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3:29:05

洛可可范文篇1

洛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世纪,洛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洛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洛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洛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洛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多采用娇嫩明快的色调和富有光泽的色彩,并且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如墙面粉刷,多用白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等浅色调,线脚多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由于在装饰上过于繁缛花巧,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格调显示出过浓的脂粉气。

洛可可家具

洛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纤巧的格调在洛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沙发靠背、扶手、画框大都采用细致典雅的雕花,椅背的顶梁有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旋涡纹的精巧结合。洛可可家具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青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讲究精致繁琐,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的家具,构成了洛可可风格时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洛可可绘画

“洛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教化思想,此时的艺术理想由雄伟转向了愉悦,享乐的世俗生活和欢愉的爱情是洛可可绘画的主题。特别是青年男女爱情的风流韵事成为广泛的题材,洛可可绘画讲求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甚至追求形象肉感和性感描写,即使是男人肖像也带有女性化的纤柔。画家华多以轻柔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在画面中渲染出一种如梦的境界,以此来衬托动作优雅、绮罗遍身的男女们。这些男女们虽在远离尘世的仙境中野餐,谈情说爱,尽情地安逸享乐,然而甜美中却浸有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种“夕阳无限好”的意味,使华多避免了浅薄的思想而超越了其它洛可可画家。洛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效果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无忧无虑、奢华萎靡时代的诠释者。

洛可可服饰

洛可可范文篇2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中国风;蓬巴杜夫人

一、时代背景——狂热的中国情结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之而诞生了被称为艳情艺术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时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绞刑架为止。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体特征给人留下浪漫愉快、轻柔优美的印象。中国热的兴起和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纽带的传教士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的文化经典如《春秋》、《礼记》等的部分章节甚至全书被介绍到了法国,中国的特产如丝稠、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进法国。

一场中国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升温,诞生于此时的“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的反映。

灿烂的东方文化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单纯的向往,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都崇尚至极,例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化,他曾称赞中国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

在约翰·谢布贝尔的《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中有这么一段话:“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墙上贴着中国墙纸,图案满纸,却无一摩写天然……房间的几面墙上,中国情调的小壁架托着呲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瓷狮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黄铜箔片被漆成了绿色,就像阿卡狄亚的情侣们—样在树阴下躺着。不仅如此,对中式建筑之爱变得如此泛滥.以至于如今当猎狐者们跳着追捕猎物时,如果把他们的腿弄折的篱笆不是依东方情调到处都插着小截小截的木桩的话,他们都会觉得腿断得太冤了……如今中国情调在是如此大为盛行,就连哑剧中的小丑也不得不从中国情调的场景和人物中找噱头。”这些描绘真实记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情调的痴迷可谓达到了一种疯狂的“迷信”程度。而这种疯狂的迷恋也推动了中国风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

二、法王情妇的审美趣味——“路易十五式”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18世纪法国的皇帝,他对艺术的审美喜好和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那一时期的画坛风格:宫廷画是为皇亲贵胄和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宫廷画的发展必以这一阶级的喜好为风向标。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是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期,所以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路易十五(1710—1774)五岁继承王位,在位近六十年。路易十五的宫廷生活极尽奢华,而他本人生性风流:虽与玛丽皇后育有十个儿女,却拥有许多情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洛可可母亲”的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蓬巴杜夫人的促进。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与国王相识后,被封为侯爵夫人。蓬巴杜夫人以其美貌和才情闻名于世,后人对于她的记载的篇幅远比路易十五的正牌皇后玛丽要多的多,以她命名的有发型、服饰、甚至颜色和瓷器等。她对时尚的感知能力使得当时一大批的显贵和宫廷命妇视其为“时尚偶像”,并纷纷效仿。作为路易十五情妇的蓬巴杜夫人是宫廷的真正女主人,她聪明、谦逊并十分会取悦显贵,赢得了皇后的好感,加之路易十五对她宠爱有加,使得蓬巴杜夫人在凡尔赛宫不但慢慢立足了脚,并且通过影响国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法国。她的审美趣味更是左右着当时宫廷画的走向,娇柔、美丽的风情女子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作品多轻快愉悦、暧昧艳丽,一改往日宗教题材的沉重深刻,使得绘画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上有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也不免有些虚华轻浮、矫揉造作。

蓬巴杜夫人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缜密的心思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使得洛可可风格分外柔美媚人。而且,她还是广为人知的文学艺术赞助人,伏尔泰、狄德罗都受到过她的照顾。她还资助过大量的宫廷艺术家,为世人所知的是洛可可画家布歇和让·马里·法尔康涅。当时喜欢奢华风格的贵族大有人在,而蓬巴杜夫人正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才会在贵族中引起“共鸣”。也可以说,当时贵族们普遍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原指用石块和贝壳装饰庭园,后引申为洛可可式布置或装饰,常见于室内设计、绘画、建筑和雕塑。“洛可可风格”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纯朴、想象;以及含蓄典雅、质朴等东方古典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它从中国吸收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飘逸轻柔和自然天成的态度。洛可可画家作品中,保留传统写实主义基本特点,也包含了华丽、飘渺、甜蜜的暧昧情调,且带有东方色彩的超乎世外、柔美清逸的情怀,迎合了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弗拉戈纳的《秋千》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他大胆的描写了上流社会三角恋的主题。画面色彩轻柔愉快,这是一幅奇妙的花园景色,身着华丽的蔷薇色衣裙的女子看起来天真又成熟,她坐在高高荡起的秋千之上尽情的卖弄风情。她毫不在意地翘起脚来让她的宽大裙摆飘舞,显得十分轻佻。据说为她推秋千的是比她大四十岁的富有的丈夫,而躲在前面树丛中偷看的小伙子就是订画者:著名的银行家桑·朱理昂。年轻女子踢出的鞋子,是对着小爱神的雕像还是藏身于树丛的男子呢?不管怎样,画中的暧昧之情流露无疑。显然,订画者是有意炫耀这段爱情经历,而这有意的“炫耀”也正是18世纪世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荒淫无度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奢华轻柔的洛可可风格后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其超越时代的魅力。那些幸存的艺术珍品,至今还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洛可可风格在当今社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许多以此为灵感的设计备受大众喜爱,使其焕发生机以另一种形式又走上了时尚的舞台。

三、“中国热”缘何盛行

在洛可可时代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时尚,那时的人们为了学习中国,连说话都要装模做样的用自以为“天国”的腔调来讲;凡尔赛宫里,一些贵族男女身穿中国服装、面具参加化妆舞会;不懂中国喝茶礼节的人会自觉羞愧,他们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法国人为何如此崇拜中国艺术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是在统治者提倡支持下,洛可可艺术家为了迎合上层人物享乐的情趣,结合时下盛行的元素把东方的情调和艺术形式融于绘画作品、建筑、室内设计、装饰之中。以画家布歇为例,他特别喜爱收集东方工艺品,并且为皇家织毯场设计过一套9幅的中国主题的壁毯,路易十五曾于1746年将这套壁毯赠予中国乾隆皇帝。《城中谣》中有这样的描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号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3]可见以皇帝趣味为中心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喜好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所以,和路易十五有着的亲密关系的蓬巴杜夫人,左右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味,促进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也就不难想象了。

其二、由于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当时许多欧洲社会学家和知识分子并未亲身到过中国,他们通过想象为民众编造出了一个神秘的理想国度。所以中国文化艺术在法国人的眼中的极高身价,也有赖于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伏尔泰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中国)已有了高度的文明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促进了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关系,进而导致整个欧洲“中国热”的盛行。

洛可可风格绘画是在吸收了他国的灿烂文化同时结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度奢华、繁琐装饰趣味与十八世纪的清代宫廷趣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两个同处于封建王朝即将结束时期的东西方帝国的相似之处。作为路易十五时代法国贵族阶层情调的写照,它的暧昧艳丽、浮华虚幻、快乐轻佻真实注解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酒色生活。正因如此,它被那一时代法国宫廷深深喜爱并推上了至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程世刚.“洛可可风格”在法国[J].艺术.2010

洛可可范文篇3

关键词:洛可可;红木家具;风格

红木家具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在发展中主要以明代中式家具、清代广式家具、民国海派家具最为闻名。而在现代,红木家具主要以古代高仿、中西合璧、新中式等几个概念进行家具的制作。设计师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体现出红木家具的优越性,不断完成红木家具的历史过渡。因此,洛可可风格对中式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设计,成为设计师们应深思的问题。

1清朝广式家具与西方洛可可风格家具的内涵

清朝广式家具的兴盛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它主要是指随着大批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艺术、工艺制品等极具西方特色的商品带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中式家具受其影响,形成的具有中西风格的家具。据史书记载,因为广州地区处于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为深重,因此,这种家具风格又称作广式风格[2]。从广式风格的家具应用一开始就一直受到当时的中国贵族的青睐,在当时中国的家具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洛可可风格是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只是用于宫殿的内饰上,后来这种艺术风格受到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逐渐的风靡整个欧洲。洛可可风格的主要特点在于线条流畅、纹饰丰富,极其注重家具在应用的中体验者的舒适度,让家具、建筑变得更为柔和。

2清朝广式家具受西方洛可可风格家具影响的原因

2.1文化原因。从满清皇帝康熙在1685年取消海禁,向所有国家开放贸易时开始。人们就被西洋精致灵巧的,如,手表、钟表、眼镜等商品所吸引。西方文化的传入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3]。17世纪中叶,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教堂在广州、上海等地大规模的兴建起来,西洋建筑的建筑风格也在当初轰动一时,很多中国人纷纷效仿,将西方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中式的建筑中来,西洋家具的盛行,也为中式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2观念原因。18世纪时,随着清王朝的不断强大,皇室贵族纷纷开始建造华丽的宫肆庭院。因此,督办官员将西方建筑精致华丽的风格融入到中式的建筑与家具中。当时的西方社会正是洛可可家具风格风靡一时的时期,而洛可可的风格又符合中国贵族们对富丽堂皇的家装效果的追求。因此,在清代的广式家具应运而生。

3洛可可风格对中式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

3.1题材影响。红木家具在设计上吸收了洛可可风格,在家具中添加流线条的元素,以模仿贝壳、流水的线条为主,更加强调使用的舒适度和美感,在质量上也朝着轻便的方向进行调整。打破中式建筑中固有的对称的视觉格局,在制作中注重层次的设计。例如,制作红木椅子时,可以把植物世界作为家具的创意灵感,打造错落有致、交叉式的浮雕纹饰,在外型上,可以更加大胆浮夸一些,将装饰与椅子整体的结构结合起来。在制作中要领悟到洛可可风格浪漫、活泼的风格特征,在家具中进行一些碎花的设计,让整个椅子看起来更加灵动。在针对梳妆台这类的女性家具的制作时,要结合女性对于家具的需求,在家具中增加神话、优雅的元素。3.2造型影响。在造型上,虽然在家具风格上有洛可可风格的影子,但是红木家具的造型设计还是主要以中式风格为主。在家具的制作中主要以浮雕、透雕和镶嵌理石的手法为主,当使用者对家具的纹饰要求较为华丽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玉石、宝石、牙骨等材质进行雕刻。虽然在制作手法上与洛可可风格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在观赏性上,中式红木家具却与西方洛可可家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镶嵌也是广式红木家具的一大特点之一,经常有人笑称,一见到如此精美的镶嵌技术,十有八九是广式家具。例如,贵妃床的制作,以传统的中式风格为主,在靠背处通过镶嵌红白分明、纹理清晰的红根石,使贵妃床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美感,在扶手处也用红根石进行雕刻。更是结合了洛可可的家具风格,着重对贵妃床的四角进行雕刻与加工,让贵妃床在细节之处无一不精致。3.3图案影响。现在很多中式红木家具在花纹的选择上主要以西方的花纹为主,用西方建筑或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向日葵的花纹,来替代中式传统的牡丹、梅花、海棠等花纹,取“蒸蒸日上”的寓意。例如,中式红木家具中的红木靠椅,在进行图案的雕刻时,转变了传统中式家具中手把的形状,将灵芝的植物形象应用在手把中,增加了舒适度,将椅子靠背进行坡度设计,以海棠等花纹装饰,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

4结论

洛可可风格对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在激发中式家具在发展中的新活力、中式红木家具在市场的发展中不断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式家具自我完善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洛可可风格对红木家具在造型、图案、题材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洛可可风格对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才能使红木家具自身更好的发展,推陈出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中式红木家具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龙如月,傅桂涛.探究明式家具装饰纹样对西方古典家具设计的影响[J].设计,2016(21):114~115.

[2]刘敏,张东园.洛可可家具艺术风格对清代广式家具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5(6):128.

洛可可范文篇4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中国风蓬巴杜夫人

一、时代背景——狂热的中国情结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之而诞生了被称为艳情艺术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时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绞刑架为止。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体特征给人留下浪漫愉快、轻柔优美的印象。中国热的兴起和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纽带的传教士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的文化经典如《春秋》、《礼记》等的部分章节甚至全书被介绍到了法国,中国的特产如丝稠、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进法国。[1]一场中国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升温,诞生于此时的“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的反映。

灿烂的东方文化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单纯的向往,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都崇尚至极,例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化,他曾称赞中国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2]

在约翰.谢布贝尔的《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中有这么一段话:“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墙上贴着中国墙纸,图案满纸,却无一摩写天然……房间的几面墙上,中国情调的小壁架托着呲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瓷狮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黄铜箔片被漆成了绿色,就像阿卡狄亚的情侣们—样在树阴下躺着。不仅如此,对中式建筑之爱变得如此泛滥.以至于如今当猎狐者们跳着追捕猎物时,如果把他们的腿弄折的篱笆不是依东方情调到处都插着小截小截的木桩的话,他们都会觉得腿断得太冤了……如今中国情调在是如此大为盛行,就连哑剧中的小丑也不得不从中国情调的场景和人物中找噱头。”这些描绘真实记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情调的痴迷可谓达到了一种疯狂的“迷信”程度。而这种疯狂的迷恋也推动了中国风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

二、法王情妇的审美趣味——“路易十五式”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18世纪法国的皇帝,他对艺术的审美喜好和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那一时期的画坛风格:宫廷画是为皇亲贵胄和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宫廷画的发展必以这一阶级的喜好为风向标。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是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期,所以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路易十五(1710—1774)五岁继承王位,在位近六十年。路易十五的宫廷生活极尽奢华,而他本人生性风流:虽与玛丽皇后育有十个儿女,却拥有许多情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洛可可母亲”的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蓬巴杜夫人的促进。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与国王相识后,被封为侯爵夫人。蓬巴杜夫人以其美貌和才情闻名于世,后人对于她的记载的篇幅远比路易十五的正牌皇后玛丽要多的多,以她命名的有发型、服饰、甚至颜色和瓷器等。她对时尚的感知能力使得当时一大批的显贵和宫廷命妇视其为“时尚偶像”,并纷纷效仿。作为路易十五情妇的蓬巴杜夫人是宫廷的真正女主人,她聪明、谦逊并十分会取悦显贵,赢得了皇后的好感,加之路易十五对她宠爱有加,使得蓬巴杜夫人在凡尔赛宫不但慢慢立足了脚,并且通过影响国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法国。她的审美趣味更是左右着当时宫廷画的走向,娇柔、美丽的风情女子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作品多轻快愉悦、暧昧艳丽,一改往日宗教题材的沉重深刻,使得绘画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上有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也不免有些虚华轻浮、矫揉造作。

蓬巴杜夫人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缜密的心思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使得洛可可风格分外柔美媚人。而且,她还是广为人知的文学艺术赞助人,伏尔泰、狄德罗都受到过她的照顾。她还资助过大量的宫廷艺术家,为世人所知的是洛可可画家布歇和让.马里.法尔康涅。当时喜欢奢华风格的贵族大有人在,而蓬巴杜夫人正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才会在贵族中引起“共鸣”。也可以说,当时贵族们普遍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原指用石块和贝壳装饰庭园,后引申为洛可可式布置或装饰,常见于室内设计、绘画、建筑和雕塑。“洛可可风格”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纯朴、想象;以及含蓄典雅、质朴等东方古典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它从中国吸收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飘逸轻柔和自然天成的态度。洛可可画家作品中,保留传统写实主义基本特点,也包含了华丽、飘渺、甜蜜的暧昧情调,且带有东方色彩的超乎世外、柔美清逸的情怀,迎合了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弗拉戈纳的《秋千》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他大胆的描写了上流社会三角恋的主题。画面色彩轻柔愉快,这是一幅奇妙的花园景色,身着华丽的蔷薇色衣裙的女子看起来天真又成熟,她坐在高高荡起的秋千之上尽情的卖弄风情。她毫不在意地翘起脚来让她的宽大裙摆飘舞,显得十分轻佻。据说为她推秋千的是比她大四十岁的富有的丈夫,而躲在前面树丛中偷看的小伙子就是订画者:著名的银行家桑.朱理昂。年轻女子踢出的鞋子,是对着小爱神的雕像还是藏身于树丛的男子呢?不管怎样,画中的暧昧之情流露无疑。显然,订画者是有意炫耀这段爱情经历,而这有意的“炫耀”也正是18世纪世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荒淫无度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奢华轻柔的洛可可风格后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其超越时代的魅力。那些幸存的艺术珍品,至今还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洛可可风格在当今社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许多以此为灵感的设计备受大众喜爱,使其焕发生机以另一种形式又走上了时尚的舞台。

三、“中国热”缘何盛行

在洛可可时代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时尚,那时的人们为了学习中国,连说话都要装模做样的用自以为“天国”的腔调来讲;凡尔赛宫里,一些贵族男女身穿中国服装、面具参加化妆舞会;不懂中国喝茶礼节的人会自觉羞愧,他们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法国人为何如此崇拜中国艺术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是在统治者提倡支持下,洛可可艺术家为了迎合上层人物享乐的情趣,结合时下盛行的元素把东方的情调和艺术形式融于绘画作品、建筑、室内设计、装饰之中。以画家布歇为例,他特别喜爱收集东方工艺品,并且为皇家织毯场设计过一套9幅的中国主题的壁毯,路易十五曾于1746年将这套壁毯赠予中国乾隆皇帝。《城中谣》中有这样的描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号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3]可见以皇帝趣味为中心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喜好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所以,和路易十五有着的亲密关系的蓬巴杜夫人,左右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味,促进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也就不难想象了。

其二、由于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当时许多欧洲社会学家和知识分子并未亲身到过中国,他们通过想象为民众编造出了一个神秘的理想国度。所以中国文化艺术在法国人的眼中的极高身价,也有赖于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伏尔泰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中国)已有了高度的文明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促进了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关系,进而导致整个欧洲“中国热”的盛行。

洛可可风格绘画是在吸收了他国的灿烂文化同时结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度奢华、繁琐装饰趣味与十八世纪的清代宫廷趣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两个同处于封建王朝即将结束时期的东西方帝国的相似之处。作为路易十五时代法国贵族阶层情调的写照,它的暧昧艳丽、浮华虚幻、快乐轻佻真实注解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酒色生活。正因如此,它被那一时代法国宫廷深深喜爱并推上了至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程世刚.“洛可可风格”在法国[J].艺术.2010。

洛可可范文篇5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建筑与室内装饰家具绘画服饰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洛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世纪,洛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洛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洛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洛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一、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洛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多采用娇嫩明快的色调和富有光泽的色彩,并且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如墙面粉刷,多用白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等浅色调,线脚多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由于在装饰上过于繁缛花巧,洛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格调显示出过浓的脂粉气。

二、洛可可家具

洛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纤巧的格调在洛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沙发靠背、扶手、画框大都采用细致典雅的雕花,椅背的顶梁有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旋涡纹的精巧结合。洛可可家具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青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讲究精致繁琐,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的家具,构成了洛可可风格时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三、洛可可绘画

“洛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教化思想,此时的艺术理想由雄伟转向了愉悦,享乐的世俗生活和欢愉的爱情是洛可可绘画的主题。特别是青年男女爱情的风流韵事成为广泛的题材,洛可可绘画讲求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甚至追求形象肉感和性感描写,即使是男人肖像也带有女性化的纤柔。画家华多以轻柔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在画面中渲染出一种如梦的境界,以此来衬托动作优雅、绮罗遍身的男女们。这些男女们虽在远离尘世的仙境中野餐,谈情说爱,尽情地安逸享乐,然而甜美中却浸有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种“夕阳无限好”的意味,使华多避免了浅薄的思想而超越了其它洛可可画家。洛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效果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无忧无虑、奢华萎靡时代的诠释者。公务员之家:

四、洛可可服饰

洛可可时代是女人的时代,女性浪漫而华贵的服饰把那个时代渲染得无比精彩。突出妇女的体形美是洛可可女装最大的特点,洛可可女装流行内穿束身紧身胸衣,胸衣领口开口很低,并以褶裥、荷叶边和蕾丝花边装饰领口,以衬托女性丰满的胸部。受东方文化影响,女装裙子面料流行飘逸温软、高雅而精致的丝织物,内以鲸骨做撑架,这种裙撑越来越大,犹如盛开的花朵,裙撑外的多层衬裙要将外裙前摆卷起至后臀处打褶垂放,目的是为了使臀部更突出,腰肢更纤细。洛可可女装经常在局部饰有精巧的刺绣工艺、蝴蝶结、玫瑰花,再配上独特而夸张的假发和帽子,显尽了女人的华丽与娇柔。男子服饰没有领子,领口有一排长而密的扣子,将前襟去掉,就形成了日后的燕尾服,而颈前的蝴蝶结,就是今天的领结。

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洛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巴洛克与洛可可》作者温尼海德米奈

洛可可范文篇6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中国风;蓬巴杜夫人

一、时代背景——狂热的中国情结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之而诞生了被称为艳情艺术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时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绞刑架为止。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体特征给人留下浪漫愉快、轻柔优美的印象。中国热的兴起和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纽带的传教士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的文化经典如《春秋》、《礼记》等的部分章节甚至全书被介绍到了法国,中国的特产如丝稠、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进法国。一场中国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升温,诞生于此时的“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的反映。

灿烂的东方文化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单纯的向往,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都崇尚至极,例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化,他曾称赞中国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

在约翰·谢布贝尔的《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中有这么一段话:“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墙上贴着中国墙纸,图案满纸,却无一摩写天然……房间的几面墙上,中国情调的小壁架托着呲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瓷狮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黄铜箔片被漆成了绿色,就像阿卡狄亚的情侣们—样在树阴下躺着。不仅如此,对中式建筑之爱变得如此泛滥.以至于如今当猎狐者们跳着追捕猎物时,如果把他们的腿弄折的篱笆不是依东方情调到处都插着小截小截的木桩的话,他们都会觉得腿断得太冤了……如今中国情调在是如此大为盛行,就连哑剧中的小丑也不得不从中国情调的场景和人物中找噱头。”这些描绘真实记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情调的痴迷可谓达到了一种疯狂的“迷信”程度。而这种疯狂的迷恋也推动了中国风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

二、法王情妇的审美趣味——“路易十五式”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18世纪法国的皇帝,他对艺术的审美喜好和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那一时期的画坛风格:宫廷画是为皇亲贵胄和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宫廷画的发展必以这一阶级的喜好为风向标。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是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期,所以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路易十五(1710—1774)五岁继承王位,在位近六十年。路易十五的宫廷生活极尽奢华,而他本人生性风流:虽与玛丽皇后育有十个儿女,却拥有许多情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洛可可母亲”的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蓬巴杜夫人的促进。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与国王相识后,被封为侯爵夫人。蓬巴杜夫人以其美貌和才情闻名于世,后人对于她的记载的篇幅远比路易十五的正牌皇后玛丽要多的多,以她命名的有发型、服饰、甚至颜色和瓷器等。她对时尚的感知能力使得当时一大批的显贵和宫廷命妇视其为“时尚偶像”,并纷纷效仿。作为路易十五情妇的蓬巴杜夫人是宫廷的真正女主人,她聪明、谦逊并十分会取悦显贵,赢得了皇后的好感,加之路易十五对她宠爱有加,使得蓬巴杜夫人在凡尔赛宫不但慢慢立足了脚,并且通过影响国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法国。她的审美趣味更是左右着当时宫廷画的走向,娇柔、美丽的风情女子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作品多轻快愉悦、暧昧艳丽,一改往日宗教题材的沉重深刻,使得绘画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上有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也不免有些虚华轻浮、矫揉造作。

蓬巴杜夫人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缜密的心思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使得洛可可风格分外柔美媚人。而且,她还是广为人知的文学艺术赞助人,伏尔泰、狄德罗都受到过她的照顾。她还资助过大量的宫廷艺术家,为世人所知的是洛可可画家布歇和让·马里·法尔康涅。当时喜欢奢华风格的贵族大有人在,而蓬巴杜夫人正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才会在贵族中引起“共鸣”。也可以说,当时贵族们普遍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原指用石块和贝壳装饰庭园,后引申为洛可可式布置或装饰,常见于室内设计、绘画、建筑和雕塑。“洛可可风格”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纯朴、想象;以及含蓄典雅、质朴等东方古典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它从中国吸收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飘逸轻柔和自然天成的态度。洛可可画家作品中,保留传统写实主义基本特点,也包含了华丽、飘渺、甜蜜的暧昧情调,且带有东方色彩的超乎世外、柔美清逸的情怀,迎合了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弗拉戈纳的《秋千》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他大胆的描写了上流社会三角恋的主题。画面色彩轻柔愉快,这是一幅奇妙的花园景色,身着华丽的蔷薇色衣裙的女子看起来天真又成熟,她坐在高高荡起的秋千之上尽情的卖弄风情。她毫不在意地翘起脚来让她的宽大裙摆飘舞,显得十分轻佻。据说为她推秋千的是比她大四十岁的富有的丈夫,而躲在前面树丛中偷看的小伙子就是订画者:著名的银行家桑·朱理昂。年轻女子踢出的鞋子,是对着小爱神的雕像还是藏身于树丛的男子呢?不管怎样,画中的暧昧之情流露无疑。显然,订画者是有意炫耀这段爱情经历,而这有意的“炫耀”也正是18世纪世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荒淫无度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奢华轻柔的洛可可风格后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其超越时代的魅力。那些幸存的艺术珍品,至今还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洛可可风格在当今社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许多以此为灵感的设计备受大众喜爱,使其焕发生机以另一种形式又走上了时尚的舞台。

三、“中国热”缘何盛行

在洛可可时代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时尚,那时的人们为了学习中国,连说话都要装模做样的用自以为“天国”的腔调来讲;凡尔赛宫里,一些贵族男女身穿中国服装、面具参加化妆舞会;不懂中国喝茶礼节的人会自觉羞愧,他们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法国人为何如此崇拜中国艺术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是在统治者提倡支持下,洛可可艺术家为了迎合上层人物享乐的情趣,结合时下盛行的元素把东方的情调和艺术形式融于绘画作品、建筑、室内设计、装饰之中。以画家布歇为例,他特别喜爱收集东方工艺品,并且为皇家织毯场设计过一套9幅的中国主题的壁毯,路易十五曾于1746年将这套壁毯赠予中国乾隆皇帝。《城中谣》中有这样的描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号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以皇帝趣味为中心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喜好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所以,和路易十五有着的亲密关系的蓬巴杜夫人,左右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味,促进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也就不难想象了。

其二、由于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当时许多欧洲社会学家和知识分子并未亲身到过中国,他们通过想象为民众编造出了一个神秘的理想国度。所以中国文化艺术在法国人的眼中的极高身价,也有赖于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伏尔泰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中国)已有了高度的文明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促进了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关系,进而导致整个欧洲“中国热”的盛行。

洛可可风格绘画是在吸收了他国的灿烂文化同时结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度奢华、繁琐装饰趣味与十八世纪的清代宫廷趣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两个同处于封建王朝即将结束时期的东西方帝国的相似之处。作为路易十五时代法国贵族阶层情调的写照,它的暧昧艳丽、浮华虚幻、快乐轻佻真实注解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酒色生活。正因如此,它被那一时代法国宫廷深深喜爱并推上了至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程世刚.“洛可可风格”在法国[J].艺术.2010

洛可可范文篇7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中国风;蓬巴杜夫人

一、时代背景——狂热的中国情结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之而诞生了被称为艳情艺术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时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绞刑架为止。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体特征给人留下浪漫愉快、轻柔优美的印象。中国热的兴起和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纽带的传教士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的文化经典如《春秋》、《礼记》等的部分章节甚至全书被介绍到了法国,中国的特产如丝稠、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进法国。[1]一场中国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升温,诞生于此时的“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的反映。

灿烂的东方文化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单纯的向往,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都崇尚至极,例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化,他曾称赞中国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2]

在约翰·谢布贝尔的《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中有这么一段话:“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墙上贴着中国墙纸,图案满纸,却无一摩写天然……房间的几面墙上,中国情调的小壁架托着呲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瓷狮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黄铜箔片被漆成了绿色,就像阿卡狄亚的情侣们—样在树阴下躺着。不仅如此,对中式建筑之爱变得如此泛滥.以至于如今当猎狐者们跳着追捕猎物时,如果把他们的腿弄折的篱笆不是依东方情调到处都插着小截小截的木桩的话,他们都会觉得腿断得太冤了……如今中国情调在是如此大为盛行,就连哑剧中的小丑也不得不从中国情调的场景和人物中找噱头。”这些描绘真实记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情调的痴迷可谓达到了一种疯狂的“迷信”程度。而这种疯狂的迷恋也推动了中国风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

二、法王情妇的审美趣味——“路易十五式”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18世纪法国的皇帝,他对艺术的审美喜好和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那一时期的画坛风格:宫廷画是为皇亲贵胄和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宫廷画的发展必以这一阶级的喜好为风向标。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是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期,所以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路易十五(1710—1774)五岁继承王位,在位近六十年。路易十五的宫廷生活极尽奢华,而他本人生性风流:虽与玛丽皇后育有十个儿女,却拥有许多情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洛可可母亲”的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蓬巴杜夫人的促进。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与国王相识后,被封为侯爵夫人。蓬巴杜夫人以其美貌和才情闻名于世,后人对于她的记载的篇幅远比路易十五的正牌皇后玛丽要多的多,以她命名的有发型、服饰、甚至颜色和瓷器等。她对时尚的感知能力使得当时一大批的显贵和宫廷命妇视其为“时尚偶像”,并纷纷效仿。作为路易十五情妇的蓬巴杜夫人是宫廷的真正女主人,她聪明、谦逊并十分会取悦显贵,赢得了皇后的好感,加之路易十五对她宠爱有加,使得蓬巴杜夫人在凡尔赛宫不但慢慢立足了脚,并且通过影响国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法国。她的审美趣味更是左右着当时宫廷画的走向,娇柔、美丽的风情女子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作品多轻快愉悦、暧昧艳丽,一改往日宗教题材的沉重深刻,使得绘画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上有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也不免有些虚华轻浮、矫揉造作。

蓬巴杜夫人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缜密的心思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使得洛可可风格分外柔美媚人。而且,她还是广为人知的文学艺术赞助人,伏尔泰、狄德罗都受到过她的照顾。她还资助过大量的宫廷艺术家,为世人所知的是洛可可画家布歇和让·马里·法尔康涅。当时喜欢奢华风格的贵族大有人在,而蓬巴杜夫人正是他们的代言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才会在贵族中引起“共鸣”。也可以说,当时贵族们普遍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原指用石块和贝壳装饰庭园,后引申为洛可可式布置或装饰,常见于室内设计、绘画、建筑和雕塑。“洛可可风格”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纯朴、想象;以及含蓄典雅、质朴等东方古典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它从中国吸收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飘逸轻柔和自然天成的态度。洛可可画家作品中,保留传统写实主义基本特点,也包含了华丽、飘渺、甜蜜的暧昧情调,且带有东方色彩的超乎世外、柔美清逸的情怀,迎合了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弗拉戈纳的《秋千》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他大胆的描写了上流社会三角恋的主题。画面色彩轻柔愉快,这是一幅奇妙的花园景色,身着华丽的蔷薇色衣裙的女子看起来天真又成熟,她坐在高高荡起的秋千之上尽情的卖弄风情。她毫不在意地翘起脚来让她的宽大裙摆飘舞,显得十分轻佻。据说为她推秋千的是比她大四十岁的富有的丈夫,而躲在前面树丛中偷看的小伙子就是订画者:著名的银行家桑·朱理昂。年轻女子踢出的鞋子,是对着小爱神的雕像还是藏身于树丛的男子呢?不管怎样,画中的暧昧之情流露无疑。显然,订画者是有意炫耀这段爱情经历,而这有意的“炫耀”也正是18世纪世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荒淫无度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奢华轻柔的洛可可风格后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其超越时代的魅力。那些幸存的艺术珍品,至今还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洛可可风格在当今社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许多以此为灵感的设计备受大众喜爱,使其焕发生机以另一种形式又走上了时尚的舞台。

三、“中国热”缘何盛行

在洛可可时代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时尚,那时的人们为了学习中国,连说话都要装模做样的用自以为“天国”的腔调来讲;凡尔赛宫里,一些贵族男女身穿中国服装、面具参加化妆舞会;不懂中国喝茶礼节的人会自觉羞愧,他们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法国人为何如此崇拜中国艺术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是在统治者提倡支持下,洛可可艺术家为了迎合上层人物享乐的情趣,结合时下盛行的元素把东方的情调和艺术形式融于绘画作品、建筑、室内设计、装饰之中。以画家布歇为例,他特别喜爱收集东方工艺品,并且为皇家织毯场设计过一套9幅的中国主题的壁毯,路易十五曾于1746年将这套壁毯赠予中国乾隆皇帝。《城中谣》中有这样的描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号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3]可见以皇帝趣味为中心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喜好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所以,和路易十五有着的亲密关系的蓬巴杜夫人,左右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味,促进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也就不难想象了。

其二、由于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当时许多欧洲社会学家和知识分子并未亲身到过中国,他们通过想象为民众编造出了一个神秘的理想国度。所以中国文化艺术在法国人的眼中的极高身价,也有赖于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伏尔泰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中国)已有了高度的文明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促进了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关系,进而导致整个欧洲“中国热”的盛行。

洛可可风格绘画是在吸收了他国的灿烂文化同时结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度奢华、繁琐装饰趣味与十八世纪的清代宫廷趣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两个同处于封建王朝即将结束时期的东西方帝国的相似之处。作为路易十五时代法国贵族阶层情调的写照,它的暧昧艳丽、浮华虚幻、快乐轻佻真实注解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酒色生活。正因如此,它被那一时代法国宫廷深深喜爱并推上了至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程世刚.“洛可可风格”在法国[J].艺术.2010

洛可可范文篇8

1引导学生选题,分析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的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洛可可艺术的特点,吸取灵感,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洛可可风格流行于18世纪欧洲,服饰大多使用了裙撑和紧身胸衣,造型夸张妩媚,装饰精致。在袖子上会使用蕾丝花边做装饰,胸衣上装饰有缎带蝴蝶结,衬裙华美,罩裙上会装饰褶皱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等。洛可可艺术强调曲线和繁缛,流动和华丽,注重表面的装饰性,色彩柔和淡雅,带有明显的女性审美趋向特征。在引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洛可可风格的相关资料,包括洛可可艺术的相关服装图片、影视资料或当代设计师的洛可可艺术的会等。洛可可艺术的相关服装图片可以在网络、书籍上进行查阅,影视资料中《绝代艳后》里有大量的洛可可风格服饰,当代服装设计师如我国的著名设计师郭培经常设计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也对洛可可艺术进行了欣赏、了解洛可可风格服装的特点。在学生了解洛可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代流行趋势,运用现代的面料和工艺手段对现代洛可可风格服装进行分析。

2绘制洛可可风格服装效果图

现代洛可可元素多在礼服设计中使用,为准确表达设计意图,此风格服装效果图可采用更为夸张的手法进行绘制。如一般的服装效果图会采用8-9个头身的比例,洛可可风格为更好的表达女性曲线和繁缛的特点,可把比例夸张为10-12个头身的比例,服装的轮廓造型、衣服的褶皱和蕾丝、蝴蝶结、缎带等要细节刻画。一些设计的新意和要点,可在人的动态上加以强调,或在绘画上作些夸张处理。

3结构分析并进行打样试制

在确定好服装效果图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分析。一般洛可可风格服装多使用裙撑、紧身胸衣,且现代的洛可可风格服装强调健康、时尚,在造型上以A型、X型为主。固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多采用立体裁剪方式进行。在造型上多做立体褶饰,对服装的面料进行缝缀再造,增加服装在视觉上的浮雕感、立体感。裙撑很重要,而且裙撑的方式有很种,如呈“吊钟形”从腰至下摆逐渐扩大的、左右宽前后扁的,或是轮胎形裙撑,在试制阶段可先利用胚布和钢丝制作缩小比例版的裙撑,或利用树脂衬将布变得硬挺以便利于造型,或使用多层纱使得裙摆扩大。在制作好裙撑后,再做外部的罩裙及细节装饰处理。一般毕业设计为一个系列至少三套服装,因此在裙撑的造型及细节的处理上各套之间应存在差异。

4裁剪、缝制并进行细节调整

在试制的基础上,将样片拓展下来,形成所需要的样板,接着进入裁剪环节。裁剪是服装制作的关键工序,裁剪质量的好坏影响后期的整个缝制效果。面料大量使用斜裁技术,因此提醒学生要注意排料、布的丝绺,同时要注意放松量。面料的选择上可以富丽华贵的绸缎为主,同时其他梭针织面料,硬度不同的网纱、皮毛等昂贵面料也可使用。面料的色彩上以粉红、嫩黄、草绿等明度高、纯度低的粉嫩色系,若是婚纱礼服,面料的颜色则以白色为主。面料的图案可选择以自然花卉为表现对象的,缝制不是单纯的衣片缝合,在缝制前要先对缝制工序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衣料性能和服装式样,采用不同的缝制工艺。最后进行细节的装饰。因洛可可风格服装多蕾丝、缎带、蝴蝶结等装饰,这些装饰可在完成服装整体造型后进行。细节装饰的时候要注意与服装面料自身的图案要协调,并结合服装形式美法则进行布局。切不可将所有细节全部用上,每套服装应各有侧重点。

5表演、评比阶段

此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动态走秀将学生辛苦制作的服装展示出来。因洛可可风格服装多为婚纱或礼服类,因此在音乐的选择上可选择旋律缓、节奏慢一类的音乐。在发型上多为盘发,鞋子为高跟鞋。模特在走秀的同时可结合服装造型设计一些妩媚的姿势。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阅,既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又激发了低年级同学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结语

如今洛可可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经典,且对现代礼服设计有很深的影响。因此风格趋向于富丽、精致、优雅,具有很强浪漫化的装饰性,因此毕业设计中使用洛可可风格会使整个毕业作品展示视觉效果更好。在毕业设计中使用洛可可风格,学生不仅要了解洛可可风格的服装特点,同时要结合当代的服装流行趋势,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并且将欧洲的服装风格转化为自己的设计理念,体会优雅女性的着装风格和高贵品味。

作者:欧阳晓龙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琛,张蓉,郑铮,宋宁宁.论洛可可风格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时尚演绎[J].现代装饰(理论),2013(09).

[2]陈雪.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洛可可范文篇9

只是发生及兴旺的年代先后而已,巴洛克与洛可可都是古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风格的体现了当代一种流行。

系出于法语音译(Baroqu意为形态不圆的珍珠。起源于16世纪晚期盛行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此词源于法语ro-cail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洛可可为法语rococo音译。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的特质大致为:一、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二、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三、色泽柔和﹑艳丽。四、崇尚自然。五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过滤]母爱等。

比如古典、硬直的罗马柱就是巴洛克风格的一种很好的代表,现在设计中的欧式风格中经常体现出这两种艺术风格。优雅艳丽的花纹墙纸无疑将洛可可风格表露无疑。感觉在与业主的沟通中,如果要表现这两种风格的时候向他多一点阐述这两个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文化起源等等,会让业主对你更加信服,毕竟,这是一种文化沉淀。所以把它放在一起进行一种阐述,用与大家交流心得

欧式风格不可避免得到关注,当今室内设计中欧风流行。影响较大的三种主要风格是巴洛克、洛可可、及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cco意异形的珍珠,洛可可源法文或西班牙文意为“岩石和扇贝、海贝装饰的假山”这两个词是丰富装饰的同义词。

欧洲巴洛克室内装饰风格有一些共同特点:

1、在造型上以椭圆型、曲线与曲面几何图形等极为生动的形式,突破了古典及文艺复兴的端庄、严谨和谐、宁静的规则,强调变化和动感;

2、打破建筑空间与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它们互相渗透强调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综合;

3、巴洛可的室内设计具有平面布局开放多变,空间追求复杂与丰富的效果,装饰强调层次和深度。

巴洛克建筑和室内设计强调雕塑性和凹凸的起伏感。色彩斑斓的形式,在视觉上融入彩绘的背景之中,创造充满动感的人像密集的幻觉空间,带有错觉透视的建筑画、拱顶镶板画,产生如穹顶般的错觉,就像天堂、以及复杂的平面布局带来动感和神秘感,设计的目的从简洁明晰迅速变得复杂繁琐,一般说巴洛克风格多体现在宗教建筑上是欧洲艺术的集大成之场所。

洛可可是巴洛克晚期的一朵奇葩。

洛可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没落贵族的审美趣味和及时享乐思想,表现出一种快乐的轻浮,总体上格调不高,然装饰风格影响久远。

巴洛克在外表极度华丽繁复的装饰下,它已经完全沦落扭曲奢侈,而洛可可则是梦幻而奶油般甜得发腻的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变得越来越奇异怪诞,是建筑风格的最后一次辉煌。

法国从18世纪初期逐步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再次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是在巴洛克风格基础上发展一种纯装饰性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常被称为路易十五式,18世纪初,法国的专制改体出现危机,又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贵族们产生了一种及时享乐思想,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追求妩媚、更柔软细腻、纤巧琐碎的风格,来寻求表面的感光刺激,因此在这样一个极度奢侈和趣味腐化的环境中产生了洛可可装饰风格,洛可可主要表现在室内设计上,具有鲜明的反古典主义特点,华丽、轻盈、精致、繁复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室内多用镶板或镜子,圆雕和高浮雕换成色彩艳丽的小幅绘画和薄浮雕,并且浮雕的轮廓融进衬底的平面中,线脚和雕饰是细细、薄薄的,总之装饰呈平面化而缺乏立体感。

2、装饰题材趋向自然主义,主要是以植物卷草文为主,室内设计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有时也流于矫揉造作。

3、惯用娇艳的颜色,常选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线脚多为金色,顶棚往往画着蓝天白云的天顶画。

洛可可范文篇10

只是发生及兴旺的年代先后而已,巴洛克与洛可可都是古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风格的体现了当代一种流行。

系出于法语音译(Baroqu意为形态不圆的珍珠。起源于16世纪晚期盛行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此词源于法语ro-cail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洛可可为法语rococo音译。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的特质大致为:一、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二、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三、色泽柔和﹑艳丽。四、崇尚自然。五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过滤]母爱等。

比如古典、硬直的罗马柱就是巴洛克风格的一种很好的代表,现在设计中的欧式风格中经常体现出这两种艺术风格。优雅艳丽的花纹墙纸无疑将洛可可风格表露无疑。感觉在与业主的沟通中,如果要表现这两种风格的时候向他多一点阐述这两个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文化起源等等,会让业主对你更加信服,毕竟,这是一种文化沉淀。所以把它放在一起进行一种阐述,用与大家交流心得

欧式风格不可避免得到关注,当今室内设计中欧风流行。影响较大的三种主要风格是巴洛克、洛可可、及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cco意异形的珍珠,洛可可源法文或西班牙文意为“岩石和扇贝、海贝装饰的假山”这两个词是丰富装饰的同义词。

欧洲巴洛克室内装饰风格有一些共同特点:

1、在造型上以椭圆型、曲线与曲面几何图形等极为生动的形式,突破了古典及文艺复兴的端庄、严谨和谐、宁静的规则,强调变化和动感;

2、打破建筑空间与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它们互相渗透强调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综合;

3、巴洛可的室内设计具有平面布局开放多变,空间追求复杂与丰富的效果,装饰强调层次和深度。

巴洛克建筑和室内设计强调雕塑性和凹凸的起伏感。色彩斑斓的形式,在视觉上融入彩绘的背景之中,创造充满动感的人像密集的幻觉空间,带有错觉透视的建筑画、拱顶镶板画,产生如穹顶般的错觉,就像天堂、以及复杂的平面布局带来动感和神秘感,设计的目的从简洁明晰迅速变得复杂繁琐,一般说巴洛克风格多体现在宗教建筑上是欧洲艺术的集大成之场所。

洛可可是巴洛克晚期的一朵奇葩。

洛可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没落贵族的审美趣味和及时享乐思想,表现出一种快乐的轻浮,总体上格调不高,然装饰风格影响久远。

巴洛克在外表极度华丽繁复的装饰下,它已经完全沦落扭曲奢侈,而洛可可则是梦幻而奶油般甜得发腻的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变得越来越奇异怪诞,是建筑风格的最后一次辉煌。

法国从18世纪初期逐步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再次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是在巴洛克风格基础上发展一种纯装饰性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常被称为路易十五式,18世纪初,法国的专制改体出现危机,又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贵族们产生了一种及时享乐思想,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追求妩媚、更柔软细腻、纤巧琐碎的风格,来寻求表面的感光刺激,因此在这样一个极度奢侈和趣味腐化的环境中产生了洛可可装饰风格,洛可可主要表现在室内设计上,具有鲜明的反古典主义特点,华丽、轻盈、精致、繁复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室内多用镶板或镜子,圆雕和高浮雕换成色彩艳丽的小幅绘画和薄浮雕,并且浮雕的轮廓融进衬底的平面中,线脚和雕饰是细细、薄薄的,总之装饰呈平面化而缺乏立体感。

2、装饰题材趋向自然主义,主要是以植物卷草文为主,室内设计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有时也流于矫揉造作。

3、惯用娇艳的颜色,常选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线脚多为金色,顶棚往往画着蓝天白云的天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