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08:28

力抓范文篇1

一、规划基础

(一)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由年的12881亿元扩大到年的26108亿元,年均增长266%;主营业务收入由年的41737亿元扩大到年的98142亿元,年均增长33%。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由年的387%提高到年的418%,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较高水平,“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二)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顺利推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84户,其中20亿元以上的28户,50亿元以上的10户,100亿元以上的7户。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工业园区达到20个,其中过200亿元的6个,过500亿元的1个。有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年,六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递增30%以上,占全省工业比重60%以上。钢铁、化工、建材、汽车、食品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35%,非公有制工业占73%。

(三)工业企业“四率”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效益不断提升。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168029元/人·年,同比增长61%;人均创利率29247元,同比增长41%;资金利润率94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由年的4237亿元扩大到年的9427亿元,年均增长3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年的1747%提高到年的2338%,年均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四)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后劲不断增强。年以来,围绕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开工建设1500多个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为全省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全省共完成工业投资76596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半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6405亿元。

(五)工业发展条件日趋完善,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省94个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工业越来越向园区集中,土地开发规模和集约效应日益显现。电力、污水处理厂、物流、通关等条件日益完善。创业环境逐步改善,工业对外开放品牌形象逐步树立,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工业总量偏小,工业化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仍处末位。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特色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部级技术中心和工艺中心数量少,能引领技术潮流、占据技术制高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多。

二、主要思路和目标

(一)主要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技术进步为动力,强攻工业总量的扩大,进一步提高工业占GDP(生产总值,下同)的比重;强攻技术含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提高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强攻发展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强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强攻单位产值排放量的减少,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工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工业“三废”处理水平,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500亿元以上、力争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0亿元;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亿元。

三、总体要求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要求。

1.发展速度领先。力争工业发展速度全国领先,特别是要在中部地区领先,工业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8-10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平均3-5个百分点。

2.投资增幅领先。力争工业投资增速全国领先,利用外资中部领先。-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

3.企业“四率”水平领先。力争更多工业企业“四率”水平在同行业领先,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全能冠军或单打冠军。每个行业至少有1个企业、一半以上行业均有3个以上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20位,每个行业经济总量前10位的重点企业“四率”明显高于全省或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4.发展方式领先。力争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三废”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每年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从2008年的3963%提高到年的45%以上。

5.发展环境领先。力争企业发展环境领先,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等主题活动,继续打造“四最”品牌,切实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重点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推行政务公开等方面实行体制机制创新。

(二)重点任务。

1.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000亿元以上;滚动实施3000项投资超亿元项目,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300项以上。抓好南昌航空工业城、江铜10万吨铜板带、蓝星星火40万吨有机硅单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抓好南昌晶能光电蓝绿光芯片、赣州金力永磁电机、大余隆鑫泰钨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达产达标;抓好新余赛维LDK万吨级高纯硅、南昌奥克斯空调二期、高安新明珠建筑陶瓷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

2.培植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在实现有色、钢铁和光伏三大产业过千亿元基础上,再培育扶持食品、石化、行走机械、电子信息及家电、建材五大产业过千亿元。其中:有色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利税年均增长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00亿元、利税240亿元;钢铁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利税年均增长22%以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00亿元;光伏产业,-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年均增长70%以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利税200亿元;食品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8%、利税年均增长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利税185亿元;石化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利税年均增长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利税135亿元;行走机械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利税年均增长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利税100亿元;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利税年均增长3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10亿元;建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年均增长20%以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90亿元。

3.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年,形成12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其中:过20亿元的50户、过50亿元的30户、过60亿元的25户、过100亿元的20户、过500亿元的4户、过1000亿元的1户。

4.扶持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年,年均新增过百亿园区7个、过200亿元园区4个。到年,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0亿元,形成4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其中19个过200亿元、10个过300亿元、5个过500亿元、1个过800亿元。力促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等过500亿元;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过300亿元。

5.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壮大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年,全省风能、核能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省汽车产业的8%左右;航空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金属新材料产值达到3000亿元;非金属新材料产值达到60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四、组织实施与措施保障

(一)组织实施。

1.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的组织领导。在健全完善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工信委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工业三年强攻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部署和协调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规划涉及的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的第一责任人,省属集团公司和市(县、区)政府负责人为所属企业和工业园区挂点责任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全力推进。

2.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十百千亿工程”,加强对项目引进、实施和达产达标的帮扶督导。一是着力提高组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赶超进位跨越发展为主攻方向,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十百千亿工程”、“六个一工程”、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园区产业集聚等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推进一批投资过10亿、50亿甚至100亿重大项目的建设。以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加速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已开工的、已完成备案核准的、已上报待批的重大工业项目进行分类指导、重点跟踪、重点调度。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夯实项目储备库;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按时开工建设,提高项目开工率;着力抓好一批在建重大项目的实施,确保按计划进度推进;着力抓好一批全省关注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确保项目及早发力见效。三是加强调度考核。坚持和完善“四定两保”责任制,按照定时间、定责任、定考核、定奖励要求,落实项目调度帮扶责任。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监测分析,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四报一会”制度,定期通报目标完成和项目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项目前期推进和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每个重大项目按时开工、按时投产、及早见效。

3.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创建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园区集约开发。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按照《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综合考虑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原材料市场、产品市场、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突出特色,完善配套,以做强、做大、做特为目标,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规划创建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将吉泰工业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鹰潭铜产业示范基地、新余光伏产业基地、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一批省级产业基地打造成为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块状经济群。引导园区产业选商,瞄准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突出的项目,推动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利用土地,鼓励积极盘活用好现有土地存量,减少和杜绝土地闲置,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集约化开发水平。二是加大政策支持,注重指导服务。以实施三年强攻工业战略为契机,进一步理顺我省产业基地管理关系,减少重复交叉管理。抓紧研究制定扶持省级产业基地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参照国家工信部相关标准,修订、完善《省省级产业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细化认定标准,建立完善评估评价体系,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加强对省级产业基地的调度分析,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强专业指导,帮助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综合竞争力,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4.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龙头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支持核心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江铜集团、新钢公司、萍钢公司、赛维LDK公司、九江石化、江铃集团、洪都集团等一批现有基础好、潜力大、势头强的骨干企业,分年度制定发展目标,加大帮扶力度。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行政划拨等多种方式,引导省内外资源向优强企业集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建立各层次人员激励机制。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考虑职工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加快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品牌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国家名牌、省知名品牌培育力度,加强品牌宣传,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产知名品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多渠道、多形式指导服务企业开拓市场,重点支持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不断开发新颖、优质、适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市场认可度。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和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坚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用能装备水平的准入门槛;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提取;鼓励支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余热余压发电。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目标考核。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省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省节能监察办法》的制定。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节能目标;重点抓好3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强化对耗能大户节能监察、审计,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6.进一步完善监测协调机制,加强对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的考核奖励。一是强化监测分析,把握运行趋势。建立情况通报和例会制度,定期调度、分析工业强攻三年战略运行情况,及时、全面、准确掌握运行动态,通过调度会、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重点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考核奖励。将三年强攻工业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企业、集团公司、工业园区和行业,制定相关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发展责任,对于实施效果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高规格的表彰奖励。

(二)要素保障。

1.煤电油运保障。完善电煤调运和储备机制,确保电力机组满负荷出力。做好电源点建设规划,使电力装机负荷适应并适度超前工业经济发展。做好电力平衡和需求侧管理,确保全省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和有序供应。强化成品油供应中的资源、运力、库存协调力度,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继续加强与铁路部门沟通联系和协调,确保重点企业运输需求。

2.信贷支持。搭建好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部门对接平台,引导银行信贷投向,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大信贷对工业的支持力度。

3.土地保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的工业三年强攻项目,优先满足用地需求。鼓励对工业园区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清理和置换,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4.人力资源。牢固树立企业家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加大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宣传、表彰。建立和完善工业管理干部使用机制,提拔重用发展工业有功人员。促进工业人才在全省不同企业、行业、地区间自由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设立工业人才储备中心,建立健全全省工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类工业人才需求信息。创新企业人才选用机制和企业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制度,确保各类工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三)政策保障。

力抓范文篇2

安全检查是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现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强化安全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安全管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进行检查的目的是:识别存在及潜在的危险,确定危害的根本原因,对危害源实施监控,最终采取纠正措施,确保企业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安全检查的方式

安全检查采取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等多种检查方式。

1.日常安全检查

1)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严格履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

2)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根据本岗位特点,在工作前和工作中进行检查。

3)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

2.定期安全检查

1)季节性检查:春季防火大检查;雨季“八防”(防触电、防中暑、防工伤事故、防淹溺、防洪汛、防倒塌、防车祸、防中毒)大检查;冬季“六防”(防冻、防火灾、防爆炸、防中毒、防触电、防机械伤害)检查。

2)节日前检查:春节前、“五一”节前、国庆节前、元旦前及其它节日前的安全检查。

3.专业检查

企业每年应对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备、监测仪器、危险物品、防护器具、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液化气系统等分别进行专业检查。

4.不定期检查

a)企业应在装置开工前、停工后、检修中、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转时,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b)企业应根据国际、国内同行业发生的重大事故,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查管理机构、查管理制度、查现场管理、查安全培训、查安全防护措施、查特种设备及危险源的管理、查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查违章、查事故隐患等。

1.安全机构建设情况

1)查机构是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指示、规定,大力推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情况。

2)查是否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部门,并成立以党政领导为主的安委会,安委会是否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对安全事宜做出反应与决定。企业的安全机构是否健全、分级是否合理,安全部门是否岗位明确、工作协调。

3)专业技术安全人员配备情况。是否按《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按企业在册职工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安全人员,3级单位设有安全组或专职安全员、4级单位设有专(兼)职安全员,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配有专职安全工程师。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

1)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健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能否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的承包活动记录执行情况;基层班组的安全活动情况。

2)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并能够不断改进。包括制定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奖惩等规定的情况;制定现场施工作业、危险源管理等安全规章制度的情况,安全制度在执行中能否得到不断细化、持续改进和及时完善等。

3)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修订完善,岗位操作人员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

4)危险作业审批程序是否完善。包括能否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本企业危险作业相关文件与记录,特种作业的审批记录,是否建立工业动火、临时用电、大型吊装等特殊作业的审批程序规定和管理台账。

3.安全培训、教育情况

1)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情况。是否建立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职工按规定参加了相应级别的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档案。

2)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是否做到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复审率达100%,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3)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安全负责人安全培训情况。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安全负责人是否落实了安全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并对其制定了培训计划或已进行了培训。

4)消防知识培训与演练情况。有无消防知识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记录,以及消防演练计划、演练记录。

4.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情况

1)是否根据规范要求配备岗位劳防用品,并有劳防用品的发放制度及记录,劳防用品质量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2)现场作业人员劳防用品的管理与使用是否规范,操作人员能否熟练使用。

5.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情况

1)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安全预评价,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报告中,是否有劳动安全卫生专篇,是否对设计方案中的安全专篇进行了审查。

2)投产前是否进行了安全验收,有明确的验收标准及验收档案,不符合项的记录、整改情况。

3)投产后是否有安全专项评价的管理规定、安全现状评价的管理办法以及安全评价报告中措施的落实情况。

6.生产现场管理情况

1)是否有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并有检查记录和查出问题整改反馈单。

2)是否按标准化管理要求进行了现场安全检查,并有标准化检查规定和记录。

3)防护设施配备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

4)安全生产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施工现场和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情况。

5)防火、防爆、防雷击、防天然气中毒等制度是否健全,台账是否齐全,安全检查监督是否到位。

7.特种设备管理情况

1)特种设备是否按有关规定办理了使用登记手续,特种设备的维修改造是否按程序进行申报。

2)特种设备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档案、台账、登记表,并有完整的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

3)特种设备设施是否有年度检验计划和安排,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能否达到100%,存在问题隐患能否按规定整改,有无检验报告的存档制度或记录。

8.危险源监控管理情况

1)是否建立了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危险源档案是否齐全。

2)有无危险源的检查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了预先分析。

9.安全投入情况

1)按照国家规定和上级要求,是否按标准保证了足额的安全投入(包括安全技术措施经费、隐患整改资金、劳动防护用品费用等)。

2)是否做到了安全设施齐全,劳动保护设施、护品满足要求,尘毒作业场所防护措施达到了国家标准。

10.隐患识别和治理情况

1)有无隐患识别机制,有无开展隐患识别机制的活动记录,是否做到了对有关隐患有分析报告,并建立了隐患台账。

2)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能否做到:有隐患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岗位,重大隐患的整改实施有计划、有控制、有记录,重大隐患整改计划资金到位并限期整改。

11.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

1)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包括能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有不断改进与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度,有应急预案的管理档案,有保障应急预案实施的程序。

2)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包括有无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并按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有演练记录、演练报告、演练效果分析。

3)能否根据演练情况和生产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应急预案。

12.事故管理情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事故上报情况。包括各类事故按规定、按时进行上报,对事故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情况。

2)事故调查情况。能否做到事故调查程序合法,事故调查及时,信息资料详实、充分、完整,事故调查报告符合规范。

3)事故结案情况。事故处理结案后公开宣布处理结果时,能否做到造成事故的原因清楚,责任划分明确,事故性质认定准确。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落实情况,即:查清事故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教育职工群众,处理事故责任者。

安全检查的要求

1.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都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按要求上报,并抄送安全技术监督部门。

力抓范文篇3

景龙桥乡联合村是县委组织部、县房管局的建设扶贫村。今年以来,在组织部、房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该村依靠乡党委政府、全村干部群众和驻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在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正按照年初计划稳步实施,建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齐心协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对村班子培养教育,现在村班子成员都是新近当选的,年龄在40—50岁之间,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工作组采取了送他们到农广校大专班学习,参加县委组织的村党支书培训班等方式,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二是培养发展新党员。为解决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象,工作组注重从年轻、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物色对象,培养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一名新党员,为联合村的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三是开展了结对扶贫和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上学的活动。由组织部组织实施,房管局等单位参加与12户特困户、4名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捐款捐物4100余元。

二、积极筹资,投入到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9月底,累计投入到点村资金已达150多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08万元,后盾单位投入14万元;村民捐款、投工投劳折款28万元。由于这些资金的投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建设扶贫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总投入61万元,3.32公里村道已全部硬化,一条平坦水泥路纵贯全村,彻底改变了过去行路难的局面。二是农电网改造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过去是用电难、难用电,现在投资75.08万元,增加了变压器,加大了功率,更新输电线路,从此用电不再难,城乡一个价。三是投资2.5万元兴建沼气池10口,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四是投资6万元兴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是投资2.78万元整修村小学,33m2操坪硬化,近60米长的残裂围墙重砌粉刷。六是组织建房资金1万元,资助5户残疾困难户建房。

三、开拓进取,调整产业初具规模。一是投资4500元,扩栽苎麻110亩,全村苎麻总面积已超过600亩,年产值可达60多万元。二是拓宽打工渠道,增加非农收入。通过人员培训、联系打工单位、投亲靠友等渠道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总劳力的一半。三是投资14万元,组织实施在胡家湾兴建一座养鱼水坝。该坝建成后,将形成100多亩养殖水面。四是投资1.5万元,今冬明春扩栽柑桔200亩。

力抓范文篇4

近年来,镇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兴产业,和谐发展”的工作主题,坚持“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发展抓党建”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把经济建设的难点,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重点;把经济发展的焦点,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全镇党员干部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扎实工作,迎难而上,在经济主战场上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基础优先,着力推进党的建设

我们认真按照农村党建“三级联创”的要求,把党的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一环来抓。一是抓班子,强化党委自身建设。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龙头,抓好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对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从镇党委班子抓起,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每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立足实际进行专题调研,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民主生活会成为交心会、团结会和鼓劲会,激发班子成员的工作热情,增强班子整体合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抓队伍,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是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我们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民主生活会等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镇党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领头雁作用。其中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让党员先进性在岗位上闪光”主题竞赛活动、“党员承诺”活动和“三服务、三提高、三争当”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党员中掀起了做表率、当先锋的热潮,并积极倡导要为发展酒江经济,建设小康酒江,构建和谐酒江做出贡献。三是抓制度,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镇党委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了《党委会工作职责》、《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会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工作制度,始终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大胆创新,实行了机关公务接待开支管理试点改革,采取年接待费用总量控制,机关非生产性开支包干的办法,一年节约开支近20万元,同比下降30%;推行了机关人员轮休制度,根据时间订任务,按全年工作目标细化月工作任务,订轮休时间内的工作任务;根据任务订人员,按任务订留岗工作人员,其他未留岗人员轮岗休息;根据人员订责任,强调留岗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并采取月末述职制。实行轮休制度以来,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转变,基本上遏制了人浮于事的状况,并且大大节约了非生产性开支,一年节约非生产性开支近10万元。四是抓村级党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方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根据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严格把关,把有技术、懂经济、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村级班子,增强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去年村党组织选举换届工作过程中,全镇共调整村级班子16个,调整村主干20人,把一部分有知识、有致富本领的人充实到了村级班子中,形成一支团结、奋进的村级干部队伍,并组织了新一任村级干部进行为期两天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五好五不”党员评选活动,两年共评选出80多名优秀党员,处置了5名“五不”党员,纯洁了党员思想,强化了党员意识。同时,严把农村党员发展关,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两年来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0余人,其中有20名私营企业主参训,发展党员22名,平均年龄35岁,有6名致富能人入了党。

二、坚持大兴产业,切实把握发展要务

党的建设也是一种生产力。坚持发展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取向。镇党委在致力推进党的建设的中,切实把握发展要务,积极做好产业建设文章。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采取领导干部挂点帮扶民营企业的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30多个,引导特钢公司、竹胶板厂、化工厂、水泥厂、瓷厂等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技术创新5项,完善管理体制40余项,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今年全镇有2000多万元民间资金投入到各行各业,新增中小民营企业21家。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45%。二是着力强化旅游兴镇意识,全力做强旅游产业。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近两年全镇累计引进资金300多万元,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库区公路如期竣工,官田山庄建成开业,山水天水上乐园项目投入运营,旅游接纳水平得到提高,游客同比增长35%。三是振兴传统铸造产业。铸造产业是酒埠江的传统产业,但近年来一直处于萧条状态,镇党委、政府进行全面摸底和可行性分析,把振兴铸造产业列为产业建设的重点。着力创建一个功能完备的铸造加工基地。目前酒埠江铸酒厂、旺涛铸钢厂等4家企业落户基地,铸造工业发展来势喜人。

三、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经济社会

力抓范文篇5

一是抓规范,严格做好交接手续。换届选举完成后,做好选举后的归档整理工作。组织新上任的村委会干部举行授印仪式,由驻村联系领导、联村干部做好现场指导和监督工作,交接时,逐一审核交接清单。对不能正常移交的,对当事人进行正面教育,动员他们主动交出公共权力,同时,妥善解决个别村“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二是抓基础,加强村级规章制度、配套组织建设。周密部署村级基本制度建设,由联系领导和联村干部协助各村召开一揽子会议,建立健全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印章使用的审批、登记和备案制度等,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建立健全了新一届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以及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村级配套组织。在此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村级财务支出的原则,鼓励和要求村“两委”干部依法兼任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尽量减少村干部职数。

三是抓培训,提高村两委干部能力。有计划安排教育培训工作,适时组织新一届村委会干部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围绕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农村干部,有针对性的加强素质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对如何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讲解,并要求各村制定发展思路,抓好党员队伍和村民代表队伍建设,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提高村干部的认知能力。并将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培训会等形势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掌握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

四是抓重点,做好当前的各项重要工作。换届后,要求各联村干部到各所驻村指导并同村两委一起抓住当前的重点,分清急缓轻重,认真开展工作。目前,围绕村级组织换届取得的一些经验,积极探索协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的有效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结合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工作,落实好个别村女干部配备工作,确保女干部配备率达到100%。

五是抓团结,认真做好退出班子人员的思想工作。各联村干部和村两委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入户走访等形式,关心、帮助退出村级班子的人员理顺情绪,疏导心理压力。对因年龄、职数限制等原因退出班子的人员,引导他们到村协会任职或让他们担任村民组长、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职务。同时,加强对退离职村干部队伍建设,引导他们按照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力抓范文篇6

关键词:着力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中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通篇贯穿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及方法。因此,是我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客观认识中国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明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分析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时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所谓“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资源不足的约束强化;二是环境污染的约束强化。

(一)资源不足的约束强化。

中国资源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存。从人类基本生存资源来看,中国土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总的情况是有一定数量和潜力,但数量不多,质量较差,其中大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满足国家需要困难。例如中国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瘠,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中国的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中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2000立方左右,为世界人均值的1/4。中国森林资源截至2008年,森林面积195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八十位之后。

从发展性资源来看,能源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来看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显得不足,供求关系紧张,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石油及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国外进口已呈必然,并且进口数量不断增多,到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以达到50%以上,满足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将有一定的困难。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很大,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居世界第三位。但煤炭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已探明的资源量89%集中在北方,因此,中国北煤南运情况不会改变,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的煤有二百年的开采时间,但由于无序、无度开采状况的存在,导致开采利用时间的缩短。而且,我们所拥有的煤资源质量较差,煤灰和SO2的含量超过世界水平20%~30%,煤的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们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例如,以单位GDP产出能耗来看,中国是发达国家的4~5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环境污染的约束强化。

一是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2008年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7%,劣Ⅴ类水质比例仍然高达23.1%,113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有23.6%的水超过Ⅲ类标准。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全国近海水岸渤海湾、胶洲湾、杭州湾、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统统是重度污染。据中国环保部2009年6月4日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尤其是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以黄河为例:黄河干支流12550km河长的水质情况是,一二类水河长1750km占13.9%,三类水河长2160km占17.2%,四类水河长4280km占34.1%,五类水河长2010km占16.0%,劣五类水河长2350km占18.7%。

二是空气污染依然严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2006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无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5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44.2%)、55个城市为三级(占48.7%)、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7.1%)。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6.8%,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6%。2006年全国参加酸雨监测统计的524个城市(县)中,出现至少一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个(占54.0%),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98个(占37.8%),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87个(占1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为实现这一发展,中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以“十五”末期为例,中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来自于国际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会更加强化。因此,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既是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资源环境条件的客观要求。

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精神实质

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建议,并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的硬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点”按照物理学上的含义即:“力的作用主要集中之点;按照管理学上的含义则是“致力于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时重点着手之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约束,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抓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要加快污染防治,着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四是要加快实施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就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规划和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明确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全面促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加快建立对外磋商机制,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测与考核指标体系,在现有污染排放物监测以CO2、SO2、固体颗粒物等指标为主的基础上,扩大污染排放物监测面。强化目标责任机制,保障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等政策,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4.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要通过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保证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恢复成本。同时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资源损失与环境破坏。

5.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制定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浪费资源者和破坏环境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引导各种主体的行为。

6.转变观念,培育绿色文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证。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节约意识,在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

三、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在落实上下工夫,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明水平。

1.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机遇,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实际成效,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用新的思路谋划环境保护的未来,制定和完善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2.发展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条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高新技术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节地、节能、环保、安全等项目,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加快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环境产业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和产业环境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型产业、绿色产业、绿色工厂)。

3.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在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影响全局的生态功能敏感区、脆弱区要禁止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西部地区实际及功能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4.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978—200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达到47%,城市人口接近50%。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二百多年所走过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与此同时,翻开中国各城市以往的规划文件与实际发展状况相对照,不难发现,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指标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在不少城市不足为奇,于是出现了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把中国城市化过程遭遇的种种失衡、无序现象归结为几个方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也是“城市病”的首发国家。英国城市化大约始于1775年。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人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后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随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景观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国城市化无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英国的城市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城市不仅是财富的源泉,也可能是灾难和罪恶的摇篮。“城市病”的发展催生了人类与之抗争的有力武器——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948年,英国议会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这是一部在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政策法案,它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城市无序蔓延和混乱状态的管理,而且通过为贫困居民修建了公园、浴池和洗衣房等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也使一度猖獗的城市犯罪骤然下降。英国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提出建立“花园城市”,同时也是第一个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的国家,堪称世界城市化的试验基地。英国治理“城市病”的经历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是人类理应共享的宝贵财富。

力抓范文篇7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整个大环境的熏染,当前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泊表现可谓是触目惊心,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体意识上就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偏差: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的以利益为导向,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报酬,不讲奉献;只求随意,不讲责任;只想人人为我,不想我为人人,社会公德意识弱化、责任疏离人心。混日子、混文凭者比比皆是;高消费、盲目攀比蔚然成风;乱丢垃圾、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曾听同事讲起班内有一宿舍整晚没关门睡觉,原因竟然是谁也不愿意起来伸这个手,让人觉得可笑之余又平添了许多思索:现在的学生究竟怎么了?作为必修课的思政教育究竟应该打几分?这也让人不得不想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教育总法中就规定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巴伐利亚州的规定则更加详细:对于1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就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日本更是在借鉴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后形成了自己完备的道德教育体制。反观我们的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态势始终没有扭转,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现阶段的人才却并非像在教育总纲中所提出的那样有全面的要求,而是过分的偏重于单纯的知识,失去了道德和责任支撑的人很显然是跛腿行进的人,其前进的速度终究是不会快的。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三维立体的责任教育体制,以知行合一为原则,于无声处的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我认为这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百善孝为先”,责任教育应该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契入点,而这个契入点应该是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来说这是最直接、最现实、却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由于目前“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普遍存在,导致了现在的家庭教育这一块的力量相当薄弱,整个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无序性、偏导性、单向性等特点。所谓无序性是指家庭教育的主体状况参差不齐,教育目标、手段、方式方法各自为政,未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由此常常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是两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无序性导致了学生的茫然和无所适从。所谓偏导性是指家庭教育更单纯的一个培养方向就是孩子能学习好,找份好的工作,在事业上完善自己,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偏导性导致了学生的盲从和精神的荒漠。所谓单向性是指家长倾尽财力、物力、精力只为孩子金榜题名、事业生辉而不图任何回报,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份无私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和责任意识的淡化。思政课应避免向学生灌输一些流于形式的大道理,通过变换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转换一下人生角色、看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或是历史片断、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等活动,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最大可能的弥补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宣传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政课的主旋律之一。“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华夏的进步而前仆后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人号召又曾鼓舞了多少英杰奋勇直追,可以说,公民的责任感是一个社会赖以进步的柱石,无私的奉献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青少年学生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在思政课上决不能用简单的说教的形式去扳正他们的世界观和对待国家、社会的态度,而应该通过与学校、家庭、社区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与沟通,借助于社会实践活动所洒下的汗水和收获的快乐、把社会责任这个“大我”自动地融入“小我”之中,使之成为一种内心的习惯和需求。比方说,思政课教师可以联合团委等机关开展“小小志愿者”、“我当义工”等可以净化人心灵、陶冶人情操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接触、了解社会,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应该着力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学生走向社会、得到单位和社会认可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使学生明确职业的价值乃至人生的价值只有在自觉履行职业责任中才能体现则是所有思政课老师的任务之一。古人常说:“执事敬,与人忠”,即职业不禁停留在经济的层面,它还有超越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式来启迪学生这方面的思索则需要摸清脉搏。这儿有两条非常实用的途径:一是角色转换教学法:即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分配好学生的角色和岗位,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这其中的道理。一般可分为两步完成,首先转换为被管理者的位置,也就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个角色,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应该怎样做;接下来就应转化成管理者的角色,假如你成为了单位和公司的领导,会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职工等。通过这类游戏可以水到渠成的揭示出责任意识在社会领域中的受重视程度。第二条途径就是情景体验法。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观、体验对口工作、并通过与上班族的沟通与交流,直观的产生提升自己责任感的愿望和祈求。

力抓范文篇8

一是党内学习气氛浓厚,党建工作有了新起色。进入整改提高阶段,建设镇各党支部牢牢把握“关键要取得实效”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对“三类问题”认真制订整改方案,并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使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针对党员在分析评议阶段普遍反映的近年来党支部活动明显减少,党员学习普遍不够的问题,党支部首先建立健全了“”制度,将每一名党员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白钥村、大同村等党支部根据党员意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了每月一次党支委和党小组理论学习,每季一次支部大会的工作制度。明珠手套公司党支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坚持以“小型、多样、灵活”为原则,通过外出培训、请专家开设讲座、支部集中学习、各车间部门互相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工作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全镇各党支部还进一步重视对新党员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斯米克焊材公司等党支部对发展新党员不仅有近期工作目标,还有中长期培养措施。党支部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抓队伍(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三支队伍)、抓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预备党员转正前培训)、抓活动(通过组织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加深他们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苗子,进行培养,将入党积极分子吸收到队伍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努力造就一支能带头和带领职工创新创业的党员人才队伍。一些农村党支部针对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状况,加大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力度,使农村基层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是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建设村党支部针对群众反映个别村干部对待群众来访态度生硬,村干部家属有厌烦情绪等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作了自我剖析,提高了思想认识。大家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三星村党支部针对个别村干部有工作推诿,影响班子内部团结的现象,决定今后每季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沟通交流,消除误会隔阂,增强工作合力。效东村党支部进一步健全了村干部上下班制度,并在处理群众来访和纠纷时,做到及时公正,不拖泥带水。

三是农民文化活动阵地得到了落实。针对群众普遍提出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枯燥的意见,建设镇党委在春节前后,在各村普遍建立起了社区老年活动室。浜西村是东部地区活动室开放较早的一个村,由于邻近浜镇,来活动室的人员较多,村委专门配备了2名服务员,提供服务,管理日常事务。建垦村地处偏僻,村支部把开办老年活动室作为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筹措资金,购买器具,并落实村老年协会会长具体负责。运南村北部地区村民对安装有线电视的愿望较为迫切,村两委班子把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镇有关部门及时联系,争取年内满足村民需求。

力抓范文篇9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乡党委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新谐”主题宣传教育作为推进党员干部队及广大群众政治思想教,加快乡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建立了由乡、村“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采取乡党政班子成员责任到片、一般干部包村的“立体”承包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具体措施,从而实现常态化,经常性教育。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抓好素质提升。乡党委围绕“四个提升”,即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提升依法行政素质,提升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提升实现伟大梦想本领,采取集中动员,层层培训、专题学习、经验交流、外出取经、一线调研、撰写征文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锲而不舍“充电”。确保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勇争一流,为实现两年建成“晒谷新区,三年实现通村、通组公路通达通畅”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强化活力工程,抓好机制创新。为推进“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新”主题宣传教育,乡党委建立目标承诺制度,建立项目联系机制。乡成立新农村建设推进领导组和重点项目工程组,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副书记和人大主席分别牵头,明确各项目组责任人和联络员,小组成员实行责任风险管理制度,促进项目建设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乡村企联动共建制。各村和专门工作组分别与乡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项目旬督查、月交帐制度,做到“月初有计划,月底交好帐”。积极发挥各方智慧,动员各方力量,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参与建设美丽和揩新”的伟大实践中。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抓好奖惩逗硬。认真制定好目标。确定指标从实际出发,可行合理,使责任目标与工作职能相匹配。同时,尽最大可能把定性的考核目标任务量化为硬指标,使考核内容贴近实际。在坚持考核目标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先进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名干部的潜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乡党委根据本乡实际,明确提出错位竞争,单项争一,凡单项被县考核为一等奖者,对应办公室奖励相关人员,个人受到表彰奖励的再奖励个人,每名干部心中有指标,肩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保证了各项考核目标的落实。

五是强化结构调,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大大激发了党员干部建功立业的主动性。紧紧围绕打造资源型乡镇,人均实现一亩茶,两亩竹,三亩林目标,扑下身子,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促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新实效。

第二篇

一是强化措施办法、确保责任到位。为确保乡“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和谐奋进新”主题教育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乡党委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认真学习省、市、县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乡“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和谐奋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下发贯彻落实。

力抓范文篇10

44.64万人。全县共有14个基层党委,28个党总支,394个党支部,15859名党员。

自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来,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把“三个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

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全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认真研究部署,做到“三个明确”

县委充分认识到,“三个培养”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社会影

响力,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长抓不懈工作机制的有效载体。为切实解决以往部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

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呈现弱化趋势等问题,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县委实施“云

岭先锋”工程领导小组着力把“三培养”作为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点工作来抓。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三培养”工作,做到了“三个明确”。

1、工作目标明确。各乡镇党委在对村级领导班子、党员队伍、致富能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的

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实施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

2、考核办法明确。为把“三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小组将“三培养”纳

入每年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并建立了工作激励机制。

3、工作职责明确。坚持突出重点、分级负责,明确了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乡镇党委重点培养村级“两

委”班子成员,村级党(总)支重点培养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拟培养成村组干部的党员致富能手,必须

具备“五有”条件,即:有坚强的党性、有致富能力、有带富行动、有组织才能、有群众基础。村民小组党

支部重点培养致富能手和优秀党员。拟培养成党员的致富能手,必须具备“四好”条件,即:政治素质好、

奉献精神好、帮带作用好、群众评价好。拟培养成致富能手的党员,要具备“五要”条件,即:宗旨意识要

强、创新意识要强、自身致富能力要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要强、群众要公认。

二、创新培养方法,强化培养措施

要实现“三培养”的工作目标,必须结合实际,将各项工作措施具体化,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㈠把好“四关”,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

在确定优秀致富能手发展对象时,严格把握好“五个标准”,即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

化,家庭人均年收入必须在1000元以上,家庭建设和面貌要具有代表性,在当地群众中要具有一定威望。在

坚持上述标准的前提下,还要通过“群众推优、考察确定、定向培养、及时发展”四个环节,把好“推荐关

、考察关、培养关、发展关”四关。

1、把好推荐关。推荐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标准,由村党总支实行“海选式”推荐。在乡镇党委的统

一领导下,每年由村党(总)支负责组织,以各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为单位,采取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

村民大会或向群众发放民主推荐表、征求意见表等方式进行民主推荐优秀年轻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党委

把所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党组织视野。

2、把好考察关。考察对象确定后,由村党(总)支部深入农户采取面对面、背对背的方法进行考察。考察的重

点放在发展对象是否达到“四个好”,即政治素质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入党动机端正;奉献精神

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热心公益事业,不图名利;帮带作用好,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愿望和能力;群众

评价好,经民主测评推荐,群众满意率相对较高。经过锻炼和组织考验的优秀致富能手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

发展对象,并建立表册。

3、把好培养关。及时组织已确定的培养对象参加乡镇党委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素质教育”工程培训

,同时,建立发展对象联系制度,由党支部确定两名党员作为发展对象联系责任人,有针对性地跟踪培养。

培养重点放在提高致富能手的思想政治素质上,着眼于提高致富能手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他们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在思想上、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着眼于增强致富能手的群众基础,鼓励他们先富带后富,以实

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经过3个月的培养,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对其政治表现和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后,根

据其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程度,分一般、重点和当年发展三个层次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其中政治觉悟高、

带动能力强的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和当年发展对象。

4、把好发展关。严格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对条件成

熟的及时按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吸收为预备党员;对条件不成熟的仍然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继续进行培养教育;

对达不到发展对象要求的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或予以淘汰,并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补充完善。为确保新

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发展党员中28岁以下的必须通过共青团“推优”,并做到“六不发展”,即培养、考察

未达到规定时限的不发展;未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未经培训或培训后未通过考试的不发展;党内外

测评不满意票达20%以上的不发展;未经公示或公示后有情况反映且属实的不发展;表现一般且不能发挥“双

带”作用的不发展。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㈡采取“四项措施”,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

各级党组织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不断开阔党员的视野,切实增强党员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

竞争意识和致富能力,认真采取“组织帮、项目扶、先进带、自身干”的措施,努力把全村党员培养成为致

富能手。

1、组织帮。一是帮助培养对象找准选好致富路子和项目。针对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逐个进行认真分析,与

培养对象共同探讨研究致富办法,帮助其找准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或一个发展项目。二是强化对党员的

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有关政策知识培训。三是挂钩单位党员、镇级机关党员、先富裕起来的党员,与农村

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开展“三同”、“三送”活动,并对因病因残、鳏寡年老无助的党员,不定期地给予生

活补助,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四是党组织对培养对象采取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致富

党员帮扶、建立农村党员信贷协作担保制度等措施提供扶持帮助。

2、项目扶。把种桑养蚕、亚麻种植等发展项目,优先安排给培养对象,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做到逐户

核定所需补助的帮扶资金,签订帮扶责任状,着力解决贫困党员“起步难”问题,通过项目带动其发展致富

3、先进带。充分发挥“能人经济”效应,鼓励培养对象向致富能手学习,致富能手与贫困党员结对帮扶。通

过致富能手帮扶,带动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4、自身干。着力引导贫困党员查找贫困根源,认识到“贫穷就是落后”,致富才光荣,才能体现新时期共产

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教导他们发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

神,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为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致富能力,全县按“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和新途径,在全州首创农民教育讲习所。农民教育讲习所以农民的需求设课堂,以农民不懂的科目设学科,

做到有讲习所、有讲习设备,有讲习教材、有讲习日程、有讲习经费。目前,全县12个乡镇的132个村委会和

4个社区都创办了农民教育讲习所。各讲习所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紧紧围绕“五好”、“五

带头”的目标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开展讲习活动,既有领导干部宣讲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

重要意义和具体目标等要求,又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讲授《土地管理法》、《村民自治法》等法律知识和农

业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以及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知识;既有专业户、重点户、科技示范户交流致富

经验,又有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外出务工经商能人传授创办企业和经商挣钱的秘诀,形成了干群互教互学、

信息互通互惠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已办班500多期,10万余人次接受培训,探寻出一条培养新型农民的有

效途径。

通过组织上帮助、政策上倾斜、项目上扶持、舆论上支持,农村党员真正做到了“五个优先”,即培训优先

、项目优先、贷款优先、指导优先、帮扶优先,全村党员干部的形象有了质的变化。

(三)抓实“四个环节”,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组干部

坚持把培养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抓实“推荐、考察、培养、储备”四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把优秀党

员致富能手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进行重点培养。

1、推荐。以村党(总)支部为单位,严格按照标准,通过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推荐,把既有全局观念,又有组

织才能,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党员致富能手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推荐给乡镇党委

作进一步审核。

2、考察。培养对象确定后,由乡镇党委深入各村,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考察。考察的重

点是看是否达到“五个有”,即有坚强党性、有自富能力、有带富行动、有组织才能、有群众基础。

3、培养。一是建立培养联系制。由乡镇党委和村党(总)支部建立培养对象联系制,指定乡镇、村两名党员作

为培养对象联系责任人,采取“二帮一”结对子的方式,传经验、教方法,有针对性地跟踪培养。在培养过

程中,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其适应农村基层干部岗位的要求。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在村党(总)支部设置了支部书记助理、组长助理

等职位,进行挂职培养,并实行轮岗。同时,积极探索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积极帮助培养对象参与村务

管理,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方式,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做出实绩,不断提高群众公认度,扩大

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储备。建立专门的培养档案,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情况,使纳入组织视野的培养对象不断

提高素质,待条件成熟时,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班子的竞选,按照法律程序走上村组领导岗位。

三、着力典型培育,发挥示范作用

在“三培养”工作中,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小组始终把培育典型、树立典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下庄村党支部为抓实“三培养”工作,成立了7个工作小组,由7个支部委员任组长,每组成员由5至7名党性

强、作风正的党员组成,分片负责。定期组织谈话,实行一帮一,传、帮、带等方法,对写入党申请的32名

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有侧重地把优秀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同时,对思

想认识有差距的党员进行重点帮扶。“七·一”前夕,吸收9名同志入党,其中初中以上文化8名,35岁以下6

名,致富能手5名,共青团推优5名。村党支部按分批培训、分类指导的方法,积极帮助党员制定家庭经济发

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选准发展路子和发展项目,提高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并引导他们带头守法致富。全村的

党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已发展到48户,涌现出了陈大林、李助章、李仕祥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带领群

众致富的共产党员。目前,全村155名党员中有致富能手112名,占党员总数的72.3%,还有43名党员有待帮扶

。今年,党支部通过认真调查,准确地掌握了尚未致富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切实帮助贫困党员致富,力争把11名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

。村党支部设置了2个组长助理和1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职位,选拔了年纪轻、有文化、肯奉献、已致富的党

员进行挂职培养,实行半年一轮岗(表现好的时间不限)。

鹿鸣乡党委围绕党员“五带头”的要求,结合实际,对全体党员提出“每户党员家庭人均有一亩美国山核桃

、有一亩柑桔、有一个水窖、有一亩生态竹林、年出栏一头商品猪”的“五个一”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

时间,把有致富潜力的党员培养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的“三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8月底,全县已有726名

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1593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337名优秀致富能手被确定为村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

象。

四、党员地位稳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了情况通报、“决策之前访党员,重大问题问党员,

重要任务交党员,服务群众靠党员”制度和支部议事规则等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及决策的透明度,保障党

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增强党员的政治荣誉感和自豪感,农村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

同感明显提升,党组织在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的威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提

高了党员的政治地位。通过鼓励和支持党员率先致富,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

小康示范户,使党员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切实提高了党员的经济地位。通过利用宣传栏、黑板

报等开设“先锋谱”等专栏,大力宣传在“双带”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党员,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切

实提高了党员的形象地位。

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抓实“三培养”工作,全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部

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呈现弱化趋势等问题逐步得到

解决,党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村组干部的梯次结构逐步得到改善,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各级党

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大力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因

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力促农民增收多元化

,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已发展烤烟8.5万亩,实现农民收入1.2亿

元以上;已发展蚕桑10万亩,今年可产鲜茧4000吨,实现农民增收6000万元,进入丰产期后,每年可生产鲜

茧10000吨以上,产值可达1.5亿元以上;已发展亚麻6万亩,可实现农民增收4500万元;已发展竹子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