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5:07:12

李斯特范文篇1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李斯特全名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位出色的音乐大师,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同时还有着作曲家、评论家、指挥家、教育家的称号,从他手中诞生的作品至今被人们奉为经典。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钢琴作品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如《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会练习曲》、《爱之梦》、《旅行岁月》。除此之外,李斯特还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马捷帕》、《死之舞》。声乐方面李斯特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有大合唱作品、重唱作品,还有艺术歌曲。

一、浪漫主义时期西方艺术歌曲繁荣发展

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初期,是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在文学领域,歌德、席勒、拜伦、乔治•桑等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慢慢的这种思潮由文学转向音乐,被逐渐被音乐所接受,形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概念。在音乐领域,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充满幻想、激情与美感,尊重个性,真实的、自由的表达人的情感。在这一时期,因音乐在沙龙和平民家中大范围普及,弹琴唱歌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对艺术歌曲创作的需求量增加,艺术歌曲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它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使其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艺术歌曲的篇幅较为短小和完整,与语言结合的也十分自然,能在短时间内细致的表现出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提到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人们总会先想到舒伯特,其实李斯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泯灭的贡献,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很有特色,在吸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优秀作曲家经验的基础上,还保留了明显的个人特色,不仅采用具有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还融入了娴熟的技巧,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

二、李斯特艺术歌曲

(一)李斯特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李斯特一生中总共创作了82首艺术歌曲,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在音乐的呈现过程中强调的戏剧性和对比性,色彩鲜明,加强矛盾冲突,还运用了大量反传统的和弦应用与调性设置,以此来刻画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明显的李斯特式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印象主义的特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开始是1830年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时,对声乐领域的创作进行了初次尝试,创作出了《彼得拉克十四行诗》三首和咏叹调体裁的《金发的天使》,但这一时期李斯特的创作还是以钢琴作品居多,声乐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第二个时期是在1840年之后,此时正是李斯特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音乐活动开始由钢琴演奏转换为创作,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在他笔下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莱茵河畔》、《在睡梦中》、《罗列莱》、《迷娘之歌》;第三个时期是李斯特定居在威玛时期,这时李斯特开始在当地歌剧院担任指挥工作,与此同时,潜心研究音乐创作,创作出了大量的宗教音乐。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有《流浪者的夜歌》、《威玛民歌》、《我轻轻唱歌》、《我热爱你》、《紫罗兰》、《尽情欢爱》、《三个吉普赛人》、《何时你我重逢》等。(二)创作体裁丰富。李斯特在少年时期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匈牙利前往法国,尽管在钢琴演奏上很早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依然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在他进行旅行演出期间,接触了大量先进的不同国家的诗歌,并自学了文学、哲学及文艺评论。所以艺术歌曲的创作多用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的优秀诗歌作为歌词,虽然语言不同,但,这些诗歌往往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如以德国是人海涅的诗歌为基础所创作的《罗列莱》《你好像一朵花》;以法国诗人雨果的诗所创作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梦中》;以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的《迷娘之歌》、《你如今从天而降》等;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所创作的《牧人》、《渔童》等。据统计,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德国诗歌共57首,法国诗歌11首,其他的是意大利、英国、俄国、匈牙利等国诗人的诗歌。在艺术歌曲的体裁方面,李斯特也做到了广泛涉及,有抒情性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梦中》等;戏剧性的《三个吉普赛人》等;叙事性的《罗列莱》和《谜娘之歌》等。(三)丰富的调性与和声。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极力追求音乐诗意上的表达,采用丰富、斑斓的和声与调性来表达诗歌的内涵。在和声编配方面,多运用增三和弦、重属增六和弦,同时还采用不同音程的模进手法,构成含有变音的调性和弦。在调性选择方面,选用大量远关系转调、离调手法,在曲子内部形成色彩化对比,增加了音乐表达上的紧张感。亚科夫•米尔什坦曾这样描述李斯特艺术歌曲中的和声写作“唯有在克服古典和声方法并创立新的音响色彩的表现手法时,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李斯特对此心中有数;一开始,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集中在和声领域。在青年时代李斯特就说过‘我赋予我的和声以最重大的意义,并特别严肃的对待他们。’在这方面,李斯特的天才究竟表现在哪里,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这表现为广泛的使用和声色彩并从而丰富了传统和声体系”①。(四)变化的节奏、速度。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节奏和速度方面也同样富有创新和特色。他突破了传统的固执、僵化、机械的节奏和速度类型。在节奏方面,李斯特认为艺术歌曲在演奏演唱的过程中节奏要相对于谱面表现的更加灵活些,根据情结做自由的拉伸变化。改变固定节拍中重音的位置,长短音的组合,以构成不稳定的切分效果。还会在奇数拍或偶数拍中加入相反的二连音、三连音的不对称节拍的混合应用;在速度的选择方面,李斯特根据作品情绪进行了各种变化的速度转换。根据诗歌剧情的发展适当的进行节奏和速度上的调整,较为准确的表达出了富有生气的诗意情感。李斯特认为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速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灵活的运用,使音乐有自由拉伸的感觉。为此他还特意创作出了“tempogiusto”一词,意为“灵活的速度”;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这些自由的节奏和速度使作品的呈现更加的诗意与戏剧性,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五)精准的力度控制。翻看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会发现李斯特对音乐演奏中的力度的要求十分精确。在他的z作品中除了ff、mf、pp等常用速度标记,还会用到dim、diminuendo、crescendo等更加详细的速度标记,对作品进行精准的表达,更好的将音乐中的细节所展现出来。(六)与声乐相融合的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在呈现过程中,钢琴伴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做到与人声声部融为一体,并且在演奏过程中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用音乐来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每一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都是由作曲家们精心创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钢琴声部的音色、情绪、内容等方面的呈现都要与旋律声部相融合,相一致。除了在力度上严格控制外,还要注意演奏过程中手指的连贯,使音乐在演奏中充分表达出它的寓意。李斯特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要求极高,追求旋律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

三、艺术歌曲《迷娘之歌》

《迷娘之歌》(MignonsLied)这一艺术歌曲是李斯特于1842年完成,以诗人歌德的诗歌作为歌词。在1843年李斯特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1860年又改编成了以乐队为伴奏的独唱歌曲。《迷娘之歌》讲述的主人公迷娘是一个意大利女孩,被吉卜赛人所拐骗。后来被德国人威廉•迈斯特所救并收留了她,迷娘对他心怀感恩,将他看做自己的恩人和父亲。这首歌是迷娘像威廉•迈斯特讲述自己身世的时候一边弹琴,一边吟唱的歌。歌中充满了迷娘对意大利南国风光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她对意大利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首有变化的分节歌,每一节有主歌、副歌两部份构成。主歌部分速度缓慢,旋律像吟诵,副歌部分速度较快,旋律线有较大的起伏,情绪也比较激动。李斯特在创作这首艺术歌曲时赋予了它华丽的变音和弦、独到的和声进行、个性的转调手法,使这首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迷娘之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变音通过旋律的改变来顺应歌词的发展。歌曲第一小节的和声中,最低音为主音升F,升F大调Ⅴ级Ⅴ减七和弦降了Ⅵ级音还原了D,旋律声部中的倚音升A解决到了升G,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升F与升E,B和D构成了减七和弦。这样的创作手法使音响紧张而富有表情色彩,表达了主人公希望远离困苦之地,早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李斯特还在《迷娘之歌》中用到了复合和弦,将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相结合从而形成复三和弦,并且还运用了增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相结合的复三和弦,使音乐有了不同的表现作用。作品在78小节到80小节处的和弦结构是上方升F大调中的Ⅵ级到Ⅳ级,下方是属七和弦,从纵向上来看是属功能与下属功能的复合。由于一个是小三和弦,一个是大三和弦,所以和弦的结构在和声进行中有了变化,音乐色彩由明转暗,音响复杂、不稳定,与诗歌中的疑问相呼应。此外,李斯特在《迷娘之歌》中还多次用到了转调的处理手法,使调性的色彩产生变化用来展现音乐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通过对李斯特艺术歌曲《迷娘之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李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时的特点,追求音乐的“诗意”,反对艺术的程式化。他注重音乐色彩性的表现作用,在强调色彩性的同时,还不忘与音乐的内容表现紧密相连。在和声选择方面,李斯特运用了许多的转位和弦、复合和弦以及增三和弦;和声进行方面,在传统和声学的基础上运用了色彩性的和弦对置,增添了和弦间的对比;在作品调性的布局上,多采用转调、离调的手法,同传统和声的调性布局相比更具有表现力。李斯特的艺术歌曲虽没有他的钢琴作品耀眼,但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西方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研究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康仁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管谨义.欧洲著名音乐集评传[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李斯特范文篇2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1802-1850)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诗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1g世纪末至19世纪诗人们的大量多愁善感的诗歌,就不会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也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反过来,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钢琴声部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不仅仅提供简单的和声烘托,而且常常利用其多变动的织体形式来表达描绘、象征或补充诗歌内容,其重要性有时甚至比歌唱旋律还要大。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他创作艺术歌曲之前就已积累了多年演奏和创作钢琴曲的经验。特别是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经历使其在写作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方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许多艺术歌曲中都体现出诗词、旋律和钢琴织体三者相辅相成意境完美之妙。

《洛勒累》是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写作的诗篇,大意是:在莱茵河畔,美丽的洛勒女妖整天坐在悬崖上梳理金发,并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河面上的船夫,来往的船夫听了她的歌唱忘记注意暗礁,常遭覆舟之祸。李斯特在描写静静的莱茵河面时运用了三层织体的写法,织体的最上面是单声部的旋律,中间是带有旋律意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下面是和弦的低音,在节奏上与中间互相补充形成对比。从每小节三拍子的角度来看,低音部的第二拍用琶音加重力度使织体的节奏律动具有明显的船歌特点,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莱茵河微波荡漾的情景。但描绘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的景象时,李斯特在中低音区运用了和弦震音音型奏出紧张而恐怖的音响效果,恰当地表现了激动和不安的情绪。低音区的半音级进音型上下流动如同翻滚起伏的波浪,使音乐场景的描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三个吉卜赛人》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特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歌曲中对于三个吉卜赛人各自的形象描绘也同样贴切真实,在织体的写作上也别有特色。在描绘第一个吉卜赛人在晚霞中用提琴演奏歌曲时伴奏的织体十分清晰,其上方是民间舞曲性质的结构完整的旋律声部,与人声形成对比,由属音A构成的持续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结束于主音上。织体的最下面声部亦有一个属音A构成持续声部,作为音型的下方支持。第二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是:抽着烟斗自由自在地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歌唱旋律是充满口语化的宜叙调,用间奏的伴奏进行衬托。每句后面快速地由下而上的琶音音型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口中吐出的缈缈轻烟。在描绘正在人梦的第三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时先是用钢琴织体的全部休止描绘人梦时的静谧,当微风吹来时李斯特用了低音声部的单音切分进行,随之而来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极其形象地象征了微风吹动下挂在树上的扬琴发出的阵阵弦鸣声。

此外,在《我的歌声轻轻飞翔》中对于平静而柔和的情感刻画,在《孤格》中对于孤树梦见棕桐的描绘等充分显示了李斯特无限宽广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和极其娴熟的钢琴织体创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与舒伯特、舒曼等早期浪漫主义歌曲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丰富多彩的和声运用

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冲动来引导创作,这就意味着创作不仅更加依赖乐器色彩和织体构成,而且更注重和声语言向更微妙的方面扩展与变化,要求在调性和声系统不崩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掘其色彩表现。从李斯特许多艺术歌曲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管弦乐般的戏剧效果,他对发展新的和声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歌曲中变化和弦与半音化和声的大量使用,使调性和声的表现范围扩大到了更远的边缘。

《你从天上来》中钢琴前奏部分的和弦富于明暗色彩对比,细腻地表现出“甜蜜的安宁来到我的胸怀”的情绪,而在刻画“啊,我多么地厌倦”时作品先以E大调属七和弦等音为g小调的VII级降五音的属变增五六和弦以半音转为g小调,再以g小调重属七和弦等音为f小调的V级降五音属变和弦而半音转至小调,巧妙的半音等音转调和内声部的半音进行从而表现了“厌倦”的情绪,使两种不同的情绪在以和声为表现手段下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在《迷娘之歌》开始第一小节核心动机的和声设计也很有特色,最低音是主音升F,升F大调V级减七和弦降了第VI还原D,旋律声部的升A倚音解决到升G,这样就构成了升F与升E,B与升A两个大七度,升E、升G,B与D构成减七和弦,音响紧张而富于表情色彩,刻画了主人公渴望远离困苦达到理想之地的急切心情。在这首歌曲的许多地方李斯特都运用了类似的和弦结构、远关系调性发展及半音和声进行表现迷娘的不同心情。

半音化是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已经成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一道主线,也是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李斯特在艺术歌曲除了以半音化表达特定的情绪外,还在歌曲中用以描绘有关的情景,烘托气氛,使作品更富有描写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如《图勒的国王》中描绘国王将酒杯掷向海中沉人海底的半音阶乐句,《秋天的风》中通过低音和内声部的半音下行对秋风吹过荒凉的原野描绘,都说明了李斯特在半音化演进的历程上拓宽了其表现的领域,扩展了半音化处理的手法。

李斯特范文篇3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音乐美学音乐情感音乐表演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在欧洲音乐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众多璀璨而光耀于世的大师,其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是我们无法忘却的,他便是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造就了李斯特这样一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还是李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别无仅有的绚丽?可以说,浪漫主义在李斯特的身上得到了直观而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李斯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斗士。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积淀是李斯特音乐的重要表征和内在驱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音乐表现是李斯特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然因素,浪漫主义不仅是李斯特本人的性格使然,而且决定了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李斯特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自由的化身,而且其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丰碑中不可或缺的一座。

一、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炫技性的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也出现了,音乐家要面对比以往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观众,演奏家成为乐迷的新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家非比寻常地青睐音乐会上的即兴发挥。可以想象,李斯特作品中的高难度技巧并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峻岭,没有出现在乐谱中的现场即兴表演才是难以企及的高峰。

1.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主张不脱离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界的一般美学宗旨。诸如崇尚感情,坚持内容突破形式的原则,重视揭示内心世界,强调个人抒情性,喜爱自传体创作题材方面倾向于神话性、传说性和幻想性,富有借古喻今的特点,追求音乐创作的哲理性、抽象性、象征性和主观性,强调民族性,音乐创作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乐派的基础,比较古典乐派,更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更为重视综合艺术的创新。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并不是以音乐理论著称的,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现在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各种音乐理论的发展。他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数百封信件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美学,特别是钢琴美学的看法。如《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论将来的教堂音乐》《音乐学士信札》《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肖邦》《匈牙利的吉卜赛音乐》等都广为流传。他的钢琴美学内容广博,无论是对钢琴音乐的表演、创作、情感表现力、技法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斯特是一名注重钢琴表现形式的音乐家,但他更为重视钢琴音乐中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他认为音乐的表现力胜过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而在音乐门类中,他最熟悉、擅长的钢琴又是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他的《送葬曲》钢琴曲是在惊闻自己的祖国革命失败之后创作的,他在创作该曲的时候,满怀激愤,非常有感染力。与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关于音乐自律论的观点相反,李斯特始终相信音乐具有他律性的特点。他认为,音乐中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而且伟大的作品都是由炽热和不朽的情感所组成的。在谈到音乐的情感问题时,李斯特认为音乐有“内容”,而这个“内容”就是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既是音乐的内容,又是音乐的形式。2.李斯特的音乐表演美学

浪漫主义时期的表演美学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感性和主观相比较理性和客观,更居于主要地位。个人主观体验成为表演中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演奏者本人还是观众都是如此,当时的很多演奏家习惯于在表演现场即兴演奏,对原来的作品进行随意改动,而观众也对这种表演方式赞不绝口。由于作曲家与演奏家的统一,引起了对即兴演奏以及表现技巧的欲望。这两种因素的确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作曲家的演奏能力在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浪漫主义信赖即兴演奏,因为它最接近他们的即兴创作理想。此外,注重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心理刻画,在表现方式上对自由、幻想与夸张地强调,成为一切浪漫主义艺术,也包括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表演的代表人物非李斯特莫属。因此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钢琴表演美学。首先,李斯特将钢琴表演置于艺术表演活动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在钢琴表演的时候,表演者是整个活动的关键,而不是作曲家。

李斯特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创造个性,他不会拘泥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于原作,甚至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表演状态,随意增加或改变原曲的样式。其次是强调表演者——李斯特的个人技艺,认为只有技艺超群的演奏才是成功的表演。不仅是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演奏家都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奏本领,甚至被认为是天才,正因为如此,演出中体现出来的技艺性是观众最津津乐道的,也是演奏家所追求的表演美学。强调个人的主观情绪的抒发,同时使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示激动人心的效果,李斯特侧对观众的做法,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演,为自己夸张的举止和沉醉的姿态所着迷。李斯特给钢琴表演美学带来了鲜明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而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今。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和美学思想不仅沐浴在这种浪漫主义思潮的和煦中,同时他用自己的才能和决心极大地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表现。他的音乐作品极具戏剧性,前半生充满了尘世的浮华,后半生却又写尽了未来的前景,他既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启迪思考的睿智先知,他是带来鲜花、掌声的天使,又是神秘、矛盾的魔鬼。他的音乐既是浪漫主义的里程碑,又是投向未来的长矛。

参考文献:

[1]张巍编著.李斯特.东方出版社.

[2]茅原.李斯特的美学观点一一纪念李斯特诞辰一百周年.音乐研究.

李斯特范文篇4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1802-1850)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诗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1g世纪末至19世纪诗人们的大量多愁善感的诗歌,就不会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也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反过来,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钢琴声部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不仅仅提供简单的和声烘托,而且常常利用其多变动的织体形式来表达描绘、象征或补充诗歌内容,其重要性有时甚至比歌唱旋律还要大。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他创作艺术歌曲之前就已积累了多年演奏和创作钢琴曲的经验。特别是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经历使其在写作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方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许多艺术歌曲中都体现出诗词、旋律和钢琴织体三者相辅相成意境完美之妙。

《洛勒累》是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写作的诗篇,大意是:在莱茵河畔,美丽的洛勒女妖整天坐在悬崖上梳理金发,并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河面上的船夫,来往的船夫听了她的歌唱忘记注意暗礁,常遭覆舟之祸。李斯特在描写静静的莱茵河面时运用了三层织体的写法,织体的最上面是单声部的旋律,中间是带有旋律意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下面是和弦的低音,在节奏上与中间互相补充形成对比。从每小节三拍子的角度来看,低音部的第二拍用琶音加重力度使织体的节奏律动具有明显的船歌特点,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莱茵河微波荡漾的情景。但描绘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的景象时,李斯特在中低音区运用了和弦震音音型奏出紧张而恐怖的音响效果,恰当地表现了激动和不安的情绪。低音区的半音级进音型上下流动如同翻滚起伏的波浪,使音乐场景的描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三个吉卜赛人》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特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歌曲中对于三个吉卜赛人各自的形象描绘也同样贴切真实,在织体的写作上也别有特色。在描绘第一个吉卜赛人在晚霞中用提琴演奏歌曲时伴奏的织体十分清晰,其上方是民间舞曲性质的结构完整的旋律声部,与人声形成对比,由属音A构成的持续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结束于主音上。织体的最下面声部亦有一个属音A构成持续声部,作为音型的下方支持。第二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是:抽着烟斗自由自在地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歌唱旋律是充满口语化的宜叙调,用间奏的伴奏进行衬托。每句后面快速地由下而上的琶音音型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口中吐出的缈缈轻烟。在描绘正在人梦的第三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时先是用钢琴织体的全部休止描绘人梦时的静谧,当微风吹来时李斯特用了低音声部的单音切分进行,随之而来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极其形象地象征了微风吹动下挂在树上的扬琴发出的阵阵弦鸣声。

此外,在《我的歌声轻轻飞翔》中对于平静而柔和的情感刻画,在《孤格》中对于孤树梦见棕桐的描绘等充分显示了李斯特无限宽广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和极其娴熟的钢琴织体创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与舒伯特、舒曼等早期浪漫主义歌曲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丰富多彩的和声运用

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冲动来引导创作,这就意味着创作不仅更加依赖乐器色彩和织体构成,而且更注重和声语言向更微妙的方面扩展与变化,要求在调性和声系统不崩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掘其色彩表现。从李斯特许多艺术歌曲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管弦乐般的戏剧效果,他对发展新的和声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歌曲中变化和弦与半音化和声的大量使用,使调性和声的表现范围扩大到了更远的边缘。

《你从天上来》中钢琴前奏部分的和弦富于明暗色彩对比,细腻地表现出“甜蜜的安宁来到我的胸怀”的情绪,而在刻画“啊,我多么地厌倦”时作品先以E大调属七和弦等音为g小调的VII级降五音的属变增五六和弦以半音转为g小调,再以g小调重属七和弦等音为f小调的V级降五音属变和弦而半音转至小调,巧妙的半音等音转调和内声部的半音进行从而表现了“厌倦”的情绪,使两种不同的情绪在以和声为表现手段下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在《迷娘之歌》开始第一小节核心动机的和声设计也很有特色,最低音是主音升F,升F大调V级减七和弦降了第VI还原D,旋律声部的升A倚音解决到升G,这样就构成了升F与升E,B与升A两个大七度,升E、升G,B与D构成减七和弦,音响紧张而富于表情色彩,刻画了主人公渴望远离困苦达到理想之地的急切心情。在这首歌曲的许多地方李斯特都运用了类似的和弦结构、远关系调性发展及半音和声进行表现迷娘的不同心情。

半音化是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已经成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一道主线,也是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李斯特在艺术歌曲除了以半音化表达特定的情绪外,还在歌曲中用以描绘有关的情景,烘托气氛,使作品更富有描写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如《图勒的国王》中描绘国王将酒杯掷向海中沉人海底的半音阶乐句,《秋天的风》中通过低音和内声部的半音下行对秋风吹过荒凉的原野描绘,都说明了李斯特在半音化演进的历程上拓宽了其表现的领域,扩展了半音化处理的手法。

李斯特范文篇5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作品;演奏风格

李斯特独树一帜的钢琴演奏风格,不仅给钢琴学习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还间接推动了欧洲钢琴演奏史的发展。在对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进行解析时,人们不光要关注其所处时代和生活背景,还应当对李斯特所独有的演奏风格引起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加以掌握,另一个是深入探究其钢琴作品表达的内涵,对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处的地位进行充分感受,本文所探析内容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音乐特征

(一)标题性。作为李斯特所创作钢琴作品的显著特征,标题性的作用主要是为听众理解作品内容提供便利。李斯特在对作品进行创作时,常常通过融入其他表现手法的方式,加强作品具有的感染力及表现力。例如,在对《深林》进行聆听时,听众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绘制着山林景象的画卷,与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共鸣,《旅游岁月》组曲,则会使听众产生自然感和亲近感。由此可见,李斯特擅长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进行结合,形成能够直击听众心灵的强大力量,使听众对所聆听钢琴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二)文学性。李斯特的好友包括柏辽兹、肖邦等,正是因为这样,李斯特的作品才具有比其他作品更加突出的文学思想,在致力于强化曲调美感的基础上,赋予作品相应的思想内涵。艺术源自生活,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自然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时,李斯特会考虑到所处时代的特点,以此来达到凸显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例如,创作《山中所闻》的灵感是《八月的树叶》、创作《梅菲斯特圆舞曲》的灵感是《浮士德》等,需要注意一点,在改编上述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李斯特并没有受到作者所构造意象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也给后期人们针对钢琴音乐艺术所展开的改编、创作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帮助[1]。

二、演奏风格

李斯特演奏钢琴作品的风格十分丰富多样,下文围绕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风格展开了讨论,仅供参考。(一)民族音乐元素不容忽视。作为匈牙利人,李斯特对自己民族所特有的音乐文化,始终抱有极高的热情,一方面,李斯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充实,另一方面,李斯特在创造钢琴作品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这样做不仅使钢琴作品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匈牙利民族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李斯特选择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同吃同住的方式,对民族音乐所特有的内涵、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演绎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其与钢琴作品的演奏能够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例如《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在对该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巧妙地应用了吉普赛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特征,设置两个弗里斯和拉松进行比较的片段,使得生动奔放和沉稳坚定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由此可见,该作品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及价值。(二)交响化为主的演奏风格。李斯特在演奏钢琴作品时的风格,有别于传统的演奏方式,交响化是较为突出的特点,这是因为李斯特在对作品进行创作时,也会投入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对演奏方式进行探索,正是因为如此,李斯特的演奏风格才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李斯特认为拥有宽广音域的钢琴,往往可以表述出和预期相近的音色效果,甚至可以和交响乐团通过集体演奏所得出的效果相比。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既有乐队和声模仿等传统元素,又添加了很多新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为拓展键盘,李斯特在全部音域层对音响材料进行贯彻落实,通过对乐句琴键量进行提高的方式,突出演奏的立体性和丰富性,研究表明,李斯特在部分钢琴作品中,还利用琴键连续结构,达到对钢琴表达效果进行增强的目的,这样做既能够凸显钢琴的魅力所在,又可以激发音乐家的创作思维、加深听众印象,例如,在以《梅菲斯托圆舞曲》为代表的诸多钢琴作品中,均出现了琴键连续乐句结构[2]。(三)对演奏技巧引起重视。李斯特不仅是作曲家更是钢琴演奏家,正是因为如此,李斯特才掌握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在对钢琴作品进行创作时,这些技巧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李斯特流传较广的钢琴作品,均满足以下特点:其一,音乐特征风格和作品主题内涵高度一致;其二,合理应用演奏技巧,充分发挥出演奏技巧的积极作用。在演奏出色的钢琴作品时,合理应用演奏技巧,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琴所具有的魅力和特征,因此而得到进一步展现。另外,李斯特还曾在创作过程中,对小提琴和钢琴演奏技巧同时进行应用,这样做既能够使演奏技巧变得更加丰富,而且作为一种创新,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供其他音乐家、作曲家借鉴或参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李斯特拥有十分多变的演奏风格,所涉及内容较其他人来说也更加广泛,李斯特所独有的创作手法,为其所处时代钢琴艺术的进步做出了无法被替代的巨大贡献,因此,人们在对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进行学习时,不仅需要对演奏风格具有准确把握,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使作品具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自己的演绎得到充分发挥,希望上文中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从事相关教学活动的人员以启发。

[参考文献]

[1]范雅文.论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019,04:46.

李斯特范文篇6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1802-1850)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诗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1g世纪末至19世纪诗人们的大量多愁善感的诗歌,就不会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也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反过来,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钢琴声部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不仅仅提供简单的和声烘托,而且常常利用其多变动的织体形式来表达描绘、象征或补充诗歌内容,其重要性有时甚至比歌唱旋律还要大。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他创作艺术歌曲之前就已积累了多年演奏和创作钢琴曲的经验。特别是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经历使其在写作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方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许多艺术歌曲中都体现出诗词、旋律和钢琴织体三者相辅相成意境完美之妙。

《洛勒累》是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写作的诗篇,大意是:在莱茵河畔,美丽的洛勒女妖整天坐在悬崖上梳理金发,并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河面上的船夫,来往的船夫听了她的歌唱忘记注意暗礁,常遭覆舟之祸。李斯特在描写静静的莱茵河面时运用了三层织体的写法,织体的最上面是单声部的旋律,中间是带有旋律意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下面是和弦的低音,在节奏上与中间互相补充形成对比。从每小节三拍子的角度来看,低音部的第二拍用琶音加重力度使织体的节奏律动具有明显的船歌特点,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莱茵河微波荡漾的情景。但描绘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的景象时,李斯特在中低音区运用了和弦震音音型奏出紧张而恐怖的音响效果,恰当地表现了激动和不安的情绪。低音区的半音级进音型上下流动如同翻滚起伏的波浪,使音乐场景的描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三个吉卜赛人》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特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歌曲中对于三个吉卜赛人各自的形象描绘也同样贴切真实,在织体的写作上也别有特色。在描绘第一个吉卜赛人在晚霞中用提琴演奏歌曲时伴奏的织体十分清晰,其上方是民间舞曲性质的结构完整的旋律声部,与人声形成对比,由属音A构成的持续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结束于主音上。织体的最下面声部亦有一个属音A构成持续声部,作为音型的下方支持。第二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是:抽着烟斗自由自在地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歌唱旋律是充满口语化的宜叙调,用间奏的伴奏进行衬托。每句后面快速地由下而上的琶音音型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口中吐出的缈缈轻烟。在描绘正在人梦的第三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时先是用钢琴织体的全部休止描绘人梦时的静谧,当微风吹来时李斯特用了低音声部的单音切分进行,随之而来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极其形象地象征了微风吹动下挂在树上的扬琴发出的阵阵弦鸣声。

此外,在《我的歌声轻轻飞翔》中对于平静而柔和的情感刻画,在《孤格》中对于孤树梦见棕桐的描绘等充分显示了李斯特无限宽广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和极其娴熟的钢琴织体创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与舒伯特、舒曼等早期浪漫主义歌曲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丰富多彩的和声运用

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冲动来引导创作,这就意味着创作不仅更加依赖乐器色彩和织体构成,而且更注重和声语言向更微妙的方面扩展与变化,要求在调性和声系统不崩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掘其色彩表现。从李斯特许多艺术歌曲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管弦乐般的戏剧效果,他对发展新的和声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歌曲中变化和弦与半音化和声的大量使用,使调性和声的表现范围扩大到了更远的边缘。

《你从天上来》中钢琴前奏部分的和弦富于明暗色彩对比,细腻地表现出“甜蜜的安宁来到我的胸怀”的情绪,而在刻画“啊,我多么地厌倦”时作品先以E大调属七和弦等音为g小调的VII级降五音的属变增五六和弦以半音转为g小调,再以g小调重属七和弦等音为f小调的V级降五音属变和弦而半音转至小调,巧妙的半音等音转调和内声部的半音进行从而表现了“厌倦”的情绪,使两种不同的情绪在以和声为表现手段下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在《迷娘之歌》开始第一小节核心动机的和声设计也很有特色,最低音是主音升F,升F大调V级减七和弦降了第VI还原D,旋律声部的升A倚音解决到升G,这样就构成了升F与升E,B与升A两个大七度,升E、升G,B与D构成减七和弦,音响紧张而富于表情色彩,刻画了主人公渴望远离困苦达到理想之地的急切心情。在这首歌曲的许多地方李斯特都运用了类似的和弦结构、远关系调性发展及半音和声进行表现迷娘的不同心情。

半音化是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已经成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一道主线,也是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李斯特在艺术歌曲除了以半音化表达特定的情绪外,还在歌曲中用以描绘有关的情景,烘托气氛,使作品更富有描写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如《图勒的国王》中描绘国王将酒杯掷向海中沉人海底的半音阶乐句,《秋天的风》中通过低音和内声部的半音下行对秋风吹过荒凉的原野描绘,都说明了李斯特在半音化演进的历程上拓宽了其表现的领域,扩展了半音化处理的手法。

李斯特范文篇7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1802-1850)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诗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1g世纪末至19世纪诗人们的大量多愁善感的诗歌,就不会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也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反过来,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钢琴声部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不仅仅提供简单的和声烘托,而且常常利用其多变动的织体形式来表达描绘、象征或补充诗歌内容,其重要性有时甚至比歌唱旋律还要大。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他创作艺术歌曲之前就已积累了多年演奏和创作钢琴曲的经验。特别是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经历使其在写作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方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许多艺术歌曲中都体现出诗词、旋律和钢琴织体三者相辅相成意境完美之妙。

《洛勒累》是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写作的诗篇,大意是:在莱茵河畔,美丽的洛勒女妖整天坐在悬崖上梳理金发,并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河面上的船夫,来往的船夫听了她的歌唱忘记注意暗礁,常遭覆舟之祸。李斯特在描写静静的莱茵河面时运用了三层织体的写法,织体的最上面是单声部的旋律,中间是带有旋律意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下面是和弦的低音,在节奏上与中间互相补充形成对比。从每小节三拍子的角度来看,低音部的第二拍用琶音加重力度使织体的节奏律动具有明显的船歌特点,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莱茵河微波荡漾的情景。但描绘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的景象时,李斯特在中低音区运用了和弦震音音型奏出紧张而恐怖的音响效果,恰当地表现了激动和不安的情绪。低音区的半音级进音型上下流动如同翻滚起伏的波浪,使音乐场景的描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三个吉卜赛人》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特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歌曲中对于三个吉卜赛人各自的形象描绘也同样贴切真实,在织体的写作上也别有特色。在描绘第一个吉卜赛人在晚霞中用提琴演奏歌曲时伴奏的织体十分清晰,其上方是民间舞曲性质的结构完整的旋律声部,与人声形成对比,由属音A构成的持续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结束于主音上。织体的最下面声部亦有一个属音A构成持续声部,作为音型的下方支持。第二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是:抽着烟斗自由自在地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歌唱旋律是充满口语化的宜叙调,用间奏的伴奏进行衬托。每句后面快速地由下而上的琶音音型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口中吐出的缈缈轻烟。在描绘正在人梦的第三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时先是用钢琴织体的全部休止描绘人梦时的静谧,当微风吹来时李斯特用了低音声部的单音切分进行,随之而来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极其形象地象征了微风吹动下挂在树上的扬琴发出的阵阵弦鸣声。

此外,在《我的歌声轻轻飞翔》中对于平静而柔和的情感刻画,在《孤格》中对于孤树梦见棕桐的描绘等充分显示了李斯特无限宽广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和极其娴熟的钢琴织体创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与舒伯特、舒曼等早期浪漫主义歌曲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丰富多彩的和声运用

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冲动来引导创作,这就意味着创作不仅更加依赖乐器色彩和织体构成,而且更注重和声语言向更微妙的方面扩展与变化,要求在调性和声系统不崩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掘其色彩表现。从李斯特许多艺术歌曲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管弦乐般的戏剧效果,他对发展新的和声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歌曲中变化和弦与半音化和声的大量使用,使调性和声的表现范围扩大到了更远的边缘。

《你从天上来》中钢琴前奏部分的和弦富于明暗色彩对比,细腻地表现出“甜蜜的安宁来到我的胸怀”的情绪,而在刻画“啊,我多么地厌倦”时作品先以E大调属七和弦等音为g小调的VII级降五音的属变增五六和弦以半音转为g小调,再以g小调重属七和弦等音为f小调的V级降五音属变和弦而半音转至小调,巧妙的半音等音转调和内声部的半音进行从而表现了“厌倦”的情绪,使两种不同的情绪在以和声为表现手段下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在《迷娘之歌》开始第一小节核心动机的和声设计也很有特色,最低音是主音升F,升F大调V级减七和弦降了第VI还原D,旋律声部的升A倚音解决到升G,这样就构成了升F与升E,B与升A两个大七度,升E、升G,B与D构成减七和弦,音响紧张而富于表情色彩,刻画了主人公渴望远离困苦达到理想之地的急切心情。在这首歌曲的许多地方李斯特都运用了类似的和弦结构、远关系调性发展及半音和声进行表现迷娘的不同心情。

半音化是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已经成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一道主线,也是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李斯特在艺术歌曲除了以半音化表达特定的情绪外,还在歌曲中用以描绘有关的情景,烘托气氛,使作品更富有描写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如《图勒的国王》中描绘国王将酒杯掷向海中沉人海底的半音阶乐句,《秋天的风》中通过低音和内声部的半音下行对秋风吹过荒凉的原野描绘,都说明了李斯特在半音化演进的历程上拓宽了其表现的领域,扩展了半音化处理的手法。

李斯特范文篇8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练习曲;演奏技巧;艺术风格

一、李斯特的生平及音乐特色

1、李斯特的生平。誉满天下的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其在创作与演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今都还为人所赞颂。李斯特幼年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为此他的父亲曾多次向先生们恳求教育李斯特,但多次被拒绝。李斯特在车尔尼面前展示了这一天赋,车尔尼看到了他在钢琴上的天赋,决定收李斯特为徒。1823年4月13日,李斯特在维也纳国会音乐厅举行了演出,贝多芬出席了这次演出,并在演出结束时上台拥抱了李斯特,由此李斯特被众人皆知。他的音乐创作在19世纪音乐史上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在李斯特一系列享誉全球的作品当中就包括了练习曲作品——《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狩猎》。在李斯特的这首《狩猎》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24首印象《随想曲》这一部作品为原型进行改编而成的。1883年,帕格尼尼在巴黎进行了演出,此次演出异常成功,全城轰动,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及其激情澎湃的情绪也感染了李斯特,同时李斯特自身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其在音乐上的天赋,使他创作出了优秀钢琴作品《帕格尼尼大练习曲》,这也让《狩猎》成为了其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改编作品。2、李斯特的音乐特色。从创作方面来看,李斯特敢于革新,敢于突破旧风气的牢笼,并将民族创作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纵观李斯特的作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影子。他的一生当中不仅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体裁也极富变化,可以说他是西方人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典型代表。另外,他在交响乐领域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原因就在于交响诗这一体裁是李斯特首创的。并且他善于使用交响乐的构思方式来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因此其钢琴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另外,其复调作品当中善于借助多种乐器的交融和冲突来突出各主题之间的对比。

二、《狩猎》练习曲的艺术风格

1、创作背景。李斯特善于向他人学习,其所学习的门类可谓极其繁杂,因此在其作品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改编而成的曲子,包括《狩猎》。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于1831年到巴黎进行演出,此次演出给了李斯特很深的感触,他被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所震撼,并凭借记忆来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只用了几天时间,李斯特就能够通过钢琴来模仿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了。柏辽兹将李斯特的这一新创称之为“让人对钢琴有了重新的认识”,认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得的创新,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2、音乐特点。作为一位敢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探索家,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曲家相比,李斯特掌控音乐变化趋势的能力都要突出许多。在钢琴演奏方面,他有着非常突出的个人特征,他追求的是带有炫耀特性的演奏技巧:速度快、音量响、技巧辉煌、气势狂放,这让当时的人们深深的陶醉于其演奏风格当中而无法自拔。他善于使用交响乐的构思方式来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因此其钢琴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而配器和和声的排列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另外,其复调作品当中善于借助多种乐器的交融和冲突来突出各主题之间的对比。3、艺术风格。李斯特的这首作品全曲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极具画面感,作品的第一乐段通过对长笛和圆号音色的模仿,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旋律在高音区出现时,音乐明亮清脆、玲珑剔透。表现出天气晴朗的早晨,猎人迈着轻快的步子出现在森林里面,旋律过渡到中音区,作者在和声方面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使音乐丰满起来,音色圆润有力,接着旋律分散到左右手,这一段音乐给人很强的进行曲音乐之感,音乐透出很强的律动感,使人再听觉上更加坚定有力,仿佛像是猎人们在森林里策马奔腾,给人朝气蓬勃、笃定有力的感觉。李斯特的作品不仅仅拥有大量的技术,更多的是作曲家想要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和一种乐思,从演奏技巧来看,这部作品张弛有度;从旋律线条方面来看,《狩猎》的浪漫主义艺术气息既浓厚又独特,整首作品都凸显了李斯特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散发着个人魅力,以及作曲家李斯特用音乐表达了对匈牙利自然风光的深深热爱,对生活无限的渴望,和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狩猎练习曲的演奏技巧

1、和弦的演奏技巧。和弦方面,作曲家采用了连续饱满大和弦的独特创作手法,其中包括三种:首先,急促尖锐的和弦:要求演绎者各不同长短的手指在同一时间触键并且力度要均匀,同时发出全部的音,声音整齐划一且和谐,禁止有漏音,禁止出现用手拍下去的动作。其次,持续性的歌唱性的弱奏和弦:以最为自然、最为适宜的弧形的手型来进行弹奏,手腕贴近键盘,保持弹力,再借助手腕的自然重量放下去。和弦的音量受关节弹性程度的影响。最后,深沉宏亮的和弦。一般需要借助整个臂部与后背的力量来进行弹奏,高手腕动作用得比较多。2、重复音的演奏技巧。重复音也是李斯特大为发展的一种技巧。弹奏过程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首先,尽量让每一个手指在键盘上的弹奏都弹出清楚的音,第二个手指要在下一个键弹到一半的时候就及时弹下去,清晰、灵敏的进行换指。在这里,三关节的灵活性与主动性非常重要。其次,准确变换指法,往手心里缩回弹过的手指,保证均匀的音符时值。明确、细微的用指尖触键,确保每一个音都是清晰的、鲜明的,并具有连贯性,不能中断,追求平衡的音质与重量。平时的练习过程当中须做到以下几点:可稍微将手腕抬高一点,并配合上臂部的力量来做好推动作用进行弹奏,快速的进行大指的转指动作;保持指尖的灵活性与平均性,支撑相对应的手指来弹奏,准确的节奏和均匀的音量非常重要,不弹奏的手指应放轻松;手型应规范,反复练习同一把位,指尖落键的位置与力量传递的方向要十分熟悉,最后再连接不同把位一起练习。3、刮奏的演奏技巧。刮奏是钢琴演奏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技法,平时很少会运用到。不过,在这首李斯特的《狩猎》作品当中,出现的次数却比较多,共四次,并且是双手同时进行的六度刮奏,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炫技”的错觉。《狩猎》的刮奏出现在第五乐段,68小节以后,创作者借此来突出这一次狩猎是比较复杂的。四次炫技的音色都不相同,每一次音色变化都好像是意味着上一次狩猎是失败的,需要我们调整一切再次出发,两只手同时进行刮奏,两个声部,两条线索都是为了突出从陷阱的布置至狩猎的失败,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从头开始。

四、结语

许多时候,人们都会认为李斯特是一个过于注重技巧炫耀的钢琴家,然而,我们深入分析其代表作——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狩猎》之后不难发现,这些“炫技”正是作品的弹奏难点或是技巧所在,归结起来,这些技巧最终都服务于音乐,他通过这些弹奏技巧或是难点来准确表达其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炫技”并不是李斯特创作的主要目的。《狩猎》在钢琴领域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李斯特将钢琴视为一支管弦乐队,更突出了钢琴的表现力与渲染力。李斯特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有着很强的即兴创作能力,其在研究他人作品时往往会突发灵感进行作品改编,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斯特音乐作品的风格。柏辽兹的音乐创作理念被李斯特进行了较好的传承,帕格尼尼也给予了他深刻影响及启发,集众家之所长的李斯特在钢琴领域开辟了独属于自己的世界。虽然李斯特这首练习曲体裁的《狩猎》小巧精美,节奏轻快,但是它的风格、特点和演奏技巧同样被世人赞许。

参考文献:

[1][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226-253.

[2]郑艳.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李斯特晚期部分钢琴作品研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98.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54-258.

[4]宋钰琦.肖邦与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的音乐比较研究[J].音乐创作,2012.

[5]劳伦斯•克拉默.李斯特音乐中的文学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

[6]吴楚微.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的艺术特征[J].音乐大观,2014.

[7]刘泓杉.简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之五狩猎的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2.

[8]宋梦书.关于李斯特“超练”和“帕格尼尼”两套练习曲演奏风格与技术把握的分析与研究[D].青岛大学,2006:6-30.

[9]李栋.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Sustainabilityandemergingissuesinscholarly(self-)publishing[J].2012.

[11]CompilingLis(z)ts:CatalogingtheComposer’sWorksandtheNewGrove2WorksList[J].2002.

李斯特范文篇9

[关键词]弗朗茨•李斯特;DieLoreley罗蕾莱;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李斯特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演奏与创作。在演奏上,瓦尔特•泰娜丝描述道:“演奏刚一开始,我就被他在精神上和技术上克服音乐难度的本领、演奏的力量、内容的丰富和惊人的才华迷住。我深深感动,只觉得想哭。他的演奏对我已不仅是一种音乐,而是生活本身,是一位拥有一切和内心火热的天才所经历的生活和思想。”[1]而萨菲则说:“匈牙利音乐大师在演奏中不受规律、格式和结构的约束,因为他正在以一个独立国王的胆识和权威创造着规律、格式和结构。”[2]以此来形容李斯特创作的特点,再恰当不过,他创作的不管是钢琴作品,或是声乐作品,总是独具匠心,伴随着具有挑战性的技巧、宽广的音域、强烈的对比和丰富的色调。

李斯特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839年,题为“Angi-olindalbiondocrin”。诗人海涅、歌德、席勒、雨果、乌兰德以及“匈牙利家乡多波尔杨的一些面孔已经模糊不清的吉卜赛人”[3]都是他创作歌曲的灵感。当时的评论家是这样评价他的艺术歌曲的:“尽管他在认真研究舒伯特从俾麦尔家庭音乐中发展出来的歌曲,深入了解门德尔松和舒曼诗歌的结合,但是他仍然独具一格。”[4]他没有改变音乐体裁,但他把舒曼、舒伯特及门德尔松始创的“音乐语言”推向了高峰。有意思的是,李斯特他并不会把已经完成的作品看作是一个最终的作品,总是喜欢重新修改它,他也没有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的共存感到不舒服,因为他经常在他的乐谱中加入ossia(或者),并且在他修改了作品之后,没有放弃或压制早期版本的作品。比如这首“罗蕾莱”,1841年创作的第一版是为声乐和钢琴而作,1856—1860年间修改的第二版是为次女高或男高音和钢琴而作,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罗蕾莱会有两个版本。以下为第二版做演唱分析。

“罗蕾莱”是1841年李斯特在德国一个叫诺南维尔斯的岛上度假时而创,歌词来自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讲述德国莱茵河边发生的许多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而少女罗蕾莱便是这超自然力量的制造者(这个名字在欧洲也是一种美丽和欺骗的形象),她常出现在莱茵河边山崖上,借着傍晚迷人的夕阳照在自己金色的长发、婀娜的身姿上,和着美妙绝伦的歌声诱惑经过的船夫划到最湍急的水流中央,使之覆舟遇难。这是一部具有不同寻常结构的声乐作品,演唱音区在两个八度之间(小字组bB至小字二组bB),歌唱者自始至终都是讲述者,根据歌词,全曲划分为五个部分:一、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是如此悲伤;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我总是念念不忘。二、空气凉爽,暮色苍茫,莱茵河静静流淌;那河畔有座高山,在晚霞中闪光。三、有一位最美丽的女郎,坐在那岩石上,她梳着金黄的头发,那首饰闪着光;她一面用金梳梳妆,一面在歌唱,这歌声是多么迷人,使人心神荡漾。四、那歌声打动了船夫,他感到狂想的痛苦;他看不见水里的暗礁,却仰望高处!我知道,到最后,那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五、这都是那罗蕾莱,用她的歌声造成的灾难;这都是那罗蕾莱,用她的歌声造成的灾难。[5]第一部分歌曲前奏以G大调、3/4拍,且不要太缓慢的速度拉开序幕,钢琴左手声部以减七和弦的分解方式进行下行,而右手则是以半音的柱式和弦方式进行上行,全然营造出了疑问、神秘的气氛,很自然、贴切地把第一句歌词引领出来:“IchWeissnicht,wassoll’sbedeuten,dasichsotraurig,sotraurigbin[6](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是如此悲伤)。”第9小节转换成4/4拍,表情记号“gesprochen就像说话”,那么就跟随李斯特给我们的提示,全句演唱得像对朋友叙述故事一般。接着钢琴部分以半音伴着停顿的创作手法刻画叙述者迷惑不解的心情,并唱道:“EinMrchenausaltenZeiten,daskommtmirnichtausdemSinn(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我总是念念不忘)。”这句演唱的时候须注意几个词的重、轻音读法,如Mrchen,Mr是重读音,chen要轻读;alten、al要重读,ten要轻读(即便ten在高音上,但也须弱唱);Zeiten、Zei是重读音,ten轻读(这里注明一点:须重读/唱的音,可参考上面歌词原文画横线的音节,包括文章后面段落也如此)。daskommtmirnichtausdemSinn这句作先渐强后减弱处理,此反复句要处理成渐慢并且渐弱来表达念念不忘的思绪,以结束这第一部分的叙述。第二部分开始运用了钢琴的三连音的表达方式,描述莱茵河微波涟漪的景致,接着歌词中唱道:“DieLuftistkühl,undesdunkelt,undruhig,ruhigfliesstderRhein(空气凉爽,暮色苍茫,莱茵河静静流淌)。”歌者要带着清晰的咬字、弱声连贯地演唱,在词Luft、kühl中强调辅音,发双f、双k(就像发成Lufft、kkühl一样),在音色上表现kühl的冷色色彩,und与es两个字之间要唱得连贯,但要注意词不能连读,在dunkelt词上带点深、暗的音色,kelt的B音时值不能拖延,undruhig则在ru上强调,ruhigfliesstderRhein这句要唱得非常连贯,把安静、美丽的湖面展现出来,在Rhein这个词上要强调n的结尾。接着要有空间感地唱出莱茵河畔的高山:“derGipfeldesBergesfunkelt,imAbendsonnenschein,imAbendsonnenschein(那河畔有座高山,在晚霞中闪光,在晚霞中闪光)。”同上,须强调的音,可参考上面歌词原文中画横线的音节,其中Berges的s唱得稍长。imAbendsonnenschein这句以中强的音量、温暖的音色开始,极连贯地唱出渐强、渐弱和渐慢的处理,注意这句每个带辅音n结尾的词。第三部分李斯特用“sottovoce轻声唱”提示我们娓娓唱出罗蕾莱迷人的形象:“DieschnsteJungfrausitzetdortobenwun-derbar(有一位最美丽的女郎,坐在那岩石上)。”这里唱schnste时,把sch[]的辅音强调,发成双[],sitzet这个词在sit上重读,zet轻读,所以在演唱sitzet时,音高Fa要轻收。dortobenwunderbar这句要把wunderbar的气质表现出来,且在wun上柔和地重读(可参考上面歌词原文中画横线的音节)。“IhrgoldnesGeschmeideblitzet(那首饰闪着光)”这句唱得连贯的同时做一个渐强,但是最后的F音不是强音结尾,“siekmmtihrgoldnesHaar(她梳着金黄的头发)”以强能力的气息控制处理成pocorall(一点点慢下来),展现出女郎梳着金发的优雅画面。“SiekmmtesmitgoldnemKamme,undsingteinLieddabei(她一面用金梳梳妆,一面在歌唱)”这句依旧保持甜美的歌唱,kamme这个词要唱得柔和,接着要强调Lied这个词。“dashateinewundersame,gewaltgeMelodei(这歌声是多么迷人,使人心神荡漾)”这句到same这两个音节时,有加速的预示,然而真正加速是在gewaltgeMelodei,往前追赶并且渐强。第四部分这是一个精彩的、紧张的部分,延续之前追赶、夸张的情绪至此变得Allegroagitatomolto(很激动),钢琴以ff的力度左右手反向进行,预示着危险的到来,又以mf的力度在相同音高上快速弹奏着三连音,烘托紧张的气氛。“DenSchifferimkleineSchiffeergreiftesmitwildemWeh,erschautnichtdieFelsenriffe,erschautnurhinauf,hinaufindieHh!(那歌声打动了船夫,他感到狂想的痛苦;他看不见水里的暗礁,却仰望高处!)”前面两句的结尾要收得干净,四句词要一句比一句紧凑和渐强,把音乐推向高潮,这四句中,强调的词或音节有:schi、greift、wil、Fel、ri、schaut和Hh(可参考上面歌词原文中画的横线)。

李斯特范文篇10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年轻时他默默无闻,苦于自己的书无人问津。要知道,一位作者要让读者接受自己,必须通过他的著作。如果他向人介绍他的作品是如何之好,我想是没有几个人会信服他而购买他的书的。于是毛姆别出心裁的在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某年轻百万富翁,性情温和,爱好体育、音乐,希望能与毛姆最新作品中女主角性格相同之女士为友,而后论婚嫁……”几天以后,毛姆的著作大为畅销,竞使毛姆跻身于著名作家之列。

一则小小的广告能带来如此神奇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毛姆自我推销技巧的高明。他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发生兴趣,从而也将自己“推销”给了读者。迂回推销技巧的精华就在别出心裁、藏而不露。波兰音乐家萧邦的成名,也是通过这种迂回的推销方式达到目的的。

1931年,萧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是声名远扬的音乐家,而萧邦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是,萧邦的音乐才华深为李斯特所欣赏。为使萧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便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法:先由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弹奏,在灯光熄灭后,就悄悄地让萧邦代替他演奏。观众被琴声征服了,等演奏完毕亮灯一看,原来坐在钢琴前的竟是萧邦,观众大为惊愕,却又深深地为萧邦的才能所折服,萧邦终于成功了。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推荐新秀的宽阔胸襟也深深地让人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