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25:38

漂泊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漂泊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漂泊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

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漂泊范文篇4

说来有趣,英语中原来只有beggar这个词,而后才有beg。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beggar如同actor和Painter是由act和Paint加后缀而成一样,它一定也来自beg。根据这种错误的推论,英语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单词,而这种构词的方法就叫做“倒退构词法”。

通过这种"倒退构词法"(Back-formation)构成单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行为者(名词)倒退构成某种行为或动作(动词)。例如:

burgle(黑夜盗窃)burglar(夜间窃贼)

sculpt(雕塑)sculptor(雕塑家)

typewrite(打字)typewriter(打字员)

rove(漂泊)rover(漂泊者)

edit(编辑)editor(编辑)

hawk(叫卖)hawker(小贩)

butl(管理)butler(管家)

cobble(修补)cobbler(补鞋匠)

baby-sit(临时保姆)baby-sitter(临时看护婴儿者)

housekeep(管家)housekeeper(女管家)

thought-read(洞察人心)thought—reader(洞察人心者)

2.由非表示人的名词(多为抽象名词)倒退构成动词.

diagnose(诊断)diagnosis(诊断)

automate(自动)automation(自动化)

emote(表露感情)emotion(感情)

bird-watch(观察野鸟)bird-watching(观察野鸟)

mass-produce(大量生产)mass-production(大量生产)

air-condition(装空调)air-conditioner(空调设备)

enthuse(热中)enthusiasm(热情,热心)

tape-record(录音)tape-recorder(录音机)

3.由副词倒退构成动词。

如副词sidling的—1ing本是副词词尾,但在一些句子中,如

Hewalkssidling.(他斜着走。)

这时便误以为词尾"-ing"是分词词尾,于是就派生出新的动词tosidle(侧身走)。

此外尚有:

grovel(匍匐,平伏)groveling(匍匐,平伏)

darkle(使阴暗)darkling(暗地,暗中地)

4.由形容词去掉y,倒退派生出动词。

greed(贪婪)greedy(贪婪的)

laze(偷懒)lazy(懒惰的)

cose(自适)cosy(舒适的)

jeopard(陷于危险)jeopardy(危险的)

5.其他

pup(n.)(小狗)puppy(n.)(小狗[爱称])

pet(n.)(宠物,心宠)petty(a.)(小的)

漂泊范文篇5

柳永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崇安),青年时期随父仕宦于东京汴梁。柳氏家族在当时的家乡势位煊赫、富甲一方,柳永之父柳宜官拜工部侍郎,在京师开着几家珠宝店家资巨万(参见:叶一青,王光炤[主编]《柳永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1月版)。汴京热闹繁华的帝里风光,给年轻的柳永留下了太美好太浪漫的回忆了。这时期他经常混迹青楼瓦舍,过着日日笙歌、夜夜喧哗、纵酒豪赌、眠花睡柳的放荡生活。关于这一点,有词为证,比如,“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笛家弄》卷)[1];“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戚氏》)

柳永纵情游荡于京都汴梁,与歌儿舞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为她们谱写新曲制作歌辞。柳永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与她们倾心交往,把她们当作自己的红粉知音与之心心相印。柳永在词中坦言了对她们刻骨铭心的思念、怜爱与同情的真挚情愫,写尽了她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色彩。比如: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之一)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之二)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持俊。”(《木兰花》之三)

“稣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木兰花》之四)

以上诸词生动描写了这些歌伎们的姣好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婉转的歌喉和曼妙的舞姿,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柳词中可以看出,与词人相好过的歌伎非常多,比如:秀香、英英、虫虫、师师、心娘、稣娘、冬冬、安安等等。词人分别叙写了与她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着意描写了她们之间纯洁真挚的友谊。这方面的词证非常多遍难举数,兹举一例即可见一斑,如《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多情。安安更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此外,柳永词中还描写了作者敢于放下士大夫文人的架子,与歌儿舞女们密切合作为她们制词谱曲这一不争的事实。如,“玉珊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樽前。”(《玉蝴蝶》);“平生身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传花枝》);“幸自苍黄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写了又重按,奸字心中著我”(《西江月》)。柳永词素以俚俗谐耳、通俗化、市井化见长,很受市民们的欢迎,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2]柳永深受歌儿舞女们的崇拜与赏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般,歌伎们也因唱柳词而很快走红身价倍增。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有这样的记载:“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邪狭。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3]

总之,词人以他那独有的细腻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如实描绘了其早年放荡冶游的历历往事。这类描写歌伎生活及与歌伎交往的作品,在柳永词中居于大宗具有很强的写事纪实性特点,为我们追索探究词人早年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性的文献史料。

二、“冒征尘,匹马驱驱,愁见水遥山远”——词人羁旅漂泊形象的生动展现

柳永早年“追欢买笑”的放荡生涯,为当时正统的文人士大夫们所不耻。再加上柳词骫骳从俗、词语尘土下,词人受到了后人们的不断的攻击和指责。如,吴曾在《能改斋词话》(卷一)中斥其:“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4]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贬其词“浅近卑俗”,“生态可憎”。[5]以至于仁宗皇帝“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切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6]柳永长期被排斥在官场之外,屡考进士屡次失败,以至其穷困潦倒被迫展转流浪。词人直至晚年改名后方才中得进士,中举后又常年蓬转于各地,担任着一些卑微的官职饱尝羁旅漂泊之苦。

柳词中叙写词人浪迹天涯羁旅况味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为我们考察词人的行踪和足迹提供了可靠的线索。这些作品,也同样流露着非常浓郁的写实精神,具有很强的自叙传色彩。词人为了个人的功名仕进,像一棵无根的浮萍常年漂泊在外,行遍万里江山,足迹遍涉荆楚吴越。譬如,“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愁见水遥山远。”(《阳台路》),这是词人在荆襄路上行役的写照。“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收”(《破阵乐》),这里实写词人在姑苏一带漫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这是词人在杭州的干谒之作。“扬州曾是旧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萧依旧月中闻。”(《临江仙》),这里写出了作者在扬州的行迹。另外,词人除了在江南一带常年梗泛漂泊外,还有过西上关中的多次行役。比如柳词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少年游》);“长安古道恨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临江仙》);“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引驾行》)等等。

词人善写羁旅行役,往往在写词过程中本着一种实录实写的精神,把自己凄凄惶惶奔走行役的紧张场景如实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比如《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乌。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该词描写了天朦朦未亮,词人早早起来策马扬鞭,踏着征尘走向了迢迢征途的真实画面。再如《塞孤》:“一声鸡,又报残更歇。秣马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乌,金钲冷、敲残月。渐渐西风紧,襟袖凄冽。”该词同样生动描写了词人风尘碌碌的羁旅场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天还朦朦未亮,地上铺着一层薄薄的冰霜。词人与店主人在灯下草草作别,迎着凛冽的寒风匆匆地上路远行了。这两首词如同影视片中生活片段的剪辑,这里面有人物、有场景、有情节如同小说一般,流露着强烈的写事纪实性色彩。

结束语

宋朝人项平斋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7]项氏

此论可谓别具有只眼,深刻揭示出了柳词的写实性特点。诚然如此,柳词具有浓郁的写实精神。遍检柳词可以看出,柳永时时处处在实录实说,词人无时无刻不在走着一条写实的创作道路。柳永往往取材于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物与景入词,叙写平生经历、自抒一己之怀抱。对柳永词感事纪实性特色的深入开掘,有利于我们以新的视角对柳词进行全新的诠释与评价。

注释:

[1]:姚学贤,龙建国(纂),《柳永词详注及集评》,第2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所引用柳词均出自该书,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2][3]:张惠民(著),《宋代词学资料汇编》,第134页,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6]:唐圭璋(著),《词话丛编》,第1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唐圭璋(著),《词话丛编》,第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转引自谢祧坊(著),《古典文学知识丛书•柳永》,第9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叶一青,王光炤,柳永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2]:谢祧坊,古典文学知识丛书•柳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漂泊范文篇6

一、影中人物之孤独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在其身上都透漏着现代社会人的共同点——孤独感。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离散的、生来就在社会上漂泊,我们无法寻找人物的根源无论是名字还是家庭。名字和家庭在王家卫的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给予作品很多不一样的气息,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得非常明显。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曾出现过许多让人记忆尤深的主角,他们是如何孤独地在社会上漂泊呢?首先,主角都是都市的边缘人如阿飞、舞女、小店员、女杀手、小警察、服务员等等。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穿梭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却无法享受大都市带来的喧哗和热闹,只能孤独地穿梭在街道上。没有人会关心这类人的内心世界,也不会有人懂得底层人物的辛酸苦楚。其次,主角人物大都没有名字如小弟苍蝇(《旺角卡门》)、阿飞(《阿飞正传》)、警察223和金发女杀手(《重庆森林》)、3662和9090杀手搭档(《堕落天使》)等。王家卫在给这些主角取名字上,有时会给一个绰号、有时直接用数字代替名字,这是为什么呢?他在影片中告诉我们答案是孤独的人已不需要名字。主角没有身份背景、没有家庭、没有亲人甚至都很少出现朋友,这让主角人物的交流只能在陌生人之间,沟通会越来越少,将孤独无限放大在主角情感上。最后,主角都处于游离状态、无处安放自己如警察223与金发女杀手(《重庆森林》)两人均是陌生人他们通过机缘巧合相遇,而下一秒仍可以回归陌生人状态、杀手3662和杀手9090(《堕落天使》)两个人合作了一百五十五个星期,同住在一个房间却从未见过面、有过交流,如此亲密的合作关系却还是相互孤独地陪伴着。警察和杀手这两个职业本身就透露着不安定,在社会游离不知是否可以见到明天的太阳,不知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何处。王家卫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阿飞正传》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里面有很多信息我们都是可以捕捉的。台词和音乐的搭配都非常切合。

二、台词与音乐之孤独

(一)台词。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剧中的人物,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等。王家卫在台词和画外音独白的使用中极具其个人的情感特色。通过不同的场景体现出台词的魅力,对于每一场台词他都通过精挑细选达到台词都完美呈现。台词是画外音独白的运用,这是王家卫电影中的另一亮点所在。第一,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重庆森林》中的这样一段独白: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每一次我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也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从以上独白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的心理活动,由于失恋他开始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不由得会对他产生一种同情并会引起某些共鸣。看到人物的心路历程,结合表演可以把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很饱满。第二,完善故事情节。电影往往是由一条主线串成的,而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影片过于含蓄或是叙事方法的差异,我们会失去对其整体把握,不知道它想传达的是什么或是看不懂其中的某一部分。这时候画外音内心独白也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使情节更加清晰完整。以《2046》为例:我心中突然出现了一道,美丽轻柔的彩虹,它一直不曾消失,像一道火焰的桥燃烧着我的心。你对我到底是什么感觉?像雨后天空的彩虹吗?还是……彩虹在许久以前已经消失?(二)音乐。音乐,无疑是电影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称之为电影的“第二台词”。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说“从为无声片伴奏而在蹩脚钢琴上敲出第一个音符起,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的伴侣”。王家卫也说过“音乐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里我想用《堕落天使》和《花样年华》两部影片作为阐述分析的基础。每次音乐的响起总能紧紧抓住受众的情感,视觉盛宴上心灵的洗涤,片中的音乐与台词一样构成了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再次响起依然将孤独的情感表现出来。

三、故事结构之孤独

传统的故事结构总是十分完整,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而王家卫的电影中故事结构被他解构。王家卫用时间和数字串联自己的故事结构并且将眼光投向同性恋者,讲述另类爱情的孤独感。让•雷诺阿曾说过“有些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而王家卫近年来拍的电影在主题上犹如同一部电影。王家卫电影中,意识流剪裁版的时空感,时间被极端数字化和精确化;空间则是封闭的、狭小的、流动的、公众化的,无法就留的居住。王家卫的电影拍出来的都是经典,故事结构也是其他电影情节没有办法相比的,如果用一种感受形容王家卫故事的结构那就是孤独。

参考文献:

[1]张泰.“交流”与“拒绝”的纠缠——王家卫电影中“无根性”的体现[J].电影评介,2007(7).

漂泊范文篇7

开始习惯每天和老妈通一次电话或者发几条短信,无非是天凉了多穿衣服什么的。老人家偶尔也会劝我不要再做兼职了,但毕竟不是老爸,也不会跟我发脾气。管他呢,不一样的人生,才会是自己想要的吧。

很久之前,看过黑塞的一篇《红房子》,很书面性质的文章,大体是讲,人的一生,一方面渴望安定,另一方面又向往旅行。在外漂泊的时候,渴望有一个家,绿色花园里的一幢小屋,周围一片寂静,远离村落;而真正安定下来的时候,又渴望像吉普赛人一样去流浪,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想,我骨子里就是个极不安份的人吧,这种因素让我想起了三毛,那个一生都在漂泊的女子,居无定所,随遇而安,也是一种人生。

去年冬天,躲在被窝里看三毛,发短信给一个人,要是此生,我的生命里也有一个荷西该多好。许久,他回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呢。很讽刺的回答吧,当初怎么就听成了另一种意思呢。毕竟是过了把玩笑当誓言,把偶像剧看成生活的年纪了。现实与梦想本就是两个网概念,就像安定与流浪,永远也不会找到重叠的部分,那也是一种人生。

当然,没有悔恨,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能把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互补平衡的生活方式。即使努力让自己学会感恩,学会理解与包容,现实也不会给我们等量的回馈。可是相信美好,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人总会觉得,一定有什么,是在那段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中可以收获的。

漂泊范文篇8

母亲节演讲稿

母爱

————写在母亲节前夕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切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让我们展开岁月的长卷,拂去历史的烟尘,去感触这人间的真情,去解读母爱的缠绵。高台亭榭间的清歌曼舞已渐渐消歇,昔日的繁华风流已湮灭无闻,只有绵绵慈母爱,穿越时空,流注千年!

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真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让我们给予母亲更多的关怀,让我们对天下母亲深情地道一声“一生平安”!

漂泊范文篇9

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境,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的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拓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创作的诗词中大多描写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生活状态的词句比较多。《雨霖铃》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是从中也间接地抒发出作者本身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体验诗词意象

漂泊范文篇10

与其他众多描写海外游子们历尽艰辛而终获成功的同类题材不同,这部作品中的一群怀着绿卡之梦的大陆女性,虽屡经磨难、饱受屈辱(当然,这也是她们自己的自由选择),却没能、也没有指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之外,她们仍然是一群”漂泊女人”。作品也许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但肯定会被许多人视作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的怪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堪称留学题材中的”另类”。

我很佩服作家敏锐、犀利、冷酷的洞察力,我也很欣赏她的才情与娴熟的文学技巧,特别是那种新鲜、冷艳的语言,带有几分诡谲之气的叙事风格。但我很难说喜欢她所讲述的这些故事。

因为它们实在难以让我轻松起来。

不轻松的原因也不仅仅在于其沉重的故事外壳,更主要在于,小说中这群人的生存行为,有如一面镜子,烛照出人性中(包括我们许多人)真实而丑恶的存在状态,让我们颇不自在。单纯从故事层面看,小说并没有摆脱描写男女关系的窠臼。作品还较多地涉及到性。但作家平静、随意而冷漠的性描写,却使我们有如面对一尊苍白的写生模特,不会对之产生任何淫秽、罪恶抑或纯洁、崇高之感。在作家笔下,性就是性,如同吃饭穿衣,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群女子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在以金钱为上帝的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要想过上稳定、舒适、体面的生活,就必须依附于某个有能力的男人。这时性还是女人战胜对手、赢得男人的必要武器。特别是在那个男人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狭窄岛国上,对这群梦想如当地的一种外徙来的乌鸦一样(虽不讨人喜欢,却能顽强扎根)的女人来说,一个有实力的男人便是一张绿卡、一种稳定的象征。女人们将不免为此爆发一场以性为中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