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7:13:05

连贯范文篇1

关键词:英诗;衔接;连贯

引言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以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而语篇连贯则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在《英语的衔接》(1976)[1]一书中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但这些衔接模式较偏重于语言内部的,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胡壮麟在Halliday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言是多层次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也必然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反映。他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2]中分别从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和社会符号层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其中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和音系层的连贯通过明显的衔接手段得以实现,而社会符号层的连贯则有赖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属于隐含性连贯[3]。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典型地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视觉美。诗歌的衔接与连贯方式较其他文体更为多样,除了词汇、句法、格律、音韵和逻辑连接等明显的衔接手段外,还包括语境、意象等隐含性的连贯方式。另外,视觉诗也是常见的衔接手段。

一、英诗的衔接

1.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方式可分成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同义性、近同义性、反义性)、可分类性(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集合关系、一致关系)和搭配五大类[2]。重复是诗歌中常见的衔接手段,重复的词汇往往在诗行和诗节中表现着一定的意义,如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TheTyger

TygerTyger,burningbright,

Intheforestsofthenight;

Whatimmortalhandoreye,

Couldframethyfearfulsymmetry

TygerTyger,burningbright,

Intheforestsofthenight:

Whatimmortalhandoreye,

Dareframethyfearfulsymmetry!

诗人在开头重复“Tyger”一词以押韵而具强调的效果,并在第六节再次重复以实现首尾呼应,互相衔接,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迷惑不解的心情之延续。

除重复外,在亨利·霍华德的《爱的忠诚》一诗中其他几种类型的词汇衔接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诗的二、三两节:

Setmeinhigh,oryetinlowdegree;

Inlongestnight,orintheshortestday;

Inclearestsky,orwherecloudsthickestbe;

Inlustyyouth,orwhenmyhairsaregrey:

Setmeinheaven,inearth,orelseinhell,

Inhillordale,orinthefoamingflood;

Thrall,oratlarge,alivewheresoIdwell,

Sickorinhealth,inevilfameorgood,

HerswillIbe;andonlywiththisthought

Contentmyselfalthoughmychancebenought.

诗中有许多反义词和词组,如high(高贵)和low(低贱)、longestnight(长夜)和shortestday(短暂的白天)、hill(高山)和dale(低谷)、sick(患病)和inhealth(健康)等,还有heaven(天堂),earth(人间)和hell(地狱)三个既有相似性又有对照关系的词,而sky(天空)和clouds(云)又具有搭配关系,这一系列的词汇将诗句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意义更加一致、连贯。

2.句法衔接

有时句法的重复和相似性也可以使诗歌达到连贯的效果,并能充分强化诗歌的主题。如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

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

Arainbowinthesky;

Sowasitwhenmylifebegan;

SoisitnowIamaman;

SobeitwhenIshallgrowold,

Orletmedie!

TheChildisfatheroftheMan;

AndIcouldwishmydaystobeBoundeachtoeachbynaturalpiety.

其中三个“sobeit”句式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初生、成年和老年联结起来,和结尾一句中的“mydaystobeBoundeachtoeach(将我生涯的每个日子串联起来)”形成呼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心跳节奏,使整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3.节奏与音韵衔接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音韵上,并常通过格律实现其衔接。一首诗往往包含若干诗节或诗行,每行又由若干音步组成,音步则是通过重读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的。英诗的节奏格式依照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可分为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抑扬抑格(×/×)等[4]。不同的节奏格式可为诗歌渲染出不同的气氛,如抑扬格常表现庄重,铿锵有力的节奏,如丁尼生的《鹰》中的第一节:

×/×/×/×/

Heclaspsthecragwithcrookedhands;

×/×/×/×/

Closetothesuninlonelylands,

×/×/×/×/

Ringedwithazureworld,hestands

而抑抑扬格则多表达凝重、忧郁的情绪。爱伦·坡为悼念其亡妻所作的《安娜贝尔·李》采用的就是抑抑扬格,营造出哀婉回环的旋律。如诗中最后两句:

××/××/××/

Inthesepulchertherebythesea

××/××/××/

Inhertombbythesideofthesea.

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常见的类型有头韵、复韵、脚韵。韵式又可分为连续韵和交叉韵。如《鹰》第一行中的clasps,crag和crooked,第二行中的lonely和land均属于头韵,并且每一行的末尾词hands,lands和stands都包含了相同韵脚,属于连续韵。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也大量采用了abab,cdcd,efef,gg的交叉韵式。这些音韵的重复对于构成诗歌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押韵不但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性,还可以通过拟声达到音乐效果,使诗行之间产生相似性,具有连贯功能。如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在其长诗“ThepiedPiperofHamelin”中大量运用拟声手法来描绘群鼠肆虐的景象。

Andevenspoiledthewomen’schats

Bydrowningtheirspeaking

Withshriekingandsqueaking

Infiftydifferentsharpsandflats.

Youheardasifanarmymuttered;

Andthemutteringgrewtogrumbling;

Andthegrumblinggrewtoamightyrumbling;

Andoutofthehousestheratsaretumbling.

诗中先是用shrieking和squeaking两个基本拟声词摹拟老鼠最初试探性的小规模的嘎吱声,开口度较小而尖锐的元音和令发音器官紧张的/s/、/k/和/g/等音位让人感到紧张刺耳、顿生厌恶。后面又连续运用一系列的拟声词,muttering-grumbling-rumbling-tumbling,营造出一个老鼠声音愈来愈大、活动愈来愈猖獗的动态意象[5]。

4.逻辑连接

语义层的逻辑连接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时空衔接上。语篇中存在着种种简单的和复杂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时间关系,和事物在空间的位置[2]。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移动顺序。时空的有序性使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诗歌实现了连贯。如艾米莉·迪金森所写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的第三节:

WepassedtheSchool,whereChildrenstrove

AtRecessintheRing

WepassedtheFieldsofGazingGrain

WepassedtheSettingSun

诗人将这段行程分为三步。早上他们经过学校,看到晨曦中嬉闹的孩子们,中午路过稻田,看到沉甸甸的庄稼,傍晚乘着缓缓下落的夕阳向暮色深处驶去,这一连串意象又象征着少年、中年和暮年三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6]。这首诗中的时空转换及其意象将学校、孩童,庄稼、落日等不相关的事物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清晰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描绘的人生之旅。

在惠特曼的《山腰宿营》中,作者又采用了视线移动的方式将不同的画面衔接起来。

BivouaconaMountainSide

Iseebeforemenowatravelingarmyhalting,

Belowafertilevalleyspread,withbarnsandtheorchardsofsummer,

Behind,theterracedsidesofamountain,abrupt,inplacesrisinghigh,

Broken,withrocks,withclingingcedars,withtallshapesdingilyseen,

Thenumerouscamp-firesscatter''''dnearandfar,someawayuponthemountain,

Theshadowyformsofmenandhorses,looming,large-sized,flickering,

Andoverallthesky--thesky!far,faroutofreach,Studded,breakingout,theeternalstars.

首先诗人看到眼前有一支行军的队伍正在宿营,往下看是山谷、谷仓和果园,展现出一派田园气息,往后看又有山峦、松雪和岩石,接着又将目光转向了营火和兵马,使战争的气氛渐渐显露出来,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万里云天,面对浩渺的星空思索战争的意义。整首诗的思想随着诗人的视野转换不断深化,也使诗中的情景更加连贯。二、英诗的连贯

1.通过文化语境建立的连贯

文化语境是实现英语诗歌连贯中常用的隐含手段。读者对于诗歌文化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连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英国文学与圣经、希腊神话以及亚瑟王传说有较深的渊源,因此英语诗歌中也蕴涵了大量相关的典故,读者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如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中的第二节:

LittleLamb,whomadethee?

Dostthouknowwhomadethee?

LittleLamb,I''''lltellthee,

LittleLamb,I''''lltellthee:

Heiscalledbythyname,

ForhecallshimselfaLamb.

Heismeekandheismild;

Hebecamealittlechild.

Iachildandthoualamb.

Wearecalledbyhisname.

LittleLamb,Godblessthee!

LittleLamb,Godblessthee!

诗的第一节由一个小孩向一头羔羊发问,是谁创造了它,并在第二节中作了回答,他也叫羔羊。这里的“他”指的是耶稣,在《新约》中,耶稣多次称自己为羔羊,如《启示录》5:8-13“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如果读者对圣经和诗人的宗教背景较熟悉,就不难将整首诗理解贯通。

又如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一节:

PlacemeonSunium’smarbledsteep,

WherenothingsavethewavesandI

Mayhearourmutualmurmurssweep;

There,swan-like,letmesinganddie:

Alandofslavesshallne’erbemine—

DashdownyoncupofSamianwine!

诗中一处用典,即“There,swan-like,letmesinganddie(我愿似天鹅,哀歌而死亡)”,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天鹅垂死时曾作哀鸣。诗人借此来描述自己在民族战争中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烘托出高贵、悲壮的气质。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2.通过意象建立的连贯

诗歌的意象是连接感觉与思想的桥梁,是对感觉经验的示意。人的感觉经验来源众多,因而意象的种类也并不单一。从感觉出发,意象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此外还有温度、压力、距离等方面的意象,以及直接作用于理智的抽象意象等[5]。这些意象以形象化的语言暗示读者进行联想与想象,全面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使各种意象交织成为一个整体,以达到语境上的连贯。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的《春》就是很好的一例:

Spring

Spring,thesweetspring,istheyear’spleasantking,

Thenbloomseachthing,thenmaidsdanceinaring.

Colddothnotsting,theprettybirdsdo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palmandMaymakecountryhousesgay,

Lambsfriskandplay,theshepherdspipeallday,

Andwehearaybirdstunethismerrylay: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fieldsbreathesweet,thedaisieskissourfeet,

Youngloversmeet,oldwivesa-sunningsit,

Ineverystreetthesetunesourearsdogreet: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Spring!ThesweetSpring!

诗中所包含的几种意象:

视觉意象,诗中有姑娘(maids)、老妇(oldwives)、小鸟(birds)、羊羔(lambs)、棕榈树(palm)、雏菊(daisies)、村舍(countryhouses)、田野(fields)等。

听觉意象,读者可以听到牧童的笛声(theshepherdspipe)、百鸟欢歌(aybirdstunethismerrylay)。

味觉意象,读者可以品味到甜美之春(sweetspring)。

嗅觉意象,读者仿佛闻到田野的馨香(thefieldsbreathesweet)。

触觉意象,读者可以感受雏菊轻轻吻脚上(thedaisieskissourfeet)。

动觉意象,诗中有一些动态景象,如姑娘们舞翩跹(maidsdance),羊羔欢跃(lambsfriskandplay)等。

抽象意象,其中一些超感官意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理智,如村舍生气盎然(countryhousesgay)。

整首诗从不同角度大量使用各种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机盎然的春天,全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并对诗人所描绘出的一幅完整的春景图体会的更加深刻。

三、视觉诗

除以上涉及的层次和范畴外,字音层对实现视觉诗的衔接和连贯也甚为重要[7]。视觉诗以超文本的视觉形式向读者暗示其特殊意义,通常采用模拟图形,文字符号的重排,模拟音响效果等方式实现其整体性。如英国诗人赫伯特所写的《复活节的翅膀》,诗行被排列成一对翅膀的形状,巧妙地用图形表达了整首诗的意义。R.亨利克也将诗《永诀》排列成了墓志铭的形状,用整体的视觉形式强化了诗的主题。

UponHisDepartureHence

ThusI

Passby

Anddie

Asone

Unknown

Andgone

I''''mmand

Ashade

Andlaid

I''''th''''grane1

Therehave

Mycave

Wheretell

Idwell

Farewell

又如肯明斯的《正值》,在这首诗中他把两个男孩的名字(Eddie和Bill)和两个女孩的名字(Betty和Isbel)分别排列在一起,成为eddieandbill和bettyandisbel,使人从视觉上产生出群体的形象,为整首诗所描写的春日图景增添了动态和活力。

诗歌还常常以其视觉形式来摹拟相关的音响效果,如兰斯顿·休斯的《紫色幻想曲》:

FantasyinPurple

Beatthedrumsoftragedyforme.

Beatthedrumsoftragedyanddeath.

Andletthechoirsingastormysong

Todrowntherattleofmydyingbreath.

Beatthedrumsoftragedyforme,

Andletthewhiteviolinswhirthinandslow,

Butblowoneblaringtrumpetnoteofsun

Togowithme

tothedarkness

WhereIgo.

这首诗在形式上模仿了黑人音乐布鲁士的格式,第一、二行是布鲁士典型的重复格式,全篇节奏舒缓、沉浑、回环,最后一行诗分三行排列,摹拟出布鲁士音乐中那种形断神连的断奏音,使整首诗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5]。

四、结束语

本文分别从词汇、句法、格律、逻辑连接、语境、意象和视觉诗等方面,对英语诗歌的衔接与连贯进行了探讨。由于诗歌表现形式多样,往往一首诗包含多种衔接和连贯方式。并且随着现代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新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超现实、意识流、非正常时序等,都要求诗歌摆脱传统格律的束缚,采用更加灵活多变、新颖自由的表达方式。如垮掉派诗人金丝伯所使用的意识流、内心独白等手法,使许多诗行看似是狂人呓语或幻觉,许多似乎是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诗行被突兀地排列在一起,使人感到语无伦次,跳跃性很大[8]。这样的诗虽然缺少逻辑联系和理性的安排,但更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潜意识的联想。因此在现代诗歌中衔接与连贯的手段都更加隐晦,但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仍可以在杂乱无章的表面下找到内在的联系。

英诗的衔接与连贯使其达成一致及整体性,因此了解各种衔接与连贯的手段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掌握其意义,并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gman:London,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03-115.

[3]姚琴.语篇连贯: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J].江苏大学学报,2005,(6):78.

[4]邵锦娣,白劲鹏.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4.

[5]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6-86.

[6]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11.

连贯范文篇2

1体裁分析与科技语篇

JohnM.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交际事件涉及许多因素,如交际目的、语篇本身、参与语言交际的主体、语篇功能和交际情景。而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同属一种体裁。[2]同一体裁的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图示结构,而这种图示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体裁分析可采用不同方法在语篇的各个层面上进行。通过对语篇的展开方式、构建框架的探讨,来解读不同交际目的的语篇。通过对词汇、语法的分析,对语篇的语体特征有所领悟,并透过这些因素分析语篇的建构过程及其语用价值。对不同体裁的语篇分析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词汇─语法层面、语篇格式及语篇化特征层面和语篇结构释义层面。[3]通过体裁分析可深入了解语篇的遣词特征及谋篇布局,探讨语篇建构的原则,可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理据。对高度结构化、信息化的科技英语语篇进行体裁分析,可明确其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以及特定的话题等。请看以下片段:Robotsarethemostrecentinalongsuccessionoftoolswehavedeveloped.Forthemostpart,westillcon-troltheiractionsdirectly———eitherbyprogrammingase-riesoftasks———orbydirectmanipulationoftheircon-trols.WhenweuserobotsonEarth,inhazardousenvion-ments,forinstance,thewaitor"latency"betweencom-mandandresponsedoesn’tposeaproblem.Withtheaidofvirtualrealityand"hapticfeedback"(usingthesenseoftouchaswellassight),wecaneven"closetheloop"andextendourreachthroughtheeyes,earsandhandsofourrobots.该文体现科技英语语篇的典型特征:用词准确简炼,大量使用正式词汇,诸如:manipulation,hazard-ous,command,pose,withtheaidof,haptic,extend,且抽象名词出现频率高,如:action,task,manipula-tion,command,response,feedback,realith等,词汇密度接近0.7,该语篇讲述科学原理,让读者领会其交际目的,知晓机器人的特殊功能,同时文中最后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缩短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对语篇的理解。

2体裁分析与科技英语语篇连贯

体裁分析对科技英语语篇的连贯性可以从心理认知、交际意图和修辞目的等维度进行阐释,并且各有其独特的体现形式。

2.1科技语篇的交际意图对连贯的解释

从语篇的认知角度看,连贯在人脑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语篇与语境的联系等。这种联系可归纳为两种:线性连接关系和整体连接关系。凡•戴克称整体连接关系为“宏观结构”。线性连贯是将语篇各部分联系起来的一种心理表现。当读者发现语篇的各部分之间存在联系并被视为一体时,语篇就是连贯的。整体连贯主导语篇的线性连贯,且线性连贯总是以整体连贯为基础。[4]科技文体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上,从掌握专业知识的角度看,二者不具备对等地位。主要表现为,读者在科技英语阅读中需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读者对学科知识的匮乏会让作者的语篇建构模式建立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中,因而无法实现语篇的交际目的。基于语篇生产和解读的连贯研究,包括语篇生产者有目的地构思连贯和语篇解读者有意识地构建连贯,作者构建语篇时必须依据读者的不同反应来决定语言策略的使用。若针对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大部分读者,则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道理;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则用语正式贴切。在语篇交际过程中,语篇生产者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选择相应的语篇组织模式,实现有效交际。科技语篇常用的语篇模式为:提问—回答模式、主张—反主张模式、概括—具体模式等,这些模式是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修辞规范。[5]此外,语篇生产者在构建语篇时,帮助预期读者理解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语篇主题的发展,随时估计读者对他所论述的内容提出质疑,为防止可能因共有知识的差异产生的误解,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语篇的词语选项的意义,暗示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因而在语篇的生产过程中,作者时刻都在与潜在读者就语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协商,语篇连贯就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在语篇深层的体现。语篇连贯分析方法认为,“人们主要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息,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生照应关系,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6]如:(1)Noclear-cutdistinctioncanbedrawnbetweenprofessionalsandamateursinscience:exceptionscanbefoundtoanyrule.(2)Nevertheless,theword“amateur”doescarryaconnotationthatthepersonconcernedisnotfullyintegratedintothescientificcommunityand,inpar-ticular,maynotfullyshareitsvalues.(3)Thegrowthofspecialisationinthe19thcentury,withitsconsequentre-quirementofalonger,morecomplextraining,impliedgreaterproblemsforamateurparticipationinscience.(4)Thetrendwasnaturallymostobviousinthoseareasofsciencebasedespeciallyonamathematicalorlaborato-rytraining,andcanbeillustratedintermsofthedevel-opmentofgeologyintheUnitedKingdom.根据体裁分析的方法,此片段仍采用主题句统领全篇的语篇模式,该语篇旨在向读者展示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员在科学领域从事科学活动的差异性,为展现这种差异性,仅用了四个长句,第一句中的exception一词加深了主题的明确性,接着第二句的nevertheless使语意发生了转变,引出新信息,解释前一句中出现的一个词“amateur”,第三句中specialisation的出现使信息又回到主题上来。specialisation是对第一句话中professionals的具体化,使读者易于领会作者所要传达之意,第四句的句首词tren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前文所陈述观点的例证。纵观全篇,作者与潜在读者进行有效交际,将阐述的内容放在读者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中,不断引导读者准确解读语篇。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不会是一个对抽象、生僻理论或术语的理解过程,而是一个了解现实的过程。

2.2科技语篇的修辞功能对连贯的解释

体裁分析的显著优势在于它能把语篇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交际目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其深层交际目的的揭示来阐释某一特定体裁的结构和语言策略技巧。科技语篇的体裁分析对其所选择的语言成分的得体性进行研究,回答“Howdoesthetextmeanwhatitmeans?”的问题,从而实现鉴赏语篇的目的。科技语篇的总体思路一般可分为: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及现状、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借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ouisTrimble对语篇修辞所分的四个层次:表达整个语篇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一般修辞功能;特殊修辞功能;修辞方法综合。[7]根据科技语篇这种特殊的体裁结构,将其修辞分为四个层次:(1)语篇主题—揭示写作目的;(2)一般修辞功能—简述研究过程;(3)特殊修辞功能—描写、定义、分类、例证;(4)修辞综合—展示各修辞单元内部及之间的关系。科技语篇的主题通常出现在首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新的假设。一般修辞过程是对研究情况的简明扼要的说明,特殊修辞关系即对一般修辞关系的深化,即定义功能、描述功能、例证功能、分类功能;修辞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类比关系、例证等。科技语篇的修辞过程是作者通过思维活动,将客观存在的现实、原理、工作过程等特征传递给读者。[8]语篇修辞的目的就是理清语篇信息的脉络,认清语篇各修辞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理解原文。请看以下示例:Asaresult,themodernworldisincreasinglypopu-latedbyintelligentgizmoswhosepresencewebarelynoticebutwhoseuniversalexistencehasremovedmuchhumanlabor.Ourfactorieshumtotheryhthmofrobotassemblyarms.Ourbankingisdoneatautomatedtellerterminalsthatthankuswithmechanicalpolitenessforthetransac-tion.Oursubwaytrainsarecontrolledbytirelessrobotdrivers.Andthankstothecontinualminiaturizationofe-lectronicsandmicro-mechanics,therearealreadyrobotsystemsthatcanperformsomekindsofbrainandbonesuygerywithsubmillimeteraccuracy———fargreaterpre-cisionthanhighlyskilledphysicianscanachievewiththeirhandsalone.该语段语篇层次明晰,采用例证法,段首句即主题句,中心词为“hasremovedmuchhumanlabor”,从第一句后,后面四句为并列关系,列举机器人在四个方面减轻人类的劳动,通过四个词:factories,bank-ing,subwaytrains,surgery便可得知。前三个例子的陈述都采用场所名词作主语,一目了然;当转到第四例时,笔锋一转,先铺陈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新生事物机器人的出现,再落到关键词surgery上,让读者耳目一新,同时也照应了主题句中的词intelligentgizmos,本语段内首尾呼应,逻辑连贯性强。实际中,很多科技语篇只用到其中某一个修辞法,由于科技语篇的素材不一,作者需采用不同的修辞功能和技巧来写作,以符合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同时反映出科技文体中刻板中的多样性、严谨中的灵活性。科技语段大多以一种修辞功能展开,但需进行多方面描述时,又可能会用到更多的修辞功能,但存在主次关系。

连贯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材;色彩教学;连贯性;建议

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美术教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力和感受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色彩的美和艺术的美。但是,在现阶段部分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确保充分发挥色彩教学连贯性的优势,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文章针对小学美术教材中色彩教学连贯性的实施提出一定设想和建议。

一、小学美术色彩教学内容连贯性的主要特征

1.科学性。色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对于色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应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色彩教学内容,从而确保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2.自主性。色彩教学的连贯性要求教师将各个阶段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个阶段的色彩教学内容。此外,色彩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体现了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尊重,让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够得到有效满足,确保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3.综合性。色彩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色彩理论知识,而且包括色彩表现技巧以及色彩情感体验。教师应通过色彩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色彩理论知识,而且掌握色彩搭配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此有效地提升艺术素养。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水平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小学美术课程色彩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育规律。第一阶段(1至2年级),注重色彩启蒙。1至2年级的学生往往年龄较小,还不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色彩的学习主要以“玩”为途径。因此,色彩教学内容的设定应更注重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确保学生感受到色彩的丰富和美。此外,该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往往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色彩,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不同色彩的规律,确保实现对该阶段学生的色彩启蒙。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如,教师通过展示红彤彤的落日、绿油油的青菜、粉嘟嘟的脸庞等含有丰富色彩的事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联想,认识到不同色彩的区别,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二阶段(3至4年级),应形成色彩概念。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于色彩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对色彩的使用,开始思考怎样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因此,在开展第二阶段的色彩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讲解原色、间色以及冷暖色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完成对色彩的合理搭配,提高学生绘画作品的和谐度,以此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第三阶段(5至6年级),应侧重于色彩搭配。该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发育方面还是在认知能力方面,相比前两个阶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该阶段的学生应可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效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在该阶段的色彩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着重讲解各类绘画方式中色彩质感的不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主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三、提高小学美术教材中色彩教学连贯性的建议

1.完善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色彩内容,为连贯实施教学提供基础。美术教材是小学美术教学开展的主要参考依据,更是开展色彩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要想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使其合理地运用色彩,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引导学生在色彩中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向学生展示与生活有关的素材,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对色彩形成新的认识。对于美术教材内容的选取,教师应选取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色彩教学的启蒙作用。此外,较为有趣的教材内容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因此,教师应选取多样化的教材内容,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色彩学习的快乐。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开展,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连贯性,还应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教会他们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引导他们将色彩合理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以此有效提高其对色彩的运用能力。此外,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在艺术中找寻自我、探究自我。因此,小学美术教材与教学形式应更加具有多样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绘画的欲望。教师可找一些色彩对比较为强烈或者色彩搭配较为和谐的大师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创作灵感。而对教材的选择不应局限于一种,教师应参考更多类型的教学材料,通过刻制光盘等形式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学习欲望。2.学校需加强对美术色彩教学的重视。学校是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艺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意识到美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加大资金的投入,设置独立的美术教室,为美术教学创设条件。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大量大师作品,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获得良好的色彩体验。此外,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意境和学生的感受力。因此,教师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美术作品,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通过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艺术作品的精髓。学校也应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确保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展美术教学,使色彩教学的连贯性得到有效保障。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优化,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师作为美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生往往将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将自身的艺术素养有效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理论知识。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色彩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确保有效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材中色彩教学的连贯性,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色彩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了解小学美术色彩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及其主要特征,进而完善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色彩内容,为连贯实施教学打下基础。学校需更加重视美术色彩教学,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式,这是有效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色彩教学连贯性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聂立波.注重色彩教学,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美术教育研究,2019(22).

[2]张任.小学美术教材中色彩教学连贯性的实施设想和建议.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

[3]丁洁.谈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感受色彩.才智,2019(31).

[4]钟希.提高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效率的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5]王珊珊.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17).

[6]王婧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9(17).

[7]别力克•居马别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9.

连贯范文篇4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或者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这种“基础性”。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面向什么呢?是为谁而打基础呢?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如果不知道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知道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实现为中学阶段打基础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即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打破传统分段分层式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全程考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基本问题,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统一起来,观照基础教育的全程性和贯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也可以表述为“基础性”,就是要改变小学教师只懂小学和小学生、中学教师只懂中学和中学生的教师观,强调无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该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学教师只了解小学和小学生的片面性,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观”,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相互连贯的维度中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不关注小学,不关注小学生,其关心的重点还是小学和小学生。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突出“阶段性”、“重点性”。总体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有关小学、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中学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学生对某一“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整体性”把握之基础上的,“阶段性”需要“整体性”的关照,而“整体性”亦需要“阶段性”的充实,它们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互渗透

有一句话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叫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无论是综合培养模式还是分科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在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但是,“学有专长”中的专长一般不是指学科上或教育上的专长,而是指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也不要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要拥有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成为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究竟该如何处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呢?对于“综合性”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专业性”,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呢?在强调“综合性”的时候,“专业性”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那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吗?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表现在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学科文化的领悟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科专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淡化学科知识的缘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中文、数学等专业那样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够的。需要询问的是,小学教师如果不能用浅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数学的优美,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吗?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数学,那会是合格的小学教育吗?很难说让人人喜欢语文、让人人喜欢数学,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这样理想的小学教师,为学生未来更为艰深的语文、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能实现吗?小学教师不只是教语文、教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产生“语感”,数学课要能让学生产生“数感”,音乐课要能让学生产生“乐感”,美术课要让学生产生“美感”等等,要唤起他们对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的热爱,这才是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

而没有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学科背后所隐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教育艺术的掌握(这是另一种专业性能力),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试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艺批评、写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学术信息,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感受和专业拓展能力均比较薄弱,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呢?其他学科的教师亦如是。虽然小学教师要求能够教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从人的精力和专业范围来讲,一个同时教授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恐怕很难同时让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学科专长”上的这种特殊本领,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各科教学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学科上教得优秀的能力,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但要强化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性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为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体现。“专业性”还体现在教育研究上。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呢?那主要是因为小学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其“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与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个名叫“芝加哥实验学校”密切相关。李吉林作为为国内当代知名儿童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不也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各国政府间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教师的责任义务”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小学教师要使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综合性”,但也不轻言放弃“专业性”,它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认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就像知识的“渊博”一样,没有一定程度的“渊”,“博”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一定范围的“博”,“渊”是很难持久的。

三、“选择性”与“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培养体系,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模块和就业面向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吗?“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多少与现行“定向性”的观点有些不同。有观点认为,“我们允许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自主择业,允许或‘强迫’非自愿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这实际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养小学教师,结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减弱,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降低其专业能力的标准,降低其专业精神的要求。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师范性,或者取消了师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学术性,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说得更加绝对,提出“必须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向,避免外延扩大。”“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即是强调专业目标的单一性,反对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态势。”用“必须坚持”和“反对任何形式”来坚守小学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可见其坚定的决心。这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点是维护小学教育专业的纯粹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纯粹性存在吗?是合理的吗?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说“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这是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职业选择之“定向性”的质疑。正如数学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数学工作,物理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物理类的工作,乃至师范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教师工作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比如公务员,高校并没有一个“公务员专业”,所以许多其他专业来报考公务员,当然也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这不能说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学教师招聘不限制专业,任何专业都可以去报考,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至少培养中学教师的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的极大威胁。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优势去竞争小学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有可能去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根据技术化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点。”这已经是一种现实,尤其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进了小学,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或其他岗位,他们事实上也是可以选择进入中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和有能力的话。但按现在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很难适应中学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只关注小学的情况窄化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适应能力。在“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模块,比如可以选择更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在小学实习之后选择到中学去实习,更好地了解中学的教育实践,这样他就可以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本领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单纯“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只有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坚持“定向性”的同时,也不能取消学生的选择自由。“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性”和“定向性”之间进行了协调,提供了可以沟通的桥梁,使“选择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

从目前国内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分段分离式”这种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常见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更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应用性特征。但是,“整合连贯型”不是对“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扩展,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在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对“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扩展,一种新的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会有所创新,但肯定会有所继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使“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至关重要。

五、结语

连贯范文篇5

一、语篇翻译观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李运兴,2001:132)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语言现象,它使语篇内的代词与所指成分之间建立起照应连续体,形成照应衔接纽带,从而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发展的一个侧面,而语篇语义单位的线性化过程则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过程,因而,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在展开过程中需要的连接机制和关系纽带。

语篇分析理论一般把照应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Halliday&Hasan,1976:29)。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形成语篇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中,照应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37-42)相比较而言,英语语篇中更多地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成分,而汉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甚至有时出现“零指代”现象,即语篇前后意义的连贯在语篇中自然形成,而未使用衔接词。例如:

WhenIwasfourteen,Iearnedmoneyinthesummerbycuttinglawns,andIhadbuiltupabodyofcustomerswithinafewweeks.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I”的高频使用,形成了语篇的照应衔接链,使语篇连贯起来。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O瘦瘦的苍白的脸,O冻得发紫的嘴唇,O头发很短,O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O光脚穿一双草鞋,O正在登上竹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O把手缩了回来。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人称代词(我、他)多处省略,出现“零指代”现象,但语篇依然是连贯流畅的,毫无突兀之感。

此外,英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还常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人称代词以名词或名词的近义词等方式出现在语篇中,以避免重复;同时,这些名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词汇衔接,尽管语篇衔接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但这种变化是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的,最终还是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试比较:

Itiswellthatthecommonestfruitshouldbealsothebest.OfthevirtuesoftheorangeIhavenotroomfullytospeak.Ithaspropertiesofhealthgiving,asthatitcuresinfluenzaandestablishesthecomplexion.Itisclear,forwhoeverhandlesitonitswaytoyourtable,buthandlesitsoutercovering,itstopcoat,whichisleftinthehall.Itisround,andformsanexcellentsubstitutewiththeyoungforacrickethall。

很幸运,这种最普通的水果恰恰是最好的水果。论其优点,难尽其详。柑橘有益于健康,比如,O可以治疗流感,O滋养皮肤。柑橘干净卫生,不管是谁把它端上餐桌,也只触到它的表皮,亦即它的外衣,吃完以后便丢在餐厅。柑橘是圆的,孩子们拿它当板球玩是再好不过了。

从原语和目的语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it”在目的语语篇中译为“柑橘”,由此,原语语篇的指代衔接orange—it—it;变成了词汇衔接(同词复现)柑橘—柑橘—柑橘,语法衔接变成了词汇衔接,这种转换是符合目的语语篇建构规范的,使目的语篇指代清晰、简繁得当,行文流畅。

因此,就语际转换,特别是英汉语篇翻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言现象。

三、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等效处理

如前所述,英汉语篇中照应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目的语语篇衔接和连贯、从原语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提供了可能;同时,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又存在着差异性,这又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语篇等效翻译提出了挑战。了解、熟悉英语语篇中的照应衔接结构,对于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指代关系乃至全文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英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差异,译者还需把握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特点,以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特征,重构语篇的照应衔接,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例如:

Thinpeoplehavealonglistoflogicalthingstheyarealwaysspoutingtome.Theyholduponefingeratatimeastheyreeloffthesethings,soIwon’tlosetrack.Theyspeakslowlyasiftoayoungchild.Thelistislongandfullofholes.Itcontainstidbitslike“getagriponyourself,”“cigaretteskill,”“cholesterolclogs,”“fitasafiddle,”“ducksinarow,”“organize,”and“soundfiscalmanagement.”Phraseslikethat。瘦子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开出长长的单子,讲述符合逻辑的事,O掰着手指一件一件地数着,恐怕我跟不上,O说话很慢,好像我是个孩子。单子很长,充满漏洞。O尽是些诸如“管住自己”、“烟卷杀人”、“胆固醇堵塞血管”、“非常健康”、“井井有条”、“组织起来”和“健全的财政管理”之类的趣谈。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inpeople—they—they—they;thelist—it,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又如:

Theywalkedupfromthebeachthroughameadowthatwassoakingwetwithdew,followingtheyoungIndianwhocarriedalantern.Thentheywentintothewoodsandfollowedatrailthatledtotheloggingroadthatranbackintothehills.Itwasmuchlighterontheloggingroadasthetimberwascutawayonbothsides.TheyoungIndianstoppedandblewouthislanternandtheyallwalkedonalongtheroad。

他们一行跟着提着灯笼的印第安小伙子离开湖滩,O走进一片被露水打湿的草地,然后O进了一个小树林,在沿着一条小路朝通往山里的运木材的大路走去。路两旁的树木已被砍伐,大路显得亮堂多了。年轻的印第安人停了一下,吹灭O灯笼,然后大家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走去。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ey—they—they;theyoungIndian—his,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和词汇衔接(同义词),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

连贯范文篇6

关键词: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常规护理方法;宫颈炎

宫颈炎是由于宫颈长期受到慢性机械性损伤和刺激,导致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相应的炎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宫颈炎治疗不当,容易引起上行感染,引起盆腔黏连,甚至诱发败血症,严重危害生命。患者对于宫颈炎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容易忽视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从而影响疾病的护理以及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宫颈炎疾病患者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宫颈炎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取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年龄23-45岁,平均(33.6±4.6)岁,平均病程(3.2±1.2)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例,高中22例,大专及本科以上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4.2±3.8)岁,平均病程(2.9±1.6)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3例,高中23例,大专及本科以上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1.1患者选入标准:①在观察期间被我院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且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史资料完整且患者可配合长期的随访和服从医嘱。1.1.2患者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②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妊娠期妇女。1.1.3患者剔除标准:治疗期间患者中途退出或不能有效进行随访。1.2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宫颈炎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取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①组建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包括一名医生,一名护士长和两名护士组成。定期对健康教育小组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开展对患者的正确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如文字、图片等让患者了解慢性宫颈炎疾病的前因后果。②认真执行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计划,患者入院时,有健康教育小组进行接待,制定相关的慢性宫颈炎疾病资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宣教,增强患者的信心。③健康小组成员要与患者和谐相处,护理人员及时跟踪患者的疾病情况,出现不良症状时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患者出现心理情绪等问题,健康小组成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进行疏导,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并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培训。④健康小组成员要定期定时的与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嘱咐患者要定期复查。1.3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估和疾病认知度和患者满意度。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宫颈糜烂完全消失且1年内无复发为显效,随访1年症状减轻为有效,宫颈糜烂无改善或进展为无效。生活质量评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每一个功能的评分都是100分。疾病认识度和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的形成进行统计。1.4统计方法。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结果用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具有更好地疗效。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2.2对照组和实验组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中躯体功能评分(68.53±7.58)显著低于实验组(92.65±8.0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在躯体功能恢复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同理,实验组在心理功能(72.68±6.98)和社会功能(89.25±8.26)的恢复上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心理功能(46.85±7.65)和社会功能(65.39±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2.3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疾病认知度对比。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对疾病完全了解13例,部分了解11例,不了解10例,总认知度80%;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对疾病完全了解20例,部分了解9例,不了解1例,总认知度9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中能够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2.4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患者满意度62%,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患者满意度9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3讨论

慢性宫颈炎可以由急性子宫颈炎迁延而来或病原体感染所致,同时不洁的性生活、雌激素水平下降和阴道内分泌长期刺激等也可以引起慢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主要表现为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月经期、排便时加重,有性交痛。部分患者出现白带增多。患者由于对慢性宫颈炎的认知不足,导致疾病进展或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使疾病迁延不愈。常规的护理方式内容比较随意,多为口头宣教,患者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足,容易导致慢性宫颈炎疾病治疗失败。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基于建立护理小组、宣教、心理咨询、出院指导、长期随访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是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能够帮助提高临床护理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具有更好地疗效。对照组中躯体功能评分(68.53±7.58)显著低于实验组(92.65±8.0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在躯体功能恢复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同理,实验组在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上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对疾病完全了解13例,部分了解11例,不了解10例,总认知度80%;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对疾病完全了解20例,部分了解9例,不了解1例,总认知度9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中能够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方法后患者满意度62%,实验组经过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后患者满意度9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基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方式,可以围绕患者整个治疗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宫颈炎的认知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尽量避免一些不利于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利于对于慢性宫颈炎的护理。

综上所述,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宫颈炎治疗的疗效,有利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对宫颈炎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景华.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S1):240-241.

[2]李静萍.持续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对慢性宫颈炎患者疾病认知、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19):2411-2413.

[3]张俊岩.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86+214.

[4]张艳云.慢性宫颈炎患者连贯护理与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192-194.

[5]柴丽梅.慢性宫颈炎患者护理中连贯性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16):160-161.

连贯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缺省;字幕;翻译;连贯

1文化缺省的连贯重购

最早的关于连贯的研究是从Halliday开始的,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rson合著的《CohesioninEnglish》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Halliday(1994)认为连贯有五种衔接方式,分别是:照应、省略、连词以及词汇衔接,他还列出了替代。但此后众多学者对此理论的缺陷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壮麟在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除了语篇内部环境“上下文”(co-context)外,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和因素即“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人情的“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从而使语篇保持连贯性。

由于人们在交际中又遵循省力原则,即在不降低话语准确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话语的量(胡壮麟《普通语言学教程》)。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会省略一些此类默认共通信息,以提高交际的效率。王东风(1997)认为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default),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是情境缺省的副类。

如果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听话者没有对所需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进行及时的填补,即相应的记忆图式没有被顺利激活,那么,就不能顺利对话语所负载的信息进行解码,不能把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也就不能建立连贯。在对外国电影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障碍,所以字幕翻译在文化缺省下进行连贯重构会帮助观众的理解,有效的接收影片的“情”和“意”。

2文化缺省下电影字幕的翻译案例

字幕是为了便利观众而对电影台词的辅助形式,这样无形中就对电影字幕的翻译有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当出现文化缺省,本国观众会的社会风俗图示很自然的被激发出来,从而跟前后文连贯起来。但是,如此自然的情况在外国观众那里却很可能不能发生,因为,两国观众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并不相同,所以,同样的文化缺省却不能激活相同的理解图示,从而前后的连贯出现了断层,观众对影片的画面和对话往往觉得摸不着头脑。在美国看电视台的肥皂剧,每每演员说上一句俏皮话,观众们当即捧腹大笑。我们这些英语不是母语者往往不得其意,一无表情。这是由于不谙美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难以从语篇中获得连贯的语义,表现得便有些木然了(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例如:在美国非常卖座的一部电影MeetingtheParents(《拜见岳父母大人》)讲述了忠厚的男主人公为博取岳父的欢心所遭遇的一系列糗事,以其极为生活化的语言和幽默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这部充满美国社会风情和文化色彩的喜剧片在中国也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喜爱,但是其中某些地方的字幕翻译却有待商榷。以下是笔者收集的台湾和大陆三个版本的翻译,对白发生时的情景是男主人公因为早上起床起晚了,头发凌乱,并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见到了众人,他十分想在众人面前说点俏皮话但又遭遇了冷场。

原文:

演员A:Oh,look,somebodyhadavisitfromthehairfairy.

(众人一阵善意的哄笑……)

岳父:Good.Let''''sallfinishupandgetreadytogobecausewehaveapre-activitybriefinginaboutthirty-twominutes.

男主人公:Youknowwhat?Inthatcase,I''''dbettergetupstairsandpayalittlevisittotheshowerfairy.

(男主人公极力想说些俏皮话挽回面子,但是却言语笨拙,遭遇一片冷场。)

例1(台湾版翻译1)

演员A:喔,头发像乌鸦窝一样。

演员B:好。那我们现在就准备走,因为预演要持续三十二分钟。

男主人公:那么,我要先上楼洗个澡再下来。

例2:(台湾版翻译2)

演员A:哦,有人见过发型神啦!

演员B:好。那我们赶快准备行动吧,因为预演要持续三十二分钟。

男主人公:真的!那么我还是上楼,探探沐浴神好了。

例3:大陆翻译版:

演员A:哦,快看,有人见过发型仙子啦!

演员B:好。那我们快点行动,因为预演要持续三十二分钟。

男主人公:那么我还是上楼去见见沐浴仙子。

演员A所说的“visitthehairfairy”是调侃男主人公头发凌乱的俏皮话,来自植根于美国人中关于“小孩换牙”的一个信仰,即若换牙的小孩把牙齿用信封装好放在枕头底,善良又慷慨的“toothfairy”便会用钱跟他换牙齿,这是父母用来鼓励小孩子拔牙善意又美丽的“谎言”。对与“toothfairy”有相同词源的“hairfairy”和“showerfairy”,美国观众会自然而然的利用“toothfairy”的文化图示进行解码而抱以会心一笑。但对于外国观众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观众来说,这一文化习俗可能较为陌生了。故因此出现了由于文化缺省所造成的电影字幕翻译的障碍和问题。以上三个版本的翻译都可圈可点,不能完全把影片的文化内涵、幽默及影片意图很好的传递出来,笔者以此为例在下文进行了具体分析。

3文化缺省下字幕翻译的连贯重构

3.1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四种方法

3.1.1直译源语言中的形象

如果源语言所激活的形象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所接受,或者一些在任何语言内比较通用的意义,可尝试直译,如“goldenhair”可译为“金黄色的头发”。但要确保两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同的内涵,如对动物翻译,虽然动物外延是相同的但要留意它们所关联的不同内涵。

在例2和例3中,译者都使用了直译的策略,保留了浓厚的美国风土人情,如将“hairfairy”和“showerfairy”直译为“发型神”、“发型仙子”、“沐浴神”、“沐浴仙子”。但这种俏皮话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并不存在,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观众也很可能并未听说过美国文化中“toothfairy”的由来,故此处的直译就不能在中国观众的脑海中激活可以建立有效连贯的图示,而是出现了真空或断层,使大多数中国观众短时间内都摸不着头脑,不能把字幕与影片的场景相联系,更别提体会其中隐含的幽默效果了。所以直译虽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全局的把握,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勉强把字幕与影片的场景相对应,“连猜带蒙”地欣赏外国风情和文化风俗。

3.1.2用目标语文化中的典型形象代替译入语文化的形象

这种归化式的翻译比较常用,可以使语言洗练、通畅顺达,便于观众理解。如译者在例1中把“visitfromthehairfairy”译成了本国观众所熟悉的“乌鸦窝”,伴随着画面,观众马上领会到了台词轻松幽默的意味。

3.1.3删除

由于文化缺省而对翻译重构造成巨大障碍,许多译者无奈的选择了删除原文的富文化色彩的语句,来获取表面上的“通顺”和“连贯”。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这种译法删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义真空的内容,从而使译文语篇处于较好的连贯状态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

如在以上例1的翻译中,“fairy”被删除不译,其所隐含的有趣、善意的“toothfairy”的文化就丧失了,观众也根本体会不到这句玩笑话所蕴含的独特的外国文化和幽默,影响了外国电影的欣赏。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删除”策略是一种不可取的翻译策略,应当极力避免。

3.1.4.意译文化缺省下的浓厚文化色彩的语句

意译是归化式的翻译策略,此做法在文学作品翻译和非文学性作品翻译中都比较常见,可以使字幕易于理解,达到通顺与连贯,但是同时也会损失原文中的外国文化色彩。

但此翻译策略在电影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连贯重构中却不是屡屡奏效的。意译源语言的过程很可能使其丧失丰富的文俗、幽默色彩,变为平淡的目标语语句。

3.2两种补充方法

除了Nermark以上这四点外,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中所分析的两点翻译方法,也可以对我们电影字幕的翻译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作为Newmark翻译方法的补充。

3.2.1文外作注:即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

此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可以保留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色彩和异国风情,通过文外作注的方法又可以让读者明晓文化背景,建立上下文的连贯。电影字幕具有瞬间性的特点,电影字幕屏内作注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也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例4演员:It''''scalledblack-gulffarm:Catastrophe

字幕:是叫做黑湾农场:Catastrophe(灾难)

译者的原意是想突出“Catastrophe”与黑湾农场的联系,在强调“catastrophe”的同时又保留台词的暗示意义,故在此用一个括号对“catastrophe”进行了加注。如果没有此注解,那观众的理解就会出现一个断层并影响台词表达的效果。

3.2.2文内明示: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借助注释

此翻译方法也能比较好的解决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连贯断裂问题,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异国风情也可避免由于跨文化而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但是,原文含蓄的审美效果也会因译文透明式(Transparent)的处理方式而受到削弱(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如在例1中的翻译,可以把“我要先上楼洗个澡再下来”的这种完全意译改为“我要先上楼洗个神仙澡再下来”的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既避免了前者外国文化、幽默的缺损,又避免了完全直译所带来的观众理解障碍或文化误读。

参考文献

[1]Brown,G.,&Yule,G.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London:EdwardArnold,1994.

连贯范文篇8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形成的力求探求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积极心理状态。兴趣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目标选择、认知投入和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许多研究发现阅读者对文本的兴趣越高,能够回忆的信息就越多。海蒂认为兴趣对加工信息的方式会产生影响,兴趣可能激发读者超越文本的表面结构,而集中在主题思想和基本意义的理解上,兴趣会导致对文本更精细化和更深层的加工。一些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收敛人们的推断范围、集中注意力,使得新的信息与以前的知识得到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水平。研究发现,与兴趣相关联的注意是自动化的注意,而不是选择性的、有意识的注意,自动化的注意在加工中释放了认知资源,从而使信息加工速度更快。研究也发现主题兴趣影响了个体的认知策略和文本加工深度,从而影响了阅读水平等。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兴趣有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的不同类型。个人兴趣是具有特质性的兴趣,即个体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而情境兴趣是指受特定的情境刺激、活动任务的特性所引起的个体的暂时兴趣。情境兴趣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具有情境关联性与内容具体性。研究提出在缺乏个人兴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情境兴趣的激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一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文本阅读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占有与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调动深层认知加工,从而提高文本阅读与学习的效果。另外,情境兴趣可以发展成为完善的个人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情境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水平与文本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主要有来自文本的因素、任务的因素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因此研究者也把情境兴趣划分为基于文本的兴趣、基于任务的兴趣和基于知识的兴趣。

1.基于文本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文本的兴趣是指对要学习的文本的某些方面引起了兴趣。基于文本的兴趣取决于文本的特征,如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文本的结构如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都是构成基于文本兴趣的重要特征。影响文本兴趣的主要因素为:(1)诱人性。诱人性是指那些能引起读者浓厚兴趣但并不一定是对主题最重要的文本部分。这些文本通常包含故事主题的信息但容易记住,因为它们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或敏感性的话题,例如死亡或浪漫情节。最初的研究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会影响对文本主题的记忆与回忆水平,但后来的研究也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对于文本主题理解的影响会因为文本的不同、个体运用认知策略的不同而不同。(2)生动性。生动性是指具有突出特征的文本,这些文本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使人感到惊奇或具有吸引力的文本。研究发现人物的身份影响悬念,悬念影响对故事的喜欢性,悬念与奇异性是一个方面,而兴趣与喜欢是另一个方面。文本的生动性是多层面的,包括了富有想象性、具体性、未知性以及悬念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且个体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文本进行回忆时,成绩会更好。(3)连贯性。连贯性主要是指文本信息及其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如果文本的各部分组织得较好,不需要读者去进行大量的内容推断,那么这个文本的连贯性就高。连贯的文本比不连贯的文本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连贯的文本容易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命题表征,连贯文本的信息也容易编码和提取,与相关的信息容易整合。连贯性与容易理解性能够解释兴趣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大多数变异。

2.基于任务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任务的兴趣是指通过编码指令如改变读者的目标和改变文本操作从而去影响学习者的兴趣。人们通常把通过改变学习者目标或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称为任务编码的操作;通过对指定的部分加以强调,或者使整篇文本更加紧凑,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被称为改变文本的操作方法。(1)任务编码的操作。一些研究发现,如果让读者从不同的观点出发阅读同样的文本,读者都会把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本内容评价为有兴趣的,与自己的观点无关的文本内容被评价为无兴趣的。这说明信息的相关性是影响兴趣知觉的重要因素。研究提出,个体如果知觉到任务的控制性、自主性,对于活动任务的内在兴趣就会提高。研究也发现,学习令人厌烦的内容时,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内部生成一些策略来增加兴趣,如与自己比赛、变化操作任务的程序、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增加操作的巧妙性等。研究提出情境兴趣具有吸引与维持的作用,主动地变换操作活动方式能够增强兴趣的吸引性与维持性作用。这都说明情境兴趣可以通过内部与外部的方式予以控制,改变从事任务的方式、提供具体的认知目标、给出坚持活动任务的理由都能够影响选择性注意,增强发现任务的兴趣,从而增强情境兴趣。(2)改变文本的操作。所谓通过改变文本的操作提高兴趣是通过使文本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而实现的。关于改变文本操作的研究表明,改变文本可能会提高读者的兴趣以及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回忆。但是另一方面,文本的改变也可能会干扰学习者对文本主题思想的学习,因为读者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那些不重要但很有趣的诱惑性细节上。此外,文本的改变可能也会改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3.基于知识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知识的兴趣主要是指先前的知识经验对兴趣的影响。知识经验对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都有影响,但对个人兴趣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背景知识与主题熟悉性对于兴趣都会产生影响,读者对于难以理解的文本总是不感兴趣的,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是影响兴趣的一个显著的变量。研究认为知识经验与情境兴趣是呈倒“U”型的关系,对于学习者而言,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引发其兴趣,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才会引起学习者比较高的兴趣。知识图式理论(knowledgeschema theory)提出了与倒“U”型相似的观点,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经验过高或过低都不会对兴趣产生影响,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经验才有助于提高兴趣水平。因此,当读者拥有适当的相关的先前知识时,会增加对于文本的兴趣,包括情境兴趣。综上所述,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性、文本的结构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尤其是改变个体的认知目标和活动的操作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情境兴趣。如同样的学习材料,如果改变呈现的方式,就会调动个体的情境兴趣,设置一个新的认知目标也就可能增强个体的情境兴趣等。这些研究结论的教学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些因素虽然与情境兴趣高度关联,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有干扰作用。比如文本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操作这些特征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但这些特征引发的情境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却有减弱的作用。因为这些特征会分散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时,操作哪些特征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会出现学生的情境兴趣很高、学习效果却不好的情况,课堂情境兴趣的激发就失去了意义。

三、运用情境兴趣规律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研究者认为在网络界面设计中,运用情境兴趣的规律可以提高读者的信息搜索效果。同样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运用情境兴趣的规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结合上述情境兴趣的规律,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模板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模板应该选择一个背景简单、色彩柔和明亮、能够引发学生愉悦心境的模板。模板设计不宜过于复杂,不能负载额外的信息,尤其是模板设计中的背景不能够有动画画面,要避免与文本内容无关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否则会把学生的情境兴趣引向这些方面。这些信息与文本主题无关,尽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但如前所述这些特征会分散学生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对文本的主题学习与理解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多媒体课件做得很花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好像很浓,但实际上只是在看热闹,学生完全陷入课件的视听觉刺激忘记了学习的主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受到影响使本原的知识传递功能受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经常会看到有些课件的模板背景信息过多,设计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吸引人的意外的特征,这样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或者把学习的情境兴趣调动到与主题无关的信息上去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肯定是不好的。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结构设计

如前所述,文本的连贯性是影响情境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连贯的文本容易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命题表征,连贯文本的信息也容易被编码和提取,与相关的信息容易整合,因此,连贯的文本比不连贯的文本容易引起读者的情境兴趣。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文本的连贯性,提炼出主要的、核心的信息,又要重视文本的组织结构,使得文本结构清晰、连贯与完整。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经常是结构零乱庞杂、条理不清,有些教师将多种信息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缺少对教学目标和学习主线的体现。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许多课件在进行内容加工时对内容结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呈现和传递,具体来说就是各部分信息之间的承接、并列、概括、分解等层次关系以及由此组成的框架脉络没有在课件中得到充分展示。”这就限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越性,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不利。文本的连贯性不仅要重视意义的连贯性,也要重视语境的连贯性,正如语境理论所指出的那样,“语篇连贯起码要满足‘语义关联性、主题关联性、语境关联性’等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结构要充分体现文本的连贯性,只有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文本结构清晰简洁,同时有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与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内容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声音、动画、图像、影视、文本等媒体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会话。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对于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非常重要,会使得教学情境与师生达到交融,构建一个学习实践场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如何呈现学习内容及其情境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难点。“一个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是越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情感特征以学为主的内容。”在多媒体文本与声音图像中,哪些信息需要呈现、哪些信息不需要呈现要留给学生一些悬念,以便引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需要认真和仔细地加以考虑。此外,呈现的信息内容在语言表述上也要简洁明了,哪些信息需要概括、哪些信息需要具体、在适当的时候如何提供生动的例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避免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呈现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读课件,这样就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课堂的情境兴趣了。多媒体文本的内容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最能够体现教学直观,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演示某种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这也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4.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呈现方式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设计文本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等特征都可以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文本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应该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有的内容需要一次性呈现,有的内容要渐次呈现。尤其是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重要的过程,需要更好地设计呈现方式,激发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但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也要考虑情境兴趣的负面效应,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缺点也可能表现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如果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内容或者呈现一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点投放在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上,偏离主要的和关键的信息。另外,盲目地使用丰富的图片、炫丽的色彩和强劲的音乐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削弱对关键信息的注意与认知加工。

连贯范文篇9

关键词:语篇;《沁园春•长沙》;隐性衔接

一、研究背景

在语篇分析领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M.A.K.(韩礼德)和HasanR.(哈桑)在《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书中提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之概念,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创立。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应用单位,语篇分析就是要揭示运用句子组成语篇的机理(texture),即衔接(cohesion)[1]。语篇的衔接是有形网络,是通过语法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与词汇手段(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来实现结构上的粘着性。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语义的连续[2]。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虽彼此有别,但又互为表里、共同服务于文本意义与蕴涵的传达。Halliday和Hasan从研究衔接手段入手,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他们一再强调衔接手段的重要性,并认为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Halliday和Hasan的看法是:连贯的语篇必须衔接,衔接能促进语篇的连贯。不可否认,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手段为衔接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语篇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然而从整体上看,他们提出的衔接手段更多的是基于语篇表层的静态描写,只是停留在词汇语法层面。朱永生谈到:“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有衔接纽带和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语言现象,而对另外一些语义上连贯但没有形式标记的语言现象却难以解释。”[3]由此,有学者认为,除了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显明和表层的形式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外,还有一种隐涵的和深层的衔接方式,即隐性衔接[4]。所谓隐性衔接,是指语篇抑或缺少形式上一目了然的衔接手段,抑或让人初看后不知所云,但通过人的认知努力或推理之后,能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把握语篇的含意,其语篇连贯性能够得以实现[5]。与其他文学式样相比,汉语诗词语篇的篇幅通常相对短小,往往有字数、行数的规定,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无限丰富而深广的生活内容,诗词往往摒弃日常的理性逻辑,遵循想象的逻辑与情感的逻辑。因此,为了使诗词语篇寓意深厚浓缩,内涵增大,作者一般会选用简洁凝练、含义深远的语言来创作,这也是汉语诗词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采用高信息密度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引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实现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正因为汉语诗词语篇凝练精辟的语言特色和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诗词语篇常常缺乏必要的形式衔接手段。因而,也有人会怀疑这样的诗词语篇是否会造成不连贯、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等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缺乏表层衔接方式,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的诗词语篇的确又是连贯的。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诗词创作时,使用了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诗词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进而实现诗词语篇的连贯性。本文拟结合《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文体特点,围绕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三种隐性的衔接方式,对该词的衔接方式和谋篇布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沁园春•长沙》中的隐性衔接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自1911年至1923年,曾在长沙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3年。长沙,既是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的起始舞台,更是他青春时代的象征,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于1923年4月离开长沙,去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工作。1925年9月,回到长沙,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他重游了橘子洲,触景生情,唤起了他对曾在长沙那段异彩纷呈、应接不暇的“峥嵘岁月”的回忆,诗兴涌起,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词。词的大致意思如下。时值深秋,我独自一人站立在这橘子洲头,湘江从眼前滚滚向北流去。遥望那远处的群山,通红似火,层层枫林,有如染就;近看那湘江,澄清碧绿,千百只大船,竞发争流。仰望长空,雄鹰正展翅搏击,俯观江水,鱼儿正轻快游动,一切生物在烂漫的秋天里都竞相自由自在地生存活动着。怅然想望这广阔的宇宙苍穹,我不禁要向苍茫大地发问: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事物的升沉变化呢?昔日里我曾与朋友结伴来这里游览,回想起从前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丰茂旺盛;读书人的意态气概,潇洒豪迈,强劲奔放。评点国事,写出激浊扬清的革命文章,把那些反动军阀一概视如粪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不?那时我们到湘江中游泳,激起的浪涛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词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湘江秋色图,在洋溢着理想和青春的忆旧中,抒发了作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凌云壮志。全词景物优美、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描写细腻、境界开阔,极富哲理性,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该词虽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层形式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但笔者认为,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使读者在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链,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有效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一)视角转换。角度原本是电影制作的术语,指摄影机的位置与摄影对象之间的角度,也就是观众的视角,它决定观众从哪个方向去观看摄影对象。通过对角度进行选择,可摄取最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方面,从而突出表现对象的外部特征;同时,根据特定内容的表达需求来选取摄影角度,能把人们业已司空见惯的事物表现得异乎寻常、出人意料,从而获得特殊的效果,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在诗词语篇中使用视角转换的表现手法,就像一幅幅图片的转换播放,能在读者大脑的“荧幕”上产生蒙太奇般的视象效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空间感,而且能增强感染力,促进语篇连贯性的建立。因此,视角转换是一种有效的隐性衔接手段。词的上阕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即是视角转换使用的典型范例。诗人伫立在寒秋中的橘子洲头,带领读者从远景至近景,再从仰视到俯瞰来领略湘江一代如画的图景。首先是将视角定位为远望:遥望湘江以西的岳麓山群峦,一层层的枫林像染红了一样。接着将视角转换为近景:近观湘江水面的漫江秋水,碧绿澄清,千百船只竞相疾驶。随后将视角转为向上:仰视天空,雄鹰正展翅搏击。最后将视角转为向下:俯观江水之中,鱼儿正轻盈游动。总之,世界上的生物无不都在这霜天里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以上几句由“看”字领头,打开了视角转换的窗口,通过远望、近观、仰视和俯瞰四层转换,完整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琳琅满目的湘江秋景图。在这一幅图画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的,有水下的;有静的,有动的;有火红,有碧绿,层次井然,色彩鲜明,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从这幅画卷中,我们隐约看到了火红的岳麓山,望见了湘江千帆竞发,雄鹰展翅高飞,鱼儿轻快遨游,霜天万类竞争自由,真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视角转换这一隐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将读者置身于一幅动态变换的图景当中,既让读者领略到了如画的湘江秋色图,也有效促进了语篇的连贯。(二)时空切换。在诗词语篇中,诗人可通过夸张或突出、修改或切割、放大或缩小等手法,将客观世界物象的时空关系打乱,再排列组合,形成某种别出心裁的时空顺序,继而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象审美效果[6]。读者阅读时,跟随作品的叙事情节进行时空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便会形成无形的隐性衔接链条,把作者创设的在不同时空中的叙事情节串联起来,在诗词的宏观时序上保障了语篇的连贯性。该词上阕记今游,以“独立”开篇;下阕记往事,以“携游”相应。在上阕里,诗人借景寓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明丽绚烂的湘江秋景图。通过描写以岳麓山为主体的群山秋日里被霜叶红色包裹的美景和晶莹碧透、风帆竞渡的湘江风光,以及鹰飞鱼翔的生命安详,表达了对革命摇篮长沙及祖国的深邃热爱。上阕主要是作者对诗词创作的“当下”所见所想的具体描绘,描绘的情节是作者写作该词时的“当下”时空,是“今日之游”,由今日之游自然而然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日同游的回忆。下阕便写昔日之游,将“当下”时空自然地切换至往昔时空,带领读者顺畅地过渡到忆想的时空:当时正值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丰茂旺盛;革命的意志与气概已是发挥到了极度;他们常常评论国家大事,挥写抨击反动势力、宣扬革命的战斗文章,而把当时那些看似赫赫不可一世的封建军阀视作粪土,严厉地鄙视和痛斥他们的所作所为。这里诗人将往昔在长沙经历的不平凡岁月比作峥嵘岁月,将其化为一座座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崇高的视觉享受。通过时空切换这一隐性衔接方式,作者把上阕的“当下”时空顺利切换过渡至往昔时空,使读者的思维紧紧跟随作者的步调由“当下”转入过往,使整首诗词的上阕和下阕在宏观的整体时序上紧密相扣,有效实现了诗词语篇的连贯性。(三)情景再现。情景再现,顾名思义,即在叙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生动再现某一历史情景。诗人通过在诗词情节的发展中再现某一历史情景,而这一历史情景势必又与诗词的叙述主题紧密相关,可以恰到好处地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诗词的主题进行论证和辅佐,因而可看作是一种有力的隐性衔接手段,可增强诗词语篇的整体连贯性。词的下阕一开始便写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日重游此地,怎能不触景生情?怎能不引起对那不平凡的岁月及曾并肩战斗过的同志们的追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详细描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不平凡岁月和并肩战斗的生动情景。和他的那些同学们个个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奋发图强,对当时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最深刻、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们评点国家大事,写出许多的“激扬文字”,把那些封建势力的封建军阀一律视为粪土一般。当然,情景再现这一写作技巧的使用,并非毫无依据地“信笔涂鸦”,它的选择势必与诗词的主题或叙事的情节有所关联。长沙既然是多年活动过的地方,而橘子洲又是昔日多次游览的地方,今日重游橘子洲,自然免不了要引起众多往事的回忆。因此,在该词中,情景再现这一写作手法的使用,不仅恰到好处地与诗词的主题紧密契合,而且充当了隐性的衔接方式,有力促进了诗词语篇整体连贯性的建立。

三、结语

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隐性衔接方式进行梳理,可有效把握作者的叙事风格,厘清该词的文体结构,从而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该词虽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层形式衔接手段,但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使读者在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有效地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曾方本.从“描述”到“解释”———多模态语篇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法与认知诗学分析法比较[J].当代外语研究,2016,(6):19.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17.

[3]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

[4][5]李健宁.唐诗语篇中的隐性衔接探微[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5):113-118.

连贯范文篇10

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也必须讲究“得体”。

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教学的“得体”,是指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在了解该内容在初中六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理清主次,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做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教学内容,虽到初五册和初六册课本才明确地提出来,但这个知识点却贯穿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始终。例如第一册“要说得清楚简洁”;第二册“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说话要连贯、严密”;第三册“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讲究方式”;第四册“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等等,都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范畴。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囿于陈旧的教学观念,重读写,轻听说,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重视得不够,或置之不理,不安排教学,或放任自流,不认真组织教学,这就不仅为复习教学造成困难,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初中毕业前的复习阶段,必须安排“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复习。但这一教学内容涉及点多,分布面广,而按复习计划,我们只能安排一个课时的复习。在有限的一个课时里,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必须做到复习教学的“得体”。

第一,必须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训练性强,尤其是讲究口头和笔头训练的“语言的实际运用”更应强调这一点。因此,在进行复习时,切忌停留在口头讲述上,也不宜简单重复过去解答过的题目,最好能避开课本里已做过的例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重新设计训练题。这些训练题应分为两类,即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分项训练是“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则熔“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于一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训练,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必须明确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教材没有阐述,但却是学生系统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必须向学生讲明白。“简明”是对语言本身的要求;“连贯”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体”是语言和语言所涉及对象的交际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是对语言运用的不同要求,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的。简明是连贯和得体的基础,语言不简明,就无从谈连贯和得体。连贯是语言在简明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又是得体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注意语言交际的得体,光有简明、连贯的语言,同样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这些内容层次较高,含义较深,但初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只有让他们能够这样理解,他们才能从“知其然”的状态进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第三,提纲挈领,确定复习要点。“语言的实际运用”分散在六册教材中的十三个地方,复习时不能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仔细推敲教材,就不难发现,“简明”、“连贯”、“得体”这三项内容就是教材中十三个知识点的纲。以纲带目,可以梳理出如下扼要的三点。

简明:①用词准确,②句子无歧义,③语序合理,④不重复哆嗦。

连贯:①中心明确,②句序合理,③过渡自然。

得体:①注意场合,②注意对象,③注意礼貌,④注意文体。

这样梳理,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到胸有成竹,纲举目张。

第四,精心设计复习训练题。做训练题,是对复习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步骤,训练题设计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训练题,除了要体现复习的要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发生在他们身边而又不知如何处置的事设例,以增强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三年级学生李向明在公园里看见一中年男子随手丢了一块果皮,他跑上前去拦住那人说:“你这个人,怎么不讲文明,乱丢果皮?去,把它捡起来!”李向明这样说对吗?为什么?如果你也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说、怎么做?

2、联系校园文化中某些众所周知而又为学生们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设例,激发他们的逆向思维。例如,某歌星演唱的《一封家书》,歌词的结尾“此致敬礼”是否得体?说说你的看法。这类题目旨在启发学生留意文化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引导他们辩证地思考问题。

3、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设例。例如暑假期间,李刚到北京姑姑家度假,新学期开学前几天,他患了感冒,发烧、头痛,不能按时赶回学校上课,他打电话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接电话的是张老师的爱人,她告诉李刚说张老师不在家。李刚请她代为转告张老师自己因感冒不能按时回校。请将这些情况用对话形式表达出来。这类题让学生明确,打长话不能重复罗嗦,必须尽量简明扼要。

4、用与他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设例。例如,今年中考志愿表上,录取的学校有四个类别:中专、中师、高中、职高。假如你已被通知参加中师类学校的面试,你将通过怎样的语言使面试老师毫不犹豫地录取你?做这样的题,学生们会全神贯注,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