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8:18:15

狼图腾范文篇1

这是一本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书,描述狼的狡猾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图腾,知道意思但不清晰,查了下字典,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人们以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家族或部族的标志。其中书中得出汉族的龙图腾源于狼图腾,狼图腾的深远意义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希望能让现在的人,有一个具体的信仰,有一种图腾,能成为其精神的积极动力,现在的人迷茫的原因,就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就像我们的朋友和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及一个很好的信仰,每天都很混沌的过每一天,没有一点动力和积极性。

我还是很喜欢里面的狼和人的斗智斗勇,感受着血腥和不折的精神,读来很振奋。这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是优胜劣汰的法则的诠释,是残酷的淘汰,以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的另一种解释吧!和对手一起成长,感谢对手,感谢在激烈环境下的竞争。即使体无完肤,也心甘情愿。

现在很多人说我们是狼性不足,我们懦弱,我们自私,我们有着很多缺点。可是,我真的希望我们狼性重新足起来,但是我们足起来的的部分应该是博爱,应该是勇敢,应该是责任,应该是睿智,合作,应该是爱惜生命。不要诬蔑了狼性,也不要扭曲了狼性的真正含义。

我不知道蒙古人开始从马背上下来,开始定居生活是进步还是相反,但是我至少知道,我们的草原在恶化,我知道有很多农耕民在不停的开垦,肆无忌惮的向草原掠夺。是不是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已经忘记什么是发展,我们是不是已经太自私,其实每个物种的存在必定有原因,我们怎么可以赶尽杀绝。再过30年,是不适我们的后辈连什么是草原都不知道了!马背上的民族是不是最终也要消失,是不是生长了成吉思汗,生长了骁勇善战蒙古兵的民族也会消失他们的狼性。

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说,但是无尽的敬畏和对蒙古狼的热爱却深深地扎根在我心里。我真想,去一趟蒙古,去看看蒙古包,去听一下真正的蒙古长调,可是我知道他们都已经不在了,那么就让我在梦里好好看看,好好听吧,希望腾格里天保佑草原,希望腾格里天永远保佑所有热爱草原的人的灵魂,以及蒙古狼!请赐予他们厚爱!!《狼图腾》看完了,没有狼这样的教师,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即使社会上的“狼”,也披上了和善的外衣,把一切光明面敬献,而“狼”的生活习性,始终不得而知。但书中身临其境的描绘,说出的不仅仅是规则,还是一种战略方式方法,在新的环境中的演变,揭去华丽的表象,剥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化,是一种神话的升华。

狼图腾范文篇2

读了《狼图腾》,我看到的是小狼调皮捣蛋的可爱样,看到的是小狼渴望自由的生性,看到的是狼与生俱来的狼性,看到了草原人与农耕民族对狼的态度。

小狼崽还没睁开眼睛,刚进蒙古包就和比它大一个半月的小狗崽抢奶吃,一副恶霸的架势,将温顺的小狗崽挤到两边了,并拼命的吃,吃的肚子胀的薄如纸了仍不肯松口。从中也可以看出兽性和畜性,以及狼那可畏的竞争能力和凶狠顽强的性格,也由此隐隐地感觉到了小狼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狼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西方人兽性多一点,而中国人畜性多一点。看来性格不仅仅决定个人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命运。

小狼崽渐渐长大了,栓在脖子上的链条也逐渐加长了,但小狼只能在以木桩为中心,以链条为半径的圆内活动,它不能像小狗那样自由自在的到处走动,于是它使命地拽的脖子上的链条,即使脖子出血了也不在乎,放风的时候,小狼拽着主人疯狂的跑着。这是它对自由的渴望,不顾一切的向往着。从小与人类、与家畜一起生活的它,仍不断的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生活在人群中四个半月大的小狼在没有母亲的教导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也发出了第一声狼嗥,那声音,那动作,嗥得和真正的野狼一模一样。这是狼性使然,学狗叫勉为其难,学狼嗥无师自通。

狼图腾范文篇3

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飞狼之迷,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最后作者道出了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忏悔,震撼了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轻易感动的灵魂,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的思索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不同,作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不曾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人,我的感受不同于别人。

1、要了解自己工作环境中的老师、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捕获自己的猎物。我们当一线教师的人,必须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备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

2、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保持旺盛的前进动力。

几千年过去了,大草原上很多动物销声匿迹了,而草原狼却顽强的活下来,靠的是什么?是必胜的勇气,战斗的决心。

人生中总有困难与挫折,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体会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快乐。

3、要学会运用策略

《狼图腾》中草原狼的进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对战术的安排,对天时地利的把握,颇有战略家的味道。我们可以想远一点,如果我是一匹草原狼,那工作起来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人不是狼,但我们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我们要主动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磨练自己,光有一腔热情和美好的想法是不够的,纸上谈兵是绝对行不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学会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运用策略。

4、要对竞争充满信心,做好准备。

广阔的草原危机四伏,狼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始终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你不放松,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竞争,敢于竞争,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型教师。

5、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要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把教学搞好,提高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都得以张扬。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只有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读过《狼图腾》这本书,这的确是一本好书。第一次我是在网上观看的这本书,第二次又在学校图书馆借读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名蒙古人,我的心灵再次得到洗礼。

汉语中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决定再读一次《狼图腾》,从文章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为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夯实基础。

狼图腾范文篇4

狼,在广袤的额仑草原被奉若神明,被视为一个民族的图腾,当地的牧民在死后要进行“天葬”,即被狼吃掉。他们相信用这种做法能使自己的灵魂升上腾格里(天)。一开始我感到十分吃惊,狼在我们民族是狡猾、残忍的象征,怎么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用这种“天葬”法,不是违背了我国传统“入土为安”吗?

这些谜团终于在我读完后得到了解决。原来草原民族的这种做法也不无道理。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反而,它是一种十分智慧的动物:它们会利用各种地形来进行打围,成功率很高;它们懂得食物不可一次性吃完要留一些才能让明年也丰衣足食。它们会把食物储存在“雪湖”中,十分有远见;它们还能识破“野兽克星”捕兽夹;它们的毅力很好,有耐心,为了一顿饭常常会等上一两天来选择时机;它们是草原大害——野兔、旱獭、野鼠等的天敌,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它们用这些胜过《孙子兵法》的手段方法在草原上生存了千百万年,成为了草原霸主。它们舍弃“小命”,保护草原“大命”,是草原的守护神。它们这种强悍智慧敏捷勇敢的精神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崇拜,成为了草原人民心中的图腾。

然而,书中以包顺贵为首的农耕民族的介入,打破了额仑草原千百万年的平衡。他们只看到草原狼猎食家禽,就肤浅地认为草原狼对人类只有害,没有益。于是,他们大肆地杀狼,用枪打,用车追,用火烧。一只只蒙古草原狼倒在了血泊中。使那些懂得狼图腾的老牧民,如毕利格阿爸感到痛心。但那些人却引以为荣,变本加厉地捕杀狼甚至捕杀草原的其他物种,最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在书的最后写道:额仑草原严重沙化,旱獭、野鼠成群,丝毫看不到往日的美丽风景,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为什么会有这种后果呢?因为农耕区的人们不懂狼,他们身上只有软弱的“羊性”血液,所以才会这样地痛恨狼。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被外强入侵就是这个原因。他们身上原来的“狼性”血液已被多年来农耕的安逸生活所冲淡了,使他们在外国具有“狼性”的“海狼”、“草原狼”、“森林狼”面前不堪一击。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民族强悍、勇猛的,大多都创立过强大的帝国。比如成吉思汗,就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创造了辉煌的元朝。

狼图腾范文篇5

有一些书是你非常感兴趣,自始自终都兴致勃勃,手不释卷;有一些书是你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感兴趣,越看越无趣,而最终放下,还有一些书是刚开始无太大兴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后来竟看的如痴如醉。《狼图腾》就是这样一本书。

姜戎的这本书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生存环境。以前,我从未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那是多好的一件事。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

上学前,我们的孩子是各式各样的: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可是经过学校的教育,最后都变成无棱角的,一个形状了。他们很乖,很懂事,不会反抗。真的就如同作者笔下那些乖宝宝似的小绵羊。慢慢地在中国所崇尚的儒家,大儒文化的熏陶下,与世无争,中庸之道,一味退避,一点点气概都没有,在现实中陶醉,就像行尸走肉般,完全没有了自我的精神。那狼来了怎么办,给它吃掉左腿后再将右腿伸过去吗,所以,一个曾是中国附庸的日本才能侵略中国吧。这样的成长起来的未来的栋梁如何能担当国家的大任呢?

还有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宝塔型的家庭结构把小皇帝、小公主“惯、宠、溺”成温室动物。作为班主任老师我时常受到家长这样的电话:老师,家居住较远,能不能不安排我们孩子早晨值日?孩子听课不专心,可不可以往前调一调座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不知如此温室的花儿,怎能耐得住风吹雨打?

思想决定出路,奴性的教育思想是教育不出强者。我们的教育思想需要强硬,需要狼性些。我们不愿意看到书中描绘的:狼在羊群中吃羊,其他羊都是默默地吃自己的草,或者无声地注视着这些;我们希望看到百舸争流、海燕翱翔大海,更希望看到风雨后彩虹.

狼图腾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读书修身、智慧人生”为主题,在润物细无声、触类旁通中,培养政务中心全体员工健康情趣,激发阅读热情,提升内在素质,践行开明开放战略、强化担当实干本领、增强创新突破胆识,激发争先进位干劲,更好地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服务。

二、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分为必读书与选读书两种。

必读书:《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读本和《狼图腾》;

选读书:《只有一个地球》。同时,由各科室、各窗口依据提升业务素质、强化队伍建设自选业务书籍。

三、实施步骤

读书活动按以下阶段有序展开:

1、确定方案阶段(5月份上旬)

确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读本及《狼图腾》为必读书目。

召开中心专题会议部署动员,确保读书活动落实到位。

2、个人阅读阶段(5月中旬--6月份)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精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读本及《狼图腾》,力求读通、读透、读细、读深、读出成果。并兼顾本科室、本窗口自选书阅读。

3、辅导交流阶段(7月份—10月份)

中心每位同志都要撰写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中心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固定学习时间,组织辅导交流会,请2位同志解疑释惑、循序渐进地递进阅读渗透(详见《2013年度县政务中心读书辅导时间安排表》)。同时,组织有关同志参加8个参读单位间互听互研,互相观摩活动。

4、实践活动阶段(8月份)

组织中心员工深入基层,走访企业,紧贴为项目、为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钻进去”读、“跳出来”思、“联系起来”想、“实践起来”用,有机利用自身优势放大阅读效果。围绕“廉洁从政,从我做起”、“我是团队中的一员”主题参加8部门征文比赛,内容包括“我为开明开放献一策”、“我为担当实干作表率”、“我为创新突破勤探索”、“我为争先进位做贡献”等方面。中心员工积极在《日讯》、《情况》上发表征文,参加电视台的活动报道。

5、专题论坛阶段(9月份)

参加8部门读书活动开设的生态专题论坛,参加“我为生态示范县建设作表率”专题大讨论,中心形成2篇书面材料;参加“生态环保我先行”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专题栏目报道。

6、读书报告会阶段(10月份)

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听取读书组委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读本;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作《狼图腾》一书辅导报告。

7、参加读书演讲阶段(11月份)

在中心组织自学、参加征文比赛、听读书辅导、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组织中心员工参加8部门读书演讲比赛。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领导带头。中心全体员工要重视读书活动的意义,把读书活动纳入党支部、党小组学习规划,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各科室、各窗口负责同志要带头先读一步,学深一点,持之以恒,带头组织、参与相关活动。

狼图腾范文篇7

关键词:文明论;历史文艺;演化史

一文明论:当代文艺的普遍背景

1990年代末以来,一个突出的思想文化现象是文化保守主义和文明论的崛起。它既和全球范围内的保守主义大潮有所呼应,又和国内社会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文明论的兴起,直接的诱因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如银河号事件、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奥运会火炬事件,以及两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乱、中东乱局等,它们真实地显现了当今世界丛林法则的实质和现代民族国家间竞争的残酷性。道术为天下裂,西方世界挟“普世价值”以令诸侯的齐桓、晋文时代正在过去。1980年代启蒙主义者眼中的现代秩序暴露出了血腥的真面目。与此过程相伴随的,则是所谓大国崛起。虽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与社会代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这带动了文化自信的提升。而持续衰落中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敌意和战略围堵,比如围绕南海、东北亚和台湾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博弈和最近的贸易战,自然激发了国族认同或民族主义情感。就这样,世界重新来到一个“战国时代”。列国以民族国家为单位,争于气力,普世主义神话已经解体,国家利益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利益。文明论正是这个新战国时代的意识形态云霓,是国家间生存竞争关系的观念升华。在丛林时代,现代国家如不能捍卫自己的国族边界,不但会失去集体生存的资源,还将丧失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文明”,并最终输掉一切的生存根基,或生活世界的价值源泉。这带动了思想风潮的转向。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勃兴,渐有成为主导性意识形态之势,它兼容左右,吸纳1990年代以后诸种思想流派,逐渐发展为一个超级思想平台。某种意义上,保守主义并不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实质统一性,内部其实充满张力,但不管怎样,它们都表现出反现代性和对抗西方普世主义的立场,试图在辨别中西文明的前提下重新肯定“文明中国”,尽管它们对这种“文明”的性质各有不同的界定,尤其是关于传统中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及改革开放时代的关系问题,更有不同理解和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保守主义还和“中国模式论”等现实论述互相支持,从而从历史传统与现实两翼构成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另外,保守主义在新世纪的强势回归并走向文明论,和198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已完全不同,如果说1980年代的主题仍是“韦伯问题”视域中的儒教资本主义和现代化,那么,新世纪的主题则演化为反现代性的文明中国论,核心关切是如何保卫以民族性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所以,这一波的保守主义思潮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带有以政治决断为内核的文明论色彩;二是儒法结合,一文一武,互相唱和,既有对儒家政教传统的回归——其中不乏原教旨主义派别如政治儒学等,又有对法家强力的推崇,典型的如孙皓晖的“中华原生文明论”①,法家更多强调的是文明冲突和生存空间的捍卫和开拓。在我看来,文明论的思想观念已经构成当代文艺生产的重要前提。不必问我,作家们是否直接受到过“文明论”思潮的影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处身于这个催生了“文明论”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情境,处于某种弥漫性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而这正是作家们写作的不可摆脱的地平线。文明的议题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浮现,至新世纪以后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主题,尤其是在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中几乎成为主线。从文艺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文明论其实广泛地渗透进了革命历史、知青、军事、科幻等创作领域,成为一条隐含的粗壮的创作线索,各类题材互相呼应,合声共鸣,共同生成一种蔚为大观的创作潮流。由于这类作品响应了时代的核心议题,触及了公众的普遍焦虑和关切,遂成为流行和畅销的现象级文本,因而也被纷纷改编为影视剧版本,或在影视剧播出后出版同期书。它们成了被资本追逐的炙手可势的文化IP,同时引发了跟风作品的大量出现,演化为大众文艺和网络小说的热门类型。然而,对于如此明显的创作思潮,主流文艺批评却是漠视的。它们的目光永远盯住那些“纯文学”,而缺乏和现实对话能力的“纯文学”文本,事实上已经被大众阅读无情地抛弃。总的来说,相比于小众“纯文学”的狭隘封闭,普遍对社会历史缺乏敏感,那些带有大众文艺特征的创作则直面时代思潮的关切点,回应普通民众的恐惧与希望,并努力对当代难题给出想象性的解答,对时代总体性进行认知图绘,尽管可能带有各种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如果我们抛开“纯文学”的一孔之见,则会看到,自1990年代以来,相对于无人问津的主流“纯文学”创作,中国并不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因而令人耳熟能详的现象级作品,而它们大都带有文明论色彩。除了以《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政论片和专题片,在文艺创作中,当代文艺涌现出了二月河(《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唐浩明(《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和孙皓晖(《大秦帝国》)这样的重量级的历史小说家,以及《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小说)作品,还包括拥有海量拥趸的网络“穿越小说”如《回到明朝当王爷》《新宋》《窃明》等,以及知青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狼图腾》,和《战狼》《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军事文艺”及“特种兵小说”。至于《三体》这样的科幻文学,甚至还把文明冲突伸展到了宇宙时空。这条创作主线绵延至当下,持续不衰,如果留神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和新近爆款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也依稀闪现着“文明论”的影子。总之,众多深入人心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文明论”的因素,或明或暗地回应着“文明冲突”的议题。对于这么重要的创作思潮,本文显然无力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在以下的部分,我将以几个代表性的现象级作品或创作类型为例,以之为发展节点,对这条文学创作的脉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二《大秦帝国》与“中华原生文明”

对于新世纪文艺来说,《大秦帝国》的出现(全集六卷十一册,2008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齐,同年开始陆续推出电视剧),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文明论从儒家走向法家,从天下秩序走向强力生存。简略回顾一下历史文艺的演化史可以看得更清楚。新时期以来,历史文艺的重心其实在于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西方)的关系,以及在现代世界格局中认识何为中国。这种传统也为它在1990年代走向文明论提供了便利。在1980年代启蒙主义视野中,中西冲突一般转化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文艺创作钟爱讲述晚清之际的历史变局,隐含了对腐朽没落的“停滞的帝国”的批判。这种叙述方式潜在地为当时正在展开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合法性论证。而19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则将历史场景转向古代的盛世,先是悄悄地从晚清转移到康雍亁时期,继而转至汉唐帝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也有意识地征用历史叙事,纳入“主旋律”文艺的范畴。此一时期的“中央一套”“黄金剧场”重点安排多部历史大剧播出,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意图。如果说电视剧《雍正王朝》在1990年代末播出,还带有某种辩解意味的话,新世纪以来流行的盛世讲述显然和大国崛起的主流想象具有了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新世纪的重要历史小说或大剧均呈现出某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其间既有对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性和普世主义的批判,也间或流露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崛起心态,还表现出重建天下式的普世主义的冲动。多种思想话语和政治倾向混杂其间,形成了新世纪以来驳杂的思想光谱和意识形态地形图,这些都在现象级的历史小说中打下了投影,其间的文明想象极大地改写了1980年代以来的中西关系叙述模式。它们开始以中国为中心重新理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西关系以隐喻式的方式展开,被表达为新的华夷关系,比如《汉武大帝》中的汉匈关系,《贞观长歌》中的唐和突厥的关系,前者强调华夷之辨和文明冲突,后者重申怀柔远人的天下式文明秩序。重要的历史小说基本上都试图从儒家文明的立场上重新确立中国文明的历史与世界意义,这显然和当代现实构成了隐喻式对位。从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小说家无疑是二月河与唐浩明。如果说二月河的“盛世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委婉地讲述了中国从遭遇改革危机到走向崛起到包纳四夷的曲折光辉之路,那么唐浩明的“名臣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则重在讲述近代以来遭遇文明危机之后艰难的保教历程。②总体来看,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几年的历史文艺的主调仍是儒家文明,这和“文明中国”论的时代思想主潮基本一致。不过,值的注意的是,此时的很多儒家虽然也推崇王道的天下理想,但是显然已经不是重点,它的核心关切是把儒家政教作为解决国内问题或现代危机的方案,在国际上主要任务还是保教立国,因而它们更强调华夷之辨(中西之别),从而采取了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对抗姿态。强化国家利维坦是首要任务,舍此无以保教(中华文明),失去文明护佑,将丧天下,任由(西方)现代社会率兽食人。于是,就有了新法家文明论的出场,才有了《大秦帝国》横空出世。《大秦帝国》以春秋战国比喻当下的国际大争格局,以战国之间的关系比喻民族国家间的关系。③

三《狼图腾》与狼性文明

《大秦帝国》贯穿着扬法抑儒的思想主线,最有戏剧性的段落是,纵横家张仪代表法家和孟子辩论。在张仪咄咄逼人的辞锋之下,孟子尽显天真迂腐,颜面扫地,当场吐血。孙皓晖痛批儒家,不只是反六国复辟,更因其在后世阉割了中华民族的“原生精神”,在《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中,他对儒家几千年来系统地抹黑法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反驳,并把儒家看作祸根,压抑、中断了的秦所代表的纯净源头和文明基因。这和同时期的畅销小说《狼图腾》异曲同工(姜戎著,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被改编成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秦帝国”所体现的正是狼的精神,而《狼图腾》中草原文明对中原文明的批判基本上等同于大秦的强力精神对儒家文明的批判。“中华原生文明”正是保留了原始色彩的,“成熟的正统”之外的边缘文明形态,也即未经儒家或中原文明驯化或压抑的初始的狼性基因。我们可以说,《狼图腾》不过是“知青小说”版的《大秦帝国》,它强调的只是强力生存的丛林法则。和《大秦帝国》一样,它内含了一种批判主流中华文化的视角,认为儒家文化戗害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所以,《大秦帝国》赞颂儒文化占主流地位前的纯洁文明源头,将秦视为中华文族的光辉的原生文明的高峰。而《狼图腾》则把臆想中的草原文明或狼性精神看作对中原文明的解毒剂。在《狼图腾》中,牛、羊、狼与人共同维系着草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的世界,遵循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古老法则。狼成为草原生存哲学或政治哲学的象征,被蒙古民族奉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而且,草原牧民死后还将尸体放到狼出没的地方实施“天葬”,他们相信狼会将灵魂带上“腾格里”(蒙语意指“天”)。按小说的讲述,狼群的组织形式、战略战术是蒙古人军事能力的来源,成吉思汗的铁骑之所以能征服世界,就是以狼为师,学到了它的军事思想和团队精神,以及它的凶悍和残忍。草原牧民对狼充满敬畏,虽然它们也造成祸害,但是它们富于效率地猎杀着草原上超出草原承载能力的黄羊、兔子和鼠类,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和活力。在这种哲学的映射下,狼对羊的周期性的集体屠杀获得了合理化。经过草原养父(精神导师和教父)毕力格老人的教导,对狼原本抱有偏见的汉族知青陈阵,完成了生存哲学的启蒙和精神的洗礼,由抗拒到认同,成为狼性文明的信徒,甚至开始养起了狼。《狼图腾》洋溢着澎湃的原始崇拜和神秘主义气息,以边地的寻根批判了僵死的中原文明。小说中,不断展开俄罗斯小说式的静夜中的思想论辩。雪夜的火炉边,在知青们之间,毕力格老人与陈阵之间,夤夜的长谈,思接千载,悄然深入到了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领域。在狼文化的视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在残酷的世界延续,主要得益于边地狼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刺激和输血与周期性改造。在整个中华文明圈中,北方民族之于中原主体文明,恰似在草原世界中狼之于牧人的关系。“狼图腾”和“龙图腾”的对比消涨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运势。而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世界中的彻底败北,正因为丧失了这种狼的精神。与之相对照的是,当年成吉思汗以狼为师,横扫欧洲。草原中,狼与人相爱相杀,却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毕力格老人坚决反对汉人对狼赶尽杀绝。在小说中,不管是知青还是代表国家力量的包顺贵,对狼的仇视态度,既来源于现实的狼的侵扰,又由于固有的道德和文化偏见,还因为现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见,这尤以相信人定胜天的包顺贵为代表。《狼图腾》最后的结局是黯淡的。在工业文明和现性的冲击挤压下,原始神秘的狼文化逐渐式微,狼所主导的草原生态面临崩溃。卒章显志,小说既是对狼文明的一曲颂歌,也是一曲挽歌。这和《大秦帝国》的思想逻辑颇为相似:秦的短暂辉煌被“反动的”六国所灭,从此汉复辟周制,继而独尊儒术,大秦精神(狼精神)被漫长的历史所湮没。应该说,在某些方面,《狼图腾》是一部思想敏锐,富于启示的小说,但是,它对强力意志的几乎无保留的赞赏,却使它走向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狼的精神其实正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图景的生动写照,在小说看来,这就是天道,既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的自然法秩序。在这个世界生存,需要的是强力与意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说发表后,多位民族学者和专家提出批评,认为小说对草原文化进行了歪曲,蒙古草原根本不存在所谓狼图腾。当然,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所谓现实真实永远不能构成对它进行彻底否定的理由,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这部现实主义自传式的小说是依据什么构筑现实感的呢?这就颇耐人寻味了。答案很简单,它的依据来自意识形态,或社会主导性的观念。

四《亮剑》与亮剑精神

从一般的题材分类,《亮剑》(都梁著,2000年出版,电视剧2005年播出,陈健、张前执导;重拍版2011年播出,杨阳执导)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但几乎所有读者都能感觉到,这是一部“另类”的革命英雄的故事。④革命英雄被抽空了革命的理想性信念,成为暴力美学的化身,小说强调的不再是“革命”,而是生命意志与亮剑精神。《亮剑》渐次浮现在大众文化的阅读视野,成为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之际,正是中国崛起的时代,也是开始遭遇到更复杂国际局势,受到更多压力与挑战的时代,潜藏着危机的周边局势及并不明朗的前景,一再强化了大众的焦虑意识,“亮剑精神”正是这种集体情绪的一个投影。《亮剑》其实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处境中的中国应具有的斗争姿态和战略意志。小说前半部写得好看,但真正关键的内容却都在后半部分,这也是我们习惯上会忽略的,很多人甚至会认为后半部分是小说的败笔。但这却正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都梁为什么非要在精彩纷呈的战斗情节之后加上乏味沉重的和平岁月呢?在我看来,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恰恰在战后和平时期的讲述。最重要的情节是李云龙在军校学习的生活。都梁要安排一个空间,让李云龙系统表达关于和平年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未来战争的看法。这也正是李幼斌版电视剧高明的地方(都梁本人担任了编剧),它的最后时刻正是李云龙在军校毕业时的演讲。经过军事学院期间系统的战略思考,面向建国后的新的时代格局,在论文答辩会场,李云龙以亮剑精神为主题发表了令人震惊的演讲。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时代背景下,李云龙不顾政治正确,直接指出,苏联仍是未来北方的战略威胁,必须提前做出防范。演讲的主旨和结论当然不是防范苏联,而是说未来的世界仍将是持续冲突的世界,民族国家围绕地缘政治利益会展开永无休止的争夺,它基于利益,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与政治理念。李云龙演讲的点睛语句是“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显然,亮剑精神所要捍卫的正是民族与国家利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亮剑》为什么突出亮剑的意志。两军相遇勇者胜,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一搏。“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电视剧《亮剑》忠实地,甚至是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那首铿锵有力的主题歌歌唱的正是这种亮剑精神,它短促有力地收束在“中国军魂”这个点睛之词上,显然,全剧所呈现的亮剑精神和“中国军魂”是统一的。五《突出重围》后的《战狼》1990年代末至新世纪之初,一系列“主旋律”军旅小说接连推出,《突出重围》(柳建伟著,2000年出版,电视剧2000年播出。)、《波涛汹涌》(朱秀海)、《DA师》(王维等)、《惊蛰》(王玉彬,王苏红)、《沙场点兵》(邵均林、黄国荣、郑方南)等,持续成为被传媒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这些作品也几乎都有相应的电视剧版本,且大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下极高收视率。新世纪之初的军事文学(专指现实题材,不含以抗战、国共内战为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在叙事成规上明显区别于此前的军旅小说模式,齐刷刷地改换为统一而明确的故事套路。它们一般都以重大军事演习为主体内容,主题全是“如何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故事开始是王牌师演习失败,最后是知耻后勇,改变作战理念,提升技术条件,再次演习艰难获胜。这些作品基本上都由一种焦虑的情绪开始,最后则战胜了焦虑,实现了自我主体意识的升华。尽管1980年代以来的军事小说也曾流露出对军队体制变革的急切,但世纪之交的军事小说的焦虑的历史内容已完全不同于军事现代化的一般焦虑,它表达的是中国军队面对新的外部威胁之际艰难更生的强大压力。这批作品的出现,直接的诱因是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的震惊体验。号称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的伊拉克,被美国仅用了42天就摧枯拉朽地击溃。美军凭借强大制空权与信息战优势,打得伊军毫无还手之力,美国陆军从登陆开始到兵临巴格达城下,用时不到100个小时,其间还曾用三架阿帕奇军机全歼了伊军一个坦克团。美国先进的精确激光制导武器给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憾。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真实的军事代差,这就是和平日久的中国人所遗忘的残酷的生死挑战。而当时的中国军力显然远不足以应对西方强国的军事威胁。美国所发动的对伊战争让中国军界受到极大震动,引发了国家、民间普遍的忧患意识。而台海关系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时阴时晴更加重了这层忧虑。统一国家的要求与大国介入的可能性,使中国民众对中国军力有着普遍的焦虑和较高的期待,于是“高科技建军”与“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成为普遍的共识。文明的冲突必然伴随着军事斗争。如果说此一时期兴起的文明论关心的是民族国家间围绕不同的“神祇”或生活方式所进行的天上的冲突,那么,军事文学则将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不同“文明体”的诸神争吵拉到了地面上,还原为物质性的血肉相搏。这是保卫文明的基本条件。新世纪开始,中国的军事文学不再讲述普世理想与人类解放,不再提及为理想社会秩序而战,它唯一关切的是保卫国家安全。这当然是一份难得的政治清醒,但丧失了更高的理想维度也是一种遗憾。于是,中国军队必须完成转型,“突出重围”。《突出重围》充满焦虑感,它讲述了在2000年进行的一次非导演性的对抗性军事演习。在持续了54天的军事演习中,接连发生意料不到的结果(与最初设定的演习目标、结局相反):具有悠久而辉煌的作战历史、号称长胜部队的一个师,同时也是装备精良、代表目前中国军队主体力量的满编甲种师(代号“红军”),在对抗中两次败给装备了高科技技术并改革了陈旧军事观念的乙种师(代号“蓝军”,假想敌),而且一败涂地,只是在第三次较量中,在尽可能消除自身体制问题,高度重视高科技(信息战)的前提下才勉强取得胜利。显然,具有光荣历史的甲种师正是具有光辉传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代,而那个依靠高科技取胜的乙种师则是美国式的现代化军队的指代,乙种师对甲种师的前两次胜利象征了中国军队在新时代条件下所遭遇到的严峻历史挑战。《突出重围》等作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和未来,历史是一个并未直接现身的潜在背景,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历史”具有了否定性的意味:“历史”即令是光荣的传统,固步自封也会成为阻滞前进的负累(《突出重围》《沙场点兵》),在小说中,“历史”总是联系着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与隐痛(《波涛汹涌》中的穿越“死亡水道”的海难)。于是,“历史”需要被告别了。这又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此后的军事文艺明显地去政治化了。它的唯一使命就是保卫国家利益。这种中性化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后来流行的军事文艺的另一种模式“特种兵文学”当中,它们以《战狼》《红海行动》《狼牙》为代表,主要讲述特种兵训练生活以及他们执行特殊任务的故事,比如海外特种作战或解救人质等,其中有时会涉及到与异国贩毒集团、反政府武装或雇佣军的残酷战斗。神勇的主角最重要的品质是战斗能力、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作品的主要矛盾是实力的对抗和意志的较量。共同体本位的集体目标至高无上。在这类作品中,文明冲突的主题隐约浮现,向读者们提示着当代军事文艺与文明论的潜在关联。六《三体》与宇宙社会学《三体》成为爆款不是偶然的,除了因为扎实的硬科幻基础和宏大奇崛的想象力,还和它的政治哲学表达关系密切。它在政治潜意识层面击中了我们的敏感点。刘慈欣来自“纯文学”之外,未被污染,对于主流文学的美学清规戒律以及所谓的政治正确红线毫不理会,所以才得以与时代命题直接对话。他对主题的处理也特别简单粗暴,因而直接有力地抵达要害。这也是为什么搞政治哲学的学者对它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三体》只不过是把民族国家间的文明冲突扩大到了全宇宙而已,这一点很好理解,所谓宇宙社会学就是宇宙版的“文明的冲突”。宇宙就是黑暗森林,每个文明的最高的目的就是在残酷的宇宙丛林中生存下去。为了这个目标,可以牺牲一切文化价值和道德原则。相对于文明的存续,人道主义和正义法则都是次要的价值。正如《流浪地球》所叙述的,为了人类文明的存活,地球文明共同体将牺牲掉很大部分人口,地下城将采取另一种道德秩序,这没什么好遗憾的。人类文明的合格的主权者是罗辑、章北海那样的意志坚定的人,即使是章北海,他最后时刻的一念之仁,也差一点置全人类文明于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而程心那样的人道主义小良心只会毁灭地球文明。刘慈欣赞赏的是为了共同体或文明的生存而不惜一切的英雄,在黑暗森林中,“文明”的生存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目标,政治决断可以无视道德。判断主权者的道德是另一种尺度,这些英雄就是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家。刘慈欣坚持最高的功利主义原则,文明的实质性内容或正义原则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它还可能成为生存的掣肘和障碍。这正是《大秦帝国》的新法家思维,汉朝独尊儒术,外表上文化兴盛,实则损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强力和斗争意志,这导致了民族生命力的衰微,以致埋下千年祸根,最终在近代产生了致命的文明危机。《狼图腾》也有类似的意思,中原文明之所以打不过草原文明,就是因为中原太多无用的文化,太多繁琐的道德,这使它注定在生存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三体》中的宇宙,只不过是扩大版的近代社会。根据霍布斯的说法,为了终结内部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同时保卫共同体的安全,人们建立了利维坦即现代国家,但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由于缺乏最高的主权者做仲裁,仍然是一切国家对一切国家的丛林社会。所谓国际法或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关系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康德式的“永久和平”无异于梦呓。维系国际秩序的,决不是什么公义与国际法,而是利益与力量的暂时妥协,甚至是短时间没有打破的恐怖的平衡,正是这样的制约一时终止了三体人进攻的脚步。共同的外部压力让地球人暂且松散地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利维坦式共同体,但是地球文明的外部即宇宙社会仍然缺乏一个最高的主权者,宇宙复又成为更高层级的丛林社会,丛林社会的本质没有变,只不过是扩大到了宇宙的尺度上而已。我们仍不能免于死亡的恐惧,而且是人类文明本身的彻底死亡,不可计数的猛兽潜伏在黑暗中的丛林中窥伺着,一旦我们发出动静就会扑过来置我们于死地。宇宙社会学正是沿着霍布斯的逻辑进一步推演的结果。宇宙成为永恒的沙场。我们永远都处在生存决断的紧急状态之中,紧急状态事实上成为普遍状态。《三体》当然并不是全然认可了无道德的黑暗森林,刘慈欣还是试图进行关于宇宙正义的追寻。⑤但是,三体的核心表达和思想判断,仍然带有暗黑冰冷的铁血现实主义色彩。尽管刘慈欣没有放弃对宇宙的道德秩序做出某种思考,但并不能改变这种坚硬的基调。这或许正是他深刻的地方,对此我并不持完全批判的立场。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文明的存续,是当代文明论的核心诉求,最终必然演变为一切文明体对一切文明体的战争,它容不下普遍正义和大同构想,必然反对一切的政治乌托邦方案,坚持彻底的现实主义原则。对普遍正义秩序的追求已经被判定为政治上的虚幻与天真。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国际社会的自然状态。利维坦建立在彻底的暴力之上,内部是合法性的暴力和专断,外部则是赤裸裸的强力征服。在不同的利维坦组成的世界中,已经不可能建立任何形式的天下秩序,世界只是冰冷的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之地。

狼图腾范文篇8

本文作者:韩英章军杰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问题反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的背后,深刻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弱势地位。“国家文化安全所涉及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世界观与价值观、语言的纯洁性、文物保护等等,与出版关系密切。”⑤这种“引进热”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冷思考。价值观上的外来倾向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在数量上的逆差,同时也意味着西方国家强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正对我国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记者奎克莱顿•琼斯(QuakerLeidenJones)在《西方文化冲击着东方》一文中说过,“在亚洲各地,贸易、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和冷战后形成的思想、人员和相关文化的大量流入相结合。不可否认,这种结合正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在被削弱的过程中异化。”⑥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代表的文化竞争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力量竞争的焦点。与军事侵略相比,文化侵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地球村与自由贸易的旗帜掩护下,大量的海外出版物正在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我国市场,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巨大的贸易逆差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争夺,更为重要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JamesPeterLas)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所言:“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贸易既是资本积累的有效手段,又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入侵人们的精神领域。在市场经济下,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标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经济实力强大的实体制定的,毫无疑问反映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在图书版权贸易领域,发达国家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并将强势经济与文化逻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拥有成熟规范的运营经验、实力雄厚的资金技术的跨国出版集团的巨大优势。相比之下,我国出版业在原始积累和先天性建设方面滞后于现代版权贸易发展节奏,无论在规模、运营策略、技术与人才优势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多数情况下陷入被动防守、疲于应付的境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文化霸权”肆意扩张,“民主”、“人权”旗号掩饰下的自由主义思潮席卷而至,通过各种图书音像载体等文化产品的形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信仰上的外来倾向,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图书版权贸易的严重逆差已经开始应验了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全球化时代“文化基础结构的败落”⑧的预言。在此情形下,深入探索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等中华文化的出版表现形式,增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谋求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已经成为图书版权贸易需要关注和解决的迫切问题。缺乏原创力的代工加入WTO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产业长期扮演着“代工”的角色,重视图书版权的引进工作,漠视我国民族文化原创作品。作为我国出版业的主体,绝大部分的出版社在版权贸易方面,把引进图书版权作为角逐市场的重要武器,版权输出相对较少。据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在国家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作的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106800余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思想)著作仅仅千余种⑨。此外,目前几乎所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都以不同方式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图书博览会之一,直到2004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才首次开辟“输出精品推介区”,直到2006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本土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20年来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顺差。目前,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由于民族文化原创作品输出工作的薄弱和不足,以致逐渐形成了“引进版权———贸易逆差———原创不足———引进版权”的恶性循环,成为国外图书出版机构的“内容代工”。引用经济学上的概念———“微笑曲线”(SmilingCurve),可以清晰地说明这种“内容代工”所引致的问题。根据微笑曲线,在产业链条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和品牌与服务的竞争上,而我国现有的图书版权贸易处在内容制造的低端———引进国外图书版权。在全球性的竞争中,我国图书版权机构只是充当了制造商的角色,更多的经济利润让位于具有高研发能力的“处于曲线左上端”的原创图书出版公司和具有品牌和服务意识的“处于曲线右上端”的图书运营商。这种缺乏原创力的代工行为,使本民族的话语在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中陷入囹圄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模式”、“中国元素”等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出版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出版格局正面临新的调整,种种利好因素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下,应注意研究国际图书版权市场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营销特点,打造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图书版权贸易企业,追求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不断扩大国际图书版权的市场份额,大力推动图书版权走出去,实现图书版权出口大跨越的目标,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后WTO时代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路径

在后WTO时代,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实现突破和超越仍任重道远。必须发挥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优势,运用国际视角进行版权贸易相关图书的策划,借势全球图书版权贸易渠道发行图书,藉此构建强有力的图书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实现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外延加工型向集约型、质量型、内涵提升型的根本性转变。本土化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全球化并不妨碍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相反,正是全球化热潮推动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欲望和诉求。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实质性步骤。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端于西方世界,非西方世界应当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渐加快,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反映“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正为世界所青睐和重视。在西方世界眼里,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历史悠久、传统厚重的文明古国,富含“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中医、古典艺术等具有一种别样的吸引力。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宝贵财富,给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后WTO时代,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要积极发挥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优势,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在生产要素、文化需求状况、产业战略布局、政府支持等方面着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赢得广泛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强,逐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善于利用本土文化的差异性要素吸引世界人民的眼球,以周边地区、国际汉文化圈和西方主流文化市场为重点,努力让“中国元素”融入世界大舞台,大力推动图书版权“走出去”。国际化视角在推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过程中,存在“文化折扣”(CulturalDiscount)现象。产业经济学家考林•霍斯金斯(ColinHoskins)指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瑏瑡在图书版权贸易中,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意义解读的迷茫、文化认同的困惑,甚至会引发“文明的冲突”。跨文化图书版权贸易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平衡。事实证明,文化折扣是可以克服的。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将主题定位于具有普世价值的“正义和勇气,面对一切困苦都能无所畏惧”,很好地规避了文化折扣的风险。据《中华读书报》报道,《哈利•波特》的全球总销量已经突破了四亿册。自1997年该系列的首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以来,七部《哈利•波特》小说迄今已有67种语言的译本瑏瑢。不可否认,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宝贵财富,民族化、个性化是图书版权贸易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但是,在本土文化不被国外消费者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唯有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积极姿态,坚持在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过程中,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熟悉图书版权贸易规则,洞悉异域消费者文化心理,积极吸收国外先进运作经验。站在国际版权贸易发展大势的维度,以本土文化为支撑,综合参考版权贸易统计等量性资料,适度把握各国风土人情、社会制度、民众习惯等文化因子,在内容上选择东西方文化融合交集圈层,在包装、设计上选择易为其他文化圈层接受的形式,以和平、爱情等人类共有的元素为主题,最大程度地降低折扣率,不断拓展图书版权贸易的领域和范围。畅通发行渠道图书版权贸易渠道不畅是导致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主要症结。西方图书出版业高度重视渠道建设,在图书营销方面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宣传推销,其费用一般占图书发行总码洋的5%~8%,新书宣传费用占其初版销售码洋的10%~15%瑏瑣。我国优秀的图书版权由于缺乏有效的图书版权贸易渠道,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国外图书版权贸易机构在图书版权贸易方面具有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图书版权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妨借势全球渠道发行图书版权。事实上,国内已有出版社通过国际出版集团或版权公司成功推介图书版权产品。例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将其出版的《狼图腾》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转让给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Group),由企鹅出版集团负责该书全球英文版权的销售。借用企鹅出版集团的全球渠道,《狼图腾》英文版引起欧美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于2008年3月开始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虽然目前英文版《狼图腾》在海外,特别是英国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但是《狼图腾》英文版自出版一年半以来,创造了所有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中译本小说的最高销量记录瑏瑤。后WTO时代,我国图书版权要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必须高度重视全球渠道建设和完善,注重自身版权平台和版权人才建设。国外成熟的版权贸易体系与版权机构的直接参与有莫大的关联。版权机构“点”的构建,丰富了版权贸易渠道的“延伸线”和“拓展面”,保证了贸易中间运作环节和对外交流层面上的高效有序运转。同时,加强与国际著名图书出版、经纪、营销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引进和输送工程,以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断引进国外营销理念、先进经验、运作方式、创新机制等,并有效地运用到贸易实践中去。此外,在借势全球渠道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图书版权贸易渠道建设,健全国际书展、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境外办社等不同层级的图书版权贸易渠道,推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

狼图腾范文篇9

作为一名企业文化管理者,从企业文化建设迈向企业文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忘掉“文化”做管理。

这一步意味着角色的转变,从文字、文体、文娱等文化建设者转变为一名真正的企业管理者。还也意味着,你将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因此可以期待你的工作将更有价值。

一天,老总找到你:“我刚看了《狼图腾》,觉得我们企业需要狼文化,你们企业文化部去做这件事。”

你会怎么做?

先出通告,要求大家读书,安排写心得,组织大会小会动员会,请领导发言,请老师来讲课,对啦,要提醒大家凡不参加者扣奖金。

接着把电梯、大厅、办公室的墙上过年的标语都撤了,全部换成关于狼文化的标语。内刊的主要内容都换成与狼文化有关的专题。

如果经费允许,安排一两次户外活动,体验一下狼文化。或者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狼文化”的优秀企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开总结会,写总结,结论就是“通过树立狼文化,公司一定会赢得美好伟大的明天”。

说不定编成一本书,参加中国某企业文化协会的评选,搞个“XX优秀奖”,那么我们的企业文化工作就做的很好了。

当你向老板汇报的时候,你觉得很自己很称职么?

这样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呢?

也许,除了劳民伤财,就没有别的动静了。

现在,换种身份,请站在管理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吧:

1、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意味着什么?

2、老总希望通过狼文化的建立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改变什么?还是仅仅就是一时的冲动?

3、我们的企业管理的实际状态是否需要狼文化的因素?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否我们已经做的不错了;另一方面是企业并不需要狼文化的因素。

4、如果要在企业内倡导狼文化,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5、需要哪些部门、人员的配合?动用哪些资源?预期回报是什么?

然后,去计划并逐步开展你的工作

因此,从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企业文化管理领域,转变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文化做管理”,建立基于管理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岗位职责,评估企业文化部门的管理价值,摆脱过去那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认知,真正为企业管理做有效的工作。

狼图腾范文篇10

一、初中构建学习管理小组的措施

在对小组成员进行分配的时候本着就近分组的原则,把前后两桌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这样分配的优点是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实验都有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四人的合作小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地满足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初目的,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学习小组起特色化的名字,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叫做“油菜花讨论小组”“扁豆小组”,通过起名字来促进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和凝聚力的发展。老师要给各个小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帮助各个小组整理他们的思路和想法,按照情况开展记录。

二、小组学习取得的成效

小组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合作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生物链这个环节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在电影《狼图腾》中,人类和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为什么人在拿黄羊的时候要给狼保留一部分,狼危害黄羊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不去打狼?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有效地对知识点深化和碰撞,学生在有困惑的地方就会马上翻阅书籍和查找资料,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困惑请教其他小组成员,大家就问题的提出不断地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多样化思维推进中有效提升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