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5:42:27

鸡腿菇范文篇1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鸡腿菇范文篇2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鸡腿菇范文篇3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牛家峪村位于阳泉市狮脑山脚下。全村总面积1650亩,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920亩,居住150多户、600口人。牛家峪村主要依靠以粮食和果树种植为主(目前果树已多数衰老),2006年,牛家峪支村两委审时度势,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调整产业机构,重新定位全村经济工作:一方面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在现有耕地上挖潜改造、增产增效;另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紧紧抓住狮脑山整体开发和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机遇,开发休闲生态和观光采摘园区。从2006年起的4年里,全村完成了以下工程:①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建设项目。主要利用地形落差,采用自流式,完成注入粪便、产气、沼渣沼液利用等全过程,所产沼气可供全村150多户使用,实现了沼气“户户通”,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新型能源,同时沼渣、沼液直接还田,既实现了农作物的无害化,又使农业生产增产增效;②完成净化水厂建设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也使农田灌溉得到了水源补偿;③发展水果和经济林等。目前共发展桃、杏、枣、苹果、葡萄等经济林200亩,苗木花卉100亩,饲料作物100亩。同时为了使沼气工程项目运转顺利进行,村里还扩大了养猪场,专供沼气使用。到目前为止,牛家峪村已形成养猪、沼气利用、粮食、果树、苗木、无公害蔬菜种植相连接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高效发展模式。全村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政治持续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全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牛家峪村猪、沼、果、苗循环经济链条:水厂————→猪场————→沼气↓↑↓粮食、果树、苗木、饲料作物←沼渣、沼液现在,牛家峪村已经逐步形成全市农业废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的典范。同时,牛家峪村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一天天壮大,成为全市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二、运城市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福昌”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土窑洞生产模式,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壳等各种作物秸秆为主料生产鸡腿菇。杨家门村位于盐湖区最北端的稷王山下,共有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647人,总户数157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共有户用沼气池71个,属纯旱垣地带。2010年,杨家门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盐湖区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经专家论证和组织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确定了发展鸡腿菇产业的工作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投资300余万元,打成土窑洞150眼,投料生产80眼,每眼窑洞年产值达到6万余元,纯收入3万元。鸡腿菇生产、销售采用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共有101户群众参加合作社。该村运用沼渣、沼液拌料新技术发展鸡腿菇生产。具体做法为:把原料平铺在水泥地面上,将2%的生石灰均匀洒在料面上,用沼液将生石灰粉均匀冲于原料内(原料和沼液的比例为1:1.5~1.6),充分搅拌均匀后建堆,堆宽为1.2~1.5米,高为1.2米,长度不限,呈梯形,稍加压实。最后用直径约3.5厘米粗的木棍在料堆顶部每隔40~50厘米扎一至地面的通气孔,并摇至10厘米,以免造成厌氧发酵。白天覆盖上塑料薄膜,以防病虫侵入和水分散失,但塑料薄膜与地面要留空隙,以利通气。晚间温度降低后将塑料薄膜揭开,以利通气。当整料堆中心温度上升到70%以上时,再持续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原则是:内外想调、上下换位。

具体操作是,将原料堆中上部经过高温发酵料内产生大量白色放线菌(有益菌)的培养料,翻到新建堆的下部,将原料堆表层5~10厘米的料翻至新建堆中部。原料堆底部的料翻到新堆的上部,如此可使上次未到高温发酵的整料于本次经过高温发酵;尤其是上次料堆底部水分偏大并处于厌氧状态的整料至上部,使水分下沉并经过高温发酵;如此经过3-4次翻堆后,即可确定整料的每颗料至少经过2次高温发酵,达到充分腐熟的目的。pH值为7~8左右,含水量在65%左右为宜。此种集养殖、培育、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使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废弃物得到了“整体、高效、再生、循环”的利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杨家门村每眼窑每年上料3茬,每茬上料5吨,年总投料量达到3000吨。沼渣、沼液用量按1:1.6计算,年用沼渣、沼液量达4800吨,鲜菇总产量达3900吨,按现行市场价格8600元/吨计算,年总效益达到3354万元。如果麦麸或玉米面等辅料的添加量按20%计算,年可节约麦麸或玉米面600吨,按现行市场价格2000元/吨计算,合计节约120万元,增产量按30%计算,年可增产900吨,产值774万元。因此,沼渣、沼液拌料生产新技术的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不但使杨家门村的沼渣、沼液得到了综合利用,而且给广大菇农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2010年杨家门村鸡腿菇生产示范区被山西省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1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形成了集鸡腿菇生产、采摘、农家乐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鸡腿菇范文篇4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对策;甘肃庄浪

食用菌具有食药两用优点,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美容减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时代保健食品,发展食用菌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近20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传统农业的新型优势产业。

庄浪县于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点,自1993年引进日光温室技术后,食用菌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产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庄浪县食用菌生产大户有110户,从业人员600人,总产量1700t,总产值330万元,户均纯收入1.5万元。发展龙头产业,不仅振兴庄浪经济,而且活跃了周边县、市经济。但庄浪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邻近天水地区差距较大。现将庄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1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

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川农业示范园区,其他乡镇零星种植,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经营方式以户为单位,且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户均年生产菌袋在0.5万~8.0万袋之间,年纯收入1万~8万元。全县种植大户有30户,户均年产值4万~24万元,户均纯收入2万~10万元,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因只供庄浪县销售,在县内市场基本达到饱和,限制了新户发展,造成资源和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该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单一,品种少而老,技术和技术设备落后,主要以生产平菇为主,鸡腿菇、白灵菇、香菇、金针菇有少量生产,质量低,当地销售量少,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1.2科研力量不足,经费缺乏

由于食用菌生产未列入产业发展规划,申报课题难,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庄浪县自1994年以来的15年间的试验示范种植,对品种、配方、消毒设施不断地改进,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保证了食用菌的初步需求。但该县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并没有明显的起色,总结其原因有以下2点:一是没有成立专门的食用菌研究小组,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二是食用菌生产属自发性,没有咨询、供种、试验示范场所、完善的服务体系,菇农自作主张由外地(天水、平凉、陕西)购种,没有经过试验盲目生产,一旦引进有问题的菌种进行生产,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3技术、设备落后

虽然庄浪县每年都进行技术改进,但与我国食用菌总体发展水平仍不能同步,没有统一部署,设备简陋,周转资金少,管理粗放,防病防虫意识淡薄。目前,液体菌种生产尚属空白,无法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1.4缺乏生产合作组织,产业链条短

菇农各自为伍,没有统一的合作组织,产业链条短,不能组织贮运,只能就地销售,价格极不稳定。由于没有项目资助,无法组织学习培训,对我国食用菌发展动向缺乏了解,无法掌握近期发展的新技术、新经验,仅凭经验生产,缺乏交流,部分菇农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是自发性发展,规模小,分布零散,不能收购,就地销售经常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导致其社会效益降低[2-3]。

2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1气候差异较大,自然条件优越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地处东经105°46′15″~106°23′45″,北纬35°03′23″~35°28′26″,辖区跨经度37′30″,跨纬度25′03″,年平均气温7.9℃,生态分类属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半湿润偏旱区的草原灌丛带,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

2.2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低廉

庄浪县农业人口41.65万,是甘肃省第二人口密度大县。该县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手工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4],建设农村短、平、快的优势项目。

2.3原材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优势突出

全县总面积1553.14km2,总耕地面积6.10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7万hm2,以小麦、玉米、洋芋、胡麻为主栽作物,其秸秆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加强食用菌生产,促进秸秆转化利用,变废为宝,使废料能培肥地力,发展循环经济。此外,邻近的华停县盛产煤,可就近为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供煤源,节约运输成本。邻近的天水市昌盛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加工产业,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链条的就近延伸提供了便利。

3发展对策

3.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机构和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成立食用菌科技队伍,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5-6]。增项目,树样板,每年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增强效益吸引力,农技中心、乡农科站要把技术指导与物资配套、产品收购、销售相结合,让群众取用菌种方便、放心,与菇农建立订单农业,保证菇农放心生产。

3.2结构调整,长期规划,科学合理布局

无论是从政策要求上,还是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支援、社会需求上升、气候因素等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条件,需要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需要建立大项目及更深层次的项目,应长期规划,聘请高新科技人才,建立良好发展空间。正如市委书记马世忠在2010年4月15日讲话中强调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按照全县不同生态类型,分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前川温暖河谷区及中北部干旱山区三大区域,在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韩店、通化、杨河、良邑等乡镇建立白灵菇、金针菇、小平菇基地;在前川温暖河谷地区的南坪、盘安、朱店、万泉、水洛、阳川等乡镇建立香菇、鸡腿菇基地;在中北部干旱山区的卧龙、大庄、柳梁、赵墩、南湖、岳堡等乡镇继续扩大种植平菇,示范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各乡镇要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村、示范户、辐射带动户[7]。

3.3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良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促使种植农户、技术服务、收购运营及市场管理之间形成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密切协作关系,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以天水市昌盛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庄浪县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8]。

4参考文献

[1]吕承义.食用菌防治现代病[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詹萍,刘巧燕.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73-76.

[3]陈秀娟,阮海东.加快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0(2):90-92.

[4]雷百战,林伟君,万忠,等.2009年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85-288.

[5]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6):71-72.

[6]康源春.抓标准化生产,实现食用菌生产大省向强省跨越的目标——2003年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化研讨暨新产品展示会纪要[J].河南农业科学,2003(12):32.

鸡腿菇范文篇5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鸡腿菇范文篇6

1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1.2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1.3以初级产品与市场对接,产品附加值低

淮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产中为主,产后的自加工能力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产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自消化能力较差,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系统的净化,如菌渣再利用问题,除部分菌农将其用于大田生产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积在菇棚周围和道路边,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污染源。

2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内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1.1明显的比较效益。比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经济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生产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生产明显高的经济优势。调查信息表明:淮阴区丁集镇农户以前大棚黄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闲置状况,一是不利于大棚养护,二是闲置时间内基本无经济收益。随着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该镇农户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条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黄瓜采收后的半年闲置时间(5~10月)可种植3~4茬草菇,可获纯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节常年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栽培,至翌年7月结束,可收6~10茬,每幢标准棚(50m×7m)可获纯收益20000元左右。从比较效益来看,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兴的优势产业,它能够为淮安市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希望。

2.1.2强势主体发展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不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并遵循市场规律,任何发展干预都不会对产业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在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驱动下,淮安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信心和决心。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淮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内部转化,还可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一个好的就业选择。此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有利于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农民强势发展需求和动机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市场销路和有利的政策、技术保障。

2.1.3原材料优势。淮安市是农林业大市,据统计,全市现有粮食作物33.3万hm2,经济作物10万hm2,每年生产秸秆280万t。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还能够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农业体系内部物能的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1.4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食用菌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劳动力成本高低对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淮安市地处苏北,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相比优势更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31美元,日本为1820美元,韩国为1056美元,我国台湾省为960美元,香港为750美元,而我国大陆不足100美元,农民的工值就更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2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外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关键因素。

2.2.1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变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结构。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利,而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l世纪饮食潮流。特别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更增加了人们对“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要,食用菌被视为首选,从横向和纵向均扩大了食用菌消费群体,实现了以饮食结构的调整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另外,近几年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膳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趋向素食化。丰富多样的食用菌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潜力巨大。同时,食用菌即时食品和半成食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如以食用菌为原材料生产加工成罐头、蜜饯、酱菜、饮料、胶囊、片剂、针剂、菇耳多糖等,其生产工艺不是很复杂,但其产品在市场上却很受欢迎,为淮安市食用菌初、深加工指明了发展方向。

2.2.2较高的市场获利空间。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实际价格相比,中国的产品市场获利空间很大。例如在日本,鲜香菇收购价可达30元/kg,中国国内收购价常常是不到10元/kg。较大的比价和获利空间,有利于吸引商家。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大盖球菇、杨树菇、灰树花、姬松茸、盖囊菇、真姬菇、白背木耳、紫木耳、鸡纵、茶薪菇、白阿魏菇、杏鲍菇等。这些品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销路好、价格高,尤其受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欢迎,例如在日本市场上,鲜杏鲍菇的售价为20美元/kg;在国际市场上,干品姬松茸的价格则卖到80美元/kg。

2.2.3“南菇北移”。我国食用菌大部分盛产于南方省份,占85%以上。近年来,由于南菇迅猛发展,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问题,制约了南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南方的食用菌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候条件适宜的北方进行梯度转移,这给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淮安市可以充分借助外部的技术、人力资源进行资源转化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实现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对策

3.1搞好技术研究和培训指导,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要积极引进培育筛选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淮安市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广一批栽培新技术。采用谷粒菌种、液体培养等先进技术,缩短菌种生产周期;搞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病、虫、杂菌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筛选出最佳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开发可供周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三是要培训科技人员。组织、聘请专家深入各菌种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培养建设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民科技人员队伍,设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解答菇农难题。四是要加强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研究。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会伴生出许多废弃料,这些废料被生产者白白抛弃,而且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污染。研究证明,以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食用菌生产的能源进入食用菌生产过程,沼液作为生产肥料,沼渣作为饲料,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物能转化。另外,菌糠可作为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转化。可以说,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2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淮阴区三树镇联盟村的蘑菇种植大户李德美个人投资15万元,于2003年建立“三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2座4500m2日光能大棚和6间温控菌种实验室,年产菌种60万瓶,仅此一项为每户菇农增收千元以上,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李德美于2004年与山东九华集团公司合资建立蘑菇加工厂,建成年加工1000t的蘑菇腌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蘑菇,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种植经营模式,大大解决了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15个行政村已种植蘑菇达86.67hm2,仅联盟村就有216户种植蘑菇,户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已成为淮阴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针对目前淮安市食用菌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应该加强全市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既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要瞄准发展方向,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品种)、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使其发展壮大。在培育龙头企业中,要重视发挥现有较大加工企业的作用,搞好培育和引导。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

3.3抓好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

淮安市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护法制化。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其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物质、技术等基础条件,选定几个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中趋升、群众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菇为主,多菇并进,突出特色,进行产业化大生产。要积极推广周年化生产技术,只有实施周年化生产,才能保证市场的均衡供应,使客商有稳定的货源,才能保证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时,有条件的区域也可抓住入世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力度,开辟出一块高档食用菌特别生产区,既是生产和示范的必需,也使产业发展有了后劲,提高吞吐能力,做到旺储淡销。

3.4要加大投入,促进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投入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和传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市场开拓等。要鼓励社会投资食用菌产业,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食用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食用菌产业投入体系,对菇农的小额信贷项目,要适当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的税收政策,对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最新食用菌生产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鸡腿菇范文篇7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对策;江苏淮安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2]。

1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1.2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1.3以初级产品与市场对接,产品附加值低

淮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产中为主,产后的自加工能力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产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自消化能力较差,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系统的净化,如菌渣再利用问题,除部分菌农将其用于大田生产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积在菇棚周围和道路边,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污染源。

2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内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

2.1.1明显的比较效益。比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经济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生产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生产明显高的经济优势。调查信息表明:淮阴区丁集镇农户以前大棚黄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闲置状况,一是不利于大棚养护,二是闲置时间内基本无经济收益。随着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该镇农户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条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黄瓜采收后的半年闲置时间(5~10月)可种植3~4茬草菇,可获纯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节常年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栽培,至翌年7月结束,可收6~10茬,每幢标准棚(50m×7m)可获纯收益20000元左右。从比较效益来看,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兴的优势产业,它能够为淮安市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希望。

2.1.2强势主体发展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不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并遵循市场规律,任何发展干预都不会对产业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在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驱动下,淮安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信心和决心。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淮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内部转化,还可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一个好的就业选择。此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有利于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农民强势发展需求和动机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市场销路和有利的政策、技术保障。

2.1.3原材料优势。淮安市是农林业大市,据统计,全市现有粮食作物33.3万hm2,经济作物10万hm2,每年生产秸秆280万t。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还能够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农业体系内部物能的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1.4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食用菌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劳动力成本高低对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淮安市地处苏北,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相比优势更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31美元,日本为1820美元,韩国为1056美元,我国台湾省为960美元,香港为750美元,而我国大陆不足100美元,农民的工值就更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2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外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关键因素。

2.2.1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变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结构。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利,而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l世纪饮食潮流。特别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更增加了人们对“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要,食用菌被视为首选,从横向和纵向均扩大了食用菌消费群体,实现了以饮食结构的调整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另外,近几年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膳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趋向素食化。丰富多样的食用菌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潜力巨大。同时,食用菌即时食品和半成食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如以食用菌为原材料生产加工成罐头、蜜饯、酱菜、饮料、胶囊、片剂、针剂、菇耳多糖等,其生产工艺不是很复杂,但其产品在市场上却很受欢迎,为淮安市食用菌初、深加工指明了发展方向。

2.2.2较高的市场获利空间。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实际价格相比,中国的产品市场获利空间很大。例如在日本,鲜香菇收购价可达30元/kg,中国国内收购价常常是不到10元/kg。较大的比价和获利空间,有利于吸引商家。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大盖球菇、杨树菇、灰树花、姬松茸、盖囊菇、真姬菇、白背木耳、紫木耳、鸡纵、茶薪菇、白阿魏菇、杏鲍菇等。这些品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销路好、价格高,尤其受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欢迎,例如在日本市场上,鲜杏鲍菇的售价为20美元/kg;在国际市场上,干品姬松茸的价格则卖到80美元/kg。

2.2.3“南菇北移”。我国食用菌大部分盛产于南方省份,占85%以上。近年来,由于南菇迅猛发展,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问题,制约了南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南方的食用菌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候条件适宜的北方进行梯度转移,这给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淮安市可以充分借助外部的技术、人力资源进行资源转化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HTtP//:

3实现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对策

3.1搞好技术研究和培训指导,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要积极引进培育筛选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淮安市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广一批栽培新技术。采用谷粒菌种、液体培养等先进技术,缩短菌种生产周期;搞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病、虫、杂菌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筛选出最佳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开发可供周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三是要培训科技人员。组织、聘请专家深入各菌种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培养建设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民科技人员队伍,设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解答菇农难题。四是要加强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研究。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会伴生出许多废弃料,这些废料被生产者白白抛弃,而且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污染。研究证明,以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食用菌生产的能源进入食用菌生产过程,沼液作为生产肥料,沼渣作为饲料,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物能转化。另外,菌糠可作为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转化。可以说,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4]。

3.2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淮阴区三树镇联盟村的蘑菇种植大户李德美个人投资15万元,于2003年建立“三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2座4500m2日光能大棚和6间温控菌种实验室,年产菌种60万瓶,仅此一项为每户菇农增收千元以上,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李德美于2004年与山东九华集团公司合资建立蘑菇加工厂,建成年加工1000t的蘑菇腌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蘑菇,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种植经营模式,大大解决了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15个行政村已种植蘑菇达86.67hm2,仅联盟村就有216户种植蘑菇,户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已成为淮阴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针对目前淮安市食用菌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应该加强全市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既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要瞄准发展方向,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品种)、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使其发展壮大。在培育龙头企业中,要重视发挥现有较大加工企业的作用,搞好培育和引导。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

3.3抓好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

淮安市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护法制化。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其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物质、技术等基础条件,选定几个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中趋升、群众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菇为主,多菇并进,突出特色,进行产业化大生产。要积极推广周年化生产技术,只有实施周年化生产,才能保证市场的均衡供应,使客商有稳定的货源,才能保证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时,有条件的区域也可抓住入世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力度,开辟出一块高档食用菌特别生产区,既是生产和示范的必需,也使产业发展有了后劲,提高吞吐能力,做到旺储淡销。

3.4要加大投入,促进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投入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和传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市场开拓等。要鼓励社会投资食用菌产业,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食用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食用菌产业投入体系,对菇农的小额信贷项目,要适当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的税收政策,对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最新食用菌生产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3.5要搞好宣传,营造在全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浓厚氛围

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现场观摩会、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宣传。一要大力宣传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及淮安市的优势,明确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当前淮安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二要大力宣传食用菌发展的经济效益、前景及先进的生产模式,使农民认识到发展食用菌生产能使之走上富裕之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宣传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成果,增强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4参考文献

[1]丁改莲.包头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B12):117-118.

[2]杨静,程乐庆.夏邑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J].种业导刊,2008(8):31-32.

鸡腿菇范文篇8

该县采取市场手段对高耗能企业进行产业结构重组与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通过科技嫁接、引进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改“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企业节能增收、减污增效。陶瓷是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过去,陶瓷企业生产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次、废品全部被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费。该县加大了陶瓷企业节能减排技改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陶瓷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陶瓷企业建起了燃气宽截面节能明焰裸烧隧道窑,由烧煤改为烧气,采用窑炉余热干燥技术,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公斤瓷能耗从过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节约燃料费1200多万元;产品烧成率还由过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过回收次、废品和销售中的破损陶瓷,再次利用废品中的锂辉石,年节约原料50吨,节约资金18万元。该公司还建立纯水过滤池,收集原料车间废水,澄清下层泥浆再利用,年节约用水600多吨,节约原料70吨,节约资金近100万元。

建设生态新农村,农民增收添渠道

该县以沼气建设为龙头,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形成“做饭不靠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实现了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今年来,该县新建沼气池100多座,全县5000多户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沼气灶,涌现出沼气生态庄园60多个。不仅减少了焚烧木柴、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了森林资源,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该县日峰镇塘回上村村民曾兰香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建起了沼气池,家里的烂柴草和废水派上了大用场,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养猪一年能赚3000多元,用沼渣当肥料种菜能节省化肥开支1000多元,种出的蔬菜是绿色无公害蔬菜还能多卖钱,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费、取暖费,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气池变成了咱农民的‘聚宝盆’”。

发展绿色新农业,农民致富道路宽

该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山上种桔、棚里育菇、田间栽烟”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蜜桔、食用菌、烤烟三大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70%现金收入来自此“绿色新农业”。

充分利用毗邻“蜜桔之乡”南丰的地理优势,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蜜桔产业,建立蜜桔发展专项基金,扶助农民种植蜜桔。全县蜜桔种植面积4万多亩。拥有百亩桔园18个,初步形成了日峰、中田、龙安三个400亩以上的生态示范蜜桔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蜜桔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鸡腿菇范文篇9

*村原来又穷又乱,各项工作在全乡排名倒数。1998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决心带领群众大干一场,彻底改变*村的落后面貌。他组织干部群众为*会诊,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村里经济发展缓慢,干部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多年来也未能给群众办几件实事。*在党员会上推心置腹,摆明观点,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文明富裕村。

为探索致富道路,他甘当“实验品”。1998年秋天,他与人合伙种了50亩红萝卜,但是订单客商毁约逃离,为了不让农户受损,他自己净赔5000元承担了全部损失。1999年秋,*带领两委干部实地考查外村食用菌种植,回来决定动员群众种植金针菇,可是种惯了庄稼的群众谁也不敢尝试,还是他率先示范,与村长和会计每人投资3000元建成了3个1万袋规模的食用菌棚。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村种植金针菇12万袋,期间他多次请技术员逐户上门进行指导,通过精心种植和经营,当年所有菇农都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户均盈利5000至7000元不等。

*年春季,群众种植金针菇的热情渐涨,纷纷表示要建食用菌大棚。有心的*重估形势,与两委干部合股投资20万元建起了全村第一家食用菌公司——鑫泰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展菇农10余户。金针菇种植一期结束后,公司收回了全部投资,菇农户均收入8000—10000元不等。为扩大规模效益,2001年春*又动员合股人新上两家食用菌公司,食用菌大棚达到60栋,带动菇农40余户。为了寻找销路,他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认真分析、掌握销售价格趋势和规律,并把这些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在外销售的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了市场。在全村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在加工运输方面做了不少文章。2001年,他协调贷款帮助四个农户,合股建成了韩庄乡鑫地蔬菜购销公司,扶持上了一家小型食用菌真空包装厂,使该村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上形成产业链条,并辐射带动了周围村食用菌的发展。

20*年韩庄乡党委政府成立了食用菌协会,*被推选为会长。协会有力地推动了全乡食用菌的发展,使该乡食用菌产业走上了规范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村已有食用菌公司12家,标准食用菌棚180栋,种植金针菇、鸡腿菇等多个品种,全村长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400余人,经纪人队伍达40余人,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1000元。现在*村已成为豫北最大,全国闻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鸡腿菇范文篇10

村位于乡东南部,辖2个村民小组,是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村。全村现有村民72户、320人,其中生活困难人员19户、78人。本村党员共计11人,贫困党员1名。自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以推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干部共育、发展共赢、困难共帮、资源共享为重点,结合学习实践“两学一做”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我局成立了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局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党支部领导为成员,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负责统筹抓好结对共建工作,充分发挥我局党支部在基层城乡结对共建工作中的领导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严格考核,督促推进

一是要求年初要有结对共建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开展活动须及时完整记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开展情况记录表》。做到结对共建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一同检查落实。二是加强交流督促。

(三)、搭建载体,互学互促

结合学习实践“两学一做”和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结对共建。在学习实践“两学一做”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局党支部通过与结对共建基层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科学发展座谈会、实地调查研究、派员到基层党组织指导等形式,共同部署推动学习实践“两学一做”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深受教育和启发。

三、扶贫工作成效

(一)、集体经济建设

一是协助村完成青杠黑木耳(林下产品)专业合作社、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建立,并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村林下产品种植合作社,在科知局帮扶、协调下提供资金3万元,由村两委带头加强对木耳基地管理力度,提高产品质、产量,完成青杠木耳基地道路维修,集体水池维修和灌溉水管的重新布设;二是通过《食用菌(香菇、猴头菇、平菇、玉皇蘑、鸡腿菇)示范种植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加强农牧民生产技术培训让农牧民熟练掌握技能;三是县科知局帮扶,种植天麻3亩,投资25万元,本月将完成种植,于2019年产生效益;四是完成我村集体经济产品系列包装的设计和制作;五是通过项目开展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积极培养本村、本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实现以技能促产业,以产业助增收的有利格局,目前计划培育1-2名致富带头人。

村集体经济在完成以上项目后将为我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奠定基础,并输送新鲜血液。

(二)、开展结对帮扶,共创“四好村”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家庭环境评比奖惩工作,促使全村养成好习惯,评比结果并在村活动剪影进行公示;二是通过设立“教育先锋”奖励机制,激励群众送子女入学,提升我村文化水平,形成教育脱贫的好风气;三是通过开展农牧民夜校,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我村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转变“等靠要”思想,从而达到全村过上好日子。

四、下一步打算

(一)、围绕总体目标抓城乡共创共争

围绕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局实际,争取结对共建基层党支部的参与,整合优化创先争优活动载体,规范基层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扶贫工作,力争在2019年底完成全村脱贫摘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