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欲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0:18:51

金枝欲孽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

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金枝欲孽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金枝欲孽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图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金枝欲孽范文篇4

关键词:宫斗剧 ;艺术创作特征; 剧本创作 ;人物形象塑造

2018年7月播出的清代宫斗剧《延禧攻略》,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观众极大的关注和热议,那么究竟何为“宫斗剧”呢?“宫斗剧是指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背景,将后宫嫔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做为故事主体,以人物情感纠葛或政治权力倾轧为剧情主线的电视剧集”。严格来说,宫斗剧脱胎于上世纪末的历史剧,从1992年上映的潘迎紫主演的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和1993年陈道明主演的《康熙大帝》中可以看出已经具备了宫斗剧的属性。发展到了21世纪,在电视观众越来越多元化的审美品位的需求下,“宫斗剧”已经演变成了具有一定创作模式的电视剧题材。

一、剧本创作特征

(一)剧情架构。现下的宫斗剧的剧情架构形成一定的类型模式,主人公角色设定不论是嫔妃还是宫女,大多刚出场单纯善良,经过后宫的一系列争斗倾轧,成长为精于计算、善于度势的后宫强者。2012年热播的《后宫•甄嬛传》甄嬛成长的经历就是模式化宫斗剧最具代表的例证,但经过《后宫•甄嬛传》热映后同类型几十部作品充斥荧屏,逐渐降低了作品的可看性和观众的期待性。尽管《延禧攻略》在剧情架构方面依然沿用的是女主“受迫害-复仇-成长”的叙述模式,但在情节设定中一改以往拖沓憋屈的宫斗戏前期铺垫,减少了悲虐苦情的桥段,而是两、三集一个故事小高潮,情节主线和烘托人物性格的辅线相互交缠,大大提升了电视剧的观影效果,更用情节跌宕弥补了某些环节设计方面设置的不足,这是新型宫斗剧开拓性的必然改变。(二)角色性格塑造。笔者按照《延禧攻略》中角色的身份将剧中角色分成四类:女主、皇帝、皇后嫔妃、宫女太监,下文逐一对这四类角色进行性格分析:1.女主魏璎珞的性格分析。以往宫斗剧剧中女主的性格设定大多善良无害,必然经过惨痛剧情的洗礼后才学会权谋和计算,透着“迫不得已”,例如《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金枝欲孽》中的如妃;而魏璎珞角色性格设计的极具现代思维,从刚出场就叫嚣着“我天生脾气爆、不好惹”而且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这种性格刷新了观众对纯善型女主的印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此剧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但是深入剖析主角的性格,可以看出,宫女璎珞遇事锋芒毕露,事后靠机智的头脑屡屡化险为夷,情节设定的侧重于戏剧效果,而忽略了它的合理性和可信性,相对于历史正剧而言,这是宫斗剧的优点也是缺点。2.乾隆皇帝的性格分析。与传统历史正剧中威严肃穆的帝王形象相比,宫斗剧中大多场景反映的是生活起居状态的皇帝,所以更具有亲和力,《延禧攻略》中的乾隆皇帝设定的颇为生动风趣,剧中“对着遴选的秀女言辞暗讽”、又“嘲讽御花园佯装偶遇的小嫔妃”等种种桥段的设计把一个任性活泼的年轻皇帝形象塑造出来,与《后宫•甄嬛传》中阴郁难测的雍正帝相比,《延禧攻略》中的乾隆喜怒哀乐都有迹可循,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同身受,这样的性格设定与《延禧攻略》上映后扮演皇帝角色的演员大受欢迎不无关系。3.皇后、嫔妃的性格分析。宫斗剧中的“后宫”是一个等级严苛又相对封闭的环境,同时它又折射出朝局的动态,妃嫔们在宫中的品级位份,不仅体现皇帝的宠爱,更多的是对妃嫔背后家族的封赏,例如《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角色性格骄纵狂妄,这与其父高斌乃是二品河道总督,乾隆皇帝的重臣不无关系。总结来看,宫斗剧中嫔妃们的性格虽然受到后宫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但善与恶依然由角色自身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4.宫女、太监的性格分析。后宫的太监、宫女,首先他们的角色身份低微,荣辱不能由自身决定,所以对于剧情的发展大多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按照他们在《延禧攻略》剧情中的表现可以分成两类:(1)忠心护主型:代表人物是宫女明玉、太监李玉等,这类型的宫女太监本性善良、他们的行动轨迹主要是从维护主子的权益出发,而且面对选择时也能坚守纯善的初心,这点是观众对善恶评判的关键,符合主流价值观;(2)卖主求荣型:代表人物是宫女尔晴、太监袁春望等,这类型的宫女太监大多心理扭曲,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但结局悲惨,这是观众认可的因果观。

二、人物形象塑造特征

宫斗剧中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服装、道具和化妆,这是塑造人物的最关键的三个环节。(一)服装。宫斗剧中往往人物在剧情中的境遇都是通过服装来展示的,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服装的价值直接体现的是人物的社会地位,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在金易、沈义羚先生合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载了晚清随侍慈禧的宫女荣儿的回忆录,其中“衣服、打扮”篇中她这样描述“我们宫女不许描眉画鬓,也不穿大红大绿,衣料是春绸、宁绸的多,夏天也有纺绸的,一年差不多穿两色衣裳,春夏是绿色,秋冬是紫褐色的,平常是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二寸长的红绒绳”[1],对照来看,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璎珞刚入宫时基本符合这个形象。虽然这样的服装造型并不是对清初乾隆年间准确的定位,但其服装的形制基本上沿袭了清代宫人旗装的样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角色融入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帮助。(二)道具。《延禧攻略》的制作团队在创作初始就考据了相关的史籍资料,在场景和服饰道具制作上更是耗费巨资,聘请民间传统手工艺匠人纯手工打造,务求影视画面的美轮美奂,一经播出,观众就对剧中所呈现的视觉效果颇为认可。值得提及的是剧中很多道具乃是对真正历史文物的复刻,例如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先生指导下仿制的“仙鹤桃树图团扇”和“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还有剧中高贵妃多次穿着的“珍珠云肩”其形制也是仿自清末慈禧太后的珍珠披肩;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精雕玉镂的道具增添了影视剧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假使不论剧中的服饰道具对历史的还原度,单论传播中国非遗文化、致敬传统艺术的初衷就是值得认可的。(三)化妆。塑造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地位,除去服装道具外,化妆是最能表现其精髓的。宫斗剧角色的化妆风格主要取决于故事的年代背景,根据李芽老师的《脂粉春秋》一书中提及清代女性的化妆,“眉妆以曲眉为主,特征是眉头高眉尾低,以表达低眉顺目之意,唇妆在清代最具代表的是上唇满涂、下唇一点”[2],这点在袁如诗的《说“樱桃小口”》一文中也有赘述“这种现象在明清时表现尤为突出,妇女们在画完上唇后,只在下唇上点一个小圆点,即所谓‘樱桃小口’”[3];另外清代郎世宁的像轴画《乾隆帝妃古装像》中描绘的就是只涂半唇的妃子,但这属于极为罕见的例子,对比来看,《延禧攻略》中众妃嫔的眉形遵循了“曲眉”的特征,但唇妆则是在参考了这种特殊的“半唇妆”基础之上做了改良,结合当下较为时尚的“咬唇妆”,这大抵是宫斗剧创作团队迫于现代审美的妥协之作吧。

宫斗剧的发展经历了2014至2017年的沉寂期,到2018年《延禧攻略》的热播使这类型电视剧作品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其联带的广告影响力、主创人员、剧中角色的蹿红,也使我们重新审识到了这种影视剧种的发展潜力.《延禧攻略》收视、口碑的双丰收与其艺术创作特征是分不开的,类型化的叙述模式、颇具现代思维的角色性格塑造、以及立足文化传承的人物形象塑造都大大提升了宫斗剧电视剧的视觉美感和历史厚重感,笔者通过对其艺术创作特征的分析,发掘其成功的经验,以期对后续宫斗剧的良性发展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金易,沈义玲.宫女谈往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14

[2]李芽著,脂粉春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70-171

金枝欲孽范文篇5

关键词:《流淌的歌声》;创新;音乐综艺

纵观国内综艺市场的发展进程,音乐类节目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最初兴起到迅速发展再到日益成熟,其创作模式和呈现形态也显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紧跟时代风气和审美不断更迭变迁,另一方面也存在竞争机制刺激下导致的盲从及其带来的内容同质化,这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回望当初,1984年央视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作为国内第一档电视音乐类的节目,可谓是中国电视音乐综艺的起源之作,电视音乐性节目也自此逐渐开始成为受到国内大众关注和喜爱的节目品类。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第一届《超级女声》的一炮而红,让音乐综艺节目真正实现了引发全民参与和追捧的社会景观。回归近几年电视音乐综艺节目创作现状,从传统主流类节目《我是歌手》(2013~2020,2017年更名为《歌手》)、《中国好声音》(2012~2015,2018~2021)、《蒙面唱将》(2016~2020)等,到更具新潮感、分众化的《中国有嘻哈》(2017~2020,2018年更名《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2019~2020)、《明日之子》(2017~2020),寻找好歌者、展现好声音几乎是主流音乐类节目着力的两大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卫视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以“经典好歌”和“时代故事”为核心线索和表达重点,凭借“另类”的节目模式,突破了此前电视音乐类节目固有的表达范式和惯性创作逻辑,在当前的综艺市场中独树一帜。有鉴于此,本文以《流淌的歌声》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内容维度入手,结合目前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尝试探讨我国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创新问题。

一、独特性与价值性:着眼经典,激活时代记忆

《流淌的歌声》始于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的重点项目,节目精心挑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经典歌曲,邀请金曲原唱或实力唱将或新生代歌手登台表演,同时邀请文化学者、音乐制作人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时代亲历者,分享金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文化烙印。与此同时,《流淌的歌声》不比赛排名、不晋级淘汰,只是用纯粹的音乐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感染人,这在通常以竞技对抗为关键看点的同类型节目中显得颇为独特。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信天游》《晚秋》《光阴的故事》《敢问路在何方》《故乡的云》到《向天再借五百年》《金枝欲孽》《精忠报国》《风含情水含笑》《牵挂你的人是我》再到《歌唱祖国》《最炫民族风》《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万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从蒋大为、杨钰莹、陈明、陈红、李春波、陈彼得、张明敏到韩磊、罗大佑、吴彤、阎维文、任贤齐、胡海泉再到凤凰传奇、姜育恒、莫华伦、王珮瑜、杨洪基、张卫健、张也、钟镇涛等,上百位实力歌者带来几百首时代歌曲,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引领观众回忆、传唱和致敬经典。节目中演绎的作品中包含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校园民谣,包含曾经风靡全国的第一代广东流行音乐,也包含了“90后”“00后”的歌单,一首首经典歌曲在对个体经历和社会风貌的描摹、记录里,见证了时代风云的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注脚。节目推出三季以来,《流淌的歌声》的舞台上不仅再现了高品质的音乐作品,也通过承载时代记忆的歌曲构建起一种叙事性的空间与场景,再加上嘉宾们彼此交流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感悟,唤醒了大众对时代的集体记忆,引发了具有全社会广普性的情感共鸣。从大国之情到小家之爱,从还原金曲到重现时代记忆,《流淌的歌声》让歌与人以及时代架构起青春、奋斗的叙事桥梁以及情感共鸣的记忆链,并向普通人传递正能量,让金曲中所蕴藏的真善美观照当下,既带有时代厚重感的怀旧色彩,也具备强烈的行业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在价值定位与呈现诉求上都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形成鲜明的区隔。它的诞生是创作团队的专业、匠心和巧思直接作用的结果,也是广东卫视平台价值取向和风格调性的体现,同时还离不开当地艺术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80年代、盛于90年代的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引领者,不仅打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段传奇,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记,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也为如今《流淌的歌声》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事实上,立足地域特色的《流淌的歌声》,是广东广播电视台诠释“美好生活”全新定向重点打造的文化精品IP,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应时而出,正回应了人民和时代对特色精品的呼唤。

二、精品化与新鲜感:用心设计,焕发作品魅力

《流淌的歌声》不仅在创作思路上独辟蹊径,体现出鲜明的创意感、独特性,而且也能做到高水准制作,紧紧围绕音乐性这一核心,保证作品的高品质呈现,提升观众观赏时的新鲜体验感,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流淌的歌声》在金曲挑选和主题编排上,既容纳岁月印记,也呼应着当下的奋进新征程,与时代同步伐,鼓舞人们满怀希望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比如,第二季的“赤子之心”主题节目中,阎维文、吕继宏、蔡国庆、白雪、马佳等著名歌手唱响经典军旅歌曲来到舞台,他们以饱含深情的歌声表达爱国之心、礼赞人民军队;在第三季“不忘初心”主题节目中,时代传唱团成员先是共同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串烧”,紧接着《共和国之恋》《情深谊长》《万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经典曲目也轮番上演。不仅如此,《流淌的歌声》中再现的一首首歌曲也都是在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而由一个个音乐故事组成的节目,就恰似一场跨越时空重现旧时记忆的大型故事会。比如,吴彤以一首《将进酒》将诗词与琵琶、笙等传统乐器融为一体,以摇滚乐风把“诗仙”李白“将进酒,杯莫停”的快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中带领观众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感受他远大的抱负追求;金志文演绎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则让人看到了年轻人对待生活的勇气,他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虽有彷徨,但仍对未来满怀希望。为此,节目组对每一首歌曲及其演唱者都精挑细选、反复排演,要把改编的度把握好,同时演唱者与主题、曲子相互之间都要契合,比如,“流淌版”的《但愿人长久》融入演唱者王珮瑜的风格,用“明月”相关的京剧念白作为歌曲的引子;钟镇涛带来的《漫漫人生路》表演,从一段舞台乱打秀中缓缓拉开序幕,让锅碗瓢盆化作音乐符号,敲击出极具趣味性且节奏感的旋律。《流淌的歌声》不仅颇具创意地“在歌声中讲述心声”,而且在制作细节上也能够摒弃浮躁,格外注重通过舞台的精致化打造为经典之作注入新时代元素,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比如,嘉宾出场之前,节目会播放一段VCR,画面中陈列柜中的CD、磁带,一台老式的录音机……借助意象化和仪式感的舞台设计,增强歌曲的感染性;嘉宾演唱过程中,节目充分借助冰屏优势,突破传统屏对场景空间营造形成的限制,展现歌曲蕴藏的空间画面,让音乐作品充分释放自身的魅力。

三、持续性与生命力:迭代升级,紧跟审美潮流

在音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当下,一档节目要想突出重围已属不易,要想保持常青更是难上加难,《流淌的歌声》也是如此。《流淌的歌声》第一季重在“致敬经典”,第二季则在“经典”之外进一步强化了“传承”的理念,让当下与经典碰撞,形式上采用“主题先行”呈现方式,以更加集中而顺畅地勾起一连串的经典音乐;增设“时代传唱团”团长的概念,邀请与“团长”关联度较高的“时代同行人”作为团员,拓展话题和叙事空间。为了带给观众全方位、浸入式的音乐体验,《流淌的歌声》第三季更是在价值观、模式、内容和舞美等各个维度都进行了创新升级。比如模式方面,新增开场合唱环节——开场歌曲由四位“时代传唱团”歌手组团创新演绎,先声夺人;新增惊喜合唱环节——由传唱团歌手进行两两合唱,呈现旧友重聚的默契满满、温情感人,带来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火花四溅的激情碰撞;新增“欢唱团”——由知名音乐制作人王厚明、坐拥3200万粉丝的街头音乐人小阿七、青年歌手苏北北担任团长,带领网络音乐达人、各行业模范代表等各领域音乐爱好者组成,随时带动全场欢唱拉歌,让“嗨唱”的氛围感拉满等。内容方面,新增“拆词”分享——通过“拆词”对代表性经典歌曲的歌词进行拆解分析,细分歌曲背后的深层价值,从歌词入手,切入时代话题,分享时代故事,引发全场共鸣;新增真人秀——在歌手进行合唱彩排的时候,节目组会拍摄并制作真人秀内容,呈现合作歌手之间关于合唱的练习、准备、争论等最精彩的火花。此外,第三季节目在歌手的演唱方式、舞台呈现上也进行了更多技术上、形式上和艺术上的创新。比如,唐汉霄在演唱《无名之辈》时,为了呈现出这首歌曲为默默奋斗的普通人而歌的励志正能量,特意邀请五位时代同行人参与进来,融入更多人文情怀,增强歌曲的共情力。

四、结语

金枝欲孽范文篇6

从制播关系的角度看,电视剧生产可以分为制播分离、制播合一和制播整合,制播分离就是电视台从市场上购买电视剧,自己不参与生产;制播合一就是电视台自产自销,实际上就是自制剧;制播整合就是电视台和电视剧制作公司建立联盟关系,电视台参与早期的策划、编剧、拍摄和制作,共担风险,共享盈利。从经济学视角看,这三种模式要从竞争和合作、生产和交易、信息和风险等方面分析其利弊,最终要落脚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1、制播分离模式或称购买模式。制播分离就是在制与播的关系上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提高电视台的生产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视剧生产成本。电视剧是最早实行制播分离的领域,因为一些电视台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自己生产电视剧,只能到市场上购买。一些专业化的电视剧企业生产了一大批优质的电视剧,但是,随着我国上星频道的增多,电视剧片源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好剧难求,价格虚高,这些对于电视台都是很大的风险。通过市场购买是否能够获取质高价廉的电视剧成为疑问,卖方市场的出现使电视剧的市场购买与自制或订购比较发生了成本结构的逆转,在不能保证质量和版权不能自我所有的前提下,电视台的风险和成本突然增加。例如,天津、安徽等四家电视台买断首播权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多台同时播出,出现了抢播闹剧,电视剧的购买模式没有使电视台受益,反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制播合一模式或称自制模式。实质就是电视剧产供销纵向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战略。制播分离以后,我国电视台下属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成为市场主体,优质的电视剧由剥离出去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制作,电视台参与到电视剧的策划、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这种交易模式将市场交易内部化。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电视剧资源的异质性和差异性能力,而这些战略性和稀缺性资源很难通过市场上获取,保证了信息沟通的便利性,控制协调的经济性,同时可以削弱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能力。虽然电视剧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团队的协作生产,专业性和艺术性要求高,对电视台的创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个挑战。但是,一些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开始回到制播合一的生产模式,特别是许多电视台都有隶属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具有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导演、编剧、演员和制片人等,自己对电视剧进行投资拍摄,自己拥有完全的版权,通过异质性的资源塑造媒体的品牌,而这种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增强电视剧市场支配力,减少因购剧形成的信息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执行和监督契约等交易成本。当然,电视台自己制作电视剧一般需要较强的制作团队,雄厚的资金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特别是电视台还需要制作大量的新闻、娱乐、服务、财经类节目,降低了电视台的灵活性。所以,电视台要确定自己的市场边界,一些非战略性的电视剧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控制一些异质性和战略性电视剧资源,同时,比较自制与购买哪个具有竞争和成本优势。

3、制播整合或称定制剧模式。定制剧就是按照电视台的需要委托社会制作公司制作电视剧,相当于企业外包。一般电视台拥有电视剧的版权,电视台和电视剧制作公司共同创作,共同发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或者按照某种形式分成。因为电视台早期介入,电视台在选题策划、主创确定(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的选择)、拍摄制作、后期宣传,以及节目的编播各个环节与制作公司相互协调,在剧中融入自身的个性,这种模式是渠道方和内容生产方的深度合作,是电视剧市场激烈竞争相互博弈的产物。电视台对电视剧制作产业链中的策划、选题、制作、播出和营销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可控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的企业通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建立长期的紧密的联盟关系,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战略是介于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一的联盟关系。这种联盟关系可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风险,使电视台、制作公司和广告商的利益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制播格局,促进电视剧产业升级。

我国电视剧市场的竞争现状与编播特点

电视剧资源成为各大电视台的竞争舞台,各大电视台从电视剧的主题选择、制播关系和编排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力争从电视剧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花费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的资本购买电视剧,分割广告市场上的最大一块蛋糕。近年来,电视剧市场出现了如下特点:

1、从内容方面看,电视剧与电视台的定位相契合。差异化竞争是电视台的必然之路,由可选频道到必选频道,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和美誉度,都需要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培养个性风格和收视主体定位。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的选题要量体裁衣,自觉与电视台的定位相契合。相反,一些电视剧的主题跟电视台的品牌定位不一致,与电视台目标受众的需求相背离,不利于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品牌建设。湖南卫视打年轻、娱乐、时尚牌,特别是一些自制剧《丑女无敌》、《我们一起来看流星雨》等赚足了眼球。以幸福定位的江苏卫视《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一播完,又播出《囧人的幸福生活》。天津卫视独播的《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剧、广东卫视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安徽卫视的《新安家族》、《夏家三千金》的成功,都是基于区域文化特色和频道理念,契合了电视台的定位。

2、从制播关系看,独播剧、自制剧和定制剧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独播剧、自制剧成为电视台获取电视剧优势资源,取得市场垄断地位的重要策略。2005年央视独播的《宝莲灯》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部独播剧,一些欧美国家通常也花重金购买优秀电视剧的独播权,打造品牌化剧目。央视的《京华烟云》、《乔家大院》、《看了又看》都是“独播剧”。地方卫视方面,如湖南卫视的《大长今》、《金枝欲孽》,浙江卫视的《争霸传奇》是电视台花重金购买的独播剧,不过后者并未获得预期的收视率。由于优质电视剧“僧多粥少”,电视台哄抬电视剧的价格,各大电视台权衡利弊后,运用自身的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拍摄适合自己电视品牌的自制剧,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电视台拥有自制剧版权,可以通过窗口化战略进行版权交易,还可以拓展产业链,开发音像音乐、动漫电影、服装、图书、网络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江苏卫视的自制剧《老大的幸福》、湖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洪湖赤卫队》被央视购买,在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定制剧则是根据电视台的平台特色和受众特征的分析后,专门定做的剧目,发挥自身的核心价值和优势,通过精准的营销定位最大限度地贴近目标受众和媒体定位。

3、从编排策略看,主题化、规模化和类型化趋势明显。电视剧的编排也是一种“软生产力”,在不增加节目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节目资源的调整和组合,提高收视率,实现增值。最近的编排出现了如下的特色,首先,一些电视剧的编排实现板块化,根据细分受众,实行差异化编排,江苏卫视推出温情剧场、亲情剧场和情感剧场等,安徽卫视则根据年龄和性别分为女性剧场、男性剧场、海外剧场、独播剧场和第一剧场等。注重剧场和电视节目之间的承接关系,引导观众在频道内流动。其次,一些电视台打出不同主题电视剧的系列化编排,幸福主题、抗日主题、婚姻主题等,有电视台打出《错爱》、《女人不哭》和《决不妥协》等女性情感主题。再次,早中晚都三集连放,规模化播出留住了不少受众,特别是节假日这种编排更为流行。[2]另外,一些电视台采取季播的形式,把握进度,根据市场反应和受众的需求调整播出策略。

4、从营销方式看,活动营销、植入性广告和网络新媒体运作成为新的亮点。一些电视剧采取开放式编剧,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编剧中来,不仅是欣赏者,而且是剧情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电视台、创作团队通过与受众的互动,锁定更精确的受众群。开放式编剧还可以发挥广告主的参与意识,通过编写桥段,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植入“情节”广告,找到广告与剧情的契合点,实现电视剧与广告深度融合,在剧情创意和二次创作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广告效果。一些电视台与优酷和土豆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利用新的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推动电视剧的传播。另外,电视剧的开发向艺人的培养、新媒体网络版权的销售、衍生产品开发的方向发展。

关于湖北电视剧发展的思考

电视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湖北卫视自2012年1月1号改版以来,晚间黄金时段重新开始播放电视剧,加入到全国34家上星综合频道的电视剧收视竞争的红海之中,这是对中国受众电视剧收视偏好需求的回应,也是对“限娱令”限制娱乐节目播出量的适时调整。湖北卫视要采取纵横联合的方式,按照主题多样化、创作多元化、制作市场化的原则,制作出众多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1、立足本土和放眼全国相结合。湖北是我国中部的支点,文化深厚,人杰地灵,湖北的电视人要彰显湖北风流,传播荆风楚韵,既要制作一些湖北地域特色的大剧,扎根本土文化和社会土壤,也不能脱离全国化乃至国际化的视野。例如《张居正》、《楚庄王》和《霸王别姬》等彰显了湖北楚文化的特色,《根在中原》则体现了湖北广电的全国视野,具有传奇史实色彩和文化统战意义。电视剧创作要充分挖掘本土影视资源,湖北影视频道的自制剧《为爱而婚》则启用了本地演艺圈大腕周锦堂父子以及武汉观众熟悉的三位主持人郝斌、李晨光、张锋,上演了一场爱情与梦想的都市情感剧。对于好的剧本要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电视台的特色、剧本的类型和播出时段,通过项目团队对节目收视率和广告效应的预测来控制成本,获取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在题材和类型方面,要考虑青春偶像剧、古装剧、家庭伦理剧、战争剧、侦探剧和科幻剧等不同电视剧的类型与电视台的定位,扩大题材范围,争取更多原创。

2、电视剧与节目营销相结合。电视剧要与电视台的其他栏目和大型活动产生联动效应,对台内的相关资源进行深度整合,特别是自制剧是消化电视台选秀明星的最好平台,选秀明星可以参演电视台的自制剧,通过选秀节目和电视剧互借平台,吸引受众。一些娱乐访谈节目也要与电视剧深度整合、捆绑营销。电视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对硬广告时段的传播价值,而且能与其他的节目资源相整合,创造营销热点。例如主办首播庆典、制作专题页面、开设线上节目和活动,通过立体互动营销开发电视剧的衍生价值。当然除了营销之外,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制作水平、播出时间、演员阵容都决定了电视剧的收视情况。国外一些电视剧采取季播的方式,电视剧的演员和情节由受众投票决定,通过电视剧相关的节目,让剧中的演员和观众互动,真正地让观众参与到电视的创作中来。

3、制播分离与制播整合、制播合一相结合。湖北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定制剧方面,湖北广播电视台曾经与海韵影视、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等知名影视公司联合制作了历史情感剧《风雨西关》、爱情剧《真爱无敌》、文艺剧《半生缘》、情感剧《梦断天国》、古装剧《龙珠风暴》、偶像剧《都是天使惹的祸》和献礼剧《干部》等,这些剧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制剧方面,近年来,湖北卫视自主立项拍摄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较好的电视剧,例如《乱世飘萍》、《飞刀问情》、《同船过渡》、《干部》、《愤怒的蝴蝶》等,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金枝欲孽范文篇7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1、网络文化平台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网站主要是以校园新闻和通知为主,更多是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服务,主要用于公务性办公,在内容上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网站浏览量较低,网站的说教色彩浓厚,引导功能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开设学生工作活动板块,但信息相对陈旧,更新速度慢,高校校园网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有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勇于面对、善于解决网络文化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搭配总体尚待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尚待提高。高校网络能力培训总体上数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有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运用新媒体通过网上和网下两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因此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能力总体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缺少应有的批判和思辨能力,盲目、片面接受各种信息,不能将媒体及媒体传播的信息合理运用,特别是造成了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健康上网问题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问题,不良网络信息和过度的上网对大学生都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

4、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总体比较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淡化甚至去除了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部分大学生以为网络是不被人发现的,不必负责的,造成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大量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片面、绝对看待问题,这直接刺激了大学生的占有欲和享受欲,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的形成。网络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都相对滞后,大学生对有关国家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个别大学生缺少自控力和自律性。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握网络文化的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和共鸣,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增加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提高师生辨别和选择能力。

2、以人为本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要结合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设置板块,创新网站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考评的一个重要项目,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要引导教职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要由传统的面对面咨询转变成面对面和网络交流相结合。要在保证学校校园网新闻性和事务性的基础上,积极展示学生的活动,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的更新,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集合学校宣传部、德育教学部、学工部和团委和各分团委的力量以及学生家庭的力量,办好思想道德教育板块和学生生活版块,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应探索贴近师生文化需求的网络资源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和资讯功能。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效果的顺利实现。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采取定期、不定期培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利用网络能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网络文化素质高,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育队伍。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的良莠不齐、纷繁复杂要求大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面前,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既要传播媒介知识,更要启发、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看待媒体和媒体传播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提高面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能力,理性对待网络,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特点,立足现实,从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传播优秀网络文化、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网络文化实践和心理咨询等途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文明网络人。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运用行为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事。可以把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纳入对大学生素质的考核,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引导,不能纯粹学分制考核。要积极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达到文明上网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高校要以人为本、以多样的文化信息、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衔接,打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架起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大学生要担负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自觉提高网络信息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利用能力,自觉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程,要依靠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力量,要利用法律、校纪、技术、网络道德教育、学生自律等各种手段。只有各方努力,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本文作者:宋秋红工作单位:中州大学

第二篇:网络文化与儿童早期阅读

一、儿童早期阅读与网络文化概说

(一)早期阅读概说

1.早期阅读的界定早期阅读,一般是指学龄前儿童通过视觉作用于低幼读物或通过听成人对低幼读物形象的描述来理解读物中图像、色彩及少量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过程。我们所讨论的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在成人指导下进行的,在网上对幼儿动画片、儿童故事、图画等的阅读、讲述和简单理解的过程,是建立在对视觉图像的感知、理解和想象之上的活动,而非建立在识字基础上的阅读。2.早期阅读的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孩子们的早期阅读得到了早期教育专家的首先肯定。研究成果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综合而言,早期阅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大量的阅读实践能促进人的大脑发展。现实生活中有些小时候聪明伶俐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越来越迟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缺乏阅读动机和兴趣。(2)可以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了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3)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婴幼儿时期,是人的生命的起始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开发的关键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而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显示,早期阅读、计算能力是对儿童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通常,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阅读。(4)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指爱读书的习惯、提问质疑的习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而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的。

(二)网络文化及特征

所谓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而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网络文化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网络文化的特征如下:1.网络文化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历史上以纸为媒介的“纸文化时期”已经持续了近两千年,以纸为首的“文房四宝”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电子这种新媒体远比纸媒体优越,既方便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2.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进入电脑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3.网络文化具有高时效性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其更新的速度很快。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似乎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瞬时化、生产自动化,全面突出了一个“快”,即发展快、进步快、更新快。4.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计算机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新空间。在这种空间的交流是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实现的。志趣相同的成员可以在此空间中组成虚拟社会,自由交流。5.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网络文化的交互性主要指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儿童的早期阅读的正面影响

由于网络所特有的交互性,少儿不仅可以自由化选择信息,而且可以创造信息,这就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体系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使之在自由选择中变得主动,成为信息的主人。主要表现在:1.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文字、图片、图像、影像、色彩、声音等都成为网络阅读的对象。这样,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静态的、动态的超文本,形成一个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这个新文本世界充满了对外界的吸引力,带给幼儿多重的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文本,更好的获取信息。网络阅读所带来的多重阅读体验是传统的文本阅读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网络阅读能够吸引幼儿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2.提供阅读服务的范围更大,载体类型更多传统的阅读多限于文献资料。借助于网络,可以把信息搜索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不仅可以获得摘要、索引和全文,还能够得到程序、声音、图像等二进制文件和多媒体信息。信息的载体多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储,信息量更大,传送也更快捷。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案、动画片等,在课堂上使用,大大节省时间的同时,使幼儿也享受到了优秀的网络资源。幼儿在声音、图像等多重感官下愉快的学习,阅读,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3.阅读方式更灵活便捷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人机对话为主的互动方式。在即时双向的互动过程中,阅读者思路变得开阔,参与愿望更加强烈、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大大激发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效果。如在学习小班语言课《小刺猬背果果》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利用小刺猬和小朋友对话的方式,“小朋友,你们看看我长的什么样?”从而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刺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的对话培养了幼儿的能力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4.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传统的阅读在信息的处理上既耗时间又耗精力。而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幼儿就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智能检索,并将获取的信息资源随时随地下载或存储,而且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内容和需求。幼儿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如小班小朋友喜欢奥特曼动画片,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百度、雅虎等网站上进行搜索,就可以随时快速的看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了。

(二)网络文化对儿童阅读的负面影响

1.阅读的盲目性据调查,在网络阅读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缺乏选择最佳信息资源的能力。既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也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阅读资源,是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网络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同题,以至于经常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即看到伙伴读什么自己就跟着读什么。2.存在逆反阅读现象逆反阅读现象尤其在一些年龄较大的少年读者中表现突出。例如,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反科学方面的迷信读物对孩子的影响很坏,但部分幼儿的阅读兴趣却愈浓。3.存在恋网现象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媒体等有声有色的吸引下,一部分幼儿阅读者认为网上任何信息资源都可以找到,一有时间,就沉迷于网络。认为书本没有网上的精彩,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有的小朋友在网络阅读中竟然不知孔子为何人。4.浅阅读主要表现为幼儿上网阅读一般都是随机性的,以消遣为目的的,大都是一遍而过,并没有加深其理解,想象等。此种阅读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成人对幼儿网络阅读的指导对策

(一)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帮其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网络时代各种新观念、新技术对人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幼儿接受这一切却比成年人更多更快。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人,认知能力上会有差异,现在的幼儿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幼儿的种种心态,特别是关于流行文化的追逐,不能简单地加以全盘否定。除了考虑时代背景对幼儿的影响外,指导幼儿阅读还必须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要求及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认真琢磨幼儿的成长需求与现实的磨合,引导他们从浅层次的表象文化进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理解人生。如幼儿喜欢看《蜡笔小新》与家长之间不符合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家长应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与时展的需求,给孩子以合适的自由,而不要总是一副老眼光看待问题,。

(二)净化信息环境,确保阅读效果

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给幼儿课外阅读增添了许多色彩。而它的负面效应也随时显露出来。诸如禁毁小说、色情文学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毫无阻挡地粉墨登场,致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受到极大冲击。面对网络阅读中的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通过网上监控、过滤、屏蔽等措施来堵扼“网毒”和垃圾信息,净化阅读坏境。此外,对儿童网站上的广告问题,我们还要大声呼吁我国的信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信息立法,完善网络管理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氛围,确保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效果。

(三)加强信息导航,指引阅读方向

面对海量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人要当好信息导航员,引导和培养幼儿掌握鉴别信息精华与信息糟粕的标准与方法,使他们能从容地面对多媒体信息,以良好的心态徜徉于五光十色的信息世界。例如,可以给幼儿推荐值得浏览的‘“精品网站”、“精品网页”、“精品栏目”等,同时列出禁止浏览的“网站黑名单”,晓之以利害关系,告诫幼儿不要“越雷池一步”,并把这些“推荐浏览”和“禁止浏览”的网站名单向社会公布,以求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指导幼儿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的阅读方法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生活或学习中应帮助儿童养成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上网时应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同时为幼儿选择竟可能广告少的儿童网站;始终牢记自己的上网目标,让幼儿自己选择上网阅读的目的,最好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进行;必要时阅读网站导航;熟悉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网络阅读的系统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紧密结合不要一味的网络阅读,最好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合或在书本学完后,在网络阅读加以巩固等。再如,阅读卫生习惯的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上完网记得洗手,阅读45分钟后向远方眺望一下等。此外,家长或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以免幼儿不断转移阅读兴趣,从而迷失阅读的目标,忘记自己的任务。

(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组织阅读资源

“毫无疑问,图书馆是建设这个“世界”的主力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组织阅读资源,可极大地推进图书馆幼儿阅读指导工作。例如,从小方面人手,可制作易管理、易传播、易利用的电子剪报,开展阅读指导服务;大的方面,可参与“中国少年儿童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这个“世界”便是由网络和数字资源组成的虚拟世界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为幼儿提供较为完善的、健康有益的,融科学性、引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应采取更积极、更主动的策略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站建设,为幼儿构筑一个多维的网状框架结构的网络信息资源,以期最终能在掌握阅读资源和阅读途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博士曾预言:“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将伴随着我们的终身。未来信息世界的竞技,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制高点,网络阅读则是让我们获取和拥有高科技秘密武器的钥匙。认同“教育是只母鸡”的日本人,正积极进行着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改革;美国1998年便启动了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要让每一位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12岁的儿童都能上Internet网,每一位18岁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而我国教育部也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具有前瞻目光,树立进入互联网、用好互联网,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创造能力的有用之才。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网络阅读教育教学承担着神圣的使命,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挑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作者:李亚西工作单位:潍坊学院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新时期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并从本质上引起一场文化的革命,促使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形成。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了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外,还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如开放性、自由性、高时效性、多元性、渗透性和广延性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功能是有一致性的,但它也以其独有的特征剧烈地冲击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进行课堂教学为主。今天,当网络文化日益渗透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这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予积极影响的同时,更让消极的因素日益凸显,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1.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负面影响。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主要描述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整体的良好发展。二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维的启迪,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但网络文化却以它自由和渗透的特性影响了这一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网络文化的自由特性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间的接触。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联系的自由度让学生接触到了丰富多元但却良莠不齐的信息。这些未经层层把关过滤的信息,很容易让思想单纯、缺乏阅历、个体理性选择能力较弱的学生善恶难分、真假难辨,无法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问题。再加上网络文化的渗透性,从客观上让在西方语境中诞生的计算机语言将西方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各种不同文化的变异,不同道德观念的更迭,让辨别力不高的大学生无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无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以建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价值理性的失落和自我的迷失。2.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主体的负面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真实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导者”和“知识传递者”,占据了信息的主导地位,拥有权威优势。但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为自由的信息空间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对教师的信息导向能力和价值导向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让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获取想要的信息,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观点、思想和民族文化。同时,这种开放性导致了网络的交流没有社会的监督、没有文化的禁忌,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白,从而促进个性的张扬和思想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存,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共处,让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和价值观念满足不同品味和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的需要。这种变化意味着,当学生走进思政课课堂时,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大量的网络信息,里面既包括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悖的信息,也包括了授课教师所不知道的信息,这就会让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让没有能够紧跟时代脉搏的教师处于“落伍”的尴尬境地。于是,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逐渐放弃与教师的交流讨论,而借助网络的搜索。这种状况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间接化、数字化,致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也让教师失去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感情训练的机会。3.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负面影响。所谓思政课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途径、程序和模式的总和,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关键要素。思政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师热衷于不断的讲授,学生习惯于无谓的听讲,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听我说”。尽管今天的教师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单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弊端,并学会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政课的课堂以辅助教学。但在这种以展示媒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教学模式存在把握不当的问题。因为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这种跨时空的特点使网络文化传播迅速,更新快速,已不受印刷、运输和发行等因素的限制。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广延性和高时效性。这种特性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阅览铺天盖地的社会评论,在教师授课之前就会对各种事件和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若授课时教师不能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世界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以空洞的理论就事论事的负效应,让课堂教学显得局限和乏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跌落,甚至出现反感和厌恶的情绪和态度。

三、对策思考

在网络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应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足,以搞好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第一,把握网络文化主旋律,引导正确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本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面对网络文化的海量、密集、混合、多元信息,思政课必须坚持思政教育正确舆论导向,把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既要从内容上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又要从形式上注重时代主旋律的渗透。通过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中负面现象形成的原因,正确评价社会中的各种思潮,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密切联系实际,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由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得他们对于各种信息的了解和接受更加主动和积极,远远超越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思政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和实例却是滞后于时代的前进步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甚至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较远,无法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把“研究理论问题”与“解答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课程内容不断创新,紧跟网络时事动态和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学生关心、或应当关心而又未必完全理解的现实问题。第三,注重教学交互设计,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概念最初源之于计算机科学。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交互”赋予新的理解,以此定义通过信息的传播来促使人们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教学交互”就是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该通过网络精心设计教学交互活动,充分发挥互动媒体的教学功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学生当前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环境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再结合课本理论,及时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疏通引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通过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总结提高学生认识,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第四,加强教师理论修养和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网络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必须通过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培训,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教育新手段和网络思政教育新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过滤信息和反馈信息,以完善原有的信息量。通过研究社会,关注时事,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拉近和学生心理距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思政课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作者:程文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国学课程的启示

一、以专题教学的模式,为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民办高校中较早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国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一直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在此基础上,博雅教育学院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开设《国学精粹》课程,并将其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经过几年来的授课实践,目前,《国学精粹》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分专题“儒家典范”、“道家潇洒”、“佛家慈悲”)、“经典文学”(具体为“中国诗歌鉴赏”“、中国小说赏析”)“、民俗生活”(具体为“中国民俗举隅”、“中国传统节日”、“中华饮食文化”、“中华礼仪演进”、“中国服饰大观”)、“人文艺术”(具体为“中国戏曲欣赏”、“中国汉字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中式传统建筑”)四大模块进行教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梳理,把高职学生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融入课堂中,加强人文素质的熏陶、开阔学生的视野,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全方位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高职学生重新关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年轻人的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吸取人类一切美好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确立文化自主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精神。

二、国学理论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并注入新鲜元素。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股学国学的热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国学无用”的论断却仍在不少学生心目根深蒂固。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因此,如何让学生“爱国学”继而愿意“了解国学”“、学国学”,是授课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以国学理论聚焦社会热点或网络热议话题,体现文化教育的现实情怀和人生关怀。如用食品安全问题来探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结合各论坛“爸妈对我们说的最让人泪奔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孝道问题;结合广受关注的职业病与“过劳死”问题探讨道家的“天道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无为”的思想。(二)利用高职学生感兴趣程度较高的网络小说、影视剧设计教学环节。如《道家潇洒》利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体现老庄哲学的片段来导入;《中国服饰大观》利用各类影视剧如《金枝欲孽》、《美人心计》、《步步惊心》、《宫》的剧照来介绍汉服在各朝代的演变与特点;《中国民俗举隅》则剪切《后宫甄嬛传》的视频片段来介绍传统婚俗中的相关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三、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授课之外的补充。

《国学精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学生人文知识结构,使其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与人文关怀能力。因此除了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点去开发、自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互联网的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漫游网上的大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触历史的过去和现实的社会,包括全球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想。网页资料、QQ等聊天工具、微博、微信……多种网络途径让他们真正紧密地和世界连在一起,这与过去闭塞、保守、被动的教育环境截然不同。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思想上活跃开放,对于网络上的资源接受速度很快。因此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向大学生介绍相关学习资料。具体表现为:(一)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网络资源。如中国传统文化网、国学网、中国古典小说网等相关网站,百度昆曲吧、汉服吧等交流平台,章服之美、中国书画艺术、中华遗产杂志等微博用户。(二)课余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为学生推荐文章或视频。如《中国民俗举隅》中“,岭南文化”设计为“拓展阅读”的内容,转发新浪微博上凤凰卫视的节目《潮汕人的鲜明符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汕习俗和潮汕人文;讲授完《中国服饰大观》后利用微博和微信给学生转发《汉服完整漫画版》、《古代女子发型大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三)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构建课后学习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百度文库、QQ空间、微博、微信等,在课堂之外,将各类学习资料(如电子书籍下载地址、推荐视频)共享到此类网络平台,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目前的国学课程设计,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发掘的地方。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途径,并把国学的理论与当今的社会现实更紧密结合起来,解决高职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上的一些困惑,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陈霓工作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学院

第五篇:校园网络文化的校思政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特点分析

(一)学习求知欲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事业心以及自强不息精神,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敢想、敢干,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断地通过网络等媒介学习新知,提高自我。特别是在市场化大潮下,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从底层的小人物奋斗为成功人士,为在校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树立了奋斗、竞争、平等、效益等意识,具有强烈的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通过书本、网络等了解最新的前沿技术,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

(二)关注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自信心

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民族荣誉和国计民生等问题,对“共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利比亚冲突”、“南海争端”等关注度都很高,大家认为“探月工程”、“神舟九号”发射等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民族自信心。在“你关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这一问题时,有65.8%的学生表示会时刻关注中国队的比赛,并希望中国队奖牌总数排第一;有28.5%的学生表示有时间的话会去观看;只有5.7%的学生表示对奥运比赛没兴趣。对一些敏感政治问题,学生能通过搜集和浏览各方面资料,并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

(三)人生观模糊,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思想较为实际,认为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应该有所收获,虽不满现状,但对未来的定位又比较模糊,少数学生仍然比较重视金钱和地位。当问及到“你如果当上公务员,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时,62%的同学首选有社会地位、努力升职;29%的同学选择工作稳定、好好过日子;9%的同学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被问到“如果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时,只有不到9%的学生回答入党动机是“追求理想和信念”,回答“寻求政治荣誉感”的占15%,其余同学则选择“共产党是执政党,入党有利于毕业时找份好工作以及将来有更多晋升机会”和“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不能落后”,入党成为学生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上强化接受了某些观点,但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仍深刻地影响着他们。

(四)学习动机明显趋于功利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日趋多元化,提高素质、充实自我依然是学习的动力,但为了应付考试、好找工作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动机。当问到“你为何而学习”时,68%的同学选择“为了就业”,19%的同学选择“为了提高自我”,只有13%的同学选择“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由此可见,学生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在工作中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资格证书考试。选择学习什么的主要出发点是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提高自己、充实自我,更没有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五)精神空虚,心理状态令人担忧

在全球金融危机深化、国内经济社会调整、高校扩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紧张,部分学生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应有的信心。在紧迫感的长期压抑下,少数学生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感,害怕步入社会。学生的困惑和心理问题找不到合理有效的发泄途径,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在被问到“遭遇挫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解决”时,少数学生选择“藏在内心深处”,48%的学生选择“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只有34%的学生选择“找老师或朋友谈心”。而选择“藏在内心深处”和“寻求其他发泄方式”的学生,认为网络是最好的一个载体,由于网络游戏的暴力性、宣泄性、虚幻性和网络聊天的匿名性、平等性等原因,他们依靠网络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因此,沉溺于网络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荒废学业,对前景日益感到黯然。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思想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滞后僵化的情况,与新时期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进行改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历史发展结果,它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才能引导大学生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首要前提就是“以人为本”。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新环境,产生的新问题,要以服务学生为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宗旨,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拓展和深入网络空间,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措施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硬死板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丰富形象的网络世界相比,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徜徉于网络,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只是囫囵吞枣,不愿去深入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学成为不二之选。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心理、情感体验,扩展知识面,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发现、分析、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讨论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等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在逐步理解思想道德要求基础上,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点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论思考,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咨询教育,强化心理疏导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科技文化、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不甚成熟,遇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设立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与此同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应在平时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引导,切实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便于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避免了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羞涩心理。为此,学校也可以开辟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开辟心理连线,使学生跟心理老师通过虚拟的渠道相互沟通、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摒弃心理上的一些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更应积极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引导他们,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双向互动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下列哪项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时,对于下设的四个选项“老师”、“父母”、“网络”、“书籍”,竟有高达42%的同学选择了网络,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网络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网上各类信息的良莠不齐又引起我们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担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坚守传统课堂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网上教育的新领域。学校通过设置网上入党知识问答、红色革命专题等网页,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利用网上教学、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BBS、微博、博客等对一些国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鼓励学生与教师在网上交流,并把网上讨论纳入期末考核,以此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控制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