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4:13:46

蓝耳病范文篇1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坚持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方针,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和趋势,建立**动物重点疫情防治指挥部。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财政局、公安局、计划局、农业局、卫生局、物价局、工商局、商业局、交通局、宣传部、广播局、林业局、技术监督局、交警大队、畜牧水产局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县长尹为民兼任,办公室设在畜牧水产局,联系电话:。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乡镇动物重点疫情防治指挥部,指挥长由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按照县动物重点疫情防治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及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为确保疫情及早发现,反应迅速,处置及时。指挥部成立畜牧防疫、卫生防疫两支应急小分队。畜牧防疫应急小分队由30人组成,由畜牧水产局局长申国兴任队长,负责疫点、疫区的封锁、消毒及染疫的病死猪及其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卫生防疫应急小分队由卫生局副局长李俊华、防疫站站长张风海任队长,负责疫点、疫区内群众的卫生和健康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应急小分队,由主管负责同志任队长,成员由畜牧兽医站、动物防检分站、乡镇医院等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配合县动物重点疫情防治指挥部应急小分队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小分队的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坚守岗位,电话、电传、手机24小时畅通。

二、做好资金物资准备。为预防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的发生,需应急资金用于储备一定量的必需物资。为保证一旦发生疫情,迅速调集、快速处置,县政府应先期拨付部分资金到畜牧主管部门,用于购置必须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密封塑料袋等物资。

三、分层次启动预案。根据国际、国内、邻省、本省、本县疫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国际、国内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时,高度重视、高度戒备,制定应急预案。

2、邻省、本省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情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临时消毒检查站,堵截外疫入境。

蓝耳病范文篇2

论文摘要总结猪蓝耳病的临床诊状,并分别介绍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防控措施、疫点周围3km内的养猪场(户)的防疫措施以及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诊断及预防十分必要。

1临床症状

猪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易感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突然厌食、昏睡、并出现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但通常不显高热稽留。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皮下出现蓝紫色血斑。逐渐蔓延致全身变色,有的母猪出现神经麻痹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乳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即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厌食,发热,体温达40℃以上,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生长缓慢,后期皮肤青紫发绀。

育肥猪双眼肿胀、结膜发炎,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感染后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但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暂时性精液减少、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2病理变化

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有出血水肿,心内膜充血。肾包膜易剥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仔猪、育成猪常见眼睑水肿。仔猪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水肿。

3防控措施

(1)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四不一无”制度,即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进行圈舍以及场地的消毒,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蓝耳病范文篇3

【关键词】蓝耳病菌群平衡

在养猪生产上,生产过程中诸多的操作程序、卫生及消毒问题,出现多种细菌及病毒在猪体内量的增加很难避免,当细菌及病毒在猪体内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疾病的暴发。

1猪蓝耳病的概念

猪“蓝耳病”在猪病理学上被称作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首要危害是引起繁殖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及弱胎,流产时间一般在妊娠中后期,也就是30孕龄以后,在引起流产的同时常伴着发热现象,发热严重或没有得到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到后期会出耳朵发紫现象,治疗起来难度就会增大。

2猪蓝耳病的发病原理

健康的猪体内,一般都维持着一种正常的“菌群平衡”,所谓的“菌群平衡”是指多种寄生微生物在体内相互制约,使得微生物在体内的数量受到控制,达到一种量的平衡,不至于对猪的正常生长造成危害。而对于某种疾病的感染来说,其实就是因为猪体内菌群量的改变,破坏了猪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造成某种病菌量的增加,然后在猪身上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当“蓝耳病”在猪身上明显表现出来时,其实就是猪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受到破坏。

3引起猪体内的“菌群不平衡”的因素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造成这种“菌群平衡”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如外界环境的改变、饲养管理漏洞、其它疫苗的使用、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滥用抗生素等。

⑴环境的改变包括天气变化、转群应激、卫生条件差等,都会对猪的正常“菌群平衡”造成影响。

⑵饲养管理漏洞包括饮水量不足、饲料营养的改变、饲喂量的改变等,这些程序的改变也都可能对猪群的生长造成应激,导致短期内的健康水平下降,引发疾病感染。

⑶当在生产中的某个阶段使用猪瘟疫苗(或是其它疫苗)时,因猪的自身免疫反应,猪首先要调动全身的组织对注射到体内的猪瘟疫苗毒株(或是其它疫苗毒株)产生对抗,这时体内其它的正常生理机能就会相对减弱,给“蓝耳病”病菌造成抑制的空隙,引起“蓝耳病”病菌的大量滋生。

“蓝耳病”的治疗难度会那么大,高烧会一直反复,引起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猪发病时健康正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病情的潜伏期会大大的缩短,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进入病情的中后期。

4猪健康水平下降

滥用抗生素是目前造成猪体内正常“菌群平衡”的最大因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因自身对疾病或抗生素使用知识的缺乏,或是受到某些不负责任的技术员的误导,基本上是在盲目的使用,在使用这类抗生素在抑制某种突出的病菌的同时,因药物的广谱性,也造成对其它菌群的量的抑制,破坏了猪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蓝耳病”病菌可能就是这场对抗中的漏网之鱼。所以,我们在做诊断治疗时必须对猪发病前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然后针对性的用药,尽可能避免发生误诊。

5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

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⑴科学免疫。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

⑵严格检疫。要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购进后一定要隔离饲养14天以上,无异常情况再混群饲养。

⑶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冬天既要注意猪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风。在高热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散养的猪要实行圈养。

⑷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复合醛类等消毒剂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农村散养户的猪栏圈舍可使用新鲜的生石灰进行消毒。

⑸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抗菌类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⑹发现病猪要报告。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在当地兽医人员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

蓝耳病范文篇4

去年下半年,我省部分市县发生了以高热、皮肤发红和出现呼吸道症状等特征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该病由东向西,呈蔓延之势,目前已波及到我区。为了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工作,促进我区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高致病免疫抑制性疫病,是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呈区域性流行,发病急、传播快,对母猪和仔猪危害较大,仔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今年1—5月全国已有22个省194个县区先后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其中我省西安、渭南、安康等5地市8个县区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我区目前已经发现疑似疫情。当前已进入高温、高湿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发季节,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镇、乡、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疫情带来的危害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及对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促进养殖户增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保证我区生猪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二、明确重点,认真落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各项措施

当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要严格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从防控疫情暴发流行出发,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密切配合,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夯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消除疫情隐患。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防控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完善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程序,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应急预备队人员的组织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反应,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强化疫情监测,严格疫情报告。畜牧兽医部门要继续坚持动物防疫监督员兼疫情观察员派驻制度不动摇,向种猪场、繁育场、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专业村等重点区域派驻动物防疫监督员,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各镇乡办事处要于每日15:00前将疫情报告区农业局。一旦发现可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要在2小时内报告至区畜牧兽医中心和区农业局,并按程序及时采集病料送市、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区农业局对各种渠道举报的疫情,要及时认真进行核查,确保不漏掉一起可疑疫情。同时,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在7月15日前对辖区内的生猪存栏和疫情情况进行一次大面积的普查,掌握疫情动态,并将结果报区农业局。

(三)做好免疫工作,建立免疫屏障。区农业局要在当前疫苗紧张的情况下迅速制订出疫苗使用计划,想方设法组织调运疫苗,优先保证种猪场、规模养殖场和商品仔猪生产场(户)等对疫苗的需求。各镇、乡、办事处要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猪蓝耳病免疫的组织实施工作,要把种猪场、繁育场和规模养殖场商品仔猪的免疫作为工作重点,尽快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同时,要认真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加强对免疫环节的监督管理,对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免疫效果。

(四)加强检疫监督,消除疫情隐患。区畜牧中心、兽医卫生监督所要加大疫情封堵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和交接班制度,严格验证查物,切实加强以生猪为主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督检查,规范执法,严把入口关。对出栏或调运的生猪,要强化免疫标识管理,必须派人到场、到户实施检疫,不得漏检。对病死猪和染疫猪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不准转运、不准出售、不准食用、不准宰杀,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果断处理疫情。区畜牧中心要认真对生猪饲养、运输、交易、屠宰、仓储、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查打击。各生猪定点屠宰场,要加强进场生猪的活体检查和产品的质量检验,积极配合驻场动物检疫员检验检疫,严禁收购屠宰染疫生猪和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五)加强防疫管理,落实防疫措施。各镇、乡、办事处要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认真指导养殖场户做好防疫管理,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健全养殖档案,落实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认真记录动物免疫、用药、消毒、诊疗等情况,努力提高防治水平。要教育引导养殖场户转变生猪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养殖,推广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进行程序化免疫、保健和消毒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散养户的高温季节消毒灭源工作,要教育养殖户不要随便进出其他养殖厂,避免接触病死猪,更不要购买外地仔猪,防止造成疫情传播。

(六)严格疫情处置,严防疫情蔓延。要进一步完善区、镇(乡)两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和应急程序,做好应急物资准备,一旦发生疫情,要根据疫情和流行情况,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迅速按照程序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早做应对,周密安排,严密防范,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各镇、乡、办事处行政主要领导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履行防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逐级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组织领导体系,将防控任务逐级分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员,切实做到人员到位、免疫到位、督查到位、责任到位,确保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不致灾。

蓝耳病范文篇5

关键词:猪瘟;猪蓝耳病;混合感染;诊断;防控

病害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旦出现势必会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猪病单一典型病例逐渐减少,混合感染或者是多重感染却随之增加。猪瘟、猪蓝耳病是常见猪病类型且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由此导致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及早诊断、积极防控是降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带来危害的重要手段。故本文从当地实际出发,对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方法、防控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生猪养殖业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帮助,最大限度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1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虽然近些年我国诸多猪场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养殖管理,但由于猪自身生长习性及其特殊养殖条件所限,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猪瘟病毒以及猪蓝耳病毒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生猪养殖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就需要扩大养殖规模,在生猪接触过程中容易因咳嗽或者是打喷嚏而导致以上2种病毒交叉感染,仅有呼吸道侵入体内后发病。一旦发生混合感染,在短时间内即可大面积的扩散和蔓延,当前混合感染发病率约为60%,死亡率则高达80%[1]。一般情况下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生猪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1℃,如果是母猪则表现出明显的厌食情形,症状持续时间为7~14d。部分生猪表现为耳朵发红并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病情的加重而转为淡蓝色。仔猪的潜伏期多在4~7d,具有起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伴有明显的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厌食等症状表现,有超过1/3的猪群死于起病72h内。经解剖病死猪进行医学观察和判断发现,一般情况下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侵犯的主要器官为肺部,肺间质增大为其病理改变,切开气管可见内部存在大量的泡沫状液体,全身的淋巴结明显肿大,肾脏形态结构异常,以凹凸不平为主,在肾脏表面广泛分布有出血点。

2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关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包括症状体征、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对混合感染的生猪症状体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但除了猪瘟以及猪蓝耳病外,尚有其他猪病会导致生猪出现高热、厌食、呼吸急促等症状,误诊风险高,故单纯依靠症状体征不足以确诊。血清学抗体检测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对生猪体内相应病毒抗体进行测定的一种检测手段。感染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后激活了生猪体内免疫系统,在病毒刺激下源源不断地形成相应抗体。在收集生猪血液样本之后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后收集血清并进行稀释处理,将稀释之后的血清样本分别滴在检测板上进行ELISA检测,利用酶标仪对各个检测孔中的光密度(OpticalDensity,OD)值测定即可[2]。如果检测2种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表明感染相应病毒且为混合感染,某一个结果呈阳性则为单一病毒感染,均为阴性则表明未发生感染。病毒核酸检测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在采集生猪血样后进行扩增处理,利用猪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试剂盒、猪蓝耳病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即可[3]。相较于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但检测费用相对较为昂贵,故各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3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防控措施

由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往往具有高致命性,一旦扩散蔓延势必会对养殖户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予以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①及时隔离。生猪间相互接触是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感染、扩散的重要途径,故在发现病猪或者是疑似病猪后迅速采取隔离处理有助于避免病毒在不同生猪之间的传播[4]。隔离疑似病猪或病猪的房间需要远离猪舍,并且做好消毒工作,利用具有杀菌功效的消毒液仔细清洁隔离间的每个角落,利用空气消毒灯对空气进行消毒,最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的致病菌浓度。对于隔离期间死亡的生猪,除了对隔离间进行彻底消毒外还需要无公害处理病死猪。②接种疫苗预防。紧急接种猪瘟活疫苗、猪蓝耳病疫苗是预防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重要的防控措施,在猪群中一旦发现疑似或者是确诊病猪后迅速对尚未发病的生猪100%接种相应疫苗,以增强每头猪的免疫抵抗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蔓延和再次出现。如果为健康母猪,则在猪蓝耳病疫苗接种前需要先接种猪瘟脾淋苗,7d后再接种猪蓝耳病灭活苗。③强化管理。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容易在脏乱差的猪舍环境中扩散传播,所以强化猪舍环境管理对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提升养殖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规范养殖相关制度,科学饲养,专业消杀,即每天定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管理,包括地面消毒、空气消毒、粪水的无公害处理等,每次喂养完毕后彻底清洗喂养用具[5]。生猪饮用水的消毒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需要定期采集水样本进行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基地/中心可以专门划出特定区域作为生猪的活动区域,通过适度运动以增强其体质。④对症用药。对症治疗是治疗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重要举措,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在发现病猪后需要第一时间将黄芪多糖、支原净、阿莫西林等药物搅拌于饲料中饲喂,连续7d。同时对病猪进行肌注黄芪多糖、抗生素等药物5d左右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4结语

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已经成为困扰生猪养殖业的常见病害之一,近些年来更是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及早预防、对症治疗成为降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危害性的重中之重。血清学抗体检测以及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混合感染的发生,而及时隔离、接种疫苗预防、强化管理、对症用药则是防控的重要举措,对于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新霞,陈双庆.2016-2019年贵州重要猪源病毒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9):177-180.

[2]宋宏立,崔欢,张诚.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血清抗体检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9,11(12):84-87+171.

[3]周怡,杨美,王柏林,等.猪瘟、猪蓝耳病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9,4(5):81-84.

[4]金磊,朱肖亭,李玉龙,等.一例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J].猪业科学,2020,37(8):80-82.

蓝耳病范文篇6

论文摘要总结猪蓝耳病的临床诊状,并分别介绍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防控措施、疫点周围3km内的养猪场(户)的防疫措施以及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诊断及预防十分必要。

1临床症状

猪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易感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突然厌食、昏睡、并出现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但通常不显高热稽留。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皮下出现蓝紫色血斑。逐渐蔓延致全身变色,有的母猪出现神经麻痹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乳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即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厌食,发热,体温达40℃以上,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生长缓慢,后期皮肤青紫发绀。

育肥猪双眼肿胀、结膜发炎,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感染后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但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暂时性精液减少、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2病理变化

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有出血水肿,心内膜充血。肾包膜易剥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仔猪、育成猪常见眼睑水肿。仔猪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水肿。

3防控措施

(1)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四不一无”制度,即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进行圈舍以及场地的消毒,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蓝耳病范文篇7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江西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现有生产母猪500头。2010年11月初该猪场商品猪(约50kg)陆续出现高热稽留现象,体温41~42℃,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部分猪先出现拉稀后转为便秘。随后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咳嗽,眼分泌物增多,部分病猪卧地不起,鼻端、耳后、腹下、臀部及四肢内侧出现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鼻腔有粘性液体流出。发病后用头孢、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拌料,拉稀的猪只肌肉注射黄连素,均未见好转,发病猪不断增多,陆续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0%。

2剖检症状

剖检濒死猪,气管、支气管有大量泡沫样粘性分泌物;肺脏水肿、瘀血,明显的间质增宽,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充血并肿大;心肌瘫软,心冠脂肪消耗殆尽;肝脏肿大,表面有白色虫斑;脾脏肿大且边缘有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有白色坏死灶,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胃表面浆膜出血,胃基底黏膜出血、脱落。

3实验室诊断

3.1PCR检测

取病猪肺脏组织,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离心后取200μL上清,加Trzol、氯仿破碎细胞抽提RNA,再以预冷的异戊醇沉淀RNA,加适量70%乙醇洗涤后用DEPC水溶解RNA。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蓝耳病病毒,检测结果为蓝耳病阳性。

3.2显微镜检测

无菌条件下取病猪肺门淋巴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紫红色、半月形或香蕉形弓形体滋养体。

3.3ELISA检测

采集病猪血液,12000r/min离心5min,取适量上层血清加入到预先包被弓形体抗原的酶标板上。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测定弓形体抗体水平。再取适量血清加入到包被蓝耳病抗原的酶标板上,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测定血清中蓝耳病抗体水平。测定结果为弓形体与蓝耳病抗体阳性。

3.4细菌检测

无菌条件下取病猪的肺脏、肝脏、脾脏组织,分别接种于LB琼脂培养基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未见任何细菌生长。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确定该病为弓形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4防治措施

(1)立即隔离病猪,对病死猪做深埋或焚烧。对圈舍内外及器具用百毒杀和来苏尔彻底消毒。

(2)病猪肌注磺胺-6-甲氧嘧啶,50~60mg/kg,

2次/d,连用5d。

(3)全群用5%爱乐新(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1500g/t饲料+肾安磺(复方磺胺氯哒嗪钠)500g/t饲料+多维+葡萄糖拌料,连用7d,停药2d,全群用5%爱乐新1500g/t饲料+10%氟苯尼考600g/t饲料+多维+葡萄糖拌料,连用7d。

(4)猪群稳定以后,采血做蓝耳病抗体检测,根据抗体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

5小结与体会

5.1限制养猫,消灭老鼠

猪弓形体病是由猫科动物传播感染发病。生猪采食被猫科动物污染的饲料后发病。因此,猪场应尽量限制饲养猫狗等宠物,消灭老鼠和野猫。

5.2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搞好圈舍内外环境卫生,及时处理废弃物,定期对场内外进行全面的消毒,经常通风换气。病猪要及时隔离处理,病死猪要进行害化处理。

5.3定期进行血液检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对检出的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生猪,要隔离饲养和治疗。对未发病的生猪选用磺胺类和驱虫类药物,适时投药,进行预防保健。

5.4坚持自繁自养,实行严格的防疫制度

蓝耳病范文篇8

目前,正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高发季节,我县周边个别县市已出现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今年4月我县部分乡镇也发生了疑似重大动物疫情,因此,当前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近日,市、县政府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召开了全市、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紧急会议。为贯彻落实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我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强化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高风险地区及养猪集中地区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向,严格执行疫情上报制度和疫情核查制度,一旦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必须迅速组织核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第一时间按程序上报,第一时间作出反映,第一时间切断传染源,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严禁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各村(居)委会、养殖场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上报工作,各地发现疫情并核查准确后,统一上报至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联系电话:)。

二、强化检疫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大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以及市场检疫力度。加强交通要道的执法检查,从严查处经营病死动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严禁病死动物流入市场。

三、强化防疫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村级防疫网络,认真落实村级防疫员和信息员,充分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奠定基础。

蓝耳病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农业部和省、市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精神,紧紧围绕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狂犬病等防控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动物防疫24字方针,狠抓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管等工作环节,科学防治,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确保畜产品供应、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成绩。

二、总体目标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实施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规模场常年维持在100%以上,散养户维持在95%以上,狂犬病免疫密度在8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在免疫的同时,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对猪、牛、羊加挂免疫标识,并上传免疫信息,养殖环节耳标佩戴率要求在95%以上,进入流通环节的生猪耳标佩戴率要求达到100%,防疫信息上传率达95%以上。

三、工作要求

1、落实防疫职责,确保保障到位。各地要充分认清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地方各级政府对防疫工作总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的防疫工作责任制,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动物防疫队伍,落实具体免疫操作人员,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完善强制免疫“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强制免疫所需的疫苗、器材、监测、“购买服务”等的物资经费和工作经费,保证免疫密度。各有关部门要依法配合做好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工作。

2、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完成任务。各地要按照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和任务指标,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按照区指挥部要求及时组织春、秋季集中免疫和落实夏、冬防疫攻坚战行动。同时,制定每月的“免疫周”和“免疫日”,及时对散养畜禽进行集中补免,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档”。要继续加强对犬类狂犬病的免疫力度,组织人员,落实资金和措施。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各地要切实做好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要求操作规范,疫苗使用正确,免疫剂量合理,应激处置规范。免疫时要按规定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挂好免疫标识,防止人为传播疫情。对养殖户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要有详细记录,特别要做好免疫用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记录,免疫家畜“二维码”标识佩戴,并开展免疫信息采集和上传,做到信息、记录与标识相符。

4、加强疫苗监管,确保免疫到位。各地要切实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政策性疫苗的管理、运输、保存和发放工作,保证疫苗质量。要进一步完善疫苗领用台帐和定期盘点制度,确保疫苗管理和档案记录规范。严禁养殖场户从其他渠道私自调用或转让政策性疫苗。

5、加强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区防指办将对所有镇、街道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对区级疫情监测点(由区畜牧兽医局确定)常年开展跟踪监测。在春、秋季集中免疫结束后,将开展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集中监测和评估,要求各地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对免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要严格按照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的要求,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实施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坚决杜绝饲养场(户)只领苗不免疫现象。

6、加强免疫监管,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进一步健全重点动物防疫场所监管责任人制度,督促做好各项免疫措施和防控制度落实。要督促养殖场做好免疫程序备案,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区防指办将在每季度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评估,掌握免疫工作进度,对免疫进展缓慢,特别是免疫密度排名靠后的镇、街道和免疫空白饲养场,下达整改通知,督促限期整改,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三、免疫方案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鸡、水禽(鸭、鹅)和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禽只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规模养殖场应免家禽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家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家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家禽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家禽实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免疫程序如下:

(1)肉禽免疫。7—10日龄时进行首免,饲养期超过60日龄的肉禽必须在首免后2—3周加强免疫一次。

(2)种鸡、蛋鸡免疫。7—14日龄时进行首免,首免后3—4周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开产前必须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3)种鸭、种鹅、蛋鸭、蛋鹅免疫。14—21日龄时进行首免,首免后3—4周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开产前必须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4)鸽子、鹌鹑等其他禽类免疫。根据饲养用途,参考鸡的免疫程序,剂量根据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5)调运家禽免疫。对调出县境的种用或非屠宰用家禽,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2个月的,或调出省境的屠宰用家禽,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前2周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未按要求进行强化免疫的(未到首免日龄的雏鸡除外),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

(6)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家禽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禽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鸡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株),产蛋鸡可采用以下程序和疫苗:首免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株)免疫,二免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和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4株)同时免疫,产蛋前再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和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4株)同时免疫,水禽仍使用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5株),禁止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替代单苗免疫。

鸽子、鹌鹑等其他禽类参考鸡的免疫。

(二)口蹄疫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牛、羊、鹿进行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还需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应免家畜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家畜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口蹄疫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场家畜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月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

仔猪、羔羊在28—35日龄时进行首免,犊牛一般在90日龄时进行首免,免疫剂量分别是成年猪、羊、牛的一半,所有家畜在首免后4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奶牛免疫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强化营养供应,及时、正确应对应激反应。

对调出县境的种用或非屠宰用家畜,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2个月的,调出省境的屠宰用家畜,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前3周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未按要求进行强化免疫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猪使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或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双抗原),牛、羊、鹿使用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奶牛还需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镇、街道散养场、户所有猪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强制免疫,区级规模猪场要逐步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场生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生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饲养生猪实施程序免疫。

商品仔猪断奶后进行首免,如使用灭活苗首免的,必须在首免后4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使用活疫苗的,可在4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种猪在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种母猪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则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健康生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生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使用普通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养殖场(户)可自行选择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首次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场(户)要求一年内有使用过普通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基础。

(四)猪瘟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猪实施猪瘟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应免生猪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生猪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生猪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猪瘟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生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生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饲养生猪实施程序免疫。

仔猪在25日龄左右进行首免,也可根据乳猪的母源抗体检测结果适当调整首免日龄,首免后4—6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母猪在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免疫2—3次,也可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政府招标专用猪瘟活疫苗进行免疫。

(五)狂犬病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犬实施狂犬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维持在85%以上,防止狂犬病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对新生幼犬3月龄时进行首免,12月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以后每年春季用疫苗加强免疫1次,秋季补免。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犬猫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犬猫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政府招标犬用狂犬病活疫苗进行免疫。

蓝耳病范文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监结合”的原则,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重点,兼顾做好布病、狂犬病、炭疽、猪流感等其他主要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疫情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能力。狠抓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确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曹妃甸论坛期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工作目标

㈠疫情控制目标。加大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力争无疫情,确保有疫不扩散。

㈡免疫密度目标。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所有家禽实行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疫家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存栏家禽的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口蹄疫,对所有生猪进行O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牛、羊等进行O型-亚洲I型口蹄疫强制免疫,所有奶牛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存栏家畜的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所有生猪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重点加强母猪配种前和仔猪断奶前的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瘟、鸡新城疫,对所有猪、鸡分别实施猪瘟、鸡新城疫的全面免疫,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布病、狂犬病等其他主要动物疫病,对漏免、新进、新生和群体免疫合格率达不到要求的家畜及时实施布病补免工作;对所有犬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对近3年之内曾发生过炭疽疫情的镇易感牲畜进行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㈢疫病监测目标。按照《2009年*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和《2009年*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要求执行,并按时完成任务。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的抗体监测。加大布病、结核病监测力度,对检出阳性或疑似阳性的,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程序处理。

㈣免疫标识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目标。免疫证持有率、防疫档案建档率达100%,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100%,档案填写规范、齐全。

㈤兽用生物制品GSP软件管理目标。9月底,全县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全面实施微机化管理,兽用生物制品GSP软件全面正常运行。

㈥检疫监督工作目标。规模饲养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散养动物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l00%。

三、实施阶段及任务

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从9月1日开始,9月30日结束,全县统一按照准备、集中免疫、疫情监测、督导检查等四个阶段实施。

㈠准备阶段及任务(9月1日至9月5日)

1、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秋防工作,层层签订秋防责任状;各镇结合实际确定各自的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坚持“政府保免疫密度、畜牧兽医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层层抓好落实。并严格实施目标考核制度。

2、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基层化验室人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

3、摸清免疫基数,组建免疫小分队,包村包片,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4、落实财政资金,调集疫苗、注射器械、防护用品等,做好物资准备。

5、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宣传、层层发动、周密组织,使广大群众对防疫工作充分理解和支持,确保免疫工作顺利实施。

㈡集中免疫阶段及任务(9月6日至9月20日)

认真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要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免疫方案开展程序化免疫,对散养畜禽组织集中免疫。对确实不能免疫的畜禽,做好及时补免工作。

1、突出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和鸡新城疫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全面强制实施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漏一场一村一户、不漏一畜一禽。规模饲养场要在科学防控与依法监管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严格按“一禽两针”、“一猪三针一服”、“一牛羊一针”进行全面强制免疫,即种禽、蛋禽、肉禽、水禽等家禽全部强制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两病种疫苗接种;生猪同步接种口蹄疫疫苗和猪瘟疫苗,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间隔7天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牛、羊分别接种口蹄疫疫苗。

2、统筹兼顾,做好布病、狂犬病、炭疽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近年来,布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及时对新生、新进、漏免的牛羊补免布病疫苗;狂犬病的免疫要重点抓好人口密集区、发生过狂犬病疫情的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犬类的全面强制免疫,各级畜牧兽医、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做好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对近3年内曾发生过炭疽疫情的镇易感畜进行全面炭疽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3、购储有序,做好兽用生物制品的逐级供应。所需的所有疫苗均实行逐级供应,禁止私自采购,因使用非法疫苗造成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法律或行政责任。继续实行“苗标证配套供应、一体化管理”制度。为确保秋防工作顺利开展,防止发生因经费问题导致疫苗供应脱节和浪费问题,县疫控中心严格按照“计划订购、适量储备、付款取苗、保障需要”的原则做好疫苗供应工作。要切实落实本级财政应负担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资金,保证防疫工作需要。

4、数据及时更新,完善动物防疫档案。接种疫苗的同时加施免疫耳标,签发免疫证明、填写免疫记录卡,健全畜禽免疫防疫档案,同时将免疫数据及时输入微机管理。县指挥部办公室要安排专人了解和督导各地的秋防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

㈢疫情监测阶段及任务(9月21日至9月25日)

1、免疫质量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篮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后,按规定及时进行免疫抗体抽样监测,准确掌握免疫质量。对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畜禽及时重免。对规模饲养场免疫抗体合格的发放免疫效果监测通知单。对散养动物凭监测结果考核免疫质量。

2、动物疫情监测。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充分利用县级兽医实验室和监测基点作用,全面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监测,准确及时的把握疫情动态,提出预警预报。

3、猪流感疫病监测。加大猪流感疫病监测,及时准确的掌握猪流感发病规律及现状。

4、种畜、乳畜布病、结核病半年一次普检。检测阳性牲畜按有关规定处理。合格的奶牛发放奶牛“健康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收购无奶牛“健康证”的鲜奶。

5、做好疫情报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监测、动物防疫人员信息反馈和个人或单位疫情报告等,掌握疫情信息,发现有重大动物疫情的,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要求的时限、程序和内容报告,同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6、做好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在做好疫病监测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生物安全。

㈣督导检查阶段及任务(9月26日至9月30日)

在全县开展自查的基础上,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员单位继续实行定点联系、定期督导检查制度,秋防期间每个专项行动阶段都要下基层进行一次专题督导,协调有关部门搞好联防联控,结合我县实际做好督导检查工作。一要开展一线督查。明确责任分工,坚持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强化调度指导。适时召开调度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协调指导,改进工作方法。三要定期通报情况。秋防期间,县指挥部办公室要每周编发1期简报,对免疫进度、疫苗与牲畜耳标使用数量等情况进行通报,宣传典型经验,激励后进单位。四要严格检查验收。秋防工作结束后,各动物防疫站要组织好自查。9月下旬,县指挥部将对秋防工作组织检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通报全县。验收结果将作为各镇动物防疫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保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控职责。实施秋季动物强制免疫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维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各镇及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共同打好秋季动物防疫这场硬仗。各镇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本辖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镇以村为单位设立“动物防疫办公室和村级防疫责任人”,负责本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各级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落实疫苗补助、疫苗储运费、散养动物注射费、监测费和免疫反应死亡补助费、协防员工资等动物防疫经费,确保疫苗采购、疫情监测、应急储备、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费需要,保证秋防工作顺利进行。

㈡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地要采取划区分片、责任到人和责任人姓名在所辖区片公示等措施,实现防疫责任区无缝隙覆盖。一是对畜牧养殖小区和大型动物饲养场,派驻动物防疫监督员,实行驻场(区)监督。对动物防疫活动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动物入场前的报检和隔离检疫、防疫档案的建立、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的落实、免疫监测、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使用、产地检疫等工作。二是对中小型动物养殖场和散养户,实行防(检)疫员分片责任制管理。真正做到场场户户有人管,头头动物有人防(检),对责任区的动物真正实行程序化免疫和入场临栏实施产地检疫;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出现问题将追究分包人员的责任。确保动物免疫率、免疫证发放率、免疫耳标佩带率、防疫档案建档率达到100%,确保全县无大疫。

㈢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编印“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秋季防疫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继续推行免疫情况上墙公示制度,公布辖区责任人、畜主姓名和免疫畜禽数量,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要做好参加免疫接种人员的技术培训,突出畜间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和人员防护的培训,要求参加免疫接种人员严格按照《动物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接种,确保免疫质量。

㈣加强监测,确保免疫质量。一是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县级监测病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布病等,所有规模养殖场均为抗体监测对象,经监测抗体效价不达标的,要及时实施补免。对规模养殖的畜禽要凭抗体监测结果出具免疫证明、加施免疫耳标;对散养畜禽凭抗体抽测结果考核免疫质量。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各镇秋防情况实施重点抽检。二是做好疫情监测。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做好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特别是对养殖密集区适当提高监测比例。定期会商疫情动态,及时向县政府提出重大动物疫情分析预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