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危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2:48:04

潜藏危机

潜藏危机范文篇1

中央美术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如果是,它们表现在哪里?我想,思考这个题目对美院今后的发展不会是多余的。

可以导致一个学校“滞后与衰退”的因素很多。我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资金问题;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问题;全体同仁的事业心和凝聚力问题。这三个因素层次不同,但任何一个因素如果发展到某种程度,都可能引发全局性的危机。如果三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当然就会更大。

资金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其层次最浅。但是不能忽视由于缺乏资金,再加上其它因素而致使美院出现“滞后与衰退”的可能性。

国家拨给美院的经费,今后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只可能像近些年那样逐步有所增加。但是,今后美院的教学发展对经费的需求却会大幅度增加。新校舍为美院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可能性,为此所需的各种投入将大大超过我们现有经费的水平。仅仅是校舍自身运转所要的维持费(热力、水、电,维修和日常管理等)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至于我们经常议论的题目:新专业的上马与发展、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提高目前较低的工资水平、实行“重点岗位高额报酬”以便广招人才等等,如果没有钱,这些通通成为空话。

怎么办?不少人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提高学费上。由于高等院校必须和市场体制相衔接,根据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原则和国家有关政策,美院按办学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经费不足的矛盾,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有好处。但是,中央美院学费的提高是有限的。以为只要有人来考学,中央美院就可以按市场价收取学费,从而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那就把事情看简单了。美院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保证自己在市场体制下能存活,而是要尽快替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在中国当前条件下,学费太高,考生来源的面就会缩小,考生的整体水平就会降低(可以设想:占人口5%的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有6千多万——比法国的总人口还多。为了上大学,每年交上万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但对90%的10多亿人来说,就难以做到了。为了高额学费撇开大多数,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不划算的)。因而,对于国家办的重点大学,筛选考生的机制,只能是反映学习水平的“高分数线”,不能是反映经济能力的“高额学费”。在营造我国高校多种类型办学的结构体系时,一定要把国家办的重点学校的收费标准,和各种层次不同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相区别,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教育的需求统一起来。这里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指望美院的经费问题靠提高学费来解决,是不实际的。我们除了靠国拨经费、学费以外,目前还必需靠自己创收。而创收工作,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一切顺利,也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发育过程——各类创收要取得规模效应,都是这样。

在经费紧缺的同时,低效高耗的运行机制和已成惯性的浪费现象,还在继续吞噬大量资金。这方面的改革要取得切实的成果,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资金困难,将是美院今后一个时期内难以摆脱的境遇。

如果美院能有效开展创收、杜绝大量存在的浪费现象,资金问题或许不致成为美院“滞后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作为“滞后与衰退”的因素之一,不断地困扰着美院,是可以肯定的。

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问题这是一个比资金问题深刻得多的问题。它对一个学校是否出现“滞后和衰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由于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对头,尽管资金不足,学校却虎虎有生气(北伐时的黄埔军校、抗战中的抗日军政大学、20年代德国的“包豪斯”等等)。同样,由于教育思想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不少显赫的老牌大学中道衰落。

在艺术院校中,谈起教育思想、办学思路问题,总是让人想到是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等。其实,这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

目前世界上,教育成为各国为应对新形势下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必须抓紧的关键环节。其中高等教育在“出科研成果”和“出人才”这两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问题上,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他们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这两个问题作为当前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央美术学院,当然也同样面临这样的课题。

建国后,美院综合了北平艺专以及延安鲁艺的办学经验,同时也吸收了苏联高等美术教育的经验,经过反复调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套教学模式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有重大历史功绩。其中有些东西,直到今天看来,仍然显示着其独特的价值。我们现行的教学,就是在这个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革后形成的。这些年美院虽然在专业上有所扩展,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也着手摸索,但就整体而言,美院现在还没有跳出30多年前所设定的框架。

目前,本科生按国、油、版……等专业划分来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设定;各系教学相互不能兼容、“大锅饭”和批量生产的教学管理体制(95年后实行的学分制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不足;教学中,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不多……等等问题,都和60年代我们的教育观念、艺术思想有联系。

然而,和60年代相比,社会毕竟大大向前发展了。在全世界都把眼睛盯在对付21世纪的国际竞争的时候,美院是否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是否也需要研究一下,对目前的教学体系作必要的突破?我以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突破,美院的“滞后与衰退”将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突破,首先就是教育思想、办学思路的突破。

今年上半年,美院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小组”提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的讨论稿,对美院的定位、办学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我认为它可能是美院在教育思想、办学思路方面迈向突破的重要一步。但这还只是开始。

下面,我想就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方面的问题,再谈一些意见。

一、关于“建设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这个历史课题

20世纪中国在美术教育上引进了西方的学院教育,对传统的美术教育进行改造,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的当代美术和美术教育,始终是互相依靠、并肩前进的。在前后近百年的探索中,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共同创造了20世纪中国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美术景观。它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产生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卓越的艺术品和空前数量的艺术家群体上面,更有意义的是,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基础。20世纪中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一方面大胆引进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立足于经历着独特的历史境遇的这块土地,承接着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滋养,形成了形态丰富、总体上又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面貌。20世纪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其中“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坚持走自己的路”是重要的一条。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的今天,它的意义显得更加突出。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学体系,已经有一个基础,但还不完善。所谓美院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问题,其核心就是“建设当代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的问题,在这个中心点上,美院和全国兄弟院校面对的是共同的课题。而这个课题又不是光靠美术院校的运作所能完成的。它依靠国家整个造型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依靠在东西方文化充分交流中出现的中国造型艺术学派的成长与成熟。这是一个艺术实践和理论实践齐头并进、相互渗透才能完成的任务,没有后者,没有若干对中国传统和现代以及对人类广泛的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的、属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美术理论体系,这个任务也是不能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美院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的认识,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如果下世纪中国美术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展现出耀眼的光彩,我们不会感到诧异。因为这正是我们奋斗的目的。

二、认真营造美院适宜学术发展的生态环境,建立不同学术思想间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来自以下两方面的批评:

一种意见是“你们的教学太陈旧。重手艺,轻创造,缺乏新意”;“你们把欧洲19世纪的艺术原则当圭臬,那是前工业社会的艺术,而现在已经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你们的教学过时了!”……等等。

另一种意见是“你们搞美术教育,一定不能跟在西方现代主义后面跑,一定要坚持把传统继承好,把写实基础打好。这一套西方已经丢掉了”;“关注社会,关注入的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五四’以来我国艺术的一份优秀遗产,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它,而不是使它在你们手中中断!”……等等。

这两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在这两种意见的背后,各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术体系,用其中一种去简单地否定另一种是不恰当的。一般来说,它们的区别是艺术上不同类型和学术体系的差异,而不是科学领域里的正确与错误的对立。因此,美院应包容这两种学术体系,并使它们在与中国现实的不断结合中,求得各自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境遇,中国当代这块艺术土壤,存在着孕育众多面貌迥然不同、各有其价值的艺术样式的可能性。画坛由此将出现多元竞放的壮阔场面。这是人们的精神获得解放这一重大进步在美术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美院要为促进、迎接这一局面的到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这样一种观念: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道路,是由符合体现中西融合的若干条件的作品来标定的(这“若干条件”各人可能有不尽相同的设想)。如果不符合“中西融合”的这些条件,那么这现代化的路子可能就走偏了(“全盘西化”?“顽固保守”?)。对此我甚怀疑。我想,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道路,不是一条不慎就会掉进山涧的羊肠小道。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文明大国在20世纪由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它引起的冲突和震荡,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必然是波澜壮阔的。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道路只能是一个锋面很宽、内部充满矛盾的潮流。它是众多艺术家群在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所给定的可能性中,左冲右突而形成的一条历史的河道。它是几代人——十几代人以承前启后、相反相成的艺术劳动开凿出来的。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道路和西方19世纪以来所走的道路,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情境、面对的课题都不相同,以致于其面貌也大不相同。它的丰富性,正是它的特征,也是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美院是否可以在积极培养自身若干学派的同时,也考虑把外地有影响的重要学派的教学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形成美院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派集群?其中现实主义学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我相信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会不断分蘖、壮大,并产生自己的新的形态、达到新的高度(探索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美术的新发展,是大有可为的课题。它会吸引众多有才华、有创造勇气的艺术家进入这个领域。理由很简单:中国需要它)。同时,各种持不同学术思想的其它严肃学派,只要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成熟度,美院这块教学园地就应当有它发展的空间。美院唯有办成一所既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充分向社会开放、向当代文化开放的高等学府,美院才能保持自己学术上的活力,才能具有广泛的影响,才能实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美院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学派的成熟度。而学派的成熟,不仅依赖于艺术实践,而且也依赖于学派的教学实践,使其后浪推前浪。从长远看,承认各个学派学术上的相对独立性,并且按各学派的要求发展学术、加强教学,是美院今后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把毕业生若干年后成长为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的“成才率”,作为我们全部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

美院要进一步把办学的重点,移向“提高”方面来。无论是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不仅要考虑社会近期的需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更要重视若干年后他们成为优秀艺术家的成才率。我认为,追求若干年后的这个“成才率”,应该是美院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才能迎接21世纪来自国内、外文化发展的挑战。在艺术这个行当里,质量是决定一切的。

成长为一个优秀艺术家,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不是大学本科教育、或者加上研究生教育就能完全提供的。社会生活的磨练,是锻造一个艺术家更为重要的方面。但是,大学本科,一定要提供对于艺术家在大学本科这个成长时段必须获得的那些东西。特别是基础方面的、眼前未必马上用得上、从长远看却不能缺的那些东西。要培养他们具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对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有关知识,都应有较系统地了解;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总之,本科教学必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在基础方面作好准备。

在追求若干年后“成才率”的培养目标中,研究生的教学当然是重要的一环。目前,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较大幅度地发展研究生教学。要培育研究生的生源,要具体解决扩大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规范,拉开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学习方法和教学水平上的距离,把研究生教学和学院的学术建设结合起来。使我院的每届研究生,都成为冲击社会学术前沿的生力军。

在艺术教育中,有两对基本的矛盾。一个是继承和创造的矛盾;一个是技艺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矛盾。要下功夫按前面说的这个“成才率”的要求来处理好这些矛盾。今后,当我们的作品在国际上交流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应该是在我们丰富多采的画面的背后,不仅有一个崛起的民族的激情和气度,而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不仅表现出作者坚实的专业功底,而且闪烁着作者具有美学意义的人格魅力。这是艺术品的价值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在培养艺术家时不能含糊的着力点。

对各类进修生的培养,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十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累了经验。进修班是美院推进美术事业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美院在学术上与社会上的青年艺术家保持联系、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进一步摸索、发展进修班的教学体制、继续提高进修班的教学质量,也是美院今后学术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

美院正面临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美院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方面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教职员工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在新的高度上获得大体一致的认识,我认为既是这次改革有效进行的前提,也是美院防止“滞后与衰退”的必要条件。

美院同仁的事业心和凝聚力这本来不应该成为构成美院危机的一个因素。因为本世纪以来,对于中国从事现代教育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事业心和凝聚力,从来都是他们的强项。蔡元培、陶行知这些现代教育的开拓者的身边,都有一批和他们一样献身于事业的追随者;徐悲鸿、江丰也是这样。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遭遇,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美院自然也有这个传统。但是,当我静心思考美院的“危机问题”时,坦率地说,缺乏事业心和凝聚力,似乎是一个比教育思想、办学思路问题更加令人不安的因素。特别是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某种社会原因时,尤其感受到它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认为,20世纪这100年中,最后的10年可能是中国人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10年。这是对过去重精神轻物质的一种反拨,也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时,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说,中国正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世俗化过程)。这可能是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如果也热衷于物质消费,轻视精神价值的话,对他的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我一直有一种看法: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忧国忧民是他们难以摆脱的情结;崇尚“舍身取义”,重精神轻物质,是渗透在他们血液中的传统。但是近些年这种感受淡薄了。相反,看到重实利的世俗习气,也深深地影响着知识分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进步还是倒退?说不清楚。不过有这样的忧虑:正当一个可以由艺术家驰骋的形势出现时却发现我们有些人变得那么实际和善于经营,不仅没有一点乌托邦,连痴情和执着也没有了。实在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

美院是否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里没有违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现象,但是,这里也没有激情!这里有的是因满足于养尊处优而大量堆积起来的平庸。平庸不是什么错误,更不是罪过。平庸就是陈陈相因,循规蹈距过日子。平庸是大家都能容忍而且必须容忍的事物。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如果容忍平庸,中国就会永远落后。百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平庸,是被历史鞭打出来的。美院如果滑向平庸,也要受到鞭打才能跳出来吗?

潜藏危机范文篇2

一、分析美国地方政府债券概况

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

美国相当多城市享有“自治权”,当然可以举债。在美国,地方放债主要由州、地方政府及其下设机构和特别行政区发行。美国市政债券的投资者主要有:家庭、商业银行、财产灾害保险公司和各类基金。

美国的地方放债起始于19世纪20年代,其规模在战后发展很快,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为加强地方放债的风险治理,美国实施了信用评级、信用升级和地方债券保险等措施。为促进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对购买地方债券的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通过这一系列手段,美国地方债券的信用等级、变现能力和市场容量得到加强,从而成为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美国发生的信用借贷危机却也直接导致,美国的地方放债严重危机。

二、预测中国未来的地方发债存在着潜藏危机

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环境有很大不同,但由于近些年的大幅度开放,中国经济及受全球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在美国地方放债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中国借鉴美国公共融资方式,也很难独善其身。中国未来的地方发债存在着潜藏危机。

1、地方放债信用评级的问题

对美国的地方债券进行过深入研究,目前美国市政债评级基本上由穆迪、标准普尔和菲奇三家主要评级机构主导进行,其中穆迪设有专门的市政信用评级部门,定期对外公开《市政信用报告》,标准普尔则对在美国境内发行的数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所有公共事业债券或优先股,不论其发行单位是否提出申请,都给予评定等级。

而中国在原有债务不清楚和缺乏约束的情况下无法给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可以说中国目前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2、地方放债发行主体的确定问题

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预算法是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除非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在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后,财政部开始向地方政府转贷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从此积累起来。出于对付财政收入的短缺和增加投资项目以获得业绩等原因,地方政府实际上一直都在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发债。它们的偿付行为不规范,且累积的债务余额巨大。另一方面,为使地方债券顺利发行,在对实际发债额度进行审批时,国家有关部门对发行主体未作严格限制,这使法律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距离,从而给债券的信用等级、债券担保人、债券利息税等问题都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地方放债的定价问题

按一般的原则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非凡性,市政债券的定价可以参照国债、企业债、准市政债券的价格,或银行存款利率的水平。但这些方法都存在较大问题

4、地方放债的免息税问题

免利息税是市政债券的最主要特点之一,从美国发达国家的发债情况来看,其国债及市政债券的利息都是免税的,按照我国缴纳所得税的规定,购买企业债券所获利息需要征税,导致个人购买债券不交息税,但企业购买时要计入企业的投资收益,因而要缴纳所得税,这使我国市政债券的认购者主要是个人,缺少了机构这一重要的投资者,影响了债券的发行数量

5、举债规模问题

潜藏危机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危机公关

1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就是代表可能影响决策系统完成目标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由于决策者的反应时间不足,形式往往会朝着令决策者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这是赫尔曼对于危机给出的经典理论。公共管理中的危机是代表突发性事件,危机的出现来自突然改变,它不可能完全的消失,人们只能使用一些方式来控制它的发展,把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减少损失。“危机管理”是代表政府利用可以使用的资源,经过系统的信息采集及信息分析等方式,使用合理的方法来控制危机、消灭危机的活动,进而把危机情况出现的影响降到最低。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达到规律、秩序、稳定、安全作为主要标注码,经过对于危机的分析、处理、解决,“化险为夷”,进入新的阶段。

2我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危机防范意识不够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危机的认知不足,防范意识不强,进而忽视危机防范意识的培养。由于对社会各个方面潜藏的危机没有很好的认知,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不能全面评估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缺少相应的危机评估和预测机制等,导致不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危机的爆发。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危机处理机制存在重求助、轻预防,在事件发生之后才总结预防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于危机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能力,也让政府危机公关的工作很难得到主动权,进而导致整个政府可能失去预防和解决危机的主动权。

2.2公关危机管理体系不完整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对危机处理不利的因素,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协调困难等,致使政府的危机公关部门很难拥有及时有效的危机应对能力。首先,我国就目前阶段来讲,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应对公共危机的长久设立的危机管理部门。我国现有的公关危机管理机构是:在一些特殊的或者特别选定的各个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政府的危机公关有时会显得被动,部门之间工作的配合度也不够,一些事件没能及时处理。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机制其本质就是建立在各个部门相互分工运行的基础上,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政府会根据爆发事件所属领域划分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由他们来负责这次的事件,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因为缺少一个专门的指挥协调机构,导致一些部门之间没有充分配合。所以这很可能会造成只看重形式、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其次,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的设置并不是经过统一划分的,每个机构的职责认定也不同,所以在需要部门之间配合时,很难发挥其应该拥有的作用。再加上各个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最终导致危机处理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我国政府对于危机处理的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一批专业性的人才,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给危机事件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在必要的时候亲身加入到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理工作中去。

2.3缺少积极的舆论向导

大部分人得知新闻消息都来自于媒体。媒体的言论,影响着政府在广大群众的形象。很多时候,媒体是广大群众了解政府部门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政府应积极地和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出现重大公共危机时,政府如果没有通过媒体积极引导舆论,就可能陷入被动,也影响自身的形象,进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3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3.1事前预警机制

3.1.1强化危机意识

我国政府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运用相关的危机预测机制,尽可能考虑到潜藏的危机,并根据危机的特质提前安排相关预防和应急工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要想做好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应急工作,就一定要设立长久存在且运作良好的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对其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危机意识,做好防范工作。

3.1.2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对于如果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可以大规模的搜集、统计并分析安全防范案例成功的关键,根据总结的结论采取符合我国现状的可行性的公共危机策略,并建立应急机制;第二,对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公共危机的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部署,并且有针对性地建立快速应急机制,使政府的各个部门能够在危机爆发时及时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共同应对危机;第三,危机过后,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应该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总结。总结其危机公关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政府部门以后应为突发性事件提供借鉴。

3.2事中处理机制

3.2.1建立完善的领导协调机制

要有健全的领导调协机制,就要让公职人员提高公关意识,政府的公职人员要能够和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重视沟通,提高信誉,广开言路,从实际出发解决紧急事件发生时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处理好危机情况。领导人要具有效益意识,重视有关部门的效益和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进而让整个社会的效益及效率得到提高,让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平衡。想要做好这点就需要加强对于公职人员公共关系的培养,让每个公职人员都能有处理公共情况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且能够灵活使用。另外,在原有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添加处理公共关系的考核,让相关公职人员的水平得到实际提升。

3.2.2建立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

要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首先要设立信访部门或者临时的组织,了解民众的呼声、民众的疑惑,并进行解答,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伤,得到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其次,要让领导人深入基层,和民众直接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要按实际情况进行民意检测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政府形象的建设也有着很大意义,也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的一些活动中,让彼此更加信任。最后,要积极使用政府微博来引导民间舆论。新媒体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微博是新媒体中的主要平台,在这种时代下,在民众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政务微博引导舆论,让社会更加和谐。

3.2.3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在危机事件中,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解决,还需要民众的支持,要想得到民众的支持,就首先要让民众了解真相,不能隐藏真相,更不能报虚假的新闻。不实的报道只能让民众和媒体更加怀疑,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都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还有可能会影响政府在国际方面的形象,出现恶劣的后果。所以,在事件出现之后,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与传递,让民众及时了解真相,及时进行安抚,减少盲目恐慌。

3.3事后处理机制

3.3.1法制建设

当前的很多国家都会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公共危机,但是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情况还有着很多不足,我国的法律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要对危机事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建设具有全局观念的“紧急事务处理法”及“公共安全法”,进而让我国的危机公关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3.3.2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采用相关的预警措施,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此外,还要利用相关的应急制度,成立政府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危机难免会出现,所以,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危机出现,并能把危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经过政府与群众的不断努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会不断提升,为人们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定的家园。

作者:陈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

[2]任堃.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翟柱玉.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县级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许诚.我国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领导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0.

潜藏危机范文篇4

1、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发生

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事件。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抢劫并杀害、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性虐。这一例例的侵害事件不仅令人对受害者感到怜悯,对犯罪嫌疑人的恶劣行径感到愤慨,更在社会及高校引发了一场对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担忧。

2、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

公共危机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当前大学生对公共性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意识,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掌握的应急知识与求生技能较为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对身边潜藏的危机普遍缺乏警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过类似危机事件的应急办法培训,具备基本的应急常识和处理技能。危机来临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3、大学生对各种诈骗行为的甄别能力差

诈骗是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诈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诈骗的技术含量也在日益增强。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行骗之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花样繁多的骗人行为也已走进了大学校园。针对学生特点的校园诈骗案件频频被曝光。如:每年秋季奖助学金评比期间常见的电话诈骗,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受骗,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受骗等等。诈骗的形式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一样,为了掘取钱财,但大学生对此类骗术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常常因为贪图骗子承诺的利益而收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的原因

1、思想过于单纯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活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过于单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很少有人主动思考隐藏的危机,对发生的事情也缺乏必要的思索,思想的单纯导致了面对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对于骗局很难甄别,容易走进圈套。

2、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教育体制重基础理论培养这一模式已经存在数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情商教育的缺陷一直未曾有着彻底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各种危机、骗局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3、安全问题认识与防范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寝室的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大多学生选择通宵上网、暴力游戏、等消极的娱乐方式,那在学生中间出现打架斗殴、对网络交友的疏于防范等等则在所难免。寝室内私拉电线、随处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已经成为火灾等人为公共危机的直接源头。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更谈不上防范与技术性的处理。

4、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期开展,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安全教育还处在宣传阶段,还未形成具有全局规划的、目标发展的层次,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工作的常态化来抓,还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可做可不做。虽然近年来,结合国家文件要求,各高校也相应出来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但在开展效果上并不明显。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当前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办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移动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其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效用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方法还是集中在主题班会、各种管理规定的解读、实践活动等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略见一斑。归其原因,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层次不齐,自觉意识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等,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被动之处。为此,我们想要更好的在学生中间进行安全教育,就必须寻找适合学生自身需要,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满足的方式途径。移动新媒体就应对被视为一个重要手段。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危机发生与处理办法、宿舍安全隐患、人际交往陷阱、网络电信诈骗等系列知识作为专题通过网络平台、手机通讯平台予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宣传的范围与幅度。其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将典型案列产生的后果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做生动、深刻的展示,使其在心理上真正承认并乐于接受这项教育。

2、加强学生危机应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针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危机应对技能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摸仿情境,加以演练。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总结让老师、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而强化自身的危机感。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检验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3、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潜藏危机范文篇5

《沙乡年鉴》(SandCountyAlmanac)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1887-1948)逝世后出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的出版犹如打开了一扇封闭的大门。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躁瞒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潜藏危机范文篇6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高储蓄两难

一、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提出以及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设计的思考,以及对该体系运行、崩溃原因的反思,为汇率制度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

(一)问题的提出

汇率问题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在金本位制度运行时期,各国货币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围绕着货币的黄金平价上下波动,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汇率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在整个19世纪,经济学界主要是对金本位制度下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原理做了一些论述,而并未对这种体制本身提出异议。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纸币泛滥成灾,并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经济学家们由此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从而开始了对汇率制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转向了对固定和浮动两种制度的利弊分析,改变了以前汇率理论研究以给定的汇率制度为前提的局面,开拓了汇率研究的新领域。从此,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界由此开始分为两个派别:一派属于古典派或旧派,如霍特里等人,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与这一派相对立的是新派,如卡塞尔等人,积极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具体改革方案和建议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两个派别的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正是这一开创性的见解产生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

(二)汇率制度选择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在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中,经济学家尽管已经提出了两种汇率制度的模式,但由于争论以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问题为中心,所以,即使是革新派,也不曾对浮动汇率制度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固定汇率理论和浮动汇率理论之间的论战有了新的发展。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1.均衡汇率观点的提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导致了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在1925年恢复了的金本位制不得不于1931年宣告解体。自此以后,直至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建立的这段时期内,西方各国货币的汇率完全脱离黄金平价,实际上处于浮动汇率的体制之中。

面对这些现实,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凯恩斯(Keynes)提出了均衡汇率理论。他认为,如果一种汇率能使就业处于正常水平,而且使国际收支、资本余额都不发生变动,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因此,他主张根据均衡汇率来确立一个固定的货币平价。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各国的国际收支,从而使国际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状态。但凯恩斯(Keynes)的均衡理论遭到了一些主张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学家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固定的货币平价制度很难实现,利息率、工资率、有效需求水平、国际储备等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汇率的波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各国之间的货币战推向高潮,各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倾销政策、贸易限制和关税使正常的货币汇率的积极作用几乎不能得到发挥。因此,建立稳定的世界货币体制的任务迫在眉睫。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美国已经在积极筹划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制的问题。1944年7月,美国凭借在战争期间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迫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同美元建立固定平价,并可以在1%的范围内浮动,而美国则承担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种新的货币体制在原则上同凯恩斯的均衡理论相一致,因此,可以说是凯恩斯固定汇率的实际运用。

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瓦解的反思:米德冲突、特里芬难题、最优货币区理论、政策搭配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4年运行,到1973年崩溃瓦解,运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中,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体系最终的瓦解,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派都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来看,该体系并不像凯恩斯(Keynes)所预言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状况有所改善,相反,由于汇率不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以米德和弗里德曼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建立浮动汇率制度的运动。米德从固定汇率制度的“二元冲突”(注:“二元冲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冲突,即资本的充分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资本管制。)入手,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在矛盾性;弗里德曼则从浮动汇率制度下投机的稳定特性出发,论证汇率制度的生命力问题;特里芬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注: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储备货币国家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但如果该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对外债务不可避免地超过其偿付黄金的能力,一旦各国将其储备货币要求兑换黄金,就会爆发“黄金与储备货币危机”。),从本质上论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倒台的命运。与此同时,以蒙代尔(Mundell)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论证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批判浮动汇率制度。于是,围绕着支持还是反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个问题,形成了战后两个独立的派别:主张实行可变汇率制的浮动汇率论和支持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的固定汇率论。

起初,双方论战的主题是汇率制度同国际收支、贸易流量的相互效应问题,以及汇率制度同国内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蒙代尔(1961)提出,不能笼统而抽象地谈论汇率制度的优劣,而应该结合某些经济特征来进行汇率制度的选择,从而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什么样的货币体制下效应更大的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从而产生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当中的政策搭配论。

二、从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名义锚”理论、货币危机模型、汇率目标区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因而对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在关注全球体系设计的同时,从单个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角度所进行的讨论越来越多,从而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文献,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针对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盛行的高通货膨胀,主张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以当时流行的理性预期和动态一致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名义锚”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即固定汇率制度,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Frankel,SchmuklerandServen,2000)。与此同时,以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96)、弗拉德(Flood,1984;1996)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从货币投机冲击的角度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外汇危机的必然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Krugamn,1979)的第一代货币冲击模型和奥伯斯菲尔德(Obstfeid,1994)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模型强调的是货币危机的政策根源,第二代模型关注的则是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

汇率制度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汇率目标区理论的诞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Krugman)、米勒(Miller)、威廉姆森(Willamson)等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由中央银行制定一个围绕中心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域。在区域内,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当汇率波动幅度过大,接近上限或下限时,中央银行才入场进行保护。由此可见,汇率目标区理论跳出了以往非固定即浮动的争论框架,提出了一种介于固定和浮动之间的折中的制度类型,从而大大增加了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

另外,SebstianEdwards在1996年从货币政策制定者追求政府损失函数最小化的角度,构造了一个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这个模型使人们认识到汇率制度的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而且也包括决策者偏好等政治因素。

三、20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两极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

20世纪90年代在新兴市场国家广泛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关于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起因的激烈讨论。尽管在众多的讨论中,各方列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公认的是,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有问题,这一现象再次燃起了人们对汇率制度研究的热情。这一时期产生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主要有两极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

与以往研究相比,这一时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危机使得汇率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危机使得中间汇率制度遭受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也使争论从主要围绕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转向中间汇率制度和两极汇率制度之间;中间汇率制度和两极汇率制度之间的理论争论更加重视汇率的决定模式对汇率选择的影响,他们试图清楚地界定和区分严格的固定汇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而且要对一国的名义汇率制度和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界定和区分(文轩,2004)。

四、结论

潜藏危机范文篇7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生产管理等诸多内容,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也需要不断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优化改革,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日常经营发展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正视经济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从分析这类问题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管理层面的创新。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

管理是整合优化企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衡量生产力的标准。新形势下,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更是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互联网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在愈发显著,因此变革企业经济管理正显得愈发迫切。[1]不同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内部管理体系也会存在区别,而这一现状则为经济管理的创新增添了诸多难度。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便是追求利益,这其实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标性。在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今天,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部分工作的重点,但因为缺少明确的目标,因此短时间内将无法拿出系统的工作方案。[2]为提高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分析问题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逐步完善其中的细节,从源头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二、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潜藏的问题

结合实际分析,眼下企业经济管理中潜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经济管理理念是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将直接影响到相关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更多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之上,关注的则更多是短期利益。现阶段,这种管理理念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经济管理理念滞后对相关工作的创新改革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并将重心放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性的战略目标之上。由此切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为其更深层次的转型发展打好基础。②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管理,却不愿与员工分享“共同利益”。由此出发,我们创造出了很多“家族企业”,但又不像西方家族企业那样真正做到了“源远流长”。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优化,在制定制度或落实政策时前期的调研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很多企业却并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这部分内容之上。缺少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已经影响到了各项措施、制度的可行性,加之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准确细致的说明,因此已经影响到了各方面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改变经济管理理念,这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首先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工作。企业管理者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必然将被市场大环境所抛弃,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要确保企业内相关领导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能够以全新的态度、思维模式以及管理方法来审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以此为起点在企业内部树立起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正确思想、营造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最终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需提高对新经济形势的关注度,并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日新月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管理者需摒弃过去保守的管理理念,提高危机意识。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并以此为切入点不断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全面规划管理以及综合监督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以加强对于企业的财务控制为起点推动其其他业务领域的创新。构建起完善的监督约束制度,从而引导企业向着高效率经营团体的方向迈进,这是为了经济管理创新背景下所提出的政策及制度的执行力,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形势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个新命题,更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工作。需要企业管理者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要摆正对于经济管理创新的认识,正视这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上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曹勇.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01):126-127.

潜藏危机范文篇8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高储蓄两难

一、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提出以及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设计的思考,以及对该体系运行、崩溃原因的反思,为汇率制度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

(一)问题的提出

汇率问题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在金本位制度运行时期,各国货币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围绕着货币的黄金平价上下波动,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汇率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在整个19世纪,经济学界主要是对金本位制度下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原理做了一些论述,而并未对这种体制本身提出异议。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纸币泛滥成灾,并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经济学家们由此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从而开始了对汇率制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转向了对固定和浮动两种制度的利弊分析,改变了以前汇率理论研究以给定的汇率制度为前提的局面,开拓了汇率研究的新领域。从此,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界由此开始分为两个派别:一派属于古典派或旧派,如霍特里等人,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与这一派相对立的是新派,如卡塞尔等人,积极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具体改革方案和建议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两个派别的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正是这一开创性的见解产生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

(二)汇率制度选择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在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中,经济学家尽管已经提出了两种汇率制度的模式,但由于争论以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问题为中心,所以,即使是革新派,也不曾对浮动汇率制度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固定汇率理论和浮动汇率理论之间的论战有了新的发展。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1.均衡汇率观点的提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导致了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在1925年恢复了的金本位制不得不于1931年宣告解体。自此以后,直至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建立的这段时期内,西方各国货币的汇率完全脱离黄金平价,实际上处于浮动汇率的体制之中。

面对这些现实,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凯恩斯(Keynes)提出了均衡汇率理论。他认为,如果一种汇率能使就业处于正常水平,而且使国际收支、资本余额都不发生变动,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因此,他主张根据均衡汇率来确立一个固定的货币平价。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各国的国际收支,从而使国际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状态。但凯恩斯(Keynes)的均衡理论遭到了一些主张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学家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固定的货币平价制度很难实现,利息率、工资率、有效需求水平、国际储备等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汇率的波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各国之间的货币战推向高潮,各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倾销政策、贸易限制和关税使正常的货币汇率的积极作用几乎不能得到发挥。因此,建立稳定的世界货币体制的任务迫在眉睫。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美国已经在积极筹划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制的问题。1944年7月,美国凭借在战争期间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迫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同美元建立固定平价,并可以在1%的范围内浮动,而美国则承担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种新的货币体制在原则上同凯恩斯的均衡理论相一致,因此,可以说是凯恩斯固定汇率的实际运用。

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瓦解的反思:米德冲突、特里芬难题、最优货币区理论、政策搭配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4年运行,到1973年崩溃瓦解,运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中,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体系最终的瓦解,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派都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来看,该体系并不像凯恩斯(Keynes)所预言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状况有所改善,相反,由于汇率不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以米德和弗里德曼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建立浮动汇率制度的运动。米德从固定汇率制度的“二元冲突”(注:“二元冲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冲突,即资本的充分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资本管制。)入手,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在矛盾性;弗里德曼则从浮动汇率制度下投机的稳定特性出发,论证汇率制度的生命力问题;特里芬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注: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储备货币国家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但如果该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对外债务不可避免地超过其偿付黄金的能力,一旦各国将其储备货币要求兑换黄金,就会爆发“黄金与储备货币危机”。),从本质上论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倒台的命运。与此同时,以蒙代尔(Mundell)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论证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批判浮动汇率制度。于是,围绕着支持还是反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个问题,形成了战后两个独立的派别:主张实行可变汇率制的浮动汇率论和支持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的固定汇率论。

起初,双方论战的主题是汇率制度同国际收支、贸易流量的相互效应问题,以及汇率制度同国内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蒙代尔(1961)提出,不能笼统而抽象地谈论汇率制度的优劣,而应该结合某些经济特征来进行汇率制度的选择,从而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什么样的货币体制下效应更大的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从而产生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当中的政策搭配论。

二、从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名义锚”理论、货币危机模型、汇率目标区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因而对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在关注全球体系设计的同时,从单个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角度所进行的讨论越来越多,从而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文献,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针对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盛行的高通货膨胀,主张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以当时流行的理性预期和动态一致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名义锚”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即固定汇率制度,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Frankel,SchmuklerandServen,2000)。与此同时,以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96)、弗拉德(Flood,1984;1996)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从货币投机冲击的角度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外汇危机的必然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Krugamn,1979)的第一代货币冲击模型和奥伯斯菲尔德(Obstfeid,1994)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模型强调的是货币危机的政策根源,第二代模型关注的则是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

汇率制度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汇率目标区理论的诞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Krugman)、米勒(Miller)、威廉姆森(Willamson)等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由中央银行制定一个围绕中心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域。在区域内,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当汇率波动幅度过大,接近上限或下限时,中央银行才入场进行保护。由此可见,汇率目标区理论跳出了以往非固定即浮动的争论框架,提出了一种介于固定和浮动之间的折中的制度类型,从而大大增加了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

另外,SebstianEdwards在1996年从货币政策制定者追求政府损失函数最小化的角度,构造了一个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这个模型使人们认识到汇率制度的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而且也包括决策者偏好等政治因素。

三、20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两极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

20世纪90年代在新兴市场国家广泛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关于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起因的激烈讨论。尽管在众多的讨论中,各方列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公认的是,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有问题,这一现象再次燃起了人们对汇率制度研究的热情。这一时期产生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主要有两极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

与以往研究相比,这一时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危机使得汇率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危机使得中间汇率制度遭受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也使争论从主要围绕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转向中间汇率制度和两极汇率制度之间;中间汇率制度和两极汇率制度之间的理论争论更加重视汇率的决定模式对汇率选择的影响,他们试图清楚地界定和区分严格的固定汇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而且要对一国的名义汇率制度和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界定和区分(文轩,2004)。

四、结论

潜藏危机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工作;财务管理

1加以重视农村经济审计工作

1.1及时发现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中潜藏的问题。加强农村财政管理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资金投入的缺口。在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过渡时期必然会对农村财政管理有所疏忽,从而阻碍了农村的稳定前进。这就需要我国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加重视,可以从有效控制资金流动,落实国家财政支持体系方面出发,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最后,由于中国农村的村干部是财务管理人员,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大,虽然村民信任,但财务管理经验相对落后,对于新的财务管理过程不熟悉,也缺乏年轻助理,保守思想的情况下还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就会阻碍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投资方向不能得到很好地掌握较大程度上了解。1.2在审计工作扶持下合理利用资金。农民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农村经济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居民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改善,但是农村金融资金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就拿资金流动方面来说,村民对于资金的明确使用方向没有知情权,即使公共财政的内容会有所公布,但有时会出现资金与财务会计的使用不一致,这就需要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农村科学财务管理的建议。

2农村经济审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2.1审计制度内容的不全面。我国在规范经济审计方面颁布了《审计法》,其在实际的互动中,它只是以形式的方式存在,具体工作没有依据可以依从,这就导致其在农村地区有些内容有所不适用,此外,农村审计,特别是农村旧账、坏账方面缺乏制度性的缺陷,也便造成取证很困难的现象出现。作为一个审计工作管理者,当他处理的工作涉及自己时,会受到有限的利益和不恰当的对待,并且会对当局采取一种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审计工作的进展很是不利。2.2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位置日益提升,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资格以及相应的素养已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许多审计人员都是依靠经验任职,他们缺乏丰富的专业培训,不熟悉审计过程,尤其是面对不稳定的人员流动摇摆,导致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即使引入了一些专业审计人员,但影响太小,在完成科学审计后,实现审计结果的效果还不被确定。2.3经费问题。资金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网络流量的关注程度欠缺,以及对财务安全相关工作的缺乏,审计积极性、审计效率不高就会屡屡出现,进而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整体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农村经济审计规范中财务管理的改进意见

3.1对农村经济审计应及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如今在农村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仍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管制约束,以至于它们频频出现,所以制定与落实相应法律是现如今的重大任务。在对审计进行立法时,需要有责任的明确性,将农村审计实际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规范审计方法和程序。此外,农村审计工作允许农民参与审计的角色,有知情权,保持公开、公正的原则,相应的负责人有重大的责任,针对违反相应法律法规的责任人给予处罚。3.2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农村审计还会和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高,处理问题不能单单只靠经验。为使审计工作有效进展,针对此类问题,乡镇政府应当安排需要定期培训的村庄,用最先进的审计知识,除了增加政治教育,还需让他们认识到审计职业资格培训和意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农村审计工作中做好坚强的后盾。最后,为加强农村监管力度,提高工作严肃性与权威性,专门的监管机构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使每个账户的流动合法并有迹可循。乡镇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审计人员能够努力工作,不必担心工资问题,以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3扩大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宣传工作。在农村工作的审计人员也不能轻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需要规定他们与有关部门定期展开合作,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经济审计宣传的重要性,让他们参与到宣传中来,从而提高工作进展的有效性。要使基层农民了解审计的价值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使每个人都认识到审计工作与自身密切相关,支持农村审计工作。这将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使审计工作走上基层。人民群众日益意识到审计工作,并对监督执行的审计结果进行监督,群众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举报流动不清的信息,避免了腐败和危机现象的发生。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同时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把农村经济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继续加强农村经济标准化,缓解农村经济纠纷,维护农村经济,必然会使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更多的经济问题,农村发展进而得以稳定。就目前形式来看,许多问题潜藏在农村审计工作开展中,其中就有审计制度的欠缺,没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员,以致审计工作执行有很大的漏洞,这就需要建立法律来加强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做一定的要求,加大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接受广大群众人民的监督,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从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也就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朱玉亭.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2]朱爱霞.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

潜藏危机范文篇10

【关键词】写实主义;电影;长镜头;叙事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题材选择

影片的现实性就体现在它的背景选择的是台北都市,它讲述的是普通家庭中各个成员所经历的故事。然而,每个成员又代表着不同的年龄阶段,以此展现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唯有自己体味的苦楚与辛酸,以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优秀的电影就应该如此,应该多去关心和深入普通人,并尊重他们的世俗生活。在影片里,这个家庭表面上似乎是一片平静,其乐融融,然而内部却潜藏着很多的问题。影片以一种温柔、舒缓的节奏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逐一呈现给观众。观其整个影片,我们会发现杨德昌对于都市生活的触角是敏锐的,他不断地思考着都市里各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结构与状态,他的影片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知台北社会的真实面貌,在他的镜头下,台北的人物和空间终会脱下那层被现代化所虚化的假样子,露出最本真的样子。

二、大量长镜头的运用

首先对于婆婆生病昏迷,医生要求轮流跟她说话以此帮助治疗这段中,导演试图通过家庭的个体对婆婆的说话,以小见大,两者进行相对比较,我们便会发现每个个体的卑微与无助一览无余。所以我们说写实主义者都是谦虚而且自律的,他们懂得赤裸、真实的影像才蕴含着最原始的力量,他们懂得仔细聆听,克制自己操纵世界的欲望,发现自然世界发出的模糊的讯息。在这一段落的处理中,导演多是采用长镜头加近景加以表现,经过拉片后,我发现这一段落共有7个镜头,段落长度为5分30秒,导演采用固定机位加固定画框,以及长镜头。陷入昏迷的婆婆在此便有了独特的功能,即给每一个家庭成员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认知自己生的处境,活的状态。每一个人的喃喃自语让他们懂得了自我的虚无与孤独,更让观众看清了现代化生活下人们内心的浮躁与困惑。

三、叙事结构的安排

《一一》并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线索的交叉来推进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的故事,而家庭成员有简南俊、婷婷、洋洋、阿弟、敏敏,且每个人物都是相对独立的,以每个人物为中心串起一条线索,从而共有五条主线索。简南俊这条线索表述的主要是他人到中年所面临的种种烦恼:事业危机、与相交多年的老友在价值观上发生分歧、初恋女友的意外出现更令他不知所措,茫然困惑,不知该如何选择。洋洋这条线索主要用来讲述儿童的烦恼,导演甚至大胆涉及并探索了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如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但是得不到解答。婷婷这条线索主要叙述了少女困惑,这其中也包括她与邻居莉莉、胖子三人之间的,一些关乎情感的关系。阿弟这条线索的存在实质上与简南俊在作用上是相似的,对于成年人的事业危机、家庭关系都做了阐述,不同的是在阿弟这条线索中,导演又加入了新的探讨问题,即两性之间的关系。而敏敏这条线索与以上几条线索很是不同,它探讨了人与宗教的关系。敏敏为了摆脱这一切选择上山修养,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够获知在此之前敏敏已上山修养过。所以可想而知,敏敏的内心一直是处于矛盾与挣扎中的。直到她母亲的离世,她回到家中,发现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那个与她说话的人变了,她才醒悟到宗教也不能帮助她解脱自我。五条叙事线索将影片的多个事件串联在一起。整理影片的叙事结构后,我们发现这五条线索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关联。五个主人公之间没有任何的戏剧矛盾和冲突,冲突发生在主人公内部,即主人公自己的心理矛盾。[《电影一一叙事结构分析》.学报]所以我们说,《一一》的多线索叙事是独特的。

四、结语

《一一》就是这样无限贴近现实生活的电影。譬如,普通家庭问题、两性之间的关系、中年人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人与宗教的关系、青春期的迷茫和孩童的诸多疑惑。这些问题不单单是台北这一个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中国这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这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这是一部探讨写实主义的电影,更是一部讨论电影与现实关系的影片。

作者:李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电影一一叙事结构分析[J].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