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2:14:36

评聘范文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江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职称评聘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实行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双轨制度。即获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不与工资待遇挂钩,只作为竞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第三条:联社专业技术职务每两年评聘一次,单年为新聘和续聘,双年为增聘,聘用时间为每年的首季末和二季度初。

第四条:所聘专业技术职务在本单位有效。外单位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原受聘的专业技术职务不继续沿用,待取得本系统专业技术资格、符合条件后重新聘任。

第五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江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所有在册劳动合同制职工。

第二章专业技术资格获得

第六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必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

(二)报考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必须具备:

1.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十年,取得助理资格满四年;

2.大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六年;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二年;

第七条:专业技术资格必须是经过全国经济类、会计类或工程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取得的,方为有效。

第三章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形式

第八条:同级聘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所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相一致。

第九条:低聘: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低于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审定,可以低聘。

(一)虽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但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等原因不能履行同级岗位职责和承担相应工作量的;

(二)任期考核或年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十条:高聘: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高于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高聘人员应是本社急需人才,具备所聘岗位职务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任现职满四年,工作业绩明显优于同系列同职级的其他应聘人员,年度考核为“优秀”。原则上只能高聘一个职务档次。高聘期一般不得超过二年,任期满则不再高聘。

第十一条:续聘: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已满,不能竞升上一级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但能胜任原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任期及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者。

第十二条:解聘:专业技术人员聘期未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单位可提前提出职称解聘。

1.任期内不履行岗位职责的;

2.任期内考核或年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3.经业务科考核,责令下岗的;

4.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的;

5.劳动合同被终止或解除的;

6.受到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和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内不得重新聘用原职务。

7.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自行离职或被辞退、开除、劳动教养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其聘约自行解除。

第十三条:辞聘:受聘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辞聘。

1.不能履行聘任单位聘约的;

2.因组织原因调动工作。

第四章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第十四条: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同时须具备以下条件,方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并能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

3.能胜任所聘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业务技能测试达四级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不满四年,可聘员级专业技术职务。

4.具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初级职务满四年,每年在县级金融简讯上登载文章1篇,可聘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亦同)。

5.年度考核为“优秀”,业务技能测试达三级以上,任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满四年,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者,在县级以上单位发表1~2篇理论文章者,可聘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亦同)。

6.高聘者除具备上述条件外,每年要有2篇以上理论文章在省级以上单位发表(续聘亦同)。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不聘任:

1.高聘,年度考核称职以下;

2.停薪留职;

3.全脱产学习一年以上;

4.连续六个月病假;

5.其他重大责任事故。

第五章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

第十六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为:

1.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评聘人员提出应聘申请书。

2.联社人事教育科根据聘任条件对申聘人员的资格进行初审。

3.初审合格人员提交社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

4.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结果报审批、备案。

5.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审批确定后要签订聘约协议书。

6.公布聘任结果,颁发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第六章专业技术职务管理

第十七条:经全国职称考试,获得中级以上资格者,可奖励2000元。

第十八条: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后,在任期内可根据工龄、任现职时间享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

第十九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由联社与聘任人员签订聘约协议书。聘约协议书采取书面形式,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二十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在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合同期内。聘期一般为二年,逢双年增聘的聘期为一年。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超过其劳动聘用合同期限的,以劳动合同期限为聘期。

第二十一条:聘约签订后,签约双方必须全面履行聘约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聘约的内容。如确需变更,双方应协商一致,否则,原聘约继续有效。

第二十二条:签约一方依据聘约条款提出解除聘约,须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经协商同意后方可解除聘约。另一方如无特殊情况在接到通知后一个月内不予答复,则聘约自行解除。

第七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设立村信用合作联社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主任委员由联社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联社副主任担任,委员由具备中级以上职务的联社有关职能科室的科长、基层部分信用社主任担任。

第二十五条:评审委员会职责。

1.根据《江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职务评聘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被推荐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进行审查。

2.依据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设置方案和聘任指标,对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予以评审、聘任。

3.依据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要求,组织对本系统在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评定,确认年度考核结果。

第二十六条:评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负责召集或主任委员委托副主任委员召集开会,以民主程序进行工作,经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参加讨论,且形成的决议超过全体委员半数以上赞成方为通过。

第二十七条: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成员可以连任。

第八章附则

评聘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PDCA

一、引言

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提出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的指导意见[1]。同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人〔2017〕5号),提出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重视师德表现、教学业绩等内涵,倡导分类考核、多元考核等,并对加强职称评审制度建设及监管,对专家遴选、评审规则制定、评审认定程序、监管、惩处等流程均提出了具体要求[2]。国家推进高校教师职称“放管服”改革对规范流程、加强监管的要求刚好构成了一个PDCA循环,即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内的完整工作过程[3-4],这个循环中具体环节的科学考量和系统设计,成为影响高校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计划(P):基于问题导向厘清职称评聘的目的和原则

高校职称评聘权利下放改革已经在本科院校进行了多年试点,并取得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在高职院校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强化,但职称评聘工作多数遵循评聘分开的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参考本科职称条件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经过集中的评审流程取得资格证书,再根据各院校自身岗位设置情况组织竞聘。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了院校岗位需求、个人岗位能力、职称证书三者之间相互错位,出现供需不平衡、人岗不匹配、水平同质化等问题。浙江省、福建省等率先探索了高职教育职称评聘结合改革[5-6],为高职教育基于问题导向、明晰逻辑起点和推动“放管服”改革机制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一)职称评聘权利下放的目的作者:单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权利下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聘用合适的人,深究其本意无非是想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结构,各院校根据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明确教师在专业、层级等方面的结构,统筹布局岗位设置;二是激发活力,各院校可根据当前发展需要设定和优化职称评聘的具体条件,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三是彰显特色,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标准,在评审条件制定上对工学结合育人、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成果予以倾斜,对不同专业学科建立不同的评审标准;在岗位设置上对重点支持专业领域予以倾斜等。(二)职称评聘权利下放的原则作者:单位:岗需匹配、评聘结合原则。在逻辑设计上,按照因发展需要明确岗位结构、因岗位缺口设置竞聘岗位、因发展任务要求设置岗位条件的逻辑主线开展评聘,保证岗位需求、能力需求、资格证书三者的统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在工作流程上,从岗位设置、评审条件制定到申报、审核、推荐、评审、公布等做到全程信息公开;在岗位设置、评审条件制定环节多方征求意见并经过科学论证与严谨审议;在评审实施过程中建立全流程的监管机制,保障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动态调整、能上能下原则。在长远规划上,职称评聘规则与程序必须跟随时展和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对评聘条件的调整,要紧随时代需求和学校进步需要,往往遵循水涨船高的规律,不断提升业绩条件;二是为了避免评前冲刺、聘后懈怠问题,定期开展全员竞聘,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执行(D):基于发展视角明确岗位布局及评聘标准

(一)基于专业发展布局核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与布局作者:单位:有岗位才会有聘任。教师职称评聘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岗位问题,而职称评聘“放管服”的目的之一就是下放岗位设置自主权,因此院校专业技术岗位布局必须经过科学设计。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一般要综合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总量,根据在校学生数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生师比的要求,明确教师的总量;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整体层次结构,应本着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原则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各职级人员总量的规划,公办院校还须结合人社部门对学校核定的各专业技术等级编制数进行规划;三是专业布局,须按照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将具体的岗位分配到相关专业,并基于院校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重点发展专业在师资配备和岗位设置上予以倾斜;四是师资现状,往往理想的规划与现实基础情况偏差较大,还需要从以人为本出发,对现有师资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引导、分步实施,逐渐提高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二)基于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评聘标准与职责标准作者:单位:有岗位就要有标准。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评”的条件标准和“聘”的职责标准,某种程度上评审标准与职责标准具有渐进关系,是对教师岗位水平判别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评审标准是对教师申报某一专业技术职务应事先具备的条件,是对评前工作成效和业绩贡献的考核;职责标准是获得聘任后应在工作中完成的基本职责要求,是聘后一定阶段内对是否满足岗位需求的考核标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职称评聘改革的长远效用。评审标准和职责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兼顾的原则。需求导向就是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需求为出发,基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将未来一段时间学校在各领域应取得的绩效(参考事业发展规划等)作为一个集合,将集合中的各个元素分解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标准中,并制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说明书。统筹兼顾包含几个要素:一是要将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与当前岗位的职责标准同步考虑,参照岗位说明书中当前岗位职责的量化指标,按照基本对等的原则制定职称评审业绩标准;二是做好科学分类,参照传统做法将专业技术职务按照教师系列、研究系列、实验系列等不同类别分组,同时在同一系列中也要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建立分类评价标准;三是要将政治素养、师德表现、违法乱纪等内容作为评聘的基本核查条件,建立职称评聘的基本门槛;四是要基于能上能下的原则,按照岗位职责对已聘人员进行周期性考核评价,建立可持续性的岗位优胜劣汰机制。

四、检查(C):坚持公正原则建立评聘流程与监管机制

PDCA循环的现代观点认为,在C的流程包括4C管理,即Check(检查)、Communicate(沟通)、Clean(清理)和Control(控制)[7]。职称评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准是否科学、流程是否合理、监管机制是否到位等将直接影响评聘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流程设计必须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保障评审全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适当的检查、沟通、申诉、处置窗口,避免不必要的争议,需要建立监管与惩处机制,避免各类渎职腐败发生。(一)规范评聘标准制定流程作者:单位:职称评聘是牵涉学院改革发展、教职工个人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前文所述,评审标准的制定应坚持需求导向、基于岗位布局规划和事业发展目标拟定,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师推动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分类考核的政策导向,按照不同类型的教师分类、分级制定评聘标准。为保障评聘标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标准制定须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提请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双代会审议后,提交党委会审定,并面向全校公开。(二)规范评聘组织实施流程作者:单位:在评审阶段,须建立“二审核、二推荐、二公示、三评审”工作流程,职称申报人提交申报材料后,首先所在二级单位对申报人的基本条件、材料真实性与规范性进行审核,结合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拟定推荐名单,并在本单位公示;二级单位公示后无异议后将相关申报材料提交至学校,由专门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形成学院职称申报推荐人员名单并公示;学院根据申报学科建立论文评审、学科组评审和综合评审两个程序,分别对申报人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做出评价,评委组成必须先建立评委专家库,通过随机抽取形式选取。(三)建立两级补正申诉与应急处置机制作者:单位:在职称申报、审核与推荐过程中,难免出现申报材料不齐、条件审核错漏、政策解读争议等问题,因此在工作推进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恰当的材料补正和争议申诉机制。材料补正窗口可以与两个审核流程结合,在审核过程中对存在材料不齐或不规范的予以及时提醒并允许补正;申诉窗口可以与两个公示流程相结合,在公示前需要对未推荐人员做好解释说明,并在公示期开设申诉窗口,建立申诉处置组织和流程,为教师建立通畅的申诉通道。对于产生争议或者因方案不明晰带来的相关问题,要建立职称评聘专门组织和应急预案,通过集体决议及时研讨解决相关问题。(四)建立多元监管惩处机制作者:单位:职称评聘也是涉及廉政风险的高危事项,存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权力行使风险;审核不严、推诿扯皮等工作作风风险;不坚持原则、弄虚作假等职业道德风险等,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机制。一是学校建立校级监管组织,对二级单位在审核推荐过程中存在的审核不严、违反原则的情况记录在案,作为对二级单位考核评价与处罚的依据;二是学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如建立职称评聘审核、推荐、评审的回避制度,建立各类不端行为的惩处措施等;三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职称“放管服”改革的监管机制,对各院校的评审标准、实施办法、评审结果等进行指导、审核和监控。

五、处理(A):坚持可持续理念建立经验积累与改进机制

(一)建立全流程经验积累机制作者:单位:教师职称评聘“放管服”作为一种改革,必然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无法一次性完善,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会衍生出标准边界不清晰、工作统筹不科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这项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须建立全流程的经验积累机制。在二审核、二推荐、二公示、三评审的每一个环节结束后,组织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召开分析研讨会,记录整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能够明晰解决方案并及时补正的,及时予以补正,对于无法补正的提出改进参考意见,在评审工作结束后集中研讨。在评聘整个工作流程需要设专人负责问题记录与整理,统筹安排问题分析研讨相关事宜,并作为下一轮评聘方案制定的核心人员。(二)建立总结与持续改进机制作者:单位:经验积累的有效利用是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关键,在每一轮评聘工作结束后须形成问题清单和专题报告,作为下一轮职称评聘方案设计的核心参考依据。具体改进的内容和途径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对评聘标准的改进,要结合本轮评审中收集到的概念模糊、界定不清晰以及原标准未涉及的新业绩成果、学院改革发展中需要拓展的成果等进行更正、补充和优化;二是对评聘流程的改进,结合审核、公示、推荐、评审等环节,对每个环节制定操作细则,形成工作标准;三是加强与评聘工作人员的培训与交流,集中学习研讨工作标准,广泛听取意见,提升工作专业化水平。

六、结论

评聘范文篇3

一、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条件不切实际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几乎都包括学历、资历、著作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计算机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行业、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致使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岗位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各单位的规模、任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按照统一的结构比例设置各级别岗位职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受到岗位职数限制,不能及时评聘相应职称资格;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因指标富余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测评、评审答辩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单一。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统一要求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考试仅在会计等系列开展,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4、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虽然按照政策规定专业技术职称已实行了评聘分开,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聘定终身、聘约管理弱化、竞争聘任力度不够、任期考核简单等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5、政工职称评聘政策缺乏连续性

河北省自2009年始,除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政工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已经停止,对于多年从事党群等政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转评其他系列职称自然处于劣势,即使能顺利转评到其他系列,晋升高一级职称也比其他同等条件人员晚了一年,这样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改进职称评审方法,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

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并将其客观量化,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2、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科学设岗、竞争上岗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资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

4、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期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必须结合岗位工作目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品质、业务能力水平、业绩成果等进行客观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程序、结果要全面公开,形成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实施续聘,废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同时,考核工作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一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以量化考核为主;二是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统一,以平时考核为主;三是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统一,以领导考核为主;四是考核现在与引导未来相统一,以考核现在为主。根据考核结果对专业技术职务进行重新聘任,从而达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

评聘范文篇4

一、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我国的职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65年,为初步萌芽,此时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属于任命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只评不聘;第二阶段是1966—1977年,为十年挫折,此时的职称评聘处于间断状态;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为苏醒阶段,此时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第四阶段是1986—2000年,评定制度成熟阶段,虽然此时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的是聘任制,但是这一聘任制流行形式,归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思想认识模糊,将职称评定制等同于职称聘任制;二是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不配套,职称与工资福利待遇息息相关;三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干预过多。第五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聘任制全面落实阶段,尤其是在2006年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动下,职称制度逐步从评聘制向聘任制推进。

二、现阶段我国职称制度形式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为更好的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现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9个省(直辖市)的教授职称评审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称制度主要分为单位内聘制和职称评聘制两种形式。

1.单位内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北京和上海属于典型的单位聘任制。2005年北京33所市属市管高校和成人高校就已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2009年上海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等56所院校中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这两个直辖市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契机,将聘任制进一步深化,政府摆脱了原先事事亲为的家长制束缚,相反更多地扮演宏观规划与调控角色,通过控制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宏观动态管理;而高校则在被赋予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聘任不仅完善了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岗、政府依法监督的高校用人制度,而且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实现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和维护了教师根本利益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从实际效果来看,单位内聘制也使高校获得了主动权,使学校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推动了学校“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融合的趋势。

2.职称评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7个省市当前仍以职称评聘制为通用作法,即实行评定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先评后聘,目前的这种职称评聘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历及资历条件学历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它不仅较好的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是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所在。研究发现,除广东省外其余6省市所定的条件基本一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就可以申报教授。而浙江、江苏则进一步针对新老教师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策略,明确规定40岁以下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是硕士学位,虽然一些省市暂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这已成为潜规则,高学历人员往往最有先天优势,最低也具有硕士学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出现大量年轻教师成为考博大军中的一员。而广东唯独将任职年限放宽为3年,这些微小政策的变化实际就是广东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

(2)教育教学条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把教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调查结果显示,这7个省市均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河北、天津、江苏、重庆、广东5省市明确申报人员必须讲授2门课程。新疆针对不同的教师从授课门数、课时量进行了区别对待:教学为主的教师,须承担两门及以上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任期内须承担一门以上专业课。浙江则只从课时数上对教师申报职称提出要求,即专业课每周授课4-6节,基础课每周授课6-8节。与此同时,河北、天津、江苏、新疆、广东5省市将“指导硕士研究生,或协助指导过博士研究生,或指导过青年教师或进修教师”作为一项申报条件,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当前大量年轻教师蜂拥教学一线,采取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帮扶制度,有利于帮助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达到优化教师队伍和梯队建设。而浙江、重庆2省市则并未谈及。

(3)业绩成果教师作为科研的主体,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此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职责,将科教兴国战略与培养人才理念紧密结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此,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教师的业绩成果要求也非常明确,主要从获奖科研、论文著作两个方面来衡量。获奖方面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主,如表1所示,河北、天津、江苏、重庆4省市明确了获奖等级及相应名次;浙江除以上奖励外又将精品课程纳入获奖范围;新疆将获奖作为一个优先条件,而不是必须条件。科研方面,除新疆、广东以外,基本比较一致,一般要求至少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对于论文著作方面,如表2所示,区别比较大,不仅论文总数各不相同,而且对核心论文的篇数差距也较大,这从一定侧面也反映出职称评审地区的差异性。

三、我国职称制度发展趋势及建议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变革。目前的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既是契机,又是挑战,职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的单位内聘制可以说是趋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目前而言虽然仅北京、上海已全面推广,全国其他省市并未完全推进,但这毕竟是国家今后的主导方向。评聘制作为当前主流,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单位内聘制改革的影响,也正发生细微变化,逐步向单位内聘制靠拢,有逐步融合之趋势,从原先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向重岗位、重聘任、重考核转变。实际上,就高等教育本身而言,职称制度不会消失,相反随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作用的凸显,职称的评价、激励作用会更加得到关注。学校在被授予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高校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可,学校的去行政化、法制化、科学化得到进一步加强,职称制度的内涵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地区情况、学校自身特点,并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1.未来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

鉴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的转换阶段,不同省市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性,虽然大多主要以学历资历、教育教学考核、科研获奖、论文著作等为标准,考虑了教学与科研、学历与能力等诸多关系,但是相对而言还是缺乏容易量化的指标,而且由于对科研、论文过多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造成了学术浮躁、忽视教学而一味追求科研的偏向。对此应以当前岗位聘任制为导向,从完善用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活力,发挥高校办学主体的宗旨,以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环节为手段,构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实际上,这些指标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只有准确把握三大职能的关系,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组织目的。同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国家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对此也要求高校应积极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实现大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以此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职称制度指标设计上也应有所体现,将服务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突出了教学工作、学科建设等方面,改变了传统职称评聘方面的不足。对于指标的权重问题,可以用属性权重来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只设定一级指标权重,对于二级指标权重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这正是考虑到地区特点、学校特点,而没有进一步细分,将这种权利直接赋予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既保证职称总体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又体现各自历史延续特点。

评聘范文篇5

第二条评聘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工人技师实行聘任制,并坚持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原则。

(二)工人技师的考评与聘任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坚持标准与条件,实行职岗一致的原则。

(三)工人技师资格的考评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条评聘的范围和对象是:

(一)技师评聘的范围是人事部规定的技师工种范围内的技术含量较高、技术特性较强的职业和工种。

(二)技师评聘对象是经政府人事部门考核并确定为高级技术等级的在岗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

第四条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申报技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纪守法,德、能、勤、绩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技术理论水平。

(二)一般应具有技工学校或高中(含职高)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对少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解决本工种岗位上关键性操作技术问题和工作难题、年龄较大(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上)的优秀高级工,文化程度可放宽到初中毕业。

(三)在技术工种岗位上工作满25年,并取得政府人事部门考核合格的高级技术等级满5年(或兑现高级工工资满5年),现仍在所取得高级技术等级工种岗位上的技术工人。

取得高级工技术等级后,在省、部级以上技术比赛中获得前五名的工人,或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中取得成果,并有省、部级以上成果证书的工人,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的工人,可适当放宽申报工作年限5年;获厅(局)全省系统技术比赛第一名或获地市级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的工人,可适当放宽申报工作年限2年。

第五条技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参加政府人事部门组织或政府人事部门委托的考试考核机构组织的专业技术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

(二)对岗位工作有独特的技术专长,能解决本工种操作上技术难题,并具有辅导培训高、中级技术工人的能力。

(三)工作上能刻苦钻研技术,没有因本人原因造成严重事故。

(四)符合评审委员会制订的具体评审条件,并由评委会评审通过。

第六条技师岗位设置必须限定在人事部规定的技师工种范围内。技师岗位职数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注意向技术含量高、技术工人较多的工种倾斜。

第七条省人事厅对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技师岗位职数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按各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总数3%的比例,并参考可评技师工种岗位技术工人数,核准下达各市。省直和中直驻**机关、事业单位技师岗位职数由省人事厅统一核定。

第八条技师的考评程序:

(一)个人申请。机关、事业单位在设置技师工种岗位上工作并符合本《试行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的工人,向所在单位提出申报本工种岗位技师,并提交《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学历、参加比赛获得名次证书、技术成果证明等有关材料原件。

(二)资格审核。所在单位负责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填报《**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师考试考核申报表》(表样附后),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政府人事部门审核,验证后有关原件退回。

(三)培训与考试考核。

1、申报技师资格的工人原则上以自学为主,根据需要和自愿,也可适当安排短期集中培训。

2、省人事厅统一组织技师资格的职业道德、技术理论考试,实行全省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并按参考人数的25%从高分到低分择优确定进入技师技能操作考核。

3、获考试通过的人员,参加统一组织的技师技能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采取现场实际操作(模拟)或答辩形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合格率为参加技能操作考核人数的40%。

技师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人员参加技师评审。

(四)组织评审。省人事厅负责全省技师任职资格评审的组织工作,聘请有关行业、工种的技术专家、专业老师组建评审组。评审组一般由7—11人组成。评审组开会不得少于7人。评审工作在讨论申报人申报材料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票达到或超过评审组应到人数三分之二的为评审通过。评审组完成评审后应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最后由省人事厅审核下达具有技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名单,并统一核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师证书》。

技师评审提供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评审后原件退回):

1、个人主要工作业绩总结;

2、学历证书、高级工证书;

3、获奖证书和参加技术比赛取得名次证件;

4、《**省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师任职资格评审表》。

第九条单位聘任。各单位要根据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对取得技师任职资格的人员,综合其工作表现,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任。单位与拟聘人要签订聘约。聘约内容要说明签约人的职责范围、聘任期限和目标等。技师的聘期一般为1至3年。聘任期满可在工作业绩考核合格的基础上续聘。

第十条被聘任的技师凡年度考核不合格或不能履行本人技师岗位职责、不能完成岗位聘期目标的,应予解聘。

第十一条技师调动工作或变更与原聘任的技术工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岗位,原聘任的技师职务自行解聘。不再聘任为技师职务的人员,可保留原工种技师资格。

调动工作后工种没有改变的,或新任岗位与原工作岗位技术工种任务相近的,单位需要聘任技师而又有技师岗位聘任指标的,报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准后可重新聘任。

评聘范文篇6

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做好*省20*年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皖人办发〔20*〕53号)精神,我省20*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于7月底之前完成。现就20*年度我省中专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稳步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20*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进行了调整。各中专学校要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关于提高我省农村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通知》(教人〔20*〕3号)规定的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报主管部门审核,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定后组织实施。

各中专学校要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按照省人事厅《*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的指导意见》(皖人发〔20*〕46号)要求,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学校,必须制定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学校,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职数的限制,申报评审相应中专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凡未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学校或评聘分开方案未经备案或方案不符合文件规定要求的,须在各级人事部门核定的结构比例范围内申报,超出结构比例申报的,将不予受理。

二、有关要求

(一)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照省人事厅《关于调整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皖人发〔20*〕79号)有关规定执行;评审费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费收费标准的函》(皖价费[20*]72号)规定收取。

(二)参评者提供的原始教案和学校对申报中专高级讲师任职资格人员组织的公开教学或教学法演讲,均为本学年度的(即20*/20*学年度)。

(三)破格申报高级讲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由省高评会组织面试答辩;破格申报中专讲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由负责评审的中专中评会组织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

(四)任职年限计算到20*年12月31日。对20*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教师,如申报高一级职务,只评资格,不再聘任。

评聘范文篇7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职称评定工作对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促进科技成果研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现行的职称考评聘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

一是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考试问题,自1979年开始的职称评定工作就实行外语必考制度,考外语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提高科技人员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外语教育经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专、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外语都作为主课重点抓,可以说国民的外语能力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晋升职称依旧按照30年前的老黄历照考不误,本人觉得没有必要。

二是计算机考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恐怕用几何级数的增长来描述都不为过,有人用爆炸式发展来形容,笔者觉得这种发展变化几乎与核反应过程中的链式反应旗鼓相当。美国专栏作家曾经说过:“地球变平了、地球变小了、地球变热了、地球变体了。”随着IT事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不断升级,从16位、32位到目前普遍应用的64位,微软公司(Microsoft)创立的视窗操作系统也从最初的DOS,逐步发展为Windows1.0、Windows95、NT、Windows97、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me、WindowsXp、Windowsserver、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8,再来检视一下我们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国家规定的19项考试科目还仅仅局限于WindowsXp操作系统、WPSOffice文字、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等已经过时的计算机知识,如今广泛应用的Windows7操作系统知识一个字符也不考,全世界都在广泛应用的互联网知识,计算机安全知识也不见踪影,这种考试即便过关,恐怕连计算机如何安全运行都不清楚,甚至一台电脑应该安装几个防病毒软件都不清楚。这样的考试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近年来职称考评聘管理部门对职称考评聘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应该肯定这些改革对于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改革还是不彻底,不到位,还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少应该把公务员也纳入职称考评聘范围,制定一套适合公务员考评聘的具体办法。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外国怎么评职称》,我们以韩国为例,看看人家是如何对公务员进行职称考评聘的。韩国公务员分9个级别,级别数越小,公务员对应的职位越高。一般情况下韩国公务员从8级公务员升到7级需要工作7年左右,平均为7.6年,从7级到6级需要9年左右,平均为9.6年,从6级升到5级也是9年左右,平均为9.1年。从7级考进公务员开始晋升,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一般可以晋升到3-4级。如果从5级考入公务员开始晋升的话,到达退休年龄一般能够晋升到3级以上。但是大多数公务员要从9级起步,靠资历,逐级晋升,一般情况下退休前晋升到6级就很难再晋升上去了。

韩国公务员从6级晋升为5级的途径一般是通过审查升职。这种方式往往都是由上级说了算,韩国公务员晋升过程中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媒体也曾经公开曝光过韩国发生多起为晋升职务送数千万韩元大礼包给地方政府首长的丑闻。对于没有希望通过这个途径晋升的公务员,一般都要参加5级公务员考试。韩国公务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也要参加考试,以首尔为例,6级公务员升职考试一般在3月份。公务员为了迎接考试都要进行长达十几个月的备考,影响办公的事情时有发生。

评聘范文篇8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困境、影响与政策应对

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急救到送达医院过程中的医疗救治,包括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的医疗处置、与接收医院的交接等。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性、环境不确定性、专业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扩大,各地急救中心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服务群体逐步增多,对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但全国急救中心普遍存在急救一线岗位招不到人、人来了留不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前途渺茫、待遇低,没有适合的职称系列晋升,岗位设置数量有限,岗位聘用难,严重影响了急救中心人才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也严重制约了急救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1现实困境:院前急救人员高级职称比例低,晋升困难

1.1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级职称比例总体较低,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最高等级及结构比例控制,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以核准后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我国的院前急救体制可以分为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和院外型[1],一般编制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例,现有编制人数80人,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规定,2009年初次岗位设置时确定为B2类,岗位等级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为15∶35∶50。因为岗位设置数额限制及急救一线人员招录困难,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自设岗以来,因高级岗位设置数量少且已全面聘满,至目前为止,仅有1名院前急救人员被推荐晋升正高资格,副高资格无1人推荐晋升。其他各地市急救中心均存在上述情况。岗位设置严重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挫伤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部分编制内人员因晋升无望已流失到综合性医疗机构。1.2职称晋升难度大院前急救人员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涉及内外妇儿等急危重病症的处理,24小时处于待命随时出诊状态。因行业特殊性,院前急救救治场所仅限于现场及救护运送途中,医疗救治涉及各学科、各专业,且突发性强,时间紧迫,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并及时处置,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同时,院前急救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后续诊疗救治及预后情况,急救活动缺乏完整性,造成院前急救科研不能得到深度发展,而论文、科研等是当前的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平时工作与院内临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临床类的考试要求严重脱节,其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难以做出医疗成果[2]。另外,院前急救医学发展较晚,未成为独立学科,职称晋升中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申报,与院前急救医学相关的只有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不具备科研的条件,执业前景不容乐观[3]。在一项院前急救人员调查中,职称晋升难易程度方面,82.75%的院前急救人员表示晋升很难[3]。受薪酬待遇、执业风险、专业发展等问题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国内急救中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2负面效应:职称制约院前急救专业发展和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目前工资结构中,职称是决定性因素,职称晋升与否直接决定院前急救人员工资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吸引力。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狭窄,加剧了院前急救人才队伍“上不去”、“留不住”等一系列问题,负面效应更为深远。2.1职称是稳定院前急救人员的重要因素急救中心属于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下,实施绩效工资。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决定了该人员的岗位工资。不同级别岗位的岗位工资标准不同。以岗位等级最低一级岗位为例,正高与副高的岗位工资差额为1030元,副高与中级的差额为690元,中级与初级的差额为190元。薪级工资由岗位级别、聘任年限等决定,初级、中级、高级各有不同的起点薪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分为两部分,60%部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40%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用人单位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分配。院前急救人员岗位级别不同,绩效工资就不同。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均与急救人员的职称紧密挂钩,职称晋升空间是稳定院前急救队伍的重要因素。2.2职称晋升空间狭窄直接制约了薪酬待遇提高职称决定急救人员工资水平,因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狭窄,工资增长空间也相应受到限制,职称成为院前急救人员薪酬待遇的瓶颈。一项针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调查显示,26~35周岁和36~45周岁两类人群在工作安全感、无后顾之忧、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不满意率都超过了50%[4]。当前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工资构成主要取决于职称级别,职称级别的高低决定了工资水平的高低。初级、中级、高级之间的差距在总体收入上的差距非常明显。2.3影响院前急救职业吸引力在职称和工资制度的双重作用下,院前急救人员待遇上升空间受限,对院前急救职业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取决于所在单位的岗位设置、空岗情况以及岗位竞聘向上流动管理情况。在急救中心人员编制有限及人员流失的情况下,高级职称比例低,核岗数量有限,人员岗位等级向上晋升缓慢。在对青岛市院前急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度分值最低的是成长与发展[5]。为突破院前急救专业发展瓶颈及实现自身薪酬待遇提升,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人员想方设法调入或考入大型综合性医院,导致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不足,招录困难且流失严重,尤其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急救医师严重短缺。

3应对策略: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提升岗位设置类别和比例

评聘范文篇9

××*,男,1961年11月出生,汉族,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人,1980年11月入伍,1984年7月毕业于装甲兵学院,中专学历,学制2年。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任坦克六连政治指导员;1993年11月转业到陕西省纺织医院工作至今。2006年7月毕业于西安市委党校,大专学历,学制3年。1999年8月被评为助理政工师,现任陕西省纺织医院党办组织干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六年。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学习,特别是对十六大报告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及新《党章》进行了认真学习,原创:并在工作实际中努力实践,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己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都能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保持一贯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历次重大政治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邪教的反动本质认识清楚,并坚决斗争。我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任劳任怨,不怕苦累,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个人思想品质好、风格高、为人忠厚、生活简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作风正派、不计名利得失,敢于坚持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近年来我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经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简史的基础上,先后又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总书记西柏坡讲话精神。经过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和实践,使我不仅熟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基本理论,并在本职岗位上结合实际,尽力实践和贯彻。

我于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考入装甲兵指挥学院,1984年提干,先后在部队担任排长、教导队区队长、政治处干事、政治指导员等工作。1993年底转业到陕西省纺织医院从事后勤管理工作,随后因工作需要调入党办从事组织医德医风工作,无论是在部队和地方,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都能作到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中学时代的时事政治使我认识了人类起源、国家、阶级和阶级斗争。入伍后,在教导队和院校里又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思想的观点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了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基本内容、方针、方式、方法。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了理论水平,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在多年的工作中,无论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行政后勤工作,深感政治理论的重要,时刻注重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水平,增强党性,增长才干,做一名合格的党政干部。为此,自己克服工学矛盾,克服家庭困难,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了三年西安市委党校大专班的学习,于2006年7月毕业,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提高了我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适应党政干部的工作需要。学习期间,自己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以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

评聘范文篇10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工作者。

在分管业务工作期间,积极围绕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前提,以增强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坚持走临床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带领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妇幼卫生知识,写下了打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省市及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产科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羊水栓塞及其他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熟练诊治妇科各种急症、重症,独立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自任现职以来,本人诊治的妇产科疾病诊断治疗准确率在98以上、独立完成数百例剖宫产及其他妇产科手术,病人都能按时出院,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注重临床科研工作,参加了《药物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县级科研项目,荣获一等奖。撰写论文四篇,并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

注重人才的培养,自任职以来,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的工作。在妇幼卫生人员的培训中,担负组织和教学任务,由本人具体指导培训的各级妇幼人员达2千余人次,提高了各级妇幼人员的工作能力,真正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

本人在分管保健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上级妇幼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标和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建立了妇女、儿童“四簿四卡”,并定期检查落实,掌握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每年为女工健康查体3千余人次,0-7岁儿童健康查体1千余人次,实现了妇女、儿童系统化管理,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

配合主管领导,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如初级卫生保健、创建“爱婴医院”等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配合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积累了大量的实施材料,在省市抽查、评估、验收时,顺利通过。

学习、宣传、落实《母婴保健法》,整理收集有关材料,书写版面,组织人员利用宣传车到各集市、乡镇宣传,散发宣传材料,带领同志们办起宣教室,并帮助指导各乡镇办宣教室或宣传栏,为《母婴保健法》的落实打下一定基础。积极开展婚前查体工作,发放《致新婚夫妇的一封信》,进行新婚保健知识及优生优育知识的宣教,每年举办学习班1-2期,提高了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高我县的人口素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