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9:32:43

贫穷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2从金融供给的来看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2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机构的数量在增多,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2.3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2.4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3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3.1.1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3.1.3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3.2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容易获得金融支持的地区先行,先发优势更明显。而金融贫困地区的后发劣势更为突出。随着金融向经济渗透的深化,这种不平衡的程度更加明显与突出。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贫困阻碍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导致该地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滞后,从而加剧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张贵乐.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2]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

[3]谢丽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分析.农村金融.2005(1).

贫穷范文篇2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2从金融供给的来看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2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机构的数量在增多,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2.3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2.4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3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3.1.1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3.1.3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3.2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贫穷范文篇3

本人是山区中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山区工作十多年,感受最深的是:山区经济落后,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高中学生的共同点就是英语差,英语难学,尤其是语法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是学生没掌握好词性。第二是学生划分不出句子成分,什么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什么是表语、宾语、状语都不清楚;对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常用词性在句中的主要作用也不太理解,缺乏必要的词法知识。第三是学生对英语的时态没过关。对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常用时态,他们虽有些认识,但一问其构成,就有相当多的学生答不上来或答不完全,特别是与之相应的被动语态结构,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等,能理解掌握的更少。第四是由于上述基础知识不全面,导致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就阅读方面来说,不少学生还不能根据时态来推断事情的发生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能根据语态来判断叙述的中心,稍长的句子,即使没有生词也不懂怎样分析它的结构,理解不了其意思。在汉译英时,不辨词性、形式,仅把与汉语表面意义对应的英语单词按汉语句子的顺序排列;英译汉则反之,套用的是汉语语法结构,译句往往不通顺。在造句或写作文时,更多的是分辨不清时态、题目的要求和内容。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的语法知识掌握不好。

二,高中英语语法的重要性

首先英语是世界上通用度最高的语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英语的应用早已迅速全球化,这就促使我国应该重视英语教育。因此,我们要想搞好各领域的相关研究,就必须精通英语,靠英语这门世界性语言及时获取国外最新的相关信息,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次是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太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高考。而这山区本来就平穷,学生唯一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就是靠读书考出去。可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如果不懂得一些语法,自然是很难学好英语。语法是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词形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总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语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我国大多外语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提出过以语法为纲、以阅读为主的主张。教学中语法是讲授和练习的重点,因此,学习语法相对而言也掌握得比较好。在考试中,语法分数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语法是构成语言的诸要素之一,尽管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多内容的取舍各不相同,但是语法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牵涉到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迥异的语种,更是如此。一般来讲,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句中成分之间是一种意合连接:即词语、句段之间往往靠意义连接,很少使用连接词,加之汉语又没有词形的变化,所以词语的句法功能常常由词序决定。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有词形变化,句子成分之间是一种形式连接,即通过一定的词法和句法形式来连接的。总之英语基本上是一种综合型语言。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的语法规则,哪怕是很简单的句子,也无法准确地翻译出来。因此学习语法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教学研究结果也证明,高中阶段,用适当形式关注语法对语言学习者是很有帮助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理解,即学习者可以运用所学语法知识理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二是帮助写作,是指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语法知识来写出好的英语文章。

三,语法的传授方法

本人在山区教学多年,认为英语语法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公式法。在讲授某种新语法项目时可采用"公式"套用的方法简化难度,这种方法的使用要先给大量例句,再推出"公式",使学生能够认识掌握并灵活运用规律,这种公式法适用在句子的强调结构的讲解中,例如在讲解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时,要让学生知道被动语态的结构是:be+v-ed(动词的过去分词)。现在完成词的结构是由have/has+ved(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这样,学生会在遇到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式中就不会忘记动词have/has,同时也不会把have/has理解为有的意思了。现在现在进行时态是由:be??v-ing,同时要求学生注意be动词时态的变化,以前学生们在遇到现在进行时态的习题时往往会忘记了加相应的be动词。

2,对比法。比较法是语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例如在教授那几种时态时可以考虑这样讲解:一般现在时态与一般过去时态相比较;现在进行时态与过去进行时态相比较;现在完成时态与过去完成时态相比较;一般将来时态与过去将来时态相比较。例如在高一语法-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中很明显。教师也可将相似的句子编成组,让学生观察、对比。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就必须使用所学的概念,通过一组一组的对比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这种对比式的教学方法适合在语法复习课上使用,它能够直观又直接地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出语法项目间的不同之处,便于学生记忆巩固语法。

贫穷范文篇4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城市化、对策研究

一、造成城镇人口贫困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基数过大,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大致呈橄榄形,即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逐渐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所取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二、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估计

中国的城市贫困群体规模究竟有多大?在中国政府和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3100万;一种认为,有1500万。但这些数字都是单靠估算得来的。目前最科学也最有权威意义的数据是2001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共同进行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课题研究并披露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提供的1998年的统计数据1480万人。据有关人士透露,上述意见已经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接受,并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依据之一。

面对城市贫困的问题,我国实行了“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从1993年上海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9年在全国各城市陆续普遍实行以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1》统计,到2000年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增加到402.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7.2亿元。到2001年9月,从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捐助工作会议上再次传出消息:这两年,政府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全力解决“应保未保”问题,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人口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到2001年年底,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达1100万。

三、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1、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的足额发放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在缓解城市贫困问题上效果显著,切实解决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截至2002年4月,全国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1938万城镇居民中,共有1393万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2、“就业保障”是积极的就业脱贫手段

(1)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其实现就业

建议政府把职业培训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措施,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免费对贫困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传递,指导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开展对贫困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劳动者中有创业意识者的“创业培训”,他们的创业可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再就业机会。要帮助贫困劳动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2)做好对贫困劳动力的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就业机会变成现实

在保持稳定的招聘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逐步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和居委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为便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没有承担“交通费”的能力了。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大力推行“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合格、身体适合、不挑不拣的贫困人员,保证其迅速上岗。

社区服务业比较适合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再就业。它具有就业空间大、投资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低、女性占有优势和居民愿意本地人提供服务的特点。目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准入问题。允许贫困人口以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方式就业,减少就业准入的成本;二是解决居民的信任问题。通过社区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提高居民对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为其创业的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

政府要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并帮助贫困人口中的创业者进行工商注册。要通过建立社区再就业中心、自立市场、再就业基地、社区生产自救劳动组织、街道家政服务部等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建立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提供小额贷款。实践证明,在城镇实施小额信贷,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要利用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中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公司和协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信用担保功能。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在整体缺少就业岗位,以及其它政策措施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贫困人口的办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给予贫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强。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探索。比如上海市就通过购买公益就业岗位的办法,解决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再如,沈阳市为解决贫困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免费为全市2500名特困人员安装了公用电话亭,为其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贫困问题成为中国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不平衡心理产生,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贫困的歧视性看法,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稳定是一切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只要每个人都将贫困作为整个社会应付的责任,而不是由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自身的原因,那么贫困问题的解决就会进入到一个良好的阶段,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贫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彦昌.城镇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贫穷范文篇5

[关键词]“贫困恶性循环”论,县域经济发展,以面促点,点面结合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研究

美国发展经济法学家纳克斯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这种“贫困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水平低,而低储蓄能力又会导致资本稀缺,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再次进入低收入水平,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低收入意味着购买力低下,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引诱不足,产生资本不足影响产生规模扩大的问题,从而又进入低收入水平,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可用图1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资本不足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要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2、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理论解释

安徽61个县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1.7%,县域范围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形成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但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却是相对滞后的。根据“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县域范围内生产率降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关系。

首先,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来,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提高,形成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段级,巨大的农村市场无法打开,投资引诱力明显降低,资本不足的问题明显凸现。

其次,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就业空间狭窄,就业空间狭窄又反过来影响资本存量。安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县城经济成为消化这一劳动阶级的主干力量。但是资本存量不足始终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于是众多的劳动力被迫外流。劳动力外流意味着人力资本稀缺,这一状况又会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影响生产者再投资信心。

最后,县域范围内的国有企业资不抵债,频临破产,而民营企业又不能充分健全发展,在国有企业资本无法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无疑是填补这一缺陷的“巨头”。但是,安徽人均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水平随之下降,加上县城范围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不具有诱惑性,无法启动巨大的民间资本,这里资本闹置,县城经济无法发展。

3、对安徽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安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安徽县城以济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发展安徽县城经济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其他市县的发展模式,应根据本地区特有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特殊的发展模式。我认为可以认以下几个立方做出努力。

(1)县城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自力更生,不能盲目地出口求发展,安徽地处中部,且大部分县处于山区,县城经济居于内向型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大量外资,扩大出口量来发展县城经济足不切实际的。因为县城范围内的投资环境和出口或本都明显比不上治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只有通过自力更生发展好才地经济,才能顺利引进外资。

(2)进行企业改制,有效盘活资本存量,具城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时能进行破产清算的坚决给予清算,同是能进行民问资本投资?牍傻募峋龈?韪闹啤U庋?焕矗?湍苡行?滔兄米时荆?粲妹窦渥时尽H绻愕孪厥敌小懊窠?谕恕狈秸胧保?妨?澳苁鄄蛔猓?茏獠话??芷圃蚱疲?斯芍乒伞钡乃悸贰R?济裼??米夤彻??76家,盘活资本5.6亿元。

(3)、做强做优白酒产业,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白酒产业是安徽的传统产业,且在全国的酒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涌现出很多全国名牌,如“古井”、“明光”、“口子”。安徽在发展白酒产业中具有先天优势,诺如,悠久的酿酒历史,独有的酿酒水源和农作物,而且白酒业本身是利税的大户,发展好白酒产业,对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各县应据据本县实际情况。适当发展白酒业,有条件的县是可以确立“以酒立县”的发展思路。

(4)千方百计地增加家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如向增加农民收入,安徽应该走自己的独特通路。对于地处山区的农民,可以实行椐据本作物的多样化、专业化来增加收入;对于处于平厚地区的农民,可以实行集体化规模生产,成立“农立一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发展的农业,必然能劳动工作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县城经济的发展

贫穷范文篇6

一、岚县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困境

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与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相连,与城区直线距离各为1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岚县地势平坦,拥有全国第二大露天矿体,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岚县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仍属部级贫困县。岚县的教育一直以来发展很缓慢,不仅不能满足县域内群众接受一般教育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一)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

1.现有学校数量太少,不足以满足群众上学的需求。目前岚县全县有小学124所,在校学生13659人;初中17所(含民办3所),在校学生6838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347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036人。岚县县城仅有1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5所初中(含民办3所),3所小学,1所幼儿园,现有的学校数量完全不能满足群众对上学的需求。如按城区人口统计,仅县城就需要10所左右的幼儿园,而目前县城仅有县机关幼儿园1所。现在有村办幼儿园2所,村办学前班26个,但这些村办学前班大都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由于公办教育资源短缺,农村地区私立幼儿园较多,如与县城一河之隔的东村镇高崖湾村,人口不足500人,但办起了2所私立幼儿园,不仅满足了本村幼儿的上学难问题,也吸引了其他临近自然村的幼儿来上学,但是办学条件较为简陋。高中教育资源也极其不足,1所普通高中根本无法满足初中生升学的需要,因此,多年来岚县初中生学业压力特别重,升学竞争十分激烈,高中入学率仅为34.5%。一些经济情况稍好的家庭一般将子女送入临近的吕梁市、忻州市、太原市城区的高中学习,高中生源流失十分严重。

2.现有学校硬软件太差,与标准化学校要求相距甚远。2008年山西省颁布《山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全省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加固改造,提高了中小学校舍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舍面貌得到改观。岚县也不例外,岚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涉及项目学校105所,其中加固70所,部分加固和重建19所,原址重建10所,异地迁建6所。到2011年,所有项目全部竣工,全县所有中小学校舍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无论多么偏远的农村学校校舍依然如新,但是其他如操场、图书室、实验室、教师休息室的配套设施却不齐全。由于岚县财力有限,几乎所有学校都未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且不说乡村学校的条件,就是县城学校的条件也只能提供正常教学的需要。岚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岚县高级中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仅有的实验器材还是靠学校贷款购买;课程改革所需配套设备几乎无法配备,音、体、美等专用教室都没有;理、化、生实验室陈旧,设备老化;至今仍无学校图书馆,学校操场仍为土质操场。县城城关小学,拥有30个教学班,2200多名在校生,但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仅2平方米多点,校长称“上操都排不开队”。县城唯一的公立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生活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小一点的班约45人,生活活动场地仅36平方米,大一点的班约50人,生活活动场地仅47平方米。校舍陈旧,设备不齐全。县城红旗小学校长称该校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图书室、阅览室完全没有,厕所尤其是女厕所严重不足,“76位女教师共用一个蹲位,苦不堪言!”岚县职业中学,连现在的校舍都是租赁私人的。可想而知农村学校情况就更加糟糕了,与标准化学校的差距相去甚远。

3.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师资培训不足,整体质量偏低。岚县教师核定编制为2042人,现在实有1871人,缺编171人。教师结构性短缺十分严重,农村学校的音、体、美、信息、通用技术等专任教师严重短缺,这些课程只能由其他教师兼任,多数学校基本不开设这些课程。农村小学师资不足,代课教师占很大比重,如普明镇段峪小学,有教师3人,其中2人为代课教师,后祁村教学点有教师2人,均为代课教师,马坊村教学点,有教师4人,3人为代课教师。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全县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的机会不多,全县教学质量偏低。近年来周边县市教师待遇远高于本地,一些优质教师资源一直有向外流失的趋势,使本来就不利的局面雪上加霜。

(二)政府对农村教育逐渐重视,但政府财政性收入不高使农村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虽然岚县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发展一直滞后。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但是与吕梁市整体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岚县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2009年,吕梁市财政收入为165.42亿元,岚县仅1.46亿元,在吕梁13个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不足全市的0.9%。就连前几年与岚县差不多的临县、兴县、方山等周边县也分别达到了4.9亿、3.58亿、4.18亿。虽然岚县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县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坚持“四个优先”,即年初安排预算时优先教育,资金调度优先教育,年终超收追加预算时优先教育,制定优惠政策时优先教育;县政府还在全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实施“蛋奶工程”,为住宿学生和教师每天每人发放2个鸡蛋和1杯牛奶,惠及师生3782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岚县提出“五大建设”的战略目标,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大教育建设”,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把发展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是由于岚县总体经济状况不是很乐观,财政收入不高,对教育的投入仍显得捉襟见肘。如2008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6973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26.8%,比例较高,但是对于岚县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十分稀缺的县域,这一投入仍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若按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岚县学校配齐设备、设施仍需1亿多元。

(三)城镇化下的农村教育正发生剧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仍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近十年来是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较快的时期,2000年城镇化率为36.2%,而到2010年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49.68%。高速的城镇化进程给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与不适。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剧减。为此,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1]。岚县教育局也根据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岚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对偏远地区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如重点加强了岚城、普明、社科、古城、王狮、大蛇头、上明等7所乡镇初中的整合,逐步将生源较少、教学条件差的顺会、界河口、土峪等5所初中改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学方面,全部撤并了三级以上的复式小学,在全县建成大蛇头小学等20所寄宿制小学。另外岚县还提出“控辍保学”的策略,在交通不便的一些农村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因撤并造成学生失学的村重新恢复教学点,全县目前仍保留了71个教学点。虽然很多教学点是由于村民的强烈要求而保留的,给村落内适龄儿童上学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农村学生生源继续减少,给这些教学点的生存带来了危机。

如普明中心校辖8所小学,各校(包括教学点)的学生数量稀少,因此继续适时地进行布局调整仍有必要,具体情况见表1。虽然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进行布局调整的同时,我们还需重视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其他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编制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寄宿制学校缺少工勤编制,给教师和学生的住宿、吃饭带来很大的麻烦,多数学校学生的住宿是由教师代管的。如在普明中心校,8所小学里只有3所有工勤人员。一方面有的学校领导没有专门的编制,以致占用教师编制,使教师资源更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减少,继续按照师生比制定教师编制已显得不合时宜,很多教学点的教师按标准已超编。因此,需要变革现在的教师编制标准。另外对于岚县这样的偏寒地区,由于冬季取暖问题,学生公用经费额度也应相应提高,据了解岚县一般学校的冬季取暖费用几乎占到了学生全年公用经费的4至5成。

二、贫困县治理农村教育的一些思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农村教育长效发展的根本制约岚县农村教育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其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的教育投入不足,以致在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上供给的落后,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因此,对于解决贫困县教育发展问题,最终还需该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岚县经济实现可持续跨域式发展是可能的,岚县政府应审时度势,抓住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机遇,改变岚县以往依托内部资金、产业链短、能耗大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创优环境,引进外资,利用大企业先进的经验治理理念,将岚县所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转变为岚县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土豆文化”,做好土豆深加工产业链、土豆餐饮等,使之成为岚县的特色产业;利用各方面人力、物力资源,尽快修建铁路,融入全国铁路网,融入太原经济圈,为岚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岚县在发展思路上已做了积极的调整,如提出实施大项目、大生态、大教育、大民生、大环境“五大建设”,打造富裕、文明、宜居“三新岚县”的转型跨越战略,力求走出一条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不重视农村教育一般都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效益的非农化,即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不会再回到培养他的地方去做出直接的贡献,也即陶行知在1926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所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2]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事业投入的巨大性、效益的迟缓性,教育不但不会带来即时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很耗财力、物力,而一届政府任期有限,为了形成政绩,一般对教育都采取冷漠态度。虽然国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经费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县财政分担,但是县级财政支出的很大部分仍是用于办理教育,教育投入成为县财政的主要支出部分,这对于财力有限的县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因此,考虑到全国的地区差异,我们需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层级,加大中央和省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对教育的重视与否与其经济发展好坏并无必然联系,即使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也应实施“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会带来即时的经济利益,但我们要摆脱从眼前利益与局部利益看问题的狭隘主义观念,从一个地区长远利益考虑,从一个国家全局利益考虑,开源节流,多方面筹措教育经费,减少浪费性支出,将民生放在首位,将教育事业置于民生事业的首位。

(三)重视教育改革,开展教育实验,积极探索出穷县办优质教育的路子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有钱的教育,贫困县办理教育不能受制于教育经费。历史上很多好的教育范例并非都有充足的教育经费,要办好教育关键还在于教育内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如时下著名的杜郎口中学,也不过是一所镇中学,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敢于探索、敢于实验、敢于打破常规。但地方政府和学校一般都具有进行教育改革的惰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大,群众对升学率期望高,地方政府一般将高考升学率作为其办教育的最大政绩,视维持或提高高考升学率为一届政府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进行教育实验、教育改革要冒风险,一旦不成功将直接影响升学率,在此种现实下,不管国家再怎么进行“教育改革”,地方政府、学校对教育改革始终不抱积极的态度,这样就造成如岚县一般经济滞后教育也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高考改革的滞后性,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仍旧没有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因此,改革制约教育发展的高考制度应加快步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不再以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教育评价标准,鼓励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新方法。可以说,我国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以县为单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而当前也正值我国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关键期。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3]因此,要抓住当前重视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和机遇期,以县为单位,鼓励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实验,争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教育发展道路。

(四)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建设相结合,实施“村校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此后,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火热地开展起来,近年来岚县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几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落里硬化了道路,安置了路灯,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线电视网、自来水网等也逐步铺开,一些村在人流集中的地方安置了体育锻炼器材等。新农村建设后岚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与新农村建设不一致的是:农村人口锐减,农村学校萧条,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布局调整被撤销,校园荒芜。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进行,根据人口集中程度,规划好农村学校布局,同时可以试行“村校一体”,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内容与农村学校建设相结合,如村图书馆可以设在农村学校里,村运动器材也可以设在学校里,由学校来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为农村学校建设节约资金。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改善,亿万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也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往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学校在改变农村精神面貌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五)重视城镇化给农村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探索出适合城镇化背景的农村教育道路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及其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特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城镇化给我国农村教育带来的挑战。城镇化使农村适龄儿童向城镇转移,一方面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面临撤并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城镇学校生源增加,在中心村、镇需建立好寄宿制学校,在县城需扩展现有学校规模,提高学校容纳学生的能力。在布局调整之外,我们更应当做好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情况的教师编制、公用经费、校车、师生住宿等制度。如增加学校工勤人员编制,改变以往以学定编为以点定编,对农村教师实施奖励制度(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建好农村教师周转房,适当增加学校公用经费额度(用于冬季取暖),一些学校应配备校车等,使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果得以巩固,使农村教育质量得以逐步提高。

(六)广纳贤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配备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教师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不仅是中部的岚县,在我们去过的教育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如天津静海县、河北三河市等地方教师资源也不是很充足,教师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岚县这样的贫困县,一方面经济条件不允许引进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不少“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制约对新教师的接纳。因此,清理这部分“在编不在岗”的教师对于贫困县而言是十分棘手的也是紧迫的任务。

贫穷范文篇7

“油多了欠好。”记者劝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分,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需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照样在记者在场的状况下,假如是平常,她只需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许6毛钱的白菜。

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3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爸爸妈妈,一共有9个人。2003年,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一切粮食,借遍了一切能借钱的亲属伴侣,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地点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但是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本人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膏火只能渐渐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助,还在学校请求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时机。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天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算,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不敢上街买道理,一要花车资,二来道理贵。前几天真实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真实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衣,值19元。

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专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越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时期基本生活费用难以到达学校地点地最低伙食规范,且无力交纳膏火及置办需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证”。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穷女大学生调查申报》显示,在普通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到达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后代家庭

承受调查的贫穷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穷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域,乡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短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还,因为近几年城市贫穷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目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对诸多坚苦。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穷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穷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他74.7%来自乡村。来自城市的贫穷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要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穷女大学生是孤儿。别的,15.7%的贫穷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后代家庭,84.3%的贫穷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许两个以上后代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穷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程度都很低,在校时期基本生活费用难以到达学校地点地最低伙食规范,且无力交纳膏火及置办需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证。调查显示,贫穷女大学生的爸爸妈妈每月能付出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穷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穷女大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才能购置学习用品,49.8%的贫穷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穷女大学生没有购置服装的经济才能,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置化装品,还有31.5%的贫穷女大学生月支出才能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穷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穷女大学生生活坚苦,只能靠勤工俭学牵强维持;有42.2%的贫穷女大学生生活严重,手中的钱必需专心方案,才干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穷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坚苦,曾经无法维持,不能持续上学。

84.7%的人接受经济坚苦的压力

由于贫穷,女大学生们接受着宏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障碍。调查显示,84.7%的贫穷女大学生接受着家庭经济坚苦的压力;60.2%的接受着膏火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接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接受着学习严重的压力;还有28.1%的接受着测验不睬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议论钱方面工作的压力。

在生活中碰到坚苦时,28.2%的同学不肯让别人晓得本人的苦衷,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吐,31.4%的选择向目前的同学倾吐,28.0%的向家人倾吐,17.4%向学校、教员倾吐。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穷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穷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要9.6%贫穷女大学生有休闲、文娱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首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辨别为50.3%和45.5%。

贫穷女大学生为了膏火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调查决温饱问题,基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本、材料等,更谈不长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穷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穷女大学生不买化装品。

仅有4.1%的贫穷女大学生赞成爱情

由于经济的贫穷的情况的压力,谈爱情对贫穷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浪费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穷女大学生持赞成立场;有34.7%的贫穷女大学生以为无所谓;有26.8%的贫穷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穷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贫穷范文篇8

一、指点思想

根据《村庄扶贫纲要(2011—2020年)》和《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辟规划》精神,以待遇本,为民解困、改善民生,真实推进谐和社会树立,不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运转质量,深化睁开扶贫帮困义务,出力改善我区村庄贫穷农户和出发生涯前提,提高贫穷人口的自我展开才干,加快贫穷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办法。

二、目标义务

根据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消弭绝对贫穷现象的总目标,连络各街道(镇)理论,方案用一年的时间,对我区黔灵镇沙河、改茶、三桥、黔灵、宅吉、东山、安井村,金关街道干事处金关、蔡关村算计十个村,其辖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的56户92人贫穷人口(个中,扶贫户1户3人,扶贫低保户24户50人,低保户31户39人),经由扶贫帮困等方法,确保其家庭人均收入抵达1196元以上(各村扶贫开辟减贫义务数见附件)。

三、义务原则

(一)瞄准贫穷人口的原则。把有劳动才干的贫穷人口作为扶贫开辟的重点对象。

(二)开辟式扶贫的原则。以贫穷地区贫穷人口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辟财富化扶贫帮困。

(三)综合开辟、详细展开的原则。按照树立生态优胜,出产展开,生活生计裕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文明的新村庄的标准,加强贫穷地区水、电、路、气、房、厨、厕、圈、林、电视、通讯等基础设备和科、教、文、卫、保、计生等社事业展开,促进贫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详细展开。

(四)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的原则。改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发扬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强不息,首要依托自身的气力改动贫穷落伍容颜。

(五)政府主导、全社会一同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扬政府主导的结果,接收局部联动,调动全社会参与,强化组织指点,加大扶贫投入和义务力度,加快扶贫开辟过程。

四、义务重点

(一)抓好“财富化扶贫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扶贫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用工需乞降贫穷村庄农民就业意愿的协作与交流,积极树立扶贫龙头企业择优选用贫穷人口劳动力的平台。加大贫穷家庭青丁壮转移就业培训,拓宽贫穷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渠道,逐步完成一户扶贫低保贫穷户转移就业一人。

(二)与三个树立年及“四帮四促”义务相连络,抓好局部定点结对帮扶,起劲构建大扶贫花样。为更好地促进“两项原则”的有效联接,按照应扶则扶,应保则保的原则,56户92人绝对贫穷农户,个中扶贫户1户3人,扶贫低保户24户50人,接收指点包村、局部包户和原则进行帮扶;对低保户31户39人归入民政低保。

(三)进一步完满村庄包管救助原则,提高包管救助标准。落实分类救助,对重度残疾人员、特殊贫穷启事、严峻疾病的村庄绝对贫穷家庭执行应时救助;完满村庄贫穷人口医疗救助原则,对绝对贫穷人口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给予全额津贴;对村庄绝对贫穷家庭内,曾经损掉劳动力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满16岁的青少年以及在校的学生进行基本生活生计津贴。

(四)加大投入力度,包管村庄贫穷人口住房需求。处置绝对贫穷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本市最低住房面积(15平方米/人)和现有住房漏雨、潮湿、风险等住房坚苦。

(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贫穷人口就业。对零就业的绝对贫穷家庭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效力、落实就业扶持力度,尽快促进就业。

五、包管方法

(一)加强指点,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局部要将脱贫减贫方案分化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区扶贫开辟义务指点小组要真实发扬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和企业扶贫帮困的结果,继续实行扶贫义务党政首要指点担任制,进一步加强新一轮扶贫开辟义务钻研,抓好贫穷人口进退动态监测管理。

(二)加强投入,落实经费。发扬扶贫开辟政府主导结果,要加大扶贫开辟年度预算,处置扶贫开辟义务所需资金投入,要多渠道、多方法,添加扶贫投入,落实资金担保扶贫开辟义务顺利正常睁开。

贫穷范文篇9

一、近十年扶贫开拓获得的首要成果

年以来,我县依照“一体两翼”的发展形式,切实加大扶贫开拓力度,认真施行扶贫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基本设备不时完善,乡村支柱财产逐渐构成,扶贫工作获得了分明成效。

1、群众收入不变增进。岁尾,全县农大家均纯收入为2626元,比2001年净增1214元;贫穷人口为10.51万人,比年削减4万余人,5万余贫穷人口完成不变脱贫。

2、基本设备逐渐改善。近年来,我县不时加大财务、信贷扶贫资金投入,贫穷地域交通、水利、基本农田、安全饮水等基本设备建立获得增强。施行“通晓”工程项目151个村、590.6公里,省方案村级公路维修项目170个、375公里;完成人畜饮水项目37个,处理饮水困难群众4.5万余人;革新乡镇卫生院、农田水利设备建立等其它基本设备项目54个,为贫穷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优越的基本。

3、财产开拓初具规划。施行财产开拓扶贫项目185个,为贫穷群众脱贫致富供应了有力的财产支撑。加大以茶叶开拓为重点的农业财产扶贫开拓力度,新开、低改经济林1.5万余亩;加速发展以肉牛、生猪、山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累计发展养殖业1.2万余头(只);帮扶科技示范村5个、扶持种养大户250户。增强生态动力建立,累计投入财务扶贫资金252万元,建成沼汽池2100口。

4、农民本质有用提高。施行“雨露”方案以来,我县坚持以服务为主旨、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乡村劳动力适用技能培训、务工岗位技艺培训、乡村转移劳动力技艺培训,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458人、安顿就业2458人,完成适用技能培训1.1万人,科技下乡85次、发放乡村适用技能材料手册2万余册,有用提高了乡村劳动力的全体本质。

二、下阶段扶贫开拓工作面对有利前提和时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坚持开拓式扶贫方针,对扶贫开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对贫穷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年中心和省委省县政府持续加大对扶贫攻坚县的扶持力度,特殊是在乡村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护农、扶农、强农的政策,综合反映出当时国家财力向乡村倾斜,多种资本向乡村地域、贫穷地域会聚的大好情势,这为加大扶贫开拓力度,综合处理乡村贫穷问题带来了可贵的时机。

1、新的扶贫大纲出台,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供应了优越的政策保证。过去十年扶贫政策让贫穷群众获得了良多实惠和发展,这些政策在将来十年将持续连续,并且有所增强。近期,各级扶贫部分做了很多的调研,为扶贫政策系统调整和增强供应了有力根据。中心审议了2011-2020年《中国乡村扶贫开拓大纲》,一系列有利于下阶段扶贫工作的政策、办法行将出台,这将为扶贫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必将为贫穷地域的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特殊是行将施行的集中连片非凡困难地域重点扶持政策,以及少量民族地域、贫穷山区的特殊扶持办法,都将为贫穷地域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时机。

2、县域经济疾速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带来了强壮推力。近些年县委县县政府突出“四个加速”发展重点,奋力后发赶超,水电、矿产和林农产物加工三大支柱工业支撑县域经济疾速发展,年完成地域生产总值94.8亿元、财务总收入7.62亿元,工业产值到达138.4亿元,在全市领先打破百亿元大关。城镇化建立疾速推进,官庄、等一批乡村小城镇建立已具特征和规划。县域经济实力的疾速增进,为扶持乡村建立供应了强壮的支撑动力,涉农支出在普通财务预算支出中比例到达40%,具体带动了我县贫穷地域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带来了强壮动力。

3、过去十年扶贫成效,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本。一是组织指导有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注重扶贫开拓工作,实时成立了扶贫开拓指导小组,坚持了帮扶责任准则,执行县团指导包片、县直部分包乡、乡镇党员干部包村到户的三级扶贫开拓机制,进一步了增强了指导、单位和小我的责任。各乡(镇)也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装备1-3名专职或兼职的扶贫专干的扶贫开拓工作小组,切实保证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二是体系体例机制更顺利。十年的扶贫开拓工作,发明和积聚了珍贵的工作经历,不时创新扶贫开拓体系体例机制,坚持健全了扶贫开拓对准机制,本能机能部分切实增强和完善了扶贫机构各项准则建立,扶贫开拓项目效益逐渐展现,扶贫专项资金治理更为规范,为扶贫开拓工作供应了久远保证。三是扶贫步队添力气。一直注重增强扶贫开拓步队建立,培育了一批熟政策、懂营业、勤贡献的扶贫主干步队,明确了县扶贫办作为全县扶贫开拓的综合协调机构,积极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保证了扶贫开拓工作正常开展。

4、各级县政府高度注重,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营建了优越气氛。扶贫开拓工作关乎国计民生。国家非常注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中心财务也赐与了大力支撑;各级当地县政府也非常注重,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也积极赐与配套保证。虽然我县当地财务困难,但赐与扶贫投入的配套资金也在逐渐添加,发动社会参加扶贫事业愈加普遍,大扶贫格式愈加稳固,扶贫的双轮驱动政策效益愈加展现,这些都为下阶段扶贫工作营建了优越的社会气氛。

5、财产发展不时加速,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供应了强壮的支撑效果。新期间贫穷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向市场,处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处理收入不不变、不成靠的问题。过去那种给钱给物的作法,很难稳固建整扶贫效果,农民收入也很难提高,财产化扶贫是已成为新期间扶贫开拓的主要办法和有用路子。近几年,我县立足资本优势,财产构造不时优化,财产规划不时扩展,财产支撑才能不时加强。农业财产化历程不时加速,初步构成了茶叶、油茶、水产物、中药材等特征农业;工业经济疾速发展,构成了水电、矿产物加工、农林产物加工三大主导财产;新型旅行财产不时升温。随着财产发展的不时加速,财产规划的不时扩展,为财产化扶贫项目标立项、培养和发展供应了强壮的支撑效果。

三、扶贫开拓工作面对的困难和应战

近年来,我县的扶贫开拓工作获得了分明成效,乡村贫穷相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然则,因为非凡的县情,我县乡村面对的贫穷问题依然严厉,乡村贫穷面大、贫穷水平深,基本设备单薄,财产支撑才能不强,农民技艺本质底等问题还没有获得基本性改动,扶贫开拓工作任务依然非常艰难。

1、贫穷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贫穷面大。到岁尾,我县还有贫穷人口10.51万人,占全县乡村人口的20.6%,假如国家提高贫穷规范,这个数额还会更多。二是贫穷水平深。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元,辨别只要全国、全省均匀程度的61%和70%;农大家均纯收入2626元,辨别只要全国、全省均匀程度的44%和47%。三是贫穷群体非凡。全县有移民人口14万余人,是全国人口和什物搬家指数最大的县。移民搬家后,招致很多生产材料损失,基本设备单薄,生产生活前提极端掉队,贫穷景象非常突出,是我县贫穷人口的主体。

2、乡村基本设备单薄。近年来,经过施行扶贫开拓,我县乡村基本设备有了较大改善,但因为基本差、基础薄,当前乡村基本设备依然非常单薄。一是交通前提掉队。全县公路密度只要48.94公里/100平方公里,衔接县外的大通道只要一高速(常吉高速)一国道(319国道),还有近30个村没有通公路,交通设备掉队成为制约发展一大“拦路虎”。二是供电设备掉队。乡村电网革新面只要45%,供电才能不足,乡村群众用电难、用电贵的景象比拟遍及。三是群众饮水困难。全县有403个村、29.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辨别占全县的86.5%、45.8%。四是群众就医困难。因为乡镇卫生院设备掉队、村卫生所建造不全,且前提有限,绝大大都农民群众就医存在困难。

3、乡村财产支撑才能不强。一是规划不大。当前,我县的农业优势财产首要有茶叶、水产物、生猪等,个中茶叶面积3.8万亩、网箱养鱼3万口,年出栏生猪32.9万头,总量不大,人均据有量少。二是结构不合理。我县的农业优势财产首要集中在少量几个乡镇,个中茶叶首要散布在官庄等4个乡镇,网箱养殖首要散布在陈家滩等2个乡镇,大大都乡镇财产发展水平不高。三是构造不睬想。有茶叶、水产物、生猪等优势财产首要集中在种养大户,个中茶叶栽种大户的茶园面积到达982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7%;水产物养殖大户的网箱养殖到达1万口,占全县网箱总数的33.3%;生猪养殖大户的生猪养殖量到达13.16万头,占全县年生猪出栏量的40%,大大都农民不足财产的有力支撑。

4、因灾致贫景象非常突出。天然前提恶劣,全县山地上积68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8.1%;人均稻田面积1.05亩,特殊是库区10万移民人均稻田面积不足0.3亩。地质构造非凡,库区终年高位蓄水,洪涝、地质灾祸频频,“十年九灾”,是省防汛工作重点县。据计算,自2000年以来,我县十年间共发作洪涝地质灾祸30屡次,乡村基本设备和群众财富损掉宏大,因灾致贫景象非常突出。

5、“整村推进”有待增强。我县有208个省定扶贫开拓工作重点村。2005-年,我县先后施行了三轮“整村推进”工作,个中第一轮完成51个“整村推进”村,第二轮完成47个“整村推进”村,第三轮完成30个“整村推进”村,当前还有80个贫穷村没有施行“整村推进”工作。还,因为贫穷村基本单薄,加上财务扶贫资金不足,已施行“整村推进”的128个村,尚未能从基本上消除贫穷。

6、农民本质亟待提高。我县有乡村劳动力30余万人,文明水平遍及偏低,个中初中文明水平的占75%,高中以上文明不到12%。在现有的务农民员中,参与过农业技能培训、拥有农业生产才有所长的只占20%;在10万多外出务工人员中,参与过就业培训的不足1万人。农民本质不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进。

四、扶贫开拓工作的考虑与建议

第一,增强基本设备建立,夯实贫穷地域脱贫致富基本。脱贫致富,基本设备建立要先行。建议中心把大力改动乡村基本前提作为推进贫穷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归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应保证国家财务每年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递增幅度不低于财务收入的增进幅度。二是国家在坚持扩展内需战略的总投资中,应划出一局部投资专项,集中投向贫穷地域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利设备、电网线路、危房革新和人畜饮水工程建立。三是针对贫穷地域本身发展才能弱等实践状况,国家应适度提高乡村基本设备建立的投入规范,并免去重点贫穷县的扶贫项目配套资金,以缓解贫穷地域的资金压力。

第二,加大财产扶贫开拓力度,提高贫穷农民自我发展才能。脱贫致富,财产化扶贫是关键。要努力把财产扶贫开拓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究变“输血”为“造血”的财产扶贫开拓新路子,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才能。一是要依托资本优势,确立财产定位。要立足基本县情抓财产,充分发扬资本优势,做大做强传统优势财产项目。二是要依托比拟优势,发展特征财产。充分发扬当地特征财产优势,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路子,不时扩展县域经济规划,构成支柱财产和拳头产物。结合贫穷村、贫穷人口的散布情况,一致制订项目施行方案。明确开拓目的、建立内容、政策办法和资金起原,构成财产、项目、资金一致协调的开拓机制。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财产链条。重点培养有必然规划、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不时提高农产物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经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才能,指导龙头企业和贫穷户构成产、加、销好处一起体,使更多的贫穷户步入财产化运营的轨道,来添加农民收入。四是依托科技提高,提高财产效益。把科技推行使用贯串于财产化扶贫的一直,用科技优化财产构造,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坚持狠抓农民综合本质科技培训。

第三,增强就业服务指导,建立贫穷地域农民增收平台。建议国家和当地县政府坚持劳务输出的战略取向,专门坚持贫穷地域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机构,进一步加大农民技艺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本质;采取多种办法,鼓舞企业拓展渠道,发掘潜力,接收更多的贫穷农民到企营业工;想方设法支撑指导贫穷农民当场进行农业综合开拓,参加农业财产化运营,扩展务农就业收益,促进和提拔贫穷地域农民的生产生活程度;逐渐加大“农转非”力度,扩展城镇建立,让有技艺的农民进城久居,并从户籍、购房等方面予以优惠。

贫穷范文篇10

一、指点思维、遵照的准则

(一)指点思维:对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中心乡村任务会议、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力,环绕“两个新城”的建立和“12351”的开展思绪,对峙开拓式扶贫任务方针,依照“当局主导、全社会一起参加、可继续开展、自给自足”的准则,把根本消弭绝对贫穷景象作为任务目的,对乡村低收入生齿具体施行扶贫政策,起劲进步我区贫穷生齿自我开展才能,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具体协调开展做出积极的奉献。

(二)遵照的准则:

1.对准贫穷生齿的准则:把有劳动力的贫穷生齿作为扶贫开拓的重点对象,在扶贫开拓项目标布置上要对准贫穷生齿。

2.开拓式扶贫准则:以经济建立为中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构造,开拓本地资本,开展商品出产,改善出产前提,走出一条契合实践、具有特征的开展路途。

3.可继续开展的准则:扶贫开拓必需与资本维护、生态建立相连系,与方案生育相连系,节制贫穷地域生齿的过快增进,完成资本、生齿和情况的良性轮回,进步贫穷地域可继续开展才能。

4.自给自足、艰辛斗争的准则:充沛发扬贫穷地域广阔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明性,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首要依托本身的力气改动贫穷掉队相貌。

5.当局主导、全社会一起参加的准则。充沛发扬当局主导和群众主体效果,接纳部分联动全社会参加、整合伙源统筹规划、综合扶贫全体推进等办法,强化组织指导,加大扶贫投入和任务力度,加速扶贫开拓历程。

二、目的义务

自2010年展开乡村最低生涯保证准则和扶贫开拓政策有用联接扩展试点任务展开以来,共辨认出我区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穷生齿589户1179人,依据市人民当局《关于增强2011年扶贫开拓任务的施行定见》的文件精力,我区用两年工夫根本消弭绝对脱贫景象,处理贫穷生齿温饱问题,进步低收入生齿的收入,逐渐改动贫穷生齿贫穷景象。

2011年,完成390人脱贫义务,经过多种扶贫方法确保贫穷生齿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

三、任务重点

为实在完成本年我区390人脱贫减贫义务,逐渐改动贫穷生齿的贫穷景象,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一)抓好财产化扶贫脱贫项目,带动贫穷农户脱贫。一是依托贵州聚间谍贸有限公司在牛场乡施行灰树菇、巴西蘑菇的栽培示范、推行,接纳贵州聚间谍贸公司担任向协作社供应菌包种苗和技能培训,协作社依照企业技能要求组织农人出产,农人出产出的产物公司按保底价随行就市收买发卖,供应产销一条龙效劳的运作形式,促进贫穷农户脱贫;二是依托贵阳市白云区鑫源科技开拓有限公司施行大鲵养殖,接纳“当局指导、企业协助、协会牵头”的运作形式,养殖农户成立专业养殖协会,协会与公司完成无缝契约式对接,企业为协会供应优质种苗、技能效劳,并担任产物收受接管及署理发卖,处理一局部贫穷农户的贫穷景象。

(二)抓好贫穷户就业培训工程,拓宽贫穷农户增收就业路子。增强与人社、科技等相关部分的亲密协作,针对贫穷户劳动力技能本质低的实践,对有劳动志愿、有劳动才能的青丁壮贫穷农户接纳多方式多条理的方法进行各类技能培训,添加贫穷户的就业时机。

(三)抓好“定点结对帮扶”工程,起劲构建“大扶贫”格式。依照“当局主导、全社会一起参加”的准则,充沛发扬区直单元的定点帮扶效果,执行每个单元定点结对一个村,经过资金搀扶、技艺搀扶、就业搀扶等多种方式,协助贫穷农户改善生涯情况,逐渐改动贫穷景象。

四、保证办法

(一)一致思维,进步看法。本年的省委乡村任务会议上提出向“绝对贫穷”提议“总攻”,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到2015年根本消弭绝对贫穷景象。扶贫开拓是贫穷地域新乡村建立的前提和根底,是“第一民生工程”,是具体构建调和社会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需从计谋和全局的高度,一致思维,进一步加强做好本年扶贫脱贫攻坚任务紧迫感、政治责任感和前史任务感,增强指导,精心摆设,添加投入,确保脱贫减贫义务如期完成。

(二)明白责任,抓好落实。区当局将脱贫减贫义务归入各乡(镇)、各帮村单元的年度目的进行审核,各乡(镇)、各部分、各单元要进一步强化责恣意识,依照“任务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任务责任制,层层明白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强化责任追查。

各乡(镇)党委和当局要把扶贫开拓任务作为首要义务,明白指导和人员详细抓,并积极与定点帮扶部分对接联络,一起深化底层,摸清状况,研讨办法,连系实践,因户施策,逐户制订出实在有用地扶贫帮困详细方案和办法,使贫穷农户都能有针对性地享用扶贫帮困的各项救助,逐渐改动贫穷景象。

各部分、各单元要与“三定三帮”运动连系起来,自动深化定点帮扶贫穷村(户)结对帮扶,制订扶贫帮困方案,落实好帮扶资金、项目及详细担任指导和详细任务人员,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单元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