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7:53:40

男高音范文篇1

关键词:戏剧男高音;高音;训练;半声;哼鸣;闭口音;声音观念

关于男高音的训练方法,古今中外,不同的声乐教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和著作也层出不穷,然而,关于声乐方面的论著大多也只是论男高音的训练,而并没有更细的把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分开了进行论述,其实两者的训练方法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具体的训练方法却不尽相同。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和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声乐教学的艰难。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先天的优越嗓音条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声乐感悟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刻苦学习的干劲。特别是对男高音的训练,真是难上加难。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供同行和声乐爱好者们参考。下面我就针对戏剧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来谈谈我的训练方法。

大家都知道,男高音一般分为: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两类,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缺少好的男高音。男高音——难就难在高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凡是高音好的男高音一般都是一些嗓门较小、声音较柔和、富于歌唱性的男高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男高音。而嗓门较大,声音结实有力的男高音一般高音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男高音。而歌剧咏叹调大多数的角色都要求用戏剧男高音来演唱,那么为什么戏剧男高音唱高音难?我们又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更好地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呢?

一、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难是因为声带结构决定

戏剧男高音的声带比抒情男高音厚实一些,而他的共鸣腔体——咽腔、口腔也要大一些,这样戏剧男高音发出的声音要比抒情男高音宏亮、宽厚、结实一些;戏剧男高音唱到高音时真假混合就没那么自如了,如果真声多了声音就上不去,越唱越紧,用力过一点声音就容易破:如果假声多了高音能上得去,但高声区和低声区音色容易脱节,使得高音和低音音色不统一,甚至完全是假声,这就是戏剧男高音高音难的问题。而抒情男高音由于声带结构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较柔和、细小而有弹性中声区假声成分多一些,当唱到高音时,真假结合自如得多,因此高音也就方便得多,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就好像一棵高高的树,树干的上节肯定比下节小,试想如果上面比下面大,那么这棵树肯定长不高。

二、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

1、首先从转变声音观念开始——往往戏剧男高音声音条件好,在没有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发出较结实的声音,因此学生很容易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以为自己的发声是对的,其实不然。相反,那些声音细小,声音稍暗的抒情男高音觉得自己条件不如别人好,于是肯于虚心求教,每个音都力求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发出,通过不懈努力,他也能发出优美高亢的高音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说到的:“一流嗓子不出歌唱家,二流嗓子容易出歌唱家”的道理。因此,我呼吁那些戏剧男高音们,你们拥有好的嗓子只是先天条件,你们更应该去学习科学的、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方法,不要一味去唱大声,有控制地发声,即使声音小一点,那也是好的声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你的高音问题。

2、多进行哼鸣练习——大家都知道哼鸣位置就是歌唱时所想要的声音高位置。而哼鸣声就是真声和假声的连接纽带,当你发开口母音“a”到E、F、#F的三个过度音时,你会感觉到有点吃力,这时你就想到哼鸣的感觉来唱,或者a+ng(哼鸣),我想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唱好E、F、#F这三个过度音时,你的高音区这就自然地建立起来了,高音也毫不费劲地唱上去了。当然,这要有声乐教师反复地给予训练才能完成。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而是一种感觉。因此,训练一定特别专心,当你找到这些哼鸣高音位置感觉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唱高音了。同时结合“u”母音来练习,因为“u”母音是中声区和高声区过度连接最好的母音,而且声音较窄,高音容易上得去。我们知道,半夜公鸡叫时发出的“呜……”声传得那么远,靠的是自然高位置的状态,因为鸡是没有思维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警报”——“天快亮了……”,我想多学习公鸡叫声,相信对高音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3、要多进行“闭口音”练习——戏剧男高音声音大、宽,发声时往往只能大而不能小,声音不集中。声音位置就低,位置低了假声就混不进来了,因此,越唱到高音声音就越紧。所以,练声时要多练“i”、“ie”母音,养成高位置小声练习的习惯。当你练“i”好了、稳定以后,渐渐地加入“o、u、a”进来一起练,这样声音永远在“i”的位置集中明亮地发出,再结合哼鸣练习,久而久之,高音就很轻松地唱上去,一点过度痕迹都没有,也不会出现真假转换脱节,声音从低到高就会很统一。

4、多进行“半声”练习——一般来说,不论是男声还是女声,中低声区的声音大而宽,到高声区,声音就逐渐变小而细,这是自然规律。世界头号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是这样的,唱到高音时声音就小而虚一点,“虚”就是假声成分多一些。因此练声时要养成用横隔膜来控制声音,让音量控制小一点,特别是唱“E、F、#F”时,更不能加大音量,就是用你最大音量一半左右的音量就可以。这样久而久之,声音既能大又能小,伸缩自如,唱起高音就方便得多了。

5、唱高音一定要高音低唱。高音低唱——就是唱到高音时,横膈膜的支持更稳固,两肋的扩张更大,感觉声音就在小腹那里发出。很多朋友往往到高音时,为了获得高位置,拼命的往上喊,结果适得其反,不仅高音上不去,而且气息往上浮,声音发白无力,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声带一定容易出现毛病(声带闭合不好、声带小结等)。因此,唱高音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声音低落点的感觉。就好象我们想让乒乓球反弹越高,我们就得往下用力、使劲。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唱高音时要落底。我想只要认真去实践和体会,会感受到唱高音的乐趣。

男高音范文篇2

关键词:戏剧男高音高音训练半声哼鸣闭口音声音观念

关于男高音的训练方法,古今中外,不同的声乐教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和著作也层出不穷,然而,关于声乐方面的论著大多也只是论男高音的训练,而并没有更细的把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分开了进行论述,其实两者的训练方法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具体的训练方法却不尽相同。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和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声乐教学的艰难。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先天的优越嗓音条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声乐感悟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刻苦学习的干劲。特别是对男高音的训练,真是难上加难。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供同行和声乐爱好者们参考。下面我就针对戏剧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来谈谈我的训练方法。

大家都知道,男高音一般分为: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两类,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缺少好的男高音。男高音——难就难在高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凡是高音好的男高音一般都是一些嗓门较小、声音较柔和、富于歌唱性的男高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男高音。而嗓门较大,声音结实有力的男高音一般高音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男高音。而歌剧咏叹调大多数的角色都要求用戏剧男高音来演唱,那么为什么戏剧男高音唱高音难?我们又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更好地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呢?

一、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难是因为声带结构决定

戏剧男高音的声带比抒情男高音厚实一些,而他的共鸣腔体——咽腔、口腔也要大一些,这样戏剧男高音发出的声音要比抒情男高音宏亮、宽厚、结实一些;戏剧男高音唱到高音时真假混合就没那么自如了,如果真声多了声音就上不去,越唱越紧,用力过一点声音就容易破:如果假声多了高音能上得去,但高声区和低声区音色容易脱节,使得高音和低音音色不统一,甚至完全是假声,这就是戏剧男高音高音难的问题。而抒情男高音由于声带结构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较柔和、细小而有弹性中声区假声成分多一些,当唱到高音时,真假结合自如得多,因此高音也就方便得多,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就好像一棵高高的树,树干的上节肯定比下节小,试想如果上面比下面大,那么这棵树肯定长不高。

二、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

1、首先从转变声音观念开始——往往戏剧男高音声音条件好,在没有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发出较结实的声音,因此学生很容易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以为自己的发声是对的,其实不然。相反,那些声音细小,声音稍暗的抒情男高音觉得自己条件不如别人好,于是肯于虚心求教,每个音都力求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发出,通过不懈努力,他也能发出优美高亢的高音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说到的:“一流嗓子不出歌唱家,二流嗓子容易出歌唱家”的道理。因此,我呼吁那些戏剧男高音们,你们拥有好的嗓子只是先天条件,你们更应该去学习科学的、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方法,不要一味去唱大声,有控制地发声,即使声音小一点,那也是好的声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你的高音问题。

2、多进行哼鸣练习——大家都知道哼鸣位置就是歌唱时所想要的声音高位置。而哼鸣声就是真声和假声的连接纽带,当你发开口母音“a”到E、F、#F的三个过度音时,你会感觉到有点吃力,这时你就想到哼鸣的感觉来唱,或者a+ng(哼鸣),我想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唱好E、F、#F这三个过度音时,你的高音区这就自然地建立起来了,高音也毫不费劲地唱上去了。当然,这要有声乐教师反复地给予训练才能完成。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而是一种感觉。因此,训练一定特别专心,当你找到这些哼鸣高音位置感觉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唱高音了。同时结合“u”母音来练习,因为“u”母音是中声区和高声区过度连接最好的母音,而且声音较窄,高音容易上得去。我们知道,半夜公鸡叫时发出的“呜……”声传得那么远,靠的是自然高位置的状态,因为鸡是没有思维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警报”——“天快亮了……”,我想多学习公鸡叫声,相信对高音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3、要多进行“闭口音”练习——戏剧男高音声音大、宽,发声时往往只能大而不能小,声音不集中。声音位置就低,位置低了假声就混不进来了,因此,越唱到高音声音就越紧。所以,练声时要多练“i”、“ie”母音,养成高位置小声练习的习惯。当你练“i”好了、稳定以后,渐渐地加入“o、u、a”进来一起练,这样声音永远在“i”的位置集中明亮地发出,再结合哼鸣练习,久而久之,高音就很轻松地唱上去,一点过度痕迹都没有,也不会出现真假转换脱节,声音从低到高就会很统一。

4、多进行“半声”练习——一般来说,不论是男声还是女声,中低声区的声音大而宽,到高声区,声音就逐渐变小而细,这是自然规律。世界头号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是这样的,唱到高音时声音就小而虚一点,“虚”就是假声成分多一些。因此练声时要养成用横隔膜来控制声音,让音量控制小一点,特别是唱“E、F、#F”时,更不能加大音量,就是用你最大音量一半左右的音量就可以。这样久而久之,声音既能大又能小,伸缩自如,唱起高音就方便得多了。

5、唱高音一定要高音低唱。高音低唱——就是唱到高音时,横膈膜的支持更稳固,两肋的扩张更大,感觉声音就在小腹那里发出。很多朋友往往到高音时,为了获得高位置,拼命的往上喊,结果适得其反,不仅高音上不去,而且气息往上浮,声音发白无力,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声带一定容易出现毛病(声带闭合不好、声带小结等)。因此,唱高音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声音低落点的感觉。就好象我们想让乒乓球反弹越高,我们就得往下用力、使劲。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唱高音时要落底。我想只要认真去实践和体会,会感受到唱高音的乐趣。

男高音范文篇3

[摘要]关于男高音的训练方法,古今中外,不同的声乐教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关于声乐方面的论著大多也只是论男高音的训练,而并没有更细的把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分开了进行论述,其实两者的训练方法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具体的训练方法却不尽相同。

关于男高音的训练方法,古今中外,不同的声乐教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和著作也层出不穷,然而,关于声乐方面的论著大多也只是论男高音的训练,而并没有更细的把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分开了进行论述,其实两者的训练方法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具体的训练方法却不尽相同。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和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声乐教学的艰难。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先天的优越嗓音条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声乐感悟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刻苦学习的干劲。特别是对男高音的训练,真是难上加难。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供同行和声乐爱好者们参考。下面我就针对戏剧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来谈谈我的训练方法。

大家都知道,男高音一般分为: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两类,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缺少好的男高音。男高音——难就难在高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凡是高音好的男高音一般都是一些嗓门较小、声音较柔和、富于歌唱性的男高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男高音。而嗓门较大,声音结实有力的男高音一般高音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男高音。而歌剧咏叹调大多数的角色都要求用戏剧男高音来演唱,那么为什么戏剧男高音唱高音难?我们又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更好地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呢?

一、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难是因为声带结构决定

戏剧男高音的声带比抒情男高音厚实一些,而他的共鸣腔体——咽腔、口腔也要大一些,这样戏剧男高音发出的声音要比抒情男高音宏亮、宽厚、结实一些;戏剧男高音唱到高音时真假混合就没那么自如了,如果真声多了声音就上不去,越唱越紧,用力过一点声音就容易破:如果假声多了高音能上得去,但高声区和低声区音色容易脱节,使得高音和低音音色不统一,甚至完全是假声,这就是戏剧男高音高音难的问题。而抒情男高音由于声带结构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较柔和、细小而有弹性中声区假声成分多一些,当唱到高音时,真假结合自如得多,因此高音也就方便得多,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就好像一棵高高的树,树干的上节肯定比下节小,试想如果上面比下面大,那么这棵树肯定长不高。

二、解决戏剧男高音的高音问题

1、首先从转变声音观念开始——往往戏剧男高音声音条件好,在没有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发出较结实的声音,因此学生很容易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以为自己的发声是对的,其实不然。相反,那些声音细小,声音稍暗的抒情男高音觉得自己条件不如别人好,于是肯于虚心求教,每个音都力求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发出,通过不懈努力,他也能发出优美高亢的高音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说到的:“一流嗓子不出歌唱家,二流嗓子容易出歌唱家”的道理。因此,我呼吁那些戏剧男高音们,你们拥有好的嗓子只是先天条件,你们更应该去学习科学的、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方法,不要一味去唱大声,有控制地发声,即使声音小一点,那也是好的声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你的高音问题。

2、多进行哼鸣练习——大家都知道哼鸣位置就是歌唱时所想要的声音高位置。而哼鸣声就是真声和假声的连接纽带,当你发开口母音“a”到E、F、#F的三个过度音时,你会感觉到有点吃力,这时你就想到哼鸣的感觉来唱,或者a+ng(哼鸣),我想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唱好E、F、#F这三个过度音时,你的高音区这就自然地建立起来了,高音也毫不费劲地唱上去了。当然,这要有声乐教师反复地给予训练才能完成。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而是一种感觉。因此,训练一定特别专心,当你找到这些哼鸣高音位置感觉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唱高音了。同时结合“u”母音来练习,因为“u”母音是中声区和高声区过度连接最好的母音,而且声音较窄,高音容易上得去。我们知道,半夜公鸡叫时发出的“呜……”声传得那么远,靠的是自然高位置的状态,因为鸡是没有思维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警报”——“天快亮了……”,我想多学习公鸡叫声,相信对高音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3、要多进行“闭口音”练习——戏剧男高音声音大、宽,发声时往往只能大而不能小,声音不集中。声音位置就低,位置低了假声就混不进来了,因此,越唱到高音声音就越紧。所以,练声时要多练“i”、“ie”母音,养成高位置小声练习的习惯。当你练“i”好了、稳定以后,渐渐地加入“o、u、a”进来一起练,这样声音永远在“i”的位置集中明亮地发出,再结合哼鸣练习,久而久之,高音就很轻松地唱上去,一点过度痕迹都没有,也不会出现真假转换脱节,声音从低到高就会很统一。

4、多进行“半声”练习——一般来说,不论是男声还是女声,中低声区的声音大而宽,到高声区,声音就逐渐变小而细,这是自然规律。世界头号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是这样的,唱到高音时声音就小而虚一点,“虚”就是假声成分多一些。因此练声时要养成用横隔膜来控制声音,让音量控制小一点,特别是唱“E、F、#F”时,更不能加大音量,就是用你最大音量一半左右的音量就可以。这样久而久之,声音既能大又能小,伸缩自如,唱起高音就方便得多了。

5、唱高音一定要高音低唱。高音低唱——就是唱到高音时,横膈膜的支持更稳固,两肋的扩张更大,感觉声音就在小腹那里发出。很多朋友往往到高音时,为了获得高位置,拼命的往上喊,结果适得其反,不仅高音上不去,而且气息往上浮,声音发白无力,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声带一定容易出现毛病(声带闭合不好、声带小结等)。因此,唱高音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声音低落点的感觉。就好象我们想让乒乓球反弹越高,我们就得往下用力、使劲。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唱高音时要落底。我想只要认真去实践和体会,会感受到唱高音的乐趣。

男高音范文篇4

关键词:历史发展艺术男高音

男高音的演唱震撼人心,感染力强,是古今中外颇受欢迎的歌唱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男高音,受历史的、西洋的各种演唱流派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走过了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其光彩暗淡了许多,市场上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光碟销量极少,卡拉OK厅民族男高音歌曲少得可怜,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消费新的民族男高音歌曲。似乎国人不太需要振聋发聩的雄性呐喊,不愿意男人用悠扬、高亢的歌声抒情。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民族男高音的走向。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

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男高音范文篇5

关键词:男高音;高声区;高吐字;心理素质;气息支持位安放;咬字。

男高音的胸腔共鸣贯穿整个声区,即使到男高音仍要带有真声的色彩。这样在转换声区时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实践证明,在男高音的训练中出现的绝大部分技术困难和错误的发声,都与声区问题有很大关系。高声区的建立难度是比较大的,要逐个音进行研究。切忌孤立地着眼于个别器官的训练,要求把发高音的各种因素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具体的训练中,要对发声的各种因素进行逐项检查。

1、高声区的喉形。唱高音前头脑里首先要有高音的形象,耳朵里要有高音的音型、音色。有了这种想像才能迅速而自然地获得动作上的想像,找到适合而有效的动作。唱高音时要保持大打"哈欠"的感觉,即颌关节上、下充分打开、放松并回缩下巴,软腭尽力抬高、咽壁挺拔、坚固,喉头向后靠拢,底变空,咽壁扩得很大;音愈高,喉底愈向前下方张开(大舌根向前向下),胸骨舌骨肌明显地向中间收缩成一个点,与向外扩张的颈底周围的肌肉持对抗状态,从而将喉头稳定在高音所需要的低位置上。

2、高声区的共鸣:口、喉咽腔的充分打开,并非意味着完全打开了上部共鸣腔,歌声还必须有意识地将上口盖向前向上抬起(好似向前上方啃东西),笑肌也随之向上托,从而打开鼻腔、鼻咽腔,声音从鼻腔内振动引向筛窦,然后再扩展到额窦内振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腔共鸣(高位安放)。获得了这种声音,但不能增加高泛音,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喉部不易疲劳并能持久。歌者可以体会想打喷涕又打不出来、鼻根发酸的那一瞬间,鼻腔是打开的,还可以通过擤鼻涕、闻花,深吸气等感觉来体会鼻腔的打开。高音虽然较多地在头腔共鸣中共鸣,但绝不是单一地使用头腔共鸣,在任何情况下歌者都要感到声音是从胸、腹中发出来的,即上、下共鸣腔都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必须使用混合共鸣。为此,在打开头腔共鸣的同时不能失去喉头的工作感(保持咽腔的正确形状)和胸腔共鸣的作用,从而获得一个有胸腔支持的高音。

3、高声区的运用:声音的"高位安放"必须配合深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歌者在唱高音前,抓到那一刹那放松的机会做深而有弹性的吸气(切忌耸肩),不能吸得太深,形成饱和状态,使高音不准,不流畅,甚至僵化。吸入适量的气息后稍稍保持一会儿,将气息略向下沉一点,瞬间转为呼气(发声)状态。在呼气(发声)时,要保持吸气感觉,即背、胸、肋、横膈膜、后腰有弹性地扩张与向里向上紧缩(有弹性)的小腹形成对抗状态;音愈高,两肋的张力愈加稳定,后腰愈往下使劲,这样气息才能垂直地通下来,从而将气息的支点固定在小腹的下端,用"丹田"部位,不能有任何偏离现象;高音的"激起"要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将气息垂直地反弹上去,声流自然地进入头腔(鼻梁上端与眉眼交界处有明显的共振感),一个清晰的元音在咽腔的顶端回响振荡,这种声音音量虽不大,但圆润、优美,传得远,在力度和灵活性上都具有最大的能动性。

4、高声区的吐字要求:从歌唱肌能来分析,发声的功能由口腔深入的"喉"来形成,吐字由口腔的前半部分、唇、齿、舌、牙等来完成。从吐字与呼吸的关系来说,高声区的每个字都应该咬在气息的支点上,切忌在旋律线的音符上咬字,那样会使喉头出现前推或其他移动现象,造成气息不稳定。

为了使嗓音自然和语言清晰,在训练中强调要在讲话的水准上歌唱。男声讲话嗓音的音高大约在bb1-c3之间,这样就能自然而不费力地获得混合共鸣的优美音质。但是歌者也不要误认为不论音域多高都要用一成不变的讲话嗓音来唱,这样必将诱发声区上的矛盾,从而使高音过分沉重、僵硬或过于开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为了使高音优美、自如,可以有意识保持一点"哈欠"感觉,将母音略加变圆变暗,这样就能使它们保持轻松、圆润。5、高声区的训练:男高音经过统一声区的训练后,要进行高声区的训练。歌者的发声状态、呼吸、共鸣、吐字等方面的运用,要随着声区的转换相应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f2唱得有力量,有效果,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应该用完全开放的声音唱。但为了半声效果,必须在这个音上有个明显的动作,咽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稍稍扩大,气息再稍稍加强,上部共鸣腔再稍稍打开,相应的共鸣焦点后移,歌者感到声音变小,音色变圆、变暗(接近"u"又不是"u",好似"o"中带"u"的色彩。将这种关闭的声音一直带到高声区),从#f2开始随着音高的上升,一个音挨着一个音愈来愈集中,共鸣焦点愈来愈向后倾斜,音色愈发变得圆润。由于高声区的管道很窄小,这种变化非常轻微,只需要用思维调节,不要在肌肉上特别下功夫,那样会造成肌能平衡失调,上不去高声。总之,要防止这些音唱得过于开放,形成白声,也要防止把母音变暗做过了头。

6、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高音上不去,不要一味从发声器官的功能方面解决,还要研究歌唱的心理状态。要知道高音是思维、意志、神经、呼吸压力与喉头声带主动配合的问题。

唱高音前歌者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心,不要把高音技术看成高不可攀、深不能测,要充分认识到高音失败是正常现象。只有经过多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永久的成功。唱高音还要有激情。情绪激动才能使横膈膜一直在振动,气息才能垂直地通下来,从头顶到小腹才能形成一个通畅的整体。情绪激动才能使发声器官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有利于调节发声器官的功能动作,歌唱技术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歌者内心无动于衷,歌唱技术再好高音也难上去。

另外,如果到了高音就紧张,发声器官就会僵死,机能平衡就会失调,气息也会随之上浮,高音失去气息支持,喉头就会用力帮忙,声音便会卡在嗓子里,高音就上不去。歌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唱高音时要想着向下舒展(可让歌者在唱高音时做个雄鹰展翅的动作),想像自己是在下楼梯。这样歌者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气息才能彻底沉下来,高音才能反弹上去。再者,声音的主动要与旋律线成相反的方向。这也正符合人们常说的高音低唱,低音高唱的要求。

美妙的歌声,不仅来自正确的概念,而且必须依靠不断反复,持久而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歌唱肌肉运动习惯,从中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以巩固声音概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有可能训练出一个辉煌的男高音。

参考文献:

男高音范文篇6

2、高声区的共鸣:口、喉咽腔的充分打开,并非意味着完全打开了上部共鸣腔,歌声还必须有意识地将上口盖向前向上抬起(好似向前上方啃东西),笑肌也随之向上托,从而打开鼻腔、鼻咽腔,声音从鼻腔内振动引向筛窦,然后再扩展到额窦内振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腔共鸣(高位安放)。获得了这种声音,但不能增加高泛音,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喉部不易疲劳并能持久。歌者可以体会想打喷涕又打不出来、鼻根发酸的那一瞬间,鼻腔是打开的,还可以通过擤鼻涕、闻花,深吸气等感觉来体会鼻腔的打开。高音虽然较多地在头腔共鸣中共鸣,但绝不是单一地使用头腔共鸣,在任何情况下歌者都要感到声音是从胸、腹中发出来的,即上、下共鸣腔都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必须使用混合共鸣。为此,在打开头腔共鸣的同时不能失去喉头的工作感(保持咽腔的正确形状)和胸腔共鸣的作用,从而获得一个有胸腔支持的高音。

3、高声区的运用:声音的"高位安放"必须配合深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歌者在唱高音前,抓到那一刹那放松的机会做深而有弹性的吸气(切忌耸肩),不能吸得太深,形成饱和状态,使高音不准,不流畅,甚至僵化。吸入适量的气息后稍稍保持一会儿,将气息略向下沉一点,瞬间转为呼气(发声)状态。在呼气(发声)时,要保持吸气感觉,即背、胸、肋、横膈膜、后腰有弹性地扩张与向里向上紧缩(有弹性)的小腹形成对抗状态;音愈高,两肋的张力愈加稳定,后腰愈往下使劲,这样气息才能垂直地通下来,从而将气息的支点固定在小腹的下端,用"丹田"部位,不能有任何偏离现象;高音的"激起"要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将气息垂直地反弹上去,声流自然地进入头腔(鼻梁上端与眉眼交界处有明显的共振感),一个清晰的元音在咽腔的顶端回响振荡,这种声音音量虽不大,但圆润、优美,传得远,在力度和灵活性上都具有最大的能动性。

4、高声区的吐字要求:从歌唱肌能来分析,发声的功能由口腔深入的"喉"来形成,吐字由口腔的前半部分、唇、齿、舌、牙等来完成。从吐字与呼吸的关系来说,高声区的每个字都应该咬在气息的支点上,切忌在旋律线的音符上咬字,那样会使喉头出现前推或其他移动现象,造成气息不稳定。

为了使嗓音自然和语言清晰,在训练中强调要在讲话的水准上歌唱。男声讲话嗓音的音高大约在bb1-c3之间,这样就能自然而不费力地获得混合共鸣的优美音质。但是歌者也不要误认为不论音域多高都要用一成不变的讲话嗓音来唱,这样必将诱发声区上的矛盾,从而使高音过分沉重、僵硬或过于开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为了使高音优美、自如,可以有意识保持一点"哈欠"感觉,将母音略加变圆变暗,这样就能使它们保持轻松、圆润。5、高声区的训练:男高音经过统一声区的训练后,要进行高声区的训练。歌者的发声状态、呼吸、共鸣、吐字等方面的运用,要随着声区的转换相应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f2唱得有力量,有效果,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应该用完全开放的声音唱。但为了半声效果,必须在这个音上有个明显的动作,咽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稍稍扩大,气息再稍稍加强,上部共鸣腔再稍稍打开,相应的共鸣焦点后移,歌者感到声音变小,音色变圆、变暗(接近"u"又不是"u",好似"o"中带"u"的色彩。将这种关闭的声音一直带到高声区),从#f2开始随着音高的上升,一个音挨着一个音愈来愈集中,共鸣焦点愈来愈向后倾斜,音色愈发变得圆润。由于高声区的管道很窄小,这种变化非常轻微,只需要用思维调节,不要在肌肉上特别下功夫,那样会造成肌能平衡失调,上不去高声。总之,要防止这些音唱得过于开放,形成白声,也要防止把母音变暗做过了头。

6、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高音上不去,不要一味从发声器官的功能方面解决,还要研究歌唱的心理状态。要知道高音是思维、意志、神经、呼吸压力与喉头声带主动配合的问题。

唱高音前歌者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心,不要把高音技术看成高不可攀、深不能测,要充分认识到高音失败是正常现象。只有经过多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永久的成功。唱高音还要有激情。情绪激动才能使横膈膜一直在振动,气息才能垂直地通下来,从头顶到小腹才能形成一个通畅的整体。情绪激动才能使发声器官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有利于调节发声器官的功能动作,歌唱技术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歌者内心无动于衷,歌唱技术再好高音也难上去。

另外,如果到了高音就紧张,发声器官就会僵死,机能平衡就会失调,气息也会随之上浮,高音失去气息支持,喉头就会用力帮忙,声音便会卡在嗓子里,高音就上不去。歌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唱高音时要想着向下舒展(可让歌者在唱高音时做个雄鹰展翅的动作),想像自己是在下楼梯。这样歌者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气息才能彻底沉下来,高音才能反弹上去。再者,声音的主动要与旋律线成相反的方向。这也正符合人们常说的高音低唱,低音高唱的要求。

美妙的歌声,不仅来自正确的概念,而且必须依靠不断反复,持久而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歌唱肌肉运动习惯,从中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以巩固声音概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有可能训练出一个辉煌的男高音。

参考文献:

[1]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音乐艺术1992年第二期。

男高音范文篇7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

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男高音范文篇8

关键词:历史发展艺术男高音

男高音的演唱震撼人心,感染力强,是古今中外颇受欢迎的歌唱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男高音,受历史的、西洋的各种演唱流派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走过了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其光彩暗淡了许多,市场上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光碟销量极少,卡拉OK厅民族男高音歌曲少得可怜,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消费新的民族男高音歌曲。似乎国人不太需要振聋发聩的雄性呐喊,不愿意男人用悠扬、高亢的歌声抒情。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民族男高音的走向。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男高音范文篇9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发展和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男高音现状的原因,揭示其发展走向: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男高音的演唱震撼人心,感染力强,是古今中外颇受欢迎的歌唱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男高音,受历史的、西洋的各种演唱流派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走过了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其光彩暗淡了许多,市场上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光碟销量极少,卡拉OK厅民族男高音歌曲少得可怜,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消费新的民族男高音歌曲。似乎国人不太需要振聋发聩的雄性呐喊,不愿意男人用悠扬、高亢的歌声抒情。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民族男高音的走向。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

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男高音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男高音;情境刻画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通过月落霜天夜半时、姑苏城外寒山寺、乌啼渔火钟声等景象的勾画,映衬出诗人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情难眠。诗人在此诗中不事雕琢、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风,与黎英海先生在1982年创作这首歌曲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这首艺术歌曲在专业演唱界得到广泛流传,成为众多学生学习和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该曲的演绎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女高音声部,女声对该曲的演绎美则美矣,对照原诗诗意,终觉有所缺憾。那么,无论是从诗意诗情出发,还是从曲风曲韵考虑,本该更适宜由男高音演绎的一首艺术歌曲,为什么缺位现象越来越鲜明?本文从作品的音乐创作、发声技术和艺术表达三方面做出探究。

一、“愁情与希望”的音乐表达

《枫桥夜泊》这首七绝诗以“愁”为基调,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了一种晚秋月夜难眠的意想情境,后两句则通过城、寺、船、钟声的具象描绘表达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景物的挑选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黎英海先生在音乐的创作上,采用艺术歌曲整体构思的原则,将诗情、诗意与音乐做了高度融合,整首作品在设计上将古寺钟声、月夜江水、羁旅诗人的吟诵,通过低、中、高三个音区的结合,贴切地表现了诗人无限愁情中透出的淡淡希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情境刻画风格。谱例1:前奏①前奏共五小节,通过钢琴在低音区五度双持音模仿“夜半钟声”,前两小节只用左手来弹奏,听起来格外厚重、低沉,对歌曲的静谧月夜钟声回荡的意境做了铺垫。第三小节开始出现前倚音、四、五小节右手部分出现了一串九连音,好似江水泱泱;从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音乐上做了一组力度的变化,即pp→p→mp、p→mf→mp、p,这一组力度的变化曲线在第四小节的低音处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将歌曲带入了月夜钟声,诗人泛舟江上,心起涟漪的情境。谱例2:第一句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人声在高音区发出,音符密集,每拍之间都有连音线连接,一气呵成。下层仍然由#1和#5五度双持续音引入,意在模仿夜半钟声,这是歌曲的动机。中层旋律则是对主旋律相隔五度的复调模仿,又出现了九连音模仿滔滔江水;上层歌唱旋律节奏型以前后十六分音符为主,旋律线呈波浪状;最后出现了变化音#6,和声出现了明显的不协和。作曲家很巧妙地用这样不协和的和声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愁难眠”的心境。谱例3:第二句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下层依然是五度双持续音引入,钟声依旧。中层部分在第十二小节处出现了十连音,紧接着出现了六连音,仿佛是在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的串串涟漪。上层旋律与第一句对称,似主人公在低吟浅唱。此处的音乐不似先前那般寂静;仿佛是江水变得“躁动不安”,密集的音符和紧凑的节奏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使下一句呼之欲出。谱例4:第三句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是歌曲高潮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下层部分仍然是持续的“钟声”,中层部分加入了更多装饰音;仿佛是江水荡漾、涟漪不断,暗语诗人心绪起伏激动,预示着歌曲高潮的出现。上层旋律线从高向低逐渐发展,为下一句的出现作了“欲扬先抑”的准备;而旋律起音从#f2唱起,对男高音来讲是一技术难点。谱例5:第四句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歌曲的最高潮。下层部分的低音区五度持续音依旧在模仿钟声,并在中间的一拍移高了两个八度。中层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音符、节奏变得更加密集,出现了三音叠置,和声色彩的加厚……仿佛勾勒出了此刻动荡不安的江面和主人公如江面那般惆怅烦闷的内心。上层旋律看似不太密集紧凑,但在下、中双层伴奏的烘托下使得其张力感格外突出。这一句从力度、音高、音色三方面来讲,对男高音都极具挑战。男高音在该句中声音技术的准确到位,是对整首作品“情、景、境”最为贴切的表达,既能体现诗人在羁旅途中的惆怅,又能表达诗人心系家国的情怀。其声音的张力和色彩是其它任何声部在演唱时都无法比拟男高音的独特魅力之处。谱例6:最后一句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做了一个叠句。运用了“鱼咬尾”手法,下层的双持续音将寒山寺的钟声贯穿全曲,中层部分连接上一句,旋律线呈波浪状;最后一串九连音仿佛是江面剧烈扰动后的余波荡漾。结尾三小节的力度变化与前奏的前三小节正好相反,与前奏部分首尾呼应,堪称绝妙之笔。上层部分自上向下慢慢回落的旋律线也表明了主人公在一番感叹之后逐渐平复的心情。最后低声区尾音非常考验男高音对气息、声音的控制能力,要做到弱控制中有厚实的胸声,来体现男人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心。该句女声唱之显单薄,男中音唱之则觉沉重,唯有男高音的艺术魅力表达最为精妙。

二、吟诵与字腔的古韵表现

作为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其行腔咬字与其它艺术歌曲一定要有所差别,应在诗词吟诵的基础上让字音呈现古风古韵之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月”字在起音时有一种吟诵的“起势”,就像是在吟诵这首诗中自然唱起;“霜”字属江阳辙,②要把韵母中的u拖长以凸显古曲韵味,加之“霜”字时值较长,归韵不能过快;“天”字是这句的尾音,字头要清,字腔要拖长,归韵前要略加颤音,以模仿人在泛舟江上的晃荡感。“江枫渔火对愁眠”。“江”字属“江阳辙”,需要用“ang”的字正腔圆结合吟诵的感觉表现出来;“眠”字是这句的尾音,和第一句的“天”归韵一样,咬字要清晰不能浑浊。“姑苏城外寒山寺”。“姑”字是“u”母音,起音在#f2音,这是男高音的换声点,需要用混声,要有埙演奏古曲的那种沧桑感;“外”字的字腔必须要圆,归韵一样不能过快;“寺”字的旋律有好几处“拐弯”,这种“一字多音”唱(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句润腔的灵巧性对于男高音来讲是一个技术难点。“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字是一个闭口音,要有吟诵的“起势”,需要男高音演唱时借鉴京剧演唱的行腔来表现古韵;“到”字是全曲的最高音a²,男高音需要在保证这个音高不出纰漏的前提下将声音收放自如,最终在音乐尘埃落定时慢慢弱下来,声断意不断;以此来表现古韵。综上,这首歌曲无论是旋律、伴奏还是演唱中的咬字行腔都极具古风韵味,其重点从三方面体现:首先,歌曲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均为长音,演唱时根据音乐与情境,均要加或多或少的颤音,类似于③古琴的揉弦音,表达船行江上之感,唱时颤动速度缓慢均匀,且力度均为强起弱收。其次,歌曲的节奏速度需要控制好,过快过慢都会使歌曲的韵味有所损失;最后,演唱这首作品吟诵诗词的腔调要根据语意、音乐自然带入,充分体现诗歌的抑扬顿挫及古朴韵味。

三、男高音对作品情、景、境交融刻画的独特魅力

《枫桥夜泊》仅有四句歌词,却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男高音对该曲情、景、境交融的刻画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首先歌曲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由男声来诠释更为贴切。而文人墨客也是男高音在歌剧艺术中常扮演的角色类型,因此无论是角色气质,还是声音要求方面;男高音都能更好地胜任。“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说明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乌啼”是乌鸦的啼叫声,此处用乌啼反衬夜晚的静谧;“霜满天”则说明当时正值秋天。这句起音力度较弱,为契合情境要求,男高音需要用弱声演唱,男高音演唱此曲的典范——姜嘉锵先生便是通过这样的处理,开门见山地刻画出了失意人独行于静谧月夜的画面。“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和“渔火”说明地点是有枫树的江边,“对愁眠”出现了歌曲情感基调“愁”。男高音具有饱满的腔体和辉煌的声音,在演唱时饱满的腔体时可把字正腔圆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基于“愁”的情感基调来说,这里不宜使用共鸣太多的声音,“轻声高位”便足以将“愁”情表现出来。“姑苏城外寒山寺”进一步明确地点,这一句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借景象来抒发胸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寒山寺在姑苏城外,此处是一个暗示,诗人以此来比喻现在的自己被排斥在外的尴尬处境。男高音演唱“姑”字时要用近似呜咽的混声,力求用“空远”的声音表达诗意中的苍凉惆怅无处语之感。女高音整体假声较多,此处即便使用混声仍无法突出表现“如泣如诉”之情;而男高音真声较多,此处的混声处理会有明显的声音反差,从而使情绪上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强调此时夜已深,“夜半”之时正是未眠人思绪万千之时,不眠人思量烦心事;烦恼至极便是情绪爆发之时。这句则让男高音充分发挥发挥了自身优势,男高音金属般极具穿透力的高音将歌曲情绪推向制高点;使前面累积的愁苦烦闷的情绪瞬间爆发。而这种爆发力以及金属般辉煌的高音则是女高音无法做到的。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有“苍凉”、“寂寥”、“惆怅”。但从情景来看,并无明显“愁”的情绪,张继身处“安史之乱”爆发时期,他心系国家安危;内心自是惆怅万分,便寄情于寻常夜景之中。而黎英海先生的谱曲也是十分吻合诗作意境,非常巧妙的用钢琴低音来模仿“钟声”,用密集连音群来模仿“寒鸦”和萧瑟的“秋风”;用大量不协和和声暗示诗中主人公极度惆怅和无奈的心情。总之,男高音演唱这首歌曲,无论是速度的把控、气息的控制、音色的选择,还是对歌曲韵味的表现,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枫桥夜泊》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诗词艺术歌曲。无论是歌词、旋律、伴奏、还是意境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从歌曲的诗意、情境、曲风曲韵各方面看,由男高音来表现更为合适,但艺术舞台上却常常出现男高音明显的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对于曲风韵味的把握缺失,很多男高音的演唱只有一股“洋味儿”,对于中国古典韵律的声音表达力不从心。2.歌曲意境表现的不足,很多男高音习惯“唱大”“唱响”“唱亮”,不会弱唱,难以把握歌曲意境。3.声音技术的短板,此曲音域宽,张力大,男高音若没有足够成熟的技术很难完成此曲。音乐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人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也被音乐净化着灵魂。只有把成熟的技巧和艺术修养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更好地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景、境”加以深动刻画。

[参考文献]

[1]范义付.钟声伴梦去丹青入画来—评析姜嘉锵演唱的《枫桥夜泊》[J].美与时代,2007,10.

[2]范义付.论声乐的颤音技巧[J].艺术教育,2007,04.[3]金欣欣.《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J].皖西学院学报,2003,06.

[4]郑婷婷.诗乐合璧相得益彰—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分析[J].当代音乐,2016,02.

[5]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9,02.

[6]胡建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J].音乐创作,2012,09.

[7]张宏宇.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J].乐府新声,2011,02.

[8]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