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15:16

荆州范文篇1

干部文化教育是提高工农干部的关键,根据现有统计,全区城乡各系统脱离生产的干部中,文盲、半文盲和仅及初小程度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帮助他们突破文化关,荆州地委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也在为今后工农干部的大批培养与提拔创造条件。

(一)在1949年到1953年,在区以上工农干部中,分期进行速成识字班的教育

1.省文教厅代开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一期专门训练速成识字法教员,由每个地委、市委、县委选派干部2名,于7月20日前到省集中受训,为期2个月,结业后仍回原地充任速成识字法教员。

2.各县应即准备于十月初开办第一期速成识字训练班,本年至少应办一期,1953年内办5期,每期1个半月至2个月,抽调区以上文盲、半文盲干部50至70人受训,计划至达于1953年底将现有区以上干部文盲、半文盲轮训完毕。

3.各县可成立速成识字法推广委员会,以县委书记或县长为主任委员,县委宣传部长与文教科长为副主任委员,各市委与地委直属省委员,亦可成立类似组织,以便统一领导。

4.为使干部经过短期识字教育后,能够进行得到巩固与提高,各地应采取如下有效办法:第一,号召知识干部帮助工农干部经常的文化学习,专人专事的订出互助计划,并检查其实行情形。第二,多要他们写报告、写信、写短文。各级领导机关应组织知识分子干部为他们修改,写的好的应多予表扬通报。第三,不断供给通俗书报杂志,并号召他们多争取为报刊通讯员,取得联络与帮助。第四,尽量把他们组织到宣传员、书报组、黑板报、及其他政治文化活动中去。第五,采取各种办法与各种形式,鼓励他们文化学习的热情,并多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并定期予以议评。

与此同时,建国初期荆州地区,各县与部分县辖镇相继设立人民教育馆,后更名为文化馆,担负图书借阅、戏剧改革、编黑板报和进行业余教育等。1950年前后,成立专区文联及各县文联或筹委会,在许多乡镇建有业余剧团。

(二)在1953年到1957年,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我们的方针与基本要求是积极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大力开办各种文化学校和训练班。

1.在离职学习方面

(1)县委县级干部,凡文化程度不及高小毕业者,全部分批调入地委文化学校学习达到高小毕业。

(2)区委正副书记区长等区级机关主要领导人,现正在地委干校学习的,年底大部分可以达到初中学业,高小学业以下者,全部抽调到地委学习。

(3)乡支部书记、副书记、乡长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全部调离扫盲,由各县开办扫盲班(或文化班)负责训练。

2.在业余学习方面

(1)几年来业余教育工作已有开展,并获得一定成绩。但这与要求还相差很远,全区据初步调查(缺洪湖、荆门)干部中,除少数离职学习外,大量的干部主要是在职业余学习。,因此,必须大力组织干部业余教育。

(2)根据各县不同情况,学员对象;必须贯彻以干部为主的原则。

(3)区级机关业余文化学校,今年要求各县在半数以上的区办起来。

通过以上措施,积极的、有计划的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成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干部文化教育是党培养干部的重要环节,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为此,必须批判那种认为学文化搞得好坏没关系,或者只看到眼前工作繁忙,看不到今后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地委关于加强农村的扫盲工作

(一)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情况

我区农村扫除文盲运动,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春节前,全区共组织570089人入学,占全区文盲总数的20%强,其中青年274120人,妇女21919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训练民师29352人,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创造了一些扫盲服务中心和推动中心的经验,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良好。如有的群众说,“不但领导我们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还领导我们文化上翻身”,“合作化、学文化是共产党又给我们办的两大喜事”.

但另一方面,扫盲工作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春节后,一部分学员未及时复课。如不抓紧时机解决,将有重复过去“冬紧春松夏垮台”的危险,其原因是由于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中央关于加速扫除文盲的指示学习不够,看不到扫除文盲并继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因之也就放松了对扫盲工作的具体领导。部分区、乡领导,尚未把扫盲列入全面生产规划与议事日程中去,怕“扫盲影响生产”,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是某些地区扫盲运动开展得不好的基本原因。

(二)为了全面开展农村扫盲工作,为生产中心服务,地委特作如下指示

1.进一步加强党对扫盲工作的领导,是全面开展扫盲,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关键。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级党委要把扫盲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在安排农村工作时,要具体把扫盲安排进去。为此,各县委扫盲5人小组应迅速成立,具体领导扫盲工作,区、乡党委应分工一个副书记或委员负责领导扫盲工作,乡文教组织不健全的也必须结合并乡迅速健全起来,农业社应由专管政治工作的副主任兼管社员学习。此外,各地扫盲协会也要尽快的建立起来,农村工作干部,也要积极参加扫盲工作。县、区委除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外,也要定期的讨论扫盲工作。

2.大力作好民校巩固工作,乃是当前扫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地委认为,在春耕生产以前,凡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原定入学任务的地区,要以巩固提高为主,如果群众要求,仍可适当发展,没有完成入学任务的地区,要边巩固提高,边积极开展,在巩固入学学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群众入学,完成入学任务太差的地区,必须大力开展,但也要随时注意提高质量,为了做好民校的整顿巩固工作。

首先应妥善安排和调整学习、生产和会议时间。善于根据农事忙闲程度和生产、工作情况,把农民业余时间作适当的安排和灵活的调整,善于抓住生产空隙组织学习,切实做到“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较好的地区,逐步推行每月20个晚上的学习制度。

其次,是依照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条件,对不同对象采取适当的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如对有条件的青年男女组织课堂教学,条件较差的如一般干部,壮男等应以生产组织为基础,或按居住情况编成小组,分散学习,那些工作忙、会议较多的主要干部和妇女,就采取自学辅导,包教保学、送字上门,等办法,组织个人学习。总之,应采取各种便利群众的教学形式,切实开展教学活动。

其三,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作,以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各地当前可推广公安38个民师提出的一个月内教会群众记劳动手册的倡议和天门的民校经验。

其四,健全组织制度,如考试、请假、奖励等制度,严格掌握做到准时放假,定期开学,对督促农民坚持常年学习会起很大作用。此外,还必须做好民师培养提高工作,作法是加强辅导,组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成立传授站,进行层层传授,以及老教师带徒弟,举办教师进修班等等。

3.扫盲工作是一个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党的宣传部、农村部应加强对扫描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负责提出扫盲规划的建议,具体领导教学,编写教材,培养民师,青年团保证青年学习,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培养民师,改进教学,妇联负责动员妇女上学,解决妇女上学困难,兵役局保证民兵的学习,使民兵训练与扫盲密切配合起来。文化科应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开展对扫盲工作的宣传,建立农村图书室,组织阅览,解决业余剧团文化学习。50年代主要配合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演出,城乡盛行唱歌、演戏、扭秧歌、打腰鼓,1956年举行全区首届民间文艺会演,收集整理、创作一大批音乐、歌舞、曲艺节目。

荆州范文篇2

关键词:荆州;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对策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发重要。要想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必须促进文化旅游建设,以地方文化旅游建设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湖北荆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发展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一、荆州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荆州作为湖北省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的所在地,产生了众多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荆州作为古城,历经朝代更替,历史文化深厚,有着灿烂辉煌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特色的历史文化1、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迁都于郢,郢相当于今天的荆州区纪南城,由此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荆州广为人知的楚文化遗产有荆州博物馆、熊家冢楚墓、纪南城遗址和章华寺等,这些遗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城,同样在荆州下属石首县和监利县也有楚文化遗产。其中作为4A级景区的荆州博物馆,共馆藏珍贵文物12万余件,包括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战国秦汉漆器,还有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楚人崇凤,在荆州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化中,玉佩和绣罗都含有凤形图案,而且现在在荆州的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以凤为名的建筑、酒店、广场。2、三国文化。三国时期,荆州归吴,定治南郡。荆州地区三国文化主要是由有关荆州地区的三国传说和故事为基础的文化,故事普遍来源于《三国演义》。荆州三国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区、洪湖及监利等地区,其中盛名的三国文化遗产有荆州古城、护城河、关公义园、关帝庙、三国公园等。三国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主要是以荆州城为中心,四周包裹的区域态势。关公文化一直在荆州三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体现的忠义仁勇的思想道德品质令人称道。(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民间风俗。荆州的民俗活动主要以庙会和龙舟节为代表。提到庙会,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人们玩龙灯、划莲船、吹喇叭、套轿子的美丽画卷,那时的关帝庙里欢快愉悦的节日气氛尽情展示荆州人民对关公的敬仰与喜爱之情。2019年最大的一场庙会莫过于在关公义园举办的迎春灯会,整场灯会分为六大展区,每个展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花灯,吸引众多民众观赏游玩。此次庙会将关公文化的具体内涵深刻地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荆州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龙舟节具有悠久的历史。荆州于200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此后,这项活动一年一度定期举行。荆州龙舟节活动已经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推进荆州扩大开放的步伐,也是荆州文化旅游新的名片。2、传统工艺表演。荆州的传统表演艺术包括荆河戏、跳三鼓、鼓盆歌、马山民歌、啰啰咚、说鼓子等。在传统曲艺方面,说鼓子、花鼓戏、跳三鼓以其独特的说唱方式、伴奏形式充分展现荆州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在民间音乐方面,马山民歌、啰啰咚具有特殊的唱词结构,复杂的歌词结构,丰富多样的内容等特点,充分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荆州的传统工艺以漆器、刻镂、刺绣为主。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和荆州刺绣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由荆沙地区的人们世代传承,并且在国内享有重要地位。楚式漆器或刺绣制作工序复杂,技艺精巧,这项传统工艺是荆楚文化魅力的瑰宝;而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制模技艺,对研究古代模具制作有很深的参考价值。3、历史传说。荆州的历史传说主要包括楚文化、三国故事和关公传说等,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创业精神、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都发生在荆州地区。还有那些广为人知的三国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这些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又不同于《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历史传说几乎囊括了三国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荆州关公传说”中的关公形象有别于历史上的关公形象,更多的是展示关公义薄云天的气概以及降妖除魔、保护百姓、增加财运的神奇色彩。(三)多彩的现代文化。荆州的人文底蕴深厚,名人众多,古有伍子胥、关羽、张居正、裴纶、平子奇,今有工程爆破专家谢先启,打工作家袁小平、廖国强、叶继程,内陆明星李现、袁泉、周莉、曾黎,还有“10.24”英雄集体等,以其各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荆州的声明度。《荆州文学》作为荆州本土的传媒品牌,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湖北优秀文学期刊,备受湖北省关注。还有作为中国首家生产性广告文化科技平台,集高科技、生态化、花园式办公位一体的国家领先的新概念工业园区———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目于2012年正式成立,这是将文化资源向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荆州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其中包含民间风俗、传统工艺表演、历史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荆州多彩的现代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荆州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并随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能提高荆州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二、荆州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荆州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修复和兴建了一大批文旅项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纪南文旅区,作为湖北省甚至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纪南文旅区站在保护世界遗产、复兴中华文化的高度,对荆州未来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楚纪南故城遗址、郢城遗址、雨台山遗址等历史文物都位于纪南文旅区内。根据荆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荆州国内旅游人数为4,610万人次,同比增长27.3%,2018年荆州国内旅游人数为4,306万人次,同比增长3.5%,增速明显变缓;2017年荆州国内旅游收入为260亿元,同比增长30%;2018年荆州国内旅游收入为317亿元,同比增长21.5%,国内旅游收入增速缓慢。虽然荆州的楚文化、三国文化、非遗文化及现代文化丰富多彩,但是近两年荆州旅游的增速变缓表明荆州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文化产品品牌特色不明,知名度不高。要想促进文化旅游的壮大,其发展核心便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吸引物对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文化产品品牌对旅游者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便能促进当地旅游文化的繁荣。荆州文化旅游在产品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其产品是以“荆州古城游”为核心,没有形成独立的品牌,也没有很大的知名度。提到楚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湖北博物馆,提起三国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黄冈赤壁公园,作为三国文化和楚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荆州,其影响力太小。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品牌,能够增加该地的文化旅游知名度与旅游形象,也能够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二)文化景点分散,基础设施未完善。荆州的旅游景点主要体现“一城多片”的特点。荆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点布局相对分散,各个景点之间并没有专门的公交专线,特别是荆州城内的景点跟熊家冢楚墓和纪南城遗址这类城郊景点之间的联动,更别说,跟石首、洪湖等乡镇景点的交通专线了。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会给游客产生不好的旅游印象,进而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佳,将不会产生推荐或重游的行为,进而对城市的文化旅游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三)人才短缺,文化旅游科技含量不高。文化旅游要想能够长久繁荣的发展,必须有人来传承传统文化。荆州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家族意识,大多数是在家族内进行传承,极易造成传统文化的狭隘性、落后性与消逝性。并且,国家政策提出要注重人文城市的建设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让人文型智慧城市来推动城市的发展。而荆州的文化旅游一直存在科技含量不高,未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制造了阻碍,也为荆州创建人文型智慧城市拖延了进程。

三、荆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整合资源,促进荆州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荆州文化产品的单一现状存在已久,游客到荆州便是浏览荆州博物馆、古城墙一带,再者买一点纪念品,没办法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旅游印象。另外,荆州各景点之间的分散分布加上交通的不便利、酒店民宿的选择性较少等问题突显了整合荆州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在荆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建立统一管理机制,促进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打造荆州吃、喝、住、行、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在文化产品方面,结合楚文化、三国文化旅游专线打造荆州的文化旅游品牌,结合庙会和龙舟节的风俗活动打造荆州传统文化节日品牌,结合跳三鼓、鼓盆歌等表演和漆器、刺绣工艺打造荆州的传统演义文化品牌,结合三国传说、关公传说打造荆州民间文化品牌,让荆州文化旅游品牌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二)加强营销,促进荆州传统文化推广。荆州就其区域位置而言,其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不及武汉、襄阳、宜昌、恩施,这就造成荆州的旅游竞争力不足,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营销区域上,结合武汉、襄阳、宜昌、恩施地区可以打造一个“大旅游”主题,突出荆州在省内旅游的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特色,以此打开省内市场,走向全国;在营销手段上,要加强新媒体的营销方式,例如微博、抖音、快手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在这些网络媒介上积极宣传荆州的大型传统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荆州传统文化的传播,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荆州文化旅游的魅力。(三)校企合作,推动荆州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在荆州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显得日趋重要。要想荆州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加强现有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思想转变,鼓励他们走进校园,通过学校讲座、宣传的方式增加高素质人才对荆州非遗文化的兴趣,为荆州非遗文化传承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加强文化旅游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开设面向旅游营销企业的相关学科,例如旅游管理、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为荆州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四)结合科技,推动荆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荆州的大型娱乐场所———荆州方特东方神话,深度融合荆州传统文化特色,将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真人秀等形式与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其中火烧赤壁展区和大型舞台秀楚乐便是典型的展示。但是荆州的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特色展区没有做到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没能与时俱进,因此开发和展示以古城建筑实景、三国战场实景、荆楚非遗技艺等为主题的立体体验型产品异常重要。通过创建高科技体验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旅游体验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荆州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扩大荆州的旅游市场。

四、结语

荆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荆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充分开发荆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营销方式的加强、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和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结合的运用等措施开发当地的旅游潜力,推进荆州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荆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荆州特色文化逐步走向国内外舞台。

参考文献:

[1]秦军,周建东.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构成、特征及保护对策研究[J].规划师,2008(07).

[2]李景行.传统文化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运用探讨———以荆州市为例[J].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2019(21).

荆州范文篇3

因此,建国初期,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就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教育任务,而且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政治任务”。荆州地委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大力进行文教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建国初期荆州地区的扫盲情况从干部文化教育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关键词:荆州地区文教事业扫盲

文化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期扫盲运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提高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素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荆州地委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首先将各级农村工作干部、文化教育干部、青年团干部、扫盲工作干部和农村的知识分子动员起来,轮流开办速成识字班,限期扫除干部中的文盲;然后,通过他们对农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抓住当前群众的识字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并选择重点,总结典型经验,为今后扫盲运动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关于发展干部文化建设事业

干部文化教育是提高工农干部的关键,根据现有统计,全区城乡各系统脱离生产的干部中,文盲、半文盲和仅及初小程度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帮助他们突破文化关,荆州地委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也在为今后工农干部的大批培养与提拔创造条件。

(一)在1949年到1953年,在区以上工农干部中,分期进行速成识字班的教育

1.省文教厅代开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一期专门训练速成识字法教员,由每个地委、市委、县委选派干部2名,于7月20日前到省集中受训,为期2个月,结业后仍回原地充任速成识字法教员。

2.各县应即准备于十月初开办第一期速成识字训练班,本年至少应办一期,1953年内办5期,每期1个半月至2个月,抽调区以上文盲、半文盲干部50至70人受训,计划至达于1953年底将现有区以上干部文盲、半文盲轮训完毕。

3.各县可成立速成识字法推广委员会,以县委书记或县长为主任委员,县委宣传部长与文教科长为副主任委员,各市委与地委直属省委员,亦可成立类似组织,以便统一领导。

4.为使干部经过短期识字教育后,能够进行得到巩固与提高,各地应采取如下有效办法:第一,号召知识干部帮助工农干部经常的文化学习,专人专事的订出互助计划,并检查其实行情形。第二,多要他们写报告、写信、写短文。各级领导机关应组织知识分子干部为他们修改,写的好的应多予表扬通报。第三,不断供给通俗书报杂志,并号召他们多争取为报刊通讯员,取得联络与帮助。第四,尽量把他们组织到宣传员、书报组、黑板报、及其他政治文化活动中去。第五,采取各种办法与各种形式,鼓励他们文化学习的热情,并多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并定期予以议评。

与此同时,建国初期荆州地区,各县与部分县辖镇相继设立人民教育馆,后更名为文化馆,担负图书借阅、戏剧改革、编黑板报和进行业余教育等。1950年前后,成立专区文联及各县文联或筹委会,在许多乡镇建有业余剧团。

(二)在1953年到1957年,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我们的方针与基本要求是积极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大力开办各种文化学校和训练班。

1.在离职学习方面

(1)县委县级干部,凡文化程度不及高小毕业者,全部分批调入地委文化学校学习达到高小毕业。

(2)区委正副书记区长等区级机关主要领导人,现正在地委干校学习的,年底大部分可以达到初中学业,高小学业以下者,全部抽调到地委学习。

(3)乡支部书记、副书记、乡长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全部调离扫盲,由各县开办扫盲班(或文化班)负责训练。

2.在业余学习方面

(1)几年来业余教育工作已有开展,并获得一定成绩。但这与要求还相差很远,全区据初步调查(缺洪湖、荆门)干部中,除少数离职学习外,大量的干部主要是在职业余学习。,因此,必须大力组织干部业余教育。

(2)根据各县不同情况,学员对象;必须贯彻以干部为主的原则。

(3)区级机关业余文化学校,今年要求各县在半数以上的区办起来。

通过以上措施,积极的、有计划的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成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干部文化教育是党培养干部的重要环节,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为此,必须批判那种认为学文化搞得好坏没关系,或者只看到眼前工作繁忙,看不到今后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地委关于加强农村的扫盲工作

(一)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情况

我区农村扫除文盲运动,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春节前,全区共组织570089人入学,占全区文盲总数的20%强,其中青年274120人,妇女21919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训练民师29352人,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创造了一些扫盲服务中心和推动中心的经验,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良好。如有的群众说,“不但领导我们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还领导我们文化上翻身”,“合作化、学文化是共产党又给我们办的两大喜事”。

但另一方面,扫盲工作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春节后,一部分学员未及时复课。如不抓紧时机解决,将有重复过去“冬紧春松夏垮台”的危险,其原因是由于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中央关于加速扫除文盲的指示学习不够,看不到扫除文盲并继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因之也就放松了对扫盲工作的具体领导。部分区、乡领导,尚未把扫盲列入全面生产规划与议事日程中去,怕“扫盲影响生产”,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是某些地区扫盲运动开展得不好的基本原因。

(二)为了全面开展农村扫盲工作,为生产中心服务,地委特作如下指示

1.进一步加强党对扫盲工作的领导,是全面开展扫盲,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关键。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级党委要把扫盲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在安排农村工作时,要具体把扫盲安排进去。为此,各县委扫盲5人小组应迅速成立,具体领导扫盲工作,区、乡党委应分工一个副书记或委员负责领导扫盲工作,乡文教组织不健全的也必须结合并乡迅速健全起来,农业社应由专管政治工作的副主任兼管社员学习。此外,各地扫盲协会也要尽快的建立起来,农村工作干部,也要积极参加扫盲工作。县、区委除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外,也要定期的讨论扫盲工作。

2.大力作好民校巩固工作,乃是当前扫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地委认为,在春耕生产以前,凡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原定入学任务的地区,要以巩固提高为主,如果群众要求,仍可适当发展,没有完成入学任务的地区,要边巩固提高,边积极开展,在巩固入学学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群众入学,完成入学任务太差的地区,必须大力开展,但也要随时注意提高质量,为了做好民校的整顿巩固工作。

首先应妥善安排和调整学习、生产和会议时间。善于根据农事忙闲程度和生产、工作情况,把农民业余时间作适当的安排和灵活的调整,善于抓住生产空隙组织学习,切实做到“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较好的地区,逐步推行每月20个晚上的学习制度。

其次,是依照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条件,对不同对象采取适当的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如对有条件的青年男女组织课堂教学,条件较差的如一般干部,壮男等应以生产组织为基础,或按居住情况编成小组,分散学习,那些工作忙、会议较多的主要干部和妇女,就采取自学辅导,包教保学、送字上门,等办法,组织个人学习。总之,应采取各种便利群众的教学形式,切实开展教学活动。

其三,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作,以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各地当前可推广公安38个民师提出的一个月内教会群众记劳动手册的倡议和天门的民校经验。

其四,健全组织制度,如考试、请假、奖励等制度,严格掌握做到准时放假,定期开学,对督促农民坚持常年学习会起很大作用。此外,还必须做好民师培养提高工作,作法是加强辅导,组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成立传授站,进行层层传授,以及老教师带徒弟,举办教师进修班等等。

3.扫盲工作是一个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党的宣传部、农村部应加强对扫描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负责提出扫盲规划的建议,具体领导教学,编写教材,培养民师,青年团保证青年学习,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培养民师,改进教学,妇联负责动员妇女上学,解决妇女上学困难,兵役局保证民兵的学习,使民兵训练与扫盲密切配合起来。文化科应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开展对扫盲工作的宣传,建立农村图书室,组织阅览,解决业余剧团文化学习。50年代主要配合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演出,城乡盛行唱歌、演戏、扭秧歌、打腰鼓,1956年举行全区首届民间文艺会演,收集整理、创作一大批音乐、歌舞、曲艺节目。

4.春耕生产季节已经到来,一切工作都要服从生产,围绕生产去进行。因此,农村扫盲工作必须是在群众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力求避免因扫盲而影响生产和发生强迫命令的现象。首先应将那些最积极最迫切要求学习的人,组织到适当的学习形式中去,并首先教会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字,对于那些愿意学习但缺乏信心的人,应进行适当的动员,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高兴的参加学习,对于那些因身体残废、多病、怀孕、暂时不能参加学习的人,应当推迟或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而对于那些暂时还不愿参加学习的人,要善于等待,采取积极的耐心的说服动员方法,不要强迫他们,必须认识到;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他们周围的人们都能够读书识字了,这些人终究是会要求学习的。

后,农村剧团和演唱小组普遍建立,各县总工会建工人俱乐部,或职工之家。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多数农村社建农村俱乐部,县成立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在重点集镇与人口集中的地方建立文化站。1955年,全区建立22个文化馆,55个文化站,1287个农村业余剧团1958年,文化馆增加到72个,文化站增加到565个,业余剧团发展到7050个,公社兴办文工团184个,创作组1万多个。农村俱乐部则改为大队办,实现队队俱乐部化。这些措施极大的丰富了荆州人民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开展扫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荆州地区志.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荆州范文篇4

根据市文明委《关于在全市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广泛开展“共铸诚信荆州、服务工业兴市”主题创建活动的通知》(荆文明委〔2004〕1号)精神,结合工商部门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共铸诚信荆州、服务工业兴市”主题创建活动,旨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诚信建设重点,丰富创建思想内涵,发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环境,塑造诚信荆州形象,推动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为“工业兴市”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二、活动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认真抓好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教育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共铸诚信”的必然要求。各单位要把加强诚信教育贯穿于主题创建活动的始终,围绕诚信主题,通过学习讨论、专题培训、宣传典型等形式,广泛开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诚信观念人人皆知、入耳入脑、付之行动。要将诚信教育与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诚信服务、执法为民”的宣传教育,加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奉公、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执法为民的良好作风取信于社会,为加强诚信建设做出表率。

(二)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在主题创建活动中,各单位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全市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食品市场、网吧、农资市场等存在的问题,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两项改革,根据企业在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的信用状况,分为不同信用类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即对守信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对警示企业建立预警机制、对失信企业建立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淘汰机制。要以落实“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为契机,在中心城区普遍实施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商品准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三是要着重解决工商执法人员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合理减化办事环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服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做到亲民、利民、为民。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各单位要从服务用语、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等最基本的规范抓起,加快诚信制度建设。按照亲民、利民、为民和优质、便捷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规范化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并向社会公开。在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要明确权限,公布程序,强化监督。要狠抓首办负责制、行政执法预警制、对外时效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信成本,遏制失信行为,推动诚信建设。

(四)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各单位要注意发现、培养和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诚信氛围。大力宣传主题创建活动中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到主题创建活动中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题创建活动在市局统一领导下,由各县市局和市直各分局组织落实,市局人教科负责协调。各单位要把主题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主题创建活动具体要求,抓紧制定本单位的活动方案,及时做出安排部署。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排查出本单位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攻方向,明确阶段性目标。市直各单位要抓住中心城区集中整治环境活动的有利时机,掀起主题创建活动的热潮,以此推动面上整体工作深入开展。

荆州范文篇5

各县市局、市直各分局、机关各单位:

根据市文明委《关于在全市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广泛开展“共铸诚信荆州、服务工业兴市”主题创建活动的通知》(荆文明委〔2004〕1号)精神,结合工商部门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共铸诚信荆州、服务工业兴市”主题创建活动,旨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诚信建设重点,丰富创建思想内涵,发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环境,塑造诚信荆州形象,推动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为“工业兴市”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二、活动要求

(一)认真抓好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教育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共铸诚信”的必然要求。各单位要把加强诚信教育贯穿于主题创建活动的始终,围绕诚信主题,通过学习讨论、专题培训、宣传典型等形式,广泛开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诚信观念人人皆知、入耳入脑、付之行动。要将诚信教育与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诚信服务、执法为民”的宣传教育,加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奉公、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执法为民的良好作风取信于社会,为加强诚信建设做出表率。

(二)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在主题创建活动中,各单位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全市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食品市场、网吧、农资市场等存在的问题,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两项改革,根据企业在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的信用状况,分为不同信用类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即对守信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对警示企业建立预警机制、对失信企业建立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淘汰机制。要以落实“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为契机,在中心城区普遍实施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商品准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三是要着重解决工商执法人员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合理减化办事环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服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做到亲民、利民、为民。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各单位要从服务用语、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等最基本的规范抓起,加快诚信制度建设。按照亲民、利民、为民和优质、便捷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规范化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并向社会公开。在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要明确权限,公布程序,强化监督。要狠抓首办负责制、行政执法预警制、对外时效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信成本,遏制失信行为,推动诚信建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各单位要注意发现、培养和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诚信氛围。大力宣传主题创建活动中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到主题创建活动中来。

三、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题创建活动在市局统一领导下,由各县市局和市直各分局组织落实,市局人教科负责协调。各单位要把主题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主题创建活动具体要求,抓紧制定本单位的活动方案,及时做出安排部署。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排查出本单位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攻方向,明确阶段性目标。市直各单位要抓住中心城区集中整治环境活动的有利时机,掀起主题创建活动的热潮,以此推动面上整体工作深入开展。

荆州范文篇6

人力资源优势

(一)技术优势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高新技术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高新技术水平又决定了科技创新水平,进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速度,在推动资本增值的同时,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荆州的技术优势有利于荆州工业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宜昌、襄阳等其它同类城市所不能相媲美的。荆州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拥有省部级综合性重点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高等院校,建有博士点3个、硕士点4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7个。全市科研院所300多家,全市科技人才19.8万人,全市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4个。众多科研教育机构使荆州工业在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新技术产业人员优势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为荆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荆州市教育每年为工业培育了大量具有高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岗位应变能力的人才,为荆州市工业提供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技术能力结构。(二)劳动力优势经济发展是依赖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产出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工业经济转移,劳动力要素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但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由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短缺转变的迹象。荆州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同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带,劳动力需求量大。荆州一直是湖北省人口稠密的市州之一,据2010年11月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荆州市常住人口为5691707人、全市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6640654人,由此可见,荆州有充裕的劳动力供给以适应工业发展中劳动力需求量大的要求。与此同时,荆州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高,据调查,2010年,荆州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21354人;同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1836人上升为4664人。同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433人,文盲率由5.04%下降为4.72%,下降0.32个百分点。可见,荆州市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在国内整体劳动力供给区域短缺的背景下,荆州市素质不断提高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优势更加明显,劳动力的质优价廉已成为荆州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荆州市工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2]

文化优势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上层建筑,是工业发展的软实力和现实生产力,现代文化来源于工业文明,服务于工业文明,并展示于工业文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契机,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最久远、最根本的,只有将文化植入于工业发展中,形成工业文化,才能使工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形成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3]荆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文化底蕴,使得荆州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荆州招商引资提供优良的文化软环境;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三国文化使荆州市的招商引资环境更具竞争性,我们可以通过文化招商、文化旅游将荆州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荆州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建立影视基地,带动荆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荆楚文化的凝聚力使荆州人民紧密的凝聚在一起,大家齐心一致,推动“壮腰工程”,进而实现荆州的富强。

政策优势

省委、省政府“壮腰工程”的重要部署,提出了“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三大任务,力争“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努力把荆州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机械制造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成为湖北省工业发展重要的基地,使荆州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湖北省构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点。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省政府加大了对荆州发展的政策扶持:①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出资1亿元,发起设立“荆州产业发展专项基金”;②加强财政激励政策:省政府规定,自2011年起,将荆州市税收超过2010年考核基数按比例上缴省财政的部分,连续10年全额奖励给荆州市;③优先扶持荆州市企业上市;④对荆州“四基地两区一枢纽”涉及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纳入省级专项计划指标优先解决。以上的规定政策,不仅为荆州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使荆州市各县市区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弥补历年财政赤字和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而且放宽项目建设用地,使得荆州工业用地紧张的情况得到进一步的缓解,为荆州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壮腰工程”战略的实施使政策上原本处于劣势的荆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外,省发改委也编制了《加快荆州振兴重大项目库》,遴选出基础设施、先进制造、农业水利等6大类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将荆州纳入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成为“两纵两横”中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域。省财政厅完善对荆州市财政扶持政策和机制,加大对荆州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增加对荆州财政专项投入,为荆州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使得荆州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同时,省国资委也协助荆州市引进中石化、华电集团等央企,计划在荆州投资7个项目,投资363亿。省国土厅与荆州签署了《振兴荆州合作备忘录》,重新确认荆州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比原计划增加了1.7万公顷。省交通厅与荆州签署了《加快荆州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推进荆州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省各部门对荆州市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为荆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与周边城市相比,荆州工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现。

区域优势

荆州范文篇7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的效应日益凸显。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的直接体现,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打造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可以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传统文化是根,是源,影响着现代生活。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之前多从经济硬实力的角度研究,或从山水等自然资源角度研究。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城市品牌效应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荆州独特的传统文化,会给城市品牌的打造注入活力。

2传统文化助力“文旅荆州”城市品牌建设

《2019年荆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报告论述“提升服务业影响力”时提出:要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高位推进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打造楚文化、三国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板块。综合荆州的传统文化特色,结合现实品牌建设需要,荆州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打造如下城市品牌:“艺术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南风、楚声等楚地歌谣在此繁衍发展,荆州素有“音乐舞蹈之邦”的美称。《诗经》十五国风中居前两位的《周南》、《召南》,对应地区即为楚国所辖之地。为了纪念殉国自沉的屈原,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在荆州沿袭千年不衰;有别于中原的崇龙文化,楚人以凤为图腾,“洪湖凤舟”就是生动的体现,这使得荆州的民俗文化很有地域特色。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及表现内容,可以结合时代变化加以丰富、提升,使之在保留古韵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现代生活。可通过举办“艺术节”的形式,以“青铜艺术展”“楚风艺术节”“龙舟邀请赛”“凤舟邀请赛”等活动为主题,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强化荆州“发源地、集大成者”的地位,强化品牌意识;同时注重在市民中推广传承,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队伍,让整个城市充满艺术气息,打造“艺术荆州”的品牌。“工艺荆州”:荆州的传统手工技艺精湛。作为南方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样式繁复,精美绝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铅锡刻镂技艺就是楚式青铜器具的重要工艺,也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核心技术。作为曾经蜚声海内外的轻工业城市,荆州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很好地传承,荆州曾涌现出“活力28”等著名品牌,并曾名噪一时。通过在本地及外地举办“工艺品展”等形式,大力推介荆州传统工艺,打造“工艺荆州”城市品牌,为“工业立市”扬名助威。“楚都荆州”:楚国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的诸侯国,共历800余年。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荆州作为楚国都城历经了411年,见证了20代楚王。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楚国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意识,“鸣将惊人”的开拓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胸襟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造“楚都”品牌,可以展示文化底蕴,增强城市自信。“三国荆州”: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三国”。三国文化,是荆州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提升荆州知名度、让荆州名扬四海的最好载体,也是创建文旅品牌值得大书特书的核心。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核心地,《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写到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妇孺皆知。可以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三国演义》的相关回目,复原场景,突出故事性,建立景点;可以为有关三国故事的影视作品提供场景地,让海内外进一步熟知荆州,把三国和荆州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名人荆州”:荆州被誉为“帝王之都”、“宰相之城”。34位帝王曾在此建都,130多位宰相出自这里。这里造就了老庄哲学、楚辞歌赋,关联了老子、庄子、屈原、楚庄王、孙叔敖、伍子胥、岑参、张居正、裴纶等历史人物,他们的故居、活动地或墓地有迹可循。做好历史名人和荆州关系的考证,可以因人设景,一人一景,组成连片旅游群。久而久之,就会建立历史名人和古城荆州的对应关系,提高荆州的知名度。荆州已有较好的品牌创建基础。荆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2年)。荆州城拥有长达10.5公里且保存完好的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已有7个传统项目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多个项目进入省、地级名录。荆州市也很重视“非遗”工作的宣传和传承,经常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活动,并在多所学校设立了志愿者组织。

3实现城市品牌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创建城市品牌,既要借助传统文化,也要找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对接点。如关羽重情重义的气节,可以和“荆江分洪”、“98抗洪”等体现荆州人民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对接。这样的精神,经过提炼升华,可以作为城市精神来塑造,是很好的城市品牌。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现存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新建场景场馆尽量复原传统。加大考古考证力度,加大相关人、事、地沿革变迁的说明力度,辅之以相关的天文、地理、气候、堪舆方面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物的宣传、普及功能。整合特色文化,促进相关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可以在旅游景点举办一些大型特色演出,还原历史情境,以舞台剧的形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参与荆州的历史。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做到宣传推广与传承相向而行。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游戏。针对荆州的三国文化,以三国时期的荆州为背景,在游戏里设置一些著名的人物,游戏的故事情节围绕荆州展开,串起一系列地名、人名,让玩家可以选择历史人物来进行游戏,这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对荆州历史文化的了解。在一些景点,可以开发一些文创产品,与景点文化相结合,例如,开发一些具有荆州传统工艺特色、展示荆州传统文化古色古香的工艺品、日用品,这些承载了荆州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就是荆州“可以带走的文化品牌”。楚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如三国文化高,更需要借助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近寻常百姓,为荆州“着色”。充分利用音乐宣传城市。将城市的文化元素融入,以民谣的形式传播,民谣传唱度高,宣传效果更好。同时,在城市品牌的宣传方面要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荆州,建立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荆州品牌形象。

4结语

荆州范文篇8

关键词:大城市;历史脉络;优势分析;对策

1荆州城市的历史脉络

1.1荆州之始

荆州,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行政区划名称之一。相传,夏王朝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荆州就是其中之一。西周时期,诸侯交相攻伐,而楚君熊渠甚得江汉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都江陵(地处沮漳河与长江交汇处,今荆州市)。此即为荆州之地有明确建置之始。

1.2荆州之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包括荆州在内的九州之名已经为当时的人们所熟知。楚文王时期,迫于周的压力,楚都自丹阳迁于郢。自此,楚国都郢而强,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有20代楚王在此纵横诸侯间411年,当时楚在今荆州城处置渚宫,建官船码头,作为郢都外港。可见当时荆州之于楚国是绝对的核心位置。

1.3荆州之盛

从西汉时期开始,荆州地区农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江汉地区的农业种植中心,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农用工具也有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而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1.4荆州的近现代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第49军解放荆州,并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领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钟祥、荆门、天门、潜江8县。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1957年1月,荆州专区改为荆州地区。1979年6月,沙市升为地级市,划出荆州地区。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荆门市,以荆门县城关镇及附近35个生产队属荆州地区。荆州管辖范围较大,曾一度被称为“大荆州”。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通知,设立荆沙市。1996年12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2荆州建设大城市的优势分析

2.1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十三五”时期,荆州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总量保持湖北第四。工业持续发力,“461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已经形成智能家电和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型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门类,产业的“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一批世界五百强和全国重点企业纷纷在荆州落地生根。数十家省直部门、金融单位和高等院校与荆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全力支持荆州加快发展;农业基础厚实,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多年居全省市州之首,拥有湖北首家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1109.7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292亿元,比“十二五”期间累计分别增长103.41%和123.54%。

2.2区位、政策红利彰显

荆州“区位”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中心。荆州地跨长江中游核心段荆江两岸,长江荆州段有483公里,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核心区。长江黄金水道与我国南北大通道浩吉铁路、京珠高速在此交汇,荆州是两湖平原唯一一个具有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条件的交通枢纽城市。荆州坐拥五大政策红利。荆州拥有丰富的长江资源,身处长江经济带的要冲,“一港九区”正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荆州处于“中中之中”,对于衔接南北、沟通中西有重大意义;荆州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跨湖北、湖南,但荆州是湖北唯一入围城市;荆州是全国第5个、湖北唯一的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政策为荆州高质量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硬支撑。

2.3社会治理成绩斐然

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如期完成,40.05万人如期脱贫,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2017年荆州获授“国家卫生城市”。同年,首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2021年荆州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4荆州文化底蕴深厚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传承地、水文化的聚集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定都立国,熊家冢楚墓遗址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有62回写到荆州。长达11.14公里的明清城垣荆州古城墙,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长江穿越荆州全境483公里,雄伟壮观的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闸,多姿多彩的洪湖湿地保护区和天鹅洲白鳍豚、麋鹿自然保护区等平原水乡自然景观,折射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九八”抗洪精神,共同形成独特的荆州水文化。

2.5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建设

为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指示精神。荆州高举绿色发展“指挥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方特游乐园、园博园引爆荆州旅游,在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产业链上成效明显。

3荆州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3.1融入长江经济带,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1)坚持铁腕治污,加快生态修复。化工园区企业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污染达标排放;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全面完成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及岸线复绿工作任务,打造城市滨江风景带。推进还湖还湿,加大部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流域整治。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全面推行湖泊“人放天养”。(2)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平台优势,发挥荆州境内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湿地景观和水上景观建设,发展观光旅游业和水产品产业,将荆州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走廊。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夯实发展平台,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大产城融合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主导产业吸附力。大力培育上市公司、百亿企业、“隐形冠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助可控能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

3.2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以“大交通”支撑城市发展

(1)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荆州水陆空布局要对接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争取国家和湖北“水陆空”规划布局对荆州的倾斜和支持,为荆州大交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2)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空铁公水”无缝连接、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形成“四纵两横一支”铁路网络、“八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一民九通”机场场站体系、“一港九区”港口布局、“一隧十桥”过江通道等综合立体交通格局,打造长江中游功能完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的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多式联运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航运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3)推进荆州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包括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用机场、多式联运和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是李埠公铁两用桥、荆州至常德铁路、武汉至贵阳铁路、荆州通用机场、当枝松石高速公路松滋段等项目。

3.3对接区域产业分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崛起。一是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核心,着力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通过资源整合,扩大开放平台,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贯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发挥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和技改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为基础、平台为载体、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转化为导向,全方位加快科技创新。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等前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做大食品制造业。以做优做强白酒饮料业为主线,打造具有全国地域品牌的食品加工产业。重视新农业水产品加工、宗圣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纽莱福现代高效融合农业科技产业园、益海嘉里粮油精深加工、瑞邦动植物蛋白肽生产基地、华贵水生蔬菜精深加工产业的需求。培育松滋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监利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洪湖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做优特色农业。抢抓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建设机遇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作”“双水双绿”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培育现代种养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三是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园、特色产业村、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建设。(3)大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依托临铁临空产业园,发展现代物流、民航产业、会展商贸、民航科教、知名婴童服装设计与生产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发展。

3.4推进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和乡村振兴

(1)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与人口的均衡分布,以功能疏散带动人口疏散,重点推进古城人口疏散和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继续推进城区卫生环境整治,实施“还路于民”“亮灯照明”工程。(2)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建设特色小城镇,实现更高效率资源配置、更高水平产业协同;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激励县市区争先进位、奋发自强,力争新增1个省内县域经济20强县市。推动荆州市中心城区、江陵县和公安县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交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

3.5传承城市文脉,彰显特色魅力

荆州范文篇9

一、明清时期荆州地方志文献

荆州地方志有悠久的编纂历史。《尚书•禹贡》实际上为地方志,其中记载了荆州山川、人口、工矿、手工业生产及农业、畜牧业等情况,不仅是古今地理志之祖,更可作为荆州地方志之祖。春秋时有《梼杌》作为当时荆州地区的史志专著。至汉末荆州学派的兴起,为荆州地方志的编撰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文化条件。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荆州学人大量撰写荆州史志,清代学人陈运溶注意到荆州地方志的特殊性,在其《麓山精舍丛书》中录“荆湘地记”二十九种、“荆湖图记”三十六种①,其中以盛宏之的《荆州记》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专门记载了荆楚民俗。唐宋时期,佚名的《江陵风土志》、《江陵旧志》、宋周应合的《江陵志》等,都是关于江陵府的著名志书。明清时期是荆州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时期,现有大量地方志文献传世。从全国地方志统计来看,“现存全国地方志的八千一百余种之中,清代修的方志约有五千六百种,占总数百分之七十”[1]24。受清代学术影响,方志编纂严谨,大多资料可靠,志书与正史互为参证。“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章学诚《修志十议》),可补正史之不足。现存荆州地方志,大多为明清纂修,所存有如下几种[2]114:

1.嘉靖《荆州府志》。十二卷图一卷。明孙存、王宠怀纂修,明嘉靖十一年刊。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民国间抄本即据此本。孙存,安徽人,进士,嘉靖荆州知府。

2.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为荆州府地方志,收《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3.康熙《荆州卫志》。一卷。清王斌纂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王斌,安徽泾县人,武进士,康熙荆州卫守备。

4.康熙《荆州右卫志》。一卷。清王大基纂修,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王大基,陕西三原人,武进士,康熙十八年荆州右卫守备。

5.康熙《荆州府志》。四十卷图考一卷。清郭茂泰修,胡在恪纂,康熙二十年纂修刊行。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郭茂泰,陕西泾阳人,进士,康熙间荆州知府。胡在恪,字念蒿,湖北江陵人,著《直嫩园集》、《离珠集》、《鲁游草》等。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五册)。

6.乾隆《荆州府志》。五十八卷首一卷。清来谦鸣、叶仰高修,施廷枢纂,乾隆二十二年纂修刊行。湖北省图书馆藏善本,缺第五十七、五十八卷。叶仰高,吴县人,乾隆间荆州知府,施廷枢,钱塘贡生。

7.光绪《荆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倪文蔚修,顾嘉衡纂,光绪六年纂修刊行。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有藏。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六、三十七册),今有湖北人民出版社点校本行世。

8.光绪《荆州府志》。清杨守敬纂,清光绪间稿本。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善本。今有《杨守敬集》收录整理其文。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著名学者。

9.顺治《江陵志馀》,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册)。

10.光绪《续修江陵县志》,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册,三十一册)。

11.光绪《荆州八旗驻防志》。十六卷。希元、祥亨修纂。希元,驻防荆州将军,祥亨,驻防荆州将军。今有马协弟主编《荆州驻防八旗志》点校本。

二、地方志的旅游文化价值分析

1.体现了荆州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地方志赋予地域山景、水景以丰厚的人文内涵。清代诸本《荆州府志》都记载了荆州山川形势,荆州学者杨守敬在其《荆州府志》中更对荆州各地进行了详细考证,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有楚令尹故地“蛇入山”、五代高季筑城稽课土功之地“稽功山”、太晖观所在“太晖山”的记载,仅三国历史与关羽有关的就有“八岭山”、“掷甲山”、“大战冈”、“马跑泉”、“洗马池”等地;同时,荆州湖泊众多,以湖、渎、溪为名之地也众,有“南湖”,唐郑审谪江陵,建亭于上;有“子胥渎”,《水经注》云“盖吴师入郢时所开”,有“中夏口”[4]卷三,相传为屈平所谓“过夏首而西浮”之处。地方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域物产。如记载“荆郡各稻,种类甚多。其谷之红白、大小不同,芒之有无、长短不同”[4]卷六;有的蔬菜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历史韵味,也有些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蔬菜,如“芜菁一名蔓青,一名诸葛菜。春食苗,初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显然有三国文化的意味了,又有“甘露子一名地蚕。《本草》: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俗呼为玉环。菜生熟皆可食,又可蜜煎,可酱渍。苜蓿采其叶可作蔬,味清而甘。黄花菜荆俗呼为金针”[4]卷六;另有茶类,《国史补》“江陵有楠木茶”。《宋史•地理志》亦记:“大拓枕茶,出江陵。”草市有“银鱼即白小鱼,沙津旧有白小潭。杜甫诗白小群分命是也。江陵长湖、草市、孟家桥,监利堤头、东江湖,俱产此”[5],这些都共同体现了地方志对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的历史记载。

2.展现了荆州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随着中国传统城市的转型,传统都市民俗也随着时间变迁,城市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遗存。有的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已荡然无存。地方志对城市人文景观的历史记录,都可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进而加以有效利用。地方志详细记录了代表古代城市人文景观的古代城池、宗教、街巷遗迹。古街古巷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氛围。地方志中的记录本身就是城市人文景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所在,如荆州古城墙是荆州旅游乃至湖北旅游的重要标志性景观,康熙《荆州府志》、光绪《荆州府志》都十分详细地载了荆州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和兴建情况。另外,还有关于荆州历史上古代城池的记录,有楚纪南城、郧城、冶父城、津乡城、沙市城、马牧城、蚌城、奉城、赤湖城、方城、侴潭城等古城遗迹的记载;地方志还对荆州、沙市区的古街古巷名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如沙市有杜工部巷,“杜公巷,在沙市。俗呼杜甫巷,今改为杜工部巷,少陵自蜀来楚,寓于此”[4]卷七。有孝子巷,“在沙市。以明孝子张廷贵居此名”[4]卷七。楚人楼台亭榭众多,地方志实有大量记录,如“栖霞楼,《水经注》:江陵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又有“南楼,《名胜志》、《世说》:桓玄在江陵南楼,吟啸良久,乃作王孝伯诔,刻下成篇。唐左丞相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尝眺咏于其上”,“曲江楼,在府庠前,古南楼也。张曲江尝登楼赋诗,宋张栻重建斯楼,乃易今名。后楼毁,即以南城门楼当之”。[4]卷七又有仲宣楼,“仲宣楼《名胜志》《宋志》:府城东南隅有望沙楼。后梁高季兴建,以望沙津。宋陈尧咨为守,更名仲宣楼”[4]卷七。明代公安三袁之袁宏道、袁中道在沙市建有卷雪楼、砚北楼[5]89等。以上古代城市、古街古巷、古城古墙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是极重要的寻找灭失人文景观的线索。特别是对荆州旅游名片荆州古城墙的保护和开发,既要注重保护,也要注重开发。正因为历代荆州古城墙都有修缮和修建,所以才能沉淀下丰富的古城墙文化。在开发这一环,也可有规划地重建历史名楼,才能不断增强古城墙的历史意蕴和旅游价值。

3.记录了荆州古代城市生活的变迁。地方志记载了大量荆楚城市民俗生活。这些民俗以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为中心,如在光绪《荆州府志》中就展现了荆州独特的婚礼习俗:“荆俗娶妇,初聘用钗镯酒果之仪,继行纳币礼。亲迎先一日设筵邀宾,即父醮子遗意。合卺次日,谒祖先,贽见舅姑,以次及其家众。十日,女父母家来饷食,谓之‘十朝饭’。至一月,女偕婿归宁父母,谓之回门。亦有家贫而出赘者,至论财诸恶习,近俗幸无之。丧则初属纩之时,延僧封殓,三日行成服礼。每七日备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4]卷五在驻防地,礼俗则有“驻防婚娶,初聘延媒妁,踵女家通言,议允,始择良辰,用钗镯酒果之属,谓之‘行礼’。及岁,由原媒踵女家索庚选吉。先一日送奁,具设筵邀亲友。行礼合卺。次日谒祖先,执贽见舅姑及戚友,名曰‘识大小’”[5]卷五。从此民俗记录来看,荆州独特的婚礼习俗有着礼节繁、时间长、地域化的特点。从初聘开始,有纳币礼、亲迎、十朝饭等具有荆楚地域风格的习俗,同时,因荆州有着驻防文化的影响,婚礼有着特殊的民俗表现。五月十三日谓之“单刀会”,“是日类多风雨,俗谓之‘磨刀雨’,列户祠祀关庙”[4]卷五,更是体现出荆楚关帝信仰特色。地方志还反映出古代荆州城市人的“一般思想水平”的变迁。如最能体现古代城市信仰的场所是城隍庙,城隍庙是古代城市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的中心,是城市生活气息最为深厚的场所,集中体现了城市市民的良好生活的愿望和信仰。民间信仰的变迁,也是重拾城市过去记忆的很好的线索。明荆州知府耿志伟《重修荆州府城隍庙记略》:“东建斋所,西创道院,重甍垒砌,翼翼森森,辟以疏棂,缭以周垣。而庙制益完,而庙貌益尊。”[4]清代荆州城隍庙形制或难追考,但在康熙年间两次重修,雍正年间重修,乾隆年间再修,从历年修建可知,城隍庙在城市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城隍庙往往是一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庙宇,香火通常也最兴旺,从年初一到除夕夜,祭祀活动几乎不断,信徒盈门。由此可想象荆州城隍庙的祭祀生活场景。总之,我们也可以根据地方志去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知识和信仰体系,加深我们对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了解。

4.丰富了荆楚地域文化内涵。地方志收录了大量地域诗词歌赋,极大了丰富了荆楚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卷收录。单卷收录如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四收历朝历代荆州地域诗歌,包括荆州当地诗人诗与外地诗人在荆州所作之诗,虽然收录并不一定全面,但大多是著名诗人或荆州古名人诗作,具有代表性。另一种收录方式是行文附录,如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在载各古迹事时,皆收录历代咏荆楚名胜诗词歌赋,如在记江陵纪南城时,录唐代刘禹锡《纪南歌》:“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天寒猎兽者,走上樊姬墓。”记章华台时,录明代荆州诗人袁宏道、张世懋、孔自来等人的诗歌,诗歌出自地域名人之手,诗歌便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价值。对于那些有关荆州诗词歌赋的文献、文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地域诗文,这些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丰富和难得的历史记忆。以杭州为例,杭州在对西湖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中,仅对西湖诗文的选注就有:王荣初《西湖诗词选》[5]选编了自初唐至晚清历代反映西湖和杭州的诗词343首,应守岩的《西湖小品》[6]从前人所写的亭台楼阁记、山水游录、书序、赠序及笔记小说等小品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及选段,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典故作简要的注释,顾希佳著《西湖竹枝词》[7]选元以后西湖竹枝词210家,共317首,曹文趣等选注《西湖游记选》[8],陆鉴三选注《西湖笔丛》[9]选辑了前人有关杭州西湖的笔记共616则,分别录自130余种前人的撰著,于在春选译《西湖笔记小品选译》[10]等。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诗文文献对地域文化内涵重构的重要意义,荆楚历代才十分重视地域文献的校注工作。

荆州范文篇10

一、抓教育、树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荆州电信经历了资产重组,政企分离、体制改变后,员工思想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针对员工思想状况,按照上级精神,从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青年员工素质入手,抓教育、树信念,逐步提高干部员工队伍思想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一是在各县市局开展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分公司党委为了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并收到实际效果,成立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公司领导亲自深入到各县市局进行督导和检查学习情况,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向市委有关部门汇报。各县市局党委(党总支)对学习活动十分重视,按照当地县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集中观看“三个代表”学习光碟,要求党员写出学习笔记。在学习活动中各局不讲形式,不摆花架子,注重实际效果,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了共产主义信念。

二是广泛开展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大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市公司党委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党委一班人带头学习。中心学习小组抽出专门时间集中学习,并结合实际展开讨论。市公司党委还多次发文要求各县市局党委(党总支)现业各党总支、基层党支部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全市电信系统共写论文10篇,其中樊总经理的《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三抓三树”》论文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并在全省电信系统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在12月18日参加市委宣传部和社科院组织的多媒体专题发言。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采取了设立意见箱,座谈会等形式,交流了思想,找出了各自的差距。针对用户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措施转变了服务态度,积极有效地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并于8月10日正式启动了《荆州电信“用户满意”工程》,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了很大提高。各县市局在各个阶段参加地方组织的测试中,均取得了好成绩。通过学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的思想。

三是针对职工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团结教育广大员工。今年以来,电信拆分在媒体上炒作十分热烈,对我们荆州电信员工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对此,市公司党委、团委适时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增强企业亲合力。今年的四月,市公司举办一次“我与电信共命运”青年演讲比赛,为青年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通过演讲比赛活动,弘扬了企业精神,展现了企业风貌,讴歌了先进典型,鼓舞了员工士气,唱响企业主旋律,在现业员工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共鸣,其效果远远超过了活动的自身价值。为此,《湖北邮电报》通过专版,全文刊载了获奖演讲文稿。为了扩大影响,我们按照公司樊总经理的指示,杨凯副总经理亲自带领演讲团,深入洪湖市电信局进行演讲,也收到了同样效果,对保持企业内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员工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企业的团队精神。四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今年的政研活动紧紧扣住时代和电信改革的主题,努力探索新时期荆州电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在省公司组织的建党八十周年论文征评活动中,我公司樊总经理的论文获言论类二等奖,松滋市电信局二篇论文获政研类一等奖和通讯类三等奖。在楚天文艺评奖活动中,荆州电信所选送的13个作品中,“小说”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书画摄影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报告文学获得了三等奖等,文艺节目获二等奖,既为广大员工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企业争得了荣誉。

二、抓典型、树先进、用先进事迹激励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新时期,我们荆州电信需要更多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来激励人。为此,市公司把抓典型树先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在企业发展、建设、营销、服务等经济活动中,及时发现典型、表彰先进。为了抢占市场,增加企业效益,公司党委决定上马“小灵通”工程。为了尽快把“小灵通”建设起来,荆南、江汉两个电话局和无线市话局的员工们战晴天、抢雨天、斗严寒、舍小家保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感染了广大员工。为此,新年伊始,市公司专门召开了一次庆功表彰大会,给表现特别优秀的单位和员工记功授奖,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在《湖北邮电报》、《荆州电信报》上大力宣传。“小灵通”投入市场销售后,深受用户青睐,市场营销和销售人员功不可没,为此,市公司也隆重召开表彰大会,给有功人员立功受奖。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员工的斗志,促进了业务发展。

二是在创建文明窗口活动中,以市公司江津路营业支局为示范点,带动全市文明窗口创建活动。今年九月,江津路营业支局被共青团中央、信息产业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市公司专门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请市委领导亲自参加,电视台、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大力宣传,在社会上为荆州电信树立了形象,也在企业内部树立了典型,带动了企业服务水平,服务理念的提高。

三是大树特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典型。朱惠平同志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们在《荆州晚报》、《湖北邮电报》、《荆州电信》大力宣传他的事迹,多媒体局沈亮、孙晓龙等同志在全省计算机应用比赛中,夺得了团体第一名,为荆州市、荆州电信争得了荣誉,我们也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使我们企业的一流技术人才典型深入人心,为企业留住了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钻研技术的热情,让广大员工看到了荆州电信的希望。

三、抓创建、树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企业形象是荆州电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户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把树立企业新形象作为工作的重点,竭尽全力抓好企业形象建设,大力宣传荆州电信。

一是市公司以荆电信党字[2001]27号文发出了《关于在全市电信部门开展“创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单位结合企业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保证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单位接此通知后,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市公司江津路营业支部在十月份被省委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光荣称号,并在全省电信企业文明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了省公司领导和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二是充分利用荆州市的各种大型活动展现荆州电信风采,树立新形象。在今年的“国际龙舟节”和“凤凰音乐节”期间,我们抓住契机,在各服务窗口开展“爱我电信,建我荆州”优质服务竞赛,由于我们的服务工作出色,市公司受到了市文明委的表彰,江津、江汉、荆南、文湖、信息港等营业窗口荣获了窗口服务优胜奖,在国内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荆州电信,为荆州电信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电信企业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十分关注的行业,我们荆州电信也不例外。为了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荆州电信发展的社会氛围,针对广大用户关注的热点,适时报道有关电信的政策,电信业务知识,以及企业的服务水平,精神风貌,经营动态,正确引导消费者。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央级新闻发稿5篇,部省级40篇,市级500篇,与《荆州晚报》合办电信专刊30期,自办《荆州电信》10期,宣传橱窗10期。为塑造荆州电信新形象做出了贡献。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如何搞好电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进一步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花大气力抓好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素质,促进电信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深入开展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认真地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在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系统阐述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了更高要求。我们学习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达到提高全体员工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对于目前荆州电信改革、发展、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决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按“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对照检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着重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以及行业风气等方面的问题。

其二,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最近,中共中央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的战略高度,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对我们荆州电信企业而言,除了要做好集体主义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外,还要做好以社会公道、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因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荆州电信员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中,重点做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准则作为考核、奖励的重要指标,促进电信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良好荆州电信形象。

同时,在抓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中,紧密与“用户满意工程”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其三,要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再塑荆州电信新形象。

“创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是为了进一步贯彻“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观念。各单位要实行“一把手工程”,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荆州电信部门文明窗口检查标准》开展创建工作。请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制订方案,确保创建活动协调、健康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县市局的主要营业厅都要建成“文明窗口”,再塑荆州电信新形象。

其四,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创宣传报道新局面。

宣传报道是企业的喉舌,是反映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重要阵地,是弘扬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士气的重要手段。故此,在今后的宣传报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荆州电信》,要做到电台有名、电视有影、报刊有名。在现有的基础上,上稿率再提高20%以上。为荆州电信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锻造荆州电信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