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0:45:30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严格按照“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以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民生工程等方面主要指标的实现为目标,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以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实施情况为重点,长远规划,稳步推进,以严明的纪律确保中央和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工作中,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区里成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各项监督检查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协作配合机制。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监督监管作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要着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又要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年度部署及工作重点,找准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盘谋划,分类实施。既要从全局和宏观出发考虑和解决问题,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差异和特点,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合理确定监督检查工作的内容、方法、进度,切实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查纠结合,务求实效。要通过监督检查,把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和查办案件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督促整改、查办案件、纪律处分、行政问责等多种手段,及时解决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切实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分工

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今明两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对以下八个方面开展监督检查: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主要是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和实施全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政策导向等方面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在分解细化经济发展指标时是否与国家和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紧密衔接、协调一致,是否找准了影响和制约全区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并实施了有效对策措施;在执行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由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负责。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主要是各专项规划是否有效衔接,是否符合总体规划和“三区”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的要求;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和事项是否有效落实,配套政策措施是否明确可行;优势产业培植、重点园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有序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公开透明,是否存在滞留、挪用、挤占、截留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投标活动是否依法进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是否落实。由区发展和改革局、区住房和建设管理局、区财政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监察局共同负责。

(三)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主要是“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否落实,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是否充分保障,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收费是否规范,价格临时补贴发放是否及时、合规,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是否落实,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是否受到严肃查处。由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物价局共同负责。

(四)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情况。主要是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是否优质、高效,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是否落实,水利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得到实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是否不断完善创新。由区水利局、区监察局共同负责。

(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实情况。主要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否符合本地实际,任务是否分解落实,项目是否按时开工建设,政府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建设项目用地是否优先保障供应,税费政策是否全面落实,建设主体、套型标准、配套设施、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和强制性标准,住房保障工作年度目标任务是否完成,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准入、退出机制和保障性住房运行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由区住房和建设管理局、区住房保障管理中心负责。

(六)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1.项目安排是否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目录支持方向,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是否按时、足额下达,项目建设和运营是否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执行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共同负责。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来源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规、有效。由区科技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共同负责。

(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政府节能减排规划编制和目标责任制是否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是否完善,资金投入是否到位,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是否到位,节能减排目标是否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新上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环保局共同负责。2.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否符合规划要求,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危险废物处置等方面工作是否有效。由区环保局负责。

(八)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主要是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政策为“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批地供地等行为,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违法用地问题严重地区的有关人员是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由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

财政、审计部门要强化对政府投资的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各项监督检查的牵头负责部门要根据已有的监督检查机制或工作需要提出所负责监督检查的参与部门。

三、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由区纪委牵头,成立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任组长,区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由区纪委监察局执法监察室承办。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推进。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要协助驻在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二是精心安排部署。各项监督检查牵头部门要会同参与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明确指导原则、工作目标、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实施步骤等内容,重点对今明两年监督检查工作作出安排;要根据方案提出年度检查计划,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避免同一时间到一个地方或部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监督检查实际,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监督检查的工作重点、时间安排和力量投入等内容,保证监督检查顺利进行。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项监督检查都要结合工作进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监督检查特点、涵盖监督检查全过程的工作制度,包括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效果评估、纪律执行、成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形成保证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有效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各监督检查小组每次检查结束后,都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每半年要集中汇报阶段性工作。各项监督检查工作之间要协调运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增强监督检查综合效应。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2

内容提要:辽宁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深化改革,以创新精神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充足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既是时代的命题,艰巨的任务,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考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它不仅关系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也关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时代的命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2010年以来,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一直被广泛热议:先是年初,国际著名观察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刊登署名文章,他认为新世纪头十年世界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带来的绿色;接着是全国“两会”前,《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以“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为题的署名文章,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60年前新中国成立的社会制度转型、30年前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之后,关于经济转型命题的探讨,频频见诸于各种高层研讨和新闻媒体中,而且从理论到实践,被经济界及各方所重视,其原因和背景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问题。世界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门槛后,最初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但后来纷纷停滞、甚至逆转,比如“拉美陷阱”、“日韩停滞”等,原因是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方式。从我国看,近年来由“电荒”到“油荒”,再到“气荒”,2010年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又闹起了“人荒”,对此有的专家怀疑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到党的十七大,才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在一味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在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的背景下,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充分反映了转变的艰巨性。

二、辽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已经做出了部署,明确了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这一思路完全符合实际,实践中要紧扣“调结构”这条主线,突出以下几点。

1.坚持抓投资与促消费、扩内需与稳外需“两个并举”,推进需求结构调整。2009年,辽宁省GDP增长13.1%,“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1%,消费39.7%,净流出为-16.8%。由此可见,辽宁省与东南发达地区不同,短期内投资的拉动作用仍不可忽视。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突出抓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同时,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有研究表明,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2.7个百分点。

2.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辽宁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在改造传统产业上,一方面要做好延长产业链的文章,推动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行业向“U”型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尽快改变卖原料、加工低档初级产品和给别人配套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跟上世界“再工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精深加工的力度,狠抓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带动性强、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建设一批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加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如果传统产业重在改造升级的话,那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如果改造传统产业要更多调整存量的话,那么发展新兴产业则重在扩大增量。要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对已经明确重点发展的九大新兴产业进行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当务之急,一是要科学进行谋划,特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搞清内涵,明确重点。二是抓紧落实项目,看准的要加快推进。三是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配合,早期政府的引导不可或缺,要研究在科技、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当前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国际普遍的经验: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都集中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要发展一批对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强、与城市化进程结合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和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和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推进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决定经济转型成败的首要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充分发挥辽宁省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储备充足的优势,集中科技资源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点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还要继续做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当前,辽宁省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引进工作,做到结构调整到哪里,引进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同时,不仅要引进高端研发人才,还要引进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和科技型企业的创业人才。

推进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无论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的趋势看,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要在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下力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认真抓好辽宁低碳经济试点省的各项工作,坚持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两手抓,重点应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电动汽车这几个技术相对成熟、见效较快的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

4.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继续改善民生。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终目的。结合辽宁实际,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我们已经对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了调整,月人均增加121.7元,同时还要落实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以及其他的增收措施,目的就是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稳定较快的增长。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据初步预测,2010年全省新生劳动力将有50万人左右,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24.5万人,加上去年登记失业人员41万人,仍有90多万人需要就业安置。

三、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以构建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换句说讲,体制不改则转变无望。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方针,绝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发展,绝不以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发展,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国家审计;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确定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国家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国家审计的独特地位

(一)国家审计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公共资金和公众资产的分配、使用和管理都依法受到国家审计的监督,国家审计以其独特的地位,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能够不受利益羁绊地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二)国家审计是权利运行的“紧箍咒”。国家审计有权对公共权力机构及其权利人权力行使、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为,伴随着审计结果公开,公共权力机构的决策、预算、绩效等信息也随之公开,避免权利出轨和制度漏洞,做好权利运行的紧箍咒,推动国家权力诚信、透明、负责、高效地运行。(三)国家审计是经济运行的“安全员”。国家审计作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从宏观和全局的高度,以前瞻视角,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信息流进行审计监督,查处重大问题,堵塞经济漏洞,为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二、国家审计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一)监督和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审计机关通过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发现微观问题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隐患,及时向国家政府反馈,并为政府或相关部门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意见;监督并促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促使微观经济活动良好有序地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能源消费量急剧上升、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领域和技术受制于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等经济安全问题。国家审计重点关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和行业,揭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突出问题,如来自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加强经济的自身机制建设,使国家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国家审计彻底查明各种违法乱纪案件,并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处理,维护了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审计人员利用精通财务的专业优势,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提供经济案件线索,揭露和查处一些重大舞弊行为和腐败问题,沉重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和腐败分子,铲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达到阶段性发展水平。(四)提示潜在风险,科学预警。国家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以其广阔的视野、专业敏感性,从微观经济领域监督经济社会潜在风险和异常现象,在宏观经济视角发现经济安全问题,揭示各类经济风险,有责任地提出抵御“病害”的建议,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筑牢防线。

三、国家审计改革途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家审计应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计改革。(一)拓展国家审计领域。一是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二是开展资源环保审计,促进绿色发展。三是开展民生专项审计,促进共享发展。四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依法治国。(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在审计组织模式上,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实现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由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转变。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国家审计要搭建好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积极应用“云计算”、联网审计技术、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等新兴技术,切实强化审计人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加强审计能力建设。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为确保审计工作质优精良,一是应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学习,以满足新时期审计职责与使命的要求;二是加强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任务;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的管理能力,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硬、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队伍。(四)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各国的国情虽然不同,但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和完善与国外审计机关定期交流和合作机制,共同分享知识经验,不断深化审计机关的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强.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江汉学术,2015(6).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2年11月,互联网+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并且迅速得到了普及,成为继云平台和大数据之后的又一个热点,其不仅在信息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及时转变,以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的主要内涵,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结合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新的领域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态。互联网+应该算是知识和技术创新背景下,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形态,是互联网思维深入实践的成果,其能够对移动互联网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使得互联网的创新技术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推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的背后,代表的是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链接,而且并非简单的叠加,可以通过创设全新的业态,营造出一种1+1>2的效果,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2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主要是将农业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转型,这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不仅效率底下,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层面,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科技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有27%-35%,想要在越发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向技术型、集约型的转变;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的都是“优先发展城镇”,使得农村地区成为了城镇发展的牺牲品,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最近几年,虽然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差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从这个层面考虑,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2015年,互联网+行动正式将农业纳入其中,政府部门不仅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例如,在2015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应该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商贸、金融、物流等企业参与到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中,对农产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创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表明,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智慧气象,提升对于农业生产的管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3.1发展高效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追求高效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于农业功能的开发,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对农业门类进行拓展,对农业分工进行细化,通过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引导和发展,可以发挥出土地资源的规模、集约优势,对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进行优化,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效益得到更好的凸显。3.2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可以说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农业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其不仅包括了精细化的智慧生产,还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经营以及精准化服务。在管理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信息的高度整合,将其更好的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也可以利用云端网络技术,实现对于农资信息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追本溯源,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经营方,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在经营方面,可以构建相应的农业电商平台,大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直销模式,提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平台,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在服务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将传统的家庭经营转化为定制服务,使得农业可以从标准化产业化模式转化为差异化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增值效益。3.3发展精细农业。从概念层面分析,精细农业是指在面对大田作物生产时,运用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通过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找出小田的差异,结合区别化的农作方式,促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我国想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精细农业,需要从发达国家汲取成功经验,将GPS、GIS和RS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配合智能化农业机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5

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第32位。,全县生产总值158.2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为12.37亿元,二产增加值为106.54亿元,三产增加值为39.31亿元。今年初,海盐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文化休闲胜地、开放和谐福地,全力打造滨海新城的“一城三地”发展战略以后,县境内沉睡千年的53..5公里自然海岸线开始苏醒,临港地区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临港产业的兴起驱动了三次产业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至10月,海盐县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25.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3%,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比去年增长10%左右。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

(一)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海盐县原是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营蚕桑、畜牧的农业县。农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趋向合理。传统的产业经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形成了“膳博士”猪肉、“尼松野鸭”“海盐大头菜”、“一口香茄子”等一些品牌,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密梨、柑桔、葡萄、青蟹、河蟹、黄鳝、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种种养业蓬勃兴起,并逐渐形成规模。至今年10月,全县已有25家农业龙头企业,3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第一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至今年10月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

(二)工业兴县,二产快速发展

近年来,海盐县深入开展“合力兴工”活动,坚持引内与引外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振兴工业。今年,随着“一城三地”战略的实施,临港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海盐更受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今年1至10月,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3个,增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2.42美元,完成年计划的91.7%,实到外资9928.55,同比增长75%,完成年计划的99.3%;新批县外内资项目103个,实际引进内资93000万元,同比增长41.3%,完成年计划的71.7%。国内外企业的入驻及内外资金的引进,使海盐县的工业生产走上了快速道,在全县生产总值中成为“大哥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加快,海盐县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至10月底,海盐县进出口总额达8.69亿美元,增长42.62%,其中出口总额达7.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其中紧固件、玩具等特色产品出口增长60%、501.4%,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36.9%和10.3%。

至今年10月底,全县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4.8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80.7亿元,增加6.3%。

(三)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

海盐县海海岸线绵长,海涂平缓、辽阔,是一块兴建外海码头、从事现代物流业的风水宝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外海码头、港口物流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今年8月,秦山港务1个5000吨级的外海码头建成投入运行。至10月底,浙江林龙集团公司的1个3000吨级的外海码头主体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5%。两个2万吨级的公用码头项目已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初步编制,并完成了这两个码头沿线初步的地质勘察和水深、水下地形的测量工作。

海盐县又有南北湖、秦山核电、白塔山、绮园等旅游资源。南北湖风景区通过核心区整治、景点建设,风景更加优美,游客量迅速增加,今年1至10月,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37.95人次,旅游收入达9.98亿元。

商贸业随着海盐县经济的发展也日益繁荣。目前海盐县已登记注册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5家,其中可称为专业市场的有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木材市场、泰发车城、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海安汽贸汽配城和二手车交易市场5家。

随着“一城三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海盐县三产也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今年1至10月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

二、海盐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可谓不错,但微观一、三、三产业的发展方式,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海盐县办县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还没有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次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第一产业。由于小城镇建设滞缓,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要素的集聚。因此,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传统农业在农业总收入中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优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还不高。

2、第二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企业比例较高,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再加上节能排污指标趋紧,企业发展的形势日趋严竣。海盐县的外贸产品集中于紧固件、玩具、服装等几类传统优势出口商品,面临着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及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产业升级迫在眉捷。

3、第三产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海盐县是临港地区,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还有海河联运的优势。利用岸线及海河联运的资源,兴建码头、发展物流可以说是实现海盐县经济新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步子还迈得不快。海盐县有南北湖、秦山核电站、白塔山、杭州湾跨海大桥、绮园、天宁寺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近年来,旅游资源虽然在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设施还不够完善。按照市场发展阶段标准划分,海盐县部分专业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还处于低级市场形态,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还未形成。

三、转变海盐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设想

面对海盐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我县经济新的增长。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同志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领先第二产业推动向领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领先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志的报告,结合海盐县的实际,对转变海盐县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以下设想:

(一)优化第一产业

新农村建设是优化第一产业的有效载体。要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致力农村经济转达型。一是要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建设新型城镇,打造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逐步形成与新型城镇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商贸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二是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在海盐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生猪、水果蔬菜、淡水养殖、花卉苗木等已显示出比较优势。要继续做大、做优这些产业。三是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类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四是要实施农民自主创业“领头雁”工程,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五是要规划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的渠道。

(二)做强第二产业

工业是强县之本。必须坚持走工业强县的道路,根据海盐县工业发展的实际,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按照《海盐县临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选择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符合临港元产业发展规划有好、大、优落户临港地区。通过好、大、优项目建设的带动,推进工业结构升级,提升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形成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实施“名牌工程”,走品牌经济之路。针对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制订品牌建设规划,打造海盐产品、行业品牌,做强我县现有企业。三是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独特功能和作用,是解决就业、开发资源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拓展全民创业领域,畅通创业通道,支持各类民营创业主体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社会事业领域,进入金融服务业。

(三)做大第三产业

我县三产的潜力还相当大,挖掘潜力,做大三产,是转变我县经济发展方式的明智选择。一是按照《海盐县临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浙北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转换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筑外海码头、物流基地的建设平台。引进外海码头、物流企业等重大项目。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整合南北湖风景区、秦山核电、大桥观光、白塔山海岛等旅游资源,形成海盐旅游的大格局,并以旅游业带动宾馆、饭店、商贸等消费需求。三是壮大城市经济。按照“整治、提升老城,规划、建设新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加快老城区整治步伐,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有序推进滨海新区建设,构筑一个集商务、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自然生态良好、文化品位高尚、滨海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四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乘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的建成通车,我县成为浙北乃至长三角区域性的交通节点的机会,采取整合提升、培育扶持、引进建设等各种措施,加快发展专业市场。以大市场、促进我县三产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间是由内在联系的,在发展中,要努力寻找互相之间的联系点和结合点,积极探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四、加快海盐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七大的号召,也是实现县域经济新增长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党的十七大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省委号召“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议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中,一定要树立起创新的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获取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审一核”和职能归并,简化审批程序,强化后续监管。推行“下沉式”的管理体制,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下放权限,扩权强镇,增强镇(区)基层发展活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建议建立以亩均投入、亩均销售、亩均税收论英雄,以单位减排、单位节能、单位降耗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三是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研究制定土地股权的界定、设置、分配、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细则,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建立倒逼机制。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制订淘汰劣势产业的相关标准。从产业能效、土地集约、环境保护、投入产出、工艺技术等方面,提出界定有关淘汰劣势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同时制定鼓励劣势企业退出的相关政策,加快淘汰劣势行业和企业,促使产业主体提升层次。五是创新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做好银企抵押融资、项目包装融资。引进县外商业银行,搭建融资新平台,探索政府直接融资新途径。同时,搭建外资、内资、民资融资的新平台,尽可能让项目建设的资金从多渠道涌入,突破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乏的瓶颈。

(二)开展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靠项目作支撑。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大项目作引领。因此,可以说招商引资是加快海盐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眼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通车,海盐县打造“一城三地”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以港兴区、港区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建议抓住机遇引进与港区开发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延伸产业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建好平台,增强吸引力。加快海盐东段的围涂工程建设,抓紧实施海河联运规划内的内河航道改造工程,加大县开发区、海盐港区内的道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招商引资的平台,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海盐投资创业。二是实施接轨战略,拓宽招商引资路子。利用我县与上海地相连、人相亲的优势,深入实施接轨上海、长三角的战略。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的机遇,主动承接杭州、宁波、慈溪等地的产业转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引内和引外并举,完善产业招商、节会招商、“以民引外”,“以外引外”。积极探索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与招商,构建立体招商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成功率。

(三)引进高新技术,培养各类人才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6

摘要:对于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本文从5个基本性问题展开讨论: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今年是保增长的一年,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年。这个选择极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选择将会对未来的5年、10年、20年、30年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涉及5个基本性问题。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7

这次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非常重要,主要任务是深入传达学习贯彻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全市县域经济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研究部署。刚才,张市长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等一下,各县(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将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发言,张市长还要就有关工作作具体部署,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而不懈努力。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是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在我的记忆中,专门召开全省性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决心。会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抓住了江西加快发展的主要矛盾,切中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要害,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江西崛起跨越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苏书记和吴省长的重要讲话,精辟地分析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地阐述了壮大县域经济与推动全省进位赶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总结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促进全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指导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市情,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使命感。大家知道,我市是一个撤销地区建制而设立的城市,长期以来,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参与国家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过去发展的基础和资源全部在县(市),地本级主要是行使政治领导和经济规划、调控的权力。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本级经济从无到有。近几年来,随着市中心城区发展功能的增强,市本级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2%,特别是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来,年均递增达18.9%,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也逐步增强。但就总体而言,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县域推动型。据统计,去年我市11个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1.8%,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78.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8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在县(区)。这表明,县域经济不仅是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市赶超发展、提速进位的潜力所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定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优势,进一步坚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信心。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清劲足、进位赶超的大好局面和良好氛围。去年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增幅在全省排位都前移了5-6位,有6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以来,我市继续保持了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1-4月,财政总收入增长5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2.2%,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7%,增幅居全省第五位。1-5月财政收入增幅都在50%以上。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的总量也在不断扩大,比如财政总收入在前两年超过景德镇、鹰潭的基础上,去年又超过萍乡,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新余。与此同时,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今年,我市被命名为“江西省园林城市”;在去年荣获“2009浙商投资潜力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荣誉大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继去年9个全省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后,今年又有全省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现场会、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等5个全省性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尤其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今年苏书记、吴省长、王宪魁副书记、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和洪礼和、熊盛文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多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苏书记在一个星期内先后两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4月18日,苏书记在省林业厅介绍工作的材料上批示:多位省级领导下基层调研后讲,市工作干得实、变化大。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干部群众的口碑。4月25日,又在我市上报的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上批示:真是令人高兴。吴省长在香港招商期间专门出席我市重大项目推介会,对的工作成效、发展态势、投资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使参会的全体同志和客商备受鼓舞。现在讲到,全省上下都是一片称赞,感到的发展速度之快、城乡面貌变化之大是不可想像的,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鞭策。这几年随着整体形象的提升,全省在我们这里召开的现场会多了,省四套班子的领导来的多了,省厅局的领导来的多了,外市外地来考察工作的多了,许多投资商也慕名而来,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整个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四套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更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市县域经济步入了提速进位的快车道,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我市各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不断加快,总量不断扩张,在全省排位不断前移。从生产总值看,有6个县(区)绝对值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了5位。从财政总收入看,全市11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全部实现了三年翻一番,有6个县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有10个县(区)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1个县(区)排位普遍前移了10位以上,其中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有两个县实现三年翻两番。二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三年,全市11个县(区)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3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0多个;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15个,开工750多个。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壮大,产业特色明显提升。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面实现了三年翻番;所有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去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县(区)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快速拉开了县城框架,不断完善了城市功能;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点2000多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面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一定要因势利导,扬优成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纵向比,我市县域经济有发展、有变化、有进步,已经成为推进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横向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发展总量、发展质量、人均水平来看,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去年,我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8.8%,而GDP只占全省的6.6%,这是不协调的,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只占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的7%;GDP总量除临川排在全省第6位、东乡排在第41位外,其他9个县的GDP都排在全省50位以后,还有3个县排在90位以后;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最高的临川排27位、东乡28位,其余县均排在50位以后,还有2个县排在90位以后;全省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有14个,宜春就有两个,一个丰城,一个樟树,我市没有一个;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区)工业园区有10个,我市也没有一个。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矛盾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尽快缩短。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没有比别人快的速度,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经济总量是当前我市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市本级要加快发展速度,县域经济同样要加快发展速度。今天这个会议规模很大,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以及乡镇党委书记,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副县级以上领导都参加了,之所以要召开这个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是因为县域经济非常重要,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牢牢把握重点,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省委苏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苏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赶超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具体工作中,要始终牢牢把握“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四个重点。

一要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回顾这几年我市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赶超发展的大好局面、良好势头,最根本的是大力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快速推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我们反复强调,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这次全省会议又指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为此,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按照“四重、三向”的要求,持之以恒抓项目,坚定不移抓固定资产投资。要在持续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下工夫,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千方百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40%,力争超过50%。要从实际出发,突出抓好“五个一批”项目,即: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发展的保障能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大工业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新建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造一批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项目,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向优势产业集中;培育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项目,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

二要始终坚持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之上。缺乏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全省许多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县(区)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这就启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做到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和南丰蜜桔、广昌白莲、临川西瓜、崇仁麻鸡、资溪旅游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这些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链还不长,支撑力还不强,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支持,不断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打造成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脊梁。各县(区)要按照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1—2个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招商,加快产业聚集,加速产业链的形成,把特色做优、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块状经济,使县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支撑力更强。

三要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近年来,在推进赶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的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市本级如此,县区经济更是如此。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苏书记强调:全省除少数县因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宜发展工业外,其它地方都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全市各级要认真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工业新城的意见》,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提速进位。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我们一定要坚持决战园区不动摇,全力加快园区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强极。要大力提升园区承载力,这是园区建设、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档次,千方百计解决好园区用地紧张、项目等地的问题。尤其要更加珍惜和用好园区的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园区土地,切实增强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一方面,要解决土地指标的问题,形成土地等项目,而不能项目等土地。项目等土地,很多项目就会走掉。一个项目定下来,土地还要等几个月甚至半年,这个项目就不一定能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功能。项目签定后,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所以园区建设要着力破解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关于项目用地问题,我想再强调两点:第一,我们要集约、节约用地,千方百计提高投资密度,亩均投资额至少要在100万元以上。对那些圈而不建、投资额大大低于合同约定的企业和项目,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清理。第二,要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着力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挤进省里重大项目的盘子。省里土地指标有30%的机动数,只要我们有大项目、好项目,就可以争取机动指标。必须指出,这些机动指标,有的地方争得多,有的地方争得少,有的地方没有争到。这几年的实践表明,能否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某种程度上要靠运作,靠主动有效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包装好大项目向上申报,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跟踪问效、锲而不舍、抓住不放。要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靠大联强、资产重组、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企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要大力扩张园区经济总量,充分利用园区的聚集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做大园区规模和总量。今后三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要超1000亿元;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要力争达到300亿元,临川(抚北)、东乡、崇仁3个园区要力争达到200亿元,南城、金溪、黎川都要确保达到100亿元以上。这是对我们县工业园区的目标要求,大家要按照这些目标要求去做好规划、引好项目、抓好落实。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不断丰富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处于“城尾乡头”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战场在县(区)。各地要切实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意识,在做大做强县本级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以县城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以乡村的发展支撑县域的发展,努力实现富县、富乡、富村、富民。要牢固树立“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经营城市的理念。大产业,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有产业支撑。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经济要有支柱产业,否则就是空壳。要大力发展包括工业、三产在内的城市经济,以产业发展引领城市发展。大文化,就是要把临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体现文化内涵,使人一走进就感受到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浓厚氛围。大绿化,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变园林为森林,保持一流的空气和水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我们在城里有在郊外的感觉。大水面,就是在城市中要有更多的人工湖、人工河,打造更多的水体、水系、亲水平台,以水体现灵气,以水经营城市,以水提升品位,以水改善人居。大空间,就是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密密麻麻建房子,还要有广场、公园、绿地等老百姓休闲的空间。就县城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五大”理念,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增强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吸引更多的外商进城投资兴业。要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好县城的同时,着力抓好乡镇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尤其要加大乡镇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镇建设对外形象,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想,抓工作就是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只有这样,才能见成效。实践证明,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这四个方面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四个重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紧紧抓住这四个重点,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县域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三、强化保障措施,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公务员之家

一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次全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区),让各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坚决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宗旨,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面向基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对来自县(区)的项目优先审批、加快审批,坚决杜绝“中梗阻”现象发生。执法执罚单位要坚持从严治政,切实规范收费罚款行为,决不能下达罚款指标。中央、省驻抚单位要坚持重心下移,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我深深感到,这几年中央、省驻抚单位的工作总体上是很不错的,在正确处理条条块块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绝大多数单位做得很好,受到地方的欢迎,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称赞,为地方的赶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几年赶超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势头,中央、省驻抚单位功不可没,应该感谢大家。但是我们的发展在加速,对中央、省驻抚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地方的发展与我们各个部门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地方发展了,我们的各个部门就有发展,地方没有发展,各个部门同样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就要以加快地方发展为己任,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加大支持力度,做一个人民欢迎、不舍得你走的好领导。同时,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切实减轻县乡干部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换位思考,下面的工作不容易、难度很大,在市里工作的同志要关心、理解和支持县(区)工作。各个部门都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为县(区)服务的环境。有些审批能放下去都要放下去,要淡化权力、强化服务,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每一个部门都是环境,这个部门的服务工作做好了,就为我们的发展营造了好的环境,如果没有做好,就成了障碍。所以每个部门都要融入到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想事情、办实事、作决策,一切都要有利于赶超发展,一切都要有利于服务基层。纪委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铁心硬手,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县乡一级是工作的一线、落实的一线,直接面对具体问题,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真抓实干的作风、操作落实的本领显得尤其重要。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以一个地方的发展变化和广大群众的口碑,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有争创一流的斗志,不于平庸,不满足于现状,开拓进取,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与勇的争、向高的攀,积极创优争先。最近,省政府通报了去年工作的目标考评结果,我市东乡的工业、金溪的社会建设、黎川的固定资产投资、南丰的农业产业化受到省里表彰。这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在全市进行了通报表扬,还有不少市直部门和单位也在全省获了奖,这些争创一流的榜样标兵都应当鼓励和表扬。我们就是要大力表扬先进,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不仅要在全市有位置有影响,而且要在全省有位置有影响。只有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的各项工作都争创一流、争先进位,才能不断提升的整体水平。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定下的事,立说立行,快结快办,狠抓落实,不达目标不收兵。要有操作落实的本领,善于准确把握上级精神,找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大力提升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变型;内涵;摆脱困境

在目前来看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是: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理论意义结合实际意义证明,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应该对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有新要求,加快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最值得讨论和深思的问题。

一、转变型经济发展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大体上来看主要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过于单一。在我国经济转变主要还是依靠高收入和高消费发展,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来比略胜一筹,但是,这种现象所带动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化中将会很难持续下去,既不符合客观要求也不符合主观要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加快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

(一)传统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转变型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发展观念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错误的发展理念是以GDP作为参考经济,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导致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严重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脚步,造成经济的负发展。关于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政府考虑过多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尽管已经被灌输了很多现代化转变型经济发展的方式,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依旧无法完全脱离传统方式,从而造成了由于GDP经济增长而影响了生态环境,使得正常的发展观念被束缚。由此可见,传统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经济结构。相反,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并不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大方面;一、服务业发展较慢;二、农业的发展较为落后;三、工业的发展还未达到高端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民生活需要的需求和产品提供的不均衡性问题。供应不足或者过剩,都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成为转变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较低。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由于过分注重经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导致环境状况受到了损害。为了实现绿色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我们必须将传统经济升级为转变经济发展,此过程虽艰难,但是我们势在必得。认真对待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相融入,我们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政府在治理环境时要做到惩罚严厉、分明,只有这样才会有明显的治理效果;二、由于近几年对生态环境的损坏,其自行修复能力已经急剧下降,对我国转变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三、以消耗资源来获取经济增长的方式依旧存在,必须严格处理,不能采取粗放式管理。(四)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符。在各国经济都在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表达着重要的内涵。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在依靠科学技术的研究,不仅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发展更加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系是企业的发展,新型科学技术就可以提高各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各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收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的进步需要依靠高端的科学技术和新型知识型人才,还有前提资金的投入。在我国企业发展中依旧存在很大程度的阻碍限制了经济发展转变,主要原因还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符。

三、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我国在加快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中,首要的一点就是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制约,人民没有达到转变型经济发展的创新理念,缺乏大胆和创新精神。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摆脱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理念,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想达到新型转变型经济的发展就要摆脱传统经济发展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之后,其宣传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工作来准备,让企业更准、更快、更强的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科学发展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两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两者对于转变型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从一方面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转变型经济;另一方面,转变型经济发展的调整也会改变以往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发展来说,是最具有推动效果的。目前对于转变型经济发展的方式内涵,主要是实现借助科学技术,将信息化转变为产业化,使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良好的前提条件将会为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一个夯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新型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前提。社会发展中,经济的进步会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如果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滞后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得不偿失。环境的耗损比起经济的耗损更为重要,更值得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日益被提到了日常生活中来,如何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才是目前发展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就需要降低一些高耗能企业在产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从低碳理念的发展,达到经济循环的发展。对于以经济利润为主,概不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制止,并且加快监督和治理的力度。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社会生态文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四)重视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都会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来看,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环境和社会创新氛围,是国民所需要的创新社会环境。“创业、创新”精神需要大力弘扬宣传,目的是为了加快转变型发展方式。为了创新型理念的相继发展,完善和鼓励创新的法制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强弱决定着新型国家创新技术的创建快慢,由此可见,创新驱动战略会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企业经济、产业结构、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逐步发展,加快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已近逐步成为我国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其全局性和战略性都会对国内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党的十八大和的相继召开中,国家主席曾一度表明过,我国在转变型经济发展方式中和以往相比较来说已然取得了很重大的进展,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有显著的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就目前各国之间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转变型经济发展的方式相比来说依旧有不足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也使我国转变型经济发展遭遇了困境。

四、结束语

经过一番研究发现,新型转变型经济发展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传统型经济发展观念依然存在一些体系之中;生态环境和转变型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进行,导致了经济体的滞后;经济结构还不够完善具体,其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作出调整。在以上背景下,我国转变型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讨论,至于如何作出更好的计划来加快转变型经济发展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2007(18):6-8.

[2]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N].鞍山日报 ,2007-09-19(C02).

[3]杨玉霞,邢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实现机制[J].学理论,2008(06):15-18.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9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省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省纪委七次全会和区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快速推进相城经济社会后发崛起为目标,准确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以促进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人民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等5大类26项主要指标为实现目标,遵循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盘谋划、分类实施,查纠结合、注重整改的原则,健全体制机制,突出督点,确保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我区抢抓新机遇,奋力求突破,快速推进相城经济社会的后发崛起提供有力保证。

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必须按照“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针对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央、省、市纪委要求,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围绕十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贯彻落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主要是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明确政策导向等方面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分解细化经济发展指标是否与国家和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紧密衔接、协调一致,是否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创新转型战略是否顺利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0%),结构效益是否得到有效改善(“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翻番),产业相关政策(“十二五”期间,传统工业五年改造提升工程、服务业腾飞发展计划、工业新兴产业五年跨越发展工程等)是否落实。在执行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城市建设格局。(牵头部门:区发改局)

(二)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主要是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是否建立执行,“菜篮子”负责制是否落到实处,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是否充分保障,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收费是否规范,低收入群众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是否完善,农产品平价直销店建设是否按计划推进,清理治乱减负工作是否落实,明码标价是否规范,价格违法行为是否得到严肃查处。《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施意见》是否有序实施(201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十二五”期间,平均年增长12%以上,努力保持更为合理的城乡收入比例关系)。(牵头部门:区发改局、物价局)

(三)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是重点水利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等规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是否优质、高效,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是否落实,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到位,水利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得到实行,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是否不断完善创新,主要发展指标是否如期实现(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水利水务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保障水安全,建成以洪涝管理为主、协调配套的高标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城区、高铁新城达到防洪10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标准,其他地区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标准;全面保护水资源,形成以开源清流为主、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改善水环境,形成以综合治理为主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全面彰显水文化,建成一批以生态水岸线和生态公园为主的水生态景观和水上旅游工程。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100%,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0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50%以上)。(牵头部门:区水利局)

(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实情况。主要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否符合本地实际,任务是否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项目是否按时开工建设,政府资金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资金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并落实项目,建设用地是否优先保障供应,税费政策是否全面落实,建设主体、配套设施、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和强制性标准,住房保障工作年度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8050套以上),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指累计实施住房保障户数占累计申请登记户数的比例,住房保障包括货币保障和住房实物保障,住房实物保障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保障)是否达到90%以上,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准入、退出机制和保障性住房运行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牵头部门:区住建局)

(五)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实施情况。主要是项目安排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允许类标准、苏州市《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及其“四大跨越发展工程”、苏州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和提升发展计划、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目录支持方向、以及《相城区工业新兴产业发展五年跨越工程(2011-2015)实施计划》和《相城区传统工业产业改造五年提升工程(2011-2015)实施计划》是否顺利实施(到2012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达1200亿,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形成一批十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到2015年,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是否按照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目录支持方向做好项目申报及管理工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是否有效发挥,政府资金是否按时、足额下达,项目建设和运营是否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执行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牵头部门:区经信局)

(六)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及其他地方配套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产学研合作百千万工程、科技领军人才1010工程、科技惠民惠农双百工程、科技金融结合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是否落实(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10家超十亿元规模科技创新的旗舰企业、20家创新先锋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民营科技企业;合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达到15家,建成政产学研联合体4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0项;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支持30名,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8人;组织实施重大民生科技示范项目10项、重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10项;全区创投管理资金达30亿元,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达40亿元)。(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七)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科技投入情况。主要是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规、有效;财政科技投入和其他渠道来源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对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是否到位,科技投入支撑是否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大幅增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其中企业投入的比例达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八)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主要是政府节能目标责任制是否落实,节能政策措施是否完善,资金投入是否到位,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措施是否到位,节能目标是否完成(在“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9%,全区COD削减13.2%,氨氮削减11.73%,氮氧化物削减29.44%,二氧化硫削减20.3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8立方米/万元以下),推广“能效之星”创建活动,引导企业不断实施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否符合国家、省和市相关要求(2012年全区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5家),新上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牵头部门: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环保局)

(九)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是否落实,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否符合规划要求,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工作是否有效(到201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全区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明显提高,重点河流水质基本消灭劣Ⅴ类,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牵头部门:区环保局)

(十)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主要是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十二五”期间,耕地保有量保持21万亩,含可调整类)。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目录是否落实到位,全社会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增长幅度是否达标,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政策为“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批地供地等行为,耕地保护量考核、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是否达标,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是否建立,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违法用地问题严重地区、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领导干部是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牵头部门: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城分局)

除上述10个方面外,还将根据中央、省、市和区在一个时期部署的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完成全区统一部署的监督检查任务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组织力度,加大协调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创新力度,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一)健全机制,强化领导。为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由区纪委牵头,成立了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在党委(党组)、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决策部署和开展监督检查的双重职责,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制机制,形成全覆盖的监督检查体系。

(二)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监督检查实行“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分别负责、各司其责”的工作方式。建立职责分工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牵头部门,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工作;每项监督检查工作的牵头部门必须承担主抓责任,尽快研究制定监督检查具体方案和责任分工,及时出台相关督查实施办法。重点安排好今、明两年监督检查的工作计划,根据已有的监督检查机制或工作需要提出所负责监督检查的参与部门,细化督查内容,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时序进度,并对中长期监督检查工作出规划。3月20日前,各牵头部门将具体的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要按照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的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工作。区纪委将把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监督检查主体责任。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各牵头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度情况,每次检查结束后都有书面报告,每半年集中汇报一次阶段性工作。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落实及监督检查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对一些严重问题和典型案件选择适当时机予以曝光,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适应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一)全面检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面,必须及时跟进,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保证督查工作的全方位、广覆盖。同时,要紧盯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开展重点督查,切实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上级安排,今明两年,必须集中力量重点强化对上述10个方面的督查,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土地审批和出让、环境保护、工程安全和质量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检查,起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同时要注重综合运用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经常性检查与专项检查、自查与抽查等方法,进一步增强检查工作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我区将按照各牵头部门提出的10个专项督查时间进度表和工作流程,实行“挂图作战”,及时调度掌握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并紧密结合相城工作实际,组织专项督查。

(二)传统检查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对已开展的检查工作,继续实行原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发挥督查工作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和部门,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下派检查组集中检查,通过实地查阅文件账簿等传统检查方式加强督查。同时,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和实时监控,发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作用,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和管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异地远程评标,加快推进全程网上招投标,切实提高监督检查的科技含量,努力使监督检查形式更符合实际、更能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推进深化改革相结合。结合工作进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监督检查特点、涵盖监督检查全过程的工作制度,包括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效果评估、纪律执行、成果运用等方面的规定,提高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水平。要发挥督查工作的治本功能,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健全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监督检查工作成果。督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融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篇10

内容提要:辽宁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深化改革,以创新精神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充足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既是时代的命题,艰巨的任务,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考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它不仅关系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也关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时代的命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2010年以来,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一直被广泛热议:先是年初,国际著名观察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刊登署名文章,他认为新世纪头十年世界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带来的绿色;接着是全国“两会”前,《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以“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为题的署名文章,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60年前新中国成立的社会制度转型、30年前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之后,关于经济转型命题的探讨,频频见诸于各种高层研讨和新闻媒体中,而且从理论到实践,被经济界及各方所重视,其原因和背景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问题。世界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门槛后,最初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但后来纷纷停滞、甚至逆转,比如“拉美陷阱”、“日韩停滞”等,原因是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方式。从我国看,近年来由“电荒”到“油荒”,再到“气荒”,2010年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又闹起了“人荒”,对此有的专家怀疑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到党的十七大,才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在一味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在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的背景下,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充分反映了转变的艰巨性。

二、辽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已经做出了部署,明确了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这一思路完全符合实际,实践中要紧扣“调结构”这条主线,突出以下几点。

1.坚持抓投资与促消费、扩内需与稳外需“两个并举”,推进需求结构调整。2009年,辽宁省GDP增长13.1%,“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1%,消费39.7%,净流出为-16.8%。由此可见,辽宁省与东南发达地区不同,短期内投资的拉动作用仍不可忽视。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突出抓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同时,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有研究表明,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2.7个百分点。

2.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辽宁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在改造传统产业上,一方面要做好延长产业链的文章,推动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行业向“U”型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尽快改变卖原料、加工低档初级产品和给别人配套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跟上世界“再工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精深加工的力度,狠抓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带动性强、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建设一批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加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如果传统产业重在改造升级的话,那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如果改造传统产业要更多调整存量的话,那么发展新兴产业则重在扩大增量。要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对已经明确重点发展的九大新兴产业进行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当务之急,一是要科学进行谋划,特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搞清内涵,明确重点。二是抓紧落实项目,看准的要加快推进。三是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配合,早期政府的引导不可或缺,要研究在科技、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当前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国际普遍的经验: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都集中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要发展一批对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强、与城市化进程结合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和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和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推进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决定经济转型成败的首要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充分发挥辽宁省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储备充足的优势,集中科技资源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点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还要继续做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当前,辽宁省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引进工作,做到结构调整到哪里,引进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同时,不仅要引进高端研发人才,还要引进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和科技型企业的创业人才。

推进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无论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的趋势看,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要在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下力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认真抓好辽宁低碳经济试点省的各项工作,坚持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两手抓,重点应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电动汽车这几个技术相对成熟、见效较快的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

4.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继续改善民生。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终目的。结合辽宁实际,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我们已经对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了调整,月人均增加121.7元,同时还要落实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以及其他的增收措施,目的就是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稳定较快的增长。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据初步预测,2010年全省新生劳动力将有50万人左右,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24.5万人,加上去年登记失业人员41万人,仍有90多万人需要就业安置。

三、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以构建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换句说讲,体制不改则转变无望。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方针,绝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发展,绝不以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发展,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