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4:27:15

就学范文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三条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常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条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应保证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条件的地方,可执行流入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流入地人民政府要互相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建立流动儿童少年登记制度。流入地中小学应为在校流动儿童少年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流动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按流入地人民政府规定,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人学,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

第七条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人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人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八条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应经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按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住所附近中小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或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九条经流入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可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办学经费由办学者负责筹措,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积极扶持。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允许其租赁坚固、适用的房屋为校舍。

第十条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利用学校校舍和教育设施,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附属教学班(组)。

第十一条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借读费标准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简易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国务院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凡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收费、高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第十四条流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维护就学流动儿童少年的正当权益,在奖励、评优、申请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不得歧视。

第十五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的学生,应按流入地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或证明。

第十六条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对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就学范文篇2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急剧增加,妥善解决其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切实解决好此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补充通知》(**教基〔2004〕48号)精神,结合我县人口组成区域特点、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现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性

农民工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城区公办学校要从全局的高度,在完成义务教育责任区生源入学计划之后,要尽最大可能地挖掘资源,满足施教区内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按照“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的原则,将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切实维护外来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真正使农民工子女能够上得了学、上得起学。

二、指定就读学校

为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定点学校接受、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生源状况及农民工居住分布情况,确定城西中学、双塔中学、龙西中学顺龙分部、龙水实验中学、西禅小学、城东小学、顺龙小学等7所定点公办中小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学校。街镇乡辖区内农民工子女到相应学校就读,棠香办事处区域内的小学生到城东小学就读,初中生到双塔中学就读;龙岗办事处区域内的小学生到西禅小学就读,初中生到城西中学就读;龙水镇辖区内的小学生到顺龙小学就读,中学生到龙西中学、龙水实验中学就读。定点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对拒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和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在定点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全部实行“四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各接受学校要按照《大足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奖励等方面,要与辖区内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三、享受扶困资助政策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在指定学校就学收费方面,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寄宿学生住宿费(或公寓费),不准收取借读费,严禁出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额外收费,要与所在街镇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暂行办法》和县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足府发〔2006〕2号)要求,全县免除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女的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可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按照小学35元/生·期,初中70元/生·期的补助标准,免费提供贫困农民工家庭学生教科书;按每生每天1元,全按年240天计算,由县财政补助困难家庭农民工寄宿学生生活费。县民政局、扶贫办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对特别困难家庭农民工学生进行适当资助。

就学范文篇3

为进一步好驻肥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根据市政府、合肥警备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驻肥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区驻肥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区联席会议的组成、职责及召开时间

区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召集,区人武部、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分局、区地税分局、区国税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区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区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研究解决我区驻肥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等相关工作。区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2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

二、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及任务安排

区人武部: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做好军地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优势,深入开展驻肥部队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调查摸底以及联席会议交办的相关工作。

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对管理权限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随军家属的调动进行相应地安排。接收并审核随调前为机关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军人家属相关材料(由部队师以上单位政治部门和市双拥办提供),确认后按公务员调转任及事业单位调动有关规定,经用人单位考核后,在编制限额内办理相应调动或聘用手续,原则上对口按排。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要优先为失业、求职登记的随军家属提供职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未就业的随军家属档案,由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免费代管。

区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全区驻肥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对相关法规政策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和检查。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和街道(镇),安排联席会议的议题、议程、日期等,承办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

区教育局:坚持就近就学原则,安排3至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部队干部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确定。对部队干部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幼儿园接受教育,且有家庭困难的,要求学校给予适当减免有关费用。对部队干部子女需转学的,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手续。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安排学校就读;属高中教育阶段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照顾,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部队干部子女符合借读条件需要借读的,要求学校酌情减免借读费用。

区民政局:做好与合肥警备系统各级政治机关的协调工作,加强与市双拥办的沟通联系。对已办理当地常住户口、3个月以上无工作且无其他固定收入的随军家属,参照市、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要把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并抓好落实。

区财政局:保证驻肥部队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相关经费的审核及拨付。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有就业愿望的随军家属,提供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对配偶为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以上、被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在执行抗洪抢险急难险重任务中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因战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船艇等艰苦工作,以及家庭存在特殊困难的随军家属,给予重点照顾,确保就业。对全区范围内任用随军家属的单位进行检查,督促落实驻肥部队随军家属就业相关政策,对实行全员合同制和聘用合同制的单位要求与随军家属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并要求在合同期内除法定和约定的解除条件外,不得解除合同;对有生产任务的企业,要求不得安排随军家属下岗;对因国有、集体企业破产、停产等原因失业的随军家属,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设立公益性岗位或设立拥军岗位,优先安排随军家属就业。鼓励各类企业接收随军家属就业。鼓励随军家属自主创业,结合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随军家属进入相关创业园区,在小额贷款、场所、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随军家属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随军家属转变就业观念,帮助转变单纯依赖政策照顾、安排就业等传统择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每年要举办2次以上形式多样的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帮助随军家属实现就业。要为失业、求职登记的随军家属发放就业服务卡,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为随军家属办理未就业期间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军地接洽,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后勤部《转发〈关于军人配偶随军就业期间社会保障关系军地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区卫生局: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免收首次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办理费。

区工商分局: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审批手续,免收当年个体工商管理费。

区地税分局:对招收随军家属人数占企业总人数60%的新开办企业,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就学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三条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常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条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应保证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条件的地方,可执行流入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流入地人民政府要互相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建立流动儿童少年登记制度。流入地中小学应为在校流动儿童少年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流动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按流入地人民政府规定,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

第七条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八条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应经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按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住所附近中小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或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九条经流入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可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办学经费由办学者负责筹措,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积极扶持。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允许其租赁坚固、适用的房屋为校舍。

第十条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利用学校校舍和教育设施,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附属教学班(组)。

第十一条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借读费标准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简易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国务院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凡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收费、高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第十四条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维护就学流动儿童少年的正当权益,在奖励、评优、申请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不得歧视。

第十五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的学生,应按流入地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或证明。

第十六条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就学范文篇5

为贯彻落实地区妇联、县妇联在全区广大妇女干部职工中开展的“就学帮扶”行动,我镇积极响应地区妇联的号召,决定在全镇范围开展贫困、孤残女童捐资助学活动。为把此项爱心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展示出我镇广大干部职工的道德风范,并起到有效作用,特制定本方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改则”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在全区广大妇女干部职工当中开展就学帮扶行动实施计划》精神为主线,以为失学女童献爱心行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捐款活动,引导我镇广大干部职工关爱女性、关护女童,更好地在全镇营造有利于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和儿童生存、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镇成立妇女“救学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嘎当(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央宗玛(副镇长)

成员:格桑拉姆普布桑姆卓玛央金杨得喜

负责人:格桑拉姆

三、活动时间:2006年9月—2010年12月。

四、参加对象:全镇领导干部职工。

五、活动内容、措施及步骤:

1、高度重视,将“就学帮扶”爱心行动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传达学习在《全区广大妇女干部职工当中开展就学帮扶行动实施计划》精神;传达上级妇联部门的指示意见,合理布置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动员、提高广大妇女干部职工对此次行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我镇范围内的失学、孤残女童进行摸排、登记造册、建档,层层核实、步步把关,争取做到将有限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按照上级要求的原则上全县妇女干部职工必须义务捐款、男干部职工自愿的原则,组织全体妇女干部职工捐款,并将所捐金额登记造册,同时做好帮扶资金的使用及管理,落实好帮扶的各项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就学帮扶资金将用于已登记造册的贫困失学、孤残女童的学业补助、医疗补助等。

4、我镇还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基层的“爱心帮扶”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程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的情况记入全年考核。

以上实施实施方案每年举行一次,直至活动结束。

就学范文篇6

我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这所学校还要不要我当校长。前几次述职报告中,我都写上了“急流勇退”、“辞去校长职务”的字样,也因此带来一些非议,说我“欲擒故纵”。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实在不理解我的内心。说实在的,当了校长的人才真正知道校长的确是很难当的。我之所以到现在为止仍自愿工作在校长的岗位上,是因为自认为还能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而没有起到相反的作用。假如我已经成为了阻碍学校发展的人,且自己还意识不到,那么真诚地请求教师们通过合法的途径提出罢免的建议。在我的眼里,校长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的唯一标尺是能不能,多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痛苦,但我遇上的痛苦不是很多。2002年12月,是我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我从1996年重返课堂后,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告别了那些自己酷爱着的孩子。孩子们那分别的泪,揪心的话,将作为一种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我现在唯一能弥补的是不进办公室,泡在课堂里听课。这学期2个半月,我已听了近百节课。

学校可能还需要我当校长的原因大体有三点,也是我努力追求的存在方式。

1、把握宏观的。湖塘实小和星辰学校在发展中面临三项重大改革,这就是课程改革、管理改革和体制改革。对这三项改革作战略思考和策略谋划,是我的责任。

课程改革方面,本人倡导三项基本建设,即数字化环境建设、校本化课程建设及人文化文化建设。在本人的倡导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学科改革指导意见”逐步形成,并付诸实施;管理改革方面,在“自主——创造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进“网络化”管理;星辰实验学校面临深层次的办学体制改革,需要有人去作深入探讨,本人已于去年撰写了《走有武进特色的民办教育之路》一文,为最终完成改革进行了理性思考。

2、观察微观的。再好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如果落不到实处,将成为空中楼阁。基于多年养成的工作作风,本人具备了从细微处敏锐感觉问题的能力。微观的领域是非常精彩的,且往往“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而言之,一件小事能预见学校将会有何等的大问题发生;中而言之,一件小事能反映教育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小而言之,一件小事能标志一个教师的工作状态或一个学生的进步水平。我一直反对校长站在高楼里向下看校园。而主张走进教室,走近教师,走进学生。校长的目光是一所学校水平的体现。这学期,本人从平时随堂听课中发现了少数教师备课不充分及对学生关注不全面的问题,随即会同领导班子商量两校联动管理抓规范的措施,提出“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两个一”要求,促进了教学常规的执行。

3、直面难管的。对于本人来讲,面对的有三个校区,500多名教职工,近6000名学生。原武英中学撤并到实小后,也有一些新问题出现。但我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除了领导方面的支持外,我的助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十分优秀与敬业。在过去的一年的记忆里,我似乎未感觉到有什么难管的事到我手中,也似乎未有教师向我呈现令人讨厌的事。因此,我必须诚挚地向我的助手与同事道谢。

当校长已20年了,年龄也已过半百。我愿意主动地放弃常人眼里的权力、荣誉乃至利益。但我不会放弃学校发展乃至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增强自己适应发展的能力。我自认为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平民心态和挑战心态。在一般人眼里,校长当到这个份上,摆资格高高在上,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是很现实的,但我不是这样的,这可能是本人值得发扬的一点可贵之处。

就学范文篇7

一、目标任务

全面推广“工学一体”就业就学模式,搭建企业、学校深度融合对接平台,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2016年以服务加快“调转促”行动计划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帮助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延展办学功能,拓宽就业途径;促进企业改善就业环境,储备人力资源,提质增效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工作重点

2016年,“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各地通过竞争性办法遴选一批有意参加的企业,广泛动员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组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对接,全面进行“招工招生”、“招生招工”两种模式试点.重点开展“招工招生”模式的试点,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招收企业有培养意向、个人有学习意愿的一线青年职工参加试点。

各地要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院校聘用兼职教师工作的通知》精神,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大师、技术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一体”就业就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地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深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有脱贫任务的县级人社部门要加强与扶贫办等部门联系,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参加“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工作模式

“工学一体”是“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搭建企业和学校对接合作平台,职业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或者企业将职业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企业学校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学习标准,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达到生产教学一体化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工学一体”试点工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招工招生模式,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就是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学习;二是招生招工模式,企业将职业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

以上两种模式中涉及学历教育的招生、培养、实习、就业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规定执行。

四、基本条件

(一)试点企业: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实力较强;

2.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社会声誉较好;

3.建立较完善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和职务晋升激励制度;

4.按规定提取和支出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承诺优先投向“工学一体”试点项目;

5.有强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6.合作院校为省内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优先选择市内职业院校;

7.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级人社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市)级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并公示无异议后,可与有关职业院校签订“工学一体”合作协议,开展“工学一体”工作。县(市)级人社部门要将审批确定的企业名单,报市人社部门备案。

(二)试点院校:选择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示范性强、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成功经验或做法的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省级及以上示范(重点)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经审批同意并经公示无异议后,可组织开展“工学一体”相关工作。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向市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向当地县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职业院校合作企业须为本省企业,优先选择市内企业。

(三)试点专业(或工种):试点专业(或工种)依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4号)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版)》,参考《紧缺专业(工种)目录》和《省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比较紧缺”、“非常紧缺”的岗位,优先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紧缺的理科或工科专业(或工种)。

(四)试点内容:

1、企校联合招工招生。企校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模式后,学校按照招生标准和程序,经企业推荐或员工自荐,将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招收为学生,实现招工即招生;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和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招生条件、确定招生规模,联合开展招生,将符合条件的学生招收为准员工,实现招生即招工。参加“工学一体”的学校要认真执行“阳光招生”的要求,严格招生、考试、录取等环节。

2、企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企校双方共同制定培养实施方案,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共同实施“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

3、企校联合开展课程开发。企校双方根据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课程和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性、创新性的优势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体现就业导向和职业特征,更加关注服务企业发展和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

4、企校联合组建教师队伍。企校双方共同组建教师队伍,企业邀请职业院校教师为“访问工程师”,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职业院校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人才导师”,讲授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5、企校联合实施教学活动。企校双方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教学管理的规范,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员工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合理确定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根据实际分专业、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学,实现工学交替进行。企校双方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在企业工作或实习期间以企业管理为主,在院校学习期间以职业院校管理为主。

6、企校联合开展考核评价。企校双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共同开展对“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注重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评价。

7、畅通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指导企业建立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学习与个人待遇相联系的用人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业绩贡献得到使用、晋升和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核心技术领域设立“首席技师”、“技能专家”等,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拓宽企业员工成才发展空间。

五、实施步骤

(一)开展调查摸底。4月10日前,各县市区对本地区现有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有意开展“工学一体”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双方的意愿和需求。

(二)公开征集企业和职业院校。向社会公开征集参加“工学一体”试点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走访联系企业和职业院校,宣传有关政策,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参与。

(三)组织对接活动。4月底前,组织开展“工学一体”企校对接活动,重点是引导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就业就学联盟,签订合作协议。

(四)实施试点工作。经人社、教育、财政部门确认参加“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的企业、职业院校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并将学员花名册报县(市)人社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备案(附件1)。

六、政策保障

“工学一体”政策。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备案的“工学一体”学员,毕业后与合作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企业和职业院校1500元一次性补助;所学专业为我省企业紧缺专业工种的,给予学员3000元一次性补助。以上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通过企业补助、个人分担的方式筹集“工学一体”学费,企业在劳动者毕业时应给予个人一定比例的学费补偿;员工在学校学习期间,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应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助。职业院校应为符合条件的学生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

享受“工学一体”一次性补助的职业(技工)学校不再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市“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工学一体”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落实支持“工学一体”的配套政策。各试点企业和试点院校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推广“招工招生”模式,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二)落实政策。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各试点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加强合作和支持,加大对“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的投入,对“工学一体”学员(员工)在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支出,按规定准予税前扣除。兑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优先投向“工学一体”工作的承诺。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及时兑现一次性补助。

就学范文篇8

二、具有接受外籍学生就学资格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定点学校)要建立健全外籍学生管理制度和责任制,明确校长的领导责任,确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加强相关人员外事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外籍学生就学管理工作水平。

三、在我市投资或正式就职并在我市居住的外籍人员的子女(以下简称外商子女),要求到我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读的,由其居住地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安排到本地区定点学校就读并办理学籍;要求到民办小学、初中就读的,由定点学校自行录取,并到学校所在地区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学籍。

四、外商子女要求到普通高中就读的,须参加由定点学校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定点学校认定其能够达到随班就读条件的,可按照招生计划提出录取名单,于每年8月1日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核准后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

五、外商子女要求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并达到随班就读条件的,由定点学校提出录取名单,于每年8月1日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核准后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

六、外商子女要求由国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我市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须由转出学校提供相应证明,由定点学校进行考核。经定点学校考核认为达到随班就读条件的,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录取并办理学籍。

七、外商子女在办理入学手续时,须向定点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父母的护照及职业签证、居住证明、在连投资证明或就职证明,并办理《*市中小学外籍学生入学申请表》。超过18岁的外商子女须另外提交本人护照并办理《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2表)。

八、外商子女到公办小学、初中就学的,与学区内学生同等收费;到公办高中就读的,达到公费生水平的按照公费生收费标准收费,达到择校生水平的按照择校生收费标准收费;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按照我市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收费标准收费。

九、对于以留学为目的到我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外籍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定点学校要在首先满足本市学生、外商子女入学并保证学校在校生不超员的前提下,酌情予以安排和录取。留学生录取程序与外商子女相同,但不享受对外商子女的收费优惠政策。

十、对于父母不在*居住的留学生,定点学校要对其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和在连居住情况进行审查。若发现有明显安全隐患的,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十一、各定点学校不得与非法留学中介组织合作招收留学生。定点学校欲与合法的留学中介组织合作招收留学生的,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十二、留学生在办理入学申请时,须向定点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父母护照及本人护照、居住证明,父母不在*居住的须提交中国公证机关签发的委托监护的公证文书以及委托监护人的身份证明。留学生须办理《*市中小学外籍学生入学申请表》和JW202表。

十三、对外籍学生的教学一般按照我国现行的教学标准组织、实施。汉语言文字是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外籍学生一般应随班就读,不单独编班。定点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外籍学生安排必要的汉语补习。

十四、外籍学生在定点学校就学,完成各科学业,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未按计划完成学业者,学校可发给写实性学习证明。外籍学生的学籍管理参照定点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十五、外籍学生一般应与其父母或委托监护人一起居住。定点学校不得擅自向外籍学生提供住宿。定点学校确需向外籍学生提供住宿条件的,须经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就学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切实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统筹。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保障资助体系顺畅有效运行。

(二)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三)加大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

(四)正确导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五)公开透明。制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审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六)多元资助。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

(七)合理分担。资助所需资金,市属学校(含民办学校)由市财政(结合中央、省补助)负担;县(市)、区属学校由市结合中央、省补助,根据各县(市)、区财力差异,合理确定分担比例。

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奖学金制度。

1.奖学金。中央和省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用于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国家奖学金为每生每年8000元,省政府奖学金为每生每年6000元。所需资金,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省政府奖学金由省财政负担。

2.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为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等专业的学生倾斜。以上所需资金,市属学校由市财政(结合中央、省补助)负担。

(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

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为在校生的14%,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根据学生的贫困程度,具体分为1档1000元,2档2000元,3档3000元。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政府资助2年,第3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市属学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市财政(结合中央、省补助)负担。县(市)、区所属学校由市(含中央、省)与县(市)、区按比例分担:市与历下、市中、历城、章丘按4∶6比例分担;市与天桥、槐荫按6∶4比例分担;市与长清、平阴、济阳、商河按8∶2比例分担。

(三)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继续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落实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积极推动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引导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要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

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自20*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人员,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机制。市教育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学校要落实校长负责制,强化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二)落实责任分工。市财政局要足额安排、及时拨付应当负担的资金;市教育局负责指导、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系统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三)强化资金管理。市财政局和教育局要制订资金管理办法,对所有资助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助资金按时发放。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资助资金现象。

就学范文篇10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我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在一些省份试行助学贷款制度。但由于我国缺少全社会的诚信保障机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诸多信用风险,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助学贷款的违约比例高达33%左右。于是,2004年春季以来,全国几大商业银行陆续停止了大部分助学贷款业务。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作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2005年7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把过去的“国家奖学金”改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同时增加了经费数量,扩大了资助范围,修订了管理办法。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却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风险分担,学校受累

《意见》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隶属关系,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每所普通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挂钩。这一规定明显把高校“拉下水”,其实质就是由国家和高校一起分担了原本应由银行承担的风险,无形之中加大了学校的责任。

笔者认为,《意见》之规定有其合理之处,能够明确政府和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有利于增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新政策严格要求各普通高校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调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将有助于推动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要求学校跟政府一起分担助学贷款风险,填补学生的诚信缺失漏洞,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在金融行业,发放贷款本来就应该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考虑到助学贷款扶贫支教的特殊性,靠政策调节一下风险未尝不可,可全部风险都被国家和学校背负,银行不免有坐收渔利之嫌。学生欠贷学校要帮着支付,这势必会使很多高校人为提高申贷的门槛,不利于政策的落实。助学贷款可以选择商业性贷款的形式,也可以选择政策性贷款的形式。商业性贷款要以商业运作的模式进行,政策性贷款就要以政策运作的模式进行。我国目前的助学贷款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政府应该在贴息、担保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要减轻政府负担,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可以由高校从每年的教育捐赠款中,单独列出一块作为专项教育担保基金。学校也可以从学生的学费等收入中扣除一部分,列入担保基金。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尚不适宜给高校过重的担子。

二、还贷期虽延长,但仍不够长

新规定的还贷期限比以往更趋合理化,由过去规定毕业后四年还清改为“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这一规定被视为此次政策修改中最人性化的一点。它使借款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与银行协商还贷方式。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还款方法,必将促进学生和银行之间的机动协商,人性化地完成还款。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将还款期延至6年,也不足以减轻一些特别贫困学生的负担。就河北而言,目前一名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的基本工资一般都在500-800元左右,工作一两年后待遇可提高到1200元左右,每月除去食宿等必要的生活费,所剩已不多。有些贫困学生毕业后还要帮助分担家庭重担,偿还每月的贷款压力依然很大。笔者认为,还贷期限还可以再作延长,国外的助学贷款多为5-20年的中长期贷款,大多还贷期都在7-12年,这样可以给借款者以充分的时间。另外,还可以按在校专业、工作后的工资水平以及贷款金额,对学生毕业后的还款方式做出相应的区分,划出不同的层次,形成制度性规定,以便于银行的实际执行。

三、银行招标确定,鼓励社会机构参与

新政策对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不再强制规定,而是采取招标方式确定。过去,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指定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银行,新的规定实施后,将由各家银行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招标方式产生。毕竟,助学贷款是一项信用政策贷款,带有扶贫和支教性质,风险较大。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从成本上来说,助学贷款相对其他商业贷款来说,每笔数额小,贷款笔数多,牵涉人数多,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批准、发放、催收等各道手续一个都不能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笔贷款的费用支出和工作量不会随贷款数额的减少而成比例缩减,而小额贷款带来的利息收入却相对少的多,甚至还不够银行办理业务的基本支出,强制的要求银行接受助学贷款业务,可能会使银行产生抵制情绪,不利于银行业的自主发展。新规定实施后,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半强迫式”的政策性贷款,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被迫垄断”助学贷款业务的局面,给其他具有贷款实力,想主动开展此项业务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机会。

笔者认为,除了实行招标确定从事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外,因为助学贷款兼有商业贷款的性质,国家还应给予经办银行以更加优惠政策,如对该项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对该项业务造成的亏损给予相应补贴,以鼓励银行自主自愿的从事助学贷款业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银行看到助学贷款业务的有利一面:它除了能帮助银行开拓业务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是可以为银行树立社会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生动的广告;二是可以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节约搜索成本。政策完善之后,助学贷款应该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热点。

但是,单纯依靠商业银行来完成助学贷款任务,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作为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是其正常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与政策性极强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要求显然相抵触。尽管实行招标方式后,银行可以掌握主动权,自愿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更为有效和可行的办法还是将助学贷款推向社会,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助学贷款的管理中来,将助学贷款的回收同社会机构的财务管理联系起来,转换助学贷款的偿还方式。例如,可以尝试让社会保险机构参与到助学贷款的回收管理工作中来,将助学贷款费用的偿还同养老保险费挂钩,通过养老保险来扣还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在实行过程中,要注意按收入比例扣除还款金额,不同收入水平的借款人扣除的借款金额应该有所差别,以期在保证还款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四、加强管理,健全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