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龙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5:07:11

栀龙散范文篇1

1.1处方组成栀子30g,姜黄15g,白芷10g,川芎10g,秦艽10g,地龙9g,乳香9g,没药9g,冰片5g。

1.2制备工艺将栀子、姜黄、白芷、川芎、秦艽、地龙、乳香、没药7味药烘干粉碎,过7号筛,冰片研细,配研混匀,分装即得。

2质量控制

2.1性状本品为黄绿色细粉;气清香。

2.2鉴别

2.2.1冰片取本品2.5g,加硝酸10ml,既产生红棕色的气体,待气体产生停止后,加水20ml,振摇,过滤,滤渣用水洗净后有樟脑臭。

2.2.2栀子取本品粉末5g,加50%甲醇30ml,超声处理4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不含栀子的上述药粉,同上法提取做空白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1],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无斑点)。见图1。

2.2.3白芷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20ml,做白芷的薄层鉴别时,其提取溶剂曾用乙醚与石油醚相比较,显色效果没有后者清晰,且乙醚挥发性强,故采用石油醚作提取溶剂。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不含白芷的上述药粉,同上法提取作空白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1g,加石油醚(60~90℃)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前胡素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1],吸取上述4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液无斑点)。见图2(略)。

2.3检查各项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散剂项下要求。

3临床疗效观察

3.1病例选择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西医急性软组织损伤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气滞血瘀型。随机分组,治疗组使用栀龙散,对照组使用扶他林乳剂。治疗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5~78岁,平均40.2岁;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0~75岁,平均41.1岁。

3.2临床症状伤处部位疼痛,肿胀,有瘀斑,关节屈伸不利。

3.3治疗方法治疗组取1份桅龙散用3份白凡士林加热熔化后调和成药膏状,涂于伤处,涂药前清洁皮肤。使用时抹上一层药膏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1次,疗程1周;(月经期妇女停用)对照组用扶他林乳剂涂于伤处,涂药前清洁皮肤,每日3次,疗程1周,之后观察其肿胀及疼痛改善情况。

3.4疗效标准[2]痊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有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有缓解,关节活动改善;无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关节活动无变化。

3.5疗效统计见表1。表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略)注: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栀龙散系一种纯中药制剂,组方针对病因和体征,以消肿止痛、行气活血、清热化瘀为治疗宗旨。方中以栀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药,依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配伍姜黄、白芷、川芎、秦艽、乳香、没药、地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水肿,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并以冰片之芳香走窜,以清热开窍而燥湿热,消肿痛,且冰片有一定抗炎作用[3]。诸药合用,能迅速消炎消肿,泻火解毒而止痛。

经临床观察,栀龙散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有明显减轻疼痛、肿胀的作用,栀龙散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可行,给药方便,使用安全,除个别病人敷药局部出现红疹外(不用治疗,停药后自行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37,附录IB.

栀龙散范文篇2

【关键词】栀龙散;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关节扭伤疼痛红肿是骨科常见易发疾病,我院骨科根据中医理论研制的栀龙散经多年应用,疗效满意。本文主要对中药制剂栀龙散的制备过程、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作一介绍。

1处方与制备

1.1处方组成栀子30g,姜黄15g,白芷10g,川芎10g,秦艽10g,地龙9g,乳香9g,没药9g,冰片5g。

1.2制备工艺将栀子、姜黄、白芷、川芎、秦艽、地龙、乳香、没药7味药烘干粉碎,过7号筛,冰片研细,配研混匀,分装即得。

2质量控制

2.1性状本品为黄绿色细粉;气清香。

2.2鉴别

2.2.1冰片取本品2.5g,加硝酸10ml,既产生红棕色的气体,待气体产生停止后,加水20ml,振摇,过滤,滤渣用水洗净后有樟脑臭。

2.2.2栀子取本品粉末5g,加50%甲醇30ml,超声处理4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不含栀子的上述药粉,同上法提取做空白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1],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无斑点)。见图1。

2.2.3白芷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20ml,做白芷的薄层鉴别时,其提取溶剂曾用乙醚与石油醚相比较,显色效果没有后者清晰,且乙醚挥发性强,故采用石油醚作提取溶剂。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不含白芷的上述药粉,同上法提取作空白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1g,加石油醚(60~90℃)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前胡素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1],吸取上述4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液无斑点)。见图2(略)。

2.3检查各项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散剂项下要求。

3临床疗效观察

3.1病例选择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西医急性软组织损伤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气滞血瘀型。随机分组,治疗组使用栀龙散,对照组使用扶他林乳剂。治疗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5~78岁,平均40.2岁;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0~75岁,平均41.1岁。

3.2临床症状伤处部位疼痛,肿胀,有瘀斑,关节屈伸不利。

3.3治疗方法治疗组取1份桅龙散用3份白凡士林加热熔化后调和成药膏状,涂于伤处,涂药前清洁皮肤。使用时抹上一层药膏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1次,疗程1周;(月经期妇女停用)对照组用扶他林乳剂涂于伤处,涂药前清洁皮肤,每日3次,疗程1周,之后观察其肿胀及疼痛改善情况。

3.4疗效标准[2]痊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有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有缓解,关节活动改善;无效: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关节活动无变化。

3.5疗效统计见表1。表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略)注: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栀龙散系一种纯中药制剂,组方针对病因和体征,以消肿止痛、行气活血、清热化瘀为治疗宗旨。方中以栀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药,依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配伍姜黄、白芷、川芎、秦艽、乳香、没药、地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水肿,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并以冰片之芳香走窜,以清热开窍而燥湿热,消肿痛,且冰片有一定抗炎作用[3]。诸药合用,能迅速消炎消肿,泻火解毒而止痛。

经临床观察,栀龙散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有明显减轻疼痛、肿胀的作用,栀龙散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可行,给药方便,使用安全,除个别病人敷药局部出现红疹外(不用治疗,停药后自行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37,附录IB.

栀龙散范文篇3

【关键词】姚培发老年性痴呆名医经验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且西医学至今对之尚无确切的疗效。姚培发教授根据此病发病的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及他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本病病因病机、治疗关键:病位在脑,病变在脑神,以肾精虚衰为本,痰瘀是直接导致本病的病理产物,治拟急则治标,以豁痰开窍,清心平肝,活血化瘀;缓则治本,以补肾填精,健脾养心,充髓荣脑;或标本兼顾。他博采众长,自拟新剂,为本证开创了独特的理、法、方、药之路。

病位在脑,病变在脑神

在历代文献中,《内经》最早提出“心主神明”。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探,精神将夺矣。”李时珍亦说:“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更明确提出:“灵机记性在脑。”可见中医一直不否认脑主神明及其在思维、记忆、意念、运动、任物等方面的功能。然而,姚教授在分析历代医家观点后,则认为“脑主神”与“心藏神”二者并不矛盾,他不拘泥于历代医家对脑、神明的认识,将“脑主神”与“心藏神”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他认为脑其位最高,为奇恒之府,总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心分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而神明之心隶属于脑的功能,为君主之官。因而,脑有统御神、魂、魄、意、志五神之功。脑即指脑髓而言,脑为髓之府。若因各种原因致脑髓的血脉不利,痰浊瘀血蒙蔽清窍,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轻者脑络瘀阻,脑髓失荣,久之遂生窠囊。重者络破血溢,压迫脑体,最终致脑体缩小,脑之用不能,魂不能升,魄不能降,感觉运动障碍,脑不主神,智力下降,心不藏神,心烦失眠,甚则性格及人格发生改变。

肾精虚衰,脾胃虚弱,累及多脏

姚教授认为,中医之脑髓与西医之脑神经不同。脑髓的生成靠肾精所化,《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脑为髓之海”。《医学心悟》明确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人体的衰老突出表现在肾的退化上。脑与髓均为奇恒之府,和五脏六腑相同,其生机、盛衰都赖肾中精气的激发和推动,故肾是人体生理退化始终之渊薮。人至老年,肾中真阴真阳不足,肾不化精,精血不足,髓海失充,造成髓少不能养脑,脑失滋养枯萎,萎则神机不用,五神失主,故临床上老年性痴呆常伴有肾虚症状。正如《灵枢·海论》所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因此,老年性痴呆的病理演变以肾精虚衰为本。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其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有赖于脾胃之运化。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又如李东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虽不易变生他疾,已损天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故其人寿。”薛己也曾说:“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可以养先天,脾胃虚弱经久不复,必然导致肾虚,从而引起早衰。脾胃为气血水谷之海,脾胃健运,气血充盛,生机旺盛,必无早衰之理;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生机低下,全身各脏器必会受到影响,就会出现早衰之象。

脏腑失调,痰火瘀血丛生

头为诸阳之会,为阳经交会之处,脊髓为督脉所系,经颈部进入脑内,属脑,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因此,脑髓与五脏六腑靠经络相联系。正常生理状态下,气血津液运行无阻,充润精髓,营养脑体。当脏腑的功能失调,通过经络影响于脑髓,其病理产物也会通过经络,行至脑髓,滞于脑络。姚教授认为,一方面,老年人肝肾不足,稍有情志不遂,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肝旺克脾,脾失运化,或素体脾虚,聚湿生痰,痰湿上蒙清窍,气血运行失畅而成瘀血,发为中风,遂成中风痴呆;另一方面,因肝阳偏亢,肝阴被耗,肝肾同源,肾阴亏虚,阴精不足,髓海失充,脑失荣养,加重痴呆,或成为混合性痴呆。痰浊与瘀血往往相夹为病,痰阻血瘀,致脑体络脉之局灶性痹阻而发病。

治当权衡标本缓急

由于老年性痴呆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火瘀血为标,属虚实夹杂之证,治应针对本病之病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药中病机为好。当痰火瘀血之势较盛,症见:神情呆板,沉默寡言,或躁动不安,语言错乱,口齿不清,二便失控,不知饥饱。姚教授认为应先救其标,此时他善用当归芍药散加远志、菖蒲、丹参,以疏肝理气活血,健脾化痰除湿,绝其痰瘀之源。若兼心肝火旺,症见烦躁不安,心悸不寐,行为不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加龙胆草、焦山栀、丹皮,另吞服珠黄散或牛黄清心丸,以清泻心肝之火;若痰浊较盛者,症见整日昏睡,沉默呆板,脘闷不饥,或时时口中喃喃自语,苔白滑腻,脉滑,加胆南星、礞石、姜半夏,另服苏合香丸,以辛温豁痰开窍。同时他告诫,珠黄散、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之竣剂不可久用,待火热痰浊之象减缓后,即可停服,以避耗伤精血之虞。

当痰火瘀血之标缓解后,再予补肾填精培土,兼以清热豁痰,通络开窍。姚教授自拟“补肾醒脑煎”,方中生熟地黄、首乌、益智仁、女贞子、肉苁蓉以滋肾壮水填精,荣脑充髓益智;淮山药、炙黄芪健脾益气;菖蒲、远志、郁金、天竺黄、茺蔚子以理血化痰,通络开窍;青龙齿以安神定志,再少佐桂枝,以增其通络之功。诸药相合,益肾填精,健脾充髓,豁痰通络,开窍定志,寓通于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再者,由于本证患者大多年老体衰,肾虚髓少为其发病之本,痰瘀是导致本病产生的病理产物,且日久深踞脏腑经络,非朝日旬月能够去除,故姚教授在治疗此病时,谨守病机,持之以恒,耐心诊治,他反对贪图近效而过用温燥芳香开窍之剂而劫伐肝肾精血,加重症情。同时认为,肾亏髓少经补肾健脾,填精充髓,冀其精气来复,灵机转聪。其智能的恢复,应根据肾亏精少之程度而定,诸如:健忘、行动反应迟缓、计算缓慢等,不必悉具,而见一治一,更不要操之过急,反致偾事。

医案举隅

病例一:黄××,女,63岁。智能减退2年,一周来神情呆板,不思言语,躁动易怒,口干且苦,夜寐不安,纳差便溏,偶有二便失控,生活不能自理,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弦,尺部沉细无力。既往有高血压史20年,6年前有脑梗塞史,遗留右半身不遂。姚老先予柴胡9g,当归12g,白芍10g,焦山栀10g,丹皮10g,白术12g,竹沥半夏10g,茯苓15g,泽泻10g,川芎12g,菖蒲10g,远志9g,郁金10g,7剂,二诊时口干苦已除,寐安,纳食渐增,大便转实,灵机较前有起色,能回答简单问题,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续以生熟地各10g,制首乌12g,益智仁10g,女贞子10g,黄芪12g,淮山药15g,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青龙齿30g(先煎),茺蔚子10g,当归12g,川芎15g。加减调治2月,神情转常,智能未再进一步减退,能自行饮食如厕,协助家人做简单家务。

按:患者素体肝肾精血亏损,髓海空虚,经脉肢体失养而致痴呆、消瘦、面色无华,且尺脉沉细无力;再遇情志不悦,心肝火旺,而见躁动易怒,口苦心悸,夜寐不安,脉弦;肝旺乘脾,脾运不力,纳差便溏;肝气不疏,湿热内蕴,血行不畅,瘀血丛生,故见舌质紫暗;苔黄腻为湿热之象。姚老抓住病机关键,先予当归芍药散合丹栀逍遥散化裁疏肝清心,健脾化湿,活血理气,7剂后待心肝之火平抑,脾运转枢,改投自拟“补肾醒脑煎”加减以补肾填精,健脾化痰,活血通络,终使精血来复,灵机转聪。

栀龙散范文篇4

关键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风湿免疫病;治疗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净后再吸再拔。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为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即成)。疗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适用于: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隆芡(痛风)、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壮族民间早已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

二、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中国壮医学》指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1]。即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发挥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痹证患者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证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调节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甲襞微循环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药罐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同时温热刺激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也有利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处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则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则处方。如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宽筋藤、山霸王、铁包金、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肿节风、银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疗隆芡(痛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肿节风、阴阳莲、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鸡胶骨、过江龙、鸡血藤、钩藤、桑叶、生大黄、黑山栀、桂枝、青蒿等;治疗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九龙藤、过江龙、麻骨风、宽筋藤、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补、藤杜仲、川断、牛大力、藤杜仲、飞龙掌血、鸡血藤、川芎、牛膝等。

四、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用药特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为外治法,用药量较大,一般为口服煎剂的4~5倍。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病用药外,在药性及常用药物上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证候中,辛性药物的使用尤为必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2];二是祛风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荆芥、防风、古羊藤、鸡骨香、八角枫、钻地风、半枫荷、雷公藤、宽筋藤、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吹风散、九龙藤、麻骨风等;三是除湿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肾蕨等;四是散寒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桂枝、良姜。这与药物竹罐疗法促进代谢、改善营养、拔毒消肿、通调龙路火路的作用优势是相辅相成的。公务员之家:

五、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应用及研究评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的进步,但治疗标准不统一,特别是疗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疗结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对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规范一些有效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方剂,通过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文献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角度、生活质量及患者评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统一其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达到治疗及用药规范化、评价客观化的目的。从而制定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规范技术,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栀龙散范文篇5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及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1]。其病因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等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受到普遍关注。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抑郁症理论溯源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内经》中与抑郁症类似的描述如《灵枢·癫狂》“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病证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相关成方现代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认为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金匮要略》涉及此类症状的病证主要有百合病、脏躁等。治以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为法,百合地黄汤主之。若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甚,则口渴明显,应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始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明代徐春圃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的郁证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病理演变规律。《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简明总结了郁证常涉及的脏腑。

2中药疗法

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或将抑郁症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或将其分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若干证型[2,3]。初病因气滞而夹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4]。《证治汇补·郁证》中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此法既是抑郁症初起的常见法则,也是抑郁症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若病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化火伤阴,病及心、脾、肾,多属虚证。治疗则分别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法则。著名的中药方剂有: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邢协强[5]从肝、心、脾、肾入手治疗老年抑郁症肝失疏泄、痰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尤坤[6]对肝郁脾虚型,采用理气解郁,健脾和胃,方以消遥散加减;熊抗美[2]对于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化湿,柴胡疏肝加甘麦大枣汤加减;全世建[7]认为抑郁症与中医学中的百合病类似,证属心肺阴虚,采用百合地黄汤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3针灸疗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针灸治疗抑郁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观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临床显效率可达75.2%。康波等[8]针刺印堂、百会、大椎、身柱、膻中、巨阙等为主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90%,与西药阿米替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观察到针刺可使患者脑电活动趋于正常。吴北燕[9]认为本病属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故辨证选心、脾、肝三经及任督俞穴行平补平泻手法,针灸并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侯冬芬等[10]用G6805电针仪,电量6V,疏密波型,频率2Hz刺激百会、印堂二穴,与传统针法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捻转补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

4心理治疗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精神的调理。由于抑郁症病因机复杂多样,治疗也要方法灵活,因人而异。心理治疗必须在充分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病期、年龄、文化程度等,选用不同的或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的心理治疗包括人际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交互作用心理治疗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等[11~12]。

总之,抑郁症多由情志内伤发病,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中药治疗多以疏肝、健脾、益肾、养心、安神为大法;而针灸以取头部及奇经穴位为多,电针疗效较好。但也存在辨证分型不系统、治疗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另外,有关中医药抗抑郁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亟待加强。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多靶点作用的中医疗法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开展中医药、针灸、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陈少玫.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1):60-61

[2]熊抗美,赵志付,刘国.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60-61

[3]许红,王翅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志,2003,22(6):7-8

[4]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55

[5]邢协强,谢新年.抑郁症的中医辩证论治[J].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41-542

[6]尤坤,张全朋,丁长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4):107-108

[7]金世建,张丽君.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山东中医杂志,1999,18(3):134

[8]康波,张平根,熊生财,等.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3-384

[9]吴北燕.针灸治疗抑郁症[J].四川中医,1996,14(9):53

[10]侯冬芬,罗和春.电针百会印堂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6,16(8):23-24

[11]林惠卿,陈国平,陈择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86-1387

栀龙散范文篇6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盆腔炎(chror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CPI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等症状,病情易反复,有些患者可诱发附件炎而于腹部触及肿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2]。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治疗慢性盆腔炎8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8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4~49岁,平均(34.1±6.7)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2.1±1.7)年。对照组90例患者为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西医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6~48岁,平均(35.3±7.9)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6±1.9)年。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同程度的小腹痛,一侧或双侧下腹痛,多伴有腰酸腰痛、带下量多、不孕等,病情反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一般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①热毒下注型24例。患者多表现为发热或低热,下腹作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腰酸腰痛、舌苔薄黄、脉细数。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龙胆草、生甘草各5g;柴胡、丹皮、桃仁、生山栀各10g,黄芩、银花各15g,连翘20g,土茯苓、红藤、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生薏仁各30g。②湿热瘀滞型2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腹或一侧或双侧少腹痛,时作时止腰酸,带下量多、色黄,伴乏力神倦、四肢沉重、舌苔薄黄腻、质偏红、脉细或滑。治疗:红藤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减。组方:生甘草5g,赤芍、丹皮、制大黄、桃仁、玄胡、黄柏各10g,泽泻15g,皂角刺20g,红藤、败酱草、土茯苓、生薏仁、徐长卿各30g。③肝郁气滞型17例。患者多表现为小腹两侧胀痛,胸闷胁痛,经前乳胀、心烦易怒、经前腹痛尤甚、舌薄质稍红,脉细弦。治疗:柴胡疏肝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组方:柴胡、川芎、枳壳、桃仁、赤芍、乳香、没药、丹皮、八月札各10g,玄胡20g,土茯苓、徐长卿、生薏仁、红藤、败酱草各30g。④气虚血瘀型20例。患者表现为下腹疼痛或坠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弦涩无力。治疗:参芪四物合红藤败酱散加减。组方:川芎、赤芍、桃仁、丹皮、香附、黄柏各10g,玄胡20g,黄芪、党参、红藤、败酱草、生薏仁、丹参、土茯苓各30g。以上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

1.2.2对照组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1.3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全部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或者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疗效

观察组痊愈39例,有效37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痊愈31例,有效23例,好转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三、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因妇科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规范导致病程迁延不愈,最后转化为慢性炎症。患者多表现为慢性腹痛、腰酸腰痛、带下异常等。属中医“腰痛”、“带下”、“瘕”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之邪未清、郁积胞宫致气血失和,冲任受损。其病机以血瘀为主,湿热、气滞、寒湿之邪入侵而致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故在治法上均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线,并根据其具体临床症状加以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温经散寒,对症用药,药病相投,故而颇获良效。

按照中医辨证原理,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将患者分为4型:热毒下注型、湿热瘀滞型、肝郁气滞型、气虚血瘀型。由于本病病程较长,多数患者常有正气不足之象,故在治疗中应根据具体临床证候加减。属气虚者加入补气药黄芪、党参(或人参);属血虚者加入当归、白芍、熟地等补血养血之品,可改善局部和全身组织营养,提高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起到扶正祛邪之效果。本组88例患者中热毒下注型24例、湿热瘀滞型27例、肝郁气滞型17例、气虚血瘀型20例,笔者根据辨证结果对患者施以不同的方药治疗,同一证型的不同患者的治疗中,笔者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所处阶段在主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实现了同病不同药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病中的个体化原则,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57.

[2]董小萍.中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5,2(11):73-73.

[3]李克英,王坚,邓国平.慢性盆腔炎235例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1,19(1):38-39.

[4]王莉娜.慢性盆腔炎辨证分型规律的文献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62-363.

栀龙散范文篇7

一、加工贸易发展路径依赖分析

加工贸易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哪部分产业、产业链的长度、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都由承接国的资源禀赋优势、经济环境和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的需求、承接国的发展政策导向等因素来决定。其中资源禀赋在初期决定了该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政策导向在发展中决定了路径模式的转变与升级,不同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时由于初期的资源禀赋、经济环境的存在不同,因此在发展加工贸易时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选择有差别的实现路径,具体来说就是主要依据以地理位置为主形成的先天优势(区位优势)和以资源、产业环境为主形成的后天优势(产业优势)来确定选择加工贸易产业。以哪种要素为主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不同的产业选择及其发展路径。一般而言,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如东部)在最初时,很容易通过吸引外资来发展具有“大进大出,两头在外”、产业链水平整合的加工贸易产业,这些产业的大部分中间品均可以较低成本进口,对上下游产业的配套要求不高,可以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OEM形式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中形成“点状”的产业布局。具有区位劣势、产业相对优势的地区,由于较大的运输、交易、监管等成本抵消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很难通过吸引外资投资设厂来发展“一进一出,两头在外”产业链水平型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产业链中不能只发展具有劳动力增值的“点状”的加工贸易产业,应当重点发展“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垂直型产业链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国际产业链转移的产物,其概念和内涵并不是固有和不变的。“一进一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是中国最早参与国际分工和东部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发展路径,便捷的区位优势支持了这种发展路径,东部的加工贸易获得了极快的发展,而中西部相对于东部的地域劣势使得该发展路径模式束服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中国加工贸易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不能再以“两头在外”为本质特征来界定加工贸易。对目前中部发展加工贸易而言,应该界定为“一头在外”———除品牌以外的垂直型产业链的贸易形式,这就意味着只要中部地区能承接和发展较为完整的或者垂直型的产业链,便可有效地发展加工贸易,而且相比东部原有的旧模式会更有利于延长增值链,进而实现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

二、中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路径现状及问题

中部六省份(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的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占本省的对外贸易份额在逐步提高,较好地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和东部省份相比,中西部的加工贸易从总量上、占本省的份额上都很低,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究其原因,既有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从发展模式来看,中西部六省虽然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加工贸易都沿用了东部“两头在外,产业点状,劳动增值,升级乏力”的OEM模式。具体来说,基本都是靠当地的劳动力、土地等丰富的资源优势来吸引外资投资设厂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或者是出口低附加值的资源类产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地企业数量较少,产业的配套能力弱,大多数加工贸易处于“一进一出,单一工序”的简单加工装配,没有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延长增值链,产品加工程度不深,配套需求不强;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产业的关联度小,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未能形成效果;而且没有和东部的加工贸易产业形成有效的合作,既没有在生产环节上承接东部的“生产结转”,也没有提供中间品,仅仅只是承接东部整体转移的落后产业。从山西省的加工贸易来看,加工贸易龙头富士康只是没有品牌产品的代工企业,高技术的核心中间品采用进口,国内只是配套附加值低的低端部件,虽然产品形态是高技术产品,但对山西的产业结构、产业聚集效应等没有起到积极的溢出效应;资源业龙头太钢出口粗加工的不锈钢板材,附加值低,缺乏品牌产品对中间产业的聚集,没有起到龙头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的布局不尽合理,产业聚集以及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口加工区较少,而出口加工区是发展加工贸易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工贸易产业聚集和溢出效应的必要载体。目前的中部六省份中仅有6个出口加工区和一个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的缺少,不利于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山西是唯一一个没有出口加工区的省份,加工贸易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于中部,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开放式的管理,没有出口加工区使得海关监管的难度增加,也不利于形成产业链的聚集效应。

三、山西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从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来看,产业配套能力、区位优势远比劳动力、资源等对加工贸易更有吸引力。对位于内陆的山西省而言,发展加工贸易绝非易事,区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发展加工贸易关键在于产业的配套能力、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要想实现这种“后发优势”,单纯依靠热情或者政策引导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且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发展意识、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处于落后状态。要实现赶超和跨越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山西加工贸易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但不等于说山西不能发展加工贸易,关键在于如何培育自身的配套能力和实现垂直型的产业链整合。配套能力和产业链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有意识的引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笔者认为山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是对原来发展路径模式的重新审视,要大胆创新发展路径,把发展加工贸易和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一)短期发展

“借船出海”式的加工贸易垂直型产业链整合是一个星火燎原的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山西省有诸多的加工贸易企业,但由于加工企业散、加工产业乱等原因并没有形成“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因此,在短期内,山西省应该着力培育自己加工贸易的“星星之火”,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支持符合产业结构的、具有加工优势的企业(比如太钢、太重等龙头企业),在提供中间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主动进入跨国公司、沿海地区企业的产业链条和配套环节中。比如,太原和大同地区的加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天津经济圈,与当地的跨国公司对接,为落户天津的飞机产业、汽车产业等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侯马、运城的加工企业可对接河南和陕西的加工贸易产业。通过“借船出海”,龙头企业可以逐步带动相关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增强发展竞争意识,积累加工配套经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发展中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和规律发展山西省加工贸易的“星星之火”。

(二)长期发展“造船出海”式的加工贸易

经过企业“借船出海”的加工发展,符合山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企业逐步发展强大,企业的龙头地位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自然得到强化,这时应不失时机地实现从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向依靠先进制造的竞争优势的转变,在原有的单个企业加工的“点状”加工基础上形成相对长的“线状”加工配套产业链,从而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形成山西省的加工贸易的“星星之火”。要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应该积极推进“造船出海”式加工贸易的发展,大力促进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培育自身的龙头企业,大力吸引产业聚集力强的跨国公司入驻,创新产权整合和股权融资方式。

(三)将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培育成加工贸易的龙头企业

山西省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能源和化工、重工业等资源产业优势,“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八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既是山西的优势,也是山西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山西在发展加工贸易时应该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煤化工、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贸易。实现路径既要依靠本土企业,更要倚重具有品牌的跨国公司,具体而言:

1.培育和发展本土优势企业。以太重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太钢为龙头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以太化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晋西北特色农业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均是山西本土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山西省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各自为政,龙头企业没有发挥带头和凝聚作用,也没有形成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只能是从事某一环节的加工生产,出口的附加值低,不利于我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2.吸引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从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水平分工到垂直型分工转变绝非易事,单纯依靠本地企业的自身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而且吸引只具有某个中间环节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形成垂直型产业链,如富士康之于山西。从东部加工贸易聚集地的发展来看,吸引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入驻,通过产业链的自身整合可以较快地形成垂直型的产业链。因此,山西省应该重点吸引重型机械制造业、材料业、煤化工的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入驻,通过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需求吸引上游的公司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和垂直型产业链。

(四)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的建设

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为发展加工贸易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相关企业在出口加工区内开展加工贸易,享受关税等有关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区内企业优化运营方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运营成本,大幅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目前,全国获批的出口加工区共有60个,山西省只有一个位于南部侯马市的保税物流区,而同为中部省份的江西省有赣州出口加工区、南昌出口加工区和九江出口加工区,这也是近年来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居中部省份第一的重要原因。因此,山西省要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必须改变开放式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的申报和建设,引导龙头企业进驻出口加工区,从而带动该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益,借此延长加工贸易在我省的产业链,形成发展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地处山西中部,也是太重、太钢、太化等大型企业的所在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是山西公路、铁路、航空的枢纽,具有开展加工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借鉴武汉和郑州的做法,尽快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以便与侯马市的保税物流区相互呼应,这样既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山西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政府引导服务机制

加工贸易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形式。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对发展加工贸易具有一种“顺势利导”的加速作用。当前,山西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山西省应确立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招商,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发展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申报和建设,改变我省加工贸易载体缺乏带来的不利因素。二是积极协调海关通关监管平台建设。要想实现加工贸易的垂直整合就需要料件、配套成品、加工成品在保税状态下的自由流转,实现物流、结转、监管的无缝对接,这对海关的监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应加快电子口岸的实体平台建设,构建联网监管和联网服务一体化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创新海关的监管机制,做到“管得住、通得快”。

(六)依托山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中间品产业链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再仅仅取决于劳动力、土地、政策优惠等静态优势,更多地取决于产业配套能力、产业聚集的动态优势。中部不具有便于进出口的地理优势,因此,包括山西在内的中部省份要发展加工贸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两头在外”向“一头在外”的转变问题,具体说,就是要提高本地区的核心中间品的配套能力,从进口核心中间品向提供核心中间品的转变,这样既可改变中部运输上的劣势,又可借此优化本地的产业结构。山西具有生产零部件所需的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但由于新材料产业落后和先进生产企业的缺乏,核心的零部件依靠进口,本土企业只是提供简单的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后出口,即使出口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留在本地的也只是劳动力增值。比如太原富士康企业,这样的加工贸易生产结构不利于山西的加工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山西应该建立长期加工贸易发展规划,重点扶持新型材料业和先进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建立加工贸易产业的零部件、整机生产的全流程生产链。

栀龙散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4例,其中男53例,女11例;初发25例,复发39例;年龄28—69岁;病程1个月—20年左右。中医辨证分型属风湿热郁证23例,风寒湿阻证11例,痰瘀阻络证13例,肝肾气血亏虚证17例。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西结合诊断治疗》所定标准[1]。(1)多以单个趾跖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跖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块”(痛风石)。(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分期辨证治疗

2.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此期常以热邪偏盛,或以湿热蕴蒸为主,是外邪入里化热,或热为邪郁所致,若热邪久留不去,损气耗阴,则出现气阴两虚的症候,病邪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筋络而脏腑。病势急且重,长于午夜突发关节疼痛,初发时90%为单一关节,以第1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为多见,据证可分为风湿热郁证和风寒湿阻证。

2.1.1风湿热郁证此型较多见,受累小关节红肿热痛、甚剧、活动受限、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四妙散加味。处方:防己10g、蚕砂10g、连翘10g、栀仁10g、滑石30g、萆薢15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0g、薏苡仁20g、忍冬藤10g、甘草30g。

2.1.2风寒湿阻证此型较少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屈伸不力、肌肤麻木、遇阴雨天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汤加味。处方: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10g、桂枝10g、桑枝10g、薏苡仁20g、萆薢15g、干草6g。

2.2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期多因急性发展而来,可表现为多个关节受累,发作较平凡,甚至发作后肿痛消失,晚期受累关节畸形僵硬,血尿酸增高或正常,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证,分为痰瘀阻络证和肝肾亏虚证。

2.2.1痰瘀阻络证症见久痹不愈,关节肿痛日久、反复发作、强直畸形、皮下结节、皮色紫暗、舌淡体胖或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治以化瘀祛痰,搜风通络,桃红饮加味。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威灵仙10g、穿山甲10g、地龙10g、白芥子10g、胆南星6g、法半夏10g、全蝎3g、乌梢蛇10g。

2.2.2肝肾亏虚证病久屡发、迁延不愈、关节痛如被杖或酸张疼痛、强直畸形、曲伸不利、麻木不仁、筋脉拘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偏于阳虚者伴见口干、便燥、舌红少苔或有瘀斑、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伴见腰膝酸软,遇阴雨寒冷天气加重,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胖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弱无力。治疗上肝肾阴虚者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泄浊解毒,大补阴丸加味。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5g、龟板15g、枸杞15g、威灵仙15g、萆薢15g、怀牛膝12g、狗脊12g、地龙15g、蜂房15g、黄柏15g、土茯苓20g。肾阳虚衰者治以温肾壮阳,活血散寒,泄浊解毒,右归饮加味。处方:鹿角10g、桂枝10g、制附子10g、制川乌10g、蜂房10g、熟地黄10g、穿山甲9g、杜仲15g、淫羊藿15g、萆薢15g、威灵仙15g、土茯苓20g。或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熟地15g、杜仲10g、牛膝10g、桑寄生10g、人参10g、茯苓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白芍10g、独活10g、防风10g、秦艽10g。

2.3间歇期此期又可称为无症状高尿酸期或潜伏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血尿酸水平持续或波动增高。此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可终身不出现症状。治以健脾和胃,升清泌浊。方以四君子加减。处方: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青皮10g、山茱萸10g、土茯苓30g、金钱草30g、萆薢12g、牛膝12g。

2.4用法每天煎服1剂,15天为1个疗程,依病情可服用2—5个疗程。

2.5调摄与预防(1)急性期尽早使用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炎症,迅速终止急性发作;(2)严格禁酒,限制饮食,防止过胖,忌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尤甚,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3)避免过度劳累(包括性生活)、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4)多饮水,使尿量不少于2000ml/d,多食碱性食物;(5)禁止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出的食物,如肝浸膏、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6)注意预防和治疗尿酸钠盐洁净沉积关节,肾脏和其他部位所引起的并发症,防止尿酸结石形成;(7)注意预防和治疗使通风恶化的疾病,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肥胖等。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血尿酸正常或接近正常;好转:在服药情况下,关节肿痛症状缓解,血尿酸正常。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其中急性期11例,慢性期6例。显效22例,其中急性期13例,慢性期9例。好转21例,其中急性期8例,慢性期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各型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各型通风性关节炎治疗结果[例(%)]

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

风湿热郁型238(34.8)9(39.1)5(21.7)1(4.3)

风寒湿阻型113(27.3)4(36.4)3(27.3)1(9.7)

瘀痰阻络型133(23.1)4(30.8)5(38.5)1(7.7)

肝肾亏虚型173(17.6)5(29.4)8(47.1)1(5.9)

合计6417(26.6)22(34.4)21(32.8)4(6.3)4讨论

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合成增多或排出减少,使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加,致尿酸盐结晶沉着于各种间叶组织内,引起受累组织的炎症反应。当关节受累时,则称之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素体虚弱复感风邪所致。如《医学入门痛风》认为痛风多因“血气疲劳不营养关节腠里”所发,并指出通风后期有“痛入骨髓,不移其处”等临床表现。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汗,汗出水中。……故曰历节,”又云:“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2]。由于本病的病因是高尿酸血症,此乃湿浊之毒也。尿酸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生于内[3],好发于形体肥胖或嗜食厚味之人。肥甘厚味伤脾碍胃,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水谷不归正化,湿浊毒邪内生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避免反复发作,损伤肾脏。治疗方法,无论各期,利湿泄浊,固本清源之法都应贯彻始终,土茯苓、金钱草、陈皮、青皮、萆薢等[3、4]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为常用之药。伴尿路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陈皮、琥珀粉(冲服)、鸡内金;尿路感染者加萹蓄、瞿麦、车前子、石苇[5]。

痛风性关节炎多属于痹病类范畴,但按痹证辨治效果欠佳,或有近效而乏远功,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故应依不同分期,证候病证特点,分期辨治尤为重要。(1)急性发作期可以是初次发病,也可以是慢性关节炎病变基础上的急性发作。由于正盛邪实,多有起病急骤,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甚剧等湿热浊毒极盛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及“审证求因”等辨证治疗原则,若属风寒湿阻证方以蠲痹汤或薏苡仁汤加减。寒邪偏甚者加制川乌、细辛;湿邪偏甚者加防己、茯苓;上肢为主者重用羌活,姜黄、桑枝等;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木瓜。若属风湿热郁证方以四妙散或白虎桂枝汤加减。发热伴关节红肿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关节热痛有红斑者加牡丹皮、赤芍、虎杖;关节肿胀者重用薏苡仁,加防己、蚕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邪热伤阴出现低热者加青蒿、白薇、地骨皮。(2)慢性关节炎由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易伤正气而表现气血亏虚,本虚标实之象,治疗上固本扶正,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为先,辅以驱邪。可选用四君子、辅以川乌、草乌、细辛、桂枝、牛膝、桑寄生、土茯苓、萆薢等温补肾阳、散寒除痹、淡渗利湿,泄浊解毒之品。若属痰瘀阻络方以桃红饮或身痛逐瘀汤加减。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者,或关节变形,因此应扶正固本的基础上加用络石藤、防己、蜂蜜、僵蚕、地龙、威灵仙、天南星、蜈蚣、穿山甲等活血祛瘀通络除痹之品。若表现肝肾亏虚者方以独活寄生汤加金钱草、土茯苓、萆薢等利湿驱浊的药物。(3)无症状高尿酸期或间歇期一般无症状或仅表现高尿酸血症,若表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方以四君子汤加减以达健脾和胃,升清泌浊的作用,因为“辨证论治要审证求因分析邪正相争不同时机,因势利导,邪去正安,病后调理应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气血充足则康复矣”[6]。若表现腰膝酸软等肝肾亏虚者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以达调补肝肾,固本清源的目的。

总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祛风散寒化湿的同时,应注意补肝肾益气血。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外二端,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外由风寒湿等因素侵袭,内外相和渐成通风性关节炎。据其病因,临床上在祛邪的同时,可据证加入杜仲、桑寄生、当归、黄芪等补肝肾益气血的药。

论文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分期辨证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分期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6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结果治愈17(26.6%),显效22(34.4%),好转21(32.8%),无效4(6.3%),总有效率93.75%。

参考文献:

[1]杨思彭.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1,698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4-85

[3]鲜光亚.通风性关节炎诊治体会[J].中医药杂志,1999,40(1):18-19

[4]孟昭亨.痛风[M].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1997,283

栀龙散范文篇9

关键字:皮肤病中医治疗

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

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

另外,由于各医家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各有偏见。如《医林改错》中,用活血化癖方剂治疗头发脱落、糟鼻、白瘫风、紫瘫风、紫印脸等。而刘河间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兼治风热疮疥隐疹等,用药过于寒凉,彼有创见。

二、治疗思路

1.病作当以祛邪为主,药须分部求因论治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在于时愈时发,无所休止。其作虽与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抑或有感冒、发热等诱因可询。但治当以祛邪为主,可从其发病部位辨属为何邪为主罹患以指导临床治疗。“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肤病的辨治过程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便可确立一个总的治疗原则。这种辨证思路不仅便捷,而且征之临床颇多效应。例如:对于发于上部的热疮(单纯疱疹)治当清热疏风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发于中部的蛇串疮(带状疱疹)则当清肝疏解郁火,药用龙胆草、山栀、夏枯草、黄芩等;而对于发于下部的瘙疣(尖锐湿疣)治宜清热利湿为先,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苦参等。

2.或疹或疣或痘迥异,治风治瘀治湿有别

病毒性皮肤病若从病变形态上加以区分,则分别以疹、疣、痘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疹与西医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则与疱疹、脓疱相类;而疣则无甚差别。从病毒性皮肤病局部辨证的角度来看,疹之发,其位浅、其来速、变化快,与风邪特点相近;痘类病变则以疱中积液为著,其液始清、继则浊或脓,与水湿同类;而疣类病变则以形甚为长,或坚、或韧,不外浊痰、瘀滞为患。及其治则,疹类病变为主者当以祛风为要但风为百病之长,易与热、寒、湿之邪相兼;药用荆芥、防风、蝉衣、浮萍等,若兼热、湿、寒等为患则另当别治,病久未已则还需从血论治,即血行风自灭之谓;痘类病变为主者则以祛除水湿为务,或淡渗,或清利,或芳化,药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夹者可与解毒、托疮并施,错综者更需与健脾、温肾等同行;疣类病变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浊、软坚散结,久则须并入化瘀之品,药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鳖虫等。

3.病息当需扶正托毒,治病求本

病毒性皮肤病的证治难点在于多数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每易于感冒、发热以及体质状况不佳时发作。从其发病机理析缘,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而达到疾病少发、不发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虽然扶正的治则在疾病发作时即可与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赖其久者则非疾病康复期莫属。扶正之治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异,但普遍用之者以补气固表为上,药用生(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旨在益气固表,缜密肌腠。分而析之,则疹类疾患益气之外,尚需养血润肤,常配炒白芍、当归、丹皮、仙鹤草等;痘类疾患需合健脾利湿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陈皮、苍术、赤小豆等;疣类疾患宜佐活血养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红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虑其病愈邪恋之实,故扶正之时仍须少佐数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巩固则可择丸缓以图之。

4.悉心调理饮食起居,预防护理当需并提

病毒性皮肤病既然有久治难愈或易于复发的特点,从中医“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局部及心理情志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甘肥发物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及其病中、愈后,则多无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此亦明~陈实功“疮家全赖脾土”之谓。起居之处,当避风、远湿,适寒温日常生活尚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度,并防皮肤伤损之害。

参考文献:

[1]秦万章.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2]又璐.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生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

栀龙散范文篇10

1.1病因病理PRL是由脑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其分泌受到下丘脑的双重调节。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对PRL的分泌起抑制作用,多巴胺是主要的生理性PRL抑制素,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5-羟色胺(5-HT)等则可刺激垂体分泌PRL[1]。当下丘脑多巴胺活性下降时,其抑制PRL分泌功能被解除,PRL即过度分泌,直接导致本病的发生。

血清泌乳素升高可有多种病因和影响因素:①生理性:如运动后、妊娠、产后、哺乳、夜间睡眠、应激状态及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期等。②药物性:如应用氯丙嗪、灭吐灵、吗丁啉、甲氰咪胍及口服避孕药等。③病理性:如下丘脑—垂体柄病变、垂体肿瘤、炎症、严重肝病、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综合征(PCOS)等。④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即功能性高泌乳素血症):由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2]。其中垂体肿瘤,特别是垂体泌乳素瘤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常见原因。傅佳峰[3]在对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研究中提出,一般情况下PRL值越高(>100ng/ml),提示有垂体泌乳素瘤的可能性越大,但要特别注意一些大型无功能垂体肿瘤由于压迫垂体柄,阻断多巴胺通路,减弱了对PRL分泌的抑制,也会出现本病,但血PRL多小于100ng/ml,以资鉴别。另外,就诊患者中,诊断为功能性高泌乳素血症的亦不占少数,现认为与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

1.2与临床表现的联系PRL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泌乳,故非生理因素导致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多有泌乳,可伴有乳胀。PRL还通过中枢及卵巢两条途径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产生影响。高水平PRL可通过短路反射刺激下丘脑分泌多巴胺增高,影响雌激素对LH的正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LH分泌下降,从而降低了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抑制了卵泡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不能形成排卵前的雌激素高峰和LH峰,并直接抑制卵巢合成雌二醇和孕酮,并可以干扰受精和胚胎发育,导致不排卵,出现月经失调、闭经、不孕、习惯性流产等[4]。男性因垂体泌乳素瘤导致的高泌乳素血症可在周围靶组织抑制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导致阴茎勃起障碍,表现为性欲减退和阳痿[5]。但检验指标和临床表现并非严格统一。林红等[6]对801例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分析后发现,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可伴溢乳症状,但也可无症状;而有溢乳的患者其血PRL水平也不一定升高,建议对月经紊乱或闭经溢乳患者,尤其是对双侧乳房溢乳患者应做常规PRL检测,以排除高泌乳素血症,应根据患者所属的年龄段密切注意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腺瘤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妇女的月经,胎孕,乳汁都是脏腑气血化生作用的表现。在女性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与乳汁的产生和分泌密切相关,任、督、冲一源而三歧,皆与胞宫相系,与月经、孕育息息相关。脾生血,肾精化血,肝藏血,而女子以血为本,另肝气疏泄有度,命门少火生气,气血充足,经脉通畅,应时下注胞宫则为月经,哺乳期充于乳房则为乳汁。

中医典籍中并无本病的直接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之归于月经后期、闭经、乳汁自出、不孕等病。对本病的病机,各家学术见解众多。何贵翔[7]认为,肝气不得疏泄,肾气不能化生精血,冲任不能固摄乳汁,气血失于调畅,则上为乳汁外泄,下为月经不调。耿嘉玮[8]则认为,肾水不足,肝失濡养,脾胃运化失常,故发为本病。朱方红亦认为,高PRL引起的溢乳、闭经、不孕,与肝失条达、肾精亏虚、脾胃失运、气血不足密切相关。许筱梅认为其病机多责之虚实两端,实则肝郁气滞,痰湿阻络;虚则脾肾不足,气血两虚,或虚实夹杂而致冲任失调,经血不能下达反上溢成乳,月经停闭不行。证候分型各家也颇有分歧。孔跃农等[9]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肾阳虚肝郁证、肾阴虚肝郁证、脾肾阳虚痰阻滞证、脾虚血瘀证5型。袁惠霞等[10]则分为肝郁化热证与肾虚肝旺证两种证型。虽分证不统一,但均从肝郁、脾虚、肾虚入手。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过度,劳逸失当至阴血暗耗,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疏泄失常,不能应时疏泄气血于胞宫则成闭经,气血横逆上行则化为乳汁,气滞不舒则发为乳胀。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者,痰湿之邪阻滞经络,气血不循常道,不能归于血海则经少,溢于上则为乳汁,或脾虚气弱,生化乏源者可见经少。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养胞宫,形成月经量少,稀发或闭经或不孕,或习惯性流产。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若肝肾阴亏,精血虚少,致血海充盈不足可致经少,闭经。上述病机亦可并见,如素体肥胖而又情志不遂则肝脾同病。病位在脾,肝,肾,虚实兼有,病证较复杂。

3西医学治疗原则与方法

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头戏,旨在降低血PRL水平。常用药物有溴隐亭和卡麦角林[3]。溴隐亭是一种半合成的生物碱溴化物,具有持久刺激多巴胺受体的功能,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垂体泌乳素细胞内的多巴胺受体并与之结合,产生类多巴胺反应—抑制PRL合成与释放并使其分解,从而降低血PRL水平。卡麦角林是一种新型、长效的多巴胺兴奋剂,对垂体泌乳素细胞的D2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选择性抑制PRL释放,降低血PRL水平,其疗效及耐受性均优于溴隐亭。以上药物可作为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常规用药,用于包括垂体瘤在内的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但须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溴隐亭的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痛,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紊乱症状等,常在用药初期出现,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对于肿瘤患者,长期服用本品会使肿瘤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肿瘤切除,降低手术治愈率。卡麦角林的副反应包括恶心,体位性低血压等,服药2~3周常可消失而无需停药。因其疗效确切并副作用小,国外有推荐卡麦角林为本病首选药物。

手术是垂体瘤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多由神经外科完成。临床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并可辅以药物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

4中医治法及方药运用

4.1单方加减治疗经验雷丽[11]

以肝郁脾虚血弱立法,采用逍遥散加减,月经先期者加生地;月经量少者加黄精、菟丝子;月经稀发、闭经者加牛膝、益母草、地鳖虫;头晕头痛者加钩藤、生石决明;烦躁易怒者加瓜蒌、郁金;垂体微腺瘤者加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有效率为85%,复发率仅为14.3%。

奚嘉[12]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24例,并与用溴隐亭治疗20例进行对照,结果两组PRL均有所下降,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中药的远期疗效优于西药。

杨国晶等[13]使用抑乳灵(生麦芽、生山楂、柴胡、仙灵脾、菟丝子等)治疗特发性高PRL血症61例,有效率为90.2%。

杨晓翡[14]以自拟清肝降乳汤(生麦芽、丹参、益母草、茯苓、当归等)治疗25例,有效率为92.0%。

王俊玲等[15]以调肝补肾方(菟丝子、麦芽、白芍等)治疗高PRL血症60例,并与溴隐亭组对照。结果调肝补肾方治疗组PRL明显下降,孕酮及雌二醇值明显升高,基础体温(BBT)双相转化率达80.0%,有效率达81.67%,且症状改善和PRL下降值明显优于溴隐亭组。

王臻[16]应用柴芍二仙汤(白芍、柴胡、仙茅、淫羊藿、川牛膝等)治疗高PRL血症30例,有效率为90.0%。除血黄体生成素(LH)及P2项指标外,在降低PRL水平,升高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P<0.0l)。提示此方能够明显改善高泌乳素患者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

赵莉萍等[17]采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佐以回乳之法,自拟的消乳方:柴胡,赤芍,丹皮,栀子,川楝子,龙胆草,当归,牛膝,生山楂,生麦芽,鸡内金等治疗高泌乳素血症28例,患者PRL均大于25ng/ml,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溢乳现象并排除药源性溢乳因素。嘱患者1剂/d,3个月为1个疗程。监测标准同上。结果显效10例,占357%;好转14例,占50%;无效4例,占145%。总有效率865%,无效者有两例确诊为垂体泌乳素瘤,后行手术治疗。

黄月玲等[18]以舒肝化痰敛乳为法自拟舒肝化痰敛乳汤治疗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25例。处方:柴胡、白芍、法半夏、神曲、陈皮、茯苓、炒麦芽、佩兰、白术、薏苡仁等加减,脾胃虚弱者加党参,黄芪,肝郁甚者加郁金,青皮。1剂/d,水煎2次,混合药液,中午、晚上分服。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经治疗,治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治愈率64%,总有效率%。治愈病例随访1年无复发。

王芙蓉[19]以疏肝解郁立法,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和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丹皮,栀子,青皮,茯苓,炒麦芽,赤芍,红花,牛膝等,1剂/d煎服。白芍,甘草,共研细末,每日2次用汤药冲服。)治疗本病30例,痊愈2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奚社苗[20]用抑乳汤(柴胡,香附,荔枝核,桔核,白芍,生麦芽,山药,茯苓,生甘草等)1剂/d,每次浓煎300ml分2次早晚分服,于经前15d药,连服15d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有效13例,2个疗程后有效19例,无效3例。

黄诚[21]以疏肝健脾法用中药煎剂康乳散(北黄芪、白芍、山楂,麦芽,关沙苑,枸杞子,柴胡,甘草等)治疗本病40例,另设对照组40例,口服溴隐亭片剂,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康乳散的不良反应及停药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于萍[22]用当归芍麦汤(当归、白芍、生麦芽、白术、茯苓、柴胡、泽泻、女贞子、郁金、甘草等)治疗本病15例,对照组15例用溴隐亭治疗,30d为1个疗程,治疗1~6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张挺[23]以清肝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云茯苓、白术、甘草、薄荷、青陈皮、生麦芽等)1剂/d水煎服,早晚各服150~200ml,经期停服,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内分泌指标。共治疗50例,痊愈4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董协栋等[24]以养肝滋肾法用滋肾解郁丸(柴胡、白芍、枳壳、山楂、麦芽、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巴戟肉、菟丝子、生甘草、郁金、丹参、仙灵脾、仙茅等)3次/d,30粒/次,开水送服,连服5个月。共治疗2180例,另106例服用溴隐亭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1853例,显效185例,有效41例,无效101例,总有效率95.37%。对照组治愈879例,显效91例,有效26例,无效64例,总有效率为93.9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对照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杨国晶等[25]用抑乳灵(生麦芽、生山楂、柴胡、仙灵脾、枸杞子、菟丝子、蛤蚧、白芍、当归等)1剂/d,水煎2~3次,浓缩成200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本病31例,治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王俊玲等[15]以调肝补肾方(白芍、麦芽、菟丝子、远志、肉从蓉、川断)治疗本病60例,与溴隐亭组3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PRL明显下降,P及E2值明显升高,BBT双相转化率达80%,总有效率达81.67%,且症状改善和PRL下降疗效明显优于溴隐亭。

朱方红[26]用中药调冲抑乳汤(柴胡,郁金,白芍,当归,泽兰,仙茅,巴戟天,牛膝,麦芽,甘草等),1剂/d,水煎2次,分2次饭后服。并配合口服溴隐亭0.25mg/次,2次/d,餐中服。服药3~6个月。共治疗38例,结果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金玲丽[27]将77例高泌乳素血症致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部病例服用溴隐亭片,初始量为1.25mg/d,以后每3天递增1.25mg,加至5mg/d(分2次服)。若有排卵者,则维持5mg/d,若黄体功能不良或发生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则渐加至7.5mg/d(分3次服)。治疗组同服加味免怀散(归尾、赤白芍、红花、川牛膝、柴胡、生甘草、夏枯草、白术、茯苓、麦芽、炒芡实、丹皮等),并按月经周期各个不同阶段予以加减,排卵期加三棱、莪术,刘寄奴,制香附,黄体期去红花,加菟丝子、川断、炒杜仲,1剂/d,水煎服,2次/d,200ml/次,月经期停服中药。结果治疗组45例,服溴隐亭5mg/d排卵者36例(80%),7.5mg/d排卵者9例(20%)。对照组32例,服溴隐亭5mg/d排卵者18例(56.25%),7.5mg/d排卵者14例(43.75%),经卡方检验,服溴隐亭5mg/d的排卵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受孕率比较,治疗组服溴隐亭5mg/d受孕34例(75.56%),7.5mg/d受孕3例(6.67%),未孕者8例(17.78%)。对照组服嗅隐亭5mg/d受孕14例(43.75%),7.5mg/d受孕12例(37.5%),未孕者6例(18.75%)。经卡方检验,服溴隐亭5mg/d的受孕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王霞灵等[28]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00例肝郁患者血清PRL水平,与同期同西医病种非肝郁对照组比较,PRL明显增高(P<0.01),经加味逍遥散(柴胡、香附、当归、丹参、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治疗后,随着症状的改善,PRL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认为肝郁患者存在引起血清PRL增高的所有因素。她认为,PRL升高是肝郁患者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PRL升高与肝郁患者雌激素水平、5-HT的升高及情绪异常密切相关。加味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患者PRL升高的有效方剂。

邢恺芗等[29]将72例高泌乳素血症不孕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肾虚型、肝郁脾虚痰湿型,并根据月经周期的生理特点,每型月经中期均给予自拟排卵汤(刘寄奴、柴胡、泽兰、生蒲黄、女贞子、赤芍药、益母草、苏木、覆盆子、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牛膝等),1剂/d,水煎服。对照组34例,肾虚型予自拟调助汤(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玄参、麦门冬、牡丹皮、益母草、覆盆子、菟丝子、附子、肉桂等),1剂/d,水煎服。肝郁脾虚痰湿型予苍附导痰汤加味:苍术、香附、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壳、益母草、木香、当归、白芍药、丹参、柴胡,1剂/d,水煎服。治疗组38例在上述基础上口服溴隐亭,由小剂量1.25mg/d开始,3d后改为2.5mg/d,逐渐增量到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7.5mg/d。分2~3次服用。两组均3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88.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率治疗组为5.4%,对照组为2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2辨证治疗用药经验何贵翔[30]

对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肾养血、疏肝调经,药用熟地、山药、柴胡、郁金、香附等;脾肾阳虚伴气血两亏型治以健脾温肾、补益气血,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鹿角片等;阴虚肝旺型治以养阴清肝,药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丹参等,效果良好,患者血清泌乳素(PRL)均下降为正常值。

孔跃农等[9]则对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调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山楂、麦芽等。肾阳虚肝郁型治以补肾疏肝,药用柴胡、枳壳、仙茅、仙灵脾、鹿角胶等。肾阴虚肝郁型治以滋阴疏肝、养血通经,药用柴胡、山楂、熟地、山茱萸、淮山药等。脾肾阳虚、痰湿阻滞型治以温肾健脾、燥湿化痰,药用白术、茯苓、半夏、苍术等。脾虚血瘀型治以健脾化瘀,药用党参、白术、丹参、川芍、牛膝等,有效率为83%。

袁惠霞等[10]针对肝郁血滞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调经,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肾虚肝旺型治以滋水涵木、调养冲任,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以上方药均可以降低PRL值,使月经恢复正常。徐吉祥[31]以肝阴不足,肝体失柔立论,选用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辨证治疗高PRL血症并随证加减: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气滞血瘀者加香附、川芍;寒凝经脉者加吴茱萸;肾虚腰痛者加川续断、菟丝子;乳汁分泌较多者加炒麦芽;有效率达到90%。

许筱梅[32]从肝虚辨证,重用白芍为主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临床可达到降低泌乳素、改善症状的效果。其中1例月经已5月未行,见症面黄体瘦,倦怠无力,纳呆少食,经常腹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双乳无溢乳。查血:PRL600ng/mL,血清雌二醇(E2)偏低,B超查子宫附件无异常,MRI检查未发现垂体瘤。辨证属脾肾两虚,冲任失养,血海空虚,治以健脾补肾,养血调经。方用黄芪、熟地黄、茯苓、菟丝子、炒谷芽、炒麦芽、党参、当归、白术、白芍、补骨脂、仙茅、淫羊霍等,数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月经如期来潮,复查血清PRL恢复正常。另一例月经3月未行,伴乳房胀痛,挤之有少量溢乳,检查PRL780ng/ml,证属肝郁肾虚,痰湿阻络,治以疏肝补肾,除痰通络,组方:白芍、麦芽、怀牛膝、石菖蒲、茯苓、赤芍、柴胡、当归、法半夏、泽兰、瓜蒌皮、肉从蓉等,加减治疗3个月后月经如期而至,乳房胀痛缓解、已无溢乳。

白素霞等[33]治疗高泌乳素血症32例中对辨证为脾气亏虚型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升麻、芡实、白芍、砂仁等;肾精不足型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人参、山茱萸、当归、甘草、鹿角胶、菟丝子、紫河车、山栀、淫羊藿、仙茅等;偏阳虚者加补骨脂、肉桂、制附子;偏阴虚加熟地、山茱萸或女贞子、旱莲草;痰湿内蕴型用苍附导痰汤加减:制半夏、苍术、茯苓、陈皮、神曲、川芎、香附、胆南星、枳壳。早、晚水煎服,经期停用,1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时间不超过6个月。疗效制定标准:PRL及月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排卵或妊娠为显效;PRL不同程度下降,临床症状及月经情况改善为有效;PRL及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均无改善为无效。用药1~2个疗程后,32例中显效29人,有效3人,有效率100%,有排卵29人,排卵率90.6%;妊娠24人,妊娠率75.0%。

4.3中成药治疗何贵翔等[30]

使用滋肾清肝颗粒治疗高PRL血症,并与溴隐亭治疗对照。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果显示此方可降低患者PR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升高E2的水平(P<0.05),对FSH,LH值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值则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明显(P<0.01)。说明滋肾清肝颗粒是治疗高PRL血症的有效方剂。

张思佳等[34]通过实验用胃复安造成高PRL血症模型,同时应用溴隐亭和仙甲冲剂治疗,结果表明仙甲冲剂(柴胡、仙灵脾、穿山甲等15味中药组成)能明显对抗胃复安所致大鼠泌乳素的升高,作用与溴隐亭相似,且维持效应更持久。

徐吉祥[35]用芍药甘草汤颗粒剂(生白芍、炙甘草)治疗本病30例,1剂/d,分2次水冲服,28d为1个疗程,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气滞血瘀者加香附、川芎;寒凝经脉者加吴茱萸;肾虚腰痛者加川续断、菟丝子;乳汁分泌较多者加炒麦芽。另设对照组30例,用溴隐亭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分别为13例,12例,2例,3例,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张志玲等[36,37]观察坤安冲服剂(仙茅、蛇床子、菟丝子、白芍、枳壳等中药组成)可以改善高泌乳血症模型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紊乱状况,使异常升高的PRL下降,分泌减少的FSH,LH,E2增加,从而恢复体内激素间的平衡。亦可明显降低高泌乳血症小鼠模型血清PRL水平,提高模型小鼠的子宫质量指数,且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李惠林等[37]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以皮下注射灭滴灵的方法造成高泌乳素血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坤安冲服剂(仙茅、淫羊藿、蛇床子、菟丝子、五味子、白芍、枳壳、麦芽、山楂),1次/d,连续34d。治疗结束后于眼眶静脉采血检测造模前后及治疗前后血清PRL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称取动物体质量并处死,观察子宫、卵巢质量指数。结果模型组造模前后比较,PRL明显上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血清PRL水平比较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子宫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中药高剂量组子宫质量指数明显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提示坤安冲服剂可明显降低高泌乳素血症小鼠模型血清PRL水平,提高模型小鼠的子宫质量指数,且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总之,中医治疗本病的精髓仍在于辨证论治,病位在脾、肝、肾,治法多以健脾,养肝,温肾为主。健脾滋生气血生化可使经血来潮,并可运化痰湿,调经通络,使气血运行归于常道。养肝在于滋养肝肾之阴,肾阴足则肝体柔,阴平则阳秘,肝气疏泄正常,使月经按期来潮而泌乳消失。温肾在于温一身之元阳,元阳充沛则脾气得充,冲任得通,气血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能有子,孕后可使胎气安固,减少习惯性流产的概率。

高泌乳素血症已成为当前的常见病、多发病,原因众多。中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还将继续深入并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临床,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下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37.

[2]张艳梅.高泌乳素血症2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3):1218.

[3]傅佳峰.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32(6):558.

[4]庄广伦,梁晓燕.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0.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1.

[6]林红,陈林俊,彭心华.801例垂体泌乳素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