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8:49:17

灵感来源

灵感来源范文篇1

大多文章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或说是祖上的遗传基因的作用,甚或说是神赐的、天赋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说得神妙莫及,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凝神静坐,忽而顿悟”。文论家说到灵感,大多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长期的寻求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来时文思泉涌,顺畅如流,得心应手;消失时意志消散,文思冷涩,笔下艰难。总之,人们谈及灵感便在羡慕之余望而却步,使灵感终归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实,灵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说明的。灵感思维是人们对自在之物的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程序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其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考。当然,灵感是朦胧状态中以直觉接通媒体而不是用概念和逻辑、思维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觉,即使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之出是瞬息的,难以预测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灵感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但它毕竟经过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突变,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是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此,认知了其来源,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广泛积累知识是灵感来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触发而产生瞬间的灵感。一方面,要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它不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真人真事真场面,可以广泛接收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中的知识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讲述、偶尔的发现,从直接到间接接受。同时,并非单从语言文学角度,而是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广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视思想、观点的积累。灵感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要有的积累。其一是来自教材。议论文中常饱含辨证分析的力量,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得出感悟“惟手熟尔”。其二是来自生活。在《记一次野炊》的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面条丝纹不动,但已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同时几人写到这情节,只一学生在末尾写道:什么事情,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的。这次野炊,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可见,生活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此外,积累素材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如典型例子(人和事)、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彩的描绘片断、有特色的顺口溜、含意隽永的解说词、名联等。诚然仔细体会和玩味,是吸收的过程,让材料料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作文时得心应手,随意驱遣。运用,是积累的目的,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灵感来源的“渠道”。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多元化、多维式去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不囿常规、标新立异,能够让学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如“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但从另一角度上看,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作文中的突破和创新见解。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讲解中,本人从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不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引发开去,就愚公移两座山的做法展开了全班的专题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从经济上考虑是不值得的,有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搬山还不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学生还认为,愚公搬山是破坏环境的一种做法等观点。此外,本人从资料上得到启发,让学生就一小球掉进一窟窿,可从哪些方面考虑拣回这个球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一根粉笔,从其自身的功用,使用者的主观意向,它可作为礼物、作为指挥员手中的指挥棒,还可用来作豆腐等,总之,平时要重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当然,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是非常必要的。创造之花需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很多名人事业成功,也都是靠艰苦努力和坚强意志而获得的,而一般人往往经不住波折和困难的考验,缺少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精神;或者是浅尝辄止,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意志坚强、有毅力的人才敢于追求价值较大而难于达到的目标。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来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意志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都密切联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与此相关的因素,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这些也正是创造思维的意志特征。只有这样,写作灵感来源渠道才能畅通。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是灵感来源的“浪花”。

处于人生嬗变期的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力找理由,查实据,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和教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教师可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争论的内容、写作状况、成败原因了然于胸,而不能一切归于努力。教师将结果告知学生时,要侧重于“积极”。作文不管写得多糟,相对而言总有一两篇或者某几个段落是比较成功的,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告之成功是努力的结果,不好的地方是用的劲不足。至于写作前指导,学生分等级规定写作,这会使差生有自卑感、羞辱感。课前指导教师不能太卖弄,一者学生认为你的轻视;或使他们视作文为畏途,觉得你的水平是他们难于超越的。作文批改中要注意评语的用词,切忌使用打击性语言。只有教师创设良好的氛围,学生写作时当作是一次轻松、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劳动,写作过程中才更有可能产生灵感的浪花。

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进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往往能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灵感来源范文篇2

其实,灵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说明的。灵感思维是人们对自在之物的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程序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其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考。当然,灵感是朦胧状态中以直觉接通媒体而不是用概念和逻辑、思维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觉,即使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之出是瞬息的,难以预测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灵感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但它毕竟经过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突变,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是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此,认知了其来源,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广泛积累知识是灵感来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触发而产生瞬间的灵感。一方面,要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它不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真人真事真场面,可以广泛接收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中的知识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讲述、偶尔的发现,从直接到间接接受。同时,并非单从语言文学角度,而是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广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视思想、观点的积累。灵感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要有的积累。其一是来自教材。议论文中常饱含辨证分析的力量,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得出感悟“惟手熟尔”。其二是来自生活。在《记一次野炊》的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面条丝纹不动,但已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同时几人写到这情节,只一学生在末尾写道:什么事情,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的。这次野炊,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可见,生活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此外,积累素材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如典型例子(人和事)、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彩的描绘片断、有特色的顺口溜、含意隽永的解说词、名联等。诚然仔细体会和玩味,是吸收的过程,让材料料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作文时得心应手,随意驱遣。运用,是积累的目的,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灵感来源的“渠道”。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多元化、多维式去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不囿常规、标新立异,能够让学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如“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但从另一角度上看,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作文中的突破和创新见解。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讲解中,本人从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不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引发开去,就愚公移两座山的做法展开了全班的专题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从经济上考虑是不值得的,有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搬山还不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学生还认为,愚公搬山是破坏环境的一种做法等观点。此外,本人从资料上得到启发,让学生就一小球掉进一窟窿,可从哪些方面考虑拣回这个球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一根粉笔,从其自身的功用,使用者的主观意向,它可作为礼物、作为指挥员手中的指挥棒,还可用来作豆腐等,总之,平时要重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当然,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是非常必要的。创造之花需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很多名人事业成功,也都是靠艰苦努力和坚强意志而获得的,而一般人往往经不住波折和困难的考验,缺少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精神;或者是浅尝辄止,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意志坚强、有毅力的人才敢于追求价值较大而难于达到的目标。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来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意志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都密切联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与此相关的因素,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这些也正是创造思维的意志特征。只有这样,写作灵感来源渠道才能畅通。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是灵感来源的“浪花”。

处于人生嬗变期的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力找理由,查实据,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和教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教师可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争论的内容、写作状况、成败原因了然于胸,而不能一切归于努力。教师将结果告知学生时,要侧重于“积极”。作文不管写得多糟,相对而言总有一两篇或者某几个段落是比较成功的,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告之成功是努力的结果,不好的地方是用的劲不足。至于写作前指导,学生分等级规定写作,这会使差生有自卑感、羞辱感。课前指导教师不能太卖弄,一者学生认为你的轻视;或使他们视作文为畏途,觉得你的水平是他们难于超越的。作文批改中要注意评语的用词,切忌使用打击性语言。只有教师创设良好的氛围,学生写作时当作是一次轻松、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劳动,写作过程中才更有可能产生灵感的浪花。

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进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往往能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灵感来源范文篇3

关键词:极端感性理性灵感状态对抗空间虚无现实纯粹浓烈第二自然沉溺生存形式

在现代文明中,人的理性过度发展,情感的进化却大大滞后,理性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分析着、切割着世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他残酷的肢解着我们有机的生命。现代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理性的怪物,他们长期分析和判断,缺乏有机丰富的感情和生命感觉的圆满,看上去即智慧又冷淡。这种分析、判断、智慧、冷淡,是对于艺术、对于创造致命的弱点,为了艺术创造,就要不断的寻求新的感觉方式,开启新的的感觉之门,打破原有的感觉的世界的极限,进入生命感觉的崭新境界。艺术的生涯必将依存于感性生活,极端重视自己的感觉,对于感性生活产生一种偏好并乐与沉溺于其中,艺术的世界把创造者置身于一种非常的境地,只是获取生命的纯粹、强度和浓烈,将一切能产生强烈感觉的生活都推至极端,进行试验,并在极端上寻找它们所需要的感觉,极端是灵感的来源,即使不停的寻求各种高强度的刺激,并主动的置身于各种高强度的刺激构成的环境中,觅找新感觉,进行创造。

这种极端是创造者追寻灵感来源的途径,是属于共存共有的。当然,有些极端是不被允许我们去做的。比如说,在一些艺术家的心中,似乎只有艺术的创造才是至高无上的,一切行为都以艺术创造为终极指引,为了艺术创造,他们有权利选择任何形式生活;他们有尝试罪恶的生活的权利,蔑视道德的权利,罪囚极致、过渡、冒险和违禁的权利,艺术之高于一切他们生活在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就是完成艺术创造的使命,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是的,这的确是一种灵感来源的基地,也是一种极端的方式,但他是片面的,是不可为之的,对于更多的人,这种片面的方式只是虚无的。

灵感来源范文篇4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3灵感源于勤奋

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4灵感源于独立思考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5灵感源于个性

“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易于激发灵感降临的习惯和癖好。当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此类习惯癖好,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获得灵感。个性对画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风格虽有很大影响,但个性不能决定画家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何种类型个性的画家,经过主观的艰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艺术高峰。

我喜欢在风景中散步,散步是我在创作灵感与生活之间自然架起的一座桥梁,会使我在平静的心态中感悟周围生活,可以使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我认为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在北方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我无从想象的,阅历的浅薄限制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说灵感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阅历的积累。

有时灵感也会来自于偶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面对某种物体,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迷恋丙烯画也是很偶然的巧妙结合,做油画底用的丙烯与水相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特定的符号加上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

6灵感源于知识的积累

灵感不是凭空制造的要多读书、多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灵感来自于多方面,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是自然地理、人文、宗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我们学习西洋画法,要进行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绘画的立体表现、投影、光彩折射、光度变化等手法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想的结合方法溶于一炉。达到东西方交融;古典与现代的融通;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展现力。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画家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来抒发对画的哲学思考、理念、深度和意境。绘画的表现技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绘画底料材质的改进,画笔、颜料的技术进步,与之相适应,技法也随之有所更新。中西画都有其基本理论、章法及技法。比如说:国画的画论及画谱等。西方画的线条、投影、透视等。在实际运用中,各画派又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及特色,形成多彩纷呈。表现技法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笔触、着色、光度以及表达内在情操的深度等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就和小提琴家天天练指法和弓法一样。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和.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1.

[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美术研究,2000,02.

[3]现代汉语词典.务印书馆,2002.

灵感来源范文篇5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3灵感源于勤奋

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4灵感源于独立思考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5灵感源于个性

“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易于激发灵感降临的习惯和癖好。当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此类习惯癖好,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获得灵感。个性对画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风格虽有很大影响,但个性不能决定画家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何种类型个性的画家,经过主观的艰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艺术高峰。

我喜欢在风景中散步,散步是我在创作灵感与生活之间自然架起的一座桥梁,会使我在平静的心态中感悟周围生活,可以使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我认为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在北方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我无从想象的,阅历的浅薄限制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说灵感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阅历的积累。

有时灵感也会来自于偶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面对某种物体,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迷恋丙烯画也是很偶然的巧妙结合,做油画底用的丙烯与水相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特定的符号加上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

6灵感源于知识的积累

灵感不是凭空制造的要多读书、多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灵感来自于多方面,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是自然地理、人文、宗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我们学习西洋画法,要进行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绘画的立体表现、投影、光彩折射、光度变化等手法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想的结合方法溶于一炉。达到东西方交融;古典与现代的融通;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展现力。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画家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来抒发对画的哲学思考、理念、深度和意境。绘画的表现技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绘画底料材质的改进,画笔、颜料的技术进步,与之相适应,技法也随之有所更新。中西画都有其基本理论、章法及技法。比如说:国画的画论及画谱等。西方画的线条、投影、透视等。在实际运用中,各画派又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及特色,形成多彩纷呈。表现技法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笔触、着色、光度以及表达内在情操的深度等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就和小提琴家天天练指法和弓法一样。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和.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1.

[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美术研究,2000,02.

[3]现代汉语词典.务印书馆,2002.

灵感来源范文篇6

设计构思,不仅要考虑本质功能,而且还要考虑视觉美的传达,是设计师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的结晶。一个设计师仅有熟练的制作技能,而缺乏设计构思能力,其艺术作品是不会有视觉感召力的,是不会成功的。那么设计的深理何在呢?其实它是在社会、在人生、在人性、在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的。设计需要灵感,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对于设计师而言,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没有灵感也就没有创作。笔者认为,灵感实际上是设计师潜意识的直觉性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理奇迹,它预示着创造的来临。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来源于任何地方,也产生在任何时刻。

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各种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今,从人类开始有设计起,自然界的人物、动物、植物、矿物、风景、天文、器物、文字等等便成为设计的对象且被当做主要的造型。在中国古代,除了龙、凤图案外,山、云、水、花、草及孔雀、仙鹤、燕子、鱼、鸳鸯、蝴蝶等等都被用在设计上;在古埃及的设计作品中尤喜使用纸草、莲花等植物和圣甲虫、眼镜蛇等动物图案;在古希腊、罗马的造型与艺术中,也常借用月桂树、常青藤、葡萄等植物。直至今天,不论是哪个艺术流派,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仍是设计的重要元素并对之加以充分利用。

灵感来源于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产的集约化、组织形式的军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设计的商业性特质越来越浓厚,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度、某一民族、某一社会阶层之间的模仿现象,而是向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多速度、更短周期的方向加速发展。设计的灵感来源无限拓展。首先,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人类文明的丰富宝藏常常带给设计师无穷的创作灵感。其次,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传统色彩装饰的启示、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传统纹样的千变万化都对设计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工艺的悠久与精湛是设计者灵感的来源。再次,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肌理的奇异效应,比如说陶瓷、塑料、贝壳、金属、有机玻璃、铝、乙烯、合成树脂等材料,都给现代设计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灵感往往产生于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构思作为创作性活动的最初阶段,对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表象材料收集期、表象材料加工期、灵感念头闪动期和创造想象展开期四个阶段。

设计的构思多种多样,大体归纳有如下几种方式:

联想构思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联想。尽管事物千变万化,但都是由点、线、面、体、空间、色彩、明暗、位置、方向等要素所构成。接近联想是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一些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蜜蜂会想到花蕊,看到飞机会想到天空;类似联想是由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鸽子会想到和平,看到枪炮会想到战争;对比联想是由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火联想到冰,看到冬天的枯树联想到春天的绿树芽;因果联想是由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一个人大汗淋漓会联想到天气炎热;看到森林中燃烧的烟头会联想到森林大火等。

理性构思

理性构思指按照一定的设计理念、逻辑思维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构想。它不是灵感的闪动,也不是情感的激荡,完全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过程。理性构思的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根据设计对象、接受对象和竞争对象的不同情况提出问题;其次是根据以上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寻求问题点和解决点,确定设计表现的定位方向,才能展开有的放矢的构思设计。理性构思是一个纵向思考与横向思考相交叉相结合的过程,其构思的核心在于表现什么、如何表现这样两个问题。

情趣构思

情趣构思是以人们的审美感觉来进行的,这种设计构思使设计作品艺术化,画面更优美,色彩更抒情,气氛更宜人,视觉更刺激。情趣构思用象征性的、对比的或特异的造型语言来进行,也可以用新奇的、出人意料的、耐人寻味的图形视觉效果来引起人们的探求心理,从设计元素的关联性入手,运用人们熟悉的、关注的名人、名画以及人们熟悉的图形来引人注目。

传统构思

传统构思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意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所进行的创作性思维活动。传统构思同样要求把握时代的精神,并结合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力求在设计创新中保持和谐。现代设计虽然取材广泛,但大多数创意思想都起源于世界各民族艺术形式及民间艺术形式,取其精华,强调现代审美意识和功用性,使设计作品表现出一种新的传统与时代相融合的民族风貌,让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从而富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浩瀚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充满着艺术可以吸取的素材和灵感。设计师要培养训练一双独特的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经过筛选、观察和体验,让艺术的灵感瞬间而来,并迅速抓住,以草图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构思,再进一步补充、完善,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来。由生活中得到感受而触发灵感,由灵感转化为构思,然后把构思予以表现,这便是艺术设计中的灵感与构思。

内容摘要: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某种新形象、新观点和新思想突然进入思想领域时的心理状态。在艺术设计中,由灵感转化为构思,然后把构思予以表现,是设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设计灵感构思联想

参考文献:

[1]熊晓燕、江平编.服装专题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灵感来源范文篇7

服装设计灵感是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的构思过程开始的启发,是产生服装设计思路的指引,是一切服装设计的源头。当下社会中,服装种类多种多样,其在设计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元素与风格,而这些元素与风格的源头,即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服装设计灵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灵感往往会造就一件举世闻名的服饰。世界著名的法国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从大自然的花卉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一组如花似玉的花神女装。伊夫·圣·洛朗的设计作品风格新颖别致,这与他周游全世界综合东西南北各种设计风格的设计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代表作品中有热情洋溢的西班牙风格,也有庄重典雅的中国风格;有纯情奔放的非洲风格,也有高贵华美的俄罗斯风格;有色彩绚丽的毕加索式套装,也有蒙德里安简洁明快的色彩与线条配成的着装等等。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好的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的巨大作用。

二、服装设计中灵感来源的途径

(1)从历史文化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人类社会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已有二、三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五、六千年。各种文化及艺术源远流长。服饰历来反映它所处的世界,反映着时代价值,是时代的象征,直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所以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诱发出新的设计灵感。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炫美的壁画、大气的青铜方鼎、清秀的青花瓷韵、浑朴的书法、优美的国画等等。在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和审美趣味中,可以提取精华,使之变成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这种方法在成功的设计中不胜枚举,例如:取材于远古题材的获奖作品“秦俑”、“青铜时代”“战魂”等。

(2)从民间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奥妙之处仍值得现代服装的借鉴。世界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节日:“泼水节”、“女儿会”、“架桥节”等,这些风俗是民众生活中深层次的文化,它既反映了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群体的历史传承,即精神文化特征,而往往服装装饰就是这种反映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另外,民间的手工艺品也是服饰的来源,例如:贵州的蜡染、东阳的木雕、苏州的刺绣等,其中一个造型、一个图案、一朵绣花、一组配色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素材,经常给创作者以每秒的灵感,例如:第四届兄弟杯大赛中一举夺魁的金奖作品剪纸儿,该设计用羊皮和纸相结合,平面剪纸和立体剪纸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民间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3)从姊妹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音乐、舞蹈、建筑、摄影、书法等即为姊妹艺术,它们是服装设计最主要的灵感来源。艺术中的许多语言是相通的,尤其在这些姐妹艺术中,包含着许多服装上所需要的信息。姊妹艺术与服装的流行和发展有不解之缘,服装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绚丽的绘画”、“变幻的电影”等。在世界时装中心的巴黎,时装被列为第八艺术。在高级手工时装会中和著名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借鉴多种艺术形式而设计的力作屡见不鲜。有些设计师是学建筑出身的,他们往往做得很成功,那是因为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空间感知力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设计师的空间感知能力包括视觉空间判断、空间建构的空间方位设置等。这些能力是以其主体的大脑中的认知加工模式为中介的,无论是看到一种建筑物还是在设计一种建筑物之前,其头脑里就已形成了一个设想的建筑,这个表象是唯美的、合情合理的一种认知模型,当建筑师转向服装设计时,就会有意无意地以这种模式来设计服装,表现为良好的空间感知力。例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伊夫·圣洛朗先后推出的西班牙艺术的、俄罗斯古典艺术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系列服装,还有源于毕加索绘画艺术的套装,蒙德里安冷抽象艺术系列装和欧普艺术系列装等。在赫本从影的30多年里,纪梵希一直为她设计不同角色的电影服装,长期的合作,也使纪梵希不断从影视艺术里吸取灵感,用于创作。

(4)从日常生活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艺术的构思源于生活。宇宙的无穷变化产生着黑夜与白天,蕴含着风雨变换,运转着四季交替,造化着江河湖海、森林草木、戈壁高原。现实社会的绚丽多姿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更给予我们以创作的来源,生活中的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感受都可以成为时装艺术家的创造源泉。无论是旅游观光、娱乐、观摩新潮服装或建筑,还是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诱发设计的灵感,生活中物的形状、体积、质感、气味等都是很好的灵感来源,可以根据身边的事物诱发出新设计。比如纽扣材料,各种水产壳类色泽独特,高贵大方;坚果纽扣坚硬耐用,质感相当高雅。除此之外,生活中常见的美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服装感受,我们在享受日常生活时,更要时刻注意点滴的美,让他们成为我们服装设计的动力与源泉。

(5)从自然生态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自然生态变化万千,千姿百态,蕴含丰富的万物,如山川、悬崖、海洋、天空、动物、人物、植物等一切自然景物都是可以借鉴学习的,它们是人类服装设计灵感来源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设计师琳达·达克逊就是“大自然的设计师”,对他而言,澳大利亚的灌木景观,辽阔的蓝天,泥土的丰厚的红色,灌木丛生的沙漠上的黄色和绿色,闪着耀眼光芒的石头和树木,蛋白石漂亮的灰色,白色和萤光绿,这就是他所运用的色彩灵感来源,就是他设计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不竭动力。

灵感来源范文篇8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3灵感源于勤奋

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4灵感源于独立思考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5灵感源于个性

“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易于激发灵感降临的习惯和癖好。当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此类习惯癖好,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获得灵感。个性对画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风格虽有很大影响,但个性不能决定画家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何种类型个性的画家,经过主观的艰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艺术高峰。

我喜欢在风景中散步,散步是我在创作灵感与生活之间自然架起的一座桥梁,会使我在平静的心态中感悟周围生活,可以使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我认为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在北方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我无从想象的,阅历的浅薄限制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说灵感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阅历的积累。

有时灵感也会来自于偶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面对某种物体,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迷恋丙烯画也是很偶然的巧妙结合,做油画底用的丙烯与水相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特定的符号加上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

6灵感源于知识的积累

灵感不是凭空制造的要多读书、多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灵感来自于多方面,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是自然地理、人文、宗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我们学习西洋画法,要进行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绘画的立体表现、投影、光彩折射、光度变化等手法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想的结合方法溶于一炉。达到东西方交融;古典与现代的融通;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展现力。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画家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来抒发对画的哲学思考、理念、深度和意境。绘画的表现技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绘画底料材质的改进,画笔、颜料的技术进步,与之相适应,技法也随之有所更新。中西画都有其基本理论、章法及技法。比如说:国画的画论及画谱等。西方画的线条、投影、透视等。在实际运用中,各画派又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及特色,形成多彩纷呈。表现技法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笔触、着色、光度以及表达内在情操的深度等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就和小提琴家天天练指法和弓法一样。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和.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1.

[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美术研究,2000,02.

[3]现代汉语词典.务印书馆,2002.

灵感来源范文篇9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汪能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休对大自然的热爱……但事实上,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论勤奋》等,这本身就是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因为学生只能以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的作文教学,很容易发现,教师们给的是场景,假如你坐的飞机失事,你被海水冲到一个孤岛上,如何生存?如果你是罗斯思总统,你如何面对日本部队?等等。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有个性化的文章,也就有高质量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就写就种由灵感带不来“习作欲望,就消失无踪了,老师要善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兴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流写下一时的感受”,这样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就要改变习作的文题和内容。

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重视每一次灵感中展现的,“没有灵感的重视,也就不会有全体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医治小学作文教学这个顽症的良药就是所有语文老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反思。只有我们主动进行改鞋,作文才能有望成为学生的“最爱”。

2运用示范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言技能训练法。每堂语文复习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1搜集材料法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自由阅读,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里,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2.2佳作欣赏

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法的活动中,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2.3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写景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遍,从中找出写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各类型的格式要求,而且也通过对比,把应用文极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爆露出来,加以改正。

灵感来源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灵感;生活的积累;外物的触发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它客观而又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神秘的气息。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了灵感概念,并试图对其本质和规律予以说明,认为:灵感由“神”和“气息”两个词复合而成的,意即神的灵气。“灵感”一词在英语里写作inspiration,意思是灵气(spirat)的吸人,它的原始意义也是一种降神术。翻阅我国古代众多的关于本体感受的古代文论,可以找到“灵感”这个词,却没有“inspiration”所包含的特定含义。这说明中西关于灵感的理论,虽然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形态,但大致是相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关于“灵感”的言论的比较和分析,浅探“灵感”的产生与获得。

一、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

在古希腊时期,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他准是接受了“神”的启示。“灵感’,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纵观整个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主要表现出“神启论”的特征,以柏拉图的“迷狂说”为代表,强调“神灵附体”,神秘不可知;近代“灵感说”则主要表现出“天才论”的倾向,理论建构上以康德、歌德、黑格尔为主,强调人的本质力量,注重后天实践的勤奋、经验的积累。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他们对西方现代一些非理性主义的文艺思想,如尼采的“酒神精神”、叔本华的“天才”说等学说的提出有巨大启示.但两者都未能对“灵感”的产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存在着诸多不足。前者以柏拉图为例,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即: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凭附”;“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在“灵魂回忆”真善美的理式世界。这一“灵感说”的“神”不可见不可知,所赐予的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可遇不可求,不仅充满了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而且无益于创作,否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努力。

黑格尔作为现代“灵感理论”的代表,力图从“外在的机缘”与创造者内在的“自觉要求”相结合的高度去揭示灵感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内在的机制。这是黑格尔较以往的学者高明的地方。但是,黑格尔关于灵感问题的考察,最终还是未能摆脱他的荒谬的“绝对观念”体系的纠缠,因而他在灵感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还是淹没在他的“绝对观念”的无用的体系之中。

二、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灵感论”

与西方以柏拉图为首的一批灵感理论研究者相反,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具体的艺术构思过程。特点之一,就是重主体的能动性和情志的抒发。由此产生的概念形式,自然不是那种“神巫交感”的“灵感”,而是“应感”、“兴会”、“性灵”等文艺心理学术语。可见,从“人物沟通、心灵感应”这个基本论点出发,我国的灵感理论得到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发展。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将灵感说与艺术构思联系在一起的是陆机。之后的文论家如皎然、严羽、李贽等也有诸多关于“灵感”的言论,但陆机的观点比较全面而具有代表性。在《文赋》中他详细地描述了灵感现象,即“应感兴会”,指出“灵感”即是刨作时文思最为畅达,感情最为充沛,思维最为活跃,形象最为鲜明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激发作家产生灵感的是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是物之触动和心之感发的结果。不管从灵感产生的来源(情与境会)、心境(虚静自然),还是从灵感的积蓄过程(勤于思考和读书)来说,中国的“灵感论”都与西方的“神赐天启”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文论家将灵感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展开得也更充分。但不足之处在于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甚至只是只言片语的感悟式抒写,也没有对灵感产生的心理作出细致深入的探讨。

三、“灵感”的状态与特征

关于灵感到来时的心理体验,从柏拉图关于灵感的“迷狂说”和我国古代诗论著作中的一些描述中,如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严羽“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大概知道:

灵感就象梦境一样,作者沉醉其中,却又难以名状,它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它是创作的最佳状态。在这短暂的体验中,作者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与自在之中,摆脱了一切焦虑、紧张等束缚,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解决了一直作者困扰的问题而有了豁然顿悟的感觉,因而获得了一种喜悦以至狂喜,伴随着不可遏止的激情。由此观之,灵感状态具有孕育的长期性、出现的突然性、形式的模糊性、消失的瞬时性和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四、“灵感”的生成与获得

在了解了“灵感”来临时的状态后,我们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这一现象的生成与获得。弗洛伊德、荣格的关于无意识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灵感”这种不受自觉意识控制的力量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无意识被认为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问题已有长时间的思考,虽思而不得其解但已触到问题的实质,这些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当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当人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长期沉积在无意识中的信息与意识之间沟通,灵感便跳人人们的大脑。由此看来,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

(一)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生活的积累

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柏拉图把灵感现象概括为“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的回忆和观照”,这里的“天国或上界的回忆”,正是现代意义上作家个人的记忆、潜意识的显现。这个“积累”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之统称为“体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体验”的范畴大于“生活积累”,它是融生活经历和生命情绪为一体的,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学是“作家体验的表述”。

从“有意注意”来说,作家可能会为了心中的某一个题材而深入现实生活寻找写作材料,如作家周立波扎根于创作的现实环境体验生活;也可能会为了某一个典型形象而对生活原型进行独特的选择并对其独特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的观察,如高晓声笔下的新时期的农民陈焕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农民典型,就在于作者将当时生活中农民身上的“半新半旧”的思想赋予了这个特殊的角色;而最通常的“有意注意”莫过于阅读积累。

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局限性相比,“无意注意”则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历史积淀性,“无目的观察比有意观察还有效”在通常情况下,“无意注意”可能会被我们很快遗忘,但有特殊感情参与的无意注意会不受意识控制地积淀到无意识之中。它不仅有利于形象的记忆,而且因了感情的独特会使得这一记忆在唤起时独具特色。如,同是对贵族生活的描写,托尔斯泰的笔下充满了矛盾与辩证,曹雪芹则是看透名利的虚空与嘲讽。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十分模糊的,比如缺失性体验、丰富性体验、孤独体验等,几乎可以说是混合的注意。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更是两者的结合,“有意注意”立竿见影的效果得益于“无意注意”的启发和补充,“无意注意”只有得到“有意注意”的整理、淘汰才能成为形象元素。如韩少功的《暗示》和《马桥词典》所呈现的“知青写作”,即:在苦难的生活中看不到对苦难的抱怨,对人性美的揭示胜过对人性丑的鞭笞,苦涩的记忆里不乏对那~段生活的美好怀想。“知青”体验刻骨铭心,但这种体验在当时绝不是美好的,只是时过境迁,用现今的眼光去回忆,滤去了苦难的外衣,裹上了现今的反思,是作家将“有意注意”融合于曾经的“无意注意”,从而促成了新的体验的生成。

生活的积累当然不只是简单地等于以上所说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它甚至可以是作家所经历所感受的人世万象,比如,随着年龄日益完善的人格,作家平日的练笔,在练笔时激发出的思想火花和在练笔中造就的文从字顺的功力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二)由无意识到显意识——外物的触发

灵感的来源是艺术家大脑中生活和知识积累的突然泛起,是外物诱发所致。这里所说的“外物的触发”包括来自外界的偶然机遇与来自内部的积淀意识。这两类现象,不仅激发信息的来源不同,而且发生机制也不一样。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具体讨论:

由外部机遇引发灵感是最常见、最有成效的,这类灵感的激发大致可以分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形:一、思想点化,如在阅读或交谈中偶然得到某种闪光的思想提示;二、原型启示,如白杨树之于茅盾的<白杨礼赞》;三、形象体现,如生活中的阿Q之于鲁迅的《阿Q正传》;四、情境激发,这里的触发媒介不是某种具体的信息,而只是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公务员之家

以上四种类型,归结起原因来,便是作家的生活积累与外物之间有一种“同化”优势,即:作家的美感经验并不仅仅是静止地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活跃地与其发生契合,将自己的情态赋予对象,因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作家较他人而言,藉着敏感和积淀,更有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选择的倾向性,从而形成外在物象和内在心象的融合。

来自内部积淀意识的灵感,由于其发生机制深植于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中,其表现形态也更为复杂。我们暂时将其分为两类来探讨。一种是由无意遐想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作家在散步或郊游等休闲时因沉思或回忆而闪现的灵感,它多是因为心情的放松而使得积淀在无意识中的体验自由涌现,这一类情形还可以是在幻梦中出现,传说作家郭沫若经常从睡梦中跳起,抓来纸和笔记录下梦中偶得的诗句,且都是神来之笔。总之,这种自由的无意想象都是作家在内心宁静时充分调动和依从无意识的结果。与这种轻松心态下产生的灵感相反,我们称之为“潜能的激发”的灵感则是“人脑中平时未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潜在的智能在危机状态中的突然激发,如广为人知的曹植作出七步诗的故事等。这种纯粹在无意识中出现的灵感最奇特,也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雾笼罩最浓的一类,但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它仍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它沉淀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在放松或情急之下,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由或快速的梳理和筛选,从而使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