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36:06

南盟范文篇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又出现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南亚各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集体自力更生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南亚7国元首于1985年12月6日在达卡举行会议,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宣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告南盟成立。

南亚各中小国家对印度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这使小国对它产生不满和疑虑的情绪。印度也担心各邻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印度与邻国历史形成的天然互补贸易关系日益萎缩。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印巴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一年一度的南亚各国首脑会议自1998年以后再三延期。缺乏信任也是导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近年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条件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南亚各国工商界人士对本地区区域合作停滞不前的状况深感不安。认为国家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和平协商和互惠合作来解决。“9•11”事件后,印度希望在国际组织以及反恐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得到本地区国家的一致支持。于是也给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1.印巴双边关系的改善。2003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克什米尔视察时,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巴基斯坦伸出友谊之手,呼吁开创印巴关系的“新时期”。巴基斯坦方面很快给予积极回应。

同时,巴基斯坦在对印政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坚持其长期以来要求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才讨论其他问题的立场,提出就所有未决问题进行复合对话。

南亚的稳定有利于美国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美国一再要求印巴恢复谈判,使双边关系正常化。中国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2.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印度一直在该问题上采取非主动的态度,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冷战后,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有几方面原因: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进行了经济改革将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南盟无疑成为印度发展经济有力的借助平台;印度推行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政策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

3.印与小国的经贸合作加强,给予邻国税收优惠。印度与斯里兰卡于1998年12月28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被视为突破性的进展。印度对尼泊尔原产地生产和制造的所有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孟加拉国继尼泊尔之后可能成为印度公司的制造天堂,这将会有助于更多的印度企业在这些国家设厂。但是,南亚区域合作也存在着不少的消极影响因素现阶段仍一直影响着南盟的发展。印度各个方面都在南盟国家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力量。如果印度对邻国是友善平等的,那么它的强大和力量可以成为合作的基础,但是印度如果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只会使南盟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第二,由于南亚国家经济结构类同,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它们合作的领域有限。

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前景展望

南亚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丰富,加之各国相近的文化、相邻的地理位置,南亚区域加强经济贸易合作有着巨大潜力。

1.多条河流从北至南流经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水力资源丰富。各国合作开发这些水力资源,不仅可达到控制洪水泛滥和内河通航的目的,而且将极大地缓解该地区的能源危机。

2.由于运输和关税等方面的原因,南亚与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竞争力不强,各国贸易均处于逆差。南亚区域加强经贸合作,各国都将受益。

3.南亚国家有建立合营企业的可能性。印度的许多中间技术适合中小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要求。

南亚区域经贸合作虽然存在巨大潜力,但因存在许多政治经济问题,印巴矛盾是南亚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1997年5月,印巴首脑会晤,两国关系有改善迹象,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短时期内不会取得一致。此外,印度与尼泊尔、印度与斯里兰卡等国存在一些政治分歧严重阻碍了南亚区域经贸合作。南亚国家为一些共同问题所困扰,最主要的是贫困和洪水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共同问题,各国必须团结一致,加强经贸合作。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和其它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南亚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南盟成员国的共同努力,该区域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彼此间的猜疑和矛盾随着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会逐渐减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南盟范文篇2

关键词:南盟一体化

一、南盟成员国内的联系

在2007年新德里举行的第十四届南盟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们鉴于南亚各国人民利益至上的考虑,达成协议建立一个“和平平台”,并致力于促进经济合作,地区繁荣,在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联系成为了南盟首脑会议的中心议题,得到了区域内部(还有区域之外)包括政界、企业界、智库学界、民间社团和媒体的广泛讨论。地区联系不仅是指道路、铁路和运输连接,还包括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对于南盟来说,现在有必要制定一个清晰切实的战略落实相关政策、方案和项目。连接必须是建设性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为南盟从2006年6月开始运作南亚自由贸易区,旨在通过不同的阶段逐步过渡到关税同盟,共同货币,而受第九届首脑会议(马累举行)委任的知名人士小组预计在2020年南盟将实现经济联盟,其报告和建议打算在科伦坡举行的第十届首脑会议上公布。

二、南盟与区域外组织的联系

南盟与联合国一些机构,地区组织和国家在经济以及其他商定的合作领域有一些联系。尤其是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国际药物管制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亚太区)。

它和欧洲委员会在1996年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达成彼此在信息交流,技术援助和其他商定领域的互助,帮助南盟产品进入欧洲市场。1997年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尤其对南盟在加德满都的结核病中心提供技术和其他帮助。南盟-日本特别基金于1993年建立,在南盟各成员国和日本商定的领域内提供财政帮助和支持。此外南盟和东盟还定期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

三、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

首先表现在扶贫问题上,消除贫困问题不仅深深困扰着南盟各国,同时还包括中国,但是每个国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尽相同。在新德里首脑会议的结束语中,现任南盟主席曼莫汉辛格博士阁下说,扶贫是振兴南盟的试金石,我们要努力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弱者中的弱者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最高要求。”

首脑会议决定在每个成员国中划定一个村作为南盟示范村,用以证明本土化的举措在改变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将这种实际的创新举措如果合适的话复制到其他地区。中国坦率地承认其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与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不平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指出中国使3亿人摆脱赤贫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鉴于斯里兰卡在扶贫上的实际经验,虽然中斯之间在扶贫规模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相互交换经验和知识对彼此有利。尤其是中国的“回到农村”和斯里兰卡的“振兴乡村”方案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推动力。

在2007年新德里的首脑会议上,中国的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表示中国有兴趣在国内和南盟建立一个扶贫合作机制,并进行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联合国发展署或许能够帮助南盟各成员国和中国促进彼此经验的交流和研究,这些研究以后可能被南盟审定,在政治层面落实。

其次在旅游交流上,南亚继承了延续千年的丰富和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尽管本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其文化的共性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历史悠久的贸易关系,各种政治恩怨,南亚和中国还有大量的文化联系,比如佛教。

随着亚洲范围内逐渐增多的联系和交通工具的便捷,中国和南盟的关系在将来一定会得到加强。旅游业对社会不同层次的人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他们在企业部门外提供服务支持。同时还促进人与人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中国出境游客量现在明显增加,中国屡获殊荣的女演员、导演徐静蕾慷慨应予担任私立里兰卡荣誉旅游大使。

和南亚其他国家尤其是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同样从旅游业中获益匪浅。事实上,有很多特殊的文化和宗教遗迹的旅游线路,将斯里兰卡和南盟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深受中国游客的欢迎。包括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南盟工商联下属的旅游理事会的磋商将对发展中国南亚的旅游客流量极为有用。

再次,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上,通过发展空、海、陆、水多模式联运能够促进南亚(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经济和商业关系,这同样适用于日渐发展的南盟和中国联系。在落实南盟区域多式联运研究与部长级会议同时,政府和专家可以进行南盟-中国交通及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磋商。

以斯里兰卡为例,斯里兰卡南部的汉班托塔地区与中国合作后,港口设施,油库,炼油能力正在提升。这个港口位于中国和中东,非洲之间,这也是600年前航海家郑和曾穿越过的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在2007年斯里兰卡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广州与汉班托塔签订了友好城市协定,这不仅能促进彼此的经贸联系,还能有助于汉班托塔农村地区的发展,因为此地区属于斯里兰卡上文提及的“农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

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新德里首脑会议上表示愿意加强与南盟在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在南盟成员国内投资并采取后续行动。

南盟范文篇3

在2007年新德里举行的第十四届南盟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们鉴于南亚各国人民利益至上的考虑,达成协议建立一个“和平平台”,并致力于促进经济合作,地区繁荣,在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联系成为了南盟首脑会议的中心议题,得到了区域内部(还有区域之外)包括政界、企业界、智库学界、民间社团和媒体的广泛讨论。地区联系不仅是指道路、铁路和运输连接,还包括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对于南盟来说,现在有必要制定一个清晰切实的战略落实相关政策、方案和项目。连接必须是建设性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为南盟从2006年6月开始运作南亚自由贸易区,旨在通过不同的阶段逐步过渡到关税同盟,共同货币,而受第九届首脑会议(马累举行)委任的知名人士小组预计在2020年南盟将实现经济联盟,其报告和建议打算在科伦坡举行的第十届首脑会议上公布。

二、南盟与区域外组织的联系

南盟与联合国一些机构,地区组织和国家在经济以及其他商定的合作领域有一些联系。尤其是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国际药物管制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亚太区)。

它和欧洲委员会在1996年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达成彼此在信息交流,技术援助和其他商定领域的互助,帮助南盟产品进入欧洲市场。1997年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尤其对南盟在加德满都的结核病中心提供技术和其他帮助。南盟-日本特别基金于1993年建立,在南盟各成员国和日本商定的领域内提供财政帮助和支持。此外南盟和东盟还定期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

三、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

首先表现在扶贫问题上,消除贫困问题不仅深深困扰着南盟各国,同时还包括中国,但是每个国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尽相同。在新德里首脑会议的结束语中,现任南盟主席曼莫汉辛格博士阁下说,扶贫是振兴南盟的试金石,我们要努力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弱者中的弱者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最高要求。”

首脑会议决定在每个成员国中划定一个村作为南盟示范村,用以证明本土化的举措在改变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将这种实际的创新举措如果合适的话复制到其他地区。

中国坦率地承认其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与农村地区生活水准的不平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指出中国使3亿人摆脱赤贫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鉴于斯里兰卡在扶贫上的实际经验,虽然中斯之间在扶贫规模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相互交换经验和知识对彼此有利。尤其是中国的“回到农村”和斯里兰卡的“振兴乡村”方案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推动力。

在2007年新德里的首脑会议上,中国的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表示中国有兴趣在国内和南盟建立一个扶贫合作机制,并进行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联合国发展署或许能够帮助南盟各成员国和中国促进彼此经验的交流和研究,这些研究以后可能被南盟审定,在政治层面落实。

其次在旅游交流上,南亚继承了延续千年的丰富和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尽管本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其文化的共性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历史悠久的贸易关系,各种政治恩怨,南亚和中国还有大量的文化联系,比如佛教。

随着亚洲范围内逐渐增多的联系和交通工具的便捷,中国和南盟的关系在将来一定会得到加强。旅游业对社会不同层次的人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他们在企业部门外提供服务支持。同时还促进人与人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中国出境游客量现在明显增加,中国屡获殊荣的女演员、导演徐静蕾慷慨应予担任私立里兰卡荣誉旅游大使。

和南亚其他国家尤其是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同样从旅游业中获益匪浅。事实上,有很多特殊的文化和宗教遗迹的旅游线路,将斯里兰卡和南盟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深受中国游客的欢迎。包括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南盟工商联下属的旅游理事会的磋商将对发展中国南亚的旅游客流量极为有用。

再次,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上,通过发展空、海、陆、水多模式联运能够促进南亚(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经济和商业关系,这同样适用于日渐发展的南盟和中国联系。在落实南盟区域多式联运研究与部长级会议同时,政府和专家可以进行南盟-中国交通及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磋商。

以斯里兰卡为例,斯里兰卡南部的汉班托塔地区与中国合作后,港口设施,油库,炼油能力正在提升。这个港口位于中国和中东,非洲之间,这也是600年前航海家郑和曾穿越过的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在2007年斯里兰卡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广州与汉班托塔签订了友好城市协定,这不仅能促进彼此的经贸联系,还能有助于汉班托塔农村地区的发展,因为此地区属于斯里兰卡上文提及的“农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

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新德里首脑会议上表示愿意加强与南盟在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在南盟成员国内投资并采取后续行动。

四、结论

从2007年开始,南亚区域外的观察员国才开始参加南盟首脑会议。现任南盟主席认为今后的南亚是一个包容性,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地区,对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和平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岁月,南盟将学着与区域外的伙伴合作,改进共同项目的合作方式。

南盟范文篇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又出现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南亚各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集体自力更生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南亚7国元首于1985年12月6日在达卡举行会议,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宣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告南盟成立。

南亚各中小国家对印度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这使小国对它产生不满和疑虑的情绪。印度也担心各邻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印度与邻国历史形成的天然互补贸易关系日益萎缩。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印巴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一年一度的南亚各国首脑会议自1998年以后再三延期。缺乏信任也是导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近年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条件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南亚各国工商界人士对本地区区域合作停滞不前的状况深感不安。认为国家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和平协商和互惠合作来解决。“9•11”事件后,印度希望在国际组织以及反恐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得到本地区国家的一致支持。于是也给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1.印巴双边关系的改善。2003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克什米尔视察时,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巴基斯坦伸出友谊之手,呼吁开创印巴关系的“新时期”。巴基斯坦方面很快给予积极回应。

同时,巴基斯坦在对印政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坚持其长期以来要求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才讨论其他问题的立场,提出就所有未决问题进行复合对话。

南亚的稳定有利于美国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美国一再要求印巴恢复谈判,使双边关系正常化。中国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2.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印度一直在该问题上采取非主动的态度,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冷战后,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有几方面原因: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进行了经济改革将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南盟无疑成为印度发展经济有力的借助平台;印度推行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政策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

3.印与小国的经贸合作加强,给予邻国税收优惠。印度与斯里兰卡于1998年12月28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被视为突破性的进展。印度对尼泊尔原产地生产和制造的所有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孟加拉国继尼泊尔之后可能成为印度公司的制造天堂,这将会有助于更多的印度企业在这些国家设厂。但是,南亚区域合作也存在着不少的消极影响因素现阶段仍一直影响着南盟的发展。印度各个方面都在南盟国家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力量。如果印度对邻国是友善平等的,那么它的强大和力量可以成为合作的基础,但是印度如果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只会使南盟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第二,由于南亚国家经济结构类同,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它们合作的领域有限。

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前景展望

南亚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丰富,加之各国相近的文化、相邻的地理位置,南亚区域加强经济贸易合作有着巨大潜力。

1.多条河流从北至南流经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水力资源丰富。各国合作开发这些水力资源,不仅可达到控制洪水泛滥和内河通航的目的,而且将极大地缓解该地区的能源危机。

2.由于运输和关税等方面的原因,南亚与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竞争力不强,各国贸易均处于逆差。南亚区域加强经贸合作,各国都将受益。

3.南亚国家有建立合营企业的可能性。印度的许多中间技术适合中小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要求。

南亚区域经贸合作虽然存在巨大潜力,但因存在许多政治经济问题,印巴矛盾是南亚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1997年5月,印巴首脑会晤,两国关系有改善迹象,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短时期内不会取得一致。此外,印度与尼泊尔、印度与斯里兰卡等国存在一些政治分歧严重阻碍了南亚区域经贸合作。南亚国家为一些共同问题所困扰,最主要的是贫困和洪水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共同问题,各国必须团结一致,加强经贸合作。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和其它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南亚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南盟成员国的共同努力,该区域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彼此间的猜疑和矛盾随着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会逐渐减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南盟范文篇5

中国是在第13届达卡首脑会议上被决定吸纳为南盟观察国。众所周知,印度起初对这个决议并不高兴,甚至反对中国成为南盟的对话伙伴或观察员国。印度一直都将南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南盟看成是应对共同的贫困、失业、低经济增长率问题的南亚国家组织,中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席位。但是,由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印度反对中国的加入的态度将不会坚持很久了。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观察员国,南亚诸国和南盟都将从中获利匪浅,而印度,由于其人口、面积和经济活动,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惠者。此外,对于南盟内部的小国来说,中国的加入也会促进双方的互惠经贸联系,推动政治和安全关系的健康发展。相较于2000—2001年间中印贸易额只有2亿,自从2007年超过了1500亿,印度就不再惧怕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加入南盟。“印度对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实力加强的忧虑现在被与中国西藏、新疆和云南——在历史上就有经贸联系往来的美好前景所抵消。”当两个巨头受益于彼此日渐频繁的交流,很自然,他们周边的弱小邻国也希望能从中最大程度的获利。

二、观察员国的作用

1.经济

首先,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一直以来相当稳定,在经济领域业已形成双赢的合作模式,他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障碍,与阿富汗接壤,和印度尽管近来因为西藏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有点波折,但双方的关系尤其在经贸、旅游和投资领域一直飞速增长。因此,“既然南盟的每个成员国都愿意并且在内外政策上都力求促进和中国的双边交流,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同意中国加入南盟,使双方受惠。”

在商贸方面,一直以来最大的障碍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交通问题,但青藏铁路的落成将把中国与南亚诸国,如尼泊尔、印度和不丹更紧密的联系起来。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我们有计划将铁路延伸到中尼边境。我们希望与南亚次大陆加强联系,而青藏铁路将促进双方经贸的发展。中国和尼泊尔有1400公里的边境线和五个边境开放口岸。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县的樟木镇是五个开放口岸中唯一直通公路的。这一地区紧邻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南部。根据现在的规划,2008—2010年将修建一条从拉萨到日喀则的青藏铁路支线,这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将赋予政治和外交上的新涵义。通过这条铁路,预计中国商品出口到尼泊尔、北印度、锡金和不丹将更为便宜和快捷。

另一个合作领域可以在中国和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进行次区域合作项目。印度的东北邦将从1040公里的跨国公路中获取极大的利益,这个公路从阿萨姆邦的雷多开始经过缅甸到达昆明。印度铁路委员会同样计划铺设横跨米佐拉姆的150公里和在缅甸境内200公里的铁路,以此和中国在云南境内的路段联系起来。

令人振奋的是,在旅游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到斯里兰卡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马尔代夫最大的客源国之一,而2007年到尼泊尔的中国游客数量猛增了281%。同样,到印游客2007年也增长了14%。南亚的许多城市(科伦坡、达卡、加德满都、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卡拉奇、马累、喀布尔)和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固定航班往返。

2.政治、行政

南盟尽管蕴含巨大的潜力,但它还没有成为一个有力的实体。成员国一次又一次在诸多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这证明了由于各成员国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很难在所有问题上取得完全一致。“地缘政治的丑恶现实使该地区国家周期性承受内部动荡带来的压力,这迫使他们要么积极寻求解决争端的办法,要么眼看问题更加复杂。”几乎所有的南亚国家都面临内部纷争。而且,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和他的所有弱小邻国(比如不丹)之间持续不断的政治纷争成为了南盟发展主要的绊脚石。从印度方面说,鉴于其在南亚次大陆的绝对大国地位,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帮助弱国走发展经济的道路,而不是损害他们的主权或插手内政等敏感性问题。从地理上来说,“在中国努力摆脱美国包围的铁链上,南亚的地位相当重要,他不仅是这条铁链上的最后一个节口,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南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理应认识到与中国安全相关的敏感性问题和政治僵局,故意煽动与民族情绪紧密相关的问题比如台湾和西藏以使中国政府尴尬或者在南亚国家里展开反华活动。毫无疑问,西藏已经成为了美国包围铁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中国和南亚的永恒纽带。事实上南亚接受了包括西藏流亡政府在内的大量藏人难民,反过来这也加强了南亚在中国政策中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印度追求大国地位,扮演在亚洲制衡中国的角色,中印关系仍需仔细观察,尤其是在印藏人给印度政府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印度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影响着地区合作日程,他们在经济上的实力和军事上的力量推动着亚洲的崛起。虽然双方在双边、地区还是全球层面上都有众多的合作契机,但是他们似乎只是增加了双方的竞争态势。”印度起初是对中国成为南盟观察员国惴惴不安,然后又通过把日本拉入试图来制衡中国,而中国有必要采取更多的举措使印度相信其加入的目地“只是希望成为南亚的一个好邻居,希望南亚的所有国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希望南盟欣欣向荣,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南盟应该放开与中国合作的所有领域,比如开放南盟——中国区域中心,在秘书处每个观察员国设立一个主管,在中国举办南亚——中国峰会,邀请观察员国参加务虚会,对贫困、水资源等定期举行南盟——中国商讨会。此外,建立一个专家顾问组,就南盟和中国今后的政治和经贸往来撰写研究报告。和中国也应保持高层互访,包括在联合国就主要的国际性问题和地区性问题进行接触,定期磋商和协调,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繁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同样的,记者、学者、退伍军官等民间团体在南盟事务中也发挥着主要的作用。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和成百上千次的地区会议,南盟的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中国也要认识到民间社团已成为了南亚合作的重要一面。

三、结论

到现在为止,南盟仍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地区组织,甚至很多已经达成的协议都还没有实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知名人士小组提出的许多旨在活跃南盟的许多建议从未被首脑会议讨论或实施过。南盟还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机制,扩大讨论议题促使各方在可能产生猜疑和紧张问题上的沟通,发挥观察员国在地区合作上的作用。她最大的问题在于做事拖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学者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政治决心,但是在过去23年中的发展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此。南盟应该从观察员国中寻找机遇,在发展南亚和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关系上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能够独立的实施计划,吸引中国的技术,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将世界上两个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走向共同的繁荣。

南盟范文篇6

[关键词]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宪章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南盟范文篇7

[关键词]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宪章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冷战后,印度与南盟的关系,较之冷战结束之前,有了较大的进展。印度从国际、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状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冷战期间对南盟的冷漠和阻碍态度,积极推动南盟的向前发展。

南盟范文篇8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宪章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冷战后,印度与南盟的关系,较之冷战结束之前,有了较大的进展。印度从国际、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状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冷战期间对南盟的冷漠和阻碍态度,积极推动南盟的向前发展。

南盟范文篇9

近年来,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AsianAssociationforRegionalCooperation)推动下,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发展。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于1985年正式成立,是南亚国家为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相互合作而成立的一个非政治性集团组织。南盟包括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八国。

南盟鼓励成员国开展次区域合作。1997年4月,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四国宣布成立次区域合作组织,定名为“南亚增长四角”(TheSouthAsianGrowthQuadrngle)。该组织旨在加强四国在经济领域中的合作,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运输、通讯、能源等特定项目,以推动本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尽管一些国家的政局尚待稳定,但是南亚区域合作正稳步发展,南盟取得的最大合作成果是《南亚特惠贸易安排协定》(SAP-TA)的签署和实施。目前,所有南盟成员国均批准了《南亚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准备建立南亚关税同盟和南亚经济联盟。随着简化签证手续和降低关税措施逐步落实,南亚地区人员、商品流动规模正在扩大。各成员国已共同降低了近3000种商品的关税。

此外,南盟各国还在根除贫困、农业、旅游、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环境气象、文化体育、反和反恐怖、妇女儿童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就粮食安全、反和反恐怖问题签署了合作文件。南盟十分重视扶贫问题,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13届南盟首脑会议上,南盟宣布2006年至2015年为“南盟减轻贫困十年”,并采取一系列减贫措施。

二、南亚次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南亚共有八个国家,其中阿富汗、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余五国都属于最不发达国家。

近年来,南亚地区经济年均增幅达6%,贫困率不断下降,但是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南亚八国总人口达1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大约有5亿贫困人口。南亚经济总量比较小,2008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计为1.5314万亿美元,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9年该地区增长率预计将下降至3.7%。另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9年报告显示,因国际经济不景气和食品、燃油价格上涨,南亚地区遭受饥饿的人口比两年前多出1亿,从而使该地区饥饿人口增至4亿。有数据显示,引领本地区增长的印度的发展势头正在削弱,而依靠旅游、出口、劳务输出的其他经济体也由于海外市场萎缩而走向低迷。为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目前南亚各国正采取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以刺激对基础设施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扩大现有保障网络覆盖范围,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障。

三、南亚次区域各国工业发展概况

总体而言,南亚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化水平比较低。除印度和巴基斯坦外,各国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单一,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基本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是各国有各国的产业特色。下面简单介绍各国的工业发展情况。

(一)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

1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印度实行的是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政府对经济计划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重视发展国有企业和重工业,限制私有企业,排斥外资。1991年印度爆发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被追实施经济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新经济政策,即放松对私有经济发展的限制,加快国有经济改革,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近年来,印度政府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重视发展知识经济。

2巴基斯坦。政府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同时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偏远地区新建工业享受五年免税期。鼓励在农村建立小型加工企业,以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轻纺工业为主,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其他还有毛纺织业、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

3斯里兰卡。在南亚国家中,率先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以来,一直奉行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工业发展情况:经济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主要作物有茶叶、橡胶、椰子和稻米。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服装加工业为主。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皮革、食品、饮料、烟草、造纸、木材、化工、石油加工、橡胶、塑料和金属加工及机器装配等工业,大多集中于科伦坡地区。2006年工业产值为41.6亿美元,占GDP的15.5%。

(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

1孟加拉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孟加拉国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并在90年代初期加大实施力度,全面修订工业贸易政策,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行私有化政策。

工业发展情况:主要工业有黄麻、茶叶、纺织、服装、纸业、新闻纸、化肥、皮革及制品、糖业、水泥、鱼类加工、医药、化工、陶瓷、基于天然气的工业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各级政府腐败现象严重。

2阿富汗。新政府成立以来,在联合国及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大力恢复基本的民生设施,安置返回难民,解决居民用水、用电,加大医务人员培训,恢复各级学校教育。同时,开始修改、制定有关工业发展的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多年战乱使工业基础几乎崩溃,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

3尼泊尔。尼泊尔为农业国,经济落后。从90年代初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政局多变和基础设施薄弱,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贫困率有所下降,2005年贫困人口比例为31%。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低、发展缓慢。主要有制糖、纺织、皮革制鞋、食品加工、香烟和火柴、黄麻加工、砖瓦生产和塑料制品等。产值约占GDP的10%。

4不丹。不丹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第一产业约占GDP的32.4%,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9%。近年来,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向印度水电出口成为不丹的支柱产业之一,水电出口占不丹国民收入的一半。不丹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工业发展情况:有少量采矿、发电、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以生产蜡烛、火柴、肥皂、铅笔等日用品和食品加工为主。近年来,电力出口带动水电站建设,逐渐成为不丹经济支柱之一。

5马尔代夫。旅游业、船运业和渔业是马尔代夫经济的三大支柱。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小规模开放型经济政策。近年来,马尔代夫政府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吸收国外资金与援助,加快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工业仅有小型船舶修造厂、海鱼和水果加工、编织、服装加工等。2005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主要出口商品为海产品和成衣,进口纺织品、石油产品、食品和生活用品。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南亚各国开展的技术合作项目

(一)工发组织在南亚各国的技术合作概况

工发组织在南亚地区的技术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贸易能力建设、农基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工发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制定了对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技术合作国别方案,作为指导、监督工发组织在方案周期内(一般三至五年)对各国执行技术合作活动的框架性文件。

同时,工发组织还在南亚各国执行单独项目,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蒙特利尔公约项目等。近年来,工发组织平均每年在南亚地区执行项目的总额约为1000万美元,占亚洲地区项目的三分之一,占全球项目的7%。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欧盟、日本、蒙特利尔公约等。项目大多在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执行。

(二)工发组织对南亚各国工业发展的贡献

工发组织在帮助各国制定工业发展政策、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以及交流成功经验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工业政策:工发组织协助巴基斯坦政府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协助尼泊尔政府制定了工业发展纲要,与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制定了旁遮普省的工业发展战略等,这些政策性文件指导和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的工业发展。

2能力建设:工发组织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执行的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改进了对出口欧盟等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检测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工发组织还执行了对最不发达国家进行标准化培训的区域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既加强了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提高技术水平与交流经验:工发组织帮助区域内各国建立了一些技术合作中心,如印度的竹子中心、小水电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发达国家和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学习技术和经验,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服务区域内地区发展需求。

(三)工发组织在执行技术合作方案与项目中的经验

工发组织成功执行南亚区域技术合作项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资金落实、文件编写与活动执行。

首先,熟悉当地的工业发展情况和需求,与捐助国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了解其优先支持的领域。例如,工发组织在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执行的日本政府捐助人类安全基金项目,在项目遴选中,考虑到该基金的优先领域是提高最不发达国家或战乱后重建国家的人民生活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申请,获得了项目资金。

其次,编写出既符合捐助国援助条件,又满足受援国政府需求的项目文件。这要求工发组织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协调、磋商,再协调、再磋商,经过多次修改,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项目文件。工发组织秘书处设立了专门审核项目文件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对项目文件的质量严格把关,保障项目文件符合各项既定标准。

第三,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聘用合格的项目人员,对项目活动认真监督并及时进行评估,纠正项目活动中的错误与偏差。这样,项目结束后受援国政府和捐助国对项目成果都很满意,合作关系才可能继续发展。

由于一些南亚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如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导致一些预备期项目的资金不能落实,一些正在实施的项目活动无法按期执行,甚至项目被迫终止。例如。工发组织计划在斯里兰卡执行总资金约500万欧元的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欧盟承诺提供资金,但是由于斯里兰卡内战,欧盟无限期推迟对项目的供资,致使项目无法开展。另外,由于阿富汗政府部门负责人更换频繁,导致上一周期国别方案文件无人签署。这些是工发组织在执行南亚区域技术合作项目时汲取的教训,同时也提醒工发组织在设计项目时,将政局因素列为首要考虑因素之列。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来源,工发组织目前在马尔代夫、不丹等国的项目活动较少,对其工业发展作用甚微。

五、工发组织对南亚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与策略

(一)对南亚次区域的技术合作重点为扶贫和发展绿色工业

工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合作项目的三大优先领域为:通过生产性活动扶贫、贸易能力建设、能源和环境。针对南亚地区贫困问题严重的现实情况,工发组织致力于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引进外资,培训妇女企业家和提供职业培训课程,以及提供当地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如提供实用性农基工业技术,提供低成本建筑材料技术等。关于贸易能力建设项目,是通过提高有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产品出口,使其进入国际市场,最终为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服务。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有恶化的趋势,南亚地区成为自然灾害侵袭的薄弱地区,在帮助南亚各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发组织提倡发展“绿色工业”,即资源节约型、低碳排放型工业,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有效处理医疗废弃物和市政垃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清洁引用水和水资源管理等。工发组织将在南亚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在南亚设立清洁生产中心,目前已在印度、斯里兰卡设立了清洁生产中心,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继续推广水资源管理项目经验,将孟加拉降低砷污染项目成果介绍到其他地区;对印度、巴基斯坦推广可持续有机污染物处理的项目最佳实践,保障人体健康。

(二)在技术合作中采取权力下放举措,并根据各国具体条件区别对待。重点支持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工发组织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下放权力的措施,加强驻地代表处的作用。目前,工发组织在南亚地区设立了一个区域代表处(印度)、一个国别代表处(巴基斯坦)、一个办事处(阿富汗)以及一个联络处(斯里兰卡),随着孟加拉国技术合作项目的增多,将考虑在孟加拉国设立办事处。这些驻地机构将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捐助国代表处的联络,以及协调和监督有关技术合作项目活动的实施,并及时把握政府优先领域的发展动向,确保工发组织有效组织人力进行技术合作立项,及时与捐助国合作筹措有关项目资金。

在项目资金筹集上,对印度的技术合作项目,多采取地方自筹资金的方式,工发组织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对最不发达国家的项目,积极与捐助国沟通与合作,争取项目活动既符合捐助国的优先领域,又满足受援国的需求。例如,2008财年,世界银行批准向南亚地区提供近43亿美元贷款,包括15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硬贷款和28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软贷款和赠款。其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主要是支持落后地区和落后部门,在武装冲突背景下确保服务提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发展具有共享性,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治理。工发组织在阿富汗执行的国家标准局能力建设项目,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

工发组织支持区域合作项目,以解决区域内国家的共性问题。在这方面,工发组织将加强与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如亚洲开发银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经济合作组织等。例如,亚洲开发银行鼓励南亚各国通过区域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向南亚国家提供28亿美元贷款和援助项目,主要领域为电力、教育、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财政部门等。尽管亚洲开发银行一般不将资金交付联合国机构来执行项目,工发组织依然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出技术合作项目建议,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帮助解决当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亚部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鉴于战后重建所需的大量工作与任务,因此南亚地区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区,加上日积月累的巨额外来援助资金,以及人们渴望和平与稳定的愿望,将为开展国际援助、进行技术合作提供巨大空间与潜力。在扶贫和绿色工业等诸多领域,工发组织将与各国政府以及捐助国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过,真正实现南亚次区域可持续工业发展最终还要依赖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六、南亚可持续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事实证明,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发展工业,促进工业化进程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南亚地区进行可持续工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战争与民族冲突、基础设施落后、普遍性贫困、人力资源与外资流入缺乏以及政府管理能力薄弱等。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与地区政治稳定制约了南亚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殖民统治过程中,南亚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使南亚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南亚国家从取得独立那一天起,就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与各国的种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本地区在战后几十年内长期动荡不安。迄今,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直接影响着南亚各国的稳定与安宁。

其次,当前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使南亚成为主要受灾区。喜马拉雅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等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系列效应,正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食品供应造成巨大威胁。该地区各国近来频繁遭受暴雨、干旱等气候变化危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尽管过去几十年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该地区仍有3.12亿人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占当地15亿人口的21%,其中一半饥饿人口是儿童。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与能源短缺使南亚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南亚国家普遍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即使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基础设施改善也不明显。南亚普遍存在缺电问题,已成为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瓶颈。另外,美元贬值对南亚国家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自2007年4月以来,印度出口增长幅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印度纺织服装业与软件外包业在卢比升值中受到的冲击最大。

第四,收入差距明显,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近年来,南亚地区收入差距加大,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南亚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巨大,例如,印度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9%,斯里兰卡的贫困人口为23%,巴基斯坦的贫困人口为22.3%。其他最不发达国家贫困人口比重更大,例如,孟加拉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使大量贫困人口减贫和脱贫,仍将是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

南盟范文篇10

(一)新政权更替基本完成,党派纷争仍持续不断

1.执政联盟“联而不盟”,印度国大党在联盟内外面临多重困难

在联盟外,印度各反对党派借通货膨胀严重所引起的民众对国大党新政府的强烈不满情绪,多次组织全国性的罢工、罢课、罢市活动,给政府制造麻烦。4月27日,最大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BJP)领导的国家民主联盟(NationalDemocraticAlliance)、左翼政党及十几个其它党派还在人民院(下院)针对中央政府提出的预算草案,发动“削减动议”。而在联盟内,辛格总理在内阁调整问题上进退两难,至少有50项法案在议会通过受阻,其中包括《妇女席位保留法案》、《核损害民事责任法案》和《土地征用法》三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案。国大党在印度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及决策能力受到盟党及反对党的严重制约。

2.党派争斗不断,巴基斯坦执政联盟分裂迹象明显

2010年,由巴基斯坦人民党、巴基斯坦普什图民族人民党、统一民族运动党和伊斯兰教神学会等其他三个小党共同组成的执政联盟分裂迹象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普什图人民党和统一民族运动党之间的争斗不断,卡拉奇不断发生恶性和残忍的“目标谋杀”。12月14日,巴基斯坦宗教政党伊斯兰教神学会突然宣布退出政府,2011年1月2日,巴基斯坦执政联盟第二大党宣布退出政府,4日,巴基斯坦执政党重要成员、旁遮普省省督萨尔曼·塔西尔遭警卫枪击身亡,人民党的执政危机四伏,巴基斯坦政局的动荡因素陡然增加。因此,安抚3个小党,稳定执政联盟内部的团结成了人民党政府的首要难题。

3.民族主义党抗议活动多次升级,孟加拉国两大党党争依旧

以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简称“民族主义党”,BNP)为主的反对党不时对哈西娜政府提出指责,特别是民族主义党甚至组织了数次全国罢工抗议活动,两大党之间旷日持久的党争仍在继续。6月,民族主义党组织了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全国罢工抗议活动(Hartal)。民族主义党宣称政府没有解决食品价格上涨、能源和水短缺等问题,要求政府下台。11月15日和11月30日,民族主义党又发动了两次全国罢工抗议活动。罢工伴随着暴力冲突,使孟加拉国几乎陷于瘫痪,而全国罢工抗议不过只是新一轮政治对抗的开端。

4.大选落下帷幕,斯里兰卡执政联盟与反对党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2010年1月底,斯里兰卡新一轮总统大选落下帷幕,现任总统拉贾帕克萨以超过50%的得票率获得总统连任。根据公布的结果,拉贾帕克萨总统领导的人民自由联盟在4月底的议会选举中赢得了225席中的144席,统一国民党作为主要反对党赢得了60个席位,名列第二,泰米尔民族联合党赢得了14个议席,位居第三。11月19日,拉贾帕克萨在科伦坡宣誓就职,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22日,60人组成的新内阁宣誓就职,贾亚拉特纳继续担任总理。与此同时,作为总统竞选主要候选人的前陆军司令丰塞卡,却于2月8日被指控在战争期间企图推翻政府而被逮捕。9月30日,拉贾帕克萨总统批准了军事法庭对丰塞卡监禁30个月的判决。不论丰塞卡这位曾担任了4年陆军高官的人士究竟犯下了何等罪行,但背后潜藏的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政治博弈的较量。

5.党派矛盾异常尖锐,尼泊尔政局走向不明

自罢黜国王,实行联邦民主共和制以来,尼泊尔街头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个政党,然而成功挤进制宪会议的只有24个政党。在党派林立的制宪会议中,各个党派自立山头追求自身的利益,时而走向联合,时而又相互斗争。2010年以来,尼泊尔各大政党之间的斗争不断加剧,纷繁复杂的政治利益,使得各个党派矛盾异常尖锐,特别是尼泊尔国内三大党派尼联共(毛主义)、尼共(联合马列)、尼大会党利益诉求差距太大,斗争不断,三大党派之间的互相攻讦几乎占据了尼泊尔媒体所有的政治版面。受制于各党派的相互斗争,尼泊尔政局动荡不安,内阁与首相频繁更迭,各主要政党相继单独组阁或联合组阁,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延续。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大党派都曾尝到了执政的甜头,为了夺取政权,相互之间的联合与斗争已成为尼泊尔政治生活的常态。2010年6月30日,尼泊尔第二任总理尼帕尔宣布辞职,宣布组建看守内阁,制宪会议开始积极准备选举新总理。自2010年7月21日举行第1轮总理选举以来,尼泊尔制宪会议至11月2日已举行了15轮总理选举,但仍未有人胜出。总理一再难产使得尼泊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尼泊尔政坛再一次陷入权利真空。

6.政党纷争频发,马尔代夫出现政治僵局

2010年5月,马尔代夫举行首次政党制议会选举,由多个党派组成的反对党在77个议会席位中占据了43个议席,这种政治格局为政党纷争的出现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埋下了隐患。马尔代夫新任总统纳西德及其麾下的派成员为推进民主改革进程,解决许多前任政府遗留下的问题,因而触动了某些党派和团体的利益。一些原来支持执政党的党派,也因与执政党的政治诉求发生碰撞而解散了原来建立的联盟伙伴关系。这样的党派纷争就使得政局一向平稳的马尔代夫也出现了政治陷入僵局的状况。6月29日,马尔代夫内阁集体辞职,抗议议会内反对党议员“劫持行政权力”,阻止内阁成员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能。

(二)民主政治的推进在多重阻碍中缓慢前进

1.巴基斯坦通过“宪法第18修正案”,取消“全国和解令”

2009年12月16日晚,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宣布,前总统穆沙拉夫2007年10月颁布的“全国和解令”(NRO)无效,所有在此法令下被撤销的案件将面临重审。这一裁决不但触动了包括现任总统扎尔达里在内的数千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使向来矛盾交错的巴政坛更加复杂。2010年1月中旬,最高法院再次了对“全国和解令”的裁决。4月19日,在议会两院分别投票通过后,扎尔达里正式签署了“宪法第18修正案”,这项修正案首先取消了总统解散经选举产生的联邦议会及省议会的权力,总统还失去了指定和任命军队首脑、审查法官行为及任命巴选举委员会首席委员的权力。通过这次修正案,立法与司法机构的权力得到了加强,而行政机构的权力遭到了极大的制约。“宪法第18修正案”,旨在恢复巴1973年宪法精神,废止穆沙拉夫时期通过的扩大总统权力的“宪法第17修正案”,被认为是一个宪法上的“回归之旅”。巴基斯坦国内及西方媒体都普遍认为这一项改动对保持民选政府执政及议会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2.斯里兰卡修改宪法第18条修正案,取消总统任期限制

新政府执政后,人民联盟与反对党和其他政党携手合作,实现了对宪法修正案条款的修改。7月12日,人民联盟与反对党一致同意修改宪法,废除实权总统制,同时设立对议会负责的总理职位。双方还同意对宪法第17条修正案进行修改,选举、司法、警察和公共服务等委员会将对内阁部长负责。9月,政府又在穆斯林大会党的支持下,对宪法第18条修正案进行了修改,取消总统任期的限制。在宪法修订必须有三分之二议员同意的前提下,2010年成为斯里兰卡宪法修正案修订较多的一年,无疑标志着民主进程在这个历经战火动荡多年的国家的推进。

3.尼泊尔新宪法迟迟未果、制宪会议任期延长一年

尼泊尔制宪会议自2008年5月28日举行首次会议以来,制定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新宪法)便成为制宪会议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受制于党派纷争,多项法案无法在制宪会议获得通过,而新宪法的起草工作也举步维艰,制宪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根据临时宪法规定,制宪会议将在2010年5月28日完成使命后自动解散,届时临时宪法将被新宪法取代。然而直至5月28日深夜至29日凌晨,尼泊尔各大党派才达成一致,急忙召集制宪会议议员出席,最终在585名出席会议的议员中以580票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同意制宪会议任期延长一年。2010年7月18日晚,制宪会议又进一步通过了临时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关于制定新宪法草案的工作日程,并计划于2011年4月中旬完成新宪法制定的所有工作。这样匆忙出台宪法修正案的结果,表面上化解了尼泊尔宪政危机,然而却加深了普通民众对党派政治的失望与不满,尼泊尔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艰难中缓慢前行。

4.不丹的宪法执行过程在国王的引导下和平推进

由于包括宪法在内的大多数法律都是新的,因而在不丹,如何对之进行解释就成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对如何推进宪法与地方选举,不丹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但由于国王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丹的议员们表现出了一团和气。反对党派虽然活动非常活跃,但势力弱小,基本是以友好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不丹流亡政党及难民仍然没有被获准参加政治民主化进程。因而,不丹的政治改革进程可以说是在国王的引导下以和平的方式推进的。2010年不丹被“全球和平发展指数”[1]评为南亚地区最和平的国家。

(三)南亚地区安全局势不稳定因素增加

1.印度国内安全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牵绊

进入2010年,印度国内安全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一是纳萨尔武装成为印度国内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09年11月起,印度政府对切蒂斯格尔等多个邦的纳萨尔派武装①展开代号为“绿色狩猎行动”的攻势,以夺回被纳萨尔派武装控制的地区。然而,纳萨尔派并不示弱,他们加大袭击频率,劫火车、斩首警察等极端手段屡见不鲜。纳萨尔武装叛乱不仅威胁到了印度的国内安全,还威胁到了能源安全。二是2010年9月11日,印控克什米尔爆发20年来最大骚乱。这一天正是穆斯林的开斋节,成千上万的年轻示威者在清真寺参加完庆祝活动后,受到“查谟和克什米尔解放阵线”等分离组织的煽动,走上街头高喊着分离口号,并纵火焚烧了警察驻地、警局办公室和政府电力部门,攻击斯利那加政府大楼②。12日,当局宣布对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及该地区其他6个市镇实行不定期宵禁。长期难以解决的印控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印度政府的“心头之患”。

2.巴基斯坦安全形势不断恶化

巴基斯坦恐怖活动大部分发生在部落区及开伯尔·普什图克瓦省(原西北边境省)。自2010年以来,包括塔利班在内的极端组织发动的报复性袭击呈扩大之势,其强度和烈度都明显增加,遍及巴基斯坦全国的各大城市及乡镇,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也不断遭受大规模恐怖袭击。巴基斯坦安全形势的恶化表明,巴军队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及策略只是对塔利班的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和干扰,并未明显削弱其发动袭击的能力及基本力量。而对于安全形势不断恶化问题,巴政府除继续在南瓦济里斯坦和奥拉克扎等部落区对极端组织进行清剿外,已决定将反恐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对反恐斗争的评估级别,采取其他措施加大对恐怖活动的打击。2011年,政府欲将国防预算增加17%(约为50亿美元),主要用于打击伊斯兰武装分子。

3.塔利班势力不断扩大,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全面恶化

2010年以来,卡尔扎伊政府从诞生之初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内阁提名的一波三折、到2010年9月18日举行阿富汗议会选举,均伴随着选举过程混乱、舞弊现象严重等问题,让这样的政府来实现国内民族和解、政治稳定,在短期内显然是难以完成的。

在一些地区,不少民众在发生纠纷时,转而向塔利班“影子政府”求助,导致塔利班影响力扩大。2010年2月以来,塔利班已经在全国34个省中的31个建立了极有影响力的影子政府,塔利班武装也卷土重来,频频发动袭击,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全面恶化。不仅北约驻阿国际安全部队在一系列袭击中死伤惨重,而且很多无辜平民成为牺牲品。据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8月10日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阿富汗平民的伤亡人数和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1%,平民伤亡数也创下历年之最。由于目前阿富汗战争依旧陷入僵持阶段,各方都在寻找解决途径,和谈被寄予了越来越多的希望。10月13日,旨在推动政府与反政府组织塔利班实现和解的阿富汗高级和平委员会正式开始工作,期望与塔利班高层展开秘密或公开的谈判,实现全国政治和平。

二、加强大国合作,促进南盟发展,“建设一个绿色与幸福的南亚”

随着南亚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巴一度紧张的大国关系开始得到缓和,南亚各国间的结盟越来越紧密,而与区域外周边国家的交往也逐渐开放。与美国的关系成为南亚大部分国家对外交往的重点。中国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也得到深化,中国在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一)印度成为美国南亚外交的重点

1.印美共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美国协助印度实现“大国梦”

为体现美国对南亚地区的战略思想,从整体上维持其在南亚的各种利益,美国逐渐把其在南亚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了印度,印美共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成为印美关系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美国不仅“明确承诺”考虑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成员,还大力支持印度发展核能,取消了对印度的核制裁,于7月30日与印度签署了一份印度拥有对美国提供的核材料的再处理权,支持印度加入4个核不扩散阵营,并允许本国公司参与印度核计划的开发,从而协助印度实现国际地位的提升。11月6日,美国总统奥马巴的首次印度之行,把印美“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奥巴马访问印度的3天议程中,扩大贸易和商业往来是主要话题,开启了更为紧密的美印合作大门。奥巴马将美印关系称为“21世纪起决定性作用且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这次奥巴马的访问也被普遍认为是承认了印度在美国南亚战略中的“唯一”地位。

2.美巴两国关系在修补中蹒跚前行,呈现复杂状态

2010年1月,美国公布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稳定战略》,宣布美国将加大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长期民事援助力度,并动员其它国家支持两国政府应对境内的极端主义威胁,以帮助其实现稳定和繁荣。3月和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分别在华盛顿和伊斯兰堡召开了巴美战略对话会议,以继续提升双边关系,促进巴美两国在政治、军事及经济各领域的合作发展,并鼓励巴政府继续反恐行动。奥巴马承诺将于2011年访问巴基斯坦,并宣布向巴基斯坦提供20亿美元用于反恐。美国还利用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水灾的历史机遇,向巴连续提供了大量援助,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灾对巴基斯坦所造成的危害。但由于巴基斯坦的反恐军事行动与美国的战略部署从未合拍,因而美国的一系列讨好行为并未使美巴之间的裂痕得到弥合,反而因一系列的事情导致印巴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穆斯林女学者被美国法院判处86年监禁,美国领导的北约军队越境袭击误将巴基斯坦3名士兵当成塔利班击毙,美国无人机对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轰炸致使19个巴基斯坦平民伤亡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巴基斯坦国内原有的强烈反美情绪有如干柴烈火愈发高涨,巴基斯坦为此一度关闭了北约经巴基斯坦西北部进入阿富汗的补给线运输通道。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呈现出既是盟国,又是尖锐矛盾的对立双方的复杂关系。

3.美国在阿富汗实施“双轨战略”,积极改善与卡尔扎伊政府的关系

美国在阿富汗的问题究竟是以军事手段来解决,还是谋求政治解决,越来越成为美国的困惑。奥巴马上台后,在阿富汗采取了“双轨战略”,一面向阿富汗增兵,强化对塔利班势力的空中打击,对坎大哈等塔利班集聚之地发动连续军事行动;一面又向塔利班伸出橄榄枝,表示愿“直接接触”进行谈判,支持阿政府的和平努力。然而这一“双轨战略”既增加了阿富汗无辜民众的伤亡,更激起民众的反美仇恨,使塔利班力量更不愿妥协,也使卡尔扎伊政府陷入被动,美国与卡尔扎伊政府的关系也一度紧张起来。为了维护美国在阿富汗的长远战略利益,美国只有加大改善与卡尔扎伊政府关系的力度。卡尔扎伊2010年5月9日~12日访美时,美国给予高规格接待,强调“美阿战略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阿政府取得的“持续进步”和“巨大成绩”,使一度严重受损的阿美关系得到恢复。

(二)南亚国家之间合作内容不断增加

1.“建设一个绿色与幸福的南亚”为主题的第16届南盟首脑会议在不丹召开

作为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以期实现《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所提出的目标,南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4月29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首脑会议在不丹首都廷布落下帷幕。“建设一个绿色与幸福的南亚”是本届南盟峰会的主题。为此,南盟各成员国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申了南盟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同关切。会议发表了《廷布宣言》,签署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廷布声明》、《南盟环境合作公约》、《南盟服务贸易协定》等一系列文件。根据《廷布宣言》,各成员国同意创立南亚论坛,旨在为南盟未来发展提供意见交换和设立中长期目标的平台。在贸易领域,南盟各成员国同意加强贸易合作及地区经济整合,特别是重点发展服务贸易。《廷布宣言》还强调了南盟首脑会议应当更加重视兑现承诺、措施实施及运作机制,为本地区占世界1/5的人口谋福祉、创机遇。

2.印巴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印巴作为地区性大国,其关系发展影响着地区的安全局势和国际战略的走向。2008年11月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使双方关系受到了损害。自2009年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后,2010年2月25日,两国外交秘书在新德里举行了会谈,对跨境恐怖主义问题以及克什米尔争端进行了谈判,交换了意见,为下一步两国修复关系定下了前行的基调[2]。4月29日,两国外长在不丹首都廷布参加第16届南盟峰会时举行了会唔,同意今后将在不附带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重新启动正式的“综合性对话”,在两国关系中创造一个新的开端,为今后的进一步接触和增加互信创造条件。在巴遭受特大洪灾袭击之后,印度先后两次向巴提供了共2500万美元的援助。

3.南亚各国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日益密切,合作内容不断增加

———孟印关系得到修补和改善,更加注重经贸关系的提升。2010年.孟加拉国新政府在与印度关系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贸关系的提升。1月11日~1月13日,哈西娜总理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与印总理辛格举行了包括反恐安全、投资贸易、道路交通建设、水资源分享和电力建设等内容的会谈。印度决定向孟47类产品提供免税待遇,撤销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供10亿美元的信贷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意修建连接阿克霍拉和阿加塔拉的铁路,并向孟开放通往尼泊尔和不丹的运输通道;承诺每年向孟供应25万千瓦电力。会谈后,两国签署了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司法协助等3个协议,还签署了2项关于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哈西娜的此次访问修补和发展了两国关系,印度加大了与孟加拉国的经贸合作力度,也得到了孟加拉国在安全和反恐方面的合作。

———斯印双边关系趋向深化,与巴孟等南盟成员的合作加强。斯里兰卡与印度一直保持着较全面的合作关系。3月6日,印度外交秘书拉奥琦对斯里兰卡进行访问,就双边共同关心的能源、渔民、环境、生态和难民安置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并承诺印度将为斯里兰卡开设英语培训课程提供帮助,在为印斯基金会注入6000万卢比资金后,再追加1500万卢比以深化双边合作。6月8日,拉贾帕克萨总统应邀对印度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印度为斯提供了包括为修筑北部铁路提供的8亿美元优惠贷款、修建文化中心、体育馆、机场和港口项目等援助。8月24日,经济发展部长巴西尔·拉贾帕克萨访问印度,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经济和贸易合作,并希望到2015年把双边贸易提高到80亿美元。2010年8月,斯印签署了新设两个领事馆的正式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印度将分别在斯北部贾夫纳和南部汉班托塔新设两个领事馆,使印度成为第一个在这两个地方同时拥有领事馆的国家。同时斯里兰卡也与巴、孟等南盟成员国不断加强合作。巴基斯坦已成为斯在南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11月27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对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双方一致同意今后增加高层互访和人员往来,并在水泥和糖业生产、珠宝制造、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安全防务对话方面加强合作。斯巴两国总统会晤后签署了四个合作协议。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双边合作基础也在不断夯实。斯里拉卡已成为继美国和韩国后在孟加拉国的第三大投资国,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皮革、成衣和化学制品。虽然两国的贸易量仅有1900万美元,但增长空间大、人员往来逐渐增多。

(三)南亚各国与中国的经贸往来重现高速增长趋势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出现下滑,2009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只有570.52亿美元,比2008年的657.01亿美元减少了13.16%,其中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下降幅度达到-16.2%。进入2010年,随着中印两个大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和趋稳,双方以中印建交60年为契机,加强高层领导互访和经贸往来,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印度共和国商工部联合经济工作组关于扩大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印经贸往来呈现不断上升势头。12月15日,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推动务实合作。两国决定建立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和首席执行官论坛,争取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进一步拓展投资、高科技、能源等领域合作,将中印关系推向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1~12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6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4%。其中,中国对印出口409.19亿美元,增长38%,自印进口208.41亿美元,增长51.8%。

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以巩固相互间的友谊、深化合作,支持巴基斯坦灾后重建。19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加强战略协调,推进务实合作,携手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双方同意重点加强在基础设施、能源、农业领域的合作。全面扩大文化、体育等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国大学、智库、学术机构、新闻媒体、影视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双方还签署了文化、交通、经济援助、媒体、金融、能源领域共12项合作文件。2010年1~12月,中巴贸易总额为87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8%。其中,中国对巴出口6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进口17.29亿美元,增长42.55%。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均恢复了以往的高速增长势头。截止到2010年10月,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就实现了877.01亿美元,超过了2009年全年的贸易总额,也比2009年同期增长48.5%,实现了高速增长。其中与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3国的进出口增长率都在50%以上,与尼泊尔和马尔代夫间的进出口增长率更是高达70%以上。

同时,云南省借助“桥头堡”建设的机遇,依靠区位优势,也不断谋求和推动云南与南亚各国间更加富有成效的合作,增强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往来。2010年6月5日,以“世界经济复苏背景下的中国———南亚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在昆明召开,会议探讨了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金融业和企业互惠合作等新的合作内容。8月29日至9月7日,云南省省长秦光荣率200多人组成的大规模代表团,前往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访问,开启了“南亚友好合作行”的进程,与3国近70位部长会见、会谈。围绕农业、商务、矿业、能源、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与3国签署了14个合作交流文件,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开辟一条航线、开拓一方市场、达成一批成果、结交一批朋友、锁定一个方向”的“五个一”成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0年,云南与南亚各国的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1~12月云南与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为93079.9万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72.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96%。其中,出口额为76554万美元,增长93.8%,进口额为16526万美元,增长13.3%。在云南与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中,印度一直是云南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12月,云南与印度的贸易进出口额为67782.8万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7%,比上年同期增长78.7%,在云南省的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四。1~12月,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阿富汗与云南贸易的往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巴基斯坦与云南的进出口额达到了8334.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2.0%;斯里兰卡与云南的进出口额达到了4369.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7.2%;阿富汗与云南的进出口额达到了32.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8.3%。

三、推动经济改革,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2010/11年度,随着南亚各国陆续完成了政府选举,各国新任政府逐渐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来,从而各国都进一步加大经济改革开放的力度,出台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南亚各国普遍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

(一)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得到恢复,呈高速增长态势

1.印度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2010年6月2日,印度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印度2009/10年财年实现GDP970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7.4%,高于上一财年6.7%的增长率,也高于此前印度中央统计局的2009/10年财年经济增长7.2%的预测。其中,农林渔业分别增长0.2%,10.6%和10.8%;矿产开采增长14%;制造及商业增长16.3%;宾馆、运输和通信增长12.4%[3]。进入2010/11财年,印度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印度GDP增长8.6%,二季度增长8.8%,成为3年来增长最快的季度。其中,农业产值15917.8亿卢比,同比增长2.8%,比上年同期的1.9%高出近一个百分点;工业产值23515.6亿卢比,增长11.4%;服务业产值74844.4亿卢比,增长9.4%。其中,制造业增长12.4%,贸易、酒店、运输和通讯业增长12.2%,采矿业增长8.9%。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度国内需求旺盛,进出口形势逐渐改善。2009/10财年,资本流入金额为536亿美元,是上一财年72亿美元的7.44倍。其中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组合投资资金流入达324亿美元。外汇储备为2791亿美元,高于上一财年的2520亿美元;外债余额为2614亿美元;印度经常项目逆差为38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97亿美元。2010/11财年上半年(4~9月),印度进出口总额为270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1036.47亿美元,同比增长28%;进口166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原油进口487.15亿美元,同比增长30%。贸易赤字628.3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471.81亿美元。财政部长穆克吉乐观表示,2010/11财年印度经济将有望实现8.5%的增长目标[3]。世界银行等机构也认为尽管全球济复苏步伐迟缓,但印度经济依然充满活力,已重新步入高增长的轨道。

2.巴基斯坦经济显示复苏迹象

2009/10年度,巴基斯坦GDP增长率达到4.1%,超过了3.8%的政府预定目标,也远高于2008/09年度的1.2%[4](P1)。其中,农业增长率为2%,低于3.8%的预定目标(上一年度为4%)。农业中,种植业产量比上一年度下降0.4%,畜牧业增长4.1%,渔业增长1.4%,林业增长2.2%。种植业中棉花生产一枝独秀,产量增长高达7.4%,而稻米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下降1.0%和0.7%[4](P2)。工业部门产出比上一年度增长4.9%。其中,大型制造业增长4.4%,小型制造业增长7.5%。从产品看,汽车、橡胶、电器、机电产品的产出增长较大,钢铁、石油、糖、纸、纺织和化工等产品不同程度的下降[4](P41)。服务业产出增长为4.6%,高于上一年度的1.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1%,房地产增长3.5%,而金融保险业下降了3.6%[4](P2)。

2009/10年度,巴基斯坦进出口总额达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出口193.8亿美元,超额完成年度188.7亿美元的目标,同比增长9.6%;进口347.1亿美元,较上年348.2亿美元略有下降。贸易赤字由上一财年的171.3亿美元下降至153.3亿美元,同比下降10.5%。经常项目赤字从上年度的89.82亿美元减少至30.6亿美元,降幅高达65%[5]。

3.孟加拉国经济平稳增长

孟加拉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着平稳的增长。2009/10财年,孟加拉国GDP增长率保持在5.7%的水平,仅比上一财年的6.2%略有下降,达到8940万美元。其中,工业增幅最大,达6.5%,服务业次之,达6.1%,农业为4.6%。进出口分别增长15.2%和12.2%,固定投资增长5.7%,私人消费增长6%,政府支出增长4%[6]。尤其是自2010年下半年起,孟加拉国进出口额出现大幅增长。2010/11财年第一季度孟加拉国进口同比增长42%,达69.15亿美元,货物出口总额达50.3亿美元,同比上涨29%。这表明全球经济衰退阴影在孟加拉国已逐步散去,企业家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有所增加。孟加拉国的纺织、冷冻食品、黄麻、皮革等优势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带动孟加拉国工农业发展和GDP增长的主力军。

4.斯里兰卡经济全面复苏和振兴

2009年,斯里拉卡GDP总额达4.825万亿卢比,①实际增长率为3.5%。2010年上半年,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复苏和增长,增速高达7.8%,而2009年同期仅为1.9%。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7.2%、8.0%和7.8%[7](P2)。农业中,稻米、茶、小型经济作物和渔业增势良好;工业中,采矿、制造业、电力、天然气、水供应、建筑业、食品和饮料业增长显著;服务业中,国内外贸易、交通、旅游和金融业有明显增长。

2010年出现这样的高增长主要归因于和平时代的到来、商业信心的增长、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全球经济复苏。随着国家财政趋好,政府税收增加,投资者信心增强。2009年国家总投资占GDP的24.5%,预计2010年还会提高3个左右的百分点。2010年1~8月,贸易出现回暖迹象,出口增长10.8%,达到50.4亿美元;进口增长36.9%,达到86.7亿美元。海外汇款继续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2010年1~8月海外汇款增长12.8%,达到24.79亿美元。随着金融机构入驻东部和北部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五期贷款到账和第三期主权债券的发行,斯里兰卡的国际收支平衡在2010年10月中旬出现盈余。

5.其他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也正在逐渐恢复中

尼泊尔受制于制宪会议内党派纷争,经济发展近几年来一直不太高,但在2009/10财政年度,尼泊尔的GDP增幅仍然达到了4.9%,GDP总量为83.9亿美元(991316百万卢比),人均GDP达488美元(36411卢比)。只是高达8.3%的通胀率,对2009/10财年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不丹新政府执政后,加大了经济改革的力度,2010年正式颁布了经济改革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也正在逐渐恢复。作为不丹主要产业支柱的水电产能与收入也快速增加。2009/10财年不丹GDP增长率从2008/09财年的5%上升到7.4%。2010年6月,塔拉、楚卡与库瑞楚电站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6月增加了12.3%,相应地,水电出口收入达到11亿努,比2009年同期增长11.9%;国内电力销售总计8610万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6%。

旅游业作为马尔代夫经济的支柱,在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后,于2009年年末开始复苏,旅游人数较预期有所增加,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继续为马尔代夫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国际储备明显增加。预计2010年②(按1995年的不变价计算)GDP约为106.64亿拉菲亚,较2009年的103.13亿拉菲亚增长3.4%。

大量的降雨使得阿富汗的农业喜获丰收,小麦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也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大量外资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2009/10年的GDP(不含鸦片生产)也有望保持15%以上的增速[8](P11)。各产业部门也正在稳步恢复发展中。

(二)南亚各国为促进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

1.印度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政府新预算重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经济改革进程

2010年印度的通胀指数一直在官方目标以上运行。基于基准批发价格指数的通胀率1月份初值为8.56%,2月份为9.89%,4月为9.6%,5月为10.16%,接近17个月以来最高。6月底,政府宣布放开汽油价格并调升其他燃料价格后,国内通货膨胀上升压力和高通胀预期使总理辛格受到反对党的强烈批评,甚至引起了数百万名工人发起全国性的罢工,抗议物价的上涨。印度央行就此实行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到11月2日,央行已连续六次加息,在一年内把回购利率和反向回购利率累计分别上调了1.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以控制通货膨胀,维持当前的经济增速。而为了促进经济更快发展,2010/11财年,新预算将保持财政稳定作为新财年的首要任务,提出将2010/11财年的财政赤字下降到占GDP的5.5%。为此,新预算更注重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新预算支出中,计划支出1.74万亿卢比发展基础设施,占总计划支出3.73万亿的46%,是各项支出中最大的一项。其中,仅用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支出约4300亿卢比[9]。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新预算还宣布进行若干经济改革[10],包括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向私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颁发新的金融许可;实施与市场挂钩的化肥补贴改革;设立煤炭发展监督委员会;设立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以降低直接税、提高间接税为基本方针,调整部分税收政策等。政府希望经济改革的推进可以进一步扩大消费,抑制通货膨胀,逐步取消经济刺激计划,使新财年的经济发展更为稳定健康。

2.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积极应对能源危机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0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能源紧缺问题始终是制约两国生产恢复发展的瓶颈。在巴基斯坦工业重镇拉合尔市,由于每天至少停电5~6小时,企业只能依靠自备的发电机维持生产(每小时要消耗燃油50升),造成出口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15%左右。而且,油价不断攀升使企业更加不堪重负。在孟加拉国的出口加工区,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而出现停产;能源危机甚至导致孟加拉国2010年FDI显著下降。电力供应不足至少每年造成孟加拉国的GDP增幅减少两个百分点。为应对能源危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

巴基斯坦政府在2010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吸引外资开发国内能源,以此带动国内外对巴油气上游企业的投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二是重点开发水电,以克服电力短缺问题。三是发展可替代能源。巴议会5月通过了《2010年可替代能源发展委员会(AEDB)法案》,以加速通过发展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孟加拉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不仅对电力与天然气行业的补贴日益增加,还新批了若干个昂贵的柴油和燃油发电厂。哈西娜政府执政以来,已经开始着手新建30个电站项目,目前有3个已经完工。11月,总理哈西娜表示,政府还将启动10多个新电站项目的建设。到2013年,孟加拉国全国发电量将增加7000兆瓦,届时可彻底解决电荒问题。

3.不丹经济改革政策正式出台

2010年,不丹正式颁布了经济政策发展文件(EDP)。文件把能源和旅游业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部门,以进一步提升这两个产业在不丹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加大了采矿业和建筑业的改革开放力度;更加注重工业领域的改革;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制订了新的外国投资规定。经济政策发展文件标志着不丹经济改革正式启动,为不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

4.马尔代夫实施积极的经济调整计划

为稳定国内经济,促进公共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马尔代夫政府实施了积极的经济调整计划。包括:缩减公共支出和控制财政预算;制定激励措施,强化私有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将有选择性地进行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各种货物销售和服务行为征收3.5%的税收;吸引国内外私有企业的投资;对北部和南部地区海港的货物进口税降低30%,减少马累商务港的压力;积极促进,刺激农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