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虫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6:03:59

毛虫范文篇1

1松毛虫灾害的发生现状

松毛虫遍布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被松毛虫危害的松林每年200万h耐以上,使林木生产量损失180万~360万m“,薪林收人损失数亿元〔’•2〕。松毛虫重要暴发成灾种有8种,我国分布有6种(表1),分别为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赤松毛虫(D.spectabilis)、云南松毛虫(D.houi)、落叶松毛虫(D.suPerans)和思茅松毛虫(D.kikueh-ii)[,2,5一7〕。其中,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主要在我国南方危害成灾,其余3种则主要在北方危害成灾。松毛虫成灾主要表现在发生面积大和周期性暴发两个方面。以上6种松毛虫暴发种中,马尾松毛虫因危害面积大,暴发周期短,成灾最严重,其次为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川。马尾松毛虫一般3~5年暴发一次,油松毛虫、赤松毛虫6一10年暴发一次,落叶松毛虫10~20年暴发一次[l,2,,7〕。福建省近50年来马尾松毛虫发生数据表明,平均3.69年出现一次发生高峰,且年均发生面积逐年上升,近20年来马尾松毛虫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近8万hmZ,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元以上。近些年来,在福建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松毛虫综合防治的大力开展下,暴发面积稳中有降,但总体上松毛虫发生面积仍占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的50%以上,仍是当地的头号林业害虫[l0〕。

2松毛虫的灾变机制研究

近些年来,松毛虫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探讨种群暴发、崩溃机制、性信息素鉴定合成与应用,“松树一松毛虫一寄生蜂”化学通讯系统、监测与预测预报技术、生态控制等领域。

2.1影响松毛虫种群暴发与崩溃的关键因子分析

影响松毛虫种群变动的重要因子主要为气候、天敌和立地类型及林分结构等。气候因子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光、风及其综合作用等,它们有各自的作用方式,但在自然界却是在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下发生。温度是影响松毛虫种群变动最重要的气候因子。首先,温度直接影响松毛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与种群生活史对策,如南方马尾松毛虫每年可发生多达4一5代,而北方落叶松毛虫每年只发生1代甚至2年1代[lj。北方种群通常在9月份甚至8月底开始进人滞育发育状态,而南方(如海南)种群则可能全年发生而不滞育。因此,南方气温偏高有利于松毛虫发生,使其暴发成灾周期短、突发性强。另外,松毛虫在高温干旱年份多代分化率高,猖撅暴发可能性大。如马尾松毛虫2、3代分布区若遇7一8月份高温干旱,其3代的分化比率会明显高于往年[20一22],导致秋季大发生。其次,温度变动严重干扰松毛虫越冬代的存活。暖冬利于松毛虫越冬代的安全存活,预示来年春季暴发可能性高[l,‘叼,而越冬前期的骤然低温及长期的越冬低温对越冬种群是致命的。因为未经低温驯化的种群耐寒能力较差,而且即使低温驯化后的种群,在长期的低温暴露中死亡个体数也会伴随低温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23,川。另外,温度对湿度、光周等表现出干扰效应。高温干扰松毛虫的短光周效应,使诱导滞育率明显下降;低温则促进短光周效应,使临界光周值显著升高[22,25一27习。比如,北方油松毛虫种群临界光周值为14.5h[25〕,南方马尾松毛虫为13巧h[25,29,3‘,3,习,而南方热带马尾松毛虫种群几乎全年发生,基本不滞育,所以潜在暴发性较高。松毛虫暴发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松树和松林[v,33j。首先,松林的组分、结构与松毛虫暴发密切相关。取食纯林松针的马尾松毛虫幼虫在生长发育速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食物的利用率、转化率和消耗率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取食混交林的种群,其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后者〔川,因而松毛虫(如马尾松毛虫)在干燥型纯种松林及10年生左右的幼林中容易暴发成灾[l3,而在混交林尤其是由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中较少暴发[l,,34〕。其次,松树的质量与抗性干扰松毛虫种群的暴发。马尾松毛虫取食老叶成活率明显高于新叶,这与老叶中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更高有关哪」。湿地松针叶内牙旅烯含量明显高于马尾松针,对马尾松毛虫表现出明显抗性作用郎皿,使取食湿地松等的马尾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嘟,37]。另外,松树受到松毛虫危害后会产生诱导化学防御,使针叶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抗性,干扰松毛虫种群的发生[s8,’幻,这尤其以中度受害林抗性最强[’0〕。取食受害松针后马尾松毛虫解毒酶活性提高,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阳〕。因此,松毛虫暴发成灾后的种群快速崩溃可能与松树受害后的诱导抗性有关。

2.2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

一般而言,害虫暴发与下列5个方面的变化有关:l)有利的环境;2)更多的高产卵量基因型;3)更多抗天敌基因型;4)适应型和协同型的增加;5)种群迁人和短期的环境及遗传波动[’2〕。就松毛虫而言,其种群暴发成灾机制主要有两类,一是种群的内在机制或遗传特性川,即该种群是否具备暴发种群的特征,如种群的基数大、种群的适合度高、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等;另一类则是外在机制,即外在条件是否具有正向作用,如气候适宜、食料丰富、天敌少或失控等。松毛虫暴发种多数具有寄主范围较广(表1)、产卵量较高等特点叫,即与种群暴发的内在机制作用有关。成灾最严重的马尾松毛虫寄主范围相对较狭窄,且产卵量也不高,其暴发成灾更多与南方存在大面积的纯林及高温干燥气候等有关,即暴发的外在机制作用更明显川。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具有周期性和突发性相结合的特点,暴发成灾原因除了具备暴发种的遗传特性之外,大面积马尾松纯林的存在为其暴发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纯林食料丰富,其他植被稀少,生物群落简单,天敌少,林中温度、湿度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有利[lv〕,种群容易大发生。许多报道也显示,松毛虫暴发首先发生在纯林,之后向周边扩展。此外,松毛虫的暴发成灾还需要高温干旱或由环境噪音引起的混沌动态作为启动因子。松毛虫在暴发的上升期受到正密度相关作用的驱使,而在下降期和潜伏期主要是因为受到松树诱导抗性、严重失叶和天敌所引起的负密度相关作用川。

3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3.1监测与预测、预报技术

准确监测到松毛虫早期灾害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能有力地将松毛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3〕。松毛虫虫情、灾情传统监测技术有线路踏查、标注地调查、灯诱等,根据空间分布类型和运用相应抽样方法,积累灾情第一手资料并分析发生规律[’4〕。随着我国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鉴定、结构分析、比例确定及生物或人工合成研究的深人开展[’5一47〕,松毛虫性信息素的田间试验及诱芯的技术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8,‘。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无毒、无污染、使用方便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咖〕,正成为我国监测松毛虫发生的重要方法。另外,我国应用卫星(如陆地卫星TM和气象卫星NOAA/AVHRR等)技术的发展与精度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技术较好地应对了林区面积大、人员少的监测难题,使测报结果更加科学、可靠[43)。我国害虫预测预报工作已从经验预测阶段,经实验预测阶段和统计预测阶段,而逐渐过渡到信息预测阶段[sl〕。松毛虫预测预报目前主要以统计预测预报和信息预测预报为主。统计预测方法有回归分析、马尔可夫链、灰色系统分析等;信息预测方法有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决策专家系统等。另外,在非线性科学取得重大发展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动力理论、统计理论与混沌理论和一些新的数学计算技术相结合,正形成一些新的害虫预测预报途径,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松毛虫发生量、发生面积的测报研究等[52〕。

3.2防治与控制技术

在松毛虫的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多以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的开发、使用为主,如灭幼脉类特异性杀虫剂、阿维菌素抗生素类药等,一些新型环保生物制剂,如森得保、绿得保、苦•烟乳油、徕•烟乳油等已广泛运用。现在人们更注重使用混合药剂,如灭幼脉类和阿维菌素混剂、绿得保(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复合粉剂)、苦参烟碱和阿维菌素混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比单一用药更好等。当前,真菌杀虫剂仍以白僵菌(Beaureriabassiana)为主,每年防治松毛虫面积达50万hmZ呻〕,而绿僵菌(Metarhiz£umanisoplia。)与白僵菌搭配使用也初见成效。世界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aeilzu:thuringiensis,Bt剂)在我国的工业化生产已达一定规模,在松毛虫防治中较为有效。松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与利用大都集中在CPV方面,对CPV的形态及核酸分类、组织病理、免疫学、复制方式、提纯及加工工艺、安全试验及林间防治等方面研究较多,我国每年利用CPV防治松毛虫总面积在6.67万hmZ以上[“]。在我国,松毛虫的综合防治已逐步提高到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为准则,以环境及森林资源保护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来处理松毛虫防治策略,逐渐走向生态控制[5l〕。近期,对“松树一松毛虫一天敌”三级营养结构系统的化学通讯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深人了解松树的上行控制作用与天敌的下行控制作用[54〕在化学通讯层面对松毛虫种群发生与消长的作用机制,为松毛虫生态调控提供新思路,比如可以通过人工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启动松林化学通讯防御系统,增强松林的免疫能力等。通过封山育林改善松林生态环境,提高天敌种类和数量,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

4松毛虫灾害研究展望

毛虫范文篇2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成虫;黑光灯;诱杀;

崇义县林地面积17.28ha,其中马尾松面积5.2万ha,占林地面积的30%以上,大部分树龄在8~15年之间。该县是马尾松毛虫常发区,每隔3~5年就会周期性大面积暴发,不但严重危害松林,也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998年以来,该县利用马尾松毛虫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性,应用黑光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俗称飞蛾),较好的控制了马尾松毛虫的发生。

1主要措施与做法

1.1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工作

为了及时准确预报各虫态发生期,在每个乡(镇)设立了虫情预报点,并在虫源地带设立一

虫情测报灯,指导开展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在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年份,当测报灯一晚诱到3~5头蛾子时,可视虫情发生状况,灵活掌握开启黑光灯的时间及数量;在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年份,当测报灯一晚诱到6~10头蛾子时,可零星开启杀虫灯,并做好大面积诱杀成虫的各项准备,当一晚诱蛾11头以上时,应立即开启所有黑光灯进行诱杀。

1.2黑光灯在林区的布局

在虫情布局轻度发生时,面积10ha~13.33ha设一盏黑光灯;中度发生,面积6.7ha~10ha设一盏黑光灯;重度发生,面积3.4ha~6.7ha设一盏黑光灯。杀虫灯的距离一般为100m~300m之间。由于马尾松毛虫成虫产卵期间一般向下方或平行飞行至松林产卵。因此,要选择地势较为开阔的山窝山脚、马鞍凹以及靠近松林的水库、水塘、平顶屋等建筑物上设置黑光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灯光诱蛾作用。

1.3最佳诱蛾时间。根据该县历年来诱杀成虫资料记录,各代最佳诱杀成虫期分别为:越冬代成虫期4月25日至5月10日,具体开灯时间为傍晚6:30开灯,早晨6:00关灯;第1代为7月5日至7月25日,傍晚7:30开灯,早晨6:00关灯。由于年度温湿度的差异,马尾松毛虫个体发育成熟时间长短不一,加上滞育和世代重叠现象,各虫态有提前或推迟的可能。诱蛾期间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大风、雷雨天气和月亮明朗的夜晚开灯诱蛾。

2黑光灯诱蛾与人工施药效益对比

2007年3月至5日,分别在本县杨眉镇和龙勾乡的松林里各设立一块6.7ha轻度发生面积的样地,进行防治效益对比试验:

样地一:2007年3月6~9日,杨眉镇对发生在辖区内的6.7ha(约一百亩)松毛虫轻度发生面积样地进行人工施药防治(烟碱),4人用喷雾器喷药5天完成了防治任务,有效防治率90%以上。按每人每天工资40元,农药款每天40元,机具折旧费按每天每人0.5元计算,每6.7ha(约一百亩)防治总费用为:(4人×5天)×40+(5天×40天)+(4人×5天)×0.5元=1010元:均摊每1ha防治成本为:1010元÷6.7ha=150.7元/ha。

毛虫范文篇3

论文摘要: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滚式繁蜂改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为长效蜂卡,使放蜂次数由3次降为2次,减轻了劳动强度。1991~2003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沈阳地区一般发生年份玉米可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减产达20%以上。目前,我国对玉米螟大面积防治主要靠化学药剂,生产上仍以人工投放高毒的颗粒剂为主,在配制和使用中极易发生中毒事故。为此,应用安全无毒功效高的新技术防治玉米螟,应是当前植保工作的大课题,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希望。为满足农民要求,1991年起,我们就正式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十几年来,经全体同志努力拼搏,刻苦攻关,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同步进行的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效益。

1试验材料

1.1赤眼蜂种类

松毛虫赤眼蜂。

1.2赤眼蜂来源

由沈阳市辽中生防站提供。

2试验内容

2.1不同放蜂量试验

设2个用量,即30头/m2和45头/m2。各处理均放蜂3次,第1次放蜂在田间百株玉米螟落卵量达1.0~1.5块时进行,以后每隔5d放1次,小区面积6.67hm2(2个用量3次的放蜂量分别为:30头/m2,为6头/m2、15头/m2、9头/m2;45头/m2,为12头/m2、18头/m2、15头/m2);对照区设在放蜂田上风头1000m以外,其玉米品种、管理均与防蜂田相同。田间放蜂方法,放蜂75点/hm2,每20垄设1放蜂垄,每17步(约11m)设1放蜂点,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试验点在新城子区大辛二村、苏家屯区姚千户镇和沙河镇。

2.2不同放蜂次数试验

放蜂量均为30头/m2,分2次放蜂及3次放蜂2个处理。2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别为12头/m2和18头/m2,每次放蜂间隔7d;3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别为6头/m2、15头/m2、9头/m2,每次放蜂间隔5d。

2.3改进繁蜂技术试验

1991~1992年为滚式繁蜂,1993年起改为卵式繁蜂。

2.4研制长效蜂卡试验

即在蜂卡上粘有不同发育时期的蜂卵,在田间放蜂时可达到陆续出蜂的目的。

2.5大面积示范与推广

在上述各种小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放蜂量均为30头/m2,采取2次放蜂的办法,1992年在东陵区示范面积195hm2;1994年东陵区、新民县、辽中县大面积推广。

3试验结果

3.1不同放蜂量试验结果

3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放蜂,放蜂30头/m2与45头/m2的田块,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3.2不同放蜂次数试验结果

据东陵区祝家镇、辽中县长滩镇1991~1992年试验结果,放蜂2次的卵块寄生率为80.0%~88.9%,放蜂3次的为83.3%~87.5%,放蜂2次的卵粒寄生率为65.9%~77.8%,放蜂3次的为69.8%~79.4%。表明在放蜂量相同的情况下,放蜂2次与3次的效果基本一致。

3.3改进繁蜂技术试验结果

长期以来,扩繁赤眼蜂一直用滚式繁蜂法。这种方法,种蜂用量大,接蜂比为1∶6(即种蜂卵与寄生卵的比例),而且繁蜂效率偏低,在繁蜂中一直是采用先粘好卵卡,再向卡上接蜂,这种办法接蜂蜂卡上往往有20~30%的坏卵和不寄生卵无法去掉,对蜂卡质量影响较大。改为散卵接种后,接蜂比为1∶20~25,种蜂可节省3/4,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繁蜂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卵粒接蜂后可以精选,选后再粘蜂卡,坏卵、不寄生卵、质差的卵可被淘汰,蜂卡上卵的寄生率可达95%以上,蜂卡质量明显提高,同样也提高了放蜂的质量。

3.4长效蜂卡研究结果

普通蜂卡出蜂齐,放到田间后,蜂3d可出完,田间不能经常保持有蜂,而田间玉米螟落卵期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影响防治效果。长效蜂卡由于蜂卵发育时期不同,出蜂期不同,有早有晚,每张蜂卡出蜂期在5~8d,延长了田间有蜂天数,提高了对玉米螟的寄生机会,可将3次放蜂改为2次放蜂,既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项技术为国内首创,颇受农民欢迎。

3.5大面积示范

在小区试验的同时,又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1991~

1994年累计放蜂24.27hm2。放蜂30头/m2、放蜂2次的面积为4.2hm2。据各点调查,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卵粒寄生率、玉米螟蛀孔及活虫减退率,均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3.6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由于研制出实用性较强的高质量长效蜂卡,改造了由滚式繁蜂为卵式繁蜂的最新生产工艺,使生产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产品的质量始终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自1995年以来,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项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截止2003年,在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达97.8hm2,遍及3个省,45个市、县、区,226个乡镇。

4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1991~2003年累积应用面积97.8hm2,玉米平均单产为9423.8kg/hm2,按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减产8%计算,增产玉米754kg/hm2,共计挽回玉米损失72862kg。平均价格按0.8元/kg计算,增加经济效益5.83万元。

社会效益: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其社会效益更为明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虫治虫,它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不存在污染环境和农药残留,有利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界生态平衡。

5结论

(1)本研究成功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玉米螟新技术。实践证明,对玉米螟的防治采用单一的传统技术,往往受环境条件等的限制,收不到理想效果。我们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为不同生态地理条件、不同地区的农民防治玉米螟提供了充分选择余地。

(2)对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各技术环节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新的突破。改变了多年来延用的滚式繁蜂技术为散卵接蜂,不仅可将繁蜂工效提高4倍以上,且可以精选好卵,将20%~30%的坏卵、青卵及不寄生卵淘汰,保证了蜂卡的质量。长效蜂卡的研究,解决了多年来普通蜂卡出蜂太集中(3d出完蜂),而田间玉米螟的产卵期又恰恰较长,造成赤眼蜂对部分玉米螟卵寄生不上的矛盾。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项技术为国内首创。

毛虫范文篇4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下称松毛虫)是松林危害最大的食叶害虫,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历史性的松树害虫。近年来,随着经济与人口的迅猛增长,天然林面积锐减,人工林面积增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致松毛虫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国内外专家已对松毛虫的监测预报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对于松毛虫预警技术的研究未见报道[1-3]。松毛虫预警测报技术是指对松毛虫危害导致的灾情状况的测度,预报灾情状况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结合江西省赣州市松毛虫常规测报防治等相关历史数据,从中筛选了一些调查简便的相关因子组成警情、警源和警兆,经预警分析,组建了松毛虫预警体系。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的要素

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的要素包括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

1.2松毛虫预警要素的分析过程

图1松毛虫预警要素的分析过程

Figure1Theanalysiscourseof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

1.2.1确定警情

通过分析筛选对松毛虫发生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或量化指标,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二、三代分化率等。

1.2.2寻找警源

寻找产生警情的根源,主要有防治方法不当如化学防治比重太高,或生物防治比重太低等。

1.2.3分析警兆

分析寻找警兆与警情、警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1.2.4预警分析

综合由警情、警源分析得出的警兆,组建松毛虫相关的测报模型。

1.2.5预报警度

根据预警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本地实际划分的警度标准,分析松毛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做出警度预报,供决策部门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的确立

根据预警原理和赣州市松毛虫常规测报防治数据,结合松毛虫的测报调查实际,设计出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如表1所示。

表1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

Table1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指标

要素

警情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二、三代分化率

警源

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

警兆

虫口密度、发生率

警度

轻度、中度、重度、巨警

2.2松毛虫预警分析

2.2.1二、三代分化比例与发生率的关系

通过对1997-2003年江西省于都县部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的调查,统计了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历期、郁闭度、第二代松针保存率、二、三代分化比例及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等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于都县部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调查结果

Table2Theinvestigationresultofthenation-levelcenters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

ofYuduCounty,Jiangxi

时间

第一代4龄幼虫虫口密度(条/株)X(1)

第二代卵高峰历期(d)

X(2)

郁闭度X(3)

第二代松针保存率(%)X(4)

二、三代分化比例(%)

Y

翌年全市越冬后的发生率

(%)

1997年

15

5

0.4

0.9

71.81

0.35

1998年

11

9

0.43

0.54

58.15

0.2

1999年

15

6

0.43

0.95

78.57

1

2000年

11.25

10

0.45

0.9

88.39

2.2

2001年

20

7

0.45

0.95

75

0.5

2002年

7.5

8

0.45

0.95

33.33

0.15

2003年

15

11

0.5

0.98

87.18

1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得回归公式:

Y=228.9287+4.9838×X(1)+16.9424×X(2)-995.4415×X(3)+91.5330×X(4)(R=0.9017)

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二、三代分化比例(Y)与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X1)、第二代卵高峰历期(X2)和第二代松针保存率(X4)成正比,与郁闭度(X3)成反比。

进一步分析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虫发生率的关系(图2)。通过对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比例高低直接与翌年越冬后种群数量有关。二、三代分化比例越高,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也越大;反之,二、三代分化比例越小,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也越小。

图2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虫发生率的关系

Figure2Therelationofthesecond、thirdgenerationssplitupproportionandnextyearthe

incidenceoftheafterwinterDendrolimuspunctatusinthewholecity

2.2.2化学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关系

对1995-2003年赣州市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化学防治率即化学防治面积占防治总面积的比例、生物防治率即生物防治面积占防治总面积的比例、发生率即发生面积占松林面积的比例等(表3)。

表3赣州市马尾松毛虫发生与防治情况

Table3Thesituationoftakingplaceandcu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

,时间

化学防治率(%)(X1)

生物防治率(%)(X2)

发生率(%)(Y)

1994年

20.6

62.9

2.09

1995年

13.9

71.5

1.02

1996年

7.6

87.8

0.18

1997年

27.3

67.5

0.47

1998年

6.5

66.7

0.06

1999年

5

93.5

0.23

2000年

36.2

63.8

0.93

2001年

7.5

87.4

1.33

2002年

4.3

79.5

0.03

2003年

6.8

93.1

0.20

根据表3的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得出:

直接通径系数:P(1)=0.2767,P(2)=-0.2313;

间接通径系数:P(1-2-y)=0.1640,P(2-1-y)=-0.1962。

直接通径系数表明:化学防治率与发生率呈正效应,化学防治率(X1)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可直接使发生率(Y)增加0.2767个标准单位;而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呈负效应,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可直接使发生率(Y)减少0.2313个标准单位。

间接通径系数表明:由化学防治率(X1)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直接使发生率(Y)增加0.2767个标准单位,较通过生物防治率后使发生率(Y)增加0.1640个标准单位要大;由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直接使发生率(Y)减少0.2313个标准单位,较通过化学防治率后使发生率(Y)减少0.1962个标准单位要大。结果表明,要使发生率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生物防治比例,减少化学防治比例。

分析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之间关系(图3)。从图3可以看出:当化学防治率较大时,常引起次年发生率增加;而生物防治率较大时,可控制后续几年发生率的平稳。

图3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关系

Figure3Therelationoftherateofcurechemistry,biologicalandtheincidence

2.2.3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盖度与虫口密度的关系

通过对2000—2003年江西省于都县小溪乡流源等14个样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年均虫口密度进行调查。根据Shannone-Wiener公式计算了样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H’),即H’=-,在公式中H’为物种多样性指数,Pi为第i个物种占各物种总数的比例,s为物种数[4]。调查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江西省于都县植被盖度、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年均虫口密度调查分析结果

Table4Thediagnosesresultsofthevegetationiscovereddegree、thebiodiversitiesindicesofthebushlayersandtheaverageannualworm’sdensityofYuduCounty,Jiangxi

地名

植被盖度

X(1)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X(2)

年均虫口密度(条/株)

Y

小溪乡流源

0.9

2.8078

靖石乡任头

0.88

2.8302

利村乡上坪

0.9

2.6434

禾丰镇麻园

0.91

2.6823

铁山垅镇河迳

0.75

2.3884

0.5

葛坳乡牛颈

0.73

2.4661

1.6

小溪乡藤桥

0.73

2.2542

2.5

银坑镇樟树

0.78

2.1249

0.8

利村乡里仁

0.68

1.6275

3.4

梓山镇河坑

0.58

1.4831

4.5

贡江镇白口

0.47

1.3371

5.3

葛坳镇三门

0.4

1.0661

12.4

葛坳镇鲤鱼

0.5

1.2856

10.5

葛坳镇步前

0.53

1.1392

11.6

根据表4的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18.1171-9.8296×X(1)-3.7246×X(2)(R=0.9094)。

根据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盖度与年平均虫口密度都是成反比。由于松林内灌木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所以可以根据调查当年松林的灌木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来分析翌年的发生情况。

2.3松毛虫的预警体系的确立

综合分析二、三代分化率,发生率、防治率、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盖度等分析结果,得到适合于赣州市马尾松毛虫测报工作的预警体系(表5)。

表5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体系

Table5Thesystemofpredictingandmonito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警度

警情

(二、三代分化比例,灌木多样性,植被盖度)

警源

(化学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

警兆

(翌年全市越冬代后的发生率或虫口密度)

分化比例<30%

灌木多样性>2.21

植被盖度>0.77

化学防治率<7.5%

生物防治率>87.8%

发生率<0.1%

虫口密度<1条/株

30%≤分化比例<75%

2.21≥灌木多样性>1.46

0.77≥植被盖度>0.58

7.5%≤化学防治率<11.4%

87.8%≥生物防治率>78.4%

0.1%≤发生率<0.5%

1条/,株≤虫口密度<5条/株

75%≤分化比例<78%

1.46≥灌木多样性>1.29,<,P>

0.58≥植被盖度>0.5

11.4%≤化学防治率<28.4%

78.4%≥生物防治率>63.4%

0.5%≤发生率<1%

5条/株≤虫口密度<10条/株

巨警

分化比例≥78%

灌木多样性≤1.29

植被盖度≤0.5

化学防治率≥28.4%

生物防治率≤63.4%

发生率≥1%

虫口密度≥10条/株

3结论与讨论

3.1建立一个由调查较简便的因子直接或间接组成警情和警源的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如对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历期、郁闭度、第二代松针保存率、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盖度等因子的调查监测就可以分析并预报辖区的松毛虫警度,这正是森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2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不同的地域适应性,应用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实践中可对松毛虫中心测报点及系统测报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由此不断校正松毛虫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建立出来的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更能满足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罗永松.快速预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发生量方法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4(6):10-11.

[2]孙薇,胡加共.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8,18(5):44-49.

毛虫范文篇5

一、落叶松毛虫调查领导保障措施

我政府及林业局对此次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极为重视,政府责成林业局按照厅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好此项工作。

局及时转发了《林业厅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政府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林业局下发了《林业局关于加强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确保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及时、有序、准确的开展。

林业林业局成立以孙国臣局长为组长的“落叶松毛虫调查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森防站,贾中鹏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召开了全各林场、林业站领导和森保员参加的落叶松毛虫调查落实工作会议。

二、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的布署及开展情况

1、森防站对林场、林业站的主管领导、森保员、技术员进行了落叶松毛虫调查培训,从寄主林分的登记、调查方法、发生情况统计标准进行了详细讲解;场、站森保员对虫情调查员进行培训。

2、森保员对辖区内的寄主林分以小班为单位进登记,按照登记地块逐小班进行标准地调查。采取树上调查虫茧和地面调查幼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3、森防站领导及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林场、林业站,随机抽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并现场讲解落叶松毛虫的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4、为方便地面调查,使调查结果更加高效、准确,森防站为各林场、林业站制作了1000件调查工具。

三、落叶松毛虫调查结果

毛虫范文篇6

1应用技术与方法

1.1营林技术的区划布局

1.1.1区划布局范围

重点对马尾松毛虫虫源地进行营林技术区划,并兼顾马尾松毛虫有可能波及到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达到极端或非常等级以上的地区。

1.1.1.1马尾松毛虫虫源地

1995年全市结合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发生的历史资料等,专项清查辖区内所有的马尾松毛虫虫源地。全市清查统计虫源地6532个,虫源地总面积72.366万亩,平均针阔混交比例为9:1,平均植被盖度32%,平均灌木多样性指数0.42(表一)。上述虫源地面积范围,全面列入营林技术应用区划布局。

1.1.1.2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达到极端、非常、比较等级的地区。

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松林生态系统以及需要提供环境保护的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重要地区的松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松林,总面积705万亩,涉及16个县市区。这些地区,有可能诱导产生新的虫源地,其面积范围主要结合国家长防林、珠防林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进行营林技术区划和实施,不列入虫源地治理范畴。

1.2主要的营林技术

1.2.1封:即封山育林,对立地条件差,松树生长势弱,人为干扰度强的地区,全面实行全封、半封和轮封等方式,以促进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1.2.2改:即改造低效林,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三大效能低下的原生型低效林或经营型低效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主要采取改树适地、调整树种结构等办法,更换树种或加强抚育或实行乔、灌、草的科学配置,以消除或减少马尾松毛虫发生的诱因。

1.2.3补:即补植适生树种,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中空地内人工栽植阔叶树,以加速形成与原有林分呈岛屿镶嵌分布的复合森林群落结构。

1.2.4造:对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采取当年更新造林的方法,加速恢复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

1.2.5抚:即幼林抚育。当年营造的幼林,采取当年和第二年抚育,并适量施用基肥和追肥,以加速促进幼树健康生长。

1.3主要的造林树种

根据适地适树和选用优良乡土树种的原则,1998年对赣县、于都、兴国、定南等县进行了马尾松毛虫常发、偶发和自控区的植被轮廓踏查,以确定病虫自控的“近天然林”的植被结构和数量。调查时,以省市级马尾松毛虫综防林的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并考虑遗传多样性,筛选出木荷、枫香、桉树、苦楝、山苍子、油茶、柑桔、脐橙、胡枝子、枳壳、香樟、黑荆树、喜树、拟赤杨、吴茱萸、火力楠、枫杨、南酸枣、山杜英、刺槐等二十余种优良乡土树种作为治理虫源地的理想阔叶树种。

2结果与分析

2.11995年以来,全市充分运用“封、改、补、造、抚”等措施,稳步实施了虫源地治理。共实施虫源地封山育林72.366万亩,占虫源地面积的100%;成功改造虫源地4789个,占虫源地总数的73.3%;改造虫源地面积50.2319万亩,占虫源地总面积的69.4%;同时,大力实施补植阔叶树种和在林隙、林缘适当补植虫媒花植物(花粉和花蜜资源)和拒避植物,以丰富生物多样性和加速森林“效应岛”的形成。结果表明,2003年与1995年相比,虫源地治理区内的平均灌木多样性指数从0.42上升到目前的0.78,平均针阔混交比例由9:1上升到7:3,平均植被盖度由32%上升到81%(表1),为实现马尾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1赣州市马尾松毛虫虫源地营林技术效果

1995

2003

虫源地个数(个)

虫源地总面积(万亩)

针阔混交比例

灌木多样性指数(H)

植被盖度(%)

前8年年平均发生率(%)

改造虫源地个数(个)

改造虫源地总面积(万亩)

针阔混交比例

灌木多样性指数(H)

植被盖度(%)

后8年年平均发生率(%)

6532

72.366

9:1

0.42

32

43

4789

50.2319

7:3

0.78

81

26

备注:表1中马尾虫的年平均发生率以1995年前后8年数据统计。

2.2对表1的数据进行整理,作出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年与2003年相比,通过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的生态控制技术等措施的全面实施,其虫源地由6532个下降到1743个,虫源地总面积由72.366万亩下降到22.134万亩,虫源地阔叶树比例由10%上升到30%,虫源地平均发生率由43%下降到26%。

3结论与讨论

3.1结果表明,采用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的生态控制技术对松毛虫的控制作用显著。其作用的效果主要表现在通过治理的虫源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和诱导抗性增强,从而增强了松林对生物灾害自我调控功能。

3.2本文中马尾松毛虫的持续控制效果应当是科学实施综合管理的结果,包括预防害虫的发生,压低和调节害虫种群的各种策略[2]。为此,要实现虫源地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除松毛虫的生态控制外,预警技术和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预防控灾技术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毛虫范文篇7

关键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马尾松毛虫;相关关系

马尾松毛虫是赣南最主要的森林害虫。为探讨生物多样性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分析马尾松林分中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年发生率的关系,研究两者的相关模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调查林分基本情况

调查林分为信丰、南康、会昌、于都等4个县(市)的马尾松林,面积为16732hm2,均属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平均林龄15年,郁闭度0.5~0.7,树高4.0~6.4m,胸径8.0~12.0cm。乔木层为马尾松“单优群落”,灌木层物种系指未达乔木层高度的植物,如补植的木荷、枫香等,以及封山育林形成的杂灌,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植物为主。灌木层物种确定按此层高度相差不超过平均高的20%的标准划定。

二、调查方法

1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1991~1994年每年调查该林分马尾松毛虫越冬代(恢复取食期),第1代,第2代的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年均发生率。

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调查调查时间为1994年8月,林分以集中连片的马尾松林为单元。选择林分灌木层物种的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和表现出来该群落一般结构的最小面积)为样地。每样地0.25hm2,按对角线机械抽取5个小样方(样方面积为2m×2m),调查统计每样地物种总数目及其比例,然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根据下列公式确定:

S为所有物种数目;P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在样品(同一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i=1,2,3……。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地名

松林面积

(hm2)

发生面积

(hm2)

年均发生率

(%)

物种多样性指数

信丰谷山

南康朱坊

南康龙回

于都三门

会昌白鹅

会昌西江

400,0

4666

3333

1333

1400

2000

400

310

213

74.6

151.3

264

2.50

1.66

3.60

1.40

2.70

3.30

1.46

1.73

1.93

1.50

1.16

0.94

从表1可见,预报量即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yi)与预报因子即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xi)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用相关系数法分析xi和yi之间线性相关紧密程度,相关系数(r)为-0.868,说明yi与xi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模型:

yi=a+bxi

a、b为待定系数,按最小二乘法求出a、b值分别为4.824-1.808,于是得出回归方程:

y=4.824-1.808x(r=-0.868)

经方差分析(F检验),线性相关关系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1由相关模型y=4.824-1.808x可知,若要保持调查林分马尾松毛虫在不成灾水平(无发生面积),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应大于或等于2.67,从赣南现有马尾松林分来看,马尾松毛虫常、偶发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很难达到,即马尾松毛虫发生不可避免。

2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群落发展阶段和稳定程度,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多且每种类的个体数量比较均匀分布时,就使各物种随着群落趋于稳定且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抵御马尾松毛虫危害的能力就更强。由此说明,马尾松毛虫常灾区应人为加强或弥补林分的自控力量,如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以促进森林生态平衡。

3本研究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仅以丘陵地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估马尾松毛虫的年均发生率,对于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形地势的林分未做抽样分析,同时对于乔木层、草本层以及昆虫多样性指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综合影响也未全面探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毛虫范文篇8

关键词: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

信丰县林区由于历史原因,大量飞播造林,形成了集中成片的人工马尾松纯林,其林分结构简单,群落稳定性差,抗逆性弱,地力衰退严重。马尾松毛虫发生猖獗,生产力低下。

为寻求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提高信丰县松林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县于1995年对大阿镇、正平镇、嘉定镇所在地的谷山山脉的现有松林开展了封山育林的试验研究,通过实验促使人工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的危害,并实现封育后十年不成灾。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封育区概况

封山育林区位于信丰县大阿镇的西江、谷山、阿南、川风、光明村;正平镇的坝上、梨坑、石凹、正凹、正平、共和、赤岗、庙背村;嘉定镇的焦坑、太平上、十里、胜利、游洲、公佛、同益村等所在地的谷山山脉,均为人工纯松林,气候属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80-300m,最高海拔为谷山主峰547.8m,成土母质为紫红色石英岩,部分为花岗岩,土壤为低山丘陵红壤和红黄壤;年均气温19.5℃,年降雨量1500--1800mm,林分平均林龄为8—18年。郁闭度达0.5—0.7;面积4000hm2。封山育林区在封育前(1994年)十年的平均虫口密度为5.6—34.9条/株,虫株率为71%—96%。

1.2林下灌、草多样性调查

在封山育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块标准地。在每个标准地中分别选择3个20m×30m的样方,记载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等,分别统计出1994年和2003年标准地植物的种类及地内数量,并计算物种多样性Shannone-wiener(H)指数[1]。

1.3天敌的调查

在标准地中连续十年,按树冠、冠下空间扫网、落叶层、地表和土层5个层次进行天敌群落的抽样调查。[2]

2结果与分析

2.1松林结构发生了变化

从松林封山前后调查发现,封育区松林内林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纯林发展到目前的复层林,地下植被及林内阔叶树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封育前、后松林内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地点

调查时间

林分内植物种类

林分内植物数量

植物多样性指数

大阿镇西江村

1994.04

3

9

0.7002

2003.04

15

50

2.6432

大阿镇谷山村

1994.04

2

7

0.5701

2003.04

7

41

2.2109

嘉定镇焦坑村

1994.04

2

8

0.5508

2003.04

11

47

2.3886

由表1可知:封育前,封山育林区内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0.607,通过封山育林后,林分的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上升至2.4142;从封山前单一的松林,已发展成林内有枫香、木荷、香樟、楠木、杜鹃、油茶、小竹、芒萁、茅草等植被丰富的混交复层林结构。

2.2天敌种类及数量发生了改变

对封育前、后十年内松林天敌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

表3封育前、后十年松林内天敌种类及数量调查结果

地点

调查时间

林分内年平均天敌种类

林分内年平均天敌数量

大阿镇西江

1985年-1994年

11

30

1994年-2003年

34

102

大阿镇谷山村

1985年-1994年

9

24

1994年-2003年

30

91

嘉定镇焦坑村

1985年-1994年

5

16

1994年-2003年

27

85

封育前十年,封育区松林天敌以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松毛虫红头茧峰RogasspectabilisMats等少数几种为主。封育后十年,调查发现封育区松林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松毛虫红头茧峰RogasspectabilisMats、长脚胡蜂Poustesgallicus(L.)、大腿蜂BrachymeriaeuploeaeWestw、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oarasellaBaramov、家蚕追寄蝇ExoristasorbillansWiedemann、大黑蚁Polyrhachissp.、猎蝽Harpactorsp.、螽斯ElimaeatympamalisMatsumutn、晴蜓、白僵菌Beauvreiabassiama(Bals.)、等天敌。同时,松林内还发现了大杜鹃CuculuscanorusFallax、麻雀PassremontamusSaturatus、八哥AcridotherescristatellusCristatellus等多种鸟类,封山区常常鸟语花香,松林内天敌种类、数量明显增多。

2.3长期抑制马尾松毛虫发生

封育区松林从1994年开始就实行了永久性封山,通过十年的系统监测没有发现大面积松毛虫危害。对封育前、后十年的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封育前、后十年松林内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地点

调查时间

调查面积

年平均虫口密度

年平均有虫株率

大阿镇西江村

1985年-1994年

100hm2

12.9条/株

93%

1994年-2003年

100hm2

0.1条/株

2%

大阿镇谷山村

1985年-1994年

100hm2

31.1条/株

98%

1994年-2003年

100hm2

0.1条/株

7%

嘉定镇焦坑村

1985年-1994年

100hm2

23.8条/株

94%

1994年-2003年

100hm2

0.1条/株

6%

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区在封育前十年内的年平均虫口密度12.9条/株-31.1条/株,虫株率93%-98%。而在封山育林后,林区在封育后十年内的年平均虫口密度0.1条/株,虫株率2%-7%,基本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状态。

3结论与讨论

3.1纯林由于树种单一、林相简单、抗性脆弱,不仅易导致害虫发生危害,而且容易形成“虫源地”、“老虫窝”,所以时常暴发成灾。而在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松林中,害虫与天敌同处于一个栖息环境下,天敌种群对松毛虫种群的繁衍具有深刻影响,可抑制其发生,控制其危害。

3.2封山育林,使纯松林林分发展成为混交复层林;天敌从单一的种类发展到多种类、多数量的生物群落,是控制松毛虫大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生产实践证明,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和提高松林控灾能力的最直接、最彻底、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毛虫范文篇9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马尾松毛虫;相关性;马尾松

马尾松林分物种多样性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存在负相关[1],本文从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角度,进一步探讨其与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应用材料与调查方法

在信丰县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偶发区和自控区的马尾松林分中,各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择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等常年马尾松毛虫为害类型的林分为调查区域,每区域块面积不少于100hm2。设样地(20M×20M)重复三次,共12块样地。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同时目测林分郁闭度(P);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同时,查询统计上述各样地区域5年的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y)。

1.2研究方法

用Shannon-Wienner指数(HP)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其它乡土树种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2],分析各有关因子的相关关系(表1)

表1有关因子的相关因子

HP

K

P

rd1

rd2

y

0.23

0.4

43

27.1

1.14

0.45

0.7

15.4

50.2

0.41

0.9

23.2

17

0.06

0.7

15.4

32.7

10

0.43

0.11

0.7

8.3

28.7

10

0.5

22.8

29.8

10

0.03

0.4

13.4

21.3

20

0.12

0.4

17.5

23.4

20

0.6

22.9

18.1

20

0.4

6.8

15.3

45

0.2

4.4

26.7

45

0.4

15.7

22.1

45

2结果与分析

2.1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

根据已知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76.9154+7.8300×X(1)-14.5696×X(2)-46.1217×X(3)-0.7723×X(4)-0.7618×X(5)

筛选因子门限值Fa=0.0500;复相关系数:R=0.9192

剩余标准差:SE=9.3113

2.2主成分法分析结果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1

1.0000

0.6173

0.3747

-0.1635

0.8199

-0.3839

X02

0.6173

1.0000

0.6148

0.3383

0.4605

-0.6982

X03

0.3747

0.6148

1.0000

0.1463

0.2085

-0.6938

X04

-0.1635

0.3383

0.1463

1.0000

-0.0037

-0.5950

X05

0.8199

0.4605

0.2085

-0.0037

1.0000

-0.4494

X06

-0.3839

-0.6982

-0.6938

-0.5950

-0.4494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3.2268

53.78

53.78

λ02

1.4842

24.74

78.52

λ03

0.7579

12.63

91.15

λ04

0.3396

5.66

96.81

λ05

0.1131

1.88

98.69

λ06

0.0783

1.31

100.00

特征向量:

1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X01

0.4157

-0.5027

0.0778

-0.1628

-0.5699

-0.4659

X02

0.4891

0.0623

-0.0848

-0.7678

0.3488

0.1966

X03

0.4049

0.1571

-0.7119

0.2977

-0.3092

0.3471

X04

0.1987

0.6550

0.5222

-0.0539

-0.4790

0.1624

X05

0.3892

-0.4340

0.4539

0.3840

0.1954

0.5181

X06

-0.4828

-0.3183

-0.0349

-0.3809

-0.4363

0.5736

主成分:

Z(1)=0.4157X(1)+0.4891X(2)+0.4049X(3)+0.1987X(4)+0.3892X(5)-0.4828X(6)

Z(2)=-0.5027X(1)+0.0623X(2)+0.1571X(3)+0.6550X(4)-0.4340X(5)-0.3183X(6)

Z(3)=0.0778X(1)-0.0848X(2)-0.7119X(3)+0.5222X(4)+0.4539X(5)-0.0349X(6)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量以其它树种的比例X(2)最大,说明其对第一主成分影响最大;其次是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X(6),其负值说明混交的树种比例大,明显减少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

第二主成分的特征量以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最大,其次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第三主成分的的特征量以林分郁闭度X(3)最大,其次是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3结论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树种组成结构、林分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有显著的的相关性,同时可以按逐步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保持或改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深刻地影响松毛虫群落和种群的变化,进而有效地抑制松毛虫的大发生[3]。通过补植乡土阔叶树和封山育林等生态营林措施,其阔叶林的面积、植被盖度和种类、天敌数量和种类将显著增加,能有效改变松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松毛虫等病虫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永松.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松毛虫相关关系的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2:34-35.

毛虫范文篇10

关键词:林业;害虫;松毛虫;灾害;控制策略

松毛虫属有30多种,我国分布的松毛虫约有25种,为松毛虫类型最多的国家。松毛虫灾害会直接危及森林植物生长环境,主要对柏类、杉类、松类森林树种构成危害。松毛虫灾害大面积发生时,针叶全部被啃光,这对于林木生长、生态安全、林业发展等,均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做好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以便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湟源县松毛虫灾害情况的研究

害虫暴发的原因,与环境、高产卵量基因、抗天敌基因、适应型和协同型增加,以及种群迁入、遗传波动等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1]。松毛虫种群暴发成灾的主要机制包括内在机制(遗传特性)和外在机制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种群是否具有暴发的特点、种群及数量大小、种群适合度高低、种群生活史对策等;后者即为气候是否适宜、食料是否丰富、天敌多少或能否很好地控制等。松毛虫暴发寄主范围比较广泛,并且产量较高,这和种群暴发内在机制存在紧密联系。成灾率较高的马尾松毛虫寄主范围较小、产卵量低,暴发成灾和地域、高温、干燥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尾松毛虫灾害有周期性、突发性特点,灾害的原因与遗传特性、马尾松纯林面积大、食料丰富、生物群落简单、天敌少、林地温湿度利于松毛虫生长和发育等有关。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松毛虫暴发于纯林,然后会向四周扩散,达到物质基础后,松毛虫灾害在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下发生,构成混沌的动态启动因子。上升期会受到密度相关因素影响,下降期、潜伏期易于受松树诱导抗性、严重失叶、天敌等因素影响。

2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2.1监测、预测预报技术的应用要点。害虫预测预报是害虫管理的重点,可为控制重大害虫灾害提供参照。进行有效的监测,能明确松毛虫早期灾害点,在第一时间通过适宜的方式进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和影响控制到最小。以往监测松毛虫虫情、灾情,多通过线路踏查、标注地调查、灯诱等方式进行。然后,结合空间分布类型、抽样方式,收集灾情的相关信息,对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松毛虫信息素的田间试验、诱芯技术应用前景较好,信息素监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且可达到无毒、无污染、应用便捷等效果,所以当前被我国林业所广泛应用,以此明确松毛虫的发生情况。与此同时,可借助卫星技术、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技术的作用,处理林区面积大、人员少、监测方面的问题,保证监测结果的可信度[2]。需要注意的是,TM图像成像的周期约为14d,并且容易受到云层厚度因素所威胁,导致气象卫星遥感无法准确检测灾害。我国害虫预测预报通过以往试验预测、统计预测向信息预测转变。松毛虫预测预报多采取统计预测预报、信息预测预报方式处理,前者可进行回顾性分析、灰色系统分析;后者能对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决策专家系统等进行研究。2.2防控技术的应用要点。松毛虫综合治理期间,以化学防治为主,可实现高效、低毒、低残留等效果。当前,较多的新型环保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如森得保、绿得保、苦•烟乳油等。用生物防治松毛虫多采用真菌杀虫剂,我国每年防治松毛虫的面积在48hm2左右。绿僵菌、白僵菌搭配应用的效果较佳,产量较大的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可有效防治松毛虫。每年通过CPV防治松毛虫的面积在6.5hm2左右。当前,我国松毛虫综合防治工作质量较高,利于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朝着生态环境的方向努力。可对松毛虫产卵行为、松林间通信防疫系统进行定位,制定植物-害虫-天敌通信机制,对松毛虫种群的发生、消长提供生态调控思路,以人工方式释放发挥化学物质,开启松林化学通信防御系统,从而提高松林的免疫能力,改善松林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松毛虫灾害的概率,确保林业的生长情况[3]。

3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市场经济方面对于林木原料的需求量加大。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松毛虫主要以松树为食料,所以发生重大害虫灾害时,对于林业的整体发展会构成严重影响。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林业重大虫害松毛虫灾害情况,然后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进而有效控制松毛虫灾害率。

参考文献:

[1]费晓强.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02):109-110.

[2]张文一,景天忠,严善春.基于机器学习的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01):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