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0:14:15

签订法范文篇1

一要到合法的劳动市场或职业介绍所找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各项相关的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再就业机制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国家对劳动者难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可以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是相当的脆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现在由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城市还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同时每年还有一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找工作行列,这样就业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力远远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在很多情况下,劳动者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我们遇到很多的农民朋友们,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又无一技之长,只要有人愿请什么活都干。可有的时候就是没有人请。为了生计只有尽快地找到工作,为了尽快地找到工作,他们是顾不了别的什么了。而目前有很多非法中介就是利用了他们的这种心里。他们往往以老乡名义骗取他们信任,说可以替他们找工作,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然后逃之夭夭的。或是收取了高额的介绍费的,又或是进行非法劳工的介绍,介绍人员从事一些非法行业或工作。这样的黑中介在目前来说,不在少数。虽然国家劳动监察部门加强了检查力度,无奈检查过后,他们又如雨后春笋般复燃。所以最好是不要相信这些不规范的劳务或劳动中介。一般要找工作应该到正规的国家办的劳动介绍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找工作比较可靠。或者就是直接上企业或单位去应聘。

二签订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是最好的保障

导致不签订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对用人单位的用人的情况监督管理不力所致;而另一方面则是因劳动者本身不重视自身权益,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所致。事实上,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本人,都是导致未签劳动合同的重要原因。虽然,也有很多用人单位和用人者并不是存心欺骗劳动者或雇工。只不过一旦双方出现问题争吵起来的时候,他们总会站到自己的一边说话而劳动者或雇工又空口无凭,没有任何其它的证据(即使有对劳动者而言也是极难取证的),最终吃亏的是他们自己。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就是专门利用他们的这一点来骗取他们的血汗钱。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求他们严格依法律来行事(那也是不现实的),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在找工作的同时多一个心眼,,还是先签合同为好。虽然这样会不那么的方便,也会导致有点麻烦,甚至会一时找不到工作,但总比付出辛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自己应得的报酬的境遇要好一点。这是其一。其二,签订合同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单位负责的一种表现。尽管劳动者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如果没有把双方的劳动关系确定下来,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逐渐受到了各大公司的重视。劳动者有了合同的保障也会更加的负责,尽忠尽职。其三,国家明文规定建立劳动关系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否则是一种非法劳动关系,是违法行为。对劳动者而言,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对单位而言,一旦被查处,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最后,。我国劳动法是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特定雇佣关系为其主要调整对象的。现行《劳动法》第2条明确把“用人单位”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五种组织。因此该法律只适用于雇佣关系中的单位雇佣关系、从属性雇佣关系,而对个人雇用关系、非从属性雇佣关系没有作出调整,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模糊区域。「1」由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比较小,更多的是由民法来调整,这样更多的时候法院是以双方的约定来处理的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劳动者就无法获得劳动法的保护。而在实践中为了方便,双方签订雇佣或劳务合同,不必要是条文十分具体详尽,或者说是十分科学,只要是说明了有关的聘用或者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质量要求,报酬或费用,违约事项,合同双方等等就可以了。简简单单的一份合同就行。但对于劳动合同,则是要符合国家的严格规定。还要劳动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三注意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我国《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合同,至始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有些合同部分条款的违法无效并不必然导致整个合同的无效。要区别对待。如,不准请假休假的;不服从安排可以抠打或任意处置的;造成人身伤害不负责任的;女职工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不准怀孕生孩子的;不负责医疗社会保险的;等等这些条款因与法律的禁止性规范或强行性规范相抵触无效,只是该条款无效。但如是为了非法目的,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而以合法合同形式订立的合同当然无效。如雇用某人为保镖的合同。对于合同无效的,由有过错一方对对方的损失进行赔偿。

但是对于合同当事人滥用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性或任意性规定达到规避法律规范的目的这一类合同,劳动者则要加以注意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条款,目前在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是违法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或用人者钻空子的。下面我介绍一下签订一般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

1.主体适格问题按《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现行《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不符合该规定的条件的,都不适用劳动法。致使许多从事雇佣劳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如一些建筑工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主体不合格,不能适用劳动法,一旦发生纠纷,只能按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2」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因此只有签订劳动合同才能明确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劳动法的无效只会导致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但对雇佣合同则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只要符合合同法的有效条款就可以了。但很明显,对劳动者的民法保护远不及劳动法保护得那么好。在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作时间、法定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护、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提供社会保险等方面已经超出了民法的保护范畴。

2.关于试用期及试用期的待遇问题按有关条例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间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约定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合同期限满6个月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合同期限满1年不满2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试用期间应当向其支付报酬,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赋予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不需承担违约责任。劳动者可利用试用期对劳动定额、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情况进行考察,干不了则依法解除合同,对个人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这需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3.关于劳动报酬问题.这本来应该是劳动合同的重要一点,但是我国劳动法对此的规定却十分简单,而更多是由双方约定。这样的话,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更加容易受到欺诈。劳动报酬问题主要注意如下:1)报酬不得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而国家有关机关定有报酬标准的,依规定标准给付报酬;无规定的,参照市场同类劳务标准给付。2)酬金的种类包括,基本工资,津贴,交通费用,住房补贴费,伙食费,培训费用,医疗费,提成等,这些都要在合同内明确约定,以防工厂随意克扣工资3)工资的计算方式(按件、按时或按天、按级别、承包的等),支付方式(现金或记账、月结或天结),支付地点以及在一定时期内不支付报酬的后果等,都可以由合同约定。无约定的依习惯。无习惯的依以下规定提供持续时间超过二个月的继续性劳务的,至少每月给付一次报酬;提供一次性短期劳务的,于劳务结束时给付报酬;提供间断性劳务的,于每次劳务完毕时给付报酬;受雇人以报酬为基本生活来源的,雇佣人应于劳务开始时预付足以维持受雇人基本生活的部分报酬。「3」4)加班工作应当加工资,工人依法享受假日的应当照常发工资。对于事病假或其他假期的工资则由双方规定。4)扣减报酬的理由,这也需要由合同详细规定,而且也应对这些条款特别留意。雇主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劳动者的报酬。基于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报酬的,扣减数额总计不得超过当期应付报酬的一定比例(20%)。「4」5)同时也应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以及拖欠的后果等。

4.关于工作的内容及质量的问题对合同的要求要明确,以防用人单位或用人者到时以此为借口克扣报酬或不支付报酬。而我国劳动法中由于受“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指引下,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一般由一些部门性或行业性或地方性的规定来约束。但是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很多。所以更多的是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约定。这就要劳动者多加小心了,以免出现有理无法说的情形。如:有些劳动者在被录用后时间不长,就因身体素质或技能等原因,完不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生产经营任务,不得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申请。这是当初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认真地看合同有关。用求职者的话讲,不是个人不想干,而是合同中的工作指标难以完成,完全是被用人单位用劳动合同给“欺诈”了。又或是因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而受到工头的随意刁难或是克扣工资。5.关于解约权的行使的问题劳动法规定的解约分为法定的解约和约定的解约。法定的解约主要是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和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据此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而不负违约责任。

约定解约就是由双方同意解除劳动或劳务合同,或是在合同中约定解约的条件或解约的期限当这些条件或期限成立或到期时合同自然解除。这就是劳动者在签订合同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东西,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多采用格式合同,根本不与劳动者协商,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在合同中,只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规定用工单位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而很少或者根本不规定用工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我把它们主要归为以下几类:1)有些合同规定的解约条件不对等:如某单位劳动合同规定“甲方(单位)辞退乙方(劳动者),应提前日通知对方。同时,又规定:乙方解约,应提前30日提出,并在甲方批准后方可离岗等”。这与劳动法第26条“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的规定不相符;2)又有些合同加以限制劳动者的解约权利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方可以解除合同:(一)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报酬的;(二)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工作的。否则乙方不得解除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第31条的有关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条条款实质上是赋予了劳动者的任意解除权。只要劳动者愿意,他就可以提出解约的要求。3)还有些合同是别的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解约条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某和一建筑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后,仅仅工作了一个月,就被解除劳动合同。理由是该建筑公司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有“公司对迟到三次的职工可以开除”。又或是合同约定的完成工作期限已到。

6.关于违约责任的问题这主要是看哪些条款加大了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如一般用人单位都有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违约金的规定,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在劳动合同文本中,有的是在合同附件的岗位协议中,有的(违约金方面的内容)是在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中。违约金的约定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更多;二是按未履行合同的期限来计算,如未履行一年的,赔偿一万元。而在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一般仅针对劳动者而适用,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法定标准给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即工作满一年的,给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可能是远远低于违约金数额的。在目前法律对劳动合同违约金条款未有明确规定前,一般由法官用自由裁量权对不合理的违约金条款予以干预,对违约金的金额予以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5」

7.关于免责条款。这是指用人单位预先在合同中规定了免除其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对劳动者的损害赔偿责任。免责条款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88)民他字第1号《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张学珍、徐广秋身为雇主,对雇员理应依法给予劳动保护,但他们却在招工登记表中注明‘工伤概不负责’。这是违反宪法和有关劳动保护法规的,也严重地违反了社会主义公德,对这种行为应认定为无效。”据此可以说,我国司法实践确立了有关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免责条款绝对无效,禁止免责条款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原则。「6」但是对于一般的财产责任的免责条款法律则一般不加以干涉。这需要劳动者签订合同时注意的。

8.关于生产安全卫生问题。有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安全卫生义务,妄图以与劳动者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逃避责任。签订这类合同的主要是建筑、采石等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单位。这类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隐患多、设施不全,生产中极易发生伤亡事故。又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一切行动听从用人单位安排。在工作中,加班加点,被强迫劳动,有的单位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规定了严格的时间,剥夺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休假权,甚至任意侮辱、体罚、殴打和拘禁劳动者。劳动者的生活、娱乐和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签约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等权利是否受到侵犯。对不符合生产卫生安全条件的,劳动者有权拒绝工作,也可以解除合同。还可以就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

四签订劳动合同是不用交押金的。

劳动部办公厅、国家经贸委办公厅1995年7月3日下发的《对“关于用人单位要求在职职工缴纳抵押性钱款或股金的做法应否制止的请求”的复函》中明文予以制止。但如今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向劳动者收了押金、风险金、培训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数额不等的金钱。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及其他费用或扣押劳动者身份证件和其他证明的。这都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的一些不合法的做法。

五劳动争议的解决。

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即规定了行政仲裁程序,也规定了司法程序,劳动者可以自己选择救济方式。虽然我国没有明确区分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但是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毕竟不同。对于雇佣关系纠纷其实不用经过劳动仲裁就可以直接上法院。而劳动关系纠纷则必须经过仲裁才可以起诉到法院「7」故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是已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不得再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同时,我国法律规定,实行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仲裁前置原则,许多劳动合同纠纷可以通过行政仲裁得到解决。但是,当劳动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在许多场合下,人民法院在维护违约受害人的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签订法范文篇2

一要到合法的劳动市场或职业介绍所找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各项相关的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再就业机制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国家对劳动者难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可以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是相当的脆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现在由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城市还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同时每年还有一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找工作行列,这样就业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力远远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在很多情况下,劳动者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我们遇到很多的农民朋友们,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又无一技之长,只要有人愿请什么活都干。可有的时候就是没有人请。为了生计只有尽快地找到工作,为了尽快地找到工作,他们是顾不了别的什么了。而目前有很多非法中介就是利用了他们的这种心里。他们往往以老乡名义骗取他们信任,说可以替他们找工作,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然后逃之夭夭的。或是收取了高额的介绍费的,又或是进行非法劳工的介绍,介绍人员从事一些非法行业或工作。这样的黑中介在目前来说,不在少数。虽然国家劳动监察部门加强了检查力度,无奈检查过后,他们又如雨后春笋般复燃。所以最好是不要相信这些不规范的劳务或劳动中介。一般要找工作应该到正规的国家办的劳动介绍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找工作比较可靠。或者就是直接上企业或单位去应聘。

二签订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是最好的保障

导致不签订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对用人单位的用人的情况监督管理不力所致;而另一方面则是因劳动者本身不重视自身权益,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所致。事实上,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本人,都是导致未签劳动合同的重要原因。虽然,也有很多用人单位和用人者并不是存心欺骗劳动者或雇工。只不过一旦双方出现问题争吵起来的时候,他们总会站到自己的一边说话而劳动者或雇工又空口无凭,没有任何其它的证据(即使有对劳动者而言也是极难取证的),最终吃亏的是他们自己。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就是专门利用他们的这一点来骗取他们的血汗钱。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求他们严格依法律来行事(那也是不现实的),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在找工作的同时多一个心眼,,还是先签合同为好。虽然这样会不那么的方便,也会导致有点麻烦,甚至会一时找不到工作,但总比付出辛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自己应得的报酬的境遇要好一点。这是其一。其二,签订合同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单位负责的一种表现。尽管劳动者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如果没有把双方的劳动关系确定下来,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逐渐受到了各大公司的重视。劳动者有了合同的保障也会更加的负责,尽忠尽职。其三,国家明文规定建立劳动关系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否则是一种非法劳动关系,是违法行为。对劳动者而言,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对单位而言,一旦被查处,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最后,。我国劳动法是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特定雇佣关系为其主要调整对象的。现行《劳动法》第2条明确把“用人单位”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五种组织。因此该法律只适用于雇佣关系中的单位雇佣关系、从属性雇佣关系,而对个人雇用关系、非从属性雇佣关系没有作出调整,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模糊区域。「1」由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比较小,更多的是由民法来调整,这样更多的时候法院是以双方的约定来处理的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劳动者就无法获得劳动法的保护。而在实践中为了方便,双方签订雇佣或劳务合同,不必要是条文十分具体详尽,或者说是十分科学,只要是说明了有关的聘用或者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质量要求,报酬或费用,违约事项,合同双方等等就可以了。简简单单的一份合同就行。但对于劳动合同,则是要符合国家的严格规定。还要劳动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三注意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我国《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合同,至始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有些合同部分条款的违法无效并不必然导致整个合同的无效。要区别对待。如,不准请假休假的;不服从安排可以抠打或任意处置的;造成人身伤害不负责任的;女职工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不准怀孕生孩子的;不负责医疗社会保险的;等等这些条款因与法律的禁止性规范或强行性规范相抵触无效,只是该条款无效。但如是为了非法目的,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而以合法合同形式订立的合同当然无效。如雇用某人为保镖的合同。对于合同无效的,由有过错一方对对方的损失进行赔偿。

但是对于合同当事人滥用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性或任意性规定达到规避法律规范的目的这一类合同,劳动者则要加以注意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条款,目前在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是违法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或用人者钻空子的。下面我介绍一下签订一般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

1.主体适格问题按《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现行《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不符合该规定的条件的,都不适用劳动法。致使许多从事雇佣劳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如一些建筑工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主体不合格,不能适用劳动法,一旦发生纠纷,只能按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2」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因此只有签订劳动合同才能明确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劳动法的无效只会导致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但对雇佣合同则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只要符合合同法的有效条款就可以了。但很明显,对劳动者的民法保护远不及劳动法保护得那么好。在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作时间、法定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护、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提供社会保险等方面已经超出了民法的保护范畴。

2.关于试用期及试用期的待遇问题按有关条例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间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约定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合同期限满6个月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合同期限满1年不满2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试用期间应当向其支付报酬,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赋予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不需承担违约责任。劳动者可利用试用期对劳动定额、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情况进行考察,干不了则依法解除合同,对个人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这需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3.关于劳动报酬问题.这本来应该是劳动合同的重要一点,但是我国劳动法对此的规定却十分简单,而更多是由双方约定。这样的话,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更加容易受到欺诈。劳动报酬问题主要注意如下:1)报酬不得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而国家有关机关定有报酬标准的,依规定标准给付报酬;无规定的,参照市场同类劳务标准给付。2)酬金的种类包括,基本工资,津贴,交通费用,住房补贴费,伙食费,培训费用,医疗费,提成等,这些都要在合同内明确约定,以防工厂随意克扣工资3)工资的计算方式(按件、按时或按天、按级别、承包的等),支付方式(现金或记账、月结或天结),支付地点以及在一定时期内不支付报酬的后果等,都可以由合同约定。无约定的依习惯。无习惯的依以下规定提供持续时间超过二个月的继续性劳务的,至少每月给付一次报酬;提供一次性短期劳务的,于劳务结束时给付报酬;提供间断性劳务的,于每次劳务完毕时给付报酬;受雇人以报酬为基本生活来源的,雇佣人应于劳务开始时预付足以维持受雇人基本生活的部分报酬。「3」4)加班工作应当加工资,工人依法享受假日的应当照常发工资。对于事病假或其他假期的工资则由双方规定。4)扣减报酬的理由,这也需要由合同详细规定,而且也应对这些条款特别留意。雇主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劳动者的报酬。基于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报酬的,扣减数额总计不得超过当期应付报酬的一定比例(20%)。「4」5)同时也应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以及拖欠的后果等。

4.关于工作的内容及质量的问题对合同的要求要明确,以防用人单位或用人者到时以此为借口克扣报酬或不支付报酬。而我国劳动法中由于受“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指引下,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一般由一些部门性或行业性或地方性的规定来约束。但是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很多。所以更多的是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约定。这就要劳动者多加小心了,以免出现有理无法说的情形。如:有些劳动者在被录用后时间不长,就因身体素质或技能等原因,完不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生产经营任务,不得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申请。这是当初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认真地看合同有关。用求职者的话讲,不是个人不想干,而是合同中的工作指标难以完成,完全是被用人单位用劳动合同给“欺诈”了。又或是因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而受到工头的随意刁难或是克扣工资。5.关于解约权的行使的问题劳动法规定的解约分为法定的解约和约定的解约。法定的解约主要是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和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据此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而不负违约责任。

约定解约就是由双方同意解除劳动或劳务合同,或是在合同中约定解约的条件或解约的期限当这些条件或期限成立或到期时合同自然解除。这就是劳动者在签订合同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东西,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多采用格式合同,根本不与劳动者协商,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在合同中,只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规定用工单位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而很少或者根本不规定用工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我把它们主要归为以下几类:1)有些合同规定的解约条件不对等:如某单位劳动合同规定“甲方(单位)辞退乙方(劳动者),应提前10日通知对方。同时,又规定:乙方解约,应提前30日提出,并在甲方批准后方可离岗等”。这与劳动法第26条“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的规定不相符;2)又有些合同加以限制劳动者的解约权利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方可以解除合同:(一)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报酬的;(二)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工作的。否则乙方不得解除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第31条的有关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条条款实质上是赋予了劳动者的任意解除权。只要劳动者愿意,他就可以提出解约的要求。3)还有些合同是别的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解约条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某和一建筑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后,仅仅工作了一个月,就被解除劳动合同。理由是该建筑公司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有“公司对迟到三次的职工可以开除”。又或是合同约定的完成工作期限已到。

6.关于违约责任的问题这主要是看哪些条款加大了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如一般用人单位都有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违约金的规定,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在劳动合同文本中,有的是在合同附件的岗位协议中,有的(违约金方面的内容)是在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中。违约金的约定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更多;二是按未履行合同的期限来计算,如未履行一年的,赔偿一万元。而在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一般仅针对劳动者而适用,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法定标准给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即工作满一年的,给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可能是远远低于违约金数额的。在目前法律对劳动合同违约金条款未有明确规定前,一般由法官用自由裁量权对不合理的违约金条款予以干预,对违约金的金额予以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5」

7.关于免责条款。这是指用人单位预先在合同中规定了免除其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对劳动者的损害赔偿责任。免责条款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88)民他字第1号《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张学珍、徐广秋身为雇主,对雇员理应依法给予劳动保护,但他们却在招工登记表中注明‘工伤概不负责’。这是违反宪法和有关劳动保护法规的,也严重地违反了社会主义公德,对这种行为应认定为无效。”据此可以说,我国司法实践确立了有关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免责条款绝对无效,禁止免责条款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原则。「6」但是对于一般的财产责任的免责条款法律则一般不加以干涉。这需要劳动者签订合同时注意的。

8.关于生产安全卫生问题。有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安全卫生义务,妄图以与劳动者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逃避责任。签订这类合同的主要是建筑、采石等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单位。这类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隐患多、设施不全,生产中极易发生伤亡事故。又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一切行动听从用人单位安排。在工作中,加班加点,被强迫劳动,有的单位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规定了严格的时间,剥夺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休假权,甚至任意侮辱、体罚、殴打和拘禁劳动者。劳动者的生活、娱乐和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签约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等权利是否受到侵犯。对不符合生产卫生安全条件的,劳动者有权拒绝工作,也可以解除合同。还可以就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

四签订劳动合同是不用交押金的。

劳动部办公厅、国家经贸委办公厅1995年7月3日下发的《对“关于用人单位要求在职职工缴纳抵押性钱款或股金的做法应否制止的请求”的复函》中明文予以制止。但如今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向劳动者收了押金、风险金、培训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数额不等的金钱。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及其他费用或扣押劳动者身份证件和其他证明的。这都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的一些不合法的做法。

五劳动争议的解决。

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即规定了行政仲裁程序,也规定了司法程序,劳动者可以自己选择救济方式。虽然我国没有明确区分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但是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毕竟不同。对于雇佣关系纠纷其实不用经过劳动仲裁就可以直接上法院。而劳动关系纠纷则必须经过仲裁才可以起诉到法院「7」故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是已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不得再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同时,我国法律规定,实行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仲裁前置原则,许多劳动合同纠纷可以通过行政仲裁得到解决。但是,当劳动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在许多场合下,人民法院在维护违约受害人的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和仲裁时效略有不同。劳动法第82条则规定了仲裁时效的要求:“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60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即申请仲裁的时效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之内”。“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而不是“自争议事项(损害)的发生之日起”,而不应“将该条理解为对应予受理的争议事项(损害)的发生,也要限制在60日之内。”「8」故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时效为60日,即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但是由于侵权行为是一个处于持续发生的状态,故诉讼时效的计算应当依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计算,即从行为结束之日起算。

对于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违规行为或争议不大的问题,劳动者可以首先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让劳动监察部门对其处以处罚。对于一些特殊行业,还可以通过国家的特别立法来进行调整。所以这些劳动者都应该注意的。

签订法范文篇3

所谓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之间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而合同的生效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该规定明确了合同成立与生效之间的关系。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合法的合同一经成立便生效,合同成立的时间也就是合同生效的时间,因此合同成立的时间可以成为判断合同生效时间的标准。

但也有一些合同的成立时间和生效时间不一致,如效力待定的合同虽已成立,但其效力却处于待定的状态。当然,此类情况毕竟是例外现象。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在合同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合同的成立是认定合同效力的前提,如果合同并未成立,那么确认合同的效力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设立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债务人则负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其次,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根本标志。只有在合同成立后,一方当事人违反约定的义务(不包括没有履行可能的情况)才应承担违约责任,而在合同成立之前,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造成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则属于缔约过时责任而非违约责任范畴。

关于合同成立的要件,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应包括:(1)订约主体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是不同的,合同主体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他们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而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亦可是合同当事人的人。(2)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我国《合同法》第12条对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作了列举性的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有约定的,应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则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来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3)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当然,以上要件只是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实际上鉴于合同性质、内容的不同,许多合同还需具备其他特别成立的要件方能成立。

电子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只要其符合现行法中有关合同成立、生效的要件,则其也应具有法律效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大都采取减少不必要限制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鼓励网上交易,增加社会财富都是十分必要的,也颇值得我国借鉴。

二、电子合同的要约与要约邀请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依法成立的要件之一是合同当事人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并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因此,电子合同的订立也表现为意思表示交互进行的要约与承诺过程。

要约又称发盘、发价或报价等。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通常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一项要约要发生法律效力,则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效要件:一、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二、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三、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四、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只有具备上述四个要件,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要约,并使其发出后产生应有的拘束力。

所谓要约邀请,又称引诱要约。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要约邀请,大都采用网络广告的方式来进行。要约邀请既可以向特定的人发出,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发出。由于要约邀请的目的不是与对方订立合同,而是希望对方向自己发出要约,因此内容无须具体明确。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都属于要约邀请,但如果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要件的,则视为要约。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对要约和要约邀请作出了实质性的区分,因为二者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要约而言,如果对方作出了承诺,要约人即负有与之订立合同的义务,否则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且要约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得撤销的;对于要约邀请而言,其发出人则不负有这些义务,他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接受对方的意思表示,而且也可以随时撤销其已经发出的意思表示。

在传统的商业交易中,要约与要约邀请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从事电子交易的商家在互联网上广告的行为到底应该视为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提供广泛的信息,这就使得网络广告的发展速度惊人。这些网络广告是否都是要约或要约邀请,值得研究。有人主张应将其视为要约邀请,因为这些广告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的。也有人主张应视为要约,因为这些广告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确定的,并涵盖了合同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人倾向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解决,他们根据交易的性质将电子交易分为三类:销售实物、销售软件和网上服务。这种观点主张在第一种交易中,网络广告一般应视为要约邀请,而在后两种交易中,网络广告一般应视为要约。

笔者认为,较之前两种观点,第三种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虽然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但其与传统商业活动的区别只是使用的媒介不同,其法律特征应当是相同的,从交易对象的种类出发,而不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为判断标准来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所以,对于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分标准,仍应根据前引《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予以解决。具体来说,如果在网页上登载的广告包括商品的名称、图片、价格以及购买的有效时间等,应认定为要约;如果商品的信息不完整,例如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新产品的信息等,则属于要约邀请。

三、电子合同的承诺

承诺又称为接受或接盘,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1条的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表明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合同即宣告成立。通过网络作出承诺,一般都是针对网络上发出的要约而作出的。承诺人既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也可以点击的方式作出承诺。如果仅仅只是在网上进行谈判,而在网下通过面对面的签约或以电话电报等方式作出承诺,则仍然属于一般合同订立中的承诺,而不是在订立电子合同中所作出的承诺。

网上承诺既不以口头的方式作出,也不以一般的书面形式作出,其特殊性在于承诺人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作出承诺。意思表示是否构成承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承诺须由受要约人作出。二、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三、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四、承诺须在承诺期限内作出。笔者认为,对于电子合同的承诺也应符合上述要件。

承诺应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也可以行为的方式作出。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的,承诺自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我国《合同法》第16条还规定: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可见,我国《合同法》对数据电文形式的要约和承诺的生效仍然坚持了“到达主义(ReceivedtheletterofAcceptance)”原则。笔者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来说,采取“到达主义”原则更为适宜,因为英美法所采取的“投邮主义(Mail-boxRule)”原则不利于确定电子合同成立的地点。

四、意思表示的撤回与撤销问题

1.意思表示的撤回问题

意思表示的撤回,是指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之前与之到达对方的同时,表意人又向对方发出通知以否认前一意思表示效力的行为。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撤回包括要约的撤回和承诺的撤回。两大法系对要约和承诺的撤回均是认可的,但意思表示撤回的条件因各国法律的分歧而有所不同。

所谓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取消要约。我国《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所以,在一般要约中,要约人可以在要约生效以前随意撤回其要约,而且对此撤回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时,我国《合同法》第27条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所以,承诺人亦可在承诺生效之前随意撤回其承诺,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对于电子合同的订立而言,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或者承诺人在发出承诺后,通常是不可能撤回的。因为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很快,要约或承诺一旦发出,就可以立即进入收件人的计算机系统,发出和收到的时间仅相差几秒。所以,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要约和承诺一般是不能撤回的。要约和承诺的撤回只能适用于其他非直接对话的订约方式。

2.意思表示的撤销问题

意思表示的撤销是指意思表示到达对方之后,对方作出答复之前,表意人又向对方发出通知以否认前一意思表示效力的行为。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撤销仅指要约的撤销,而承诺则没有撤销的问题,因为承诺并不存在要求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

签订法范文篇4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区行政机关签订合同(含协议,下同)行为的审查备案管理工作,减少因合同签订、履行不当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区政府及各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签订合同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发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同,是指各街道、各部门及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工程发包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投融资合同、资产转让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及其他具有合同性质的协议文件等。政府采购合同由区招采办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办理,单位内部劳动关系、承包、租赁等合同由各单位参照本办法自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合同审查备案管理,是指由区政府法制办针对本办法第二条中所指的合同进行审查、备案、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四条各单位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变更与解除、合同审查、合同备案归档等工作中应当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审查备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区政府法制办根据区政府授权和本办法规定履行以下合同审查备案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区政府合同管理制度;

(二)宣传、贯彻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依本办法规定审查区政府及其各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文本;

(四)对区政府及其各单位签订后的合同进行备案管理;

(五)负责审查合同的登记和汇总归档;

(六)检查各单位对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七)协助相关部门解决合同争议纠纷。

第六条各单位作为相关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积极履行以下合同承办管理职责:

(一)负责合同项目的提出,进行可行性论证,资信调查;

(二)组织合同项目的洽谈;

(三)指定合同承办人;

(四)办理授权委托申请;

(五)起草合同文本;

(六)负责合同的送交审查、备案和保管合同档案;

(七)负责对合同变更、解除及纠纷的处理。

第三章合同的审查与签订

第七条各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的,应当先经区政府法制办审查把关。

第八条各单位应当在签订一般合同前5日将合同文本等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审查,签订重大合同的应当提前15日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审查。

第九条签订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

(一)签订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二)签订合同,可以参照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示范文本;

(三)区政府各部门未经授权,不得以区政府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

(四)签订合同必须符合下列程序:

1、合同承办单位负责进行合同相对方资信的初步调查,审查对方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是否齐全合法;审查相对方的资产、经营等状况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

2、合同承办单位组织合同谈判应有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合同承办单位负责起草合同文本及合同文本送审和合同签订备案;

3、签订合同,应由法定代表人签字;由他人签订的,必须持有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包括委托人、单位、职务、受托人、单位、职务、委托事项、委托期限,并经委托人签字或盖章;

4、合同正式签订后,合同承办单位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7日内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十条合同正式签订生效后,合同签订机关应全面实际履行,并负责及时处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一条合同承办单位应督促合同相对方履行合同,如发现对方不按约定履行合同,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和区政府分管领导报告有关情况,并应书面及时向相对方提出异议且保留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章备案归档

第十二条经区政府法制办审查过的合同,各单位应当在有关合同正式签订后7日内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十三条合同承办单位解决合同争议的调解书、协议书、裁定书、判决书等,应当在事后10日内将一份副本或复印件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归档。

第十四条合同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同签订时间、承办单位及合同主要内容;

(二)合同文本份数及附件资料;

(三)合同审查意见;

(四)履行情况记载;

(五)纠纷或争议的处理情况记载及有关材料。

第六章纠纷处理

第十五条合同难以继续履行或发生纠纷时,应首先采取协商、调解方式解决。经协商或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协商或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按合同约定的仲裁或诉讼方式解

决纠纷。

第十六条合同发生纠纷时,承办单位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或区政府报告。按下列书证要求收集处理合同争议的证据资料,为提请仲裁或诉讼做好必要准备:

(一)合同文本,包括附件、变更或解除的协议、有关电报、信函、图表、视听资料等;

(二)有关票据、票证;

(三)质量标准的法定或约定文本、封样、样品、鉴定报告、检测结果等;

(四)证人证言;

(五)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七条合同承办单位与对方当事人或由第三人协商解决纠纷,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进行。

第七章督查与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区政府法制办会同区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等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每半年对各单位合同签订、审查、履行和报备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一)在合同签订或履行当中,与对方或第三人恶意串通或收受贿赂的;

(二)签订有重大缺陷或无效合同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签订法范文篇5

所谓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之间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而合同的生效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该规定明确了合同成立与生效之间的关系。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合法的合同一经成立便生效,合同成立的时间也就是合同生效的时间,因此合同成立的时间可以成为判断合同生效时间的标准。

但也有一些合同的成立时间和生效时间不一致,如效力待定的合同虽已成立,但其效力却处于待定的状态。当然,此类情况毕竟是例外现象。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在合同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合同的成立是认定合同效力的前提,如果合同并未成立,那么确认合同的效力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设立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债务人则负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其次,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根本标志。只有在合同成立后,一方当事人违反约定的义务(不包括没有履行可能的情况)才应承担违约责任,而在合同成立之前,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造成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则属于缔约过时责任而非违约责任范畴。

关于合同成立的要件,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应包括:(1)订约主体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是不同的,合同主体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他们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而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亦可是合同当事人的人。(2)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我国《合同法》第12条对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作了列举性的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有约定的,应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则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来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3)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当然,以上要件只是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实际上鉴于合同性质、内容的不同,许多合同还需具备其他特别成立的要件方能成立。

电子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只要其符合现行法中有关合同成立、生效的要件,则其也应具有法律效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大都采取减少不必要限制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鼓励网上交易,增加社会财富都是十分必要的,也颇值得我国借鉴。

二、电子合同的要约与要约邀请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依法成立的要件之一是合同当事人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并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因此,电子合同的订立也表现为意思表示交互进行的要约与承诺过程。

要约又称发盘、发价或报价等。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通常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一项要约要发生法律效力,则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效要件:一、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二、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三、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四、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只有具备上述四个要件,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要约,并使其发出后产生应有的拘束力。

所谓要约邀请,又称引诱要约。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要约邀请,大都采用网络广告的方式来进行。要约邀请既可以向特定的人发出,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发出。由于要约邀请的目的不是与对方订立合同,而是希望对方向自己发出要约,因此内容无须具体明确。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都属于要约邀请,但如果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要件的,则视为要约。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对要约和要约邀请作出了实质性的区分,因为二者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要约而言,如果对方作出了承诺,要约人即负有与之订立合同的义务,否则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且要约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得撤销的;对于要约邀请而言,其发出人则不负有这些义务,他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接受对方的意思表示,而且也可以随时撤销其已经发出的意思表示。

在传统的商业交易中,要约与要约邀请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从事电子交易的商家在互联网上广告的行为到底应该视为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提供广泛的信息,这就使得网络广告的发展速度惊人。这些网络广告是否都是要约或要约邀请,值得研究。有人主张应将其视为要约邀请,因为这些广告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的。也有人主张应视为要约,因为这些广告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确定的,并涵盖了合同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人倾向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解决,他们根据交易的性质将电子交易分为三类:销售实物、销售软件和网上服务。这种观点主张在第一种交易中,网络广告一般应视为要约邀请,而在后两种交易中,网络广告一般应视为要约。

笔者认为,较之前两种观点,第三种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虽然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但其与传统商业活动的区别只是使用的媒介不同,其法律特征应当是相同的,从交易对象的种类出发,而不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为判断标准来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所以,对于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分标准,仍应根据前引《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予以解决。具体来说,如果在网页上登载的广告包括商品的名称、图片、价格以及购买的有效时间等,应认定为要约;如果商品的信息不完整,例如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新产品的信息等,则属于要约邀请。

三、电子合同的承诺

承诺又称为接受或接盘,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1条的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表明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合同即宣告成立。通过网络作出承诺,一般都是针对网络上发出的要约而作出的。承诺人既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也可以点击的方式作出承诺。如果仅仅只是在网上进行谈判,而在网下通过面对面的签约或以电话电报等方式作出承诺,则仍然属于一般合同订立中的承诺,而不是在订立电子合同中所作出的承诺。

网上承诺既不以口头的方式作出,也不以一般的书面形式作出,其特殊性在于承诺人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作出承诺。意思表示是否构成承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承诺须由受要约人作出。二、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三、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四、承诺须在承诺期限内作出。笔者认为,对于电子合同的承诺也应符合上述要件。

承诺应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也可以行为的方式作出。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的,承诺自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我国《合同法》第16条还规定: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可见,我国《合同法》对数据电文形式的要约和承诺的生效仍然坚持了“到达主义(ReceivedtheletterofAcceptance)”原则。笔者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来说,采取“到达主义”原则更为适宜,因为英美法所采取的“投邮主义(Mail-boxRule)”原则不利于确定电子合同成立的地点。

四、意思表示的撤回与撤销问题

1.意思表示的撤回问题

意思表示的撤回,是指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之前与之到达对方的同时,表意人又向对方发出通知以否认前一意思表示效力的行为。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撤回包括要约的撤回和承诺的撤回。两大法系对要约和承诺的撤回均是认可的,但意思表示撤回的条件因各国法律的分歧而有所不同。

所谓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取消要约。我国《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所以,在一般要约中,要约人可以在要约生效以前随意撤回其要约,而且对此撤回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时,我国《合同法》第27条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所以,承诺人亦可在承诺生效之前随意撤回其承诺,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对于电子合同的订立而言,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或者承诺人在发出承诺后,通常是不可能撤回的。因为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很快,要约或承诺一旦发出,就可以立即进入收件人的计算机系统,发出和收到的时间仅相差几秒。所以,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要约和承诺一般是不能撤回的。要约和承诺的撤回只能适用于其他非直接对话的订约方式。

2.意思表示的撤销问题

意思表示的撤销是指意思表示到达对方之后,对方作出答复之前,表意人又向对方发出通知以否认前一意思表示效力的行为。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撤销仅指要约的撤销,而承诺则没有撤销的问题,因为承诺并不存在要求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

所谓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并生效以后,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将该项要约取消,从而使要约的效力归于消灭。对于要约的撤销,大多数国家原则上是允许的,但同时也规定有些要约是不可撤销的。美国法认为,要约原则上可以在受要约人接受要约前撤销,除非要约人在函件中保证该要约将保持有效且此种保证条款载于受要约人所提供的表格上并经受要约人另外签名,此种要约可以在3个月内不可撤销。德国法认为,要约在要约的有效期或合理期限内不可撤销,除非要约中有不受拘束的语句。希腊、瑞士、巴西等国的法律中亦有类似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同时,我国《合同法》第19条又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公务员之家

对于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是否可以撤销的问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在EDI交易过程中,发出一项要约后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撤销的。因为EDI交易过程在特征上,更类似于股票交易的自动撮合过程,即要约和承诺条件都是自动迅速完成的。尽管在EDI交易中,要约的撤销十分困难,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在电子网络的某些环境下撤销要约的可能性。同时,在未使用EDI订约的情况下,如要约人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出一份要约,而受要约人并未马上作出承诺,那么要约人完全可以撤销其要约,但前提是要约人撤销其要约的通知在受要约方答复之前到达对方。总之,应该根据不同的传递方式作出灵活的规定。

参考文献:

[1]赵德铭:“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辨”,《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

[2]王利明、崔建远主编:《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苏惠祥主编:《中国当代合同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4]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135页。

[5]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签订法范文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区行政机关签订合同(含协议,下同)行为的审查备案管理工作,减少因合同签订、履行不当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区政府及各部门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对县政府及各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和签订的合同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宿豫政办发〔2003〕8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同,是指区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工程发包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投融资合同、资产转让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及其他具有合同性质的协议文件等。政府采购合同由区招采办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办理,单位内部劳动关系、承包、租赁等合同由各单位参照本办法自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合同审查备案管理,是指由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和区政府法制办针对本办法第二条中所指的合同进行审查、备案、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四条区政府及其各部门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变更与解除、合同审查、合同备案归档等工作中应当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审查备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区政府法制办根据区政府授权和本办法规定履行以下合同审查备案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区政府合同管理制度;

(二)宣传、贯彻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依本办法规定审查区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外签订的合同文本;

(四)对区政府及其各部门签订后的合同进行备案管理;

(五)负责审查合同的登记和汇总归档;

(六)检查各部门对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七)协助相关部门解决合同争议纠纷。

第六条区政府各部门作为相关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积极履行以下合同承办管理职责:

(一)负责合同项目的提出,进行可行性论证,资信调查;

(二)组织合同项目的洽谈;

(三)指定合同承办人;

(四)办理授权委托申请;

(五)起草合同文本;

(六)负责本部门合同的送交审查、备案和保管合同档案;

(七)负责对合同变更、解除及纠纷的处理。

第三章合同的审查与签订

第七条区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外签订合同的,应当先经区政府法制办审查把关。

第八条区政府各部门应当在签订一般合同前2日将合同文本等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审查,签订重大合同的应当提前3日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审查。

第九条签订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

(一)签订合同,除即时清结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二)签订合同,可以参照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示范文本;

(三)区政府各部门未经授权,不得以区政府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

(四)签订合同必须符合下列程序:

1.合同承办部门负责进行合同相对方资信的初步调查,审查对方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是否齐全合法;审查相对方的资产、经营等状况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

2.合同承办部门组织合同谈判应有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合同承办部门负责起草合同文本及合同文本送审和合同签订备案;

3.签订合同,应由法定代表人签字;由他人签订的,必须持有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包括委托人、单位、职务、受托人、单位、职务、委托事项、委托期限,并经委托人签字或盖章;

4.合同正式签订后,合同承办部门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7日内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十条合同正式签订生效后,合同签订机关应全面实际履行,并负责及时处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一条合同承办部门应督促合同相对方履行合同,如发现对方不按约定履行合同,应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和区政府分管领导报告有关情况,并应书面及时向相对方提出异议并保留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章备案归档

第十二条经区政府法制办审查过的合同,区政府各部门应当在有关合同正式签订后7日内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十三条合同承办部门解决合同争议的调解书、协议书、裁定书、判决书等,应当在事后10日内将一份副本或复印件送交区政府法制办归档。

第十四条合同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同签订时间、承办部门及合同主要内容;

(二)合同文本份数及附件资料;

(三)合同审查意见;

(四)履行情况记载;

(五)纠纷或争议的处理情况记载及有关材料。

第六章纠纷处理

第十五条合同难以继续履行或发生纠纷时,应首先采取协商、调解方式解决。经协商或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协商或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按合同约定的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第十六条合同发生纠纷时,承办部门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或区政府报告。按下列书证要求收集处理合同争议的证据资料,为提请仲裁或诉讼做好必要准备:

(一)合同文本,包括附件、变更或解除的协议、有关电报、信函、图表、视听资料等;

(二)有关票据、票证;

(三)质量标准的法定或约定文本、封样、样品、鉴定报告、检测结果等;

(四)证人证言;

(五)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七条合同承办部门与对方当事人或由第三人协商解决纠纷,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进行。

第七章督查与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区政府法制办会同区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等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每季度对各部门合同签订、审查、履行和报备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一万元以上经济损失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外,还应追究其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一)在合同签订或履行当中,与对方或第三人恶意串通或收受贿赂的;

(二)签订有重大缺陷或无效合同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应当追究合同相对方违约责任而擅自放弃的;

(五)在合同签订、履行、审核等管理过程中有其他严重失职行为的。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乡镇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制定本乡镇合同管理的实施办法,加强合同签订、审查和备案管理工作。

签订法范文篇7

签订妥当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委托书的对策与建议

委托人与受托人应在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了解乃至掌握对方的专业知识亦即委托人方应尽量了解会计、审计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受托人方则应尽量多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实体法,也要尽量熟悉程序法,以便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委托人与受托人应加强沟通,对于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还应召开专门会议实务中,委托人一般先向受托人介绍案情,再把目的和要求运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受托人则用会计、审计的专业语言去理会,经反复沟通形成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委托书的主要内容,提出具体、明确、可行的问题,从而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则还应与当事人、当事人的人一同参加会议,以便受托人更多地了解案情及相关专业情况"。谨慎委托和受托司法会计鉴定委托书一旦形成,即形成了一种法律关系,因而委托人在委托时应该认真思考司法会计鉴定能否解决问题,是否超出受理范围,受托人的专业能力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等问题"而受托人首先是要了解案情,明确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再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时间要求,收费多少等因素,谨慎考虑是否接受委托"。应用专门委托书,对主要问题应尽量细化司法会计鉴定委托书目前多用统一格式填写,难以满足要求"委托书提出的问题不仅应当是鉴定人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按一定规律排列,不可杂乱无章"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因而条款细化,可以表述清楚,受托人也可据此提高效率"提供的材料应注明份数、页码,以及会计资料的种类等详细情况"鉴定人收到通知书后,应作出是否接受聘请的明确决定,若同意鉴定,应在通知书的回执上签名,并注明收到鉴定材料的份数"。

辅以案例分析进一步阐明以上对策与建议

某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受理了一件因甲公司内部主要负责人、股东A涉嫌职务侵占的案子"该公司主要是由两个股东出资的,原来是朋友关系,股东B尽管出资200万,占50%的股份,但因还有其它企业需管理,对甲公司的经营很少参与,甲公司运行一段时间后,B发现A有职务侵占的嫌疑,就用三张原始凭证报了案"受案后经侦支队调取了甲公司的会计资料,并想据此收集相关证据用以起诉,于是与多家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联系,但因甲公司的会计资料不齐全,内部控制很弱,若用对甲公司的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账务中有无重大违法、犯罪情况进行鉴定0的要求进行委托,从专业财务审计的角度看,司法会计鉴定人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太大,因而鉴定机构觉得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好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故不愿或不敢接受委托"因为,司法会计鉴定人多会收到诸如委托事项对某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0、对某某公司的某某年某月至某某年某月账务中有无重大违法、犯罪情况进行鉴定0等委托要求,按照一般专业财务审计的思路,司法会计鉴定人无法进行相关鉴定"经侦支队展转与笔者联系,先与B的人进行了沟通,对基本案情进行了解,发现甲公司的会计资料不齐全,内部控制很弱是事实,按照常惯委托书的委托内容,司法会计鉴定人难于下手,但要看经侦支队委托的目的"于是与B进行了再次沟通,进一步了解案情后,再与经侦支队相关人员沟通,确定了其委托目的是当事人报案的三张原始凭证是否涉嫌违法犯罪,且主要是是否涉嫌职务侵占"经沟通,双方认为不必对甲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鉴定,仅需对这报案的只张原始凭证进行鉴定即可,并依此编撰了委托书,委托事项为对甲公司2008年6月25号记账凭证所附编号为012305号原始凭证、2008年7月12号记账凭证所附编号为012412号原始凭证、2008年10月5号记账凭证所附编号为012508号原始凭证是否存在重大违法、犯罪情况进行鉴定0,于是笔者接受了委托,并及时、保质完成了工作"。

本文作者:唐立新杨华华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签订法范文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仲裁协议;无效;再审;表见

一、案情与裁决:一个蹊跷的案件,两次新颖的裁决

(一)中建某局申请仲裁及其事由。2009年5月,中建某局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称其于2006年通过招投标方式向某炼油化工公司承包了南北三路北段(0+000-2+200)及改造段(0+920-2+240.61)的施工工程,并将部分工程分包给某爆破工程公司(简称爆破公司),签订《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南北三路北段路基(0+780-1+460)土石方工程分包合同书》(简称讼争合同)。中建某局依约将工程交付爆破公司施工,并支付工程款1201.9万元。2007年12月,工程施工完毕交付竣工验收。经炼油化工公司委托相关单位测量、审计确认,爆破公司未能实施光面爆破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爆破公司应向申请人中建某局返还未能实际采用光面爆破的工程款550000元,以及购买石方的款项7612455元。故根据讼争合同第七条约定的仲裁条款,提出仲裁,请求爆破公司支付购买石方款、未能采用光面爆破的工程款以及上述两笔款项被占用的经济损失,开具已付工程款1201.9万元的发票。(二)爆破公司诉请法院确认仲裁条款无效。爆破公司接到仲裁委员会送达的中建某局《仲裁申请书》等材料后,即向某中级法院申请基于与中建某局公司之间不存在讼争合同而请求确认仲裁协议无效。爆破公司诉称:2006年5月12日,与爆破公司有业务联系的陈某平要求为朋友陈某江、陈某勇出具《介绍信》,向中建某局项目部“联系工程”。爆破公司出具了《介绍信》。此后,陈某江、陈某勇再未与爆破公司联系。爆破公司没有委托其与中建某局项目部签订合同。2009年5月,爆破公司接到仲裁委员会寄发的中建某局的《仲裁申请书》等材料,方知陈某江、陈某阳伪造“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于2006年5月13日以该印章与中建某局项目部签订了讼争合同。爆破公司即向公安局控告,要求追究陈某江、陈某阳伪造爆破公司印章、实施合同诈骗行为的法律责任。事实是,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与陈某阳代表的某贸易公司签订《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南北三路北段路基(0+780—1+460)土石方工程劳务合同书》。贸易公司2006年5月18日又与陈某平签订《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南北三路北段路基(0+780—10460)土石方工程劳务合同书》。陈某平2006年6月6日与爆破公司签订《工程爆破施工合作协议书》。爆破公司据此进行工程爆破设计、安全评估和炸药批供工作,向公安局报送《福建省爆破工程审批表》。审批表上填写的“建设单位”就是向中建某局项目部分包工程后又转包给陈某平的某贸易公司。爆破公司绝不可能在2006年5月13日与中建某局项目部签订讼争合同的同一天又与陈某平签订同一工程内容的《工程爆破施工合作协议书》。故中建某局提供的讼争合同是陈某江、陈某阳伪造“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假冒爆破公司名义签订的非法合同,该合同并非爆破公司签订,其仲裁条款对爆破公司不具有效力,应确认无效。(三)中建某局辩称仲裁协议有效。中建某局辩称讼争合同确由爆破公司或其授权代表与中建某局签订,爆破公司予以否认并主张合同无效没有法律与事实依据。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存在,即便合同无效其仲裁条款效力也不受影响。故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对爆破公司具有法律效力。(四)法院裁定仲裁条款无效。法院审查后认为,从中建某局提起仲裁的讼争合同书看,该合同系由陈某江、陈某阳签订并加盖“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虽然爆破公司对于该合同系由陈某江、陈某阳所签订的事实无异议,但其认为其并未授权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该合同,并主张该合同上所加盖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系伪造的。对此,中建某局公司则负相应的举证责任。虽然中建某局提供了《介绍信》《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证据欲证明其主张,但该证据并未明确体现爆破公司授权陈某勇、陈某江与中建某局所属的项目部签订讼争合同。并且,对于合同上加盖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中建某局亦未能举证证明系爆破公司刻制并使用。而对于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爆破公司又不予追认。因此,仅从讼争合同和中建某局提供的证据,尚无法认定讼争合同系爆破公司授权的人所签订。从爆破公司提供的从公安局调取的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与某贸易公司签订的《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南北三路北段路基(0+780—1+460)土石方工程劳务合同书》所约定的内容来看,中建某局对于该合同的相对方是贸易公司是知情的,且该合同与讼争合同所约定的合同标的是同一标的工程,签订时间亦为同一天,合同中的中建某局项目部的相对方的具体行为人之一也是同一人即陈某阳。对此,中建某局也未能就同一合同标的却存在由其所属的项目部在同一天与不同的民事主体分别签订两份不同合同的情形作出合理解释。故从讼争的合同本身和中建某局提供的证据,无法认定存在足以使中建某局有理由相信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系代表爆破公司的情形。中建某局提起仲裁的讼争合同,爆破公司未在该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而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事先未获授权,事后亦未获追认,且无法构成表见行为,故该合同对爆破公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相应地,讼争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同样对爆破公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应认定为无效条款。爆破公司的申请理由成立,予以支持。据此裁定:确认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工程项目经理部与陈某江、陈某阳所签订并加盖“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的《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南北三路北段路基(0+780—1+460)土石方工程分包合同书》中的仲裁条款无效。本裁定为终审裁定。(五)中建某局不服裁定申请再审,高院裁定再审。中级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后,中建某局不服,向省检察院申请抗诉,并提供新的证据。检察院经审查后建议高院再审。高院于2010年10月裁定,指令中级法院再审本案。中建某局再审主张:⑴讼争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对爆破公司具有法律约束力及其爆破公司是否应承担合同责任等实体问题,不属于本案审理范畴。原审超越审判权限,违法审理本案讼争合同的效力问题,作出讼争合同对爆破公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是错误的。⑵讼争合同确由爆破公司与其合法授权的代表陈某江与中建某局签订。①该合同除了有爆破公司授权的人陈某江的签名外,还加盖“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的印章。公安局印章准刻证、公安局治安大队出具的《证明》、司法鉴定所出具的文书司法鉴定书,证明“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确是爆破公司申请刻制。②爆破公司向中建某局出具的《介绍信》证明陈某江确属爆破公司职员,爆破公司授权其与中建某局公司联系讼争工程的爆破业务。同时,爆破公司向中建某局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资料可知陈某江是爆破公司授权的签约与履约代表,有权签订讼争合同。③即便《介绍信》授权不明,即未明确授权陈某江代表爆破公司与中建某局签订讼争合同,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授权不明产生的法律后果,也应当由被人爆破公司承担民事责任。④假设陈某江超越了权或没有权即以爆破公司的名义订立合同,因其向中建某局提供了爆破公司所开具的《介绍信》及其盖有爆破公司公章与总经理签字的其它材料,作为善意相对人的中建某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陈某江有合法的权。陈某江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该行为构成表见。⑶仲裁条款独立于主合同存在,主合同是否有效并不影响仲裁条款的效力。合同对仲裁事项与仲裁委员会的约定明确;约定的仲裁条款没有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仲裁协议无效情形。假设合同无效,根据仲裁法第十九条规定,其中约定的仲裁条款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爆破公司再审主张:⑴讼争合同是陈某江盗用陈某平违法刻制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签订的,属陈某江个人行为。这有证人陈某江的出庭证言可以证明。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还与陈某江个人签订劳务合同书。某区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证明中建某局直接与陈某江结算工程款、石方款,并与陈某江形成诉讼、达成调解,也证明与中建某局项目部签订、履行上述合同的是陈某江个人,不是爆破公司。⑵中建某局公司明知陈某江、陈某阳无权,仍与其签订合同,恶意串通,陈某江、陈某阳不构成表见,中建某局应自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⑶爆破公司是与陈某平签订合同,并不存在与中建某局公司签订合同的事实。《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资料是提供给陈某平的,不是提供给陈某江的。⑷法院作出的对仲裁条款效力的裁定具有终局效力,不能申请再审。(六)法院再审裁定维持仲裁条款无效。法院再审认为:从爆破公司提供的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与陈某江签订的劳务合同书及某区法院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可以看出,中建某局工程项目部就讼争合同的标的与陈某江本人也存在合同关系,并与陈某江个人结算工程款。且在陈某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建某局支付结欠的工程款后,中建某局承认结欠陈某江个人的工程款,并与陈某江达成调解协议。该事实可以表明中建某局是承认讼争合同的标的实际是与陈某江个人发生关系的。上述事实与陈某江关于本案讼争合同上落款处乙方加盖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是其从陈某平处偷盖的证言可以相互印证,故讼争合同上落款处乙方加盖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是陈某江从陈某平处偷盖的事实可以确认。陈某江、陈某阳与中建某局项目部签订讼争合同时,虽然持有中建某局在原审提供的有关爆破公司出具的《介绍信》、《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材料,但从介绍信的内容看,爆破公司只是授权联系爆破工程业务,并未授权签订合同,现爆破公司对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又不予追认。至于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是否使中建某局有理由相信是代表爆破公司的问题,从中建某局在原审提供的爆破公司出具的《介绍信》的内容看,并没有陈某阳。且讼争合同加盖的“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是爆破公司的职能印章,是不能对外签订合同的,中建某局是清楚的。另从爆破公司在原审提供的从公安局调取的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与某贸易公司签订的劳务合同书、以及爆破公司再审提供的2006年5月13日中建某局项目部与陈某江签订的劳务合同书这两份合同所约定的内容来看,中建某局对于该两份合同的相对方分别是某贸易公司和陈某江个人是清楚的,且该两份合同与讼争合同所约定的合同标的是同一标的工程,签订时间亦为同一天,合同中的中建某局项目部的相对方的具体行为人也分别是讼争合同的签订人即陈某江和陈某阳。对此,中建某局也未能就同一合同标的却存在由其所属的项目部在同一天与不同的民事主体分别签订三份不同的合同的情形作出合理解释。故中建某局在主观上存在重大过失,无法认定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系代表爆破公司的行为,即陈某江、陈某阳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无法构成表见。故陈某江、陈某阳不具有以爆破公司的名义签订讼争合同中仲裁条款的行为能力,讼争合同中所涉仲裁协议应认定无效。原审认定讼争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无效正确,应予维持。中建某局关于本案讼争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有效的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

二、争议与辨析: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解读

(一)约定仲裁协议的讼争合同上盖有当事人一方的印章,该方当事人却主张未签订讼争合同。那么,当事人主张未签订仲裁协议如何提出异议?未签订仲裁协议是否能够确认仲裁协议无效?现行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仲裁协议无效的三种情形不包括没有签订仲裁协议的情形。那么,当事人对虚假、伪造、变造仲裁协议条款,或者对仲裁协议条款并非当事人签订的情形如何救济?本案中,中建某局就认为,讼争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没有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不应认定仲裁协议无效。爆破公司认为,其未与中建某局签订仲裁合同,中建某局提供的合同仲裁条款不具有效力,故申请确认仲裁条款无效。法庭要求爆破公司提供主张未签订仲裁协议确认仲裁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对此,爆破公司提供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申请人浙江省诸暨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与被申请人香港铠威贸易公司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的复函》【(2000)交他字第15号】。[1]该“复函”指出:浙江省诸暨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印制的销售确认书含有明确的仲裁条款,但在何煜生将未经该公司签字盖章的销售确认书传真给香港铠威贸易公司法定代表人庄文振后,庄并未签字或者盖章予以确认,故以销售确认书的全部条款为内容的买卖合同在本案双方当事人之间并未成立。香港铠威贸易公司据以向仲裁庭申请仲裁的销售确认书是事后补签的且是何煜生代签的,诸暨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并未在该销售确认书上签字或者盖章,而何煜生所谓的代签事先未获授权,事后亦未获追认。根据仲裁法第四条和第二十条之规定,该份销售确认书中的仲裁条款应认定为无效条款。法院于是根据上述“复函”规定的精神,裁定讼争合同的仲裁协议无效。因此,司法实践中,虽然仲裁法没有规定未签订仲裁合同协议属于仲裁合同无效的情形,但基于最高法院的上述“复函”的精神,对于主张未签订仲裁协议的一方,对仲裁协议提出异议,可以请求确认仲裁协议无效。(二)盗用他人印章签订的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盗用印章人签订合同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表见制度。依法理,表见的构成要件是:1、须人不具有权。2、存在使第三人相信表见人有权的外表现象。比如,表见人持有被人的授权委托书、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等。3、第三人为善意。表见人依被人名义在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时,第三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表见人不具有权。反之,就不成立表见。4、表见人与第三人实施的行为除不具备权要件外,须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其他有效要件。[2]就本案而言,爆破公司出具的《介绍信》没有授权陈某江签订讼争合同,《介绍信》上也没有陈某阳的名字。讼争合同是陈某江盗用“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签订的合同。中建某局也从来没有支付爆破公司工程款。而且,中建某局还在同一天与陈某江个人签订相同内容的合同,直接向陈某江结算并支付工程款,还在后来的诉讼中与陈某江达成调解协议,故可以证明签订讼争合同属于陈某江的个人行为。况且“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也不具有签约资格和行为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建某局与陈某江、某贸易公司串通,让陈某江、陈某阳盗用“爆破公司泉港业务部”印章签订虚假合同,以规避其将工程分包给没有资质的陈某江个人和某贸易公司的法律责任,说明中建某局在签订讼争合同时有明显过错。法院两次裁定均认定陈某江、陈某阳的行为不构成表见的观点是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香港享进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申请执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裁决案的复函》([2003]民四他字第9号)就盗用公章签订合同所涉仲裁协议效力作出了规定。该“复函”指出:案涉合同是海南高富瑞公司总经理张根杰利用其持有的安徽粮油公司派驻海南高富瑞公司任职人员的相关文件的便利,采取剪取、粘贴、复印、传真等违法手段,盗用安徽粮油公司圆形行政公章,以安徽粮油公司的名义与香港享进粮油食品有限•3•公司签订的。由于张根杰没有得到安徽粮油公司的明确授权,而是采用违法手段盗用其印章签订合同,且事后张根杰未告知安徽粮油公司,更未得到追认,张根杰无权安徽粮油公司签订合同,亦即其不具备以安徽粮油公司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相应地,其亦不具有以安徽粮油公司名义签订合同中仲裁条款的行为能力,该仲裁协议应认定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一款也规定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或者私刻单位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的,单位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盗用印章的当事人签订仲裁协议不属于表见行为,该仲裁协议无效。(三)如何界定和区分合同无效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无效的关系?仲裁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那么,除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外,如何正确界无效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就成为实务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和仲裁法的规定,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应当从订约能力和意思表示两方面进行判断。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第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以及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上述规定表明,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真实是认定仲裁协议有效的基本要件;仲裁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仲裁协议(如受胁迫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同时,行为人如果没有签订仲裁协议的能力和资格,其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因此,判断合同无效是否同时导致其中的仲裁协议无效,关键是看是否是因为合同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当事人没有签约能力或签约资格:如果合同是受胁迫签订被确认无效的,则其中的仲裁协议也相应无效;如果合同是因为当事人没有签约能力或者签约资格被确认无效,其中的仲裁协议也相应无效。就本案而言,爆破公司既然与陈某平签订了与讼争合同相同标的的施工合同,就能推定其不可能还与中建某局签订合同。证人陈某江证明讼争合同上的印章是其偷盖的,并不是爆破公司盖的,签订讼争合同是其个人行为,并提供他个人与中建某局结算工程款以及形成诉讼达成调解的证据加以佐证。这也与爆破公司主张的只与陈某平签订合同的事实相互印证。这可以认定爆破公司没有与中建某局签订讼争合同的意思表示。陈某江持有爆破公司的《介绍信》上没有授权其签订讼争讼争合同,且《介绍信》上没有陈某阳的名字,说明陈某江、陈某阳无权爆破公司签订合同。同时,陈某江还以自己的名义,陈某阳还代表某贸易公司,在签订讼争合同的同一天,又分别与中建某局签订两份同样内容的合同。故可以认定陈某江、陈某阳不具有代表爆破公司签订讼争合同的行为能力或资格,其代表爆破公司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四)如何判断建设工程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建设工程合同中仲裁条款无效的情形有哪些?根据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判断建设工程合同的仲裁协议效力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必要进行细化、研究。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签订人是否有签约的行为能力、签约资格两方面判断,据此认定下列建设工程合同的仲裁协议无效———1、不存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的意思表示,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建设工程合同,其中的仲裁协议无效:⑴没有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的意思表示,或者查明建设工程合同不是一方当事人实际签订的;⑵建设工程合同是被胁迫签订的;⑶公章被伪造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⑷公章被盗用或冒用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的。2、签订合同的行为人没有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或签订合同的资格,其中的仲裁协议无效:⑴行为人假冒他人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⑵行为人无权代表他人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⑶单位的工作人员未经单位同意或授权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⑷单位的工作人员超越职权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但相对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的除外)。(五)法院作出的认定仲裁协议无效的裁定能否申请再审?爆破公司在本案再审时抗辩,依照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精神,法院作出的认定仲裁条款无效的裁定不能申请抗诉和再审;检察院也不能进行抗诉,法院也不能再审。这个观点当时没有得到法院的采纳。但这个观点应当说是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刘小飞法官撰稿的《关于对驳回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能否申请再审问题的请示与答复》一文指出:根据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和有关司法解释,法院就仲裁所作出的各类裁定均不允许当事人上诉和申请再审。根据诉讼程序设置的一般原理,上诉审是针对未生效裁判的普通救济程序,再审是针对已生效裁判的特别救济程序,相对于上诉审程序而言,再审程序的启动应当更为慎重,对于法律未赋予上诉审救济的裁判,不应允许通过启动再审程序予以变更。[3]而且,“审查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工作是不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的单一、简单的程序性工作。将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民事裁定列入审判监督程序申请再审的范畴,将增加诉讼成本,也不符合民事诉讼法方便当事人的原则规定。”[4]法院就仲裁所作出的各类裁定不仅不允许当事人上诉和申请再审,也不允许检察院抗诉和法院再审。这一原则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中。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不服申请再审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对不撤销仲裁裁决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2000〕4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下级法院撤销仲裁裁决后又以院长监督程序提起再审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2003)民立他字第4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驳回其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不服而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2004]9号)。因此,法院认定仲裁条款无效的裁定,当事人不能上诉,也不能再审或者抗诉。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后,当事人如需继续解决纠纷,只能按照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某高院于2010年10月根据某省检察院的检察建议,裁定对本案进行再审,不符合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旨,是错误的。2017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7]22号)即可证明。

三、建言与构想:完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制度浅见

(一)增加申请确认没有仲裁协议的程序规定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法院对仲裁裁决裁定不予执行的情形。但是,仲裁法没有规定仲裁申请受理后,另一方主张没有仲裁协议的救济或者确认程序。不能不说,仲裁法对此存在明显的疏漏。因此,仲裁法应当增加规定:仲裁委员会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另一方主张双方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的,有权请求确认双方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仲裁庭或者法院确认双方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的,仲裁委员会应当驳回仲裁申请。(二)增加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订约人没有订约的行为能力、订约资格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的规定仲裁法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这明显是针对自然人签订仲裁协议的情形。但是,实践中,签订仲裁协议情形更多的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仲裁法对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订约行为能力、订约资格却没有规定。因此,仲裁法也应当增加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仲裁协议的行为人没有订约能力、订约资格的,其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三)增加法院对包括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在内的所有仲裁事项作出的裁定为终审裁定、也不得再审的规定现在,法律没有规定法院对仲裁裁决或者仲裁协议效力所作的裁定属于终审裁定,也没有规定对包括仲裁协议效力在内的仲裁裁定不能再审。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所有仲裁裁决或者仲裁协议效力所作的裁定,都在《民事裁定书》中规定“本裁定为终审裁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的司法解释或个案批复,均规定对仲裁裁定不能再审,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条。这些司法文件规定虽然在法理上是正确的,但毕竟缺乏法律依据。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法院针对仲裁事项所作出的裁定为终身裁定,也不得再审。

[参考文献]

[1]《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请示与答复》编选组编:《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请示与答复》[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6:481.

[2]江平,主编.民法学(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275-276.

[3]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刘小飞.关于对驳回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能否申请再审问题的请示与答复.载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编《立案工作指导》2004年第二辑[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9:73-77.

签订法范文篇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签订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国家政策。

第二条签订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收费合理的原则,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

第三条签订合同的双方必须具有法人资格,由法定代表人或持有法人授权委托证明文件的法人人签订合同。凡签订的合同必须有双方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本公司“合同专用章”方能生效。

第四条签订合同要做到:主要条款完备,经济责任明确,文字叙述清楚,签订手续齐全。

第五条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意见,特别是对工期、质量的要求更应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合同签订后,必须严格履行,坚决做到“重合同、守信用”,维护企业形象。

第二章合同的签订

第六条公司工程项目均需签订合同。

第七条公司合同由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法人人签订,必要时应办理公证手续。

第八条公司签订合同人员的职责:

1、根据授权的范围,做好市场调查,了解信息,接洽联系,起草合同文稿等有关工作。

2、在参加洽谈签约活动中,要认真审阅对方的资信情况,也解其法人资格与履约能力。

3、签订合同必须严肃细致,认真负责,杜绝因合同疏漏造成的经济损失。

4、对合同的重大变更或解除,需要及时向主管负责人汇报请示,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5、由于签约对方违约,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及时按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或请求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以挽回公司经济损失。

第九条合同签订权限:

1、部门负责人以下(含科级)只能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在100万元以下的合同,且必须有法人授权委托书。

2、工程施工合同在500万元以上大型及特大型工程项目和涉外项目须由总经理亲自审批后方可签订。

第十条合同必须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方能生效,并必须加盖“正本”或“副本”字样。“正本”存档并足额贴好印花税票。

第三章合同的管理

第十一条公司委托综合部负责全公司各类合同的管理。相关部门签订的合同应及时将合同正本交存综合部。

第十二条综合部作为全公司合同管理机构,负责以下工作:

1、起草、修订公司合同方面的管理制度,报公司批准颁布实施。

2、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

3、负责全公司合同的分类、编号、登记,建立合同台帐,存档备案。

第十三条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负责检查合同的执行,对违反合同造成损失的项目,签约部门负责索赔、诉讼。公务员之家:

第十四条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合同,有关部门可以拒绝执行。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凡与国家政策、法律不符合的地方,以国家政策法律为准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公司工程项目合同。

签订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合同;违法行为;欺骗

在贯彻实施《合同法》过程中,经过大量案件证明,无效合同不见得就是违法合同。起码对部分无效、部分有效而且不影响整个合同效力的情况下是如此。但违法合同一般都是无效合同,应属于被查处之类。

近两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投机违法分子乘机钻我国法律不健全的空子,以签订合同作幌子进行违法活动的情况十分突出,其手法多样,危害甚大。

一利用合同进行违法行为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违法形式,它具有隐蔽性、预谋性、智能性和欺骗性.可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合同当事人的利益造成巨大危害。这些违法分子为实现其欺诈,骗取财物的非法目的和逃避其追究,就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在他们看来,合同成了骗取财物的陷阱,同时又是其掩盖非法目的的合法外衣和保护伞。法律素质较低或是不知情的企业和善良的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识破其欺诈的真正目的,一旦发现为时已晚,即使诉诸法律,由于拿不出足够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

二利用合同违法行为的手段与表现形式

(一)偷梁换柱

一伪造合同等文件,牟取非法利益

如:违法行为人康××,丁××利用伪造的公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冒用中国人民解放总后工程总队的名义,先后与5家企业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非法收取“中介费”22万元。后被总后工程总队举报被××工商局查处,并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借鸡下蛋

——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钱财。

(三)借刀杀人

——非法转让合同,牟取非法收入

××建筑工程安装队,因无电梯安装施工许可证,而不能承接电梯安装工程。当得知××建筑公司承接了一电梯安装工程后,就千方百计与该公司签订了电梯安装转让合同。结果由于安装质量问题造成人员伤亡。之后被工商部门查处,有关责任人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四)声东击西

——以包销产品为名签订加工承揽合同或技术转让合同骗取中介费或技术费

如:南京××科技开发公司以包销产品为诱饵与北京19家企业签订的加工同一标的“立式收割器合同”,被骗技术转让费87方元,损失3000多万元;全国共有56家企业被骗,损失一亿一千多万元……

(五)瞒天过海

——违反或规避国家法律签订加工承揽合同,骗取“质保金”

如:××私营企业与43家企业签订加工某机械配件合同。合同约定:两次送检不合格,合同终止履行,“质保金”不退,每签订一份这样的合同,收取质保金1.8万元,由于合同中未规定具体标准,又无封样,当第一次送检不合格,按照挑出的毛病再加工送检,还是不合格,致使43家企业上当受骗,被骗款达70多万元……

(六)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之便为违法分子提供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

如:某综合公司x×,与某违法分子相勾结,私自偷盖综合司公章与黑龙江××公司,天津××公司签订了标的金额达8.3亿多元的钢材买卖合同(提供盖好公章的空白合同纸16张)由于发现及时,综合司迅速向国家工商局、××市工商局反映,由于立案及时,冻结了已汇帐号的500万元货款并确认合同无效,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才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七)移花接木

——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故意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x×酒厂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一份购“五粮液”酒的合同,双方都知道这批酒是冒牌酒(小酒厂生产),但无毒,可饮用。该公司却以名牌五粮液酒销售给××县种子公司。××县种子公司在此谈生意中,暗地将对方经理的谈话录下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将其价值6万多元的冒牌酒没收,致使×x县种子公司损失6万多元。但该种子公司经理依据所签订的合同向法院起诉,向××劳动服务公司进行索赔,打赢了这场官司。

(八)釜底抽薪

——在合同条款中设置达不到的认证标准,制造对方违约骗取财物

如:北京××经贸有限公司,与陕西省××公司签订一份购买200台“奥达”牌照相机合同。条款中约定交货时要附带96年检报告,“CE”认证(为欧洲产品安全标志共含几类产品,但不包括照像机),供货时,由于供方提供不出此“CE”认证,故200台照像机被北京××经贸有限公司扣留……此案已被工商部门查处。

(九)趁火打劫

——利用对方法律素质低,骗取合同定金。

(十)笑里藏刀

——以低价销售产品为诱饵,骗取货款

北京×电子公司,与福建××公司签订购进××型号电脑12台的合同,因为其价格比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同一型号电脑便宜20%,合同约定款到后发货。等数万元货款到后,只发运来两台,而且故障很多,基本不能用。再找福建××公司,已不在原地址,下落不明,北京×x电子公司被骗走数万元。

(十一)浑水摸鱼

——订立口头合同,利用空头支票进行骗买、骗卖活动

如××公司带着一张支票,找到××化工厂,说要购买“一氧化钴”急等用。××化工厂认为支票都在,卖给他吧,于是达成口头协议。银行结算时发现。此支票是一张空头支票,人已不知去向,价值26万多元的化工产品被骗走。

(十二)无中生有

——以在报刊宣传媒介刊登虚假广告,诱导当事人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中介台同,骗取技术转让费、部分原料费等。

(十三)以逸待劳

——以破产为由,终止合同,按百分比承担债务,将所骗款转移。

(十四)假公济私

——假冒特定当事人(企业、公司)或某法定代表人,业务员等并留取名片、电话等签订假合同,骗取预付款、订金,转让费等。

(十五)抛砖引玉

——以现场看货做掩护,骗取对方信任,签订合同骗取货款。

如×县××公司,以现场看货做掩护,与几十家企业签订供应钢材合同,合同约定,先付部分预付款,按预付款额发货。而后要对方将垒部货款回来,之后就再也不发钢材了。故此,该公司骗取数千万元…

(十六)借尸还魂

——冒充名人、中央领导子女、军人为名,骗取对方信任签订合同骗取货物或货款。

(十七)顺手牵羊

——以签订合同行贿受贿

(十八)暗渡陈仓

——以签订承包合同,使国有资产流失,而个人得利

如××厂长与其好友签订一份承包合同,将国有企业设备低价承包。厂长个人得了好处。但国有企业设备由于超负荷运转,很快报废……

(十九)走为上计

——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骗取定金

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台湾籍总经理与数家施工企业签订建筑施工合同。并收取定金数百万。施工企业进住现场后,才发现上当受骗,而这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经理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