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0:40:52

经济现状

经济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手段

经济统计学是针对经济问题,做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手段。就其研究的领域,可以涉及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微观经济的统计。这就能够涵盖我国的生产行业,因此经济统计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所应用,但根据目前的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在南极建设背景之下,积极统计的应用现状无法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经济统计继续向前发展和研究,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应用现状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我国的经济统计,在积极建设的应用现状上其研究力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统计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为了进一步紧跟经济发展的角度,使经济统计学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的研究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做到相互配合,在充分了解我国经济建设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类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对于经济统计的应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加强经济统计的研究,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原有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所兴起的计量科学当中,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到相关的研究领域时,能够得出更为定量的标准,从而寻找相关的数字化规律。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要想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经济统计的实践应用,这样能够准确的预测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便于相关的工作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经济的更大效益。

二、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事项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统计学来说,本身是属于一种社会调查的活动,这类活动会涉及到大量的数量信息和素质问题,而且会将这类问题涵盖在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当中,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定量化的标准。我都有哦,经济统计学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的,这项研究的起源历史可以追溯到1665年,英国科学家威廉配第,通过对英国国民收入的统计研究,提出了估算法,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导致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缺陷,1791年,法国拉瓦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以期待能够解决这类问题,还在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又以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进行相关的研究,来反映这类问题。而我国自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都是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经济统计学没有做相关的重视,但改革开放之后发现,原来的统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一基础之上,国内大量的研究者和相关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一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趋于完善。(二)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在积极研究过程当中,统计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通过统计学,首先可以对所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这位数据的收集,提供了科学的方式,能够定性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研究,将保证定量的研究。另外,统计学的发展,可以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做经济分析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拿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数据,才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在这一基础之上,统计学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用数量统计的方式,可以为经济理论的得出提供准确性和真实性的保障,而所得出的各种理论,都属于相对理论,在实践的验证之下可以变成绝对真理。因此,经济学与统计数量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能够证明,统计学在经济研究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经济统计的应用意义。因为经济活动会涉及到非常多的领域,产生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经济研究非常困难。还为了真实的表达数据背后的正确真理,数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针对当前的经济局势,经济问题,作相关的定量分析。在今天,信息量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应用科学的统计选方式,才能够对相关的经济问题做很好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事实上,在今天,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所以经济统计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经济研究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首先其经济理论是无法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所以统计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的过程当中,各位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经济活动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要想对现在经济发展趋势做认真细致的分析,首先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而且数据也必须要符合统计学意义,因此经济统计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鉴于我国目前在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力度尚处于不足阶段,呼吁社会上的相关学者和研究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创新,使这一学科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德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西部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32(02):26-28.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3]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16.

经济现状范文篇2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农业以及农村的内涵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改变,需要对目前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一直以来是农业经济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真实数据,通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具体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促进农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但是在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现状对工作模式进行优化。

1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是极其必要的,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首先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让上级领导了解到目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利用法律条规以及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可以获取有关于农村发展的真实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同时还能够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避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盲目性的问题。最后,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对农村地区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了解某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针对经济发展情况不佳的地区国家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出现几率。

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

2.1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

以往在进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时是利用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统计调查,按照从下至上的原则完成统计。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经济结构开始向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经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以往多数是属于家庭经营模式,当前进化为多层次经营结构。如果依旧使用单一的样本户调查方法,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环境下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充足的资金去建设完善的基层统计网络,这使得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充足的人员和机构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工作无法覆盖农村地区,会使所统计出的数据出现片面化或者单一化的问题。并且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缺少良好的互通机制,无法及时通过数据互通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所使用的手段及设备均无法满足目前的统计工作要求。

2.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

在经济统计过程中指标是影响统计工作的关键因素,负责经济统计的人员会结合具体的统计指标展开统计活动,如果统计指标没有进行定期更新,则会使统计工作无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准确分析。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对新的内容实施统计和分析。当前根据农村经济收益的分配情况,可以将其总结为4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分别为集体经营、相关企业经营、家庭经营以及其他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机制运行情况均有所差异,要想确保能够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经营模式制定针对性的主要体系。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经营模式的现在的状况,突出重点问题,以此来为后续数据的使用提供参考。

2.3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

在工作中统计人员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要农村经济统计人员有专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统计知识了解统计要求和统计报表的制作方式,这样才能够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在实施经济统计时,经常由村委会的会计人员进行统计由,会计人员兼职这一岗位。而由于农村地区会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无法及时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和经济知识,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有序开展经济统计工作,使得该项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农村地区的统计人员对于新手段的使用方式并不了解,无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统计工作,降低了统计效率,也增加了统计失误现象的出现几率。

2.4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结构出现多元化的特点,经济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目前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具体需求,管理效率较低,使得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限制。第一,缺乏对统计人员实施有效管理,使得统计人员普遍缺少良好的责任意识,没有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忽视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缺乏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导致经济统计工作出现随意化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流程要求,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要重点对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提高统计质量[2]。

3优化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

通过完善基层统计网络能够确保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打造一体化的统计体系,从而加快数据流通和共享的速率。但是由于统计网络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成本,这需要政府能够针对这一项目实施拨款,确保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一,在各个地区设置专门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保障统计工作的稳定推进。通过组织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能够让专门的人员负责统计工作,改变以往统计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计的优势和作用。第二,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构建农村经济统计网络平台。统计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统计报表以及统计数据,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出统计结果。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和其他地区进行数据共享了解,在某一区域内不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利用合作的方式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3.2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

在优化经济统计指标时需要结合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经济统计指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保证能够对农村经济实施准确统计。相关人员需要对经济统计指标进行明确,要根据经济具体发展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丰富经济统计内容。例如,在对乡村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从乡镇企业报表中选入,在对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利用典型以及抽样两种调查方式联合完成统计。

3.3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

在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了解现阶段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统计理念。对其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包括统计知识、经济知识等,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为后续统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第二,加强对新人才实施培训。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其进入工作岗位前实施岗前培训,让新人才能够了解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以及具体方式,使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第三,强化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过程中应当让其了解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在新时代下所担负的责任,使统计人员能够主动对统计工作手段进行优化[3]。

3.4完善管理机制体系

在完善管理机制时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管理人员应当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一旦在统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问题,需要结合责任制度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提升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由上级领导对基层农村经济部门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落实统计工作要求。

4结束语

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可以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辅助政府人员编制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完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是现阶段保证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在基层农村经济统作工作中存在着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降低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体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筹工作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婧.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7(18):17-18.

[2]刘富彪.浅谈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张家口市宣化区乡镇统计工作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5):32-34.

经济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现状;策略

在我国基础工程建设中,公路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对公路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在不断的提升。自我国开放以来,就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相关公路建设与管理部门,包括有公路设计部门、施工部门以及公路建设完成后的道路养护部门等,使原有的劣质公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公路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使城市间的货物流通变的更加方便快捷,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得到更加可观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开创新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速度。

1公路运输经济概述

公路运输就是指使用交通工具来实现货物与旅客的运输,在进行公路运输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公路运输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经济就是通过货物以及人员的流通来获取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货车,一种为客车。货车主要负责货物的运输,客车主要负责人员的运输。

2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1兼顾性特点。公路运输经济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评价方式来对运输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价与分析,重视公路运输质量及服务水平问题。同时,还应当明确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对我国公路运输领域以及国内经济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创建的时候,应当融入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使公路运输经济得到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2.2动态性特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动态性出现极大的改变,并且在动态话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对其采用固定以及静态处理方式,只能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分析与研究,不断提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在采用固定方式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动态性特点进行合理分析,并根据其动态性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分析判断机制。在采用静态方式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则需要对公路运输经济的整体静态进行分析,并不断提高分析水平,以满足当下的工作要求。

3公路运输经济现状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建设了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多元化管理的目的。公路网络建设完成后,能够有效实现跨省、跨市的货物及人员运输,大幅减少了公路运输行业问题,使我国公路运输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当下高速公路的普及,使我国公路运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且成本也有所下降。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3.1路网建设问题。我国在对公路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路网平衡性,对国道公路以及省道公路的要求很高,但对乡镇公路建设却没有较高的要求,导致乡镇公路质量与国道、省道相差过大,没有充分的协调,非常不利于当下公路运输经济方面的发展。此外,在对公路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导致路网建设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也会影响到公路运输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3.2公路物流运输站点的场地建设布局不合理。在我国公路运输领域,站点场地分布的不合理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很多站点场地在建设完成后,会因规划建设而拆除,拆除后又会因规划建设而重建,这样反复的拆除与重建,不仅会对公路运输效率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大幅增加公路网络建设成本,给公路运输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3.3客货比例失调。我国公路运输方面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重客轻货,公路上的客车流量明显要比货车流量高很多,这就导致了我国客运行业发展太过发达,而货运行业与之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差距。货物运输对于整个公路运输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也会很大程度的限制公路运输经济发展。

4应对公路物流运输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4.1遵循文明发展原则。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文明发展的基本原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加强对环保以及水利方面的重视,加强对环保以及水利问题的监督。同时,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噪音、废气管理制度,制定严谨的噪音及废气排放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坚决不允许上路,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应当建立一套合理的分析协调机制,树立文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以此来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文明发展。4.2健全法规,健康发展。要想使我国公路物流运输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做支撑,只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使非法运输以及非法经营得到强有力的打击,才能为公路物流运输经济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此外,在对公路物流运输经济发展法律文件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得到更加健康、更加稳定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4.3不断创新,科学管理,协调发展。从以往的社会发展中不难看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不断的创新,一旦停止创新,那么该行业也会随之停滞不前,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要想使其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当下,公路运输信息化的采用有效解决了货车空载问题,使公路运输业务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公路运输科学管理有效实现了运输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使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公路运输行业必须要加强创新,实施科学化管理,加强区域经济与公路运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4.4为公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了使公路运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使运输距离得到有效缩短,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其对公路运输成本的缩减、车辆油耗以及资金的减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公路运输行业中,政府部门决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其发展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在对公路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进行建设规划,进一步保障公路运输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性发展。4.5科学合理的安排公路物流运输,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公路物流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运营的安全性也变的尤为重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还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当下,大部分公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出现都是因为运输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因此,在对公路物流运输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运输安排工作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运输安排体系,尽可能的减少车辆对公路造成的损害,确保运输车辆能够安全、顺畅的通过公路。公路物流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都是因为车辆超载,加大了公路的压力负荷,驾驶人员对车辆的操控力也大幅下降,特别是节假日等车辆通行高峰时段,更加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宏观调控,严厉打击违法运输行为,以此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路物流运输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性可帮助将人或是物,采用公路物流运输的方式送至其它地域,进而帮助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其公路物流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极为显著的前导性作用。因此我们需积极发展公路物流运输的同时还要提升其管理水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翠.关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8(12):145-146.

[2]王光荣.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8(05):133+155.

[3]张敏.支持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2):62.

经济现状范文篇4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美出口急剧下降,并严重影响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其次,美国"9·11"事件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对拉美经济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同美国保持最为密切贸易关系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加勒比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沉重的外债负担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拉美国家外债已超过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就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区年外贸收入的三分之一。

3.非洲经济前景看好

非洲经济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1年整个非洲经济仍获得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3%。博茨瓦纳、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吸引外资的投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整个非洲3%的平均增长率。

但是,目前非洲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结束战乱,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消除贫困。战乱和政局不稳定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非洲国家由于战乱不断,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拖了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二、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三、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在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环境下,我国对外经贸将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增大。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这从1975年以来尚属首次;另外,我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大都放慢,这对中国经贸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2000年我国对美、欧、日的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同年我国对韩国和东盟的出口额近4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约15%。2001年头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同期的35.8%降到8.5%,即回落27个百分点,据估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0多亿美元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8%提高到2001年的23%,世界经济放慢导致我国出口减少,无疑会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

第二,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美国称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我国产品可能成为美保护主义的重点针对目标。

第三,美国经济形势对我国在美通过贷款、债券及发行股票等渠道进行筹资将产生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资金流动可能对中国引资有利。美经济下滑导致企业对内投资减少,大量资金向外寻找出路,中国如能抓住机遇,则可变不利为有利,吸收更多外资。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要加强宏观调控,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并深化国内消费、投资和技术增长的体制结构。

第二,在外贸方面,继续采取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适当调整出口产品方向和结构,并提高我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经济现状范文篇5

一、我市铅锌产业发展状况

**市铅锌矿主要集中在成县、西和县和徽县境内,东西长85千米,南北长7-12千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金属储量约28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铅锌矿体。铅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越高,走向枯竭的速度越快。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逐步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以资源为依托的陇南经济发展。按照目前开采状况,再经过十几年,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那么如何未雨绸缪,发展接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陇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

(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明显

截止2008年底,**市共有铅锌生产企业98家,其中:采选企业86家,冶炼企业12家。从**市的经济总体情况看,铅锌产业在**市经济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铅锌价格高位运行,**市以铅锌产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达35.12亿元,占陇南市当年gdp总量的31.41%;铅锌企业上缴利税9.67亿元,占**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9.99%。

(二)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以铅锌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遭受重创,在全国、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背景下,**市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低位运行,至2009年底,**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只能与去年持平。**市工业经济对铅锌行业的过度依赖造成**市工业经济巨幅波动,2008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33亿元,同比下降13.8%,特别是以铅锌为支柱的成县、西和县、徽县分别下降35.1%、13.7%和8.9%。

(三)短期内铅锌产业景气度不乐观

据国际权威铅锌监测小组预测,在国家刺激政策支持下以及下游行业出现一定复苏的影响下,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铅锌市场的数据出现了一些乐观的迹象,但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的铅锌市场仍然难以迅速回暖,复苏之路依然艰难。

(四)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市铅锌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则进步很慢。资源消耗多,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是主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按照整合要求,陇南市铅锌企业不论在资源、环境、市场供给方面,均是无法承受的。

二、铅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升级、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不及时彻底的解决,企业生存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市铅锌企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巨大挑战.

(一)产业重组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大型企业缓解经营压力,利用行业低迷时期实现低成本的跨越式扩张。《规划》将通过大规模推进行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提振有色金属市场,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以多种方式重组,计划打造3-5个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集团,使铜、铝、铅、锌骨干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目前的70%、55%和40%,提高到2011年的90%、70%和60%,以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而目前陇南市铅锌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国内前十名铅锌冶炼企业中陇南没有一家企业,企业生产的保本点依旧高于同行业水平。铅锌冶炼企业89户,但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小企业数量过多,企业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环保问题

**市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支撑**市工业经济的铅锌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日益增多的限制。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的市场压力日益严峻,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国家的有形财富,政府对资源开采的宏观调控将会进一步加强,规模化开采、资源地的环保等问题将会面临更多限制。今年出台的《铅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细则中已经提到了全国铅锌行业的产能淘汰目标。由于**市铅锌企业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铅锌企业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推动增长,生产集中度底、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环保压力很大。

(三)持续发展问题

陇南市铅锌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冶炼,没有下游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

短,铅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普遍面临着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陇南市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陇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伴随矿产资源的开采,现有矿山铅锌原料生产持续增长的势头已经明显减弱。以现有开采速度计算,探明铅锌资源储量仅够开采10年左右(未计远景储量)。原料的生产有可能满足不了冶炼的生产。铅锌工业发展

仍以粗放经营为主,采用投资扩大冶炼能力、实现增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顾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市场需求,受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投资效益。

三、铅锌产业转型与产业链延伸

根据**市铅锌情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市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产业调整、企业规模化经营,这是**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整合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并未根本改变铅锌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却为铅锌工业的战略重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然推动产业重组、资源整合。按照《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国家将尽快推动铅锌企业整合,通过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具有竞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有色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将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落后生产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投资行为,从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市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

按照产业整合的要求,针对陇南市铅锌行业"小、散、粗"的现状,适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组建若干大型铅锌企业或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带动陇南市企业向产业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能源等条件,制定铅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陇南市铅锌行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成州、宝徽、洛坝等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重组审批手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利用铅锌企业积累的财富、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加强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条式的发展道路。一是引进、启动一批有着完整产业链的"采-选-冶-深加工"企业,拉长"铅-铅合金"生产链条,构筑资源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锌合金零部件,加快发展镀锌管材、板材、建材,积极培育"铅锌-镀锌钢板-汽车工业"产业链。三是加大铅锌产品市场应用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铅锌新产品。

(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建立市发改委、环境保护、国土、安全生产监督、工商、电业、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要求,从布局和外部生产条件、工艺装备、能源节约、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检查,跟踪监督,综合运用行政、价格手段,对现有生产规模较小、不符合行业规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促进铅锌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背景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各项科研指标均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显示了我院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回顾2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总结近1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经历了科研的初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我院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科研骨干的基本状况如何?优势学科有哪些?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还应做一些什么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并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与时俱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课题研究方法本着“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的原理,本课题的前期工作重点放在实际调查上。自2oo2年秋起,我们先后实地走访了7所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查询了10余家各类高校的科研网站,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管理办法,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形成了本课题的第一份阶段性成果,现在我院实行的“院级科研课题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学术论坛制度”均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详细回顾、整理、分析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资料,从中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明确思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建院以来的主要阶段性工作,绘制了历年科研成果数量统计表,科研成果分类结构表、专职教师历年科研参与率表,科研经费投入表,科研队伍职称、学历、专业情况结构表,教师课时工作量分析表,历年科研成果院外主要获奖情况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找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潜在的科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形成了第二个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为了使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今年,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激励教职工深人探讨本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我们又拟订了《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结合课题研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旨在增加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服务。最终,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形成总课题报告,力所能及地为未来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描绘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思路。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经济现状范文篇7

一、我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现状

1、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挖潜空间

区内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图一所示,年以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维持在250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年初增加值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同时,图一也表明了,年宏观调控后金融信贷有收紧趋势,特别是5月开始,比年初增加值的增速放慢了,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

与年全年我区金融信贷逐月递增相比,年的回落效应十分明显。年1、2月和年的月末贷款新增比例比较如图二。

从存贷款比例上来看,我区金融机构基本上保持60%到63%之间的存贷比,如图三。而年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为69%;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各商业银行以法人主体计算的人民币存贷比为不大于75%;加之考虑到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有上升的空间,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可加大。

2、较多依赖地方政策取向,偏重“锦上添花”类贷款

我区金融机构目前大多紧跟政府政策走向,对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和政府强力支持建设的贷款主体,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如针对我区年下半年建立起来的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主要对三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城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建投公司开展放贷业务,提供其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等融资支持。对我区各类工业园区,着重考虑各级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园区发展的成熟度、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度与规模档次等因素,如康桥市级工业园区由于其是市属工业区,发展较早、较成熟,园区内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也较好,赢得金融企业的普遍青睐。针对今年全区“决战临港”的政府工作目标,金融机构适当加大了对临港新城有关贷款主体(海港新城投融资公司、临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等、临港新城经济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

相比以上“锦上添花”类贷款,金融机构对“雪中送炭”类贷款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区其余投融资公司大多采取的是贷款持平或逐渐收缩的信贷政策;对除康桥工业园区以外的工业区,由于园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的规模、档次普遍不高,因此对这些工业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仅限于少部分优良企业。对大部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仍严重存在。

3、对调控涉及类行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小

年中央对金融机构采取了系列调控政策,包括: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做严格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利率方面的调整措施来全面收紧银根等。

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控制政策的施行,区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采取较为保守的信贷态度,个别金融机构的上级行曾一度停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审批。目前,仅对“四证”齐全、自有资本比例在35%及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但由于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中满足此条件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原因分析

1、我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趋于严格

出于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考虑,大多金融机构对基层机构的贷款权限作了严格限制,贷款更多地向大区域、大企业、大项目倾斜。我区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即对公业务的信贷权限一般较小,大多数银行只在一定额度的范围内拥有贷款审批权,个别银行对公业务只有调查权,无决定权。此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审批程序比较严格,手续比较繁琐,与中小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存在着矛盾。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审批将愈加严格。

2、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较多采取间接融资方式来筹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的难度较大,且即使是在间接融资渠道中,融资供应范围也相对有限,仅限于中资金融机构。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规模有限,资产总量不大,较难提供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物,较难满足融资的条件。我区虽然有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而成立的统一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由于运作处于起始阶段,许多功能有待完善,运作制度也有待规范,故目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贷款帮手。

3、我区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我区为后发展地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尚未进入正常轨道,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无力偿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支持的信心。另外,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缺失,还款意识淡薄,借助各种理由逃废银行债务,挫伤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1、利用“决战临港”和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的契机,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两港一城”尤其是临港新城的系列建设作为我区的“特大型项目”,一直受到区内金融机构的关注。我们要充分把握好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机会,利用为临港服务的各个重大项目引进,提高以临港建设为主的区域经济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我区新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将未来我区着重建设的“一核六区”作为融资主体的龙头,突出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园区,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强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水平和档次,争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配合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大对建设财力项目的甄别和监督力度,努力优化三家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和提高经营质量,增强金融机构对政府性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努力拓宽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注重对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各项措施的宣传力度,选择恰当时机把全区的优质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资金。大力引进民营、外资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外资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不断研究、完善我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制度建设和运作程序,切实发挥担保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的助手功能。积极借鉴先行地区成功经验,探索其他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各种模式,考虑引进保险公司,通过“银保”合作,构建企业、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四方合作的担保方式。

经济现状范文篇8

全县经济林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黔西南州中部,是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的中心县,辖8镇6乡4个街道,134个村9个社区19个居委会,2009年末人口52.8万。有汉、布依、苗、彝、回、仡佬、瑶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2%。全县国土面积1785.3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90984.8万亩,经济林总面积为3.5万亩。以核桃、板栗(百德片区)为主干果经济林历来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区域分布广,全县正常年产量(以干果计)每亩650斤左右;在经济林树种分布上,核桃传统种植面积0.45万亩,新增面积2.5万亩;板栗传统种植面积0.3万亩,新增面积1.5万亩,以上面积含水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其他林业工程、石漠化工程的增加面积。

经济林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调查,笔者认为,我县经济林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发展盲目。我县所有区域都可以发展经济林,但是不是所有区域都可以发展一个品种,目前一些乡镇大量发展经济林,都以核桃为主,这个是一个特大的错误,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区域,受小气候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产品质量和挂果率是不一样的。

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某些乡镇、乡村干部林农市场意识不强,加之林农的自发栽植,当年市场什么好就种什么,未能真正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优势,往往是今年要栽核桃,明年要种板栗,今天栽,明天挖,盲目发展,各自为阵,很难形成优势和支柱产业。

三是种子苗木来源渠道混乱。在经济林树种选择上,不考虑适地适树,在品种选择上不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种,造成经济林产品的质量差、产值低,因而损害了林农的经济利益,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

四是苗木缺乏检验。对林木的采种、育苗及经营,国家严格实行许可证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盲目和自发的引种栽植,特别是一些苗贩子利用实生苗充当嫁接苗,致使经济林发展中出现了“良种”不结果,甚至形成“老头树”而长不大,加之后期管理不到位,重栽不重管,责任不明确,而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五是管理相对滞后。这是一个行政管理机制的问题。根据《森林法》对经济林的定义和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经济林的发展应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并纳入林业统计范围。林业部门把经济林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之外的一部份加以发展,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部份经济林。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发展经济林,但实际上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只注重了苗木的销售,而忽视了最根本的经济效益,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地方特色。

效益偏低的原因

经济效益偏低是制约经济林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盲目发展,管理混乱,就必然形成经济效益偏低。构成经济效益偏低因素主要三方面:一是重栽不重管,单位面积产量低,表现出综合生产能力就低;二是品种不优甚至不纯,产品质量较低,直接造成产品的经济效益差;三是产品潜在效益较低。由于当地无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建议及对策

为使经济林真正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广大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产业,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一是确立总体原则,具体有三个方面:

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稀品种,同时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种。如:在县内的大山、田湾、百德片区大力发展核桃和金银花;在新马场海拔低的阿仗、九盘等地发展李子;在回龙、巴铃、民建及县城周边办事处发展梨子、桃子;雨樟可以发展杨梅和其他经济作物。

2、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把资源培育同加工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改变以原料直接进入消费领域状况。建设产品深加工企业,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产业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经济林的发展要走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把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育定向化、生产商品化和经营市场化。

二是具体实施要实现六大统一:

1、统一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成立“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经济林发展的规划设计和资金调度,避免出现各自为阵,盲目发展、重复投资。

2、统一规划设计。为使经济林发展模式符合实际,布局科学合理,做到“适地适树”,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形成一乡一品,突出特色,发挥其规模效益。林业部门做出全县的经济林发展规划,未纳入规划的区域,不得盲目发展。

3、统一苗木调运。为确保苗木的质量,要求在本县栽植的苗木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种源清晰,“四证一签”齐全,同时积极鼓励果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育苗,不符合条件的苗木一律不许栽植。

4、统一科技服务。为确保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从种苗培育、规划设计、苗木栽植、经营管理到果实的采摘、加工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种质的鉴定、推广、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和监督。

经济现状范文篇9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基本成效和经济状况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推行财务“乡村联管”的实施意见》,大多数乡镇基本按照《意见》做到“四不变”(即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独立核算权不变,村债权债务管理权不变,经营自主权不变)和“八统一”(即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民主理财制度,统一财务公开制度,统一记帐方法,统一使用票据,统一报帐时间,统一审核记帐时间,统一帐据归档保管),对提高全县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建立了管理机构。各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各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负责村级财务的监管。

推行了“乡村联管”。大部分行政村由乡(镇)农经站对村级财务实行帐据代管。在代管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形式:一是村级财务档案乡镇管理,每季或每月集中在乡镇记帐,接受财政所、农经站的指导和监督;二是村级财务档案乡镇管理,帐务由财政所代记;三是仅仅管理了村级财务档案和票据;四是设有联管办,但基本上没有管理。全县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

严格了审批监督。农村财务管理离不开民主监督,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是对村级财务实施监督的组织。各行政村在民主监督中要求,对每一笔开支,经办人均要在票据上注明开支事由,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批。

实行了财务公开。广大群众对农村集体财务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各项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情况等。从调研的情况看,全县绝大多数村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公开工作。

同时,在村级财务运行中,除极少数村(社区)外,经济状况不容忽视:

村级收入匮乏。调查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总体水平落后,运行十分困难。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支出全部由转移支付资金承担,仅仅用于村干工资、五保户供养和办公费支出,其它收入很少。从而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村级组织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的功能,制约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村级负债沉重。在调查的八个村当中,除少数几个村经济状况较好外,大部分村是负债运转,少的负债几十万元,多的几百万元。形成债务的因素主要有以前村级垫付的农业税款和兴建村部办公楼、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教育费用支出、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配套资金和贷款利息等等。

二、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调研发现,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联管”不到位。在推行村级财务“乡(镇)村联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县农业委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县财政局为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由于各乡镇农经站一般只配置1名人员,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不高,参加乡镇中心工作任务重,受精力和能力的影响,致使村级财务联管工作走了过场。部分乡镇把该项工作交给财政所,但财政所做起来也觉得师出无名,困难不少,因而对联管工作疏于管理,形成了大家都未管的“真空”。

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建帐不及时。个别村会计工作拖拉,不及时建帐,更为严重的是少数村存在“包包帐”、“断头帐”问题。二是明细帐设置不全。有的村应收款和内部往来科目虽设置了明细帐,但其它科目仅在摘要栏中作了记录。三是总帐与明细帐不相符。由于会计与出纳对帐不及时,有的村会计和出纳员甚至长期不对帐,造成总帐与明细帐不相符。四是帐务处理错误较多。村级会计在进行帐务处理时,经常是以收抵支,差额入帐,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处理。五是票据管理不规范。收据、自制单据、“白条子”入帐,以借条、欠条抵库,坐收坐支现象等极其普遍。六是会计档案管理不善。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个别村会计档案保管不完整。

民主理财不民主。少数村民主理财小组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走向了极端。一种情况是,个别村的理财小组成员与村干部关系较好,对不合理的开支进行否决时当了“老好人”;另一种情况是,在行使监督权时夹杂着个人的好恶和私心,做了“死对头”。同时,少数村

在财务公开上遮遮掩掩,对受托查阅审核的村级财务帐目有时被加以限制,影响了民主理财的效果。

会计队伍不稳定。由于受村级三年换届一次的影响,会计人员变更快,调换随意性大,导致村级会计人员队伍不稳定。落选会计中,一部分人不及时办理财务移交手续,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脱节;有些人出门打工,不交帐务,造成接任会计财务记帐从零开始。由于人员更替频繁,有些新任会计基本不懂业务,而主管部门也不能经常性地组织业务培训,直接影响了村级财务的管理水平。

转移支付不够用。转移支付资金是取消农业税后,为保证村级正常运转而下拨的财政资金。近几年来,资金额度一直没有增长,根本维持不了村级的正常运转,甚至连村干的工资也难以兑现。

三、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村级财务在经历了从“三提五统”到“转移支付”、从“取”到“予”的转变之后,一些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采取的应变措施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加上撤村并村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更加引发了一些新的财务管理上的矛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管部门和大多数乡村提出的村级财务委托的体制模式可以施行。在乡镇设立专门机构,由村委托乡镇管理,村里只设报帐员。这样做,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对解决上述问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这一重大体制改革举措进行参政议政,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既立足于财务管理又跳出财务管理谈管理,力图侧重于宏观上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放在发展的大平台上来审视,分别从舆论引导、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工作运转和减债增收等方面作一些思考,是以为建议。

宣传引导与依法办事相配合才能不反复。实行村级财务委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是要向群众宣传清楚。村级财务委托是维护群众利益、让村级财务得到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财务上送群众一个明白,使村级财务真正步入良性管理的轨道。二是要提高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在调研中,多数村干赞同这一改革举措,认为可以还干部一个清白。但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村干有顾虑,担心村级财务委托后,不能再象以往一样,财神爷要饭——装穷,害怕从此在项目和资金上得不到乡镇的照顾,一些合情不合规的开支受到限制。我们在制度的制订上要给他们吃上定心丸和放心丸。三是要履行法律程序。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民主权利,遵循自愿原则,在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完善有关法律手续,实行依法委托。四是要引起乡镇领导的足够重视。要加强领导,实施前要进一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不可简单行事,要防止把矛盾集中到了乡镇,给工作带来后遗症,造成新的不稳定。可以按照“先清理,后”或者“暂时搁置过去,努力规范现在,逐步化解矛盾”等办法进行,通过周密的部署安排,顺利地过渡到新的管理体制上。

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相协力才能不折腾。村级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赋予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责,但由于我县农经力量薄弱,形成了在该项工作上的“有想法”、“没办法”的尴尬局面。目前,村级财务工作管理得较好的乡镇,基本上是由财政所在承担此项业务,但财政所管理起来又名不正言不顺,加上自身工作压力就不小,这样一来,又会造成“有能力”、“没精力”的不利形势。鉴于“三农”政策主要依靠农业和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为既方便与上级部门相对接,及时掌握有关政策精神,又发挥各自优势,既分工又合作,我们认为,在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比较适宜,以财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负责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帐务处理、资金管理和村级报帐等工作,农经人员负责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监督。在实行这一管理体制时,要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同时,乡镇财政所当前又承担了大量的为民服务、民生工程、一事一议、惠民资金发放、家电下乡以及本次施行的村级会计委托等工作。要切实增强其协调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水平。

制度健全与常抓不懈相结合才能不失控。我县主管部门在村级财务管理上制订了不少好的制度,在实施村级财务委托前只要认真加以完善并切实实施,就能收到实效。在制度的制订上,一是要坚持科学性,做到能用、管用、好用。能用就是符合实际和特点,如要求村做到“零招待”和“零白条”就值得商榷。管用就是要有效果,要做到“管而活”,又如许多村是靠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在制度设计时应实施正向激励,不能捆住了发展的手脚。好用就是可操作性强,在执行中可以对号入座,让死规则能够看守活世界。二是要做到完整性。从事前、事中到事后,要环环相扣,从帐务处理、公开监督、考核奖惩等,要构建一张完整、立体的制度网络,因为绳子总在细处断,财务管理的缺口往往是从制度不完善处打开的。三是要做到合法性。制度的条款要符合法律精神,否则,发生纠纷引起诉讼时,败诉的必定是制度的制定者。四是要坚持创新性。制度的完善是相对的,不完善是绝对的。要适应实际,与时俱进,既不能超越现实,也不能墨守成规。五是要坚持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制度是用来执行的,执行制度靠人。凡是村级财务能够规范管理的,那里的干部素质就高,反之亦然。制度的科学性和到位的执行力相结合,财务管理工作就能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经济现状范文篇10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化石能源、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物质投入。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而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降低其碳强度,完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并且在一些更为详细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法律法规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将成为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瓶颈。低碳技术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涉及面广、难度大是我国低碳技术所面临的难题。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但由于低碳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占发电行业的主体地位,而目前的技术根本满足不了低碳发电的要求。此外,我国政府积极倡导限制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缺乏新能源动力,太阳能、氢能的利用还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二、优化结构完善低碳经济立法和管理制度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产业。①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②调整高耗能行业结构,淘汰陈旧设备,推广高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推进清洁生产,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③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加快低碳经济相关立法和完善管理制度:法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应抓紧进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立法工作。同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认真做好低碳经济的相关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促动我国低碳经济积极、有序和健康发展。政府还应积极地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引导和鼓励国民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市场运行规则,如企业市场准入条件、规范项目的竞标方式、企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考核机制等,以提升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信心和发展动力。

三、加强合作立足国情

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保护地球,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应积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大力发展节能与高效利用技术,并通过逐渐建立相关机制来实现低碳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应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调整能源、产业结构,革新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在目前及今后的工作中,应结合国情,有序、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并将其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公众参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润,人们开始肆无忌惮的滥用资源、并任意污染环境,导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当有效利用教科书、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加强教育宣传,全面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使低碳经济理念更为广泛地被公众所接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