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2:22:44

决算范文篇1

财务决算报告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只有标题、正文两大部分。

标题。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标题,一般要写清年度、文种两项;项目财务决算报告的标题,一般要写明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和文种。

正文。开头部分,通常是概述一年来的财务收支情况,或简介项目的基本情况。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主体,要写出一年来财务收支的详细情况及结果(盈或亏),并分析其原因;财务管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现存的问题等。项目财务决算报告的主体,要写出项目完成情况,包括资金投入、工程完工等。结尾部分,常常是针对以上总结,提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或措施。

写财务决算报告,一要把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反映问题: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周到贴切。

范例

关于引进大型水平钢化玻璃生产线

竣工验收财务决算报告

我厂引进瑞士卡汀公司大面积水平钢化玻璃生产线,是根据××省经委、计委、对外经济贸易厅×经技字(19××)551号批准文件,而立项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及扩初设计的。项目总投资为1280万元,其中外汇额度208万美元。

该项目于19××年5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由××省建二公司承建并进行主体设备的建筑与安装。全部工程建设于19××年3月竣工,建设工期为22个月。6月底以前完成了设备的运转调试及负荷试车,7月份正式转入试生产。

本项目截止19××年6月底竣工完成投资×××万元,竣工后到年底发生贷款利息××万元,共计支出为×××万元。其中,应核销投资支出(培训费)××××元;应核销其他支出××万元;应交付使用流动资产×××元;交付使用固定资产×××万元(其中应摊销投资支出×××万元)。

附:应摊销明细表(略)

交付固定资产明细表(略)

已实际支付而未计入成本的支出明细表(略)

根据扩初设计,该项目生产能力为60万平方米钢化玻璃,年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万元,投资回收期为5.69年。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决算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编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状况,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编制上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根据统一的编制口径、报表格式和编报要求,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的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资产及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的文件。

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由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年度报表附注和年度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国资委规定上报的其他相关生产经营及管理资料构成。

第四条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企业外,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报表附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符合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必备附件,应当与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一并上报。

第五条国资委依法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工作、审计质量等进行监督,并组织对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第二章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

第六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在全面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以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本办法所称各级子企业包括企业所有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以及各类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

第七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全面性、完整性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以经营年度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事项及会计账簿为基础进行编制,全面、完整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现金流入(出)等状况,不得漏报;

(二)企业不得存有未反映在财务决算报告中的财务、会计事项,不得有账外资产或设立账外账,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立“小金库”;

(三)企业应当按规定将各级子企业全部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暂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当将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财务决算范围,以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五)企业所属基建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与企业财务并账;暂未并账的,应当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财务决算范围,以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第八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真实性、准确性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以经过核对无误的相关会计账簿进行编制,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二)企业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会计记录等资料,按照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三)企业应当严格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不得应提不提、应摊不摊或者多提多摊成本(费用),造成企业经营成果不实,影响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

(四)企业不得采取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减值准备计提、转回等方式,人为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不得计提秘密减值准备,影响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

(五)企业应当客观地反映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以保证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可靠。

第九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应当遵循会计稳健性原则,按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定期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逐项进行认定、计算。

第十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可比性原则,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和编制方法及各项财务指标口径应当保持前、后各期一致,各年度期间财务决算数据保持衔接,如实反映年度间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及各级子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应当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保持一致;因特殊情形不能保持一致的,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十二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的各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形发生较大变更的,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十三条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编制中,对报表各项指标的数据填报不得遗漏,报表内项目之间和表式之间各项指标的数据应当相互衔接,保证勾稽关系正确。

第三章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

第十四条集团型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将各级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层层合并,逐级编制企业集团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包括: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境内全部子企业;

(二)境外(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子企业;

(三)所属各类事业单位;

(四)各类基建项目或者基建财务(含技改,下同);

(五)按照规定执行金融会计制度的子企业;

(六)所属独立核算的其他经济组织。

第十五条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应当将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内部往来进行充分抵销,对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现金流量等财务决算的相关指标数据均应当按照合并口径进行剔除。

第十六条各级子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与企业总部不一致的,企业总部在编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时,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将企业总部或者子企业的财务决算的数据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工作。

第十七条企业所属合营子企业应当按照比例合并方式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工作;国有投资各方占等额股份的子企业,应当由委托管理一方按合并会计报表制度进行合并,或者按照股权比例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

第十八条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过程中,境外子企业与企业总部会计期间或者会计结账日不一致时,应当以企业总部的会计期间和会计结账日为准进行调整。因特殊情形暂不能进行调整的,企业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第十九条凡年度内涉及产权划转的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原则上应当以企业年末结账日的产权隶属关系确定。结账日尚未办理产权划转手续的,由原企业合并编制;结账日已办理完产权划转关系的,由接收企业合并编制。

第二十条按照国家财务会计有关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各级子企业可以不纳入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但企业应当向国资委报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或者经济鉴证证明:

(一)已宣告破产的子企业;

(二)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企业;

(三)已实际关停并转的子企业;

(四)近期准备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企业;

(五)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企业;

(六)受所在国或地区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企业。

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更,应当于年度结账日之前,将变更范围及原因报国资委备案。

第四章财务决算信息的披露

第二十一条为便于理解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了解和分析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核实企业真实经营成果,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对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重要内容进行详尽说明和披露。

企业财务决算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应当真实、全面、详尽,不得隐瞒企业有关重大违规事项。

第二十二条企业财务决算的报表附注应当重点披露以下内容:

(一)企业报告期内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方法;报告期内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数额;

(二)财务决算报表合并的范围及其依据,将未纳入合并财务决算报表范围的子企业资产、负债、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税后利润以及对企业合并财务决算报告的影响分户列示;

(三)企业年内各种税项缴纳的有关情况;

(四)控股子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情况;

(五)财务决算报表项目注释。企业在财务决算合并报表附注中,除对财务决算合并报表项目注释外,还应当对企业总部财务决算报表的主要项目注释;

(六)子企业与企业总部会计政策不一致时对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影响;

(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八)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及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九)重大会计差错的调整;

(十)按照规定应当披露的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的其它重要财务会计事项,以及国资委要求披露的其他专门事项。

第二十三条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当重点说明下列内容: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及实现利润、利润分配和企业盈亏情况;

(三)企业重大投融资及资金变动、周转情况;

(四)企业重大改制、改组情况;

(五)重大产权变动情况;

(六)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资本保全等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七)上一会计年度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八)本年度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九)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决算数据应当与报送国资委的财务决算报告数据及披露的财务信息保持一致。

第五章财务决算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第二十六条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国资委公开招标或者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等方式进行。其中,国有控股企业采取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七条国资委暂未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的企业,应当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经国资委同意,由企业总部依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的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第二十八条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内容应当包括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相关指标数据和报表附注,以及国资委要求的其他重要财务指标有关数据。

编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企业,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应当纳入审计范围。

第二十九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应当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财务决算调整;企业对审计意见存有异议且未进行财务决算调整的,应当在上报财务决算报告时,向国资委提交说明材料。

第三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违反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或者未按注册会计师意见进行调整的重大会计事项进行披露。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为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审计证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协助,不得干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以保证审计结论的独立、客观、公正。

第三十二条境外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按照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定进行。为适应境外子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境外子企业的内审制度,并出具内审报告,保证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三十三条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子企业,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未规定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有关单位,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其年度财务决算内审制度,并出具内审报告,以保证财务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六章财务决算报告的报送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按财务关系或者产权关系负责各级子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组织、收集、审核、汇总、合并等工作,并按规定及时将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报送国资委。

第三十五条企业向国资委报送的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做到“统一编报口径、统一编报格式、统一编报要求”。

(一)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报表格式、指标口径要求;

(二)使用统一下发的财务决算报表软件填报各项财务决算数据;

(三)按照要求报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的财务决算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审计报告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说明等资料。

第三十六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报送级次如下:

(一)企业集团除报送企业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外,还应当报送企业总部及二级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二级以下子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应当并入第二级子企业报送;

设立境外子企业的企业集团,应当报送境外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

(二)企业总部设立在境外的企业集团,除报送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外,还应当报送企业总部及所属二级以上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

(三)级次划分特殊的企业集团财务决算报告报送级次由国资委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集团(含企业总部设在境外企业集团)应当报送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含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说明等材料)和审计报告的纸质文件及电子文档;

(二)企业集团总部及二级子企业应当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含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说明等材料)和审计报告的电子文档;

(三)企业集团应当附报三级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电子文档。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以正式文函向国资委报送财务决算报告。文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年度财务决算工作组织情况;

(二)企业年度间主要财务决算数据的变化情况;

(三)纳入企业财务决算合并的范围;

(四)对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应当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五)需要说明的其它有关情况。

第三十九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企业报送的财务决算报告及附送的各类资料应当按顺序装订成册,材料较多时应当编排目录,注明备查材料页码。

第四十条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应当对企业编制的财务决算报告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承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四十一条企业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后,国资委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核批,并依据核批后的财务决算报告进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企业绩效评价和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确认等工作,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企业报送的财务决算报告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数据差错较大,造成财务决算不实,以及财务决算报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由国资委责令其重新编报,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三条在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及严重故意漏报、瞒报,尚不构成犯罪嫌疑的,由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审计工作中参与做假账,或者在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和缺陷,造成审计结论失实的,国资委应当禁止其今后承办企业财务决算审计业务,并通报或者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企业财务决算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和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造成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国家机密或企业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决算范文篇3

一、认真做好年财政决算工作

财政决算是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的总结,是预算管理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各阶段的最终结果,是一年来国民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系统地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各预算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和编制要求,认真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决算工作。

(一)确保全年财政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要认真落实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狠抓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税源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切实做好跟踪服务,依法、合理有序地组织收入,防止税收流失;同时强化非税性收入管理,在依法筹集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分类规范管理,积极挖掘收入潜力。要认真履行财政支出预算,加强进度分析,抓早抓好项目的落实,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严格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履行项目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坚决遏制年终突击花钱、奢侈浪费和转移财政资金行为。

(三)认真核实清理各项财政收支。不得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或者把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支转为预算外收支,或者把预算外收支转为预算内收支。各项财政支出要按有关制度规定和财政部门统一的编报口径填报财政拨款数和实际支出数,不得随意以拨作支、以领代报或估列代编,确保年度决算如实反映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做到真实、准确、完整。

(四)扎实做好年终结算工作。财政、金库、税务机关和预算缴款单位要密切配合,做好决算收支数字的核对工作;区财政财务服务中心要主动配合集中核算单位,认真分析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做好各项预算指标的对帐工作,及时办理各项数据审核和帐务结转。要认真清理往来款项,该回收的要及时回收,该列支的要按规定抓紧处理。各部门、各单位的专项资金必须确保专款专用,结余不提取基金,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统一缴入区财政,个别单位的结余资金年终未能及时上缴,由区财政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中统筹使用。

二、年度财政预算的指导想和预算安排要点

年我区财政经济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新的一年,我们可望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但由于收入总量扩张与区级可用财力增长的局限性,加上明年我区出口退税负担可能大幅度增加,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市下放事权需要增加大量资金,财政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

为此,年度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中心城区优势,注重经济规模与效益并举,加强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行绩效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财政经济发展,支持经济建设,加快财政预算改革,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年度财政预算安排要做到:

(一)加强财源建设,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做优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促进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财政收入结构及发展潜力,积极稳妥组织财政收入,力求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各街道要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路,有效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街道年财政收入预算的增幅原则上应不低于全区财政收入的增幅。

(二)根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逐年增长、执收部门工作量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对收入的执收部门,在公用经费标准定额基础上,年将相应予以安排一定的执收业务经费补助,具体办法区财政局另行制定,报区政府研究确定。

(三)支出预算要依照各部门的职责和事业发展计划进行编制。要引入竞争观念,增强财政资金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各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既要考虑本部门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也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妥善安排项目。

根据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各街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增幅不得高于收入预算增幅。街道安排预算支出时,应按不低于上年滚存结余的20%预留,用于政策性增支和不可预见因素的资金需要。

(四)进一步理顺财政资金拨付渠道。区直各部门拟用财政预算资金补助给街道办事处的各种专项资金,必须在年初预算时一并提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区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部门根据预算安排的项目,联合行文下达给街道,平时列入街道支出口径,年终通过上下级体制结算,各部门不得单独直接向街道拨付财政资金。

各街道用自有财力安排补助给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各项经费,需按规定报经批准后由区财政统一支付,年终体制结算相应扣缴街道财力。

三、切实编制好年度财政预算

编好年财政预算对于确保“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领导要亲自抓,编制人员要依照本单位工作职责任务,做到早编、细编、编实、编好。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克服多年来出现的预算项目调整幅度过大、支出进度慢、结余资金过多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是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负责人,对部门、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应负有直接责任。

(二)简化经费审批环节和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充分调动主管部门管财理财积极性。各部门拟安排的一次性专项资金必须是做好前期准备,当年能体现支出的项目,并应事先会同财政部门报经分管区领导审定,方可编入部门预算。

预算批复已确定的一次性专项资金项目,各部门可直接执行,不再重复履行报批手续。

预算执行中,除发生重大特殊情况外,在部门全年预算经费(包括历年结余)未使用完的情况下,当年8月份之前各单位的预算项目不予调整和追加。

(三)关于绩效考评奖励。为进一步健全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和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年区财政将对实行绩效考评奖励的单位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财政部门参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机制的意见》(委办[]71号)精神另行制定。

(四)逐步试行绩效预算。对专项资金的安排,资金使用单位要提出项目应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效果,以此作为预算安排和事后考核的依据。各部门、各单位要从以往注重项目投入转为注重项目的效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进一步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都属于预算外资金,除区政府或区财政批准留用外,都应缴入财政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六)加强单位历年结余资金的统筹管理。各单位应对除综合标准定额、交通费定额,以及工程续建等未完项目结余以外的一般性预算经费结余,在编制年部门预算时先行安排,并主要用于各单位必要的办公设备开支和专项业务经费。未经批准的结余资金一律不得开支。

(七)发扬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过紧日子的想,保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收支平衡。

1、除科技、教育等部门预算按法定要求安排外,其他部门的公用经费总规模在年基础上按不低于的5%比例压缩。

2、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的管理。未满编的行政事业单位,可按缺编数核给一定的经费补助,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制人数内自主决定临时用工的聘用;对超编聘用的临时工原则上财政不安排经费补助。

3、加强车辆经费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会同区财政局成立车辆配备编制核定小组,对区属行政事业单位车辆进行清理整顿,并重新核定车辆编制。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车辆购置,年财政预算原则上不安排各单位的车辆购置经费,统一按各单位车辆缺编数予以一定补助。个别特殊部门确需购置车辆,或者单位编制内已满使用年限报废后确需更新的,应报区委、区政府研究批准。各单位车辆费用超定额原则上不予追补,特殊情况需追补的应报批,且资金应从部门经费中调剂。

4、统一课题调研经费的申报。重大调研课题专项经费由区五套班子办公室集中统一申报;有关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课题经费,经区领导审定后,由相关牵头部门负责申报。课题须呈报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后,区财政才可安排经费。各部门自行申报的课题项目不得申请安排专项经费。

5、规范表彰奖励经费。各部门拟开展表彰奖励活动,须报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后,区财政方可安排经费。年初部门预算未安排的表彰奖励项目,原则上不予追加。

6、加强慰问经费管理。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局统一编报离休老干部的慰问经费预算;区民政局统一编报驻部队、军转干部、军队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以及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慰问经费预算;区工会统一编报低收入困难职工的慰问经费预算;区委政法委统一编报公检法司系统基层干警慰问经费预算;区教育局统一编报教师慰问经费预算;区建设局统一编报一线环卫工人慰问经费预算;区城管行政执法局统一编报一线执法队员的慰问经费预算。除此之外,财政原则上不得安排专项慰问经费预算。

7、加强会议费管理。各部门召开行政性会议经费一律在部门公用支出综合定额中开支。除人代会、政协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区委全委会、政府成员全体会议等大型会议,以及上级明文规定对农民和个体工商者参加会议可发放误工补贴之外,其他会议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发放任何会议补贴或纪念品。个别全区性大型会议确需涉及发放纪念品或表彰奖励金的,须报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

8、加强招待费开支的管理。招待费支出统一在国家规定的目级科目中列支,经常性专项支出和一次性专项支出一般不得用于招待。各部门、各单位应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不得为友好城区、联谊会组织等接待单位报销飞机票、火车票、景区门票和住宿等费用。除经区分管领导批准的异地招商引资招待费用可报销外,其他异地招待费用不予报销。

9、严格控制办公设备购置经费。各单位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速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等使用年限未满五年的,原则上不得更新。机关单位一般不得购置笔记本电脑和数码摄像机等高档办公用品。区五套班子办公室、检察院、法院、各街道办事处等少数个别部门确需配置的,须报区委或区政府批准。区属事业单位因工作性质需要配置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须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超标准配置的,须报区委或区政府批准。

决算范文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经财政部审核批复的年地方财政决算和省本级财政决算情况。

一、全省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的主要情况

(一)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6.7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11.5%,比上年决算数增收106.7亿元,增长2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35.2亿元,为调整预算数的91.1%,比上年决算数增支241.6亿元,增长27%。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与今年年初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2亿元,支出增加1.6亿元。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中央分配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补交入库;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国债转贷转为补助应增加支出2亿元,以及州(市)结算整理期间支出调减0.5亿元。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486.7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689.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52.9亿元,调入资金36亿元,收入总计1265.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135.2亿元,上解中央支出6.2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21.9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13亿元。年终滚存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在年终结算时增加了对我省的补助。

全省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7.1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49亿元,增长55.7%,与年初报告数持平;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36.7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支59.3亿元,增长76.7%,比年初报告数增加0.2亿元。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农林水事务支出增加0.2亿元。

全省财政基金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基金预算收入137.1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12.1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9.5亿元,基金收入总计178.7亿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136.7亿元,调出资金15.4亿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26.6亿元。结余的主要原因是按照以收定支、先收后支的原则,部分在年底收取的基金无法形成当年支出,需结转到2008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3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26.2%,比上年决算数增收24.5亿元,增长29.7%;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0.2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支47.1亿元,增长22.1%。与年初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2亿元,支出增加2亿元。

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107.3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收入689.5亿元(其中:税收返还163.8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11.2亿元;原体制补助6.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59.9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6.4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5.2亿元;增资补助111.3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9.8亿元;专项拨款226.6亿元;增发国债补助21.6亿元;划转企、事业补助6.3亿元;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标准8.9亿元;暂停征收投调税财力补助6.8亿元;其他各项补助15亿元),下级上解收入45.2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1.2亿元,调入资金20.6亿元,收入总计883.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60.2亿元,上解中央支出6.2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43.6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73.8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7.8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8.9亿元;净结余6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6亿元。结转下年支出和净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年终结算期间,通过我省积极争取,得到财政部的充分理解和资金上的支持,对我省反映的困难,中央大部分都给予了较好的解决,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增加3.5亿元,受灾地区财力和年度财政运行困难补助1.3亿元,以及农村抗震安居工程补助2亿元等。上述中央财政补助收入,已按照补助资金的性质和相关规定,统筹规划,相应地安排用于我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6.5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9亿元,增长3.4%;基金预算支出40.7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6.7亿元,增长19.9%。基金收支决算数,与年初向人代会报告数基本一致。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预算收入56.5亿元,加上上年结余收入21.1亿元,中央补助收入12.1亿元,收入总计89.7亿元;基金预算支出40.7亿元,补助下级支出23.5亿元,调出资金11亿元。收支相抵,年终基金滚存结余14.5亿元,主要是以收定支、先收后支而形成的结余。

二、年财政运行的主要情况

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财政管理,依法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加强资金监管,自觉接受监督,全省财政收支完成情况较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财政资金更多地向“三农”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方面倾斜,保障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年,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86.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7亿元,增长28.1%,这是分税制改革13年来,我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度增量首次突破百亿元,收入增幅也创10年来最高。从收入结构看,全省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地方税收收入完成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共计增收60.3亿元,增长28.4%,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9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非税收入完成108.1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2.2%,比上年增收27.5亿元,增长34.1%,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从收入级次看,省本级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16个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各州市财政全面增收,其中昆明、红河、德宏、丽江、普洱、怒江、文山、迪庆等州市的收入增幅超过平均增幅。

(二)突出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35.2亿元,支出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个百分点,支出规模位居全国第15位、西部地区第2位,年度财政支出增量首次突破200亿元,较好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全省经济建设支出完成215亿元,重点支持了交通、能源、农田水利、教科文卫、生态环境、城镇发展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省级安排资金11亿元,支持企业重点项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基本完成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二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27.6亿元,积极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各级财政筹集资金28.4亿元,全面落实了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筹集安排扶贫资金19亿元,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开展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教育支出完成190.5亿元,重点支持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范围逐步扩大,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77.1亿元,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全省筹集资金2.51亿元积极支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科技、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完成32.9亿元,重点支持了“科技富民强县”、“科普惠农兴村”、“科技进村入户”和重大科研等工作,改善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条件,支持备战北京奥运,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人口和计划生育支出完成8.5亿元,继续实行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四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70.5亿元。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了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了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动态补贴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城镇低保家庭缓解因物价上涨所导致的生活压力;全省筹集资金8.6亿元,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积极筹措资金,推进了全省廉租住房建设;及时拨付救灾资金,有力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年,省财政在财力分配上进一步向基层和边境、民族、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年,省财政共计下达各州(市)补助资金543.6亿元,比上年增加129.8亿元,增长31.4%。其中:返还性转移支付资金80.8亿元,比上年增长5.1%;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2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98.5亿元,比上年增长62.1%。一是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办法。在中央“三奖一补”的基础上,将我省原“四奖两补”办法调整为“六奖一补”。安排省对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9.8亿元,增长87.1%,进一步巩固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成果。二是增加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完善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健全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绩效综合评价办法,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35亿元,增长32.6%,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安排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启动资金3.1亿元。安排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18.6亿元,增长30.4%,确保了公务员工资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首次将少数民族因素纳入省对各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0.1亿元,增长19.3%,有力地缓解了民族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支持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大力整合各项专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年,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比上年增长62.1%,增量较大。为提高各项专项补助资金效益,省财政在继续推进专款切块到县改革试点的同时,开展了全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项调研,推进了不同部门和不同渠道的资金整合。按照“集中使用、相互匹配、形成合力”的原则,努力保证对民心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推进了支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扶贫资金向整村推进等重点工程集中,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四)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

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制定了《省级预算单位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加强省级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启动了经济支出科目预算编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管理。创新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方法,试行由预算编审委员会民主审议和编制项目支出预算,预算编制决策更趋科学、规范、公开、公正。二是合理、规范地安排超收收入。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50.2亿元,其中,省本级超收22.3亿元,州市超收27.9亿元。根据财政部要求,按照省委的部署,参照财政部历年超收安排情况,按照“积极稳妥、整体联动、谨慎理财、依法报批”的原则,省本级税收超收收入10.2亿元主要用于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解决“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省本级非税收入超收12.1亿元主要用于中央专项资金配套、相关部门办案补助和成本性开支。三是强化追加预算支出管理。制定了《省级财政追加预算审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省级财政追加支出预算的范围、申报和审批流程,加强了省级财政追加支出预算管理,改变了多年来省级财政追加支出预算程序不够清晰、要求不够严格的情况。四是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截至年底,全省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部门为4378个,是上年同期的1倍;纳入改革的基层预算单位为8305个,比上年同期增长90.7%;纳入改革的财政性资金总量为630.2亿元,比上年增加234亿元,增长59%。全省112.9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实行了财政统发,金额达282.2亿元,比上年增长31.2%。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和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五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年,依据《政府采购条例》,省财政制定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省级政府采购联系制度,明确了政府采购以及申报政府采购计划的具体程序,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升。全省政府采购完成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6%,节约资金5.64亿元,节约率达7%。六是规范专项资金核算。制定了《财政厅关于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财政专项资金账务统一移交财政国库部门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各级财政部门的资金安全防控意识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了财政资金调度、日常会计核算、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的有序、准确、及时。同时,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开展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整合财政监督力量,利用国库支付管理网络,加大了对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适时监控。

决算范文篇5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国务院报告的200年中央决算:中央财政收入15110.27亿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1275.32亿元),比预算增加1291.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中央财政支出18302.04亿元,比预算增加1284.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其中,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10407.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中央财政赤字3191.77亿元,比预算减少6.53亿元;国债发行7021.35亿元,其中代地方政府发行150亿元,与预算基本持平。

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财经委员会认为,2004年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发展经济,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提高了重点支出的保障能力,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历年中最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同时,财经委员会认为,中央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央预算编制、执行方面有些仍然不够规范,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事权划分和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财政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等。审计署对预算执行情况依法进行了审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工作报告总体上肯定了200年中央预算执行工作,也指出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依法追究责任,在200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形成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能力均衡发展的机制。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界定和完善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的范围和标准,合理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要采取措施解决医疗、医药单位财务收支中的问题,严格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落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划转。

(二)进一步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提高中央基本建设预算年初分配到项目的到位率。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建设预算管理事权,对于相对固定的属于地方一般公共事业发展项目投资,应当纳入地方预算,由地方统筹安排;对于确需中央专项安排的补助地方投资支出,要提前作好规划和项目储备,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其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要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重点支出管理。要重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追踪问效,建立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并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今年要选择部分重点专项支出和基金支出项目,进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试点,逐步推行绩效审计。要加快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决算范文篇6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现在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请予以审议。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年财政工作任务,较好地保证了工资等各项重点支出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年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26,505万元,加上上级财政补助收入54,873万元,全年可用财力81,378万元,财政支出相应安排81,378万元。

一、年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一)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1,066万元,为年初预算55,000万元的111%,超收6,066万元,同比增长30.3%,增收14,188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00万元,同比增长27.9%,增收6,544万元;基金收入完成10,944万元。

财政三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局收入18,642万元,同比增长14.9%,增收2,416万元。地税局收入24,690万元,同比增长26%,增收5,079万元。财政局收入17,734万元。

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增值税完成16,636万元,同比增长15.7%,增收2,256万元;消费税完成514万元,同比增长7.5%,增收36万元;营业税完成10,263万元,同比增长37.6%,增收2,807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7,760万元,同比增长32.2%,增收1,890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4,124万元,同比增长2%,增收79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1,654万元,同比增长10.1%,增收152万元;其他各项工商税收完成2,543万元,同比增长25.5%,增收516万元。行政性收费完成1,317万元,同比下降1%,减收13万元,减收是因为有些收费项目予以取消;罚没收入完成3,132万元,同比增长20%,增收521万元;专项收入920万元,同比增长10%,增收82万元;其他非税收入完成1,259万元,增收1,128万元;基金完成10,944万元,同比增长76%,增收4,734万元。

(二)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决算情况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3,177万元,同比增长24.4%,增支30,048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124万元,同比增长24.4%,增支950万元;国防支出102万元,同比增长3%,增支3万元;公共安全支出5,585万元,同比增长3.8%,增支205万元;教育支出31,314万元,同比增长8%,增支2,29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038万元,同比增长5.3%,增支52万元;文体体育与传媒支出1,333万元,同比增长37.6%,增支36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7,850万元,同比增长201%,增支11,919万元,主要是专项资金增支;环境保护支出5,755万元,同比增长401%,增支4,607万元,主要是专项资金增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46万元,同比增长42.4%,增支4,566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945万元,同比增长41.5%,增支3,798万元;农林水支出26,821万元,同比增长13.9%,增支3,28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8,732万元,同比下降9.8%,减支952万元;其他支出完成10,232万元,同比增长52%,增支3,498万元;基金支出8,338万元。

(三)年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从收支完成情况看,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经过哈市财政局审核通过的年财政决算收支平衡结果是:

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7,23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8,966万元,总收入166,20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53,177万元,上解支出1,83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1,196万元,结转下年支出7,934万元,净结余3,262万元。

(四)年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年基金收入10,944万元,比上年增长76.2%,增收4,734万元。

年基金支出8,338万元,比上年下降15.4%,减支1,519万元。

经过哈市财政局审核通过的年财政基金预算平衡结果是:

基金收入10,94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131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3,862万元,基金总收入29,937万元,基金支出8,338万元,基金上解96万元,年终结余21,503万元。

二、年预算外收支平衡情况

年预算外收入3,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3%,增收38万元。

年预算外支出2,892万元,比上年增长2.6%,增支73万元。经过哈市财政局审核通过的年预算外收支平衡结果是:

年预算外收入3,051万元,预算外支出2,89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0万元,上年滚存结余2,401万元,年终结余2,760万元。

三、财政预算执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支出

年我市加大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和管理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和资金筹措规模不断扩大,足额发放了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医疗保险基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力地保障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

二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助政策;落实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重点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绿色食品和畜牧业发展。积极筹措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就医条件。

三是科学规划城区布局,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城市公益基础设施,城区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城区主要干线道路已全部建成白色路面,并安装了路灯,铺设了地下排水管网设施。扩大了集中供热受热面积,减轻了粉尘排放。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建设养护力度,城区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城区脏、乱、差的面貌,提高了城市服务载体功能,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满足和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需要。

四是稳步推进财源建设,夯实财力基础

市政府充分利用牛家工业园区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享受黑龙江省《关于支持工业走廊的若干政策》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继续扶持药业等支柱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实现产品升级。

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得到了保证

市政府一直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资金调度上严格执行工资专户和统发制度。每月资金安排必须优先保证职工工资的需求,按时足额拨入职工工资账户。国家近两年的调涨工资政策和第13个月工资得到了落实和执行,同时为财政供养人员每人每月增发津补贴200元,保障了职工收入的稳定,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

六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继续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划和改进零余额支付体系建设,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及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是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积极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全面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加大财政综合监督工作力度。重点围绕农业、社保、教育、卫生、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资金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认真研究规避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八是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我市职工工资的发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与资金保障

决算范文篇7

市*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市*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现经编审以及与财政部结算,*市*年决算已正式汇编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等法律规定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年市本级决算报告和市本级决算草案,请予审查。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推进、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良好势头。在此基础上,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改革和发展也取得新进展。

汇总市本级和区县决算,*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102.6亿元,完成预算的118.4%,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及专项补助收入、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398亿元,减去本市上解中央154.1亿元,收入总计2346.5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201.9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加上市级和部分区县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4亿元,中央专项支出结转1.8亿元,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1.3亿元,支出总计2315.4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1.1亿元。

*年,市本级财政收入1083.1亿元,完成预算的123.6%,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及专项补助收入、上年结转396.8亿元,减去本市上解中央支出154.1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返还等449.7亿元,收入总计876.1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7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15.5%,加上市级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亿元,中央专项支出结转1.8亿元,支出总计875.1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亿元。

上述市本级财政收支中各项目的决算数与*年1月向市人代会报告的*年市本级预算执行数一致。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力结算后,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增加2.8亿元,主要是中央与本市财力结算中,财政部净增加下拨基建等专款。市本级财政总支出增加1.8亿元,主要是相应增列市本级中央专项支出结转。

市本级财政运行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年,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市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在完善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年初既定目标。市本级财政收入1083.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5%,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172.1亿元,营业税360.9亿元,企业所得税244.3亿元,个人所得税74.7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3.6亿元,契税17.6亿元,其他收入141.7亿元,地方附加收入28.2亿元。受一些因素影响,与预算相比部分收入项目变化较大。其中,全年证券交易量倍增,加上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上调,与之相关的税收大幅增收;银行业在利率上调等因素推动下,营业税、所得税增收明显。财政收入形势好主要是经济形势好的反映,但也存在一次性、政策性和超常规因素所带来的增收。总的来看,经济抗波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源基础更趋扎实,财政收入增长机制逐步健全,财政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年,市本级财政实际比预算超收206.6亿元。根据中央明确的超收使用安排原则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年市本级超收收入集中用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一是建立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安排103亿元,以丰补歉,确保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地向改善民生方面重点倾斜。二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体制规定,安排54亿元,用于确保教育、科技、农业等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以及落实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支出共计23.1亿元;用于市对区县体制转移30.9亿元。三是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安排49.6亿元,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资金,弥补本市社保基金赤字,完善本市医疗和医保政策体系,以及建立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年市财政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情况,市政府已向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财政支出聚焦保障重点。*年,市本级财政支出突出年初预算确定的“四个倾斜”财力配置重点有序安排,教育、科技、农业等支出均达到法定增长要求,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1.落实惠民政策。向支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市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131.3亿元,同比增长91.6%,主要用于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补充本市社会保险基金,落实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职工遗属、少儿学生、重残无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等。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市级医疗卫生支出30.5亿元,同比增长55.2%,主要用于推动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为3506名7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等。三是健全民生保障。加大公交油价补贴力度,将公交优惠换乘线路从73条增加到409条,并将优惠换乘范围扩大到轨道交通,实施老人免费乘车,支持公交车辆更新换代,进一步降低百姓出行成本。继续安排实施廉租住房租金和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贷款贴息政策,惠及家庭逾3万户。加大食品药品快速检验装备投入,健全本市食品药品抽检和污染物监测体系。新增10050张养老床位和2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并通过购买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享受补贴人群达7万人。

2.加大“三农”投入。向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倾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安排财政“三农”资金386.3亿元,达到“三个高于”的要求,其中市本级安排126.7亿元。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建设施粮田28万亩、设施菜田4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场16个、标准化水产养殖场8个,实施自然村改造试点27个;提高粮食直补标准,扩大农业保险补贴的险种,实施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千村通工程,落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金扶持资金等。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统一项目申报、规范立项会审、统筹安排资金,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3.推进科教事业发展。向支持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68.1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8%,达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不低于7%”的政策要求。一批科技领域领军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得到政府资助。二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市级教育支出105.5亿元,同比增长39.2%,主要用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品牌学校,建立健全本市普通本科高校、各级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高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同时,大力支持文体事业发展,市级公益性文化和体育支出14.4亿元,同比增长42.6%,主要用于建设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拓展东方社区信息苑功能,落实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项目,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支持重大赛事的举办等工作。

4.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倾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90亿元,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A15(机场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水产大学新校区、文化广场改造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等信息化项目建设等。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市财政安排资金6亿元,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通过财政按节能量以奖代补,鼓励和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污水治理三期、郊区污水管网等建设项目。三是加快推进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市级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亿元,对首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两大类10个项目提供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安排金融发展资金8.7亿元,推动金融机构总部在*的发展和外资银行法人化。

(三)财政改革提升监管效能。*年,市级财政管理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监管的制度建设。

1.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继续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市与区县财税体制的基础上,市级集中的收入通过体制安排下沉区县,有效提高区县提供本辖区公共保障的财力,促进公共财政均等化发展。一是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总量安排60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95%;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38%提高到59%,转移支付结构更趋合理。同时,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保障标准继续大幅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从7700元提高到8500元,公共卫生经费从人均30元提高到35元。转移支付前后,崇明等七个困难区县的人均财力从6400元提高到7600元。二是推进区县以下体制改革。制定《关于完善*区县以下财政体制的指导性意见》,全面指导区县落实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社区管理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纳入区县本级统筹范围;完善街道财力保障方式,促进街道办事职能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回归,改革在浦东新区取得试点成功。三是推进“乡财县管”试点。结合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四个区县试行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严控债务”为核心的“乡财县管”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乡镇财政运作更趋规范、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2.财政制度改革进一步体现管理服务规范化。贯彻落实“三个更加注重”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从制度创新、机制完善和规范操作入手,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一是深化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出台《*市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经费管理。人员经费实施定员统一管理,公用经费实施综合定额管理,专项经费实施项目库管理,按照“不入库不安排预算”的要求,推进零基预算,强化预算刚性管理。二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将市级行政机关和享受公务员待遇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规范支付程序,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增强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三是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贯彻“管采分离”的要求,将市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受托管理,移交市机管局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研究出台《关于规范市级政府采购管理操作办法》和《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暂行规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完成全市一体化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的业务需求规划和设计工作,正式启动一期项目的开发建设。四是改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在市级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实现收缴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管理模式,组织收缴分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巩固改革成果。五是夯实财政基础管理。通过信用衡量和分类测评,深化会计诚信建设,加强内外协同的会计监督检查,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和会计队伍建设。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认真执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完善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开展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研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衔接机制。

在看到*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趋好、财政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等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在世界经济波动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建立财政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确保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持续保障能力。二是对照中央、市委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三是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举措尚处于推广实施阶段,财政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公开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审计部门在《关于*市*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部门的预算编制科学性不强,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一些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管理不够规范,“收支两条线”规定未完全落实;一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转移支付制度尚需进一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少数单位的财务管理较为薄弱等目前市级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亟需改革完善。

对上述问题,市政府高度重视,已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按照市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意见,深入分析造成问题的深层次根源,研究防范化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切实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财政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着力深化财税改革、优化支出结构、落实财税政策、增强监管效能,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规范化、透明化程度,努力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决算范文篇8

您们好!

我现任的岗位是财务室决算会计员,九五年七月七日我毕业于****铁路经济学校铁道财会专业,后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北方交大铁道财会大专毕业证书。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正式分配到我段财务室见习,在头半年的见习期间过一个月的出纳员,而后负责办理出售公有住房业务,由于工作中认真刻苦,并具有创新意识,九五年十二月,被财务室安排到决算会计岗位,九六年八月见习期满,被聘为财务室会计员,任决算会计员至今,今天我竞聘的岗位仍是决算会计岗位。

决算会计是一个既辛苦而又重要的岗位,需要有足够的精力、能力与经验,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仅要精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业务,还要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决算会计岗位不仅是核算的岗位,又兼有管理的职能,难怪同行中有这样的说法“决算会计岁数大的不愿干,年轻人干不了”。

决算会计员主要负责全段的货币资金核算,也就是现金及银行存款收支的核算和财务微机及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管理会计核算科目,审核各专业会计员编制的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编制运输业务决算报告。其中蕴含着的大量繁索复杂的工作内容,单就现金报销就既需要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掌握分局、段对各项费用报销的政策,既要审核报销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又要审核单据是否经过各级领导的审批,既要保护单位利益,又不能使职工个人利益受到损失,更不要说货币资金核算还有大量的现金收付款、银行收付款业务,决算会计员编制的凭证占财务室记帐凭证总数的一半以上。工作量之大,的确需要决算会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必须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热心服务,吃苦耐劳。但是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会计员仅靠工作的热心、端正的态度、吃苦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在这任务繁重的岗位上,不具有丰富的会计知识,没有对财务核算体系的深刻理解,不能熟练地使用和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是绝不能胜任此岗位的。我在走出吉林经济学校的大门之时就立志做一名让领导放心、合格的会计员,出校门后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认真在实践中学习会计理论、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飞速发展,跟得上铁路财务改革前进的步伐。从任决算会计员以来先后迎接了国家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检查组、路局财务处、路局会计师事务所、路局查帐中心、分局财务分处、审计分处、市税务局及各种专项的大检查和调查,均顺利过关,没有在任职范围内出现问题,办理的各种报销业务没有让集体受到任何损失,也没有让任何人利益受损失回来投诉,所管理的微机及财务室局域网,运行始终安全、稳定,没有一次因病毒侵入导致系统崩溃,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正确及时地编报各月、季、年度运输业务决算报告,协助主任完成各季、年度的经济活动分析。在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注重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独立设计开发了工资核算微机管理系统,在我段实际应用了两年时间,系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并为固定资产会计、工资会计建立了核算系统,设置运行参数,维护核算软件,随时解决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程序设计的缺陷,同时还为多经、工会技协、建筑安装工程处的手工核算帐建立了电算化核算系统,使这几家终于甩掉了手工作业,实现了多年以来会计电算化的梦想。

本人具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会计证、普一级珠算技术等级证书、财会人员计算机合格证书等会计人员必备的条件,工作经验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所做的工作也被分局财务分处和同事们所认可,连续三年获得段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过优秀共青团员青年突击手称号,在积极参加段党政工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得过两次演讲比赛三等奖,二次TQC全面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段九九年度优秀干部。九七年五月由分局选派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固定资产软件研讨会,九九年九月还作为唯一的分局先进基层单位代表参加在佳木斯召开的全局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本人听从党的召唤与安排,身体健康,工作刻苦努力,任劳任怨,具备竞聘决算会计岗位的条件,能够胜任决算会计工作,请领导们考核我。

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如果中国移动通信没有中国联通的竞争,就不会大幅下调入网费及通信资费,如果没有高速公路的竞争,铁路也不会推出城际列车及动车组,没有竞争机制,就没有进步的原动力,也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加快企业的发展,建立竞争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牡房也一样,不在内部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企业没有竞争能力,又怎么能闯市场同其他企业竞争呢?作为一名竞聘者,应该直接面对成功与失败,一旦落聘,就只有加强学习,在新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地从头做起,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工作中提高自己,争取下次竞争的成功。如果能够受聘财务室决算会计岗位,我必将以百倍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行动实践自己做一名合格会计员的志愿。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自己的工作:一是,二○○○年七月一日,修订后的《会计法》正式实施,一切经济业务的处理都必须以会计法为准绳,真正使每一笔经济业务真实、合理、合法,完全做到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完整地编报铁路运输企业运输业务决算报告。二是,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处理每一项业务都完全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办理,做到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三是,继续认真学习、深刻地领悟会计理论,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核算与管理水平。四是,财务室的电算化程度比较高,从记帐凭证、会计账簿、转帐通知书到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管理全部实现了电算化,财务微机也联成了分局财务系统较大的局域网,需要有较高微机管理水平的人来进行管理和维护,学习好电算知识,保证数据安全和网络系统稳定运行,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五是,积极主动地协调各专业会计的工作,正确、及时、完整地编报会计报表,及时提供各种财务指标和会计信息。

决算范文篇9

一、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现状

1、平衡预算的要求导致信息失真。

各级财政部门要求预算单位必须量入为出,所有支出项目均有相对应的资金来源,做到决算平衡。而当实际支出大于收入时,预算单位一是对当年形成的支出年终不予结账,转接到下一会计年度,将支出项目采取隐瞒超支、延期结算支出等的办法处理;二是采取虚增应收、暂付往来,同时虚增收入的办法人为平衡收支。

财政部门下发的《收入支出决算表》(财决02表)是全口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全部收入、支出和结余的一张重要报表,其年末结余=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年末结余金额的大小、正负取决于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的大小,因此有可能为正、等于零或者为负。决算报表编报说明硬性规定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不切合实际。

2、支出项目按标准定额填报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填报《行政事业类支出决算表》(财决04表)、《行政事业类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财决05表)时,为了达到有关部门规范标准,预算单位对部分公用支出

项目实际发生额不管是多少,一律按照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填报。以县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交通费按照单位车辆编制数以每辆3-5万元计算填报;招待费按各级纪委监察部门文件下达的接待费指标填报;办公费按人平1000-2000元标准填报。这样根本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

3、转嫁支出到关联单位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的检查,压缩有关项目支出,将本单位发生的公用支出发票直接转嫁到不实行部门预决算的二级单位或者能够自己控制的企业单位。有一家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为了避开检查、减少麻烦,利用职权,一次性到三家企业和事业单位报销交通费、接待费10多万元。

4、账实、账表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

对单位的所有收支进行全面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须知它是编制报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单位决算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以及保证国家资金及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贯彻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重要手段。账实、账表不一致主要反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上没有规范。

一是往来款项账实不符。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虚增收入形成的暂付往来款项实际上没有对应单位,而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为避免财政部门的调节,将应列收入的资金挂在暂存往来款项账户上。

二是财产物资账实不符。对上级主管单位无偿划拨的财产物资因没有票据,一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年终单位没有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盘点,查明盘盈盘亏原因,调整账务。

三是收入账表不符。行政事业单位填制决算报表时,对其他收入、事业收入等要以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账务处理和计算的口径不一致,单位的收入项目和金额有可能与财政部门的不一致,因而造成决算账表不符。

二、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

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人员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也兼职从事会计工作;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偏大,近两年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改革频繁,会计知识更新没有跟上。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后,帐务处理也可能不一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我县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分单位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进行年终清算后,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尚有余额。因此,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发生会计数据脱离实际,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但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单位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同时,已形成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前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导致制度法规严重滞后于会计事项新问题的出现。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负责人领导财务部门的活动应当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活动本身。管理层应当赋予财务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其关注管理的更大、更广范畴,局限财务负责人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会削弱、制约单位的管理能力。目前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尚处于从属的理财地位,会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不具备会计职能所应有的独立地位,会计监督相对乏力。会计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服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具体表现在: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单位负责人搞“一言堂”。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某县一家事业单位的出纳一人掌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将公款分期转出80万元后畏罪潜逃,完全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后果。最近某县有一家行政单位会计因集中支付由一个人操作,将国库集中支付已上线的工作人员补助工资10多万元转到个人账户上,县纪委查处另外一个案件时才发现。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会计工作的交接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明晰,填制会计凭证未按规定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帐簿随意性大,编制财务报告不合法、不真实等等,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差错严重。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5、会计监督制裁不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即“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监督单位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单位加强资金、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内到外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实中,确实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有的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而是通过私设的会计账册,形成“小金库”;有的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等手段,将会计数据分别反映在不同的会计帐册或财务报告上,形成“多本帐”;有的甚至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等。弄虚作假的领导获得一时名利双收,自然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检查不力,执法力度软弱,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又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在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过程中,对失真的会计信息以罚代管,很少追究责任者,这些都放任了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参与编制虚假会计帐簿和报表,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三、解决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对策

为了避免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表信息失真,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表的管理和监督。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

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才有资格从事哪些岗位的财务工作,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坚决杜绝上岗;二是建立一套统一的、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三是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让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

2、坚持依法行事,强化制裁力度。

——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这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人为造成的结果。1999年修订颁布的《会计法》,对各单位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警示信息乱真,惩治造假做假,为整顿会计行业信息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法》法律责任部分,对虚拟经济业务事项、账外账、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等常用的做假账行为做出规定,明确了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法律强制性的集中体现。首先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为该企业的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违反《会计法》的将依法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有利于根治假账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疾;其次是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若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做假账、隐匿销毁会计凭证、贪污、挪用、侵占公款的,不仅要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这样强而有力的法规,尚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去强力执行。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注重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首先,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要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二,要加强政府监督。政府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监管是规范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重要措施。第三,发挥社会审计及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监督方面的作用。要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和公众对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意识,搞好监督和服务,提高监督质量,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见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要依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制度,对查出的问题要追根究底,揭露真相,决不手软,充分发挥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

3、从实际出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在健全会计机构,合理配备会计人员的基础上,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第一、允许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收支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年情况的变化修改决算报表编制说明,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要求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能相违背,一味地追求平衡和有关部门的标准只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如实填报有关收支项目,维护财务数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客观的反映财务支出状况。

第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暂存、暂付往来的管理和审计监督,各项往来款项年终前应清理完毕并进行处理,不得隐瞒收入或虚增收入挂在往来账户上。

第四、加强财产物资的清理,及时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

第五、做好其他项目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对单位的所有收支进行全面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确保国家资金及财产安全。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单位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单位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单位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和方针。

首先单位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支出,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其次,经济业务的各环节,各个过程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再次,实行规范的会计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防止不真实会计凭证会计处理系统,并杜绝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把好财务关;最后,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监督职能,审计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以及审查经济业务各环节的管理活动,提出增收节支,防错纠弊,改善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决算范文篇10

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经中央财政审核批复的云南省*年地方财政决算和省本级财政决算情况。

一、全省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的主要情况

(一)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08.6%,比上年决算数增收67.3亿元,增长2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93.6亿元,为调整预算数的94.4%,比上年决算数增支127.3亿元,增长16.6%。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与今年年初向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4亿元,支出基本持平。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中央分配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补交入库。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513.2亿元,国债转贷收入2.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8.2亿元,调入资金24亿元,收入总计957.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93.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8.5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0.4亿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2.9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5.2亿元。年终滚存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在年终结算时增加了对我省的补助。

全省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6.1亿元,增长22.5%,与年初报告数基本持平;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7.3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支1.8亿元,增长2.4%,比年初报告数减少0.3亿元。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州市土地有偿使用费减少和其他部门基金支出增加,增减相抵后,支出相应发生变化。

全省财政基金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基金预算收入88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6.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8.8亿元,基金收入总计113.3亿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77.3亿元,调出资金6.5亿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29.5亿元。结余的主要原因是按照以收定支、先收后支的原则,部分在*年底收取的基金无法形成当年支出,需结转到*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7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24.2%,比上年决算数增收22.6亿元,增长37.6%;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3.1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减支6.1亿元,下降2.8%。与年初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4亿元。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中央分配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补交入库。

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82.7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收入513.2亿元(其中:税收返还154.1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11.2亿元,原体制补助6.7亿元,专项拨款128.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35.5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5.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5.2亿元,增发国债补助19.8亿元,增资补助79.1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5.3亿元,其他补助32.2亿元),下级上解收入36.6亿元,国债转贷收入2.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4亿元,调入资金11.6亿元,收入总计658.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13.1亿元,上解中央支出8.5亿元,补助下级支出413.7亿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1.2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7.3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3.3亿元;净结余3.9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3.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和净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年终结算期间,通过我省积极争取,得到财政部的充分理解和资金上的支持,对我省反映的困难,中央大部分都给予了较好的解决。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4.6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1.2亿元,增长25.7%;基金预算支出34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亿元,增长3.1%。基金收支决算数,与年初向人代会报告数基本一致。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预算收入54.6亿元,加上上年结余收入9.5亿元,中央补助收入6.5亿元,收入总计70.6亿元;基金预算支出34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1.2亿元,调出资金4.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基金滚存结余21.1亿元,主要是以收定支、先收后支而形成的结余。

二、*年财政运行的主要特点

*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定,全面贯彻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努力发展经济,依法组织收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入任务完成较好,争取中央支持的成效明显,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支出,确保重点,用于教育、农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生态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领域的支出增长较快,保障了省委、省政府各项战略决策的落实。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力度加大,财政支出效益不断提高,全省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财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年,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超过GDP增幅9.6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双双增长,地方税收收入完成299.4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8.8%,比上年增长21.6%。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势强劲,增幅均在20%以上,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5%、32.3%、23.8%和21%,四个主体税种共计增收43.8亿元,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非税收入完成80.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1.2%,比上年增收14.1亿元,增长21.2%,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从收入级次看,省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占全省收入的21.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州(市)、县(市、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全省收入的78.2%,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

(二)支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各级财税部门注重发挥财税政策和资金的调节作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省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完成169.2亿元,重点用于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城镇发展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1亿元,实施了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焦化制气一期改造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了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8个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拨付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资金2.54亿元,筹集预拨退休教师待遇差补助资金7077万元,进一步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安排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妥善解决烟草企业重组带来的利益转移问题,支持烟草企业重组整合,推动烟草产业做大做强。

(三)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年,全省财政农林水支出完成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了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增加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353万元,全面完成取消农业税改革目标,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5.41亿元,把土地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了一批高产优质农业示范项目。扶贫支出完成19.4亿元,重点支持了5312个村的整村推进、20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25万户茅草房改造等项目,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涉农补贴政策,省级财政安排1.1亿元,对70个县的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中央和省级共安排2300万元,在63个县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安排退耕还林补贴12.81亿元,直接发放给有关农户;安排2.47亿元,实施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研究制定了涉农补贴“一折通”管理办法,确保将各项涉农补贴按时足额兑付到农民手中,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努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较好实施。*年,全省教育支出完成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高于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占*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6.8%。重点用于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高校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重大项目。全省共安排经费16.8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增长130%,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省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261万名学生获得了免费教科书,115万名寄宿制贫困学生得到了生活补助。省级财政增设了省政府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1600万元,并积极推进高等院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努力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上学难问题。二是医疗卫生事业经费重点向基层倾斜。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省级财政筹集补助资金4.48亿元,将1400多万农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面扩大到全省的40%。支持了305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464个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三是社会保障投入大幅增加。全省社会保障补助、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完成5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省级财政筹集补助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筹集安排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3.87亿元,保障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安排就业补助经费3.65亿元,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全省筹措资金7.34亿元,实现了74万多名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安排资金1.2亿元,对全省107万农村特困人口实施救助;筹措资金1.03亿元,将全省14.3万名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并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筹措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3.1亿元,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筹集禁毒防艾专项资金5.18亿元,支持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四是各项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所需资金全部落实。按照中央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在扎实做好数据测算和核对工作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足额落实*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需资金24.7亿元;完善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及时安排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资金12.8亿元;对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清理检查,研究拟定了我省规范津贴补贴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了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原大队一级部分离职半脱产干部、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以及19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救济标准等一揽子利民解困政策的实施。

(五)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成效明显

*年,我省继续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财政工作重点,努力缩小区域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距。在改进和公开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计算办法,稳定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的同时,完善了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补机制。省财政在中央财政安排我省“三奖一补”资金5.3亿元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省本级支出结构,安排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及奖补资金31.7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6.4亿元、“四奖两补”资金5.3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8.5亿元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90.9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基本消除了欠发工资现象,挪用专款的现象大幅减少,地区间财力差距有所缩小。同时,省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兑现了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考核奖励资金3.5亿元,通过清收财政有偿资金借款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有力支持了261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试点县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年加强财政管理的主要措施

*年,我们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认真贯彻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定,结合审计部门的意见,认真整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完善措施,狠抓落实,规范管理。

(一)强化收入征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收入进度跟踪考核,重点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的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充分调动收入组织部门依法征管、努力增收的积极性。二是严肃税费征收纪律,充分利用“金税工程”等现代化征管手段,强化税收稽查,清理到期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优惠政策的监管办法,防范偷、逃税收和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行为,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不断完善探矿权与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制度,促进了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四是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为全面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服务水平

*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为16.6%,各项支出均完成年初预算,并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在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省财政支出结构突破以往格局,基本建设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稳中有降,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支出增幅均达到了20%以上,明显高于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水平,这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适应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整合资金,优化结构,压缩政府直接投资规模,集中更多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扶助弱势群体、发展农村经济、保障人民健康,进一步提高财政服务社会水平,致力改善民生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益性特征。

(三)重视监督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各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法治化。一是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完成了预算和分月执行数据的新旧科目转换,实现了新旧科目体系的平稳过渡;省级财政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按照财政部《关于完善和推进地方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不断更新预算管理手段,加快全省部门预算改革进程,推动全省预算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深化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巩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努力完善规范、高效的预算编制、执行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省财政修订出台了省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预算单位基础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了省级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出台了加快支出进度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继续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采购资金支付管理,采购范围、规模进一步扩大,采购效益进一步提高。*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完成6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69%,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28%,节约资金5.39亿元,节约率达7.28%。四是推进财政监督长效机制建设。围绕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对茅草房改造、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防治艾滋病等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了重点检查,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力度,制定下发了《云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开展了一部分热点问题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重点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投资决算评审工作。稳步推进“金财工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加大《会计法》、《云南省会计条例》的执行力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会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