币上印有我国的国徽,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尊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得在上面随意涂抹、损毁。

三、要循序渐进对幼儿园孩子渗透法制教育

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通过一次游戏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思想向学生说明,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引用一些法制案例,或学生身边可见的实例来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哪些是违法行为,是法律所禁止做的,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行为活动创编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例如,孩子们对好玩的玩具都很好奇,别人有新玩具自己也想要,总想据为己有,老师就可以通过创编故事教育孩子们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样的行为更是不可取的,然后让孩子们讨论这样的行为蔓延下去的后果,将孩子的这种行为从根源处掐断。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我们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创建安全文明的幼儿园努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知法懂法,幼儿园老师首先要对法律知识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幼儿园生活更加和谐。

作者:姚彩红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