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0:55:46

囊肿范文篇1

1.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54岁,平均36岁。囊肿位于左侧8例,右侧4例,主要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血尿4例,单纯性腰痛2例,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不畅感4例,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2例。

1.2检查方法

12例患者均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及膀胱镜检查。B超均发现输尿管口呈囊性肿胀,4例合并患侧肾轻中度积液,IVU检查10例有典型“蛇头征”表现,2例合并肾轻中度积液。5例行排尿期膀胱造影,发现输尿管尿液返流1例。12例均行膀胱镜检查证实输尿管囊肿。

1.3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耻骨上经膀胱输尿管囊肿切除同时行输尿管膀胱抗返流吻合2例。行经尿道输尿管囊肿切开或去顶治疗8例。行单纯囊肿切除黏膜下隧道成形术(Mason术)2例。

2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示输尿管口囊肿。12例患者的血尿、腰痛、膀胱刺激症状及排尿不畅感消失,行B超、IVU及膀胱排尿期造影未见输尿管口囊肿复发,无输尿管口狭窄及尿液返流。10例获随访12~3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输尿管囊肿亦称输尿管膨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以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性突入膀胱内,其外层为膀胱黏膜,内层为输尿管黏膜,两者之间为很薄的输尿管肌层。其发生机制可能是:①输尿管口狭窄的同时伴有输尿管口周围鞘膜的先天性薄弱;②输尿管膀胱壁段过长,弯曲或倾斜度过大,使尿液排泄不畅;③输尿管本身或周围组织炎症致疤瘢性狭窄。按年龄因素可分为成人输尿管囊肿及儿童输尿管囊肿,而成人输尿管囊肿常为单纯性输尿管囊肿,没有重复畸形,很少引起患侧肾功能改变[1]。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是输尿管口囊肿过大引起梗阻及返流所致症状:反复尿路感染、发热;反复肉眼血尿、排尿困难;腰痛;尿道外口有可复性肿物脱出等。也可因上尿路不完全梗阻而引发肾绞痛和腰痛等。输尿管囊肿患者一旦发生肾绞痛,即意味着发生了上尿路急性不完全梗阻,这种梗阻是一种不完全性的短暂的尿路动力性梗阻。由于囊肿病变的存在改变了原有输尿管的正常张力,产生突发性输尿管或临近血管扭曲而引发类Dietl危象。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膀胱镜检查,相互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B超检查示:囊肿为形态规则的囊性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薄边缘光滑,囊性暗区可呈周期性增大或缩小。静脉尿路造影:膀胱内透明的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在膀胱造影剂与囊内充盈造影剂衬托下,囊壁呈光晕征,加之输尿管下端扩张,患侧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征,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膀胱镜检查:镜下可见患侧输尿管开口部位呈球形或卵圆形囊肿,表面光滑半透明状,覆盖正常膀胱黏膜,呈节奏性膨胀和回缩。在各项检查中,B超诊断符合率达80%~100%[2],可作首选的筛选检查;IVU能了解患侧尿路情况而作常规检查方法;膀胱镜是确诊输尿管囊肿,明确囊肿位置及大小,同时鉴别膀胱内有无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排尿期膀胱造影是观察有无输尿管膀胱尿液返流的主要方法,是评估前及术后有否返流的主要手段,Madeb等[3]报道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由囊肿内向膀胧喷射的尿流束,如发现规律的周期性喷尿,表明上尿路无梗阻和积水,可以暂不手术或仅行腔内手术。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防止返流,处理并发症及保护肾功能。手术是治疗输尿管口囊肿的唯一有效方法[4]。手术方法可根据术前对患侧肾功能、积液情况、有否尿液返流、囊肿大小等情况作出正确及完善的评估,视具体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手术方式。一般认为:输尿管口囊肿小于3.0cm,不伴有膀胱或囊内其他病变,无泌尿系其他畸形及无膀胱尿液返流者,经尿道手术可作为首选[5]。既能解除梗阻,残留的囊壁又能起瓣膜的作用而抗逆流[6]。相当于输尿管口扩大,起到充分引流减压作用,保留顶部囊壁塌陷形成“活瓣”,在输尿管内压增高喷尿时打开,在膀胱内压增高时下塌盖住输尿管口起到抗返流作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安全性高,术后患者康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大于3.0cm的囊肿不宜采用此方法,这是因为输尿管口囊肿在病理解剖是膀胱内黏膜下输尿管囊性扩张,本身是膀胱壁间段输尿管的一部分,较大的囊肿在壁间段行程缩短,输尿管膀胱后壁薄弱,作腔内镜手术会缩短输尿管膀胱壁间段的距离,没有正常的抗返流机制,可能出现输尿管逆流及继发性感染现象。何镝森等认为囊肿直径>3.0cm,选择输尿管囊肿切开术,均见返流发生[7],这时则需以开放性手术为主。将输尿管末端拖入膀胱内再吻合固定,形成足够长的输尿管膀胱壁间段,具有较好的抗返流作用,减少返流机会。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治疗,都应术后随访观察,定期行B超、IVU检查,必要时可行膀胱排尿期造影,了解术后肾脏功能及形态,有否尿液返流及输尿管口狭窄等。对手术后有返流导致反复上行性尿路感染,影响患侧肾功能的,则需行抗逆流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斌.输尿管囊肿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分册,2003,23(4):364

[2]王常林.小儿输尿管疾病的超声诊断[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12):728

[3]MadebR,ShapiroI,RothschildE,etal.EvaluationofureterocelewithDopplersonography[J].JClinUltrasoun,200028:425

[4]张杰,詹炳炎,王玲珑,等.经尿道囊肿低位横切开治疗成人输尿管囊肿[J].中国内镜杂志,1996,3(2):9

[5]门光金,许传亮,孙颖浩,等.成人输尿管囊肿11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382

囊肿范文篇2

胆总管囊肿是先天性胆道疾患中较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多见。本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1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8例;年龄11个月~10岁,其中<1岁3例,住院时间15~40d。根据To-dani分型法[1]:Ⅰ型(胆总管囊状扩张)9例、Ⅳ型(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1例。临床症状各异,腹痛7例、黄疸6例、腹部肿块7例、间歇寒战发热3例,合并腹水1例、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8例,其中2例白蛋白<35g/L。腹痛、黄疸、发热和腹部包块3例。10例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3例,MRCP检查7例。本组10例术前均诊断明确。合并结石2例,7例行胆汁淀粉酶检查均有增高。

1.2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5~9d后再全麻下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吻合口附近均放置引流管。1例行囊肿外引流术。

2结果

囊肿切除、胆道重建9例中,1例因术后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伴感染,自动出院,余病例恢复顺利;行囊肿外引流术1例,于15d后Ⅱ期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9例为胆总管囊状扩张,1例表现为胆总管黏膜慢性炎伴出血及部分腺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及中重度异型增生。

3讨论

胆总管囊肿的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解剖异常有关。典型临床表现是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但具有典型“三联症”者并不多见,本组为2例,易诊断。小儿腹痛多为阵发性,易忽视,因此对于腹痛患儿,需考虑胆总管囊肿可能。黄疸常表现为轻度且呈间歇性,若伴腹痛、发热时易诊断,但临床上多为单独出现或仅为间歇性黄疸,此时常被初诊医师漏诊。本组6例有黄疸病史患儿,其中3例经仔细询问病史发现既往亦有黄疸史,但未引起医生重视。本组有2例患儿因腹胀就诊,经体检发现腹部包块,询问病史,有间歇性黄疸及发热史,予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因此临床上有腹痛、黄疸、发热、腹部包块患儿,建议行超声检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本组10例行超声检查均确诊。MRCP能清楚地显示囊肿并提示梗阻部位,可显示胰胆管结构,具备超声及ERCP两者的优势,对诊断和手术有指导意义。本组7例行MRCP检查均确诊。

胆总管囊肿因胆道梗阻、胰液反流及感染恶性循环,不仅可形成胆道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变,而且囊肿易癌变,一旦确诊,即使此前无症状,也要尽早积极外科手术治疗[3],从而去除肝硬化和胆道反复感染而致的粘膜恶变的因素,保护肝脏功能,降低病死率和癌肿发生率。本组2例患儿术中发现合并结石;1例患儿术中发现严重肝硬化,术后出现顽固性腹水,后伴发感染,自动出院;本组1例患儿,有反复上腹痛及黄疸病史3年,术后病理报告胆总管黏膜部分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

目前认为,囊肿切除、肝管或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根治性手术,解除了胆汁瘀积,切除了癌变的好发部位,同时使胰胆分流,消除了囊肿癌变的可能,而且抗反流效果好。间置空肠、乳头成型等各种抗反流术因增加手术复杂性且抗反流作用无明显增加,故不主张采用。囊肿外引流术适用于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危急症患儿,是一种急救措施,待病情好转后,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囊肿与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术引流不畅,且反流及逆行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原则上不做。

作者认为:(1)患儿入院时合并急性感染症状时应先行抗感染及护肝治疗,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后再手术根治。(2)对于一般情况差、腹水、腹部包块巨大及低蛋白血症患儿,因其营养情况差,肝功能受损严重,应先加强支持治疗,营养状况改善后再手术。(3)经抗感染、护肝、营养支持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高热、黄疸、腹膜炎体征,肿块增大影响呼吸等,先行囊肿外引流,手术力求简单,术后加强抗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肝,营养支持治疗,待病情稳定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4)吻合口缝合时应注意缝线间距均匀,避免大块组织缝扎及保证边缘良好血运,肝总管修成喇叭口状与空肠端侧吻合,吻合口足够大,以防术后胆瘘、出血及吻合口狭窄。本组2例早期有少量胆汁渗出,经治疗后好转,无术后出血,全组均在5~7d拔除引流管。

【参考文献】

1TodaniT,WatanableY,TokiA,etal.Carcinomarelatedtocholedochalcystwithinternaloperation.SurgGynedolObstet,1987,164(1):61.

囊肿范文篇3

关键词:骨囊肿;诊断;鉴别诊断

骨囊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约2~3:1。发病年龄多为4~42岁,平均约为16岁左右。20岁以下发病率约占80%。好发部位:肱骨最多见,其次为股骨上端,胫骨两端,桡骨远端,腓骨上端。少数见于掌骨、蹠骨、跟骨等。下面将笔者近几年来诊断的21例骨囊肿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下1例,11~21岁14例,28~31岁3例,31~35岁2例,41岁1例。具体发病部位:发生在肱骨上端的11例,股骨上端8例,腓骨上端2例。

1.2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较轻,仅有隐痛或间歇性不适。在运动和疲劳后可出现酸痛。病变发生在下肢的,可出现跛行或局部肿胀。

1.3X线检查表现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有11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肱骨上端,其X线表现为左侧肱骨上端见卵圆形阴影,阴影中有透光区,病变与肱骨长轴平行,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有8例病变发生在右侧股骨上端,X线表现为在股骨上端可见椭圆形阴影,阴影与股骨长轴平行,阴影内有透光区,骨质轻度膨胀,骨质变薄;还有2例病变发生在左侧腓骨上端,X线表现为界限分明,边缘光滑,呈中心性生长的透光区,囊肿向外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有菲薄的硬化边。囊肿内透光度较强,囊内可见少许纤细的条状骨性间隔。

2鉴别诊断

2.1与骨巨细胞瘤相鉴别

巨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上骨骺融合后的患者,好发于骨端的骨松质骨,偏心性呈扩张的多囊或泡沫状结构。在股骨上端的巨细胞瘤与骨囊肿鉴别较困难。

2.2与单发骨性纤维异常增殖症相鉴别

该症骨质膨胀和骨囊肿相似,惟前者病变范围较广泛,不一定呈中心性生长,囊状区内可见有不全骨化的或磨砂玻璃样的病灶阴影。

2.3与嗜伊红肉芽肿相鉴别

嗜伊红肉芽肿一般病变比骨囊肿小,临床上白细胞计数增高,嗜伊红细胞增多有参考价值。一般有明显骨膜增生,中心偶有死骨。HTtP//:

2.4与动脉瘤性骨囊肿相鉴别

该病变多呈偏心性生长,膨胀程度较骨囊肿为大。常发病于扁骨如骨盆、肩胛骨、脊柱骨和长骨干骺端,囊多呈半圆形,囊内有斑点状钙化影,边缘呈虫蚀状,不光滑。

2.5与血管瘤相鉴别

该瘤偏心生长,呈肥皂泡沫状,边缘硬化不明显。

2.6与非骨化纤维瘤相鉴别

该瘤位于骨皮质处,偏心性生长,成分叶状边缘有明显硬化。

3讨论[1,2]

骨囊肿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区的髓腔内,由于长骨的不断生长,囊肿也逐渐移向骨干中部,局部骨皮质受压膨胀,成壳样变薄,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一层纤维薄膜,囊内含有黄色或褐色液体,病程较长,囊肿内液体透明,发生病理骨折后含有血液。薄膜周围是边缘整齐的骨壁,壁有骨嵴,长短不一。此病较多见,但病因尚不明了,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破骨细胞活动增强,而引起的骨破坏性病变;还有人认为与外伤有关。临床结合X线片检查是诊断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囊肿范文篇4

1.1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2008年7月在我院门诊行睑板腺囊肿切除术的患儿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4.82±1.63)岁。陪护人员与患儿的关系:父母56例(93.3%),祖父母4例(6.6%)。

1.2方法

采用0.5%丁卡因滴眼液滴眼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注射麻醉。常规消毒后,突出于结膜面的霰粒肿用睑板腺夹子暴露患眼睑结膜面,在结膜面做一个小切口,将霰粒肿囊腔中的坏死变性组织及囊壁刮出即可。突出于皮肤面的霰粒肿,则在皮肤面做一小切口,将霰粒肿囊腔中的坏死变性组织及囊壁刮出后缝合即可。术后不遗留瘢痕。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患儿心理护理患儿突然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会感到紧张,甚至恐惧。所以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针对患儿所存在的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给予符合患儿年龄特点的护理。护士语言要温和,语速要适中,语调要亲切和蔼。要做好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对患儿所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尽量解释、容忍。在各项操作中做到耐心细致,如患儿出现配合差或不配合等情况时,注意不训斥患儿而是多用鼓励性、夸奖性、趣味性的语言,寻找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如讨论热播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等,以取得患儿的好感,使其以最佳心态面对手术。

2.1.2家长的心理护理由于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且担心手术成功率等,使家长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家长在患儿面前的表现和言行可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所以护士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要将家长视为治疗小组的一员。让其了解手术过程、方法、注意事项及预后。对家长的反复提问护士要耐心倾听、解释,对于配合诊疗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

2.1.3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患眼滴0.5%丁卡因溶液3次,每次1-2滴,间隔时间3-5min。滴眼液滴眼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细致、亲切,让患儿感到舒适与放心,并能很好地配合。另外备好相应的手术包及用物。

2.2术中护理

2.2.1正确固定患儿睑板腺囊肿是在局麻下手术的,患儿意识清醒,固定好患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要教会家长正确的固定方法,并告知其重要性。

2.2.2配合医生完成手术随时观察患儿的情况可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并安抚患儿,以分散患儿对手术的注意力和减轻手术导致的不适感。同时及时为医生提供麻醉药品及上眼药膏等。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止血术后为患儿局部加压5-10min。已达到局部止血的目的。并随时观察敷料有无浸湿,若有浸湿及时更换。

2.3.2术后止痛疼痛可使患儿产生恐惧和焦虑。引起多种病理改变,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预后。因此要认真对待患儿有关疼痛的主诉,鼓励患儿坚强起来。通过讲故事。谈论患儿感兴趣的动画人物等转移其注意力。对患儿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用玩具等小礼品加以奖励。

2.3.3包扎患眼术后需包扎患眼,以限制眼球的转动,促进刀口的愈合。患儿可能会有试图揭去患眼敷料的行为,嘱家长注意防范。尽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让其逐渐适应单眼视物。

3出院指导

做好康复宣教,强调合理饮食,劳逸结合在康复中的重要性。嘱家长按医嘱按时按量给患儿服药、滴眼药水。注意患儿的休息和保暖,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不吃辛辣食物,不做剧烈活动。是患儿身心早日康复。

4结果

60例患儿得到了良好的护理,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

5讨论

我院临床中接诊了大量的麦粒肿患儿,最初家长惧怕手术,一直坚持保守治疗,有些家长怕孩子手术时疼痛,一再拖延手术时间,最后麦粒肿发展成为麦粒肿肉芽肿从皮肤面破溃,眼睑形成较大的瘢痕。部分孩子由于皮肤面形成较大的肉芽肿只能全麻下行皮肤修整手术。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还有的家长认为这种病是麦粒肿,等着孩子麦粒肿的脓头破了自然就会好了,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儿童的麦粒肿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该尽早手术。我科完善的围术期护理为患儿手术成功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将患儿的痛苦降至最小。

囊肿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按照手术次序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标准,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3.8)岁,病程为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8±0.2)年,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础资料相比没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有:成立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临床路径管理表,包括有医疗方法、评估、检查和化验、治疗、活动、饮食、护理、监测、宣教以及出院计划。临床路径表不是固定的,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全科人员的护理培训,要求全部熟悉其护理模式。①入院前:给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在门诊简历上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检查患者各项指标无异常后通知患者次日入院,早上禁食水。②入院后:护士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评估,给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宣教,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麻醉方式等,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以及床上使用便器,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并核对姓名、床号等信息,做好交接工作。手术室护士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指导患者卧位,术中配合医师做好对患者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开始小范围活动,提供健康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给患者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对患者的切口以及引流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拔掉患者的引流管,及时更换切口敷贴,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通知患者出院。③出院前:给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对护士的健康知识进行考查。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1.4统计学方法。本文中的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3±1.5)d、满意度为(98.6±1.3)%、住院费用为(3418±312)元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98.5%,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9±2.3)d、满意度为(91.0±2.4)%、住院费用为(6238±861)元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91.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卵巢囊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对于卵巢囊肿的治疗方法较多,一般采用的是手术治疗,特别是腹腔镜下手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多,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2]。常规护理管理在现代社会进步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本文中对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在入院前1d,入院后直至出院前,出院后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管理,术前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给患者讲解健康知识,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的护理措施以及术后的护理措施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进而更加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术前指导患者正确的卧位,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确保其正常,术中护士配合医师做好对患者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下活动[3],给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及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的饮食、活动等,减少疾病的复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文中主要对我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3±1.5)d、满意度为(98.6±1.3)%、住院费用为(3418±312)元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98.5%,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9±2.3)d、满意度为(91.0±2.4)%、住院费用为(6238±861)元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91.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患者使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后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使护士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深入,有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手术中使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作者:高永贞 孙吉林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宝英.临床路径在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6,16(7):850-851.

囊肿范文篇6

【关键词】附件良性囊肿;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

附件良性囊肿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均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手术日渐成熟,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我院于2005年12月开始采用小切口术式治疗附件良性囊肿,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临床治疗附件良性囊肿115例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附件良性囊肿手术共计115例,其中32例行输液针管小切口手术(小切口组),36例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手术(腹腔镜组),47例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组)。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岁。术前经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妇科肿瘤五项测定考虑为附件良性囊肿。手术选择剥出或切除囊肿,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附件良性囊肿。3组囊肿直径大小,小切口组为6~14cm,腹腔镜组为4~13cm,传统组为5~18cm。

1.2手术方法小切口组在耻骨联合上方下腹正中做小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将腹直肌从正中向两侧稍分离,切开腹膜进腹腔。将切口向腹部上下方拉开,暴露囊肿部分组织,纱布垫排垫囊肿周围组织。用输血器针管连接腹腔吸引管,在给负压的情况下穿刺囊肿抽吸内容物,待囊肿张力减小,用组织钳钳夹囊壁组织以牵引囊肿,囊肿缩小后,血管钳钳夹穿刺处以保证囊肿内容物不溢,牵出切口外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腹腔镜组:应用日本生产OLYMPUS腹腔镜系统器械,按照腹腔镜手术常规操作,并仔细检查、剖视标本,送病理检查。传统组:按传统开腹手术,将囊肿完全娩出于切口外后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

1.3统计学方法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和两样本均数比较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和0.01。

2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小切口组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术后自如活动时间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比传统组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小切口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小切口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切口均I期愈合。

表1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略)

表2A、B、C三组患者情况比较(略)

3讨论

附件良性囊肿手术前排除恶性肿瘤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卵巢肿物性质的早期诊断率大为提高[1]。本文115例通过医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全面仔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癌抗原125(CAl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β-HCG、铁蛋白(Fer)的测定,认真分析讨论,正确判断囊肿的性质,术后病理检查也均为良性。特别是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手术视野小的特点,对于附件恶性肿瘤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等比较复杂的手术不适和,临床诊断为卵巢良性囊肿者,可采用此手术方式。

小切口组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①在负压抽吸下,快速穿刺囊肿,这样既可辨别囊肿性质又可避免穿刺时囊肿内容物的溢出。②囊肿缩小后,血管钳钳夹穿刺孔以保证囊肿内容物不溢出,再牵出切口外,不需做传统的荷包缝合。③如果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抽吸囊肿体积缩小,张力减小后,辨清各组织间的层次及界限,顺着已分开的间隙轻轻分离囊肿粘连组织,然后牵出切口外,使病变组织不易剥破,也不会伤及邻近器官。本研究中小切口组32例采用该方法,尤其卵巢巧克力囊肿及畸胎瘤,手术中无囊肿破裂污染视野及周围腹腔组织,手术野清晰。

近年来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以及术后美观日益受到重视,腹腔镜手术具有上述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需要高科技的设备,同时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医师必须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及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而且对于较大的附件良性囊肿在腹腔镜下手术较困难[2]。对于部分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条件难以达到,费用相对高。小切口组手术设备简单,所需的装置为输血器的带针头进液针管一段及术中常用的腹腔吸引管,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较,手术时间短(P<0.05)、出血少(P<0.01),手术过程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各大小医院均可应用此项技术,尤其不具备腹腔镜设备的基层医院。本组115例附件良性囊肿小切口组、腹腔镜组与传统组相比,术中出血少(P<0.01),手术时间短(P<0.05),手术切口短、对组织损伤少,创伤小,对胃肠功能干扰少,术后排气早(P<0.05),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P<0.05)。总之,临床工作中对于附件良性囊肿的手术治疗,结合医院医疗条件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附件良性囊肿较传统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对组织损伤少、恢复快等优势,是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囊肿范文篇7

关键词:棘球蚴病;胆总管;外科手术

肝包虫病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以新疆、内蒙、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较为多见。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笔者医院1985~2006年间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岁。病人均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急诊病人9例,择期病人2例。肝包虫囊肿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临床表现病人多以腹痛、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查体可发现体温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明显,多可扪及肝脏包块或肿大的肝脏。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首选B超检查显示肝脏囊性占位,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探及膜状、絮状团块回声。CT检查也可提示肝脏单发或多发囊性占位伴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

2结果

本组11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治疗9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住院时间18~32天,平均22.4天。手术方式参照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原则即进腹后首先切开胆总管进行减压。然后打开肝脏包虫囊腔,清除囊腔内的子囊及碎屑,用双氧水处理囊腔后自胆总管切口向上插入导尿管或胆道探条,可以找到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破口,尽可能修补该破口。在胆总管内置T管,囊腔折叠缝闭置乳胶管2根。

3讨论

3.1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机制肝棘球蚴病在生长过程中,刺激肝组织形成纤维结组织的外囊,若外囊中包含有肝胆管,随着囊肿的增大,对相邻胆管产生压迫可使胆管壁缺血而发生坏死[1],部分内囊壁随囊内压力增高突出胆管,并在胆汁的作用下发生溃破。无子囊的囊肿破裂后,囊液可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时还可在外囊腔内见到残留的内囊壁;有子囊的肝棘球蚴病破裂后,大量棘球蚴病碎屑及子囊被排入胆管可发生梗阻,胆系由于被棘球蚴病子囊及碎屑堵塞而明显扩张,部分病例在此基础上发生胆系及棘球蚴病囊内感染[2]。

3.2诊断在肝包虫病的流行区,具有腹痛、黄疸、发热、肝脏包块应考虑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可能。Casoni试验可呈现阳性,病人可出现血象增高,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B超及CT为该病的诊断提供较大帮助。B超声像图可见胆总管、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如见胆管与包虫囊肿之间的交通可直接确诊;肝脏增大,包虫囊肿塌陷、囊液减少;胆管内可探及膜状、絮状、团块状回声。CT显示肝内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水样低密度囊,病灶边缘不规整;病灶邻近或周围的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伴有胆总管扩张;胆系内可见棘球蚴病内容物。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使该病的诊断更加可靠。

3.3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如果继发感染较重、胆管炎表现明显,可以采取急诊手术。我们总结手术要点如下:(1)进腹后首先切开胆总管给予减压,有助于病人全身症状的减轻。(2)打开包虫囊肿囊腔,清除内囊、子囊、囊皮碎屑。用过氧化氢进行头节杀灭。(3)清除胆总管内包虫内囊碎片后向上插入导尿管或胆道探条,大多可以探入肝脏的包虫囊腔,从而找到囊肿与胆管的破口。应尽可能地用可吸收缝线将破口修补好。(4)切除胆囊后在胆总管内置入T管引流,肝包虫囊肿则予以外囊部分切除、缝合闭锁,置入两根乳胶管引流。(5)T管可在术后1个月经T管造影无异常且囊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时方可拔出。而囊腔引流管在无液体引出,B超证实囊腔无积液时拔出,且一般要晚于T管拔出的时间,因为少数病人在拔出了T管后囊腔引流可出现漏胆[3]。

总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诊断在当今先进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不太困难,及时的手术介入及手术要点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新民,辛维潘,赵顺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37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97,35:279-280.

囊肿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岁。病人均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急诊病人9例,择期病人2例。肝包虫囊肿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临床表现病人多以腹痛、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查体可发现体温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明显,多可扪及肝脏包块或肿大的肝脏。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首选B超检查显示肝脏囊性占位,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探及膜状、絮状团块回声。CT检查也可提示肝脏单发或多发囊性占位伴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

2结果

本组11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治疗9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住院时间18~32天,平均22.4天。手术方式参照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原则即进腹后首先切开胆总管进行减压。然后打开肝脏包虫囊腔,清除囊腔内的子囊及碎屑,用双氧水处理囊腔后自胆总管切口向上插入导尿管或胆道探条,可以找到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破口,尽可能修补该破口。在胆总管内置T管,囊腔折叠缝闭置乳胶管2根。

3讨论

3.1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机制肝棘球蚴病在生长过程中,刺激肝组织形成纤维结组织的外囊,若外囊中包含有肝胆管,随着囊肿的增大,对相邻胆管产生压迫可使胆管壁缺血而发生坏死[1],部分内囊壁随囊内压力增高突出胆管,并在胆汁的作用下发生溃破。无子囊的囊肿破裂后,囊液可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时还可在外囊腔内见到残留的内囊壁;有子囊的肝棘球蚴病破裂后,大量棘球蚴病碎屑及子囊被排入胆管可发生梗阻,胆系由于被棘球蚴病子囊及碎屑堵塞而明显扩张,部分病例在此基础上发生胆系及棘球蚴病囊内感染[2]。

3.2诊断在肝包虫病的流行区,具有腹痛、黄疸、发热、肝脏包块应考虑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可能。Casoni试验可呈现阳性,病人可出现血象增高,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B超及CT为该病的诊断提供较大帮助。B超声像图可见胆总管、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如见胆管与包虫囊肿之间的交通可直接确诊;肝脏增大,包虫囊肿塌陷、囊液减少;胆管内可探及膜状、絮状、团块状回声。CT显示肝内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水样低密度囊,病灶边缘不规整;病灶邻近或周围的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伴有胆总管扩张;胆系内可见棘球蚴病内容物。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使该病的诊断更加可靠。

3.3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如果继发感染较重、胆管炎表现明显,可以采取急诊手术。我们总结手术要点如下:(1)进腹后首先切开胆总管给予减压,有助于病人全身症状的减轻。(2)打开包虫囊肿囊腔,清除内囊、子囊、囊皮碎屑。用过氧化氢进行头节杀灭。(3)清除胆总管内包虫内囊碎片后向上插入导尿管或胆道探条,大多可以探入肝脏的包虫囊腔,从而找到囊肿与胆管的破口。应尽可能地用可吸收缝线将破口修补好。(4)切除胆囊后在胆总管内置入T管引流,肝包虫囊肿则予以外囊部分切除、缝合闭锁,置入两根乳胶管引流。(5)T管可在术后1个月经T管造影无异常且囊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时方可拔出。而囊腔引流管在无液体引出,B超证实囊腔无积液时拔出,且一般要晚于T管拔出的时间,因为少数病人在拔出了T管后囊腔引流可出现漏胆[3]。

总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诊断在当今先进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不太困难,及时的手术介入及手术要点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1985~2006年收治的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11例临床资料。结果11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诊断在当今先进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不太困难,及时的手术介入及手术要点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棘球蚴病;胆总管;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吴新民,辛维潘,赵顺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37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97,35:279-280.

囊肿范文篇9

【关键词】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体会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是胆道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男女比例为1∶4~1∶5。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是其标准的手术方法[1]。随着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广泛开展,近20年各大中心已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从传统多孔法到单部位,再到近年新兴的机器人手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术式。我院在2018年开始对胆总管囊肿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手术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泉州市儿童医院行外科手术的2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明确诊断,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凝血功能及血尿淀粉酶等检查,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23例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龄4~72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8例为产前诊断随访至4~6个月择期住院手术,5例因其他原因就诊而偶然发现,余10例术前均有腹痛病史(其中8例经保守治疗14d,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后行手术治疗,2例经保守治疗出院一个月后,择期手术);住院时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正常者17例,升高者6例;合并肝功能异常8例,合并胰腺炎5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例。

1.2纳入、排除标准

[2]纳入标准:(1)胆道扩张(直径≥10mm);(2)有临床症状,胆道轻度扩张或不扩张(<10mm),或临床症状缓解期胆道不扩张,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3)产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排除标准:(1)肝功能严重损害;(2)凝血功能不良,术前无法矫正;(3)胆管炎反复发作,囊肿炎症重;(4)胰管结石伴扩张;(5)囊肿内引流术后;(6)囊肿穿孔,生命体征不稳定;(7)不能耐受气腹。

1.3手术方法

采用4孔法或3孔法实施手术。脐窝正中切开脐部皮肤,予脐环中心开放式置入trocar,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6~12mmHg。术前放置胃管及导尿管,予患儿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分别于右侧腋前线肋缘下、左上腹腹直肌外侧缘(3孔法无此孔)、脐右侧腹直肌外缘各放置3~5mmtrocar。剑突下进针悬吊肝圆韧带,右侧肋缘下进针悬吊胆囊底与肝脏之间的浆膜,根据术前MRCP结果决定是否术中造影。造影完成后,游离胆囊,电灼或超声刀离断胆囊动脉,暂不切除。由囊肿前壁接近十二指肠部位开始向远端游离,至胰胆管汇合处近端,使用Hemolock夹夹闭或2/0丝线结扎远端后切断,近端向上提起,游离后壁及内侧壁。自胆囊管起始水平横断肝总管,夹取距屈氏韧带15cm的空肠,扩大脐部切口(长约2cm)将其提出腹腔,体外行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胆支长度预留为25cm左右,闭合远端盲端,距盲端1cm纵行切开肠壁1cm待吻合。肠管还纳腹腔,重新建立气腹,于横结肠系膜右侧无血管区建立结肠后隧道,确认胆支无扭转,将其经隧道引到肝脏下方,腹腔镜下5/0PDS线或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完成肝管、空肠端侧吻合。检查吻合口,吸除腹腔及盆腔渗液,肝下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取出标本,行肝脏活检。撤除气腹,闭合切口,手术完毕。

2结果

23例患者手术顺利,采用4孔法者9例,3孔法者14例。术中行胆道造影者9例,其中合并结石者3例、胆泥淤积者2例,均进行胆道冲洗;术中发现肝总管狭窄者1例,变异的肝右动脉跨过肝总管前方1例,胆囊壁水肿者2例(与肝脏粘连,考虑为既往穿孔所致),局部与十二指肠及大网膜粘连者2例(经腹腔镜分离粘连后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275(210,360)min;中位出血量10(5,10)mL,术中均无输血。中位禁食时间4(3,5)d;中位拔除引流管时间5(5,6)d;中位住院时间8(8,9)d。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发生,术后3d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者6例、完全正常者17例。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1例、出血1例,经输白蛋白、输血治疗后治愈。术后短期随访(3~30个月),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及肝功能异常者。

3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外科常见病,该病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自1995年Farello等[3]首次为一例6岁女童成功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以来,国内学者也陆续报道了腹腔镜成功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病例[4-5]。通过对越来越多病例的中长期随访,腹腔镜的优势逐渐显现:小切口、微小瘢痕,甚至视觉“无瘢痕”;腹腔镜灵活多变的视角,放大的视野使得囊肿游离和肝管空肠吻合更加精准[6]。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手术。我院自2018年开始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少,无术中输血及吻合口漏发生。短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笔者总结23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患儿的治疗经验,希望能够为腹腔镜手术开展初期的医院及医生提供参考。

3.1病例选择及手术时机

手术开展初期选择病例非常重要。产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的患儿应依据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临床指南[7],有症状的新生儿和婴儿应该尽快手术,无症状的患儿3~6个月大时再行手术。对此,刁美等[8]将产前诊断的无症状性胆总管囊肿患儿随机分为早期手术组(出生1个月内手术)和晚期手术组(出生1个月后手术)进行研究,发现晚期手术组患儿肝脏的病理性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早期手术组患儿,主张在出生后1个月内对产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的患儿进行根治性手术。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可靠的麻醉技术、娴熟的手术技巧及精准手术器械的基础上。手术开展初期,笔者建议对于产前诊断的胆总管囊肿患儿,在3~6月龄进行手术较为安全。本组8例产前诊断患儿选择在4~6月龄时进行手术,气腹压力维持在6~8mmHg,腹腔空间足够,解剖结构清晰,且因为囊肿壁无水肿及炎症,操作相对简便。术后随访,肝功能及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新生儿及婴儿胆总管囊肿多为囊肿型,多由于远端狭窄导致胆总管近端扩张,这些患儿在手术时远端残端可不结扎,这为初期手术操作降低难度。而对于发作性腹痛或反复腹痛病例,因存在囊肿与周围组织炎性粘连,增加了操作难度。本组病例共有10例曾出现腹痛等症状,8例经保守治疗2周后手术;2例经保守治疗出院1个月后手术。术中2例存在胆囊壁水肿,与肝脏部分粘连;2例存在局部肠管粘连。但手术操作中出血量少,无明显的分离困难,因此认为炎症控制2周后手术相对安全,相关文献[2,8-9]也支持这一观点。

3.2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囊肿范文篇10

关键词:腱鞘囊肿;芒硝;民间验方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成年人,有着发病率高、易复发、发生部位广泛等特点。治疗方法较多,有局部按摩挤压,穿刺抽液,囊内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中西医保守治疗方法简便,见效快,患者易于接受,通过对30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囊肿部位,腕关节20例,腘窝4例,肘关节5例,髋关节1例。最长发现时间5年,最短10个月。病变部位出现一逐渐长大包块,开始无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活动时酸胀感;直径约1~3cm,最大的囊肿4cm,为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

1.2用法取芒硝60g,大蒜60g,654-2片20mg共捣如泥备用。囊肿在腕关节及手背者,芒硝份量大于大蒜(6:4),发于腘窝及膝关节者,芒硝少于大蒜(4:6)。用时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防止损伤,然后将药敷于囊肿处,用布包扎,如敷2~4h后皮肤觉有发热和痛者,去药并抹去凡士林,半小时后再敷,7天为1个疗程。

2结果

22例治愈,4例缩小,4例无效,治愈率达73.33%,有效率达86.67%,随访5年,10例复发,复发后治疗仍有效。

3讨论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黏液的良性肿块,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青年和中年,20~40岁占70%,10岁以下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多数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但组织损伤大,有一定并发症。

目前国外文献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显示:Nield和Evans发现经粗针抽吸一年后59%复发[1]。Derby研究的数字是67%,当手背病变用该方法治疗复发率达88%。Richman等注意到63%的复发率[2]。针抽加注射糖皮质激素疗法:Derby的研究成果似乎复发率低,13例发生于手掌的复发率54%,45例发生于手背复发率是42%,但标本量太小,可信度差。手术治疗:Angelides提供了1%的复发率[3]。Clay和Clement提供的复发率是3%[4]。但绝大多数大宗资料报道显示:Faithful和Seeto在对手背腱鞘囊肿手术减低到14%的复发率[5]。Dias和Buch报道一份370例手背手术的复发率是27%,230例手掌手术的复发率是40%[6]。Derby提供了262例手背手术的复发率是28%,230例手掌手术的复发率是25%。除此还有术后并发症,Dias的系列报道:永久性瘢痕、压痛及感觉过敏发生率15%,特别是掌面的手术。Jacobs和Govaers观察到28%复发率和相同比例的并发症,如:疼痛、感觉迟钝或麻木[7]。

方中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8]。大蒜外用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去除皮肤的老化角质层,软化皮肤并增强其弹性。654-2可很好通过皮肤组织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有效解除患处小动脉痉挛,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芒硝的渗入,以便更好的发挥软坚散结的作用。凡士林保护皮肤。本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高,价格低廉,应用方便,除微痛外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传统优势,为治疗腱鞘囊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减轻了手术之苦和由此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NieldDV,EvansDM.Aspirationofganglia.JHandSurg,1986,11:264.

2RichmanJA,GelbermanRH,EngberWD,etal.Ganglionsofthewristanddigits.Resultsoftreatmentbyaspirationandcystwallpuncture.JHandSurg[Am],1987,12:1041-1043.

3AngelidesAC.Ganglionsofthehandandwrist.In:GreenDP,ed.Operativehandsurgery.2ndEd.NewYork:ChurchillLivingstone,1998,2281-2299.

4ClayNR,ClementDA.Thetreatmentofdorsalwristgangliabyradicalincision.JHandSurg[Br],1988,13:187-191.

5FaithfulDK,SeetoBG.Thesimplewristganglion-morethanaminorsurgicalprocedure.HandSurgery,2000,5:139-143.

6DiasJJ,BuchK.Palmarwristganglion:doesinterventionimproveoutcome?Aprospectivestudyofthenaturalhistoryandpatientreportedtreatmentoutcomes.JHandSurg[Br],2003,28: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