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07:03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范文篇1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

经济价值范文篇2

在现实世界的话语体系里,我们习惯于将“经济社会”或“经济和社会”笼而统之地进行表达,如“经济社会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这些说法细究起来,不难发现它们潜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在“经济”和“社会”混而论道的情形下,这种丰富性被相当程度地消解了,尤其是其中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较好的界定和阐释,也给现实生活实践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一我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一直存有某种不大不小的疑问。现代社会的学科主要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区分的。大致说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问题和群体现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我的疑问是,“社会”是一个大概念,“经济”是一个小概念,它们之间,应当是“属种关系”,即“社会”覆盖了“经济”,或者说,“经济”是“社会”中的一部分。相应地,“社会学”就应当包括“经济学”。但实际上,两者不是这样的关系,它们并列而在,各自独立。我从未听到过“经济学”是“社会学”一个分支的说法。这个疑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种分类就让我几乎认同了这样两种不同学科各有其不同特征,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你中有我”或“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分类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群体的行为,而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个体的行为,鉴于“群体”和“个体”的可观察性差异,这两个学科的边界就有了。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我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来看待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经济学是我的主业,社会学只是选读过一些著作,并未深入研究,但大多也与经济问题研究相关。在经济学中,“个体”的行为是经济学的基础,即每个人都被假定为“经济理性人”,人人都会去比较“成本”和“收益”,“个体行为”是一模一样的,由此展开对关联经济现象的研究。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是以某种“社会现象”的观察来归总的,如“沉溺网络游戏”“追星族”等,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探求这些“群体行为”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从这一点看,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区别,首先就在于两者理论演进线路不同———前者是从“个体行为”的假定,去解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经济现象;后者是从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去挖掘背后“群体行为”的奥秘。也就是说,经济学中人的行为是事先既定的,而社会学中人的行为是不确定的,需要去探究。由此出发,两种学科所追求的目标,显然大不相同,并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抗性。

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是“经济理性的”,经济学一般的、基本的或最高的追求,就是试图让这种“理性”发挥到极致,达到最佳的“经济结果”,我们听得烂熟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便是这门学科所期待的人世间最高境界。社会学所追求的,则是从既已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努力发现背后的原因,从人的行为上找到驱使根源,并在“有益于”或“有害于”社会的判断下,提出“扬善去恶”的解决途径,期望并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在这里,学科目标的不同,其实是可以作为不同学科划分标准的。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由此引申出来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举例说,“沉溺网络游戏”现象,经济学通常是不会将它作为经济问题来研究的,若研究也只会聚焦在“网络游戏”的企业价值、行业规模,对产值、税收、就业等的贡献方面,这种研究大多会基于“经济理性人”的设定,探求何种市场环境、制度、调控工具等,能够最佳地实现这个行业“价值最大化”;社会学则大为不同,对这种现象首先做出基本判断,如果“沉溺”的人数达到某种量级,那一定“有害于”社会,需要挖出“沉溺”的行为动因,对症下药开出治理药方,限制“网络游戏”的无度扩张,最终消灭这种社会的弊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各自目标,都无可厚非,但搁置一起,就有矛盾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只是不同,相互之间还存在某种明显的对抗。这也意味着,“经济社会进步”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类目标,在深层次上要理解和解决好“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及其关系的认知问题。要知道,一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衡、和谐关联发展为基础的。从本例来看,就是“网络游戏”可以有“经济价值”的大发展,但要有“社会价值”的约束。二在现代社会里,经济价值都是以货币来计量的,任何事情的经济价值都可以直接比较大小。如生产一定量的大米收入五百元,快递服务若干次赚取一千元,相比而论,后者的经济价值大于前者,并且高达一倍之多。假定“生产大米”和“快递服务”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等资源完全一样,仅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看,社会就应当舍弃“生产大米”,而将资源全部投入“快递服务”之中,赢得“经济价值最大化”。

社会价值则不然。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生产大米”和“快递服务”对于社会而言,一个是提供产品,一个是提供服务,存在性质差别,却都必不可少,舍弃它们中间的任何一种,都将使社会生活失衡,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双双保全它们,才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最高目标,尽管“经济价值”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也因为两种价值的性质差别,社会无法简单地评价它们之间价值的大小,通常只能说明它们各自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舍弃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没有足够的理由。从理论上讲,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价值是统一的和抽象的,它的外在表现只是“价值量”,即表示大小差别的各种数字,“价值”的内容仅仅只在观念上存在;社会价值则是个别的和具体的,大多会有可见的物理形态、特殊的功能或人的行为过程,看得见也摸得着。第二,经济价值消灭了一切事物的实体或实际可观察内容,因而不同事物的经济价值可以进行直接比较;社会价值则保有事物的具体属性,只能就事论事来看待这种价值,不同事物之间的价值无法直接比较。第三,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价值不是社会生活的目的,只是实现社会生活目的的手段,社会价值则是社会生活目的本身———抽象的“经济价值量”只有运用起来,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项或活动,才能给人们带来社会实质性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最普遍又经典的事项就是“用钱购物”,当“钱”没有转化为“物”时,“钱”永远只是在观念上对人们“有用”,或者说仅有“经济价值”而无“社会价值”。理论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理论一经形成并被广泛认同,它就会反过来,成为新的实践前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颇具意味的是,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离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分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两大领域,而且看起来两者之间的边界还较为清楚———人们一方面在“经济生活”中,努力去赚更多的钱,普遍地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又在“社会生活”里,吃喝拉撒(生理需要),吹拉弹唱(精神需要),你来我往(社会交往需要),构造出另一个人类生活、存在和创造的时空。隐隐约约地,“经济生活”总是在显现某种工具的特点,似乎就是为“社会生活”这个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追求“经济价值”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一点表明,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很复杂的关系,但互为因果的关联是较为明晰的。任何事情的分离,都会出现分离者各自独立发展的情形来,导致一个整体内部出现不一致、不均衡和某种对抗。当人们的全部生活分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时,必定无疑会出现这样两种生活形态各自发展的轨迹,只要某一方面未能兼顾到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就会出现畸重畸轻的局面:要么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社会价值”,资源被过度倾斜在经济回报大的方面,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能一面是“过剩”,一面是“短缺”;要么过于追求“社会价值”而忽略了“经济价值”,人们的经济潜力未能激励到位,整个社会的资源未被较高效率地利用,经济“短缺”可能成为主要的问题。三这不只是一种理论逻辑的演化,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经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社会价值”的考虑被放置在超常的高度之上,整个社会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物质平衡为基础,一个宏大的计划安排,几近包括所有“社会价值”事项的类别,面面俱到,却由于人的经济潜能被“计划”框定,或无法受到激励而充分发挥作用,结果不只是“经济价值”总量无法实现较好的增长,就是“社会价值”也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这样的经济形态被学者们冠名为“短缺经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大的教训。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人类社会则出现过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唯“经济价值”马首是瞻,以经济回报为最高导向,唤起人们内心深层的逐利性,激励人们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将一个社会的“社会价值”实现,寄望于市场运行自动调节来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相应的人为制度安排和监督、调控力量,则完全配合或服从于市场的规则。结果是,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人们经济行为的疯狂无序,短期内各种资源大量、迅速地向某些高收益行业集聚,经济运行的畸形格局形成,最终表现为一面是以“产品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爆发,另一面是大量的“社会价值”堆积性缺失。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社会发展的均衡性,时常需要周期性的“危机”来进行毁灭性的重塑,强行地对市场严重失衡进行修复,付出的社会代价极为巨大。

当今的世界,是由市场经济制度主导的。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地激励社会每个成员积极地创造“经济价值”,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和其他制度一样,市场经济制度也是利弊兼有,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带给了人类诸多的困境甚至灾难。不过,人类社会在不断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中,发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人为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如果配合运用得当,就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社会整体福利,让“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地处于较好的动态均衡之中,避免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起大落。然而,“两只手”的配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追求“经济价值”的力量,源自人性底层的基本规定特别强大,强大到只要没有约束,就可能走出畸形的结局来。因此,就现实世界而言,在对待“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畸重畸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还是在防止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而导致大量的“社会价值”被消解的方面,在保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的同时,有效防止市场极端性的波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和某些“社会价值”不足而引发的多种社会“危机”。

作者:陈彩虹

经济价值范文篇3

1.成人教育价值释义。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关系的客体与主体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性满足或积极作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吻合。客体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对主体的的满足程度。

在成人教育范畴内,成人教育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成人教育的客体是成人教育活动。成人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作为社会的人有着接受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存在、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人的发展,满足了这种需要。人们对于成人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根本因素在于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实现对社会环境的改造,自身有着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在特定的范围内使人的发展的需要得以实现。成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于成人教育主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由此,成人教育价值可以表述为: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活动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需要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显而易见,成人教育价值存在于成人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是成人教育发展动力。

2.成人教育价值的形成。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以及作为人本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产生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有需求,也就有了创造价值活动的动力。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求——人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起主导作用,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核心。而成人教育客体——成人教育活动有着促进成人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功能,能使社会的人接受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没有客体的存在和功能,就不可能产生价值,成人教育客体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基础。

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统一,客体的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能形成成人教育价值。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成人教育价值形成的过程。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运动的过程,表现为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个方面。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是指社会的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其需要作用于成人教育客体,使成人教育客体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主体的需要,与主体的需要相接近。成人教育活动在主体社会的人的需求导向下,被主体所制约,并具备了主体需求的特征。

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化,是指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它影响、限制、改造着社会的人,进入主客体关系后,接受教育,被客体限制和改造,按客体所设置的教育目标,得到充实和发展,具备客体所规定的人才规格的特征。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制约,以及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人教育价值的产生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双向运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总和,主体因客体而获得价值,客体价值因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体现。

二、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存在及其特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把教育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使劳动者和物质生产部门均取得收入的增长。

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形成于成人教育过程之中。成人教育过程始终是围绕增进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形成教育经济价值而展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训练。人们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与劳动能力提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劳动者的能力增值,即劳动者增值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成人教育可使简单的劳动力加工为复杂的、较高级的劳动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形成并增值的过程。成人教育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提升。劳动者智能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益显现于个人收益增加,同时生产效率提高自然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也是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实践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时代的发展,价值的创造已越来越转向智力劳动,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科学发明、技术进步,在价值的创造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是教育经济价值的固有特性的表现:

1.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双重性。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特征。在成人教育活动中,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本身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同时都体现了经济价值。成人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精神上的效益、物质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成人教育主体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客体经济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2.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教育的直接效果不是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益,教育的投资功效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而是必须在教育过程完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偿还。和其他类型教育投资一样,成人对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有一个知识能力转化的周期。事实上,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的业余性也使学习到的技能可以相对较快地应用于工作,与青少年学校教育经济价值相比,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虽然不是很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间接性还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之一。

3.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显著性。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动因是教育。依靠教育的经济价值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近现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点和成功经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计算出美国从1900年~1957年的50多年里,物质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却高达17.5倍。现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普通教育资源和闲置社会资源来进行,成本低、需要投入相对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成人教育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的费用相对较低。基于此,成人教育投资的高收益特点也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显著性的具体表象。

4.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长效性。现代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特征之一是持久显现性,它不会突然显现出来,也不会很快消失,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渐进的过程,它持续作用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知识到技能和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经由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只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工作,就能长效地发挥效用,即使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教育能力也能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由教育把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作用效果更长久,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更持久地显现于经济运行中。

三、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1.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的理论分析。马克思关于教育将影响经济价值形成的思想,对于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依靠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的熟练劳动力或科技人才,是不同于简单劳动力的。因要修改一般人的本性,使其在一定劳动部门获得熟练和技巧,变成发展和特殊的劳动力,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无论如何是必要的。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作用时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指出劳动力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同时指出劳动力能创造新价值绝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多少,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延长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那么劳动力就会生产出更多的新价值,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增加,经济就会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明确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本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会直接提升劳动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和应用,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减弱、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现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强调人的智力、素质、道德修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实践。阐述成人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则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通过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等体现其经济功能。同时成人教育应该从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体现其经济价值。现代经济、现代生产之所以向成人教育提出各种需求,其原因也是因为成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基于此,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成人教育发挥持续进行劳动力开发功能、有效实现生产力转化功能和促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功能,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无疑也因此得到提升。

(1)就直接性而言,成人教育能够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与生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通过劳动者的训练来改造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2)就间接性而言,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性投入,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突出的表现在于训练了全体劳动者适应知识和技能持续演变的能力,并培养了劳动者适应经济发展的习性与态度。这样的间接功能,在实现社会经济乃至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价值范文篇4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

经济价值范文篇5

马克思在论述关于美育与经济关系中曾指出:“美育不是脱离经济的,而是要受经济制约的”。我国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也曾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这是条命脉。经济产生价值,价值是揭示周围世界一切客体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一种特殊社会规定。价值是种需求关系,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导向性作用。人类的生存本身就在于实现和创造价值。艺术教育可以是种潜在价值。我们每个人不一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或大师,但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影响,这可能是我们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是种显化价值,它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主体行为来创造价值。艺术教育可以创造出物质价值,也可以创造出精神价值。

2经济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

2.1不同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强大的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及效益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首先:从实用向美化转变。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从一开始的满足物用需求,开始追求物美需求。这种社会需求量的增加,使得设计类专业迅猛增长。各个艺术教育院校纷纷迎合着这一大的趋势变革。教育模式也由教育型向技能型转变,综合型院校不断增加。在教学中也不断融入经济价值概念,让学生在设计制作中既能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又要注重作品的美观性。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主流方向。注重学生的技、艺性两者兼容的掌握也是学校发展的理念。而我们的设计科目名称也由工艺美术演变为艺术设计。其次,创新观念的强化。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这不仅是学科名称的变化,同时也直接改变了人们对于现代设计的需求,从而提出了创新观念的强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标志性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市场前景和产生的经济效应,能产生巨大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目标的教育口号一再被提出,许多院校、企业意识到,创新性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学校或企业的发展,甚至一个民族、国家的昌盛。

2.2艺术教育带来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崛起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良好发展直接带动了经济价值的增长。一部好的影片能带动一片景区的繁盛,引来竞争优势,大大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个产品好的创新改革,同样能带来创意经济的兴起,能更好的利用和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提高劳动效益。此外,我国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越来越多,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需求高级别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需要高端化产品,而这些高端化的产品无疑又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说,教育越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快。教育与经济本来就是一个连带体。例如,英国工艺美术倡导者莫里斯,将工业设计与现代设计风格结合在一起。给当时欧洲艺术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血液,从而推动了欧洲工业经济的发展。包括后来创办的包豪斯至今还风靡全球,引领现代简约设计时尚。而我国的工艺产品市场现在也是繁荣发展阶段,从材质到工艺到创新都颇为考究,产生了文化性的经济价值。

3从经济价值角度看艺术教育发展

3.1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教育个性化思潮在当代已为突显,保护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个性,成为各个院校的教学理念。从二战后提出以来,一直涌现于苏联乃至各个国家。各个国家也适时的改革着教育体制。顺应人本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更优的发展。打破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彰显。这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个体人格化的肯定。社会艺术教育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它能允许人们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能使个体能以最大限度进行自我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优化教育模式生成。比如建立与学校艺术教育并肩发展的社会艺术教育。包括一些非正规的艺术教育、非正式的艺术教育以及存在于学校与家庭之外的部分隐性艺术教育。

经济价值范文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经济价值;新常态

1前言

“新常态”概念为2014年所提出,指的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时期后,国家调整政策,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在此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商务贸易也进行了转型并且大力发展,伴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多,商务英语的使用程度也逐渐加大,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任务也迫在眉睫。语言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语言经济学是针对于该语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研究。这是由美国洛杉矶的一位学者提出的概念,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本文将从商务英语存在的意义、必要性、经济效益及其发展前景四个方面,针对新常态下,对商务英语的语言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2新常态下商务英语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商务贸易愈加繁荣,语言交际也越来越重要。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就成为了不同国家间进行贸易和交流的桥梁。出口贸易、国外企业等都需要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成为了对外交流的关键。对外交流不好,会影响我国商务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商务英语逐渐对接现代产业。在提出“新常态”的发展模式后,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商贸领域将处在一种长期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在我国商贸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对于我国的商贸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得商务英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我国商务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是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关键。语言经济学概念提出后,商务英语的学习也从经济学角度和教育学角度有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从教育层面上来说,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包括了英语和商业两个方面的知识,其中英语学习是最为基础的,专业的商业知识的学习则为商务英语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这个专业更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国家也会加大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教育的投入。从语言经济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它沟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是国际间进行商业活动的基础,商业英语的存在为我国的经济创造了许多可观的效益。

3新常态商务英语的必要性

在商务贸易领域,对商务英语的要求较高。虽然现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国学生必须要学习掌握的一门语言,同时,在商务贸易领域,也有不少人对英语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运用,但是这都不能够取代商务英语的地位。(莫再树、张小勇、张云,2013)在进行商务贸易的时候,有许多词汇是普通英语学习者无法接触和掌握的,只有掌握专业的商务英语才可以进行表达。只有熟练掌握新常态下专业的商务英语,才能够在进行商务贸易的时候,准确地把控消费者的心理,对产品进行合适的表达和描述,增加商务贸易会谈的成功率。随着世界的变迁,语言也在不断改变,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并没有许多显著的改变,因此联合国选择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而商务英语就是联通世界商务贸易的桥梁。商务英语作为连接商业、英语以及教育等几大学科的一门学科,不仅其专业性较高,其涉猎范围也较广。新常态下,在应用商务英语时,对说话技巧、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要求很多,专业人才需要掌握许多方面的技能,来达到更好的沟通世界各国商业往来的目的。因此在国际间贸易往来与交流时,商务英语处在一种不可替代的位置上,这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

4新常态下商务英语产生的经济效能

正确地认识到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对它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发展。一方面,商务英语的使用能够直接增加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商务英语的使用能够增加就业率,产生与商务英语的发展相对应的就业岗位。以下从两方面对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4.1商务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

现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商务贸易的增多。与此同时,商务英语的使用及其翻译也变得格外重要,在进行商务贸易时,要使用商务英语;对外商务信函交流时,要使用商务英语;在招商引资时,需要商务英语……因此,商务英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计的。(曾妍,2014)它也具有十分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我国出口的各个行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我国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这是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等方面应用时所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

4.2商务英语的间接经济价值

商务英语不仅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价值,还能够在对学生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产生间接的经济价值。在商务英语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回报即为商务英语的间接经济价值。商务英语的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了社会价值方面。它在通过教育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通过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为社会创造了社会价值。自语言经济学概念被提出后,各种语言所使用及产生的价值和效益被评估。而英语自从被联合国确立为世界语言后,使用率也一直增加。商务英语作为各国贸易时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地位也不断提高。根据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对商务英语的价值进行评定,商务英语的使用频率一直在提高;此语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商务英语是一套完整的语言,对所有专业所有层次都可以进行准确的表达。因此,不管从社会的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看,社会对于商务英语的需求度极高,商务英语的语言经济价值是十分高的。

5新常态下商务英语的发展前景

商务英语目前的使用率十分高,各大高校及高等职业院校也都针对商务英语进行了专门的教育。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各国贸易增多,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商务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也逐渐趋于白热化,从事商务英语行业的人员逐渐增多。“十三五”后,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关于出口贸易的政策,从国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说,商务英语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商务英语所具有的语言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新常态下,随着国家产业计划的修订,对外贸易、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往来信函、商务会谈、招商引资、商务贸易等交流也越来越多,因此商务英语的地位也在慢慢提升,国家也加大了在商务英语教育及应用方面的投入。英语的语言经济效益高于其他语种,作为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在英语语言经济效益的比例也十分巨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商务英语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并且教育界也会加大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6新常态下商务英语的发展模式

在商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常态下的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潮流,并且得到合适的发展。商业英语人才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只有稳定持续的发展,才能够使商务英语不至于过度发展而使得专业人才良莠不齐,也不至于发展过缓慢而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缺失,影响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十三五”后,国家开放了许多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政策,使得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增加,对商务英语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商务英语在目前几年内快速发展,以适应目前人才短缺的状况。商务英语也需要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不断改变发展模式。

7结语

就目前国内形势分析,在新常态下,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的发展要把控住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形势,并且随着社会的改变进行调整。学校等教育机构对于商务英语教育也应该加大投入,全方位地支持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为国家的对外交流和贸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媛媛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文君,徐勤.商务英语教学的语言经济学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2):15-16.

经济价值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伦理;经济价值;企业管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相互融合的产物。管理伦理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尊重消费者权益,关注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伦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只看到管理伦理代表的社会责任这一面,错误地认为重视管理伦理是在“务虚”,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束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阐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并探索企业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具体方法。

一、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

管理伦理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

1.管理伦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止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不相符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关系构成的组织。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同时,上级领导是委托人,下级员工是人。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激励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委托关系会产生问题并引起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成本就是委托人采取很多管理措施来监控和限制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管理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伦理建设工作,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增强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2.管理伦理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当前的“买方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售后服务外,还要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伦理形象。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不仅考虑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文化和伦理方面的因素。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爱与归属、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的产品。当人们知道某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之后,一方面可能因对该企业产品质量及各项承诺产生疑问而拒绝购买,一方面还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愿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以免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帮凶。

3.管理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伦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伦理规范的重视和是否按伦理规范行事对员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员工在与企业确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外,还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约。员工的心理契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条款外,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如果员工感觉到企业讲究社会公德,公平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对员工负责,员工就容易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将大大增强。员工会感觉“有责任”回报企业,自发地努力工作。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下,员工将更重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不过分看重短期物质利益。

4.管理伦理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企业管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管理伦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管理的变革做舆论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管理实践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须不断创新,更需要进步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予以保证。其次,伦理道德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管理法规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观念,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会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规。

5.管理伦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管理伦理对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的管理伦理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组织统一起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伦理和社会的伦理相适应,使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伦理关系而保持和社会的协调,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企业的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时,也有利于企业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伦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业管理伦理的“善”的行为,也是社会伦理所认同和倡导的“善”的行为,这种“善”的行为越多,对社会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的兴盛发展。因此,良好的管理伦理是促成个人、企业、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二、企业实现伦理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开始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学科——企业伦理学;同时,伦理向企业活动广泛而全面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一个新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管理伦理阶段。H·艾伦·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经营管理》一书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机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的基本模式。而有机管理除了关心产品、组织外,特别关心伦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实质上就是伦理型公司。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公司伦理》中指出了当代管理学革命的两个前沿:第一,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有着复杂的价值网络。因此,管理者应采用价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组织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他们认为,寻求卓越实际上就是寻求伦理,经营伦理一体化是正在发生的管理科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伦理经营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伦理管理,就必须在各种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对员工、客户、社会和环境保护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无论是作为人格化的社会经济组织还是作为由许多个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识组合而成的群体主体,总体上都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必然结成诸种社会关系并在协调和解决这些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在创造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这些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社会关系及其主体都有特定的利益和伦理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必然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

伦理管理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做到:(1)就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说,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视员工为企业的生命,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企业应当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上岗就业、工资分配和接受教育、职位升迁的机会;企业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为员工创造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使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2)就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应当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3)就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诚信”应当成为企业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基本价值理念。“诚信”指诚实守信,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可靠的产品,不制造或销售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中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不搞虚假广告等。(4)就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说,企业与原料厂商、销售厂商之间要诚实守信、互利互惠;企业与同行之间要公平竞争、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权和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等手段强行销售自己的产品。(5)就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社会排忧解难;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救助无家可归人员,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支持老少边地区发展经济,资助社区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等。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作的努力,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6)就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许多企业掠夺式的发展而导致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对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必然要对其负责。伦理管理要求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温克勤.管理伦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苏勇.管理伦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经济价值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伦理;经济价值;企业管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相互融合的产物。管理伦理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尊重消费者权益,关注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伦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只看到管理伦理代表的社会责任这一面,错误地认为重视管理伦理是在“务虚”,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束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阐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并探索企业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具体方法。

一、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

管理伦理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

1.管理伦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止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不相符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关系构成的组织。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同时,上级领导是委托人,下级员工是人。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激励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委托关系会产生问题并引起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成本就是委托人采取很多管理措施来监控和限制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管理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伦理建设工作,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增强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2.管理伦理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当前的“买方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售后服务外,还要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伦理形象。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不仅考虑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文化和伦理方面的因素。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爱与归属、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的产品。当人们知道某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之后,一方面可能因对该企业产品质量及各项承诺产生疑问而拒绝购买,一方面还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愿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以免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帮凶。

3.管理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伦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伦理规范的重视和是否按伦理规范行事对员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员工在与企业确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外,还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约。员工的心理契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条款外,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如果员工感觉到企业讲究社会公德,公平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对员工负责,员工就容易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将大大增强。员工会感觉“有责任”回报企业,自发地努力工作。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下,员工将更重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不过分看重短期物质利益。

4.管理伦理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企业管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管理伦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管理的变革做舆论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管理实践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须不断创新,更需要进步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予以保证。其次,伦理道德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管理法规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观念,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会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规。

5.管理伦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管理伦理对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的管理伦理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组织统一起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伦理和社会的伦理相适应,使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伦理关系而保持和社会的协调,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企业的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时,也有利于企业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伦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业管理伦理的“善”的行为,也是社会伦理所认同和倡导的“善”的行为,这种“善”的行为越多,对社会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的兴盛发展。因此,良好的管理伦理是促成个人、企业、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二、企业实现伦理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开始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学科——企业伦理学;同时,伦理向企业活动广泛而全面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一个新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管理伦理阶段。H·艾伦·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经营管理》一书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机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的基本模式。而有机管理除了关心产品、组织外,特别关心伦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实质上就是伦理型公司。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公司伦理》中指出了当代管理学革命的两个前沿:第一,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有着复杂的价值网络。因此,管理者应采用价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组织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他们认为,寻求卓越实际上就是寻求伦理,经营伦理一体化是正在发生的管理科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伦理经营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伦理管理,就必须在各种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对员工、客户、社会和环境保护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无论是作为人格化的社会经济组织还是作为由许多个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识组合而成的群体主体,总体上都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必然结成诸种社会关系并在协调和解决这些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在创造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这些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社会关系及其主体都有特定的利益和伦理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必然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

伦理管理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做到:(1)就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说,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视员工为企业的生命,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企业应当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上岗就业、工资分配和接受教育、职位升迁的机会;企业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为员工创造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使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2)就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应当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3)就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诚信”应当成为企业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基本价值理念。“诚信”指诚实守信,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可靠的产品,不制造或销售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中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不搞虚假广告等。(4)就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说,企业与原料厂商、销售厂商之间要诚实守信、互利互惠;企业与同行之间要公平竞争、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权和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等手段强行销售自己的产品。(5)就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社会排忧解难;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救助无家可归人员,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支持老少边地区发展经济,资助社区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等。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作的努力,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6)就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许多企业掠夺式的发展而导致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对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必然要对其负责。伦理管理要求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温克勤.管理伦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苏勇.管理伦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经济价值范文篇9

[关键词]管理伦理;经济价值;企业管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相互融合的产物。管理伦理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尊重消费者权益,关注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伦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只看到管理伦理代表的社会责任这一面,错误地认为重视管理伦理是在“务虚”,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束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阐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并探索企业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具体方法。

一、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

管理伦理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

1.管理伦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止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不相符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关系构成的组织。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同时,上级领导是委托人,下级员工是人。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激励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委托关系会产生问题并引起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成本就是委托人采取很多管理措施来监控和限制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管理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伦理建设工作,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增强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2.管理伦理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当前的“买方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售后服务外,还要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伦理形象。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不仅考虑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文化和伦理方面的因素。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爱与归属、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的产品。当人们知道某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之后,一方面可能因对该企业产品质量及各项承诺产生疑问而拒绝购买,一方面还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愿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以免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帮凶。

3.管理伦理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企业管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管理伦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管理的变革做舆论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管理实践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须不断创新,更需要进步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予以保证。其次,伦理道德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管理法规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观念,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会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规。

4.管理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伦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伦理规范的重视和是否按伦理规范行事对员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员工在与企业确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外,还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约。员工的心理契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条款外,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如果员工感觉到企业讲究社会公德,公平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对员工负责,员工就容易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将大大增强。员工会感觉“有责任”回报企业,自发地努力工作。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下,员工将更重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不过分看重短期物质利益。

5.管理伦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管理伦理对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的管理伦理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组织统一起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伦理和社会的伦理相适应,使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伦理关系而保持和社会的协调,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企业的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时,也有利于企业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伦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业管理伦理的“善”的行为,也是社会伦理所认同和倡导的“善”的行为,这种“善”的行为越多,对社会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的兴盛发展。因此,良好的管理伦理是促成个人、企业、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

二、企业实现伦理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开始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学科——企业伦理学;同时,伦理向企业活动广泛而全面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一个新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管理伦理阶段。H·艾伦·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经营管理》一书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机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的基本模式。而有机管理除了关心产品、组织外,特别关心伦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实质上就是伦理型公司。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公司伦理》中指出了当代管理学革命的两个前沿:第一,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有着复杂的价值网络。因此,管理者应采用价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组织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他们认为,寻求卓越实际上就是寻求伦理,经营伦理一体化是正在发生的管理科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伦理经营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伦理管理,就必须在各种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对员工、客户、社会和环境保护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无论是作为人格化的社会经济组织还是作为由许多个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识组合而成的群体主体,总体上都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必然结成诸种社会关系并在协调和解决这些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在创造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这些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社会关系及其主体都有特定的利益和伦理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必然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

伦理管理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做到:(1)就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说,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视员工为企业的生命,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企业应当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上岗就业、工资分配和接受教育、职位升迁的机会;企业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为员工创造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使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2)就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应当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3)就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诚信”应当成为企业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基本价值理念。“诚信”指诚实守信,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可靠的产品,不制造或销售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中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不搞虚假广告等。(4)就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说,企业与原料厂商、销售厂商之间要诚实守信、互利互惠;企业与同行之间要公平竞争、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权和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等手段强行销售自己的产品。(5)就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社会排忧解难;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救助无家可归人员,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支持老少边地区发展经济,资助社区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等。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作的努力,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6)就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许多企业掠夺式的发展而导致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对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必然要对其负责。伦理管理要求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温克勤.管理伦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苏勇.管理伦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经济价值范文篇10

一、公平能够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无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其追求的根本目标,要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需要所不能替代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人不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无法替代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当社会处于一个比较公平的状态时,人们对于公平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公平感,就会保持心理和行为上的平衡,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就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反,当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现象,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行为,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社会成员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心理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社会不公现象一旦超过人们所能容忍的限度时,就可能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就会引发一部分不安于现有社会秩序的社会成员,采取一些过激性的举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

公平之所以能够带来秩序和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公平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公平意味着利益在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分配。当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状态时,就意味着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实现了比较合理的分配,人们都能够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这时社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秩序就会处在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各种社会纷争就会减少。同时,在公平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应得的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和保障,合理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这样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就会大大提高,就会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自觉地接受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安排,从而使社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公平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良性运转,离不开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如自主、竞争、法制、开放、诚信、公平、宏观调控等等。其中,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公平是指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具有同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管性质如何,规模大小,只要有相应的能力,都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和均等的机会,任何企业、组织或个人都没有独霸资源和经济活动的特权;参与市场活动的任何人,不论贫富悬殊、高低贵贱和大小差异,在市场面前都是平等的,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遵守供求、竞争、价值、货币、流通等经济规律,在市场交换中,必须实行等价交换;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有获取与其投入的有效资源和劳动相符的报酬的平等权利。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说明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这时就会吸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把资源更多地投向该种商品的生产;而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落时,表明其需求量小于供给量,这时,一些企业就会缩减或退出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使部分资源从中流出。市场机制所形成的资源的这种流动总是表现为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和企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这是因为市场机制的原则是谁出价高,资源就配制给谁,而出价高者往往是效益高的企业。这样,市场机制通过引导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就逐步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在这里,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有平等的机会支配社会资源,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都遵循共同的规则进行竞争,这也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公平原则。如果没有公平,如果市场主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些部门或企业可以拥有独占某些资源和市场的特权,那么,他们就会凭借这种特权来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从而不思进取,这不仅会使其所拥有的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也会限制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这样,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原则,只有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良性运转,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三、公平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公平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公平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公平的经济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

公平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追求和实现利益的活动,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曾经讲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公平最本质的内涵是利益在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利益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公平意味着机会均等,意味着劳动与报酬的一致和相符,意味着付出同样劳动的人会获得相同的报酬。公平的组织或社会赋予了每个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平等的权利以及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均等的机会。在一个公平的组织或社会里,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在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要想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必然会

促使人们在相互竞争中更勤奋地劳动和工作,这样就必然会带来一个组织或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不公平则必然会制约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低效率。就机会公平而言,当人们本该拥有的机会被剥夺之后,他们上进和奋斗的动力就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自然会随之降低。就结果公平也即收入公平而言,当人们得不到与其付出的劳动相符的报酬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感,劳动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可能会通过减少劳动的数量或降低劳动的质量的途径来消除这种不公平感,这样,整个组织或社会的效率必然会降低。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或社会来说,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那么,这个组织或社会必然是一个工作热情高涨、充满创造性的组织或社会,也必然是一个高效率的组织或社会。

四、公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脱颖而出,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