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25:26

绿水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全镇水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到合格水为目的。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实现我镇石材加工企业污水零排放,确保我镇一流的水质环境。

二、目标任务

保障群众饮用水源地水质量安全,保障农村、农民、农业有合格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灌溉用水。

三、整治范围与重点

我镇所辖行政区范围,重点为辖区范围内向及其支流直排污水的石材加工企业。

四、方法步骤

专项行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制定方案(4月8日至4月12日)

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做好行动前的宣传,将我镇水污染形势宣传到各个石材加工企业及各阶层群众,使大家充分认识做好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严肃性与必然性,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水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及时报告治理进程,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各村及工业园必须利用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

(二)摸清底数,确定对象(4月12日至4月15日)

各村委会、工业园要与供电、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对全镇范围内企业、重点行业、涉水排污企业和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建立详实准确的基础档案数据库。

1、工商局负责调查提供涉水排污企业经营执照情况。

2、各村委会、工业园负责各自辖区内石材加工企业名单,并按规模大细分三级归类报。一类指全仓库加工企业。二类指精加工企业。三类指民用建材加工企业。并与供电、税务部门协作调查企业用电情况及污水排放情况。

(三)启动建设,全面实施(4月16日至7月31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照数据库确定的整治对象,全面启动排污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建设,补办证照(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规范排污口设置,并加强对重点领域,企业排污监测管理工作。

1、所有未建污水治理设施的涉水排污企业单位必须整改,按照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镇政府请环保局提供技术指导,并进行验收。

2、镇政府将配合县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涉水排污单位征收污水排污费。污水治理达标且循环使用者免征;污水治理达标但不能循环使用者按标准征收;污水治理不达标者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并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整改达标;拒绝治理者,供电、工商、环保等部门将按府办号文件执行,直至关闭。

3、对有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正常使用或擅自闲置污水处理设施者,督促企业改进管理办法,加强监测管理,并责令改正且按有关规定处罚;对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进行限期治理,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停。

4、企业排污口按照环保要求规范化设置。

5、经环保验收合格且未办理相关证照的企业单位(个体),补办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

6、镇政府将数据库中42户规模企业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石材加工企业,列入重点整治对象,并安排责任领导、镇干部、村干部负责整改,监管到位直至达标排放。其它加工企业按属地管理原则,由蹲村领导及所属村工作组、村干部负责整改监管到位。

(四)强化监控,检查验收(8月1日至9月31日)

1、对所有涉水排污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符合要求的逐个验收。

2、对排查中发现未完成或不符合要求的催促加快进度和依法整改,拒不整改的要予以曝光,直至关停。

(五)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2月31日)

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制订加强管理的长效机制。

绿水范文篇2

从整体发展思路提出至今,孟建柱多次强调,考虑到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江西在招商引资中要有所选择,必须坚持“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江西省共审批园区工业建设项目2382个,否决大型项目59个,制止70余家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入园,拒绝此类外来资金十多亿元。为江西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三个不准”原则出台之初,一些人并不理解,认为这样做虽然保护了环境,但江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提速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孟建柱多次指出: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同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怎么处理好这对矛盾呢?我们必须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我们工作的突出位置。

统计资料显示,江西省去年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历史最高,发展速度居中部六省之首:直接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6.12亿美元,第一次进入全国前十位;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创近十年来第一;全年财政总收入增长29.5%,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第一次超过20%。

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江西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住了严峻考验,江西省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省主要8条河流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总断面的75%,比上年增加了13.3个百分点,总体水质有所改善;全省11个区市中有8个区市达到了环境空气二级标准,较上年上升了18.2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79.28,等级为优,在全国排名第八。

从保护到利用,江西也由此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在“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这里的大鄣山茶连续7年通过欧盟检测,已占据欧盟有机绿茶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全省已有28家食品企业的42个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通过的数量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江西提出的成为“全国人民旅游休闲后花园”的定位也正是建立在其生态优势上的。婺源一个名叫“晓起”的村庄,从村后600多棵古树名木中看到了商机,2003年该村仅旅游门票收入就逾百万元;仅在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江西就接待游客191.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

绿水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全镇水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到合格水为目的。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实现我镇石材加工企业污水零排放,确保我镇一流的水质环境。

二、目标任务

保障群众饮用水源地水质量安全,保障农村、农民、农业有合格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灌溉用水。

三、整治范围与重点

我镇所辖行政区范围,重点为辖区范围内向及其支流直排污水的石材加工企业。

四、方法步骤

专项行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制定方案(4月8日至4月12日)

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做好行动前的宣传,将我镇水污染形势宣传到各个石材加工企业及各阶层群众,使大家充分认识做好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严肃性与必然性,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水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及时报告治理进程,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各村及工业园必须利用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

(二)摸清底数,确定对象(4月12日至4月15日)

各村委会、工业园要与供电、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对全镇范围内企业、重点行业、涉水排污企业和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建立详实准确的基础档案数据库。

1、工商局负责调查提供涉水排污企业经营执照情况。

2、各村委会、工业园负责各自辖区内石材加工企业名单,并按规模大细分三级归类报。一类指全仓库加工企业。二类指精加工企业。三类指民用建材加工企业。并与供电、税务部门协作调查企业用电情况及污水排放情况。

(三)启动建设,全面实施(4月16日至7月31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照数据库确定的整治对象,全面启动排污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建设,补办证照(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规范排污口设置,并加强对重点领域,企业排污监测管理工作。

1、所有未建污水治理设施的涉水排污企业单位必须整改,按照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镇政府请环保局提供技术指导,并进行验收。

2、镇政府将配合县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涉水排污单位征收污水排污费。污水治理达标且循环使用者免征;污水治理达标但不能循环使用者按标准征收;污水治理不达标者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并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整改达标;拒绝治理者,供电、工商、环保等部门将按星府办〔2007〕65号文件执行,直至关闭。

3、对有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正常使用或擅自闲置污水处理设施者,督促企业改进管理办法,加强监测管理,并责令改正且按有关规定处罚;对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进行限期治理,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停。

4、企业排污口按照环保要求规范化设置。

5、经环保验收合格且未办理相关证照的企业单位(个体),补办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

6、镇政府将数据库中42户规模企业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石材加工企业,列入重点整治对象,并安排责任领导、镇干部、村干部负责整改,监管到位直至达标排放。其它加工企业按属地管理原则,由蹲村领导及所属村工作组、村干部负责整改监管到位。

(四)强化监控,检查验收(8月1日至9月31日)

1、对所有涉水排污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符合要求的逐个验收。

2、对排查中发现未完成或不符合要求的催促加快进度和依法整改,拒不整改的要予以曝光,直至关停。

(五)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2月31日)

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制订加强管理的长效机制。

绿水范文篇4

一、坚持生态效益优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要发展,治污须先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必须得到有效保护。以前,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只强调畜牧业发展增速和规模扩大,忽视了养殖污染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重效益、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建场选址缺乏科学依据,规划布局不合理,建造把关不严,标准要求不高,污染了周边环境。2008年,商洛市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自身实际出发,首次提出了“生态、绿色、环保、文明”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把畜禽养殖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陕西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指南”要求,在场址选择、圈舍布局、粪污处理、生产设施配备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科学选址、修建养殖环保设施,淘汰和关停一些“低、小、散、乱”的养殖场,使全市养殖行业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每年以创建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为契机,通过政策规范、资金支持、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等方式,全市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2017年,据商洛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七县区累计创建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94个,其中,部级示范场14个、省级示范场54个、市级示范场626个;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作为“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突出“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畜牧业作为发展方向,科学布局,标准化管理,通过政策规范和示范引导,切实解决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农林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田园风光优美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二、科学规划结构优化,提升畜牧产业层次

近年来,商洛市生态畜牧业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57.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已成为全市精准脱贫富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为响应“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号召,2014年商洛市政府印发《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实施意见》,组织编制《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关生产技术规范,根据七县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两个优化”。

1.优化布局结构。明确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及范围。禁养区内已建的畜禽养殖场一律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限期搬迁和关停。限养区内限定畜禽养殖数量,严格控制养殖规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现有规模养殖场按照畜禽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完善或提升改造配套设施,开展限期整治工作,对治理后仍未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一律限期搬迁或关停。适养区是指除禁养区、限养区外的区域,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并坚持“三同时”制度(即污染治理设施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思路,尽量利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充分考虑周边种植业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吸收能力,在远离城镇、村庄、公路主干道、干流、水源的区域布点,加快建设一批畜禽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规模适度的生态养殖场。

2.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秦岭山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原生态特色,不断提升畜禽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依靠秦岭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的特点,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向省内外市场,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畜牧业。把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循环型畜牧业作为发展重点,把生产有机优质畜产品作为发展方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好山好水出好的农副产品,全市许多畜产品因优质、无污染、安全、营养、“土”味浓郁,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2016年12月,商洛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市畜产品整体通过了部级无公害畜禽产品认证。商洛市凭借秦岭山中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稳定发展生态养猪、林下养鸡;改善肉类结构,积极发展以肉牛及具有地方品种资源特征的“陕南白山羊”为重点的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肉兔、梅花鹿、毛驴等特色品种养殖业;配套种植油菜、油用牡丹、万寿菊等蜜源丰富、花期不同的经济植物,促进养蜂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商洛特色的畜产品品牌。在保护秦岭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变为现实。

三、推广生态养殖,打造循环发展模式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养殖污染问题,因此要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养殖理念教育与宣传,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减少对周围环境、资源的破坏。遵循生态学规律,发展健康养殖,走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几年,商洛市探索出了一些适用于当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农牧结合模式。将养殖场选在远离村庄的山坳、周边是成片田地或菜地,采取“畜—沼—菜(粮)”生态养殖模式,将沼液通过管网或其他途径喷洒在菜地上,基本实现零排放;采取“猪—沼—林(果)”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沼气全部免费供给周边村民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一方面可提供生产生活能源,另一方面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同时,解决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降低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概率。粪污经科学处理后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避免了化肥对土地、水源和环境造成污染,实现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标准化养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建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养殖场,是商洛市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养殖企业按照“陕西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指南”要求,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推动养殖场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根据“陕西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指南”中创建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的目标,畜牧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专家根据活动指南中的评价办法和考核指标,对养殖场的规模和标准化改造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划分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并出台相应配套奖励政策。养殖企业根据示范场标准要求,全面实施“两分离三配套”(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干粪堆积棚、沼气池、储液池配套),采用干湿分离及雨污分流工艺,推广节水养殖技术,从源头控制养殖污水产生量。开展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配套建设工作,重点建好干粪堆积棚、沼气池、储液池配套设施,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干粪作有机肥、肥水还田园、污水零排放、沼气可利用,促使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推动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绿水范文篇5

这次地区青山绿水工程督查组一行不辞辛苦,莅临我乡检查指导青山绿水工程实施情况,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地委督查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勐汞佤族乡的“青山绿水工程”,围绕地委、行署提出全面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实现“绿色园林大区”的目标要求,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乡情,确立青山绿水工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现将工程实施情况向地区督查组、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勐汞佤族乡基本情况

勐汞佤族乡地处滇西边陲,永德县的西南部,位于东经99°14′,北纬23°58′。东与大山乡隔河相望,南与明朗乡相连,西与镇康县的忙丙乡接壤,北与德党镇毗邻,距县城德党10公里。勐汞乡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布朗、傈僳、彝、白、回、纳西等10多种民族聚居的佤族乡,是全县仅有的三个民族乡之一。乡内最高海拔2423米,最低海拔1020米,气候属南亚热带低纬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17.4℃,年降水量1200毫米。境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茶叶、畜牧产品、核桃、烤烟、白花木瓜、水果、药材。资源丰富,蕴藏着煤、铅、锌、铜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全乡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5%,总耕地面2.62万亩,其中水田1.12万亩,旱地1.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全乡共辖6个村民委员会,79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5178户农户,21226人,其中农业人口20683人,占总人口的97.2%。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8357.9吨,农民人均生产粮食40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72公斤。全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茶叶、烤烟、泡核桃、蔬菜、建筑建材、畜牧业。农村经济纯收入1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4.6元。

二、“青山绿水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天蓝、水清、地绿、景美、民富的“青山绿水工程”是退耕还林与扶贫式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培植财源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保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良好机遇,始终坚持“治水改土兴佤乡”的战略,依托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建设,抓好“三线”(勐—忙保垭口,勐汞—钻山洞公路,勐汞—忙丙垭口公路)、“两河”(勐汞河,红山河)的退耕和治理,全乡共完成退耕还林7717.1亩,占任务7154.9亩107.86%;完成植树造林11217亩,占任务112%;完成沼气池建设367口,占任务300口的122.33%;四旁义务植树完成14.01万株,占任务13万株的107.77%;森林火灾控制率达100%;完成高优生态茶园建设2721亩,占任务2500亩的108.8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平方公里。通过组织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使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全乡人均1亩经济林果园,1亩基本农田地、2亩以上林地,实现人均增收50元;实现绿色通道3条25公里,治理河道2条,改善基本农田地建设1500亩,使全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

(一)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全面完成了以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为主的退耕还林工程。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财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按照“集中连片,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搞好种苗供应,规范工程管理,强化检查监督,在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区涉及的勐汞、大草坝两个村委会实施退耕还林。

一是认真组织工程的实施。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工程建设是临沧地区2002年18个项目31个工程之一,是2002年永德县七大工程之一,是县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勐汞片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围绕“青山绿水工程”实施,结合我乡“东烟西茶”的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的政策,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治理”的原则和“各方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攻坚、共创精品、各论其功”的要求组织实施,乡党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合力攻坚,认真组织实施这一重点工程。勐汞乡园区建设涉及2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535户。全乡规划经营面积7154.9亩,于2002年3月14日开工建设至2003年9月20日全面结束,共完成退耕还林7717.1亩,完成任务的107.86%,其中:荒山造林3458亩,退耕地4259.1亩。主要实施高优生态茶园2721亩、泡核桃1570亩、高优生态茶园间种雪梨1000亩。分年度完成情况:(1)2002年完成封山育林1135亩;退耕地1686.1亩,退耕还林2586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完成1221亩,泡核桃465.1亩,茶园间种雪梨1000亩,荒山造林865亩。(2)2003年,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建设任务完成5163亩,其中:完成西南桦树种荒山造林2593亩,退耕地2570亩,主要实施泡核桃1070亩,高优生态茶园1500亩。

二是严把苗木供应和质量关。在造林过程中,严格按作业设计要求,落实退耕农户,完善林地管护制度,配套基础设施,抓好种苗供应,把好“栽植关”,提高造林质量。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如期顺利进行,在苗木供应方面,遵循种苗先行的原则,确保苗木供应到位。对2002、2003年万亩经济林果园退耕还林苗木的供应,严禁弱苗、病苗和等外苗上山造林。

三是认真落实政策兑现。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落实林地权属,将国家粮食补助、现金补助和种苗补助政策兑现到户。在确保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做到“住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为政策兑现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严把“验收关”。定期不定期对退耕还林区造林质量和苗木成活率进核查。经县、乡核查组和省林业厅检查组核查,勐汞佤族乡退耕还林区苗木成活率达87%,对达不到退耕还林要求的地块,限期进行补植补造,共补植茶苗28万株,核桃1.5万株,确保了退耕还林区造林的质量。

五是切实搞好工程后续管理。通过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后续管理,乡上成立了退耕还林实施管理细则,村上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护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小组长,并制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管理措施,加强完善了村规民约管理制度,村委会与退耕农户签订管理责任书,抽调了15个村民代表专门管理退耕地和育林地,受益农户每年以百分比付给看护人。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后续管理工作得到保障。

(二)改善生态,切实抓好了勐汞小流域综合治理。

勐汞乡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两年来,勐汞乡把水利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小流域治理上,按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共完成总投资129万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5件,投入劳动积累工1.2万个,完成高标台地400亩,完成退耕还林种植高原雪梨1000亩,封禁1383亩,架设管网6公里,修建6道拦沙坝,新建18个蓄水池,改善灌溉面积0.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0.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解决了210人,25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三)加大对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推进以路边、河边、沟边为主的“三边”工程。

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推进“三边”工程建设。一是认真实施好路边工程。对辖区羊勐线183.3km—203km的19.7公里省道,勐汞粮管所至忙保垭口5.3公里弹石路两旁,按照“前花后树”的原则,进行了绿化,共种植福建细叶榕2600多株,三角梅1100多株,同时对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的园区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圆满完成了勐汞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对重点沟渠、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段、沟渠,采取生物措施进行了自然退耕,沿河、沿沟大量种植柳树和和竹子;对水毁严重的地段采取工程措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境内几条重点沟、勐汞河、红山河等两条小河沿岸已种植成排柳树,切实改善沿岸生态环境。

(四)以“三村”工程为重点,抓好农村能源工程。

按照地委关于全面实施“三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向上、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新农村为目标,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推进农村能源工程建设。一是抓好沼气池建设。以勐汞村为重点,充分发动群众,加大沼气池推广力度。每口沼气池在县林业局补助500元材料费以外,乡党委、政府拿出100元钱,鼓励群众大干沼气池建设,通过全乡上下共同努力,现已累计建成使用沼气池367口。二是加大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乡村电网建设,扩大生活电的使用面;大力推广太阳能,加大薪碳林的种植力度,共完成薪碳林种植3000亩。三是大力推广节能灶。在大草坝、钻山洞、松林大力推广节能灶,共推广节能灶423眼。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的压力,逐步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改善了生态。

(五)加强管理,切实推进生态保护工程。

一是封山育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理,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放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森林管理实施条例》及村规民约的有关规定严格处理,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鱼塘后山2000亩森林,勐汞粮店至青松公路沿线,大山头和大草坝、钻山洞后山被列为森林封禁治理区,禁止放牧和砍伐,使封山育林区1.5万亩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217.1亩,四旁义务植树14.1万株,封山育林8400亩。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林政管理。加强对各种林业违法案件的查处,特别加大对重点清理查处乱占土地,毁林开垦,乱砍乱伐,乱捕获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加强木材林副产品采集运输,加强经营等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木柴上市,减少生产生活用柴,砖瓦灰窖一律禁止用柴,发现一家关闭一家,杜绝乱砍滥伐行为的发生。三是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做到“早贯彻,早落实,早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消防条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认真落实齐抓共管的护林防火责任制,切实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火。两年来全乡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森林火灾。

三、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的做法及经验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全县青山绿水工作会议后,挂钩领导县委书记周洪胜同志多次深入勐汞,检查指导我乡青山绿水工程建设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四班子联席会,对青山绿水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青山绿水工程的各项工作,按照“领导重视、决策科学,责任落实,工作到位”的总体要求,把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是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综合办、财政、农经、农业、司法、宣传、民政、国土、教育、统计、计生等有关站所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村深入实施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领导和站所分片挂钩制。乡四班子领导和对应的站所分别挂钩联系到6个村委会的主要河流、沟渠、道路,林地,明确责任,责任到人。三是加强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乡党委、政府抽调了四班子领导为组长的青山绿水工程调查组,对全乡的大小沟渠、河流、道路、林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制定了要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契机,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道路进行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

(二)宣传到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青山绿水工程

青山绿水工程不仅要通过各级各部门合力攻坚、齐抓共管,而且还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实施好、建设好。为切实加强对青山绿水工程建设工作的宣传,加深群众青山绿水工程以及对青山绿水工程建设工作支持,一是乡党委、政府抽调得力的工作队员,深入各村、组,召开干部群众会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我县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使各项具体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了广泛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青山绿水工程建设上来。二是利用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青山绿水工程各项配套措施。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每一个农户都充分了解应享受的政策、权益和应承担的责任,提高了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在全乡上下形成加快发展,保护生态,大力实施青山绿工程的良好氛围。

(三)措施得力,责任落实。

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根据“青山绿水工程”的实施方案,把任务具体分解的各村、各站所,并指定专人负责,要求各村、站所严格按照乡上要求组织实施。同时,乡党委、政府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实施青山绿水工程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在青山绿水工程建设中制定了领导分片责任制和工作队员奖惩制度,正科级领导每人扣工资400元,副科级领导干部每人扣300元,工作队员每人扣200元,村干部每人扣100元作为实施青山绿水工程的风险金。

(四)突出生态建设这个重点,实现青山绿水工程五结合。

乡党委、政府在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中,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按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集中精力,切实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做好五个结合,一是青山绿水工程与万亩经济林果园建设;二是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治理好勐汞河、红山河流域,促进水土保持,保护好水资源,推动农业水利化。三是与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四与退耕还林相结合。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耕地连片建设的高优生态茶园及林果园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五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配套村社及林区道路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实施青山绿水过程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注重自身发展,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取而代之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在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以高优生态茶园、泡核桃、高原雪梨为主的经济林果,在荒山造林、“三边”绿化和四旁植树中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羸”,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勐汞佤族乡的“青山绿水”工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我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乡,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对资源的保护与永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保护生态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掠夺性砍伐森林的现象,保护生态任重而道远;二是财政困难,投入资金不足,很多项目难以立项,制约着整个生态建设工程的快速推进;三是在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还有一定差距。青山绿水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虽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举全乡之力,真抓实干,在巩固好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推进“青山绿水工程”建设新进程。

一是要全面贯彻中央、省、地、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作风,把“青山绿水”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性地抓好。

二是着力抓好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造林绿化工程。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观念,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不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强鸣凤山万亩经济林果园的后续管理,实施好“三边”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

三是切实推进以农村户用沼气为主体的农村能源建设。立足乡情,迅速行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年内力争完成县上下达的能源建设任务。

绿水范文篇6

“银苍玉洱”重现如画风景

才村是云南大理洱海边的一个村庄,“村民”美国人巴瑞家的小院就在洱海边。一年前,巴瑞带着妻儿来到这里,风景如画的洱海,碧蓝、清澈、宽阔的水面,让他和家人再也不想离开。就在巴瑞家旁边,一户台湾人开的酒吧“香草花园”即将营业,才村有好几户这样的“外来村民”,有的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以“银苍玉洱”闻名的云南洱海因工农业发展,水质曾从二类降到了四类,并两次暴发蓝藻。为保护洱海,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湖区农村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大力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技术和沼气池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2003年到2006年,大理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63.7万亩,共减少氮磷施用量1.2万多吨。大理还对洱海海拔1974米以下、总面积1.2万多亩的滩地实施退田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几年来投资10多亿元实施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保护了洱海的清澈。2004年至2006年洱海水质连续3年恢复到总体达到并保持三类,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质有3个月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行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迅速上升。2005年我国生活消费消耗的能源总量达5.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2006年这一数字又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正式启动。科技部公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挑选出36种简单可操作的“绿色”生活方式,号召人们举手之劳为节能减排出力。如今,便装开会、公交出行、反对过度包装等节能减排措施已进入普通人生活,而工业节能减排早已大规模展开。

首钢投资667亿元,从首都北京迁移到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建970万吨钢能力,同时压缩河北省相同规模落后的钢铁生产能力,从而揭开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项节能减排项目。据统计,首钢在搬迁项目建成后,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固体废物零排放。吨钢能耗649千克标煤、耗水3.84立方米,水循环率97.5%,吨钢粉尘排放量0.3千克、二氧化硫排放量0.25千克,这些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项目设计先进,国家已将曹妃甸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国为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首钢节能减排只是全国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这一约束性指标,中国多个行业开始大规模节能减排。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今年前9个月中国已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小火电机组250多台、装机容量903万千瓦,已完成今年关停任务的90%。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也相继淘汰落后产能,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国家发改委还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这一千家重点企业年耗能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三分之一,预计“十一五”末这些企业将节能1亿吨标准煤,2006年已实现节约2000万吨。

绿水范文篇7

关键词:“两山”理论;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的生态发展思想是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前的理论研究热点。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良好的自然生态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十分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之中。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1]。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之一。

1“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

认识的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它们之间关系的辩证发展经过大体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个时期。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以效益优先,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索取资源,过度开发,比如东北大兴安岭的几百年的原木满山遍野地被砍伐,导致其森林资源锐减,后续资源补充乏力。由森林覆盖的减少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污染环境等,再加上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利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已经明显露出弊端。改革开放以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认识到再不重视资源环境将付出惨重代价,所以提出在经济建设中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金山银山”,也要环境和谐即保住绿水青山。但是随着几十年来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显升温激化,国家已逐渐认识到保护资源刻不容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等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不仅要保护资源环境,更是要让“绿水青山”的资源环境成为一种生产力,生态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生产力

“绿水青山”是自然生产力,简称“自然力”。“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原生形态,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人们最初依靠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资源才能存活,利用自然的馈赠,我们称其为“自然力”。人类是在大自然的庇护下,同时也在与各种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从始至终都与自然不可分割,并且利用“自然力”进行自身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一种天然的“自然力”、一种天然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3]。“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改造自然。这种情况下生产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无限制地对物质的占有。这时人类成功地将自然力转化为“金山银山”,即社会发展的“力”。但是,自然界的资源拥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是无限的,无法永远满足人类的无限度的开发,一旦资源开发达到一个自然可以承受的临界点,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必然爆发。自然界开始进行疯狂地反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异常紧张,事实上,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也在吞食着自己造成的恶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自然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自然就是破坏生产力。“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供“自然力”,它是一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最初资源,是潜在的经济能源。“金山银山”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物质成果,是社会物质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基础上得到的发展成就。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发展形态———生态生产力。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就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了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沙尘暴、雾霾(PM2.5)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人民生活的大环境,才能使生产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人类健康发展。生态民生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生态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发展理论创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社会就会生产乏力、生活困苦。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正常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社会建设方方面面的各项事业的小康。是包括不落下一个人的小康,“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则,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前提。在传统工业文明的视野中,人自以为是至高无上的,为了人的存在,人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改造、征服,这样生态环境恶化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而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过分强调其主体能力,也不能无限夸大人类对自然的主宰性,而是应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适当约束和限制自己的需求,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应把对自然的损害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目标。

4生态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

4.1生态经济是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产物,生态经济就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生态经济学领域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发展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气候异常、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为导向开展经济工作,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技术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先进技术武装农业,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水平。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发展布局,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和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遏制住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趋势;抓住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和改造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其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鼓励发展低能耗、轻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使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特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物质能量循环路径是“资源———产品———废物”。因此,按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破坏资源环境的代价就越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就越不足。循环经济能通过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结合,用最低的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因此,我们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按照资源再利用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投入、低消耗、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坚持低污染和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绿水青山”指良好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等植被覆盖率高,生活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等,良好的环境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发展需要的动力。“金山银山”代表物质财富,人来创造的巨大的经济实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就蕴含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生态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精准概括。4.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保障。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6]。生态文明的各项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的效果和成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方法、建设成效等方面要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离不开制度建设。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政府和人民能够及时了解制度落实的情况,形成各部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不科学、不合理和错误的问题发生,才能更好落实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使生态经济建设呈现健康、有序的状态。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经济效益一直是首要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样,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滞后且发展缓慢。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依靠高消耗、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造成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态素质也远远达不到文明的程度。各地的经济部门是受重视的‘热门’,而环保部门却是‘冷水衙门’,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制约机制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某些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引发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因此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而言,就是要健全自然资源制度,完善产权和管理权、使用权等,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主体功能区的定位等都要有明确的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的过度使用、过度污染具有相应的限制性惩罚性的措施。另外,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污染环境的水和气体等污染物排放的严格监管制度,监管部门能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在我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几年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取得了明显成绩,生态经济的发展也初显成效。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都在稳步推进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改善民生、全面脱贫,那么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尽管如此,我们也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要构建生态经济模式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真正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谈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2016-03-03)[2018-01-09].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绿水范文篇8

关键词:新时代;“两山”理论;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和国家前途未来的千年大计。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此,习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扎根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生态建设的“指挥棒”。新时代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和损害,研究“两山”理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05年,习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至今的十几年间,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习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这一理念,使其不断拓展和深化,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2005年8月15日,习考察了安吉天荒坪镇余村,在之后的座谈会上,当地村干部向习介绍了其关停污染产业、发展地区特色,将自然环境转化成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习对此褒扬,并指出,“以前我们总说,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但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最初表述。2006年3月8日,习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上升三个台阶。第一阶段属于初级认知,这一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基本上不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第二阶段认知上了一个台阶,认为在获取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三阶段达到科学认知,认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们种的树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摇钱树,生态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习对“两山”之间关系的三个阶段的阐释,深刻表现其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开始的一味利用征服自然到逐渐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在重要场合对“两山”理论进行深刻阐释。2013年9月,习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这是习对“两山”理论的一次经典、系统的阐释。这一阐释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没有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便变成“纸上谈兵”。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事业,所以不能“竭泽而渔”,既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也要关注后代人的长远利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保护生态本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习曾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继承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认为自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在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真正将生态环境转化成生产力。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式写进中央文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生成后随实践的推进其内涵不断深化。2016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2016年3月10日,习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没有替代品的,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与生命同等重要地位,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2017年10月18日,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018年7月7日,习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愿与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逐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向世界。2018年9月25~28日,习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他同时指出,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落实到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了“两山”理论。

二、“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

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和自然矛盾初步显现的年代,在资本逻辑下,人对自然的态度只有单纯的利用并征服自然。而马克思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提出了超出自己时代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这是“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一)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人与自然,孰先孰后”就像“物质和意识谁具有第一性”一样,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与先前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立场。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虽然承认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但这种过程却是在观念中完成,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超越黑格尔,把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是先与人的第一性存在物。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具有科学性,但由于他浅尝辄止,没有将自己的这种自然观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所以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孰先孰后”的认识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扬弃。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且对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充分表现出自己坚定地唯物主义立场,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自然第一性,人类第二性”。(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无论人类如何进化、时代怎样发展,人都要靠自然界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必然要依赖于不需要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水分、土壤等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离开自然界提供的生活生产资料,人类劳动就变成纸上谈兵。(三)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人在自然界的各种谋生存与发展的活动,都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先在性,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时,可以先深入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然后将自然转化成生产力,自然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李嘉图学派解体时提出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资源是一种无需付费的自然力,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一定要适度,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能把自己的这种行为当作是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过分陶醉,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根本上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具有统一性。

三、“两山”理论的践行路径

绿水范文篇9

(一)纳入计划

将生态村建设工作纳入绿水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态村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设施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引导扶持农业经营公司的发展,上大农业深加工项目,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推进各类产业化、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建设沿路高效农业经济带,形成精品工程密集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

优化工业结构,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工业。

推进新农村进程,在1-2年内,绿水村率先达到部级生态村标准。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并重,重点开发新区,整治老区,美化住宅小区,在3-5年内,把绿水村建成生态大村。

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村境天然林实施全面封育。地面水、大气环境质量保持一级标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搞好绿化,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2、效益阶段。

把绿水村建成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生态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领导

1、加强对生态村示范建设的领导。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工程量大,因此,乡成立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委会支部书记、主任为成员,绿水村也成立了创建部级生态村工作办公室,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并聘请相关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顾问。

2、进行生态示范建设和示范研究。乡组织绿水村召开全体生态村创建动员会,在技术上对村组和生态户的生态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在设计、研究等方面进行一条龙服务。

(三)科技兴村

1、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根据规划中的高新科技项目、高新产品及产业,具有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在实施中,严格把关,对生态型项目采取相应的鼓励、扶持、保护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到绿水村兴办各类企业。

2、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的生态型企业。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有重点的引进并建立一批高新技术的生态型企业,围绕规划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新型生态农业框架。

绿水范文篇10

1.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能正确回答课后的问题,了解鹅几个方面的特点。

3.认识一个新偏旁,绞丝旁。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图,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能正确回答课后的问题,了解鹅几个方面的特点。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及其中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古诗及本首诗。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首古诗。古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国最早的古诗写于三千多年以前。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是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一位叫骆宾王的人,在7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去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鹅让他作诗,他出口作出了这首诗。因此人们夸赞他是“神童”。

2.古诗是用文言词语写的,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用词不一样,写法也有一定的规定。我们今天来学这首古诗,板书:鹅。

(二)看拼音读课文,记住生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读准音,扫清读文障碍。

q&

xi4ng

f*

zh2ng

b#

3.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鹅毛红清

(三)读懂课文,理解古诗及句中词语的意思。

1.读第1句。告诉学生前面两行是第1句。

(1)读第1句,注意逗号停顿。

这—行为什么连续写了三个“鹅”字?(小作者看到鹅在水中游,非常喜爱它,连续地说出三个“鹅”字来)

读出小作者对鹅的喜爱。(练读)

(2)读第二行,说你们看见过鹅叫时的样子吗?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读读诗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用5个字就写出来的。(读第二行)

①理解词语意思。师述:“项”在这里指的是脖子。看看图,说说“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曲是弯的意思)“曲项”呢?(弯着脖子)“歌”是什么意思?(把鹅叫形容在唱歌)

②理解诗句意思,问:鹅叫的时候,喜欢怎样?(仰着头叫)问: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的?(弯着脖子)问:鹅叫的时候是弯着脖子,仰着头,高声地叫。我们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出鹅叫时的样子的。读第二行诗句。

曲项/向天歌。

2.读第2句。想想这两行是讲鹅在哪方面的特点。

(1)读第一行,看图。同桌讨论,“白毛”指的是什么?“浮绿水”中的“浮”什么意思?“绿水”是指什么说的?(①“白毛”指鹅的雪白的羽毛。②浮是在水面漂浮。③“绿水”指清澈、碧绿的池水。想想大白鹅漂浮在绿水上美丽的样子,读读诗句)

(2)讲讲“白毛浮绿水”的意思。(鹅的羽毛洁白,它浮在绿水上面,多美啊)

(3)读第二行,看图,自己说说:“红掌”指什么说的?“拨”在诗句中当什么讲?(①红掌是说鹅的脚掌是红色的。②“拨”在诗句中是划动的意思)

讲一讲鹅是怎样游水的?(红色的脚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碧绿的池水)

(3)读第2句诗句。讲讲诗句的意思。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读这两行诗句时,要进行想象,体会出这首诗怎样写得有声有色。(结合插图)

可以这样想:鹅一身羽毛洁白,浮在绿水上面,水清澈得可以看见鹅的红红的脚掌正在轻轻地拨着水。这羽毛的白色,池水的绿色,脚掌的红色,白、绿、红三种颜色相互映衬,多么美丽。

这首诗写得有声(向天歌),有色(白毛、绿水、红掌)。

3.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顺序,写的时候也要按顺序写。

这首古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先是指点着鹅说,接着又说鹅的脖子弯曲着朝天叫的样子,然后说鹅的全身洁白的羽毛,最后说鹅的红色的脚掌拨水的样子。

4.要学会读古诗。

要边读边想鹅的可爱,看课文插图,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诗句构成的美丽的图画。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4~5人),读后评议。

(2)自己讲讲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小结。师述:这首诗前两行写出鹅叫时的样子,后两行讲了鹅在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游水动作。我们一起读出鹅在水中浮游时的欢快情景。(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一个新偏旁,绞丝旁。学会4个生字。

(二)能在田字格里规范地书写生字。

(三)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生字卡片:鹅毛红清

(二)学会4个生字。

1.鹅。6,读准音。

(1)识记字形。自学按什么方法记。(按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我”字,右边鸟字旁)避免学生把左右记混,可以谜语形式出现:“我的鸟”打个字,是什么字?

(2)理解词义:鹅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家禽,比鸭子大,脖子长,脚上有蹼,能游水。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

2.毛,m2o,拼读音节,读词语:白毛。

(1)识记字形。指名说。(用数笔画方法记字形:m2o毛,第一笔平撇“”,第二笔横“”,第三笔长横“”,第四笔竖弯钩“毛”。一共4笔)

(2)口头组词语,加深理解字义。

羽毛毛皮毛衣毛毛雨毛驴

3.红,h$ng,拼读音节,读词语:红掌。

(1)认识新偏旁,纟:绞丝旁。笔顺是:撇折(),撇折(),提(纟),一共3笔。

(2)识记字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红”字:自己说说,指名回答(h$nag红,用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绞丝旁,右边“工”字,红掌的“红”)

4.清,q9ng,拼读音节,读词语:清波。

(1)识记字形。自己练习说方法。指名说(q9ng清,用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青”字,清波的清)

(2)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清波清水清洁清静清新分清

(三)指导书写。

1.鹅。

(1)整体位置:左右相等。

(2)部件位置:“我”字中的横、斜钩、撇、点四笔压竖中线,横起笔压横中线,写斜横,“鸟”字最后一画横从竖中线起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学生独立看田字格字帖写。

2.毛。

(1)整体位置:上紧下松。

(2)笔画位置:第一笔横撇在上半格中间。第二笔横,起笔压横中线向右上写斜横。第三笔大横,从左下格起笔,写斜横到横中线。第四笔竖弯钩,压竖中线到下半格中间写弯,过右下格中点右边写钩。

(3)教师带写,毛字很易写歪,因此要一笔一笔带好,学生仿写字头。

(4)看田字格范字独立书写。

3.红。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纹丝旁第一笔撇折从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三分之一起笔,折到横中线。第三笔撇折靠近竖中线,斜对第一笔起笔,撇的长短与第一笔相同写折,第三笔提,对齐第一笔折起笔与第二笔折平行上提,与折对齐收笔。右边“工”字,第一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压竖中线起笔,第三笔大横,占下半格中间,从左下格纹丝旁第三笔提下起笔,平写横,到离右边线三分之一处收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学生独立写。

4.清。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三点水三个笔画是弧形,(略)“清”写法同独体字“青”(略)(3)(4)略。

(四)指导背诵课文。用问答式练习背诵。

1.小作者指着鹅说什么?鹅是怎样叫的?(背第1句)

2.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颜色的水面上?(背第三行)

3.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怎样在水上游动?(背第四行)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五)巩固练习。

1.背诵全诗。

2.读词语。

红日红星红灯红花火红

清水青草鸟毛白鹅毛竹

3.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