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就业家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29:25

零就业家庭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1

为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根据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民政厅、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总工会《关于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鲁劳社[**]28号)及市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目的,以市场就业与政策帮扶就业相结合为原则、以提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就业、自主择业、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工作目标

(一)9月份以前,将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的失业或“协保”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困难群体台帐管理。

(二)“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职业指导工作率达100%、有培训要求的培训率达到100%。

(三)**年年底前确保100%的“零就业家庭”每户实现有1人稳定就业。

(四)**年起,对新增的“零就业家庭”当月内确保有1人安置就业,并纳入全年考核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9月10日至9月20日,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将“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或“协保”人员纳入就业困难群体“ABCD”工作法管理台帐,组织开展入户调查,摸清底数,9月16日前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情况统计表》报区就业服务中心。

(二)9月底组织开展“宣传月”活动,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采取入户宣讲、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宣传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落实扶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现政策直通。

(三)10月份开展“就业促进月”活动

1、10月中旬由区劳动保障局集中组织一次职业指导专场,使“零就业家庭”成员端正就业观念,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聘技巧、增强创业意识。

2、10月下旬由区劳动保障局组织举办一次“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招聘洽谈会。组织用人单位向“零就业家庭”送岗位,力争在就业政策扶持岗位多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

3、根据“零就业家庭”就业等指标完成情况,评树27个“充分就业社区”。

(四)11月份组织召开一次“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工作座谈会,由社区及保障中心参加,并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的阶段性工作进行小结。拟推荐社区及保障中心参加全市“零就业家庭”经验交流会。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2

一、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一)明确帮扶对象和工作目标。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镇家庭。各地要切实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的要求,加快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对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确保1个月内至少有1人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年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不挑不拣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帮助其在登记后1个月内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比较稳定的就业的标准是:被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谋职业的,应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月均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灵活就业的,应由本人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月均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稳定在3个月以上。

(二)建立健全申报登记制度。实行零就业家庭专项调查、登记统计制度,按照省统一规定建立基础台帐和数据库,全面摸清底数,做到家庭情况清、就业要求清、培训愿望清、身体状况清。零就业家庭的认定按统一程序进行,具体由居民持有效证明到居住地社区申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负责登记并对其就业状况进行核实后,报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认定。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将认定办法和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告之于民,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区居民公示被认定的零就业家庭。

(三)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各地要进一步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公益性管理岗位、公益性事业岗位等,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享受省财政补助的经济薄弱地区报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备案。

对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的具体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发给《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在2008年底之前,持《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期满后又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可重新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吸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类用人单位,按实际招用的人数,3年内按合同期限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可提高到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不含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2.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即截至2007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享受社会保险补贴3年期满后,可相应延长补贴期限;对距离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可延长至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限。

3.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并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的,可按个体经营户申请享受最高不超过8000元的税收减免,也可比照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减免的条件,按实际吸纳人数申请享受每人每年不超过4800元的税收减免,但两者不能累加执行,每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累计享受期限不超过3年。

4.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条件的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由银行发放贷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积极探索银行批发、社区分售、循环授信的贷款运作模式,具体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五)切实加强就业管理服务。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动态管理,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对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要为每位家庭成员制订一项符合其特点的促进就业计划,发放一套就业政策宣传资料,告知免费就业服务承诺,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专项职业指导,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推荐一组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跟踪服务,掌握其就业和失业状况,不断调整对策措施,建立及时发现、充分了解、即时解决问题的援助机制,把帮助困难对象就业落实到人。

建立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绿色帮扶通道,使高校毕业生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助。各地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回原籍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援助,优先按规定为其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登记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其进入就业见习基地见习;优先给予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优先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规定贴息;优先提供岗位信息并推荐就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实行保底就业,确保当年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服务能力

(一)确定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充分就业社区应符合的条件是: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80%;零就业家庭登记后1个月内基本做到动态消除,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就业扶持政策充分落实,社区就业岗位充分开发,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就业服务充分完善,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参加到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社区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基础。要继续大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到2010年末实现全省8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苏南地区力争2008年前达到目标,苏中地区力争2009年前达到目标,苏北地区2010年达到目标。具体创建工作任务如下:

1.建立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定期普查登记和就业帮扶制度。按月登记造册,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动态管理;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既要严格把关,又要方便申领,确保应发尽发;加强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做到入户到人、落实到位。

2.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腾出一批后勤服务岗位;根据社区居民生活需要,以兴办服务实体、创建再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创造一批社区就业岗位;充分挖掘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动态掌握有效岗位信息不少于登记失业人员,并提供给失业人员。

3.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定期走访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跟踪了解其就业再就业情况;积极推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障服务进社区,使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一条龙”就业服务,努力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

4.加快信用社区建设。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与加快建设信用社区结合起来,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通过建立信用社区、强化个人信用体系,探索建立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和小额贷款联动机制。

(三)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大力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规范服务内容和办事程序,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按照《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6〕24号)要求,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监察等职能向基层有效延伸。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有编制而暂时难以到位的,可在缺编额度内临时招聘劳动保障协理员以满足工作需要;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当地政府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充实加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协理员队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定期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及时发现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三、加强领导,共同做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一)强化政府责任。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作为年度就业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要坚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合作,逐步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使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互动并进。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省财政将继续对各地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行以奖代补,给予必要支持,既体现向经济薄弱地区重点倾斜,同时也考虑各地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充分体现省级补助资金促进发展的导向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为重点,通过采取入户调查、分类指导、政策帮扶、跟踪服务等措施,大力开展援助“零就业家庭”活动,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底要确保已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今后对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在6个月内保证至少1人实现就业。

“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分稳定就业和就业两种。稳定就业的标准是被用人单位招聘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月均收入达到全县最低工资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月均收入达到全县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就业的标准是连续三个月工资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零就业家庭”成员连续3次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就业安置的可视为无就业愿望,不再列为就业援助对象。

三、援助对象

“零就业家庭”是指具有城镇户籍或办理了《失地农民优惠证》的失地农民,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无一人就业的困难家庭。下列情形除外:

(1)家庭成员中已办理了单位内部退养手续的;

(2)家庭成员中1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连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

(3)家庭有其他收入且月均收入超过全县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认定程序

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的困难人员可持户口簿、身份证或《失地农民优惠证》到社区、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领取《**县“零就业家庭”申请登记表》,经社区、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调查审核、公示,县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备案,确定为援助对象,并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没有《再就业优惠证》的“零就业家庭”,县劳动保障部门可为其中1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纳入统一管理。对已领取和新发放的《再就业优惠证》,要加注“零就业家庭”标记。

五、援助措施

1、免费职业介绍援助。县城区及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给“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对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且对岗位不挑不拣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承诺在10个工作日内帮助其实现就业。同时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等“一站式”服务。

2、免费培训援助。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为“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其培训方式、报销程序和标准按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劳社就[2002]25号)和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劳社就[2003]49号)文件执行。

3、岗位补贴援助。用人单位新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正常发放工资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实,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相应期限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用人单位支付的月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4、社会保险补贴援助。对招用“零就业家庭”中成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服务型企业及机关单位安置的公益性岗位,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5、小额担保贷款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可向县劳动就业局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中心要优先受理,按有关规定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

6、税费减免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性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法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按规定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7、生活援助。县劳动保障、民政、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要把“零就业家庭”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和困难救济、社会捐赠的主要对象,给予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援助。

8、上述援助资金从再就业资金中列支,已享受了相应的小额贷款、社保、岗位补贴和优惠政策的不再重复享受。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要把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切实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再就业。县政府成立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开展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芳春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人劳社保局局长聂卫兵同志担任,成员由各乡镇、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人民银行、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农村信用社、县广播电视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县劳动就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实行定期调度制度,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劳社保局。

2、广泛宣传,大力推进。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实施就业援助的政策措施,切实发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的社会氛围,为“零就业家庭”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4

上午我们刚刚为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奠了基,现在我们又对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程进行部署,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构建和谐*,深化“学树保促”活动的具体行动。市委、市政府就是要从这些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刚才,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程的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大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生计的大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新出现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的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失业、待业或离岗状态,成了零就业家庭。这些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解决这些家庭的困难,除了发放低保补贴、社会救济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就业再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在“输血”的同时还要“造血”。做好这项工作,十分紧迫,意义重大。

第一,这是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责任。执政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落实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就要从群众的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件件、一桩桩具体事情入手,排民忧,解民难,让困难群体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就业再就业问题,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最现实的利益,最直接的要求,最迫切的愿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责任所在。

第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就业,有事干、有饭吃,才能安居乐业,才能社会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维护根本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照顾特殊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同层面的要求。零就业家庭是当前需要特别照顾的特殊群体,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部分,没有他们的生活改善,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我们落实中央《决定》的具体行动。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就业再就业援助,对这些家庭本身来说,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激发家庭的内在活力,使这些家庭和谐美好起来;从全社会来讲,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塑造互助友善的人际关系,这本身也是凝聚人心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做好这项工作就是在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第三,这是做好社会保障的一项具体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壮大,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就业再就业援助,就是迫切需要做好的一项具体工作。一方面,零就业家庭作为城镇中的困难群体,要纳入到城镇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要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体系,要让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这些家庭成员充分享受社保政策,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就业岗位,通过支持他们自主创业,使他们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不仅是为这些家庭提供保障,也是在为我们的社会稳定和谐“上保险”。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周密安排,尽心落实,坚决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好,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关注民生民安促进社会和谐,解决了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三轮车治理、拆除违法建设、城建“三做”、“打抓破”、狗患治理等),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广大群众肯定。这次我们组织实施的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要为群众办的又一件实事。

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的要求是实现“两个零”目标。一是近期“归零”,即在明年春节前每个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让现有城镇零就业家庭数“归零”;二是“动态为零”,即对今后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援助一户,确保3个月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确保长期“动态为零”。实现这“两个零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对照《意见》要求,逐条逐项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一,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据前段时间初步调查统计,我市有零就业家庭2348户,涉及6875人。零就业家庭情况是动态的,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做好经常性的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市、区)要确定专门人员,按照“管理到人、服务进门”的要求,深入到社区、街道,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全面掌握其家庭成员、年龄结构、收入状况、技术技能、就业愿望等情况,建立统一的登记台帐和数据库,绝不能漏登和错登一个零就业家庭。

第二,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关键是要有就业岗位,这是前提和保证。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按照“五个一批”开发就业岗位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同时,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发社区“三保”(保安、保绿、保洁)、“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项服务”(家政、配送、保健)和“三大管理”(物业、车辆、公共)等就业岗位,通过资金扶持、提供场地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最大限度地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稳定就业。市、县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视情况至少提供1个就业岗位、安排1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要继续搞好“结缘工程”,开展好“一对一”帮扶活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零就业家庭。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发展期,其中就孕育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就一定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努力开辟就业岗位的同时,一定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裁员行为,加强对企业裁员的宏观调控。企业在裁减人员时,要认真了解和掌握拟裁减职工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尽可能避免裁减其配偶及家庭成员已经失业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下岗。

第三,切实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在《意见》中,对就业援助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这项工作,更体现着各级各有关部门、广大干部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零就业家庭,实际上体现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责任。各级各部门必须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地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切实坚持好“三突出”原则:在公益性岗位安置中,要突出零就业家庭安置;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中,要突出考虑零就业家庭;在落实社保补贴中,要突出照顾零就业家庭,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特别是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要切实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提供、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发放等扶持政策。各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尽最大可能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努力为建立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帮助零就业家庭的良好局面

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一项需要带着感情、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全社会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办困难群众之所需,尽心竭力、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办好。

要落实责任。维护群众利益,责任重于泰山。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困难,各级政府义不容辞。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把这项工作纳入当地就业目标总体规划,逐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为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我当组长。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哪个县(市、区)、哪个部门做不好工作,“一把手”要向市政府有个交待。

要形成合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可以说涉及各部门、各单位,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做好承担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是主管部门,也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或提出解决方案。财政、税务、工商、教育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要主动配合,为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创造条件。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要继续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搭桥出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协调联动,努力在全市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5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争取到今年底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的要求,现就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的目标任务

各地要在今年7月底前全面部署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并初步摸清本地区零就业家庭数量,到今年年底基本消除城镇现有零就业家庭。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力争全部消除,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年底前要大部分消除,并力争在2008年上半年全部消除。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

二、建立申报认定制度

零就业家庭是指城镇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符合上述条件的家庭,可按照自愿原则,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申请零就业家庭登记认定。具体条件和登记认定程序由地方劳动保障部门规定。

实行零就业家庭的退出制度。被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中有一人稳定就业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就业援助服务的,在一定期限后不再作为零就业家庭对待。具体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

各地要进一步规范零就业家庭审核认定程序,建立统一的登记台账和数据库,并及时调整更新,实施动态管理。

三、针对零就业家庭特点,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实行相关补贴,安置年龄偏大、家庭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要实行相应政策扶持,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开发适用性强的创业项目,指导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扶持兴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推广适于家庭手工加工的项目,引导零就业家庭成员灵活就业;组织劳务输出项目,组织零就业家庭成员转移就业。

四、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政策措施

各地要对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将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零就业家庭成员,进一步明确扶持政策,鼓励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提高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要针对政策落实中的问题,改进操作办法,确保政策能够落到扶持对象身上。

五、依托基层平台,强化就业服务

各地要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摸清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底数,建立就业援助目标责任制度,将援助任务落实到人。及时为援助对象上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和“一对一”服务。要将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检查验收的重要指标。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与街道社区平台的工作联系,积极搜集和提供适合零就业家庭的空岗信息。对特别困难、经街道社区认定的重点对象,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给予强化服务和托底安置。

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与就业联动机制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探索低保、失业保险和最低工资之间的政策衔接,形成鼓励和吸引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积极主动就业的激励机制。

各地要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探索低保人员就业后其待遇在一定时期内合理延续的办法,保证就业后的困难人员总体收入水平和待遇不降低,增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意愿。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政策措施,力争年底前使每个城市都能建立起失业保险、低保制度与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

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应组织他们进行失业登记,提供就业服务。对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要将他们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与民政、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建立沟通机制,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加强对低保人员的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

七、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加强失业调控。各地要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指导,尽量避免裁减家庭成员中已经有失业人员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失业,从源头上控制零就业家庭的产生。

完善调查登记制度,实施动态管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定期上门调查走访,准确掌握零就业家庭的总量、具体情况和就业愿望等,建立基本台账,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及时登记,实行动态管理。

制定即时援助预案,出现一户解决一户。各地要制定工作预案,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及时启动援助预案,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确保一定期限内实现就业。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各地对灵活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要帮助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提高其就业稳定性。

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调度制度

解决好零就业家庭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领导,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纳入本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体系,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落实责任。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建立就业援助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和协调联动制度。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6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工作,实施动态管理

为落实省、市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的目标要求,2006年6月,我局与恩江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组织开展了全县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从各居委会入手,分组进行入户调查,摸清了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状况。今年3月份,再一次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下岗失业人员状况入户调查,对目前零就业家庭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经过两次入户调查,较为准确地掌握了零就业家庭的数量、生活现状和就业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援助责任

为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我县明确提出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的标准,即被用人单位招聘的,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应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月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月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提供协约式就业服务等方式,推进援助工作。

(三)开发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

为使零就业家庭尽快就业,我县通过开展多种就业形式,拓展一批就业岗位。一是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人员,腾出一批后勤服务岗位。鼓励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腾出后勤服务岗位,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建立再就业基地,创造一批岗位。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创建了一批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各类基地,并对基地给予一揽子政策优惠,为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即时的岗位保障。三是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组织输出一批。进一步加大了组织输出工作力度,扩大输出规模,劳务输出的岗位需求信息,引导零就业家庭成员走出去,到外地就业。

(四)开展专项援助行动,搞好服务工作

为切实解决我县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我县于2013年1月2日至2013年2月2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举办专场援助活动、就业招聘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为零就业援助对象提供就业帮扶服务,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开展了送政策上门活动。为了把援助月活动开展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首先在宣传上大造声势,通过小灵通、手机等媒介共发送短信10.1万条、在有线电视台飞播广告、在全县所有乡村张贴大幅彩色招工信息等方式,确保援助信息和内容家喻户晓,使零就业家庭更好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二是设立了再就业政策专场招聘会。活动期间共有42家县内外用工单位参加,提供用工岗位4500个,现场为企业解决招工435人,其中零就业家庭成员5人。

(五)组织培训,提升技能

为使零就业家庭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我县实施零就业家庭特殊的就业培训援助政策,建立了培训信息平台。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交通、午餐和技能鉴定等特殊补贴,促进这些人员改善技能结构,提高职业转换能力和就业稳定性。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镇“零就业家庭”的认定和援助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素质亟待提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在文化层次、交往能力、专业技能、就业观念、就业和创业信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短期培训作用不大,较长时间的培训又存在经费、时间、培训专业的选择等困难。

二是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数量有限。由于受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开发工资待遇等方面达到《劳动法》有关规定的公益性岗位难度很大,这对“零就业家庭”推荐就业的家庭成员就业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到“零就业家庭”保持零动态的总体要求。

三是“零就业家庭”援助政策不配套。在对“零就业家庭”援助的年限、分年度推荐就业的次数和“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税费的减免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7

一、鼓励单位吸纳

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单位,财政按每人每月26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以及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仪陇县还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腾岗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落实岗位、社保补贴的同时,政府给予相关单位每个岗位2000元的奖励。

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已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或《社区就业服务证书》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财政给予1000元的启动资金,并可在三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营山县规定,对进入再就业示范园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期间所产生的一切税费全免,零就业家庭成员还可享受1500元的启动资金。蓬安县针对零就业家庭申请小额贷款难以提供反担保的实际情况,由县财政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出面,为再就业一条街自主创业的每户零就业家庭,在商业银行申请免除反担保的贴息贷款3000—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三、鼓励灵活就业

鼓励零就业家庭成员,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居家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对从事灵活就业且已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分年龄,由财政给予养老保险补助。补贴的标准以上年度全省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此基数的12%补贴。

四、促进低保与再就业联动

对无正当理由,三次拒不接受推荐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取消其再就业援助资格,并停发本人原已享受的基本生活费或失业保险金。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按人均标准扣减其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对通过就业政策扶持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可延长半年低保享受期。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实抓好,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援助任务。

二、摸清底子,规范程序

(一)准确掌握全市“零就业”家庭基本状况。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工作站的职能作用,深入街道社区,逐户走访调查,摸清“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要做到“四清”,即:下岗失业情况清、家庭经济状况清、个人技能素质清、本人就业愿望清。要逐级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及时登记,确保调查摸底工作不漏一户,不错一人。

(二)摸清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省驻安单位临时性、非营利公益性服务岗位供需情况。按照《安康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规定的公益性岗位范围对象、管理原则,逐单位摸底统计,各有关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和拒绝。

(三)对“零就业”家庭进行核查认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的“零就业”家庭认定条件是:家庭成员中无一人就业,或虽有一人就业,但就业不稳定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家庭。就业援助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企业下岗职工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登记工作由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负责。具体认定程序是:

1、“零就业”家庭成员凭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到户口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申请登记,并提供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供低保证明。

2、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应在申请人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公示工作(公示时间为3天),无异议后,报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由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汇总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认定。

3、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在接到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上报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签发确认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帮扶措施,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重点在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或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三、强化服务,落实政策

(一)全市公益性岗位分别由市、县区政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纳入劳务派遣范畴,重点用于安置“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

(二)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援助政策。对“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不能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的,要进行失业登记,并核发《安康市失业人员登记证》。要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帮扶。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要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不限次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对无一技之长的,结合其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组织参加技能培训。对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的,提供创业培训服务,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提供相应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帮助援助对象成功创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民政部门要将其纳入低保。对“零就业”家庭子女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愿意参加技工学校学习的,按技工学校或培训机构在校期间每人每年900元标准予以补助。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初次参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给予免费。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各部门、各相关单位要确定专人,定期与“零就业”家庭成员进行联络,及时了解“零就业”家庭成员生活状况、培训学习、就业意向等情况,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不断充实帮扶力量,强化帮扶力度,动员党员干部与下岗失业人员交朋友、结对子,将帮扶者个人信息与被帮扶者需要援助的内容制作成“帮扶卡”,加强联系深入开展帮扶工作。

四、各司其职,协力配合

“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县区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中、省文件要求,结合自身职能,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单位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单位有公益性岗位而没有按要求向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要向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资金专户按岗每年5000元的标准缴纳公益性岗位援助基金,由劳动保障、人事、财政、监察等部门负责督促落实。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辖区内“零就业”家庭的摸底调查工作,摸清“零就业”家庭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愿望,掌握各项基础信息,建立“零就业”家庭台账,制定好援助计划和方案,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强政策研究,提供周到热情的就业服务。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改善投融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劳动密集性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教育部门要做好“零就业”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期满参加技能培训的组织推荐工作。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部门落实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援助不力和有关违规问题。

民政部门要做好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衔接工作。

财政部门要及时落实“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所需的各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加大对援助活动的支持力度。

建设部门要在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城市公益性岗位中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援助对象。

农业部门要对“零就业”家庭援助对象从事山地开发、种植、养殖业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

商务部门要为“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商贸领域实现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人民银行要指导、督促各金融机构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搞好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工商部门要为援助对象申办证照提供便利,并为其提供开业指导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

物价部门要做好涉及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对象减免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统计部门要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组织开展劳动力情况调查,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机构编制部门要研究和支持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确定就业服务机构的整合方案,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研究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管部门要动员和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工会、共青团、妇联要积极向“零就业”家庭宣传有关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多渠道为援助对象办实事、解难题,引导和扶持援助对象中的青年、妇女创业自强,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五、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承担“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任务的单位,年度考核时,援助对象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一个年度内连续3个月实现就业的视为稳定就业。责任单位应提供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工资清单等相关凭证,资料齐全的责任单位视为完成任务。市政府年终将对完成任务好的县区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适当扣减年度考评得分。

(一)签订“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目标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县区政府要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单位要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措施。市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县区政府及市级有关责任单位的考核;县区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级责任单位的考核。年度考核由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考评建议意见,报同级政府审定,作为对“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年度工作考评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零就业”就业援助目标责任书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制作,分层签订。内容包括:“零就业”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援助的目标和时间、援助的内容及方式等。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9

近年来,天塔街道建立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库,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开辟就业渠道,推动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15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50%以上家庭实现双人就业。

一、建立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为使辖区劳动力资源管理科学、便捷、实用,街道完善了管理软件,在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新生劳动力信息库、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等9大类共23本台账的基础上,又单独设立了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利用四个月的时间,对辖区2.5万余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全面掌握了辖区内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状况,并将调查内容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为每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制作了就业状态信息卡,按照楼栋号以一览表的形式列出,使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一目了然,并对他们的就业动态定期进行分析,实施就业援助,使工作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用工信息,实现服务双满意

一是加大用工信息采集力度,扩大信息存储量。为更多更好地掌握信息,工作中做到眼勤、腿勤、嘴勤。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收集信息;通过走出去,到开发区等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挖掘信息;通过日常接触的居民、驻街单位了解信息。200年,仅通过媒体收集的用工信息就有200余条,到招聘会、人才交流中心等地获取信息100余条,从居民、单位了解的用工信息近1300余条。辖区20个社区工作站,均将信息采集工作纳入目标岗位责任制,对工作站负责人和64名协管员实行目标考核,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每月兑现奖惩。二是严把质量关,增强信息的含金量。对收集来的信息,街道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再推荐给用工单位和零就业家庭,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信誉。2006年,共采集信息1684条,筛选后的信息1432条,采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对推荐上岗的人员,主动回访,跟踪服务,了解上岗表现和待遇兑现情况,让服务实现双方满意。目前,已与163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经问卷调查,接受服务的零就业家庭和用工单位的满意率达100%。三是发挥网络作用,充分利用信息。街道将20个社区分别编成4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设立一个终端,街道利用滚动屏幕随时更新就业信息,同时将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各社区工作站,各社区收集的信息也同样通过网络回送到街道,利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零就业家庭范文篇10

一、实施六大举措,强化三项服务

200年初,我市出台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方案》,明确了援助目标、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细化了六大举措,保障工作开展。一是实施专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加强专项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援助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将这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街道和社区,层层落实,并纳入全市促进就业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再就业资金中划定专项经费,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几年来,我市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的专项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保证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补贴和各项保险补贴落实到位。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采取社区“对口”帮扶、劳动保障部门领导重点“包户”等办法,做到“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增强了零就业家庭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优化管理水平。开发使用了零就业家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确保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尽快实现就业。六是推动社区就业。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充分就业社区的首要指标,使社区成为援助零就业家庭的有效平台。

在实施六项举措的同时,我市还强化了三项服务制度。一是强化“零距离”就业服务。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一方面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实现了职业介绍、培训报名、保险申报、申领补贴“四不出社区”;另一方面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强化“特区式”创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由社区帮助联系创业服务机构,优先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及减免税费等事宜。零就业家庭成员王颖失业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过市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2005年创办了服装加工厂,不但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多名。三是强化“公益性”安置服务。政府不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特别是对其中的低保户,号召“以劳代赈”,以就业援助代替生活补助,变低保户为“就业户”。对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目前,我市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0588个,建立零就业家庭及低保户就业安置基地18个,可随时安排人员上岗。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动态为零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到2005年8月,全市5005户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但是,零就业家庭的产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原有的被消除了,新的又出现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又向社会承诺,零就业家庭随时产生随时安置,确保动态为零,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消除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的思路,建立起六项新的工作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全市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一是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调控,明确规定企业裁员20人以上或者裁员比例达到职工总数10%以上,必须事先向劳动保障部门报告,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零就业家庭的产生。二是建立申报登记制度。通过广泛宣传,告知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主动到社区申报登记,寻求帮助;社区也要及时登记,随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建立入户调查制度。社区每月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一次入户走访,核实其就业状况,防止出现遗漏和偏差。四是建立统筹管理制度。依托全市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及时掌握街道、社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零就业家庭增减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共享,为统筹调剂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建立专项扶持制度。通过建立安置基地、开展免费培训、提供专项基金、落实专项扶持政策等措施,保证援助零就业家庭的各项帮扶措施及时到位。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各县区及有关部门权重系数最大的一项指标,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一票否决,取消先进评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