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36:49

棉盲蝽范文篇1

棉盲蝽又叫棉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在我县棉田过去仅零星发生,但近年来,不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较重危害,常常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表现旺长而开花结铃少、成铃晚、吐絮迟,产量大大降低、品质恶劣。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据县植保站2007年7月份调查显示,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30头,多的50~60头,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60%;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幼嫩组织的营养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蕾铃脱落中30%~60%是由棉盲蝽引起的。

2为害特点

(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3棉盲蝽重发的原因

(1)用药次数减少。在常规棉原来的用药水平上,基本能遏制棉盲蝽的种群数量;但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加,棉田用药次数减少,其种群数量迅速积累,危害不断加重。

(2)棉盲蝽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牧草、豆类、蔬菜、果树等面积的扩大,以及枣棉、棉麦、棉葱、棉瓜等间套作的推广,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据我县农业局调查,在枣棉、瓜棉间作地块以及沟渠边地,棉盲蝽发生时间早且为害重。

(3)气候条件适宜。由于我地一般年份7~8月阴雨天气较多,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大,对棉盲蝽卵的孵化及各虫态发育非常有利。

(4)田间小环境适宜。我县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整枝、化控不及时,造成田间郁蔽,湿度大,植株含氮量高,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为害。

(5)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棉盲蝽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棉农往往在发现破叶时才开始注意防治,此时棉盲蝽已从若虫转化为成虫,迁飞能力很强,不易防治。

4发生规律

常见为害棉田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各种盲蝽年发生3~5代不等,主要以卵在棉田内的棉柴、枯铃壳内、杂草茎杆中,或果树、苜蓿、蔬菜等其他越冬寄主的皮下和枝内越冬。一般4月开始孵化,5月侵入棉田,6~7月是棉田危害高峰,8月底9月初陆续迁出棉田。不同地块棉盲蝽象种类组成不同,危害高峰也有区别,如苜蓿盲蝽5~6月是危害高峰;中黑盲蝽7~8月虫量最大。棉盲蝽喜温暖潮湿,成虫怕阳光,早晚活动为主,易被群众忽视。针对其发生特点,应采取狠抓第1代,控制侵入棉田的数量;挑治2~3代,减轻棉田危害;兼治4~5代,降低越冬虫源数量的防治策略。

5综合防治对策

(1)在早春季节,越冬卵孵化前,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不留残茬,可以减少越冬虫源。

(2)根据地力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密度,氮、磷、钾配合施肥,适时整枝、化控,防止棉株徒长旺长。

(3)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虫和若虫1~3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马上进行喷药防治,连喷3次,间隔5~7d,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因棉盲蝽若虫个体小不易调查,可以及时查看嫩尖、顶心、幼蕾等幼嫩组织,发现有黑点时,开始用药。

棉盲蝽范文篇2

棉盲蝽又叫棉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在我县棉田过去仅零星发生,但近年来,不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较重危害,常常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表现旺长而开花结铃少、成铃晚、吐絮迟,产量大大降低、品质恶劣。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据县植保站2007年7月份调查显示,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30头,多的50~60头,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60%;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幼嫩组织的营养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蕾铃脱落中30%~60%是由棉盲蝽引起的。

2为害特点

(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3棉盲蝽重发的原因

(1)用药次数减少。在常规棉原来的用药水平上,基本能遏制棉盲蝽的种群数量;但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加,棉田用药次数减少,其种群数量迅速积累,危害不断加重。

(2)棉盲蝽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牧草、豆类、蔬菜、果树等面积的扩大,以及枣棉、棉麦、棉葱、棉瓜等间套作的推广,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据我县农业局调查,在枣棉、瓜棉间作地块以及沟渠边地,棉盲蝽发生时间早且为害重。

(3)气候条件适宜。由于我地一般年份7~8月阴雨天气较多,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大,对棉盲蝽卵的孵化及各虫态发育非常有利。

(4)田间小环境适宜。我县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整枝、化控不及时,造成田间郁蔽,湿度大,植株含氮量高,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为害。

(5)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棉盲蝽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棉农往往在发现破叶时才开始注意防治,此时棉盲蝽已从若虫转化为成虫,迁飞能力很强,不易防治。

4发生规律

常见为害棉田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各种盲蝽年发生3~5代不等,主要以卵在棉田内的棉柴、枯铃壳内、杂草茎杆中,或果树、苜蓿、蔬菜等其他越冬寄主的皮下和枝内越冬。一般4月开始孵化,5月侵入棉田,6~7月是棉田危害高峰,8月底9月初陆续迁出棉田。不同地块棉盲蝽象种类组成不同,危害高峰也有区别,如苜蓿盲蝽5~6月是危害高峰;中黑盲蝽7~8月虫量最大。棉盲蝽喜温暖潮湿,成虫怕阳光,早晚活动为主,易被群众忽视。针对其发生特点,应采取狠抓第1代,控制侵入棉田的数量;挑治2~3代,减轻棉田危害;兼治4~5代,降低越冬虫源数量的防治策略。

5综合防治对策

(1)在早春季节,越冬卵孵化前,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不留残茬,可以减少越冬虫源。(2)根据地力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密度,氮、磷、钾配合施肥,适时整枝、化控,防止棉株徒长旺长。

(3)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虫和若虫1~3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马上进行喷药防治,连喷3次,间隔5~7d,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因棉盲蝽若虫个体小不易调查,可以及时查看嫩尖、顶心、幼蕾等幼嫩组织,发现有黑点时,开始用药。

(4)自6月上旬以后,当果枝或顶尖叶片被害株率达5%或点片棉株受害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3%啶虫脒2000倍液,或2%的甲基阿齐螨素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据调查,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见效快,持效时间长。

(5)针对盲蝽象的生活习性和成虫迁飞能力强的特点,喷药时间应选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喷药务必要求细致,药液浓度不一定大,但用药液量必须大些,要求全株着药。对生长快、密度大、郁蔽棉田和中后期贪青棉田还要加强防治。对相邻成片棉田尽量做到统一防治,防止田与田之间迁移危害,提高防治效果。

棉盲蝽范文篇3

棉盲蝽又叫棉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在我县棉田过去仅零星发生,但近年来,不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较重危害,常常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表现旺长而开花结铃少、成铃晚、吐絮迟,产量大大降低、品质恶劣。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据县植保站2007年7月份调查显示,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30头,多的50~60头,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60%;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幼嫩组织的营养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蕾铃脱落中30%~60%是由棉盲蝽引起的。

2为害特点

(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3棉盲蝽重发的原因

(1)用药次数减少。在常规棉原来的用药水平上,基本能遏制棉盲蝽的种群数量;但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加,棉田用药次数减少,其种群数量迅速积累,危害不断加重。

(2)棉盲蝽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牧草、豆类、蔬菜、果树等面积的扩大,以及枣棉、棉麦、棉葱、棉瓜等间套作的推广,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据我县农业局调查,在枣棉、瓜棉间作地块以及沟渠边地,棉盲蝽发生时间早且为害重。

(3)气候条件适宜。由于我地一般年份7~8月阴雨天气较多,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大,对棉盲蝽卵的孵化及各虫态发育非常有利。

(4)田间小环境适宜。我县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整枝、化控不及时,造成田间郁蔽,湿度大,植株含氮量高,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为害。

(5)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棉盲蝽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棉农往往在发现破叶时才开始注意防治,此时棉盲蝽已从若虫转化为成虫,迁飞能力很强,不易防治。

4发生规律

常见为害棉田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各种盲蝽年发生3~5代不等,主要以卵在棉田内的棉柴、枯铃壳内、杂草茎杆中,或果树、苜蓿、蔬菜等其他越冬寄主的皮下和枝内越冬。一般4月开始孵化,5月侵入棉田,6~7月是棉田危害高峰,8月底9月初陆续迁出棉田。不同地块棉盲蝽象种类组成不同,危害高峰也有区别,如苜蓿盲蝽5~6月是危害高峰;中黑盲蝽7~8月虫量最大。棉盲蝽喜温暖潮湿,成虫怕阳光,早晚活动为主,易被群众忽视。针对其发生特点,应采取狠抓第1代,控制侵入棉田的数量;挑治2~3代,减轻棉田危害;兼治4~5代,降低越冬虫源数量的防治策略。

5综合防治对策

(1)在早春季节,越冬卵孵化前,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不留残茬,可以减少越冬虫源。

(2)根据地力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密度,氮、磷、钾配合施肥,适时整枝、化控,防止棉株徒长旺长。

(3)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虫和若虫1~3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马上进行喷药防治,连喷3次,间隔5~7d,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因棉盲蝽若虫个体小不易调查,可以及时查看嫩尖、顶心、幼蕾等幼嫩组织,发现有黑点时,开始用药。

(4)自6月上旬以后,当果枝或顶尖叶片被害株率达5%或点片棉株受害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3%啶虫脒2000倍液,或2%的甲基阿齐螨素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据调查,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见效快,持效时间长。

(5)针对盲蝽象的生活习性和成虫迁飞能力强的特点,喷药时间应选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喷药务必要求细致,药液浓度不一定大,但用药液量必须大些,要求全株着药。对生长快、密度大、郁蔽棉田和中后期贪青棉田还要加强防治。对相邻成片棉田尽量做到统一防治,防止田与田之间迁移危害,提高防治效果。

棉盲蝽范文篇4

(一)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情况

镇位于县西北部,北临湾,东依河,西跨河,与县接壤,处于市“北带”开发的前沿,版图面积254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人。镇是鲁北地区的渔棉重镇,是省政府命名表彰的“全省植棉第一大镇”、“全省植棉重点乡镇”。年平均植棉在33万亩以上,其中镇域内植棉面积15万亩,在等地包地植棉面积约18万亩,年产籽棉7500万公斤,总产值在3.2亿元。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产业效益,走棉花深加工增值的路子。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为棉花深加工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年以来,在整合全镇18家棉花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利用外资农工贸、棉业等2家400吨打包机棉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棉花产业链条,提高了群众棉花销售价格,真正实现了镇强民富。

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棉花生产受到很多因素制约,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棉花生产不能满足需求,产销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粮棉、枣棉争地的矛盾难以缓解,棉花种植面积难有大的增加。

同时,棉花生产面临着单产提高不快、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病虫发生危害趋重、植棉比较效益下降、竞争力水平降低的困境。因此,增加棉农收入,实现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棉农植棉的科技水平,节本增效。通过提高单产,增加优质棉花总产量,提高棉花市场竞争力水和供给能力,促进棉花生产及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技术服务情况

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农村党员电教建设活动的实施,年前三季度,年度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共培训农业技术员200人,培训农民2000人次,项目区的广大棉农种植棉花技术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下一步实施盐碱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实施县盐碱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就是结合当地实际,集中推广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与高产优质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棉花单产水平,全面提升我县棉花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棉区现代农业建设,增加棉农收入,实现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棉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二)主要原则

1、科技推广内容与项目区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原则上安排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较好,且已完成土地治理任务、工程运行三年以上的项目区内;

2、集中投入,突出解决关键技术和品种推广;

3、注重普及应用,扶持先进、适用、成熟的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4、主要用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5、面向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三、项目实施的任务和指标

(一)主要技术内容

1、示范优良品种

1100亩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核心区和3300亩辐射带动区选用鲁棉研28号和鲁棉研32号棉花新品种,核心区良种统供率达到100%。

2、县盐碱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在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集中示范盐碱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抗虫杂交棉品种及种子类型选择、生育期及主攻目标、各阶段(备播和播种阶段、苗期阶段、蕾期阶段、花铃期阶段、吐絮收获期阶段)管理措施、病虫草害防治、灾害防御和补救措施。

3、主要技术指标

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的“四统一”和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1)抗虫杂交棉品种及种子类型选择

品种选用棉研28号和鲁棉研32号;种子类型采用脱绒包衣种子,纯度≥95%,发芽率≥80%。

(2)生育期及主攻目标

备播:3月下旬及以前,整地造墒,备足各种生产资料;

播种:育苗移栽棉花4月初在苗床播种,直播棉花4月中旬至下旬播种,一播全苗;

苗期:出苗后至6月上、中旬,培育壮苗;

蕾期:6月中旬至下旬,壮棵稳长、多结大蕾;

花铃期:7月上旬至8月下旬,控制徒长,增蕾保铃,多结优质铃;

吐絮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促早熟、防早衰、控“三丝”。

(3)各阶段管理措施

备播和播种:

①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播种时要结合深耕施足基肥。

②备足生产资料:棉花种子、地膜、农药、化肥等。

③造墒:播种前5~7天灌水,40米3/亩左右。

④晒种。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天。

⑤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棉花于3月底打钵建床,4月初在苗床播种;直播棉花4月15~25日播种,播后地膜覆盖。

⑥苗床管理:加强苗床管理,1片真叶后定苗,每钵留一株壮苗,注意通风、晾晒炼苗。

苗期:

①放苗补苗:直播地膜棉棉苗出土子叶完全变绿后放苗。缺苗应尽早移栽补齐。

②适时定苗:穴播棉田,先疏苗,待长出1~2片真叶后一次定苗;条播棉田在2片真叶后定苗。

③棉苗移栽:育苗移栽棉花在5月上、中旬移栽,一般随开沟随移栽,也可用打钵器在田间按株行距打孔,然后把营养钵放入其中。

④肥水运筹:播种前未施肥者,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追施尿素5~8公斤/亩,过磷酸钙25公斤/亩或磷酸二铵1公斤/亩。苗期一般不浇水。

蕾期:

①追肥浇水:长势正常棉田不追肥;长势弱和有早衰趋势棉田,追施尿素5公斤/亩和硫酸钾10公斤/亩。遇旱隔沟轻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

②化控:一般6月下旬和7月上旬各化控1次,分别用缩节安1克/亩和1.5克/亩左右。

③整枝和中耕:于第一果枝出生后,及时打掉果枝以下叶枝。于盛蕾期结合深中耕(8~10厘米)、锄草和培土,清除地膜。

花铃期:

①重施花铃肥:以占总追肥量的60%为宜,一般施尿素10~15公斤/亩,长势平衡棉田,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长势弱的棉田,见花重施,7月下旬补施盖顶肥。

②浇水和排水:10多天未遇雨,应浇水,宜沟灌,切忌大水漫灌。但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

③化控:于7月中旬化控1次,7月下旬打顶后再化控1次,分别用缩节安2克/亩和2.5克/亩。

④整枝打顶:发育正常的棉花于7月20日前后打顶,发育晚、长势强的棉花,在7月25日前打顶。按照下部果枝少留果节的原则打下部果枝的边心,一般底部1~3果枝留1~2节,中部果枝碰头就打边心。

⑤棉田中耕:雨后及浇水后及时中耕,宜浅不宜深,否则会伤根,导致后期早衰。

⑥防早衰:严格选用不衰、后期长势强的品种;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及时进行追肥,调节库源比例,促进棉株早期根系生长发育,去除第一果枝,控制前期结铃,将下部3个果枝的花蕾数控制在3个以内;7月20日开始喷施叶面保护剂,7~10天1次,至9月15日。

吐絮收获期:

①施肥浇水:不再根际追肥,脱肥棉田可采用叶面喷肥;浇水应视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而定,一般棉田通常在8月下旬干旱时浇1次即可,如秋后持续干旱,浇水时间应坚持到9月中、下旬。浇水不宜重新开沟,以免伤根。

②后期整枝:应尽早摘除无效蕾,可在8月10~15日进行。其它毛耳、赘芽也宜早去掉。

③科学收花:以在棉铃开裂后7~10天采摘为宜。采下的棉花可放在架高的芦苇席上,晒至牙咬种子能发出清脆的响声时,即可入仓储存或出售。在收花过程中,要严禁异性纤维混入棉花,在收摘、装运和储藏过程中要禁使用化纤袋子装花,而应改用棉布袋,同时工作人员在接触棉花时,要戴上棉制帽子,以防毛发混入。收获的棉花要按不同品种、不同级别进行分收、分存、分晒、分售,以提高售棉的质量,满足棉纺织业的要求。

④适时拔柴:麦棉套作条件下,棉花拔柴时间以10月15~20日为宜;棉蒜套作条件下,棉花拔柴时间宜掌握在10月10~15日。过早拔柴棉花减产降质,过晚会影响下茬作物。

(4)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项目区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制定针对性综防措施,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证、生物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方针,主要加强对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棉盲蝽、烟粉虱等重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通过组建机防队、成立防治公司等形式,实现病虫害统一防治,力争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实现100%的专业化防治。

枯黄萎病应选用包衣抗病品种;直播棉田最好进行冬耕冬灌,降低越冬虫口密度;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预防早衰。

棉铃虫防治时期宜早,应在3龄以下,混合用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硫双灭多威等。

棉盲蝽:选择具有触杀、内吸、熏蒸功能的药物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常用药剂有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等。

烟粉虱:从保护利用天敌和提高对烟粉虱防治效果考虑,初期防治烟粉虱时可选用抗生素类药剂,如1.8%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40%绿菜宝乳油1000~1500倍液;或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锄尽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轮换使用人工合成烟碱类药剂,如10%吡虫啉乳油1000~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2500~30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苯基吡唑类药剂如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当若虫虫口密度大时,可用菊酯类药剂,如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40%绿洲一号(双硫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可兼杀成虫。

(5)灾害防御和补救措施

①低温、阴雨等灾害导致种子腐烂和不出苗:适时播种,直播棉花在田间地头播种预备苗,育苗移栽棉花注意苗床保温。

②低温阴雨、落干和病害死苗:及时查苗补苗。

③雹灾:及时中耕松土、追施速效氮肥、合理整枝。重灾棉田及时翻种或改种。

④棉株倒伏:棉田稍干,立即顺倒伏方向把倒伏的棉株扶正培土,切忌棉株扶起后用脚重踏。

⑤淹涝:尽快把积水排出,扶起倒伏棉苗,中耕松土,施尿素10公斤/亩。

⑥遇阴雨连绵天气而烂铃:早摘烂铃。遇阴雨天气,可把铃期40天以上,铃壳已变微黄和开始出现黑斑的棉桃在未烂时摘收,浸蘸1%的乙烯利溶液后晾晒,可得到较好的棉絮。

(二)主要技术路线:

在加强对项目区的组织领导与技术指导的基础上,采取示范与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当地技术指导与聘请科技部门专家做技术顾问相结合,推广新品种与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田间示范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干部群众与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确保项目技术指导及时到位,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

(三)推广面积及效益目标

1、推广面积

推广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核心区1100亩,辐射带动区3300亩,安排在2007年度县镇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涉及三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860人。

2、效益目标

具体指标是:1100亩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核心区,平均亩产皮棉170公斤以上,产量提高15%,亩节约生产成本60元,亩增加经济效益150元;3300亩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156公斤以上,产量提高5%,亩节约生产成本45元,亩增加经济效益90元。核心区新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项目区地块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远离建筑物。项目区土壤有机质达到1.1%以上,速效氮8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100mg/kg以上。

四、项目组织形式

(一)组织方式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财政局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整个科技推广项目的监督管理与组织实施。

棉盲蝽范文篇5

全县植棉面积3.3万亩(其中春棉0.3万亩、夏棉3万亩)。亩产皮棉72公斤,总产237.6万公斤。种植品种主要有春棉以银山8号、予杂35,夏棉以中50、银山9号、百棉2号为主。重大技术应用情况:3.2万亩抗虫棉;0.2万亩杂交棉;3万亩脱绒包衣面积;0.25万亩地膜覆盖;麦棉连作面积2.9万亩;高效间作套种面积0.2万亩。棉花高产创建面积1.0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实验110亩)亩产皮棉88.5公斤,总产91.155万公斤。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94.5公斤。较前三年68.1公斤提高28%,达到了农业部提出的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产20%的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棉花高产创建工作。回顾一年来,总结如下:

棉花生长情况

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有棉蓟马、棉盲蝽象、棉铃虫、棉蚜、棉炭疽病、棉枯黄萎病、棉红叶茎枯病。防治办法做到:首先做好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以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迅速发送到棉农手中,如电视广播、信息平台等,然后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防治高潮,全县棉田没有因病虫防治不力而造成损失。

关键技术不放松,实现高产又高效。一是种植优良品种,春棉以银山8,予杂35为主,面积为0.3万亩,夏棉以中50、银山,9号、百棉2号为主,面积有3万亩。二是麦收后促早技术配套实施:早间苗、早定苗、促苗稳长;早施肥、浇水,搭好丰产架子;早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铲除杂草,促壮苗早发;早打顶,减少无效花蕾,增加优质铃。三是科学化控。按叶龄模式化控,看天看地看苗情酌情施药。四是科学施肥:克服重氮轻磷忽视钾的错误施肥方法,实行配方施肥。五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防治。

高产典型:林区,植棉10亩亩产皮棉93.2公斤,乡范保民种4亩,亩产皮棉98.5公斤。乡种3.5亩,亩产皮棉95公斤。这些高产典型在当地都起到带头辐射作用。

工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棉花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规划;三是科学制定技术规程;四是做到方案到位、宣传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物资配送到位、档案管理到位。共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高产创建技术手册500余份,举办培训班30场次,培训农户1000余户,高产创建核心田每亩补助3公斤棉种和200多元农药及25公斤配方肥。

现场观摩:8月30日省农业厅经作站,省棉办,省农科院经作所,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市农业局,市棉办的领导和有关专家亲莅我县高产创建点现场观摩棉田生长情况,对我县棉花生产给予充分肯定。

气候特点:5月下旬?6月份光照温度正常对棉花出苗、苗期生长发育极为有利;7?8月光照充足,降水正常,温度适中,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为棉花多结优质铃打下了基础;9月份光照、温度正常对棉桃生长发育非常有利;10月上旬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为棉铃吐絮创造了有利时机。

棉盲蝽范文篇6

根据近年我省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年我省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和迟熟中稻、单季晚稻的稻曲病将偏重发生,二化螟和单季粳稻、糯稻感病品种条纹叶枯病将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棉花叶螨和斜纹夜蛾偏轻至中等发生,棉铃虫偏轻发生。大豆和玉米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虫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麦收前播种)上偏重发生,淮北东部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

预计2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2800万亩次,棉花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2010万亩次,大豆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约为1200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600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目标实现,促进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年全省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58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35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4000万亩次,稻螟虫1100万亩次,纹枯病3000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500万亩次,条纹叶枯病500万亩次,稻瘟病1000万亩次;棉花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100万亩次,其中棉铃虫400万亩次,棉叶螨600万亩次,盲蝽象500万亩次,棉蓟马150万亩次,枯萎病230万亩;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1000万亩次,玉米粗缩病150万亩次;大豆病虫需防面积约14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300万亩次;蝗虫需防面积约为450万亩次,其中东亚飞蝗100万亩次,土蝗350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玉米、大豆、棉花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1500头,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棉铃虫累计蕾铃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

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病虫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棉盲蝽象、玉米粗缩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各地要突出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5、着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各地要坚持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促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水稻等病虫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7、确保防治经费投入。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流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

(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稻飞虱

①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繁衍有利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

③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15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孕穗期(大肚期)至齐穗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20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齐穗期以后为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药剂选用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毒死蜱、敌敌畏等。虫态复杂的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用敌敌畏熏蒸。

(2)稻纵卷叶螟

①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防治可选用Bt、阿维菌素等药剂(选用生物农药Bt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毒死蜱等。

(3)螟虫

①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高峰期,大力推广Bt制剂防治,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杀虫单防治;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再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复配剂;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亩卵块密度达120块以上的田块,于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杀虫单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达标田块,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当5-10%水稻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必须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4)稻瘟病

①逐步淘汰感病品种,选用抗性优质品种。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25%咪鲜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区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一周后再补治,药剂可选用40%稻瘟灵、75%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

(5)水稻条纹叶枯病

①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②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

③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推广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盐稻8号、盐粳9号、*稻119、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一季稻适当推迟播期,提倡直播,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二、三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

(6)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527、秀水664等。

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天第一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一次,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井·蜡芽、井·烯唑等。

(7)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40%的田块,中、晚稻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水剂、12.5%井·蜡芽水剂等,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第一次施药后7-10再补治一次。

(8)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干尖线虫病等)、灰飞虱、一代螟虫等。一是抓好种子处理环节;二是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准药剂,适期防治,带药下田。

②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水稻病虫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匀施药,并尽量保持田间寸深水层,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期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蓟马。

防治措施:

①调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下旬以前;5月份,油菜、豌豆、大蒜等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避开玉米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期,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推广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户单2000、苏玉20、蠡玉16、农大1*、*玉17、登海3号、濮单6号、鲁宁202、泰玉2号、鲁单981、鲁单661、金海5号等玉米品种。

③种子处理。用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或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有效成份药种比1:40进行种子包衣。也可用种子量0.01%的吡虫啉,加混种子量0.15%的福美双(均为有

效成份用量)拌种。

④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2)苗期

防治对象:粗缩病、灰飞虱、蓟马、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灯光诱杀。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玉米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②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月中下旬),春玉米田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份0.9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施玉米苗。

③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份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3次。

④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

(3)拔节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

防治措施:

①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3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它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亩用有效成份9-12克丢心。

②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0克、或烯唑醇有效成份6.25克、或多菌灵有效成份25克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③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份7.5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4)灌浆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蚜虫、锈病等。

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20克,对水喷灌玉米穗顶。

②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如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

③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2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

(三)大豆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

2、主推技术

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对象:蚜虫、地下害虫等。

防治措施:

①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防治蚜虫。

②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大豆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金龟子、蝼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

(2)开花结荚期

防治对象: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在豆天蛾卵孵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喷雾;幼虫3龄期之前、百株有虫10头时,亩用阿维菌素有效成份1克对水喷雾。

②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亩用毒死蜱有效成份40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雾。

(3)鼓粒期

防治对象:豆荚螟、大豆造桥虫等。

防治措施:

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亩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8克对水喷雾,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四)棉花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术

生态控害技术;科学用药技术;苗期、蕾期、花铃期阶段性总体防治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等。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棉53、科棉6号、*杂5号、中棉53号、中棉48号等和包衣种子。

②育苗移栽棉田选择无病田或客土制钵育苗,确保营养钵土不含枯、黄萎等病菌;苗床土掺混恶霉灵、多菌灵、敌克松等进行苗床消毒;使用大钵育苗,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③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降低发病率。

④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盲蝽象、棉叶螨虫口基数。

(2)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盲蝽象、棉叶螨、棉蓟马、苗蚜、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中耕除草、追肥,缩短缓苗期。

②遇阴雨天气苗病重时,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雾防治。

③盲蝽象百株虫量达3头时,选用氟虫腈、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敌敌畏、丙溴磷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棉叶螨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超过15%时普治,药剂选用哒螨灵、炔螨特、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棉蓟马在移栽前被害株率达5%,移栽后被害株率达20%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防治地老虎选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类农药。苗蚜在棉花3叶期以前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3叶期以后达2000头以上时,选用吡虫啉防治。

④雨水偏多时低洼地块注意防治蜗牛,选用聚醛·甲萘威、四聚乙醛撒施。

(3)蕾期

防治对象:盲蝽象、枯萎病、二代棉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根据棉株长势适时用缩节胺控制旺长。

③小麦、油菜收获后迟灭茬,推迟作物离田时间,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害养益,以益控害。

④对出现缺钾症状棉田,及时追施氯化钾等钾肥,同时用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进行叶面补钾。

⑤氮肥施用量过大、早发棉田、杂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成片树林的棉田,要重点防治盲蝽象,掌握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5时后施药,药剂种类同苗期。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当百株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5-20头时,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如残虫量偏高,再用速效药剂,如辛硫磷、灭多威等防治。田间初见枯萎病病株时,用黄腐酸盐、氨基寡糖素、菌毒清等灌根或喷淋。

(4)花铃期

防治对象:前期(7月中旬-8月上旬)重点防治三代棉铃虫、斜纹夜蛾、棉叶螨、棉蓟马等,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盲蝽象、四和五代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棉蓟马、棉蚜及铃病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打顶心、摘边心、抹赘芽;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适时进行化学调控;适时摘除斜纹夜蛾卵块。

②如雨水偏多,及时采摘病铃摊晒。

③当百株三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三代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氟铃脲及其复配剂,四、五代选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混配制剂轮换使用。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氟铃脲、虫酰肼、毒死蜱、辛硫磷等农药在下午4时后施药防治;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斜纹夜蛾的防治。盲蝽象发生重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治。棉蓟马、伏蚜发生重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

(五)蝗虫

1、防治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大力推行生态控蝗、生物治蝗和应急防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治蝗目标。

2、主推技术

东亚飞蝗生态控制与生物防治技术。

3、具体措施

(1)大力推行生态控蝗措施。以生态控蝗为目标,做好蝗区治理规划,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西瓜、棉花、烟草、杞柳、牧草等经济效益高、蝗虫不喜食的经济作物,压缩蝗虫的适生地,充分发挥生态控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