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5:32:56

扣除范文篇1

凡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超过货款期限的利息和加罚的利息均不允许扣除。

在这种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扣除比例(%以下)允许扣除的利息费用

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利息支出不得单独计算,而应并人房地产开发费用中一并计算扣除。在这种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十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扣除比例(%以下)

以上两类计算扣除的具体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由此,纳税人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进行筹划:将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代人公式(),然后与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正确分摊利息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故意不按照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者干脆不提供金融机构的贷款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已耗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多获得扣除。

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一批商业用房,共支付土地价款万元,开发成本万元,假设实际应当分摊利息为万元,则: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扣除比例(按%计算)十允许扣除的利息费用(十)%(万元)

如果不能分摊利息费用,或者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十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扣除比例(按%计算)()×%(万元)

扣除范文篇2

国外的个税扣除制度

1.美国。美国的个税扣除分两部分:一是宽免额。对每个纳税人及其抚养的家属都给予了个人宽免额,每人每年的宽免额都相同,但每年均有所调整。另外,美国的个税扣除对纳税人的生计问题考虑得比较周到,在宽免额中考虑了家庭总收入、抚养未成年子女、赡养老人等,切实把量能纳税的原则贯彻到每个规范和制度中去。二是扣除。扣除分为标准扣除和分项扣除,纳税人可视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标准扣除是对纳税人规定一个标准扣除额;分项扣除即把某些支出项目累加起来一并扣除,包括医疗费用、家庭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偶然损失、慈善捐赠、某些税款及其他杂项费用。此外,美国的个税扣除还实行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或通货膨胀的幅度等对宽免额或扣除标准额进行略微调整。

2.英国。英国的个税扣除包括费用扣除和生计费扣除。费用扣除是指扣除与取得的收入有关的一些费用支出,这些费用必须是为了完成经营活动而支出的,如差旅费、广告费、教师购买书籍支出等。生计费扣除主要包括单身个人扣除、已婚夫妇扣除、妻子勤劳扣除、单身及夫妇老年人扣除、额外人口扣除、寡妇丧居扣除、赡养亲属扣除、管家扣除、儿女服侍扣除及盲人扣除。具体扣除额依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断调整。

3.日本。日本的个税扣除完善地考虑到了从人文关怀到社会公益发展的各种扣除:首先,它把过去三年中发生的纯损失或杂损失的金额转入扣除的范围,以免增加纳税人的额外负担。其次,它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人的扣除、额外负担的扣除、医疗扣除、保险费扣除、社会公益事业的扣除。第三,始终贯彻量能负担原则。比如对人的扣除,考虑到了个人所得中供维持本人或其家庭最低生活限度的那一部分。

4.德国。德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规定,个人的总收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盈利型收入,包括农林业、工商业和自由职业盈利型收入,是指从事这类职业所获的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的净利润部分。另一类为结余型收入,由工资薪金、资本盈利、租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总收入扣除各种支出后才成为征税基数,这些支出包括:子女的抚养费及培训费、老年生活费、亲属赡养费(父母无收入或低收入者)、家政服务费(如请保姆)、上年亏损额和意外负担额等。另外,对利息税也有免税额,起征点为:单身1551欧元,夫妻3101欧元。

5.越南。在越南的个税扣除中,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奖金为免税项目,这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才科技创新的褒奖,从而营造了人才自主创新的氛围。越南还特别规定了边远地区、流动性、危险性、有害性工作的津贴等免税项目,这也是对特殊职业的特殊照顾,以协调和保障特殊职业者的利益,体现了特有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

综合各国(地区)的个税扣除制度,虽然因国情不同而扣除制度各异,但基本都包括了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以必要费用为主);二是个人及被抚养人或被赡养人的生计费用;三是特别费用。如果把这些项目单列,则包括纳税人及其抚养或赡养人口的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和住房、杂项商品和服务等。而且,各国的个税扣除都体现了个人所得税所奉行的量能赋税原则和公平原则以及与当代社会政策相一致的宗旨。所以,我国应总结和归纳各国通用的个税扣除精髓,以完善我国的个税扣除制度。

对我国个税扣除制度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个税扣除制度采用的是分项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税人取得的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进行扣除。这种个税扣除制度比较简单,征纳双方都易于掌握,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对不同纳税人采用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的人口负担、教育、住房、医疗等重大项目的开支。所以,这种过于简化的扣除法并不能很好地贯彻税法的公平、效率和社会政策原则,税收宏观调控的功能也难以实现。针对上述弊端并参考国外个税扣除制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的个税扣除制度。

1.人性化的生计扣除。生计扣除是指为了维持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扣除,应将需要抚养、供养、赡养的家庭成员人数作为扣除基数,但必须以维持本人或其家庭的最低生活为限度基准。并且由于残疾人、老年人、寡妇(夫)等与正常人相比需要增加生活费用,所以应适当提高他们的扣除额。此外,还要考虑到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家庭结构的不同。只有人性化的生计扣除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还可以与社会保障政策相互补充,从而在减少供养者的支出和增加被供养者的收入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2.扣除标准应实行区域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要费用开支都大于不发达地区,因此,应提高发达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否则可能造成对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要费用课税。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地区之间的扣除额差异,笔者建议,由国务院统一规定扣除额的地区幅度,各地遵照执行,以改变现在各地自定扣除额标准,进而冲击税法严肃性的做法。具体应以各省人均GDP为衡量指标,把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划分为几个层次,不同层次考虑采用不同的扣除标准。

3.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的个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自2008年3月1日起,起征点又调整到2000元。实际上,2008年我国的人均消费支出达1800元/月,2009年可能会超过2000元/月。所以,频繁地修改个税扣除起征点并不是长久之计,也有违税法的严肃性。笔者建议,应在适当时机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建立个税调整与物价水平同步起舞的联动机制,使个税调整指数化、制度化,即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个人宽免额、标准扣除额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后每年根据上一年度的通货膨胀率进行一次调整,即某年度的费用扣除标准=上一年度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1+上一年度通货膨胀率)。这样既能保证税法的连续性,操作也很简单。

扣除范文篇3

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现就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四、关于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

扣除范文篇4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融资约束;企业绩效;制造业

0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提升。而企业作为强化国家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就必须全力以赴地推进技术创新,制造业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性、长期性、溢出性等特点[5],使得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对公司进行补偿。其中之一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它是一种税收优惠方法[4],根据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实际发生的费用按一定比例加计扣除。其目的是为了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自1996年实行以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逐步扩大优惠范围和力度,甚至在2018年,75%的加计扣除被扩展到所有公司[2]。并且从2021年1月1日起,制造企业的研发支出将按实际发生额的100%进行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一贯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研发上的支出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4%,创历史新高。通过对研发支出的额外扣除来减少公司税基,减少企业纳税额,缓解企业资金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企业的生产力将大大提升,增加企业绩效。因此,探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激励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现有研究成果及不足,本文利用2010-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试图从行业角度找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此外,融资约束是企业绩效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进一步从融资约束的视角分析,考察融资约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综合影响。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制造业企业绩效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本质上是政府对企业进行研发行为的事后激励。根据市场失灵相关理论,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而企业无法就这种影响获得相应的回报,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对这一问题的修正。李志远和余淼杰[7]从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创新出发强调了可以通过减税政策间接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王芸,洪碧月和陈蕾[8]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用研发费用扣除率作为调节变量,从而得出结论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正向关系,且税收政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假设1。假设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

1.2融资约束与制造业企业绩效

委托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流通需要成本且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高融资成本则会阻碍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提升。减少融资约束是减少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促进企业进口扩张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降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彭华涛等[1]发现,融资约束对中国新能源行业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有负面影响。当融资约束较高时,研发成本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因减少研发投入而减弱;当融资约束较低时,企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使企业更有信心进行研发投入,从而享受到成本加计扣除政策的税收优惠,间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绩效。据此,提出假说2和假说3。假设2: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负向作用。假设3: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9年相关数据并做一定的处理后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主要为国泰安和WIND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公司年报查询得到。基于样本有效性考虑,对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2010-2019年关键研究数据缺失的企业、烟草制造业、关键财务指标有异常以及ST和ST*企业为消除少量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1%上下水平的缩尾处理。经过筛选,共得到制造业企业2179家,有效观测值14508个。使用Execl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并运用stata16进行实证分析。

2.2变量的定义及测度

2.2.1因变量

根据研究假设,借鉴了吴建祖和肖树峰[9]的研究成果,公司绩效被用作因变量,托宾Q被用作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托宾Q值(TQ)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绩效,不易受企业内部的操控。

2.2.2自变量

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大多数学者主要使用绝对数或相对数进行衡量,本文参考彭华涛等[1]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行量化,即使用加计扣除优惠的强度来研究其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示研发费用加上扣除优惠(Ded)的强度,即研发费用加上扣除的绝对值与资产总价值的比率。具体计算公式为:研发支出*扣除比例*企业所得税率/总资产*100%②融资约束。关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度量,代表性的度量指标有3种,分别是KZ指数、SA指数与WW指数,并广泛用于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情况描述。综合这3种企业融资约束度量方式的优缺点,根据鞠晓生等[6]的计算融资约束方法,采用SA指数来表示企业融资约束。具体计算公式为:-0.737*Size+0.043*Size2-0.040*Age其中Size为企业规模,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总资产以“元”作为计量单位;Age为企业注册至当期的时间。计算出SA指数均为正数,且SA取值越大表明企业收到的融资约束越大。

2.2.3控制变量

为了防止其他几个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参考已有研究,选取企业年龄(Ag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股权集中度(Top1)作为控制变量[3]。

2.3模型的构建

为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是否存在促进作用,即验证假设1,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其中,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集合,包括企业年龄(Ag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股权集中度(Top1),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i表示制造业企业,t表示时间;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为研究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是否有负向影响,融资约束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即验证假设2、3,构建如下模型:(2)(3)其中,Dedi,t*SAi,t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融资约束SA指数中心化后的交互项,验证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是否显著。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数据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Ded)平均值为0.0053,最小值为0.0004,最大值为0.0135,表明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融资约束程度的SA指数平均值为3.9300,最小值为2.1520,最大值为6.5745。反映出制造业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且融资约束程度差异较大。除此之外,因变量企业绩效TobinQ的均值为1.9903,最小值为1.0337,最大值为4.3665。TobinQ值样本波动较大,说明同为制造业企业但企业绩效有明显差异。观察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成长能力,举债经营能力等差异较大。由于篇幅限制,未给出控制变量相关统计结果(下同)。

3.2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为判断变量之间是否会有多重共线性的情况,对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2为模型中各变量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变量托宾Q值相关系数为0.094,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融资约束SA指数与托宾Q值相关系数为-0.368,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初步验证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融资约束与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表2中其他变量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它们的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

3.3回归结果分析

为验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其P值小于0.01,说明样本数据更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为了避免融资约束调节效应多重共线性问题,对SA指数和Ded进行中心化处理,并对其生成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为自变量,企业绩效为因变量,融资约束为调节变量,逐步回归如表3所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企业绩效的主效应以及融资约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都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1)、(2)和模型(3)依次将自变量、调节变量和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加入进行分析。模型(1)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的回归系数为28.852,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越大,企业的绩效就越高,这与假设1保持一致。在模型(2)中加入融资约束SA指数,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interact),目的是为了分析融资约束是否能够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模型(2)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Ded回归系数为17.640,比模型(1)中其回归系数28.852小了11.212,表明融资约束直接作用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效果显著。从模型(3)调节效应看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强度Ded和融资约束SA指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7.066和-0.511,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2。此外,交互项interact系数为5.876,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融资约束的间接作用显著,但是系数为正,这与假设3不一致,这可能是一方面,融资约束越高,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从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所纳税额,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直接作用于企业研发活动,而企业研发活动往往具有高风险、周期长、信息不对称程度大等特点,融资约束越高,企业就不会轻易进行研发活动,就不必承担研发失败的后果,进而也会提升企业绩效。当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时,轻易的获得资金会造成管理者过度自信,更有可能进行无效率投资,从而损害企业的成长性和绩效。

3.4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主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替换变量取值方法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将被解释变量托宾Q值的计算方法由(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总资产换为托宾Q值B=(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总资产-无形资产净值)。回归结果表明主效应与调节效应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与前文实证保持一致。

4结论

扣除范文篇5

摘要:业务招待费是指纳税人为经营业务的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招待费用在所难免,而《企业所得税法》对招待费税前扣除是限额控制的,企业应加强对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的合理筹划。

一、业务招待费税法相关规定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在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上,不论是财务会计制度还是新旧税法都未给予准确的界定。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1.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2.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赠送纪念品的开支;3.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旅游景点参观费和交通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4.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计入会议费。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会议费证明材料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业务招待费支出有虚假现象,或者在纳税检查中发现有不真实的业务招待支出,有权要求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提供证明真实性的、足够有效的凭证或资料,逾期不能提供资料的,税务机关可以不进一步检查,直接否定纳税人已申报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权。

(二)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基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进一步明确,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试行)》规定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扣除的计算基数均为申报表主表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收入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收入三部分组成。

主营业务收入是扣除其他折扣以及销售退回后的净额,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其他折扣及销售退回,一律以净额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中。

其他收入包括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外收入,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对经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根据规定,销售(营业)收入是纳税人的申报数,而不是税务机关检查后的确定数,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应在纳税调整增加额中填列,不能作为计算招待费的基数。

视同销售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主要包含:1.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的价值金额。2.处置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指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方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三)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比例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业务招待费扣除比例改变了以前分内、外资企业的不同标准。上述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二、业务招待费的合理筹划

(一)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扣除比例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得以税前扣除,既先要满足60%发生额的标准,又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5‰的规定,在这里采用的是“两头卡”的方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于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列支60%,是为了区分业务招待费中的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所以人为地设计一个统一的比例,将业务招待费中的个人消费部分去除;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是用来防止有些企业为了不调增40%的业务招待费,就采用多找餐费发票,甚至找假发票充当业务招待费,造成业务招待费虚高的情况。

那么,企业如何达到既能充分使用业务招待费的限额,又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纳税调整事项呢?现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企业2008年销售(营业)收入为X,2008年业务招待费为Y,则2008年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Y×60%≤X

×5‰,只有在Y×60%=X×5‰的情况下,即Y=X×8.3‰,业务招待费在销售(营业)收入的8.3‰这个临界点时,企业才可能充分利用好上述政策。有了这个数据,企业在预算业务招待费时可以先估算当期的销售(营业)收入,然后按8.3‰这个比例就可以大致测算出合适的业务招待费预算值了。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是可以测算的。假定2008年企业销售(营业)收入X=10000万元,则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最高不超过10000×5‰=50万元,那么财务预算全年业务招待费Y=50万元/60%=83万元,其他销售(营业)收入可以依此类推。

如果企业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100万元>计划83万元,即大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则业务招待费的60%可以扣除,纳税调整增加100-60=40万元。但是,另一方面销售(营业)收入的5‰只有50万元,还要进一步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按照两方面限制孰低的原则进行比较,取其低值直接纳税调整,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12.50万元,即实际消费100万元则要付出112.50万元的代价。

如果企业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40万元<计划83万元,即小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则业务招待费的60%可以全部扣除,纳税调整增加40-24=16万元。另一方面销售(营业)收入的5‰为50万元,不需要再纳税调整,只需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4万元,即实际消费40万元则要付出44万元的代价。

因此,得出如下结论:当企业的实际业务招待费大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时,超过60%的部分需要全部计税处理,超过部分每支付1000元,就会导致250元税金流出,等于消费了1000元要掏1250元的腰包;当企业的实际业务招待费小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时,60%的限额可以充分利用,只需要就40%部分计税处理,等于消费了1000元只掏1100元的腰包。

(二)综合运用相近的扣除项目余额

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存在着可以相互替代的项目内容。虽然税法未对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作更多的解释,但在执行中,税务机关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招待客户的餐饮、住宿费以及香烟、茶叶、礼品、正常的娱乐活动、安排客户旅游等发生的费用支出。上述支出并非一概而论,一般来讲,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企业因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发生的餐饮、住宿费等也可以列为业务招待费支出。这就为纳税人对业务招待费的筹划提供了“活动”空间。

鉴于上述政策和筹划空间,纳税人可以根据支出项目性质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实施税收筹划。如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平时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以防年终申报或在税务机关检查时对近似项目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应及时将公司“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明细科目核算的费用数额与已实现的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总额)比较,发现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及时用两者“近似”项目进行调整。如一个年销售收入净额预计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限额是5万元,“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税前扣除限额是150万元,到10月末已发生业务招待费10万元(发生额的60%为6万元),发生业务宣传费30万元,业务招待费已经超过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则还有较大的限额空间。这样,纳税人就可以将在剩余月份发生的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的货物当作礼品赠送给客户以及将业务洽谈会、展览会的餐饮、住宿等发生的费用列入“业务宣传费”科目核算。

三、几点注意事项

(一)一切以合法为前提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税务筹划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合法性是其区别于逃税、偷税的根本性标志。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没有法律依据的税务筹划必将以失败告终。笔者在执业过程中曾遇到这样的例子:某公司经理总是为每年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指标不够用而发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通过异地关联企业互相交换各自在当地的招待费票据,然后再各自记入账目中的差旅费,以此办法“避税”。应该说这个方案不叫税务筹划,而是税收欺诈。税收欺诈属于法律上明确禁止的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明事实,纳税人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位经理采取的弄虚作假行为是万不可取的,最终只会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二)把握真实性与合理性

业务招待费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支出,被称为“各国公司税法中滥用扣除最严重的领域”。作为企业,想让自己的业务招待费被税务机关认可并顺利地在税前扣除,首先必须保证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真实性,即以充分、有效的资料和证据来证明这部分支出是真实的支出。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企业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必须是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并且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另外,企业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应与当期的业务成交量相吻合。

(三)建立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

根据新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那么在列支业务招待费时,是不是满足“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这三个标准,都需要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另外,在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无法取得正规发票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企业自己难以把握的时候与税务机关多沟通,在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对使税收筹划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S].2007(12).

[2]徐芳.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8(5).

[3]高允斌.新法规下如何进行纳税筹划[J].企业管理,2007(5).

扣除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学校”,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包括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和全日制成人高等院校。

第四条企业按照财税〔20**〕107号文件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

第五条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与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六条对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仅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下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第七条企业虽与学校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如出现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税收政策的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征企业所得税,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对因企业主体消亡或学校撤销等客观原因导致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不再补征企业所得税和加收滞纳金。

第八条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含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加班工资、年终加薪和企业依据实习合同为实习生支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

企业以非货币形式给实习生支付的报酬,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第九条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

第十条企业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依照税收规定的工资税前扣除办法进行管理。实际支付的实习生报酬高于允许税前扣除工资标准的,按照允许税前扣除工资标准扣除;实际支付的实习生报酬低于允许税前扣除工资标准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报酬税前扣除。

第十一条企业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实行备查制,即企业在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时自行计算扣除,但企业日常管理中必须备齐以下资料供税务机关检查核实:

(一)企业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书;

(二)实习生名册(必须注明实习生身份证号、学生证号及实习合同号);

(三)实习生报酬银行转账凭证;

(四)为实习生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的缴付凭证。

第十二条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而从国家或学校取得的补贴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十三条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监督管理,对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骗取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外,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本办法从20**年1月1日起执行。

扣除范文篇7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现对公益救济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明确如下:

一、依据国务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0号)的规定,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凡符合有关规定条件,并经财政税务部门确认后,纳税人通过其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可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其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确认;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其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由省级财税部门进行确认,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接受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国家机关是指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

二、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致力于服务全社会大众,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具有公益法人资格,其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符合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公益法人所有;

(四)收益和营运节余主要用于所创设目的的事业活动;

(五)终止或解散时,剩余财产不能归属任何个人或营利组织;

(六)不得经营与其设立公益目的无关的业务;

(七)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八)具有不为私人谋利的组织机构;

(九)捐赠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非营利公益性组织的分配,也没有对该组织财产的所有权。

三、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需报送以下材料:

(一)要求捐赠税前扣除的申请报告;

(二)国务院民政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出具的批准登记(注册)文件;

(三)组织章程和近年来资金来源、使用情况。

四、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和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必须将所接受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用于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即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

五、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和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时,应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分别使用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票据,并加盖接受捐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专用印章;对个人索取捐赠票据,应予以开据。

六、纳税人在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申报时,须附送以下资料:

(一)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的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证明材料;

(二)由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和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出具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票据;

(三)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扣除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现对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二、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具体范围包括: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四、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第二条所称的社会团体均指依据国务院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符合以下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

(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到第(八)项规定的条件;

(二)申请前3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

(三)基金会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3年以上(含3年)的,应当在申请前连续2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登记3年以下1年以上(含1年)的,应当在申请前1年年度检查合格或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登记1年以下的基金会具备本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条件;

(四)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3年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登记的活动资金数额,申请前连续2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申请前连续3年每年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含70%),同时需达到当年总支出的50%以上(含50%)。

前款所称年度检查合格是指民政部门对基金会、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进行年度检查,作出年度检查合格的结论;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是指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主导的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3A、4A、5A级别,且评估结果在有效期内。

五、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第二条所称的国家机关均指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六、符合本通知第四条规定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可按程序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一)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可分别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提出申请;

(二)经省级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基金会,可分别向省级财政、税务(国、地税,下同)、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可分别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三)民政部门负责对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资格进行初步审核,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

(四)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按照上述管理权限,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和民政部门分别定期予以公布。

七、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需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民政部或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颁发的登记证书复印件;

(三)组织章程;

(四)申请前相应年度的资金来源、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公益活动的明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五)民政部门出具的申请前相应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社会组织评估结论。

八、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接受捐赠时,应按照行政管理级次分别使用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制的公益性捐赠票据,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对个人索取捐赠票据的,应予以开具。

新设立的基金会在申请获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后,原始基金的捐赠人可凭捐赠票据依法享受税前扣除。

九、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接受捐赠时,捐赠资产的价值,按以下原则确认:

(一)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算;

(二)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计算。捐赠方在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捐赠时,应当提供注明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证明,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得向其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

十、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一)年度检查不合格或最近一次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低于3A的;

(二)在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时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三)存在偷税行为或为他人偷税提供便利的;

(四)存在违反该组织章程的活动,或者接受的捐赠款项用于组织章程规定用途之外的支出等情况的;

(五)受到行政处罚的。

被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存在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的,1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存在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情形的,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扣除范文篇9

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及具体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6号)第七条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二、适用范围

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帐征收方式管理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统称企业。

三、审核程序及报送材料

(一)研究开发项目立项

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活动。其研究开发经费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也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补助资金及其它资金之和;其项目立项,可以是企业自主决定列入本单位研究开发计划,也可以是经企业申请,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列入研究开发计划。

(二)研究开发项目审核

1、省属企业要求享受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应将有关研究开发项目立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开发费用预算决算等材料报省科技管理部门,由省科技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审核该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项目;其他企业要求享受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应将有关项目材料报企业所在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审核该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项目。

2、已列入国家、省、市研究开发计划的项目,不需再会同有关专家审核。产业化项目中有研究开发内容的,必须单独报送有关材料,逐项审核。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季度末审核一次。经专家评审后,由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并对其作出是否是研究开发项目的判断负责。

(三)研究开发费用审核

1、研究开发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委托其它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专利申请费、维持费,科技保险保费,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开发直接相关的其它费用等。

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活动(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不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2、项目研究开发费用由企业自主选择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依据财税制度和前款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进行审核。企业应提供该项目的立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研究开发费用预算决算、有关财务账证等。经依法审核后,由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出具“研究开发费用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四)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

1、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凭以下材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⑴研究开发项目立项计划文件及其研究开发费用预算;

⑵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

⑶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出具的“研究开发费用审计报告”;

⑷研究开发机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⑸其它有关材料。

2、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提供的上述材料和纳税情况对项目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审核确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加计扣除,并将项目名称及核准的研究开发费用数额抄送出具“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的省或市科技、财政、税务管理部门。

四、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研究开发项目要列入研究开发计划,研究开发费用必须编制预算、决算,必须有合法的凭证,做到账证齐全、单独核算。经审核,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单独核算和账证不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研究开发项目,由企业凭国家或省有关部门立项文件和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材料,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三)小型微利企业(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研究开发项目,由企业凭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和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等相关材料,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四)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审核,不得弄虚作假。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省科技、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将取消其研究开发经费审核的资格,并报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扣除范文篇10

为促进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下发的《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本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所[]14号)规定,特就企业办理研发费加计扣除事宜通知如下:

一、企业应按照14号文的规定,首先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研发项目立项资料。报送当年立项或变更当年立项的研发项资料的,可在当年度内随时报送;报送上年立项或变更上年立项研发项资料的,最迟截止期在次年3月底(年在4月底)前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时限内由服务大厅随时受理。

二、报送的资料内容包括:

1、《市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集中开发四类分别填报,表式可以从财税网站“网上办事”栏目内下载);

2、自主、委托、合作、集中等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

3、自主、委托、合作、集中等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4、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集中等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5、委托、合作、集中等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应规定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费用结算、承担、分摊等方法,研究成果或收益的处理方法,受托方或合作方或成员单位的税务登记号、企业名称、详细地址、征管税务局等内容)

三、主管税务机关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向企业编发《企业研发项目登记信息告知书》或《商请政府科技部门出具鉴定意见通知书》。企业应予以查收。

四、收到主管税务机关编发的《商请政府科技部门出具鉴定意见通知书》的企业,应在收到通知的五个工作日内,到其税务征管所属对应的同级政府科技部门办理鉴定,索取鉴定意见书,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将鉴定意见书送达主管税务机关。

五、企业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应按研发项目分类,将实际发生的《试行办法》第四条规定的研发费用金额,填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五(1)《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情况归集表》等相关附表中,并计算加计扣除金额。同时报送:

1、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申请表

2、委托研发项目受托方提供的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3、集中开发项目研发费决算表、费用分摊表和实际分享收益比例等资料。

4、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5、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相关附表

特此通知

市金山区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