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6:36:05

捞铁牛范文篇1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捞铁牛范文篇2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捞铁牛范文篇3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最近我听了一堂《火烧云》的课,上课教师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三味书屋》,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又如学习《海底世界》,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捞铁牛范文篇4

一、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鹮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鹮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鹮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二、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1)为什么会涨潮?(2)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对于这些疑问,全班又炸开了锅,是呀,为什么呢?课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讨的高潮,全班同学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风把海水吹向岸边,有的说是雨水积多了,水面就会上涨。这时爱看科普丛书的“小灵通”开话了:“我知道,潮水涨落现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大家开启智慧大门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这天观潮景象最壮观。原来海宁市的盐官镇的钱塘江的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钱塘潮”,潮来时,潮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在这个地方观潮海潮最雄伟。这样在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学生真正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称为“天下奇观”的含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三、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在讲读分析课文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展延伸,会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捞铁牛》这课时,学生解决了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办法好吗?还有什么办法更好,又能注意环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石头代替泥沙,却费力。有的说用四条船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装满泥沙的船捞铁牛时,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只要铲到另外两条空船上,再用这两条船去拖第二只铁牛,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了。有的说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解体打捞,这样在课外质疑,

捞铁牛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魅力;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树立合作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语文知识,在交流中学会分享、舒展个性、享受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微笑对待学生,用朋友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课堂活动中,不断发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语文奥秘。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多的语文知识。

一、设置悬念,唤起欲望

悬念是在小学生头脑中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唤起学习语文的动机。悬念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望,引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教师用和蔼的语气和学生对话;用微笑解答学生提出的质疑;用关注的眼神给以激励,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悦中求知。例如:在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节课时,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读题目,你想对课题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她是指谁?”“为什么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呢?”“掌声是自己赢得的,她为什么要分享?”“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你们自己去读文吧。”学生在悬念的诱惑驱使下,立即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认真读文,自己解决问题。悬念的设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教学做了恰当的铺垫。

二、渲染故事,放飞思维

故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探微所以适当地用故事渲染语文课堂,能放飞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就问孩子们愿不愿意听故事,孩子们高兴极了。教师用课件出示动画,用低缓的语气给学生讲故事: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次,黄河发了特别大的水,把河中府城外的一座高大的浮桥给冲断了,河两岸用来栓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给冲到河里去了,深深地陷在淤泥里。大水退去后,人们无法过桥,交通阻断了,大家商议后决定重修浮桥。修浮桥的材料备齐了,可是栓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还陷在淤泥里。一只大铁牛就有一万多公斤重,就是用两辆大卡车也拉不动,更何况当时还没有发明车呢!怎么能把这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呢?人们议论纷纷,想出了许多种办法,可是最后都不行,人们愁眉不展。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怀丙和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急忙说:“我有好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们给送回来。”你们说水能不能把铁牛给送回来?学生质疑:水怎么可能能把铁牛给送回来呢!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读文,在文中找答案。学生读文后知道了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他利用水的浮力轻松地把铁牛捞上来了,为人们解决了难题。

三、精彩朗读,张扬个性

朗读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有效的艺术再现,是对作者的书面文字进行再创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渗透了学生的个性和见解,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师指导朗读时,要以增强学生的体验为核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并适时进行激励,让朗读内外兼达,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教师用课件播放日月潭的风景,让学生欣赏,然后朗读文中包含日月潭名字由来的一段,让学生感受日月潭形成的奇特。个别学生朗读是无病呻吟,没生气,没活力,更没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品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朗读是读者和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学生如醉如痴地读出了日月潭的形状美,读出了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唤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激情的朗读,犹如动听的歌曲,飘入耳,留于心,难以忘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及时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激发学生的语文探究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追求本色语文,感悟情境魅力。

作者:黄珊珊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参考文献:

[1]张娥.黄清涛让阅读开启学生的心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捞铁牛范文篇6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选进的教材,大都有情文并茂,有声有色,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创新。

传统的教材处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据文章的思路,从前到后,循序渐进来安排教学的,而在思路“变序”上创新,就要敢于打破传统设计中那种千篇一律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方法。“变序”创新的关键在于抓住“突破点”,而寻找突破点的方法很多,有“文眼点”、“重点句”、“中心句”等。如《捞铁牛》一果,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宋朝和尚怀丙捞铁牛的故事,人们究竟怎样捞的铁牛,可以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人们捞铁牛的事情,然后再找出人们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使得船、泥沙、铁牛各有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语,经过小组讲座自学,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人们怎样捞的铁牛,注意前后顺序要说清楚。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说,理解掌握了本课书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按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是怎样长的,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段落,然后分小组讲座自学,再看一看投影或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种清晰的感情认识,最后有语气地读一读,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巴得这样牢固,才会使它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墙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接着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爬山虎叶子的段落。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1、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多思考、多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聪明的老山羊认出了掉在陷阱里的凶恶的狼,它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老山羊走了以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狼的命运究竞如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一段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每一个能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机会,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充分的练习。

2、换位思考,进行说话训练。

对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可以丰富思维的方式,以求殊途同归,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采用句式辩析法,同样,理解课文有时也需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对与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了。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想结果怎样。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大胆地趟过了河水,结果河水既不象牛伯伯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谁说的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3、细心读书,解决不懂的问题。

创造性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但后面紧接着又说:“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水”和“鱼”“一半”对“一半”,不是又数得清清楚楚了吗?这“一半”对“一半”到底该怎样理解呢?像这种看似无疑的地方就该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极好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

再次,21世纪的课堂将在更高的教育技术和艺术水平上展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想方设法在媒体应用上进行艺术创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地运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学。

捞铁牛范文篇7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从课题引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般来说,课文的课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捞铁牛》,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经过质疑,归纳出:①谁捞铁牛?②为什么捞铁牛?③怎样捞铁牛?④捞铁牛的结果是怎样?等等,引导学生针对上述4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我也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注意从重点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例如:教学《海滨小城》这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了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我要求学生以“什么”为形式提出了“笼罩是什么意思?”,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质疑教学中我们也提倡学生驳问,因为它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的驳问也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第三,注意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如我在教《劳动最有滋味》这课时,较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饺子会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用这一论题提问学生: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到“胃里”、“心里”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一齐舒服?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顺势再问:“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思考,同学们不难发现:“胃里舒服”指的是饺子的味道好,“心里舒服”指的是精神愉快,是同学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后的心安理得,有滋有味。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质疑问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就是阅读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捞铁牛范文篇8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选进的教材,大都有情文并茂,有声有色,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创新。

传统的教材处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据文章的思路,从前到后,循序渐进来安排教学的,而在思路“变序”上创新,就要敢于打破传统设计中那种千篇一律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方法。“变序”创新的关键在于抓住“突破点”,而寻找突破点的方法很多,有“文眼点”、“重点句”、“中心句”等。如《捞铁牛》一果,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宋朝和尚怀丙捞铁牛的故事,人们究竟怎样捞的铁牛,可以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人们捞铁牛的事情,然后再找出人们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使得船、泥沙、铁牛各有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语,经过小组讲座自学,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人们怎样捞的铁牛,注意前后顺序要说清楚。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说,理解掌握了本课书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按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是怎样长的,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段落,然后分小组讲座自学,再看一看投影或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种清晰的感情认识,最后有语气地读一读,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巴得这样牢固,才会使它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墙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接着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爬山虎叶子的段落。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1、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多思考、多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聪明的老山羊认出了掉在陷阱里的凶恶的狼,它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老山羊走了以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狼的命运究竞如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一段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每一个能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机会,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充分的练习。

2、换位思考,进行说话训练。

对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可以丰富思维的方式,以求殊途同归,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采用句式辩析法,同样,理解课文有时也需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对与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了。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想结果怎样。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大胆地趟过了河水,结果河水既不象牛伯伯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谁说的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3、细心读书,解决不懂的问题。

创造性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但后面紧接着又说:“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水”和“鱼”“一半”对“一半”,不是又数得清清楚楚了吗?这“一半”对“一半”到底该怎样理解呢?像这种看似无疑的地方就该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极好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

再次,21世纪的课堂将在更高的教育技术和艺术水平上展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想方设法在媒体应用上进行艺术创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地运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学。

捞铁牛范文篇9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本插图不足以让学生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石的奇形怪状。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黄山的录像、图片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了。他们不仅了解各种奇石的样子,还在欣赏美丽风光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其他奇石。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好学易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捞铁牛》时,因为本篇课文涉及到了一些工程问题和浮力知识,尽管作者利用一些顺序词清楚有序地记叙了捞铁牛的方法,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将课本上的文字叙述转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课堂上,我利用网络提供的Flash课件一边叙述课文内容,一边演示怀丙和尚带人捞铁牛的过程,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清楚地再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场景,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便于接受,且形象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乐学,对所学文章加深了印象。

三、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小语第一册课文《我是中国人》一文时,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我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和可爱的小动物的画面,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美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小手高高举起,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牛爱吃青青的草儿”“小鸟爱蓝蓝的天空“”鱼儿爱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画面,学生便说出“我爱勇敢的解放军叔叔“”我爱敬爱的老师”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家乡”等。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还需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同时,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捞铁牛范文篇10

所以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第一,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大纲中明确写道:“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因为语文学科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听、说、读、写所涉及的,无非是口头或书面语言,说到底就是语言文字,而鉴别一个学生乃至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无非也是看其掌握或运用语言文字的好坏。

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训练什么,怎样训练”的问题。我们在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备课中,在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这样做:遇到什么,就备什么,遇到什么,就讲什么,面面俱到”,生怕学生知识学得少。而这样做往往是学生负担加重,重点却没掌握。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首先应该确立训练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那么,依据什么确立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呢。

一、依据单元重点确立训练点六年制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安排单元重点。第五、六册也在“基础训练”中揭示重点。这样安排旨在告诉我们老师上课里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例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要突出“理清文章的条理”的训练,教《穷人》要训练学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从而表达真情实感。

确立了训练之后,又怎样具体训练呢?

小学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该单元的重点课文是《詹天佑》。在《詹天佑》的教学中,如何围绕“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呢?我先是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和主要事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接着我让学生用笔勾划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语句。学生在回答社会环境时,只是用了书中的语言,可以看出他们对当时的情况不了解,作为教者,我不是直接介绍背景,而是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启发,从而加强语言训练。

在引导中,我紧紧抓住了“阻挠”这个词,我问学生:“阻挠”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对于这样常规性问题,学生理解得很快。在这个时候,我又加重了语气说:“同学们看书想一想,帝国主义者为什么阻挠?又为什么敢阻挠呢?”我特别在“要”和“敢”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学生再看书,再思考,思维又进了一步。有的同学说“帝国主义者所以要阻挠,目的是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要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所以敢阻挠,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政府太软弱无能了。”有的同学补充说:“修筑京张铁路本来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事,不用外国人干涉,可是他们却要来当我们的家。他们为什么敢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被侵占,人民受压迫,如果是繁荣昌盛强大的新中国,他们敢来阻挠吗?”还有的同学补充说:“帝国主义者不仅阻挠,还要挟,从这些词语足以看出,我们国家当时不光政府腐败无能,社会也落后,而且也的确缺乏人材。”

在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了解了社会环境之后,我让学生把勾划到的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给大家听。有的学生回答说:自然环境非常险恶。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那里天气也不好,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了解之后,学生自然地发出一种感叹: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真不容易啊!然而他不仅修成了这一条铁路,而且还提前竣工,他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到这,学生既接受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被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染。

在指导学生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一单元重点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勾划,然后抓住重点词语一步步引导。讨论时,学生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都细心静听,并做评说或补充纠正,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可以看出,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写一个人的一件事,并适当地加上环境描写。这样阅读又和写作挂钩,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依据教材重点确立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段、层,《倔强的小红军》重点层是第二段的第2层。在这一层里,作者除了对小红军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外,侧重描写了小红军的语言。依次讲了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四个理由:体力强—比赛跑—等同伴—干粮多。

重点抓住这四个理由,联系神态和动作,体会小红军的坚强意志和先人后已的思想品质,是这一层的训练点。怎样训练呢?我先出示提纲让学生自学,一边读、一边想: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的?从中看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由于训练点确立得恰当,提纲又是紧紧围绕训练点设计的,所以学生思维的发言既显得有纲可循,又有条理,而且学生还能充分地读议起来。有的同学说:“从‘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这句话和‘满不在乎’的神态,看出小红军有先人后已的思想品质。”有的同学补充说:“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对,但是我认为理由不充分。小红军说自己体力比陈赓强,真的强吗?联系上文看,他十一、二岁,看出他年龄小;黄黄的脸,看出他长年挨饿,身体不好;穿着草鞋的双脚冻得又青又红,看出他不光挨饿,还挨冻。这样一个小孩怎能比陈赓一个大人体力强呢?这分明是在说假话,目的是不拖累陈赓,不给陈赓带来麻烦,从中看出小红军非常懂事,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而把自己置之度外。另外从满不在乎的神态和把腰一挺等动作,还可以看出他意志非常坚强。实际上他已经支撑不住了,为了让陈赓相信,他是极力在装。真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扮角色朗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使学生对小红军的思想境界体会得更深刻了。

在《倔强的小红军》第二段第2层的教学中,我把小红军的神态、动作、特别是语言,确立为训练点,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从中也确实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为运用语言文字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依据教材的特点确立训练点一篇课文或者一个段落,总要有它独有的特点:内容多或少,句子长或短,语言优美或朴实,结构相同或相似,关系并列、递进或转折……

《我的战友》第6自然段有三句话。这个句群实际上是一组多重复句。“只要……就……”与“只要……也”这两个条件关系并列,和后面的“……但是……”组成了一组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

用关联词语把内容串起来,是这一自然段的突出特点。我在导读时,就牢牢地抓住了关联词词。我问学生“只要……就……”这句话写什么?(自己可以救自己)“只要……也……”这句话写什么?(“我”可以救。)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写什么?(可以得救。)“……但量……”这句话是写什么?(得救的后果。)后果是什么?(……就……都……就)

由于抓关联词语理解这一段,不但内容抓得难,而且理解的速度也相当快,可谓是纲举目张。就是说,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把主要内容读懂了。另外学生也不难看出,所以能够烈火烧身依然纹丝不动,正是把自己置之度外,而把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这次作战计划,看得至高无上。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者依据教材的特点,确立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又有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同时又从侧面告诉学生,要善于发现教材的写法特点,抓特点学,学得准,学得快。

四、依据学生的实际确立训练点小学教材中,四至六年级有不少课文类型相同。例如:四年级的《捞铁牛》,五年级的《飞夺泸定桥》,六年级的《我的战友》。

这三篇课文从教材本身看,有几个共同点,第一、都是写人记事的。第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三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从教学上看,都要进行朗读、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精读课文等训练。

就分段看,由于年级的不同,学生认识问题有差异,所以尽管这三篇课文都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也都应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但训练点、训练的目标,也不完全相同。这就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确立训练点。

《捞铁牛》的分段,我是这样引导的。先从整体着眼,让学生看题目,初读课文,弄清课文是围绕一个“捞”字写的。然后从部分入手,让学生认真读每个自然段,并用四个字概括各段写什么,而且这四个字中都要有一个“捞”字。

由于目标明确,提出的要求又体现了“跳一跳,够得着”,所以学生跃跃欲试,读书时格外投入。在充分读书之后,我一边组织学生讨论,一边板书小标题式的自然段段意:1.捞的原因;2.和尚要挥;3.捞牛准备;4.正在捞牛;5.捞上一只;6.捞上八只;7.捞牛的人。

自然段读懂了,这是分结构段十分重要的前提。这时我问学生:“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再一次跳跃思维的浪花,展开激烈的争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这篇课文是按照捞铁牛这件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的。把“起因”、“准备”、“捞牛”、“捞牛人”各分为一段,共四段。

就分段看,四年级的《捞铁牛》的训练点,应是自然段的联系、分段的方法。而五年级的《飞夺泸定桥》应把“飞”和“夺”与课文的内容对号,以及将结构段的联系和分段的方法作为训练点。而六年级的《我的战友》则要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分段的理由,尤其是分段的速度,作为训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