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1:13:39

农区范文篇1

一、取消农业税费的相关后续工作情况

1、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2005年,###乡与东风乡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总额199万元,其中发放村干部工资69万元,安排道路维护资金10万元、五保资金10万元、优抚资金4万元,其余资金均用于教育。2005年市、区对农牧业税补贴72万元。

2、严格执行国家补贴政策

2005年两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07.9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2万元。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做到公开、合理、规范。一是工作组到位,组建机关干部、财税干部、村干部三位一体的工作组。二是认真宣传政策到位,让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认真调查摸底到位,核定直补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四是张榜公布到位,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发放现金到位,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安全转运和专款专用。六是监督检查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全面推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我镇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在各涉农部门、各村都进行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做到了涉农政策家喻户晓,涉农收费公开透明,镇政府对涉农收费部门不定期组织抽查,在最大限度内把党的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4、严格按程序筹资筹劳。我镇“一事一议”筹资均按规定程序操作,先是村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终形成决议,进行“一事一议”资金筹措,经抽查,我镇未发现扩大范围和超标准收费现象。

5、实行涉及加重农户负担案件的“责任追究制”。规范涉农收费。对农户建房、计生、义务教育收费、公安部门收费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收费项目,对以上涉及的各部门,我镇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没有发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也没有发现强制性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我镇机构改革情况

按照上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要求,原###乡与东风乡合并,成立了###镇,现就此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实行归类合并,精减内设机构。两乡并镇前,共有15个办公室。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上级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从精减内设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归并设立了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三个内设机构。每个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干事2名,在精减机构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和规范了三个内设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二是实行交叉任职,精减领导班子职数。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设党委委员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1名担任镇长,1名担任人大主席兼纪检书记,2名担任综合治理书记;其他4名委员分别兼任副镇长,其中1名兼任人武部长。党政班子成员比原来两乡的14人减少了7人。

三是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严控机关编制。此次机构改革,我镇机关事业人员定编为30人,为了确保不超编,我镇按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采取多种办法进行人员分流:一是对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实行一次性清退,先后清退由机关自收自支临时工30人。二是通过考试、民主测评,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分流到其他镇18人。通过分流,到目前为止,镇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32人(含病养1人,待定1人),实际在岗30人。

三、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

一是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镇与2005年春季开始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全镇累计为4004名学生减免杂费26.3万元,为4016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19万元,为83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5.3万元。

二是配合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使全镇教育实现了区办区管,同时新建了###中学教学大楼。

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一)乡村债务情况:两乡2005年底,村乡两级债务近2700万元,这些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办企业欠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水费欠帐、教育欠帐、陈年欠帐等。

(二)村级财务管理情况:两乡于2002起执行“村帐乡管”制度,村级财务统一由乡经管站实行业务“双代管”,根据不同情况,每季度或半年都要进行村级财务公开。该制度的执行极大地推进了村务公开,提高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村集体产生新的债务,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2006年财政预算情况:

2006年我镇全年财政总预算为1758万元,其中上划中央184万元,上划自治区222万元,全年实际可支配财力为1475万元,除去固定支出720.5万元,实际可预算安排资金为754.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文化交通事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补贴等方面,可供安排的预算资金十分紧张。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债务化解难度大,镇村债务总额近2700万元,短期内无法消化,给镇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压力。

2、基层政权建设薄弱,尤其是村级政权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目前全镇34个行政村,村“两委”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村干部队伍结构老龄化,造成发展农区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涉农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服务力度还不够完善,科技、防疫、规划、土地等涉农部门的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户的需要,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4、农区贷款难,制约着农户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目前,农区实行了小额信贷机制,但由于该机制还不够成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六、下一步的安排

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农区综合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对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上级要求比,与人民群众的希望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农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证。

2、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鼓励各村依托自身优势,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

3、进一步完善村“两委”规范,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农区范文篇2

现代农业,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黑龙江省依安县立足县情,积极探索传统农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确思路。依安县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一直比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理念和方式落后、缺乏先进技术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抗灾保产增收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安县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以工农一体、城乡联动为发展方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坚持适地适种原则,打破农业“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格局,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重点发展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实行规模经营、四区轮作,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抗灾保产水利化、农村经济产业化。

突破重点。根据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需求,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四区轮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引导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以及各类能人连片承租农户、村集体或农林牧场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并带动农民群众从事规模生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整合农民土地资源,实行规模经营;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和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由村集体、种田大户或种田能手租赁经营;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承租农户土地,建立自营基地,发展规模经营。二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四区轮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甜菜、马铃薯等企业原料型作物,进行归方连片规模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四年轮作一次,在全县各区域进行科学轮作,以避免药害和重迎茬导致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问题。三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打好机电井,发展喷灌、微灌、滴灌;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引导种田大户、合作组织、村屯干部、龙头企业等购置大型机械,提高农机保有量和作业率;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设科技园区、高产攻关示范田,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扶强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反哺能力。促进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层次提升、集群发展,增强其对农业的牵动和反哺能力。

提供保障。建立横向覆盖产业各环节、纵向延伸产业全链条的工作机制,构建县、部门、乡、村“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推进机制,做到包产业、包乡、包村、包户、包地块,一包到底。强化政策支持,将产粮大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流转土地的农户,优先进行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协调创业资金;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将上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重点倾斜,优先发包机动地,协调贷款和建设基础设施,并由县财政出资打井、上灌溉设备和办理农业保险;对乡镇,实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与乡镇分成,鼓励各乡镇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坚持以市场化手段协调农企关系,引导企业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互促共赢。

农区范文篇3

关键词:农区;生态养殖;饲草料供给技术

受自然环境变化、超载超牧、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多地的农牧区的草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草地退化现象,给当地农区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如何应对冬草场资源匮乏问题、加大饲草料供给、发展生态养殖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农区畜牧养殖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农区发展生态养殖的重要性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受地理因素、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与此同时,农区又具有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在农区开展生态养殖不失为一条好的脱贫路径。当前,在我国多地的农区,都已经开始尝试或推广生态养殖,但在该模式应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特别是冬季草场匮乏导致饲草料供给不足,易引发家畜疾病、掉膘、死亡等后果。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农区饲草料供给技术研究,探索建立人工草场,以人工种植牧草来缓解农区饲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态养殖模式和饲草料供给技术作为基础,探索建立“暖季放牧与冷季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来应对农区冬季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进而保障农区养殖安全与经济发展。

2暖季草场利用及恢复

2.1暖季草场利用——划区轮牧。暖季草场利用主要在于划区轮牧。具体是:首先划定草场,通过综合考量草场面积、草地类型、质量、饲养家畜品种以及草地退化情况等因素,进行划区轮牧试验。经试验后可知,草场生态环境与草场放牧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生长一年性植被的春草场内,实行重度放牧后,草场的植被数量锐减,草地生态被破坏明显,且有害植被数量急剧攀升。反之,若实行适度放牧,则不仅草场植被数量不减反增,有害植被数量减少,而且草场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数据显示,在实行划区轮牧的草场中,有益植被数量提升明显,春草场、夏草场、秋草场分别提升约20%、23%、13%。特别是实行划区轮牧的农区夏草场内,苔草、禾草等优势植被数量增长明显,且家畜体重从春季到秋季都增长明显。反之,重度放牧下的农区草场,不仅优势植被数量锐减,而且从夏季后期开始,家畜的体重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2.2恢复方式。针对目前出现的农区天然草场显著退化现象,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恢复。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农区暖季天然草场进行改良。具体改良措施是:轻度退化的草场,可以利用灌水、围封等方式改良和促其恢复,中度退化的草场,则使用松土、施肥等方式进行改良,重度退化的草场,则要实行牧草补播等方式进行改良。试验表明,对轻度退化的草场,年实行3次灌水改良后,其牧草产量提升幅度可以达到5400kg/km2;实行围封改良措施3年后的草场,生物量增长明显,春、夏两季草场生物量的增幅均超过10%。对中度退化的草场,使用松良的方式,改良3年以后,其场内生物量的增幅可以超过150%;而使用施肥改良的方式,按照225kg/km2的施肥量进行,则当年草场内的生物量增幅就可以超过50%。对重度退化的草场,实行补播改良,改良后的草地覆盖率可提升约30%,牧草产量可提升约300%,粗蛋白产量也可提升约3%左右;若混播“红豆草+无芒雀麦”,产草量提升十分明显,可以达到110.8%。

3冷季草料储备

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要采取暂时性的禁牧措施与休牧办法相配合的方式来促进草场生态恢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农区的农牧民大力开展人工种植牧草的方式,来应对冷季草场饲草不足的情况。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牧区,作为冷季的储备草料一般为苏丹草、青贮玉米、苜蓿等。有数据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每1km2的草场,苏丹草、青贮玉米、苜蓿的产量分别可以达到22.5t、82.5t、1200kg,由此可计算出,一块.3hm2的草地就可以生产出400个羊单位约5个月的饲草粮,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冷季农区舍饲的效率。

4调整农区养殖品种与饲养结构

此外,基于农区划区轮牧和冷季舍饲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还可以适当地对农区牲畜养殖品种与养殖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保证饲养品种、结构与饲养模式等更加匹配。这样一来,3~5年以后,农区的牲畜饲养模式将更加优化,当地畜牧业生产的效益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昝林森,等.中国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导报,2016,34(17):79-88

农区范文篇4

近年来,在镇党委和市、区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级团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着力推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的创新。全面履行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社会职能,坚持贯彻党的要求与实现青年愿望相统一,坚持围绕党政中心开展工作与发挥青年自身优势相统一,坚持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相统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近几年的工作

(一)几年来,全镇共青团组织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团,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进展。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帮助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团干部和各条战线青年骨干为重点,通过征文、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多种形式,使科学理论在青少年中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抓住建党、建国、“五四”运动、建团等重要纪念活动契机,广泛开展了“党在我心中”、“青年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二)创新载体,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依托学校、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及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开展以农牧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大力提高广大农村青年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2008年11月12日在*镇政府五楼会议室举办了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110多人次。培训内容包括葡萄种植、管理等技术;生猪科学喂养、日常管理、消毒防疫等。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以青年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为依托,举行集中培训、实地参观、外出取经等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村青年2000多人次;积极创建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10个,培养镇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0多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青年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尤其是*村“养鸡大户”*,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共发展10多户养鸡户,并于今年7月份联合6户养殖户成立*市首家挂牌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此镇团委表彰了*等十名优秀创业青年,授予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使我镇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青年队伍不断壮大。

(三)几年来,全镇共青团组织始终坚持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利益,努力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实践中取得了新成效。针对不同层次青年群体的特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以服务凝聚广大青少年。充分利用共青团强大的网络优势,深入开展了“青年学子创业行动”,通过青年学子创业典型的带动,使我镇的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不等不靠,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实现了就业。帮助近500名青年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针对我镇近年来大中专在读学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为解决贫困家庭供学压力,结合我市的市长助学工程,镇团委于2004年成立了政府助学基金,向社会募集助学资金累计12万余元,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92名大学生、3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资助,今年为了切实解决全镇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困难,使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能圆大学梦,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继续加大对大中专学生的扶持力度,凡考入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获得500元、1000元的补助,今年新增研究生一项,给予每人2000元的补助,共有46名贫困大学生享受到补助,共计发放补助款33000元;9月份市、区两级团委领导及*镇团委工作人员深入我镇贫困学生家中,详细询问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成才,并将30000元助学金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各级团队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平台作用,通过开展法律讲座、知识竞赛、各种灾情逃生演练、交警进课堂、少年法庭、警校共建、远离网吧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大力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和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深化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切实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了中小学生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效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活跃农村青少年文化生活,今年8月30日,结合*文化节,我镇举办了农区居民特色运动会和文艺演出两次大型活动,活动期间以大型展板和条幅为载体,向广大农区居民宣传团组织建设内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镇团委及时组织人员向广大农区居民发出抗震救灾捐款倡议,几天时间里,我镇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累计捐款12万多元、捐赠衣物400多件,镇团委经汇总后及时将捐款、捐物人员花名予以公示,并倡议将此项爱心行动继续下去。近几年来,镇团委不断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使青少年教育工作向全社会、全方位延伸,达到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局面。

(四)几年来,全镇共青团组织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团的自身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坚持党建带团建,基层团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度重视学校团建工作,规范团员管理工作,增强团员意识,加强团前培训,严把团员入口关,通过抓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团建工作,几年间全镇共发展新团员900多人,注册团员人数发展到3225人。切实加强推优入党工作,有27名优秀团员经团组织推荐加入了党组织。充分发扬“全团带队”的传统,少先队工作扎实推进。

农区范文篇5

**市**县植保站

2005年,**县农区统一灭鼠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农业办发[2005]*号文件“关于印发2005年春季农区灭鼠工作意见的通知”、**植保发[2005]年*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桂植保发[2005]*号文件“关于开展农区鼠情普查的通知”以及今年*月在**市举办的全省统一灭鼠工作培训会议的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经济有效、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农区鼠害发生防治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了鼠害防治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了鼠情监测、普查,加强了鼠药安全使用技术宣传,规范了农区统一灭鼠技术,积极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加强秋季农区统一灭鼠到位,保证了人畜和生态环境安全并取得了较好的灭鼠效果。据统计,全省鼠害发生面积达***亩次,防治面积达***亩次,挽回损失***万公斤。现将农区统一灭工作汇报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县农业局领导对农区统一灭鼠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灭鼠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从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上加深认识,增强责任感;制定统一灭鼠工作计划,做到领导、经费、人员、技术和物资落实到位,专门成立了“**县农区统一灭鼠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组长,植保站站长担任副组长,***副站长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植保站、农技站、土肥站等相关单位的6位技术员组成。把责任和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位并实行人员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分工不分家,定期总结,按时完成。全县*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人员负责,狠抓落实,齐抓共管,真正把农区灭鼠工作落实到位,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加强鼠情监测大力推广农区统一灭鼠技术

按照**省植保总站的要求,在今年的*、*、*、*月分别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鼠情系统监测调查,严格按系统监测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准确掌握我省鼠害的分布和密度等实情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各地鼠情动态,定期向主管部门和上级植保站汇报,及时预测预报,科学准确指导统一灭鼠工作。据统计,全年共开展系统监测*次,出动技术人员**人次。在加强监测工作的同时,抓住春、秋两个最佳灭鼠季节,在农村(田)鼠害重发区域大力推广毒饵站灭鼠技术,灵活运用鼠害综合治理技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生态环境、鼠害发生特点,大力推广使用的安全性强、灭鼠效果好、成本低廉的杀鼠剂产品和灭鼠方法,有效的控制农田鼠害,促进灭鼠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据统计,全区共出动灭鼠人员**人次,组织统一灭鼠面积达**万亩,配制和投放毒饵**公斤,投入各种灭鼠器械**万件。

3、加大宣传和培训提高灭鼠技术

主要采取了举办培训班、出墙报,结合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广播、报刊、和印发灭鼠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灭鼠、防病、保粮、保健康的重要意义及科学灭鼠技术知识。印发资料主要有:《农村灭鼠技术问题》、《农村灭鼠技术挂图》、《**省鼠害防治》等,促进灭鼠技术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加灭鼠活动。统一灭鼠以常年鼠害发生区为重点区域,农舍推行统一毒饵诱杀,农田实施分区分类控制。特别是大力宣传了鼠药的科学使用,毒饵站新技术的推广,保护生态环境和综合灭鼠技术。在全年的灭鼠工作中,以**镇、**乡为示范样板点,带动了全区灭鼠工作的开展。全省**个乡镇分别设立鼠药供应点,满足群众灭鼠对鼠药的要求,促进了全区灭工作的有效开展。据统计,共建立区级鼠药供应点*个,乡(镇)级鼠药供应点*个,举办各类培训班**场次,印发宣传资料***份,广播宣传**次,培训、宣传群众达***人次。

4、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农业主管部门加大对杀鼠剂市场执法力度,积极整顿,切实加强鼠药市场的管理、监控和安全使用,从源头上防止国家禁用的剧毒杀鼠剂流入市场,防止生产性中毒事故发生。植保站重点理顺鼠药经营渠道,以更加完善的定点经营网络,保障高效安全杀鼠剂的供应,方便群众自发灭鼠,确保灭鼠工作抓出成效。

5、增加投入抓好农区统一灭鼠示范样板

今年我省农区统一灭鼠工作得到地方财政和省植保总站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和本地农民的密切配合,促进示范样板建设顺利进行。在**乡***村建成一个***亩的农区统一灭鼠示范样板,其中水田面积为***亩,旱地面积为***亩;其他各乡镇分别建立示范区****亩,示范户***户。示范区内大力推广灭鼠关键配套技术,使用高效安全杀鼠剂(7.5%杀鼠迷水剂、80%敌鼠钠盐原粉),扩大生态、生物控鼠技术试验示范,进一步探索开展新型安全杀鼠药剂及其他有效灭鼠技术试验,全面提高农区鼠害防治效果。据统计,**县农业局共投入资金**万元用于购买药剂和灭鼠器具及宣传等费用,农民自筹资金**万元;其中**乡**村统一灭鼠示范区春、秋两季共配制毒饵**(稻谷)公斤,使用毒饵站**多只,涉及该村**个自然屯,农户**户共***人口。

二、鼠害发生特点

2005年在我地各乡(镇)灭鼠示范定点监测和大田普查结果显示,农田鼠害整体为中等偏轻局部偏重程度发生。其发生种类以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为主要分布,主要分布于农田、及家舍。鼠害种群相对稳定,而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构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田复种作物指数提高,一年四季害鼠食源比较丰富;第二,近几年天气较干旱,不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浇地的减少以及各种化学农药的大面积使用致使天敌数量的减少等,都为农田鼠害发生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鼠情普查监测

通过2005年在我区的**镇、**乡、**镇和**乡进行定点监测,基本上总结出了我地农田害鼠的种类、种落及主要优势种的年内数量变动规律。调查方法:在以上四个乡(镇)中分别选择不同类型(水田、旱地、及农舍)且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地3块(每块样地15亩)进行监测,然后,采用统一铁板鼠夹,以豆腐制品为诱饵,采用5×10m的规格布夹。农舍监测以每样点100户为标准布夹。结果统计样地内害鼠的发生种类,数量,密度,推算出当地害鼠发生种类,数量,密度,为害损失等。今年害鼠监测,共涉及到4个乡(镇),6个村(屯)18个样地,代表农户每乡(镇)**户共***户,共投放灭鼠夹***夹次。

四、存在问题

1、防治经费不足,影响部分乡(镇)灭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由于经费有限,技术宣传和培训覆盖面小,影响技术到位率;举办示范样板难度大,影响统一灭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统一灭鼠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提高,防治手段落后,配备和应用现代化科技设备及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农区统一灭鼠工作向深度发展。

五、2006年工作计划

1、加强领导,确保“五到位”。主动向有关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确保“领导、经费、人员、技术、物资”五到位,为明年春秋季农区灭鼠示范、组织发动、宣传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广泛的发动群众灭鼠,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2、加强鼠情监测,科学指导灭鼠。坚持开展鼠情系统监测调查,掌握田间第一手资料,分析鼠情动态,定期向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及时预测预报,科学准确指导统一灭鼠工作。

农区范文篇6

一、整合组织资源,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区1个镇党委、2个街道党工委共辖21个村党支部,党员345名。为加强农区基层组织建设,使设置模式、工作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农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社会资源,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一是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近几年,我区通过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坚持把农区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实行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镇、村工作制度,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了农区基层组织建设。全区有1个镇党委、2个街道党工委都达到镇党委高标准“五个好”要求,有8个村党支部达到高标准“五个好”要求,有10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要求。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上半年,结合全区“撤乡并镇”工作,我区将原五一乡和新地乡与原下海勃湾镇、千里山街道党工委合并为滨河街道党工委和千里山镇党委。此举措一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区对乡镇职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梳理,按照调整的职能、弱化的职能、取消的职能、加强的职能,对千里山镇政府职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随着农牧业税费的免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生产化水平的提高,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转移到主要抓好这些工作上来,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有所必为的责任政府。二是提高了政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我区由过去的2乡1镇撤并为1镇,领导职数由25名精减为7名,精简72%;行政编制比原编制37名减少17名,精简45.9%;事业编制比原编制77名减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57名,精简74%。进一步改变了机构多、干部人浮于事,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现象。三是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发展布局。我区资源丰富,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人口少,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市扩容提质、全面推进城镇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乡镇布局丞待重新规划。通过这次改革,我区城北的工业园区、千里山镇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和带动中心,实现了生产生活区的合理布局。特别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民心工程,改善了农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各级领导来宾的高度评价和农民的普遍赞誉。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滨河街道办事处辖区也很快开发成为繁华的闹市区,将成为海勃湾区城市的亮点。

二、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负责人,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农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能不能抓好,关键在领导班子。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区委一是明晰了镇、街道党(工)委、村“两委”之间的职责权限,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健全了选拔培养机制,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进入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致富。三是按照“选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的思路,抓住乡镇换届的有利时机,选拔科技人员、产业大户等各方面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千里山镇党委近期在镇党委换届中,对x个村干部和x个社区主任进行了重新选任,将x名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扎实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了村级管理岗位,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四是通过采取集中整顿党组织等办法,把一批得民心、能致富的农区人才选拔到了村级领导岗位上。五是继续深入推行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实行两个职务“一肩挑”,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去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共选派了7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村党支部书记。

实行“一肩挑”和村两委交叉任职,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一,可以较好解决目前的“两委”关系紧张,即"两张皮"的问题,摆脱“两委”干部争公章、争财权、争事权的角色,使村干部真正成为“说了算”并为村民谋利益的自治组织领导。其二,可以减少村干部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其三,有利于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对农区工作和村民自治的领导,更能促使党组织成员践行"三个代表”,真正为群众负责,而非像以前那样仅向任命他的上级负责。

从短期的实践来看,两委“一肩挑”在党组织作用和威信较高的村易于推开,而在党组织领导和威信较弱的村难以推广。但从长远的发展看,推行“一肩挑”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和完善党对农区基层工作的领导,因为上级和本级党组织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就会主动将农区的能人吸收入党,万一经海选的村主任为非党员时,也不排除将其吸收为党员的可能,何况把农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的基础。由此分析,推行“一肩挑”更会吸引农区中的更多有志者积极入党,从而不断促使农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两委“一肩挑”在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如果不从制度建设上加强监督,就极易出现“一把手”滥用权力,使村民自治变为党支部自治甚至党支书个人自治。因而实行村两委“一肩挑”必须要加强村民自治中的监督机制建设,如党员议事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村民(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委会(党支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质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

目前就我们地区来看,农区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特别是在农区急需农业技术等诸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解决农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为农区输送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农区人才队伍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聘大学生任“村官”也应该成为我们落后地区的一种有益尝试。农区引进大学生“村官”不光是在引人,更重要的是引智。要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构建起人才回流农区的机制。要通过自愿选择、公平挑选,利用国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给农区带来的广阔就业和发展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村级“两委”班子协调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范民主选举的方式。在民主选举的前期工作中,村党组织要组织推选好村民选举委员会,尤其要重视将村党组织负责人依法推选为村民选举委员会负责人。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选举办法,提出村委会候选人在遵纪守法、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年龄结构、群众威信等方面的任职资格条件,并对候选人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深入地向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多种途径依法宣传、推荐各类优秀人选进入候选人的行列。二是规范民主决策的方式。凡是涉及村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为了增强村务大事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决策方案制定之前,村党组织要会同村委会组织好民意、民智的征集活动。要通过走访农户、召开“民主恳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决策方案。三是规范民主管理的方式。村级换届选举后,村委会要在村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及时组织和发动村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草案由村委会负责制定,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定生效后,村委会必须负责执行,村党组织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监督。对违反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要及时纠正或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要及时向村党组织报告,并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凡村年度收支计划、重大投资、大额财产购置、大额费用支出,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明确村级财务收支管理的具体制度,对财务开支审批办法及权限作出规定。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村内所有收支票据,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盖章后方可入帐。四是规范民主监督的方式。要建立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及述职制度,加强对村委会日常工作的监督。要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形式,不断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此外,村党组织还要会同村委会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接待日制度、村“两委”联章联签制度、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村级会计委托和村级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五是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督。村党组织除动员自身成员主动接受监督外,应组织村委会成员认真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建好以村民评“两委”活动和村干部实绩考核积分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监督制度。村民评“两委”的会议应在镇、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召开,一般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采取村“两委”干部作述职报告、群众民主测评的办法进行。参加测评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来定。

四、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建立农产品销售专业协会

近几年,滨河街道党工委中河源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确定了“引凤来巢、美化环境、搞活流通、多元发展”的致富思路,创下几个“第一”。针对农民卖菜问题,2006年,中河源村在乌海市成立了第一家“农副产品销售协会”。几年来,协会共向乌海市周边地区销售蔬菜瓜果xx万公斤,解决了本村及邻村农民卖菜难问题,中河源村村民年纯收入比以前增加600元。2006年,中河源村率先建立了3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6年基地又与邻村联合扩建为2500亩大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2006万公斤绿色环保蔬菜,并通过考评验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标志认可。2006年初,在村“两委”的推动下,中河源村与蒙牛乳业公司签定牛奶供销协议,建成了乌海市第一个占地3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基地120头奶牛日供鲜奶1200公斤。建村几年来,中河源村筹资近百万元改造了水渠、电网,植树造林2.5万棵,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区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今年在市政府新建1亩保护地补贴2006元的基础上,区财政再增补2006元(计划生育“三结合”户另外补贴500元),调动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乳肉、葡萄四大基地,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新增保护地200亩,全区保护地面积达到1080亩;新增葡萄种植面积668亩,全区葡萄面积达到3554亩;奶牛存栏数达到1638头。全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达22个,优势产业企业带动全区农牧户4500户,占总户数的59%,产业化收入平均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达49%。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2006年投入4600多万元完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期工程,整体安置移民180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规划建设联体温室住房360户。目前,已入住园区的居民每亩温室蔬菜生产收入就达近万元。两乡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包村、包点、包项目的“三包”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业生产,宣传普及农村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30多名乡机关党员干部联系21个村组、600多个农户,共举办科技讲座13场(次);走访慰问贫困群众60余户,发放慰问款物2.7万元;三是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大力实施树形象、暖民心、富群众三项“为民工程”,截止目前,滨河街道党工委党员干部全部深入到责任村和联系户开展了工作,为224户贫困户申请了低保,发动党员群众为特困村民捐助款物12006余元,完成了13名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和新建;千里山镇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将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入户审查把关,群众民主评议的办法确定了19户危房残疾户,开展了危房改造。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每个党员帮带一户贫困户,通过协调资金、传授技术、提供信息等进行多方面帮带,直到其脱贫致富;联系一户致富户,引导其遵纪守法,积极上进,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并逐渐向党组织靠拢,其中28户贫困户通过党员帮扶脱贫。11名致富能手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中河源村党支部在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三结合致富链”活动,每个党员与一个富裕户和贫困户结成对子,引导富裕户在农资、科技、劳力等方面向贫困户提供支助,使16位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户均增收260元;我区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中,共筹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3.7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4292户,13704人;在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共为441户,1051名农村困难居民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19.2万元。

五、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抓好党员教育管理

(一)抓班子,带好头,提高农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农区党支部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是农区各项工作的领头雁。抓好班子建设,我们一是通过换届,把高素质的党员选进党支部班子。区委在今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前,建议新进班子成员年龄不宜超过45周岁,文化程度不低于高中,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年龄不超过50周岁,文化程度不低于高中。二是采取下派干部任职的方法,加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区委借鉴2006年下派挂职干部的成功经验,今后将继续加大下派力度。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农区党建工作指导员职能作用。三是集中培训,提高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年初,区委制发了《2006的党员教育培训实施意见》,对各领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现全区共举办各类型培训班期。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能力。(二)抓两头、带中间,全面促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各镇、街道党(工)委根据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党支部建设情况确定相对较强的村和后进的村。对于强村,着重是组织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提高和规范党支部的各项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后进村,则根据其后进的原因,或与对口扶贫部门、经济强村结对扶贫,或整顿加强领导班子,提高战斗力。(三)抓队伍,强素质,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是严把党员发展关,疏通出口关。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全面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确保新党员质量。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二是强化教育关。各镇、街道党(工)委利用党员活动阵地,统一组织党员活动日,并定期督查学习教育情况。区委组织部还拨出专项资金,配备农区电化教育的硬件设施,丰富了党员教育手段。三是找准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开展“党员奉献日”等活动。滨河街道党工委中河源村党支部在村内分片、分块建立党员卫生责任区,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教育了党员,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六、创新干部任用管理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首先,进一步改进农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选配好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村党组织书记。一是明确用人标准,更新用人观念;二是拓宽选人范围,改进选人办法;三是改革任职方式,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解决两委不顺矛盾。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运行机制。对村干部在培养教育、目标考核、选拔任用、评议审计、经济待遇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坚持和完善以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定期考核、民主评议等为基本内容的干部考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尺度。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切实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干部管理机制。

第三,建立高效实用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比结合起来,激发干部参加学习、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建立干部备用结合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是从政治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中,把那些有能力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选拔上来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七、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我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共征求到群众意见28条,其中涉及群众对基层干部的4条,2条已经得到解决,列入中长期整改任务的2条。在“回头看”阶段,4条意见全部列入中长期整改,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明确了完成时限。在工作中,下大力气抓了整改方案的落实,特别是长期整改措施的落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对有些基层干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进行协调,综合解决。普遍将整改情况向群众作了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制订和落实整改项目责任制,突出问题回访制等措施,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做法:一是完善整改项目责任制。明确整改的重点问题、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坚持问题不解决,责任关系不脱钩。二是建立整改项目“列队销号”制。将需要整改的问题按期限划为短期和长期解决的问题,并按照难易程度逐一落实,着力解决好短期问题,让群众能切实看到先进性教育的实际成效。三是建立整改成效评价制。突出解决问题和为民办实事,将落实整改情况与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党员年度考核挂钩。

八、农区党员队伍状况

农区范文篇7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黑龙江省依安县立足县情,积极探索传统农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确思路。依安县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一直比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理念和方式落后、缺乏先进技术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抗灾保产增收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安县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以工农一体、城乡联动为发展方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坚持适地适种原则,打破农业“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格局,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重点发展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实行规模经营、四区轮作,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抗灾保产水利化、农村经济产业化。

突破重点。根据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需求,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四区轮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引导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以及各类能人连片承租农户、村集体或农林牧场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并带动农民群众从事规模生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整合农民土地资源,实行规模经营;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和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由村集体、种田大户或种田能手租赁经营;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承租农户土地,建立自营基地,发展规模经营。二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四区轮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甜菜、马铃薯等企业原料型作物,进行归方连片规模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四年轮作一次,在全县各区域进行科学轮作,以避免药害和重迎茬导致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问题。三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打好机电井,发展喷灌、微灌、滴灌;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引导种田大户、合作组织、村屯干部、龙头企业等购置大型机械,提高农机保有量和作业率;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设科技园区、高产攻关示范田,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扶强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反哺能力。促进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层次提升、集群发展,增强其对农业的牵动和反哺能力。

提供保障。建立横向覆盖产业各环节、纵向延伸产业全链条的工作机制,构建县、部门、乡、村“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推进机制,做到包产业、包乡、包村、包户、包地块,一包到底。强化政策支持,将产粮大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流转土地的农户,优先进行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协调创业资金;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将上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重点倾斜,优先发包机动地,协调贷款和建设基础设施,并由县财政出资打井、上灌溉设备和办理农业保险;对乡镇,实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与乡镇分成,鼓励各乡镇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坚持以市场化手段协调农企关系,引导企业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互促共赢。

农区范文篇8

关键词:平原农区;庭院经济;调查;报告

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宜居绿色生态的农村环境,了解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状况,促进现代农林经济业发展,我们对该区域庭院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庭院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庭院经济发展原因及发展庭院经济的有利条件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就庭院经济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1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宜居、生态新农村等战略的实施,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在发展传统种植、养殖基础上,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代加工手工产品、家庭网店、特色食用菌种植、农特产品、食品等也已得到初步发展,长青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庭院经济在农村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在经济收入方面,部分家庭特别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网店、农特产品经营户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特点

2.1投资少,见效快,分布广。在宅基地、房顶、房前屋后种植花卉苗木,既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可增加收入。利用空闲房屋进行作坊式加工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增加就业,活跃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庭院经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现在部分经营特色食品加工、羊肚菌、香菇、化妆刷、工艺草制品等的作坊加工户庭院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2.2发展庭院经济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就业,并可产生邻里效应,促进文明乡风民俗的形成,有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结合。以往庭院经济只是把科学技术引入庭院搞种植、养殖或小型加工,诸如种花、养鸡鸭等。现在庭院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已不满足于此种形式,开始向多样化、专业化、合作社、网络化发展。庭院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众多庭院为基础,逐步走向集群化、区域化及生产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如草编、香菇、羊肚菌、尾毛、化妆刷、毛衣等专业村,他们立足乡村,面向全国,部分已进入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格局。有力促进了本地农村科技的推广及经济的发展。随着庭院经济发展,单个家庭成员劳动力已不再适应现在生产、流通等领域专业分工、合作的需要,有的家庭已开始招收工人、聘任技术人员或开展合作经营,一户干多户跟,形成邻里效应。2.3可有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生态、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现展理念。一些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村边四周的地面和空间,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庭院经济,以种养产销四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改变了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乡村繁荣和振兴。

3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从全局看,庭院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村庄庭院经济发展还较为缓慢,自身特色不突出。3.1思想意识、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现在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中青年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由于相当多的中青年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对在家乡发展庭院经济关注度不高,投入较少,没有把在家乡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3.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人才、信息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庭院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近几年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开办了不少培训班、网络视频教育等技术推广活动,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多以农业、林业、食用菌、养殖为主,针对庭院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系统技术指导相对不足,存在信息、技术、销售系统服务滞后,农村分散的劳动力与庭院经济用工相互补的灵活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庭院经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发展庭院经济的潜力分析

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很多潜力有待开发利用。4.1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开发利用。在农村受到农业季节性、作物生产周期性的制约,农忙时间主要在夏种、秋收时,并且现在机械化程度较高,农忙时间只1~2个月,其余时间进行田间管理,用时不多。现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较多,但中老年人、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中青年也不在少数,他们有发展庭院经济的愿望,并具有经济、技术、信息、销售等条件。因此,应在庭院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开展生态村、旅游村试点,由政府、社会、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区位、人文、传统优势,发展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生态、化妆用品、草编、特色食品村。发展庭院经济以点带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2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有待开发利用。豫东平原农区是传统的重点农业发展区域,农副产品、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为发展庭院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庭院经济发展减少了作物秸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作物循环利用率,符合国家可持续、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

5发展庭院经济的建议

5.1豫东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应加强科学引导,突出自身特色,取长补短,避免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跟风雷同发展。在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时应做好充分的调研、走访,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自然资源、区位位置等,做到适当超前,又不超越实际,避免一味追求高大上。5.2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在推广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每县先搞1~2个试点乡镇,每个乡镇试点2~3个村,在规划时要突出当地特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按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原则,根据政府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本地自身特点,统一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促进试点区域庭院经济有较大发展,产生试点效应。同时发挥庭院经济发展大户的传、帮、带作用,尽快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格局,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树立生态循环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为目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平原农区庭院经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王春风.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0):93~94.

[3]李影.浅谈园林景观中花镜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3(14):59~60.

[4]闫秀强,王宏涛.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9):199~200.

[5]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管理译丛[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农区范文篇9

一、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粮食生产几近入不敷出的格局

从粮食投入产出的数据来分析,90年代末期,粮食市场价格的持续低迷,加上物质费用和农民种地负担的大幅升高,使得农民种粮的纯收入水平大大缩减。

2000年,襄阳县种植水稻的亩纯收入率基本为零。种植小麦已经处于亏本状态,1999年亏本尤其严重。种植玉米也严重亏本,1999年和2000年亩纯收入率仅分别为-32.43%和-18.32%。这还没有考虑劳动力成本。如果考虑劳动力成本的话,亏本幅度更大。

泰和县属于典型的稻谷产区,一年两季,我们对泰和县的早籼稻和晚籼稻的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表明,90年代早籼稻生产效益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1992年,每亩早籼稻的纯收入为37.39元,到1996年一直增加到306.87元,4年间增长了7倍。之后,早籼稻的效益不断下降,2000年仅为111.75元,仅为1996年的36.41%。1992年,早籼稻生产亩纯收入率为25.28%,之后一直增加到1996年的59.65%。增加的原因主要为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并由此而带动的投入水平的提高,亩物质费用也相应由1992年的103.06元增加到1996年的187.09元。之后,早籼稻生产效益逐年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36.42%。如果将劳动工日作价,并考虑相关费用,种粮已经出现亏本。以2000年为例,根据泰和县的标准,每亩早籼稻生产平均需要17.3个劳动工日,每个劳动工日作价10.56元,劳动力成本则为182.69元。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泰和县早籼稻生产平均每亩亏本70.94元。

泰和县90年代晚籼稻生产的效益也经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1991年,每亩的纯收入为104.25元,到1998年增加到331.57元。到1999年,晚籼稻的生产效益开始下降,亩纯收入为146.46元,不及1998年的一半。虽然2000年生产效益有所回升,但仍然只有202元。根据泰和县的标准,2000年每亩晚稻生产平均需要日16.8个劳动工,平均每个工日10.56元,劳动工日作价177.41元。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2000年种植晚籼稻基本上不赚钱。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从3个县来看,近年来,县乡政府在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鄢陵县比较成功地推进了以发展花卉业为主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花卉苗木栽培面积在1995年到2001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由1.8万亩发展到14.8万亩,已占全县耕地的1/6,从事花卉苗木产销服务的达数万人,已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花木产销基地。泰和县近年来在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早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6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优质稻亩产值比一般品种增收8.245元,仅此一项,全县种粮新增产值达439.4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1元。襄阳县近年来从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目前“双低”油菜已占100%。

尽管3个县农业结构调整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力度都不够,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个县,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以优质稻为例,在泰和县,我们发现,并不是粮食品种优质化了,结构调整就成功了,粮食价格就上去了。1998年以前,泰和县的优质稻米最高价格高达1~1.5元/斤。因此,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泰和县大力推广了优质品种。随着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到2000年早稻优质品种率已经达到60%,晚稻优质品种已经达到70%以上。之后,优质稻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常规稻米则仍可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到2001年夏季,优质稻米的价格下降到了0.61~0.62元/斤,而常规早稻米的价格则恢复到0.45元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常规早稻米具有市场需求。再如泰和乌骨鸡,1995年前后,市场价格暴涨,销售形势好,根据当时市场测算,每只乌骨鸡可盈利2元。于是全县养鸡一哄而上,不到1年乌鸡市场价格急剧下滑,导致全县百分之八九十的专业户亏损严重,难以为继,有的不得不含泪捣毁鸡舍、宰杀母鸡。

在居民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明显下降,而人口的城乡分布格局并无多大变化的背景下,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着强烈的市场需求约束。在传统农区,如果不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上下功夫,仅靠传统的经验,即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显然已经不足以解决农民增加务农收入所面临的困难。

三、农村就业不充分,人口资源配置结构严重失衡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传统农区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劳均耕地襄阳县为2.4亩,鄢陵县为2.8亩,泰和县为3.5亩。而每个劳动力一般可承担水田4~5亩,或是旱地10亩,以此计算,3个县存在十几到二十几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此外,还有季节性的剩余劳动力。一般是“四个月种田,七个月休闲”。

农业的技术进步,使种植业的用工量趋于减少,这又剩余一部分劳动力。按襄阳县农业局1991年以来的调查,近十年来五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亩用工,除小麦下降较少外(减少4.5%),其他都下降了12~29%。全国的趋势也是如此,1990~2000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平均每亩用工一般下降了29~34%。

从3个县调查看,近年来,县域内的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增加,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襄阳县提供的材料显示,县直的34家企业资产负债率大都在100~200%之间。34家企业共欠银行本金10亿元,企业人均负债3万元。据县劳动局提供的数字,2000年县属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2元,实际上有50%的职工已不在本岗位,自谋生路。34家企业中只有9家能正常生产、4家停产、21家不能正常生产。襄阳县主管领导认为,现在中央的政策是管大不管小,而县级没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差,基本处在银行不贷款、政府不扶持、职工不出资的境地。

从1997年起,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处在产品结构调整、内部转换机制和严峻的市场竞争之中,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吸收农民就业的能力已大大下降。不仅如此,盲目发展乡镇企业,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襄阳县是湖北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一个县,乡镇企业产值在全省居第二位。乡镇企业吸收了1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可以提供1600万元的地税收入。乡

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靠国家税收的优惠和财政周转金的支持。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规范化,税收优惠的减少,财政周转金的取消,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纷纷破产、倒闭。乡镇企业在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地位已严重削弱,农民来自乡镇企业工资收入的增长率已显著下降。1997年全县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达274亿元,到2000年,产值下降到175亿元。调查中发现,乡镇企业有很大的“泡沫”。县里的主管干部讲:现在乡镇企业的数字仍有60%的水分。我们调查的一个村,村办企业产值报了1200万元,实际只有40万元左右。从襄阳情况看,倒闭后的乡镇企业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全县乡镇企业转嫁到财政负担的债务总额在5302万元以上。全县村一级因开办企业负债1.34亿元。有的基层干部讲,乡镇企业由财政的支柱变成了财政的压力。

在河南省鄢陵县的调查中发现,乡镇企业情况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与湖北襄阳县有相似之处。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共有8059户,从业人员5.1万人。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48亿元,增加值11.7亿元,实现利润59787万元,税金4443万元,上缴财政2500万元。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乡镇企业的总产值“水分”仍然不少。当地两个乡的领导讲,“乡镇企业的数据都是应付上级的,实际不是那回事”。县乡镇企业主管领导也承认统计数据有一定的“水分”,但“这是上面的指标任务,不能怪我们,指标是层层下达的。”鄢陵县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就业1990年为59740人,1994年增加到近7万人,此后出现下降,到2000年,吸纳就业仅为51404人,比1990年还降低14%。泰和县近5年乡镇企业没有发展,乡镇就业人数也出现下降。

传统农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以往以行政方式办企业及企业制度问题造成的失败,有当地农民购买力薄弱和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也有农业半自给经济环境下人们缺乏办企业所要求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制约。导致目前传统农区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门路狭窄,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源。

四、农民负担总体水平过重,收入越低的农户负担越重

根据我们对3个县的抽样调查,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103元,而人均负担量是252元,负担量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这个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并不算特别沉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均收入不到1400元的襄阳,人均税费负担总额为389.37元,农民负担占纯收入中的比重高达28%。

由于农民的负担与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分析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农民的负担状况。从三县的调查情况来看,亩均纯收入为407.31元,亩均农民负担为109.44元,亩均负担占亩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6.87%。这样,在扣除各种负担以后,如果考虑劳动力成本,种地基本上就不赚钱了。

表1襄阳、鄢陵和泰和县样本户种植业负担情縚

从调查农户看,越穷的农户相对负担越重。人均纯收入在500元和1000元以下的农民,人均各种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达36.22%和38.50%。这个负担水平相对于任何行业的劳动者都过于沉重。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样本农户,人均各种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0.42%。而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农户,人均各种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则为7.87%和8.12%,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负担水平为4.17%。可见,即使总体的税负水平并不高,但由于越穷的农户所要承受的税费越高,所以农民负担问题依然严重。

表2不同收入水平农民负担状况比较

根据调查所收集到的近10年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后发现: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平均来看,农民负担连年增长的趋势并未扭转,而且,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更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鄢陵全县农业特产税1992~200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43.2%,而大马镇则高达54.8%!鄢陵全县和马坊乡、大马镇以及襄阳县的太平镇的“三提”和“五统”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递增,最高的乡镇年均递增率分别接近20%和30%!

五、县乡财政严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直接转化成农民负担

在调查的3个县中,泰和县财政情况较好,就该县目前财力而言,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鄢陵县的日子要比泰和难过,财政已到了即使什么都不干,工资也无法保障的地步。襄阳县财政状况是最困难的,实际上已成为“半饥饿”财政。从调查情况看,县乡财政都很困难,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比县直财政大得多。乡财政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财政收入保工资的“吃饭”型财政,已经恶化为一种运转更为艰难的“讨饭”型财政。由于财政信用程度下降,“讨饭”也越来越难,乡财政实际上已接近崩溃的边缘。调查中,许多县乡干部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人把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写了一副对联,始则: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是洞;借新债还旧债,债债不清。继则:拆东墙补西墙,无墙可拆;借新债还旧债,无债可借。横批:日子难过。

县乡财政大范围的出现入不敷出,说明相当一部分县市都面临严重的公共财政危机。县乡政府普遍面临的公共财政危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农民负担状况与县乡财政困难是联系在一起的。县乡财政危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首先,县乡财政入不敷出导致基层政府对农民过度征税。从3个县来看,农业税收在乡镇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襄阳县农业四税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4.5%,泰和为27.6%,鄢陵为50.7%。如果考虑到工商税收中的屠宰税来源于农村养殖业的因素,涉农税收在乡镇财政收入中的份额则更大。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工商税收增长难度大,财政压力较大,乡镇政府为维持日益庞大的机构运转,不得不用农业特产税等税目来弥补其他税源的不足。因此,不断加大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力度。调查发现,农业特产税一般采取按人头平均分摊到户的办法,征收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随意性,据实征收流于形式,征过头税的问题相当严重。襄阳县现有农业特产税源据测算为850万元,但年度任务却为4600万元,税源仅占任务的18.48%。当问及为什么下达这么高的税收任务时,县地税局和农税局的负责人讲,下达农业特产税任务不是以农业特产税实际收入为依据,为了保吃饭,现在完全是“以支定收”,下达的地税任务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远远超出了企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农业特产税已成为地方税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已演变成增加农民负担的新渠道。

其次,在没有税收立法权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各种开支的需要,地方政府就不得不借

各种名义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从而使得农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急剧膨胀,使农民非税收负担急剧增长。“费大于税”现象普遍存在,“三乱”和收费加码问题严重。从3个县的总体情况看,在农民负担的税费总额中,税不到1/3,而费超过了2/3,其中不规范的收费和集资占农民负担总量的1/3,“三提五统”则超过了1/3。简言之,三个部分的比例大致是1∶1∶1。即使我们分开3个县来看,税收比重最大的泰和县也只有46%,不到一半。而“费大于税”最为严重的是鄢陵县,在所有的负担中,税收只占18%,有82%是面向农民的各种收费。由此可见,费大于税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分县来看,在湖北襄阳县,不规范的收费和集资占到农民负担总额的39%,而在河南鄢陵县和江西泰和县,这个项目的比重分别只占23%和2%。这个差别表明,在不同的地区,农民负担的结构极为不同。这种状况当然与地方政府对于不规范收费和集资的监管力度有关。在管理较为严格的地区,这种收费占农民负担的比重就比较小。县域之间的结构差别反映出,虽然中央政府对于税收和收费尤其是“三提五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却存在明显的偏离。仅在这中部地区人均收入相近、产业结构相类似的3个县中,税费结构的差别就如此之大(税收分别占28%、18%和46%),我们可以想见,在全国范围内此种差别该有多么突出了。

再次,县乡财政压力迫使基层政府大规模举债。襄阳县直接的财政债务为28925万元,占2000年全县实际可支配财政收入的140.3%。镇级负债2000年清查时为3.3亿元,2001年6月清查为4.1亿元,全县17个镇都负债,镇级平均负债2411万元。泰和县财政债务为9000多万元,占可支配财政收入的57%。鄢陵县县乡两级财政共负债1.4亿元,其中县财政负债1000多万元,主要是乡镇负债。我们调查的大马乡2001年财政累计净负债达446.7万元,马坊乡债务是556万元,这两个乡镇财政债务占实际可支配财力的比重分别为295.4%和370%。

村级债务与县乡财政困难也有密切关系。从12个村庄的调查情况看,县乡政府对村庄一级几乎没有任何的财政补助,村庄都是财政净流出。每个村庄平均缴纳的税费为39.7万元。村一级收入主要有村提留款、村办企业上交承包费、集体土地出租收入、集资款等。平均每个村庄收入只有9.5万元。调查的12个村庄有10个负债,平均每个村负债35.1万元。调查发现,村级组织的大量负债实际上用来弥补县乡财政的缺口。襄阳县全县村级共欠基金会1.2亿元,共向个人借债7.1亿元,这些债务中用于为农户垫付税费形成的村级债务为4.4亿元,占全县村级债务的47.8%。12个村的债权为226.5万元,平均每个村18.9万元。这些债权主要是农民欠交的税费款,大部分是很难收缴回来的。

最后,县乡财政危机使县乡政府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很少能造福于民。由于财政困难,在保证工资发放和运转后,县乡政府已无财力干其他事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农民交纳的税费和教育集资。1990~2000年期间,在襄阳县教育经费中,各级财政预算拨款占40.7%,其中乡级财政占34.36%,县财政占6.25%,省级以上专款仅占0.1%。乡镇最弱的一级财政承担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这一最繁重的任务。目前,县乡财政对卫生部门实行差额拨款,只负担卫生部门人员工资的15%左右,而上级财政对县乡卫生事业的投入几乎没有,导致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提供的卫生服务质量不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农民的医疗负担相当重,导致很多农民支付不起就诊和住院所需的医疗费用。调查的3个县农民完全处于自费医疗的状况,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的问题比较突出。

财政危机向农民的转嫁,使基层政府与农民处于利益尖锐对立的状态,已成为可能引发农村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些基层干部讲,他们肩上压着两副重担,一副是减轻农民负担,另一副是保证干部教师工资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主要来自向农民收取的各种税费,要减轻农民负担,工资发放就无法保障;要保工资发放,农民负担就减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实质性的对立关系。

六、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对襄阳县农业投入情况的调查表明,由于财政困难,农业投入总体状况在恶化,特别是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更是令人担忧。襄阳作为一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财政每年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只有1000多万元,相对于农业发展的要求,显然是杯水车薪,少得可怜。调查发现,县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数字除了每年近20%的上级拨款外,剩余的80%都是虚数。1997年至2000年,财政支农的虚数达到4310万,相当于实际支出的4.3倍。县财政局的人讲,按照《农业法》规定,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不虚增财政支农支出,财政预算方案在每年的人代会上就通不过。该县反映,中央出台的各种法定支出比例太多太大,如教育支出增长要高于可用财力的增长;“科技三项费”支出要达到总支出的1%,并且要适当增长;文化事业费支出要达到总支出的1%;农业支出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等等,这些法定支出项目已占到每年全县新增财力的40%以上,地方财政已难以承受。实际上,全县每年的可用财力增长仅8%左右,新增财力连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都保不了,根本无法保证法定支出。现行行政体制下,人员和机构恶性膨胀,使财政预算的约束无能为力,而法定支出太多,又肢解了预算。从襄阳县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县乡财政主要是保证本级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依赖中央和省一级财政的支农专款,县乡本级财政对农业几乎没有多少投入。

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一般都要求地方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从调查情况看,地方配套投资到位率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林水利等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问题。襄阳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1998年至2000年该县还被列为鄂西北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县之一。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每年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求地方财政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调查发现,中央的专项资金基本上都能到位,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很低。襄阳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五年来,累计完成国家商品粮基地项目投资2002.35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6.25%,其中,中央投资1249万元,省投资87万元,市县投资56万元,以劳折资610.35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到位率达到98.89%,省级资金到位率为29.79%,市级资金到位率为1.62%,县级资金到位率为7.13%。总体来看,资金到位率仅为53%。1998年至2000年,襄阳县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1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7个,多种经营项目6个,计划投资411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889万元,占计划的70%。其中:财政计划投资2080万元,实际完成1643万元,占计划的79%;计划群众自筹1042万元,实际完成822万元,占计划的78%。计划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一是财

政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主要是县财政配套存在严重困难,例如2000年中央资金到位率几乎为100%,县财政资金到位率才30%;二是银行部门贷款到位率近乎于零。

在基层财政只能维持低水平“吃饭”的前提下,很难保证中央的财政支农资金能够足额用于农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挤占、挪用、转移和乱支乱花等问题就难以避免。在对青海的对照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工资无法兑现,公用经费无法保障,青海省各州县挤占专项资金的做法极其普遍。乐都县自1993年至2000年底,为了保工资发放和维持机关运转等,已挤占各类专项资金3458万元,其中挤占水利专项资金1966万元(包括坡改梯、修水渠等工程);林业专项资金356万元(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薪碳林建设等);农业专项资金241.5万元(包括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种子专项、农业技术推广等);蔬菜专项资金267万元;交通专项资金223万元(县乡道路建设),教育助学金50万元等。县财政局长讲,各类来自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只要从财政渠道拨付,都是被挤占的对象。这些专项资金到帐后,首先要被挪用来发工资和支付公用经费。湟中县挤占专项资金的情况比乐都县还要严重。近几年来,为了保工资,保运转,每年占用各类专项资金2000万元左右,累计挤占各类专项资金高达5620万元。从青海的财力情况看,不挤占专项资金,工资的发放确实无法保障,机构的低水平运转更谈不上。2000年全省县乡工资性支出占自有财力的比重为94.6%。湟中县2001年实际可支配财力为7853万元,而工资性支出达10304万元,仅保工资性支出还差2451万元。乐都县2001年实有财力8336万元,预算中工资性支出9493万元,当年可用财力也不足以确保“吃饭”。

世界银行贷款是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江西省泰和县和湖北省襄阳县都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江西省泰和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外资项目共2个,实际利用世界银行信贷资金折合人民币1311.75万元。湖北省襄阳县近年来获得的世界银行贷款为7988.37万元人民币。调查表明,世界银行贷款的使用对改善这两个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两个县在使用世界银行贷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汇率并轨造成的风险难以承受;由于环节过多,导致世行贷款使用成本过高;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相互脱节;项目一哄而起,导致一哄而散;债务的回收难度逐年加大等。由于地方政府外债采取财政扣款形式归还,在债务单位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还贷责任全部压到地方财政身上,政府外债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政府外债甚至直接转化成了农民的负担。例如,从2000年开始,襄阳县农民负担卡上多了一项新的内容:世行贷款还贷。我们在入户调查时发现,几乎没有农民能搞清楚这项收费是怎么回事。伙牌镇李食店村7组会计李世文问我们:只知道县里有农行、工行、建行和中国银行,怎么又冒出来了个“世行”?再说,村里从来也没有从这个银行借过钱!他根本不知道“世行”是一个什么机构,更搞不明白为什么全村农民要来还这个“世行”的贷款!据了解,“世行”贷款是用于丹江引水工程建设,按市里的规定,凡在灌区内的乡镇都要承担还贷任务,该县共分摊了6000多万元还贷任务,由于财政困难,这些任务只能分摊到每个乡镇和农户。太平镇领导讲,该镇农民很少用丹江引水工程的水,将还贷任务平摊到每个农户是很不合理的,但还款任务是上面压下来的,乡里也没有办法。县里领导也承认,这个工程县里确实可以受益,但上面分配的还款负担太重,农民用水已经交了很高的水费,再让农民承担还款任务确实不合理,但县里也没有办法,县财政没有能力还这个钱,只能平摊到农民身上。调查中了解到,农业综合开发还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贷款到头来转换成了农民负担。

根据三个县的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减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投入渠道。农村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投资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省级政府投资也主要用于同中央投资配套搞大中型项目,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在基层的县(市)和乡镇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仅对个别地区和特殊类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进行适当补助(如老少边穷地区等)。县乡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连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真正落实,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几乎没有。因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和投劳。基层干部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当地情况、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大量向农民集资集劳修路、改水、建学校等,已经成为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

七、县域金融机构陷入不良贷款奇高和经营严重亏损的境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极为困难

各大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分行处境极为艰难,最主要表现为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到2001年8月底,河南鄢陵县几大商业银行加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不含农发行)高达6.06亿,占总金融资产的60%以上。其中,农行到2001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29775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69.42%;建行在1998年核销贷款2222万,信达公司剥离1388万本金,到2000年又剥离了366万呆帐和180万利息,三年来,核销、剥离共3800万,即便这样,该行也还有6000多万不良贷款,其中540万全部呆滞,还要核销369万;工行有70%属于不良贷款,如按五级划分,更高达90%。

江西泰和县的不良贷款率也不低。到2001年第三季度,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3亿,不良贷款比例是42.9%。这还是在剥离以后的数额,剥离以前更高达60%。其中,农行剥离近7000万,中行790万,建行700万。建行到2001年为止,不良贷款3147万,不良率30%,还在继续恶化;工行去掉剥离,还有36%,共6016万;农行的不良贷款,到2000年末,有1.2428个亿,占55.79%。

襄阳县的状况则更令人担忧。工商行2000年12月不良贷款4.7亿,2001年5月5.6亿,情况还在逐步恶化。建行原有1.6亿不良资产,2000年已全部剥离,其中逾期2665万,呆滞5068万,坏帐958万。农行截止2001年月5月末,全行常规贷款余额74873万元,其中正常贷款余额20986万元,占28.03%,不良贷款余额53887万元,占71.97%。

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信用社不良贷款比重高,贷款质量差,严重地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甚至危及生存。襄阳县农村信用社截止2000年底,不良贷款高达36169万元,占贷款的84%,其中:逾期贷款7769万元,呆滞贷款7628万元,呆帐贷款10774万元。到2001年6月份,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达到4.078亿元,占贷款的94%,全县信用社正常可用资金只有4000万元。鄢陵县农村信用社截止2001年8月底不良贷款2.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

6.2%。泰和县到2001年9月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为8109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5.76%。

尽管信用社的金融支持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它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却不容乐观。鄢陵农村信用社在1994~2001年8个年头中,有5个年份是亏损的,只有3个年份小有盈余,历年来累计亏损3300万元。全县12个信用社中,资不抵债的有10个,资不抵债金额高达2757万元。泰和农村信用社累计亏损为1700万元。襄阳信用社情况更为严峻,该县信用社历来亏损总额达1.9亿元,2000年亏损3994万元,2001年到5月份已亏损900万元。

从银行自身的营运状况来看,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已使它们不堪重负,陷入十分艰难的困境。从3个县来看,由于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恶化,加上不规范的改制,导致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一些企业破产后,县乡政府也不承认原来抵押登记的财产,企业的信用完全丧失。

这3个县恰逢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金融支持。但是,目前真正进入县域的资金数量极其有限,大部分资金不下乡,到不了中小企业,更不要说到农户了,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我们对3个县的调查发现,90年代中期以后,几大商业银行在县域内的金融活动非常一致,那就是: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县级支行被大幅度撤并,在压缩战线(压网点,减人员)的同时,将主要业务放在了吸收存款上,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贷款业务越来越少,县内许多企业想贷款也找不到“庙门”。各分行将吸收的存款上存到上级银行,靠从中的利差来维持基层行的运转。

在几大商业银行统一采取“多存少贷”的政策以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作用就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了。从农村信用社的运营来看也确实如此。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全县90%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来自信用社。即便如此,农村信用社存大于贷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在鄢陵县,到2001年8月底,农村信用社有6.4亿存款,贷款5.2亿,贷存差为1.2亿。其他两个县的情形也是如此。泰和县信用社的各项存款到2001年9月底为3.0794亿,各项贷款为1.7719亿,2001年发放贷款2829万,到2001年9月底,存贷比率为59.4%,上存市联社8000多万,人民银行800多万,转省农行1000万。截止2001年5月底,襄阳县信用社存款总额7.5亿元,贷款余额4.5亿元。由此可见,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

除了几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收农民的储蓄外,邮政储蓄对县域资金的外流影响也极大。作为解决邮政系统扭亏为盈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允许邮政系统开办储蓄业务,通过吸收存款利息和存款上存的利差来盈利。邮政储蓄上解央行的年息为4.6008%,邮局付给储户的年息为2.2508%。央行与邮局分享2.35%的利差,1995年以后则实行利差包干。通过邮政储蓄,地方资金大量外流。从我们所调查的3个县的情况来看,泰和县的邮政储蓄在90年代以后发展加快,现吸储2.6亿元,其中县域3个网点吸储一亿多元,另外一个多亿来自于乡下。全县有3万多打工户,沉淀下来的有4000多万元,每年兑付2个多亿元。河南鄢陵县2000年邮政储蓄为1.6亿元,其中出外打工汇回的为8000万元。湖北襄阳县2000年邮政储蓄为2.8亿元,其中市区1亿元,乡村0.8亿元,城乡结合部1亿元。从以上几大块的资金流动来看,三个县的几大商业银行及信用社都是存大贷小,加上邮政储蓄,导致县域金融资金的严重外流。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金融政策的变化也起到了约束银行向地方贷款的直接效果,以下几条是影响最大的:上收审批权限、繁杂的贷款审批制度、严格的担保抵押制度、信贷人员责权与责任不对称等。

农区范文篇10

秸杆加工应用技能在我县从九十年月中期开端推行,因为各方面的缘由,推行结果不断欠好,二000年后才略有起色,开端有局部农人应用秸杆小规划的豢养肉牛,多的也就十几头。二00七年开端,我县鼎力推行秸杆加工应用技能,在农区开展肉牛养殖,特殊是在二00八年,全县的肉牛养殖出现出了欣欣茂发的现象,全县共建秸杆养牛小区6个,首要散布在楚米楚蔬村、镇村、、乡村,镇村、乡村,养殖小区肉牛养殖户98户,存栏肉牛2130头。别的全县其它十八个乡镇有养牛20头以上的养殖户还有70户,都是在应用秸杆加工技能养殖肉牛。二00八年全县养牛大户新建青贮窖池4320m³,制造青贮塑料袋2000余个,完成秸杆青贮3000吨,本年全县合计完成秸杆处置应用8.1万吨。

在我县开展秸杆养牛的历程中,最为突出是组。组在畜牧局和镇当局的指导下,从二00七年开端养殖杂交肉牛,到二00八年十一月止,全组114户农户,有38户农户共投入100多万元养牛,个中养50头以上的有两户,养20头以上的有12户,全年杂交肉牛养殖量达500头,现曾经出栏220头,发卖收入达150万元,全组户均收入达1.3万元。组是镇传统的养猪区,在二00七年以前,玉米收成时节时,往往看到的是燃烧秸杆的景象,而本年经过推行秸杆加工应用技能,这个时节看到的是农人往家里搬运秸杆的忙碌现象,听到的是秸杆揉搓机的轰鸣声,养牛户们的房前屋后都是青贮池和青贮用的塑料袋,本年组共建青贮池350m³,制造青贮塑料袋145个,置办秸杆揉搓机21台,青贮玉米秸杆200吨。

秸杆青贮技能为养牛户节省了很多的精饲料本钱,组养牛大户王维强说,青贮玉米秸杆在六至九月至少给他节省了1.5万元的饲料本钱。整个的养牛户为玉米秸杆能获得充沛的应用而兴奋。杂交肉牛养殖遭到了省市指导的好评。

镇村克勤组,应用本组有全市最好的牛冻配点这一优势,鼎力开展杂交母牛养殖,到目前为止,全组有养牛户15户,养殖杂交母牛180头,建青贮池150m³,制造青贮塑料袋40个,共青贮玉米秸杆95吨,处理了越冬的饲草问题。

我县的秸杆养牛正向优越的偏向开展,当前有很多牛场正在兴修。乡煤矿业主冯树强投资120万元,兴修正龙养牛场,设计规划为养牛250头,年出栏肉牛200头,现曾经完成1000平方米的牛舍建造,500m3青贮池建立,曾经上栏15头牛,估计下一年初可完成悉数上栏;楚米镇健牛养殖场,建立牛舍600平方米,建立青贮350m3,设计规划为120头,现曾经养牛60头。

当前还有遵义古根公司,刘成良种畜场等业主预备投资更多的资金举行大型养牛场,目标是充沛应用我县的秸杆资本从事高效益的肉牛业。

我县的秸杆养牛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开展势头,首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局高度注重畜牧财产的开展,有优越的政策情况和开展气氛。

2005年,县委当局出台了《关于加速畜牧业开展的定见》,明白提出“不变生猪,加速开展牛羊”的思绪,制订了一系列开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如用地用材、资金搀扶等,鼓舞开展草食畜牧业,走农区开展草食畜牧之路。

二是普遍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养殖场。

我县在开展养殖业的进程中,发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吸引很多有识之士参加畜牧业开展。如楚米的健牛养殖场业主张健,以前是修建业主,目前投资50万元养牛;镇的温家礼吸引了福建的商人投资50万元养牛;乡冯树强作为煤矿业主,投资120万元举行标准化养牛场。还有很多打工的农人回籍投资养牛。据不完全计算,社会投资我县养牛业的资金到达1000余万元。

三是加大了技能推行和效劳力度。

我局在本年的畜牧出产中,加大了秸杆加工应用技能推行力度和效劳力度。在本年年头,我局以饲草饲料任务牵头,抽调品改站、兽防站的精壮技能力气构成了草食动物开展技能效劳组,专门对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开展进行指点和效劳,扩展了效劳面,进步了效劳效率,养牛技能和秸杆加工应用技能推行获得了优越的结果。

四是市场的拉动。

近年来,生猪市场极不不变,影响了养殖者的积极性,而牛肉市场不断稳中有升,而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向,吸引了很多有积极性的人投资养牛。

五是养牛疫病风险较小,饲料本钱低,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